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10-23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精选10篇)

1.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探究能力;思维发展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的一个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摆脱定式思维的影响,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新知识时能积极地思考,有效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活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环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大大提高,他们能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使导入环节既能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让他们进行高效学习。

二、“预习+教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新世纪《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教师不仅要教学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学生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目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实际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题海战”,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让学生机械的练习上。这样的教学虽然有时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

“?A习+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让学生提前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课程的预习,然后由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我们知道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预习+教学”的方法。对推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都将产生新远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教学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预习+教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我们知道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预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的预习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后经教师的讲解巩固后得到升华升为理性认识。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知名故事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预习+教学”法时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预习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精心选材,分层次进行教学,在进行“预习+教学”法教学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预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预习,对此教师要精心选材,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措施。要考虑学生的年纪特点和知识水平,要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我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在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么算?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在预习、自学的同时,我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后进生只要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然后课堂教学时我就不再事无巨细的讲,学生也就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容易接受了。

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预习+教学”这一创新教学法不是快速见效的方法,而是由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说到底是一个长期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预习思考题,让学生逐渐有自己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袭击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

师生信息的互动要及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后教师要收集资料,使学生预习、自学的信息能及时反馈互动、通过信息互动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预习时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可能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对于正确的做法和认可的内容必须加以肯定,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的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预习+教学”法是我在新时期总结的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学法,这一方法的内容还需要再教学实践中加以补充、完善,以便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新时期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2.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只有放到适合的情境当中,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牢记知识并能应用。小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到知识,与在书本中学到的间接知识有着根本的区别。学生对在实际情境下学到的知识,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其中的理论和联系有更透彻的了解,同时,学生会把之前学到的知识、经验同化到当前的新知识当中。而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由于没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所教授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联系,建构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高度的接收知识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很快,感知也发展很快,其注意力一般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无意注意仍是主导,因而注意的持久性有待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扔占主导地位。给小学生提供实际的问题情境,就是要把握住他们的有意注意,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给他们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给他们提供抽象思维的支架,让他们的思维顺利进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自身的条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形、文字、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好学、新奇的心理特点,把知识发生的背景、产生的过程用学生喜爱的、可以产生好奇心的情境展示出来,激发他们心中的疑问和猜想,诱导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是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问题情境创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制约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对整个学科的教学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的成败、教学目标能够达成、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主体的引导如何。教师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课堂教学就能成功,教学目标就能完成,教学的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就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包括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从知识本身出发包括其发生、发展过程,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动手,去亲身经历这个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探索就是引导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利用相关的资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探索活动当中,而不只是观察者、旁观者,应及时、恰到好处地激励、点拨。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种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去体会科学家们研究知识、创造成果的艰辛和可贵的精神,这样不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生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达到智慧碰撞、共同思维、分享知识和成果的目的,让每位参与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拓宽视野、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做好小组调配与分工: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像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学生都要均匀分配;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还要明确,力求做到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教师要及时了解各组合作的进展情况,搜集相关的精彩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课堂焕发出精彩的生命活力。

合作学习,是要培养学习的交流技能、在交流中迸出思想的火花,激励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交流的环节很重,也是整个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提供应用知识情境,拓展数学思维

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体验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触动内心的心弦,才能真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践去应用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拓展数学思维。

五、检测评价,增强自信

教育心理学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反馈的练习是无效的练习。教师要想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训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只布置作业却忘记检查的情况。只练习,没反馈,对学生提高技能是没有益处的。所以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测,可以用灵活的检测方式,比如,让学生互相检测,然后再抽查等方式。

总之,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应该是和谐的、有效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只要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都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有心、用心地探索有效的模式,就一定会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摘要:当前, 随着新目标的不断推进,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如何改善教学模式, 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3.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篇三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CA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CAI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CAI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CAI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CAI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

