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共7篇)
1.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一
“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大连开发区第九中学
一、改革的背景
2009年末,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开发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发展的要求,在中央教科所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提出了“超越教育”的理念,并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认可。2010年,学校制定了“超越教育实施纲要”,对学校“超越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均出现了超越发展的势头。超越教育下,学校课堂教学的已经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层次化、信息化、立体化、合作化等。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校超越教育课堂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特制定此方案。
二、明确超越教育下,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引领的原则。即在超越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每一名师生始终都要有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超越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开展超越教学的实施活动。
2、全员参与的原则。师生超越学习品质的形成,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都要承担教育和发展的责任,都必须积极参与各种超越教学活动之中。
3、主体发展的原则。师生超越意识、超越精神、超越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个体主动参与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一切都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师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个性选择的原则。个体超越品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千篇一律。从何处突破,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与水准,存在个体选择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需求,一定要因材施教、自主选择。
5、评价鼓励的原则。根据师生超越式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形成,学校及时地予以鼓励,以便个体迅速的去实现新的超越。
三、超越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在超越教育理念下,不断实现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等的超越。探索各种有效地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和特点。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等。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超越精神、超越能力等超越品质,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超越发展。
四、开展“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活动
探索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构建学校的“六六超越课堂”体系,第一个“六”即,把“层次化、信息化、立体化、主体化、合作化和多元化”,作为我校的超越课堂的六个特点。第二个“六”即,把“创设超越情境、诱导学生超越、学生尝试超越、搭建超越平台、展示超越成果、多元评价超越”六个步骤,作为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探索和构建学校课堂教学的六大特点。第一,层次化特点。在全校各个年级,以数学和英语学科为主,深入开展分层次教学、走班制的实验,逐步推广到其它各个学科。第二,信息化特点。全面深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充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科的使用率达到100%,使用率超过60%,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立体化特点。改变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和学习方式,构建“情知教学”下,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第四,主体化特点。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合作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助作用。
第六,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全方位的超越,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是全方位的评价,绝对不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发展。
2、探索学校超越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根据现代教学的各种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超越教育的理念,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设超越情境。按照学校超越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在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之后,在学校、在班级、在课堂,教师、家长都要为学生创设超越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超越环境下的学习。
第二步,诱导学生超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问题的创设,通过教师情感的感染,各种方法、手段、媒体、生动的实例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超越。
第三步,学生尝试超越。学生积极参与预习、思考、质疑、发言、做题、查阅学习资料等学习活动,自主尝试超越。超越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不同基础和特点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突破口介入,可以是困难的克服,学习精神、学习行为的改变,学习任务的完成。但都要完成一定的超越任务和学习内容,都要实现一定的超越目标。
第四步,搭建超越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典型的作用。教师要加强课的设计,有效地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启发引导。各种形式超越平台的搭建,都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和需求。
第五步,展示超越成果。教师一定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学习的过程,展示学习的状态、情感,展示学习对困难克服的方法,展示预习、思考、习题完成的各种成果。展示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学生发言、质疑、做题、点评、交流、竞赛等。学生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小组形式的展示和共同展示。
第六步,多元评价超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会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名同学在一节课中,都一定有超越的收获。按照“超越教育”的要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间也要进行鼓励。
