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14篇)
1.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倡议书
社会需要和谐,大学同样需要和谐。随着和谐社会在国内影响力的提高,和
谐校园的发展也加了快了脚步,推进我校的和谐发展建设势在必行。和谐可以凝
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
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
1.关心学校,处处为学校大局和全校学生的根本利益着想。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努力为集体或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3.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增强劳动意识。
4.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无故缺席,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5.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实验报告不抄袭,考试不作弊。
6.严格遵守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自习不占座。
7.严格遵守公寓管理制度,爱护寝室卫生,不晚归宿,不逃宿,不包宿上网打游戏。
8.文明修身,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打架斗殴,男女同学在公共场合不过分亲昵。
9.爱护环境,不破坏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杂物。
10.生活俭朴,不盲目攀比,不过度消费。
11.注重节约,不浪费水、电和粮食等资源。
12.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饮食卫生,不违章用电,不违反交通法规。
13.从身边小事做起,文明修身,创建和谐。每人每天争取做一件有益于创建文明、营造
和谐的有意义的小事。
现代港口与物流管理系学生会
2011年5月15日
2.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内和外顺。
“内和”就是将高等教育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考虑高等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外顺”就是如何理顺高等教育与外部因素的关系的问题。
2. 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首先, “和而不同”追求一个较高的境界。“和”即团结, 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需要凝心聚智、加强协作的精神。其次, “和而不同”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即包容, 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需要海纳百川、和谐共处的胸怀。
3. 协调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 强调协调性就是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
4. 政通人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和谐校园的根本手段和目的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强调诚信友爱, 师生员工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内涵[7]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处11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一是物质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 即构成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 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二是制度文化, 即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等, 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积淀;三是精神文化, 即由学校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 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关系, 是校园文化的境界氛围。
三、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呼唤和谐的图书馆
1. 和谐图书馆的内涵[2]。
“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学校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相和谐为宗旨, 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要素, 提升图书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 增加读者与图书馆员的互动性, 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 建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团结友爱、各种关系协调, 充满文化感染力的知识殿堂。
2.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呼唤和谐的图书馆[4]。
图书馆的建筑格局、藏书体系、环境装饰、服务态度等, 处处体现着高校的文化和精神。
四、图书馆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
1. 强化服务理念, 构建强有力的图书馆服务文化[5]。
图书馆拓展读者服务项目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扩大文献流通服务, 千方百计提高馆藏资源的流通率和阅览座位的上座率;开展各种定期服务, 潜心为教师学生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认真研究读者的需求和阅读规律, 拓展服务项目, 使读者服务成为加快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2. 优化馆藏,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1]。
图书馆必须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任务, 系统收藏有关专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重点入藏与学校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 特别要注重收藏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弘扬爱国主义的作品, 保证智力用书与德育用书的比例合理配置。
3. 加强馆员现代化素质的培养, 提高文献服务质量[3]。
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控制全方位信息技术的应用, 迫切需要一批服务意识强, 熟悉各种文献检索方法, 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的专职、专业化人才, 这是提高文献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强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培训方面要制定全馆业务培训计划, 使馆员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其次, 要引进既懂图书馆业务知识, 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图书馆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学校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相和谐为宗旨, 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要素, 提升图书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 增加读者与图书馆员的互动性, 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 建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团结友爱、各种关系协调, 充满文化感染力的知识殿堂。
关键词:图书馆,和谐,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葛晓霞.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
[2]龚月新.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和谐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 2005, (8) .
[3]马忠庚, 王学军.高等学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探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0) .
[4]凌征强.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5) .
[5]肖秀静.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青海教育, 2006, (3) .
