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4-09-24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一

精彩开篇词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雪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下雪了,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堆雪人?打雪战?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骤(zhòu)絮(xù)奕(yì)谢道韫(yùn)

2.积累下面文言字词。

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地。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凭借。

3.文体知识

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4.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二)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交流点拨】营造了和谐、温暖,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交流点拨】(1)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三)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考题)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无弈之女

评价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凝之之妻

五、拓展延伸

请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交流】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新课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不(fǒu)惭(cán)

2.请你解释下面这些文言字词。

①期行:约定同行。

②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

③乃:才。

④则:就,便,那么。

⑤顾:回头看。

⑥君:对别人的尊称。

⑦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⑧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⑨尊君在不:“不”通“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交流点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二)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交流点拨】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交流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交流点拨】(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三)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开端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发展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元方:入门不顾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交流】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民无信不立。--孔子

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5.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惜缘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咏雪》记载了她的非凡的才思,有趣的是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特别介绍了谢道韫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很值得回味,作者为什么特别交待谢道韫的身份呢?它很给人启示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自由。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管宁淡泊名利。

你知道吗?这两个小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也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咏雪》

二、走进编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三、朗诵课文,读懂文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1)给黑体字注音

雪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柳絮

无奕女 王凝之(2)读准节奏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圈画出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①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谢太傅即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胡儿即谢朗,谢安的哥哥谢弈的儿子。

兄女即谢道韫,谢安哥哥的女儿,王凝之的妻子 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可见这不是普通人家。

谢家还有几个后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如大小谢,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山水诗一派就是他们家所开创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后面的“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的。我们再看一些文章,写谢安的,作为旁证,来了解下谢安这个人物。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雅量》)

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你看他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的时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雅量》)

②主要人物是谁?他们谈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谢太傅、谢朗、谢道韫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①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内集”“欣然” “未若”“大笑”这是一个和睦、民主、自由的家庭。有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②你从字里行间能否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谢太傅平易近人,豁达开朗,谢朗、谢道韫机智聪明,有才华。

③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宋代诗人蒲寿宬(音同“成”)曾赞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可见其钟爱之深。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

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盐过细而无形了)、轻盈之雅(盐虽轻却太俗)、文学之韵(诗文中常见柳树之姿,折柳之情,却无从寻到赞美盐的词句)。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从形、神、韵三个层面展现了雪的美态

④古人有许多咏雪的诗句,你帮助分析一下,看看他们写得好不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一千个作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时间不同,个人的性情、心情不同,即使面对同一种事物,感受也会有所不同。⑤.课文背诵:

五.归纳主题,盘点收获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学了这篇短文,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3.《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课堂实录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诵读,初步感受文章】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及提示,能够初步翻译文章】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理解“乐”“大笑乐”的意义及深刻含义】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大笑乐。

4.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

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5.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6.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7.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五、拓展积淀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积累咏雪名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1.文中的家庭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氛,让我们也参加进去,看看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比喻来形容雪?

析:羽毛、棉花、蒲公英、梨花……

2.古人咏雪的诗句也有很多,你能记起哪些?(PPT展示,学生回答后齐读一遍)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有“咏絮才”美誉的谢道韫,也感受到了东晋士人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雅趣;更让老师高兴地看到了你们的智慧在眼中闪现。现在我想把冰心的一首小诗送给你们,希望你们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睿智的少年!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冰心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文。

板书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4.《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雪》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明确要点: 2课时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5.春(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五

《春》(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吗?

(春草3、春花4、春风5、春雨6、迎春7)板书

这些春天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犹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可是春天还没有到来,作者是多么盼望春天。

三、盼望春天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第1自然段

你为什么这么读?急切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请你把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

评价一: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也看到了作者迫切盼望春天的样子。

评价二:柔和的语调、亲切的口吻,把作者盼望春天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来,让我们也带着这样的感悟,一起来读一读。

在大家急切的盼望中,春天终于来了。周围的一切都变样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自己轻声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影片

朗润的山是什么样的?(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明朗,润泽的山就是朗润)

引读:这就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引读:这就是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

四、春草图

刚刚睡醒的大自然,一切都变了样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赶忙来看看作者笔下的春天吧!

