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共8篇)
1.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一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旅游管理论文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农家乐”旅游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空间,而且还在调整农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状开发角度对成都市“农家乐”进行较为完整的勾勒,从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背景、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关键词:农家乐;成都;发展;对策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jiale Tourism in Chengdu
Abstrac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ongjiale in Chengdu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Nongjiale is one motif of the modern tourism.In our country, it originated in Chengdu.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Although it began in 1990s, it has developed at a great speed because of Nongjiale being conson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tourism, the requirement of dwellers in city wanting to go to natur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new economy.It expands the space of tourism and takes lead of increasing income of peasants and prospering rural economy.Depending on the 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abundant tour resourc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the suggestion for developing the leisure and culture tour and some detai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brought out in the paper,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 Nongjiale;Chengdu;development;suggestion
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和乡风民俗。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因此,“农家乐”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形式。如今已花开中国,成为许多大城市周边地区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首选旅游产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产生背景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时尚,特别是周末休闲旅游已成为都市人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这种旅游不同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它是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康体健魄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要求能体现出乡村的自然美和田园美。乡村旅游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洋溢的乡土文化气息给都市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受到都市人的青睐。
成都是一个具有休闲传统的城市,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人称之为“农家乐”。“农家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游客娱乐的主要方式为赏花采果、麻将棋牌、喝茶聊天等。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农家乐”旅游的花费低廉(一般20-30元/天),而且离城近,交通方便,是成都市民大众化的休闲方式之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1]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要求
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不断“钢筋混凝土化”,同其他大城市一样,成都也面临着阳光、蓝天、青草、绿地正在被成堆的垃圾、肮脏的污水、高大的建筑所吞噬,人口高密度集聚,交通拥挤,住宅匮乏的“城市综合症”。面对着城市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正在蜕变成片片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沙漠”,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感到烦躁和压抑,希望能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
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农家乐”旅游的淳朴、悠闲、恬静的特征正好吻合了城市人这种“回归自然”的心态,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二)“双休日”闲暇时间的保证
1995年5月,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双休日”的实行,使素来较为发达的成都休闲文化更有了时间上的制度性保证,加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逐步成为居民的消费时尚。成都又是传统的休闲城市,成都人历来有喜郊游,爱踏青的传统,因此“农家乐”旅游很快成为双休日成都人休闲旅游的一种时尚。
(三)农民强烈的致富欲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动力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农家乐”旅游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土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农民要致富已成为时代强音而成为“农家乐”发展的强大内动力。而今,“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模式
(一)经营规模和结构演变
1.规模
以成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郫县农科村为例,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6年,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经营阶段,几乎全村家家户户经营“农家乐”;1997-2000年,外地投资经营户增多,部分“农家乐”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2001年以后,“农家乐”经过重组兼并或联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规模经营阶段(表1)。“农家乐”规模也从一天仅能接待40-50人次发展到每天可提供400-600人次的餐饮。[2]随着经营规模的演变,成都市周边地区众多的农户加入到“农家乐”旅游的建设队伍中,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区域“农家乐”旅游,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相当规模经营水平的“农家乐”旅游,且带动相关产业走向产业链的发展之路。这在国内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中树立了典范。
表1郫县农科村农家乐旅游发展阶段
项目
年 份 “农家乐”总户数年经营收入>25万元的户数 “农家乐”平均年经营收入(万元)
1992-1996年 103 2 5
1997-2000年 60 9 18
2001年以后 23 14 26
资料来源:郫县旅游局
2.经营结构
成都“农家乐”是以本地经营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是夫妻经营或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邻里亲戚。每到旺季,亲戚、邻里相互帮忙现象普遍。随着“农家乐”的扩展和效益的提高,吸引外地人和城市居民前来租地投资经营的“农家乐”也逐步增多。成都市由城里人租地经营的“农家乐”约占总数的20%以上。
城里人经营的“农家乐”一般规模大,基础设施好,在竞争中的优势日益明显。以郫县农科村为例,2000年,“农家乐”经营户60户,其中10户为外地人投资经营,占经营户的17%;到2003年,经过重组兼并,20多家经营户中,外地人已占有经营户的40%,而且位置好(位于村主干道两侧),规模大,旅游收入占全村的70%以上。本村村民经营的“农家乐”除村长和村支书等几家规模大、设施较好外,其余都比较简陋,位置也比较偏僻。[3]
(二)经营类型
从整体而言,成都“农家乐”旅游为游客充分展示了川西坝子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古老的巴蜀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就局部而言,它又依自然条件和区位的不同,形成风貌各异的特色类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按照所依托资源的不同,“农家乐”也分为好几种:
1.农家园林型
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农家乐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规模。
2.花果观赏型
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浅丘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特产水蜜桃,是全国四大桃乡之一,也是枇杷、梨子的盛产地。其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驿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农家乐”,开启了丘陵山区发达的致富的新思路。[4]
3.避暑休闲型
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附于著名的避暑景点,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生态景区的自然环境”。
4.花园客栈型
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建成园林式建筑,使之成为设施功能齐全、沿用客栈式管理的休闲娱乐场所。
5.养殖科普型
以都江堰、青城山等地为主要代表。都江堰三文鱼养殖基地寓教于“游”,不仅可以品尝价廉物美的新鲜三文鱼,还可以提供鱼类养殖的详细资料,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6.农事体验型
青城山后的绿茶基地就是代表之一。游客享受农家乐服务之余,可以亲自到田间地头采上几斤新鲜的茶叶,融入大自然,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5]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国内“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已具相当水平,部分地区因为政府主导有方已成功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内树立了先进典范,但由于布局分散,区域条件的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在市场引导方面的缺失等主客观因素而导致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尚存在管理、产品开发及经营方面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发展农家游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作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农家乐”的开发缺乏专项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从管理角度,虽然有地区农家乐发展政府已重视加强管理、引导、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但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经营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润而导致的低价格恶性竞争局面;且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这样只会破坏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严重影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前景。
2.旅游产品单一
虽然按照资源依托的不同,而开发出突出特色的经营类型,但大多“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如吃农家饭、农园观光、赏花采果、棋牌麻将、钓鱼、卡拉OK等。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缺乏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乏术,使得一些旅游点虽能兴盛一时,但由于旅游开发的短视行为、诸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而导致文化延续出现断层,不仅会使游客日久生厌,而且,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不断衰落,影响“农家乐”发展的后劲。例如,龙泉驿区“农家乐”的发源地书房村自1992年开始出现“农家乐”,到1999年达到高峰,但由于经营模式多年不变,加之周边地区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开展导致竞争加剧,从2000年开始效益下降。据调查,2002年,大多数“农家乐”的旅游收入比1999年高峰期下降了40%-60%。[6]
3.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
旅游业是一种顾客直接来到产品产地的产业,旅游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村的“观念城市化”,[7]带动了乡村文化的进步。面对市场导向的迎合性,随之而来的即是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农家乐”旅游区的弱势文化的冲击,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而致使地方文化资源弱化,渐失本真。
4.经营水平参差不齐
所谓“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8]由于经营水平的差异,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效益差别很大。随着“农家乐”竞争的加剧,城市人口租地经营的比重在逐年增大,而且所经营的“农家乐”大多上规模、上档次,经营收入也较高。真正有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中,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主要是有过外出工作经历、主动外出考察和接受培训的业主。可见,作为本地化的农户要加大提高经营水平,以保证并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二)对策
成都市的“农家乐”发展要充分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具有区域农业经济特点的开发,采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农家乐”旅游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起来,真正达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1.科学管理,合理整合资源
成都市众多的乡村旅游地,必须根据区域类型和交通条件,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有选择的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在布局时要以“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两栖性”为出发点,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前提,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要合理规划以整合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定位,选好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开展“农家乐”总体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基地。
2.特色分工,突出主题
改变现有的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向特色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域的区位条件、农业与民俗文化资源而分出不同的主题“农家乐”进行开发,立足原汁原味的农家乡土文化,塑造个性品牌。重点突出蜀地人民“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实用理性思想。而在“农、家、乐”上,强调“农”、“家”、“乐”,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服务要给游客“家”的感觉,经营项目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
3.特色分类管理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成都的农家乐星级标准作为一种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产品与服务趋同。政府与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农家乐发展的目标,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
4.提高经营水平
“本地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农家乐”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
现了本地居民参与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乡村性,同时促进本地农户经济上的增收、致富。“飞地化”是对这一切的最大威胁。“外来户”的优势:经济势力较雄厚,能够在区电视台做广告;与区里、市里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最了解城市旅游者的口味;在经营中广泛雇佣带来的人员而挤兑本地人员的工作机会。在“农家乐”经营中政府要做好当地农户的技术支持与各项培训工作,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不断树立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和特色意识,提高经营水平,保证劳力的本地化以促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品牌保护
品牌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是旅游地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旅游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对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品牌的保护也是尤其要加强。
通过分类管理形成一批专业的农家乐经营者,必然会形成品牌。在成都,由于农家乐主要由农民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又是个松散的组织,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农家乐作为商标在涵盖了糖果、调味品等30个大类别领域已经被一些企业抢注,而成都周边数百个农家乐老板最关心的服务类农家乐商标目前也随时有可能被抢注。因此要注意提高农户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保护“农家乐”的健康发展。[9]
6.形象营销
