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作文(共15篇)
1.科学家精神作文 篇一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可是还有许多愚昧无知的人,他们因为相信迷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农村里,农民听说吃了革命党人的血,就可以治百病,然后,他们找到被杀死的革命党人,沾上他们的鲜血,夹着馒头吃。这就是人类的愚昧无知,致使人类自相残杀。如今到了21世纪,还存在这样愚昧的事情。
从网络上我看到了一则消息,说的是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户人家刚生下来的婴儿才活了2、3天就折了,家人便委托邻居帮忙埋葬。
邻居家也有个孩子,从小患有癫痫,听村里人说,吃婴儿的肉可以包治百病,邻居还真的相信了,便与丈夫一起剁掉了小孩的四肢和肉煲成了汤,给自己孩子喝。最后被警察发现判了刑。
这些愚昧无知的行为为大家带来多少灾难,某些人专门去骗无知者的心,残害人们的性命,把他们蒙蔽在愚昧的世界当中。比如:邪教,使小女孩刘丝影和她的母亲葬生火海。
由于有的人缺乏科学知识,社会上还流传着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能帮助我们不断地认识真理,体会科学的魅力。
不要相信封建迷信,要有崇尚科学的精神!
2.科学家精神作文 篇二
一、创设物理学史情境
为了引出换向器这一知识点,我先提出问题:奥斯特瓦尔德早在1820年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安培在之后不久通过研究得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那么为什么电动机的发明却并不是在同时期,而是在更晚些呢?在发明电动机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继而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一个单匝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学生发现线圈只能来回摆动,并不能形成持续的动力源。学生们站在历史的情境中思考,发现发明电动机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实现让线圈持续朝一个方向转动,继而展开讨论与探索。通过这一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改革的意识。
二、体验科技发展历程
《直流电动机》一节课的设计思路遵循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程。我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单匝直流电动机模型开始探究,发现其在磁场中可以来回摆动,由此发问:要想作为持续的动力源,需要怎样改进?学生经过探究与学习认识了换向器这一技术上的革新产物。然而科技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止,我由故意失败的实验引发了新的问题:如何避免“死点”位置?学生们通过拆卸玩具电动机,发现其内部是通过三个线圈的交错结构来避免“死点”。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拓展提问:电动机的结构是千篇一律的吗?换向器是一定要存在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当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抛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动机,这个小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不用换向器也能实现“换向”这一功能,这需要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事实上,这节课中通过对单匝直流电动机的研究,让学生从直观的实验、观察入手,经过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拆装玩具电动机,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是一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学科,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自制直流电动的实验环节,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节课已经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同时将科学发展史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磁场对电流作用的科学理论怎样变成生产、生活中可用的动力源,带动学生通过熟悉的理论发现“电动遇到的难题”,通过电动机装置的研究发现“发明电动机的人们是怎样克服这些难题的”。学生们深刻体验到“科学转化为技术的过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人民科学家和谐的精神世界 篇三
《钱学森书信》是一位“人民科学家”和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为中华民族智慧宝库增添异彩。钱学森院士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历程,是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和学习楷模。冯国瑞先生在《为人治学皆闪光——〈钱学森书信〉读后感》中,对钱学森院士始终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两点十分精辟的概括:“一是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等多个大的科学部门,而且提出了从这些科学通向人类智慧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座桥梁,即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军事哲学、地理哲学、建筑哲学和美学等。二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4个系统和9大领域建设的宏观建议。4大系统即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9大领域是:物质文明建设包括科学经济建设与人民体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包括民生建设、法制建设和政体建设,地理建设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钱学森作为杰出的战略科学家,能够坚持把科学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出建议,把9大领域的建设组成为复杂的、动态的、优化的社会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实施,这正是他作为人民科学家最完美的体现。
8月初,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院士,亲切地对钱老说,“您上次(两年前温总理看望钱老时)说的两条意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这两条意见,即“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钱老接过温总理的话,高兴地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温总理坦率地说,“您讲的话我都记住了。您这次讲得比上次又要深一些。我们要超过发达国家,就要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视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只要坚持下去,一年看不出效果,几年后总会有效果。”
《钱学森书信》奉献给读者的是“仁山智水”的墨迹,更是知识和智慧的宝库,开卷有益,启迪思想,终身受用,是我们走进科学殿堂的金钥匙,窃以为可作为“案头书”。
“天高可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80年5月18日,我国继10年前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又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一位外国记者在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文章中写道:“这个名字的背后,有一段任何科幻小说家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金布尔将军得知钱学森毅然回国的消息后恼怒地说,我宁可将这个家伙毙了,也不愿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资料,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值5个师!”
