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15篇)
1.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总复习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的初步认识与镜面对称的教学。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7、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8、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任教的二年(1)班有学生34人,二年(2)班有学生37人,两个班各有插班生3人。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培养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解学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学生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时间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4、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6、克和千克(2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8、统计(3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10、总复习(4课时)
四、具体措施
1、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一些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应该多多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和潜能生。
5、月休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跟生活联系的需要实践调查之类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一一、集合思想——“1010以内数的认识”
在学过“10以内的数”后, 有的学生在家里数虾时问:死了的虾要不要算?在数铅笔时问:还剩一小截, 不能写的铅笔要不要算?
从这两问可见学生不知道“集合中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 没有从集合的观点去认识数, 这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师的教学偏颇有关。教材在编排这一内容时大多是按“情境图—集合图—点子图—数”来逐渐抽象的。但是, 为了美观, 一般给学生计数的都是大小、方向、形状完全一样的物体, 这容易给学生“外表完全一样才能计数”的错觉。而教学方面, 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难点都放在自然数的两种属性上, 即基数属性和序数属性, 而忽视了集合思想的渗透。现代数学从集合的观点解释自然数的产生。自然数概念的产生是先有“有”、“无”的概念, 然后“有”的概念进一步分化为“多”、“少”, 在比较多少时就产生了“同样多”的物体集合 (即等价集合) , 用具体的集合来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性质, 脱离具体集合, 出现专门名词, 最后抽象出自然数。这些语言不必告诉小学生, 但要借助直观图向学生渗透。
认识自然数需要一个抽象的过程。集合思想的主要特征包括概括原则、外延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实无穷思想。针对上面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现状,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一一对应原则”。
1. 一一对应原则。
多数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渗透“一一对应原则”, 但是只用在“数的大小比较”上, 更为重要的一点“自然数的产生是从
一一对应引出基数的”却被忽视。其实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数的产生和抽象过程, 如“6和7”一课的抽象过程 (如图1) , 按人物头像图、点子图、数的顺序编排。不仅体现数的抽象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意图, 就是6个头像的集合与6个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都用数“6”表示。因此教学中, 教师可以再添实例, 如6列火车 (图完全一样) 、6只大象 (有大有小、姿势各异) 、6只蚂蚁 (有黑有白、爬行的方向各异) 的集合图, 再总结:这些圈圈内的物体不管是什么和什么样子的, 只要它与6个点子图一一对应, 都可以用6来表示。
2.数的抽象过程。
其实“集合中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如图2:“8和9的认识”。
图中宣传栏前的9盆花完全一样, 9个人的性别、服装、发型、职业不一样, 9只蝴蝶颜色、形态、品种都不一样, 排列也不整齐。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图3, 让学生数数后比较这两个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总结:数数时不管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品种。
二二、计数策略——“11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数一串珠子 (16颗颜色、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珠子串起来的) 有几颗, 很多学生反复数, 问:怎么数不清呀?
计数策略的形成, 是在解决生活中复杂多样的数数中形成的, 它是针对某些具体的情境而总结出来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注重数学性的计数策略, 如单数、双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 对于非数学性计数策略, 如固定起点、分类整理等不重视, 只强调不重复不遗漏。而且教材中让学生数的也多数是分类好、排列整齐的物体, 大多是从左往右数, 一行数完再数下一行, 学生缺乏分类整理的意识。因此, 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设计固定起点、分类整理的例子, 让学生有分类、固定的意识。
1. 固定起点——圈中数。
“11~20各数的认识”, 为了引入“十”这个计数单位, 教材和教师一般选上能捆的教具, 因此常忽视封闭排列的计数方法的引入。再者“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大多也是耳熟能详, 因此提供给学生计数的,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才有兴趣。课堂上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封闭式的排列, 如一串珠子、让学生知道起点的重要性。
2.分类整理——乱中数。
教材中出现的数数大多是整齐有序的物体, 而生活中大多数物体都是有待学生排列整齐后再数的, 有的是无法重新排列的。如数停放无序的自行车、汽车, 学生常不知所措, 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或作个记号数, 或观察特征数。
三三、计数单位——“1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题图是百羊图, 教材中出示10只羊一堆, 正好10个十。学生问:小羊怎么会数数?它们怎么知道每10只一堆?
