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

2024-06-20

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精选7篇)

1.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 篇一

说起现在的土格木村,脱贫户陈贵逢感慨万千,“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村会有今天的发展,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领导”。如今的土格木村,全村共种植马铃薯18188亩,年产量达6.8万吨,净利润达3000万元。全村共养羊近7100只,养牛290余头,127户养殖户年均增收近4500元。

而这仅仅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这座北方“小城”通过组织、人才振兴、生态优先、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正在乡村振兴中稳步崛起。

乡村振兴能否取得实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一个素质作风优良、发挥“头雁”作用的好书记,有没有一支合格过硬、坚强有力的好队伍,有没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好人才。四子王旗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新一届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围绕“双强双好”选人标准,着力引导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换届后,122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不断拓宽人才源头活水,充实村党支部后备干部力量,20新选派312名优秀干部驻村工作,新招录57名选调生全部到村开展服务锻炼。同时,在干部调整中是择优选配38名专业为畜牧、农业、旅游、水利的干部进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使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通过整合专项资金、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入股龙头企业等方式,四子王旗探索出光伏产业型、土地承租型、林木产业型、入股分红型、村企合作型等9种模式为主导的发展路子。依托天然草牧场,在下辖所有行政村共投放杜泊羊、萨福克种公羊1767只,完成杂交改良14万只。同时,继续发挥光伏扶贫项目作用,带动111户低收入农牧户增收,每户年均分红3000元以上,12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乡村美丽宜居,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四子王旗以“厕所革命”为抓手,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旗累计建成户厕5005个,其中户用旱厕1986座、水冲式厕所3019处。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为各苏木乡镇配发各类垃圾清扫、清运车辆410台,垃圾箱、垃圾桶1.8万余个,覆盖121个嘎查村495个自然村,初步建立了“村收集、乡集中、旗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使乡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

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自觉,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子王旗结合__,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编排《“草原母亲”都贵玛》等__故事情景剧,通过“百团千场”下基层、“七进”等形式开展惠民演出40余场。按照“不重复、广覆盖”的原则,选定30个服务点,分3支小分队深入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和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以小规模、多场次的形式,开展“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累计下乡演出120多场,观众达5万余人,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四子王旗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将继续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全面谋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更美、更富的北方“小城”。

2.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 篇二

如何解决当前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单调、制作简陋、包装低劣等问题?

怎样改善传统工艺领域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 陈设把玩的多、实用日用的少, 大众的不精致、 精致的不大众等现象?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 为了发现和弘扬中国的手工精神, 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 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基本目标是在尊重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 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的传承水平,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为现代大众的接受程度,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

据悉, 围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 未来文化部将着重开展三项措施。一是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实施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进一步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手工精神、生活化程度高、产品可成系列的项目, 协调高校和企业开展更加专门的研修、研习及培训, 帮助传统工艺从业者开阔眼界, 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 着重培养其走进生活的意识和追求精致与完美的手工精神。二是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 包括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设立工作站。三是支持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传统工艺展示和销售平台, 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

3.六大战略振兴川陕老区 篇三

尝试,必将对中国革命老区的振兴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和国家历来重视革命老区的振兴,从《“六五”规划》起,都将革命老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产业衰退(《“十三五”规划》新列)等特殊类型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扶持对象。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革命老区共有35个,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17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18个。目前,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发展都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其中,大多数革命老区都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安排制定了振兴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先后出台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等规划文件。

2016年6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标志着《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是第四个上升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从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总体战略看,我国区域经济正处在生产要素空间市场一体化和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纵横交叉的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将全国空间市场进一步紧密连接在一起,逐步把更多的地区包括革命老区深入地纳入到全国一体化空间市场体系中去,这无疑将大大提升空间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带动全国区域经济整体更好地共同和协调发展。

从全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总体战略看,我国国土开发的重点仍然是“七大平原”地区,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以及一些次要的平原地区,如汾河流域、两套平原、河西走廊、汉中盆地、云贵高原坝子、天山南北坡地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等,其余为山地、草原和荒漠地区。我国的革命老区多为集中连片山地,人口多、平原少、交通不便,再加上资源开发条件差、生态保护约束任务重等因素,经济开发难度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集中连片山地地区经济开发全新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川陕革命老区在西部区位重要独特