这位美国人的恼怒可以理解,但他对钱学森“值5个师”的评价,事实证明实在是“低估”了。
世界科学界对钱学森的评价是:世界著名的航空、火箭、航天专家,工程控制论、系统科学奠基者,是美国导弹、航天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导弹、航天、系统工程的奠基人,还是科学哲学思想家。早在1943年,钱学森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研制的“女兵下士”探空火箭、“二等兵A”导弹,是这一理论的“初生儿”;而这一成果,又被称为“北极星”、“民兵”、“海神”等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美国政府在总结“二战”军事科技工作时,称钱学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贡献”。美国的舆论界则评价“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5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从此更加焕发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激情,“知天命”,“顺国情”,“不逾矩”,过了“米寿”奔“茶寿”,让自己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钱学森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主持完成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建立”的规划,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的实验,参与制定我国星际航天发展规划……钱学森院士还奉献出价值连城的科学巨著,诸如《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以及《论人体科学与现代技术》等,这都是为中国和世界创造的宝贵知识财富。
钱老如今已过耄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冲向“茶寿”。他把一生“献身科学、报效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最近,曾作过钱老秘书、现已是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的涂元季将军,著文透露钱老在“荣誉背后”的感人故事。1991年,钱老年满80岁,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钱老担心宣传“过度”,便对涂元季说,“适可而止。我看现在应该画个句号了,到此为止吧。”于是,连已经发排就绪的稿子,也在钱老的要求下,撤版了。2003年,“钱学森请辞院士称号”的故事,至今让人难以忘怀。钱老亲笔给科委主席周光召写信,信的结末写道,“以上请您批办。”“批办”不是“酌办”,而是“必办”的意思。1989年,美国国际工程权威机构授予钱学森“小罗克韦尔奖章”,并授予他“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等令人羡慕的荣誉称号。当有人写信祝贺时,钱老淡定一笑,写回信说,“美国佬给我发奖章,我觉得没什么。因为对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作评价,最有权威的是中国人民,而不是一个美国的什么评审委员会!”这就是“人民”在“人民科学家”心中的位置。
钱学森对科学的杰出贡献,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他永远的“中国心”,流淌的却是永远不可更换的中华民族的血液。
“科学哲学”:探索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钱学森的青年时代在美国度过,主要从事应用力学研究,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应用力学的研究特点,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理论课题要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能指导工程设计。《书信》中有钱学森从事工程设计的文字记载,经常去工厂和实验室,察看实验情况,了解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因为钱学森具有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数学博士的计算功底,所以解决工程上的难题才能得心应手,对当时航空界存在的“音障”、“热障”等难题予以合理的解决,使之成为著名的应用力学专家,即后人所说的技术科学家。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学森归国后,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原著,特别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使他在思维方法上有了升华,感悟到自己在美国学得的那些心得体会,其实在“辩证法”中早就指出来了。正如涂元季研究员所说,“钱学森的学习是勤奋的,他的理解力尤为惊人。1957年,他应《自然辩证法通讯》约稿,写出不足千字的短文《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指出,“在技术科学的研究中,我们把理论和实际要灵活地结合,不能刻板行事。我想这个灵活地结合理论与实际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了。”由此可见,钱老坚信,科学研究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做指导。
我们在《钱学森书信》中可以看到,正是“文化大革命”使钱老明白:仅仅懂得自然科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扩大视野,学习社会科学。《书信》中清晰地记载,他不仅学习马列原著,还读黑格尔、普列汉诺夫、布哈林和波普的作品。钱老还从“儒、墨、道、法、佛和易经”等国学文化中汲取精华,在比较中印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正是由于钱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才能够条分缕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钱老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执着’是正确的。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要求我们,在具体问题上一旦发现自己有错误,必须立即、坚决纠正,决不能‘执着’不改。”
钱学森的“科学哲学”观,让他往往有超出常规的见解,即超前思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钱老就指出计算机、通讯,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意义就像当年瓦特发明蒸气机,必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一部《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将“人体科学”这一概念引发为一门新的“学科”,透露出“见微知著”的超前思维能力。对人体科学中一些暂时无法理解的现象,钱老认为,“有的人试图解释它,我看不行,因为它远远超出了现代科学的范围”。钱老对“唯象理论”有简洁明了的解释,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曾打过一个比方:开普勒的行星说是“唯象理论”,而牛顿力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人类科学的发展就是对事物的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由复杂到简单,即由“唯象”到“科学理论”这样的认识过程。
钱学森在“科学哲学”的思想指导下,关于系统科学的论述和系统工程的运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的思想是“智慧的钥匙”,如果说他早期的《工程控制论》是对自然科学的认知,那末,后来的《论系统工程》、《创建系统学》等著作,则是对科学哲学的运用和实践。据涂元季研究院的记录:“钱老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完全符合系统科学的原理,一定要在实践中真正按这个科学的方针去办。贯彻科学发展观也要求我们逐步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即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手段就是计算机和现代计算技术。”
钱学森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和发展。
“天马行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前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同志的时候,钱老在听完温总理的谈话后,诚恳地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修养。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在《书信》中,钱老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宣传“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观点,让许多人十分信服。钱老举例说,爱因斯坦喜欢艺术,小提琴拉得出色。我国核专家汪德熙教授,是一位钢琴家。著名建筑家陈从周教授的诗集《帘青集》,钱老爱不释手,反复吟诵。钱老多次提起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对科学和艺术都有很深刻的见解。“文理相通”——往往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动力源泉。
我们在读《书信》时可以了解到,钱老自幼喜欢文学艺术。他在北京师大附中念高中时读的是理科,但他学过水彩画,拉过小提琴,写过小品。读大学时,是交通大学管乐队的小号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时,参加过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钱老24岁时曾发表题为《音乐和音乐的内容》的文章,讲的就是如何欣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钱老80多岁时,在杂志上看到讲述著名画家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三怪”的故事,立即写信王教授求“墨宝”。信中说,“我连您‘润笔只要纸’的纸也没有,实感唐突,请恕我无礼。”王学仲教授接到钱老信后,立即挥毫作长卷《狂草赋》,并赠《夜泊画集》。钱老在回信中说,“读先生《狂草赋》,使我神思飞扬,如火箭升空,‘巡天遥看一千河’矣……”钱老对艺术的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钱老对古典诗词歌赋乃至对联,都十分喜欢,并且很有见地,提出“将文学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思维科学新路”。“既然文学创作中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那我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学作品不就是三种思维的结晶吗?我们为什么不从中国的赋、诗、词、曲及杂文小品中学习探讨思维科学呢?”“钱老80多岁还能‘顺背如流’昆明大观楼长联,并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其下联不是简单的感情抒发,而是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表达。”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据涂元季将军的介绍,钱老也是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他看电影《城南旧事》,听到主题歌——“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觚浊酒尽来欢,今宵别梦寒”——情不自禁地落泪了。钱老道出了个中原因:“这首歌,结合剧情,道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我为此泪如泉涌。还有一个原因是剧中的小学,即我曾经就读的北京师大附小。我的老师有级主任于士俭先生和在校任教但未教我们班的邓颖超同志,我想念他们。”
