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共15篇)
1.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一
浅谈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对于较全国农村更为落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和迫切。
“文化经济”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应通过对广大农村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产业)的自主开发。贵州广大农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却很有可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文化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贵州农村文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贵州农村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时代表征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区域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村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境遇。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不良现状,这是“三农”建设必须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当代农村文化强烈地反映着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它除具备区域文化的一般性特质如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悠久性以外,还彰显着鲜明的时代表征。
第一,农村文化的原生性形态与当今的经济技术形态一体互动。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同,如今的农村文化不仅凸现其原生性形态,而且也显现其经济技术形态。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力”和“文化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农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技术财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第二,农村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文化格局竞争中凸现整合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不断互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不再是独立的、小范围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超出地域限制,纳入了现代文化区域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农村文化一方面传承其独特的优秀文化,彰显其地域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又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过去单一的、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退缩。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大量的农村文化在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在文化经营上,农村文化也从分散、自发状态,经过联合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整合和创新。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涵义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软环境”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在价值层面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在技术层面上,要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文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农村文化发展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最终推动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方法措施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坚持先进文化发展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体现着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善恶判断和理想追求,体现着农民的政治倾向、道德理想、宗教信仰、审美趣味和哲学观念。当前,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使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多样化。
第二,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有奉献精神。文学精品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付出代价和艰辛,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的。
第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涉及饮食、服饰、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家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朴今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第5期.
[2]聂华林、李荣华.中国西部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22-25页.
[3]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第2期.
2.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二
一、态势分析——认识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提高阅读科技含量, 弘扬阅读人文精神, 及早培养阅读习惯, 努力营造书香社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作为社会的教育机构, 必须把建设图书硬件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基本建设之一, 是学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生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就开设图书课, 引导孩子利用图书增长知识, 扩展视野。而在我国的中小学中, 对孩子如何使用图书馆并没有系统的方式和方法。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 图书馆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 学校图书馆通过书刊、报纸和音像等各种载体对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各级学校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花大气力、下真功夫抓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三) 开展好课外阅读,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 使学生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初步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进一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智力背景。同时还将促进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 学生的发展也要求学校做好图书馆硬件设置的建设。
我县还欠发达, 很多学校都处在农村贫困山区。财政方面的困难, 使得很少有人去关注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我校虽处在贫困的农村老区, 但是面对社会发展的迫切性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还是十分坚决地汇聚各方面力量建设图书馆硬件网络。
二、汇聚力量——建设多层、多面的立体式图书馆
(一) 筹集各方力量, 建设学校图书馆
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是主力, 是重中之重。因为它起了支撑、中流砥柱的作用。肯花大力气, 是关键, 筹集资金是难点,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还是很努力地去筹集资金, 寻求地方政府、上级教育部门及社会上的力量, 共同出力。购进了一大批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书籍。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作, 做好各方面细微的工作。
需选好书、买好书。图书馆的书籍, 必须保证数量, 确保质量。数量上应确保与学生数达成恰当的比例。当然这只是个最低比例, 假如这个比例能够提高的话, 那更好。第一次, 应备足一些常规书目, 如中国优秀文化类的书籍、人类优秀文化的书籍、历史人物故事和童话故事等。这些书应该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还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进书要通过正当渠道, 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的书籍, 避免盗版书、次等书的流入。
管理要到位。图书硬件到位, 随之跟上的是一系列的软件管理。采取的管理办法可以是开放式的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选派教师专项负责, 由于管理的教师本身又有教学任务, 因此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整理和管理。具体的做法, 由学校自身条件的优劣来决定。但管理得是否到位, 关键在人, 做到责任分清, 共同管理, 就能够做到不流失、物尽其用。
馆舍布置要有书香气。图书馆不管大小, 都应该有适合读书的环境布置, 就是说要有书香气。例如:我看过温州的图书馆, 布置得就很有书卷气, 走廊两边是名人的字画, 其中有一幅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温州中学校歌。然后, 两边有名人雕塑。这些都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 图书馆的布置还要注意——静。选择的教室一定要安静, 教室里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位置也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安静地学习。
图书资源分配均匀。图书资源既要保护, 也要合理分配。我们充分考虑图书资源,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读到书。我们每周安排了两节阅读课, 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学习、讨论, 同时又开展学生平时的借书工作, 既保护好每本书, 又合理地利用每本书。
(二) 鼓励建设班级图书柜
在学校图书馆的基础上, 我们还考虑到学校的图书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 就积极地鼓励班级建立自己的图书柜。有的班级通过学生家长筹集一部分资金, 或教师筹集一部分资金, 或用十分有限的班费购置图书 (当然图书尽量与校图书馆错开) 。每班都有一个放置图书的柜子, 让班委或专门的学生进行管理。通过日积月累, 有的班级人均图书占有量比学校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量还高。
这一部分书籍虽然有限, 但也能够很好地起到补充作用, 缓解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压力。同时它还具有规模小、易操作、易管理的特点。班级上有自己的图书馆, 学校进行年度班级图书馆建设评比, 使得大家的积极性更高。
(三) 鼓励各个学生, 建设个人图书箱
我们在学生间也鼓励他们爱书、爱藏书。很多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图书箱。“省下一口零食, 多买一本好书”成了学生的习惯了。大家爱书、买书。有了好书, 互相借阅。有些班级定期开展图书交流会, 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别人, 再去向别人借书。有些有创意的学生, 还把自己的图书箱搬到了班级, 饶有兴趣地开启了自己的“个人图书馆”。
(四) 挖掘网上资源。
近年来, 因特网技术突飞猛进。校网建设都一一展开网上的图书资源更加宽广。近年来, 学校陆续添置了一些现代化设备。虽然不是很完整, 但学校将会更加努力去开发, 相信前途会很好。
这样建设起来的图书馆体系, 不是单层的, 也不是单个的, 而是立体的。这既解决了农村学校的资金困难问题, 又使得学校图书馆的图书人均占有量得到了提高。
三、效果分析——卓有成效
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让孩子爱看书, 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图书馆的立体构建, 使“大量读写, 双轨运行”这一工程顺利实施, 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学生爱书了, 爱看书了, 也爱藏书了。在近两年里, 学生各方面的竞赛成绩斐然, 在阅读比赛、作文竞赛和童诗写作中都能拿到好成绩。
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图书馆的建设, 也同样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工作之余, 徜徉于书报之间, 使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有所增加。或研究教育教学专著, 或学习古今中外的名著, 使自己中师毕业后的“一桶水”, 变成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流水。活到老, 学到老。
提高学校的品位, 回归了学校的本质。
中国古代大到书院, 小到私塾, 无不重视学习气氛的创设。“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我想, 我们的小学教育、我们的学校就要有这种本位的回归。通过图书馆的建设, 通过爱书、爱读书的活动, 提高学校品位, 回归学校的本质, 带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3.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三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15-01
0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展开,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英语教学要结合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把着重点放在学生整个身心的发展上。以下是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老师观念和角色
新课程要求必须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同时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交流性,即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勾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实验过程中,有些人认为新课程好像不注重双基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双基”的处理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偏手偏脚;另一方面担心加强双基教学与新课改的精神不符,在课堂上不敢强调基础内容。事实上,这都是对新课改要求的片面。然而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和升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则倾向于前者。其实,我们应该对“双基”有新的认识的定位,应赋予它更丰富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内涵。
在刚使用新教材时,大多数教师看到它,无从下手,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读和记单词呢?我们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没有学过英语),从26个英文字母,48个音素和固定字母给合发音的教学中,我们没有集中学习,而是分阶段学习。每单元中,哪些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出现率较高,我们就先学哪些,结合着单词,再举出一些新单词,让学生们自己掌握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一年内,学生们把48个音素和一些固定字母组合的发音就掌握好了。学生就可以自己自学新音单词。在记单词方面,我们常常将一引起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很感兴趣,能有效地提高记单词的速度和效
三、讲解语法要有策略
