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2024-09-02

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精选8篇)

1.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篇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我国先秦古籍《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A.履虎尾,不咥人 B.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C.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

A.齐、鲁、韩、马 B.齐、鲁、韩、王

C.齐、鲁、韩、毛 D.齐、鲁、韩、郑

3.《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

A.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 D.献诗说

4.《孟子》属于()

A.寓言体 B.论辩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5.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

A.狐假虎威 B.郢书燕说 C.画蛇添足 D.南辕北辙

6.《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7.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这几句话表现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名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汉书》采用的编写体例是()

A.本纪、世家、表、书 B.本纪、列传、表、书

C.本纪、传、表、书 D.本纪、传、表、志

9.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基本结构方式。《七发》中的主、客是()

A.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 B.西都宾与东都主人

C.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 D.吴客与楚太子

10.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创作出现的新的重要特色是()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借助繁复的比喻说理

C.愤世疾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1.郭茂倩《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

A.四类 B.八类 C.十二类 D.五十三类

12.体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代是()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

13.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

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 D.东晋诗风

14.阮籍《咏怀》诗忧愤深广,后人评为()

A.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B.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C.天才秀逸,弘丽妍赡 D.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15.陆机《文赋》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A.文气说 B.灵感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1.D 2.C 3.C 4.B 5.B 6.A 7.B 8.D 9.D 10.D 11.C 12.C 13.A 14.A 15.B

16.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A.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B.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C.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D.农事家常,怡然自适

17.谢月兆新诗的特点是()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D.经营惨谈,一归自然

18.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

A.幽婉深沉 B.平淡自然 C.缠绵悱恻 D.俊逸秀美

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20.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C.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A.杨炯和杜审言 B.宋之问和沈佺期C.陈子昂和张若虚 D.魏征和上官仪

22.《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中的名篇,被后人评为()

A.古今五律第一 B.古今七律第一C.古今五绝第一 D.古今七绝第一

23.“大历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

A.同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 B.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

C.他们长期在江南任职 D.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24.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反映的是()

A.早年的读书和漫游生活 B.困居长安十年时的感受

C.“安史之乱”时的国恨家愁 D.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活

25.王建所作《宫词一百首》采用的诗体是()

A.五律 B.七律 C.五绝 D.七绝

26.下列诗句中,属于杜牧咏史诗的是()

A.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D.长空澹澹孤岛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27.陆龟蒙的小品文《野庙碑》的主题是()

A.指出帝王权位用老百姓生命换来

B.讽刺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大兴宫室

C.鞭挞封建官吏凶狠残暴,伪善无用

D.揭露历代统治者借解救百姓之名争夺帝位

28.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提出的文学主张是()

A.文以明道 B.文从字顺 C.气盛言宜 D.不平则鸣

29.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说,第二个“象”是指()

A.形象 B.意境 C.韵味 D.旨意

30.李商隐诗歌的风格是()

A.峭健俊爽 B.沉博绝丽 C.清奇僻苦 D.正大高华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B 23.D 24.C 25.D 26.D 27.C 28.B 29.C 30.B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庄子》中的“重言”

(1)《庄子》中的一种表现手法(1分)(2)借重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1分)(3)基本为虚构(1分)

37.互见法

(1)这是《史记》写人记事的一种表现手法(1分)(2)指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而把该人物其他的一些事迹和性格特 点置人别人的传记中去记述(1分)(3)这一手法既能突出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又能使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都得到完美表现,使之血肉丰满(1分)

38.《古诗十九首》

(1)这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一组佚名文人五言诗(1分)(2)最早收录于《文选》(1分)(3)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表达离情别绪、失意无常等情思,艺

术水平极高(1分)

39.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1)志怪小说即杂谈神仙鬼怪的小说,起源于魏晋(1分)(2)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鲜明的爱憎、美丽的情怀,浪漫幻想,充满奇异色彩。干宝《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2分)

2.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篇二

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地方高校对新闻学专业中开设的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与不足, 譬如, 有的过于拔高了它在整个新闻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安排的课时量过多, 走入“文学化”误区,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查阅, 发现有不少地方高校把这门课程按专业基础课的性质进行教学, 照搬中文专业教学计划, 课时量多达200个学时左右, 开设学期长达三个;有的又无视它的作用, 大大压缩课时量, 或者整合为文化概论课来上, 这都将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 如何正确定位该课程, 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学专业向来被认为是“文科中的工科”, 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以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为核心能力目标, 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及精确简练使用汉语的能力, 培养新闻人必备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批判能力等, 实践表明, 上述这些能力都是新闻人必备的素质, 没有这方面的素养,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出色的新闻记者, 新闻学专业知识加上人文精神以及思考、分析批判等能力,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中国古代文学深厚的文化养料恰好能给予新闻学专业学生以宽广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与准确的判断力, 给新闻学以肥沃的土壤, 有力地保障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避免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上手快, 但后劲不足的情形出现, 提升综合素质。因此, 在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中, 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既不是主干专业课, 也不是公共选修课, 而应该定位为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 它是对专业课程必要的补充与辅助, 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目前, 大多数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均沿用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为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在新闻学专业中属于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 保障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 还必须根据专业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首先, 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 统一课程名称。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古代文学存在的价值,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思考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把握与理解是次要的, 因此, 这门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实质是古代文学作品教学, 以往冠之以“中国古代文学史”或笼统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学”应统一重新命名, 代之以“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或“中国古代名篇名著导读”或“历代作品选讲”将更为合理。