以上步骤,有基本的时间顺序,但不能绝对化。在每一步骤的实施过程中,都要注意彼此的互相渗透,要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3、改革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建立有利于“六六超越课堂”实施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考试、超越自我。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超越发展,促进学生超越意识、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等超越素质的形成。
探索研制学校“六六超越课堂”教学评价细目表。用以引导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五、“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讨论和探究阶段(2011年2月—3月)
解决师生对“六六超越课堂”的基本认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明确基本的工作学习任务和超越目标,形成基本的超越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4月开始)在理论学习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超越教育的理念,落实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
注意超越教育的突破口选择,树立超越的目标,师生共同尝试超越、体验超越。
第三阶段:认真总结“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初步总结阶段(2011年年底)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的模式、特点、方法等方面,全面总结“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成果。认真反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阶段:进一步挖掘、提炼“六六超越课堂”的基本内容,为新一轮发展做好铺垫。(2012年开始)
重新调整方案,改正问题,充实新的内容。
六、保障措施
1、落实责任,加强领导。成立“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落实从校长到教师到家长各自责任。成立实验小组和指导小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典型引路。发挥学生小组学习、小组评价和小组管理的作用。
2、制订目标,具体实施。要求每一名师生都制订超越学习目标体系,用发展目标引领自己的行动。每一名教师都参与“六六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3、积极评价,制度保证。建立“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把“六六超越课堂”实施过程和效果,作为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把“超越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生超越式学习的各个环节。
4、科研引领,理性提升。把“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作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完善“超越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站在科研的角度实施“超越教育”,提高对超越式教学的理性认识。
5、家校联合,促进超越。建立家长、学校和学生超越的联合体。让家长在“超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中,充当必要的角色。让家长必须理解支持学校的改革,家长按照学校的工作思路参与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附:超越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细目表(试行)
一、创设超越情境
按照学校超越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在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之后,在学校、在班级、在课堂,教师、家长都要为学生创设超越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超越环境下的学习。
1、超越教育的理念。贯彻超越教育的理念、有超越的氛围
2、学生的超越目标。有共同的超越目标和学生个体的超越目标
3、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学习态度。
4、教室的文化氛围、激励性的语言、评价的活动
5、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
二、诱导学生超越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问题的创设,通过教师情感的感染,各种方法、手段、媒体、生动的实例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超越。
1、教学目标、内容、问题的设立
2、教师情感、语言的感染力
3、教师教学方法的特点
4、教师教学手段、媒体的使用
5、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思维状况
三、学生尝试超越
学生积极参与预习、思考、质疑、发言、做题、查阅学习资料等学习活动,自主尝试超越。超越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不同基础和特点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突破口介入,可以是困难的克服,学习精神、学习行为的改变,学习任务的完成。但都要完成一定的超越任务和学习内容,都要实现一定的超越目标。
1、学生能否主动预习,积极思考、质疑、练习
2、学生及时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
3、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尝试超越
四、搭建超越平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典型的作用。教师加强课的设计,有效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启发引导。各种形式超越平台的搭建,都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和需求。
1、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层次性的体现
2、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供有效的学习信息、增加课的容量、提高学习的速度、改变学习的手段、3、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问题的创设、作业的布置
4、学生的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
5、课堂教学的结构
6、充分调动学生的心智因素
五、展示超越成果
教师一定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学习的过程,展示学习的状态、情感,展示学习对困难克服的方法,展示预习、思考、习题完成的各种成果。展示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学生发言、质疑、做题、点评、交流、竞赛等。学生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小组形式的展示和共同展示。
1、学生积极预习、发言、思考、质疑、练习、交流
2、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3、学生超越的角度、范围、高度
4、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目标的达成
六、多元评价超越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会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名同学在一节课中,都一定有超越的收获。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间也要进行鼓励。
1、教师的点评、鼓励的及时性、准确性、方位性、层次性
2、学生间能否互评、帮助
2.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二
