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2025-01-25

学习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精选4篇)

1.学习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一

西柏坡红色精神学习心得

祖渭敏 红柠铁路公司

当我满怀深情的踏上西柏坡,凝望着这片神奇的红土地时,我的心情是那么的沉重,又是那么的激动。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红军战士驰骋沙场,红色战旗徐徐飘扬,战场硝烟弥漫,枪声震耳欲聋的场景......西柏坡,一个让我无比敬仰的圣地,我对这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一种永远不变的信念。当我瞻仰了五位书记的铜铸像,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教育展览馆、西柏坡廉政展览馆以及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简朴的旧居,瞬间被那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所感染。革命历史的红色洗礼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耀应,神圣与神奇吸引着无数游客,让人流连忘返。

教育展览管内,一把把大刀,一架架大炮,一件件麻布衣服,一句句名言录,让西柏坡精神更近距离的呈现在我的面前。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党的十九打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回顾西柏坡精神,充分发挥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通过西柏坡精神,激励我们要勇往直前。

弘扬西柏坡精神,就要我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一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以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每一步。

弘扬西柏坡精神,就要我们再续书写新的时代传奇。()当下,按照铁路物流集团“十三五”规划及公司目标,我们要用创新的眼观,推行新技术、新工艺,用科技武装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谱写跨越式的新篇章。

弘扬西柏坡精神,就要我们牢记使命,坚持自己的初心。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无私无畏,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自己的原则,说真话,坦率地提出批评意见,实事求是,不阿谀奉承和随波逐流。把生活、工作相互协调,保证生福美满,工作蒸蒸日上。

西柏坡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新迈步、新起点、新转折的磅礴力量,在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续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党员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要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做到不忘初心,不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牢记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西柏坡学习心得 篇二

球团部 赵云石

5月22日,公司团委组织部分优秀团员去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从新兴小学门口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群山环绕中的西柏坡。西柏坡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导游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领导人故居及西柏坡纪念馆。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里,在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在西柏坡旧址前,我们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看着一件件文物,思绪纷飞。遥想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出生入死,指引着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是何等的不易。坐在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里,耳边响起了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同志抵达西柏坡和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同志、5月毛泽东同志抵达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段时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1949年3月5日到13日,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当时,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即将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随着中国革命局势的胜利发展,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

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及时地、郑重地向全党提出这个问题,使全党同志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蓝图,并高瞻远瞩,向全党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攻击的忠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深深的印入我的脑海里。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一名合格的民政干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民政对象、为困难群众服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革命大转折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财富,特别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以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3.参观学习西柏坡体会九 篇三

20xx年11月9日-12日,学校统战部组织统一战线骨干成员前往西柏坡进行学习,经过4天时间的学习,受益良多。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xx,440平方米,为我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内,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在西柏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正定隆兴寺,感受文物保护理念,河北省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赵新月老师做了柏坡明镜照初心的报告,西柏坡讲解员文工团团长姚军教大家学唱革命歌曲,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廉政建设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国家安全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学习期间,对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体会很深。两个务必提出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7月11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旧址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表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他强调,这么多年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参观中共中央旧址与西柏坡纪念馆亦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现在的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是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后,于1971年开始在原址北面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等复原修建的。大门向南,分前后两院,面积1.6 万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平顶房。前院自东而西一座座小院依次为周恩来旧居、任弼时旧居、毛泽东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刘少奇旧居、董必武旧居、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后院东北部三间窑洞式建筑为朱德办公室和居室旧址。大院西部前后院之间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1977年建立的西柏坡纪念馆由中共中央旧址、陈列馆、书法石刻园和传统教育系列工程4个教育参观区域组成。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的旧居及解放军总部旧址,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前后院之间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旧址;大院的最西部是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陈列馆现有12个展厅,内藏革命文物2000余件,书法石刻园内镶嵌有赞颂西柏坡的300余幅书法题词。传统教育系列工程有五大中央书记铜像、领袖风范雕塑园、西柏坡纪念碑等。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 9月,中共中央曾在此召开九月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 3月,中国共产党还在此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4.学习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四