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笔下的小草有什么特点?请你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谈谈你的感受。

嫩绿:交流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钻),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且是“偷偷地”钻,透过这个“偷偷地”、“钻”,你看到了什么?小草破土时的样子和挤劲;小草的旺盛生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蓬勃的活力

多:交流二: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你读懂了什么?春草长势的旺盛。

“满是的”指的是?(到处都是)

园子里,田野里,(       )。。。。。。。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到小草的影子?

软:交流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写人在草上的感受。

明明是写小草,怎么还写到了人呢?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在古诗中也有许多描写小草的,大家最熟悉的就有白居易的《草》?(《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确,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小草,这就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

(让我们一起来再来美美地读一遍)

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老师很高兴,你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有创造性。可见大家在朗读课文时是多么的认真、仔细,你们的朗读既读出了感情,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这让老师很欣慰!大家能用学习“春草”的方法来学习“春花”吗?

五、春花图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笔下的春花具有怎样的特点,把你最欣赏的句子划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写下自己疑问。

多、艳:交流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用拟人化的方法写出了春花的竞相开放。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以换上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吗?(竞相开放、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不甘示弱、争奇斗艳)它们互相比美,谁都不甘落后,我们也来凑凑热闹,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天的硕果累累,这是很自然的。春华秋实,虚实结合,画面更丰富。

除了写这些果树的花,作者还写到了哪些花呢?野花作者又是怎样描写野花的呢?

交流二: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

多么贴切的比喻啊,从中你感受到了野花的什么特点?可爱、调皮。

(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把这种感情带到你的朗读中,美美地来读一读吧!

交流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从这蜜蜂和蝴蝶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春花图

都说春天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你还知道有哪些花是在春天开放的吗?(迎春花、白玉兰、风信子、郁金香、丁香、杜鹃、君子兰、海棠、牡丹  )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百花齐放的“春之境”。(课件)

课件出示其他的花,选其中几种花说说春天的花吗?

练笔:

百花齐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笔下的“春草”和“春花”,相信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剩下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春》第三课时

背诵课文的第一二段。

“东风来了”来了,东分指的是“春风” 是春风扫却余寒,带来了醉人的春色,所以这“东风”对春回大地功劳最大。但是春风是无形无色的,朱自清又是怎样描绘它的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图。

一、春风图

交流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确,这 “杨柳风”不就是早春的风吗?谁知道这句诗的前面一句是什么?(评价:你的古诗积累真丰富)(出示)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是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这两句也是其中的名句,流传千古。自己读一读,你能感受到他写风的特点吗?暖暖的   温暖  和煦、轻柔

不错的,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倍感(亲切、自然、温暖)。再读读文中的这段话,除了那暖暖的触觉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感受到了春风的味道,这是嗅觉。什么样的味道?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各种花的香      清新

你真厉害啊,连春风的气味都被你都闻到了,要是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就更了不起了。试一试吧。(生读)还有谁找到也是这句,一起站起来读一读,

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读)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潮湿的空气里酝啊酿啊、酝啊酿啊……现在明白“酝酿”的意思了吗?(各种不同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到处都弥漫着这醉人的`春意。

交流三: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评价: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

这里是听觉,作者在春天里听到的声音。你也让大家欣赏一下春天的声音吧!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配乐)

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同学们,都说“雁过无痕,风吹无形”,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色。春风拂面,绿柳如丝,面对美景,我们不禁脱口吟道:读!

二、春雨图

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这股暖暖的杨柳风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风和雨似乎总是如影随形,请大家读读第六自然段,你能从描写春风的句子中找到春风的影子吗?

①多、密的特点:

交流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对啊雨斜了那也是风吹的。读到这一句,老师不禁想到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谁来读一读?

真好,仿佛带给大家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朱自清先生写的春雨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边读边划

写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这一句中有个词用得尤其传神,“可别恼!”,你读懂了什么?(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

②春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儿: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③春雨的轻的特点,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轻轻地读,我们一起融入到这斜风细雨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大家的朗读给了我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仿佛把我带到了远离尘世喧闹的世外桃源!

三、迎春图

在如此美妙的春天,人们又在干什么呢?

交流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一说到风筝,你马上会想到哪句古诗?(板书: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东风就是指春风。

孩子们喜欢玩耍,尤其喜欢风筝;他们被美妙的春光吸引了……

是啊,这么美妙的春光怎能不吸引人呢?读一读这首诗,感受一下春光的美妙吧。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呢?看看,把老老小小都吹出来了,指名读文中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春光醉人,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对。不是有一句谚语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

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准备有个良好的开端,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赞赏春天

如此美妙的春天,难道你不想赞叹一番吗?

