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李白唐诗鉴赏

2025-02-02

赠汪伦李白唐诗鉴赏(共8篇)

1.赠汪伦 李白 篇一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 赠汪伦 李白

★ 李白《赠汪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李白赠汪伦古诗赏析

★ 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

★ 《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 赠汪伦教学思考

★ 赠汪伦古诗

★ 赠汪伦教案

2.李白的故事《赠汪伦》扩写作文 篇二

从前,有个李白的诗人,非常喜欢游山玩水,吟诗饮酒。一个叫汪伦的绅士非常敬佩李白的才气,很想和李白成为好朋友,于是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饮乎?此地有家万家酒店。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如果先生你想来之乎,请在桃花潭前等之乎。过了几天,李白收到了这封信,马上驱车前往桃花潭。李白到了桃花潭前,果然有一个人在那坐着。李白马上跑过去问:“您就是汪伦?”“正是正是”。汪伦答道。可是,李白并没有看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大笑着说:“哈哈,先生您上当了!十里桃花指的是十里外的一株桃花树,万家酒店指的`是姓万说的人家开的一家酒店!李白大笑道:“哈哈!我这个“诗仙”竟然上了你的当了!我要走了”!汪伦大叫:“哎,别呀!别呀!在我家住几十天吧!我家有好多美酒呢!”李白一听,乐了:“好,好,有酒就行!”两人坐上马车,来到了汪伦家。这几天,汪伦天天陪着李白吟诗作对,喝酒散步。一转眼就到了第九天,李白在汪伦家住的最后一天了。李白对汪伦说:“我们去看看桃花潭吧?”汪伦同意了。李白二人来到了桃花潭,李白拿出了他得“美酒葫芦”喝了起来。直到夜晚他们才回家。第二天,李白要走了,李白踏上小船,小船开动了。李白忽然看见汪伦正在为他唱歌。李白不禁诗性大发,吟出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从我请。

3.李白《夜宿山寺》李白唐诗鉴赏 篇三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怕惊天上人。

鉴赏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危楼高百尺”,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手可摘星辰”,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4.李白《将进酒》唐诗鉴赏 篇四

李白对黄河素来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以极为豪放热情的诗句歌颂黄河。

在《将进酒》诗中,诗人又一次歌颂了黄河,并与自己的身世之感、傲然之志相互映衬,抒发其热爱生活、蔑视权贵的感情。

开篇以“君不见”领起,以黄河起兴,正面描绘眼前景。黄河奔流为诗人所见,“不复回”则是联想,以黄河源出昆仑,入海不返引出诗人对人生现实的感叹。接下又连用“君不见”领起,由写景转入叙人世沧桑,同样以夸张手法,由水之流逝联想起时光之流逝,相互映衬,由豪放转入悲慨,两次叠用“君不见”以突出声情激荡。继而诗人高歌人生须得意,应当享乐,不可辜负大好时光,以夸张笔法表现豪迈气概。“天生”二句表现诗人的自傲,并承上点出豪放,为写下文豪饮作铺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但所谓行乐,不仅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是为了表现豪情壮志。由此,在豪迈气概下引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岑夫子”句开始第二段,为正面抒怀。开始全用三字短句以显情绪激昂。饮酒、赋诗本是抒情,它是进一步抒发前文的悲慨,显得深沉而激越。“钟鼓”二句以酒饭不足贵表达其对荣华的蔑视,以“但愿”构成急促的转折,写其在现实的不得意之中所产生的理想:“长醉不愿醒”,现实使人痛苦,唯有酒醉才能暂时地摆脱这种痛苦,这是激愤之情的集中表达。“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在愤慨基础上对古往今来的历史总述,并从“古来圣贤”的命运中得到启发和力量,以上为诗的第二段,借饮酒抒发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慨与蔑视。

“陈王”句叙述豪饮的理由,抒写其郁闷悲愤。

诗人从陈王曹植的“斗酒十千恣欢谑”中悟到了人生哲理,找到了对待黑暗现实的方法:以酒销愁,睥睨现实,傲然凛立。诗人以沽取美酒,同销万古愁表达这种感情。愁是“万古”的,这既突出了第二段的内容,也点出了诗的主题。“万古愁”本不可销,但诗人却认为豪饮是可以销掉万古愁的,在豪迈气概下表明了对古往今来的封建统治者的睥睨,饮酒行乐既是抒愤,又从愤慨中显示豪迈乐观精神,而不流于伤感。

以乐写哀,以豪放衬悲慨,因此,从而构成乐观的豪放的基调,从中显示出诗人可贵的傲骨精神。

诗开头以两个“君不见”领起两个长句,造成豪迈奔放气势,继以严整的.七言句式承上形成顿挫;第二段开首出以三字短句,构成章法的跌宕起伏,为诗的愤慨感情的抒发作出精心布局;结尾以三言七言的长短交错的句式构成声情激荡的格调,为最后抒发“万古愁”作铺垫。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镵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5.《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唐诗鉴赏 篇五

【作品介绍】

公元8(唐宪宗元和元年)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军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此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原文】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6.《清从军行》李白唐诗鉴赏 篇六

★ 唐诗鉴赏

★ 唐诗鉴赏《相思》

★ 《微雨》李商隐唐诗鉴赏

★ 唐诗之《风雨》鉴赏

★ 《怨情》唐诗鉴赏

★ 送终韦应物唐诗鉴赏

★ 《江南春》唐诗鉴赏及赏析

★ 唐诗《望岳》鉴赏

★ 《别董大》唐诗鉴赏

7.赠汪伦李白唐诗鉴赏 篇七

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

李白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依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起句“郑客西入关”平平五字,极尽简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表现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说明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苛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接下去“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汉书》叙述次序正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以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唉!

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第五句“璧遗镐池君”,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想把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

省略了说话主体,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讯。

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李白大胆想象,把这一故事和前面的故事,连接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就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传达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表现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收结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

用“千春”而不用千秋,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8.杜甫唐诗《赠花卿》鉴赏 篇八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

上一篇:团组织生活会下一篇:学会打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