其次, 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根据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从业实际, 不但要扩大他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面, 更要突出重点、突出特点、突出脉络、突出轮廓, 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渊远流长, 博大精深, 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听课和自修,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与特点, 以适应自己的新闻采写工作, 尤其是在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中对相关背景资料的要求。因此, 在教学上须强化新闻学专业所需要的古代文学常识的记忆, 弱化字解句译的教学;强化对古代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学习与借鉴, 弱化文学史教学的系统性;强化古典诗词名篇佳句的诵读, 弱化文体源流、文学影响的讲解;强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人物、事件的思考与评议, 弱化作家地位、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再次, 重新计划教学时数与分配,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伴随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在新闻学专业中的重新定位与改变以及教学重心的转移, 课程的教学时数及分配都应该作出变动, 通常只需开设一个学期, 每周5学时, 按每学期16周计算, 共80个学时, 各高校可根据各自学校教学计划整体情况有所变动, 但应保持在50至100学时范围之内, 在学分比重上不能超出整个新闻学专业毕业所需学分的8%, 由此才能既突出专业特色, 又保证新闻学专业古代文学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 在教学进度上要作出合理的安排, 教师的教学进度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保持步调一致, 让学生的学习结果更理想。

此外, 还须做好教材配套、讲义、教案等修订工作, 对授课的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步骤、课型等作出相应的调整。

革新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中,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教学方法, 无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心理期待, 这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思考, 发掘不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智慧、情感、经验、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识, 另外, 由于该课程历史跨度大, 文学流派众多, 作家风格多样, 再加上课时量不多,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采取什么方法与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鼓励学生多朗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文学作品而言, 对于文质兼美的作品, 要养成反复朗读和默诵的习惯, 唤起审美的欲望和知觉, 这是通向审美的捷径。因此, 作为文学课的教师, 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个人朗读或分组朗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这样的朗读中, 学生的口语得到了锤炼, 同时也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第二, 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应通过介绍、生发丰富学生古代的文学、历史、社会、教育、伦理常识, 为学生以后采写的知识修养做准备。可印发文学常识、掌故、轶闻轶事的资料, 把有关文体、流派、作家、作品的最基础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通过加大历史散文的教学分量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史料, 帮助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典范作品的评析, 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水平等。

第三, 引导学生多讨论。课堂是学生最理想的交流场所,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作品中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 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 实现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通过讨论还能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 使学生在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能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不过主题的设计不但要立足教学重点, 还应贴近生活与社会, 着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如读《国语·召公谏弭谤》, 可讨论舆论监督的作用, 读《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 可讨论与人沟通、劝服人的艺术, 读《诗经·氓》, 可讨论婚姻制度与人类幸福, 读《孟子见梁惠王》, 可讨论记者的提问技巧等。

第四, 安排学生多动笔。为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记者必须具备落笔成文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条件下, 就更有必要。因此, 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一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摘抄名言佳句、典故成语, 积累语言素材;二让学生对古典名句进行扩展、点化的训练, 熟练驾驭语言;三让学生坚持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中摘录成功运用古典诗文词的新闻作品, 从中体会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借鉴, 提高在语言锤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写作经验和灵感;四是教师可就具体作品安排学生写读书心得, 通过写作既可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又可以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 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 形成准确的文字表达方式。

实行多元化考核

新闻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考核, 应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实行多元化考核, 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一是考核方式的多元化。长期以来, 各高校大都采用“期末考”的一次性测验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好坏往往由一张试卷的分数来决定, 而且, 许多教学单位正在使用的题库大部分还是好几年前的, 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发挥考核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育作用, 更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有意义的价值判断, 无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的发展, 更无法体现考核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期望、一种提示, 是学习者进行决策时的参照体, 以及考核的社会性和考核本身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存在形式。新闻学专业的古代文学课考核既需要采用传统的纸笔闭卷考试形式, 更有必要采取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即兴写作、开卷答题、课程论文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如考核同学对《春秋》“简而有法”的叙事特点掌握, 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提问, 比较它与新闻标题写法的异同来进行;考核学生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领悟, 则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完成。

二是考核内容的多元化。传统的古代文学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重成绩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考核内容单一。而现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 新闻教育不仅要重视术的教育, 更要重视道的教育。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理应重视对学生高尚品格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普利策曾说:“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 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 要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社会的使命, 理应关注国计民生, 关心历史现实, 关心中国前途与人类命运, 因此, 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把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技能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同时, 更需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批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等纳入考核的范围, 有效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敬业精神的形成。

总之, 如何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意义深远, 它仍需我们继续思考, 认真总结。[基金项目:江西省高

摘要:本文结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现状, 积极探索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新路子, 力图提高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为新形势下的新闻事业服务。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地方高校,新闻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学军:《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闻界》, 2008 (6) 。

[2].周啸天:《文史课: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闻界》, 2004 (3) 。

[3].潘峰:《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和借鉴》, 《新闻与写作》, 2000 (3) 。

[4].黎水平:《新闻写作如何借鉴古典文学》, 《新闻前哨》, 2002 (2) 。

[5].周思思:《浅谈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7) 。

[6].唐定等:《改革地方院校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 《青年记者》, 2009 (32) 。

3.民俗文化视角与古代文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民俗文化视角 古代文学 教学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其沉疴已久的教学弊端和不容乐观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古代文学教学的落后状态,将改革创新意识与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已逐渐成为学界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拟从民俗文化视角出发,探讨古代文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以求教于同仁。

一、以民俗视角切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总是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文学又是人学,对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正是文学的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和民俗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和心灵感应:民俗不仅是文学起源的中介,也是文学样式的源头。作家不仅常常取材于民俗活动中的民间文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提升,而且文学作品更是多层次多角度渗透和展现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文学与民俗的这种相互依存、交融的关系正是我们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古代文学教学并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