教材出示百羊图, 意在引出计数单位“十”和“10个十是一百”, 但是100只羊在草地上吃草, 可正好分成10个十。其实, 百羊图暗示的是面对一群羊时, 可以十只数一次, 看看有几个十。结果学生误以为, 羊群自觉分成10个十, 所以才觉得奇怪, 不可思议。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开始的, 往往是模糊的。10以内或11~20各数的认识, 由于数量小, 学生感受不到计数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要注重计数单位的教学。而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常把数的组成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忽视了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生活原型——凑十数。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 教师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面对众多物品时, 不能想到10个捆成一捆。其原因不在学生, 而在于教材的编排和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问题在教具的准备上, 为了简便, 大多教师让学生带牙签、小棒、花生、黄豆等, 而这些物品在生活中都没有10根 (个) 捆成一捆的, 缺乏生活原型的启发。其实, 生活中“10”个一包装的物体原型不少, 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经验启发学生。如先用盘子装20个跳棋珠子, 让学生数;第二次出示一盘全新的跳棋, 学生一下子就能数出60个。引导学生说出6种颜色, 每种颜色10个放一格, 所以是60个。
2. 单位必要——比较数。
虽然学生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过计数单位“一”和“十”, 但刚上小学的他们很难理解计数单位和为什么要学计数单位。因此, 教师要强调“一”、“十”、“百”都是计算单位, 适当选择这些计数单位, 能迅速地进行计数, 渗透学习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跳棋的暗示, 可给每学习小组100根小棒, 让学生小组合作数数, 看哪一组数得快。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怎样数更快, 然后同时开始数。有的小组可能每人随便数出一堆再相加, 结果100以内的计算学生还没有学, 相加后算不出结果或计算时间很长。最后, 10根10根数的小组速度快一些。有了这一启示, 再让学生比一比, 哪一些能迅速摆出35根小棒, 学生就能直接摆3捆又5根。这样, 通过比较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以十为单位的方便与快捷。
四四、估数策略——“1000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主题图是让学生估计体育馆的人数, 大多数学生盲目乱估, 最后问:到底这个体育馆坐多少人?老师也答不上来。
这张主题图根本没有估数的策略可用, 因为图的呈现不完整, 而且实在是太远了。因此, 不仅学生无法估计体育馆的人数, 就连教师也不知道。其实, 教材对估数或者估算的编排不合理。估数在一年级下册就有所体现, 但因为数量小, 学生感受不到估数的快捷, 常因为100以内的数及计算简单易数、易算而真算假估、先算后估, 把精确答案算出来后, 再看答案估成整十数。到了大数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感受估数的策略与便捷时, 主题却无策略可用, 不知道到底能容多少人。因此, 笔者建议到大数的认识时再学习估数和估算, 这样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估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课要让学生估数, 体会估算的优势。
1.参照估。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大多学生会说成千上万, 甚至说上亿。这时, 学生还不知道估数的策略。因为天上的星星或隐或现, 学生上课时都在课堂上, 很难现场看星星估, 因此, 也不可能用估数的策略, 教师让学生随便估只是为了了解学生心中的大数感。这也为下面的借助参照物估更准确作反衬。估算的必要性来源于生活需要,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须要用到估算的情境, 并能产生细估的需要。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 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大摞纸, 让学生估一估, 大约有多少张。学生刚开始估时比较盲目, 没有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应用策略。如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60页, 观察数学书的厚度后, 再用这个厚度去度量这一大摞纸大约有多少个这么高, 从而估出这一大摞纸有多少张。
2. 调整估。
3.二年级数学《对称》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对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和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从而引出对称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制作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性的奖励和肯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在探索中学习互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审美教育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难点:正确找出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1、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展示一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优美的艺术氛围,我边播放边解说:“同学们,剪纸艺术是我国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人们仅用一把剪刀和一张彩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造型,这正体现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之后,我将演示对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折后,图形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剪纸艺术作品,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到达课始趣生的效果。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对称
猜一猜(初步感知):一开始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也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让学生猜,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蝴蝶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剪一剪(动手操作):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有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上台展示自己的先对折再剪的方法,并对他先对折在剪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赞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折一折(形成概念):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仔细观察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它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辨一辨(新知反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学生通过辨别,就对对称的现象更加清晰了。
(2)认识对称轴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学生在之前动手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学生:“蝴蝶小书签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接着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再它打开,看看发现中间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并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环节:第一,基础练习。利用课间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第二,拓展练习。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学生通过对折会发现一个图形可能存在多条对称轴的情况,我会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又有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第三,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运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颜色不的脸谱,并分成两半,让学生通过游戏找朋友来拼成对称的脸谱。
4、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六、教学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更加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查彼此画出的对称轴并相互纠正错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不能禁锢教师的思维,只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参考。这节课我将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不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将主题图树叶、蝴蝶、蜻蜓和脸谱柔和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中,选择主题图中的蝴蝶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4.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我去年对学生的了解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设计好难、般、简单练习。
