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2024-08-24

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精选12篇)

1.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一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适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二)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

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

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角色分工

第九条

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 施团队。风险评估实施团队由管理层、相关业务和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评估工作角色分为:评估管理人员、评估人员、评估分 析人员。

(一)评估管理人员由风险管理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岗担任,负责组织、管理、监督风险评估任务,包括:

1.制定风险评估任务计划

2.设计风险评估方案

3.审核风险评估报告

4.确认风险处置建议

5.跟踪风险评估任务进度

6.控制风险评估任务质量

(二)评估人员负责按照风险评估任务要求,收集并提供信息和证据,如实反映信息科技工作现状。评估人员由评估对象 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或业务骨干人员担任;

(三)评估分析人员负责汇总、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信息与证据材料,编写风险评估报告。评估分析人员由行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业内专业人员。

第十条

在同一风险评估任务中,评估实施团队成员不少于三人,评估管理人员和评估分析人员不得兼任评估人员。

第三章 风险评估计划

第十一条

总行和一级分行每应开展一次整体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两次以上专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第十二条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要以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信息、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结合本单位以往风险评估情况,确定是否启动专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一)新系统上线后或已有系统进行重大变更;

(二)信息科技运行中发现重大纰漏或隐患;

(三)内部或同业出现重大信息科技事件;

(四)信息科技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

(五)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

(六)其他情况。

第十四条

一级分行根据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并报总行备案。

第四章 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第十五条

风险评估通过人工评估或自动化工具测评等手 段识别、分析支撑 IT 目标的流程和资源中存在的缺失或不足,判断风险优先级,提出风险处置建议。

第十六条

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发起风险评估任务,并下达任务书。评估管理人员依据任务书组织编写风险评估任务计划书和风险评估方案。

第十七条

评估管理人员组织人员依据评估对象的业务目标识别IT 服务目标,进而分析支撑IT 目标的流程和资源,并针对流程要素和资源要素设计风险检查表。

第十八条

评估人员依据风险检查表,采用人工或自动化工具对评估对象的信息科技状况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可采用调查、检查、安全测试等方式:

(一)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远程访谈、现场访谈等;

(二)检查包括文档检查、代码检查、流程检查等;

(三)安全测试包括人工测试、自动化测试以及综合性渗透测试等。

第十九条

评估分析人员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计算方法,依据各类风险对实现 IT 目标的影响,计算出评估对象的风险优先值或级别,并进行分析:

(一)风险成因分析,分析诱发风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流程缺失、控制不足或无效等;客观因素包括资源缺乏、内外环境影响等。

(二)风险占比分析,依据对IT 目标的影响程度,分析评估对象当前状态下各类、各级风险占比情况;

(三)风险对比分析,对同次任务中不同机构的风险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各类风险在不同机构的分布状况及影响;

(四)风险趋势分析,对不同时期的相同任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一风险的增强或减弱情况,了解风险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条

风险分析可采用以下手段:

(一)专家经验;

(二)风险分析模型;

(三)风险分析工具。

第二十一条 评估分析人员针对风险评估任务中揭示的风险类型和状态,结合组织机构、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提出风险处置建议,包括降低、转移或消除风险的措施、预期效果等。

第二十二条 评估分析人员编写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包括风险评估任务描述、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建议等。评估报告经评估管理人员审核后提交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风险评估过程(附件1)分为三个阶段:风险评估准备、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分析。

第五章 风险评估准备

第二十四条 根据风险评估计划,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一级分行提出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任务,编制风险评估任务书(附件 2),明确任务目标、评估对象、评估范围、任务起止时间、风险管理部门等。

第二十五条 风险管理部组建风险评估团队,指定风险评估管理人员、风险评估人员和风险评估分析人员,并授权风险评估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第二十六条 评估管理人员组织制定风险评估任务计划书(附件 3),明确风险评估实施活动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

(一)团队组织:包括成员名单、角色、职责等内容;

(二)工作计划:描述各阶段的工作安排,包括工作内容、时间进度和各阶段成果清单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评估管理人员组织设计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包括风险检查表(附件4)、信息收集方式、风险分析方法等。

第二十八条 设计风险检查表时遵循以下过程:

(一)分析评估对象的业务目标和IT服务目标;

(二)识别实现IT 目标的工作流程和资源;

(三)识别影响工作流程和资源中的关键因素,主要考虑各流程要素的活动内容、关联关系、流程目的、实现方式、所需资源等;

(四)根据关键因素设计风险检查项、检查指标和评价权重,形成风险检查表。

第二十九条 评估管理人员通过风险评估启动会等形式启动具体风险评估工作。

第六章 信息收集

第三十条

评估管理人员将风险检查表分发给评估人员,并告知信息收集方法及填写要求。

第三十一条 评估人员通过调阅文档、收集日志、现场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IT 制度及执行情况、技术文档、以往审计报告、风险管理报告、日志记录、访谈记录、测试报告等。