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的数学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CAI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CAI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CAI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以CAI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CAI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首先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有支配权。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学习步骤,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而计算机平台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工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验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其次,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系统也从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学习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反映出来。综上所述,“平台式”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把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在“平台”之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程度上发挥CAI的作用。由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多样的,灵活的。

4.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高职教育中数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中数学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折,对高职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三阶段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提出了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作 者:边文莉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3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学课程 创新教学模式

5.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篇五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首先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价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活动效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利用教学业务学习时间,选择优秀的课例进行集中展示,促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模式的进一步形成。例如语文组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演讲,鼓励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走上讲台,对规定或自选的话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师生适时评价分析。这一做法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体育组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项教学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灵活训练,解决了体育技能培养中的难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校注重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特别是我校师资、设备优势,目前已编印成册的《写作心理教程》等18本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课程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组织实施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重新编排课表,重新组建校本课程教学班,并指定开课教师兼任教学班的班主任,学生按照课表走班上课。目前第一轮开课已经结束,第二轮正在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三、强化教育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创新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实践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本着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宗旨,在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在教学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要求全校教师都要坚持写教学手记,通过自我提问、教学诊断、案例研究、总结升华,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学校明确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每周不得少于2篇,中年教师每周也不能少于1篇。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许多教师以教学故事、教学随笔等形式从问题的预设和生成、科学设计问题等方面进行反思,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市学科带头人彭刚要老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极须解决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魏倩老师针对政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条、枯燥的现象,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突出时代性、注意生活化、选材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伍中意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轻视阅读的问题,从学生的阅读心理角度进行反思,提出了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自主择读、读中生情,以情促读、读后互评、评后再读的阅读思路。

学校还将教师的反思成果定期收集,组织专家组评审,对各类成果评选出一、二等奖并汇编成册,目前已有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艺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以及《教育叙事》编印成册。教师通过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批判反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四、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课堂创新素养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具体体现。我校紧紧围绕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展工作,遵循“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问题解决”的步骤,在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理性的升华,努力构建“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

地理组在县地理学科带头人彭建文、刘拥军等同志的带领下,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创造性的学习体验,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启发诱导——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质量。

6.创新模式促进教学 篇六

创新模式促进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作 者:李俊彦  作者单位:河南郏县第一实验中学 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7.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篇七

1.一题多解式

通过一题多解, 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接近高中知识能力要求.

案例:求函数的值域解法一 (代数法) :由

解法二 (几何法) :表示过两点P (2, -2) , Q (cosx, sinx) 的直线斜率 ,

又知点Q在单位圆x2+y2=1上 (如图所示) , 显然kPA≤y≤kPB,

设过点P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2=k (x-2) ,

则有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

数学具有形态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在该题的解题过程中, 代数法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解决了函数的值域问题, 而几何法更巧妙地将函数式看成两点间的斜率, 点P为定点, 点Q为单位圆上的动点, 值域即为斜率的取值范围.无论是代数法还是几何法, 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动态思维, 体验到数学的思想方法, 进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2.变式拓展式

教师通过引导或补充条件进行变式训练, 随着难度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深入, 初中知识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 为高中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案例

首先复习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 (a≠0) , 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

问题1:解方程x2+2x-3=0, x2+2x+1=0, x2+2x+4=0.

问题2: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x+k=0, 无实数根 ; 有实数根, 有两不等实数根.

问题3: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kx+k2-1=0, 有两正根 ;两负根;一正一负根.

问题4: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kx+k2-1=0有根均大于2.

问题5: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kx+k2-1=0一根大于, 一根小于1.

问题6: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x+k=0有两正根 ; 两负根 ;一正一负根.

问题7: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x+k=0一根大于2, 一根小于1.本节课的思维容量比较大, 学生能够较好体会到高中数学 的特点 , 从而逐步 养成勤动 脑、多动手 的学习习 惯 , 逐步改变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冲突激趣式

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问题, 运用初中知识无法解决而冲突时,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也容易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案例:笔者在三角函数教学中, 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两种解答方法都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答案不同.

