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2024-06-09

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精选5篇)

1.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篇一

试论基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创新

中共都安县委党校黄玉芬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训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校作为轮训培训各级干部的“主渠道”,在提高干部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基层党校在同级党委和上级党校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名一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基层党校(本文指县乡党校,以下同)的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与形势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只有不断深化基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谈些浅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基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充分认识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性

党校是各级党委的重要组成部门,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党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任用。基层党校是培训、轮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训党员、基层干部、基层后备领导干部、基层理论骨干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加强基层党校建设,不断加大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对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强调指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改革,是一项真正的改革,·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推进”。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基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基层党校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需要培训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正、“双带”能力突出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方面的人才。各级党校特别是基层一级党校作为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搞好党校教学与体制改革,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学习培训效果,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以及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二、当前墓层党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关系不顺,保障不力。一是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管理和指导不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相当重视党校的发展,但事实上,各级党委主管各级地方党校,对上级或同级党校间的相互关系注意不够,不便于形成自上而下的党校系统化的教育网络,使得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管理和指导较为有限。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在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党校的区域分割,决定了党校的经费保障问题,因受地方经济制约,很多县乡党校的办班经费无法保障,加之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添置,难以保证教学的适应程度和吸引力。三是学员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加强干部能力培训,既取决于党校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学员的学习动力,但许多学员参训的积极性不高,这固然有教学质量的问题,但与干部培训和使用之间脱节也有很大关系,需要党校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努力。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不活。(1)灌输式教学较多,互动式教学较少,有的县乡党校,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且基本上是一种“灌输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研究型、互动型的教学形式,老师讲、学员记则是目前一些基层党校教学的普通形式。有些教师虽然也‘想开展互动式教学,但往往互动不起来,原因是教师缺乏互动教学的手段和经验,学员缺乏互动学习的勇气和习惯。而且,由于培训任务较少,做好的案例可能只用一次而废之,导致了教师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建立教学案例库。(2)内部管理和服务不适应。一些基层党校在管理上多次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没有完全打破旧框框,大胆地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工作,没有工作热情、大多数县乡党校的基层设施差,学员来了呆不住,更谈不上安心学习。(3)师资建设不适应要求。基层党校的师资建设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人员普遍短缺,目前基层党校师资力量普遍不强,教员的学历层次也不够高,科研能力不足,有的县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很低,有的县则一个也没,例如都安县委党校只有一名高级职称教师。二是能力相对不足。由于教师少,基层党校的教师有了教学任务就要承担,不管你学过没学过,教师虽然备课很辛苦,但得到的教学评价总不高。另外,大多数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因单位经费紧张,加上忙于应付工作,较少去进修和调研,走出去的机会更少,知识面较窄,有人形容基层党校“三怪”就是:不当领导的人给当领导的人讲领导艺术;不去发达地区考察给到外面考察的人讲发达地区的情况;看文件的机会不多的人给看文件机会多的人讲文件精神。而一些新来的教师,则有不少人只是把基层党校作为自己锻炼和“上调”,过渡的跳板。

3,乡镇党校的作用远未发挥,在开展干部培训方面,县级党校工作开展还算正常,但乡(镇)党校存在着功能萎缩的情况。一是缺场所,部分乡镇把党校设在大会议室,有座位而无黑板。二是缺师资,有些乡镇名义上有党校,但没有专职教员,遇到培训任务则为乡镇党校购置必要的教学器材和教学设备。四是缺培训,川尽管有些乡镇党校制定有年度培训计划和短期培训规划,但办班培训方式主要是短期的以会代训,效果不明显。

三、基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机制创新

(一)以党校姓“党”为原则,创新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的有效模式胡锦涛同志和曾庆红同志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指示中,都把党校姓“党”作为根本原则。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党校办学的政治方向,坚持党校办学的党性原则,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紧紧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坚持党校姓“党”,贯穿党性教育锻炼,这也是教学内容设计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基层党校要坚持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这既是党校教育自创办以来长期坚持的光荣传统,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无论党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创新,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全过程的原则不动摇,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校能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

(二)创新基层党校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四层含义:一是整合培训机构,各县县委应统管干部培训工作,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建立以党校为中心的培训基层。二是整合生源,基层党校培训轮训干部的重点应在乡(镇)、村(社区),此外,县直机关、企业、乡(镇)科级干部以及工青妇干部、理论、党员骨干和党政后备领导干部、农村村级干部、企事业管理人员都应整合到党校(行政学校)培训,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安排不同的班次,如:妇女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计生干部班、党外干部班、新农村干部班等不同专业班次,使学员学习有针对性。三是整合师资,县乡基层党校应以市委党校为中心,建立以各个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师资培养组织,通过老带新、集体备课观看、远程教学讲课、互相听课等形式,相互促进,提高师资水平。另外,要适应培训需要,根据择优的原则,除单纯依靠已有的师资外,还可面向社会征聘教师,如:可以从科研机构、社科部门、上级党校、乡土专家等拔尖人才中选聘兼职教师。四是整合培训经费,就是把干部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对全县各个部门用于党员干部的培训经费进行统筹使用。目前,各个部门都有教育经费和干部学习考察的经费,可以考虑确定一个比例,_比如8: 2, 8成用于该部门自主培训经费,其余2成则调配到县干