[6]陈中永.高等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
3.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高校 党建 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社会主义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党建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要紧密围绕和谐校园构建的核心问题,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大力推进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党建,可以有力地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校党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关键在于党的建设。
1.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思想保证。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当前高校党先进性建设,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2.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建设和谐校园,关键也在各级党组织。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和推动力量。高校党组织应当努力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学院分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3.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力量保证。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广大党员在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机关党员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影响着学校的和谐团结;教师党员教书育人水平影响着全校和谐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大学生党员在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影响和谐校园建设水平。高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校师生出色地完成构建和谐校园的各项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作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构建和谐校园要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支撑力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带头奋斗、多作贡献。要在坚持本科生“支部建在班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尽可能把教师和研究生党支部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要把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拓展和覆盖。要加大发展优秀人才入党的工作力度,积极吸收符合党员条件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入党,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夯实党在基层执政的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构建和谐校园要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大计上来,全校一心、团结协作。高校学生党员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在品质、能力、行为的先进性上。品质上的先进性,主要是指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品质的延伸,是品质由内向外的过渡和转化。能力是高是低,直接影响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构成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件。行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外在展示,是品质、能力的实现。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说到底主要是靠行。
3.构建和谐校园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制度是约束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准则,党的制度建设更是规范党组织、约束党员的标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包括党员意识强化机制、学习教育机制、管理机制、能力增强机制、进步激励机制、队伍纯洁机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加强高校党建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握构建和谐校园的正确方向
继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采取一科为主与多科渗透相结合、思想政治课为主与专业课渗透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措施,大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新课程设置,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培训和研究,全面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夯实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基础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点要建设和谐、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建设和谐校园加快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进一步改进和调整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尽可能与行政、教学、科研组织对应设置党组织。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学生党组织。可以在规定的注册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临时活动支部,以增加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2)要选好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的班子,配强“一把手”;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坚持干部谈心交流制度,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使领导班子真正做到团结干事。党的队伍自身还应保证与上级党组织的政令畅通。党总支、支部领导人要有驾驭局面、掌握方向、协调关系的能力以及坚定地落实上级党组织下达的任务的能力和信念。(3)党员是和谐党组织的细胞,只有细胞被激活,才能增强和谐党组织的活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职工党员要增强党员意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立足岗位作贡献。学生党员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了和谐高校建设的文化载体。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社团建设,我校书画协会被评为第二届全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我省组织的西部计划、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校队被评为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和谐高校建设。
4.积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学校行风评议活动
党委统一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了党政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和学校行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评判和监督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纠正不正之风。经常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进行检查,严格要求。坚持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招标,坚持对购买教学仪器设备、大宗和基建维修项目等支出一万元以上的款额进行审计工作,坚持对经济活动部门的账目进行年度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为和谐高校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纪律保障。
结 语
推进和校园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也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高校要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校园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推进高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在高校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高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密切,高校校园更加和谐,为更好地落实党的各项任务提供强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胜国.论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与构建和谐校园[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7.
[4]欧阳淞.努力开创基层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07(22).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陕西西安
4.和谐校园建设调查问卷 篇四
您好!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调查小组的学生,希望能占用你一些时间完成我们的调查,真诚感谢你的支持!
填写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号码上打√,_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客观性,希望你尽量如实表达自己的想法。○
1.你认为建设和谐校园有必要么?
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没有必要
2.你认为影响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管理制度B.领导素质C.师生关系D.同学素质
3.你觉得你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怎么样?
A.很好,经常讨论问题 B.一般,有事才找老师 C.除了上课,从来不说话
4.自习室或者图书馆里大声说话或使用手机.吃东西,你可以接受么?
A.接受B.不接受C.可以理解D.无所谓
5.你认为学校师生关系怎么样?
A.非常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不融洽
6.你觉得学校老师平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质量怎么样: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7.你对校园的生活坏境和学习环境感到:
A.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8.你在学校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交到朋友?
A.学习工作接触B.社团活动C.网上D.其他:..9.当你与同学或室友发生了不愉快时怎么办:
A.主动向对方解释或道歉B.不管谁对,先道歉,心里自责
C.沉默D.从不主动道歉
10.你觉得宿舍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生活习惯B.兴趣不同C.家庭背景D.价值观念
11.平时交往中,遇到与你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是你会:
A.觉得索然寡味,找个借口离开B.没有多大兴致,但会耐心应付
C.很有兴趣与他谈各自爱好或观点D.没有遇到过,说不清楚
12.你觉得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效果如何?
A.很有意义B.一般C.没意思D.说不清
13.你怎么看待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
A.很有成就B.成就不大C.没有成就D.说不清
14.你认为现在学校的道德风气怎么样?
A.良好B.一般C.不佳D.恶劣
15.你对于说粗话是这样看待的?
A.口头禅B.只是生气发泄 C.不说,没礼貌D.其他..16.你对情侣在校园公共场所的亲昵举动怎么看?
A.影响大学生形象B.令人反感C.无所谓D.很正常
17.你曾经遇到过以下事情:(多选)
□教学楼水龙头坏了而没人修□厕所脏乱
□教室桌椅杂乱□在教室丢东西找不到
□宿舍用品损坏,长期报修无果□教室.实验室设备老化
□其他:..18.当你遇到以上情况,一般怎么处理?
A.找相关管理人员B.不做处理C.看情况D.其他:..19.当你找相关人员解决你身边的问题,一般:
A.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B.过一段时间才能解决C.一直没有解决
20.你觉得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程度上怎么样?
A.非常完善B.比较完善C.亟待完善D.一般
21.你觉得我校基础设施完善和布局情况怎么样?
A.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B.基础设施完善,布局不合理
C.基础设施不完善,布局合理D.基础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
22.你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卫生情况评价如何:
A.很好B.一般C.有点差D.很差
23.你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如何?
A.很好B.一般C.有点差D.很差
24.你认为学校及周边当前存在那些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可多选)
A.周边小摊影响交通、环境B.自行车辆乱停乱放
C.校园及周边治安不好D.其他:..25.你认为当前建设和谐校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6.你对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其他想法和建议?
27.你给我们的建议?