对于古代文学来说,其与民俗的关系更为密切。首先,古代文学的诸多文体样式如诗、词、小说、戏曲几乎都来自民间文艺的“母体”,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孕育诞生。鲁迅的观点最为人所熟知:“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而为己有”。无独有偶,胡适也持同样的看法:“我们的韵文史上,一切新的花样都是从民间来的。三百篇中的国风、二南和小雅中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来的歌唱。楚辞的九歌也是从民间来的,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词都是从民间来的。词与曲子也都是从民间来的,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学范本。”[2]此外,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样式不仅从民俗民间文艺中衍生和发展起来,其本身就是对民间生活、民间观念及民间理想的集中展示。其次,古代作家文学更是受到民俗民间文艺的滋养和养育。众多文人作品直接取材于民俗活动、民俗事象及民间文学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升华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汉代司马迁编纂《史记》时对民俗材料的汲取,唐代刘禹锡对巴蜀竹枝词的化用,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编著也是建立在大量搜集民间传说、民间奇闻异事及趣谈故事的基础上。再次,民俗学知识对准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关系极大。正确的训诂离不开民俗学的帮助。古民俗知识常常帮助现代读者及学习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生活细节、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为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接受中的障碍和隔阂。最后,在当代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以民俗视角切入古代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传布和应用,其本身也为古代文学教学中相关民俗内容的讲授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早在20世纪前期,顾颉刚、孙作云对《诗经》的研究,闻一多对《楚辞》的研究,即以民俗学观点来解读,其相关理论成果和观点已经有意无意地被运用到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而新时期所涌现出的一大批研究成果更需要一线教师有意识地自觉注入古代文学教学中,如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赵睿才《唐诗与民俗关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翁敏华《古剧民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及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航《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关照》(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民俗文化视野关注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文赋、诗词、小说、戏剧等)还是对古代文学的现象、本质、审美、规律等加以阐释和研究,研究成果都能为课堂教学的引用和运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由于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由于民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以此为视角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以民俗文化视角进行古代文学教学的途径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以民俗视角切入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恰当渗透和运用民俗文化因素,在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文化素养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也随之取得成效。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民俗视角的切入与运用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途径:

(一)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些文学历史的脉络基本不变,教学的内容无非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相对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若要讲出新意和变化,只能依赖于评价视角的转换和改变。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与运用就是一种新的评价视角和教学思路,不仅能揭示出古代文学的内在文化含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民风民俗视角切入教学,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从真实的文化氛围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繁杂,需要教师结合古代文学授课内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展示。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揭示

讲授者能否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进行准确还原和揭示,首先关系到对作品的正确解读。尤其对于古代诗歌来讲,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因素往往不着痕迹,讲授者若昧于当时的风俗民情,难免有郢书燕说之失。如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讲授者若不了解“星桥”为古代元宵节期间令人观赏的灯的名称,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被灯装饰的河桥,其实星桥即是一种灯的名称。《云南府志》云:“元宵赏灯张乐,列星桥火树于道。次夕长幼挟游,爆竹插香于其处,相传以为祛病。”《宛平县志》也云:“元宵前后,金吾弛禁,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云。”可知这两句就是描写元宵节灯火的盛况,与真正的河桥无关。由此看来,古代文学教学应关注民俗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讲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和揭示还关系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古代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的解读和分析,讲授者通常也会提及古人因“柳”“留”谐音而折柳赠别这一风俗习惯并解读出该意象所蕴含的留念、惜别涵义,但仅仅停留在此就忽略了“杨柳”意象的其他文化内涵,从而也失去了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的机会。笔者并不满足于“折柳赠别”这一民俗行为的介绍,而是通过引用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挖掘这一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谈到“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至毒”;体现佛教教义的《灌顶经》中述及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佛以柳枝沾水救助众生。受此影响,中国民间称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它有驱邪保平安的功能。尤其在唐代,围绕“柳”展开的民俗活动已经非常丰富,如在门首屋檐插挂柳枝,头上身上佩戴柳枝以及折柳枝送别等等。正是民间社会赋予“杨柳”的特殊文化功能及各种与杨柳相关的民俗活动,使这一意象不仅蕴含留念、惜别的含义,更蕴含着“驱凶求吉”的文化含义,积淀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成为送别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大意象。再如讲解李白《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或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以适时地对诗句中的“捣衣”民俗进行还原:“捣衣”既不是捶衣,也不是缝衣,更不是洗衣,而是古代的一种生产民俗,具体来讲就是衣服缝制前的一种特殊劳作,把衣料放置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之平软便于缝制。[3]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其画面展现的唐代妇女捣衣情景和捣衣工具形制会让学生对捣衣民俗有更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捣衣多是民间女子为征人备置寒衣,常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息息相关。战争越频繁,征夫越多,需为征夫制作寒衣而“捣衣”的现象越普遍,从而出现诗句中描写的“万户捣衣声”“寒衣处处催刀尺”的典型情景。在此情况下,学生自然会深刻理解作品所隐含的征人思妇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以及对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厌恶的复杂情感内涵。

总而言之,这种对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与揭示,不仅能有效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开拓知识视野,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阐释文学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从民俗文化视角对古代文学史相关问题的阐释解读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读外,还包括各个时期文体样式、文学思潮、重要流派、文学传播及接受等相关问题的阐释与分析,这是文学史部分的重要内容。许多讲授者在讲授文学观点时容易流于单调、教条,使之枯燥、空洞,极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如果能从民俗文化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解读,讲授效果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讲解元杂剧这一文体时,都会提到其情节结构的大团圆模式,但多数讲授者在此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情节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和蕴含的文化意蕴,学生也只是机械性地记住了这个观点而已,对此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倘若对大团圆模式的成因能从中华民族崇尚圆满的世俗心理、讲究因果报应的民间信仰等角度进行阐释解读,讲授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4]这样从民俗文化视角所做的阐释和解读,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实现学习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也不无意义。

