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精选10篇)
1.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篇一
人生应该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会联想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类。但此书之中的享受却是别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林语堂是个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会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讨厌住楼房,因他认为那不是人类应该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时间他还是决心租了一个洋房,他这样写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楼层的缘故,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园,有横倒的树干,有碧绿的池塘,看上去枝叶扶疏,林鸟纵横,我的书窗之前,又是夏天绿叶成荫冬天子满枝了。”后来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说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脚底踏土、踢踢瓦砾、听听蛙鸣蝉叫、养只乌龟,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结网、还要养只鸽子生蛋,哈哈,简直是个美妙的动物世界。他说,他的小孩子在这个园中观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至理,总比在学堂念自然教科书来得亲切而有意味。他还常去游览避暑、去海上钓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他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可以治愈很多人类的病,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他还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是啊,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做是一个舞台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园,把怒吼的波涛当做音乐会,把山上的微风看做冷气,把恢弘壮丽的火烧云看做是世间最伟大的戏剧。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这是多么宽广的境界,多么迷人的智慧啊!真如林语堂说:“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能与大自然协调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爱享受自己的身体。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爱惜过?又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体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又有多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看到一位法国时尚杂志总编在中风后全身只有左眼睛会眨,而他就用这只眼睛写成了小说巨著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美国那位无腿无胳膊人怎样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
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阳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
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真的很感谢林先生让我在不惑之时豁然开朗。
在享受中,我读完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应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享受潜心读书的陶醉、享受获得知识的愉快、享受倾心谈话的欢乐、享受无限幻想的喜悦、享受乐善好施的给予、享受……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正的快乐,才会不枉活一生。
2.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读书心得 篇二
在图书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随意翻开的一页,正当讲到“常常登入座,渐渐入祠堂。”对于年老体衰的人,文中描述的如此细致,一字一句甚是让眼睛再也无法摞至别处。
我上个星期的读书量为三本-四本,每本书,看着字,脑中出现画面,接上下本书的时候,上本书的内容都像是一部下映的电影,机会画面仅存的不多,唯一能够勾起记忆的却是新鲜出炉的观后感。
梁实秋先生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一个晚上两个多小时的空闲时间,我只能读个20多页左右,因为边看,边回味文字所组合在一起竟能如此优美,细节描述也是入微。实在妙哉,实在妙哉!
文中基本如题目所示:关于人生,里面囊括了大部分生老病死,性别男女,礼貌性格,职业/病理。
人生却是如此,这些文章在一起既是生活百态,也是 一个人的一生。所观所感在加上其所述,要是现在某个现世青年再来写这样的文章,我敢保证,风味肯定不如实秋先生的好,第一不仅现世青年没有梁实秋先生那样的生活背景,实秋先生那么大的岁数,要是现在活着肯定有百年余岁,文章中按照抒写的背景,那些人物都至少是千禧之年,清朝末代,减辫子正处于一个争论的年代,男的在现世除了改善了不洗澡怕损伤元气以外,其他的在现世基本都仍存现状,好比嬉皮士青年,前几年在我还读初中的时候,不正是当时盛行的非主流?男的经常穿着内裤,不到女人有了抱怨,才换掉?乞丐现状和以往只是变换了手法,利用强大的PS把合成的病患照片,并贴在绯红的纸上,各类医学报告书,他们摒弃了以前前辈们拖着嗓子喊奶奶/祖宗的称呼,只是寒酸的衣服,令人心发软的外貌依旧。
其实现在和以往的一切几乎都没多大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变了个法子存在现世罢了。
3.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 篇三
