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共20篇)(共20篇)
1.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 篇一
通过这次线上学习,我收获颇丰,史宁中校长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两个学段到三个学段的变化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特别加强了学段衔接,对“幼小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前言”中所指出的课标修订主要变化之“加强了学段衔接”要求,需要我们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用三会统领四基四能,统领情感态度价值观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数学眼光:数学抽象;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几代数学家都提出数学的特征:数学的一般性,数学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实际上提出“三会”和几代数学家提出有共识是一致的。史校长解释到: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的掌握。
2.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 篇二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化简”书本知识,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 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 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 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 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 当然学生不难做出回答, 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 学生就感到茫然了, 趁学生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入新课题, “为了满足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2. 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 “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 而且, 它能给予我们能力, 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 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业务关系, 急需一辆汽车, 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 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 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 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 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 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 (里程) 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 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 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 提出思考的途径, 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把数学条理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泼多变, 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 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 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 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如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的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 注意气氛反馈, 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 教学中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 思路让学生讲, 疑难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 错误让学生析, 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 学生的作用是内因, 教师的作用是外因, 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 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 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 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 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 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 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 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 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形状,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 所消耗的材料最少, 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生态平衡, 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的思想。
四、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 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 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 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 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 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减轻学生的压力, 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 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1. 操作性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 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 拼、摆、折或连一连, 构建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
2. 创意设计题。
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节内容时, 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形, 并用一句贴切的话形容一下你拼出的图形的含义。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内容, 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 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 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 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 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3.对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认识体会 篇三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现有三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师生互动。
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精英的教育,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或者根本用不上。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
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强化师生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可以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更应重视信息技術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 flash 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而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教材上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同学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其他同学到阅览室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共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4.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对于学生成绩的分析,不是单纯地凭印象判断,更应该基于大数据进行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测评。而测试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分析考试成绩的集中趋势(平均分、中数、众数)、离散趋势(标准差)、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从而反馈学生情况。教师应相应提高自身的测评素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是惯式或套路化的生硬教学。
好的教学活动开展离不开科组的教学规划和实施。例如高三学年的安排,可以以三大主题为引领,以话题整合(常用表达、句型使用、语法填空、书面表达等)开展教学,接着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提升语言能力,完善学习策略,而冲刺阶段主要以规范化和查漏补缺为主。
5.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近段时间,在梁主任的引领下,我们开始研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送审稿)》,第一期主要学习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的相关内容。读完之后,我有以下一些感想与思考: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网络上经常有一种声音就是倡导取消英语这门课程,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翻译软件等科技的进步,英语已经没有必要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折磨中国孩子。果真如此吗?
如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界定,英语作为在当今世界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门发展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科。我想尽管科技在进步,可以取代一部分人工翻译,取代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但它无法取代英语这门课程对孩子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传递语言的人文性特点。
二、“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课程理念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口号,它可以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每一节课之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我们日常的每一节课都应围绕着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去确立教学目标、统整课程内容,挖掘语篇内容的育人价值,在每节课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这就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好的英语课,从来不是只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培养良好的品格。
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是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与钻研的方向。
新课标中明确提到了这几个理念,这是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几个名词,但如何去实践、去落实仍然是难题。虽然我们还走在学习与尝试的路上,但我相信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在每一次小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6.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 篇六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学科。《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些都体现着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7.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初探 篇七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 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做一个具有研究型和创造性的团体,他们是教学的主体,应该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这些新要求,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学习本身主业数学的学习,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觉察的能力,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在每堂课或每次测试后,积极反思教学的过程,寻找出失误和经验,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往教师都是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但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把自己主导者的位置转换成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将学生放在中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制定多层次、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效果的标准.根据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多维度角度去设置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会学生知识能力,还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后效果,还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过程.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目标的多维度,还体现在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以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出发,对于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合理范围内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有效,更加具备可行性.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1. 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是在一种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参与课堂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突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灵活生动的,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和传统的教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内容可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多媒体展示、游戏开展、问题讨论、课堂实践等.这些形式的意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思想的集中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好奇、渴求及向往.