5.关于和谐城乡建设的自查报告 篇五
郭楼镇在各级领导正确领导下,在各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的,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汶上县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汶政办发 [2011]36号)文件要求,我镇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对全镇和谐城乡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好城镇规划,构建和谐城乡建设
(一)搞好总体规划,拉起小城镇建设框架。2005年郭楼镇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发展优势,合理布局”的规划原则,委托山东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对全镇总体规划进行了编制,一次性通过省、市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评价很高,经镇第 届 次人大会议通过,上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经镇政府向全镇公布后,进行逐年实施。2009年3月以来,根据郭楼镇建设现状、结合郭楼镇土地综合整治和合村并点项目,委托山东省城乡建筑规划设计院对全镇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全镇规划为一镇区三社区:即温馨家园社区(镇驻地)、靓景明居社区、阳城和谐家园社区、碧水云居社区,截止目前总体规划已定稿,并通过有关专家的评审。
(二)、抓好详细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我镇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委托山东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温馨家园社区、阳城和谐家园社区、靓景明居社区的详细规划,现该公司正在进 1
行碧水云居社区的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后我镇的详规覆盖率将达到100%。
在规划中坚持“三高一化”的标准,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和科学化。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建设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把建设小城镇与发展镇内经济相结合;三是把建设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四是把建设小城镇与突出镇域特色相结合,五是土地综合整治与合村并点相结合。形成清晰的空间组合和合理的功能分区,最大限度的体现了郭楼镇的小城镇特色。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和谐城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道路建设。先后投资3000万元以上对镇域内的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的拓宽改造和新建。2011年全镇将新修和拓宽农村道路7公里,总投资500万元,全镇村庄“五化”工程道路建设55公里,总面积19.25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沟40余公里,总投资 1300余万元,硬化率达到90%以上。
(二)集中供水。在原有的集中供水设施基础上。2010年新铺设供水管道1.5公里,投资15万元,改造维修供水管道1公里,投资6.5万元,现供水系统覆盖了整个镇区,普及率达100%。
(三)排水系统。2010年修建地下、地上排水沟、管道 40公里,总投资200万元,修建桥涵 50座,疏通河道60公里,总投资85万元。
(四)路灯。2010年新上、更换安装路灯296盏。镇区、村庄主要街道 90%以上全部实现路灯照明。
(五)环卫设施。2011年,在原有铁质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基础上,新购置大型垃圾运输车一辆、垃圾箱50个,同时新建垃圾池177个,目前全镇垃圾池(箱)达到了267个。卫生环境管理幅射到了镇域内主要道路及全镇47个行政村,垃圾处理做到了村收、镇集、县运、市处理。
(六)加大其它基础公用设施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投资65万元铺设迅达路两侧人行道、14000平方米、安装路沿石2856米。投资85万元安装高标准LED路灯56盏、新型节能路灯60盏。投资90万元栽植了法桐、水杉、月季、银杏、百日红等绿化苗木,小城镇内真正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净化。
三、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和谐城乡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郭楼镇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以改革城镇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负总责,分管副镇长具体抓落实,镇村建办、镇环卫所、镇农业办、各管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同时为确保整个综合整治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成立了以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督导小组,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郭楼镇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郭楼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郭楼镇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规范了全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标准和措施,使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镇政府对农村2011年政绩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经费纳入镇、村财政预算中,并将具体任务按照属地整治的原则分解到单位和村庄,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实行监督、检查制度。根据各村、各单位制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范围,镇“综治小组”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村庄,严格按照考核标准细则每月集中检查一次,每周不定期抽查两次,对检查中的整治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纳入年终农村政绩考核中。实行通报制度。根据检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按名次、得分进行通报。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全镇47个行政村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组建了卫生保洁队,全镇共有保洁人员73人。配备了环卫清扫、清运工具、标志服装,主要负责对镇、村内主要道路清扫,并实行全天保洁。将街道和户集垃圾运至垃圾池或村固定垃圾存放点,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明确由镇环卫所负责对全镇47个村的267个垃圾池(箱)的清运,并且确保47个村垃圾每天清运一遍。将垃圾运送到镇指定垃圾填埋场内。同时镇公路养护队负责镇域内的路域环境整治,目前已整修路肩、边坡、边沟44500米,补栽树木2000余棵,清理杂物堆16处,清运垃圾2000余立方米。四是资金到位,镇财政负责各村保洁员的工资。五是建立考核通报制度,由镇督导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做到奖勤罚懒,保证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的正常运转。保持了良好的镇容镇貌。
四、完善城镇管理,为和谐城乡建设提供管理有序的社会环境 随着郭楼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人口的膨胀,经济活动的增加,城镇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因此,城镇管理提到了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分管副镇长负总责,镇村镇建设行政执法中队、镇环卫所具体抓落实的城镇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城镇管理、监督、行政执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郭楼镇村镇建设行政执法中队,全面负责城镇的管理和行政执法。二是在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设立行政管理执法中队办公室三间,办公设施配备齐全,配备行政执法车一辆,一年四季行政执法服装等,行政执法活动经费纳入了镇财政预算中,经费落实到位,有利的保证了城镇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郭楼镇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出台了《郭楼镇城镇管理办法》、《环卫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等管理办法,使城镇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是加强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做到城镇管理有序。镇村镇建设行政执法中队加强日常城镇管理规范工作,采取分段管理和集中管理相接合的管理模式,定责、定岗、定任务,每天按时巡查,做好巡查日志,做到文明、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程序,照章管理,杜绝野蛮执法。保证分管路段无乱搭乱建,乱立广告牌和店外不规范经营行为,街道无“三大堆”。
