高考物理的复习计划

2024-06-10

高考物理的复习计划(共13篇)

1.高考物理的复习计划 篇一

文 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2010年广东省高考考试科目发生重大变化,理科考生考3+理科综合,而理科综合中物理学科相应的高考考试时间和分值跟原来的X科中物理科相比将发生变化,因此物理考试内容、题型、题量、难度和高考备考要求都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作为高三物理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考验。为了能在2010年高考中,物理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制定了如下复习备考计划: 1、2009年9月1日——2010年3月中下旬,进行第一轮全面复习。2、2010年3月下旬——5月底,专题复习,综合考练,查漏补缺,工作计划范文《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2.高考物理的复习计划 篇二

一、研读《两纲》, 分析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 稳而不难、新而不偏、活而不怪, 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 妙在源于教材灵活迁移。如人教社新课程版第二册P101《思考与讨论》中的一个讨论题, 该题曾是1986年和2006年高考试卷中的考题, 不过改换成比较带电杆的电荷在P1点所产生的大小和方向, 确定P2点处的合场强, 需要用到带电细杆的对称性和电场的叠加原理。

由此可知, 高三复习在分析高考试题的同时, 还需要认真研究《两纲》, 了解考查的知识范围。要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说明》中关于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变化, 做到纲本合一, 心中有数。尤其是对每个知识考查的深浅程度, 由于学生难以把握, 导致用许多时间去解偏题、难题, 结果事倍功半。因此, 仔细领会《两纲》的含义, 分析试题特点就成了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度, 准确定位知识点, 准确定位学生的先决条件。

二、根据学生实际, 确定复习的总体目标

1. 高考复习在熟悉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同时, 更重要的

是要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相应的复习策略。目前, 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快、想象力丰富、自信, 但由于社会、家庭等原因不愿吃苦、懒惰、好高骛远、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导致学习过程浮躁。复习时, 必须深入研究《两纲》, 从课本入手, 使学生在大脑中明晰考纲中131个考点对应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 使之牢固掌握高中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主干知识。

2. 理综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尤其重视对考生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以突出物理科的特点。试题尽管都是似曾相识的源于教材的题目, 但设问角度较新, 需要考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解答。复习时, 必须根据农村学生实际做好知识点的记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后, 还能有效提高基本能力, 避免因反应快但不愿吃苦而留下遗憾。

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高考历来重视考查实验。

复习实验时仅停留在纸上讲已不能适应高考要求, 而必须重视动手做, 要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重做部分重要的实验, 至少要重做力学中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电学中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实验以及热学和光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尤其要重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用电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 包括读数中有效数字的问题。

对于《考试说明》所要求的19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主要实验步骤等, 要做到真正理解, 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实验步骤和结论。高考的实验试题, 除考查这19个实验本身外, 还考查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原理和方法, 以解决其他一些未做过的实验问题。可以看出, 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其基础仍是这19个实验。只有做过才有深刻的体会, 才能培养起应变的能力。题目本身不太难, 但据资料反映得分率很低, 教学条件导致实验教学中存在缺乏动手等弊端, 因此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

4. 物理题中的很多试题情景都来源于生活实践, 但学

生往往只认识模型化的习题, 而读不懂有生活背景的习题, 或理解较慢。因此, 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景的抽象、归纳、建模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 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现象或社会需要中抽象出其物理本质, 通过归纳、建立一个相应的物理模型。例如, 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运动的模型可联系汽车在牵引力作用下的运动, 复习时应经常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样题, 通过仔细分析题型, 就能获得此类试题的信息。再依照考试说明中的样题自己命模拟题, 从而更清楚地定位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总结出从生活实践—物理情景的抽象—物理模型的建立的方法与技巧。

三、高考复习的具体计划与措施

1. 物理复习采取三轮次复习比较恰当。

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训练,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重点放在清晰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在此阶段, 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夯实大纲和考纲覆盖的每一个知识点, 做到“基础、系统、全面”。这一阶段要精选资料, 去粗取精, 以课本、考纲和《考试说明》为本。复习时, 要让学生全面阅读教材, 查缺补漏、扫除对知识理解上的遗漏、障碍, 如概念不清、理解不透彻, 公式记不准或不会用、原理模糊等, 或运动过程的分析不清晰, 语言表达不准确, 要让学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等。这一阶段应要求学生熟记基本定理、定律、公式、规律, 教师上课时要细致分析、分类归纳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要重视对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板示并训练对定律内容的完整表述、基本公式的准确表达。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复习资料, 总结、提炼出各章节的重、难点, 将各知识点串成线, 以贯穿各部分的逻辑联系, 引导学生将厚书看薄, 再将薄书看厚。这一阶段更重要的是定时训练、及时讲评, 针对月考答卷中出现的问题强化讲解和分析小结。

第二轮复习:按知识板块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 进行小专题复习训练。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 进行综合复习。例如, “力学”可分为:平衡问题, 运动与力, 能量与动量, 振动与波;“电磁学”可分为:电磁场, 电路, 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 等等。小专题复习要重视三个过程:概念与规律的分析、典型问题的分析方法、针对性强化训练。重点应放在本知识块内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基本规律的综合运用, 并侧重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有目的地找出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要指导学生正确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结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三轮复习:进行模拟训练。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进行模拟做题训练。通过做模拟题, 对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重要规律进行应用, 发现问题, 查缺补漏, 回归基础。在模拟训练中, 学生总会发现自己或多或少的缺点, 也就是丢分的地方, 即对基础知识某一段的疏漏。因此, 第三阶段学生不需再做新题, 而应把以前做过的题再重新过滤一遍, 特别是一些顽固的错误要下功夫纠正。

3.谈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的注意点 篇三

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主要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力学的主干知识是: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的主干知识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规范化解题训练

1.审题能力

审题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或是如“恰好”“刚好”等一些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同时,要对隐含条件的挖掘的指导。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2.规范化解题能力

每次考试阅卷完毕,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道题写了一大堆,得分点其实很少。运算能力很差,会做的题算不出结果,实在可惜。指导学生列出的是方程而不是死公式、方程要完整,不能漏方程;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二级结论或推论;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最后的结果要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同时要有有效位数的意识,尤其是填空题,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若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下学生的作业照片,以及评分标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精讲精练,注意习题的新和变