目的地形象是公众以一个潜在或现实旅游者的眼光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是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信仰、印象和想法的总和,代表了大量与地区相关的信息。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影响目标市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10]因此,成都市在发展“农家乐”时应增强形象营销意识,注重形象塑造,个性设计以及形象传播。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强大发展需要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支撑,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于对目的地的感知与吸引。对外地游客和外宾而言,民俗和文化是一个卖点,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是两者很好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成都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如何吸引境外客源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乡村旅游完全可以成为其主打产品之一。据调查,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的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而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将具有特色的蜀文化融入农家乐旅游,作为形象塑造核心,增加产品特色和内涵,设计一些参与式、体验式的探险等旅游活动,对海外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旅游形象,整合营销,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对他们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让其他的城市人知道在川西平原上有一片净土,那里能让他们感到宁静与放松,那里有广阔的森林和明净的湖水,有淳朴的风情,有古朴的乡土气息,有高新的农业技能和放松的休闲娱乐、刺激的感官体验等,这些都最适宜他们来享受。因此,“农家乐”的形象营销对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十分重要。
四、结语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必须加强科学开发、合理规划与严格管理,加强产品的促销力度,使游客、广大农民在“农家乐”中都受益。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开发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平衡当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地方文化本真保持的重要关系,以加强“农家乐”发展的后劲,实现农业和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致谢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专业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本课题指导老师丁晓蕾女士一直以来给予的高度关注,以及在采集资料时同学们与亲友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笔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
[1]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源,2006,(1).[2]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3]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
[4] 周荣华.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
[5]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源,2006,(1).[6] 商务部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农家乐带动休闲旅游产业链[J].今日中国论坛,2006,(1).[6] 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J].旅游学刊,2006,(2).[7] 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乡村旅游发展中问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8] 奏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9] 奏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10] 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Moscardo G,Pearce P L.Presenting destinations:Marketing host communities[J].Tourism in Destination Communities,2003:265-266.[12] Sharply Richard.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J].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2003,(40).[13] 杨建翠,殷继成,鄢和琳.成都近郊农业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1,(1).[14] 李琳桂.体验经济时代的“农家乐”发展对策[J].文史博览,2005,(14).[15] 李琳桂.基于循环经济的“农家乐”旅游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16] 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6).[17] 罗晓彬,王汝辉.成都市郊区农业观光策略选择——三圣乡社会调查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18] 彭明勇.西部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初探——以龙泉驿为例[J].成都工商大学学
报,2005,(2).[19] 王丽.浅析政府的旅游行政管理职能[J].宜宾学院学报,2006,(2).[20] 毕洪文.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北方园艺,2006,(1).
2.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二
成都市温江区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紧紧围绕建设“运动温江、健康温江”目标, 以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为依托, 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温江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 并提出发展的些许建议。
1 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Strength)
1.1.1 区位优势
温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正西16km处, 距成都市区只有8分钟车程, 距双流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它是大成都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员, 处于成都市市区与都江堰—青城山—龙池的轴线产业带上, 同时又是城市近郊旅游外圈层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成温邛高速、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等多条骨干道路与中心城区相连接, 交通发达, 城市功能完善, 区位优势明显, 可进入性非常强。
1.1.2 环境优势
环境是构成旅游资源区域整体感知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发展旅游活动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之一。温江自然条件优越, 岷江正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流经区境。全境属岷江冲积平原, 无山无丘,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平均气温15.9℃。雨量充沛, 是成都平原最丰饶的“膏腴之地”, 素有“锦城西, 金温江”的美誉。目前, 温江区绿化面积达到1145.5公顷, 不仅平原绿化率达到90%以上, 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这份生态成就早已得到世界的承认:温江先后获得了“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影响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1.1.3 资源优势具有生态田园特色的绿道已成为温
江的一张靓丽旅游名片, 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健身步道示范工程, 180公里的绿道配套完善、景观丰富、布局合理, 带动了旅游、休闲、健身、度假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更是引发了运动健身和乡村度假的热潮。
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兴建的马术体育公园以马术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主题;正在建设的成都金马湖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沃伦轻舟中国基地项目, 集竞技、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冰雪运动场馆以及四川飞人航空基地综合体项目、滨河公园公共配套项目等, 将把金马国际体育城打造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多功能体, 将运动与休闲有机结合, 扩大体育健身外延, 达到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以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1.2 劣势分析 (Weakness)
1.2.1 缺乏体育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必备条件。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 服务是否周到, 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 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 就目前而言, 温江区配套的体育旅游设施还不是很充足, 很大一部分还在规划中,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1.2.2 知名度不高
根据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 温江区的体育旅游, 还处在初创期, 加上宣传促销方面投入不够, 很多旅游者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知名度不高, 旅游形象不突出, 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1.2.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体育旅游属于特种旅游项目, 部分产品危险性大, 对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严格。有许多体育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所以, 发展体育旅游单只依靠现有的旅游界、经营管理界等领域的人才是不行的, 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而目前的情况是: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旅游经营与管理的人才, 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四川省基本上都没有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机构, 所以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 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
1.3 机遇分析 (Opportunity)
1.3.1 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成都国际体育城的总体目标, 总投资680亿的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在温江兴起。温江将依托“金马体育城”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 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 打造“西部体育服务产业策源地、国家级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国际性体育产业交流载体”。规划建设的功能板块有:成都国际马术体育公园、金马河中段体育休闲公园、鲁家滩水上运动公园、电子竞技主题公园、TOP高尔夫体育休闲公园、环金马湖25公里的自行车观光骑游道、旅游与居住的配套服务区等。以专业赛事为引领, 集聚赛马、冰雪、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水上运动等多种国际性、全国性赛事, 常年赛事不断;以运动休闲为特色, 开发体验、培训、娱乐、旅游、会展等功能, 聚集人气, 发展经济;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根本, 培育研发、中介、总部、传媒、销售等高端产业, 策源西部体育服务业。据了解, 金马体育城建成后可增加就业3万-5万人, 每年吸纳旅游者600万人次以上, 将有力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3.2 体育盛事后效应
继2011年中国马术节在温江成功举办后, 这场中西部地区首个以国家概念打造的马术赛事文化活动———中国马术节长久落户温江。温江将以重大马术赛事为依托, 融特色体育活动、体育体验、体育休闲旅游等于一体, 做长做强体育产业链。据温江区金马体育城测算, 按每年3-11月每月一赛的频率, 马术产业每年可吸引观众及游客约100万人次, 带动约1万人就业, 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3亿元。
1.4 威胁分析 (Threat)
1.4.1 同质旅游产品的威胁
当前, 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体育旅游, 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诸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国际比赛, 西藏的登山运动、河南少林武术等。就温江周边地区, 也有不少体育旅游项目, 比如西岭雪山滑雪、青城山的道家武术、“峨眉山冰雪节”、“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峨眉山温泉度假之旅”等主题体育旅游项目, 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目前温江区体育旅游项目大部分都还在初级开创阶段, 无法形成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种同质旅游产品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
1.4.2 环境承载力的威胁
参与性是体育旅游一个很大的特点, 这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就比较强, 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地质地貌等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水上项目如摩托艇、水上飞机的排泄物等化学制品都会对水资源产生污染, 破坏整个水态平衡。另外一些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的修建也会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不断增多的旅游者也会给当地环境承载力带来不小的威胁。
2 发展建议
2.1 准确的产品定位
在对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掌握市场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 了解客源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 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体育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旅游, 含有体育运动与体育消费的成分, 游客的参与性强, 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丰富其体验享受的内容。结合温江区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体育旅游资源类型, 根据体育休闲、体验市场需求导向, 应以休闲体育旅游为主, 辅以竞技体育旅游及观战体育旅游等。
2.2 完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
温江区应加快步伐完善相应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 如住宿、饮食、体育旅游纪念品、配套的娱乐设施等。特别要因地制宜, 依据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及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花费状况、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状况等, 设计组合出不同的旅游线路, 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以满足游客差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这样才会受到游客的极大欢迎, 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3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提升旅游形象, 强而有效的营销策划、宣传促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参与的宣传促销, 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市场认知度;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 烘托气氛, 扩大影响力;加强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攻势, 积极推荐体育旅游产品。另外, 做好网络宣传及电子商务营销, 多元化设计网站内容, 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数字化传播与营销效益。
2.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兼备体育和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 温江区可以依托大学城几所高校, 校企合作, 定向培养。同时, 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在岗人员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 保证体育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5 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及管理制度
2.5.1 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保障及管理
体育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操作不当就有一定的危险。因此, 应加强安全保障及专业化管理, 形成专业技术保障操作规则, 景区配备运动项目的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提示牌等, 完善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2.5.2 环境保护措施及管理
发展体育旅游的同时重视体育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完善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对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交通工具、服务设施等进行环保改良, 同时利用高科技, 减少生活垃圾、水污染及空气污染造成的体育旅游中的生态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规范旅游者行为, 减少人为破坏, 保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 客观分析了成都市温江区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 在此基础上为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温江区,体育旅游,SWOT,建议
参考文献
[1]宋海宾.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 2010 (04) .