新课改下的语法教学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法学,而是为了取得学习目的语的工具。因此,教师应改变“注入式”的语法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新教材的一大特点:语法无处不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集中出现的语法知识,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语法规则内化,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把知识隐含在语言中,把语言寓于活动中,学完本单元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避免了单纯地进行语法分析,学生枯燥无味的学习现状。
四、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生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尽量多用英语课堂用语,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多用英语授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我们农村英语来说,还是应大力提倡。在农村英语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讲的是英语,说的是汉语,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尽量地多使用英语,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策略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自学及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及语感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第二,引导学生在不违背学习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遵从自己的意愿来选取学习方法;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继而帮助其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模式的高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是影响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方式等方面着手,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建立生本课堂,真正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俞月琳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4.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四
炭山岭镇教育辅导站
童克智
长期以来,校长一直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决策者、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者。而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更应注重学习强素质,以人为本抓管理,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校长,如何把学校工作安排得当,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把学校工作的效益提到更高,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本人浅谈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读者共勉。
一、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学校管理的制度问题 校长通过听课,透过课堂教学现象,可以发现学校哪些教学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哪些管理制度还需完善。比如校长的推门听课,就可以发现哪些教师做到了课前准备充分,哪些教师体现了课改思想,其间还有谁没有做到这些?这些没有做到的教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凡此种种,只有在听课之后,校长才能有所思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
二、在课堂教学中去寻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如果一所学校在外界看来没有什么特色和明确的办学方向,那这所学校不是成功的学校,校长也必定不是成功的校长。因此,校长日常所要思索的就是如何体现本校的特色。尤其是农村学校,要让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更是困难重重。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给校长更多的思索空间,关键是校长如何在听课中去发现。
三、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在课堂上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将来走向成功的教师,也必定是在课堂上磨练出来的。校长要发现这些成功者,就只有走进教师的课堂,通过课堂发现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同时,只有在课堂上,校长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从而有效地根据教师的特点调整工作岗位,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越来越多的教学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和学校后备干部从课堂、教学、教研工作中不断涌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向。
四、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
要管理好教学工作,逐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校长必须是教学的行家里手。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行政指挥的核心,学校以教学为主,会抓教学质量、会听课、会评课、会上课、会指导课。不仅能忙于事务,还要及时了解教改信息,指导校领导制订教改计划、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方方面面都要想到、做到,这固然很辛苦,但一个不懂教学业务的校长肯定是管不好一所学校的。所以,校长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既要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管理知识,也要多学习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知识,在分析学校特点的基础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
校本教研在学校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更多的校长所重视。为此,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搞得如何,既是检阅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是否胜而不衰的生命线。可以说校本教研校长是关键,没有蜂王的蜜蜂再辛苦也是无济于事的,校长不参与校本教研而只让部分骨干教师去搞教研,如同没有蜂王的蜜蜂,辛苦过后,却不知道蜂蜜该往哪里搁。校长亲自动手搞教研,就会带动学校整体教风的好转,当老师们还在为教研如何才能入门而大伤脑筋时,作为校长已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和指导教师们如何就一个教学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那么,老师们自然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从而便会慢慢尝试,静下心来搞自己喜欢的小课题,进而逐步达到人人参与,带动整体教风得到根本好转,学校的教学管理自然会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六、校长要走进教师心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在教学管理中,仅靠制度管理是不全面的管理。民主管理、制度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管理。为此,校长要像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中那样走进教师的心灵中去。教师是有感情的生命体,教学管理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情感,做到以情感人。校长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感情投入”,学会热情关心人、充分信任人、诚恳对待人、善于激励人。多和教师们在闲谈中讨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也许,管理中的难题会在和教师们的一次闲谈中解决。也只有这样,当校长和教师站在一起时,校长才会被教师们从心灵深处所认可。至此,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也才会被教师们所认同。同时,要放心自己的教师。要大胆地让教师们去研究,去实践。校长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为教师搞教学提供更有利的环境,一旦教师把校长现为了知己,他们往往会为那份用金钱买不到的情感,情有独钟地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校长,面对创新的教育改革形势,应经常自我反省,回顾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样才能在治校、治教中充分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出一流的学校。
作者简介:
5.浅谈新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篇五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稳固与否,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认识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主要有乡镇政府机关和村民委员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包括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两部分。乡镇政府机关综合管理本乡镇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事物等。乡镇政权建设主要是指在乡镇政府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村民委员会最基本的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建设主要是指村民委员会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开展村民自治活动。
二、对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分析
本人已经在农村工作10多年,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政府职能的弱化。由于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之我国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年,市场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对于广大农民在组织化程度上已经没有约束力,这势必是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态,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化的优势。而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引导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形成产业化的优势就成为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新课题。
2、乡镇政府的财务危机。乡镇政府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有自我膨胀的本能冲动,从而造成了机构规模的过度膨胀,人浮于事。而财政收入来源又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来源于农村的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转移支付。乡镇政府一方面无法“节流”,另一方面又渐渐失去了向农民伸手要钱的依据。乡镇负债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普遍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基层组织工作效率低下。乡镇由于财政短缺,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而又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村党支部、村委员会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在经济落后的农村,集体收入捉襟见肘,当干部,事不少但工资却着实少的可怜。没物质利益如何调动工作积极性呢?这已经成为基层开展好各项工作的“瓶颈”。
4、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现存的乡、村两级干部多数都是考学、当兵、劳务输出以后剩下的“精英”。他们中间的多数都是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也就是所谓的“矮子里拔高个”走上了领导岗位。很难适应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带动致富了。现在的工作人员,抛开业务素质低不说,有多少是真正尊重农民的,有多少是为着农民的利益着想的?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开着公车遇到一出车祸的农民,以急着开会为由,不顾群众的苦求,袖手旁观,驾车离去。乡镇干部,农民的父母官,用行动告诉我们公务比人的性命重要。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怎么能体现出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呢!这已经成为我们开展好农村各项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没有发挥好。当前基层组织还是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上来,更多的将精力耗费在其他的琐事上了。在发展经济时也不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制定方案和措施,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这也已经成为我们搞农村各项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近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基层财政负债沉重制约了行政效能,部分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不协调,基层党政组织社会动员能力下降,基层政权行政能力有趋于弱化的倾向。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行政能力弱化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努力推动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投资失误或是重复建设、超前投资导致财政背上沉重负担;以GDP为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导致注重经济的数量扩张而不注重经济效益;权力寻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科学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基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承担。
其次,要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无边、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把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处理,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当前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上来。
再次,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就农村工作和农村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意见。要根据《意见》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基层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渠道,实行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及时将政务信息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二是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个人自由度增加,对政府的依附性下降。农村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冲击了农村社会权威体系,使农村社会由以前的党政单一权威制向多元权威制转变。再加上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农村财政经费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党政机构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动员能力下降。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升基层党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要吸纳农村新精英进入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把他们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引导他们把个人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更好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