选题要“精”,要新颖和创新,要有一定的梯度。二轮的复习各地的模拟试题满天飞,教师要仔细钻研和分析,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或变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习。讲评要“精”,即重思路的点拨、解题示范作用,以及典型错误的纠正。同时也要让学生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评讲前做好统计和整体工作,可能工作量较大,但是这样收到的效果却是最好的,以牺牲教师的备课时间,来为学生争取宝贵的复习时间。

四、回归课本和考纲,以本为本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选修部分,要求较低,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高考對于选修模块的考查的难度虽然不是很大,综合运用要求也并不是很多,但在二轮复习时绝不能大意。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回归课本,注意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一定要让学生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课本。不能留任何的知识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定能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4.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有哪些 篇四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 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 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磁场、重力场(复合场)中再次出现,能力不够的学生就会束手无策。

3、 提高应试能力

(1) 注重每次考试,参加考试过程很重要,但如何让你的答卷赢得更高的分数,这是很多同学没有思考的问题。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就自己的阅卷经验讲,学生要换位思考,当学生面对一张答题卷进行“假如我就是阅卷场的评卷人”的换位思考时,站在评卷人的角度审视他或同学的答卷时,他会发现许多过去没有发现过的失分之处,这些失分之处正是将来高考中得分的增长点,这一增长点会给你的高考带来丰厚的收获。

5.高考物理的复习计划 篇五

1、提高审题能力

很多学生就是审题不够认真仔细,导致很多题本不用扣分最终丢掉分数,审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要看三遍,第一编是留个印象,第二遍要精读,细读,边读还要边用笔划,把里面的条件都划出来,这样避免我们看漏了,最后一遍要挖掘隐藏的条件以及排除干扰因素。

2、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贯穿整个物理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分析呢?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画图,就拿力学老师,我们要划出物体的具体受力情况,这样我们就能更直观清晰的分析问题了,还有要对 物理过程的界定和分析 即状态、过程的判定。

3、解题要规范

6.高考备考复习好物理的方法 篇六

高考物理提分的备考技巧

一、回归教材、研究教材内容

我们参加了很多场次考试,做了大量的练习题,但不能盲目练题,或者一味追求做题数量。要更注重练题的质量,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我们要研究教材内容,让考点回归教材,对重要公式、定理进行推导,把教材读薄读透,掌握知识点的运用与迁移。

二、通过物理模型,提升思维能力

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模型,而物理模型不过是应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参考案例罢了,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些模型,而是要掌握分析这些物理问题的方法,灵活应用。以竖直上抛运动为例,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方法后,应学会分析处理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减为零后反向加速的一类问题。

三、善于总结、融汇贯通

在物理学科备考中要善于把类似的习题进行归类总结、对比分析,建立知识体系,总结各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四、整理错题,查缺补漏

在最后的备考时间里,各个省、市的模拟题、押题卷相继面世,但是最高效的复习方法还是应该回顾错题,把曾经的错题重新做一遍,这样不但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还能快速地把知识盲点复习一遍,因此建议同学们多花点时间练习错题。

高考物理的复习方法

一、高考物理观察的几种方法

1、高考物理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高考物理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高考物理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高考物理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高考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高考物理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高考物理冲刺复习方法

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如能量这一概念就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通过对课本的再阅读、再熟悉,可以领会物理学生动丰富的思想,从整体角度使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融会贯通。

回归基本题型,对每一道习题,要能把握关键字词和提取图表信息,弄清所给物理情境涉及的物理规律、相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等。

重视实验复习,理解实验结论形成的过程。从每年全国物理高考的实践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理想。对于每一个考查的实验,都要重视领会和熟悉实验的思想、原理、操作方法、数据的记录处理要点以及实验误差来源分析等。

7.高考物理的复习计划 篇七

“天体运动”是高考物理命题的热点, 每年必考, 它具有知识点多、情景新颖、问题类型多、建模难度大等特点, 在高考中单独考查时通常是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 有时也常与其他章节知识 (如抛体运动等) 综合考查, 包括以解答题形式考查。“天体运动”的命题热点:一是卫星 (或行星) 的环绕速度、加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如2010天津理综第6题;二是天体质量、密度的计算, 如2010福建理综第14题;三是第一宇宙速度的求解, 如2009北京理综第22题;四是同步卫星、双星、三星等问题, 如2008山东理综第18题;五是卫星的发射、变轨等问题, 如2010江苏高考第6题;六是涉及新知识的信息题, 如黑洞、引力势能等, 如2010江苏高考第3题。

随着人类对航空航天的不断探索与宇宙探测, 涉及新情景、新知识的信息题会更受命题人的青睐, 因此, 提高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二核心考点梳理

1. 天体运动基本参量的分析与计算

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两个基本点:黄金代换式和向心加速度。

黄金代换式:天体对其表面上的物体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 即:

R、g分别是天体的半径, 表面重力加速度。此公式, 应用广泛, 称为“黄金代换式”。

向心加速度常见的有三种表达形式, 因此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就演变为三组公式, 用于解决人造天体 (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的有关计算。

说明一旦卫星上天后, 其运行的线速度v就随着轨道半径r的增大而减少;

即卫星运行的角速度w也随着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少;

说明卫星运行的周期T随着轨道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

例1:2009年2月11日, 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碰撞,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在轨卫星碰撞事件,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假定甲、乙两块碎片, 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 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

B、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

D、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2. 估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例2: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 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 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 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 。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36小时

方法归纳:

(2) 根据中心天体的某些参量来估算。如已知中心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和半径r0, 由得天体质量:天体密度

3. 同步卫星问题

同步卫星是指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且相对地球静止的人造卫星, 主要用于全球通讯。同步卫星具有“四个一定”的特点: (1) 定轨道平面: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共面; (2) 定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即t=24h; (3) 定运行高度:由得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 (4) 定运行速率:

例3:a是地球赤道上一幢建筑, b是在赤道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并距地面9.6×106 m的卫星, c是地球同步卫星, 某一时刻b、c刚好位于a的正上方 (见图1) , 经48h后, a、b、c的大致位置是图2中的 (取地球半径r=6.4×106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代入数据可求得b的周期为20000s。从图1位置经48h后, 同步卫星c应位于a的正上方, 而卫星b绕地球做完整圆周运动的次数为8.64次, 可以判断:只有B符合要求。

方法归纳:利用同步卫星的特点是解决同步卫星问题的关键, 须注意的是: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的匀速圆周运动, 其周期虽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等, 但其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的。

三易错易混辩析

1. 正确区分重力和万有引力

当考虑地球的自转效应时,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分力, 其方向除在两极和赤道之外不指向地心。