[2]王其中.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 2008 (12) .
[3]罗曦光.广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4]陈薇, 钟学思.桂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2) .
[5]江舸.成都市温江区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06) .
[6]温江区政府办.[温江区]五大体育产业项目将落户金马城.成都政府网, 2011年9月.
[7]黄艳.2011年.大突破年 (之五) 成都-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抓项目聚产业打造体育旅游新城.2011年3月6日.
3.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 篇三
一、我国古镇旅游的现状分析
据2013年《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9522 个建制镇和14677 个乡,其中百年历史以上古村镇220个,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浙江省古镇数量最多有39个;天津、新疆、内蒙古、甘肃和西藏最少,只有1个;四川省有古镇38个位列第二。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古镇呈东、西、中递减趋势;从旅游产品种类多样性来看,我国古镇约有5种类型:节事体验游、美食养生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并且仍以资源驱动型和观光型为主,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形式雷同而缺乏特色。
(一)旅游产品以资源型为主,辅以文化、民俗、节庆等体验活动
从小巧精致的江南水乡,到大气豪迈的北方古镇,再到神秘迷人的纳西古城,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悠久的文化,还有闲适的生活状态,都在旅游催化下,悄然一瞬间转化为最直接、可观的旅游产品。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放大核心资源,已经成为各地提升古镇旅游、打造旅游产品的惯用方法和主要模式,显然也具备了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少、短期见效快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旅游市场单一固化、旅游产品延展困难、旅游经济空间有限、旅游主体回报率低等劣势。建筑是古镇的形,而文化是古镇的魂。无论是寄放宗族血脉的习俗,还是历经岁月淬炼、代代传承的文化节庆,都在古镇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中显露三分。实体的建筑只是古镇的封面,民俗节庆、历史文化才是游人今古交流、读懂古镇的最好导游。
(二)旅游形式以观光游为主,辅以体验、休闲、度假等参与方式
类比景区游等传统旅游发展规律,古镇旅游也将经历从旅游观光到互动体验、产业联动的升级转变。目前,国内除起步较早、转型成功的小部分古镇外,绝大部分古镇仍处于盲目开发和临摹兴建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古镇“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修旧如旧”的风貌改造。从古镇经营者来看,打造实物景观简单、直接、来的快,投资风险与建设周期都可降到最低,后期经营不需要消耗太多脑力、精力与人力;而从游客角度来讲,旅游的初级需求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观光旅游即可满足。但游客对于这种一成不变的旅游项目,也往往报以“到此一游”的心态。显然,仅仅满足视觉享受的初级旅游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了。如能有机联动一些特色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项目,不仅可以重新激活古镇旅游活力,拓展经营项目、延长旅游周期、提升综合旅游收入,还可建立古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三)游客群体以周边游为主,辅以跨境游、跨国游等游客群体
古镇旅游兴起不久,在配套服务和市场认可度等方面,都不能与国家级景区同日而语,游客群体仍以周边游为主。一是古镇旅游市场拓展,必然经历由近及远的口碑积累;二是受时间空间限制,人们日常休闲主要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都相对有限;三是区域文化的影响,周边群众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游客对古镇很好的认同性和包容性,旅游体验满意度等更高。随着精品古镇的陆续推出和古镇旅游气候的更加适宜,游客群体也将更加多元,形成以周边群众为基础,跨省游客为主题,跨国游客为补充的新格局。
(四)旅游接待以节假日为主,辅以休假游、夕阳游等自由团体
受国内工作制度和职工福利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公民的旅游行为,都发生在节假日等固定时间内。可喜的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探索实行2.5天休假制,重庆、河北、江西等地已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一方面工作制度、休假制度的创新,将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带动短期游、周边游、古镇游等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也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实惠。
(五)运营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辅以市场化、产业化等新兴模式
199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2001年,中国旅游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而究其原因,之所以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政府的主导,一是在过去30多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在政府主导下从无到有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政府主导是国际上通行的旅游发展战略;三是旅游产业是一个跨部分、多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在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我国旅游事业也在发生变化:消费市场越来越认可旅游景区的品质内涵,资本市场越来越接受景区业态的创新融合,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景区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资本越来越关注旅游景区将投资和运营分开的收益模式,企业行为越来越平衡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
(六)旅游业态较为单一雷同,缺乏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开发中的古镇,尽管各自创新、求大求异,试图在中国特色古镇中抢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基础资源的相似性和区域文化的一致性,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尽快建成营业,抢占市场先机,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考虑同一区域内古镇风格的相似性,也没有在提升古镇文化品味上下功夫,更没有成体系的进行差异化宣传营销,导致了周边古镇的景观雷同、游乐内容雷同、旅游商品雷同和特色美食雷同。对内,古镇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对外,缺乏特色吸引,流失游客恶性循环。
二、古镇旅游面临困境
成都境内有“中国十大水乡古镇”的黄龙溪,“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古镇,还有以“川西建筑精品”著称的安仁古镇等,安定的环境、优质的自然、丰富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共同造就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成都古镇群,为成都古镇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古镇打造中,也呈现出不少制约发展的共性和矛盾。
(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以旅游为目标的古镇开发,本身就有先天的矛盾。要求古镇的居民只能像“古人”一样生活,而不能商业化,难免不合情理。而更深层的矛盾,则存在于古迹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修旧如旧,让古镇保留古味当然最理想,但要承接大量的游客,则意味着交通和基础设施必须更新。尽管很多游客嘴上说喜欢古迹,但如果去到一个小镇,没有干净整洁的厕所,经常断电、没有网络、仅满足过夜的住宿,则一定会让旅游体验大打折扣。而要实现方便游客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无法避免地要对古迹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古镇对于游客的魅力,在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原生态体验。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能追求,古镇的旅游开发和游客的旅游体验,都不得不面临传统与现代的选择。首先,在基础设施上,古镇要有特色,就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古色古韵,减少原有建筑的改造和现代建筑的修建。而游客则希望保留古镇原始形态时,在内在服务方面,更加契合现代的生活品质;其次,在生活习惯上,旅游经济的驱动,势必会导致古镇经营者去迎合游客的需求,不断在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出妥协。另外,古镇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农业文明,而今天农业文明已经成为历史,古镇人传承古镇文化,也将面临现代观念和现代生活的冲击。
(三)传承与创新的矛盾
古镇的文化底蕴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早已沉淀在了建筑和生活中,古镇文化的传承对旅游者来讲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游客只是轻轻点水般的了解和体验。而古镇旅游开发,只依靠原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古镇经营者必须要将古镇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优化和创新,以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带来更多的口碑积累和经济价值。而如何在古镇开发中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度,则对古镇的未来至关重要。
(四)游客与居民的矛盾
游客来古镇旅游,是要逃离水泥丛林,远避物质时代的喧嚣,体验淳朴原始的乡间气息,但是古镇的居民向往的却是现代生活方式。大量涌入的游客打破了古镇悠然宁静的生活,使得古镇商业化程度加重,韵味荡然无存,这实际上是对古镇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破坏。游客与居民的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镇承载量有限,当游客的数量超过古镇最大承载力时,就会给古镇环境、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冲击居民的社会文化形态。二是利益分配不均。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而发展旅游造成的成本升高和古镇破坏,则要居民一起承担。三是居民没有决策权。古镇的建设、保护等工作,基本上都由政府和旅游开发经营商决定,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难得到重视。在旅游行为中,游客可以主动选择,而居民只能被动的等待安排。
(五)市场与生态的矛盾
古镇作为人类长久生活的场所,在旅游开发之前,人与自然已经在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达到了一定平衡与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可以与古镇周边的环境进行良性互动、循环,而突然的旅游开发介入,则会迅速打破这种平衡。而大量涌入的游客群体,以及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物价上涨,都从不同层面深刻改变着古镇原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给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和挑战。
(六)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相较于古镇的百年历史和文化传承,古镇的旅游开发就只能算是短期。而这短期的介入,就已经让古镇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一个居住场所变为经营场所,从满足自身居民生活到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古镇的旅游经济仅是古镇价值的小部分,但在政绩工程和经济利益面前,长期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不出“立马变现”的魅力,反而还会阻碍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但从长远来看,旅游并不能完整的实现古镇的文化传承,短期开发与长期传承的矛盾还将继续。
三、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有意措施
(一)特色打造主题化