第三十二条 评估人员根据采集的信息,填写风险检查表,并保留证据。

第三十三条 评估管理人员督查信息收集进展情况,按计划收回风险检查表,并审核填报信息质量。必要时,可要求评估人员补充信息和附加证据。

第三十四条 评估管理人员将风险检查表提交评估分析人员。第七章 风险分析

第三十五条 评估分析人员按评估方案确定的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检查表进行汇总、梳理,评定风险等级,分析风险成因,提出风险处置建议,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附件5)。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风险评估任务概述

(二)风险评估活动描述

(三)风险分析,包括总体风险分析、风险占比分析、风险对比分析、风险趋势分析

(四)风险成因分析

(五)风险处置建议

(六)详细风险列表

第三十六条 评估分析人员将风险评估报告提交评估管理人员。

第三十七条 评估管理人员定期督查风险分析进展情况,指导风险分析工作,组织审核风险评估报告,形成正式报告提交风险管理部负责人。

第三十八条 风险管理部将风险评估报告上报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并通过风险评估任务总结会等形式,通报风险评估情况。

第三十九条 风险管理部将风险评估资料归档管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管理办法由某银行总行制定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一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2.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二

要想满足或超过项目涉及人员的需求和期望, 我们是需要在下面这些相互间有冲突的要求中寻求平衡:明确表示出来的要求 (需求) 和未明确表达的要求 (期望) ;有不同需求和期望的项目涉及人员;时间和成本。而项目风险的存在正是导致项目需求和期望失败的原因, 在当今时代, 风险更以空前的速度改变着, 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具系统性的方法来进行项目风险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创造价值的动态变化。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在项目运作过程中, 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 即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的一项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中的风险主要是组织风险、评价风险、和过程风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一、项目组织管理中的风险

项目投资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成功的项目组织管理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 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 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 项目团队成员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制度。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信任与充分协调, 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 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 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单元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 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 有冲突, 士气低, 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 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 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 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 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 我们需要把握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如图1所示。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 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 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 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 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 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 是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中的风险

我国许多项目投资出现严重亏损, 很大一定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 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项目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 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 仅靠项目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 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 是进行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 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 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 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 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对于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 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 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 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 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 (折现率) 。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 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 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 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 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在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各阶段现金流量风险的大小, 选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肯定当量系数的确定参见表1。

整个项目必要收益率估算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 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 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三、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风险

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 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 强调了进行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项目生命周期的行为应用如表2。

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 致使对项目行为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产生风险, 这种风险贯穿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项目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 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 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 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 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有了这些, 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 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 因此, 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 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 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 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 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 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 在项目计划阶段, 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 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 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 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 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 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为整个项目和组织的战略指导提供计划、监控, 进行综合的项目评价, 以及为表现成本、时间和技术性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基础。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 项目成本、时间和技术性能参数随之调整, 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融入到项目风险管理中, 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 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项目的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 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 贯穿了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我们研究风险控制的目的是希望回避风险的负面影响, 把损失降低至最低。根据情况的变化, 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 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 才能及时进行有效地控制风险, 使预期经济效益最大可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 2002 (6)

[3].王景涛编著.新编风险投资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美]戴维·I.克利兰著.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5].斯蒂芬·A.罗斯, 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公司理财基础.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6].谷祺, 刘淑莲主编.财务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三

【关键词】民间金融  风险识别  防范机制

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构建来说,民间金融是在正规金融框架下的重要辅助成分。从一方面基于民间金融的灵活性,其一直作为关系民生建设的重要经济成分且有效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其经济特性的复杂性,民间金融长久以来存在突出的规划监管不足问题且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从当前经济现状出发而深入研究民间金融风险成因且进行有效识别与防范,为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提出具体的方针策略是当前重要的经济任务。

一、民间金融风险识别

(一)民间借贷管控不全面形成的金融风险

在民间金融的资金流通中借贷是其主要流通种类,因此对借贷经济行为监管控制漏洞引起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经济风险识别的重点。区别于国家经济机构对正规金融经济交易的严格掌控,政府对规模庞大且性质复杂的民间借贷普遍较难实现全面监控与经济行为规范。虽然民间借贷可以自由灵活地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辅助,但基于民间借贷的私有性民营企业的资本流动公开性与透明性较差,因而相关经济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监管借贷行为并规避风险。以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型民营企业为例,在有效占据市场竞争空间之前其首先面临着较大的税收压力与行业竞争,因此盲目进行发展融资成为普遍现象。而在借贷过程中缺乏第三方或政府的全面管控极易造成借贷行为的不规范或风险性,这种盲目行为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并逐渐产生资本安全隐患。

(二)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形成的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机制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经济体系稳定规范的重要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对于国有经济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相对完善且相关监管部门也已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针对国情现状的金融监管措施极大得削弱了正规金融各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相比较而言,对处于非主体地位的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保障以及相关机构设置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另外从民间金融自身来看,其经济来源于组成过于复杂且私有性程度较高因而透明化监管的难度过大。并且我国金融监管起步较晚,在过于庞大的民间金融规模与高速发展现状下,因监管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组成。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作用形成的金融风险