2. 正确理解天体质量的求解思路

利用卫星 (或行星) 的周期、轨道半径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求卫星 (或行星) 的质量。

3. 混淆两种周期

如开普勒周期定律中的周期、利用卫星 (或行星) 的周期、轨道半径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时的周期均指公转周期。

同步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小于其公转周期。

8.对物理高考复习有效性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夯实基础;构建有效课堂;变式思维

每次阶段复习完毕后总有不少学生成绩提高不快。有的教师说,我们平常该讲都讲了,学生就是掌握不住;有的学生说,题目做的不少,怎么题型一变就不会了……如何在教学中提高物理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双基为主,夯实基础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潜力,认真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还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做,搞好变式训练和同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夯实基础,是实现复习有效性的前提

高考命题带有选拔性,以能力测试为主,它不是考“是什么”,而是考“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一句话就是灵活应用现有知识,考察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中夯实基础是进行高考物理有效性复习的不二选择。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也是课堂上教师重复最多的词语之一,那么如何夯实基础呢?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努力,重视基础,那什么是努力,什么是基础?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停留在课本表面的文字描述和有限的几道练习题上而没有将知识往深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学生来讲,高中物理基础的掌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分类和分辨。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概念和规律,对概念的理解,不仅要对概念的定义式、决定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等方面进行讨论,还要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起对应的物理模型,才能正确地应用物理知识解答问题;而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做全面的分析,最终把概念和规律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图,才能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地解决物理问题,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二、构建有效课堂,确保高考复习的有效性

首先,在课堂复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按照新课程理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参加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思维障碍,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自主或相互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有启发作用的事物,通过报刊、电视和网络,积极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要注意复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滚动复习,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把旧知识融入到了新知识,给学生以启发;善于构建物理模型,物理知识是建立在模型之上的,只有认识了物理模型,才能够在物理情景中抽出物理模型,从而运用适当的规律进行求解。问题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坡度,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并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尤其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重视思维变式的作用,使物理高考复习有效性落在实处

结合多年高三物理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物理高考的命题方向其实并没有大的改变,即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围绕基本模型,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设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变式的作用,让学生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开拓思路、方法、模式和程序,增强其应变能力,使物理高考复习的有效性落到实处。例如,在一个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A点将小球以初速度V水平抛出,最后落在B点,(图略)求:(1)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2)落到斜面上的速度。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平抛运动的一个基本模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在基本问题搞清楚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该题为源,进行适当的变换,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优化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变换角度后,如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和,小球均落在坡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和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多少?(图略)

再进一步变换情景,如三个台阶每个台阶高h=0.225m,宽s=0.3m(图略)。小球在平台AB上以初速度v0水平向右滑出,要使小球正好落在第2个平台CD上,不计空气阻力,求初速v0范围。

上面的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一脉相承的,都考察了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但问题的深度不同,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既可以知道知识的迁移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把教学的有效性落到了实处。

总之,要提高物理复习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开发学生的自我潜在能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师生互动,通过设疑启发,不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辩证关系,以提高他们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谷瑞臻.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1(01).

2.泥立辉.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3).

9.高考物理的备考策略及复习方法 篇九

回归基本题型,对每一道习题,要能把握关键字词和提取图表信息,弄清所给物理情境涉及的物理规律、相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等。

重视实验复习,理解实验结论形成的过程。从每年全国物理高考的实践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理想。对于每一个考查的实验,都要重视领会和熟悉实验的思想、原理、操作方法、数据的记录处理要点以及实验误差来源分析等。

坚持每天模拟训练,找出失分点,及时弄懂并进行归纳总结。注重规范解题,如填空和实验题中的有效位数、计算题中基本公式的规范书写等。针对自己容易失分的题型,多进行限时训练。记录解答每个题型所用时间,合理分配解题时间,争取做到会做的题目一分不丢。

考前最后几天怎样复习物理

理清脉络,搭建体系,重构物理知识框架。物理学科立足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考查综合运用物理学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将整个高中物理课程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等模块,分别进行梳理,将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认知结构,从整体上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10.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十

人们常说:一轮夯基础,二轮练技法,三轮定乾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高考后阶段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加之考生的心理压力大,身心疲倦,因此这阶段讲求复习的策略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跟同学们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第三轮的高考物理复习。

第三轮的复习要求:在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基础上,综合训练,回归课本及第一轮复习资料,回归已做试卷,提高 应试能力。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考二十天左右,以模拟训练及其讲评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应试能力和训练良好的竞技状态,进一步强化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对题型、题量、难度的控制通过不同层次要求的试卷来训练;使同学们有多种心理准备,从而能从容地走进高考考场。

一、夯实基础知识、凸现主干知识、兼顾新增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 的基点。从考试的角度看,它是重点,热点、也是难点,要求同学们在备考中,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有: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牛顿运动定律;

3、动量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

4、动能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5、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6、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及焦耳定律;

7、串联、并联电路及电压、电流、电功率分配;

8、安培力、左手定则;

9、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10、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知识,近几年高考要求变化比较大,虽然有新增内容,却删去了难度大的内容,总体难度呈下降趋势,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有关题目变化小,自然比较容易,要争取得满分,建议同学们采用回忆式复习法,回归课本和已发的知识提炼,能够整理知识,使之网络化。

对新增知识点,应用性较强,与新课标的理念更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对新增知识点要有意识地强化理解、落实训练内容,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多普勒效应,热力学定律,示波器及其应用,传感器的特点及其应用,回旋加速器,光电效应及其方程,粒子物理等等。

二、强化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

1、审好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下面介绍几种物理审题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1),由“粗”到“细”,多角度获取信息:审题时,要先“粗读”再“细读”,即先粗略将题文浏览一遍,了解题目叙述的概况,如描述了何种物理现象,何种物理过程,需要求解什么物理问题,然后再细读一遍,对题目文字和图象的关键之处,要细心领会,仔细品味,不但要从文字中获取解题信息,而且会从附图中挖掘,即要多角度,全方位,无遗漏地捕捉解题信息。

(2)咬文嚼字,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例如:“至多”,“至少”,“恰好”,“缓慢”,“迅速”,“瞬间”,“变化”,“光滑”,“轻绳”等等。审题时就边读过想,读到关键词语处,作好标记,反复咀嚼,从中捕捉解题信息。

(3)剔除干扰,提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 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识设置的干扰因素,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对这类问题审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跟平时做过的相似题进行简单类比,而不注意两者的不同之处,要正确地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抓住物理模型的特点,大胆地摒弃干扰,提取有用信息,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4)深入推敲,挖掘隐含信息:有的题目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含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的多种情况等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剖析题意,细心地把握物理情景,反复推敲关键词语,有机结合现实生活常识,无遗漏地将隐含条件挖出。