教领导小组统筹使用,避免多头重复的培训,把培训经费用到刀刃上。另外,要加强对办学场地剑鑫合,比如乡_一级党校,要建成单门独户,现在可能是不现实的,可以考虑与宣传文化站整合起来。总而言之,资源整合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跳出党校看党校,从“小党校”到“大党校”,形成“大党校”办学格局,目的就是整合或利用现有各种办学资源,在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利益关系的前提下,为我所用,有益有效。比如,我们可以把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资源整合起来,成立职教中心,我们这次党校改革就不要改变它的现有格局,不改变它的老师,不改变它的利益格局,包括人事、财务,但如有培训任务,组织部、党校可以把任务下达到那里去,利用它的资源、教师,完成我化党校的教学培训任务。

(三)创新基层党校投入保障体制

目前,从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来看,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以及正常运转经费、专项经费匮乏是基层党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此,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把基层党校进一步发展的规划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二是明确基层党校的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和专项经费,主要为办公一费、业务费、教师进修费、图书费、资料费、科研费、教学设备更新费用等。三是明确县乡级的干部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职责主要归口到县乡党校(行政学校),经费也要相应划入县乡党校(行政学校)。

(四)以“互动”为基础,创新基层党校培训教育新模式

1、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开设选修课。它是实施按需施教,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满意度的重要保证。选修课分为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两种。公共限定选修课为提高主体班学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其结构,由教员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科研方向以及学员的兴趣爱好,向主体班学员开放选修课。公共任意选修课主要是利用晚上时间播放教学录像,供学员自由选择,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

2、借鉴现代培训方法,树立教学新理念。要以需求为导向,变单向灌输式培训为双向互动式培训,坚持读书学习与研讨问题相结合、理论灌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模式相结合,探索和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推动教育培训工作由知识培训向能力培训转变。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增强教学实效性。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在教员与学员之间架起一道“知识流向”与“能力催化”的桥梁,从而卓有成效地提高培训效率。可以推行以下四种教学形式:

①研究性教学。要完成党校培训的新任务迫切需要发展研究性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员一起研究理论、研究问题,共同提高研究水平的过程。通过研究,提高学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出成果、出思想。研究性教学创新,不但要求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还要使学员获取研究能力,得出科研成果。

②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互动,也是学与学的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功能就是要框定互动教学的内容范围、互动形式,对互动可能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预测,以及发现偏差、修正互动教学方式等,为学员做好引导和方式的创新。互动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专题研讨、小组讨论、辩论、学员论坛等。通过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③开辟开放式课堂。a、是开设“空中课堂”。可以结合中央精神围绕各县乡的工作重点,灵活多样地在县内开办电视栏目,定期制作、定时播放,可在县电视台开设《党员教育》、《时政热点》等栏目,为农村党员干部接受党校教育提供平台。b、开设“网络课堂”。主要是在各县政府网站上开通《网上党校》、《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党员论坛》等栏目,围绕县和各乡中心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交流各地各部门经验做法,加强典型宣传。C、开设“实践课堂”。为提高党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党员干部走出家门,到当地或外地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党员小康示范户”学习实用技术和种养技能,满足他们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强烈要求。d、开设“流动课堂”。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科技人员、医疗专家等组成服务小组,到各乡镇、村开展医疗技术下乡活动,让农村党员群众在学习活动中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掀起学习科技、发展养殖、种植的热潮,让农村党员群众享受到科技致富带来的甜头。

(五)创新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推进教学改革,必须有教学管理改革与学员管理机制相配套。县级党校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教与学的管理制度。在教的管理上,应着眼于规范教师的业务进修,注重教师的知识的积累;规范教师的教案编写,坚决杜绝准备不足1课的现象;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严把质量关;加强教学评估,经常性地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在学的管理上,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首先是加强入学教育,教育学员增强学习意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肃学习纪律,使他们懂得进党校学习,不论什么级别,在学校里在教师面前都是普通学员;其次是加强考勤管理。实行座签制,参训人员“对号入座”,便于考勤管理,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坚持考勤、请假制度,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办事,形成齐抓共管,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三是实行公示制,每期主体班都要在醒目的地方建立一个一公示栏,把每天旷课、迟到、早退、事病假者名单在公示栏上公示,让学员们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是实行考试制度。每期培训班结束,对本期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员学习掌握情况,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实行通报制度。培训班一结束,由县委党校将培训人员参训情况上报县委组织部,由县委组织部向各学员所在单位通报。

