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2024-12-06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精选10篇)

1.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一

不知不觉自己已是大三一员了,离走出大学校门的日子近了,在这个xx年第一个假期—寒假,应该重新自己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了。以前的我一直想考研,经历的事多了,慢慢想法也有了改变。假期里我对已经工作的表哥进行了采访,“我个人的经历是先工作比较好,因为考研选择专业比较重要,而你工作经验足了才知道什么比较适合你,然后在考研也为时不晚。”表哥说的也是我所想的,我学的是英语专业考研还是有前途的,但考到我英语听力不好,这可是学习英语最重要的一项,我还是放弃了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之前我也考虑过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但专业的选择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所以我决定先工作再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决定是否考研。“其实不管考研还是工作只要自己努力,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你会成功,”哥哥提醒我道,“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放假前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学姐返校给我们开过一场讲座,她说,学习语言的我们首份工作要从基层做起,最能锻炼我们的就是做一些经理助手,这牙膏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借着这个寒假我去了建湖国威集团实习,这是一家机械企业,没错,我担任的就是副总经理的助理,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协助副总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做好会议的相关事项,做好材料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文书的起草等。刚开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打印材料,不过我没觉得这很无聊,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副总交代的每一件事。办公室文化我也在慢慢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每一个新人必须牢记的。慢慢的副总把一些重要的事业陆续交给我处理,如一些与外国公司交易的报价单等都交给我起草,这时我在学校学习的外贸函电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副总对我的工作表现很满意,有次去上海与老外谈生意还把我带上了。我知道这都是努力的结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付出了总会有所收获。

对于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就业问题我也做了一定调查,发现就业前景还是挺好的。国内紧缺专业翻译人才的五大方向:

会议口译。会议口译在各种口译中处于高端,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同声传译指主讲人在不间断地发言的同时,口译人员在译员箱内将所听到的发言译成目标语言;交替传译指主讲人进行一段长约5~7分钟的发言,然后由口译员将发言内容译成目标语言。虽然叫做“会议口译”,但除了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国际仲裁等领域。如今,每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会议超过200场,对外交流应接不暇,在会议旺季,会议口译供不应求,小语种的会议口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法庭口译。国际诉讼、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法庭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对法律知识也有较高要求。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高级口译人才几乎是空白。

商务口译。指翻译人员将商务谈判和会议中的2~3分钟发言译成目标语言,它对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低于会议口译。

联络陪同口译。企业、政府机构都有大量的外事接待事务,联络陪同口译的任务就是在接待、旅游等事务中担任口译工作。

文书翻译。与口译相比,这类笔译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企业、出版社、翻译公司等机构都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文本翻译人才,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更大。

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将来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2.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二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校企合作教育,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 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高校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 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对就业影响的认识, 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挑选了48名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 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48名毕业生就职于3个用人单位: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他们为接收我院毕业生较多的单位, 同时都为我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图1为被调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类型及学生人数。

其中, 在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 全部经历了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参加追踪调查的毕业生基本情况见表1。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见表2。

2 追踪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对个人综合素质与作用的评价

表3是被调查毕业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感受, 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大学教育对该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表2中非智力因素包括敬业及进取精神、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诚信、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收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表4是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在单位的实际表现和具体感受, 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的评价。

2.3 对比分析

2.3.1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在非智力因素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 个别学生认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对工作不太重要, 而企业却很看重它们。30%多的毕业生认为, 大学教育对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一般或很小, 可见高校还应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

对比毕业生对个人非智力因素能力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 用人单位认为, 54%的毕业生有很强或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而62%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组织协调能力很强或较强, 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4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该项的影响一般。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认为, 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同时指出, 在校期间参加过科技竞赛的毕业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科技竞赛的毕业生。

2.3.2 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查表明, 在智力因素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 用人单位比毕业生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收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而5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这些能力的影响一般。

3 分析与探讨

3.1 综合素质培养与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 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活动丰富了学习生活,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才干, 增添了情趣, 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于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 而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也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经过校企合作实践锻炼, 学生提前到企业实习, 在现实环境中体验工作的辛苦, 工作后在敬业及进取精神、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等方面大大缩短了适应期, 能够很快融入工作团队中, 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视。