主题化是未来古镇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成都市域内古镇都具有川西建筑风格、麻辣美食口味、相似的风土人情和相同的口语方言、文化基因。在古镇打造中,尤其要注重差异化开发,凸显个性、准确定位、明确主题。文化是古镇旅游的灵魂,各个古镇的资源禀赋不同,应抓住的亮点和形成的自我风格,也就存在非常合理的差异。如洛带古镇历史悠久、地势复杂,造就了洛带古镇特有的客家文化和风貌。因此,针对洛带古镇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把客家文化明确为洛带古镇的主题,并将客家文化进行适当延伸和延展。
(二)目标定位国际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古镇不是低端旅游市场的代表,而是旅游业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用于放松身心的外出旅行,也正在从旅游向休闲和度假转变。但由于景区空间上、资源上的受制,其旅游产品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升级,而新兴的古镇旅游,则正好弥补这一短板,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有理由做到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也一定是古镇掘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在古镇打造、运营中,也要有国际化的标准和服务水准,这样才能紧跟旅游产业的发展潮流,才有可能将西南一隅的古镇打造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三)经营模式多元化
成都范围内的古镇,已基本完成了政府主导开发的第一步,在对外经营中,可以走的更开发、更自由一些,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经营权出让模式、社区开发模式和综合式开发模式都可成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模式。除了古镇经营去行政化,实现公司化运营外,还可以引入更多资本运作机制,为古镇深度旅游开发,吸纳更多社会投资。在旅游项目运作中,也要加快与其他优质旅游资源的整合、互补力度,发挥联盟和矩阵效益。此外,除了古镇主打旅游项目外,还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色服务业,以及旅游规划、创意开发、景区运营等项,走出集团化发展道路。
(四)运营团队专业化
古镇旅游运营,必须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量身定制,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运营团队除了高效的完成古镇日常管理、维护外,更多是面向市场的定向营销和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另外,专业的运营机构和合理的决策机制,也将大大降低古镇运营的风险。
(五)市场分析精细化
针对具体古镇特色,我们可以分析出古镇的目标游客类别;根据古镇旅游项目开展定向营销,及时抢占市场空白。甚至可以将古镇与成都、四川、西南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捆绑营销和品牌捆绑;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藩篱,将小众的游客群体迅速组织起来,实现古镇旅游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六)资源整合集约化
一般来讲古镇都有宽阔的占地面积,自然、人文、历史、基础设施等资源普遍充盈。但是,古镇开发一定要有主题体现特色,不可能将所有的现有资源都利用起来。相反,古镇经营者还要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文章。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发挥出最大效益,考验的不只是古镇在开发、经营上的成本和风险,更考验的是古镇经营者的智慧。
(七)配套设施现代化
随着古镇游的兴起,部分游客会自然的流向古镇。但游客在景区旅游中,体验的都是星级的酒店服务和专业的导游服务,如古镇不及时提档升级,游客难免会产生古镇旅游档次偏低、旅游项目低端的偏见。另外,从古镇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市场定位考量,古镇的基础设施也必然会走现代化道路,提升旅游品质,强化品牌效应。
(八)旅游服务标准化
严格的来讲,古镇是一个旅游综合体,既有旅游项目,也有餐饮、娱乐、住宿等配套服务,还有原著居民与生活。单就旅游项目而言,古镇的旅游服务在规范上、标准上,都与4A级、5A级景区有很大差距。这一是因为古镇旅游才刚刚兴起,还在探索完善中,二是古镇旅游服务涉及多个行业,短时期内较难统一。但是古镇开发的热潮不可辜负,在服务标准上,近可参考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进行改革创新;远可借鉴法国、英国等古堡旅游行业标兵,进行消化吸收,看齐国际旅游市场。
(九)旅游产业品牌化
4.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四
一、2016年成都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一)人次收入双增长,规模效益创新高
2016年,成都旅游经济运行平稳,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实现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双增长,规模效益再创新高。据统计,全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2亿人次,达2.003亿人次,同比增长4.6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8亿人次,同比增长4.52%;接待入境游客272.31万人次,同比增长17.78%。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大关,达2502.25亿元,同比增长22.6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425.58亿元,同比增长22.10%;旅游外汇收入12.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77%。近5年成都市旅游业4大核心指标发展均呈稳步上升之态,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近5年成都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情况(亿人次)
图2近5年成都市实现旅游总收入情况(亿元)
图3近5年成都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情况(万人次)
图4近5年成都市实现旅游外汇收入情况(亿美元)
(二)市场主体积极向好,运营能力不断提升
成都市旅游市场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末,全市共有A级景区87个(见表1)。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9个,3A级景区29个,2A级及以下景区17个,1A级景区1个。与上年相比,新增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7个、2A级及以下景区1个。其中,纳入收报统计的77个景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92亿元,同比增长24.38%。其中,门票收入13.34亿元,同比增长3.36%。表1近5年成都市A级景区数量变化表(单位:个)
2016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13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8家,四星级旅游饭店34家,三星级及以下旅游饭店61家。全市星级饭店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成效较好。其中,纳入收报统计的128家住宿设施(含部分非星级饭店)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84亿元,同比增长2.37%;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86亿元,同比增长3.34%;主营业务利润29.81亿元,同比增长8.72%。
2016年末,全市共有旅游社466家,较2015年增加60家。其中,纳入收报统计的旅行社全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2亿元,同比增长11.42%;全年接待入境团队游客47.63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比重为17.49%;接待国内团队游客416.18万人次,占国内游客比重为2.11%。
(三)客源分布广,游客结构更趋合理
2016年,成都实施境内外精准营销,强化区域间旅游合作,参加举办各类旅游活动,来蓉游客的客源范围不断拓宽,游客来源结构更趋合理。
从客源地分布情况看,我市接待国内游客数排名前五位的省市是四川、上海、北京、重庆和云南。来蓉国内游客人次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市见表2。
表2 2016年来蓉国内旅游人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市
从客源地分布情况看,我市接待入境游客数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地区是中国香港(34.27万人次)、美国(31.65万人次)和中国台湾(29.17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4.06%、17.65%、14.99%。来蓉入境游客人次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见表3。
表3 2016年来蓉入境旅游人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
2016年,我市出境社组织出境游客181.60万人次,同比下降6.62%。从游客境外旅游目的国/地区分布情况看,我市出境社组织游客前往最多的前5个国家/地区是泰国、越南、日本、中国香港和澳门。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目的地出游人数排名前十位国家/地区见表4。
表4 2016年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
(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游客评价积极向好
2016年,成都市旅游市场秩序指数为84.18,与上年相比略有回落,但仍接近A级水平(85以上为A),整体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反映出我市旅游市场管理比较规范有序,社会评价较好。从指数构成各部分评价看,游客投诉监督得分90.54;媒体监督/网络舆情得分88.41;实地考察得分87.83;现场游客满意度调查综合得分80.06。从游客对不同经营主体的评价看,游客对星级饭店的满意度评价最高,且三类市场经营主体的满意度比上年均有小幅上升。其中,星级饭店满意度为87.13(升0.98分),旅行社满意度为84.61(升2.78分),景区满意度为80.49(降0.03分)。2016年成都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及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满意度评价与上年对比情况见图5。
图5 2016年成都市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及对各经营主体满意度评价
(五)首位城市地位巩固,比较优势更加显著
2016年,成都在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市场的发展齐头并进,对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全省“首位城市”的地位稳固,在副省级城市中的发展优势明显。
1.对全省旅游收入贡献大,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强。
2016年,成都旅游业为推动全省旅游总收入迈上七千亿元台阶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旅游经济首位城市发展地位巩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占全省的比重约占三分之一,分别为32.47%、31.64%。其中,入境旅游占全省绝对比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全省的88.19%。
2.发展势头强劲,在副省级城市中发展优势明显。
成都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成都实现旅游总收入2502.25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与第二位杭州的差距由2015年的160.48亿元缩小为69.59亿元。成都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次数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接待入境游人数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与东部入境游领先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表5近5年成都旅游业三大指标规模在副省级城市排序
(六)经济贡献显著,拉动作用突出
成都旅游业发挥了对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加突出,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16年,成都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再创新高,达1169.44亿元,同比增长18.98%,比上年提高7.4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9.61%,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8.09%,比上年提高0.86个百分点;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13.63%,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近5年成都旅游业增加值及占比变化情况详见图
6、图7。
图6近5年成都市旅游业增加值情况
图7近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第三产业GDP比重及对GDP贡献率