书上说“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还是要思考。”人总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去认识世界,我们果断,任性,对旁人不以为然,也许这是一种自信,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盲目。能够思考和总结是上帝赋予人类独一无二的力量,希望你可以得到它。
书上还提到“对人性敏感性的洞察以及在洞及人性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情商”。人性都是敏感的,我们无法与他人做到真正的同步而感同身受,那么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如何理解和选择。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提到心理发展中说过,人类都会经过从一个人的独立世界到与外界交流和融洽的过程,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长大的路。在这样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克制恶念而不伤害他人,选择善意不让过于温和伤害了自己。
他在书中会教人上进,也会提醒你反省,会告诉你善待他人也会帮助你保护自己。如何拥有更好的人生,智慧,修养,以及在与生活的不断对抗中总结经验缺一不可。他让我学会用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破开层层迷雾,找到更好的自己。
4.林语堂《人生的盛宴》经典语录 篇四
1、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渗进泥里,把泥塑造了,泥吸收了水,使水有了形体的寄托,使水可以在这形体里流动着,生活着,获得了丰富的生命。——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2、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3、孟子和庄子一样认为我们已经失掉了一些东西,哲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并取回已经失掉了的东西——据孟子的见解,这里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这位哲学家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4、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5、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作家若元气不足,素养学问思想不足以充实之,则味同嚼蜡。故鲜鱼腐鱼皆可红烧,而独鲜鱼可以清蒸,否则入口本味之甘恶立见。——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6、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7、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8、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份子。象一个清醒了的幻梦者,吾们的观察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吾们倾向于放弃不可捉摸的未来而同时把握住少数确定的事物,吾们所知道可以给予幸福于吾人者。吾们常常返求之于自然,以自然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丧失了进步与国力,吾们还是很悠闲自得的生活着,轩窗敞启,听金蝉曼唱,微风落叶,爱篱菊之清芳,赏秋月之高朗,吾们便很感满足。——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5.《人生不过如此》中文演讲 篇五
是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我有幸拜读过两遍。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
在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虽然身为国学大师,但他与我们一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都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而他是怎么解决的呢?
他为我们所知的是他写的许多刊物、小说、散文、译作,所以理所应当你们肯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很严肃的,一丝不苟的埋头做学问的大学者。
但是事实上你们知道他其实在美国、德国留学吗?知道他曾经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吗?
可能你们认为这对于一个大学者没什么。但是如果他也在UNESCO(这个你们知道吗?)也就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美术与文学主任。还有国际笔会副会长,这些可不是单单一个普通的学者可以做到的,肯定需要很强的社交能力。他肯定很懂社会!现在你们还会认为他是应该很闷的人吗?
也许刚刚讲的太过宽泛。接下来我就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林语堂的对人生的态度!这个例子就是他的女儿 太乙。
太乙小时候就被林语堂鼓励写日记,而且不要写成流水账,更不需要想作文一样拘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要紧的是一个真字,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倘若对人生
都不真,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在这样的熏陶下,所以太乙在13岁时,也就是那个我们可能刚好还在家里看电视的年级,和她的姊妹出版了第一本书。然后在第17岁,独自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说《浪潮》。
那时她们家在美国,所以也许你们可能会认为她这样的人肯定会步入名校继续深造。但事
实上我们不是林语堂,我们的父母也不是。在林太乙中学毕业后,林语堂为她女儿选择的
不是考大学,而是尽快步入社会。所以太乙听了她父亲的,去了耶鲁大学教中文。获得200美元的月薪。
因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根本不需要上大学。又认为在学校可以学到的东西,还不如校外的所见所闻。何况一本字典在手,什么学问都可以自修。
所以林语堂带了林太乙去了很多很多地方。说出来你们一定会羡慕,为什么我们没有林语堂那么好的爹。
在上海,她们下馆子叫条子。在家一起听西洋音乐 也会来我们杭州看西湖。
在美国在欧洲。他们一家人回去探险火山口,参观巴黎圣母院、去瑞士滑雪。甚至是一起
去看脱衣舞。这可是真的哦!
同时林语堂也给她女儿讲很多东西,中外历史,哲学,诗词曲,宇宙等等。
然后你们可能会在想我说了那么多倒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单单去羡慕她们?
答案是当然不是!