预设评价:这就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这就是春回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就是人们眼中真实而自然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在描绘了美妙的春天后,作者又赶忙来歌颂春天。朗读8、9、10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春的“新生”、“娇美”、“无穷活力”都无处不在。

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带着对春天的无限憧憬,读!

6.《社戏》(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六

16 . 社  戏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 尝试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 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三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 1、(1)看戏时间;(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设想 : 兴趣教学:教学中紧紧抓住“看戏”这条线索,紧紧扣住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出童心童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一小学生,讲课一定要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谈话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要委婉,调动阅读作品的兴趣。

写作设计 : 抓住这次学习典范作品的极好机会,安排一次“回忆童年往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感情,进行团结、友爱、诚实等品质的自我教育。

教具准备 : 1、黑色识字板儿(长20cm 宽10cm)10面  2、竹笛1支  3、彩粉笔若干  4、小黑板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解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2、板书课题:《社戏》  板书作者:鲁迅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 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  1881-1936

B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 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事散文 -《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接触《社戏》:

A体裁:小说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 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 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因为“我”当时十一二岁,而写《社戏》时已经41岁了,因此已过去41- 11= 30年了。

D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从回忆中,作者有着哪些深刻感悟呢?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 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 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   踱   颇   撮   楫  棹 伊  归省  行辈 絮叨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自失  弥散  蕴藻  漂渺 宛转  悠扬  喝采 罗汉豆  旺相  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  平桥乐土   寻船周折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1~4)     (5~9)    (10~13)  (14~21)

月下归航    偷豆吃豆    偷豆余波     往事难忘

(22~23)  (24~30)  (31~39)     (40)

(四) 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  (“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 绍兴城外 鲁镇附近 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  (B)钓虾、放牛  (C)陪我看戏

--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 (B)不说“犯上”

-- 老人们 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  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 乘船(2)因为  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 桥村“临河”, 乘船方便;C 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8、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9、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是我的乐土--“乐”。

五、回顾所讲部分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七、板书设计                 《社戏》

一、鲁迅              二、故事情节        三  人物              四、平桥乐土

1 18811936                               我”                     1 “乐”

2 浙江 绍兴城                          2  双喜               亲密  友好

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  阿发                 勤劳  善良

“4 原名 周树人                          4  六一公公              2  目的

5 叙事散文                                                 铺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 默读5~9段“寻船周折”,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

2、(1)船找到了没有?(2)由谁找到的?

(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

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

三、欣赏“夏夜行船”部分:

1听读录音带(或教师范读)

注意(1)景物描写部分,要朗读出诗情画意 (2)速度要轻快些

2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样子,放声朗读、速读。

3回答问题:

(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 动作迅速   跳  拔  拔  点  磕  退  上  “飞”

B 景物之动   a 清香……扑面吹来  b 连山……踊跃跑去  (以动写静)

C 心里所感   慢

D 耳朵所听   a似乎……歌吹    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

E  望眼欲穿   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

(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

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4)笛子独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用横笛为学生演奏一段曲子,如《彩云追月》,让学生体会“宛转”“悠扬”的含义,接受音乐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四、课堂训练

1、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1)填写传神的动词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石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本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描写  写出了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高超、娴熟,烘托了“我”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踊跃”?

答:“踊跃”,跳跃。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把静态的连山写动了,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

五、课下作业

1、摘抄:在笔记本上摘抄10至13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2、练习:(课后练习一)通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从望见戏台到离开戏台的情节脉络。

第三课时

一、明确本节目标

1、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重点);

2、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

3、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二、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

1、快速默读第14~21段“赵庄看戏”部分

2、找出顺次出场的演员

3、排列次序(出示小黑板)

(1)红衫小丑 (2)老旦  (3)小旦 (4)老的小生 (5)蛇精、老虎 (6)铁头老生

答:(6)(3)(5)(4)(1)(2)

4、找一名优生复述一下“看戏”情节

铁头老生 小旦  蛇精、老虎  老的小生  红衫小丑  老旦

5、“我”对赵庄夜戏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用两个字概括)

A 扫兴  B 遗憾 C晦气 D点背

总之,也可用一个字概括为--“憾”。

三、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爽

1、 请找出两处修辞?用意是什么?