上课展示 了以上两 种解法后 , 笔者先让 学生独立 思考 :“标准答案 我们已经 讲过了 , 是不是毫 无疑问呢 ? 那后面这种 解法的答 案究竟如 何呢 ? ”然后分组 讨论.讨论过程中部分小 组指出了结果, 即这两种解答全部是正确的.因为等价于8m3-6m -1 =0, 而由三倍 角公式知m =cos20°是这个方程的一个根.

8.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分层次教学;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倡导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能够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展开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于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要采用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提升数学成绩,大搞题海战术,在课堂上仅仅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课堂上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做题上,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新的课程理念的提出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找出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弊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别人的讲解中获得,另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其先对知识进行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升华,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为牢固。学生通过自学在心理上可以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教学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特别是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环境,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能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分层次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创新型的课堂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进行自学,对小学生来说,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记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教材进行选择,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习有关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积时,长方体体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学习,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则是在长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对这个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尽量能够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重点要做好学生指导者,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思考题时要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的话要学会借助学习工具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相应的学习,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预习,当学生预习学习完之后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不同,学生在预习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肯定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做出反馈,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在问题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做出相应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创设创新型的课堂模式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的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接受创新型的课程。当学生预习学习完之后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创新型课堂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26.

9.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篇九

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由过去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活生生的人。提倡学生学会向陌生领域求知的本领。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已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教学一切的至高无上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学习的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近现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基本上都是先让他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再听取他们的意见。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确实是学生学习必须进行自学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它还强调在教学时,教师要“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自悟和思考。特别注重启发诱导,“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荀 1 子《劝学篇》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学生应该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反对别人进行硬性的灌输。我国近代的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也可以不教,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时,才去帮助他们。”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学。“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但其中时刻贯穿着一根主线,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向自学方面发展。他较早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叶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到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来认识。他说,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个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这样的人不断增加,社会和国家就会达到繁荣昌盛的境界。他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叶老还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看作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会学习也就是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为推进课堂改革,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督导小组,指导督促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教学新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因此,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和农村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就其具体的实施步骤简介如下:

一、自主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科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及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 4 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解决疑难困惑的中心环节。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要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担任,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 5 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④小组评价要跟上。可以设计表格,由科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如主动回答问题得3分,回答对问题得2分等等。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

学生在充分的探究、交流之后,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

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二是练习题必须在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或以投影的形式出现,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则在课后进行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 反馈给学生。

10.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类教学活动情况,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东庐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 “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为此,在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数学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一、基本思路

1.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主要抓好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再从每个知识点每个课时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但要遵循课本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二、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

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

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三、不同课型教学模式 1.新授课

新授课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它以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新授课设计的灵魂是优良的教学理念,从宏观上来讲,必须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自主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1.1.基础知识课---“五环节”教学模式 1.1.1.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提高能力→自我反思,纳入系统→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1.1.2.环节阐述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情境教学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的运用,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

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2)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合作交流,提高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4)自我反思,纳入系统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通过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

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5)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 概念课---“七环节” 教学模式 2.2.1.基本程序

知识链接,提出课题→创设情境,感受概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变式训练,强化概念→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2.1.2.环节阐述

⑴知识链接,提出课题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

⑶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

⑷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⑸变式训练,强化概念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⑹自主归纳,升华概念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⑺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2.3.定理推导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3.1.基本程序:

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反思评价,课外练习2.3.2.环节阐述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此环节属于感知阶段。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是指实际问题或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都是人们经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的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凝炼的知识“活化”,创设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

(2)设疑猜想、主动探究

此环节属于求知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主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来实现。从而获得新知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属于巩固阶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此环节属于应用阶段,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感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模塑人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模塑人格。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使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主人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2.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整体化、具体化,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抽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上好习题课的关键是达到“精”、“练”,“精”:精心讲解,精心选练,精心设计和安排全过程;“练”:做到勤练与精练相结合,练习要考虑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2.1.基本程序