(六)创新性地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建设主要解决党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上,一是在参照自治区达标标准的同时,结合本县的实际,合理确定专职老师的数量,使之最能发挥积极性,优化配置。二是采取“兼、邀、聘”等多种形式,补充党校的资师力量。不管是自治区党校、中央党校、自己要各个学科很健全,各科人才很齐全很难做到,何况我们县一级,因此,县级党校教师要采取上下聘、横向聘。横向聘:就是要从本县或其它县的职业教育、党政队伍、企业专家、农业各类能手中聘;上下聘就是要从自治区、市里聘、建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质量上,一方面要求专职教师要高水平、要精干、能干;另一方面,要加强专职教师的集中培训,比如由市委党校牵头,组织全市县乡级党校教职工参加专项培训;可以由市委组织部干教科和市委党校做出计划,从市、县、乡选派老师参加,送一些老师出去培训,每年选一批,分好班次,市、县、各党校出部分资金给这些教师参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兼职教师要体现“专、精、特、长”。我们要立足农村基本这个特色来聘我们的师资队伍,直接为三农服务,为县域经济服务。例如:我们可以聘请有关农业科技的、涉及三农问题的专家给农村党员上课,这些专家既有科技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这样的老师上课,才能吸引农村党员和农民。

(七)以人为本,大力倡导服务理念。加强对基层党校教职员工的宗旨意识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转变观念,牢记宗旨,热情服务,切实关心学员的思想、学习情况,积极为学员排忧解难,在当好教师的同时,当好学员的生活服务员,真正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而行政后勤人员要为学员精心安排饭菜、科学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保证水、电正常,保证住宿用品清洁卫生,为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之,办好基层党校是建设高素质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和公务员队伍的需要,是实现“十一五”规划、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把一基层党校建设成为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科学的正规化学校。

2.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篇二

城市轨道交通, 具有交通运输业的共性特点, 但是它同时又是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公共产品, 具有经济学的特殊属性。但从价值理论的角度来讲, 城市轨道交通无法创造油性的物质产品, 但是它对于经济的增长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实现一定的乘数效应, 与它相关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动其他生产活动的发展, 进而影响生活相关的其他领域, 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它还能起到一定的外部效应, 对另外的经济力量产生一种非市场性的影响。此外, 轨道交通能够有效的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 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与城市的发展是均衡协调的, 对其投资额一般是与城市的GDP保持相应比例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轨道交通和城市化两者能够实现互相的推动, 促使城市空间结构不断的优化并且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存在的一些矛盾, 实现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但是, 当我们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看待, 将其置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受市场资源配置规律的影响, 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便需要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介入以有效的弥补市场失效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从而保证市场的公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轨道交通的直接受益者是使用该种交通的乘客, 则其沿线的经济行为主体会因为轨道交通的外部效益而增加其福利享受的水平。由于搭便车等现象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原因, 使得轨道交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 从而影响其发展。

2 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给模式与管理模式分析

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分析, 针对其出现的市场失灵的情况, 我们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其管理, 使其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1) 城市轨道交通的主体是我们采取管理措施时要明确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这有政府、企业、个人三个方面, 政府代表一种公共毅力, 在市场出现失灵时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其具体的只能主要有为社会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来弥补市场自身缺点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通过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并且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来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实现, 使得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这能够有效的弥补因为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一些损害。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产品的属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功利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 使得它必然存在一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对其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政府的供给作为保证, 以实现其持续发展。

(2) 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 应该处理好一些问题, 使其更好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还是可以多元化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公共产品, 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大于其经济效益的, 为了实现其社会功能, 政府便要承担相应的投资义务。但是在其运行中,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资本吸引制度体系, 更多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公共交通的建设上, 并保证投资环境, 实现投资者利益与社会福利的平衡。在这样一种供给的过程中, 政府更多的发挥核心作用, 投资机构更多的承担资金的供给, 以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支持。以市场机制的引入来激活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并以投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为其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稳定的外部支持。

(3) 从会计管理的角度讲, 投资主体是否计提折旧以及折旧的计提方式等都会对轨道交通的运营而后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会从公共利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推动其建设和发展, 而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 城市轨道运营企业所追求的是其投资收益, 应该充分利用它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而这也必须通过政府的行为来进行调节。在会计管理中, 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管理中发生的一些维护和保养等费用, 是实现其正常运行和持续利用的必要支出, 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情况下, 其更多的是一种行政事业支出, 是税收的一种转移形式, 可以不计提或者少机体折旧。而这也要求公共交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 不对其进行成本核算也不考虑投资回报的问题。但是在其引入民间资本的情况下,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 城市轨道交通便要计提折旧, 从会计准则的规定出发, 进行折旧计提, 从而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正确核算。但是在计提折旧时, 应该考虑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使用寿命的合理预期、计提的年度计算以及投资回收期等以保证计提折旧的合理性, 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折旧的费用来源问题, 是否全部从运营收入中来计提, 在该问题的讨论和决定时, 我们应该考虑轨道交通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社会公平等原则, 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促进了城市交通及城市结构的优化, 在对其管理时, 应该从投资主体、成本核算、管理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使其更好的发挥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文彬, 叶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2]张波,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属性与管理体制创新[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2 (2) .