(5)借助示意图,再现解题信息:示意图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境,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实践证明,画示意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把握题意的思维过程,许多物理问题只要画出了示意图,待求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2、规范解题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表述的完整性,书写的规范性,这是提高高考物理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物理解题表述的总原则: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解题 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公式。

(1)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

A、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B、对物理 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C、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

D、说明作出判断或列出方程的依据,这是展示 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E、说明计算结果中正负的物理意义;

F、对题目所所求、所问的答复或说明结论或对结果的讨论。

(2)解题中的方程书写要规范

A、要用字母表达式、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B、要写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C、要写方程,不要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常要备注);

(3)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A、注意延用习惯用法 ;

B、尊重题目所给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另立符号;

C、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达一个物理量,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

D、用好脚标;

(4)解题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A、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B、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结论不必证明;

C、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5)题目答案的规范表达;

A、文字式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

B、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的系数是可以的),注意带单位;

C、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到3位有效数字;

D、如果题目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3、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做练习与看课本的关系,强调同学们必须重视课本和第一轮复习资料。

(2)、处理好做新 练习与看原来练习的关系,一方面要做一定量的新练习,另一方面要重温以往练习、考试做过的题,做错的固然要再订正,原来做对的典型题也要求再重新熟悉思路;

(3)高考的热点与冷点,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的科技问题的动态。如与2005年诺 贝尔物理奖、“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相关的物理问题等;

(4)、注意总结前面考试的经验教训,调整好考前情绪,不要急躁、扎扎实实地复习,有关知识要加强记忆,考前不做过难的题,要有平静的心情、稳定的情绪。

三、高考临场应试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巧和较强的解题能力,固然是取得高考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但正常的心态,良好的临场发挥,也是在高考中能否取得最佳成绩的重要因素。

为了使自己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成绩,同学们应该做到:

1、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

尽管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 的知识进行处理和讨论,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仍是中、低档居多,占到全卷的百分之八以上,高难度题目仅仅是少数,所以应相信自己的实力,克服胆怯的心理,树立必胜的信念。

2、优化顺序,发挥潜能;

接到试卷后,勿忙于做题,应快速通览试卷,大体了解试卷的概况;

(1)坚持“三先三后”,优化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即解题时应从易到难;先熟后生,即解题时要先些内容、题型熟悉的题 目,再做陌生的题目;先高后低,即在浏览试卷中,若发现两题都会做,解题时先做赋分高的题目,再做赋分低的题目。

(2)坚持“两快两慢”,保证万无一失:阅读要快,审题要慢;书写要快(但要工

整),计算要慢且要细心。

3、仔细审题,把握信息;

审题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前提和关键,通过阅读题文和题图,观察分析图象图表,弄清题中的物理情境,明确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应用哪些物理规律,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

4、规范答题,稳中求快;

物理解题的规范化前文已谈。解题时要稳中求快,切勿前松后紧,对容易题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对较难题要知难而进,力争做前面的一、二问,尽量多得分。

5、一次成功,重视复查;

高考时间一般不会很充裕,解题后不可能做到大量而细致的复查,所以要立足一次成功,如果有时间,应复查解答疑难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有误以及简单问题解答中有无粗心大意和笔误现象。

11.高考物理设计性实验复习 篇十一

1设计性实验的灵魂-实验原理

近几年高考中的设计性实验题目,立意新颖、灵活多变.由于题目新、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因此设计性实验成为制约物理高考成绩提高的“瓶颈”,并且凸现为高考复习的难点.其实不论题目多么新颖,不论怎么变化,须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实验原理.原理是实验的总纲、灵魂,设计性实验也概莫能外.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对设计性实验题目的考查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设计性实验题看起来内容很生疏:不是照搬课本上现成的实验,而是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或者课文后面的小实验改造而成.但本质却依旧:设计性实验考题都是根据现行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立足于课本,在已学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及课后小实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建立在对所学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复习中应重视实验原理,认真做好教材中规定的基本实验,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能利用已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在题设的条件和情境下,按照题设的要求制定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误差分析,逐渐提高实验迁移能力和设计、解决简单新颖实验情境的能力.做题时能认真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

2设计性实验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中物理设计性实验,就是根据实验目的,运用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方法,选择给定的仪器(或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

设计方案包括选用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原理、选择配套的实验器材、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设计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实验误差进行客观分析,对实验方案给予总结和评价.

2.1设计原则

[HTH]目的性[HT]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设计实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针对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仪器、器材,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减小实验误差.设计性实验多数属于测定性实验,通过直接测定某一个或一些物理量,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故应做到:方案应能达到实验要的目的,且要求选用的规律简明、正确;

方案使用的仪器和器材应是实验室可供选用的仪器和器材.

科学性设计的方案应有科学的依据及正确的方式.方案中所依据的原理是物理定律、定理、法则、概念的正确应用,方案本身的误差小,不是误差的主要来源.且简明、方便;方案中安排的步骤应有合理的顺序,其操作符合实验规则;方案中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科学,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

安全性按设计方案实施时,应安全可靠,不会对仪器、器材、人身、周边环境造成危害(或将危害减到最小).选用器材时,应考虑仪器、器材性能及量程(如仪表量程、电器的额定值、测力计的弹性限度等)的要求.设计方案时,应设置保护设施.

精确性实验误差应控制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尽可能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具体地说:在安装器材时或使用仪器之前,应按实验要求对器材、仪器精确调整.如在使用测量仪表之前,应留心进行机械调零;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直尺、仪表)及合适的量值范围,使之与被测数值相匹配.如使用多用电表测量某电阻时,应选用合适的档位,使测量时电表指针指在中央刻度值附近;电压表测电压或电流表测电流时,指针偏角应大于1/3;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因操作而带来的偶然误差,往往多次重复实验,获取多组实验数据、结果,以备选取有效信息、数据.测量微小量时,可采用放大原理减小误差,如测单摆的周期时,采用测量50次全振动的时间求周期,而不采用测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设计合理的数据处理方式.如将多组有效数据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取其算术平均值(一般求待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简便性设计实验应便于操作、读数.

2.2物理实验的设计方法

模拟法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某些自然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为此,根据研究的现象与所熟知的某些现象的相似性,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因素,在模拟或仿真的情形下进行实验,研究自然规律,“变无法为有法”.如直接对静电场的等势线进行测量很困难,我们可利用易测量的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方便地进行研究.