相对于国有经济的主体性地位,民间金融一直以来缺乏官方的明确规范化管理。因此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从改革开放后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金融作为典型的私有化经济成分一直缺乏官方的明确信任,政府的鼓励态度与严控态度转换对其发展的长远性与稳定性带来决定性影响。这种政策性风险对于各行业民间金融来说都是无法认为预测与防范的,而当下互联网时代民间金融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在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相应产生的政策性风险也应作为重要的民间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与防范。

(四)民间企业资金控制不到位形成的金融风险

对于规模庞大的中小型企业而言,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其自身的运营管理机制决定了其资本流动的风险性。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突出的资本规模较小、流通灵活等特征,这种特质使得管理层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灵活地调整短期发展规划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私有资本的趋利性本质来看,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一切发展规划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民间资本的盲目性对民营企业资金控制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构建

(一)强化民间借贷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民间金融作为重要的非正规金融组成,如何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下对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是当下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的民间金融会对整个市场金融体系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经济运转的平稳性与安全性政府应强化对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民间金融具有突出的高风险与高收益特征,其资本流动性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应得到高度重视。强化对民间借贷活动中资本流动性监管指标的量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性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完善其行业内部保障。另外在实际的借贷行为中,对于借贷双方而言都需要同等的保障机制即存款保险与存款准备金制度,由第三方监管机构来制约不良金融行为。还应对民间金融环境进行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地方金融环境现状积极扩展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经济活动的市场环境。

(二)加强民间金融监管,构建系统监管体系

从当前现实经济发展现况出发,当前民间金融具有突出的规模巨大且性质复杂的突出特性。民间金融相关的经济活动往往实现形式复杂,参与的利益主体一般并不局限于双方企业,因此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必需各相关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参与市场金融监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部门以及公安司法等,要实现对复杂多变的民间金融监管需要构建灵活多变且监督全面的监管体系。首先各地区的银监会需重点负责以投资贷款公司与网络贷款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活动,另外还要积极引导行业领头者组织成立组织协会以加强其内部监管。对于规模巨大的私有资产借贷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具体金融活动中的法律条例与行业规范,为后期工商部门与公安司法的监管与处罚提供体系保障。

(三)加大立法支持力度,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对比于监管完善的正规金融,民间金融的风险性与其严重缺乏法律保障有直接关系。从民间金融的立法现状来看,现有的《合同法》与《民法》仅对借贷行为有简单理论规范,规模巨大且性质复杂的民间金融严重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律约束与法律规范。因此加大立法支持完善专业性的民间金融法律体系是风险防范的首要工作,这为民营企业实际参与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性指导与保障,也为政府机构作为第三方规范监管处罚提供明确的行为条例。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出发,在进行民间金融立法时应坚持实用性与灵活性原则以全面保障广大民营企业的权益。

(四)适当放宽利率管控,缓解金融市场分割

基于对民间金融风险的识别分析可知,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国情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私有经济发展的绝对性影响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灵活性较高的民间金融带来更为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虽然作为非正规金融成分其并不具有主体性作用,但作为关系民生建设的重要经济成分政府需在严格管控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政策性引导。由于严格的正规金融途径无法满足巨大的资本流通需求,导致非正规途径对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对于相对对立与分割的金融市场,政府应适度减弱利率管控以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自我调节性作用来削弱风险。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且发展潜力较大,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需要宽松的利率管制来保证资本流通只受市场调节影响以保障优化的金融环境。

三、结语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正规金融控制着我国国民命脉而民间金融则关系整个民生事业建设与长期发展,因此加强对其的风险识别与建立科学完善的防范机制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楚郢.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策略[J].财政金融,2015(08):159-159.

[2]高明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财务金融,2016(04):94-95.

4.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四

课程类型: 专业限选 课程代码: 0640051 课程学时: 56(含实验课时8节)学分: 4 开课时间: 四 年级

一 学期 开课单位: 财经系 大纲执笔人: 董聪聪

大纲审定人: 谷雯

一、课程性质、任务

金融风险与管理是财经系为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限选课。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主要为培养具备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才服务。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技巧,提高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比较与选择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理论 与专业知识,化解企业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备注:本教学大纲以谷秀娟著《金融风险管理》为编写标准,内容有适当修改和增减。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

1、金融风险管理概述(第一章)1.1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1.2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

2、估值基础(第二章)2.1资金的时间价值 2.2单一证券的收益与风险

3、证券的风险与定价(第三章)3.1证券组合理论与EMH假说 3.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3会套利定价理论

4、期权定价理论与投资策略(第四章)

4.1期权价值的决定因素 4.2二项式模型

4.3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5、利率风险管理(第五章)5.1利率风险分类与衡量 5.2久期模型 5.3利率衍生品

6、市场风险的度量(第六章)

