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精选14篇)
1.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篇一
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一、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
1、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有关继续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有关案例,对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集中讨论。
2、教研组在每周指定的时间内开展组内集中学习活动,主要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本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等。
3、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开展教研讨论活动,备课组和教师学习的内容由备课组长和教师自定。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
4、各教研组根据理论学习结果结合本教研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下,在待选的若干课题中,确立一个作为本教研组子课题,负责人安排人员撰写、收集、记录与整理相关材料,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在本教研组内推广。
5、全校教师应自动成为课题组成员,课题的研究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由学校分管教研的副校长主抓,具体工作由教务处负责部署,教研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子课题的开展工作,层层负责搞好校本教研基地建设。
6、对各教研组的活动,教务处负责督促检查,并将活动情况及时记录。学校积极联系校外专家参与教研活动,做指导报告或听课评课。对需要外出的教研活动,学校安排人员和经费。
7、学校对校本教研给予倾斜经费支持政策。对教师提出的教研所需的硬件,学校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二、校本教研听评说课制度
(一)教师听课要求: 听课节数:
校委会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听课要覆盖所有年级和所有学科。
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听课以本专业的学科为主。
1、独立听课。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及教研组长可随时到班听“推门课”,教师之间独立听课可以协商进行。
2、集体听课。校级或教研组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研究课等。
3、外出学习听课。教师外出听课,必须以汇报课或书面专题汇报等形式把外地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向教师作汇报。
(二)听课要求:
1、鼓励教师随堂听课,听课记录要真实,不得未听课而抄教案作为听课记录。
2、听课前应自行先调好自己的课程,如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教务处协调,不能因教师听课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3、教研组以上的集体听课,学科组长及所在班的班主任应协助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如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电教设备、学生的准备等。
4、听课时,教师要提前3分钟进教室,关闭通讯工具。
5、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所有听课者均应写听课简评。
(三)教师评课要求:
1、大家要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参加评课,好的方面应充分肯定,供大家学习;不足之处也要实事求是提出来,以利改进和提高。
2、哪一级组织听课就由哪一级组织评课,并做好评课记录。并要求教师作详实记录、写出教学反思、提出教学意见和建议。
3、评课要以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做指导,从执教者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了解,对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学法的指导与训练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价,且能抓住重点,说在点子上,评在要害处。各科组可以结合每次活动的研究重点进行专项评课与研究。评课要认真,从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愿望出发,客观公正地从教学目的、教材处理、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教学基本功、学法指导、教学特色等方面作出评价。引导教师明确一堂优质课的要求,掌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评课前先说课,执教者先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或介绍授课后的体会,然后由评课者对课堂教学情况作深入讨论分析。评完课后,教研组长应对执教者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校本教研交流制度
1、学期内进行一次课题进展情况阶段检查和小结,每学年组织一次交流评奖,并在此基础上汇编成册。
2、每期将教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编印成册。及时交流教研信息,刊发教师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积累学校研究经验,反映学校教研发展轨迹。
3、坚持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每月举行一次案例分析会,教师每个学期要提供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典型案例在学校或教研组中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提高。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学校建立课改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课改的录像资料等。
4、开展同学科、跨学科、跨年级及校际间的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引领课、同课异构等活动。
(1)研讨课
根据初级中学的教学特点,课题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上,教研组通过开研讨课,组织评课,反复研讨,形成经验。
(2)同课异构
通过多人上一课,或者一人上多课的方式,对比分析课堂教学,将每次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到授课者本人的课堂教学中,检验分析的结果,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检验。
(3)请进走出。学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进行报告,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传播新的教学理论。
(4)公开课赛课
通过校内的公开课展示自己教学研究的成果。
5、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学科集体备课。
6、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施“青蓝帮扶”工程。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自选或者由学校指派一名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新老教师应经常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沟通,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7、学校每期要适时组织教师和外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建立交流学习机制,增强与外校的交流、联系与沟通。学校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将学校优秀教师选送出去学习交流。
2.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篇二
一、发现问题, 归因分析
年级组推优课是芳古园小学的传统教研活动形式之一。这一活动规定, 每组推选一名课堂教学优秀者参加全校年级组推优课活动, 学校年级组推优课活动领导小组给每组推选出的选手打分, 每组选手的成绩也是全组每位组员的成绩, 最后由学校公布成绩。
有一次, 学校在各组提交的年级组推优课活动上课名单中发现:一年级组推选出来的是组长, 二年级组推选出来的是组长, 三年级组推选出来的还是组长……结果是各年级组长自己一个人备课、上课。学校领导班子就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对推优课这一活动学校要给予等级评定, 这已成为芳古园小学的一个惯例。每组推选一个人上课, 这个人的成绩就代表着这个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如果是一等奖, 皆大欢喜, 可是谁又能保证一定就是一等奖呢?如果是末等奖, 整个组组员的成绩都是末等奖, 上推优课的人不但要多上一节课, 还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谁都能躲就躲, 这也是人之常情, 结果只能是组长来上推优课。因为平时的教学工作相对繁忙, 大家不能集中在一起就所上的课开展研讨, 但又要完成推优课的任务, 所以组长只有自己孤立地备课, 孤立地开展研究, 单独完成上课任务。
本来, 采取年级组推优课的形式, 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家共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在共同研究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而现行的年级组做课没有调动起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浓郁的研究氛围更是无从谈起。
年级组做课这一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一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芳古园小学课题组认为, 年级组做课制度应满足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要, 把教研转化成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 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校本教研才有实效性, 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对年级组的做课形式进行了改革。
二、尝试解决, 初见成效
对于年级组做课制度, 学校重新规定:年级组统一进行同课研究, 集体备课后, 依次正式授课, 授课中间进行议课。学校在评价时将成绩分为两类:一是个人成绩, 作为校级骨干的评选条件之一;二是年级组成绩, 每个组员的个人成绩加权平均后得出年级组成绩, 作为优秀年级组评选条件之一。活动结束后, 教师提交案例和教学反思。
改革方案出台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现象。
教研无处不在:无论中午、课间, 还是在下班后, 无论是在楼道里, 还是在操场上, 只要大家能够凑在一起, 交流比较多的就是教学问题。
教案的对比:许多教师先阅览网上的教案, 然后思考并筛选。二年级组就采取了通过比较和讨论多份教案优缺点的途径来不断加深对学科课程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当学生:年级组的教案经过集体备课、反复修改确定下来后, 全年级组利用教研时间和空课时间玩教师当学生的游戏。该谁讲课谁就当教师, 其余教师当学生, 正正经经地上每一节课。
老教师发光发热:老教师一次一次听年轻教师试讲, 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 毫无保留地传授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如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老师一会儿上五年级一会儿上六年级, 一会儿东校一会儿西校, 忙得不亦乐乎。
……
有的教师说, “同课研究”活动开展以来, 不用领导们给我们打分、评价, 我们每个人自己都会进行自我评价, 发现他人的长处, 找出自己的弱项, 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年级组成绩作为优秀年级组评选条件之一, 这一制度使各年级组十分重视研究课活动, 都努力争取整体打一个漂亮仗。年级组成绩由每个组员的个人成绩加权平均后得出, 使得每个人都有一种责任感, 要为年级组的荣誉而战;另外, 做课教师的个人成绩又是校级骨干的评选条件之一。这两个原因使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有着强烈的需求, 都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都想自己有最优秀的表现, 各组都根据本组的情况精心安排了做课内容、做课时间和顺序。
在“同课研究”中, 每位教师都用心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 人人都成了教研的主角, 潜能被激发出来, 课堂教学的成效也提高了不少。从各组反馈的情况看, 教师在各自备课、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所开展的集体交流更有针对性;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个人听到不同的声音, 对教材的理解逐步加深, 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同课研究”让教师们从他人处理文本和驾驭学生的思路与方法中得到启发, 以他人的课堂作为类推发散的原点, 创新自己的课堂。“同课研究”活动开展后, 教研气氛比较浓厚, 实效性逐步增强, 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三、又现问题, 再次改进