成都旅游业对全市投资、税收和就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增强。2016年,纳入我市旅游项目库的在建项目共81个,其中,2亿元以下的项目11个,20亿元以上的项目16个,综合性旅游项目共23个(占总项目数的28%,将建设为兼具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81个项目累计实现旅游直接投资273.3亿元,已超额完成省旅发委下达的各类旅游投资年度目标任务,占全市全年投资计划的140.15%。旅游业拉动投资563.35亿元,同比增长14.25%;带动税收198.56亿元,同比增长41.65%;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102.42万人,同比增长4.77%。详见图8。
图8近3年成都旅游业对投资、税收、就业的带动作用
(七)花费结构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强劲
1.游客花费持续增长,消费投向比较理性。
调查显示,我市游客花费呈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的游客花费增幅为近五年最高。2016年,我市国内游客人均花费为1227.7元,同比增长16.81%;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为456美元,同比增长20.32%。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旅游消费升级明显,游客消费比较理性,游客散客化、自驾(助)游等成为旅游发展新趋势,交通、住宿、购物是来蓉游客消费的三大主要项目。与上年相比,各项旅游花费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近五年国内游客花费构成见表6)。其中,餐饮、购物、住宿、景区游览、通讯占比略有上升,分别上升了2.4、1.4、0.6、0.5和0.3个百分点;交通、娱乐和其它费用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1.9、0.6和2.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娱乐和购物消费作为弹性消费,是提高旅游花费的主要增长点,2016年来蓉游客的上述两项花费所占比例较上年仅增长了0.8个百分点,娱乐花费所占比例还略有下滑,表明游客在娱乐购物消费方面尚有挖潜提升的空间。
表6近五年成都市国内游客花费额及其构成
2.乡村旅游规模发展强劲,助农增收作用明显。
成都旅游业坚持“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深挖乡村旅游的消费潜力,推动我市乡村旅游向着规模化、景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就业、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带动作用。
2016年,成都接待乡村游客1.02亿人次,同比增长7.17%,占接待总人数的50.94%,为成都旅游保持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60.91亿元(见图9),同比增长30.42%。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2016年,成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数为13.72万人,同比增长15.18%,直接或间接带动超过200万城乡居民就业;成都乡村旅游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为192.8元,同比增长10.06%。
图9近5年成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情况
综合来看,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一年来,全市旅游系统紧紧围绕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推动旅游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6年,我市旅游产业增势强劲、动能充足,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影响我市旅游产业运行的问题,需要密切关注,统筹规划,有效应对。
一是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2016年,我市加强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但功能匹配度仍然不够、支撑力不足,还不能全面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游客自驾游、散客化趋势的快速发展,我市旅游集散换乘、自驾游营地、旅游厕所数量、旅游停车场、旅游住宿设施等基础设施数量不够、布点不全、功能不齐,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致使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常出现游客排长队如厕、无处停车、无留宿点等困扰,从而降低了游客满意度。
二是境外精准营销有待加强。近几年,我市入境游客的客源地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台湾、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地区。2016年,我市采取了多样化的境外旅游营销方式,入境游客接待量增幅达17.78%,新增了印尼、印度、俄罗斯、西班牙、瑞士、瑞典、巴基斯坦、新西兰等国家的游客,但仍需拓宽营销范围,促进提升成都旅游国际化水平。
三是旅游消费结构有待优化。据统计,2016年,来蓉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227.7元,远低于杭州(1725.1元)、南京(1671.9元)、哈尔滨(1464.8元)、长春(1981.5元)等副省级城市。在来蓉的国内游客人均花费中,购物花费仅234.5元,占总花费的19.1%,与去年同期相比虽有小幅上升,但购物花费总额不高、比重偏低。数据反映我市旅游商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缺乏市场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同时,也反映出旅游业与相关服务业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旅游消费深度有待挖潜、广度有待扩延。
四是目的地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2016年,随着散客旅游的发展,由于我市多数景区缺乏完善的交通配套设施和旅游信息发布预警机制,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在旺季时期景区、景点停车场、厕所拥挤爆满,而在淡季的时候又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管理成本高。我市旅游景区智慧化设施建设进展比较缓慢,对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缺乏对VR技术、可穿戴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使用,致使游客体验服务感知效果较差,无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地游玩感受和充分了解景区特点。
三、2017年成都面临的旅游经济发展形势
旅游业是集聚各要素、消费、业态的平台性、综合性产业,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抓住时机,促进发展。
对2017年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预测:跨界融合、经济驱动、共享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预示着我国旅游业发展将保持长期稳健增长的趋势。综观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其发展趋势概述为以下特点: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二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三是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四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大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
结合成都实际,将成都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概述为:机遇叠加,形势向好,大有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策环境积极向好
从国家层面看,旅游业发展方向及目标任务明确,总体增长趋势明显。我国旅游“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和产业现代化的五大发展趋势,并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四大目标。在“三步走”战略中,首先迈开坚实的第一步,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2015-2020年)。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融合发展能力,全面落实旅游业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等具体任务。专家预测,2017 年,在经济相对平稳、房价过快上涨告一段落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消费增长动能将逐渐恢复,国内游将总体上保持稳健增长,预计全国2017 年国内游客流量将增长10%、收入将增长12-15%。
从省、市层面看,全省旅游业面临着重大机遇交汇叠加的有利发展环境。《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根据规划,四川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打造,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当前,四川面临着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和国家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国家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等一系列历史机遇。要抓好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包括旅游业等在内的万亿级、五千亿级、千亿级大型产业集群。成都旅游业要深入贯彻市委“157”总体思路,重点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和聚焦、深化发展的领域,找准融合点和发力点,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有力促进产业发展。此外,“1+7”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新机会。可以预见,在重大机遇叠加的环境下,成都旅游业收入增幅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基础条件优势渐显
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好,发展优势明显。成都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名城、世界美食之都、国民休闲示范城市等美誉表明社会各界对成都旅游的肯定,动态变化的基础条件对成都旅游展现了更有利的一面。一是出入境旅游方便快捷,在西部居首位。截止目前,16个国家在成都设立了领事馆,开通国际航线95条(2016年新增10条,目前成都通航城市共209个),与32个国际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获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第四城。用好这些政策条件对成都发展旅游、经贸、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将产生积极作用。二是交通环境优化,铁路航空承载力强。成都既是目的地,也是去往各地(尤其是西部)的交通枢纽。2016年,铁路客运量53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6%;航空客运量228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公路客运量123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1%(主要受自驾车影响大)。截止目前,成都共连接了4条国家高速公路,规划有12条放射线,连通16条引入线和23条出川高速公路通道;到2017年,成都将形成“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建成“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西部高速公路枢纽中心。目前,成都已开通成渝、成绵乐、成巴等高铁线路,投入规划的5条出川铁路(成兰、川藏、成渝、成贵、西成)全面开工。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 小时交通圈、周边城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重庆、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省等与四川相邻省份之间的游客密切互动往来的趋势不容忽视。三是成都涉旅产业复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成都是集商贸、会展、旅游、金融、高新技术、工业等产业优势于一体的城市,涉旅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高,旅游各要素的发展比较均衡。尤其自2016年起开展的国际购物天堂建设对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整合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推动。
(三)经济增长有力驱动