(1)“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隔。”

比喻 用意:写出了回望中戏台夜景的美,表达出留恋的心情。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比喻   用意:富有童话色彩,渲染了轻松、愉悦的`心情。

2、“连几个夜渔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补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侧面衬托,衬托行船之快、架船技术高。

四、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

1、快速阅读第24~30段“偷豆吃豆”部分; 2、讨论:你认为在“偷豆吃豆”过程中,哪个孩子最可爱?说说理由。

(1)桂生--机灵--提议“偷豆呀!”

(2)双喜--心眼多--A “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B  怕挨骂,偷六一家的

C  考虑八叔油盐之事

(3)阿发--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4)孩子们--可爱--分工合作:“摇”“火”“剥”“煮”“洗”“抛”    对付八叔:“八癞子”

3、总结:“我”对“偷豆吃豆”的感受是    (一个字)。答:趣。

五、课下作业

1、默读本节所学部分

2、自己复述“赵庄看戏”和“偷豆吃豆”情节

3、设置悬念:可以说孩子们闯下了大祸,那么,结局如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课时

一、明确本节目标

1、了解“偷豆余波”;

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三、了解“偷豆余波”

1、 请大家用红色波浪线,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

2、(1)嗔怪    (2)询问    (3)送豆   (4)夸奖

3、 请一名同学朗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 热情、豁达(“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

4、 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怪”(奇怪)

四、 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1、 教师范读第40段;

2、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

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

3、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

五、概括主旨

小说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图景,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刻画了淳朴乡民的形象,盛赞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六、 课堂练习

1、在下面故事情节后的小括号里,请用一个字概括出“我”的感受:

寻船周折 (急)  夏夜行船 (切)  往事难忘(恋) 平桥乐土(乐) 赵庄看戏 (憾)

月下归航  (爽) 偷豆吃豆  (趣)  偷豆余波  (怪)

2、朗读全文

七、 课下作业 :课后练习“三”的2、4小题。

八 课下写作训练

1、导写提示  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

2、具体要求

(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

(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 趣事  D……

7.安塞腰鼓(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课文大量运用排比与反复的修辞,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作用。

3、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

一曲气势宏伟的《黄土高坡》把我们带到了古老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黄沙漫天。在许多人心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尽情诵读课文,展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检验字词过关。

三、齐读课文,梳理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内容的?阅读的感情基调和语气语调指导。

师:刚才大家都读得那么激情活力,那么这场表演全部都是激情四射的吗?我们朗读都是气势磅礴吗?

生:不是,还是有缓慢轻柔的地方。

师: 按照一种表演的时间安排,我们把全文的内容安排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阅读是不一样的,请在课文中分别找出阅读提示的一些词句。

师生明确:

表演前(轻柔舒缓)---表演中(激昂急促)---表演后(轻缓飘渺)

师:按照我们的梳理,一起来完美的演绎一次阅读之美,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师生配合。(多媒体展示全文及角色分配)

2、“好一个安塞腰鼓”划分表演中的四个画面

师:读得真棒!为自己鼓掌!

大家认为文中有一句话大家最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那么本文出现了四次这句话,请勾划出来,并且这句话从四个角度来描写表演中的安塞腰鼓的,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师生明确:

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绮丽的舞姿

四、自读课文,分享体验

1、请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赏析语言之美。

师:我相信刚才的阅读大家还意犹未尽,那么现在我们再一次来表演一次,请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诵读,说说喜欢的理由好吗?

(学生自由作答)

师出范例:(多媒体展示)

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因为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壮阔宏伟场面,气势磅礴。

点拨:修辞+内容+表达效果(情感)

2、总结写法,得出主旨

写法: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

主旨:赞美安塞腰鼓,歌颂生命力的磅礴,一种阳刚之美。

五、拓展延伸

1、总结词:安塞人这样形容自己的腰鼓:(多媒体展示)

我们的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今天我送给同学们带劲的祝福: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工作上,要有一股能劲;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2、作业:积累好词佳句。

教后反思:

1、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来悟出,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实现整体感悟;再引导学生知内容、明结构、寻美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和语言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从美读中体味文章表现的气势,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课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活力激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2、  注重对文本的回归,在阅读指导和内容梳理两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学会回归课本筛选归纳,注重规范性回答问题,在语言写法鉴赏环节,我给了范例,同时也对类似答题方法给予指导模式的点拨,举一反三,以后也会对修辞类答题心中有数。这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出彩的地方。

8.《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八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 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 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教师活动:同学们找到的资料都很有价值。通过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收集资料一般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 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教师活动: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我们能否来说说作者通过这首抒情小诗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 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冰心叠了一只只的小纸船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带去女儿的一片爱和思念。我们同学今天也叠了一艘艘的小纸船,你最想把你亲手叠的这只纸船送给谁呢?纸船又寄托着你怎样的期盼、梦想、祝福……?