在实践中, 新的小组做课制度暴露出两个问题: (1) 由于在活动中教师只有一次授课机会, 在评课后, 教师再次产生了上课的冲动, 却没有重新实践的机会了。 (2) 由于时间的关系, 1—4年级组只研究了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 “同伴互助”的机会尚少, 留下了许多缺憾。
针对这两个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对年级组做课形式再次进行了改革:每个年级有四个班, 共有四个班主任, 可以两个人做语文课, 两个人做数学课, 这样语文、数学不但可以同时研究, 年级组内每个人还可以有再次实践的机会。如教师甲 (三班班主任) 研究语文可以在一班试讲, 在三班正式讲;教师乙 (四班班主任) 研究数学可以在二班试讲, 在四班正式讲。其中不变的是无论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 在集体备课、听课、议课的循环中, 都是全员参与, 打的是年级组的整体仗。
教研活动形式再次改进后, 教师们普遍反映年级组研究课中试讲环节的增加给了自己更多反思和实践的机会, 在多次的合作、反思、实践的过程中, 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更加准确, 对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详细。
任何一种制度若要长期坚持下去, 必须获得该制度参与者的拥护, 而要得到拥护, 则要让参与者能从制度的运行和实施中获得相关的利益。“年级组做课”这一教研制度同样如此。激发教师参与做课活动积极性的关键, 在于如何让教师从做课中获得他们所追求的利益。对教师个体和群体来说, 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获取利益的一部分就是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业绩的取得, 也就是他们所渴求的个人发展和团队成长。
3.立足校本构建制度文化 篇三
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好的制度是重要的、隐性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提高人的主动和自我发展的责任心,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将学校教育制度上升到文化层面,正是通过本身达成深层次的育人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师生的行为
高尚、健康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环境氛围。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等特殊机制对学校的师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其自觉地形成规范的行为。
学校制度文化能够引领师生的思想
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关联党与国家、社会与时代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必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促使全体师生自觉地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高尚、健康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满足人的缺失性需求,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思想倾向,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彰显人文关怀思想。因此,学校制度文化能给广大师生的生命成长以更多的呵护与关爱,可以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推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审视海口市学校管理现状,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制度,可是“有制度无文化”的现象太多。很多学校只是为了需要制度而制定制度,并非是为建设学校文化而制定制度。
赋予文化内涵是制度建设的任务
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必须立足校本,关注人本。立足校本,建设制度文化就要了解师生的精神需求。有这样一个事例:某校的一个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将惩罚扣分制改为奖励加分制。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下,班级凝聚力和学风大有好转。这样的制度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它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精神需求。一所学校也一样,学校制度一旦满足了师生的精神需求,将会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表现在外部的自觉行动。
立足校本,建设制度文化就要与学校文化联系在一起。学校在建设制度文化过程中,以“立德、修学、成行、超越”的校训等为出发点和归宿,致力于建设一种让学生在教学中追求“严谨、探索、真诚、奉献”的教师文化和在学习中表现出“勤奋、善思、文明、上进”的学生文化。这些制度已经上升为学校文化,成为师生无形的规范。
立足校本,建设制度文化要充分地发扬民主。学校在制定制度前,首先在师生之间进行民意调查,召开不同层面人员的座谈会,在取得基本共识后,再组织各部门人员参与制度的制定,然后把意见集中起来交教代会审议,再将制度进行进一步地完善,最后才正式实施。在制度建设中,学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全校教职员工的认可。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脱离实际、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又有利于统一认识、沟通感情,从而为制度的贯彻执行奠定心理基础。这样的制度具有广泛性、可行性,在执行过程中,更能调动师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规范师生的行为和引领师生的精神、思想,最后形成一种无形的制度文化。
立足校本,建设制度文化要关注人本。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学校管理最终是人的管理。因此,所有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科学合理的制度,具有约束性的同时又具有人文性,是每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和精神思想的归宿,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效应。
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文化约束人、文化造就人,常规管理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切合实际、校本化的特征。
如今,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制度的建设,但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从而影响了学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限制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重视制度文化建设,既是以人为本、规范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学校和谐发展根本保障。
4.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四
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研究机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以教为本、以学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基地,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直接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更是当前学校发展和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为了提高我校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培训制度
1、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业务知识学习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分语数组进行学习,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学习应当每周一次,内容为集体备课、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教改动态、教育热点问题、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育知识和文章为主。教导处每学期开展两次校本教研研讨活动。个人学习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科及自身需求选取学习内容进行自学,每学期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学校号召教师每两人合订一至两份业务刊物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校提倡终身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化校园。
2、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每学期邀请学区、县州级骨干教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一到三次),寻求指导。同时学校在校内发展并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研水平高的教师为校级专家,经常在校内开展讲座,并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间的互助互学与合作,走校内校外相结合的道路。
3、利用各种机会,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外地外校参加各类观摩和学习,接受各类培训。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办法,让受培训教师对本校其他教师做第二次培训,介绍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经验,使全校教师都有所提高。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州、县级教研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全校教师外出学习一次。
二、对话交流制度
1、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案例分析、与骨干教师对话、交流自学内容、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教师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2、学校定期邀请教科研人员与优秀教师进行信息交换,经验交流和互相对话。建立校际间教研交流机制,做到人员互访经常化。
三、课题研究制度
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教研课题要结合学校教学中普遍存
在的问题,教育改革热点问题,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县教研室指定的课题为主要内容来确定。按照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坚持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进行研究。教导处负责制定教研工作学期或计划,语数组应在教导处的指导下研究确定教研课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研总结。个人的研究课题要结合本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个人爱好来确定。选择课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四、教研激励制度
1、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并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激励手段,调动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在全校形成人人搞教研,时时搞教研的浓厚氛围,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肯定教师的探索与进步。
2、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学校成立教学论文评选小组,成员为校长,教导主任,语数组长及骨干教师,一般为五人,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论文评选活动。对于选送参加县级以上评选活动的论文,学校报销打印及费首次评审费。同时学校对获奖论文实行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如下:县级一等奖50元,二等奖40元,三等奖30元;州级一等奖10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省部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国家级论文不论获什么等级一律奖300元,同一论文按最高等级奖励,不重奖。
五、检查评估制度
学校定期检查校本研修制度的运行情况定期总结,并交流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不断改进。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校本教研工作记载,并及时对校本教研材料进行归档整理。教研组配合教导处,定期检查教师自学情况,并进行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六、服务保障制度
学校要为教师在校本教研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以确保校本教研的正常进行。
1、学校有计划的购置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书籍,光盘等资料,供教师学习交流。
2、学校要保证每学期必要的教研活动经费,每学年教研经费开支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5.校本课程开发制度 篇五