教学目标

了解 掌握

理解 掌握

理解 理解 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1 1 6 2 2 8 2 4 8 学时分配 48 1 2 1 适用专业: 经济学(金融方向)6.1在险价值法 6.2在险价值计算

6.3巴塞尔委员会标准模型

7、VAR方法的应用(第七章)

7.1用VAR法度量、控制并积极管理风险

8、信用风险管理(第八章)

8.1违约风险与信用风险暴露

8.2 Credit Metrics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 8、3信用风险的组合模型

9、操作风险管理(第九章)9.1操作风险度量上 9.2操作风险度量下

10、全面风险管理(第十章)10.1风险体系和事件风险 10.2全面风险管理

实训教学部分

1、操作风险分析

2、市场风险分析

3、系统性风险分析

4、信用/流动性风险分析 总学时:56学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2 4 10 2 4 2 4 2 2 1 2 2 2

1、重点:资金的时间价值、单一证券的收益与风险、证券组合理论与EMH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价值的决定因素、二项式模型、利率风险分类、久期模型、利率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度量、全面风险管理。

2、难点: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在险价值法、巴塞尔委员会标准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模型、信用风险的组合模型。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采用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并组织实训的方式。

(二)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作业:以计算题为主。

(四)考试

1、考试方法:

采用闭卷笔试,卷面分满分100分,占总成绩50%;实训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20%。

2、各章考题权重

第二章 10% 第三章 10% 第四章 15% 第五章 15% 第六章 15% 第八章 15% 第九章 10% 第十章 10%

3、考试题型与比例

单项选择:20% ;简答题:30% ;计算题5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端课程为《投资学》,后续课程为注册风险管理师考试培训。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捷著《基础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五

ACT 卡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ACT(事故控制)卡在油气田生产现场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ACT卡在现场和岗位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和缺陷,并结合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实际,给出了完善ACT卡及在识别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作 者:李志光    丁小虎    杜岩    门军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 期 刊:安全   Journal:SAFETY 年,卷(期):, 31(3) 分类号:X9 关键词:风险识别    油田    ACT卡    改进建设   

6.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六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加上桥梁施工环境大多比较恶劣,都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是降低风险、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实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的过程,仅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法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3.2.4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7.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七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 受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以放开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入, 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 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逐渐成为农户农业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采用Excel中的CHITEST函数 (卡方检验) 来验证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风险来源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并统计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微观特征, 为提高农户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有借鉴价值的依据。

二、农户风险识别

广义的市场风险包括价格风险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体制风险等, 基本上等同于交易风险。狭义的市场风险即是产品或要素的价格风险, 即由于产品或要素的价格波动产生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市场风险定义为研究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 属于狭义范畴的市场风险, 研究的市场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和可测性的特点。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整理

本文基于通河县两乡一镇八村的入户调查数据, 分别是三站乡四村、富林乡德兴村和凤山镇的清茶村、四马村、福山村、和平村、船口村和凤山村。共发放问卷150份, 有效问卷129份, 有效率86%。调查地农户对天气、市场、政策等都感知到了风险存在, 不同的风险感知程度不同。根据调查户对不同风险是否对收入有影响分为三类, 超过70%的调查地农户认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业收入有影响, 被认为是第一类最主要风险来源;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病虫害和企业或自身没有按照合同执行被认为是第二类次主要风险来源, 第二类中的调查户认可率在60%以上;而天气、气候等自然状况、产前品种决策、储存加工技术导致产量损失、生产技术因素导致产量波动的调查户认可率在50%至60%之间, 被认为是第三类次要风险来源。

采用Excel中的CHITEST函数 (卡方检验) 来验证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风险来源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设定P值临界值为0.01, 即P值小于0.01为不同户均耕地对风险来源认知有差别, 反之则然。不同户均耕地规模的农户对市场价格波动是否影响收入的问题存在差异, 因为卡方统计的P值为0.0000, 远小于0.01, 有72.87%的调查户认为市场价格波动对收入有影响, 并且大部分农户也感受到了近几年粮食收购价格的涨幅, 他们认为近几年每年收购价每斤都有0.1元的增幅;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影响收入的问题看法也不一致;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储存加工技术的影响是由于户均耕地多的农户对成本投入和产量更敏感所致;由于耕地规模的不同, 农户对政策和病虫害对收入的影响看法也不一致。

三、农户风险管理框架

大多数的农户意识到不同来源的风险的存在, 并且试着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当农户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而会影响收入时, 采用的避险方法及效果表2所示。