川陕革命老区位于大巴山中段的太平山和化龙山一带,处于川陕渝三省市交接处,幅员面积9.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省),人口2420余万人(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在西部区位重要独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中国革命贡献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今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先后粉碎国民党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创建了川陕根据地。川陕革命老区(原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革命年代共有20多万人参加红军,牺牲的在册革命烈士达9万多人,对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区内有煤、铁、硫磺、铜、锌、锰、铅、磷等矿藏,“三线”时期的中国第二个汽车制造中心因此选择在附近的十堰市。生物资源有许多特有植物,如连香树、水青树、珙桐、香果树、银杏、领春木等,还有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特产有生漆、桐油、木耳、药材等;有白蛇、白熊等珍稀动物数十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4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云豹、林麝、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金猫、猕猴、斑羚、红腹锦鸡、红隼、大鲵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刺猥、狼、野猪、野兔、中华竹鼠、杜鹃、中国林蛙、竹叶青蛇等。

三是位于四川盆地、关中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重点开发区交汇地带,区位特殊。川陕革命老区周边大平原和盆地地区都是我国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融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首先就是融入周边这些大平原和盆地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去。事实上,川陕革命老区与四川盆地地区、关中平原地区经济联系比较密切,国家先后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等规划,对川陕革命老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扶持。相对而言,川陕革命老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汉江流域合作发展规划》,希望能将川陕革命老区有关区域纳入其中。

对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意义的理解

一是有利于促进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落实精准扶贫攻坚任务。李克强总理指出:“一方面,川陕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川陕革命老区大多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支持其加快振兴发展,对推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差距、带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西部大开发到新阶段的新要求。李克强总理表示,我们西部大开发已经着重培养了一批带动力、辐射力强的区域,培育出了几个产业比较集中、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下一步,我们要对西部地区的“洼地”、“短板”加大支持力度。使“补短板”和“培育高地”相辅相成,从而增强西部地区的内生动力。

三是振兴川陕革命老区是政府的当然职责。李克强总理说,支持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虽然相对偏低,但“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国家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只有加快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才能避免西部地区‘空壳化和‘孔雀东南飞等现象。这是促进社会公平,使东中西地区逐渐缩小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一要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是硬道理,集中连片的山地地区也需要开发和发展,要靠改革开放、靠因地制宜闯出一条山区发展的新路来。近年来,在国家扶贫和有关区域政策的帮助和扶持下,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该地区发展仍显缓慢,成了全国革命老区中的“特困户”。今后,西部和革命老区的振兴需要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李克强总理指出:“东部地区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30多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西部地区也要树立这个理念。”“西部地区虽然现在是‘后发,但未来充满新的机遇。”振兴革命老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区域协作,要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打破行政分割、建设统一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大胆探索,增强革命老区内生发展动力。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西部地区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支持,改造“硬环境”,更需要地方政府深化改革,不断改善和优化市场“软环境”。

二要破解老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先行是振兴欠发达地区的通行做法。首先是路通,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高速公路、高铁,进一步发展民航和内河航运,尽快形成高水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次,是强化电、气等能源保障,大力加快发展煤炭综合利用、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第三,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山区水利建设重点是蓄水和引水,强化山洪防范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山泉资源。第四,是到2020年力争实现老区行政村基本通宽带。

三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山区资源开发,首先是有序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融矿产,如山石建材资源等,不断加大资源加工深度,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有资源条件的新材料产业。其次,大力发展山区农产品加工业。第三,适度发展为当地特色产业服务的高端装备制造,开发适宜山区发展环境的农工装备和设备,减少产业装备对外依赖性。第四,加快特色山区旅游业、商贸物流,大力开发山区自然风光资源,提升山区生活质量和水平,改善山区发展和投资环境。第五,鼓励和支持有项目、有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搞活山区经济,而不是鼓励一般农民工回乡就业。

四要加快脱贫攻坚。首先,转移山区人口,将老区的人口密度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可以实施人口双向流动,有志于山区规模开发的好企业好人员鼓励进山,一般山民愿意外出打工也应当鼓励,山区居民外出打工仍然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次,实施精准扶贫,鼓励规模经营,将山地和耕地集中于经营能手。第三,加大国家以工代赈力度,改善山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五要不断加大社会各界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的力度。进一步增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革命老区的结对数量和支持力度;优先将革命老区公共服务提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挂钩;进一步提高革命老人的社会保障力度,其标准应当高于一般居民社保水平;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和政策对山区脱贫致富的作用。