五、倡导节能减排,促进和谐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加快了结构调整,在全镇耗能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总数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法淘汰了落后工艺技术,关闭了浪费资源、破坏生态、5
严重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深度治理大气污染化工异味和污水处理力度。
六、加快危房改造,建设和谐新农村
为切实做好我镇危房改造及新型社区建设工作,确保危房改造工程顺利推进、按时完工,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危房改造及新型社区建设工作组,分组进村入户对危房进行详细调查,逐一列表统计。2009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89户,建设靓景明居社区居民楼2栋,面积达8800平方米,当年入住农户84户;2010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78户,其中:新建、翻建17户,修缮加固1户,配建安置60户,改造总面积3109平方米,总投资196.7万元,自筹162.88,政府资助33.82万元,对危房改造户做到底数清楚,资料规范,照片齐全,经上级检查验收全部达到要求标准,并超额完成2010年危房改造任务;2011年上半年开始建设的温馨家园社区1#--10#楼现已主体完工,预计9月即可入住280户农户。
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和谐城乡建设基础
着力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内容不断增多。成立了新型农村保险办公室,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25000余人,征收养老保险费1500余万元,确保了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成立镇新 6
农合办公室,全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46000人,征收医疗保险金230万元。同时组织各种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了就业和再就业率。
八、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我镇道路的改造、街道绿化,统一供水,住宅楼、商住两用楼开发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小城镇条件的改善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越来越大。镇驻地居住人口由1999年的4053人上升到2010年的 1万余人。城镇化率比2009年增长10﹪。
6.关于建设校园影院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前言
作为一名大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就业。但是,2011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1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1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生与其找工作,还不如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自主创业。而作为在读学生,近期,我们针对建设校园影院是否可行对北方民族大学各院的学生做了一次全面性的问卷调查,看其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建设校园影院的可行性。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大学生选择看电影的原因、看电影的时间、去影院的次数、能够接受的影院票价、影响大学生去影院次数的原因、及他们认为校园影院对他们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有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建设校园影院的市场前景。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单选和多选。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大学生是否喜欢观看电影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是否喜欢看电影。其中66.5%的调查者选择的是非常喜欢看电影或者是喜欢看电影,仅仅只有4%的人选择不喜欢,其他人则是理性的选择了一般喜欢。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看电影还是非常喜欢的。
2、关于大学生选择观看电影的原因
在选择看电影的原因上,35.5%的调查者是由于对电影感兴趣,38.5%选择的是调节心情,还有16%的人选择的是打发时间,也有部分人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可见,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很多,而电影对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关于大学生在一周内平均花在看电影上的时间
调查显示,38.5%的调查者表示一周内花在看电影的时间是3到5个小时,35.5%的调查者一周内花在看电影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16%的调查者一周内花在看电影的时间是在5到10小时之间,也有10%的调查者一周内看电影的时间是超过10小时的。也就是说至少有26%的调查者在一周内看电影的时间是超过5个小时的,换言之,如果是时长90分钟的电影,一周内至少要看三部电影。这表明,电影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4、关于大学生是否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
对于大学生是否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有41.5%的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喜欢或者是喜欢去影院,37%的调查者是一般的喜欢到影院看电影,也有少部分人选择的是不喜欢到影院看电影。这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到影院看电影还是持喜欢的态度的,校园影院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5、是否有去影院看电影的经历
调查表明,63.5%的调查者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的经历,还有36.5%的人是没有去影院看过电影的。可以看到,没到影院看过电影的调查者也不少,校园影院在学校还是有市场情景的。
6、关于大学生去影院的次数
据调查,66.5%的人以前几乎不去影院看电影,只有17%的人一学期去两三次,仅有4%的人一周去一次或者以上的。这说明,影院在学生中还并不是很普及的场所,校园影院具有很大的市场。
7、影响大学生去影院次数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去影院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24%的调查者是由于距离,26.5%的人选择的是时间,有32%的人是因为价格,还有部分人是由于其他原因。校园影院可以解决距离的问题,也能够节省时间,将大部分影响大学生到影院看电影的问题变得不再是问题,从中也可见,价格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大的,校园影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降低价格的问题。
8、假如学校有影院,大学生选择看电影的地点
那么,假如学校内部有影院,大学生会选择到哪看电影或者什么方式看电影呢。根据调查结果,49.5%的调查者选择去校园影院,39.5%的调查者选择上网看,只有12%的调查者选择去校外影院。由此可知,假设建设一个校园影院,其在校园内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9、关于大学生去校园影院能够接受的票价
关于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票价,据调查,60.5%的调查者选择的是10元以下,30.5%选择的是10到30元之间,只有9%的的人的人能够接受30元以上的票价。这明显的表明,大学生得金钱承受能力还是相当弱的,或者说,大学生愿意为到影院看电影花费的金钱是很少的。
10、关于校园影院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关于校园影院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问题上,近50%的人的人认为校园影院有积极的影响,32.5%的人认为没有影响,17.5%的人选择了有消极影响。这说明,希望建校园影院的学生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对学生也有好的影响。但这只是大家主观上的看法,实际如何还要根据建成后的情况。
三、总结