3.2 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期间也包括家庭教育, 小学、中学注重的是基础教育, 到了大学阶段则应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园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 在大学期间综合素质发展全面的学生, 适应社会、就业成功的概率大。同时, 调查还反映出,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方面存在不足。如学校在组织各种科技活动时, 存在着以下状况:只重结果, 不太重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过程;个别学生参加竞赛是为了挣学分, 不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低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偏少等, 这都是我们需要努力改进并当引起注意的问题。今后,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懂得参加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有用的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教育, 以养成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 促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全面提高。

3.3 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调查有约50%的毕业生经历过在企业4个月左右的实习, 与未在企业实习的毕业生相比, 他们综合素质更高。企业对经历过“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过程的毕业生比较满意, 这些毕业生工作不久就被委以重任, 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 联合培养, 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补充、职业尝试、就业准备”的教学模式, 将培训、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 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同时会使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通过这种形式, 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建设。企业也从中选拔人才, 被选拔的学生不需要适应期过渡, 直接踏上工作岗位, 进入一线项目组,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3.4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3.中学生化学创新素质调查报告 篇三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调查拟通过一些与化学实验或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分析,达到以下目的:

1. 了解新课程标准下高一学生在化学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素质的现状;

2. 分析学习成绩与创新素质的关系。

二、设计问卷调查表

我们首先设计了如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化学创新素质的问卷》,内容包括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质疑能力四方面共13题,分五个选项(A. 完全不是B. 基本不是C. 无法确定D. 基本是E. 完全是)让学生做出单项选择。为了防止学生的惯性思维或猜测,我们把4个方面的题目打乱,并且分别设置选项的得分(比如一部分题目选A得5分,一部分则相反)。

三、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我校高一1班(A班)和7班(B班)的103名学生。

2. 调查手段: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以不记名的方式如实完成调查问卷。

3. 调查时间:2008年11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3份,收回99份,回收率96 %。

我们从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质疑能力等四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把问题意识作为我们的首选调查内容。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其中约五分之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并且比较积极。

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A、B班的学生相比来说,A班学生的的问题意识比B班学生的强,并且在得4分的水平上A班学生的数量将近是B班学生数量的两倍。可见学生成绩与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美国学校教学课程与评价标准》认为:在课堂中应该形成一种气氛,以批判思维为教育的中心。我们的教学除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外,也应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但在各种思维品质中,缺乏批判性是我们许多学生的共同弱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据表明,学生对于各科目学习的态度具有以下特点:①从主流上(得4、3分的学生数量及平均分)分析,A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B班学生总体稍强。②有极端现象(得5分的学生,B班学生比A班学生明显多),这可能是B班学生在答题时的态度存在问题,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B班学生的叛逆心理要强一些。

但总的来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都不够强,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确实碰到不少这样的情况:明明教材有不合理之处却总是强调以教材为准;做出来的实验现象与教材不同但作业、考试却一定要按教材的要求去写。由此造成学生就不会或者懒得对心中有疑问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我自己感觉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比以前的学生要强,若我们真的能实实在在按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去教学的话,我们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发散思维处于比较好的水平。A、B班的学生相比来说,A班学生的发散思维明显比B班学生的强,在5分的水平上A班学生的数量将近是B班学生数量的两倍。可见学生成绩与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一定的关系。

思维定势人人都有。这种习惯性思维,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不利于接受新知识。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运用题海战术,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模仿,学生思维固定在教师设下的框框内,导致思维形成消极定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不到培养。新课程教学已初显其发散思维的培养优势。

(四)质疑能力

质疑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究。它是体现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学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学生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弱。此外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布比较均匀,没有个别能力特别强或特别弱的现象。

五、结论

本次调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化学创新素质的情况,了解他们对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认识。调查表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学生具备了比以前要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创新素质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得出A,B两班学生的创新素质有一定差异,这跟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相关性是:成绩好的创新素质要高,说明基础教育对创新教育有促进作用。

4.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西面点工艺 面点11

3王 思 雨

二 0 一 二 年九月 三日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又是一年毕业时,又是一年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

乐观。据教育部消息,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0万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准备好了吗?本次调差从多角度分析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

一. 调查实施

调查目标:让我们大学生更加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调查时间:2012.08.28-2012.9.05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 网上搜集资料法

调查对象:本校在校大学生

调查数据分析:

大学生期望从事什么工作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制造业、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这四项分别占总选量的19.16%、12.89%、12.20%和11.73%;而住宿和餐饮业的求职者填写比重最小,仅为2.44%。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青睐的三项职业依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类人员和办事人员,分别占35.14%、22.06%和17.70%,三项合计占总数的74.90%。另外,大学生愿意去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占比较大,分别是31%、11.2%和11.1%;选择个体经营和联营企业的比重最小。可以看出,工作稳定、薪资良好的国有企业仍是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

对于期望工作地点的选择:对求职者而言,二线城市(省会以及计划单列城市)比一线城市(直辖市)更受青睐。

去基层岗位的意愿的分析:明确表示“不愿意”的人群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而表示“可以考虑”的人群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表明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而可能去基层岗位的潜在人群数量在明显增加。

在毕业后的选择中,超过一半的人(51.3%)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只有两成的人(20.8%)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不到两成的被调查者(17.9%)认为应该自主创业。极少数人(5.5%。)认为应当出国深造,也有人(4.2%)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意向,而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身错误的就业观念

2.骄傲自负

3.就业地区意向出现偏好

4.功利色彩较严重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不良社会风气

(三)学校的原因

1.大学地域分布不均衡

2.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

3.办学理念、职业指导存在问题

三.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一).好工作是干出来的很多毕业生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综合实力,寄希望于“找”工作过程中拼运气,不惜重金印简历,使尽浑身解数,大海捞针般地“找”,幻想着最终碰上一份“钱多活少环境美”的好工作。好的工作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找出来的!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虽然,求职必然有一个找工作的过程,需要收集信息,了解行业,投简历,面试笔试。同等情况下,找到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可能也存在不小的差别。但是一定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找工作的过程主要在于实现“人职匹配”,我们找的是自己事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要客观定位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出发点,去找适合自己专业知识技能优势、并符合自己职业兴趣,同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职位,而不是在待遇上左攀右比。否则,即使一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如果在随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能达到岗位要求,早晚也会被淘汰。任何职位及其待遇最终都要与受聘者的真实工作贡献相匹配的。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在学习期间要未雨绸缪,着力打造自己的求职实力,学到真本事;另一方面,即便是第一份工作待遇不很理想,但确实符合自己的发展需要,那么,就不必纠结眼前的待遇。扎下心来,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干出成绩来。当你的贡献逐渐超过最初的待遇时,你的薪酬自然会水涨船高。

(二)、了解应聘单位加强求职针对性

求职不能抱有“广种薄收”的侥幸心理,要有备而来,求职简历要有针对性,不打无准备之仗,提前了解申请职位的公司和岗位性质、要求,既对人家负责,也对自己负责,要具体说明自身专业知识、实习经历和整体的职业发展规划与该公司岗位的对应情况,凸显自己针对这家公司这个岗位的能力以及可能的贡献方向。锁定目标后,要积极主动与对方沟通,电话预约,上门拜访。如果你的条件的确与公司岗位匹配,对方也一定会有正面呼应,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以德为先绝不突破诚信底线

在求职中简历造假、过度包装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说“简历不造假,简直一大傻”。有统计显示:近七成毕业生承认自己的简历有过度包装甚至是造假现象。身处当前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中,有的学生看到个别通过简历造假拿到职位的案例,也如法炮制,将简历过度包装,结果即便幸运,也往往是一时得逞,后患无穷。仁溥律师事务所的宋立峰律师指出,《劳动合同法》明确了用人单位的知情权,其中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如实说明。”即使在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如发现求职者在简历中“注水”,造假学历或假证件,虚构从业经历等,企业可追究其法律责任。随着我国信用制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大学生在求职当中要坚守诚信的底线。而诚信对企业用人单位而言,更是绝不容触犯的红线,企业无论大小对员工的要求都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诚信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不讲诚信的人非但不能为企业带来贡献,甚至潜伏着泄露企业机密、挖企业客户墙角等诸种致命的风险。

(四)积累经验全面发展丰富自我有些学生在求职中炫耀自己每门课程都优秀,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有好分数对就业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反,那些平时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比较活跃,有丰富兼职、实习经验,善于与人沟通,能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同学,可能4年成绩一般,但在企业眼中却是更适合的人才。多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学以致用,并着力锻炼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正所谓“人情达练即文章”,“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自己将来求职积累必要的职业经验。

结语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三点:有道德、有能力、有理想。道德是做人的底线,并坚守准则。先做人后做事。能力是生存的根本,毕业后连能力都不具备的话怎么来生存。至于理想,不要太庸俗。香港大学校长沈祖尧对毕业生的临别赠言,“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生活。漫无止境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能带给你幸福快乐。其次我希望你们过高尚生活。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的人,也不可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其三我希望你们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网:2.宋立峰,仁溥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法》,2011年10月

3.沈祖尧,香港大学校长,2011年5月

附:调差问卷样题

1.大学生期望从事什么工作?