其次要积极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包括推行选举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实行直接选举,改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配方式,名额适当向农村精英倾斜;加强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沟通,畅通民意收集和反映渠道;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参政意识,依法参与政治活动等。
第三要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程度。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有必要引导农户参与和组织一些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参与市场流通的需要。
第四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比如兴修水利、修筑乡村道路等,党员带头,号召群众参与,使群众既得到实惠又受到教育,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
三是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农村精英流失非常严重。加上农村党员老化问题严重,农村干部待遇报酬太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非常缺乏,特别是有魄力、有办法、年富力强的干部更少,农村干部素质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提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不熟悉现代党组织运作和行政管理方法,仍然沿用旧思路、老办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甚至方法简单粗暴,给群众留下了不好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为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任务十分紧迫。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夯实理论基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从农业人员中培养人选,又要从经商务工人员中物色合适人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6.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受益最大的农民群众,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但从笔者几年来在基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看到,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许多地方的农民主体作用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就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主体自身方面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调整、宅基地管理政策、公益设施建设的态度迥异、观点不一,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如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规划时漠不关心,对土地政策不遵守,建房时讲风水信迷信,导致规划执行难,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重。
2、素质不高。不可否认,由于农村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低 迷,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都在农村,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如我乡社面点的农民在开展建设之初阻止改卫生厕所,经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理解不了“无害化处理”原理,怕改厕后整个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3、结构失衡。由于农村缺乏致富的路子,为赚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他们既要负责地里农活,又要负责监护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幼小子女,新农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如在村庄整治及发展产业时总有部分农户因缺乏劳力而影响工作整体进程。
后劲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加之以往医疗、教育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开支较大,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防老,不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府主导服务方面原因分析:
1、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少建设点宣传只是以写标语及张贴各种制度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群众不易接受,认为政府是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清、理解不透。
2、工作方式有偏差。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加之为应对新农村建设限期考核、督查,赶时间、赶进度、赶验收,不少干部缺乏工作的耐心,不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建设事项大包大揽,导致群众不领情、不认账,认为是干部为了政绩搞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所以有的点出现“政府发号召,群众心里笑”、“干部扫地,群众参观”的现象。
3、投入机制有缺陷。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数村庄因基础设施薄弱,即使群众积极性很高,也难于正常开展。如今年我县对每个三级共建点扶持10万元,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差、涉及户数多的点,群众急盼解决出行道路和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户怕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验收标准,得不到补助资金从而不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是投入不均衡。不同领导、不同单位扶助及不同乡镇的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往往不统一。甚至有的点为了赶时间进度,粉刷房子、修公路等不需要农民出钱,助长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是投入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点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群众筹集资金的使用不经民主讨论,帐务不公开,从而容易让农户之间相互猜疑,同时对干部和理事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管理松散,村组干部文化程度低,人才匮乏,决策团队弱化,加上个别村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宗族不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不密切,使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理。如在发展甜叶菊产业中就有不少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干部说话不算数,兑现不了承诺而不愿栽种。
正是由于农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7.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 篇七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联系密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容整洁是基本要求。开展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 强调新村建设和村庄整治, 建设规划新农村,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能够顺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因此, 加大农村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力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保障作用。加强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 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耕地质量, 对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 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我国农村土地的管理虽然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但是, 在实际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上,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第一, 大多数农村土地规划不能按照有效可行的办法实施, 土地规划比较盲目无序。虽然国家对土地规划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但是, 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讲, 大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随意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治, 不利于农村整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 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导致耕地面积大为缩减。党中央对国家耕地的保护十分重视。但是, 一些农民由于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将耕地农田发展成鱼塘, 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还有的农民将耕地闲置, 影响了耕地的有效利用。
第三, 农村的宅地规划不到位。随着大批新房的建造, 老房的遗留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老房已经不能居住, 但其仍占有较大的土地面积, 房与房之间留的空隙过大, 不能被充分利用。
第四, 在农村土地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农民对土地的征地程序不知情, 管理者未能准确认真地告知农民, 使得农民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十分被动, 损害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五, 农民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不能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过度垦荒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未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由于在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必须重点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第一, 完善农村的土地规划, 避免管理的盲目无序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规划办法和土地利用规则,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将闲置用地集中利用起来, 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农村的用地情况, 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整体有序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制订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村容整改计划, 立足现有的土地资源, 对于闲置的房屋或者未经被用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在征得农民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拆除或改建, 并在符合年度总体用地计划的前提下, 引进一些工程项目, 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 对于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严加控制。耕地的保护对于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应该大力保护耕地农田, 严格规范政府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审批管理, 严格限制盲目圈地划地, 违规挖建鱼塘等破坏耕地的行为。提倡复垦为耕地, 严禁以整治为名, 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严格审批建设用地程序, 以保证耕地的总体面积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 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 逐渐规范和完善土地的管理。国家启用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基本农田、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点土地整理等重大的工程, 鼓励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保护, 充分利用村中的边角空地, 增加有效的土地资源, 推进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改。
第四, 加强农村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 完善征地程序, 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公开透明地进行对土地的管理和规划, 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落实征用地补偿费用, 确保及时到位。严格执行政府统一征地制度和征地费用标准, 如果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应该不予报批用地, 确保被征地农民依法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从而做到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 预防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土地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要加快对开矿的整顿工作, 确保科学合理开矿, 保护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使群众增强科学意识, 合理用地。完善地质灾害的检测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
总之,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能够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能够切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农村的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联系密切。本文从二者之间的联系出发, 针对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期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慧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土地征用问题[J].经济问题, 2004 (3) :56-58.