我想说的是林语堂为林太乙能做的,我们自己也能做!刚刚说的我我们并不是林语堂其实并不对。因为我们可能就是下一个林语堂,林太乙。
我们更现代,能更简单快捷廉价地获取更多的知识。社会更发达,能接触到更多样的更多
元的事物和人!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我们更积极去面对。去看各种各样的书,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去一样融入社会,活出我们自己,一个真我!
6.人生,也只不过如此作文 篇六
这个世界上,有好的人,有小气的人,有爱笑的人,有爱哭的人,……
孔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而我却觉得,这句话说错了,不是人本来一出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人刚出生的时候不善也不恶。小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想得那么多,并不是他们不懂,而是经历得不够多。如果你让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天天去网吧,歌厅,接触那些社会上的人,绝对,用不着多久,他也会懂得这个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只是,他不再单纯,眼神里面会夹杂着忧愁,叹息着这个世界的精彩,混乱…。我相信,大人们应该不会这样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单纯的.。有谁又想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级,已经看透了尘世呢?那样,虽然人不老,心也会老了半截。
其实这个世道是很复杂的,小时候,总是期望着有一天能够长大,可是谁又知道呢,原来真正长大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自己小时候想得那么简单。小时候,总以为,长大了,就有钱自己买糖了,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可以不受大人的管束了。可是长大了呢,才知道,原来,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用钱才买得到的。比如生命、时间、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东西,自己想要,就能得到的。比如爱情、梦想。
爱情,我们又看清了多少呢?小时候,梦想这自己有一天也会穿着美丽的婚纱,像童话故事里面那样,和自己的白马王子走进婚姻的殿堂。多美,现在呢,才明白,做人,要现实点,不要老活在虚假的世界里。多少恋人,分分离离,想的都是对方的不好,对方怎样怎样的对不起自己,总不在自己身上找缺点。总不想想那些曾经要永远在一起的誓言。爱情不是甜言蜜语铸就成的,而是在对对方没有了感觉之后,还不离不弃的那种,才叫做真正的爱情。那样的爱情才可以永永远远的延续下去,那样的爱情,才可以说得上永远。不要太多的甜言蜜语,因为糖太甜了也会腻的。两个人在一起是过日子,而不是整天思索怎样过才浪漫,怎样找感觉。这样很没趣。身无分文的时候,她选择了跟着你,腰缠万贯的时候,你就觉得她老了,难看了,跟不上时代了,换新的了,这样做有意义么?当初,她也拥有一笔财富,青春靓丽的她,都不离开你这个穷光蛋。现在,你有钱了,有什么资格离开她?
人都是虚伪的,现在的成年人,更本就不会有什么好朋友。可以这样说,都是各取所需。只有小孩的友谊,才是最真诚的。只知道,另一方对自己好,自己就要对他好,他分东西给我吃,我下次就一定会分给他吃。这样的友谊,大人们何尝不羡慕呢?
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要修饰,装修要修饰,化妆要修饰,写作文要修饰,连说话也要修饰,很多人都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样才讨人喜欢。对人要真诚,要明白,在什么人面前,需要遮掩,在什么人面前,需要坦然。为什么要那么累呢?难道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吗?难道这样就是伤人了吗?是的!人总是要面子的。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不那么虚荣,那么说出来的话,还要多加修饰么?有的人,总是说自己很难过,很痛苦,其实,现实的并不是像他说的那么难过。一个故事,一段回忆,其实也并不精彩。可是经过人们天花乱坠的修饰,华丽生动的语言,就变成了让人感动流泪的故事。
如果不多加修饰,那些人,又怎么能深刻的懂得这个故事的情节呢?当然,只有主人公心里才能有最真的感受。用修饰过的语言,修饰过情节,让局外人也感受故事里的故事。不错,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
可以说,人是聪明的了吗?呵,有所得,毕有所失,得到了的,是智慧。失掉了的,是真诚。
7.如此人生散文 篇七
春天对于身处冬季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希望,即使褪去了颜色之后留存脑海里的回忆也是满满的葱郁,春天已是生机和青春最重要的代言。
回眸流逝的岁月,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或许还有两行或深或浅的脚印交替印证着生活诉说不尽的感慨。“一觉不知梦如何,平明马急复争春。”青春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季节,脸上也应该洋溢着欢乐,虽不至累累硕果,也应该红肥绿瘦丛荫似梦吧!