我校坚持视质量为生命,永远追求更好的办学思想,努力构建民 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 面和谐地发展。为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制规章制 度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落实新 课程标准,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 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学校特色,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优化 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 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 长:田英中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 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副组长:赵文玉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 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 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成 员:各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 教学能力。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 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抓好理论学习和宣传。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 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在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 容等有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整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 长参加相应的校本课程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自主发展;有个性地发展。
3、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将课程开发寓于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充 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成功地实施校本课程。(2)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每位教师必须具备开发校本课程 的能力,每位教师应努力开发出 1 门选修课。(3)校本课程研究工作小组定期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并将根据课程开发目的意义,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对学生各 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根据 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标准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进行 评价。凡经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的课程,均被确立为校本课程。(4)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学校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 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 学生上课的情况。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也将定 期对教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加强监控。(5)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 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等进行评估。可行性强的经修改继续使用。(6)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加强对校本课 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
4、做好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开展校本课程培训交流活动,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建 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有:一是学生的出勤率;二是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方面构成。继续研究以 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建立自我评 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等。同时 学习对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 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校本 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优秀的校本课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 务档案。
6.校本研修评价制度 篇六
开发区第九中学
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新形势下,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保证校本研修工作积极稳步健康发展,及时积累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发展,特制定了校本研修评价制度,为校本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一、评价目的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建立校本研修评价能不断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身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评价原则
(一)定期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校本研修是一个较长周期的研究工作。研修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重点。我校校本研修的评价工作将根据研修的进展情况,分别对不同阶段的研修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同时在研修的进程中,也会有不确定情况,实行随机和专项评价,以确保研修的顺利进行。
(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在研修的过程中,我校各部门各负其责,按照评估方案及评估内容按阶段进行自评,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措施,保证研修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学校将定期对团队及个人进行评价,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问卷、测试、调查等形式进行。在研修进行中,要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研修评价与研修进程并行,以评价促研修,确保研修工作健康发展。
(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对研修的评价要整体设计,分段实行,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进而对研修作出整体的综合评价。
(四)评价内容:
1、教师学习评价
①个人学习计划、学习体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性论文、评价表、论坛讲稿、典型案例。
②制定个人学习和专业发展计划。
③学期都要有参与各级论坛及公开发表的体会、感悟和经验文章。
④我校骨干教师都要参与学习研讨,中心发言,承担讲座或送教下乡。
⑤我校骨干教师在新课改中做好引领工作,承担新课改课题。
⑥教师在课后要完成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师更好的总结和提高。
⑦每学期期末终结性评价一次。
评价方法: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基本情况、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情感、自信心的基本情况、课程的交流情况,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基本情况、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的基本情况、根据评价所获得过且过的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作出改进措施的基本情况。
2、团队学习评价
①制订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发展计划。
②组织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定期学习讨论,各抒己见,答疑解惑。
③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教师要按组织要求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并进行记录。
④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要有新课程颗例研究纪实。
⑤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要有交流纪实。
⑥以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课改交流;(如:一人教大家评),并写出相应的评课材料。
⑦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合作互动探究制评价。通过教师学习,使评价教程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过程。
⑧团队(教研组、班主任、青年教师)网上资源共享。教师在网上不断获得和整合更多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再通过教研组、学年组资源共享,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保障措施
1、为使我校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开展,充分鼓励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及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我校经研究决定对在校本研修及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2、为更好地支持新课程改革我校把教师校本研修与期末综合量化考评、职称评定、评优挂钩。
7.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篇七
校本教研及其校本教研制度, 成为新课程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推进器。
回眸:校本教研制度的历史源头
制度, 一种经典的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推而论之, 校本教研制度则是要求大家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共同遵守的研究规程或与校本教研活动有关的行动准则。值得注意的是, 校本教研制度不仅指单一的某项教研活动制度, 它是包括学校教科研机构设置、教科研机构和人员职责、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学习培训、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一个制度体系。
目前, 在中小学广泛运用的教研制度, 最初来自于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同时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和《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
《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第六章的组织、编制、会议制度中, 对教研组的组织结构以及教研组的教研会议形式作了如下规定:教导研究会议“由全体教师依照学科性质, 根据本校具体情况, 分别组织研究组, 各组设组长一人, 主持本组教导研究会议, 研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导方法, 并交流、总结经验。教导研究会议, 每两周各举行一次, 必要时得召集临时研究会议, 并得联合各研究组, 举行联席会议。规模较小的小学, 不能举行教导研究会议的, 得由同地区内几个小学联合举行。”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则对教研会议的研究目的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 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 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与此同时, 还对教研组的组织结构、研究内容、研究形式也作了具体规定:“各科教学会议由各科教学研究组分别举行之, 以组长为主席, 校长、教导主任分别参加指导。其任务为讨论及制订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各科教学会议每两周举行一次, 必要时得举行各组联席会议。”