2. 进行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提倡师生、生生互动,推动课堂信息交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目标.
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接受什么内容,学生也很少去质疑教师所讲述的东西.但是新课标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协作、平等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空间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积极地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而且能够推动课堂良好的氛围.在一节课后,留下10分钟,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作答,对于一些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教师再做最后的引导,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知识也进行了巩固和加深.
四、及时进行课后信息反馈
课堂结束后,教师的任务并没有结束,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信息的搜集可以有很多种的方式,例如,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错误出现率比较高的问题肯定就是全班学生掌握最差的问题;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最迟疑、最犹豫的问题,就是没有讲清楚的内容等.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10分钟来解决学生对上节课仍有疑问的问题,这样就能查漏补缺,制造机会让学生提问,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支晗.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微探[J].新课程学习·上, 2010(4).
[2]李昌民.初中数学教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举隅[J].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3]訾立红.例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今日教师,2010 (14).
[4]贾俊霞.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今日教师,2010 (14).
8.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设计思路
一、你是怎样理解新课标(2011年版)与旧课标(2001年版)的关系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7.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怎样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三、“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对此,怎样理解的(有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地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对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版本各册教材进行梳理,小学阶段可渗透的思想方法有: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的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四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新增的两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准确。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在做的过程中积累。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加强双基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数学基础好、数学成绩优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是强调双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双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9.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二、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三、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同时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四、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0.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认真学习,我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作为刚刚参与教育事业的我来说,能够接受这样的培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急需的。新课标的内容、重点这都是我十分急需的,新课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我的需要。我就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应实现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新课标的实行,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进行。随后进行的课堂检测,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新课标的知识。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11.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篇十一
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教材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连串抽象的证明、许多难题……她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体系;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她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个“范本”。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习过程中供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她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
然而,《标准》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之下,数学教材需要改变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她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而应当具备新的含义。
二、对教材教学功能的认识
学什么与怎样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关注教材与教学的一致性问题。教材的改变就不仅仅落实在选材方面,还要重新组织教材结构。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其中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更蕴涵着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包括活动的题材、素材,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目标。因此,教材的形式朝着教学设计蓝本靠近了一步。
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使用教材的人需要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改造以后,才能够合理、有效的在课堂中使用它。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
三、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按照《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数学知识领域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教材对于相关知识领域的意义、重心、发展线索和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四、教材的主要特点
1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
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等,为此,在每一册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都将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2“混编”的形式
12.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 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如同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 “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入胜, “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案例:在学习“等差数列”时, 常用几个有规律的数列让学生观察, 从而引出定义。 (1) 听电影《红高梁》插曲 (放歌曲) 。请问你能否分析《酒神曲》中的“1、4、7”及“3、6、9”各有什么特点?
(2) 看《幸运52》中一段录像。主持人:一列数71、51、31、11、x, …你能说出x是多少吗?有什么规律?