梦想与幻想,欲望与奢望,生存与生命,将成为人生的考题。按说青春不应是十八岁的面容八十岁的心,更不该是多愁善感的忧郁、烦恼。尽管明了青春并不完全是蓝天白云的安逸,也不全是阳光曼妙的洒脱。青春的光芒照在脸上,暖在心里的更多是心灵的纯净,是天高云淡的高远,山清水秀的明媚。纵然会有雨滴偶然凝结云朵里,也只是一时的忧郁,当雨后彩虹显现,依然晴空万里。就算是偶然的忧郁,那也是青春奉献给这个世界新奇的景色,别样的.美丽。
清晨面对阳光伸开双臂,仿佛整个空间变得温暖、热烈起来。任世事怎样变化,映在脑海里的依旧是火热与初衷。走过了四季,走过了花开花落,也走过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所有在青春的沉淀中变得温暖而多情,那些暮色里的沧桑不翼而飞。出外闲游观得路上老人和顽童的欢声笑语,奔跑、嬉戏,人们奔波、忙碌,路边不时的有人立着、坐着、依着、形态万千的民众和花草树木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画面里无论是枯枝残叶,还是秋色暖阳,都会使安详的心包裹在血液的温度中舒展跳跃。不得不感叹不同的季节里真的蕴含着不同的人生百味,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感慨的对号入座,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那一味。
8.人生如此,浮生如斯 篇八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只有你。可人生何以只如初见???
才女班婕妤在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得宠,封为婕妤。后为在手掌上跳舞的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南北朝梁刘孝焯写有《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
我不懂世事的因循,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什么到最后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转变。我不懂浮生的如梦,纠结的爱情,我不懂怀念和遥望的分别,挥手决绝抑或万水千山。
唐明皇与杨玉环贵妃的故事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传颂千古了。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所有的爱情到最后,有几个可以不情殇。
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
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初相见。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也愿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
这就是一种初遇情结,真的就象一杯清水一样清纯透明,在阳光下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淡淡的情怀倒是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安。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
9.诗歌:人生,不过一杯茶! 篇九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
没有彩排,没有重来,
多珍惜眼前的,现在拥有的,好好活在当下!
人生,不过一杯茶!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
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因为在乎,所以痛苦。
因为怀疑,所以伤害。
因为看轻,所以快乐;
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
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
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
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
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镜。
其实人生何必太清醒?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处事要三分为己,七分为人。