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例如在讲把一截小棒截成5段需要几分钟这样的竞赛题时,我让他们找根小棒自己截一截,这样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还有什么叫“平均分”、爬楼梯行都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而得结果,让学生从中体会自己获得劳动成果的乐趣,了解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及时复习。根据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我采用新学的知识先第二天复习,接着隔三天以后再复习一次这样逐渐延长复习时间。(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我做到一小节一整理;一单元整理一复习,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这样把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尽量只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实在 自己找不出来的,我再去点拨,这样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先独立作业,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对后进生降低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多对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从而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并为他们配个小老师,让他们能随时向小老师请教。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运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课堂教学出“趣、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教解决问题时,把它改成了一个活动课,我先数出了42支粉笔,让一组的9个同学每人拿走1支共9支,然后让二组的8个同学共拿走18支,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我现在还有多少支粉笔?这样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在教克和千克的认识时,让每个学生都回家称一称自己有多重,并把千克和我们经常用到斤联系起来。农村的孩子对鸡蛋很熟悉,我让他们回家掂掂鸡蛋的重量,告诉他们一个鸡蛋大约是45克,还有学生感兴趣的苹果、梨等水果以及同学们熟悉的铅笔、尺子硬币等来认识克。用学生家里养的猪、牛以及生活中常用到的洗衣粉、盐等来认识千克。这样通过同学们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眼、嘴和手,为学生的创造、操作、实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5.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二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一
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出国留学网)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我总是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水平,投入到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中。结合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身学习
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积极学习各种理论,做好读书笔记。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与时俱进,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出国留学网)服务。本学期课件评比获县三等奖。
二、教学方面
1.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出国留学网)。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了解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本学期虽然没有安排教材解读,但是我想要练就自己过硬的业务能力,就不能为解读而解读,所以本学期我仍很重视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教材解读,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系统的了解、分析教材,明确每一单元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考虑教法,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写好教学反思、随笔,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好好想想哪里做的不够好,这样会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随时写下工作中的点滴,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出国留学网)留下宝贵经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教研方面
本学期结合本班学生课堂气氛不积极的特点,制定了研究方案--《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要能让学生感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合几个教学实例来分别举例说明取得的实效。
基于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不再是空话。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他们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在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后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留学网]力争上游的精神。
二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二
万事开头难!数学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但真的要教好可不容易,教学的改革在不断创新,没有一劳永逸的。借鉴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现在学生的知识是多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我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
开学初,我反复研究新课标,了解二年级数学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认真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留学网]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觉得二年级的小孩子,应重点培养计算能力,为高年级的计算和以后打基础。我坚持每天自习课进行20道的口算题,由简单此文转自出国留学网到较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每节上课前五分钟进行口算或计算练习。在口决方面也要求人人过关。在思维上我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留学网]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认真备好每节课,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教学工作上。我认真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出国留学网)。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抓起:
一是抓课前准备。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结构特点、重点、难点,掌握知识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要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二是抓课堂教学。我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做好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快乐的心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我注意了课堂语言的简洁,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家庭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
三是抓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出国留学网),要注重课后的辅导工作。小学生好动、爱玩,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针对这种行为,我把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项原则,并把这项原则贯彻到教学中。在辅导后进生上,根据后进生的各自情况,给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四、多和同事交流,多听取宝贵意见
虽然如此,但我的数学教学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缺憾和疏漏之处,比如孩子们喜欢犯的一个通病——粗心,有时我还不能熟练驾驭数学教学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二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
一学期已经过去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境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中”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体重,加深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测体重,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时机,紧扣新课程标准。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四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一学期来,我努力根据我所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在备课时,我尽最大可能设计出能吸引学生的教案,我知道,如果现在老师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越来越不爱学。因此,我在备晚上可得了内容后,还会简单的备一下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内容的作业,使得优生能更好的发展,学困生能掌握好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上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针对二年级学生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每次上课前会创设一个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看懂的不讲、学生不回的精讲。本学期的学习,我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比如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我从学生课下玩游戏需要分组出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全班一起玩一个游戏,每组需要3个人,一共可以分成几个组?”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在动中学会了思考、学到了知识。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及方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复习时,我也同样用到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全班一起归纳出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并努力构建知识网络,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