资料来源:调查地数据整理

采用最多的是继续种植原有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超过50%的调查户明确表示会采用, 当收入有富余时, 会增加购买农用机械, 当地农户的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 但同时有村民表示, 过多的农用机械也是一种浪费, 由于农用机械的使用率不是很高, 在农忙时节使用后就会闲置起来, 机械的保养费用也较高, 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否需要购买农用机械以及购买哪种农用机械是需要谨慎决定的。除了农用机械的投入, 通河县当地农户表示,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子类型, 但是若没有其他农户示范种植后一般不会考虑轻易替换。第二个农户会考虑的避险行为是外出打工, 农户一般会到周边地区做一些沥工和瓦匠等的临时工作, 工资50元/天至200元/天不等, 这主要和农户自身劳动能力相关, 一些不会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主要是限于自身身体条件或是女性等。值得注意的是, 调查地农户很少的比例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增加销售渠道、加入合作社、寻求政府帮助和利用媒体。说明农户在避险行为选择上依靠组织的力量不明显。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是不同户均耕地规模的农户对风险感知不同, 户均耕地多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和农业政策是否会影响收入水平的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当农户面临市场风险时, 最可能采取的策略是继续种植原有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外出打工和种植其他价格波动不大的作物。在弱化农户风险中, 政府可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农户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农户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屈小博, 张海鹏, 宁泽逵.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来源与认知差异实证分析——以陕西省453户果农为例[J].财经论丛, 2009 (2) .

[2].李玉忠, 胡广远, 胡秉安.农业市场风险防范的微观困境与防范策略——以河西走廊地区实际调研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6) .

[3].徐欣, 胡俞越, 韩杨.农户对市场风险与农产品期货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省 (市) 328份农户问卷[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7) .

[4].张明敏.农村产业专业化过程中市场风险问题研究——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李子坝行政村茶产业为例[D].兰州大学, 2009.

[5].王吉恒, 王新利.农产品市场风险与市场预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3) .

[6].DERCON S.Assessing vulnerability[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2001.

8.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八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 知识管理 风险管理

1 供应链风险采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将知识管理运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研究供应链风险的成熟理论还很少,成功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案例则更少。因此,积极推动知识管理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1]。

利用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实现风险知识共享和交流,希望可以达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和降低风险的目的。通过在复杂的供应链组织中建立起流动的风险知识高速公路,使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系统,顺利地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流动,最终被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所掌握和利用。核心企业又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向各节点企业传达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共同预防风险和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目的。

2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2.1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属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阶段。首先,供应链风险识别应根据风险分类,全面观察事物发展过程,并从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建立风险清单,将引起风险的因素分解成简单的、容易识别的基本单元,找出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凭借其经验和一般知识便可识别和分析常见风险。但对于新的、潜在的风险,其识别和分析难度较大,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必要时还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比如牛鞭效应,应该从客户需求分析,将库存水平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还有产能风险,供应商或生产商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供应链的需求,也可以从各节企业所面临的上游企业供货能力以及自身的生产能力和交付时间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汇总。

2.2 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风险程度的估计是在风险规划和识别之后,通过对所有不确定和风险要素的充分、系统而又有条理的考虑,确定事件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之后的损失程度。风险估计主要是对以下几项内容的估计:①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如十分不可能、不大可能、中等可能、很可能、非常可能)。②可能的结果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没影响、较小影响、中等影响、严重影响)。③预期发生的时间。由于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信息已知,另一些信息未知,是一种灰色信息。在风险评估的实践中,供应链风险系统中有许多事件的风险程度是不可能精确描述的。例如某供应链模型包括一个供应商、一个输入运输商、一个生产商、一个输出运输商、一个零售商、多个客户。首先采用FMECA分析,将供应链的常见的中断类型分成四部份,分别为供应风险、输入输出物流风险、制造风险、客户风险,比如制造风险中又包括技术问题、人为因素等,把每一部分包括的不同风险因素根据严重程度进行高低排名,得出风险优先权RPN=Si*Oi*Di,其中Si表示风险严重程度,取值为1-10;Oi表示出现的可能性,取值为1-5;Di表示风险发现的难度,取值为1-10。RPN值越高,表示风险越大,不同部分中,不同的风险因素造成的风险大小不同。当风险RPN值超过限定的界限,核心企业则立即报警,向有问题的企业发出警告,提醒各成员予以高度警惕,并帮助风险管理者,分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并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处理风险的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风险。

3 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3.1 进行供应链风险知识转换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知识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供应链成员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把通常所说的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供应链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

3.1.1 围绕各自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风险情况建设知识库,风险管理员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把各成员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从中找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列为显性风险;把有可能出现却还未出现的风险,列为隐性风险。并把各种风险类型积累到知识库中,把曾经的风险控制和解决办法转换为典型案例,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提高解决风险的效率。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供应链风险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3.1.2 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对供应链风险知识进行编码,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知识编码必须以先进的计算機技术为基础,国内外一系列成熟的管理软件不但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知识的编码化,还能对编码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此外,企业的供应链专家大多具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在某一领域有很高建树,掌握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运用专家知识管理软件,可以进行专家知识的收集及编码,与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2 共同建立第三方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借鉴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监控系统两大部分。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供应链风险因素、供应链风险知识(风险案例、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系统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它还可以模拟各种情况下的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变化,它把风险程度分为等级数量化,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

