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精选8篇)
1.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篇一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实际状况及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 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具体的研究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2、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3、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4、召开结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更好的服务与徐集镇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学业障碍大,自卑心理强,易紧张,注意力或者高度集中,或者涣散。这时,课题实验组教师积极调整了一般课堂严肃紧张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课题实验组教师的真诚,同学的关爱。这样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更多的给学困生提供提问和板演的机会,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2)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上,适当的科目尽量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法,分层方面要适当,分组过程中,把“学困生”至少要分布在三个组以上为宜,目的要引导促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体现为组争先的集体合作意识。班内设“光荣榜”对学困生及时表扬,不定期的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及时鼓励。对学困生的提问、练习、课后作业乃至测试题,都设计的富有弹性,使他们体验到也能获取
高分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3)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学困生对此更难做到。因此需要课题实验组教师树立关爱之心,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利用自习、课余、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补课,力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档,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4)努力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我们正在总结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提出要求,指导学困生预习,课上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通过优生帮学困生,教师帮学困生,让学困生有尽可能多机会掌握所学内容,课下优生再帮学困生解决作业及复习巩固中的困难,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
二、加强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把握和尊重学困生的“自我”。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要帮助他们打破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使之有信心确立起只要努力,就能进步的“自我”概念为此我们在实验班中的学困生中开展“我进步,我快乐”的学习竞赛活动,对成绩提高的学困生及时奖励。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是培养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启发敢于发言,善于提出问题;二是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为他们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如何预习、复习及合理分配时间等)。
三、调查走访,家校结合。
对待学困生的转化教育除在校采取正当的措施。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限于农村的现状(指我们本乡镇):一是家长自身素质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劳动时间无正常规律,大多数家庭是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对其子女管理鞭长莫及;三是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高,有望子女成才的底气不足。基于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教育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平时的家长会又很少开,召开家长会部分家长也不到场,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不很了解。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两个学期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趁着“万名教师访万家”的东风积极到这些学困生家中一些家访工作,还有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徐集二中心小学及潘庄小学还积极利用中国移动公司为学校开通的校讯通平台,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注意家长反馈,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包含学困生的家长座谈会,实验老师与学困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他们通报学校课题
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他们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转变情况。
比如 我我们徐集潘庄小学六一班的崔慧莹同学是一名十分懂事的学生,学习也十分认真,可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太理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番工作,终于理清了头绪,原来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觉得现在生活富裕了,开始沾染玩乐嗜好,晚上在家半宿半宿的推牌九,尤其还有轻视女孩的态度,母亲管不了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摸清了情况后,我们进行了攻关。经过几次的家访和家长座谈以及电话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改变了家长的不正确的做法,对慧莹的学习生活关心起来,很快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阶段性成果
经过本阶段一年多的开课题实践研究,对比每个学困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对学困生的转化已初见成效。在师生、家庭的相互合作下,通过实际检测,各校实验学生的成绩均比前一学期有较大的进步,我们很欣慰,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实验班级的学困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其他学生在各方面也相对有所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使承担实验任务的课题实验组教师在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2013年实验课题实验组教师吴金凤、李玉荣、仇念章年荣获县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教师仇念章、薛香菊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同时2013
年6月课题组杨东孔李玉荣老师的《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仇念章、吴金凤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薛香菊的《困生转化之我见》三篇论文均被评为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部分学困生成绩反复不定。如何提高转化措施的持久性是课题实验组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题实验组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有局限性,缺少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今后我们研究的重心将针对不同学科总结归纳学困生的各类学习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转化和巩固效果。
2.个别家长配合度不够满意。多数学困与家教的方式方法有关,取得家长的配合是转化成功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家校互动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家长培训方面做些工作。
3.精力和经验不足。学校有研究能力的课题实验组教师不多,且教学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网上信息量不多,又没有专著,无法买到关于学困生的新版著作,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4.现在各学校科研经费紧张,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少。
徐 集 办 课 题 组
2014年2月1日
2.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篇二
关键词:学习困难,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体育课堂是全开放性的, 不像其他课堂那样, 活动范围仅限在教室内, 当教室和桌椅的束缚解除, 活动空间变大, 视觉和听觉变弱, 学困生不喜欢体育运动, 与体育课场地器材不够新颖、教师教学设计太过于简单枯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受到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影响, “胖孩子”越来越多, 体型较胖、全身协调能力较差, 使得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同学的嘲笑,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自卑心理, 更加不愿意运动, 更加抵触体育活动, 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同时家长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过度宠爱“小王子”“小公主”, 生怕在运动中磕伤碰伤, 从而也导致学生沉迷在手机、电脑中, 运动能力逐渐减弱, 在练习中也无法放开手脚, 更加缺乏学习锻炼的毅力。