3.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篇三

体制改革初探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使得机动车辆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也日益凸显,既影响了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也阻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因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彻底改革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科学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全新道路交通管理模式,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我 国的汽车工业和公路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个由省、地、县(市)、乡(镇)、村编织而成的公路网已初步形成。然而,道路交通管理滞后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道路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

据国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 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 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道路交通事故每年给数10万个家庭带来巨大的不幸。

2.公路“三乱”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公路上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三乱”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尽管政府三令五申,有管主管部门几番下大力气治理。然而,由于管理体制问题影响,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公路“三乱”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

3.超载、超限车辆严重损害公路设施

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带来了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为了借助大运量 获利,各种超载、超限的超大吨位运输车出现在各条公路上,这些严重违规的车 辆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如公路损坏、交通事故隐患、道路交通堵塞等。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令人堪忧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趋完善,但在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行业主管执法部门不能严于利律己,有些执法 人员不能严格依法行政等。

5.道路交通管理秩序混乱

道路交通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公路收费站星罗棋布,乱收 费现象时有发生;公路设施破坏严重,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农村的摩托车既不 挂牌也不缴费,摩托车数量增加很快,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危害甚大,因大多数摩 托车无牌无证,出事后逃逸率很高,给公安交警侦破带来了的困难。

二、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主要由公安、交通以及城建、农机等部门共同负 责,这些部门其主要业务性质各不相同,其相互间关系松散、工作脱节,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道路交通管理体系,致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缺乏认识的一致性、管理的协调性、计划的周密性,久而久之,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1.体制不顺,“单人跳舞”

交警、公路、运管、路政等涉及道路交通的所有业务是一个整体,由此产生 的道路交通管理也相对应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现有管理体制却使其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整体功效发挥不出来。

当前,我国这种单一的完全依靠公安交警部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的体制,即使使其做出的努力再大,也是独木难支,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2.政出多门,相互制肘

针对车主和车辆管理的部门有公安交通警察(驾驶证、行驶证、车辆注册登 记、审验、事故处理等)、交通(公路建筑与维护、运输管理、路政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税务(燃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矿产资源税、营运车辆营业税)、保险(保险费)、城建(环境保护费、城市道路停车费)等,众多的管理部门不仅使得车主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在运行操作上给管理部门也带来极大的难度。

3.职权不顺,协调不力

长期以来,“治超工作 ”之所以处于被动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部门分工太细、各自为政的结果。按道理说,公路部门是专门修筑公路的机构,应该由他们

来主管,但实际情况是公路部门只有修路权没有管路权,公路部门对超载车损坏公路的情况只能作壁上观,望而叹之。公安交警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维护公路不是份内的事,至于城建、农机等部门就更谈不上维护公路的责任了。但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中,他们不宜从事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工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全属于行政治安管理工作的范畴,如车辆管理就是属于一般的社会公益性管 理工作。货车、出租车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运载)工具,其经济利益是显而易 见的。应由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源头管理,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4.条块混杂,各行其是

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既非条条也非块块,属于条块结合的多家混合 管理格局,由此滋生的是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各主管部门均重视做好自己 份内的工作,至于相关联的其它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如何协调配合做好则不予 考虑。

1987年交通监理体制改革前,道路交通属交通部门一家管理,公路的建设 养护以及车辆的审验、驾驶员的培训等各项工作在管理上都比较顺畅,出现的问题也较少,但自从监理体制改革后,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公安交警与交通 公路、原有的交通征稽部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相互扯皮事情,但“自顾自”带来 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三、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当前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全新道路交通管理模式。

1.统一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的道路

交通管理队伍根据目前国家建立大部制的既定方针,建立交通运输部领导下的大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全面整合道路交通管理队伍是大势所趋,要将现有的公安交警、农机(管理农用车、拖拉机的部门)、城建(管理公交车、出租车的部门)等与道路交通相关的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公路、运管、路政合并,统一由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负责管理。

2.统一道路管理,确保车路一体化的健康正常运行

打破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格局,实行以“条管为主,块管为辅”的分级管理

体系。高速公路、国道由国家交通运输部负责管理,省以下、县、乡、村道路由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各收负责管理。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均接受上一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宏观领导和技术指导。公路部门应有责、有权负责起公路的建筑、维护和养护,哪些车可以上路,哪些车不可以上路,应由公路主管部门集中管理。

3.统一车辆管理,理顺车辆管理的渠道

凡在公路上行驶的一切车辆,包括汽车、电车、农用车、拖拉机、公交车、出租车、摩托车等车辆,统一由交通运输部门下设的各级车辆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如注册登记、审验、挂牌等工作。

4.统一收费管理,彻底杜绝“三乱现象的发生

目前,车辆缴费的项目很多,有些依旧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输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审验核定,哪些项目可收,哪些项目不能收,避免重复征收,简化手续、方便车主。