[2]周镕基, 程强然, 陈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2) :23-25.
[3]孙晓婷, 陶宇.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理论界, 2005 (8) :208.
8.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八
布局调整后,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130多个寄宿生及370多个学生的管理问题。为了让寄宿生和寄餐生在学校吃得好,住得舒适,学校重点从“寄宿生的食宿改善工程管理”和“寄宿生宿舍文化管理”方面下工夫。
改善食宿条件,确保生活质量
我校的寄宿生食宿综合楼于2005年8月投入使用,2011年8月进行修缮,食宿综合楼的底层为食堂、餐厅,二至四层为学生宿舍,可容纳二百多人,每层楼都设有一个盥洗室和公共卫生间,每个宿舍都有洗衣槽,学校添置了9台太阳能热水器为学生提供热水。近两年,学校新添餐桌50套共400座位,为每位就餐学生配备一套快餐餐具,上级部门投入三十多万元为学校食堂添置电力蒸饭车、炒菜车、冷冻柜、消毒柜、食品留样柜、切肉机等,为食堂提供了物资保障。同时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政策,按周制订学生每天食谱计划,每天确保寄宿生一个鸡蛋、一盒学生奶、一个馒头的营养早餐,确保学生两荤一素的午餐和晚餐。
配齐管理人员,明确分工责任
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抓寄宿生管理工作,政教处副主任具体负责管理寄宿生工作,另外配备了两男两女四位老师为兼职生管教师,实行24小时值班。管理成效与管理人员的年度考核挂钩。生管教师享受班主任待遇、评优评先单列。同时制定管理细则,落实管理责任,使寄宿生管理人员分工科学、责任明确。
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了《寄宿生管理制度》《寄宿生内务管理规定》《寄宿生作息时间表》等规章制度。对床上用品、日用品的摆放,衣服、鞋子的摆放,起居、学习时间等作出统一的要求。生管教师每天早、中、晚必须到宿舍指导学生按要求整理内务。
学校对寄宿生执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寄宿生管理以周为单位,实行“两登记”“五检查”制度,随时掌握学生在校情况。所谓“两登记”,就是学生每周一早上返校时要签字入校,周五离校时要排队点名后方可让家长接回。中间学生有特殊原因离校需书面请假,班主任和生管教师签字批准,家长签字确认方可离校。“五检查”就是每天的早操、午休、晚自习、晚休前、夜间巡视等五次点名检查。这样,生管教师对学生每天的在校情况了如指掌。
培养学生助手,师生共同管理
寄宿生人数多,要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单靠几个生管教师是不够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干部协助老师参与管理。例如:宿舍内务、卫生区由舍长管理;餐桌卫生、食物分发(分食)由餐桌长负责;课外活动由宿舍文体委员组织;同时成立卫生、纪律、文明宿舍评比等督导队,负责各项工作的记录评比,遇到困难由生管教师帮忙解决。
凸显人文关怀,感受家的温馨
首先,是对寄宿生实行人文的关怀。学校要求生管教师要将制度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更要重视细化管理,从生活小事到学习,处处关注学生,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宿舍大家庭的温暖。生管教师一遇天气变化就会提醒学生添减衣服,遇到身体不适或生病的学生会主动带学生到医院。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用上热水,我们对学生实行分班洗澡,把安排表贴在洗漱间的外面,让学生互相监督。为解决学生排队等吃饭的问题,我们采用分餐定人的办法,每桌固定10人,设餐桌长,食堂工作人员先把饭菜分到桌,再由餐桌长和生管教师分给个人。学生晚休后,生管教师进行夜间巡视,检查学生是否睡好,给踢被子的学生盖好被子,然后才回值班室休息。学校要求寄宿生管理老师、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对年纪小的学生、生病学生、女生要特别关照。学校经常通过家长会、学生座谈会、个别谈话、电话随访等途径,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畅通的联系方式:学期初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把生管教师、班主任、分管领导的电话号码向家长、学生公开,接受家长监督,方便家长联系。学生宿舍楼每层都装有IC卡电话,便于孩子与父母联系;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寄宿生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寄宿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和采纳家长合理化建议,寻求家校共同教育的工作途径。
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校要求寄宿生学会内务整理,包括用具的摆放、床铺的整理;自己动手打扫寝室、盥洗室、餐厅、走廊等的卫生;自己清洗餐具。为了让学生严格规范地做好内务,学校特派生管教师到永安社会实践基地培训,以指导学生整理内务。晨会课,生管教师总结前一天学生的表现,适当进行表扬与批评,并提出当天的要求。晨读课,要求学生晨读30分钟;晚自习指导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建设宿舍文化,营造温馨小家
小朋友住在一个宿舍里,就是一个小家。为了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友爱、温馨的小家,孩子们在生管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宿舍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每个宿舍都有自己喜欢的名字。宿舍成员经过集体讨论,给自己的家起一个温馨的名,如“快乐之家”“幸福之家”“小淘气之家”等。给宿舍起名,既有纪念意义,又能提高宿舍成员的凝聚力,使学生加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是照全家福。开学时,学校给每个宿舍孩子照全家福,并贴在门上。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小朋友就像是一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三是设立心愿墙。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不少美好的愿望,但是大多数孩子把自己愿望埋藏在心里,在宿舍里设立“心愿墙”,让孩子们将美好心愿贴在上面。学校尽量创造机会帮助孩子们实现可能实现的小小愿望,有助于加强师生沟通,改善孩子的心理状况。
四是开辟荣誉栏。将孩子们近期取得的集体和个人的成绩、荣誉、奖励等列在其中,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五是开展文娱活动。生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寄宿生开展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投篮、唱歌、舞蹈、画画、写字等文体比赛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使寄宿生的校园生活洋溢着欢乐。
六是文明宿舍评比。定期对寄宿生宿舍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将评比项目进行量化,及时公布评比信息,汇总后,每两周评比一次,分男女生宿舍各评出两个“文明宿舍”,给“文明宿舍”颁发流动红旗,同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农村学校实行布局调整后,学校需要关注的事情很多,如寄宿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周末学生往返乘车安全问题、学生的饮食问题以及时常遇到的学生冷热病痛等等。在这种新格局下,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迎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挑战。在管理过程中要讲究方法,求真务实,尽量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不断探索寄宿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行人性化管理,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把安砂中心小学办成让师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9.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九
一、当前农村用电中的消防安全问题
当前,农村安全用电中面临的消防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和农电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上,表现在电改后农户的线路和电器仍然薄弱的环节中。
第一,农户的线路、电器安全性能差,农民安全用电意识淡薄。农网改造的范围属农村日常用电的户表以上,而未对农户室内用电设施进行改造,农户内的电气线路安全状况仍然较低,加之农村是“假、冒、伪、劣”电器的重灾区,所以,经常容易出现由于短路、过负荷、漏电等原因引发火灾,使农村成为电气火灾的多发区。同时,农民安全用电意识差,安全用电知识缺乏,违章操作,也是诱发农村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
第二,违规违章用电,私自退出安全保护装置。从实地调查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没有安装三级保护器,即使安装了三级保护器,又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私自退出三级保护器运行。原因是因为自家的用电器具不合格,线路绝缘老化,私拉乱接造成线路故障致使三级保护频繁动作跳闸,无法正常用电而人为私自退出运行。由于三级保护是终端保护都安装在每家每户,用电管理人员无法对三级保护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又致使二级保护经常跳闸,用户只有将二级保护再解除,这样就很容易由电气故障引发电气火灾。
第三,农村用电点多面广,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农网改造后,设备更新改造、维护维修及用电管理由原来的村级组织管理变为供电所直接管理,即“四到户”,安全责任也随之延伸到户表以上,管理范围增加了很多,从施工检修、事故处理、抄表收费、正常运行维护到安全管理,全部由农电工来完成,缺乏对农村用电有效的监督管理。
第四,农电工习惯性违章、装置性违章屡见不鲜。在农村用电管理中,尽管各种“规程”、“规定”、“制度”制定的井井有条,要求安全管理规范化。但有些农电工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难以杜绝,凭工作经验办事,走“捷径”,怕
麻烦,人为简化手续,安全意识淡薄,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装置性违章屡见不鲜。