体育课堂中通过严厉管教和逼迫让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 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很沉闷、很压抑, 注意力更无法集中于学习中, 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只有让学生对教师要求的活动感兴趣、被吸引, 才能达到注意力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妙用教法, 积极调整学生注意力
在往常教学中, 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通常采取停止讲解或示范, 盯着学生看, 点名批评等手段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 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反而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学习相关理论等发现, 妙用一系列教法能有效调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1.游戏教学法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结合人体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及各种基本体育形式, 创编出的多种身体动作, 并根据教材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加入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体育游戏具有基础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等特征。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融合言、行、意、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前滚翻》技巧时, 教师要通过游玩动物园的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动物会采用滚动的方式移动, 进而学习团身滚动;在学习《攀爬》技巧时, 创造火灾逃离的情境, 再配合紧急疏散的音乐, 带领学生进入一种紧张的氛围, 让学生更快地学习掌握攀爬技巧。
3.提问教学法
提问教学法是根据师生之间的对话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 不仅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技能。如《立定跳远》教学中, 教师提问:“立定跳远中除了脚要用力, 还要身体的哪些部位配合?”学生就会进行上下肢协调配合的练习, 快速完成立定跳远动作。
4.比较法
比较法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不同活动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如《前滚翻》教学中, 学生易出现“膝盖跪地”这一错误动作, 教师分别进行正确和错误动作的示范, 学生观察, 总结出正确的动作方法, 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
二、激励赏识促进步
泰戈尔曾说:“不是锤的击打,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让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就彰显了“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体育学困生”在体育活动中, 常常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 即使默默地付出了极大努力, 却达不到标准。此时教师不应冷眼旁观, 甚至给他们泼冷水, 给他们扣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 而应真诚地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同时要带上放大镜, 积极地去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即使仅仅只向前迈了那么一小步, 教师都不能无视, 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 让他们自己还有同学们感受到努力换来的进步, 从而增强信心。当他们灰心丧气时, 教师轻轻地送上一句“你一定能行”;他们却步时, 教师亲切地说一声“你很棒!”, 短短的话语却给学生如春天般的鼓励。如一个学生在进行1米障碍物攀爬时, 经过内心的斗争后, 终于鼓足勇气跳过去, 但是动作很不规范, 如果老师说:“动作不对, 双手没有撑住垫子就摆腿, 落地不稳。”, 无疑会让学生“雪上加霜”, 一下子失去了再次改进的动力。相反, 如果换成另外一种方式, “你已经跳过去了, 老师为你骄傲。 下一次练习时, 手臂如果能完全伸直, 撑住垫子后再摆腿, 那么落地就会更稳当, 动作也会更连贯更优美了”, 这种方式容易增强学生的信心。再如跳长绳时, 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学得慢, 节奏不好, 无法跟上绳子跳动的节奏, 要不被跳绳打到, 要不就无法跳落在正确的位置, 以至于进行小组比赛时会被同学排斥。教师为这一部分的同学“开小灶”, 先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克服恐惧, 再让他们学会观察, 接着分解动作。当他们尝试练习, 跳了第一个时, 教师就热情地赞赏:“对了!真棒! 一学就会, 继续努力, 你会更好的。”这时, 已经无关乎动作是否协调是优美, 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体育活动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朝前走了一步。
因此教师要看准转化的时机, 不吝啬自己的语言, 及时、大方地进行鼓励, 将他们内心深处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再提高要求, 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表扬, 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三、因材施教助成长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高明的教育就在于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
学生与学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后天的锻炼和先天的身体素质这两者上。因而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时, 我们应对“体育学困生”适当降低难度, 放低要求, 对此, 教师应事先考虑周全, 提出适合的训练要求及完成动作的标准。例如在跳高上, 身高腿长的学生, 可以像轻盈的燕子一跃, 就跃到满分;矮小较胖的学生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过线。这就是个体差异, 靠后天也不一定能够弥补。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同样的标准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体育学困生”, 那么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渐渐地远离体育运动, 也就达不到孔子的“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跳高时, 那些身高腿长的学生跳过1.15米, 才能定为达标;那些矮小较胖的学生只要跳过0.8米即可, 这样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让“学困生”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从而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以“跨越式跳高”评价标准的建立为例: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
体育课堂中教师除了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和活动、强化安全教育。还要有激情行为举止、风趣幽默的语言方式, 营造出愉快地课堂情境、活跃地学习氛围, 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3.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14
自从实施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中就有学困生的存在。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现象,智力、体力或心理得不到正常开发,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达不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要求,因为不同于常人,所以教育方式也要采取不同常人的手段和方法,必需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补救与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学教学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不善语言表达,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知识学习,思维上有惰性。在语文学习中,主要是听、说、读、拼写、思考等方面表现出本领不足的情形。相对于其他学生,学困生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学困生人数虽少,但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情感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学习态度方面、性格方面等。教师要仔细研究自己的学生,分析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金科玉律。”可见,对每一位学困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掌握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我认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由于学习成绩差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于行为习惯差造成的;第三种是教育方式欠妥造成的。弄清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就可对症下药。如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有一位女学生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还常常坐着发呆,不认真听讲。课下我找这个学生谈心,原来,这位学生学习基础差,现在讲的知识她根本听不懂。她还说自己很笨,学也学不会。我听后,就给她讲达尔文、爱迪生小时候智力并不好而后来成为杰出人物的故事,并告诉她:“你并不笨,只要努力,一定会进步的。”她听后很受感动,同时保证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补习功课。一个学期下来,她的功课赶上来了,上课认真听讲,也敢于回答问题了。