一、内容的超越: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顾鲜活的现实生活,死抱着教材,一味地讲解概念、原理,是教教材的典型,也是形而上学、本本主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反映。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超越在于,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应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把其中的抽象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引领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层理解。如,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清基本思路——什么是自尊、自尊的价值及实现自尊的途径等外,还可将“自尊”与时下的“国学热”结合起来,将自尊的概念置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来阐释。使学生明白,今天我们所说的自尊——尊重自己的人格,在2000多年前的孟子看来就是养浩然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如果有了浩然正气(自尊),就会保持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珍惜自尊并不光是今天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精神支柱。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超越并不局限于历史,丰富多彩而复杂多变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身体的缺陷、家庭的阴影及他人的看法,都会影响人格的形成。联系现实生活讲授思想品德原理、概念是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超越。实现超越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二是外联,引导学生把从教材获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生活实践检验教材知识;三是对比,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新闻,并将教材中的观点与书报观点进行对比,把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与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进行对比。
二、形式的超越:合理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而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和身份的转化。如果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和学生一起承担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那么,学生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然而超越不是漫无边际的,它是以教材内容为原点的有序扩展。要使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思想品德教材文字内容浅显,概念原理也不深奥,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借鉴学习语文的方法,多采用略读、品读、研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体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美妙感受。运用阅读教学法,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在阅读过程中,随机设疑引导;鼓励学生表达阅读感受并进行讨论总结。有了阅读作基础,便可运用其他方法,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讨论法。此法形式灵活,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穿插提问,又便于生生之间设疑问难。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推动这一过程不断向纵深发展,讨论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催生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翁的优越感,极大地激发原本被忽视、被冷落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问题。这对提高学习主体的分析、思考、辨别及批判等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只有实现超越,才会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教材内容,才能更全面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3.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三
第一 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
教师是以人为本的职业。教学的有效性最主要的的是以分数衡量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位学生由于天赋,习惯,学习基础,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学习上接受知识的不均衡性导致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应该蹲下来,平等的看待学生,不同学生尽量给予不同的要求。特别是我们数学教学,有些学生思维缓慢,课堂当场检测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教师可以减少检测次数。对那些易错题等要抓住学生错误的根源,打比方,讲故事,化繁为易,充分理解学生,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激发兴趣,成而爱数学,学好数学。
第二 要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
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个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达到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争取人人合格。教育质量不关是学习成绩,还要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德,情感,学习毅力等的发展。有些学生暂时学习成绩落后点,但有坚强的学习毅力,在后面的学习或走入社会中会不断的学习,为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 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可持续性发展是很多工作的要求,作为教学工作者,不关要看到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看到人的发展,长效性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好基础。有时候我们追求课堂的高效性不会立竿见影,教师要学会等待,善于等待。同时还应该看到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给学生一点宽容,一点鼓励,最终课堂的有效性会实现有效的最大化。
4.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四
教育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先要聪明自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现成的模式作为固定不变的方式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每一个教师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找规律,不断创造新的方法,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主动创造的实践中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
一、实践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超越自我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人的经验按来源分,可分为感觉与反思。感觉是外部经验,反思是内部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理困难的状态;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具备虚心态度的教师不会盲从某种观点或权威,他们能够自觉地省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不断地对那些“想当然”的理论基础进行检查,并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潜在智慧,耐心地探索那些冲突的根源。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时候,也虚心地接受了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