一个是音乐中的数学问题, 一个是电视中的数学问题。这种用音频刺激感官的设计, 能让学生体味数学中的美,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构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 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为它既要求思维的数量, 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 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案例: (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从具体数列求和中提炼概括思想方法:不相同的数求和化归为相同数求和, 实现化归的依据是等差数列的性质; (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在“用向量及其运算表示几何元素”的思想下, 联系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等经验, 让学生探究而获得结论; (3) 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是 (单位) 圆的几何性质的代数表示”的思想下, 探究终边关于坐标轴、原点以及直线y=x对称的两个角的关系, 而得到所有公式。
13.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十三
于娟
我通过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范文网 )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14.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让“走教案”变为为生动性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15.新课标理念下优化数学习题课教学 篇十五
习题课的精髓与实质就是教师对习题材料的处理能否发挥习题的功能,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外化”, 并通过“外化”强化知识的“内化”, 这是一节习题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1 合理的选题
1.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 它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故要达成高效的训练目标, 教师在选择相关习题时, 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 学生基础好的可少做甚至不做, 当场掌握好的可以少做或不做, 但学生普遍有缺陷的、常犯的则要适当反复及强化, 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习题选择要有可行性
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习题的选择, 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思维活动未得到充分的展开, 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长此以往, 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所以, 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度”。
1.3 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题不在多而在精, 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 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 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 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1.4 习题选择要有研究性
首先, 选择习题要精典, 要有丰富内涵, 教师除注重结果之外, 更要注重组题方式和质量, 达到“一题多解, 达到熟悉;多解归一, 挖掘共同本质;多题归一, 归纳思考规律。”再次, 尽量设计选自实际生活中原型,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编习题, 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中应用, 在收集信息过程中, 注重研究过程, 才会应用数学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5 习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习题的挖掘
新课标下的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 教师在题目选编中, 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 适当拓深、演变, 使其源于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应丢西瓜捡芝麻, 忽视课本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习题, 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2.1 习题课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教, 学生学”, 学生习惯了那种只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而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认知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 即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 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因此, 教法为学法“让路”, 是基于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言, 教师的任务不但是要指导学生学习,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还要营造一种学生学习知识的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求知,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 学生容易疲劳, 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克服这一现象, 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 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 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 培养良好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便是其中的道理。成功的数学习题课, 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灵性, 在思考中展现智慧, 在体验中生成情感。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老师能处理好师生关系, 再辅以鼓励、激励, 学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学生便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佳状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
3 做好课后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处理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 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 因此, 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3.1 作业设计有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 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 就是作业练习什么, 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 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 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 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 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 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3.2 作业设计有针对性
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 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 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 或太难, 或太深, 学生不会做, 无结果, 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 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3.3 作业设计有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下, 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则可缩这种差距。当然, 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 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 显然行之有效, 但要注意, 不能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3.4 作业设计有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 必须有目的, 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 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 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 难易适度, 让学生能完成。
3.5 作业设计有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 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 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总之, 习题课教学, 要贯彻新教学理念, 由题海战术转变习题精选, 由重知识转变为重思维过程, 由就题论题转变为就题发挥, 由此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达到数学习题课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23.
[2]李一麟.整体思维与数学解题[J].数学通报., 1992, 5:56.
[3]王林全.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87.
16.高中《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篇十六
一、数学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数学一向以抽象闻名,数学教材更是令学生厌烦。除了所谓的未知数x,y,z,就是三角形ABC,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好感。
事实上,数学学科是数学家活动的结果的记录。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活动的结果,完全掩盖了数学家活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人’性,其曲折、丰富及其生活意义和包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全被湮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命题之中。若只操作这些“符号”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它们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令学生感到厌倦。这时,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者,让这些实践活动当着学生的面展开,实践知识的获得及其在获得过程中所付出的“人的意义”全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数学教师用深厚的数学基础,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来将数学教材“解释”得更美妙,生动一些。
二、有策略地进行概念教學