(二)实践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

一直以来,古代文学课程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教学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也尝试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众所周知,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又是激发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故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常常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常常采用这一形式,只是如何运用该形式并取得相应成效需要教师提供视角和思路并精心组织。长期以来,笔者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围绕“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关系”之思路,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了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组织”指的是在笔者带领和指导下利用qq群成立“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群,学生自愿加入,建立兴趣小组;“有目的”指的是群中话题讨论和活动开展都是围绕“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相关问题进行,如让群中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门别类收集整理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民俗文献、民俗图片等古代民俗资料或描写反映民俗文化生活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秩序”是从收集整理到发布分享再到问题讨论,有条不紊进行。时至今日,在qq群空间已经发布了兴趣小组所收集整理的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农业生产、日常饮食、文房四宝、工艺器用、花卉草木、岁时节日、游艺娱乐、巫卜信仰等古代民俗资料和民俗图片,以及古代民俗诗词若干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拓展古代文学的学习空间以及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也不无意义。

2.进行科研活动训练

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不仅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活动,进行科研训练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鉴于此,笔者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训练,可以说是上一阶段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在经历了一系列“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兴趣小组活动之后,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必然会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时笔者就会围绕他们提出的问题与之商讨选题,提炼角度,开展研究,并进行论文写作。经过这些科研活动的训练之后,学生已先后写出《唐诗中的冬至节民俗描写》《唐代婚恋民俗诗代表作品举隅》《古代节令民俗诗词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等选题较小而不乏新颖、且适合本科生写作的小论文。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学生真实参与体验的科研活动训练,再没有其他活动形式能比这种真刀实枪的训练过程带给学生的获益大。

结语

总之,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交叉研究不应仅仅作为学术领域的研究视角和学术生长点而存在,更应该成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笔者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对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和应用也在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学院2014年教改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SJYYB3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3]李晖:《唐代捣衣风俗考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48-49页。

[4]郑传寅:《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民俗学解读》,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3-10页。

4.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篇四

(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宋初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是()A.田锡 B.石介 C.穆修 D.柳开

2.北宋词人中,有“富贵词人”之称的是()A.柳永 B.晏殊 C.晏几道 D.欧阳修 3.柳永雅词在艺术上的特点之一是()

A.以诗为词 B.以文为词 C.以赋为词 D.以比兴为词 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出自()

A.贺铸《青玉案》 B.晏几道《鹧鸪天》 C.欧阳修《踏莎行》 D.秦观《满庭芳》 5.李清照词《渔家傲》(天接云涛)的特点是()

A.感情真挚缠绵 B.内心哀愁凄苦 C.倜傥有丈夫气 D.情调沉郁苍凉 6.陆游《入蜀记》主要记录的是()

A.名物典章制度 B.趣闻逸事 C.读书心得 D.旅途见闻 7.堪称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的诗人是()A.苏轼 B.杨万里 C.范成大 D.陆游 8.宋末词人蒋捷词集的名称是()

A.《竹山词》 B.《碧山乐府》 C.《东山词》 D.《小山词》 9.著名历史剧《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作者是()A.白朴 B.乔吉 C.张可久 D.贯云石

10.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救风尘》属于()A.历史剧 B.公案剧 C.神仙道化剧 D.爱情风月剧 11.关汉卿塑造的悲剧形象之一是()A.谢小娥 B.孙雪娥 C.窦娥 D.姮娥

l2.张养浩著名散曲《潼关怀古》中的名句是()A、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C、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

B、一半云遮,一半烟埋

D.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

1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是()A.《东京梦华录》 B.《西湖梦寻》 C.《录鬼簿》 D.《曲律》 14.明初诗坛以孙贲为代表的诗派是()A.闽中诗派 B.吴诗派 C.江右诗派 D.粤诗派 15.明代茶陵诗派的代表是()A.杨基 B.李东阳 C.李梦阳 D.钟惺 16.明代重要散曲作家王磐的散曲集是()A.《西楼乐府》 B.《秋碧乐府》 C.《海浮山堂词稿》 D.《林石逸兴》 17.明代宋濂被朱元璋誉为()

A.“开国文臣之首” B.“当今文章第一” C.“文起八代之衰” D.“真一代文豪也” 18.《新刻绣像金瓶梅》本是()

A.万历刻本 B.崇祯刻本 C.张竹坡评本 D.词话本 19.对冯梦龙文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流派是()A.前七子 B.后七子 C.公安派 D.唐宋派 20.明代戏剧《红梅记》描写的是()A.范蠡、西施的故事

B.申纯、王娇娘的故事 D.裴舜卿、李慧娘的故事 C.潘必正、陈妙常的故事

21.沈璟曲论的核心是()

A.推崇语言本色 B.强调场上之曲 C.注重文采才情 D.宁协律而不工 22.李玉所代表的戏剧流派是()A.文人派 B.形式派 C.常州派 D.苏州派

23.强调戏剧的娱乐功能,提出“一夫不笑是吾忧”的剧作家是()A.李玉 B.李渔 C.蒋士铨 D.杨潮观 24.《红楼梦》的结构形式是()

A.线形结构 B.“串”字结构 C.扇形结构 D.网状结构 25.《儒林外史》中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是()A.鲁编修 B.王冕 C.马静 D.牛布衣 26.标志着我国讽刺小说确立的作品是()