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教师自身的直觉、思考、顿悟等,都会不断地把初级形态的教学经验升华为高级形态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首先,教师的反思能使教师经验量增加。教师在常规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一种未经加工的经验,容易在短时间内消失。而经过反思得来的经验往往经过了充分的加工改造,并且其含义及其内部逻辑结构已为实践者所理解,因而便于教师进行经验的融通和存储。在我们的教学反思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剔除经验中无益的成分,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并加以系统化,在质量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
其次,教师善于运用反思来处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信念、假设、活动过程以及学生的表现等作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一些现象与问题和同事们互相观摩和研讨,在质疑、求证、批判、归纳中逐步达成共识。
一般说来,没有反思,教师很难发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假设一般都是在教师初步反思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至于研究结论其实就是教师依照科研的程序进行深刻反思的一种结果。在教师科研中,通过与其他人的合作反思,也锻炼了教师的人际交往、合作分享、组织管理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教师的终身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在反思性实践中,经验型教学使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严重压抑,教师容易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固守某些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结论,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及时的应变能力。反思性教学正是在试图超越传统教学或常规教学的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经过长久的训练,教师最终可以在思想上、行动上都逐步摆脱各种束缚和羁绊,进入一种自如而又机智的教学境界。
二、心灵沟通——在经验共享中超越自我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对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讲述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方式。这种彼此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实的倾听和接纳,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而现代教育中的民主和平等就是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以言语对话的形式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共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全身心地体验、品味,获取独特的见解,发现知识的疑难之处,领悟作品的独具匠心,在“生生对话”中,学生交换思想,激发观点,共同体验,获得更多的参与、介入的机会,领悟更多人的精神世界,体验更多彩的学习生活。教师不仅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学生,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学会倾听、赞美、欣赏、表达和借鉴。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他们有自己思维的火花,他们有创造的天性。而对话交流、心灵沟通、经验共享,正是发挥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鼓励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努力地突破思维定势,不囿于“成规”,不满足于“模式”,在头脑风暴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种真诚的沟通中,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这种合作共享,将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策略,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教学相长——教师在质疑、批判中实现自我超越
实现课堂教学创新,首先要分析与认识引导课堂教学创新的教学观念。由于人们对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随着课程与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学已经从单独的“教”和单独的“学”转向教与学的协同互动,从注重“教”的教育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过渡到兼顾“学”的交往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教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领和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虽然今天的课堂转变过程仍未完成,师生也尚未普遍接受这种观念,但这种观念是世界教学观发展的趋势,因为教学是培养未来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完成。
全面开放的教学观要求在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时间、空间、评价等方面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种观念的创新,要求我们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动机的激发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督促者、学业水平的测评者、学生生命的培育者、是非善恶的裁判者、各种问题的辩论对手等。观念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体、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学习知识的研究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自己个性人格的塑造者,如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氛围。教育的创新发展,呼唤师生要以整体的生命投入课堂教学中,让师生的情感、动作、思维、潜能、生命价值等获得整体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养成了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质疑态度、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让自我也获得了超越的勇气和超越的信心,不断获得超越自我的目标和境界。最终,教师才能以成功的微笑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四、实践研究——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中自我超越