新中国建国之初, 百废待兴。这两个“暂行规程”, 对于新中国中小学的教学制度建设, 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对于新中国的中小学教学研究, 又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几十年来 (除特殊时期外) , 广大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基本在“暂行规程”的轨道上运行, 其中各学科的“联席会议”, “地区内”的连片教研, “校长、教导主任分别参加指导”等要求, 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新得到重视或加强。实践说明, 作为一种具有规则、约定和纪律意义的制度性明文条款, “暂行规程”充分表现出它强大的政策约束力和生命力。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面临着新课程的挑战, “暂行规程”也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或有待完善的迫切性。首先, “暂行规程”规定必要时召开教研组“联席会议”和“地区内几所小学联合举行”的教研活动, 并没有明确规定谁组织、谁召集, 这是组织的缺位;其次“暂行规程”规定教研会议任务为“制订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也没有明确规定谁督促、谁保障, 这是管理的缺位;第三, “暂行规程”规定教研会议“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 还是没有明确规定谁评价、谁检验, 这是质量评价的缺位;第四, “暂行规程”规定“校长、教导主任分别参加指导”时, 更没有明确规定谁监督、谁检查, 这是保障制度的缺位。正是由于诸多的缺位, 使得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逐步走向了形式化。
更重要的是, 长期以来任务取向的教研制度, 忽略了教师自由创造精神的有效释放, 导致了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失, 使得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逐步走向了表层化。
没有解决教学问题与困惑的欣喜, 没有获得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欢悦, 没有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幸福, 老师们理所当然地对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教研会议缺少了热情与期待。
新的课程呼唤着新的教研模式及其制度诞生。
审视:校本教研制度的文化诉求
制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化的一个管理学概念。在以规范、强制、约束为特征的古典管理理论盛行时期, 管理者具有特殊的地位, 被管理者则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这种管理制度的外在表现为传统的个人崇拜式的合法领导。进入20世纪, 特别是以1911年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 管理显示出了以激励、引导、指引为特征的进步倾向, 这种以“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为理论基础的管理制度, 在当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极强的生命力。现代管理理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 以戴维斯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为代表, 到20世纪80年代公司文化的兴起, 再到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我们可以看到, 人作为“组织的人”、“文化人”, 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 而此时理想的制度, 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人文意蕴显而易见。
教育的脉搏从来就是随着社会的脉搏而跳动的, 教育制度建设也不例外。
20世纪初, 发达国家教师研究初见端倪, 到50年代前后, 一股教师“行动研究”的热潮逐渐兴起并日渐成熟, 进而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 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研究。英国的课堂行动研究网络制度、美国的临床专家培养制度、日本的在职教育研修与优秀教师休假制度、苏联中小学校与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师范院校的合作制度等, 都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成功范例。人本性、自主性、草根性、开放性和团队发展, 则为这些研究打上了文化的印记。
我国“校本教研制度”的提出, 始见于2002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2004年9月, 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 确立了30个省市自治区的84个区县为全国首批“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基地”, 至此, 全国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研究大幕正式拉开。
作为落实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建, 理所当然地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人文新内涵。
理念上看, 从追求以教学为本升华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 校本教研制度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目标上看, 从要求“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到形成教研文化, 校本教研制度功能作用发生了变化;
任务上看, 从规定“讨论及制订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拓展到研究和解决教师教学的困难或问题, 校本教研制度内容选择发生了变化;
模式上看, 从提倡自上而下的被动研究转化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主式研究, 校本教研制度生发机制发生了变化;
评价上看, 从关注教研活动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到关注教师的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及反思, 校本教研制度效能与结果发生了变化。
指导教师学习、引导价值趋同、服务教师发展、规范研究行为方式, 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出发点;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主体地位落实、民主开放心态与群体教研文化培育、动态生成的文化自觉过程与个体内在发展需求的激活、个体发展目标与团队共同发展愿景的和而不同……这些彰显着人本思想、民主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魅力的关键词, 则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归宿与文化诉求, 它无疑让以规范和约束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研制度相形见绌。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应该充盈着先进文化的浸染和润泽。
研究:校本教研制度的创生策略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 是要在这些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引导、培育、生成教师的学习意识, 启迪、激励、升华教师的研究热情, 整合、积聚、倍增教师的教学智慧, 让教师走上通向自觉和自由发展的桥梁, 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而不是一大堆文字规范和行为条款的呈现。否则, 没有教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的方式的趋同, 校本教研制度也不过是一堆文字躯壳。
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存在着忽略校本教研制度文化诉求, 片面关注其监督、控制、规范和量化行为作用的倾向, 某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所内涵的共同的价值观被物化、固化为一种有形的工具实体, 操作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泡沫化现象, 造成了教师被动服从或逆反的心理, 影响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和实效。
校本教研制度的创生过程, 应该是教师们与校本教研制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达成一致的过程, 借助建构主义“同化”与“顺应”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顺从、认同、内化”理论, 校本教研制度的创生, 当采用“三同二合”的行动研究策略。
价值趋同。以人为本, 积极宣传, 认真学习, 努力将教师的个人需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精神追求协调一致, 提高广大教师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实施在意义、功能、目标、程序等方面的深度共识和关系确认, 增强教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价值认同感。
组织契合。在制度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校本教研中的组织形式必须实现由科层制演变为学习型组织, 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备课组, 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召集人应该作风民主, 善于沟通, 增强教师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在组织内的安全感。
思维趋同。校本教研制度的形成过程应该是民主开放的, 通过自下而上, 充分吸纳教师的意见, 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动态生成, 使制度与现有的教研文化冲突、磨合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 逐步与教师的教研思维产生共鸣, 增强教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亲切感。
制度契合。要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力, 就应该让包含管理、研究、保障评价在内的校本教研制度间相互呼应, 领导层与教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高度契合;已有的常规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外来经验和学校实际高度整合, 增强教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信任感。
行为趋同。要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力, 就要求校本教研制度既要有规范要求, 又要具体可操作, 体现其服务性, 尤其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过程, 领导层应与教师一道开展行动研究, 并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教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满意度。
当我们在反思性、自主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校本教研制度文化建设观统领下, 创造性地建构起由内在超越品质支持的制度文化理念及创生模式, 使校本教研制度成为一种自主、自律与自为的校本教研文化的时候, 校本教研制度就再不会在凝固的控制的和机械的工具机制之下, 被贴上美丽的标签而飘浮在理念的上空了。
8.略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支持系统 篇八
一、教育行政政策支持
1.教学研究政策
建国以来我国推行统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几乎不能给学校和教师留下自主的研究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开始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主体,而教学研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部分也不再是学府深斋里专家的“特权”,教师也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并参与教学研究成为可能,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教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教师的教学研究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研究政策来鼓励、支持、规范、约束教师的教学研究。如规定教学研究的方式、内容、方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方式等,使校本教学研究规范化,条理化。
2.教师评价政策
在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中关于教师评价政策,相对较少并缺乏科学性。教师评价似乎只停留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讨和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的简单评估中,并且两者存在明显的分离状态。
在学校中倡导教师评价的新理念、新标准,把教师评价的理论研究新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教师评价政策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借鉴教师评价研究的理论成果,吸收教育理论专家的参与来制定教师评价的政策和措施,把“教师是专业人员、是研究者”这一理念作为制定教师评价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以此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鼓励教师进行能动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3.相关配套政策