自主回顾,梳理知识→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变式训练,拓展提高→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2.2.环节阐述

⑴自主回顾,梳理知识

通过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梳理本专题的知识、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⑵例题剖析,尝试练习

学生自主对本专题典型例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教师剖析解题思路,点拨应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

⑶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本环节仍然是学生先做,再展示修正,教师最后点拨强调。

⑷自主整理,归纳总结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整理归纳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当强调重点内容及注意事项。

⑸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最后用一组题目对本专题知识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当堂进行小组内批阅、修改,以此来强化落实对本专题知识、方法的理解、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

数学复习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的知识回顾与概括。它的作用是系

统归纳整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达到“清”,即知识系统应理清,数学思想要弄清,解题思路与解题规律要搞清。3.1.基本程序

出示提纲,确认目标→自主复习,构建网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展示质疑,反思点拨→典题引导,巩固拓展→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3.2.环节阐述

(1)引学——出示提纲,确认目标

教师要早编拟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的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笼统的字眼。提纲的形式最好是问题式,表述时要把问题说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干什么。要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复习,不引导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2)自主——自主复习,构建网络

下发复习提纲后,学生照提纲看书、看笔记,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写出知识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展示。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逐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知识的梳理。对于基础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尽量把知识构建的机会留给学生,不取代学生网络知识结构。(3)合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结合自己对本节或本单元知识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研讨。

组内研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知识构建的情况;二是对自主复习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三是教师在“学案”中应该依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准备展示。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共同研究,从而了解学情。研讨过程以学生合作交流形式为主,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4)展示——展示质疑,反思点拨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在“学案”上预设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释疑。问题的提出,不但要依据教师的预设,还要注意采集学生中新生成的疑难。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应遵循“有疑则教”,“先自主、后合作、再展示”的原则,将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留给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的时间,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反

思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实际,一般一节课重点研讨2~4个问题为宜。

(5)训练——典题引导,巩固拓展

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例题可以分为基础性的和能力性的。点拨的重点是回扣知识、点拨迷津、培养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答题规范的指导。选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变式训练、多解多变、多题归一。一般基础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中档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讲要讲透、指导到位。(6)检测——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针对本节课复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试题的命制原则是依据复习目标、针对复习内容,复习什么就测试什么,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测试题的容量要适中,最好控制在5分钟能够完成,2分钟批阅,并搞好反馈评价。

4、试卷讲评课

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价方法。在考试之后,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讲评课。讲评课是学生继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讲评课中,对学生的成功,特别是有创新的解答,应给以展示,以利鼓励和强化;对普遍存在的失误和不足,可通过课堂讨论或由教师作重点的评析,以利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加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的要求。

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既要“评”,也要“讲”。“评”——要评“不足”、评“偏差”与“误解”、评“优秀”,评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讲”——要讲清错在哪里,产生错误的原因,克服错误的方法以及预防的措施。

4.1.“三段六步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环节阐述

第一阶段:课前阶段(1准备数据材料:

教师依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认真阅卷,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得失分、及各个题目错的人数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对学生中典型错误及优秀解法进行分析整理;准备好跟踪练习题,对每名学生的成绩、各小组成绩进行分析,确定表扬促进的对象及个别谈话的对象。第二阶段:课内阶段(2)概述测试成绩

用3-5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效果:简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公布各小组成绩,表扬进步小组。

(3)小组合作研讨

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已经过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对一些题目已有了新的认识,拿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自行改错,小组内交流,一些较简单的错误可纠正过来。教师也要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以期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与分歧点。(4)典型错误剖析

可由学生将典型错误进行公开公开展示,或自我剖析,由教师进行评价;也可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对错误问题进行纠正。(5)新颖思路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的新颖思路当众展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每一位学生欣赏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策略,由教师进行点拨。(6)重组知识结构

教师对本节典型错误、新颖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针对性补充练习,以求学生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第三阶段:课后阶段