教育本身是一种极具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新情境。为此,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设计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育实践活动也因此内在地蕴涵着研究和创造的特质,使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必须基于对实践的深思而作出决定,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必须对自己从事着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努力成为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并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面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面对教育领域中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的屡屡发生,教育科研却是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喃喃自语,教育实践的轰轰烈烈却是在自己的经验领域中进行周期更短、强度更大的重复劳动。教师只有“处于研究的状态中”才可能与知识真正相遇,才可能有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教师若不处于研究状态中,学习就无法与教师结缘,不结缘就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这时,对知识也就无所欲、无所求。研究发动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也是行动者;教育中的问题就是教育研究的课题;教育研究课题的确立,也就是学习问题的启动。
我们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更好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体现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实践证明,教师的发展有两种形式,即“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磨道式”循环是一条形式上动态、实际上停滞不前的发展道路。它主要是教师凭着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变,又不善于总结与归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重复的圈内循环。而“螺旋式”上升是教师广泛地吸收外部的先进教改信息和经验,对内则兼收并蓄,进行创新和研究,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教学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通过研究提升了我们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的价值与尊严。
我们今天正在深入进行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使得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更为复杂。调整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这些都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因此,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5.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五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摸索, 我对生本课堂有了新的认识,也找到了老师在生本课堂上应有的位置:老师在生本课堂上仍是重要的,依然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学生课堂生活中的示范者、观察者、引领者。关键在于生本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成为学生需要的人。
一、生本课堂前,老师是真正的设计者
课堂的设计者是老师,所以老师是课堂的首席,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节奏、内涵、深度,等等。作为一个设计者,在设计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做到科学合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时时地被调动、被激发、被鼓励,因此有愿望、有冲动,甚至有激情去参与、去思考。只有合理巧妙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曾经听人教版教材《数星星的孩子》一课的教学,张衡在数星星时, 一个标点符号的教学设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比较朗读的方法感受逗号与顿号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逗号中能体会到什么。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学生在比较朗读后,体会除了“逗号”的多重内涵。有的说“能看出张衡数得很认真,很仔细”;有的说“星星一闪一闪的,不好数,所以他数得很慢”;有的说“张衡一边数,一边在欣赏星星”……这个平淡无奇的逗号能让学生一下子打开思维的闸门,这种“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设计是根据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思考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心智开阔,感受丰富,领悟深刻,而教学的难点由此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生本课堂前,老师是最具前瞻性的观察者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积极听取学生的声音,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很有帮助。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情、行为、兴趣、能力的观察,我要强调的是因为有前置性学习,老师更要把观察提前,观察后还要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重新的梳理或再设计, 这种来自于学情的观察对于前置性学习后的生本课堂非常重要。简单说,随着学生学习的前置,教师也应该把课堂观察前置。
我在上陆游的《示儿》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得知学生已经能背诵这首诗,对诗歌的大意也有了了解。于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把朗读和了解诗歌大意放在小小组的学习中,提前让组长带领组员交流,并达成共识。课堂上,我在“解诗意”这个环节着重让学生关注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 对如何理解古诗作了方法上的指导和引领。如“元”其实就是“原”,它们是通假字,表示同一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解释为“本来,原本”;“但”解释为“只,只是”,并让学生联系旧知知道这个字在许多的诗句中都有这样的意思。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恍然大悟: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有时候理解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了积累,学会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观察明显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也更多。
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前置性观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也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前置性观察也让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因此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真正实效的。
三、生本课堂中,老师是积极的示范者
1.老师是学生语言表达的示范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提前自学后的生本课堂, 对老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加规范、简明、激情、富有启发性。试想,如果老师在已经有了很多知识储备的学生面前表达随意,词不达意,甚至出现观点不明或者错误的现象,那么学生一定会轻易看出其中的破绽,因而读懂老师,游离于课堂之外。
曾经听《三顾茅庐》课,老师的教学语言亦文亦白,干净有味道,这与《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很是契合,老师上课讲得娓娓动听,学生听着自然津津有味。