二、倾注爱心,循循善诱
英国的斯实塞在《教育论》中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所以,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而应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去抚慰他们那颗受创伤的心灵,将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尊重每一位学困生的人格,和他们交朋友,并在学习上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上课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同时,放低要求,从低起点开始,循序渐进,谆谆诱导,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抓住时机,适时表扬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赏识,且都有其独到的一面。教师要细心地去发现每一位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小题大作”,大加表扬,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产生一种成就感,进而满怀信心地以自己的优势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我班李某学习不认真,活泼好动,上课常搞小动作,经常违纪。我多次批评教育,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发现他手特别灵巧,擅长搞小制作,就引导他做一些小制作在班里展览,并当众表扬了他,鼓励他认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利于今后的小制作。此后,经过我因势利导,多次教育,他的学习积极性高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规范,还必须文明和优美,包括肢体语言,有的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毁了学生的一生。
四、以好帮差,助其进步
在班级中开展“手拉手,我们是好朋友”的活动,为每一位学困生找到1~2名学习小伙伴。这些小伙伴不仅在学校可以帮助学困生学习,还常常在课外帮助学困生,从而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及时地、直接地获得自己所急需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同时,优秀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向着优秀的方向发展。
五、学校家庭,齐抓共管
家访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家访时,教师切不可告学生的状,以防他们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包括学生的思想、纪律、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了解他们在家中的情况。同时,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做好转化工作,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的长处,要求家长鼓励其不断发扬光大,对学生的不足,要求家长通过示范、督导的方式促使其改进,并告诫家长切不可只凭粗暴的打骂来使其改进,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离我们的教育目标会越来越远。只要教师和家长及时沟通,携起手来共同帮助学困生,就能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取管与导相结合的方法。只要我们付出无私的爱和施予科学的教育,就一定能够使学困生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赶快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为学困生创造一片明朗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孙仁芝,温帮林.对学困生转化之谈[J].网络科技时代,2007(8).
[2] 刘赞珣.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2(32).
4.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篇四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总结
榆林市第七小学
刘红梅
薛亚军
纪拖男
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课堂实践、反思教学工作等方法,进行了课题研究,现将本阶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修改作文的困难及原因。归纳总结,制定目标。寻找小学二度作文自主修改的原则及程序。
通过对五年级五班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二度自主修改作文的困难及原因分析,有几点思考:﹙1﹚.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乐于自主修改作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切忌枯燥无味的写作知识讲解。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学会收集素材,真实快乐的表达。﹙2﹚.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指导他们学会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一定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一句话,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3﹚.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注重积累为我所用。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学生只有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学生还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籍和背诵的好习惯,因为语言积累不能靠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更要有深刻而牢固的记忆。﹙4﹚.有了上面的三点的基础,才能培养学生二度自主修改作文能力的习惯,促进习作水平提高。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二度自主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不会修改作文也就不会写作文,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学生亲自修改作文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反复动脑修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思维,使表达、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受益。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长期训练,逐步培养。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修改,让每一个学生在修改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积极研究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了解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针对收集实验班课堂研究教师纪拖男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3、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讲评后,让学生二度自主修改作文,掌握修改方法,提高修改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通过学生的二度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二度自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篇五
薛埠中学吴晓丹
一、开题以来课题组所做的工作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
具体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组织实验年级的老师,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刻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了解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双基”的培养比较扎实,但是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一味强调统一。对全班学生用同一个标准考察评价学生。这样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这样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学困生越来越不想学物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务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在校内,课题组老师相互听课,并在课后及时评课讨论,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3、关注学困生
(1)上好物理起始课,让学生激动:物理教学始于初二。为使物理课一开始就成为学生心之所向,心之所爱的学科,特别注意第一节课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2)创设情境引新课,声情并茂讲物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易分散,遇难时易见异思迁,兴趣转移。因此,务必使他们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既屡见不鲜又处于不知或知之甚少的特点,通过故事或实验给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或争论。学困生在这样的争论中表现异常活跃而不甘落后。这样便把学生在“教学共振”的情景中引入新课的学习。
(3)建立平等友好的教与学、重视情感激励是成功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注入式,贯彻启发式,将动手动脑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个体学习和集体讨论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4)主动点拨学困生,成功激活助发展:备课时时时想着学困生,讲课时时时盯着学困生,辅导时时时主动关心学困生,不把学困生当作旁听者。让学困生在表扬和鼓励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增加成功的体验,使一次或多次的成功成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的“激活剂”。
