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共14篇)
1.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一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一、什么是隐喻
从古希腊起2000多年来隐喻都以修辞(rhetoric)来进行学习,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称作tropes(转义)。隐喻的特点用图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在这个例句当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实际上长得像狮子,而是基于狮子勇敢无畏的文化知识,把阿基里斯形容为狮子意在突出其勇敢和勇猛的特质。这种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隐喻。
二、字面性语言与比喻性语言
字面性的另一种定义是非隐喻性。这种观点需要我们一直保持不借助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真实”含义,即不包括依照一种想法来表达另一种。比如句子Achilles is brave,这个句子具有字面意义,句子Achilles is a lion则没有,因为它使用了隐喻:阿基里斯依据狮子被理解,表现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为拥有狮子一般无所畏惧的典型特质。这种解释来自我们对狮子的通俗知识,即把狮子当做是勇敢的代表和象征。然而,很难找到一个非隐喻性的方式来思考或表述某种概念。例如,试着不通过借助有关空间(SPACE)或运动(MOTION)的表达来谈论时间(TIME)。如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依赖于有关运动或空间的语言,以此来传达表示时间观念的`圣诞节就快来临了。这些表达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普通日常的交谈方式。事实上,如果不依赖隐喻性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描述时间概念的方法。正如以上这些例句所表现出的,字面意义的非隐喻性定义,即需要我们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似乎与事实不符。
三、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隐喻不单单是传统隐喻观点那样的语言的文体特点,而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性的隐喻。比如,我们依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对数量(QUANTITY)进行认知和表达,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个好的分数。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改变了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Lakoff&Johnson发现比喻性语言似乎与潜在的隐喻系统、一种“思维的系统”有关。换句话说,他们注意到对形容如婚姻关系的概念域不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在这一模式下Lakoff&Johnson在概念层面上假设一个感情关LOVE RELATIONSHIP IS A JOURNEYS的域之间的连接。根据这一观点,目标域LOVE,被源域JOURNEYS归约性地构建。这种联系被称作概念隐喻。Lakoff&Johnson还观察到源域和目标域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角色。例如,JOURNEYS包括旅客,以及一种交通工具、一个路线,沿途的阻碍等等。类似地,目标域LOVE RELATIONSHIP包括爱人、关系当中的事件等等。这些角色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形成隐喻:爱人成为旅客(We’re at a crossroad),以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旅行(We’re spinning our wheels),在一条特殊的路上前进(Our relationship went off course),被障碍物阻拦(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Lakoff&Johnson还观察到源域和目标域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角色。如这些例句所示,两个域之间的连接由许多不同的联系或映射组成。
四、结语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虽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其理论也在质疑与赞成的同时不断完善,并后续提出了隐喻的神经理论,将隐喻对事物的理解归结为神经元层面的联系。无论如何,概念隐喻的提出具有借鉴性与启发性,为认知理论奠定的基础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aser V. Metaphor, Metonymy and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Challenging Cognitive Semantics[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5.
[3]Koller, V.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2.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二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学科。认知语言学是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的。1999年, 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体验哲学》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命题, 并指出语言具有体验性, 人类语言离不开具体的体验感知, 人类对于世界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 语言的形成是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 因此研究语言应该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角度入手。
Lakoff和Johnson在书中指出了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 即心智的体验性、认识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心智的体验性作为最主要的原则, 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 也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和身体, 他们为我们的日常推理提供了认知基础。他们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及其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 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Lakoff&Johnson, 1999)
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 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一点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王寅, 2007) 。Lakoff和Johnson认为, 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 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从逻辑上看, 隐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范畴错误”, 即将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加以类比, 从而实现特征的转移, 进而形成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 人的概念系统主要是建立在概念隐喻之上的。通过隐喻, 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新的感受, 并认知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例如, 人们常常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器官或部位, 构成身体隐喻概念, 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抽象概念。我们借助于体验哲学的理论分析了身体隐喻的认知功能,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隐喻都经历了类似的认知过程。