A.《斩鬼传》 B.《何典》 C.《镜花缘》 D.《燕山外史》 27.清代著名词论家周济所属的词派是()A.常州派 B.云间派 C.阳羡派 D.浙西派 28.近代首次标示“诗界革命”的人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刘光第

29.“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春雨》)的作者是()

A.梁启超 B.苏曼殊 C.陈三立 D.郑孝胥 30.翻译《天演论》的著名作家是()A.章太炎 B.章士钊 C.严复 D.邹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元杂剧《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A.孟丽君 B.王昭君 C.汉元帝 D.汉成帝 E.汉哀帝 32.小说《水浒传》中人物从类型化走向性格化的重要特征包括()A.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 B.惊奇与逼真的结合

C.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 D.稳定与变化的结合 E.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33.小说《西游记》的艺术特征包括()

A.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 B.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C.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D.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 E.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34.清初入仕诗人中的代表作家有()

A.顾炎武 B.吴伟业 C.龚鼎孳 D.施闰章 E.宋琬

35.近代有一批以狎优狎妓为题材的小说,鲁迅称之为“专叙男女杂沓”的“狭邪小说”。下列作品属于此类的有()

A.《品花宝鉴》 B.《花月痕》 C.《青楼梦》 D.《海上花列传》 E.《九尾龟》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永嘉四灵 37.南戏 38.前七子 39.性灵诗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41.简述《单刀会》的艺术特点。42.简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贡献。43.简述南社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述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45.结合作品的情节、人物和典型道具,试述《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2007年1月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参考答案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原来这套资料里有选择题的答案,不过后来做的题多了,才发现好多都是错误的。这是本人2015年4月考试后,参考书和自考通修改过的答案,仅作参考使用,慎用)

一、单项选择题

1-5: DBCAC 6-10:DCAAD 11-15:CACCB 16-20:AABCC 21-25:BDCCB 26-30:BBBBC

二、多项选择题

31、BC

32、ACE

33、ABCDE

34、ACDE

35、ABCDE

三、名词解释

36、永嘉四灵:

南宋后期,所谓“永嘉四灵”指的是当时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都是永嘉地人,诗风极为相近,多有冲和平淡、轻灵清寒的境界,场流露出山人名士的情怀。

37、南戏:

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因南戏早期的中心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南戏也称作“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之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上场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合唱、对唱;一出之中可以用不同的宫调,可以换韵,有开场,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和创造意图,开场一般两阙词,角色分生、旦、外、贴、丑、净、末;曲风轻柔婉转。

38、前七子:

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39、性灵诗派:

性灵派主要活跃于清中叶,以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等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简答题。

40、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色。

(1)梅尧臣的多数诗歌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他不断地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同时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

(2)梅诗具有平淡的风格。梅诗之“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着花的美。当梅尧臣面临着社会矛盾和个人身世的激变时,其诗的古淡趋向于劲峭苦硬;当他仕宦失意而追求隐逸山林时,则发而为冲和恬淡而蕴涵深意。

41、简述《单刀会》的艺术特点。

《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该剧颇具抒情诗剧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用铺垫和渲染的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第一折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长他人威风,真是先声夺人!紧接着第二折,又由关羽的故友司马徽再次介绍关羽的威武和英勇。经过反复的渲染、铺垫,塑造了关羽的英雄形象。该剧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大气包举,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如第四折关羽过江时面对滔滔江水的两段唱词。

42、简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带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

1.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

2.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43、简述南社的意义。

(1)南社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2)鼓吹革命。

(3)其文学思想是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

五、论述题。

44、试述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白石词风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清空”、“骚雅”,并可进一步概括为“清雅”二字,以清雅之辞,抒清雅之情,表现幽雅和冷美;或咏清雅之物,写清雅之意,遗貌取神而寄托遥深。如果说宋词可分为豪放、婉约、清雅三派的话,姜夔就是刚柔并济的“清雅”派的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白石词既不同于婉约词的偏与阴柔,又不同与豪放词的过于阳刚,而是以洗练空明的语言,清新刚健的笔调,来写他低徊不尽的心境。其词如深潭静水,微风吹过即起涟漪,但也不复有长江大河的滔滔气概。在精通音律和避俗求雅方面,姜夔作词与周邦彦多所取法,但词风的清刚疏宕则与辛弃疾声气相通。他运质实与清空,在苏、辛的“豪气词”之外,别立“清雅词”一宗,用健笔写柔情,以江西诗瘦硬之笔救传统婉约词的软媚.在创作实践中,他不仅注重声律格调和修辞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感,使宋词特别是婉约词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南宋词坛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形成南宋中后期独树一帜的重要词派。

5.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篇五

2.北宋词人柳永的一些词作展现了北宋的都市生活和市井风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杭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3.北宋诗人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绝句风格独特,被称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书湖阴先生壁》是其代表。

4.著名的咏梅词《啼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5.王国维称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所谓“荆、刘、拜、杀”是四部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的合称。

7.元代作家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咏史题材的代表作。

8.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9.明代冯梦龙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

10.所谓“玉茗堂四梦”是明代汤显祖四部传奇《紫钗记》、《牡丹亭》《柯柯记》和《郴郸记》的合称。

11.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戏曲作品,扩大了这种声腔的影响。

12.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是“桐城派”,姚鼐是其代表。

13.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14.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表现出尊重女性的思想,其中的“女儿国”更写出了他对女性的理想。

15.严监生和严贡生是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塑造的著名人物形象。

1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的咏梅绝唱《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17.近代梁启超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18.袁宏道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9.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