进行变式作业巩固,有针对地对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改造,使旧题变新题;也可整理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充分体会、内化;也可以在《集锦本》上整理错题剖析;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考试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定出下次考试目标等等。

4.2.“开放发散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4.2.1.课前准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阅试卷,并做好以下4项工作: ①对学生的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②统计各题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重点讲评。③对学生试卷中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便讲评时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④分析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好针对性练习题。4.2.2.环节阐述

(1)发放试卷、概述成绩

讲评课开始,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成绩情况:⑴简述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达标率。⑵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特别是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应多鼓励,可通过一些进步快的同学为实例,教育他们不要泄气,要奋力直追。

(2)自查自纠、交流疑难

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如果教师仅仅把答案讲解一遍,学生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或更多次。自查自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学生先对错因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订正。对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同学都能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

以四人为一组,指定一名优生任组长。以讨论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为主,从怎样分析题意开始,探讨解题策略,讨论解决问题。对于较难题,组内解决不了,再提出请老师帮助,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解疑,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样集中集体的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转化,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教师点拨、针对训练

试卷讲评课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重点讲评若干问题,应透现象看实质,应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特别应注意“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具体来讲,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应重点讲评;能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的重点讲评;能体现“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的问题重点讲评。每讲一多变题,教师给出同样类型题来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出一题多变中的联系与区别,来完成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转变,明白“以不变应万变”的真正含义。

(4)典例集锦

在专用的《集锦本》记录下本次试卷的特色题、新颖题及代表性的问题,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写出对本次考试的体会,并定出下次目标。

五、说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提倡百花齐放,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适合于新理念的、适合于学情和个人特点的新的模式。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按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范畴: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完善自己的专业行为,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等。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教育专家提出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推荐给广大数学教师,供学习、借鉴、应用。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1.每年拟订一份专业发展的计划,确定两三个要提高的领域,它可以是课堂管理技能或是业务知识进修等,以使你的专业发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它能保持你的先进性,也是使你的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的源头。

3.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记下你酝酿已久或突然产生灵感的教学思考。4.加强集体备课,共享智力资源。

5.不要害怕其他教师走进你的课堂,你应该充分把握这个机会。6.加强备课组建设,定期进行教学研究,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7.发展你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深入课堂了解学生,阅读书籍和杂志,访谈专家或者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升你的专业技能。

8.选择一位导师,让他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对于他的帮助,要及时地通过言语的感谢、象征性的礼物、花费时间帮助他处理特殊事务来表达你的感激。9.在同事中确定一个你要追赶的对手,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来学习。

10.如果有一个机会去参与学习,就抓住它——即使它需要一些财力的付出。

11.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与你教学领域有关的省级或国家级的会议,带回经验和思想与感兴趣的教师分享。

12.至少订阅与你的教学领域有关的两三种刊物,及时更新你的教学思想。

13.教学凭的是一种热情,你有必要奉献业余时间去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新的技能以及对每日的课堂挑战进行反思。

14.带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参加在职培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专业技能,拓展视野。15.开发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果你只有一种方式来教一个概念或处理不良行为,那么,当你的手段不能发挥作用时,你将做什么?如果你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法的话,你就能不断地试验,直到你找出一个成功的方法。

16.重视学生对你教学的评价。要仔细而客观地阅读评估结果,看看学生怎样评价你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学生评估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们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不要忽视他们的观点。

17.充分利用考试结果,辩证地分析学生成绩,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

18.不要为学生成绩差进行没意义的解释。比如“如果我有最好的学生我将是一个最好的老师”。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承诺,用技能和资源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可能。

19.不要轻视他人对你教学行为的批评性反馈。监督者或者领导者的观察评价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来源。客观地倾听,不要防卫。如果你对他们的一些结论不同意,可以理性地出示一些资料和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记住,避免以争论或讥讽来保护自我。

上一篇:欢庆平安夜作文400字下一篇:最新社会热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