一堂优质的课就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我常常羡慕着优秀教师在课堂上能有丰富的表情,语调能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变化。本学期的教研中,我因为总关注着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导致每节课都心情不好,从而被指出表情太单一、太严肃,语言、语调不够灵活多变。最后一次的教研课,肯定了我关于表情及语调上的学习。从太注重学生的表现,甚至苛刻的让每个学生都展现最好的状态,到客观的要求学生做到最好需要一个过程。看了几次《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每次都让我有不同的感慨,现在的我接受孩子不能每次得到高分,接受孩子偶尔的心不在焉。我现在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株独特的鲜花,有的芬芳,有的艳丽,有的含苞待放,还没结出花蕾的也不必担心,他可能即将长成一棵高大的树。也许是这样一种心态让我更好地面对学生的小错误。现在,我经常以一些轻松地语言及一些小故事或小笑话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批改作业时,我会做到百分之六十面批,对于练习中的错误,百分之九十的当面指正,并且只是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给一颗小星星,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后进生的辅导也一直是我很注重的,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基础题,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慢速学习。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鼓励,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虽然,本学期平均分比去年都高,也有人说数学变简单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数学好有趣了。这是我要改进的地方。当然,除此之外,我还有很多要改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一定会和新课标同行,用新课标来指引前行。
二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五
本学期我担负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进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存在一些困惑,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熟悉,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牢牢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显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售货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起了学生的爱好,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纵、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情,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努力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备课。学期初,研究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侧重进行单元备课,把握每部份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甚么疑问,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进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1、上课。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使讲授清楚化,条理化,正确化,条理化,正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留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可能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可能多;同时在每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换、讨论,从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构成能力,发展思惟。最后,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爱好,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是他们不再是看客。(2)及时温习。新知识的遗忘规律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温习或第二天温习,以后再逐渐延长温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合适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温习的特点。(3)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构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温习构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温习,连成知识网。学生对着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够回忆起所学的知识。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进程,既构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轻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学习数学指明了方向,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2、批改作业。
处理学生作业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天天都很多于一个小时,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题目,集体订正共性题目。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起学习的爱好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缘由,改进教学,进步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3、重视对落后生的辅导。
对落后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放缓坡度,答应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重视他们的学习进程。在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爱好,进步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勇于回答题目,乐于思考。对落后生百倍关爱,用放大镜找出他的优点,及时的给予表扬,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4、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找一找身边的数学信息,然后规定日记格式和日记主题,让学生在有一定操纵方法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开始时他们写的仅仅是三言两语,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收获的,当多数学生会写数学日记后,逐渐放开,不定主题不定格式让学生自由去写数学日记。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经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存在的题目和困惑。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由于家长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导致教育观念的不同。有个别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不加以引导任其自由发展,而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管的过死,不给孩子留有顽耍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在管理学生上的分歧,教师的很多的教学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
6.二年级下数学工作总结 篇六
一、业务素养
本期来,自己认真坚持业务理论学习,撰写教学反思数篇,自己业务认识有了明显转变,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大大加强。我坚持听优质课,虚心向别的老师求教,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们的经验,以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了学习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反省工作得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及时整改,使自己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
二、教学工作
这学期,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1、备课。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
2、上课。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我也实行“因材施教”:对于较好的学生,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当面分析错因,当面订正之后,仍给优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倾听、提问、认真审题、书写、细心检查等学习习惯。
5、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研发和美课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本学期我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研发和美课堂。
下面结合数学科来谈谈如何创设和美的课堂。