钱老对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情有独钟,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常常吟诵,借以表达宽阔、恢宏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中意味尽在《书信》中。读《书信》至此,我不揣冒昧和浅陋,借用李清照调寄《摊破浣溪沙》的词,略改几字,盼钱老笑纳,暇时一阅。词云:
4.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篇四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5.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篇五
世界科技文化史结课作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姓名:王 大 海
学号:091031091
5专
班级:机自099
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2010年12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应使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要融和与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保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要融汇中西,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构建和谐与融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现出来。历史把科学精神推向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地位。科学精神的演变与发展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而何谓科学精神?在美国科学史家默顿看来,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他进而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对触犯精神气质的行为的道德谴责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道义一致性,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视角,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科学精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物本—物化—对象化,这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并提倡“弘扬科学精神”的是任鸿隽。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推进,黄昌款、胡适、毛子水、屠正叔等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而使这问题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科学精神的几个特点,它们分别是: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等。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特征,它是时代的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科学探索就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本质及内在的规律性,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及其巨大作用。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它以人为尺度,注重形象思维和整体综合,开掘主体生命内在的体验、感悟和直觉,人文精神突出了人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把握人的价值,人还要处理好人自我表现的超越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夸大物欲作用,忽视精神价值的单面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这种原则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结果的根本尺度。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文精神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活跃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是一种理性意识与非理性的体验的结合,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应承担消除人文危机的重任,为人类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生的,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基础,其共同的根基就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许多科学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样主体层
面的科学精神中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界的优秀分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从主体层面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的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杰出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层面,人们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深入实践的行动,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中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实践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科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科学精神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前进。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
然而,在我们所在的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的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又决定着大学的风格,影响着大学的运作行为,影响着师生的气质和品性,进而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学风、教风和校风。它决定着大学的形象,使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那些具有个性的大学精神必然能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大学精神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后的大学精神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
6.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感悟心得 篇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自治区交通厅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傅航近年来主持研究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课题20多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备受鼓舞。傅航:“几十年来,新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恰恰正是在这种科学家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才取得的。从70年前的便道到今天近六千公里高速,十余万公里路网,综合运输枢纽、临空经济区、内陆港。我们新疆广大交通科技工作者充满了信心和干劲,我们一定遵照总书记的厚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历史责任。”
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文超表示,要坚守科学家精神,投入到广阔的农村,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郭文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广大科技人员爱岗敬业,努力创新的鼓舞和鞭策。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聚焦新疆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努力攀登,奋发有为,为新疆农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自治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疫情防控组流调组副组长、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主任医师甫尔哈提·吾守尔疫情期间主动担当,奋战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一线,他参与建立完善的流行病学调查模板为疫情研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尔哈提·吾守尔:“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今后工作中,我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认真钻研流调工作,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流调方法,为我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乌鲁木齐中科曙光公司总经理裴翀:“作为新疆本土的科技型企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肩上的重任。我们努力向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学习,把人民的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去。我们一定抓住创新机遇不放松,为了实现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新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全力以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7.培育人文精神实现科学发展 篇七