经济增长是驱动旅游行业成长的根本动力。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中国旅游收入相应增长约2个百分点。同时,旅游消费每增长1%促进GDP增长0.79%。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CC)统计预测,中国旅游行业未来十年的平均旅游收入增幅约为8%。同时,经验数据显示,人均GDP 从7000 美元升至2 万美元的过程中,出境游业务将处于快速增长周期,出境游人次数平均增幅超过10%。2016年,全国GDP名义增速7.99%,人均GDP为8002美元;成都GDP名义增速8.64%,人均GDP为11663美元;由此可预判,2017年成都旅游收入增幅至少达17%,可望超过20%。另据2016年“万事达卡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指数”,在国际旅游(游客)增长最具活力榜单中,成都市以年增长率20.14%排位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大阪。
共享经济正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互联网新力量,成都在互联网+方面的探索将开辟旅游“新天地”。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是不可忽视的新动能,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对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旅游就业的途径等带来革命性影响。此外,OTA企业网上经营、导游自由执业、滴滴打车、神州租车、互联网移动端发力等多因素将激发和推动国内旅游热潮,并为有序、有效满足旅游需求提供现实可能。如成都互联网宽带建设覆盖城乡在全国领先(2016年实现全市家庭住户光纤宽带覆盖率达100%),将助推智慧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城市营销成效显现
2016年,成都市加大了国际旅游营销力度,助力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建设,构建“大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体系。一是把握2016“中美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俄旅游年”等契机,在纽约、旧金山、首尔、莫斯科等城市开展成都美食、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展示宣传及旅游推介会等城市营销,并设立成都旅游海外体验中心;二是依托国际直航航线、成都中外合作园区、蓉欧快铁等渠道打通并延伸海外促销范围;三是借力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2016全球旅行者大会、中欧项目合作推介会、联合国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大会等国际性平台资源,向世界展示成都;四是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成都与周边区域的深度旅游合作,包括建立成渝西昆(含贵州部分旅游区域)菱形经济圈的旅游合作长效机制。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将在成都举行。这是世界聚焦成都、向世界展示成都的大好时机,将助力实现成都旅游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的目标和深化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加速旅游品牌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对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具有重大意义。在提升吸引力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并开拓业界看好的欧洲、南美洲等国际旅游市场开发。
(五)居民增收形成拉动
消费需求升级将激发居民旅游需求的增长。有关研究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消费将增加0.34%。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长8.2%;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02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同比增长9.4%。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成都居民增收促进旅游消费支出的涨幅将近3%。此外,人们消费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要求成都旅游业必须多渠道探索发展路径,多领域开拓市场范围,多角度引领和优化旅游供给,跟上旅游需求发展变化的步伐。如加强对旅游服务新模式、自驾线路规划、自驾游营地建设、大数据精准营销、市场细分、服务营销等新问题的探索,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2017年成都旅游业发展目标及思路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我国由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转变推进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这既为成都旅游业推进全域旅游、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实施旅游精准营销带来发展机遇,也对成都市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拓展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智能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2017年成都旅游业发展目标
我市旅游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部署,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融合发展能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增强旅游对消费、投资、扶贫、富民的促进作用,努力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出更大贡献。综合当前经济形势,预计2017年成都将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接待游客2.1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00万人次。将全域旅游发展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在产品供给、服务配套、旅游精品、文明旅游、智慧旅游、市场秩序、品牌营销等方面努力下功夫,努力打造国际购物天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助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
(二)发展思路
1.抓机遇迎挑战,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加大对涉旅行业的资源整合,促进产生规模效益;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成都与周边省份、城市之间协同融合发展;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成都与沿线国家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进程,加快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发展的步伐;用好政策支持,抓住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设旅游产业集群;打造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扩展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选择重点区域、领域、项目开展旅游+的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经营品牌。
2.抓基础强保障,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加快旅游集散中心、自驾游营地体系、旅游厕所、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成都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景区交通配套设施和旅游信息发布预警机制,提升为游客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景区景点运用VR技术、可穿戴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互动体验和快乐感受,实现游客与景区“动静结合”的目的,让游客从“参观者”角色转换成“参与者”,方便游客了解城市,以此促进提高旅游深度。
3.抓宣传重营销,精准拓宽客源市场。借助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契机,结合成都地方旅游特色、个性形象、文化传承,针对不同的境外客源市场需求做好线上线下营销宣传,将成都旅游自然资源、文化、美食等面向世界进行宣传,全面提升成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做好主要客源市场的营销推广外,针对俄罗斯、西班牙、瑞士、瑞典、丹麦、巴基斯坦、新西兰等欧洲(中丹、中哈旅游年)、澳洲(中澳旅游年)、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型客源市场,借力国际旅游会议、国际旅游展会、成都旅游推荐会等系列活动,依托直航航线、中外合作园区、蓉欧快铁等开展国际营销,进一步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加强与绵阳、乐山、阿坝、甘孜等省内城市、与青海、西藏、重庆、陕西、云南等周边省区、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城市深化旅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市场共拓。
4.抓融合谋创新,优化产业质量结构。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借助“旅游+X”的发展模式,融合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重点行业”,向产业领域产业纵深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特色旅游古镇、工业旅游园区、商贸购物旅游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从丰富旅游资源类型的角度看,通过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医疗、休闲养生、城镇化建设、教育的融合,推动建设一批符合大众旅游时代、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旅游创新产品,并挖潜已有投资项目和设施的优势,为游客服务发挥更大效用。如借助会展之都举办国际国内会议等活动优势,发展会展旅游产业链,将旅行社、饭店、交通等其它经营企业(如高尔夫、山地运动、温泉、各类园区等)有效整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选择。
5.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五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锦江区“198”区域,并且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旁。项目构想: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群观光旅游,发展城市酒店消费相关配套产业,促进成都市酒店业消费配套的物流基地,完善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功能。
该项目用地北临金港赛道、南临高威体育公园、东临“五朵金花”,西临成仁路快速通道,项目用地面积约1300亩,由观光旅游用地和部分配套用地组成。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加快产业发展,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产业支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拆院并院,拆企入园”的土地整理方式,围绕锦江区“198”区域搭建项目平台。
(二)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
享受国家城乡统筹实验区相关政策。
(三)项目的投资人概况
有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经验和实力的国内外投资商。
三、项目定位和选址
(一)项目定位
吸引城市人群参与农业观光、旅游、体验农业休闲的农业花园,并建立与酒店产业相关的业态,以酒店配套物质及配送一体的都市观光旅游项目。
(二)项目选址
位于成都市东南方,三环路外侧的锦江区“198”区域非核心区内,并且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旁,紧邻西部唯一的国际GP2汽车赛道,北临成都西部汽车运动休闲服务园区,东至国际GP2汽车赛道,南接高威体育公园,西靠新成仁路快速通道。
1、区域综合环境:
项目地处锦江区“198”区域,紧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风景区,以集聚动感元素的国际GP2汽车赛道和汽车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后市场为伴,座落在连接成都市东部副中心和南部副中心的石胜路及出城道路——新成仁路快速通道汇集处。周边有成熟的三圣花乡“五朵金花”等旅游景区,更有高威体育等新兴的运动休闲产业园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三环路、成龙路、新成仁路、石胜路等多条直达汽车公园的交通线路,项目距市中心仅6公里,距机场15分钟车程,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符合赛交通需要和市民休闲需求。
2、项目用地:
该项目用地位于成都市“198”区域,属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幅员面积达1300余亩,通过土地整理,可用于建设的土地300余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3、周边情况