《新课标》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数学的形式表达。例如统计,《新课标》将内容设置为统计案例,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又如对导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也要求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显然,《新课标》这样的处理,就是把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成了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由此,进行概念教学,必须舍弃以往的形式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操作概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概念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它有着双层含义:概念的形式和概念的操作,即将自我认识上升为抽象的规定,同时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再现。”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结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2岁至15岁左右。学生开始发展出把具体的运算应用到假设情况上去的能力,逐步地获得了具有成人思维特征的更复杂的逻辑推理能力。”根据这些,引导学生直觉地理解这些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识,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掌握它们,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而后才能使概念成为思维中的具体,而同时应尽量避免过去那种用形式化的术语来表达这些观念,如用方程式等精心制作的言语性概念来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形式往往超越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使他们难以接受。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突破一味的精细化模式。著名的哥式塔学习理论,也称完行学派,认为学习重在对认识对象的整体把握。这对数学教学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对有些数学概念,如负数、极限、典型二次曲线等,需要首先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之后再深入到局部来认识,这样更符合人的认知方式多样性的规律。而任何概念都处理为直线式的讲解不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对于目前所提倡的“过程教学”也有此含义。通常的过程有两种:一是概念表述顺序的过程;二是概念发生的真实过程。经过编者的处理,课本上的概念过程通常表现为顺序过程。“过程教学”的实质是将概念的顺序过程转化为概念真实发生的过程。这样一个完整、具体、清晰的逐步展示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
正面的概念知识传授之后,学生未必能立即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未必能立即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这就需要利用其他的方式继续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动手,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做一做,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情趣。创设概念学习的情境任何一个成功的职业者都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数学教师也应具有教学意识。“教学意识是教师对教学的反映,是教学过程中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教学意识决定教学活动,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意识水平实际上确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意识的诸多方面中,基本而有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情境意识,即自然地创设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发现问题,领悟数学概念的意义。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学习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相关资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那种连珠炮式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应提倡;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提出个人的想法,切磋交流。情境意识的关键在于创设一个智力启发气氛,是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产生观念重视推理,形成一个合作的智力群体。
敏锐的情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而恰当地体现,有利于克服数学抽象呆板的冷面孔,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是新世纪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航标。《新课标》所体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要求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思路,是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突破口,施行生动有效的概念教学为基本。在此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索精神,以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
17.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七
8月24日和2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了解到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二、通过学习了解到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盲区.(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三、通过学习,知道了本次数学要求从“双基”变成了“四基”。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通过学习,树立新的教材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五、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18.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十八
傅宝全2012秋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培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行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生活数学。
生活即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19.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 篇十九
一、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花4、黑10、花3、黑6及黑A、片3、片Q、黑Q两组扑克牌,问:你会玩“24点”游戏吗?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其中J、Q、K、A分别代表11、12、13、1)请将上述两组扑克牌凑成24。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要转变传统观念,巧用活动式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所关注的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既要重视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技能,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数学问题,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比如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态度,在数学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和自信程度,等等。活动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进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发生又不同于科学探究活动,具体的实物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只是“外在的活动”,而实质性的数学探究往往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经历“直观—感性认识—理性思考”的活动过程,同时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过程(从猜想到说明/证明)的欣喜和挑战。如在七年级数学“从三个方向看”这一节课里,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模型: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圆锥、棱柱、球等,课堂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组内讨论观察,画出三视图,最后再全班讨论。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让学生剪纸双喜、松树、蝴蝶或折纸飞机、千纸鹤等在课堂上使用。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让学生剪硬纸条(线段)、平行四边形硬纸片等,在课堂上用旋转的方式来学习、体会。另外,可通过折纸活动来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还可用拼图的方法得出勾股定理,等等。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且这样的活动方式本身也承载着许多重要的几何问题,可以提炼出更一般的几何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模拟生活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行程应用题中的“相向、相对、相背、追及”等这些问题的理解,教师可安排学生上台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现实的活动中真正领悟这些问题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更加亲近数学。
三、深入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开启学生的理性思维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挖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启学生数学学习的理性思维。教师要经常变换教材情境,使情境更生活化、趣味化。
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照片……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源。如:利用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大小不一的同底照片可以让学生认知相似性。这样的素材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味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而且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例如,某校学生市内电话使用付费有三种方法选择:
第一种:每月基本费用10元,可免费打30次电话(每次限3分钟),以后每增加1次,收费0.2元。
第二种:每月一次性缴费16元,不限打电话的次数。
第三种:每次付费0.5元,不收其他费用。
你愿选择哪种付费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搜索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乐学的生活数学。
20.浅析新课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二十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37-02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分层教学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
二、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教材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数学教育家苏步青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材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5.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题,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推荐阅读: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1-04
新课标《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学习体会10-02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9-10
小学英语新课标读书笔记07-02
学习数学《新课标》的计划08-01
数学读书心得体会09-03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总结07-1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10-05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07-09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期末试卷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