在现在这个生活节奏日渐快速的时代,无论扮演的是什么社会角色,都无可避免的承受着或多或少的压力,如何释放那份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舒缓身心的方式多种多样,看电影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够将自己的职业与其联系在一起,能够在创业的同时也为大家带来欢乐。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根据此次对建设校园影院的问卷调查,从各个角度进行的了解,对于建设校园影院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只是对于其能带来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因为调查中显示,价格还是一大问题,要是想要有好的收益,势必还要考虑到有关成本的问题。对此,关于建设校园影院,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最好能够实地考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校,找到合适的位置
建设影院。
第二、因为是校园影院,所以需要尽量降低成本,最后才能考虑到降低
价格的问题。而降低成本的问题,也需要详细的分析。
第三、最好根据学生对校园影院的建设要求做一次调查,以便提高校园
影院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
总之,最初期的调查显示,对于建设校园影院是可行的,只是,如果要具体实施,还有很多情况是需要了解的。
7.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8.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和谐校园 人才 利益 制度建设
我国古代儒家就有身心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然和最佳状态。《易传》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荀子的“血气和平,志意广大”和《礼记》的“和顺集中而英华发外”都诠释了人的心理只有宁静和平与和乐愉悦,才能思维广阔,左右逢源、健康成长。这些对人本身身心和谐的关怀是社会和教育上对和谐的诠释和支持。《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汪大勇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文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自然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校园不是要构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校园,也不是要构建一团和气、顾此失彼的校园,而是要构建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生机勃发、团结友爱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厚德博学的校园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目的。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因此需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人为本、以教为本,聚集起全院教师职工、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创造更多优秀成果,为构建和谐提供平台。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厚德博学的文化积淀需要各种人才支撑,因此要建设厚重的学院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鲜明的人才制度。
(一)要形成尊师重教、敬贤奖能的校园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仅是当前社会上的良好风尚,还是一个高等院校有活力、有生机、有底蕴、有前途的表现。“尊师”就是要尊重人才的成长、尊重人才的发展,不仅要感情上爱才,生活中顾才,还要事业上用才,要量才而用,还要小才大用、外才内用、育才待用;“重教”就是要重视教学氛围、重视教育环境,不仅要思想上合心,还要行为上合拍,多思从教之荣、恪守为教之责、常做爱教之事。力争在全院上下形成能者上、弱者下、劣者汰的竞争环境,从而盘活师生高昂的创造活力。
(二)要形成机会平等、资源平等的公共政策,促进不同人才的合理流通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要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格局,一定要在“公”字上下功夫、在“公”字上见成效,在人才使用上、人才培养上都要以公开求公平、以公平求公正,不以远近贫富论好恶、不以级别高低论亲疏。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使人人立其志、人人砺其器、人人尽其才,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二、妥善解决各方利益冲突,密切构建和谐内部关系,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最合理地处理一切消极因素,使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同窗关系更加平和、更加融洽。我们学院不仅是一个“大家庭”,还是一个“小社会”,我们既要从家庭的角度看待师生、同事、同窗之间的友情,又要用社会的标准衡量师生、同事、同窗之间的冲突。
(一)唱响“尊师爱生”的主旋律
师生一致、尊师爱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在教育中抓好学习、在行为中抓好落实。作为学生首先要真诚地尊重教师、尊重学院管理、尊重教学成果、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作为行政管理者要真心地爱护学生,“爱生无小事、真爱暖人心”,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在生活中体贴入微地关心学生、学习中不厌其烦地帮扶学生、工作中一丝不苟地要求学生,始终“和学生在一起”,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宿舍、学习、工作、情感中去。但爱不是溺爱,要爱得有度、爱得有节、爱而不溺;严也不是粗野,要严得有理、严得有据、严而不恶。
(二)弘扬“重义轻利”新风尚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高校师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应该重视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应该倡导革命的同事情、纯洁的同学爱、高雅的师生谊。“诚信、勤奋”作为我院校训,进一步继承、发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但是,有时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应正确处理,把利看得轻一些、把义看得重一些;把自己的看得轻一些、把别人的看得重一些;把个人的看得轻一些、把学院的看得重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友爱的氛围、团结的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绿树常青、国内一流的名校。
三、大力加强学院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教学体制创新,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应该是活而不乱、严而有序,而不是一团和气、一团死水,高效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学院建设和管理,推动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全院上下的热情和斗志。
(一)加强政策制定的规范性
制度建设应把重点放在院校管理效率的提高上,创新体制突破各种壁垒,优化结构实行资源整合,力争用政策与规则来确保学院管理中的秩序,尽快完成管理中由个人信任向制度政策信任的转变。
(二)健全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教学评估应该适时调整创新,力求公平公正、力求效果效率,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变一次评估为经常评估、变单向评估为系统评估,逐渐健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力争达到边学边考拓宽应试范围、随学随用锤炼学生硬功的目的。
(三)加快业务部门的专业化
构建和谐校园对学院的各业务部门有着很高的政治要求、能力要求、专业要求,要求其能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密切协作。这就需要各业务部门不断学习,做到政治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辅助学习相结合,并力争以工作促学习、以需要促学习,加快学院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化进程。
作者简介:
姚恩菊(1982— )女,河南汝南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
9.关于校园美化建设的申请报告 篇九
区教育局:
我校为落实教育局关于《美丽学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特对校园进行美化建设。计划修改绿化带,对各种树木整枝造型,把校内杂树,杂花更换为红叶李、国槐、樱花等风景树,并对两个景观花园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力求一年四季校园景色各不相同,同时在原国旗台位置新建景观花坛,独具本校特色。经相关专业人士测算后,整个工程预算为350000元,恳请批准为感!