3.2.1 第三方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以Internet技术为支撑,可以为众多供应链企业成员提供风险知识查询及管理服务。进入平台的每条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的企业,有的企业在A供应链中处于节点地位,而在B供应链中却处于核心企业。对所有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和能力评级,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并且其中的信息是不断更新的。所有成员企业,有责任提供一切与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在供应链中,商业伙伴之间的建设性合作对减轻供应链风险和改善中断也十分关键,建设性合作有利于供应链的迅速反应和提供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很多成功的组织逐渐从机会主义合作转向协同式合作。信息和通迅技术工具的使用被认为是实现这种协同理念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建立跨企业、多层次、多系统之间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供应链各成员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在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①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各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策略分析,预测、了解影响供应商和经销商策略的各种因素,以便洞息市场环境的变动。②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风险管理员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发布、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O)等内容[2]。

3.2.2 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系统。供应链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损失,直接影响到各成员企业,严重则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就是要跟踪可能变化的风险、识别剩余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在必要时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供应链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并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其目的是:核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规避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对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控制。采用风险模型分析过去、现在业务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各种情景下的业务变化状况,为供应链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供应链风险控制提供多情景预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发展。例如可能采用多Agent技术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建模与仿真。

4 结束语

关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结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来进行研究,本文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供应链风险知识进行归纳和转换,提出建立一个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通过利用共享平台的分享的有关风险知识,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监控与控制。目前只是提出一个研究的框架,具体的模型设计涉及到多学科,是一个过程复杂、周期长、难道高的系统工程。本文研究存在很多局限性,将在未来研究中,希望能结合实际,将技术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存禄,朱小年.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集成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2009(6):117.

[2]王平陈,柳钦.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6):56-58.

作者简介:

刘秀(1984-)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9.浅谈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对策 篇九

本文系2013

年广东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对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研究””兼谈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设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KY-2013KYZD-4)

摘要: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从茅台等名酒'塑化剂事件“到最近的康师傅统一方便面含致癌物,陆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既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又对国民经济、食品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针对食品行业安全,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就其类型、识别方法、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食品行业的安全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食品企业;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及对策

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从茅台等名酒'塑化剂事件“到最近的康师傅统一方便面含致癌物,陆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或事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成为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既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又对国民经济、食品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食品行业安全,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就其类型、识别方法、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食品行业的安全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一、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企业食品安全标准就是力求在法律框架下,用适中的成本达到控制食用安全风险,有利于树立我国食品安全形象,促进食品生产与贸易,维持正常的社

会经济秩序。但食品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面临诸多风险,比如来自企业外部的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食品流行病菌风险等;来自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产品质量与安全风险等,但最大的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在广度、深度和烈度上,其他风险都无法与之相比。企业其他风险一般影响单个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食品安全风险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公民和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甚至影响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10.银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篇十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代理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

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它是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融资和投资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资产证券化的好处除了增加发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外,最大的好处即是将证券化之资产的风险加以分割,移转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它投资者。

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金融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如零售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住宅贷款等,而有的金融资产是富有流动性的,如证券,投资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把证券卖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有必要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以贷款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发行的证券,通过资产担保证券,银行将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严格的管制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监管,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促使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来将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于是又有新一轮的创新。据此也可以认为,管制和创新会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严格的金融管制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动力。国际清算银行下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Capital Accord),该资本协议之目的在确保各国银行持有相同水准的适足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以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为主轴的风险监理标准,进而强化国际金融市场之健全与稳定。自此巴赛尔资本协议的优点广泛地被认可,成为全球金融业界公认的准则。惟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得金融业务区隔日渐模糊,在金融创新、科技进步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下,银行除传统存放款业务外,也积极开发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内之各项新种业务,以增加收益来源,但伴随而来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鉴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发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广征十国集团及开发中国家之各方意见、并进行银行量化影响评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旧版的修正。

与旧版相比较,新资本协议除旧版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外,增加了操作风险之资本计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资本需求,定义银行资本对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仍维持在8%的原则外,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有系统的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并允许银行使用本身发展之风险评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评等机构所提供的评等方式。此外,旧资本协议仅承认少数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识等特色之担保品与保证,而新资本协议为鼓励银行妥适运用信用风险冲销技术以降低信用风险应计提资本,将承认更广泛之冲销技术,包括担保品、保证、净额结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降低风险性资产,也能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之目的。

支柱二是监理审查程序要求监理机关对银行资本分配技术与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量

化及非量化评估。作为支柱三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披露其资本比率计算适用范围、资本内容、风险评估与信息管理、资本适足比率等四类信息,透过市场纪律来督促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和控制系统风险,而且能够使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旧资本协议之适用对象为银行业,而新资本协议延伸至金融集团之控股公司。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大幅提升银行监理机能的动力,旨在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而非仅遵守一个狭义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协定的复杂性、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与将监理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机能纳入基本架构,对监理机关与银行都将是一大挑战。概括而言,新版资本协议是银行提升经营策略的契机,透过正确的衡量与管理风险,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银行将易获得市场认同、有利股价提高、信用评等升级,并使银行除现有以资产报酬率及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整体财务绩效外,尚可衡量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报酬率,将使绩效评估及资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运营应会产生重大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金,2004(1)