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
对家庭要三分爱,七分责任。
看文章,三分在看,七分在品。
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
三分或七分,不过是人生的掂量。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
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
10.人生不过如此-散文 篇十
天气晴好,与友人驱车前往甲子镇,见江初先生。江初何许人也?实不相瞒,抵达之前,我所知甚少:老艺人,从小学习潮州二弦,心系正字戏,颇有造诣。我生于潮州,从小被潮剧氛围熏陶,自然,对江初先生及其才情充满期待。
午后的甲子镇人潮汹涌,车在路旁缓缓停下。见一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向我们招手,笑意灿烂。此人正是今天的主角。有人说艺术家大多“不正常”,此言差矣,江初先生衣着整齐、一脸干净,正常得像邻居的阿伯。他有说有笑地把我们引向一座再普通不过的住所——家,房门窄小,三米之外是邻居家的门。我停下来,触摸着冰冷的铁门,心顿时生起一股辛酸感: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所谓“艺术”到底值几钱?为何有些艺人以“艺术”的名义在台上狂吼一曲就能收入几万甚至更多?不远处喇叭声不断,我突然感到它的飘渺与无助。
进门,满目工整。房子很小,我们八九个人就把它坐满了;家具简单不过,不见任何奢华的东西。但文化气息浓郁足可迷人:四壁挂着精致的书法、国画;右上角是一个四层的小书架,摆满了书;书架旁边挂着两把二胡。阳光从窗口披洒进来,熠熠夺目。江波先生、尤永江先生已等候多时。江波是江初的堂叔,已是杖国之年,却鹤发童颜,背直腰挺,精神饱满;尤永江是江初的挚友,五十几岁,高而瘦,性情豪爽,乐呵呵为我们冲起茶水。他们是热爱艺术的“三角铁”。
大家相见如故,品茶聊天,不亦乐乎。江初先生递给我《江初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正字戏大管弦改革浅谈》,娓娓而谈。我洗耳恭听,渐渐感到惭愧与敬佩的澎湃:老艺人的一生,真不易——
江初先生从小热爱音乐,1980年调入陆丰县正字戏剧团担任领奏,从此坚定了他的一生。起初剧团的头弦多用北方剧种常用的板胡、粤剧的高胡,而大管弦被束之高屋,因为大管弦音量较小,音色柔软、低沉,难以起领奏作用。江初深知一个剧种“特色”的重要性,用板胡、高胡作头弦并非出路:“一个剧种的头弦如果改用其他剧种的乐器就缺少自己的唱腔音乐特色,可能就意味着剧种特色的消亡。”身为剧团领奏,责任重大。他也深深感到改制乐器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1983年,剧团经文化部特批,作为国家第一个县级团应邀赴香港演出。这是多么喜人的消息!但是,为呈现更完美的音乐,乐器必须在演出前改制成功。江初大花心思,在各大剧种中寻找灵感:“要提高大管弦的领奏地位,塑造其乐声在乐队中的突出、主导形象,就要使它能发出近似于短杆乐器的高、尖、亮音响效果。” 依此思路,江初忘寝废食地为乐器进行“手术”:锯短琴筒,使音速加快;截短弦杆,改成高音频;加厚面板,使发音硬朗、厚实;改用竹质码和钢丝线,使发音高尖、嘹亮。经一番周折,最终大管弦的音响基本达到预期效果,领奏地位突出。最后,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引起轰动,把正字戏的魅力和特色传播甚远。江初先生功不可没!
接下来剧团参加了不少大型演出,如91年的省艺术节、92年文化部主办的“天下第一团”汇演……反响皆不错。可谁想过轰动之后是萧条的命运?后来剧团曾长期低迷甚至瘫痪,江初一度“卸甲归田”。直到4月,陆丰正字戏剧团才恢复排练、演出。江初先生热情不减,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大管弦进行第二次“手术”:延长弦杆,拉高“千金”,放低一个八度(定弦不变),改用硬木质码。如此一来,弦线张力适度,手指吟、揉自如,音色晴朗、饱和,悦耳动听,正好吻合演员的唱腔韵味。此外,还请师傅在大管弦杆头上作雕刻装饰,使其尽善尽美……