一个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 而这经济发展的背后少不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这个支柱就是人文精神。天津市花卉经营租赁中心就是一个在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柱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集体。
天津市花卉经营租赁中心于2005年与天津市园林宜兴埠花圃合并, 成为了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 集花苗木销售、租摆, 绿化工程建设为一体的园林服务性单位。作为文明窗口的服务行业, 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就是要从本单位的特点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转变经营方式, 加大力度, 抓好职工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等软环境建设, 促进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历经4年多的发展, 在租赁中心内部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1. 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
园林行业门槛低、从业者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敢想敢闯敢干, “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人强我精, 人精我变”, 在单位内培养和树立“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的精神, 以“一流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化苗木质量, 一流的租摆服务”取信于是长, 以“信誉第一”的作为单位的经营宗旨。
2. 无私奉献, 真情服务。
通过教育培训、树立典型引导, 使每一名职工树立“无私奉献、真情服务”的理念, 以客户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是否到位的标志, 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 帮客户之所需。
3. 勇于创新, 讲求实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定要改变坐、等、靠的消极思想。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想勇立潮头, 必须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创新才是是发展进步的动力。说实话、办实事、讲实绩、重实效,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扎扎实实抓出实效, 不搞花架子, 围绕“实”字做工作。
二、租赁中心党支部始终把抓好职工人文精神培育作为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加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租赁中心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围绕改革与发展,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 深入开展了以“提高党性修养”、“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和形势教育, 在单位内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先进典型事迹座谈交流会, 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 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在单位内坚持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八荣八耻”荣辱观来教育规范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行为。使广大干部、职工知荣明耻,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对外树立了良好的集体形象。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期间, 租赁中心党员、职工在支部的号召下积极捐款捐物, 充分体现了关爱社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2. 狠抓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
为不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业务素质, 租赁中心制定了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工作思路, 抓住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等环节, 健全和完善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单位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党支部责成有关部门, 深入一线班组搞调研, 了解干部所需、职工所盼,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每一次培训班都做到了“培训有所需, 学后见成效”。为了学用结合, 在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的同时, 召开座谈会谈体会, 组织开展学习交流, 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 抓典型, 树样板, 发挥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
租赁中心党支部注重树立典型, 弘扬正气, 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于连续数年的市级劳模梁树民同志及其班组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激励和辐射作用, 推进单位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通过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作为典型进行教育, 唱响主旋律,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在单位内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使集体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形成了一支不怕困难能打硬仗的职工团队。
三、租赁中心党支部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促进单位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1. 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09年6月底, 租赁中心拥有园林花卉工职业证书的技术工人超过总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专业技术人员中据有工程师、经济师等高、中、初级职称的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2. 服务水平不断升级。
单位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增强了凝聚力, 处处体现优质服务。尤其是2008年, 单位党支部在工作方法上大胆创新, 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聘请了孙丽华等三位全国劳动模范作为监督员, 在租摆服务中推行标准化、程序化、亲情化、细微化规范, 服务水平受到包括市委市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好评。
3.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增强凝聚力, 使租赁中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挺立潮头, 合并4年多来, 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市内六区过半园林景观都在使用租赁中心所产花苗木, 每年产值同比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五以上, 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4. 集体荣誉不断增加。
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职工团队, 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 获共青团天津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获2008年度“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2009年, 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
8.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篇八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评选了115届。诺贝尔奖对世界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曾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和促进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大原因,也是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投身科研、潜心研究的目标之一。那么,教育经历、成长环境、老师启蒙、兴趣爱好、后天努力等,到底哪些因素对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产生了影响?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特质?