校本教研的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适当的场地设施和必备的资料和素材,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台相关的经费、物质、人事甚至宣传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校本教研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支持
1.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制度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对教师的校本教研将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通过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获得信息资源便捷而迅速,能够尽快掌握当前有关自己研究课题的前沿问题和资料。因此在学校中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制度,让老师掌握和形成教育信息能力,是推动校本教研的重要因素。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将增强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提高教研效率。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加强教研管理。现实状态下教研的组织实施都需要人的上传下达,需要人力、物力进行指导管理,费时费力,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这些工作将大大提高效率。如教师的课题审报、实验方案、研究成果发布在网上,老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及时被别人获悉,并能接受及时的指导、评价和管理。研究课题的中期、结题和评价在网上进行,可以隐匿研究者姓名,增加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各项教研规章制度、教研信息及教研活动安排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公布和传达,省时省力。其次可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及时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与快捷。对科学研究而言,通过网络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和获知有关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校本教研中,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平台,可为教研提供及时的资源,并能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校本教研提供方便。如建立校本教研专门的网络或网页,把有关校本教研的信息资源和最新进展及时传到网上,供教师浏览、阅读和下载。再比如建立教师个人教研情况网页,每个人的研究情况都在网上发布,让研究者及时了解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并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探讨、交流和沟通。另外,教学问题的征集、搜集,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等都可在网上发布供其他教师和学校参考和借鉴。再次还可以实现网上教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脑进行备课、设计教案、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研究中,可成立网上研究机构,实现网上教研,如成立“网上研究所”。这种教研的优势是拉近研究人员的距离,便于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并能及时在研究人员中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现实的研究中,一个课题组的成员往往由不同学校人员组成,课题的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汇报、研究交流等都需要对整个课题组成员进行召集,安排场所等费时又费力。成立虚拟的网上研究机构,说“虚”其实不虚,虽然人不能直接面对面,但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组织协调与交流都能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专业支持
1.面向学校实践开展研究
面向实际进行教学研究需要探索多种形式,如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听课、评课、座谈会等,专业研究者要深入学校一线探索研究的有效形式。同时,专业研究人员深入教学实践一线,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剧中人”,是作为特殊教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参加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等,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点,参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甚至定期走向讲台,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备课、上课,体验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获得一手的感性资料。
2.与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校本教研中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合作应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教研立项的合作。教研立项要在规划研究课题,保障研究主体的权与利的同时明确责任与义务,规范研究过程,避免低水平重复。课题研究组成人员的优化组合对于课题的原创性、开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现实意义,它能够提升课题的层次、拓宽课题的内涵、增强立项成功的把握性。其次是教研过程的合作。教研过程一般包括计划、实施和总结3个基本环节,计划环节的合作将会使诊断更为准确、选题更为合理、假设更科学、方案更完整;实施过程的合作将促进双方互相监督、相互提醒,并在反思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过程的合作能使实践得到升华,且真正理解理论。中小学教师借此合作能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理性思维能力,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以借此发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再次是教研评价的合作,这种合作能促进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中小学教研现状,并带动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原创意识,同时也使专业研究者了解基础教育的要求,调整重心、明确方向。
合作的形式可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研究特点和合作研究中何者为主体来确定,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专业人员可作为参与者,给予指导和帮助,专业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理论研究或教育实验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修正、补充、完善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假设,并为研究进程提供策略等。
3.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专业人员在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合作研究的同时,还要担负起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责任,尤其是新手教师。对教师的指导需要从经验和理论两方面着手,并且这一指导过程应是动态的。首先是经验的指导,在教师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专业人员用典型的研究案例去引导和提携,增强教师对教研的感性认识。到教师进入独立研究阶段时,更需要理论的引领,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启发和诱导,提升教师的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理论思维水平。
专业人员对教师的指导,是一种启发式的指导,要帮助教师独立思考而不是代替他思考,从而培养教师的独立研究的能力。专业人员切忌越位的指导,过多的指导,甚至包办代替,若那样做将会使教师的思维受到干扰而达不到真正指导的目的。专业人员应力戒话语霸权,在教师面前颐指气使,以一副权威和领导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下命令。尤其是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更要以理解者、参与者的姿态,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教师,以理服人。
9.校本课程培训制度 篇九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教师们以新的思想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
为了较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研主任为工作小组组长,负责带领教师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期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为此,我校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定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
一、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有赖于教师真诚参与的意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所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校内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陪训。使老师们在生动具体的实例中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手中、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消除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课程实验教师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本校、本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与信息、资源,把各种课程资源在时空上合理地统等安排。
三、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制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把握校本开发的质量。每位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一学期至少听六节校本课程课,并作好听课、评课记录。
四、责任到人,分管的主要领导要靠上抓,并将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况与学校的奖评制度相结合,将校本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到实处,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数量。
五、校本课程年级组长要组织好小组成员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校本课程的各项任务。
六、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公开活动,每位老师在一学年中至少上一节校本课程观摩研讨课。
七、每月请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讲座。
八、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优秀工作者评比”。
九、每学年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积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教案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每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十、以校本课程门类为单位形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小组活动每月一次,大组活动每学期两次。
十一、教研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小组活动以专业知识进修和教学活动设计,预案编写讨论等为主;大组活动以校本课程理论培训、课程纲要撰写方法介绍等为主。
十二、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两篇校本课程故事。
10.校本奖励惩罚制度 篇十
为了激励教师更好地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促进自身往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一、奖励制度:
1.按时参加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认真完成作业、培训效果明显的将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
2.能把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成绩突出者将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