20.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通过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默写题(每题2分,共20分)2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作者苏轼 22.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作者苏舜钦 2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辛弃疾 2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秦观 25.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作者周邦彦 2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2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贺铸 28.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赵师秀 29.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作者汤显祖 30.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者龚自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31.简述柳永词题材内容的拓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追求。(3分)(2)展现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3分)(3)表现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个人的情感体验。(4分)32.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表现了哪些积极思想? 答:孙悟空形象中表现的积极思想包括:(1)蔑视尊卑秩序甚至皇权的反抗精神,表现自我的无畏气概,这是孙悟空形象新的精神内涵核心。(5分)(2)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尤其是其中对个人要求和欲望的肯定,对个性的张扬,折射出时代的氛围、气息。(5分)四、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33.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答:(1)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4)表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抒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抒怀之作。(5)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34.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人物处境、经历表现人物性格变化的。

6.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篇六

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门类的评价()

A.书法B.中国画C.文学D.戏曲

11.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江西南昌),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

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材料主要说明了()

A.唐朝时期,中国战争频繁,割据不断B.唐朝时期,军事将领在战争中善于用火攻

C.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D.唐朝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在我国普及

12.2010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5周年。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这项技术是()

A.指南针的应用B.造纸术的应用

C.火药的应用D.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13.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2009年10月25日在杭州闭幕。下列是本届艺人节上的两幅作品。它们反映的风格是()

A.文人意趣B.宫廷生活

C.民间风情D.戏曲百态

14.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

——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英国BBC广播公司对2008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评论认为,“北

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示了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

力量。”下图是开幕式表演中出现的一幅画面,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

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丝绸之路

16.中国在线(2009年10月15日)消息:湖南株洲市文物部门近日在醴陵

发现了一处汉晋时期遗址,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6枚东汉竹简和大量破

损的陶罐、青瓷等物品。那么竹简上的文字,最有可能的是()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草书

17.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

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

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

18.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

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下列两幅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A.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异

B.专制主义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差异

C.感性主义传统与崇尚理性精神的差异

D.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异

19.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

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意思指的是()

A.楚辞作品缺乏志向追求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20.2009年7月20日晚,由北京市教委、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国粹新蕾——民族艺术进校园、京剧进课堂成果汇报演出”在国家大剧院登场亮相。学生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增长一

些历史知识,主要是因为京剧()

A.是博采众长而形成B.历史故事是其表演的主要内容

C.具有特色鲜明的各种角色D.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21.(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2.《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23.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

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4.“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5.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

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

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

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

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

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四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

复起来。——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3)如何理解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4)材料四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

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

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

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

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

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材料三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其实质。

(2)材料二反映的书法、绘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理学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4)1903年,蔡元培在《绍兴教育会之关系》中,尊黄宗羲为“东方卢梭”,你如何理解?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7.A 【解析】题中评价说元杂剧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类似白话,四选项中只有A接近。

8.B 【解析】京剧走向世界,梅兰芳功不可没。A项太过绝对,C项不符合现实,D项违背史实,梅兰芳并非“同光十三绝”之一。

9.A 【解析】明清关注世俗生活小说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生活的需要等决定的,古代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包办婚姻也没有废除。

10.A 【解析】本题答题时要结合题目中四种艺术门类的特点,理解引文中的含义。魏晋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书风突破汉隶的厚重,转向清韵灵动,王羲之是代表。唐朝楷书进入盛世,体现了盛唐气象,楷书重法则,颜真卿是代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更重意趣,体现士大夫的审美追求,苏轼是代表。

11.C 【解析】考查阅读史料的能力。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过程中偶然发明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材料只能说明C项。

12.A 【解析】考查分析能力。GPS系统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都是定位,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指南针。

13.C 【解析】考查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的“民间艺人节”以及作品的内容都可以看出反映的应该是民间风情。

14.D 【解析】仅仅从文学形式的演变过程无法看出①②。③④分别体现了演变的背景和内容,贴切题意。

15.C 【解析】考查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这幅图片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

16.C 【解析】甲骨文是商朝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后采用的文字,草书是魏晋后由隶书衍生出来并逐渐成熟的字体,故选C项。

17.D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北宋到明清”“商业生活”等,⑤从时间上看可排除,②从商业生活上看可排除。

18.C 【解析】考查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绘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这是感性主义的表现;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特别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反映。

19.B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屈原对楚国人民深深挚爱,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这种感情和事迹感动了司马迁。

20.B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增长一些历史知识”。

21_25CCCBA

26.【解析】本题通过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的比较,揭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历史上的地位的变化,分析近代落伍的原因,探寻民族重新崛起之路。第(1)问,要求从表格中提炼相关信息并分析原因,注意“主要”一词,即农耕文明,发明主要与此相关。第(2)问,要求从图表中看出“变化”来,选准15世纪这个基点很重要。分析原因不能脱离材料。第(3)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四大发明对欧洲走向近代所起的积极作用,因赋分有限,不必展开。回答第(4)问关键要避免盲从,不能因为是孙中山的观点就想当然,认为其就是对的。孙中山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我们今天分析历史问题时要坚持唯物史观。

【答案】(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分)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发达,统治者重视农业。(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2分)原因:领先是因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2分)落后是因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

(3)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得欧洲实现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如分别回答四大发明及其具体影响同样给分)

(4)不正确。(2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科技的进步,(4分)西方的侵略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2分)

27.【解析】回答第(1)问,“核心思想”从材料一中得出“理”;“实质”由“理”的内容概括。回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提炼出“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主张书法入神和绘画“闲散、宁静、安适的意境”,然后找出它们与理学的联系。回答第(3)问,据教材回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含义和中国理学家对“人”的观点。回答第(4)问,意即回答黄宗羲和卢梭主张的共同点。