5.统一网络管理,加速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中的信息化管理已在实际工作中初具规模,全国已经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对车辆的注册登记、审验、挂牌,道路事故的勘验,道路交通的监控,驾驶员的培训、考核、证件发放,等等,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管理,努力促进道路交通现代化的快速实施。

6.统一宣传口径,开展有效的交通安全和护路教育

整合后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借鉴世界上交通事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 各种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考核,驾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道路交通安 驶证的发放等工作亦由交通运输部门指全教育和爱护公路教育。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4.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篇四

摘要:我国企业集团的主要财务管理体制以集权型为主。企业集团在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对集团的类型进行考虑;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对集团整体策略进行规划。同时,企业还要考虑其具体的发展状况和经营环境,之后再调整其财物管理体制,在这个过程可以有机结合财务的分权和集权管理制度。加强建设财务管理信息,提升财务信息准确率,使企业集团可以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使企业集团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集团;体制;财务管理

企业集团是一种新经济组织,现阶段世界上对其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下,企业资本经过跨国对其进行生产。在我国,一直受经济体制影响,阻碍了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国外大企业集团进行比较,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原因就是企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重视自身体制的建设,制约财务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财务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多因素所制约,主要原因就是财务体制、财务机制和财务运作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地方。笔者对存在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企业集团选择财务管理体制时一定要考虑财务的原则性、应用集权以及分权的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对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还可以将母公司与子公司进行灵活经营,主动与企业文化和业务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进行选择,提升管理体制效率。

在企业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信息资源随之增加了传输范围,这样很容易出现信息不真的现象。企业集团在担保子公司时,会出现担保关联风险,使企业集团增加债务风险。企业集团一定要对财务的透明化信息、集约化信息等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选择财务管理体制。如果信息不真实,就会致使企业集团发生偏差性决策,使企业集团的投资受到影响,并引发财务风险,促使企业集团中的所有财务处在不安全状态。

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管理体制时一定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因为企业集团会涉及到非常多的行业,业务较多,子公司有着复杂的情况,随之也增加了经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预防。在企业集团中每个环节都要实施财务风险的预防,构建适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并对其进行控制预防,不断对财务情况分析、评价、完善,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对资金进行周转,以免资金流转过程中断,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特征

(1)多层次化财务管理决策

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就是母公司,与子公司有着不同的管理层次,不同的财务决策权,致使企业集团出现多层次化财务管理决策。所以,企业集团在明确母公司位置的同时还要考虑产业、管理层的实际状况,处理好集权与分权间的关系,减少内部矛盾的发生,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企业顺利实施经营策略。

(2)多元化的财务主体

企业集团主要特点就是母公司与子公司间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可又是独立主体。集团中的所有子公司都是独立个体,都有管理和投资的权利,并承担各自的法律责任,这样在集团公司内部就会出现多个主体共存的现象。

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制中的问题,首先,我国目前企业集团功能较为单一,建立的财务组织体制大多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相应职能不分的情况非常明显,致使部分企业出现“大财会”的现象。同时,企业集团在决策财务制度时不具备科学性,对资金没有科学计划就进行筹借,部分财务活动都由负责人决定,专断性非常的强。其次,我国企业集团现阶段对财务的控制大多只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其表现为过度对财务进行分权,没有对财务分权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强,没有控制资金流向;企业集团没有健全的财务约束制度,一切决策都由负责人决定,但是负责人和出资者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通常情况下负责人所做决定与出资者的需要不符,这样就会给企业集团带来很多影响。这也是必须建立财务管理机制的根本原因。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制的改革方案

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集团可以根据经营环境调整财务管理机制,创新财务管理体制,促使企业管理效益提升,改变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1)对企业集团内部加强控制

及时解决企业集团发生的风险,对企业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明确不确定因素,及时识别潜藏的风险和问题,应用一切手段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尽可能将公司风险降到最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施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对财务进行有效控制。在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实施财务运营控制,授权控制、考核控制等。

(2)有机结合财务分权和集权

对财务分权和集权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在调动公司成员积极性的基础上,还不能阻碍企业集团整体策略的实施,使财务管理效率不断的提升。参照企业集团的发展策略的实际要求,确定权利的具体分配模式,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管控,针对一些普通业务可以对其进行分权处理,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更具灵活性,增强企业的执行力度,改变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机制,减少运营成本,使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信息

财务管理信息是现代化信息的`产物,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企业发展瓶颈现象及时解决,同时有效的处理了传统财务中不能解决的应用问题。通过与采购和生产过程的连接,对财务数据进行及时传输,可以在事前和事中进行监督,可以随时察觉生成中出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财务风险。信息使用者还可以对财务控制系统进行利用,了解最新财务信息,避免发生决策风险,及时处理潜藏风险。在企业集团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财务分析,使其实现科学管理的作用。