A.制造业 B.教育C.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金融业

2.期望工作地点

A.二线城市(省会以及计划单列城市)B.一线城市(直辖市)

3.去基层岗位的意愿

A愿意B.可以考虑C不愿意

4.毕业选择

A.找工作就业B.读研C.自主创业D.出国深造

5.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A.很好B.强C.一般D.较弱E.很弱

6.你认为现在大学生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么

A.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B.协调沟通能力C.工作经验

5.大学生创业就业社会调查报告 篇五

创业就业背景: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就业时应注意哪些:简历不要乱投;没投过的公司来电,拒绝之;实习要先交钱的,没门;不签约就让干活的,考虑考虑,多方核实一下;不轻信任何口头承诺。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二.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五.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纵观如今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总结出相关对策如下: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也是改善民生、富民强国、促进和谐的大事。大学生毕业后没事干,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创业就业大学生优先,应该形成共识和行动。一靠政府给足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到位,二靠大学生自身发奋努力,科学选择,三靠社会提供竞争机会,并能消除性别歧视,男女生均等就业机会。只有三股绳扭成一股绳,我们的大学生才有希望创业和就业。篇二: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我校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特点和自主创业心态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重要课题,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况,我们决定面向我校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研,通过本次调研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通过问卷设计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1.1调查目的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研究,我们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前准备的真实状况,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还能通过调查,使同学们把课本的认知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也给大学生提出创业前的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202份,回收率为96%。1.2调查时间 2013.11.28-2013.12.20 1.3调查对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校的大

一、大

二、大三的学生 1.4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202份,回收率为96%。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以下方法:1.抽样调查法,针对在校的大

一、大

二、大三的大学生来进行调查,通过询问的方式即在同学们的正常休息时间里进行访问;2.网络调查法,通过对在校的学生上网放松时进行调查;

三、数据分析(1)现在的就业形势 图1就业形势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由图1显示,a代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74%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都是较严峻的;其次有15%认为就业算是比较正常的;8%的学生认为就业是较容易的;还有5%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这可见目前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也可发现还有很多的同学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不了解。

(2)学生对应聘成功因素的看法 图2 应聘成功因素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大都是认为:a专业对口,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b拥有若干技能证书,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c 有一定工作经验d 人事关系都占差不多的比例。说明拥有一些相关证书会增加应聘成功的筹码;有一定工作经验也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大学生刚毕业,在这方面会处于劣势;一些同学认为人事关系也是一种资源,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在就业上少走一些弯路。(3)学生喜欢的工作环境

图3工作单位

由数据显示可知,40%的学生喜欢在国营企业里工作,21%学生喜欢到国家单位工作,20%的学生愿意到外企里工作,22%学生喜欢个体经营。由图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还是比较分散的,不会太集中到某一种企业或单位。(4)学生的就业期望 图4学生对企业的期望

图4中,a 代表企业的名气大,实力强;b代表企业以后有前景,有一定发展空间;c 代表能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在该企业有立足之地。大部分的学生都想自己进入的企业具有较好的前景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企业的现有的名气和实力不太看重;图中还显示出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在企业或单位能够表现自己的实力。图5 由图5分析可知,学生大部分都认为个人能力在就业时个人能力是最重要的;较少的认为学校和专业是最重要,这也说明在就业时学校和专业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较多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选择其他的较多的是认为人事关系最重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是经验的、团队的等。

图6 篇三: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组 长 姓 名陈芳芳0906102013 组 员 姓 名王慧凤0906102014 所 在 院 系教 育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数字媒体091 指 导 教 师王 海 柳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 2010年 12月 15日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过后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家乡启东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

三、调查内容

(1)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2)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调查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6.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校沧州师范学院 院系数学系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12专接本)姓名 高园园 学号 1201301105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2.【调查目的与意义】: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3.【调查时间】2013年5月28日——2013年6月7日 4.【调查地点】:沧州市 5.【调查对象】:沧州市各大高校学生 6.【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7.【调查过程】:首先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到各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完毕后,做数据分析,归纳与整理。