兴趣和热情,点燃科学梦想的火种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家这个称呼略显神秘,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长大成为科学家”的梦想。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人奥利弗·史密斯教授也一样,“7岁那年我看了一本关于超人的漫画,从那时候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虽然那时候的我连科学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史密斯眼中,科学家就是超人,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准确地说,我那时应该是想成为一个发明家”。奥利弗·史密斯的很多科学研究其实并不只是单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些令人愉快的“发明”。“比如我获奖的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买,于是我自己做了一个。”他说。
做科研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奥利弗·史密斯一直强调兴趣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建议学生一定要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课题,你就去找你的导师给你换一个;如果他不答应给你换,那么,就换掉这个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都在于“乐在其中,充满信念”。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告诫青年科学工作者说,“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目标,但千万不要把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目标。如果要我给你们提出什么建议,那就是不要仅仅以能挣多少钱或者爬上什么位置作为你科学研究的动因或追寻的目标。”
对于兴趣,学校的启蒙和培养不可少。“学校在保证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韦尔特曼说,“我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在初中的时候我竟然要学4门语言,我都没有兴趣。”然而,他却热衷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
戴维·格罗斯认为,大学真正的精髓在于真和美。遵照真实、追寻美好,“这两点是学习、研究的精髓,拥有这两点,我们才能认为这是所真正的大学。”格罗斯建议青年学子要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们,在中学的成绩考得好,并不等于将来你的职业发展会很成功。重要的是你们要找到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并充分发挥它。”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在讲述了自己求学路、成才的经历时也提出忠告,“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一颗探索、好奇的心,对成才很有好处。”
坚持与钻研,对科学精神的敬畏与崇拜
几天前,《界面》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UNC)医学院采访到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齐兹·桑贾尔。他表示生化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的这项研究已经做了35年,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失败率高达80%至90%。他觉得,生化研究成功的关键要挑选重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努力工作,并持之以恒。
著名生物化学专家、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鼓励青年学者应该在最初的研究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培养在微小的线索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更要充满信心地去寻找证据,支持和论证看起来有异于前人的结果和发现。
“当我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时候,我曾读过韦尼阿明·卡维林的《船长和大尉》,之后,我便终生不渝地奉行着书中那位主人公萨尼亚·格里戈里耶夫的准则: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科学与社会》这本自传式著作中写道。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丁努思·韦尔特曼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品格,就是知难而上。”可见,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别人放弃的时候,他没有放弃”。
科学研究需要耐心。尽管你在进行一项伟大的研究,也许你处于一流的科研环境中,你仍然不能强求,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坚持下来并最终突破了瓶颈,那么对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将是空前的。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强调,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都绝非偶然。美国很多大学也是在长期的科研积累过程中才获得了重大突破。这个过程,麻省理工学院积淀了超过一百年,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甚至更久。在他看来,对于一件非凡的工作,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尽快提前完成;但科学研究这些事情,有时候还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
科学研究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工作后或当您感到渐渐失去耐心时,应学会释放压力。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告诫后来者,“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进行科学研究并指导学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给自己带来过多压力,我们需要保证自己有办法协调好这些压力”。
严谨和认真,通向成功的科研态度
据媒体近日报道,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疗效“以身试药”,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屠呦呦说,“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勤劳勇敢的科学实验,要想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无异于天方夜谭。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科研中不仅治学严谨、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喜爱物理学实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科学实验,他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以便找个强力磁场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他在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他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高效。