有老师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为了让学生跳出文本感悟人物,在学生讲了法布尔的几个小故事后,老师也在音乐声里充满真情充满诗意地讲起法布尔的故事:1915年5月 ,91岁高龄的法布尔在家人的扶持下 , 坐在轮椅上,最后一次巡视他钟爱的“荒石园”。他看到阳光下飞舞的小虫子时,还恋恋不舍地说:“希望投胎转世后,我仍能继续研究你们。”说完这段话,老师的眼中闪着泪花,教室里异常的安静。我们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被深深地触动了,相信老师诚挚的感怀在让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是啊,老师的语言就是示范,给学生享受的同时也是一种无声的启发,他们会告诉自己:读万卷书,才能像老师那样有诗书气韵,才能让自己的表达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段段精辟。
2.老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示范者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老师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语段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小组试读时,场面非常热闹,大家读得都很投入。但在老师让大家在课堂上展示时,学生明显表现出了胆怯。学生不敢时,老师挺身而出,落落大方,只见她搬一椅子一脚踩上,眼睛斜乜,扯开嗓门,声音便如雷贯耳砸将过来。她的演读,把一个傲慢鲁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活脱脱地带到了大家的眼前,而此时温柔的老师已然是洪教头。全场掌声雷动,为老师的胆量和勇气,也为老师恰到好处的带领。老师的示范明显感染了学生,焐热了课堂,学生们不再胆怯,无论是男生女生、高个子矮个子、文静的活泼的一旦站起来,那眼神、语调、穿插的动作、表达的情绪都已是一种再创造。这个时候,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是那么重要,老师的示范成了课堂进程的关键,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首席,真是必不可少。
四、生本课堂中,老师是智慧的点拨者
“生本课堂”,教师退到“幕后”,但并不是“隐身”,我们要抓准时机,适时作好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把握课堂的航向。教师应在学生不敢时、不会时、不到位时及时出现,给学生鼓劲、点拨和启发。
仍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老师在本课中的很多引导都是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很是自然、巧妙,真是天然去雕饰。
学生和老师都能有声有色地诵读经典后, 老师及时总结引领:“这样有声有色地读很有意思, 这样的经典读物就可以这样大声地读、对比着读, 这样就可以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了。”老师这时的引领是在告诉学生:经典就是要这样去读,这样去品,读是品的前提,是品的关键,只有这样的诵读,才能让经典活泛在读者的心中,引起我们的共鸣。
在找出关键处赏析人物性格的环节中, 老师能抓住关键处引领学生赏析名著: 如这组同学不仅关注到了文字,而且还关注到了文中的标点,这三个“! ”确实很有味道;又如“恼恨”这个简单的词其实不简单,他们萍水相逢,只打了个照面,但洪教头就此恨上了,使了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恨不能一招就把林冲置于死地。他为恨而恨呀! 老师这样的引领可谓四两拨千斤,学生的思路很快就被引向深入。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再次总结并巧妙引出阅读名著的方法:“名著中简单的字词承载着厚重的意蕴,他恨,只缘于他心中最阴暗的一面,那就是———嫉妒。阅读经典,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沉下心来,细细咀嚼,你会发现名著中字字句句总关情,甚至标点符号中也有大文章呢! ”
这样,在学生忽视的、品读浅显的地方,老师的及时引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读一篇文章,学生关注的是情节,是内容,是写了什么,是谁怎么样了。但是老师的引领和点拨却是让学生去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关注的是内涵,是方法,是教学生如何窥一斑而观全身。这样的课堂, 老师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老师也是学生真心需要的。
6.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六
在北京中学的大家庭里, 有这样一名优秀的老师, 他是数学教学信息化队伍中的佼佼者,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者, 课上与学生共同畅游知识的海洋, 课下和学生一起在运动场驰骋。
他就是来自北京中学的王来田老师, 他亦师亦友, 是北京中学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名师在线》走进北京中学, 邀请王老师分享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名师在线:王老师您好。当前, 很多学校和老师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教育, 在北京中学各种高科技的设备也是随处可见, 信息化教育给您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王老师:信息化是对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撑, 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有效策略, “快捷有效”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以前我们都是想怎么禁止学生玩手机、电脑,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可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 他们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我们怎么可能无视这样的现实拒绝信息化呢?我们的教学设施正在逐渐电子化, “微课”开始穿梭在老师和学生的手机、电脑中。教育的表现形态开始网络化、在线化, 学习无处不在。如何实现教师在线服务、个性支撑, 信息化、移动化成为必须的选择。
名师在线:确实, 现在微课几乎成为老师的一项必会技能了, 那王老师您认为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
王老师: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微课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让老师和学生不再拘泥于学校的时光, 具备非常良好的及时性、选择性。
名师在线:那王老师您现在是使用什么软件录制微课呢?
王老师:现在是用“超级讲师”录制, 它的前身是掌上课堂, 我已经用了快两年了。
名师在线:为什么选择这款软件呢?
王老师:要说为什么, 那就是用起来真的太简单了, 功能也太齐全了, 在里面我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班级。我一直认为一款好的微课软件首先就是用着要简单、方便, 反之就会给老师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反而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进度。软件是给老师帮忙的, 而不是添乱的。
名师在线:给你的教学带来了哪些便利?
王老师:首先“超级讲师”很“管用”, 有需求的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看视频学习, 要不要学、什么时候学、学几遍……都依自己的情况自主决定, 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支撑。我除了自己录微课, 也会发动学生讲, 让学生自己录。如果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讲解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 那么我相信学生自己已经融会贯通了, 对于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 我有一个观点——“教”是最好的“学”。第二, “超级讲师”很“好用”, 你可以用于应对新知学习, 也可以用于难题讲解等不同情况。第三就是数据统计自动生成, 在“我的班级”中, 我可以随时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多少人看了视频, 有多少人没看, 看了多少等等, 我都一目了然, 这对于了解学生、管理学生都非常有效。
名师在线:在信息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家长方面的反响怎么样?