二、正文

1.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遍地都是大学生。每到找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得去招聘会挤,到头来可能有些人花了钱进入会场,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都如石沉大海,无声无息去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慨叹。2005年,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很明显,我们人才缺口大和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一个矛盾,当高教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失调时,便会出现一个“扩招怪圈”: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层层扩招——就业矛盾“后推上移”——高一层次毕业生挤压低一层次的毕业生,层层挤压,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容易引发教育通胀,由此带来的毕业生就业矛盾被“后推上移”,隐患将日益凸显。而且会加剧人才“高消费”现象,大马拉小车,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2.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就这四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1)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2)自身原因①、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 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②、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3)社会原因

①、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②、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③、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4)学校原因

①、调查发现一半以上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不满意。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数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时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观调动,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共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和建议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①、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②、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③、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④、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①、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①、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③、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④、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三、结束语

关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复杂多样,调查具有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只适用于部分人群,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篇二: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业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就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二班 第三组: 组长:莫恩亮 学号:20114043208 组员:张振 学号:20114043209 组员:王昊 学号:20114043224 组员:任志鹏 学号:20114043203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庆三所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调查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调查时间:2013.04.10-2013.4.24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 在学工办和系办公室收集资料 在网上搜索资料 关键词:就业形势 大学生 调查报告

调查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结论及建议: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然而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社会方面: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学生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

原因二:专业和兴趣不对等,很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学生一开始就要求待遇好、职位高,更加加大了就业困境。原因四:企业一般不愿承担对新手的培训费用,很多都要求有经验的工作者。

原因五: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多,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因六:就业机会不平等,靠关系就业的人也不少。

原因七:国家关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不够完善,很多时候执行力度也不够。原因八:金融危机的冲击

原因九: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市场,以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原因十:企业不会片面的从卷面成绩和证书上招聘人才。所以很多企业都采取内部提升,很少从外部招聘。学校方面: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其次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最后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用人单位方面:(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结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建议:

建议一:对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就业引导。

建议二:毕业生要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端正个人的择业心态,对自己科学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择业地区和岗位;要有科学的就业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篇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小组代表人: 雷玉伦 院系专业班级: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09级1班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教 师: 邢玉红 填 表 日 期:二〇一一年五月十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1年3月1日 填 写 说 明

1.调查报告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

2.调查报告以3000字以上为宜,观点正确,段落分明,结构合理,内容充分。3.严禁抄袭,一经发现0分处理。

4.按各指导教师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提交电子版或纸制)。5.封皮为4号宋体;表格为5号宋体,表格控制在当页。6.封皮填写:小组代表人为1人,院系班级和联系电话均为小组代表人资料。

7.调查报告正文格式:

题目(40个汉字以内、4号宋体、加粗、剧中)摘要(200字左右、小4宋体、1.5倍行距)正文内容(3000字以上、小4宋体、1.5倍行距)参考文献(6个以内、5号宋体、1.5倍行距)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

2010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0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正 文: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问题的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大学生择业意愿调查问卷。(详见附件一)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调查对象主要为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大二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为71%,其中男生占43%,女生占57%。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09级在校本科生的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意识、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针对就业意识通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小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仅仅28.1%的调查者表示有强烈的就业意向和就业紧迫意识,57.7%的调查者只是想过就业问题。也许是新疆石河子市的就业竞争不是那么的激烈,调查者的就业意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烈。同时:在这个大学生泛滥的社会,43.6%的同学认为“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一般”,35.2%的同学认为很大的压力。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就业意识似乎对我们这些在校生并不是一种好事。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52.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1.0%和5.7%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1.2%。可见,绝大多数在校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2、关于毕业后方向的选择