二、解决农村消防安全用电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安全用电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安全用电素质。开展农村安全用电知识宣传,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创新的手段开展农村用电消防安全宣传。在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中,首先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如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大村举办防火与用电宣传巡回展,将“移动式”消防宣传车开到乡下等。其次,通过与电力部门合作,举办“电力杯”农民消防运动会,广大农民可以把学到的消防安全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知识带回到每一个村,每一个家庭,不仅自己会,还教会了身边的人,形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良好局面。第三集中宣传农村电气火灾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事实说话,以案例服人,用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违法违章行为和火灾案例教育村民。例如,可以利用农村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播放火灾录像和讲解用电防火常识,或者组织放映与用电和消防安全有关的电影等。
第二,强化用电安全管理,加大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电气线路进行规划和改造,对农副业用电设施存在的装置性违章,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规定,由供电管理部门对用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下大力气治理装置性违章。对新增用户要高标准、严要求,从进料、施工、到验收严格把关,从源头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另一方面,供电部门要做好规划,按轻重缓急,拿出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对变压器进行改造,彻底消灭装置性违章。
第三,明确责权关系,加强安全用电保护措施。电力设施产权归属供电部门的,无疑安全责任和维护管理是由供电部门承担;电力设备产权是用户的,其安全管理和维护也要由用户承担。其目的是落实责任,减少纠纷,提高责任心,使管理者有义务、有责任,加强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将三级保护移至室外运行进行集装箱管理,有利于安全用电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三级保护的运行情况,确保一、二级保护可靠运行,是解决三级保护投运率低的根本方法。
第四,充实农电管理人员,提高农电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针对农村用电的消防安全形势,充实农电管理人员,以适应点多面广的新局面,加强对农电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农电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其业务素质、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造就一支队伍精、素质高、会管理的农电队伍,减少农村用电中的“人为”火灾隐患,确保农电安全管理、稳定发展。
10.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十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情况下,笔者发现,在广大的农村中学数学后进生并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因为许多家长都出外打工,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外祖父照顾,造成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较多,这些学生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受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没文化照样出去打工赚钱,所以不一定需要读书”,因此他们大多数是思想顽劣,纪律散漫,厌学严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进生”,这些学生的问题成了农村教师的一块心病。这部分学生一般要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农村中学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如何转化这些数学后进生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情感上体现一个“ 情”字。
后进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后进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现实教育中,许多教师都不喜欢这类学生,甚至歧视他们,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使他们自暴自弃,从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后进生”也是人,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呵护。因此,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信任、尊重的基础上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这些后进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当然,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我们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他们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如笔者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积极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 60°+30°=90°+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参与,这样就让他们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这些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这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富有感情的语言,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充分肯定后进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加强数学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在教学上尽量体现一个“准”字。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数学后进生的形成。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该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因此,我们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首先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来授课,不能用自己生造的土话或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比如,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就不准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笔者就自制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简易教具,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它们的特性,同时让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演示,感受一下该知识的直观性,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也就引导后进生进入到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教学课前导入的生动性,在教学语言应突出一个“趣”字。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个成功的课例都离不开独特的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而具体的一节课如何的导入,则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定。我们常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长处。导入语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后进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例如,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笛卡尔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笛卡尔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 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我先介绍了人体中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使学生大开眼界,学习兴趣倍增。后进生往往上课思想不集中,爱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睡觉。他们对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枯燥无味的语言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观察后进生的听课情绪,恰当的运用风趣、幽默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必要时,也可以用简短的笑话或寓言故事来吸引学生,也能大大增加了后进生学习的兴趣。