另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科学研究中就非常重视实验,他在诺贝尔奖获奖发言时特别强调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他讲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并不青睐功利主义者,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单发现,90%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9.一辩稿 大学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篇九
现代大学教育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功能,我方认为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是因为它更能使大学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并确实在当下被忽略或缩减。接下来我方将从这两大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在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的实现方面人文精神所发挥的首要功能。
从乌申斯基,到现代大学建设广泛推行的“洪堡模式”,再到我国曾经的西南联大,无数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大学教育要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成就真正的人。大学教育出的人才首先需要是人,会坚持人性本有的毫无理由的本真的性格,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缺点。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坚持对理性的追求固然重要,但需要先有人性。我们宁愿要有缺点有过错的人性,也不要完美冰冷的理性。
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实现人的进步,任一科研的立项、研究、鉴定、应用过程,都需要紧紧遵循人文精神,根据它适时进行校正以保证不能之相背,当然我们也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发挥其严谨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但人文精神才是科学研究的总纲领,科学精神只能指导手段而不是目的。
再看服务社会这一功能,大学教育应当体现出本国特色和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代表最先进的时代精神,始终成为引领社会文明潮流的方向标。大学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坚持真善美而不问为什么、不问会有什么价值会有什么结果,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根究底寻找一个不知到底是否存在的答案,是能学会将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将对整个人类幸福的关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安定和谐尽善尽美的社会。
我国现代教育家柳斌曾这样概况我国的大学教育现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个性浮躁化,思想浅薄化,语言缩减化,人文精神贫困倾向化。温家宝总理在在不久前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版,也再次重申了人文精神回归的必要性。
听了这么多的理论,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争论。百年以来,一方面,人类在科学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科技发展、生活富裕、文明进步,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世界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抗,战争的浩劫、霸权的威胁、剥削的深重、贫困的持久,也给世界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危机。科学颠覆着我们传统的道德观甚至伦理观。我们仔细想一想,很多问题我们其实根本不需要答案,人生之为人,人有不同,思想本该不同,就像蔡元培先生曾经说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对错本身就是相伴而生的何来绝对呢?人性里有一些最为纯粹的性格,善良,爱,自由,甚至恐惧,软弱,那都是我们真实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证据,它们有原因吗?有结论吗?会有怎样的应用?这都是科学精神所无法解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是真实的人。
10.科学家精神作文 篇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一些公民未经辨别仍会相信非科学的“养生理论”;某些科研人员为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高校学术造假门、抄袭门也频频被媒体曝光。这表明,国家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地同时,也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科学精神就是求知和探索精神,是人们从事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基于科学本质而产生的内在理念和精神气质。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学术界出现的编造事实伪造实验数据、还是剽窃他人论文进行学术造假,都是严重背离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阻碍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11.科学精神的弘扬 篇十一
在我看来,迷信和盲从的根源在于思辨和理性的缺失。我把这种思辨和理性称之为科学精神。
我说的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人生的态度。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人,不盲从,不偏信,不封闭,不褊狭,执着追求真理;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政府,求真务实,科学决策,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社会的幸福、公平和正义;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企业,将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形势,适时调整战略,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尊重规律,其具体体现是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和自主创新意识。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
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精华虽多,但糟粕亦不可小视,其中最可怕的是西汉“独尊儒术”后,加以宋明理学的桎梏,科举制度的僵化,造就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思想系统,作为科学精神源头的“格物致知”传统几乎丢失殆尽。在这个系统中,玄想多于实证,复述多于批判,注释多于创造,偏执多于理性,造就了国民性中’理性、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缺失。虽经五四运动举起“赛先生”大旗,虽经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但科学精神的种子却不够茁壮。所以才会有某些地方政府随心所欲的投资,豆腐渣工程与形象齐飞,政绩工程与腐败一色;企业一阵风的兼并扩张,一窝蜂的做大做强,我们看到是只是对规律的践踏,何曾有一点科学精神的影子?