学生活动: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9.《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热爱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并能感悟、运用,从而培养朗读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春是能给人们带来无尽遐思的季节。春给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以无限激情和唏嘘感叹,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文佳作。对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你能记住的有哪些?

生:朗读或背诵古诗词。(注意有感情地朗读或朗诵)

师:非常好!大家念过的描绘春的古诗词还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你们小学时念过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描写春天的散文,大作家朱自清的《春》。(板书课题、作者)

二、听录音,营造氛围。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听录音。本来可以带大家到外面边学边看风景,可惜的是现在已是秋冬季节。所以只能靠大家结合自己印象中的“春天”去想象,把听到的.转化成一幅幅画或图景。

生:静听录音。

三、抒感想,进入课文。

师:听了刚才的录音,在你的头脑中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春景?请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

生:……

(自由发言。估计学生会概括为:漂亮、美、令人心醉等。)

师:究竟朱自清描绘的春天美在哪里?作者选择什么角度或事物来体现?

引导学生用“春天美在”的句式来品读课文。

形成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定。)

草(的生机勃勃)

花(的姹紫嫣红或热闹)

春天美在风(的温暖和煦或柔和或令人心醉)

雨(的润物无声)

人(的活力充沛)

生:(把自己关注的写在横线上,并说说:为什么你认为草、花、风、雨、人美呢?)

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品味、分析。师引导注意一些语句的表现力、所体现的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情。

如:

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准确、生动。惊喜。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变得有意识、有感情了。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描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热闹、争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抓住花的颜色:红的茂盛炽烈,粉的轻柔艳丽,白的高洁纯净)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踏春归来马蹄香”)

野花遍地是:……

描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文中哪句最能表现春风的特征?“抚摸”这是什么样的感觉?你能不能说说还像什么?)

注意文中描写风的味道的句子。

描写春雨:注意描写雨的“细”、“密”的特点及雨中的景致。

描写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喜悦、充满活力、憧憬未来。)

……

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章节,体味字里行间蕴涵的作者的的情感。

师:文中的许多词和语句都充满表现力:你能否用其中的词或模仿一个句子来描绘我们现在身处的秋天?

学生写“秋”,并作交流,互评互点。

师:作者从不同的事物来写春,你能由此用一个字或词来描绘你朱自清笔下春的理解和感受?用“的春”来表述。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春”令人心醉:春草生机勃勃,春花姹紫嫣红,春风温暖和煦,春雨润物无声。有如此动人景致,怎叫人不盼望春天的到来呢?面对如此美丽的春景怎叫人不去赞美她呢?

生:1、读文章前、后几节。

2、细体会文句内涵:如:“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连用?(殷切期待春天来临。)“来”、“近”等。(表现出作者一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3、作者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突出春天怎样的特点?(新、美、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吗?

形成板书:盼望

春天美在……

赞美

四、再读文章,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感情。

五、文章写法小结:

1、炼字炼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修辞(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法宝。

比喻使用的特点: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引起遐想

“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比喻用好了,难状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都可以写得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郁达夫

拟人使用的特点:亲切让无生命的变得有生命力有亲和力

总结以上两点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体会。

3、结构:总--分--总,一拟人开始,又以拟人结尾,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充满生机又有诗情画意的春景。

六、拓展、延伸:

1、作者从草、花、风、雨、人等几个方面描绘春。你还会选取哪些事物来描绘春?(山、水等)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文章来表现我们现在身处的秋天。

七、总板书

盼望

草(的生机勃勃)

花(的姹紫嫣红或热闹)

春天美在风(的温暖和煦或柔和或令人心醉)

雨(的润物无声)

人(的活力充沛)

10.氓(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十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导入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两千年前这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意译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上一篇: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下一篇:街道发展税源经济经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