1、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首先,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第二,突出“民主交往”方式,创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交往方式,主要指师生的交往方式,也指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1种方式是师生单向交往,即教师讲,学生听;第2种是师生双向交往,即教师不但讲,还要重视反馈信息,尊重学生的意见;第3种师生双向交往,生生互相交往,即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启发,在研究中学习,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民主交往”方式。
2、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就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即“开讲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除了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固定联系外,在方式上我采用“温故知新”、“设疑激趣”、“趣题引路”、“逼上梁山”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也使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3、手脑并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
根据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我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并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些
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的、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设计练习,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7.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8.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材料
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和记笔记,这种知识的单向传输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会感觉课堂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对数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门记公式和做计算的课堂,只有死记硬背公式,然后把公式套进题目中,问题就解决了,然而,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公式对于数学课堂而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只有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学习了数学的精髓,才算是登堂入室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教师比较推崇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来掌握相关的公式和定理,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最后,教师为学生安排数学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精疲力竭,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精神始終处于高度紧张中,因而也就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学习效率也就变得十分低下,学习效果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和抗拒心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很多小学教师认为“九九乘法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把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就能够应对小学二年级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一种数学教育中的片面认识,数学教育中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乘法表能够代替的了的,学生必须要综合发展,从而建立起综合运算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乘法表的记忆,就会忽略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就不能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最终制约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数学是教育界人士们热烈关注的重要项目,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发展也比较幼稚,因而不太容易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与此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他们比较喜欢游戏,不喜欢坐在座位上学习,他们的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想尝试一番。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是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为主,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因而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另外,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更轻易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寻找各种方法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年时期,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注意力也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并与学生进行充足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展开数学教学,合理使用教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为他们构建出一个更加适合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调整好个人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报以微笑,并可以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合理穿插一些幽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总而言之,二年级数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石性作用,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田玉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6(6):114.
9.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 篇九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通过阅读部分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年,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及教学工作,班级人数较多,又一直面临着新课程改革。虽然我连续教了几年二年级,但每一年的教材都在变动。因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记录好听课记录。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试着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并进行部分载录和写些心得体会。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老师得有一桶水。因此,老师就得不断地学习、充电。我在教学之余,除了认真参加学校的业务学习外,还挤出时间自己学习,力争达到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
10.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12&&&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1.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兴趣与应用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下改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将数学问题与兴趣相结合
小学的数学课程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的。要想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牢靠。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那么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1.从教学方法上改进,就要求一线的数学老师,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的思维模式
2.从教学形式上改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厘米、毫米”时,笔者让班上的学生以实物测量。让学生量一下自己手掌的长度是多少。有的學生在测量后说:“老师,我的手有8米。”学生哄得都笑了。接下来就这个手掌到底是8米、8厘米还是8毫米,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测量了这位同学的手掌,最后这个知识点每个学生都记得很牢固,并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应用中
单纯的数学学习很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培养他们热爱数学,引导他们寻找学习数学的兴趣外,还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应用中来。
1.用实物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利用实物解决数学问题,能更准确地利用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如,计数单位中的“百”“千”“万”,利用实物计数,学生能更清楚地记住这些知识点。
2.变换思考角度,做好应用题的解答
二年级的数学会逐步涉及应用题,这一类问题一般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同。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数字不变,将题目的内容转换一下,换成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这样解答起来,思路会更清楚得多。
教学实践得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热爱数学,就要从兴趣和生活应用中入手。
参考文献:
赵俊凤.浅谈创意法教育下小学二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1(04).