【答案】(1)核心思想是理。(2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规范。(2分)

(2)在书法上更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体现出宋代文人更加注意内心道德修养。(6分)

(3)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4分)

7.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篇七

补充文学作品, 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 主要是使用现行的古代文学史教材, 教材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线索, 对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作历时性的描述与解释。其目的是给学生介绍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不同文学思潮变化的背景, 文学演变与社会变革、朝代更替之间的关系, 以及不同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等。这个梗概性的文学史有利于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作鸟瞰式的宏观关照, 有利于把握文学发展、思潮演变, 了解不同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

但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 仅就文学史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 是不能满足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建构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师, 应该结合教材的进度, 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学文献, 指导学生阅读。一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文献知识线索。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授课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依照学习进度, 跟进文学文献的阅读, 补充文学作品选和文学史文学作品提供的不足。二是利用文学史教材的注释, 介绍文学文献。授课老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 能够做到对教材心中有数, 一方面对教材取舍适度, 重点难点突出, 起到教师授课的主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一定的时间, 介绍文学史提供的文学文献,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三是给学生推荐重点书目。这些书目既要能结合古代文学的教学进度, 又要能突出建构学生的文学文献的知识框架, 满足学生本科教育完成后继续学习的知识向度。比如在教学先秦文学之时, 教学者应该给学生推介介绍这几本古典文学文献:《诗经原始》、《诗集传》、《楚辞集注》、《庄子》、《论语》、《孟子》等书。通过每一阶段教师有意识介绍推荐不同朝代的代表性文学文献书目, 让学生在跟进学习进度的同时, 能够开拓知识面, 较为全面地把握文学文献全貌。

文献引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科学生除了应该具备阅读当代文献的基本能力外, 还应该具备阅读古典文学文献的基本能力。古籍文献多数为没有标点断句的白文文献, 繁体字、异体字以及避讳字的使用, 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古代文化知识不足, 古代汉语知识的不足更让一些学生止步不前。古代文学任课老师, 要有自觉处理课程之间关系的主动意识, 要利用文学作品选的选讲过程, 推荐学生阅读未经过整理的文学文献。这样, 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有关古籍, 结合《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进度, 在老师的督促指导下, 开始由被动完成作业的惰性转向积极主动阅读古代文学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 第一, 他们无意识地养成了阅读古籍文献的能力, 能够对未标点的文献实现自主断句, 能够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例如在选讲先秦文学作品时, 推荐学生阅读未经标点的《礼记》、《论语》、《庄子》、《荀子》以及《楚辞集注》等书。学生开始都会有畏难情绪, 读不懂的烦躁情绪,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解释, 逐渐推进原始文献阅读的进度, 逐渐培养其学生阅读古籍的主动性。第二, 是在阅读过程中, 学会处理各种文字的疑难问题, 比如避讳字、繁简字以及大量的异体字。阅读未经整理的古代文学典籍, 学生面临的巨大问题是字词。阅读古籍, 能够自主处理未经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 又是文科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现在除了专门开设的选修课程《文献学》和骨干专业必修课《古代汉语》之外, 如何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原始文献阅读能力, 就是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教学方法难点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文学史的进度, 配合《文学作品选》学习, 积极介绍、要求学生阅读原始文献。规定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四库全书》中的书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古典文献中的字词处理技巧。第三, 通过自觉阅读古典文学文献,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了解古代文化详细历史演变过程, 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推荐给学生一些著名的注释书籍。例如《四书五经》, 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 自然受到儒家经典精神的浸润。而在阅读诸如《老子》、《庄子》之类的古代书籍之时, 同样会对道家学说产生清晰的认识。从而总体上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完整认识, 养成他们自己的文化认知能力。第四, 通过阅读文学文献, 熟练掌握其他课程的基本知识, 比如, 《文献学》中的校勘注释的知识应用, 《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等。综合各方面的优势, 文献导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应用能力养成提供了文献与能力的双重保证。

文献引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有一些固定成说, 这些固定成说并没有随着学术发展和时代变化而有所修订。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辨别这些文学史中那些固定成说的不合理性, 以及这些固定成说的局限性, 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原始文献, 通过对原始文献的阅读, 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313页在论述柳宗元寓言时说:“《黔之驴》的故事已广为人知, 被贵州山中小老虎吃掉的那只蠢笨的驴子已成为某些外强中干者的绝妙象征, 而‘黔驴技穷’、‘庞然大物’也作为富有形象性的成语流传下来。” (1) 在引用的这段话中, 有两个是固定的成说, 是需要让学生思考辨析的。一是关于“黔”的归属辨析, 一是关于《黔之驴》的真实写作目的辨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旧唐书》中的有关章节和《柳河东集》、《韩昌黎集》。学生通过阅读《旧唐书》的有关文献, 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唐代的“黔”的区划和现在所指的贵州代称“黔”一致吗?《旧唐书》卷四十有关于黔州地理区划的演变过程与我们现行教材所说的“黔”地是否互相包含?通过阅读思考, 学生自己解决了“黔地”归属问题。而对于《黔之驴》的写作目的, 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 学生自然会得出柳宗元的《黔之驴》是讨论一个关于如何引用人才、使用人才的严肃问题, 并不是文学史沿用成说的所谓“黔驴技穷”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原始文献阅读, 学生自主思辨的能力增强, 认识能力也提高了。也实现了中文专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辨能力的目标。