(5)抓好转化典型,培养学科带头人:由于物理教师任教班级较多,光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去转化学困生是不够的。因此,通过对班级中典型的学困生的帮助转化,使其从学困生中异军突起,从而使大多数学困生看到希望,通过一点转化一片,实现大面积提高。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成果
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一味的埋怨学生差不可教,通过实验的事例说明,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照顾到后进生的需要,采用有效学习机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学质量也明显得到提高。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表扬激励,鼓励进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物理教师逐渐向科研型转化。一年来,在个项评比活动中,多人获市及学校表彰。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我课题组有金坛市学科带头人一人,金坛市教坛新秀一人,校骨干教师多人。
三、课题实验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存在问题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二)今后设想
6.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篇六
一、主要研究过程与活动。
我校于2011年审报了任城区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经区教科所批准并立项。
随即在各级教育专家,特别是唐主任的关心下,各项工作顺利展开,课题主持人为张跃富,实验老师为李庆翠、付新玲、左建伟、周玉伟、伊志伟,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处于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从2011年11月起,课题研究正式启动。首先是第一阶段,课题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发动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如《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
其次是调查阶段(2012年3月),对部分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调查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地分析,确立了研究对象,并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制定了初步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接着,我们进行了课题的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们根据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了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具体转化策略。
在此过程中为保证研究工作的正确进行,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化教学观念。
组织课题成员有关学困生转化的一些先进理论,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的形式为主,要求实验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撰写学习心得。
2、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活动。
4、召开课题经验交流研讨会。
最后是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请专家组合领导对课题组织进行验收和指导,进行结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高实验教师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及效果显著
我们进行研究工作紧扣课题研究目标,体现有价值的实验方法;
1、调查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让学生做了“学习现状”问卷,对学困生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2、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取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徐困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
3、文献法:(利用国内外有关文献指导课题研究)
我校有宽带网,丰富了教学知识,订阅了大量的文献,有力地指导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课题组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各种现象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了学困生形成的一些原因,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学困生的帮扶策略。
四、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关于“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是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他们的优秀成果发扬光大和进一步实践他们的理论,但不同的是,本课题是通过对学困生的分类和成因的分析,实施参考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重在使学困生的转化更加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估。
1、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该课题产生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是参与实验的老师,还是没参与实验的老师都深切感受到该课题的研究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1)注重课题研究的真实性,体现了信度。
本课题的研究参与者都是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强的一线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可靠地结果,同时,力排其他因素的干扰,力求实验的真实性。
(2)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体现了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课题研究目标比较明确,所以我们一直从实效出发,把帮扶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区,来检验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取得理想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社会影响。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是、认识,他们也正有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学困生大大减少,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良好的校风、学风逐渐形成。
七、问题与思考:
虽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
1、本课题在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教师还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
2、各门学科的转化程度不均衡,部分班级的转化效果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地策略,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开展下去。
3、学困生易受外界干扰,必须及时找出原因,找准切入点,抓反复,反复抓。
7.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篇七
一、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困生转化
1. 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认真备好每堂课, 多创设好的学习情境, 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 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2. 体验成功快乐, 发现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 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 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学习总是失败, 就会丧失信心, 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例如, 每章 (或单元) 学完之后, 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 测试内容注重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低档题, 考前适当介绍一些应试技巧.这类考试, 学困生一般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看到自己的成绩, 学困生们心理无比喜悦, 会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每堂课应使每名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 做到“堂堂清”, 才可能促进学困生转化, 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 讲究教学策略,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贯彻启发式教学,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使学困生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 大胆实践, 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 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不断创新,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我曾经多次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下课铃声响起时, 学生的反应是“都下课啦, 这么快!”当学生出现这种反应时, 我对自己教学的这堂课是很满意的.说明这节课老师的教学过程吸引住了学生,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教学富有成效.