12.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二
从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 在实施、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对低年级数学教学评价的一些尝试时体会到:
一、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对其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 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和合作, 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应注重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厘米这一课时的课前导入, 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 小组合作找出答案,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表现: (1) 自己想出其他的测量方法 (如用书本量, 用手量等) ; (2) 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测量; (3) 通过小组合作, 探索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 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 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 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 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怎样评价低年级的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呢?我觉得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 以低年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 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表内除法口算后, 有的学生掌握很快并且计算速度很快, 每分钟能达到20—30题, (《标准》要求每分8—10题) , 而有时间的加强练习, 努力训练, 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而不是在学生学完相应的内容后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应马上达到, 而是在本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 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这一点的评价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好坏起着非常的关键,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情境图中, 从日常生中发现并且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来: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能否表达出解决问题的大体过程, 解题思路, 解题结果。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师:猜想一下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征。生1:我猜想对边一样长。生2:我猜想对边相等。生3:我猜想对边长度相同。师:同学们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就一起来验证。生1:我们小组想用直尺量来验证。生2:我们小组想用折一折来验证。生3:我们小组想用数格子来验证。汇报:生1:我们小组用直尺量我们先量一下上边有12厘米, 下边也是12厘米, 就证明上下对边相等。然后再量一下左边有8厘米, 右边也是8厘米, 就证明左右对边也相等。生2:我们小组用折一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重合, 就证明上下对边相等, 再左右对折发现重合, 也证明左右对边相等。师:应该说完全复合才行。生3:我们小组用数格子, 发现上下对边都是12格, 左右对边都是8格。就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师:第2种方法很快能验证出来, 我们为他们鼓掌。
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儿童刚刚进入学校, 他们对数学的感受对于今后是否喜欢数学学习、能否学好数学十分关键。因此, 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肯定他们知道什么、掌握了什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已的特点, 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自身条件加以选择。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不同,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 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待学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使他们积极向上, 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如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必然存在, 对优生可以简单说一句“很好”, 对学困生不防多鼓励几句, 或全班学生掌声鼓励, 这样的评价不仅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更重要地张扬了个性的学习品质。
五、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有哪些进步。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学习一学期后对优等生的评语可以这样写:小明在数学学习中, 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知道如何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 乐于提出问题, 常常能想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的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改掉马虎的毛病。这样的评语以鼓励为主, 同时也提出了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学生阅读了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 实际上也是与教师的一次情感交流, 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13.二年级数学下《比一比》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比一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2、正确运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大数的过程。
2、通过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的迁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
1、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当中,我们学习了数位顺序表和数的读法写法,你们还记得吗?(出示习题)
2、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看看是谁需要帮忙呢?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喜欢去爬山吗?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介绍四座名山的基本信息:香山、黄山、泰山、华山。这四座大山吵起来了,他们都说自己最高,我就想请小朋友们当当裁判,帮他们评出谁最高?谁最矮?
1、谁最矮?为什么? 师:你觉得哪坐山最矮?
学生可能会回答:
(1)、香山最矮,因为其他山峰的海拔超过1000米,而香山的海拔小于1000米。
(2)、香山最矮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其它山的海拔都是四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合理的回答。
(3)、可能通过数位顺序表。把这4个数写在数位顺序表的下面,香山的千位上没有数,其它的数千位上没有数,所以香山最矮。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板书:位数不同)怎么比?
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
2、那座山最高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1)、华山最高,因为黄山和泰山的海拔都是一千多米,只有华山的海拔超过了2000米,所以华山最高。
(2)、这三座山都是四位数,在千位上1比2少,所以华山最高。师: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
3、恒黄山和泰山比较,谁高?谁底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恒黄山和泰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5比8要少,所以1865<1533。
师: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4、那现在你们会不会可以给这四座山排一下名次了?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后汇报。
学生回答:多个数进行比较,可以先按位数分类,再进行比较。比较好。
师小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不同,位数越多,数越大;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36页练一练(2)、完成试一试
师: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四、游戏活动
1.随机抽取四张数字卡片,请两个小朋友把他们放入数位顺序表中,组成最大或最小的四位数。
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
(1)四人为一队,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来抽数字卡。
(2)每次抽到的数字卡可以放入数位表当中的任意一个数位上,确定之后不能更改。(3)哪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就获胜!