(4)加强预算管理的力度

企业集团应该有效的结合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将预算的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对集团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建立分层预算管理体系,认真编制集团的预算报表,同时根据具体结果调整预算。要将责任分工落实,进行分层考核,确保预算和考核的真实。要在企业内部分别建立预算部门和考核部门,保证独立考核。建立的考核标准要科学,不但要突出重点,也要全面详细,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月、季、年三种预算考核方式。在企业集团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有机的结合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5)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还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起集团财务管理相关的软件系统,进一步开发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财务平台,对财务数据进行实时对接。对财务的预测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预警,促使财务信息更加的准确、可靠,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避免财务风险影响到企业生产,进而推动企业集团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是一个创新的系统工程,主要关系到企业集团的结构组织、生产经营等方面。企业集团要对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考虑,有计划的改革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使企业集团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增强对财务的管理力度,使企业集团能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集团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晗,龚琪.探究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31).

[2]张菊敏.关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问题的探讨[J].赤子,(10).

[3]丁涛.浅谈互联网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J].新西部(下旬刊),2013(11).

[4]钟茂芳.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

[5]罗丹.对构建集权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探讨[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2(01).

5.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篇五

一、目前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现状与成效

我省县级财政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有十余年时间, 从建立试点摸索经验到逐步推开, 从建立机制到完善制度全面推行, 走过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 我省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经过不断补充完善, 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2012年底, 全省各县全部实现县级国库集中支付。但一个新的制度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才能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尤其是在县级, 这是财政国库支付制度落实的最基层, 需要用改革的视角, 创新的思维加深研究和探讨, 使地方财政更具活力、生机勃勃。十余年来我省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政资金拨付程序优化、简化, 预算单位支付观念发生转变, 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改变了原来财政资金层层转拨、多部门、多渠道拨付的方式, 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或授权支付到个人、企业或最终劳务供应商, 缩短了时间, 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都有明显提高。如对我县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时,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每月中下旬及时拨付到代理银行, 代理银行直接打入个人账户, 避免了原来把人员工资转入预算单位, 由预算单位代发导致的工资发放不及时, 随意克扣工资的现象。同时国库集中收付改变了支付形式, 促进了单位支付观念的转变, 许多单位还制定了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配备了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专用设备。

(二) 财政性资金收入收缴程序走向规范

制定规范的财政收入收缴程序, 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内容, 它对财政性资金收入收缴方法做出明确规定, 规范了各单位资金收缴行为:所有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应缴上级财政的也从财政专户拨出, 不再由预算单位集中汇缴, 逐步取消所有单位过渡账户, 收入实现“直达”。使财政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到资金收缴金额、进度, 也杜绝了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的挪用、截留、挤占及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三) 财务人员资金管理观念显著增强, 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 要求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全程参与监督每笔财政资金的预算, 用款计划和款项去向, 促进预算单位转变理念, 增强管理意识。改革后, 预算单位用款要按预算, 按时间、按要求报用款计划, 促使预算单位树立“按预算支付, 按计划用款”的意识, 使用款单位的领导、财会人员能够增强监督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各单位领导和预算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四) 财政资金得到有效汇集, 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改变了原来财政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 开户多头、帐出多门的现象, 财政资金在支付前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 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宏观调控, 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有效降低, 运行速度明显提高, 为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和有效运转,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 财政监督职责得到发挥, 资金使用走向透明, 违法违纪现象得到遏制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 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封闭运行, 减少拨付层次和环节。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机构在集中核算时建立“账套”, 实行“一个进口, 一个出口”的“单程式管理”, 发挥国库单一账户的“总开关”作用。同时让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使用全部进入财政部门的审批和监督之下, 增加了透明度, 避免了单位用款由领导签字即付、自由支配的现象, 减少了少数单位挪用、截留、挤占、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 提高了财政信息质量, 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 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行全程监控, 还实现了通过收付系统随时对财政资金指标, 计划和支付情况的查询, 同时还能及时提供单位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 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为预算编制和执行分析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

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为一种崭新的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在执行中, 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解决。

(一) 预算和执行的矛盾

1. 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从改革推进程度看, 目前预算改革滞后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预算编制难以实现早和细的要求, 因为年初预算未得到县人代会批复, 拨款缺少预算指标等依据, 预算的滞后给集中支付带来了困难。从预算编制上看, 县级财政受可用财力等因素约束, 财政供养人员与基本支出预算标准偏低, 从而预算执行困难, 导致用款单位在项目支出中列支人员经费等;从相关配套制度上看, 需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 如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精细, 部分资金存在“再次分配”问题, 对单位现金领用和使用缺少相应管理措施和制约, 如何加强单位现金支出、实有资金账户的管理以及防止财政监管的弱化等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2. 零余额账户管理问题

零余额账户定性、定位难。按照人民银行账户管理条例, 对预算单位的账户管理分为基本账户和专用账户。虽然按财库[2009]47号文件“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性质为基本存款账户或专用存款账户”, 但落实中存在困难。