4.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心得 篇四

(一)全力攻坚四个战役:

一是春季垃圾清零战役。3至4月份,利用20天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了垃圾清零战役。对村屯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路边杂草及废旧广告牌、废弃圈舍及残垣断壁、沟塘河渠漂浮物进行了彻底清理。二是村庄清洁夏季攻坚战役。重点对垃圾池周边、林带壕沟、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公共区域及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治。三是迎接环保督察卫生攻坚战役。开展了治理“八乱”实现“九清”农村环境治理行动。从5月份开始,组成8个农村人居环境督查组,深入全区17个乡镇街,针对河道治理、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非正规垃圾点等问题开展督导检查。四是农村消防安全隐患整治重点任务“百日攻坚”战役。重点开展了农村柴草垛集中整治,加强农村柴草垛堆放管理,确保柴草垛远离公路、远离村屯、远离树带,杜绝安全防火隐患。

(二)全力推进千村示范行动。对30个创建村中排查出的141项短板弱项问题,及时制定补强措施,现已全部整改,30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已经全部完工。

(三)全力完善中心镇村规划建设

一是中心村建设。重点打造龙嘉街道红光村和莽卡乡邱家村两个中心村。其中,红光村,完成了红光村稻米加工展销一体化的农旅体验店项目、红光现代庄园经济综合体项目的规划设计。邱家村,利用3—5年将邱家村打造成中心村。二是中心集镇建设。重点将上河湾镇打造成中心集镇。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确立了建设主体,项目已完成征地手续,待完成土地调规后,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一里长街建设。在城子街、沐石河、东湖、兴隆、土们岭、纪家、莽卡等7个乡镇街已完成设计、评估、意向性招商工作,城子街、东湖已完成街面改造。其塔木、波泥河、上河湾、苇子沟、胡家、卡伦、龙嘉7个乡镇街一里长街工程已完成前期可研工作,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四)全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在推进厕所革命方面。年,九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1。5万户。二是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我区涉及农村污水处理的共14个乡镇(街道),目前镇区已全部建设完成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在推进农村房屋质量安全方面。全区拟改造危房81户,目前已改造67户。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一是全面开展“三保障一安全”集中排查专项行动。5月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五帮扶六推动”巩固提升行动。全区213家包保帮扶部门、239名扶贫专干、20个脱贫村第一书记等所有扶贫干部深入到脱贫户家中,对照脱贫“七项指标”逐一查验,确保有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不出现任何问题。此次专项行动得到了省市认可,九台先进经验被吉林微扶贫刊登推广。

二是全面开展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专项行动。10月份,在全区范围内,对所有农户开展了防返贫集中排查专项行动。组织扶贫工作人员、包保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深入乡村开展走访入户排查,本次共排查农户11。9936万户28。3486万人,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排查全覆盖。对家庭收入核算、“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发现的问题,全部做到限时整改。

三是全面开展巩固提升专项行动。12月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五查五看”、“六查六到位”巩固提升专项行动,重点行业部门、所有乡镇街,全部下沉基层,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重点工作进村入户走访排查,查问题、堵漏洞、强弱项、补短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四是全面建立健全保稳政策体系。今年开展2次集中排查,通过农户主动申请、乡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部门筛查、大数据比对等途径,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核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截至目前,新纳入监测对象9户28人,全部落实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五是全面稳定脱贫户收入。今年我区财政共投入407万元,落实了“6+N+1”产业保险,为脱贫户投保种养殖保险,对扶贫产业设施继续开展成本保险。为全区脱贫户投保“意外伤害、意外医疗、家庭财产”三项保险。为68个产业扶贫项目投保“财产综合险、养殖险、林木火灾及附加险,中草药保险”,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二、2022年工作打算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

2022年,九台区将围绕编制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农村道路通畅水平全面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扩面提标、生活垃圾实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环境整治6项重点任务,在全域达标提升基础上,集中打造示范镇、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带。