特此报告
学校负责人(签字):
学校公章
10.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十
关键词:和谐 思想 文化精髓 管理创新 和谐校园 办学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实践,对高等学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十分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和谐思想,为什么要创新和谐理论,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古籍《国语》里。在《国语·郑语》里记载周幽王八年时,郑桓公与太史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虞幕能够“听知和风,因时顺气,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夏禹能够熟悉水性,因地疏导,“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養;周弃能够播种百谷,繁育蔬菜,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①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人”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
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人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②
二、和谐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的创新
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范畴,毕达奇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新毕达奇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教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放大的国家。认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管理国家是理性强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是意志强的战士,创造社会财富的是欲望强的民间艺工。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这一见解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他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早早就被应用到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企业结构的混合化、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和垄断企业规模的巨型化,向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催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些新的和谐理念,如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管理思想不是注重单向度的和谐,而是多方面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的对外和谐、管理过程的和谐、企业功能的和谐。而在当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极大限度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因此又有人提出综合型和谐管理的理论,并称之为生态时代的绿色和谐管理。这种思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思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和谐,应该是比单向度的人机和谐、人际和谐、整体和谐、生态和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社会全面和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规范政府活动,提高政府效率,惟有改革才能创新,创新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实际上,社会和谐也就是中国现代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三、和谐校园——中国高校办学的目标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载体,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部分,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的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
1、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理念求真务实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感知的,具有可操作性,而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彻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依靠科学发展规律,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指导思想的高度一致,方向、结构、规模、效益等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重大问题决策要透明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注重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和谐统一。实施计划要合理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工作脚踏实地、实现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计划目标与实际行动的和谐统一。
2、坚持管理人本现,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证。学校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就是让所有学校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奋发努力地工作,勤奋刻苦地学习,愉快幸福的生活。
满足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制度制定要突出激励和鼓励的思想,公平和服务的原则、规范和务实的效能。具体制度建设要尤其注重教代会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教育教学考核评优制度,学生奖励评优制度等制度的建设。④
3、贯彻人文关怀观,校园环境温馨向上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和谐校园建设内容之一,是实现校园内人与环境、人与人、心与身和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为师生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师生积极参与决策管理,以校为“家”,视学校发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学校建设以实际出发解决好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科学规律;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立参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校园文化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技能、提高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天和”的协和平等精神,构筑高校发展与社会自然、校内活动开展与校园自然环境、学校治校理念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和谐。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营造校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以“心和”的自律宽容精神,形成学校师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豁达开阔奋发进取的健康心态,创造美好的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①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8-46.
② 王传满. 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5):69-71.
③ 成思危.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工教育,2006(11):56-59.