“五朵金花”已成成都市民旅游、休闲的胜地,国际GP2汽车赛道的赛事活动以深得市民的喜爱,汽车销售集群市场的不断发展,已占汽车销售一席之地,项目周边的人气、商气及知名度已成气候。项目土地已整理完毕,引自成都东风渠河水的南支三灌溉渠贯穿于项目。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已经成都市规划局规划。
四、项目开发思路及初步规划
(一)项目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战略,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发展路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目的,按照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要求,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锦江区“198”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充分尊重高、中、低端以及个别特殊群体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达到政府、企业、农民、消费者的共同和谐,成为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域。
(二)总体布局
项目用地以农用地为主,发展城市观光、旅游、体验的农业旅游休闲产业,通过土地整理出的建设用地(已经过规划),根据项目可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
(三)功能分区
农用地保留土地性质,进行种植和绿化;建设用地可根据项目规划方案,建设项目配套的建筑。
五、项目用地取得方式
项目用地分为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可根据项目的规划和流转农用地的情况,进行建设用地匹配(招拍挂形式)。
1、农用地取得方式:
按照农村土地政策,由锦江区“198”土地业主进行土地流转,每年向土地业主缴纳土地流转费,使用年限以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年限为准,期满,同等条件可优先流转。
2、农村建设用地取得方式:
参照国有土地进行招拍挂形式取得。
企业可介入项目前期建设方案的制定;
方案制定完成后,通过挂牌方式出让该项目用地使用权;
6.成都旅游攻略 篇六
最佳旅行时间
3-6月、9-11月是成都的最佳旅行时间。
建议游玩天数
成都市区内的景点较为集中,1-2天已可将热门的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而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基地距离成都市中心稍远,需各安排大半天时间游玩。
此外,因动车快捷,30分钟可到都江堰和青城山,多数游客也会串联游这两处1-2日。
消费水平
成都的消费水平与重庆大致相当,比北京、上海的消费要低一些。
旅行资费
餐饮:在锦里、宽窄巷子等景区范围内的餐饮消费较高。
三大炮、凉粉等小吃基本5元/起,餐厅吃面最低15元/碗,火锅人均至少80元/顿。在其他地方吃面普遍是6-10元/碗,老火锅人均约50元/顿。
住宿:以天府广场至春熙路一带为例,青年旅社一般50-80元/晚,经济型酒店150-200元/晚。
交通:成都交通消费不高,出行基本靠乘地铁(车费2-7元)及公交车(车费2元)。实在要打出租车,起步价8-9元也不贵。
TEXT
来成都必去的景点:
宽窄巷子
成都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宽窄巷子所在的区域在清朝时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种文化、餐饮、休闲商铺在此营业。
崇德里
位于锦江河边的小巷子,原曾是商人王崇德所买下的地,而被称为“崇德里”,后来也曾是许多文艺界人士的的聚集地,留下不少轶事。但随岁月流逝,在许多老成都人的记忆力却只剩下斑驳的墙面。近些年艺术家王亥,怀着对家乡的感情,在保持其原味的情况下重新打造。
青砖外墙,石板路,斜坡顶,30多处院落不尽相同,巷弄错落,典型川西建筑,别有特色。一进入巷子,巨大的标牌上写着:“谈茶,吃过,驻下”,在这里,可以在茶馆来一碗成都盖碗茶、在餐馆里和厨师互动比拼厨艺、也可在上世纪90年代民房改建的客舍休息一晚。
东郊记忆
许多人说这儿很像北京的798,但是这儿比起798多了一种历史对比的冲击力。曾经的红砖厂,现在的新锐艺术展览地;曾经的锅炉房,现在的音乐酒吧;曾经的苏联援建办公楼,现在的咖啡店和酒店,一处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时空有了裂缝,但却又和谐存在。
【成都方言】
成都人基本不说普通话,即使说也会带有浓厚的成都味。有趣的成都话时常让人捧腹,我至今对出租车司机的“粮粮(娘娘)庙”记忆犹新。成都话基本上是平舌翘舌不分、前音后音不分,“四”和“十”没有区别、“胡”和“服”没有区别、“了”和“呢”也没有区别,而且成都话很软,句句尾音都是翘上去的,听起来很舒服。成都人喜欢调侃摆龙门阵,所以自创词汇相当丰富,一个词语翻遍新华字典都可能找不到出处,更不可能凭借普通话找到任何蛛丝马迹从而猜出意思来,所以之前的工作还是要做的。
舒服――巴适
东西少――滴点
没关系――不存在
麻烦――恼火
干什么――瓜子嘛
地方――踏踏
出租车――猪儿
全部――一哈
很可能――多办
小憩――闷一会
直走――底拢
傻乎乎――宝气
傻孩子――瓜娃子
没戏――莫搞
7.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七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 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形态。
智慧旅游以融合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 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 以激励产业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换言之, 它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通过 (移动) 互联网,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 让游客能够及时了解信息, 方便安排旅游计划, 从而达到对各种信息的智能感知、效能利用的效果。
二、国内、外智慧旅游的发展态势
1. 国内智慧旅游发展态势
2008年IBM公司首推“智慧地球”商业计划, 将“数字地球”的概念具体化和商业化。“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而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内涵式延伸。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并开展项目建设, 开辟了“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2011年, 镇江市建立了挂靠国家旅游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 为全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提供示范。之后, 包括北京、苏州、成都、无锡等在内的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目前, 我国整体信息化应用于利用水平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信息化基础薄弱, 信息化基础建设重复, 信息化投入不足, 发展布局不均衡等。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管理基本还处在传统被动的管理模式, 与相关部门也么有充分的信息共享与协作联动。另外, 旅行社行业利润空间降低, 低水平竞争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鉴于事物的发展规律, 智慧旅游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也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
2. 国外智慧旅游发展态势
2009年, 英、德两家公司在欧盟资助下协作开发了一款智能导游软件, 用以促进文化旅游发展。这款软件以“增强现实”为基础, 让游客通过声光与影像, 亲身体现被遗忘的历史时光。当游客身处某地时, 只要用手机摄像头对准眼前的古迹或废墟, 在游客的手机上就会显示古迹或废墟的原貌。此外, 这款软件也具备路线规划等其他贴心服务的职能。
韩国针对前端的智能手机应用, 开发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和移动手机网站来进行旅游咨询服务。同时, 在服务平台上不仅构建了智能交通体系, 方便游客出行;而且还设计有丰富的附加服务, 为时间充裕游客提供深度旅游推荐路线, 各种优惠券, 电子书等。
2012年6月,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正式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 使布鲁塞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码移动旅游城市。现在的布鲁塞尔完全就是一个用二维码技术和城市信息技术对接的智慧城市。
三、成都智慧旅游发展分析
成都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还是美国《纽约时报》评出2015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旅游的世界城市。可以说, 旅游是成都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4年成都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86亿人次, 同比增长20.01%。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中, 成都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当今, 旅游信息已经成为决定游客流动的核心要素。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平台, 让游客以最快捷、最准确和最方便的方式发现与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八要素, 即:“美食、住宿、交通、景点、购物、娱乐、文化、科技”。成都作为一个众说周知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为四川省的旅游集散中心, 正在通过智慧化手段将其建设成为“满城”旅游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智慧漫城”。
成都“智慧漫城”由“慢生活”智慧旅游城市、国际化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枢纽城市三部分构成。通过旅游APP群、小微企业分销系统和大中型企业会员系统等方式构建“慢生活“;通过国际旅游咨询网、新媒体营销和旅游信息推送系统等方式实现“国际化”;通过应急指挥平台、集散中心信息服务系统和旅行团诚信管理系统等方式搭建“智慧旅游枢纽”。
四、成都智慧旅游建设体系构想
成都智慧旅游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定位不仅体现了成都悠闲的“慢生活”城市性格, 也规划出智慧旅游网络无处不在的蓝图。因此, 成都智慧旅游建设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
1. 搭建智慧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旅游行业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旅游行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努力形成一个涉及旅游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 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为旅游企业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市场环境。因此, 智慧旅游作为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应主要考虑在旅游环境整治、旅游产业运行监控、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政务审批及旅游安全管理等方面搭建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安全与应急管理平台、旅游产业诚信管理系统和旅游项目管理系统等。
2. 建立智慧旅游统一营销体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营销渠道也在随之发生着时代同步的变化。应运而生的大量移动互联网神器帮助游客的旅行越来越方便, 诸如:用“12306”订火车票;用“去哪儿”订机票;用“途牛”找旅行社;用“携程”订酒店;用“百度地图”查找线路;“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付款;用打车APP软件叫出租等等。这些事物的出现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紧密相连。智慧旅游应该以游客为重心, 重组旅游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 以统一的目标与一致的传播形象实现整体营销。
3. 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 建立起有关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一系列制度。因此, 智慧旅游相应地应该在旅游资源展示、旅游行程规划、在线预订与支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游客评价等方面提供智慧化服务。
智慧旅游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游客旅游过程的便捷化、个性化、安全化、服务化, 因此智慧旅游应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 整体设计思路围绕三个方向:游客、景区管理和第三方管理;设计框架围绕三个方向:线上 (网战平台、数据平台) 、线下、基于 (安卓、IOS、WP) 手机操作系统的智能导游平台。
伟大的人类正在运用智慧为旅游开拓新的领域, 让智慧为人们的出行插上更加便捷的翅膀。智慧旅游的建设与运行不仅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而且也会为旅游目的地带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叶铁伟, 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 (上) [N].中国旅游报, 2011 (11) .