(二)脱贫攻坚方面

5.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心得感悟 篇五

作为一名在村任职的选调生,要把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_届_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zhi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既抓住关键,在“干什么”上明确重点,更要讲求方法,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抓手,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抓好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要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建设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子库,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积极向群众推广,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应用好无人机、“生物兵器”等工具,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要保护和发展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防范化解土壤污染问题;同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耕地生产效率。

三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向农户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带动农户发展。

抓好“农民”知识化,不断做好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一要引进人才不断“加血”,针对大部分农村“失血”十分严重的问题,实施本地在外人才引进工作,依托本村项目、乡愁、生态等资源,激发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动力,并以村集体土地、扶贫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方式助力人才发展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本地乡贤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动员乡贤返乡创业,推动产业、资金、技术“三回归”,促进信息、文化、人气“三回流”。

二要培养人才不断“造血”,做好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培养,选拔培养以返乡大学生、乡贤、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主的后备村干部,依托党校、职业学校开展集“入库管理、教育培训、对接服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成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学院,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六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他们有“咫尺应该论万里”的眼界,也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下,产业更有奔头、更有前途,发展更有冲劲、更有底气,乡村越来越美。

基层的“脚下路”是他们的“乐章”。

乡村振兴的发展涵盖了方方面面,需要基层干部找准定位、提升所能,需要党员干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无论是产业的布局、市场销路的拓展、乡村风貌的提升,还是提高产品附加值、送技术服务,乡村的沃野上处处都有基层干部的身影。务实是他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作风,他们以身体力行造福一方百姓,以极强的责任心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专注和认真让他们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倦,用一颗“匠心”学习新思维、掌握新技能,用真诚的笑容、真挚的服务为群众送上温暖,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为群众纾解难题,用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赞赏,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的“千条线”是他们的“五线”。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千条线”,细小琐碎的事情、基础庞杂的工作考验着耐心与细心,而“急难险重”的任务则考验着“勇闯”之劲和“攻坚”之心。民生之事无小事,基层干事者扎根基层一线,砥砺攻坚之志,不怕苦、不怕累,在吃劲的岗位上“磨与炼”,在“啃硬骨”的攻坚行动中磨砺意志和心性,在为民办实事上“不停顿”“不拖延”“不推脱”,说干就干、竭尽所能,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攻坚克难,将群众所面对的难题一一攻克,这就是基层干部的风采。面对乡村振兴发展路上难度大的“硬骨头”,他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深入而持续地打好“攻坚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乡村振兴战场、改革发展前沿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民生事业上挑起“重担子”,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冲锋在前,这就是基层干部!

基层的“为民行”是他们的“和弦”。

开往乡村振兴的列车会经过呼啸的山洞、蜿蜒的道路,基层干部要把实践作为“练兵场”,争当为民服务的“排头兵”。作为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宗旨,也是使命。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在工作上热情主动,奋斗之路上书写了扎根基层不言悔的热忱与真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们在为民工作上的韧劲,也是勤奋学习、钻研本领的“钻劲”,有问题就请教“身边老师”,向同事、群众学习知识、汲取智慧,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到问题现场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入手,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这就是基层干部,有饱满的热情,也有娴熟的技能和一流的业绩,用“真心”交出了一份份亮闪闪的乡村振兴答卷。

7.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 篇七

东北振兴,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毫无疑义。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 东北新工业化之路如何走?以东北现有的市场生态、体制瓶颈、工业经济现状, 即使发展资金不成问题, 东北要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 都不会那么简单。东北要振兴, 首先要改制。与华东、华南沿海城市群比, 东三省的落后, 最根本的还不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 而是体制的落后, 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 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实在太小。东北能否振兴, 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振兴东北必须体制、机制创新在先。东北改革的落脚点, 要放在新体制、新机制上, 要着力破除阻挡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障碍,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通过建立起新体制、新机制, 把过去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工业基地, 转换为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工业基地, 最终达到快速、有效、稳定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 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 任务也更为艰巨、更为紧迫。而如何准确把握和自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不断探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老工业基地的改革, 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意义尤为重大。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那么如何用新路子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什么举措来振兴经济呢?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 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 工作要有新举措。具体要做到:

(1) 要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东北地区具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科学教育等基础条件, 不应将振兴东北经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政策上。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 而是体制、机制与人的思想观念问题, 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的问题, 是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的问题。