“6月,正字戏申遗成功。”江初先生盘起腿,轻描淡写,但我知道过程的艰辛——7月剧团被省文化厅定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单位。当时市委非常重视,立刻成立“申遗”小组,江初先生被任命副组长,是核心人员。可申请程序复杂,单表格名目之繁多就叫人头疼,一时不知所措。幸好江初先生广交四方,潮学研究所的郑守同志帮上了忙。江初先生和他前往广州省戏曲研究所将传统剧目的音响资料复录,并请回省社科院许翼心教授做指导工作。江初先生还前往潮州、汕头等地搜集资料、请教相关专家,才使得报表填写顺利合格。然而,好事多磨:所有资料必须录制30分钟的音像光盘。情急之下,江初先生自掏腰包一千多元作活动经费(当时经费无着落),并请来电视台的录像师江潮坚等十几位老艺人,一起录制谈艺录、演技和绝活,以及正字戏音乐有渊源关系的祭祀、庆典、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历经十几天的奔波忙碌,才告一段落。接下来还有棘手的剪辑、合成和配白工作。为不影响电视台的.演播时间,江初先生等人于每晚十一点过后进台制作。经六个通宵奋战,才大功告成。条件有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些辛苦换来了‘申遗’的成功,太值了。”江初先生始终面带微笑,眼睛里有光。尤永江先生烟瘾重,在我们聊天时,悄悄坐到了另一旁。江初先生虽健谈,但相对内敛,于是尤先生又坐上前补充了不少信息:江初也很注重“承先启后”,做好传、帮、带,新学员的吸收为剧团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乐队在他的带领下,和谐、共进,亲如一家,成为海陆丰的一流乐队。
“江初这一生步步是音韵。”尤永江先生嗓音大,把此话强调了好几遍。我知道,江初先生也嗜好古典诗词。剧团这几年的大门、厨房的对联都自出他手,赴省特刊海报标语也由他构思、撰写。在翻阅江初先生的作品时,我想到门口贴着的对联:“扑朔逐春至,铿锵送福来”,横幅:“春满乾坤”。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打垮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只要生活继续,乐观与向上就应该继续。”我似乎听到了谁的脱口而出,暖人心窝。
江初先生膝下有一女,二十芳龄,貌美,唤作俊栩,生性略微羞涩,像她的父亲。当我们得知挂在右壁的楷书作品为其所作时,震惊了——必定花费不少功夫练习,比许多所谓“著名书法家”优秀多了。俊栩的字清秀、圆润,但落笔有力,字间有一股真气,而非匠气,实在难得。我们纷纷请求赠予墨宝,她也爽快地答应了,并一一落款、盖印。“还处于初学阶段,显得稚嫩,不足挂齿。承蒙各位喜欢,不胜荣幸。”江初先生低头,连连为闺女谦虚。其实,我更欣赏俊栩的是,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她能保持淡定自若,可见年纪轻,心境之好。三位先生培养有方。有这等闺女,不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音韵”吗?
江波老先生为人谦虚,一直沉默,看似不善言语。当我靠近与之交谈,却见眼睛睁大,闻字字珠玑:“好的艺术中都有音韵,音韵是自然、柔美、节奏。搞艺术的人,最好要学习音乐……江初做到了。”三人皆持“音韵”观点,可见志同道合,“艺术是相通的,心浮气躁的人难以在作品中表达‘美’……”经这么点拨,我读懂了尤先生“江初这一生步步是音韵”一话的深层意思:环境与一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作品的好或坏皆诞生于此间。
其实,江初先生这一生就像一跌宕起伏的曲子,走一步,诞生一个音符。音符再美妙,音韵再和谐,无他人演奏或演唱出来,它依然是纸上沉默的风景。那么,谁来关心、支持艺术家的生活?尤其是那些为艺术奉献了一生的人。还记得著名哲学家宗白华的名言:“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何谓“物质”?精彩绝伦的音乐背后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他们为音乐唱响一辈子,头发白了,背部驼了,声音沙了,而谁愿意为他们唱响?哪怕只有一小曲……
夜幕很快降临,该是握手道别的时候了。相聚皆是缘,大家无拘无束,聊得真愉快。他们站在路旁,目送我们离开,夜风吹乱了头发。车窗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好不耀眼,江初先生现场精彩的二胡演奏还回响在耳畔。可当我再透窗而望,却不见影子了。想起江初一篇文章的一句话:“‘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本人立志在临近黄昏之年更不断进取、求索,为正字戏这株古老、珍惜的艺术奇葩添花加叶……”——1980年进剧团,整整三十年了。“他们的家境一直不是很好。”身边的兄台突然轻声说。我转过头,泪悄悄地滚落下来……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推荐阅读:
论读书林语堂读后感06-19
林语堂散文10-21
林语堂中国书法07-13
林语堂语录经典赏析11-06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教案10-20
林语堂英语学习法10-29
中国人林语堂读书笔记10-31
如此心态,如此人生12-01
刘慈欣人生读后感思考人生800字11-18
人生之秋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