在毕业后方向的选择方面,50.7%的调查者选择工作,25.3%的人选择升学,而16.9%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2%的调查者选择了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立刻就业,但有些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7.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七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虽然自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尤其是中国经济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部分企业破产导致工人下岗需要再就业,这就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如果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老百姓巨大的教育投入就会得不到预期的回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老百姓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就会降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会有所改变。如果不能对这种变化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毕业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很有可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改善。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改善这种情况,特别进行了这次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现状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燕山大学三所在秦皇岛市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52份,有效回收率9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高等院校的本专科生,涉及理科、工科、文科、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调查的内容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三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有81%的高校毕业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有9%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形势正常;有6%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有4%的高校毕业生回答对就业形势不了解。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感受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了忧虑。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严峻形势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结构性矛盾,供求关系错位。二是教学知识陈旧,在岗转化率低。三是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生涯模糊。四是就业理念滞后,创业意识不强。五是人才市场管理粗放,个性化服务欠缺。

(二)高校毕业生思想动态的基本情况

调查中有20%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和基层去发展,认为到那里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就目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西部和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西部和基层是最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20%的比例可以让我们感到一丝欣慰,但形势不容乐观,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尤其调查中发现,20%的高校毕业生将自己的择业地点定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内的中心城市。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随着传媒对中心城市的极度渲染,大学生将在“中心城市就业”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忽视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这是部分大学生不顾现实情况,将择业地点定在中心城市的一个原因。此外,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其所长,就其所短。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调查显示,有70%的高校毕业生能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对就业状况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将自己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熟练;缺乏实际经验或相关工作;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对待就业问题的态度主流是积极地、正确的。但是,也有10%的高校毕业生将自己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归结为:国家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父母没有金钱、社会关系。他们对就业的前途信心不足,存在迷茫困惑的认识,甚至悲观失望。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查大学生对“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时的思想指导,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改善”这一问题的看法时,有70%的大学生选择了是。这说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动态方面的指导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这就是适时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思想动态的变化给予准确的引导,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

三、结论和对策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但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总体是积极的。主要表现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能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并对自己不能顺利就业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上面的分析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思想上,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问题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他们在择业地点上盲从中心大城市,将不能顺利就业归结于国家高校扩招政策和父母。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因为人的思想决定行动,错误的思想意识将会产生危险的行动。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各方面必须采取切实可行而有效的对策,争取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的改善。

(一)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就业。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服务外包产业聘用毕业生,增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深化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见习计划。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只有相关部门扎扎实实的落实相关政策,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期望值是指要获取的工作岗位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要满足的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如何,能力抱负、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能否就业,个人的才能、机遇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求职期望值的高低也将起一定作用。求职期望值过高,其结果不是因超越现实而失败,就是侥幸就业后因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需要而处于被动。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心事,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情况等特点,去确定就业期望值。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以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 全面客观认识自己,与社会评价趋于一致

在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就容易成功;如果不切实际使主观评价片高于社会的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碰壁、失败;如果失去自信而使主观评价低于社会的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很可能会错失良机。因此,认识自我是成功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应先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

3. 努力提升素质,培养自信度危机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信心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自信应该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障。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尽管各自的出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处境等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事业和追求都充满必胜的信心。自信能使人积极适应环境,以艰苦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 进行有效心理调节,增强择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要善于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的心理调试法,使自己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如宣泄法。可以向知心朋友、师长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宣泄情绪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宣泄要适度,对他人和社会没有破坏性。再如积极地自我暗示法。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特别在面试之时,在心里默念“我准备好了”“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这对走出自卑、消除怯懦,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对策

1. 结构性矛盾,理顺供求关系

完善高校办学评估督查机制,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高校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结构性矛盾,理顺供求关系。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我省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从内部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理论结合实际,反映社会需求,减少高校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2.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机制,搞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根据国家5部委的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我省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进一步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把提供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针对用人单位违约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应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立法力度,杜绝用人单位随意违约的不良现象,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自我,增长才干。对毕业生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明确定位,全面落实毕业生的去向。

3.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配套机制

2010年全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异常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此次教育部门在将招生与就业挂钩时特别强调“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一票否决”,对造假进行制度约束。如果这两种权力分别由两个有着制衡关系的部门执行的话,如教育部门行使“坚决调减”权力,统计或审计部门审查就业率真假而行使“一票否决”权力,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

4. 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络、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我省)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5. 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要在逐步规范中设定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要在我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由专业化的公司为大学生设立不同职业的能力模型,通过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能力,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增加就业成功率。应鼓励我省高校和企业之间积极合作,对职前大学生进行培训,如建立像北大青鸟APTECH这样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而毕业生自己也要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

[2]貟小波.高校规模扩大后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4):22.

[3]张巧梅.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4):85.