11.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和谐文化概述
1. 和谐文化的含义。
和谐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核心的价值取向,是以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理想信仰、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方面融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
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挥其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用,是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需要。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和谐文化的作用分析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理念的和谐、发展战略的和谐以及资源配置、管理机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和谐;是高校中各个发展元素在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和谐状态,是一种有序、均衡、促进的良好势态。要实现高校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和谐目标,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规范和支撑。和谐文化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 和谐文化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明显的主导性作用。
和谐文化使得高校学生及教师等人物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它可以有效地主导人们的思想,引导高校以更有效的形式向良好的方面发展。文化的作用极其重大,其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影响层次深等优势。“和”、“合”是和谐文化的中心思想,它可以影响人们于“无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人们抛弃现实的局限性,重新形成新的、适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和观念,指引着高校前进的方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文化是实现人类智慧的基本条件。提倡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是社会发展前进的保证,它得以使得社会舆论和环境氛围趋于协调,建立良好的社会共识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使得人们可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文化的推行,可以使高校乃至全社会形成共同的、崇高的理想,建立坚强的精神支柱,激励人们的精神内涵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体系,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谐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励人们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校园的精神基础,推动高校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和谐文化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构建和谐、健康的发展战略、管理机制。
文化塑造着社会的灵魂,影响和指导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发展创造。和谐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社会的各方面,在每一方面,都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高校的发展也需要和谐文化作为规范体系,保证管理者在制度、法律、道德的前提下,建立和谐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机制。和谐校园建设强有力的保证是和谐文化,离开了和谐文化的指导,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就会出现偏离,难以持中求稳。
3. 和谐文化使得高校师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文化的影响,所以和谐文化有利于高校师生适应学校的新制度、新规范,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和谐不仅可以影响高校师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还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引导高校师生无意识地适应新的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和合”思想是一种健康向上、科学和谐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它引导人们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每时每刻都能做到“中节”、“中矩”,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如果高校的广大师生在理念认识上存在大量分歧,分析和处理事情时存在不同的方式,就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4. 和谐文化引导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共同发展,有利于校园内形成和谐奋进的人际关系。
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和谐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生活模式。和谐文化的“和合”思想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使得高校中并不复杂的人际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高校人际关系中,管理者和教职工、教职工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和谐的环境下,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内新制度、新规范的实施和推广,更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和谐文化对高校中人才的培养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无疑会塑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高等人才。
三、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重要性探讨。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部分,它使得学校这个整系统的各个环节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促使其协调发展,它将学校的教学观念、校园文化、价格观念融为一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基本条件。只有构建起和谐的高校校园,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有保障,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社会向和谐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的职责是传播文化、传授先进知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所以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走向和谐的有力支持,是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
笔者以为,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需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在以上三种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表层;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层;精神文化则为其核心。所以,校园文化的和谐化需从精神文化着手实现,并做好三个文化的相互结合,共同建设。在具体执行时,可从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始,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豪感,使得学校师生更注意校园卫生,为学校而自豪;除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外,学校还应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强调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规划、分工明确;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统一,规范办事程序。另外,学校还应注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而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和教职工得到美的享受,高雅的文化和艺术熏陶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就要坚持对师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的多功能组织,担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和谐文化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和谐文化指导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将增强高校创新活力,保证学校安定有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河.高校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 2007-04-30.
[3]王梦周.和谐·和谐社会·和谐文化[J].焦作大学学报, 2006, (1) .
[4]杜宇新.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J].理论前沿, 2006, (22) .
12.关于校园环境建设的问卷调查 篇十二
同学们:
以下是一次关于校园环境建设的问卷调查表,请你实事求是地回答。谢谢!
姓名年级性别
1、您对校园环境的关注程度如何?
A非常关注B一般C不关注
2、您对我校校园环境的现状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B一般C不满意
3、您认为我校校园环境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主题不明确B不够吸引人C太多/太少D
组织无章E其它
4、您是否愿意来参加校园环境建设?
A愿意B不愿意C无所谓
5、参与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增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B施展个人特长C只是感兴趣D拓展社交范围,想让别人认识我6、您认为目前我校的校园环境应该增加哪些方面的主题?
A文化知识B文体、休闲C生理/心理健康D公益E其它
7、您认为校园环境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发挥何种作用?
A丰富校园生活,放松身心为主B以增长知识为主
C展示学生特长为主E其它
8、您认为参加校园环境建设对您的学习有何影响?
A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帮助更好地学习B占据学习休息时间,耽误学习
C无影响
13.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
[摘要]“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构建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人”重于“物”,重视“人”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也包括高校中“人”的群体。
首先,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硬件”条件,即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更应该注重提高“软件”的水平,高校应该树立“以师立校”的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且合理满足教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构建公正、和谐的平台,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完善,高校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树立起文化与文明的信标,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学生家长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外部助力,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
虽然学生家长并非是高校和谐校园的组成人群,也并不直接参与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和父母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对于当前一些高校内比较棘手的学生问题,如网络成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也可以达到共同帮扶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民主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在民主建设上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民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和谐校园的每一件事务,都是和所有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师生享有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以人为本”在和谐校园民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都相对较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使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顺利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1] 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少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以少数人为本也并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求在高校中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从多种途径确保全体师生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推进校内民主,对于校园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校园民主建设和和谐校园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强,思维活跃,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应该广泛征