2.郭子润。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3(4)

3.李兴智。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及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2)

4.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5.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杨有振,侯西鸿。金融开放:创新与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1.简析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1.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非常的活跃,各种各样的业务纷纷被推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并呈现出以下的趋势和特点:

1.1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储蓄这种单一的方式,而是朝着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转变。这就使得各个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理财业务,并且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再加上外资银行的投入,使得理财业务更是热火朝天,各个银行花样百出,推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

1.2金融机构同质化

当前国内存在着几种不同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原本有清晰的业务界限,各自负责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各个金融机构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使得它们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逐渐的模糊,各个机构之间的业务存在很大的交叉,各个机构的业务都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1.3金融创新还需努力克服同质化问题

虽然我国的金融创新比较活跃,但是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的复制,导致金融创新中实际的新东西数量并不是很多,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的金融产品。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风险,从而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预防或者是消除这种风险,往往需要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对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大小,并且根据分析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2.1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而金融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又使得金融风险管理不断的获得完善和发展,两者之间互相的促进。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的发展和繁荣,这使得各种风险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就需要通过金融风险的管理来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人们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也迫切需要相关的手段来消除风险。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来合理规避监管,而监管也随着金融创新而不断的完善,而金融机构为了逃避监管势必再次进行金融创新。

2.2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金融行业本身就属于高风险的行业,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往往甘于冒各种风险。在金融市场中,有一方获得了收益,那么势必有一部分人获得了损失,各种收益和损失总量并没有变化。通过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一方面降低了微观方面的风险,但是从宏观方面看,风险只是被转移到风险偏好者身上,总的来说,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3.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3.1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证券化加剧了金融风险

证券化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商品的标准化,也为投资者防范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然而,证券化仍容易产生许多问题。对于银行而言,能够证券化的资产首先是质量较好的资产,尽管它可以利用时间差将不良资产置换出去,但它也必须冒信誉受损的风险。对于人民银行等银行管理者,证券化也为其提出了许多挑战。首先,它使人民银行等管理当局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这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其次,证券化所产生的许多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常常成为货币的代用品。这就打破了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形成一种货币竞争的局面。同时,人民银行难以对货币给出明确的界定,这也削弱了它控制货币的能力。

3.2投机市场的存在加大了风险破坏性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金融市场的安全提供工具,但与避险相对应的还有大量投机行为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投机者,避险者就无法将风险转移出去。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进行投机和避险的场所。而衍生产品具有的高流动性和杠杆作用,使得这个市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破坏性。因为一旦投机失败成为大多数进入者的结局,则不仅避险功能无从谈起,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和破坏性更是常规的金融业务所无法比拟的。

3.3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自由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这对一国的汇率及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影响,此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这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的次货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4.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4.1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

首先,金融主体要明确金融创新工作对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影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已经为金融创新敲响了警钟,在金融机构实施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金融创新当中。其次,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工作时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以及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对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度量,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此外,金融机构在针对业务内容、金融产品种类进行创新时,要对金融市场的各种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应在遵循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有条不紊的进行。

4.2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仅靠本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维持经济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而需要各有关国家在防范、遏制经济、金融风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

4.3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

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度创新。由此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还须做到: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应该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产品,不良资产始终只能作为补充。同时,处于创新初级阶段的我国,更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而先要创新出各种债权和股权类基础产品,避免好高骛远的发展。

5.总结

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金融产品,活跃了金融市场。但是在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效地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自身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能够高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文龙.金融创新的背景与主要趋势[J].中国金融,2007(1).

12.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篇十二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 相比于大企业而言, 能够维护市场的竞争活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小企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 S代表strength (优势) , W代表weakness (劣势) , O代表opportunity (机遇) , T代表threat (威胁) , 其中, S、W是内部因素, O、T是外部因素。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较, SWOT分析法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特征。

1. 发展优势 (strengths)

(1) 在科研技术行业中, 中小企业具有后发优势。中小企业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 从而获得企业在该行业内的绝对优势。

(2) 国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企业的数量、生产值、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3年, 工信部五项举措扶持小微企业, 包括:进一步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改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进一步推动减轻企业负担工作。

(3) 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协作化发展。随着产业化分工和专业化进程的加快, 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逐渐加强。在大企业周围汇集一大批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生产和服务, 这种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协作关系一方面促进了大企业的不断扩张, 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小企业不断提高和发展。

2. 发展劣势 (weaknesses)

(1) 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 信息透明度差。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 特别是一些小微型企业仍然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所有者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经营和管理企业, 他们往往身兼数职, 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十分混乱、财务管理薄弱、企业经营机制落后、市场中的竞争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 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破产率高。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 在产品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专利发明比率、硬件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比较低, 使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垄断行业进入壁垒的存在, 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竞争性行业, 此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产品技术含量低, 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因此在竞争性行业中, 中小企业破产率很高。