文献引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力

《古代文学史》教学还有培养学生审美感悟的目标任务。如何在教学过程, 有效切实地完成这一目标?不同的教育者采用了不同的做法。笔者在教学过程, 注重采用介绍特定文献阅读的方式, 让学生在阅读原始文献的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例如在教学《中国文学史·盛唐诗人群体》这章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王维集》、《孟浩然集》, 以及《唐才子传》、《新唐书》中有关王维、孟浩然传记介绍, 让学生自己阅读原始文献,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人作品中传达出的独特审美情感。

学生在自己阅读之后, 对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第200页《春晓》的解释表示不满。他们认为, 《春晓》中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欣悦之情和“似有的惋惜之情”, 而应有另外一层喜悦之情:这就是国家盛世生活、安定生活的赞美。这样理解就超出了文本意义范围, 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审美。

同样学生在阅读了有关王维的文献之后, 对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理解也不仅仅限制于教科书所说的“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 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2) 而是透过文本, 理解到这也是王维对边塞祥和安定的描写与赞美。

总之,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自觉优化教材,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 有的放矢地突出教材的重难点, 同样, 也要在此目标下, 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形成自己的能力。文学文献的选择性引入, 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形成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工作资源与能力。

参考文献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

8.古代文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在“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如何整合文化资源、实现培养目标是当下众多新办本科院校关注的热点。对于中文学科尤其是传统基础人文学科而言,如何转变思维,实施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转型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传统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在中文系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据相当的比重,但也一直存在课时量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近些年来课时被不断压缩,这一矛盾也随之日趋凸显。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教师主讲的形式,课堂基本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也更多趋向知识的传授与积累。虽然这种倾向更多源自教师自身长期的学习实践经验,但在功利化目的日趋严重的当下,学生对此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这门学科是否能够很快地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按照这一标准,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他们眼中逐渐沦为“无用”之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也更多被其他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所吸引。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值得我们思索,思考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到底走入了怎样的困境,又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更好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在和学生座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古代文学》课程兴趣的减少并非完全是因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事实上,大多数同学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依然存在。他们依然很喜欢接受先秦哲人的启迪、唐宋诗词的熏陶以及明清戏曲小说的世俗情怀。只是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喜欢选择、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对自己更有用的学科上。古代文学课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实用性不大了。从专业分布来看,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热情要高于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古代文学课程对于他们的工作助益较大;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呈多元化走向,主要从事与文科相关的工作;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精力则主要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可以对症分析了。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校,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主要锻炼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思维也要相应地从高素质精英人才的培育转变到服务于地方的大众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上来。我们的教学应该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不把教师个人的经验、观点强加于他们身上,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二.解决的途径

在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一核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双能力的教学课堂。如前所述,中文系专业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其就业一般都与中文挂钩,需要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是两种: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最需要的这两种基本能力。知识储备是基础,这一点依然需要强调,但在形式上可以与学生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是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转变。古代文学的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问题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暂时无法解决,只能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缓解。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内容尽量让学生课前课后去阅读,而把教学重心放在对经典作品的解析上。这一做法也是以往教师经常采取的处理方式,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无法保证学生自觉进行预习和复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处于懵懂状态。为此,我们采取把常识与作品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模式上寻找突破点,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每堂课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以作业的方式进行预先布置,每堂课设置几个教学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讨论发言不很愿意,除了问题的设置因素外,没有回答出问题会失面子占了大多数。多数情况下学生依然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逐渐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先抓领头羊的做法,以比较认真且活跃的同学带动起课堂讨论的气氛。课堂讨论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也就容易自觉去学习了。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是为了让学生能自觉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如果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只是简单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堂讨论,学生也很容易腻烦。在学生座谈会中,也有学生反映教师老是让学生说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在如何让学生真正对这门课产生兴趣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关注点。正如前面所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都以实用与否为标准,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目的。要让学生感觉到上这门课对自身将来发展有用,学生的兴趣就自然能够持续下去。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我们对不同专业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两个能力的培养要求则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职业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更多是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围绕教师技能的训练即口头表达和书写技能两方面。前者主要训练对经典文本的感悟鉴赏能力,教师讲解基本方法,学生自主讨论,在鉴赏作品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后者则每学期都会布置抄写经典作品的作业,或简体或繁体,以书法的要求来督促学生提高书写技能。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多样,如记者、编剧、作家、文化创意工作者等等。这些职业都对语言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授课方法就更多偏重对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授课中我们有意识地向诗词和戏曲两方面教学倾斜,着重于学生歌词创作能力和剧本编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当今流行歌曲层出不穷却水平高下不一,内容肤浅低俗的口水歌也并不少见。如何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营养,给流行歌词注入古典元素成为我们诗词教学改革尝试的重要方向。我们让学生先从古典律绝及填词入手,尝试诗词写作,进而将创作的诗词作品改编成流行歌词。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慢慢地那些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就逐渐脱颖而出了。对于戏曲教学,我们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段,但更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古代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表达习惯等方面知识的了解。要编出一个好的剧本不犯臆度古人的毛病,这些知识不可或缺。对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诉求多为涉外工作,因此古代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由于这一专业古代文学的课时很少,我们基本上以作品为主线,注重作品的外部延伸,将其与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相勾连,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中最经典精华的部分,进行古代文化的宏观把握。其次要求学生能通一艺,如歌词要能写会唱,戏曲要能编会演,金石书画能赏会鉴等。虽然要求高了些,但学生能明白其实用之处也就慢慢能接受并逐步提高了。

三.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在新办本科院校中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学核心,致力于古代文学的当代转型,不断探索课程和教学的改革途径。经典的传承只有在不断地被阐释被应用被接受的过程中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这也是我们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可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詹福瑞.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大学学报,2000 (2).

[2]王丽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J].安康学院学报,2013(2).

上一篇:汉语拼音教学总目标(包括1—4单元)下一篇:高中生自主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