四、合理分配作业与练习,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
现在大多数学生对课后作业怨声载道,特别是后进生要求减负,减少课后作业,而老师似乎不大赞成;同样的作业量却育出了成绩不同的学生。究竟课后作业宜多宜少,值得探讨。但是我们认为课后作业的数量、质量、方式等方面对学生的成绩也有相当的影响。笔者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把作业分成三类来布置:优生的作业,中等生的作业和后进生的作业,后进生的作业应量少、紧扣基础,而且安排中上等学生督促并指导他们独立完成。在课外练习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例如在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设置课后作业时,本人按照以下层次,灵活布置作业。
1、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x2-2x-1=0;x2-2x+3=0;x2-4x+4=O。
2、如果关于x的方程x2-x+k=0(为常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2-k2=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4、求证:不论m取何值,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1)x-m-3=0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根据不同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相对应的作业,这样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他们的作业做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收获的喜悦。当然,除了在作业和练习上给后进生自信以外,笔者还在每个单元的检测之前,有意识的出一些类似较基础的题目,并辅导他们完成,让他们在测验时有自己会做的题,逐步改变头脑中“数学是不可学好的科目”的想法。这样还可使有些后进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进一步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11.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设计要点 篇十一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建设越来越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农民的居住环境、交通等设施的建设日新月异。如何创建和谐、与时俱进的新农村,如何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同步发展,是当今社会能否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筑;建筑设计;要点
0.前言
改革开放搞活了农村经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新农村的住宅建筑成为这个时期农民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成为村镇建设的重点。新农村的建筑设计要以实用为原则、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中心;要布局合理;要在安全、耐用、节能的同时兼顾外观。本文将就新农村建筑设计现状及设计要点等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1.目前农村建筑存在的问题
1.1农村住宅建设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的规划
改革开放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农民富了起来,富起后的村民,大多数都想重新建造自己的住宅,然而由于受到眼界、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再加上农民之间盲目的攀比性,使得其新建造的住宅,毫无实用和美观可言。住宅几乎都是自拆自建,没有规划、杂乱无章,攀比心理致使住宅都是粗放式结构,占地面积大,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
1.2质量与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问题
在农民自拆自建的住宅中,保暖、防水、抗震等实质性技术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农民外出务工,长期不在村里居住,建房后多数时间也是空着,因此农民也不关注住宅的建筑质量,只是盲目的跟风建造,并在施工过程中过度节省用料,使得新建住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现有的各种建筑法规、标准也少有适合农村住宅的,这也是导致新农村住宅建设杂乱无章的重要原因。农村住宅建筑无人管理,使得村庄日益外延,空房遍地皆是,既造成了土地浪费,又难以保证公用设施的配套,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3交通问题
村庄的日益外延、土地的大肆占用,使得农村的道路越来越窄,弯曲不畅,导致里面的资源难出去,外面的资源难进来,由于资源与信息的闭塞,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建设日渐落后,这个问题在偏远山区的农村极为明显。
2.新农村建筑的特点
农村的住宅不同于城市住宅,除了能够满足居住外,还要兼顾生产。因此,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不能完全照抄城市的模式,而是要站在农民实际需求的立场上,再融合村民的生活习惯、生产需求等多方因素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院子:院子是农宅必不可缺的设计,是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主要场所,家庭种植、手工生产、农机存放等都离不开院子的存在。
(2)生产用房:主要用于农作物存放和农作物二次加工,是农村住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这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
3.新农村建筑设计要点
3.1制定合理的建筑规划
改变农村住宅建筑布局混乱、杂乱无章、无人管问的局面,最有效快捷的手段就是对新农村住宅建设制定详细的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住宅建筑,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建筑与城市建筑的接轨,使农村建筑在经济适用的同时更具现代风格,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建村、建房、建路、建基础设施同步实现。
3.2新农村建筑设计的防风设计
地处山地上的住宅建筑上要充分考虑防风设计,应将建筑建在山坡中段,避开山脚下的冷空气槽和山顶上的大风。建筑周围可考虑种植常绿树木构成防风林。可用院墙保护建筑,尤其须应注意使入口不受冷风吹入。在经常刮风的地区,尽量建造低矮的(一层)建筑。将面对风向(尤其是冬季)的开窗面积减到最小,主要开口要位于背风面。
3.3新农村建筑设计的抗震设计
地震是令人悲痛的灾难,人们不能阻止它的到来,但是可以采取一切手段降低人们在地震中受到的伤害。对于普通的住宅,尤其是农村自拆自建的住宅,地震是致命的,所以在新农村的建筑中要加强防震、抗震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建筑时要避开山脚、高岗,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土层密实的地段,比较松软的土地不利于建造房屋,基础沟槽必须宽厚,槽底均匀铺设灰土层并分层夯实后,用水泥浆砌砖或石料混凝土做好基础,还可用加桩等技术加固地基。
3.4新农村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
目前,在农村能源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农村在建筑上,很少有保温隔热的意识,因此,新农村建筑设计中要加强墙体的保温设计,外墙可以贴苯板等做保温层,降低外墙导热系数。保温设计工作做的合理,可以减少冬季对煤或是木材的消耗,这样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燃烧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除了采用外墙做保温的手段,还可采取加装门窗密封条、窗户玻璃采用双层、窗框采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等手段改善门窗导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外空气的热传导,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5新农村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经济基础都不相同,所以采取同种模式、同种标准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就会导致很多矛盾,因此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必须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当地的各种背景条件,尊重民俗民风,以各农村独有的特点为基本立足点,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合理布局、顺应自然、就地取材,严禁盲目扩大建筑规模,搞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要适合当地的经济水平,在建设的同时不能增加村委和农民的负担。总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农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需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4.结束语
在极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形势下,农民住宅建筑的发展和新设计理念是重要的议题,新农村的建筑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在“新”上下功夫,既要改善农民的居住问题,还要解决设计规划、环境、材料、施工等技术问题。在新农村建筑建设中,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将农村住宅设计与先进理念结合起来,设计出人性的、生态的新农村建筑。
【参考文献】
[1]谭宇胜,刘岩.农村建筑可持续发展初探[J].山西建筑,2010,36,(5).
[2]薛柱.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09,(5).
[3]陆燕燕.浅析农村生态村建筑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4).
[4]张章喜.浅谈农村民居建筑的设计问题[J].山西建筑,2005,(3).