8.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八

一、调查背景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无需置疑的事实。对于学生来说,减轻课业负担就像海市蜃楼,只是可望不可及的美丽幻想,这和当前的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是相违背的。[1]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减负”成了基础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

学生学业负担的轻重问题是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努力追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负担的动态平衡是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2]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课业负担主要是指完成学校所设置的课程的学习任务所产生的负担。[3]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业负担中,课业负担是最主要的。各式各样的课程、作业、考试、竞赛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对学生的家庭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因而“减负”的核心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自2008年以来,重庆市綦江区深入践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改革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开创了教育改革的“綦江模式”。[4]因此,本次调研选择在綦江区打通镇第二小学进行,希望在了解当地课改在“减负”真实效果的基础上,对该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全方位的摸底,为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供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打通镇第二小学校长、教师、四五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调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50份。考虑到问卷题目较多,低年级学生做起来较为吃力,因此向四五六年级学生各发放问卷36、40、72份;回收问卷148份,三个年级依次回收36、40、72份,回收率分别为100%;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34、39、69,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4%、97.5%、95.8%,总有效回收率为96.6%。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西南大学“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的调研问卷“学生学习与体制状况调查问卷”,笔者随机抽取了打通镇第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最终的问卷结果做了数据分析。

2. 访谈法。访谈法主要用于对该校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调查。在为期三天的调查里,总共访谈了该校2位校长、5位教师、1位学生家长及未做问卷调查的5位学生。

3. 资料收集法。通过搜集当地有关“减负”的报道、学校的“减负”措施、当地的政策文本以及其他资料,配合问卷法和访谈法,丰富调查内容,增加调研的可信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业负担轻重受学生学习动机影响

对小学生来讲,热爱学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是进行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而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会减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当学习上遇到困难之时,这类学生不是想着如何去面对问题找办法解决,而会因为学习动机较弱选择逃避或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学习上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加上老师和家长的高度期望,这类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压力,课业状况完成的不够好,便导致了课业负担的产生。

调查显示,在“我在学习上积极主动”问题上,有66.65%的学生表示赞同,说明依然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在“我可以独立解决在学习中越到的问题与挑战”问题上,有69.22%的学生表示赞同,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选择了想办法自己解决。总体而言,该校学生学习动机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完成学业,并且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和满足,但依然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负最主要的举措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非只是少布置些作业、少进行些考试,或是上级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各类政策,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的核心是要平衡大量练习与保证学习效果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课业负担的减轻不能以降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为代价,而要在减轻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又要保证学习效果,最主要的举措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课后学生需要通过做大量练习才能完成的知识巩固在课堂的40分钟内进行二次强化和巩固。

调查显示,该校学生对目前接受的教育表示满意的人数接近90%;66.66%的学生都认为学习内容有新鲜感,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课堂上教师采取了一系列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82.0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与考试有关,这虽然也反映出了农村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当同时也说明了该校教师在课堂中能合理安排内容,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考试的要求,从而减轻课后学生的负担。

(三)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学习观念

课业负担的减轻,除了要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最多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也是减轻自身课业负担的一种重要方式。

调查显示,该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主动应用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我喜欢与他们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问题上,71.79%的学生表示赞同。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会及时请教别人”的问题上,69.22%的学生表示赞同。从这一调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既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向别人求助,也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积极性。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该校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在遇到问题之时能够及时向老师求助,学习上能够运用记忆技巧,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有自身的见解和思考,并非一味听从教师的安排。

(四)师生在减负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

在對发放的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之时,笔者发现,在课业负担的轻重问题上,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偏差。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问卷和访谈结果均有效,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说假话,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考虑学生学的过程。师生之间缺乏及时有效地沟通,使得师生之间信息传递受阻,教师不了解学生,因而才造成两者在课业负担上认知的偏差;其次,便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通过对问卷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笔者认为,自觉课业负担较重的学生大都是学习动机缺乏、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感到课业负担较重,但毕竟只是少数。

四、对策与建议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打通镇第二小学在落实“减负”上虽然成绩明显但仍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给出如下的对策与建议:

(一)立足素质教育,明晰基础教育的作用

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个别教师对于基础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晰,依然以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小学教育不仅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阶段,而且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他们的素质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6]因而小学教育应当立足于素质教育,而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也应当以此为准绳,努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非简单地看重学生的成绩。