12.科学普及呼唤人文精神回归 篇十二
程东红认为,在决定科普工作的内容和科普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人文价值的判断;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要让人文精神伴随着科学精神传播给广大群众。
“当代科普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四民’的时代特征。所谓‘四民’,就是以人本思想出发,要实现民生、民想、民智、民为意义上的科普”。在徐善衍看来,科技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认知和把握的层面上,还应包括科技生产应用和与公众利益实现全面结合的过程,使科学成为大众化的科学,使大众成为科学现代化的主人,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这也是科普的最高境界。
传统的科普比较强调普及科学知识,之后演变为公众理解科学,如今而言就是公众参与科学。王春法表示,公众理解科学也好,公众参与科学也罢,根本上反映的是科学家和公众关系的变化。随着科普理念的不断发展,公众已经从“被”科普转向参与科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家和公众的地位更加趋向平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副研究员居云峰,从自身科普工作出发提出了中国科普的6个新理念,不仅对中国的科普形势做了详细分析,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普及的互融共进。
第一,中国科普进入了现代阶段。由重视知识传播到普及科学知识,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重;科普也由过去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多向的互动,也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科普。
第二,国家政府是科普的制造者,其主要职责应为立法,制定政策、战略规划,规划经费投入。
第三,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都应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这已经被写入了《科普法》。
第四,提高科学素质是全民的责任,这不仅是个人愿意不愿意做的事。
第五,科普的活力在于与时俱进,科普从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把握这一点。
13.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篇十三
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下面我来为大家解释下,什么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 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二人文科学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个人的观点是,大学教育更该先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阶段,但它不是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14.科学家精神作文 篇十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5.科学家精神作文 篇十五
精神家园是对生命意义和人生追求的终极追问与安顿, 是主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 是精神畅适自足的故乡, 是人格安身立命的根基, 是给心灵以秩序、温情、希望和力量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意义解释框架。全球化引起的时空巨变给民族文化带来紧密感与紧张感, 使精神家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要以生命意识的唤醒与觉悟, 以尊重和肯定激起并强化人的生命价值为前提和归宿。人才培养作为精神家园构建的主渠道, 只有秉承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 才能历经物质世界的复兴与变幻, 找回人生自由、平等、正义, 寻求理想与精神的崇高与宁静, 拯救日渐荒芜的精神家园。
一、精神家园的“意义”解读
近百年来, 西方哲学家对精神家园的“意义”解读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先倡导人文科学的作用与价值主要在于对于人类的“活”的精神世界的研究;李凯尔特继而提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区别在于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具有的认知理想, 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 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 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 即“人并不是生活在铁板事实的世界之中, 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 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 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与醒悟、空想与梦境之中……”就精神家园的“意义”层面而言, 狄尔泰进一步强调可以用“爱好”或“重要性”来表示“意义”所特有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克乃夫·贝尔在“重大的”、“可以深层追究的”含义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美学命题“美是有意义的形式”。分析哲学也认识到了自身单一意义理论的局限, 关注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中强调了人性的意义。
可以说, 意义论就是人文科学。正如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意义是存在的意义, 尽管它由人揭示并使人成其为人。人文科学的价值体系恰恰是将“意义”层面提升、演绎, 进而与精神家园紧密相连。在人文科学范畴内, “意义”所指称的并不是实在对象, 而是某种精神境界, 即意境;“意义”所表达的不是基于自然需求之上的具体特定目的, 而是人类实现人性的升华所需;“意义”对终极价值目标的追问, 使得意义与人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意义”是超越自我生存状态的人性化;“意义”整体境界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超出了逻辑概念, 却呈现为审美直观的对象。从康德的本体论 (形而上学) 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学”性质, 到胡塞尔反抗科学实证主义而倡导重建形而上学本体论, 把针对客体主义的“超验哲学”称为“人文科学”, 其目标正是“意义”。深刻理解人文科学的价值体系, 处理人文科学趋俗化倾向与精神家园终极关怀的矛盾, 提升“意义”的科学认识势在必行。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意义”层面建构理想的精神家园, 凸显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与其个性主体的内在价值关联。精神家园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是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建构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具有涵盖性与统摄性, 对不同时代的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造成深刻的影响, 使其在不同程度上认同与接受, 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内核, 塑造理想境界的精神风貌。而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有层级的,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作为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冯友兰曾经将人的人生境界分为四种,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其中以“天地境界”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中除了哲学, 史学和文学、艺术学也都能帮助人类提高、塑造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家园, 除了价值体系和精神境界, 还包含人的性情、人的修养、人的气质等内容。由此可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关注对学生的精神境界的培养, 使学生的精神境界趋于理性和完善, 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构建至关重要。
二、科学精神与精神家园的内在联系
科学精神作为意识形态, 表现为独立的个人大脑在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积极改变现状的创造欲望和力量, 是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科学精神即人们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追求真理、不断逼近真理的探究精神和勇气, 其基本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精神同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科学文化统一体[2]。本文从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层面, 将其理解为“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解释价值、认知价值、增殖价值和审美价值”[3]。在价值理性层面, 科学精神与精神家园的“意义”层面有着科学的逻辑统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在为科学寻求基础的同时, 也为认识人类世界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类生存本身提供意义。建构共有的精神家园, 不能没有科学精神的培养。而科学精神的深层价值体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增益和更新上,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精神家园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存在与发展总是立足于科学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尽管精神文化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 却总能在人类的物质文化中体现出来, 并主导着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会以心理活动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人们所认知、所实践、所提升, 在具体文化行为中, 科学精神所追求的真、善、美与思想文化体系中的知、情、意是完美统一的。