12.浅谈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篇十二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系统阐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在中央和省、市政府号召下,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编制了《东营市河口区城镇体系规划》和《东营市河口区村庄布局规划》, 以解决当前村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 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行, 不少困难与问题涌现出来, 亟须加以引导与解决。
二、河口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一) 区域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河口区辖178个行政村, 230个自然村, 其中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6个, 500~1000人的行政村45个, 300~500人的行政村52个, 300人以下的行政村75个。村庄在区域内的分布很不均衡, 东部、北部村庄分布稀少, 西部村庄分布较密, 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 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 而且使用效率低, 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见图1) 。
2. 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河口区村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 西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东部、中部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 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3. 村庄内部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河口区农村居民点分散, 规模过小, 布局凌乱, 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 建筑面积越建越大, 房屋外形仿效攀比, 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资源浪费惊人。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4.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 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 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 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 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 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二)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河口区村庄分散, 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 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 并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农村规划。但在基层, 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 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 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 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 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 加之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 就近建房的愿望比较强烈, 导致上层单位与农村基层之间在重视程度和认识上严重脱节, 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 新农村规划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三) 制约因素分析
在河口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以下主要制约因素:
1. 土地政策制约
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 这对跨户、跨组调地造成很大难度, 村级组织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又相对较差, 遇到此类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若农民放弃旧宅基地, 到新安排的位置建房, 如占用耕地, 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价高外, 还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占用税, 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外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衔接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以原有居民点为主布置, 布点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 而新农村规划布点少, 规模相对较大, 两者差异比较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调整, 农房审批时两个规划依据时常发生矛盾。加之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调控, 使农村用地紧缺, 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 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 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 影响了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
2. 规划制约
在全区178个行政村中, 虽然所有村庄都编制了村庄规划, 但未按照规划实施, 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村民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一说到新农村建设, 就想着要盖新房, 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明确。
3. 财力制约
河口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资金筹措困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口区新农村建设, 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不够, 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 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4. 思想制约
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 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 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 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 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三、对策措施
(一)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1. 规划方面
(1)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 尽快实现全区2365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 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 形成中部城区、东部工业经济区、西部生态农业经济区“一主两副, 中心集聚, 两翼发展”的大格局 (见图2) 。
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心商业区等商业基础设施, 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制造业和商贸、餐饮、物流业, 大力发展城郊生态农业, 形成人口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中部经济区。
依托港口扩建和仙河、孤岛两镇发展, 发挥交通枢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滩涂优势, 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设施渔业、旅游业及现代物流业, 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 逐步发展为承接东营港及临港经济区发展的东部经济区。
依托河流、荒碱地、滩涂优势, 大力发展冬枣、水产、畜牧、棉花等优势产业和盐及盐化工业, 形成潜力巨大的西部经济区。
(2) 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 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 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 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 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 (见图3) 。
(3) 全面抓好典型示范, 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 更主要的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 建设方面
(1) 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 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 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 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 统一投入基础设施, 统一安排地基, 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 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 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 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 可采用“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 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 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 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 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维护社会稳定。
(2) 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 规划应先行, 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 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 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 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 实施分类指导, 按轻重缓急, 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合理编制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布局规划, 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 贯穿生态理念, 体现文化内涵, 反映区域特色, 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 体现乡村特点, 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 优化农村产业布局, 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规划一经确立, 必须严格执行, 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二)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 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 改进和完善村镇供地结构, 合理利用土地, 开展土地整理, 将闲置土地加以利用,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 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 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 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 不断改良土壤, 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确需占用的, 必须严格审批程序, 控制占用面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弃耕、抛荒者由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2. 整治空心村, 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 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 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实现土地资源整合, 改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 将农村闲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 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3. 通过迁村并点, 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 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 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见图4) 。
(三) 村庄特色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要充分挖掘村庄的特色, 抓住其地方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与文化特色的特点进行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 注重安全防灾、生态美化和地方特色。在村庄特色的挖掘中要加强以下几点内容:
1. 因地制宜, 创造多种各具特色的村庄模式。如搬迁新村高起点规划推广东营市农村小康住宅, 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村庄可设置集市, 以冬枣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可开发旅游等 (见图5) 。
2. 注重将绿化生态与当地农作物、特色农业相结合, 既能有效节省资金, 提高成活率, 又突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可结合植被进行绿化, 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3. 注重选材用料就地优先。在规划建设时, 充分了解当地具有特色的建筑材料, 节省成本, 彰显个性。如结合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在新村规划中, 充分考虑将其作为主要建筑原料加以组合设计 (见图6) 。
4. 注重建筑与功能结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健身运动场地、幼托、生态公厕等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体现了人居和谐与功能齐全以及新区特色。
5.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秆气化和型煤等能源,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能源, 加快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
四、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 任务光荣而艰巨, 必须周密安排, 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 同时兼顾全面发展, 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 实行村庄功能分区, 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 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 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 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 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 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 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以促进河口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更快建设。
参考文献
[1]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营市河口区城镇体系规划 (2008-2020) .
[2]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营市河口区村庄布局规划.
[3]新农村建设存在五大问题.市场报, 2006 (14) :5-24.
[4]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增进农民福祉,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日报, 2006 (1) :2-14.
13.关于班级建设的几点做法和建议 篇十三
组织和建设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因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摇篮。几十名性格各异,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集合到一起,只有在具有较高责任感的班主任老师管理组织下,使班级有班级组织机构及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良好的班风才能称得上一个班集体。下面,谈谈我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建设
集体是一个以共同奋斗目标相维系而建立起来的团体。确定明确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既是集体奋斗的方向,也是集体前进的动力。班集体有了令人鼓舞的奋斗目标,就能把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团结到集体中来。因此,我在高一第一次班会上就提出了“团结友爱、奋勇拼搏、共同进步,创先进班级”的奋斗目标。这一共同目标的确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逐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同学都以为班级争光而自豪,为逐步形成坚强的、进步的班集体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建立班委会,培养得力的班干部