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积极撰写论文,并发表的教师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
4.对于在校本培训中成果突出,学校年终给予该教师年度校本培训“突出成就奖”,并加年终量化分。
5.教师在校本培训中,表现突出,为学校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对学校校本培训工作做出贡献的,学校设年终校本培训工作“突出贡献奖”,并加年终量化分。
二、惩罚制度
1.在校本培训工作中,态度不端正,表现消极懈怠,学校将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及扣除工资及量化分的处罚。
2.对于不能按时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如一学期中在培训时请假超过三次,那么将扣掉一定的学时分;如无故擅自不参加学习者,按旷工处理,在继续教育考核档案中不记学分。
3.缺少计划、总结、心得、反思、笔记,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教师将不在继续教育考核档案中记入成绩。
4.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校本培训任务的教师,学校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当年度的评优评先和晋级一票否决。校 本 培 训 考 核 制 度
校本实施考核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区校本培训的有关精神,提高培训实效,使校本培训工作在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特制定以下培训考核制度:
一、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副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认真组织培训,并严格要求进行考核。
二、学校在职教师必须人人参加培训,保证出勤,出勤不足者将影响考核。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要求、起止时间、学时计算、考核办法等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每年制定计划报区教师进修学校批准后执行。
三、培训中老师要认真听、认真记,同时加强自学,积极参加读书研讨等活动。学校定期、不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考核是将学习态度作为成绩参考。
四、教师应依据个人三年发展指标有自学计划,按时完成任务。
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研究和培训,鼓励教师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倡教师将学习、反思与实践有机结合,特规定如下:
1、对在各级教学比武中取得好成绩和各级公开中提供课或进行经研究交流者成绩为满分。
2、在学校出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效果好的培训成绩为满分。
3、教研组长履行职责,积极带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效果好的培训成绩为满分,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写论文、写反思,档案整理规范的培训成绩为满分。
4、自觉坚持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及时完成书法练习的为满分。
5、积极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撰写教学论文、案例等获得区级以上奖项的培训成绩为满分。
6、认真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坚持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为满分。
7、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科研的为满分。除完成学校任务,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反思、随笔等选入专辑、专刊中,发表一次奖5分。
六、学校将校本培训成绩记入教师年终考核中,考核成绩与教师学期工作量化和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评聘的主要依据。
11.校本研究小策略 篇十一
有实在目标
校本研究的实在目标是发展教师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一般地说,学校教师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面对日益紧迫的“课改”形势,教师们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学校也不可能要求全体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达到同一个水平。因此,要力求做到教研活动人人参与,各有收获。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一般教师上台阶,教研骨干出成果”的专业发展目标。教师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必然会一步一个台阶地攀升。
有清晰主线
“校本研究”常常以“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为主线。“课题研究”注重以校本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为研究方向。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成长与课题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顾我校研讨历程,大家感受颇深:有6位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有十几位教师成长为省、州、县骨干教师。在《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中,14位教师带领近1000名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反复实践,成立了百花文学社,开通百花文学社主题网站,编辑出版“个性化”习作集《启航》和《花韵》。辛勤的教师们在不眠之夜苦苦思索,在柳暗花明时茅塞顿开。辛苦换来了对新课程的体会和理解,收获着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校本培训”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学校坚持“一人培训大家受益”的原则,要求“走出去”的教师回校后上交汇报材料;在教师大会上汇报体会;上一节汇报课等。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到外地参加讲课、听课等活动,回校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学习精神,使在校的教师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有“与专家面对面”的欣喜与收获。从而,增加全校教师的信息量,达到“以会代训”的目的。
有梯级层面
校本研究首先要有序地进行好校内研究活动。学校不间断地安排青年教师讲公开课,骨干教师讲示范课,专家型教师讲引领课。讲课教师在课前给听课者分发教案,课后写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翔实填写“听课记录表”,帮助讲课教师总结亮点、找出缺点、提出建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我校定期举行“我与新课程同行”“我的教育故事”“我与网络教研同行”等专题宣讲活动,促使全校教师做教研的有心人,锻炼教师们追求会做、会写、会讲的“三会”目标。
第二个层面是与周边学校进行听课、评课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临近学校参加听课、议课活动,请周边学校领导、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议课,在大会上交流活动体会。我们还先后组织学校各科品牌教师“送教下乡”,参加全县“激趣导学”巡讲团,在各乡镇学校巡回讲课,不仅给更多的教师更大的舞台,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校际之间教师的信息交流,促进城乡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第三个层面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2007年春,恩施州教科所为全州小学教师开辟了“小教天空”这方平台,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观看“一周一课”课例,每逢周三周四晚上准时进入新浪UC,到“小教天空”网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热烈研讨,既表明自己对于“研讨课例”的观点,又谈论教学中的困惑和一些个性化的思考。
通过网络教研这种活动,教师们足不出户就与州内兄弟学校实现了资源共享,感受了学习提升的优越感。在活动中,教师们从心灵到教研水平再到电脑操作技术,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有细节管理
学校教科研工作头绪纷繁,如果只布置不管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不激发研讨兴趣,而强行要求大家参加活动更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通过“研究课”“展示课”提前申报,外出学习主动报名,课题研究自主参与、自主选题,大小活动及时记载等策略,调动教师们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科室提议,教研组讨论完善出台“优秀教研组”“教研能手”评选条件,平时活动量化记分,学期结束核算成绩,“举手见高低”,期末总结为“优秀教研组”授牌,为“教研能手”颁奖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改变了“要我教研”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我教研我进步”的“自助餐”研究模式。
有展示平台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学校一定得注重为师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站和百花文学社主题网站,已经展示师生作品3000多件。无论是教师的论文、案例,还是学生的作文、数学日记、英语习作等,网上应有尽有,清晰可见。学校还有月月更新的百花长廊,半年更新的两块活动展牌等展示窗口,充分展示师生成果。同时,学校还收集了学生作品集1000多册,教师成果集10多册,使学校形成了校本研究读有教材、听有讲诵、赏有表演、看有展示的研讨规模。从而实现了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发展理念。
12.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篇十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校本研修蔚然成风, 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研修的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但从现实情况看, 尽管各地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校本研修的模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但实际效果仍然不如人意:有的专家讲座隔靴搔痒, 同伴互助迫于学校强制要求, 个人反思往往流于形式, 公开课有些是表演秀, 参观考察大多走马观花等等。在给学校增加了经济成本, 给教师个人增加了时间、精力成本的同时, 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使得校本研修未能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反而产生了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增加教师额外负担的负面影响。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校本研修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没有能够做到基于课堂教学研究, 即从课堂教学开始, 研究课堂教学, 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支点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中心, 紧紧围绕学校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职教育 (Inservice Training) 的一种形式。校本研修中所谓“校本”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学校”, 即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二是“在学校中”, 指教师应在任职的学校和课堂教学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三是“基于学校”, 即教师继续教育的一切计划与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校本研修中的“研”, 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修”则是在研究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 都必须是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最终呈现方式。不论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还是“基于学校”;不论是“研”, 还是“修”, 都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 尤其是常态的课堂教学。
要想有效规避目前校本研修在实践层面种种华而不实的流弊, 就必须确立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自课堂教学始, 研究课堂教学, 服务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使校本研修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 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进行校本研修的方式
(一) 在常态“听课”中进行校本研修