(二)转变教师思维,积极推进新课改

教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较多,他们因为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新课改的接受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也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针对这类问题,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吸引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教师补充农村教师资源,以此带动农村学校中老教师群体思维的转变,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促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更新

调查得知,新课改在该校的实施力度依然有待加强,而在新课改继续深入进行的同时,教师不仅要着力改变自身的授课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加强;而学生也应当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只有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同时进行转变,才能使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并努力学习。

(四)发挥家庭教育在“减负”中的作用

“要使家庭教育在“减负”中发挥促进作用,重要的是要解决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能辨别和摒除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学习和接受现代进步的教育思想。”[7]在减负问题上,除了学校要做出努力之外,家庭也应当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对子女的“减负”工作。家长首先应当客观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观念引导和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可以自由的健康发展;此外,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断给予孩子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能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得到完满释放,自然也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注释:

[1] 张春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种认知负荷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19):54 -57.

[2] 桂荣.中学生学业负担调查报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3] 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5).

[4] 王毅,李罡.开创教育改革的“綦江模式”[N].重庆日报.2009-3-6.

[6] 郝思恭.太原市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3).

[7] 宗秋荣.“减负”与家庭教育的功能转换[J].教育研究.2000(12).

9.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九

学院:艺术学院班级:10级环艺班姓名:...学号:.....一.实践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故决定在这个暑假作此点差实践,二.实践时间:2012.4.1.---2012.4.25

三.实践途径:

通过走访荣成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负责人,通过发放问卷,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四.实践过程:

在2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调查了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共收回了大约200份有效问卷。因此,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此次调查实践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五.实践结果及相关分析: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1.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统计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2.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薪水一项则占据主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

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

3.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4.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与我们在荣成做调查的局限性有关:在荣成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5.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6.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7.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

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六.实践感悟: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同时,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七.实践总结:

10.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十

——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的调查报告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0设计2班

姓名:xx

贵大:xxx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xx

实践的主题: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的研究

时间:4月25日------5月25日

地点:贵州贵阳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大学生专业选择思想趋势

(一)盲目追从热门。由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在选择专业没有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更多的关注热门专业或是按家人的要求或想法来决定自己的专业。其实,有很多好专业从未热门过,但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一直很高。而所谓的热门,因为学习的人多,就业竞争压力反而更大。

(二)性别问题影响。老一代的旧思想认为某些职业只适合女生或男生,学生因此而放弃自己喜欢的或被市场需求的专业。而如今的时代,一些行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女生或男生,对于像护士或秘书这些职业不再仅仅是女生的特权,男生也同样可以从事甚至更被需要。而对于电子机械等一些跟理工科相关的行业女生也同样可以做的很好。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一)女生就业难度大于男生

根据调查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或是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列都高于女生,可见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明显低于男生,面对就业压力,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深造”,也有一些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导致自己求职难。

(二)理工类签约情况好于文科类

根据调查结果,理工类毕业生“已签约”比例为33.9%,“有意向但尚未签约”的比例为35.6%,而文科类学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分别只有29.6%、14.8%,都明显低于理工类学生。

(三)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个工作。

在调查中有对被调查者提问到: 对于“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您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的回答,肯定“对口、吻合”的只有26%;选择最多的是“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占43%;最少的是“没关系,却是我的爱好和特长”,有9%;根本没有关系的有22%。

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选择“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最高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新职业不断的推陈出新和老职业的内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像以前一样定位在某一职业方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适合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或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随着职业发展也可以从事IT咨询、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非技术工作。而理科出身的人未必需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数据分析员、生产研发,甚至投资分析等职业同样适合他们。智联招聘网的CEO刘浩先生就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在耶鲁学的法律,从事过风险投资,现在做了企业老板

(四)实践经历、“干部”经历让毕业生加分不少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同时又担任过学生干部,那他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9.1%,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正式签约率仅有13.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6.1%,未当过干部的学生正式签约率只有24.0%。

(五)多数学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环境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主地把薪酬标准降到合理区间。

三、关于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必需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我们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1更新观念。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1)转变择业观念。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如在其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

(2)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

(2)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好此问题。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1)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格局,其中用人单位在不同就业领域吸收的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同二要充分考虑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2)部分学校可考虑与职业技术教育接轨。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望,注定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同源

性。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分别设计相应的学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修,从而有效地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课外活动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下一篇:暑假学习计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