王老师:至于家长方面, 我都会事先在家长会上说清楚, 要跟家长进行沟通, 共同配合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移动设备, 让家长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 目前看来还是很顺利的。
通过此次采访,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中学老师的创造力, 在信息化教育中加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因素, 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引, 让学生更好开展个性化学习、联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7.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篇七
一、教学应该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教学兴趣的来源
“提到“备课”, 教师常常自然而然地把思考的重心与“课”紧密联系起来, 考虑的主要是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要如何突破, 教学流程该如何安排等”以及如何能使堂课精彩顺畅的讲下来, 得到同学和其它老师的一致好评, 而很少真正顾及到学生从这堂课中真正学到了什么, 他所学的是否是他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或是他们感兴趣的, 久而久之, 学生也变得有些麻痹, 甚至也认为课堂就这样。例如我在讲授植树问题一节内容时, 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去讨论, 希望他们能自己得出规律, 可讨论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说老师, 这节内容太难了, 你直接给我们讲讲吧!我又再次努力给他们提示, 用线或数的方法来找规律, 可学生仍不愿意去思考, 反而讨论树坑要挖多大等问题, 很是让我委屈, 最后直接给他们仔细讲解了内容, 但效果也很不好。而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从老师A和老师B的课例中找到了答案。
二、备课要有联系性, 要形成自己的系统
备课要突破“孤岛式”的教学, 使今日之教学与昨日、明日之教学形成一个系统。对这句话也感觉到了内容的深刻和自己平日教学中的肤浅, 课堂不是一个一个的“孤岛”, 而是前后紧密衔接的系统, 特别是我们数学知识的学习, 工作两年, 我先后教授了四年级数学和五年级数学, 其中有一个班是我一直带的, 另一个不是一直带的, 这其中就深深感觉到了二者的不同, 不是我带的那个好, 别的老师带的那个不好, 而是他们两个班级的“孤岛”现象出现了差异化,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联系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所以在补习时就感觉无从下手, 好似每个知识点都不曾学过, 知识的正向迁移很难。因些, 我在对自己不熟悉的班级开始了系统化的训练, 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一上课就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 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 互相无法靠近。所以, 在一节课的开始我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 感染学生, 使学生情感愉悦, 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 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 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 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 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 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 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我从中也感悟到: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 丰富的情感, 他们需要理解, 需要渲泄, 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 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 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
三、教学应将教学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
要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让学生自觉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愉快地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 陶冶情操, 提高语言素养。
听了曾老师和张老师的课虽然觉得备课的系统性和生动性非常有效, 可有时觉得在农村实际教学中大费周章地去准备一节课, 却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 甚至会影响教学效率, 因为有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 因此我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扪心自问, 我们都会发现, 自己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学生也一样, 如果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 学校学习除了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考试外没有其他的作用, 那就很难被激发出“我要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为学生提供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在教学中, 把这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 自得充满灵性的感悟, 进行乐此不疲的探索, 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 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现在中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理论性强, 教学形式单一;而且脱离社会实际, 对学生生活指导无多大帮助等这些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教学课失去了魅力,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课他们才愿意去上,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才能享受到讲课的乐趣, 自己从本心是还是希望能这样的给学生上课, 因为学生有了知识的累积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不累的, 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而言, 一定比简单的知识积累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琦, 张欣.“备课要超越课堂”.教师月刊, 2011年10月第10期.
[2]叶弈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芯兰.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安徽教育月刊.
[5]刘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6]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中小学教育科研.
[7]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推荐阅读:
抓好三个落实提升教学效果07-02
教学设计:三个小伙伴11-28
课堂教学的意义11-18
课堂教学的步骤12-08
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12-03
体育课堂的教学反思11-01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思考08-22
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06-20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06-25
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