[2]聂学东, 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辨析研究[J].经济论坛, 2013 (2) .
[3]刘军林, 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 2011 (10) .
8.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八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休闲度假;旅游动机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休闲业,旅游休闲业也是建设新兴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可以保障国民休闲时间、改善休闲环境,使旅游休闲基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落到实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正在从之前的观光游升级为休闲游、度假游。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旅游休闲产业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旅游休闲业既能美化城镇环境,又能吸收大量就业人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产业。旅游休闲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新型城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的旅游休闲业发展前景可观,对于拉动内需,吸收大量就业,以及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均衡发展都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
二、研究方法
旅游动机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伴随着旅游者的主体需求及客观条件变化,旅游动机受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受个人的教育程度、年龄、职业、收入和爱好的影响。通过了解成都市民的休闲度假旅游动机,在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主要的动机因子,然后对比分析不同人口特征的休闲度假旅游者在这些休闲旅游动机上的差异情况。学者研究目前对休闲度假市场还缺乏足够了解,在旅游产品开发时还带有一定盲目性, 而未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重视市场的培育和差异化开发。[2]通过研究可以对成都休闲旅游度假市场进行划分,更好地开展休闲旅游营销。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访问一年内有外出休闲度假的,已满18岁年并居住在成都的市民。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调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第二部分是对成都市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和家庭税后可支配收入。本文也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
三、数据分析
(一)数据初步统计
调查对象选择成都武侯区、锦江区和青羊区的市民,共发放230份问卷,回收221份问卷,有效问卷200份。具体统计数据结果,男99占49.5%,女101占50.5%,男女比例合理。婚姻状况中已婚占52.0%,未婚占48.0%,比例也较合理。年龄组成是26-35岁为主占36.5%,其次是19-25岁占33.0%,36-45岁占15.5%,46-55岁占9.0%,56岁以上最少占6.0%。教育状况是本科/大专为主占57.5%,其次是高中/职高/中专占22.0%,研究生及以上占9.5%,初中及以下占11.0%。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最多占14.0%,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占12.5%和学生占11.5%,最少的是服务员、散工和公务员占2.0%。在家庭年均总可支配收入中以7.5-12万和4.5-7.5万为主,分别占23.0%和21.0%,24万以上最少占5.0%。学者研究认为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应定位在高学历和中高收入阶层。[3]总体来看,成都市民休闲度假也应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学历偏高,属于中高收入阶层,消费潜力大。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因為休闲度假旅游动机构成因子的测量是采用李克特量表,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表1结果显示研究中的19个休闲度假旅游者旅游动机因子的Alpha是0.804,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对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构成因子的19个题项进行分析,表2结果显示KMO值为0.744,表明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综合分析,本研究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利用因子分析来提炼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时,首先进行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1,表明该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所取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可以做进一步分析。另外KMO值为0.744,说明该数据还是可以用来做因子分析的。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提取出7个因子,这7个大因子的所有指标因子负荷都大于0.4,表明各因子中原始指标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另外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364%,说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较为理想。
公因子一:包含有X14认识和理解自我、X15发现自己的另一面、X16发展、提高个人能力和技术,命名为自我实现因子。
公因子二:包含有X11和当地居民交流、X12结交新朋友并交流、X17公务考察交流和学习培训,命名为学习交流动机。
公因子三:包含有X1放松/松弛、X2放纵自己/享受生活、X3寻找乐趣和娱乐、X5体验美食、购物乐趣、X6追寻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命名为放松体验动机。
公因子四:包含有X8逃离不适气候(避寒、避暑)、X9逃离现实世界、X13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命名为逃避不适动机。 公因子五:包含有X18追求健康生活、X19疗养和保健,命名为追求健康动机。
公因子六:包含有X4浏览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X7寻找空气清新碧水蓝天的地方,命名为感受自然动机。
公因子七:包含有X10增进家人朋友的感情,命名为增进情感动机。
(四)方差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休闲度假旅游者,在7大旅游动机因子上的差异程度。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总支配收入和职业在旅游动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不理想,差异性不显著,所以没能列出,而教育程度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较为理想,差异性显著。
nlc202309081000
教育程度的分组变量一共四个,需要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来进行方差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习交流动机”、“放松体验动机”、“逃避不适动机”、“增进情感动机”这四大因子的显著性概率大于0.05,说明了不同教育程度的休闲度假旅游者在这四类旅游动机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自我实现动机”、“追求健康动机”、“感受自然动机”这三类因子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了不同教育程度的休闲度假旅游者在这三类旅游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发现,在自我实现动机方面,自我实现因子包含有认识和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另一面、发展、提高个人能力和技术,初中及以下与其他三类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其自我实现动机在三类教育程度中最弱,学历稍低的人群普遍忙于生活,对自身关注度较低,还有部分低学历人群为老年人,他们正在享受退休生活,不需要再提升自己。在追求健康的动机方面,追求健康动机因子包含有追求健康生活、疗养和保健,本科/大专相对于初中及以下和高中/职高/中专教育程度,在关注健康方面动机要较弱,因为本科/大专学历的年轻人较多,他们现在更过关注事业发展,对自身健康关注较少,而低学历的部分人群是中老年人,其对健康的关注度高,喜欢疗养和保健。在感受自然动机方面,感受自然动机因子包含浏览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寻找空气清新碧水蓝天的地方,初中及以下比本科/大专和研究生及以上动机要弱,对自然文化景观兴趣较低,而高学历的人群了解的知识较多,对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的兴趣较浓厚。
结语:旅游休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把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集合起来,要充分重视和了解当地市民的休闲体验,更好地促进休闲旅游的发展。通过对成都市民休闲度假的旅游动机研究发现,成都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动机主要集中在自我实现、学习交流、放松体验、逃避不适、追求健康、感受自然和增进情感这七大方面。在用SPSS处理数据的时候,发现不同教育程度对自我实现动机、追求健康动机和感受自然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学历的旅游者更多的是老年人,他们对自我实现动机关注度小,对健康关注度较高,感受自然文化景观兴趣不高,高学历的旅游者更多是中青年,他们注重自我价值,对健康疗养关注度不高,对自然环境和文化兴趣较为浓厚。因此针对不同教育程度的休闲旅游度假者,旅游企业可以依据他们旅游动机进行开发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秀池.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旅游休闲业互动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2]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6(06):44-48
[3]黃燕玲,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03):60-65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推荐阅读: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旅游管理论文07-07
成都旅游导游词06-13
浅谈成都会展旅游06-23
2018-2022年成都地铁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08-31
成都旅游文化地产策划08-24
成都旅游项目包装策划方案09-16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11-19
助推成都经济发展09-24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10-11
女生PHP程序员发展现状 成都PHP培训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