(2) 要发挥固有的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看到:东北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 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看,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工业, 而在于优化重工业的产品结构, 在于增强重工业的竞争力;东北地区另一个产业优势是农业资源条件好。东北轻工业的发展应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重要产业。这样既可以供应国内市场, 又可以扩大对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出口,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 要调整所有制结构, 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首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发展民营经济, 既要靠经济主体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 同时需要政府提供宽松而又规范并且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同时, 要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出发点是有利于救活企业。但改制的办法、过程和结果都应当依法、公正和透明。另外, 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补充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养老和失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的重点。

东北作为中国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东北工业的战略性地位和综合实力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的发展, 更多地应该依靠自己来解决, 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这也是东北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 如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之处。为推进东北工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当前应该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1)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是使传统制造业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改造, 要以机床、石化、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突破口, 重点推广数字化建设、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 提高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快东北的区域合作。东北三省各自的产业结构, 既存在一定的差别, 也存在着相似之处, 如三省各自都有汽车工业、钢铁工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 辽宁、抚顺和大连都有石化工业, 相似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造成未来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 由此将降低企业的效率。今后东北的区域经济合作, 应以产业链为纽带, 以企业为主体, 以重点城市为依托, 逐步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重大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 以大庆、吉林、沈阳、抚顺、锦州、大连等部分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企业集团, 以长春、吉林、四平、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进而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3) 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中, 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较多。目前, 有的产业如森工、煤炭、有色金属等正处于衰退状态, 产业接续问题比较突出。如下岗职工较多, 再就业压力大, 矿区沉陷, 生态恶化, 搬迁、治理、复垦任务艰巨,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四矿”问题 (矿山、矿城、矿业、矿工) 已经像“三农”问题一样, 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特殊难题。东北资源枯竭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 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城市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办法:如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把煤化工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森林资源型城市应把木材深加工、林木资源深加工作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当前, 限制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缺乏发展资金。因此, 无论这些城市的产业如何选择, 国家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特别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 在规划国家产业布局时对重大项目的安排, 如条件允许, 应首先考虑布局在资源型城市, 支持该类地区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重构工业骨架, 完成产业调整转型的任务。

(4) 加大对机械、医药、食品等低能耗产业的支持力度。东北发展机械、农产品加工、医药工业, 不但具有人才、技术、产业和资源基础, 还因为它们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 符合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北的机械工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 虽然几年来机械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但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床、电站设备等产业的产品, 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重大装备需求的不断增加, 东北的机械工业前景光明。

东北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 特别是大豆、玉米资源丰富, 大豆、玉米深加工具有产业链长、增加值高的特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前途远大。目前, 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级政府应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为此应适当集中力量,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逐步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东北地区丰富的北药资源,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特别是以北药资源为主的保健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 北药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处在空白状态, 应抓住这一机遇,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提取技术, 高起点、规模化地发展以北药为中心的现代中药和保健产业, 使现代中药和保健品产业成为东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5) 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继续采取重点突击、总量控制的战略。东北地区能源、原材料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东北资源的枯竭, 形成了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矛盾。目前东北发展能耗较高的产业, 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产业是国家产业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后仍将是东北工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因此, 如何妥善处理好高耗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应采取重点突出、总量控制的战略。

所谓重点突出, 就是在对高耗能产业的资源基础、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若干个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如鞍山的钢铁工业, 大连、大庆的石化工业,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煤化工产业, 加以重点支持, 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和对东北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行业, 应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 促使它们尽快淘汰。

所谓总量控制, 就是对重点支持的高耗能产业, 也应根据环保要求, 对产业的总体规模加以控制, 否则, 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在环渤海地区发展石化工业, 应从分考虑到渤海水体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防止重大污染事故发生。

(6)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 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7) 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的战略。推进工业化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 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过程。一般来讲, 轻工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轻工业产品生产过程已成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展这些产业, 对就业的拉动不大。因此, 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方面要注意生产过程的技术先进性, 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使东北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多方面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尤其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对外开放形势,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东北老工业基地搞好了, 也可以为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积累经验, 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清泰, 刘世锦等.振兴东北新思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洛林, 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陈祥林, 刘锡军等.黑龙江资源密集型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区域功能与外部协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4]陆大道, 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6.

上一篇: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下一篇:高管薪酬契约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