转换法要测量、研究的物理量并不一定能直接测量,或可能不方便测量,或直接测量不够准确,不利于研究其变化规律,通常可以通过传感器,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相对容易测量的其它物理量,或者,根据物理规律,通过研究与之相关的物理量,从而研究其变化规律等.这种转化方法称为转换法.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在测量金属电阻率实验中,虽然无法直接测量,但可用直尺、螺旋测微器分别直接测出金属丝长度、直径、电阻(将金属电阻丝接入电路,直接用电表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测电阻),再运用电阻定律间接测出金属电阻率.实际上,在高中物理的测量性实验中,几乎都运用了转换法.

放大法将难于测量的微小量通过一定的规律放大后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大法.许多精密测量仪器都应用了这种思想,如游标卡尺、千分尺、库仑扭秤等.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如果直接测量摆球作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的测量值,那么测量误差必然较大,但我们用秒表测量摆球完成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即可计算出单摆振动周期,且大大减小测量误差.在“用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中,用量筒无法直接准确地测量-滴油的体积,但可以利用滴定管向量筒滴200-300滴油,量出其体积,把此测量结果除以油滴滴数,即得每滴油的体积.

比较法通过对一些物理现象或物理量的比较,找出物理量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同、相异特征,推断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测量出相关物理量,这种研究方法为比较法.如天平(或杆秤)是将被测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通过比较进行测量的仪器.

替代法用一个标准物替代被测物,并调整标准器材,使整个测量系统恢复到替代前的状态,则被测物与标准物的某些物理量必然相等,从而相应的待测物理量与标准物相等.如:用电阻箱代替某个未知电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电阻箱的阻值,使电路的电流相等,则被测电阻的阻值等于电阻箱的阻值.

描迹法有些物理量或物理现象是随时间变化的,或可以观察但不易直接测量和描述,因此,将其变化过程中的特征位置描绘出来,便以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测量,这种方法称之为描迹法.通常是使用多次描点、频闪照相、打点计时器打点等记录方式,是一种直观、直接地反映实验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如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通过记录每隔相等的时间,物体的位置来研究其运动规律.

2.3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平均值法在多次测量中,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使测量值偏大、偏小的程度机会均等,故将多次测量值相加,所有偏差的代数和为零.将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量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求取算术平均值的方法称为平均值法.此平均值与真实值相差很小,可基本消除偶然误差.因此在实验中,一般应多次测量直接测量值.若直接测量值并非待测物理量,则应根据原理多次计算待测物理量值,并求其算术平均值.

图象法用图象表达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物理量间的关系,容易推断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是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时经常使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也有利于发现实验中误差较大的数据或出现错误的数据,可有效地减小偶然误差.

图象法注意事项:应恰当地选取纵轴、横轴的标度,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确定坐标起点,使所做出的图象大致布满整个坐标图纸(如在“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作U-I图象时纵坐标的起点一般不为零).描点必须准确,去掉误差很大或错误的测量数据;为能直观地推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一般通过直线图象来确定.作图线时,尽可能使直线通过较多坐标描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若有个别点若偏离太远,则应是因偶然误差太大所致,应予以舍去),以减小测量的偶然误差;若两变量间的关系显然不是直线,可在绘出曲线的基础上,推断其可能变化关系,然后做出新的图线,验证自己的推断.

比较法在验证性实验中,理论值与实验数值的相对误差较小时,可以认为理论得到实验的检验,是正确的.因此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直接比较即可.如在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可直接比较实验中测出的合力与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测得的合力(对角线),比较两矢量的大小、方向,即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

12.高考物理实验第二轮复习只我见 篇十二

关键词:实验,数据处理,第二轮复习,电学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新的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同时理论的发展也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够被公认, 可见实验对物理学的重要性。在高考物理试卷中实验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以高考福建省试卷为例, 至2009年以来实验部分固定在理科综合试卷第19题, 通常分为两小题, 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现。分值为18分, 占物理总分的15%。实验部分所占分值很高, 区分度也很高, 是学生得分不高的地方。因此在进行了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高考物理实验部分应该进行第二轮的复习, 而且是二轮复习的重点。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高考物理实验第二轮复习进而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更扎实的实验综合能力, 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走进实验室, 提高实验基本技能

高考第二轮复习临近高考, 模拟考试多、时间紧。实验部分的复习大多情况下也是通过专题训练进行。而实验复习停留在教室里肯定没有进入实验室的效果。因此对高考物理实验第二轮复习应该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实验室,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按考试大纲要求把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基本实验仪器按长度测量仪器、电学实验仪器等分类方法, 在一个实验室中分若干组。让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中逐一通过实物更好地去了解这些基本仪器的原理和构造, 通过实际动手使用这些基本实验仪器, 从而提高正确使用这些基本仪器的能力。

在领会了基本仪器使用技能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考试大纲要求的14个必考实验的目的、原理, 搞清实验所需要器材、实验步骤, 并设计好实验记录表格。为了提高实验效率, 例如可以把必考实验中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四个实验所涉及到的实验仪器放在一起, 让学生按实验方案选取对应所需的仪器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恰当选择实验仪器的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实验室的压力。当然也可以把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及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这五个电学实验的仪器都放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选择需要哪种量程的电流表、电压表;是选电阻箱还是选择滑动变阻器。当电学仪器选好后测量电路是选择电流表内接法还是电流表外接法。控制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是选择分流式接法还是限压式接法。在教室只能数学推理, 实验室里仪器就在眼前可以真正做到试触, 确实体会, 加深理解。

在恰当选择实验仪器的基础上, 学生按实验方案动手安装和调试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步骤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故障等进行当场解决, 进而进行总结, 在考试中对故障分析就会得心应手。同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会有更清晰认识, 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 后取下纸带这一注意事项, 学生真的自己动手实验了, 就会有所体会, 记忆深刻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同时,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把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前设计好的表格中。当然每个分组成员都要动手实验去体会, 也要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记录, 而不是个别同学只当记录员。

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客观分析实验数据

对实验中, 观察、测量记录的数据经过处理, 才可以揭示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的数据处理过程, 确实是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甚至有时确实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 很多物理结论就是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出的, 这个过程就应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敏锐的洞察力, 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是非常重要的。高考物理实验部分也经常涉及到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因为实验数据处理是比较高的实验技能和能力要求, 而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平均值法是几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系统的高考物理实验二轮复习让学生清楚这几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各自的优点, 知道什么情况下选择哪种处理方法。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 选择逐差法处理数据去求小车的加速度, 利用的数据多, 就可以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当然有时候一个实验中不止可以用到一种方法,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还可以用作图法进行数据处理也很直观、简便, 通过求图像的斜率也可以求加速度。应该在高考物理实验二轮复习中, 培养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去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素质和能力。