五、课堂小结
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73
四位数
1873
四位数
2017
四位数
> 575 三位数
2017
四位数 2160
四位数
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比一比
<
14.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是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表内除法运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 …………………………………………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7课时
有多重 …………………………………………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其次,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逐步培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
3、教学表内除法计算,应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强优化计算与能力的培养。
6、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7、有步骤的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八、学困生辅导措施:
1、分析每个学生,指出缺点,使其明确不足在哪,同时发现优点,树立信心和上进心。
2、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出严格、明确的要求,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当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量等。
3、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多关注学困生,视当堂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课后多加以督促,利用空余时间对课堂所学内容查漏补缺、加以辅导。对于自控力差,不够主动、自觉的学生要求定时、定量完成。
5、发动小组内同学还有小老师的力量。
15.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五
一、师生关系平等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总是立于讲台之上, 语调平淡地讲解着数学定理、公式, 这种居高临下的情形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压迫感, 学生对教师心怀畏惧, 师生之间得不到充分交流, 学生的困惑难以得到及时解答, 教师也不方便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难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呼唤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待教师甘愿成为课堂的配角, 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非主宰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而亲切的语言, 拉近师生间彼此的距离, 学生将老师看作一同探索知识殿堂的伙伴, 课堂氛围一片和谐, 真正做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二、课堂学习趣味化
在其感兴趣的领域, 学生往往能发挥超乎寻常的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综合多种教学媒介, 创设趣味性情境, 力求吸引学生的目光,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首先, 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设置导入情境。例如,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性质》课堂开始前, 教师可以展示动画课件:动画以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形象引入, 这一天, 喜羊羊买了三块好吃的蛋糕带回羊村给大家吃, 在回去的路途中遇到了三个好朋友, 大家看到好吃的蛋糕, 纷纷表示想吃一点。美羊羊喜欢粉色, 想吃一块粉色的, 懒羊羊说中午没吃饱所以想吃两块, 沸羊羊身材最魁梧, 要吃三块, 可喜羊羊还想给其他人留一些蛋糕。喜羊羊思考了一小会儿后, 灵光一闪, 将三块蛋糕分别均等切割成两份、四份、六份, 按照每个人的要求依次进行分配, 同学们可以从中判断出谁分到的食物最多吗?小孩子总是对好吃的食物充满兴趣, 加之可爱的卡通形象, 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 陷入思考之中, 教师可鼓励前后桌的同学相互讨论, 亲自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们开动脑筋, 通过折纸、分铅笔等方式发现三个人得到的蛋糕是一样多的, 教师可继续播放课件展示结果, 证实学生的探究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充满兴趣, 自觉动手实验, 最终获得结论, 不仅学到了知识, 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
此外, 教师还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分数加减法”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玩“抱成团”的游戏:每个学生头上戴着一个标志, 上面写着一个真分数, 包括1/2、1/4、1/8、1/16, 而每一个分数都不止一名学生, 在教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 学生迅速找到同伴组合成数字“1”, 而未能组成“1”的同学出局。小学生都是爱玩的, 通过做游戏的方式, 课堂氛围愉悦, 学生兴趣高涨, 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做到了寓教于乐, 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需求。
三、课堂内容生活化
不能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科目的基础, 也能够广泛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学回归生活, 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故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多多挖掘生活中的例子, 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例如, 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课堂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看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具有对称特性呢?”学生仔细观察, 结合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找出桌面、黑板等, 教师予以肯定, 继续引导, “同学们真棒, 下面要考考大家平时的细心程度了,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学生争相回答“鞋子的左右脚”“衣柜和鞋柜”等, 在学生发言后, 教师进行总结,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 生活中存在很多轴对称图形, 小到衣服鞋子, 大到建筑广场, 甚至我们自己本身, 也呈现一定的对称特性, 轴对称图形能够带给人视觉美。”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的观察力得到锻炼, 认识到数学知识于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对称美的典型例子, 并在课堂上交流这些图形美在哪里, 从而促进学科间融合, 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与发展。
同时, 教学内容生活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通过实际问题认知到数学的本源与价值。例如, 六年级下册“简单统计”内容学习后,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分组时考虑男女比例、优生和学困生比例、性格比例等情况, 实现均衡分配。每个小组可选择不同的主题, 如调查小区居民废水利用情况、调查小区住宅绿化情况等, 拿到实际数据后, 小组成员经过讨论交流, 运用所学的知识制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形成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一方面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点, 另一方面可了解社会热点, 认知社会发展, 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来说大有裨益, 符合以人为本理念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要求。
四、课堂评价多元化
伴随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学评价方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摒弃以往的“分数决定论”思想, 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总结与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阶段,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途径。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鼓励, 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掌握程度稍逊一筹的学生, 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尽量及时地表示肯定, 以正面激励带动学生不断前进, 而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师也不应求全责备, 予以纠正的同时表示期待, 希望学生下次做得更好。通过这种方式, 师生之间可形成融洽的相处关系, 而学生在教师的鼓舞下信心与决心得以坚定。同时,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 引导学生问一问自己, “今天的课堂上我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我是否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清楚?”通过长时间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 记录每日总结、阶段总结与学期总结, 写下学习过程中的所感所想, 还有遇到的小问题与困惑, 学生日后翻看时将受益匪浅, 而教师也能从中接收到有效的信息反馈, 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师生平等交流、呼唤学生个性化彰显、期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指导下, 实现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荣木.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8) .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总结10-07
2023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教学总结07-25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26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认识角-翼教版07-29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数学教学计划12-14
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09-03
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9-29
八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10-08
二年级下数学综合复习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