3. 代理行结算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实行由代理银行先行垫付资金, 日终前与人民银行国库单一帐户进行清算的支付方式。但如当天未能及时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会造成代理银行垫付资金。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预算科目调整、预算单位名称、机构码变更、操作人员失误、网络通讯故障、软件故障、计算机故障等都有可能造成垫付资金不能及时清算, 此类问题发生后, 有时无法确认过错方。为不影响预算单位正常工作, 财政只能承担由此产生的垫付资金利息。

4. 人行国库定位问题

国库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国库,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管理国库的职能。由于职责和角度不同, 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门存在不同的认识, 人民银行认为:法律赋予其监管财政支出的职能,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人民银行只有在清算环节才有话语权。所以经常拒绝“基金支出”、“其他支出”等专项支出的清算, 同时对财政国库同一天的大额支付总额加以限制, 造成代理银行清算不及时, 垫付资金时间长, 财政负担的垫付资金利息较大, 同时影响了财政支出进度和预算单位的工作效率。如何明确界定人行国库和财政国库的关系, 在集中支付系统改革后显得尤为迫切。

5. 授权支付控制问题

集中支付改革后, 财政对授权支付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授权支付计划审核和授权支付资金比例控制和是对授权支付的监督。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进行额度积累, 然后一次性进行授权支付;有的单位通过以大化小, 多次提现等方式逃避监管;授权额度下达后, 代理银行没有监督职能, 只是根据预算单位提供的授权支付凭证提供服务, 财政有监督职能, 但无法发挥实时监督。因此, 亟需出台正式文件或规范, 对授权支付额度等进行限定, 同时不断提高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控能力。

6. 公务卡推行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公务卡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用于零星公务支出报销的结算方式, 是在新形势下实行的一种“银行授权额度, 个人凭卡消费, 单位报账还款, 财政实施监督”的公务消费结算办法, 对公务人员因公消费金额、消费事项、消费地点、消费时间等相关信息都可以查询, 从而提高政府部门公务开支的透明度。也有效解决小额支出、异地支出的问题, 有利于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减少现金支付, 从源头上堵住漏洞, 减少虚假发票抵账等问题的存在, 保证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降低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但作为即便再完善的制度, 熟悉内情的人也会发现漏洞, 因此在实施公务卡时要切实加强对持卡人的廉政教育, 同时加强监督, 杜绝利用管理上的漏洞, 通过虚开发票或用虚假发票回单位报销, 以中饱私囊, 侵害国家利益的现象, 在县级全部实行公务卡消费制度, 从目前我国实际看, 推行公务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使用现金结算出现的漏洞, 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性, 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贪污浪费问题的发生, 减少行政管理费用, 降低行政成本, 节约国家预算资金, 可以大幅度减少预算单位通过授权支付提取现金的现象。这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解决推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

(二) 全局利益和部门利益的矛盾

国库支付肩负着财政监督职责, 必将与一些部门产生利益上的矛盾, 这些矛盾有时还非常突出。按照权限范围支付中心只对原始票据的真实性及对超标准的开支和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的事项进行监督。但由于受理审核人员没有参与预算单位管理活动, 对原始票据真实性、支出合理性审核有一定难度, 因此很难发挥监督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改革的预期目的。目前国库支付中心只是集中力量, 全力服务预算单位, 达到高效快捷, 而对一些单位的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超标的问题, 缺少必要的力度, 形成了监督的真空和漏洞。

(三) 监督管理和被监督管理的矛盾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尤其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落实中, 监督管理与被监督是一对天生矛盾的孪生兄弟。这个矛盾在每一次经济活动中都会显示出来, 但又是互相矛盾, 相互并存。目前财政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如计算机设备投入力度不够, 软件也不够先进, 财政、银行、单位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联网程度比较低, 造成多项重复性工作等, 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财政行政高效、财政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的积极促进作用无法充分地体现, 从而使被监管单位认为是监管单位的问题, 人为地形成工作中的矛盾。

三、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新探索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要以改革为立足点, 以创新为动力,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以服务发展为重点, 以打造阳光财政为要害, 在工作中, 重点抓好四个创新。

(一) 思路创新, 用改革的大视角, 统筹安排, 与时俱进

要做到思路上创新, 要用十八大精神统揽和指导国库集中支付工作, 立足四个有利于。

1. 有利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加强财政资金集中管理, 避免财政资金分散管理避免使用效率低下, 从而增加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2.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财政资金由支付中心统一管理, 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 可对每一笔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监督, 如发现可疑的地方, 能够迅速进行核查和告知。这样有利于解决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截留、挪用、挤占等违法违纪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能够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专项资金进行全程跟踪, 有效保障了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 还可起到防止“小金库”以及预防腐败的作用。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 对在稽查、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单位或个人虚构经济业务, 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要给予严肃查处, 绝不姑息, 从而威慑部分思想不正的人员, 使其打消贪图私利的想法。