对数据分析不能仅从数学的角度出发, 应该从尊重客观实际出发对实验数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对待自己的相关实验结论要有信心, 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结论, 甚至通过弄虚作假更改实验数据。应该冷静地对得出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正确评价, 同时正确看待实验中存在的误差, 懂得通过数据分析知道误差的来源, 知道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改进实验方案减少误差, 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而在高考物理实验题涉及数据处理相关问题不失分或少失分。

三、把握基本原则、做好电学实验复习

历年来电学实验始终是实验部分考查的重点, 每年必考且占实验部分18分中的12分之多。分值很高, 应该做好电学实验复习。电学实验不仅要求考生掌握五个电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还要求学生具有知识迁移, 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分析综合能力, 注重灵活应用的实验能力考查, 是实验题里综合程度较高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是难题, 区分度很高, 容易失分。电学实验虽然难, 可是在把握电学实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进而取得电学实验复习的良好效果。首先, 根据需要制定明确的实验目的, 而一个实验目的往往有多种思路, 在高考物理实验二轮复习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和实验理论做到把握实验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简便性原则去选择合适的测量电路、控制电路, 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高考电学实验也经常涉及到实验器材的选择考查, 让学生把握在实验方案确定后, 做到保障实验器材安全性、科学性、方便性、精确性原则去选取实验器材,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按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在考试中涉及连接电路实物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在做电学实验时, 先检查电路, 再闭合开关的良好实验习惯。同时电学实验也应该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的数据处理常用几种方法, 特别是作图法。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 提高实验方案精确度, 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 高考物理实验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是重要的, 而实验要有操作性, 应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让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体现出来,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探索高考实验复习新模式, 调动学生实验复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实验综合素养和能力, 取得良好的高考物理实验二轮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毅.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6

[2]任丽华.世纪攻略·物理实验.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9.9

13.高考理科物理复习方法 篇十三

建议一:弄清考点、重点、命题特点再复习

看到一些同学刚开始复习就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实在痛心。更让人疾首的是看到我们同学有时候明显是在做无用功。由于多年的分省命题,可以说现在不同省高考命题的差异是巨大的。我们不能把各个省高考试题汇编直接当复习大纲,当然“五三”之类的书可以当找题的工具书用还是不错的。让我无语的倒是很多中学发的复习资料,居然多年基本不动。个别垃圾题,我至少给同学答疑答了七八年了。实在有些想吐了。虽说一轮复习重基础知识,习题只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但是这些资料上很多题知识的要求,能力的要求方面明显在都是和北京新的《考试说明》是相违背的。

了解高考首要就是要了解每个省设置的高考主干知识模块,其次就是每个模块下的具体的核心命题点。比如说有一些省要求用惯性力解题,还有些省要求对简谐振动的对称性进行计算,这样的试题给北京的同学做是很不靠谱的。对于物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北京市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如果我们盲目的把时间消耗在“多板多块多过程”之类专题训练上,实在是残害身心。

建议二:对做过的题进行归纳总结

这个建议很容易被人理解成把试题分类,按试题的一些特质归纳解题套路。我知道不少的高三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不过我觉得这种做法在新高考面前是低效率和不稳定的。

首先我们应该每做一道题就对这个题考查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理解方式做一个归纳。其次我们每复习完一章,都应该拿出一张纸写一下本章知识结构:包含概念的内容,概念的联系,公式,公式的变形,在具体问题中理解与结论等等,并尽可能的注解上每一个在习题中得到的知识理解。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题是可以按照“破题”的知识点分类的。这实质上是提高了我们的应试能力,让我们对习题的反应速度与正确率提高了。

尤其应该反对的是按题的命题表象(比如习题示意图,或者一些力学环境)分类记解题步骤的做法,这会造成我们同学一种眼高手低的毛病,且这样的同学特别害怕命题者在命题表象上做手脚出“新”题。。我经常听同学抱怨说考试时一些题看上去好像眼熟,但实际一动手,这样那样的错误一堆。最近几年我观察一些同学,在一模考试时物理几乎拿满分,高考却几十分没动笔,基本都是这样复习导致的。

建议三:注意分析试卷而不是盲目的剪卷子贴错题本

错题本我看到现在基本上是人手一本了,但是错题本如何用法,很多同学却不怎么讲究。往往就是把错题解答看一遍就完事了,踏实一点的同学可能会动笔重做一遍。但应该说这都是不足的,我们应该及早学会对试卷进行总结,找出自己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来说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概念或者原理理解出错。我们学习物理,如果只是把一个公式在最直白的情况下套对了,其实根本不能算会了。一旦一个习题与老师介绍公式举得例子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一个原理真正广义的内涵了。

很多同学会辩解说自己试题出错是因为粗心大意,不过就我个人的统计,其实绝大部分同学出错都是因为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我们应该去承认这一点,并把每个题中概念的理解过程与最简单的例子做个对比,争取把思维的每一步都清晰化。这样我们的理解能力才能越来越强,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才能越来越深刻。

2:过程与情景分析出错,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动力学过程计算题中,初中学习方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能力的不足,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分析训练提升大脑的概念转化速度与概念分辨能力。所以一旦我们有这种出错的试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多从参考书中找一些类似的题加以训练。

3:计算出错,这要求我们同学养成好的书写,解题习惯。做题即做事,做事即做人。这种事情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4:习题命题者把大量的老题拼凑在一起,导致条件10多个,读题读晕了。或者习题的条件不明,导致各种讨论。这种错题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撕下此题,捏成团,丢地上,踩两脚,再给它踢到垃圾筒里。让广东四川山东考生去做吧。

5:读题出错,这其实也很普遍,能正确读懂题意本身也是一种习惯养成的结果。我们同学平时做题心态就应该端正,把习题当做对知识理解的检验与拓展,不要一看习题示意图就在老师讲过的题中找“灵感”。

高考物理复习的策略二

一、知识系统化:

所谓知识系统化,就是能够将学过的知识按照一个主线或者线索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主线或主干。也就是基本上按照课堂学习的顺序,或者板块的顺序,或内在的逻辑联系的顺序等分类、排列,将知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或框架。按顺序,按内部逻辑或内在本质联系有机地串联起来为境界,实在不行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罗列起来,这是下策,无奈之举,却不可或缺。起码要能够将学过的所有公式和规律、概念按顺序默写(或默想)出来。

我在辅导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和我讲,模拟等考试中选择题总是错答三、四道题(北京的物理高考和模拟题中往往只有8道选择题)。究其基本原因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根本就没有系统的掌握,先避开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不谈,单就整个课本或者高考的知识内容就没有全面的、系统的掌握和理解,也就是说,根本就不能把所学的或者高考要考察的知识内容按一定的顺序罗列起来,也就是头脑中没有一个“浓缩的课本”。将知识全面的罗列起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啊。再就是虽然能够把知识按顺序罗列起来,但是理解的不够,只强调和停留在了表面记忆,只理解了公式和规律的形式,而没有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重视深入理解,不能把知识和相应的物理环境、情景、过程和物理现象等一、一对应起来。也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知识脱离了知识具体存在的,赖以生存的实际环境和应用环境。就如同我们为了认识汽车发动机中的活塞,而将其从发动机上拆解下来进行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他的形状,构造,功能,原理,材质等等,但是我们却不能(或者不会)把它再放回到发动机上的气缸中去,使之与周边的“环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起作用了。系统化,就是将所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有内在本质联系的知识体系或序列,就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概念等形成的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了。

掌握知识的境界,就是将诸多知识内容按内在的逻辑和内部本质联系,按顺序有机地连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理解知识概念与规律所对应的物理环境条件,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

知识系统化,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坐标系的主线,这个主线类似于一条公路,路边的风景就是各知识点。你可以一路走下去、看下去,而后“一路罗列”起来有序地欣赏、记忆和理解周边的各个风景、建筑物以及它们之间遥相呼应的(关联)关系等。

二、知识形象化:

知识形象化,就是要对掌握的物理知识加以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物理情节联系起来。通过知识概念和规律联想起与之对应的物理环境条件,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使知识变得羽翼丰满,“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呆板的架子和无用的说教。知识形象化,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知识规律等有序地镶嵌在对应的知识板块和物理情景中。

知识形象化,就是将知识“回归自然”,将知识放回到他赖以生存和产生的物理环境中去,使之成为与物理情景相互呼应、相互交融和联系的知识。否则,知识便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同北京的航天桥,如果我们双眼只是紧盯着航天桥本身,那它只是一个建筑,一块不具什么作用和美感的水泥混凝土;如果我们看不到周边的公路和情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它的作用,不知道它和周边的“风景”有什么联系等。而当我们把它与周边的公路(三环路和阜成路)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便成了一座美丽的、“四通八达”的、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功能的、“能够沿它走向未来”的桥梁了;和周边的各种建筑、景物联系起来,联想到周边的各个单位和部门,各个公司等等,我们就更清楚了他的位置和作用了。我们第一次走到公主坟桥下的时候,会感觉立交桥建筑得很乱,让人感到迷茫,感到陌生,不知道往哪里走能够到达哪里,而当我们多去几趟,熟习了之后却感觉他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知道了它和周边的各种联系了。所谓形象,就是将知识与知识的来源,与知识所解释的,所解决的物理情景和问题联系起来,将这一知识内容和周边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摆正各知识概念间的位置,形成完整的有机整体。

三、知识联想化:

知识的联想化,就是由知识能够联想到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习题等;就是反过来能由物理过程和习题联想到它们所涉及到的、与之对应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就是由一个知识板块联想到另一个知识板块,或者由一个知识板块的一部分联想到另一部分。看到习题、试题,能够联想到习题包含的物理过程和状态,而由过程和状态能够联想到过程和状态所遵从的规律或公式。看到试题最后的求解问题或物理量,就能够联想到这个物理量有几种求解方法,这个物理量都和哪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有所联系等等。要清楚,任何一个物理量基本上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求解方法:本义法(也叫定义法),就是从定义式或者决定式本身去求解;旁义法,就是从与该物理量有联系的所有的物理量或者所有的物理过程中去求解。旁义法更具有普遍而又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例如,求解电功率,我们就要想象出各个与电功、电功率相联系的公式来,想象出这些公式中哪些是定义式,哪些是导出式,哪些是适合于纯电阻电路的,哪些是适合于所有电路的等等,想象出电功、电功率的来源,电功与其它功和能的联系等等。

知识联想化,属于发散思维,表现在由此知彼上。看到了瓜藤,我们就会顺藤摸瓜,因为我们想象到了“瓜儿离不开藤”。首先是顺藤“想”瓜,而后才能去顺藤摸瓜。

我给同学们讲解机械波的波长时,从多角度理解:从相邻的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邻的振动情景完全一样的振动质点间沿传播方向的距离等方面加以讲解,而后我说了一句:我从小时侯开始,一想到波长的代号λ时就会想起来“花木兰”这个名字。于是有学生就问我,老师那有必然的联系么?我茫然无语。想象会有错么?想象的线索和规则都一样么?我们目前不是想象丰富,而是想象匮乏得厉害。似乎年龄越大,学历越高想象的越少了,因为我们感觉到很多想象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但我知道,没有想象和幻想就没有科学,想象和幻想是科学的开端。

知识系统化,知识形象化,知识联想化实际上就是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一个抽象与具体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反复中系统化,形象化,联想化。

四、知识的深化和潜移默化:

知识的深化和潜移默化,就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由此知彼,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与深入,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清除对知识认知和理解上的短板和偏颇,全面、深刻而又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规律等。有些同学讲,答卷时,总是感觉会做,但总是做不对。这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对物理知识的感觉或感知,是一些模糊的记忆;而不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深刻而又准确的理解了。实际上就是弄不清楚,就是弄不准确,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似会非会。或者懂得不深刻,或者懂得不全面,或者懂得不准确等等。只是见过了或者记住了学过的东西,而不是理解了知识本身,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了该知识与其它知识,该知识与其它现象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实际上,“感觉会做,但总是做不对”,说明你已经有了更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了,但还有一步之遥,不要举棋不定,考虑一下(你与他人之间的)这“一步之遥”是怎么形成的,怎样才能迈出这关键的一步而落实“感觉会做”于正确的运用,让感觉与实际动手能力齐头并进呢。齐步走吧,只要向前走总会有路的。

五、知识的跃迁:

知识的跃迁,就是使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向能力转化和迁移、渗透等,其转化的途径就是通过做题和归纳、总结,建立起知识和现象的联系,过程和规律的联系,知识与应用的联系等。做题只是手段,而总结知识的应用规律和特点,通过做题加深和拓宽对知识、规律和公式的理解,提高解题方法才是最终目的。不是多做题,而是精做多想,多总结;用脑子做题,而不是用手做题。尤其是高考临近的时候,我们更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做大量的试题的。但是做一些基本的适量的试题还是必要的,尤其是模拟试卷那种最贴近高考的套题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知识的转化,还表现在将已知知识应用于未知世界来解决和研究未知问题,例如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电学、热学领域,甚至光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将某一板块的知识应用于另一板块等等。学习和复习,就是要通过做题训练,通过思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不断地跃迁升华,从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和试题中归纳、总结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或方法来。

六、以题代面,层层深入

在做高考模拟试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以题代面,用一道习题来带动对相关的知识面的全面理解和回忆。比如原子物理试题,应该就题来复习、联想、巩固所有原子物理方面的知识分支和知识体系结构等,要考虑到试题的“变异”--一道题会演变成别的什么问题。要学会“联想”,联想到这道题会与其它什么概念、什么物理量、什么物理过程和现象有所联系等。热学,光学,振动和波动,万有引力与天体,牛顿定律,电磁感应与交流电,电场电路,磁场与安培力、洛仑兹力,功和能,动量等也是如此。各板块都有自己的完整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网络结构,各板块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题代面,纵横思考,扩充和丰富整个板块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以题代面,用脑做题,做经典题,做具有代表性的题。以题代(知识)面,就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通过做一道题的思考练习和联想,得到做一百道题的收获,要“做”有所获,而不是走过场。通过做题,查漏补缺,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将方法规范化、条理化。让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或主干。通过做题,提炼应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重点方法。以题代面,纵横思考,就是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就是脱离题海战术,就是见水思海,通过一滴水感知大海的味道,想象大海的模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哦。

七、抓主线、抓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抓主线、抓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是要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和能力将分散的知识板块连接起来,连接到重点知识的主干上来。比如,力学的重点知识体现在三大方法和六大运动上。三大方法包括:力与运动的观点和方法,功和能的观点和方法,动量的观点和方法。六大运动包括:匀直,匀变直,匀变曲,圆运动(包括匀圆和非匀圆),振动和波动,“无规律”运动。官方提法为五大运动,这不够,五大运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无规律”运动。这才是升华,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在复习和学习中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分轻重,或者避重就轻。要重点清晰,主干清晰,主线清晰。清楚了一棵大树的主干,而后再逐渐了解其茂盛的叶子。如果从繁茂零乱的叶子入手,你永远也搞不清这棵大树的脉络和线索。甚至你都描述不上来这棵大树的基本形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主线、抓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是不是有点像顺藤摸瓜的意思呢。找到瓜藤才能摸到瓜哦。

八、总结、建立模型,挂靠模型,丰富模型

所谓总结、建立模型,就是把某一类密切关联的,内在联系密切的知识、概念和规律、公式,物理现象和应用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把相似的有着共同特征的试题,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归纳分类,形成一种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知识、试题,过程,情景板块,解题方法等模型。物理模型要有典型性,要有代表性,他能够代表一系列相近、相似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和规律、现象等。物理模型要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要有关键的,有别于其它不同过程和模型的个性的本质“内核”。例如人船模型的本质就是质心不动(质心的位置不变),原因是合外力为零。所遵从的规律有:牛顿第二、第三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导致位移、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均与质量成反比等等。

物理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深刻理解物理过程、现象和规律的本质,有利于迅速理解和分析、解答物理问题。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联想和挂靠到某一物理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进入境界,产生灵感和思路,节省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时间,提高学习和解题效率,为高分的获得创造条件。

九、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描述物理规律和过程

比如动能定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等等的概念和规律、公式,可以用语言描述,公式描述,表格描述也可以由图像来描述等等。用语言来描述概念和规律时,要变成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重复课本。相反地,却是要不断地丰富、理解、修改、完善和发展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和规律等。这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过程,就是一种加深、理解的过程。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物理规律的描述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影音、声像、动画等等来更加形象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例如,对动能定理的语言描述: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加”)量。要理解是合外力的功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力的功改变了物体的动能。写成公式则为

高考物理复习方法详解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式,做功是原因,动能变化是结果,不能把公式倒过来写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的方法详解

合而因果(本末)倒置!这是一个量度关系式,仅仅是量度,而非转化。功是不能转化成能的(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只有能才能转化成能!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的)功和动能变化的数量上的关系――量度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和量度,功是隶属于力的,是一个过程量,对应于一定的空间(位移)和时间;能隶属于物体(或者系统),能是状态量,对应于一定的时刻和位置。二者根本就不能互相转化!动能定理是无条件的,可以解决变力或恒力做功,直线与曲线运动等问题。他研究的是一个物体,一个过程,两个状态(两个状态的变化也是一个过程)。

能量的转化不都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化学反应(如燃烧、爆炸)等也可以使能量发生转化的,但其转化的微观本质是不是做功呢,这不是高中范围内所要研究的内容。

十、弄清楚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

对于物理试题,要搞清楚所包含的物理过程,都有几个物理过程,各物理过程都遵从什么规律;各物理过程之间是通过一种什么状态连接的;这些过程和状态都有什么样的受力背景,都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从某一角度讲,物理就是一门研究过程与状态,过程与状态所遵从的规律,决定这一过程或状态的条件的学问。所谓公式,往往就是一种状态方程,过程方程,或者条件方程等。一定的时刻和位置对应于一定的状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对应于一定的过程。由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中途一定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种状态的变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树出有根,事出有因。解答物理计算题,就是解答物理的过程方程和状态方程等。而解答物理计算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状态所遵从的规律、公式,从而列出物理方程:条件方程,状态方程和过程方程以及时空关系式等。计算则是一个数学问题了。

物理学习重在基础,牢固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没有基本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何谈能力的提高!感觉会做,而往往做错,或者实际上并不会,这就是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不够牢固,起码理解的不够深刻,或者根本就不够理解,或者只是停留在了表面记忆上;感觉会做,而真的会做,这就是理解和掌握的表征;会做而做的慢,这是不熟练的表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基础牢固才能够提高能力;善于归纳、总结才能够熟练。

高考物理的应试能力要培养四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关键词句的理解;②对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2)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高考主观题分值的增加,说明对思维的科学性,解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

(3)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上一篇:树洞的作文下一篇:绩效考核管理及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