(3) 能耗高, 污染重, 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产业政策。一部分中小企业技术优势, 只能生产增加值极低的产品, 然而这些产品往往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 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大肆生产, 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 发展机遇分析

(1) 中小企业在全国各地需要平衡发展的趋势, 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潜在的发展和扩张机会。

(2) 政府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拓展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4. 发展威胁

(1)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压力依然较大, 融资仍然很困难。工资、利息、资源等成本的上升, 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加上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银行利率上升和电力紧张等因素, 中小企业利润降低、破产风险变大, 从而使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变大, 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变得更加谨慎, 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变得困难。

(2) 缺失的信息发布环节, 造成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失灵。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不利于提高银行和企业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信息平台, 将中小企业和银行紧密连接起来, 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 使银企之间的市场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当今社会, 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向银行借贷才能实现生产、流通和再生产的资金循环过程。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规模、资本、财务、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使得中小企业向银行借贷难上加难。此外, 由于中小企业偿债能力较弱, 没有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信用记录, 使得银行将这些企业排除在外, 极大压缩了民营企业的借贷空间。

尽管中小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尽管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创新和科研能力较强, 但是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借贷要求门槛较高, 使得这些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走向破产, 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流失。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关键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重点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 转嫁、降低银行的部分风险, 提高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定价的能力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既能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又能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资信评估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关系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建立了以5c为代表的专家评判法、统计模型法、神经网络法与模糊分析法为代表的评级方法。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采用5c专家判断法与定性指标比率分析的综合打分法, 这种评级方法不够严谨, 不易确定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比例关系, 主观随意性强。

同样地, 我国经济研究学者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比外国晚, 1999年6月14日, 国家前经贸委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是一个专门针对申请担保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审核的专业机构。金融担保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资信评估就是对申请担保的企业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 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增加信用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功能之一, 部分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担保才能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具有对资金放大作用的同时也是对风险的同步放大。

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风险的识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准确地、全面地识别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大小, 金融担保机构才能更有效地管理风险, 进而获得利润。把超出金融担保机构期望风险程度的申请担保的企业排除在外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该中介机构更多的获得利润。为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应该建立全面的、系统的资信评估系统, 利用资信评估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识别出来。因为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估的过程就是间接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识别过程。

在银行和企业的金融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使得金融市场失灵。针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完整的情况, 在银企之间的博弈中, 银行的占优策略是减少向企业的贷款额度, 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是处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一种金融中介组织, 其功能主要是降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作用就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金融市场失灵的局面, 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激发了中小企业的竞争活力。

五、用资信评估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识别的方法探讨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利用资信评估的方法既可以降低自身与银行的风险, 又可以提高自身与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益和受保企业的管理水平。资信评估工作持续的时间, 根据企业规模及复杂程度不同, 一般需要2周或3周。

根据国内外提供的经验, 资信评估的程序一般有前期准备、现场调查、信用分析、决定评估结果、提交结果、投资决策和跟踪评估。

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实际上是对金融担保的决策发挥作用的, 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将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 降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和银行的风险, 从而达到事前规避风险的目标。

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估之前, 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对申请担保企业进行事前的风险管理。对中小企业进行的各项投资决策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分辨出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风险偏好类型, 即决策者是属于风险规避、风险中性还是风险偏好。

(1) 若中小企业决策者属于风险规避或者中性型, 此时可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分析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盈利水平以及财务平稳状况。用图形可表示为向上凸的平滑曲线或者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 此时企业决策者是风险规避型或风险中性。

(2) 若中小企业决策者属于风险偏好型, 之后结合企业的财务指标发现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此时说明企业决策者具有很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但如果发现企业财务状况水平波动太大, 此时要利用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比对。

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估时, 不能只关注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 应适当注重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创新能力和成长性。

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资信评估体系。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体系要以正确为前提, 秉承公平合理, 要体现全面, 具有针对性、合法、科学的原则。好的资信评估体系既要包含可直接统计的财务账面信息, 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同时也要包括不可衡量的非账面信息, 比如中小企业决策者的经营能力与领导人素质、中小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等。

六、总结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资信评估过程中将中小企业的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 从而将超出金融担保机构的期望风险程度的企业排除在外, 降低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由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存在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和企业建立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金融市场更有效率的运行。然而运用资信评估体系来识别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风险是不足的, 因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不易确定且数据较难收集, 这使得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利用资信评估体系来识别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的作用有限。

摘要:通过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问题的SWOT分析, 提出利用资信评估的方法来解决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研究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的过程时, 将中小企业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并结合企业财务状况的波动水平粗略地分辨中小企业的类型, 之后利用账面财务指标衡量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能力水平。通过将中小企业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类型与资信评估相结合的研究, 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识别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SWOT分析,资信评估,担保风险,风险偏好

参考文献

[1]2013年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汇总[R].2013.

[2]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3.

[3]刘萍, 申婧.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

上一篇: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奥巴马每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