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目标的实施,实施中要进一步进行调整、控制。调整,既包括对目标实施中对偏离目标的行为的调整,以使行为不断趋近目标。也包括通过目标实施不断修订目标,使目标更具有可行性。一个班集体必须形成一个组织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活动。班集体的组织建设,关键是班级干部的培养,并形成班集体的核心。二十年班任工作的实践证明,班级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怎样培养班干部?我的做法是:
1.在实践中培养
一个新的班级组织起来了,我根据学生的表现,让学生“自荐”的形式临时决定几名初中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做班委。但能不能最后成为全班同学认可的干部,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在引导他们做干部的实践中锻炼。因为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全班学生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步认识他们。同时,我想班干部也是学生,班主任必须注意在实践中有意培养。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组织班级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以及干部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在学生中逐步树立威信。在实践中培养是培养班干部的主要途径,干部也只有在当干部的实践中才能锻炼提高自己。
2.严格要求
班级干部同时又是一名学生,他们也在成长中,他们与班级同学同样处于相同的年龄段,具有各自不同的固有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来自不同的社会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品质等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有的人不愿意当干部,有人适合的职务不同,有的愿意当干部,想借此表现自己,有的有“高人一等”的思想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坚持既要大胆使用,放手让他们工作,更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既做全班同学的表率,又做一名受同学爱戴的知心朋友。
3.民主选举
在班委会工作半年之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工作总结,组织正式的班委会选举,由全体学生对各位班干部进行公正的评价,选出自己信赖的班干部。
三、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集体中长期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班级特有的一种风气。优良的班风要靠正确的舆论来支持,而优良的班风一旦建立起来,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舆论。在创建良好班风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1.讲道理
通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心里树立起合格中学生的形象,同时,通过召开形式各异的主题班会,学生介绍一些伟人、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提高学生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合格中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标准,充分发挥板报及日记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主义观念和责任感。
2.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感染力,容易学。于是我在学习、劳动、体育等多方面都树立起表率与榜样。这样针对性强,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人,便于模仿。
3.严格要求
培养良好的班风是长期的、艰辛的过程,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班级中发生的每件有价值的小事认真对待,严格要求,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当然,严格要求,更多的是通过表扬好人好事,多找学生谈心,多关照学生来促使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对班内出现的不良现象不仅及时制止而且在班内展开讨论,帮助全体学生提高是非鉴别能力,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
4.留给学生发挥自身长处的空间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既需要严格的要求,也需要理解,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我在工作中注意了解学生的特点、特长,在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重要性。
5.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三年的学习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艰苦的,现今独生子女又多,很多孩子怕吃苦,遇到困难情绪反复极大,作为班主任仅仅靠谈心、关心加严格要求是不够的。我经常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先进青年的奋斗经历,教育他们要克服“娇、骄”二气,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1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篇十四
一、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前提。其一是把握好选调关。第一个条件是在熟悉辅导员职责深知辅导员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辅导员工作。其二是把好时间关。选调对象必须自愿在辅导员岗位上干四年以上。其三是把好教育关。搞好“四讲”:讲责任,身为一二百学生之师责任重大;讲感情,深受家长重托学生尊重将心比心;讲奉献,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苦中有乐;讲未来,享桃李满天下之芬芳其价难沽。其四是把好培养关。做到“三个结合”:把对辅导员经常性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目标同实际的政绩结合起来,把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同对毕业后学生的成长调查结合起来。使辅导员爱岗敬业有方向——政绩,有“助燃剂”——学生成长成才反馈信息。让辅导员在自身经历“四步曲”(刚上任时觉得“行”,干一段时间以后觉得“难”,深入反思觉得“浅”,越干越觉得“重”)中懂得自己的任务,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自己的奉献,进入越干越有味的状态。
二、把切实培养艰苦深入作风作为保证。做人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掺不得一星点“假”。做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并强调爱岗敬业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作风要艰苦深入。艰苦,着重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深入,着重是:心入,想同学之所想;身入,生活在同学之中;言入,讲的话同学们愿意接受。为此,我们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应到宿舍教室“转一转”,每周应主动找几名同学“聊一聊”,每半月至少深入同学中和他们“玩一玩”。在“转”中发现问题,在“聊”中交流思想,在“玩”中加深感情。对新辅导员则加上:第一学年必须住在辅导室,第一学期必须和每个学生谈一次心,第一周内必须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实践证明:艰苦深入不仅仅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把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作为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多数辅导员以前学的是工科知识,人文知识面比较窄,在这之前又缺乏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训练。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知识面要“宽”。尤其要注意打实哲学功底,要有广博一点的历史知识,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了解,要懂一点高教发展史和文学艺术等等。其二要“专”。从学科分类上讲,主要应对“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学。二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去研究,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专才”。其三要“浑”,抓住作为辅导员(这是立足点)怎样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这是着眼点),从方法论这个层面深入进去,把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立足点和着眼点综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努力从这三个方面优化组合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院制定年度学习规划,规定必读书目,筛选研究课题;个人制定月学习计划;一般情况下,辅导室每月组织一次工作研讨会,院每学期组织一次理论研讨会。近年来,人均每年读理论书籍15本左右,人均每年发表1篇学术文章。
15.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篇十五
一、现状
安吉建县已有1860多年历史, 面积1886平方公里, 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 是著名的竹乡, 辖10镇5乡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45.23万人, 全县非农业人口8.9万人, 农业人口35.94万人, 占总人口的88.3%。2009年全县GDP159.52亿元, 财政总收入18.3亿元, 虽有家具、建材、机械、化工、纺织等门类, 但无论设备或产品都丞待换代。农业上仍以种粮为主, 虽有养殖、水产、蔬菜、瓜果、花木栽培等新行业出现, 然而面窄量小, 仅作为副业而存在, 远远没有建立新型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 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 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不但是我县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 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 而我县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考虑短期利益较多, 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 通常只招收熟练工。大量富余劳动力积淀在农村, 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提高。但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 很难顺利实现转型。为此,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向城镇转移, 培养新型农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可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原因分析
1.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择业面狭窄, 就业层次偏低;缺乏职业技能特长, 在安置的岗位上可选性十分少, 加上一些企业主观上还有偏见, 造成农民就业十分困难。据调查, 2009年我县农民工的收入受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偏低所限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18.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 导致社会就业能力较低, 无论在本地务工还是外出就业, 受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收入提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对打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 提高其文化修养是农民纯收入第一增长关。
2.当前农民的科技素质低
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正是缺乏新技术, 其次才是缺乏资金, 缺乏信息。而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的新科技、新成果反应迟钝, 接受消化能力不强, 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接受实用技能的培训就更少, 有的农民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新技术。良种技术、无公害技术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就更难在农业中得以应用。这就更加说明农民特别是新时代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是接受新科学技术的基础, 我们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和技术培训仍然没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3.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当前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有农业、林业、教育、经贸、科技、劳保等23个部门, 出现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情况, 重复投资问题不可避免,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而各个单位对农民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农民教育体制被封闭、垄断、弱化, 脱离行业指导和支持, 政府投入效益在下降。各级政府组织培训, 走形式多, 效益不大。先导农民培训不够, 分散培训, 条块分割, 缺乏创业型区域农民领袖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开展的培训专业是按照省市县有关部门制定好的, 是否真正满足农民工需要, 有待探讨。而参训农民工看到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不适合自己, 但又觉着是免费, 就报名参加凑个人数, 目的是要个免费的技能证书, 对培训内容根本不关心, 而自己想学的内容培训机构没有。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
1.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主客观因素, 农民小农意识浓厚, 存在一定的道德缺陷, 要通过多种宣传与学习形式, 把勤劳、善良、讲修养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讲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 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正确使用民主权力, 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2.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
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没有技能或技能单一, 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但这只是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 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一问题, 这种现状恰恰提示着我们,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在提高其适应能力方面可能较为容易产生明显的效果, 毕竟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还是从事体力劳动、手工业、服务业等普通行业, 较短时间的培训完全可以迅速提高其适应性。
3.要灵活设置的培训专业
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 不能局限于上级部门规定的专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 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 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 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 除选用统编教材外, 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4.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等手段, 不断健全并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确切的说,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 就目前的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采集、有针对性的就业转移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等手段, 将各相关部门的有关劳动力供求信息即时联网, 并实现分类培训, 强化再就业的服务功能, 不断的健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系统。
把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之一, 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实施安吉农村发展战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只有着眼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培养出新型的农民, 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利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安吉县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
【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推荐阅读:
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08-15
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06-30
浅谈如何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07-09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09-03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11-14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与养护管理10-21
关于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08-0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