求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在保障教师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因此,通过校园论坛、校长信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既可以体现学生参政议政的作用,又有利于发展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重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没有制度、物品可以体现的,但是又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师生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2]这体现的就是师生对所在高校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精神诉求的一种体现。高校首先要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师生认可的一种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通过高校自身
积淀的文化传统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感染在校师生,才能使师生在精神上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精神标志,师生如果对所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高校就不能称之为和谐。
其次,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年代人群思维方式、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乃至对立。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于所谓80后、90后的概念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人群之间隔阂的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群部分行为习惯的夸张和曲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学生的正常行为要理解,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更不能将其“非正常化”和“妖魔化”;对学生也应该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保持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的理解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当前家庭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习惯群体生活,要在入校后多加关注、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氛围。同时,正面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思维,不要过多宣传社会上的严峻形势和竞争态势,以免学生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套入校园。同时,教师之间要平等合作、公平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互补提高。
总之,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顺利构建。同时,一个高校悠久传统的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养成,都与之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反过来,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大大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对“以人为本”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真理性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得以论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一切为了人”。[3] 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高校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与学校关系的和谐以及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而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协调发展、人际和睦、民主安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能够使师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他们获得知识、探究学术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得以构建可以充分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在指导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高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的主要阵地,“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过程,将为高校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素材和实例。更重要的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更大的调动师生的研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赋予“以人为本”思想更深的内涵。
第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4.关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 篇十四
(一) 和谐校园的涵义。
和谐,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当适当与均匀。”它强调多种关系与要素协调、均衡地完美统一与融合。这里先选录两种代表性观点, 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广东省罗平中学陈锦才认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徐州师范大学李成坤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是以合理的目标定位、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高效管理, 特别是以人为本, 充满活力、协调、稳定发展为基本特征, 为高校发展营造最优化的氛围和环境, 确保高校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以上两种观点分别代表了部分中学和大学对“和谐校园”的理解。这些解释都属于描述性解释, 体现了和谐的本意。构建“和谐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二)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1.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 是相辅相承, 缺一不可的。一方面, 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 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再一方面, 和谐校园为和谐社会提供了人才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以及一大批“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这都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
2.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
稳定是和谐基础。贫富差距拉大引发了拖欠学费的问题, 心理压力问题、就业问题等等直接影响到校园的稳定。高校要维护稳定, 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大力促进校园和谐。这既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 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现实表现。
毋庸置疑, 由于体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以及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大学生诚信观淡漠, 诚信行为缺失, 其境况令人担忧, 凡此种种, 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 为和谐校园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一是大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诚信缺失。最典型表现就是考试作弊, 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二是大学生经济行为中的诚信缺失。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 目的是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学业。但是贷款学生的还款情况不容乐观, 使其贷款成为“坏账”, 这直接损害了放贷银行的利益, 无疑加大了银行继续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低息助学贷款的顾虑。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 又会给学校、银行借贷, 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三是大学生就业行为中的诚信缺失。一方面, 在就业应聘过程中, 有些毕业生为了推销自己, 在简历中信口开河, 假证书、假成绩、虚构经历等不诚信行为充斥职场。另一方面, 在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与用人单位签约后, 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便不辞而别, 而且想方设法规避违约责任。
(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较突出。
1.适应能力弱引发抑郁症。
大一年级学生因为学习、生活、社交等不适应而不得不提出休学、退学申请, 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深思,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 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大学生们不再是过去被人们誉为的“天之骄子”, 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性, 竞争激烈、学习方法、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一旦有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 他们不免产生失落, 自卑的心理。
2.人际交往所引发的心理孤独、焦虑。
现今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居多, 不少学生, 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里, 很多事情都要学会自己做, 因而会遇上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太多的不习惯和生活中的独立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由于缺乏社会锻炼和经验, 想要和别人交往, 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 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 害怕与人交往, 经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 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3.家庭贫困所引发的自卑、孤僻。
贫困家庭, 甚至特困家庭, 这使不少大学生在校也常为生活而发愁, 家中寄的生活费低, 在与其它同学出入餐馆、娱乐场所, 甚至连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 都得考虑再三,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致使不少学生放弃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成了名副其实的“独行侠”, 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
(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首先, 开展诚信教育, 签署学生诚信保证书。制定学生诚信守则, 针对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恶意欠费等不诚实行为都要有详尽的惩罚规定, 并且签署诚信保证书。 其次,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这当中包含的指标有:无故拖欠各类应缴费用;考试作弊行为等等, 档案以“大学生诚信记录卡”的形式发到每人手中, 每学期记录一次, 最后毕业时交还学生作为证明, 用于就业、升学或永久保存。 最后, 在建立学生档案制度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经济困难的学生, 从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 相应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促进良好校风养成, 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1.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建立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烦恼, 减轻心理负担, 维护心理平衡, 这主要讲究的是心理调适技巧。其次, 要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 不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攀比, 不参与高消费活动, 克服“盲目消费”。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 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最后,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是走出“心理孤独”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慢慢适应环境, 慢慢愿意与更多人交往, 心胸变得更加博大。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中心, 特别是新生。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 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甚至知心朋友, 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对个别较严重的应加以更多的关心和干预, 让他们尽早走出心理误区。
总之, 构建和谐校园任道重远, 需要全体校园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和积极参与, 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对和谐校园的涵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诚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枫焰, 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N].华南新闻, 2005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
【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07-17
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09-19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问卷调查10-05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9-09
校园和谐建设07-08
关于评选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参选材料10-28
学院关于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汇报09-17
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校园11-22
关于和谐校园的建议书参考材料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