听课与评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 也是教师进入同伴课堂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很好地利用这一经常性的教学活动, 并对其进行研究, 能够开展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听课中进行校本研修, 应该做到“有备而进、有心而听、有得而评”。
1.“有备而进”, 即进入同伴课堂听课之前要有必要的准备。既然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就需要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 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准备。
研究目的可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较为宏观的问题, 可以是教学设计、调控能力等较为中观的问题, 也可以是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智慧等较为微观的问题。研究内容的准备就是要对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熟悉这一研究课题在理论上已有的成果, 并通过对文献梳理形成自己初步的研究基础与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准备就是要熟悉所要进入研究的课堂的基本情况, 包括任课教师的特点、学生的基本面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等。这一准备的过程既是在听课中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必要阶段, 更是教师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关键一环。
2.“有心而听”, 即在听课过程中认真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首先要全面, 既要“听”上课同伴的目标达成和课堂组织, 又要“观”学生的活动和反馈, 全面衡量教学效果;其次要有针对性, 要在全面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 重点收集与自己研究目的相关的素材;再次是要有延续性, 应该围绕自己的研究目的,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访谈, 认真听取上课同伴的说课, 以丰富研究素材。素材的丰富既有助于对同伴课堂教学进行中肯的评价, 更有助手教师自身研究目的的达成。
3.“有得而评”, 即在评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而有价值的评价。以校本研修为目的的听课, 其本质是以“课”为例开展教学研究, 所以在评课阶段, 应正视课堂教学本身, 围绕自己的研究目的, 充分系统地表达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 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探讨, 使上课同伴感到有启发、有帮助, 使听课教师有收获、有发现, 两者皆有所“得”。因此, 评课阶段既是对同伴课堂教学研究的小结, 也是教师校本研修的提高和阶段牲成果的展现。
(二) 在“研究课”中进行校本研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专业的教育研究者进入中小学课堂, 与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已经非常普遍。有效利用这类“研究课”, 实现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合作, 是校本研修更为有效的方式, 同时也对教师和专业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课”可以是教师个体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 即专业研究者进入教师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与专业研究者一起开展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是教师集体与专业研究者一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在专业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听课、观课、评课的集体研究活动。
教师在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中, 不仅能改进教学, 而且能学会研究。在专业研究者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引领下, 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会不断提升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进而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研究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同时, 专业研究者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 能够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不断重构与塑造、专业化知识的不断拓展、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研究品质的不断改善”, 有效推动教师的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但是, 在“研究课”中进行校本研修的前提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这就要求:
1.教师、同伴与研究者是基于校本研修而形成的课堂研究共同体, 是以探究课堂教学现象与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摒弃了种种华而不实的所谓专家引领形式, 更主要的是, 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 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校本研修, 不是额外地让教师做本不属于他们的抽象研究, 而“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便是将专业活动与专业研究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师专业生活”。
13.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三
一、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1、教师的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以分散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并以自学为主。
2、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在周六上午,学习1小时。
3、集中学习时间实行点名制,无特殊情况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并且将学习参加情况纳入年结考核。
4、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的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1、树立实施“科研兴校”意识,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校本教研列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2、健全学校科研组织,根据科研兴校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科研室,负责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普及,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的主项研究与指导。
3、领导带头承担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每周六上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从整体上研究学生的素质目标体系,并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具体化,研究学生各科课堂结构的优化,构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佳环境和途径,以促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素质能力的形成。
4、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各学科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法与学法,进行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科研课题要体现研究对象、范围,展现研究目的、意义等,反映科研人员和实验人员的科学的思维过程。
6、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要经过四个步骤。
(1)调查研究:也就是在选择课题、制定方案前对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学生学的现状和规律,从而明确改革方向。
(2)课题论证:从实践中提出的科研课题是否正确,需要从理论找到依据,从理论高度上进行论证,从而明确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制定方案:制定方案就是对教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把论证的理论及具体操作的程序都用方案的形式表示出来。实验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论证、实验目的、实验对象、操作措施(方法、步骤、时间)、实验原则和组织领导。
(4)组织实施,进行实验。
7、要反复研究,不断总结。教学实验是一项艰巨、细致、复杂的宏伟工程。课题得到论证后实验组成员要通力合作,精心实施,反复研究,不断总结,才能有所发现,有所作为。
集体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改实践,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明确方向,探讨问题,找出改进方法。
阶段研究――学期或学年的总结性研究。这时要将平时的做法,经验和问题、尽量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经过分析、研究,写出比较全面的总结、论文或实验报告。
个人研究专题化――在总体实验方案的指导下,实验人员根据个人的特长和教学特色,分别拟定自己的实验课题,并且要求根据专题把课上出特色,坚持下去,总结经验。
三、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1、学校领导要重视培训工作,并有专人抓师训工作。
2、对此项工作要提高认识,理解掌握有关政策,并能按省、市、县各级部门师训方案、计划、规定、制度执行。
3、做到“三个积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培训。做到:认真记笔记;参加研讨会;发表看法,解答问题,写出感受,最后用到实践中去。
4、各位教师根据中心课题设立专项课题,并把题目计划,完成时间报镇教研室,学校给予一定的保障措施,镇教研室定期检查指导。
5、领导带头承担科研工作,起示范作用,并定期召开研讨会,专题讲座,使科研成果从实际出发,有指导作用,上档次,出水平。
四、建立教研激励机制
1、目的:总结推广教研成果,把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使教育成果产生实际效应,积极向县、市、省教育部门推荐优秀的科研成果。
2、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将教研工作情况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
14.永兴三中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四
一、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着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加强成果推广,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校长要总负责,教导处、教研室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全程培训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研究的机构及其职责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指导小组。建立“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实施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是决策、管理、指导层,特指校本教研管理与指导小组和相关中层机构(学校教研室、教务处),其工作要求如下: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组织、发动全体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2、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长、分管副校长、相关处室正副主任要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一线情况,坚持参加学科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
3、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教师理念培训活动;学科业务学习研讨活动;专家专题讲座活动;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活动;观摩课、研讨课交流活动;经验总结、论文展览交流活动等。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各级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工作和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培训工作。
4、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教科研课题。搞好已立项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区、市、国家级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5、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安排和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开展校内、校际之间的教研工作交流活动。