工业文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对人自身带来了危害。这一点, 最早作出深入分析的恰恰是马克思。早在 1844 年, 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 工业文明使自然界成为与人敌对的异己力量, 而与此同时, 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又造成了商品拜物教, 使人的类本性也被异化了。因此, 问题已不再是工业文明的“物性”方面, 而是它的“人性”方面;不再是它的“物化”方面, 而是它的“文化”方面, 成为现代社会批判的重心。法兰克福学派掀起的工业文化批判的主旨就在这里, 他们所针对的主要不是“支配一切的物”, 而是“单向度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 人类身体的机能退化, 人类不得不面对生理危机。而随着生态危机的恶化, 使得当代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的原因非常复杂。解决矛盾需要人们具备科学精神, 尊重客观实际, 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 超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制约, 理性地对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近期目标与终极关怀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是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所在, 其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2]。科学精神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其自身的提升历程也就是精神家园的构筑历程。
科学精神来源于对自然社会认知与反思的思维总结, 因而科学精神启迪人们尊重事实、崇尚理性、追求创新的精神, 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非凡的品格, 教人们如何面对未知、思考人生和社会, 应对各种文化思潮。它反对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从而深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科学造福人类的终极关怀上看, 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合作宽容的团队意识以及崇尚文明的社会意识, 推进着人类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道德化, 使人克服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狭隘主义思想倾向, 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并引导社会道德观念沿着正确方向更新和发展。由此可见, 科学精神不仅保障着科学自身的不断发展, 而且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起到持续向前的推进作用。作为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理想信仰建构中的高素质人才而言, 树立科学精神, 对于构建“意义”层面的精神家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三、在科学精神的启示下, 提升高校人才的精神家园意识培养
高等学校对于高素质人才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模塑作用和辐射作用。大学生精神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高等教育体制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体验精神家园的精神境界, 培养科学的精神气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实质正是对科学精神内涵的诠释:其一,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因此, 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真务实,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其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包含着在继承前人间接经验基础上的直接经验的探索, 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把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不断推陈出新, 推向文明的科学精神。其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含着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6]可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下, 可以使得高素质人才的精神境界与精神气质达到有机的结合, 为“意义”层面精神家园的建构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
1.提升高素质人才的人生境界修养。
人生境界的内涵不仅包括着客观的物质基础, 也包含主观的精神修养;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 更要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精神需要提供憧憬与寄托。因而, 高素质人才精神家园的建构, 不妨以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为基点, 用崇高的思想理论塑造精神家园的境界。毕竟, 精神家园是一种精神实在, 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与完善。构建“意义”层面的精神家园, 首先应当构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作用, 用科学的理论思想保证精神家园的社会理想性与群体可行性, 提升学生的境界修养, 为构建“意义”层面的精神家园塑造科学的精神气质。
2.深化高素质人才的精神家园理论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正确理论,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塑造科学精神, 驾驭“意义”境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只有坚定政治信念, 提升政治信仰, 才会凝聚“自我”意识, 塑造精神家园的“超我”境界, 实现社会发展的理想前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传承、传播和创造静态的道德文化的途径, 又是人类精神交往实践过程的一部分, 具有历史生成的动态特征。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有助于将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强化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基础上, 保障精神家园境界的升华, 彰显“意义”的精神价值。
3.强化高素质人才的精神家园使命感。
精神家园的使命感有赖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科学认知。民族精神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体。一方面, 民族传统的价值系统往往会制约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而使之表现出某种精神状态和面貌;另一方面, 在同一个民族中, 不同时代的人们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判断, 也即表现出时代精神的差异。
科学精神的深层价值体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增益和更新上,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科学内核。弘扬科学精神, 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的理性文明, 营造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 尤其是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以及人们在追求这一崇高理想过程中迸发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既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持,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构建以“意义”为核心的精神家园, 有助于带动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实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赢。
摘要:精神家园处于人文科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 它使人的精神境界及其社会生活的人文教化克服了偏差的传统力量, 充分发挥价值的稳定性, 从而对社会意识起到稳定、矫正、修复、提升等作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精神家园意识归属的引导, 以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而作为“意义”层面精神家园建构的途经选择, 科学精神在精神家园价值理性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只有树立科学精神, 高素质人才才能用科学的思维意识构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意义,精神家园,科学精神,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N].中国教育报, 2003-02-14.
[2][4]张妍.论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J].学术交流, 2011, (3) .
[3]李醒民.科学精神与人的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 (1) .
[5]尹寒, 张德鹏.试论高校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社科纵横, 2008, (11) .
【科学家精神作文】推荐阅读: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800字)作文09-09
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11-04
科学家要具备哪些精神06-08
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08-31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07-01
科学精神的警句08-21
科学精神名言语句11-05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06-28
梦想科学家作文11-10
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