3. 有利于节约资金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前根据单位用款计划, 分别拨付财政资金到各单位的银行账户上, 多户头存放。但资金支出有个轻重缓急的过程, 有的款项拨付进账就进行支出, 有的款项根据年初预算申请拨付到位, 却在年底才会用完;有的专项资金, 有些单位进度快等资金到位, 而有的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实施, 造成资金长期存户, 如果按同一步骤下拨, 必然造成一部分财政资金体外沉淀, 而致使国库资金不足, 统筹困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所有资金都由国库集中支付, 能有效避免国库资金的沉淀, 从根本上扭转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账户存放、多头管理的局面, 提高使用效益, 节约资金成本。要积极推广公务卡制度, 想方设法解决公务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发挥其使用优势。

4. 有利于增强财政资金支付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前支付信息主要靠票据、账务而获得, 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可靠。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通过网络系统在第一时间掌握每笔资金的支付情况, 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财政支付的动态, 为财政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

(二) 机制创新, 用实践的大角度, 优化机制, 促进发展

用现代化的支付手段进行国库集中支付, 能够实现高效快捷的资金运行, 通过先进的网络系统, 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能使国库集中支付更加规范、透明、便捷。

1. 预算单位可通过系统随时查询零余额账户的额度、转账、支票和剩余情况。

2. 以财政部门为中心, 建立高效的财政信息系统。

财政信息系统是实行国库收付制度的技术支撑, 也是现代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 利用国家“金财工程”,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构建新型的财政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3. 通过这些系统可以将财政部门、国库支付中心、用款单位、

代理银行紧紧的联接起来, 解决财政预算、资金收付和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状况和分析等财政需要的信息资料, 真正形成政府一盘棋、财政一本帐、财务信息实时在线、财务控制由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等先进、安全的财政管理系统, 通过以制度管人、以机制管人、以微机网络控管的手段, 堵塞漏洞, 源头控管。

(三) 制度创新, 用管理的大网络, 从严从细, 科学合理

1. 要改进和完善国库收付制度, 充分发挥支付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内部监控制度, 强化支付中心的支付功能, 不断拓展其工作职责, 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收付的范围。构建科学规范的国库工作程序, 形成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协调配合、职责明确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2. 要实现会计信息共享。

将国库集中收付与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进行通过联网接轨, 自动生成各种会计资料,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能够较好地遏制“虚、假、浮、漏“现象的发生, 为单位领导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

3. 要继续发挥国库支付局的窗口作用, 创优服务环境, 提升

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擦亮服务窗口, 发挥财政部门服务窗口的作用。

(四) 服务创新, 用高效的大运行, 诚信服务, 提升效率实

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将发生重大变革, 涉及面广、涉及单位多, 牵扯到方方面面, 只有建设现代化的财政信息反馈体系、现代化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才能创新工作基础,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支付。从目前看, 我国县级国库集中支付还没能建立起快捷的银行资金清算系统, 尤其是各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实现横向计算机联网或联网程度并不高, 一些主要数据无法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共通, 在具体工作中产生脱节, 这是目前在高科技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 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要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 使监督做到常态化、经常化。做好支付中心和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内部监督, 完善各种审核标准, 结合当地消费实际, 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相关的费用开支, 严格要求预算单位认真执行, 同时将违规单位与预算指标、年度考核挂钩, 从而遏制预算单位滥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 对资金要逐笔审核, 理清用途, 同时认真审核用款单位的资金申请计划, 做到科学合理, 统筹有力, 避免重复项目的申请。

2.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建立财政、审计、纪检、银行等多单位合作的全方位、立体的监督体系。要重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在方案制定、软件制定、银行协议签署时, 应尽可能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不同情况, 提供相应的应对机制和沟通协调渠道。

3.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国库支付中心是一个新部门, 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对外窗口单位, 涉及范围广, 业务精细度高, 工作人员要努力做好业务学习,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自觉抵制消极腐败, 认真细致, 胸怀广阔,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主动、认真地做好各种工作, 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学会处理各方面的矛盾, 与上下级、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 树立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从而使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摘要:文章对目前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进行了认真研究。一是分析了山西省目前的现状, 肯定了取得的成效, 着力寻找矛盾与问题, 重点是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瓶颈与阻力。二是阐述了执行中的四大矛盾, 即预算和执行的矛盾、全局利益和部门利益的矛盾、高效运行与制度制约的矛盾、监督管理和被监督管理的矛盾。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寻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三是根据工作实践,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新思路。即思路创新, 用改革的大视角, 统筹安排, 与时俱进;机制创新, 用实践的大角度, 优化机制, 促进发展;制度创新, 用管理的大网络, 从严从细, 科学合理;服务创新, 用高效运行, 诚信服务, 提升效率, 通过创新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关键词:改革创新,财政资金,县级国库集中支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操作规程[M].北京:财经出版社, 2012.

[2]高丽达.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 .

上一篇:电大国际私法简答题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