2. 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观认为:开展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现实数学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现有教材中大量的“想一想”、“研究性课题”、“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等都是很好的适合学困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自主学习中, 教师的主导应是“适当的引导”, 把握好“度”是最佳境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
3. 注重学困生思维训练,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学困生当中, 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并不差, 但大部分人的思维能力都不是很高, 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必须要加强思维训练, 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 精选例题和习题, 针对学困生学习能力不强的现实, 课堂教学中加强引导.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 努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识记.
4. 掌握反馈信息, 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措施, 弥补缺陷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 我们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 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 及时补充讲解, 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 如再发现缺陷, 当堂就能补救.
三、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人格魅力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 也要注意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在我们的身边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对某门课更加感兴趣.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对学困生的学习有好的影响, 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的.
四、净化学习环境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学困生的成长.学校用科学的管理去创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班主任工作尽职尽责,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 共同努力, 做好对学困生的转化.面对农村地区家长素质不高, 缺少正确家庭教育的问题, 教师的工作更是要细致、耐心,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总之, 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 理解学生心理, 才能对症下药, 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实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勇.数学学习指导和教学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初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初中学困生 形成原因 转化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群体层次来源较复杂,其早期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尽相同,容易在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上的差异性,体现在日常表现及阶段考核中就形成“优等生”、“学困生”等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逐渐构筑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着重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一、学困生基本概述
在学困生这一概念的表述及界定上,业界定义较多,学者对学困生的表述及界定多是出于不同的理解角度,而学困生之一教学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由此使得学困生概念种类较多。
一般而言,在学困生的认知上,业界普遍采用以下表述:学困生是指无智力上的明显缺陷,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能力水平较低、学习成绩远远低于大多数学生群体的特点的学生群体[1]。初中历史学困生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学习困难、历史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困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落后性并不具备长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由学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化。
二、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学科内容带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学生在由小学转入初中时,由于课程体系的变化,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一般而言,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初中学困生的突出特征是在基础知识储备上不足,导致其无法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融汇,由此导致学生在新知识接收上出现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其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来讲,由于其涉及众多的历史史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动力有所欠缺,学习效果不明显,初中历史学困生数量逐年增多。
其次,初中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两方面的制约影响增加了学困生形成的几率。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群体往往难以一视同仁,对优等生及学困生的关注力度有所不同,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受损,由此导致学困生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讲,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探究思考的意识及主动询问的态度,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下,会极大地损害其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最后,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初中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的外部因素影响,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家长知识层次不高、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家庭关系不够和谐时,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如社会中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极易诱导学生走入学习误区,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三、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觉主动性。
初中学困生尽管形成原因较多,但具体到课程教学,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在思想理念及学习能力上都处于一个过渡期,其思维逻辑能力较之小学阶段提升较显著,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这一思想特征及学习规律,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其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述建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音视频,如《义勇军进行曲》、《开国大典》视频纪录片段,从视听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历史学困生产生的概率。
(二)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应树立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以成绩分数划分学生档次的观念,秉持教育平等、学生共同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及热情,关注并鼓励学困生的进步发展[2]。此外,初中教师还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具体的学困生个体进行细致的分析,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辅导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掌握初中历史常识记忆及题目解答的方法技巧。例如在教学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类条约时,如《南京条约》,教师可以总结出通商口岸的记忆口诀—“光厦上宁福”,便于学生强化记忆;在历史题目解答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标注关键词、时间点、事件点的方式,提高解题的针对性。
(三)注重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保护。
在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增强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进步加以鼓励,结合其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布置一定的难度得当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进步的喜悦,教师可选择当面表扬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其次,在进行分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的条件,使其在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及实践的水平,潜移默化地借鉴吸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优点及学习方法[3]。
最后,教师在学困生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秉持关爱有加、细致入微的态度及原则,帮助学困生克服恐惧及自卑心理,通过师生深入交流,使学困生感知到自身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及价值,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及进取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困生家长做好沟通,从学校、家庭两方面为学困生的进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初中学困生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各种因素综合制约影响的结果。教师在对待初中学困生群体时,要在注重教育平等、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途径,促进其实现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娟.初中学困生成因与应对策略[J].教育观察(中旬),2014,(11):6-7.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10-19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09-02
初中数学学困生研究转化课题11-02
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09-05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11-03
创新写作与学困生转化总结08-02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06-11
一个不能少——学校学困生转化的工作总结07-04
学困生转化汇报表07-15
语文学困生转化方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