6、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教研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等组织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7、保证教学研究人员、经费落实到位。
8、建立并确保落实促进校本教研制度的教师考评机制。
包括研讨课活动先进集体的考评;教师滚动聘任的考评、校内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课件评选、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优秀教研组评选等。
二是分学段分学科交流研讨层,特指高初中分学科教研组,其工作要求如下: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务处、教研室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本学科校本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钻研本学科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把握重点、难点,明确本学科教学的目标,制定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
2、认真落实常规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3、积极开展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确定研究的专题;有计划地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课、展示课等,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4、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大型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要写出总结材料,形成校本教研专题案例。
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快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7、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每学期要向学校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8、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务处检查落实情况,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汇报工作,向本组教师通报工作情况;期末要做好本组的工作总结。
三是分年级分学科交流研讨层,特指分学科的备课组。其工作要求如下:
备课组长要在教务处、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开展本年级学科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 努力提高本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并实施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确定教研专题,上报教研组和教研室。
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究:⑴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⑵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⑶作业或练习;⑷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⑸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以专题研讨促进良好教研气氛的形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个人行动层,特指教师个人,其工作要求如下: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校本教研的计划。
3、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4、积极参加观课、说课、评课活动,每期至少写2个教学反思,每期至少观(听)10 节课。
5、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年读一本与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积极参加每一次集中式教研活动。
6、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校本培训、课题带动、案例分析、教师论坛、网上博客、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并通过教学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说课、听课、评课、教学技能展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评选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专业引领。
(1)理论学习制度
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自主学习”模式(要求每学期教师记读书笔记6000字)、“专题学习”模式、“集中培训”模式、“走出请进”模式、“示范教学”模式等。
(2)走出去、请进来
每学期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校后向全校汇报收获体会。同时聘请各方面专家深入到基层学校,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训和教研指导。
2、同伴互助。
(1)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研活动务实有效地开展。教研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师论坛沙龙,共同承担课题研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活动等等,促进教师与同伴对话、协作,形成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师集体。各教研组要制定好教研计划,并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和教研总结,做到要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声音、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实现教研活动的 “自觉”、“务实”“高效”,逐步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以促进教研组的良性发展。听课评课。
(2)集体备课制度
1、分年级分学科成立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2、每周每组安排一名教师主备,负责起草一周的备课教案。
3、在教研组例会上,分备课组对教案进行研讨、修正。
4、年级组教师原则上按集体备课的教案上课,但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案,应根据教师水平及学生的学情作适当调整。
5、第二周集体备课时,能对上周上课的情况进行反思,并及时修改教案。
(3)相互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同行进行评课。然后推出全校公开课,互相学习。
3、自我反思:
(1)对教师个人,学校采取“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等多种形式,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
1、每节课课后必须在备课本的后面写教学后记,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和教学得失。
2、每一次听课或学习后,及时写心得体会,并主动与他人交流。
3、每一次考试后,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和教学反馈。
4、每月写一篇教学事例,记录本月教学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节课,并进行总结或反思。
5、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
(2)对学科、年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学情、教情调研及其专题研讨制度
教研组(备课组)要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专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教科室要切实加强对本校各级立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努力做到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统一,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4、建立校本信息网络教研平台。
配合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科研,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信息网上获取信息资源,使互联网成为学校教师培训和教科研的资源平台。
其一,建立校本教研资源库。学校除了加强对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故事、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外,还鼓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尽情展示自己的特点,并尽量把有关材料收集入库,供教师随时阅览和查阅。
其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信息资源,要求教师能够快速获取和有效利用各类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如丰富的教育改革文献资源,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教案范例、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等等。学校的电子视听阅览室对教师全面开放,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教学资料、下载资讯、制作课件等。鼓励教师借览、使用录像带、VCD光盘、教学软件等资料,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等电化教学设施,使广大教师能在本学科教学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课题组,重视行动研究、常态研究、应用性研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使课题研究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带动学校教科研向全面、纵深发展。要求
1、每一位教师要求参与相关课题研究。
2、每一个课题必须规范,有课题申请的方案,逐级申报立项。
3、一个课题应该立足教学实际,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反对做大而空的课题研究。
4、课题研究必须按计划开展工作,定期反思,定期汇报,定期总结,确保按期完成。
5、课题研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按要求做好验收准备工作。
6、课题研究要及时做好成果推广工作。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问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专业人员可以是院校的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或教科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的由负责人及时向校长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
4、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5、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六、校本教研督促和奖惩办法
1、检查各教研组教研例会会议记录。
2、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听课笔记。
3、收集评比教师教研心得、论文。
4、举行教师优质课、说课比赛等活动。
5、检查督导教师教学常规工作。
6、定期检查评价各课题组课题研究情况。
7、每学期根据优秀、教研组,学期根据优秀、达标教研组,优秀、达标课题组评比实施细则开展评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定期奖励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8、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9、评比结果与教师个人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对校本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
教务处 教研室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推荐阅读:
校本研修教学反思10-27
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07-23
教学设计校本课程08-17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09-11
体育校本教研教学反思集10-24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0-13
加强校本教学研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07-11
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训教学总结07-03
校本课程《十字绣》教学计划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