吃苦耐劳

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楷模和典型。从厉家寨到九间棚再到沈泉庄,处处显现出令人耸然动容的精神事例和典型。体现了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沂蒙精神。

勇往直前

沂蒙人民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前,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沂蒙人民那种倔强劲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永不服输

在困难面前,沂蒙人具有一股永不服输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沂蒙经济在沂蒙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所在。

敢于胜利

沂蒙人民是敢于胜利的,沂蒙人民创造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滨河公园、全国最大物流城、全国最大国际文化城、全国最大的板材基地、全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临沭)、在2010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临沂喜获全国地级市第一、临沂大学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大学(临沂大学)、2011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授予临沂市“物流之都”称号。沂蒙人民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这是沂蒙人民敢于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

爱党爱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

毛泽东对沂蒙厉家寨题词

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更突出地表现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党爱军成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屈服,说实话,办实事,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表现了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迈志气,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

开拓奋进

迟浩田沂蒙题词

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沂蒙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1996年,在全国重点扶持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3年GDP达到8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9.3亿元,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沂蒙精神的伟大胜利,是沂蒙精神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艰苦创业

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无私奉献

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想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现在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临沂市的城市精神。

井冈山精神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火种靠什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

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井冈山斗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的。在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正是因为我党与人民群众

血肉般的联系,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得国民党反动派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创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江泽民同志2001年视察井冈山时 提出的

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西柏坡精神

彻底革命性

1.军事上将革命进行到底。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出动160多万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毛泽东洞察形势,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不被国民党汹汹气势所吓倒,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坚决斗争,并且提出人民解放战争分为防御阶段、进攻阶段、决战阶段等三个阶段的理论。在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年头,以防御为主,歼灭国民党军队正规军98个旅78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接着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敢于斗争、敢于反攻,开始了战略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太岳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地区;华东野战军挺进鲁西南,三支大军打到国民党区域,转入外线作战,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从阜平县城南庄移驻西柏坡后,运筹帷幄,在国民党军队数量上占优势的形势下,敢于战略决战,组织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元旦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旗帜鲜明地提出“敌人不会自动消灭”,告诫人们不要象寓言中的农夫可怜冻僵的毒蛇,而要“坚决地主张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当国民党政府拒绝了和谈协定,毛泽东、朱德于4月21日向全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追歼国民党残敌,至1949年12月,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把胜利推向全中国。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每个战略阶段、每次战略决策,全部体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政治上的不断革命。在我党历史上,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伟大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总是站在历史的潮头,以跨越时空的目光洞察世界,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及时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一,全面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第二,彻底消灭盘根错节的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

第三,高瞻远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第四,敲响“警钟”,告诫共产党人时刻警惕“糖弹”的攻击。

第五,不断地调整政策,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著名论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内在动力。目标明确,表现坚定、持久。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西柏坡精神只有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才能形成,而且只有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才能集中地表现为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是对长期以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概括和总结。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未来的昭示,激励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阎保印、宋乐恒撰文提出,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

党中央移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鼓舞军民奋斗的革命精神,诸如,着眼大局服从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立新世界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围绕两个“敢于”、两个“务必”革命精神的展开,并为其服务的。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编辑本段西柏坡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夏月娥主编的《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书指出,西柏坡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汇集到了西柏坡精神之中。但我们认为,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因为:

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

当时一切工作的中心。当时我们国家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大转折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即将被推翻、人民自己的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性转折,是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伟大转折。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和复杂。既要同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斗争,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解放全中国,又要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国家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强党和军队的自身建设,又要做好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这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而进行的。

任务提上了具体日程

只有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任务才提上了具体日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她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都是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过程。然而,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要是一种理想和信念。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革命道路,求得革命力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主要是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准备条件。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任务,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只有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特别是在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反攻时,“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才作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党和人民面前;只有在大决战以后,彻底砸碎国民党反动派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才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只有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才能把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应当采取哪些基本政策作为会议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终于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

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上一篇:大学暑期实习报告xx字下一篇:白云技师学院国家助学金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