2. 身体隐喻与体验哲学
隐喻基于体验, 所以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 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 也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 这样就把基本认知能力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了起来。例如自从我们出生后开始会爬, 慢慢就形成“始源—路径—目的地”这一基本图式, 我们做事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先有intention (始源) , 经过努力 (路径) , 最终达到目的。可见我们的行动常常就是基于这种基本图式之上的 (蓝纯, 2005) 。隐喻的体验性就说明了他不可能是任意的, 能通过身体经验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我国古人认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这就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认识和描写事体的一个基本原则, 与西方的体验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人类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立体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 包括人体本身及其器官。如山有山头、山腰、山脚, 树有树冠、树身、树脚等, 这是由人类的认知顺序所决定的 (王寅, 2007) 。之后,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 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成了人们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他事物, 尤其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事物的基础。由此, 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例如, 人类首先认识了自己的身体器官如头、手、口、鼻、眼等, 然后用来指代物体的类似部位, 如英语中有eye of a needle (针眼) , mouth of the river (河口) , 汉语中有“茶壶嘴”、“桌子腿”, 等等;进而用来指代抽象的东西, 如英语的eye o the soul (心灵之窗) , make head of something (理出头绪) , 汉语的“心地”、“眉目”等。由此可见,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认知为中心, 由近及远、由自我到非自我、由实体到非实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下面对身体隐喻的分类进行研究。根据隐喻形象性的不同和它们在语言使用中的复现率的高低, 我们可以将隐喻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这一标准, 俄罗斯学者斯克里亚列夫斯卡娅将隐喻分为始源型隐喻、语言型隐喻和个人型隐喻或称为文学作品的隐喻。
2.1 始源型隐喻
从共时的角度讲, 始源型隐喻已完全丧失了形象性而被称为“死喻”, 是已经被词汇化了的隐喻。大量人体隐喻之所以成为词汇的部分含义, 并已收入辞典中, 是因为通过无数的反复和联想, 这些意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基本词义由于隐喻的作用发展了其他义项, 而这些义项又由于反复使用失去了其修辞特征, 这种由修辞意义向“字面意义”的转化过程即词汇化。例如, “脚”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基本意思都是: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剩余的两个意思比如:剩余的, 残渣;最下部 (脚注) , 都是从基本意思中引申出去的。这其实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 反映了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的隐喻性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体验和感知基础上的。
2.2 语言型隐喻
语言型隐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它们作为相对稳定的语言成分为整个语言群体所接受和使用,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有着很高的复现率。具体说来, 身体隐喻可以分为凸显型、逻辑错位型和功能变换型。
2.2.1 凸显型
凸显型隐喻是指在长期的认知世界过程中, 人的身体及其生理反应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 尽管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身体名词的寓意有很大差异, 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它们的活动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如在英汉文化中都有用“心”隐喻感情的, 如英语中有love with my heart, 汉语有“用心去爱”, 但某些非洲语言说“用我的肝去爱”, 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语竟然说“用我的喉咙去爱”。这是因为人们起初对情感有一种不科学的认识, 认为人的情感来自人体的特定器官。长此以往, 当人们产生某种情感时, 就会触发相应的心理空间。如表示“高兴”时汉语的隐喻用法有“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拍手称快”等, 英语用get one’s tail up或with a light teart;用器官的凸显结构来隐喻人的情感因素在不同语言中也有一些相同的取向, 汉语中表示:“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在英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方法: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隐喻思维方式相通的一面。
2.2.2 逻辑错位型
人体器官本来是长在固定的地方的, 而当人体器官长在不该长的地方, 或将器官放在不该放的地方, 这就是一种错位。当人们经历的事情不符合常理或逻辑时, 往往就用逻辑错位型身体隐喻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汉语中常用“心眼不正”来表达“心地不善良”;用“把心提到嗓子眼”表示“恐惧”的情景, 等等。英语中用to put one’s foot in their mouth表达“说错话, 说蠢话”;用to have one’s heart in their boots表示“悲伤”的情感隐喻;用to be all fingers and thumbs描述全身长满手指, 反而动作不灵活, 构成了“笨拙”的概念隐喻, 具有贬义。这种不符合现实的夸大或故意扭曲, 不仅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 而且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发挥。
2.2.3 功能转换型———通感隐喻
山东方言说:“我的鼻子聋了。”河南方言说:“我的鼻子瞎了。”将用于听觉领域的“聋”和视觉领域的“瞎”取代用于嗅觉领域的“不灵”, 表达了“笨拙”的概念隐喻。我国方言采用的感官的功能变换的手法就是通感隐喻。研究表明,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连通。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虽各司其职, 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彼此相通、互相影响的。对一个感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官产生相应而不同的反应, 在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之间产生共鸣和联想, 于是“颜色似乎有了深度, 声音产生了形象, 气味也有了锋芒”。有关通感的例子在各种语言中不胜枚举, 如汉语的“冷眼旁观”、“臭名远扬”、“心直口快”, 英语的sweet music, warm colors, soft voice等。从某一具体概念出发的心理空间包含事物的所有声音、色彩、形状、气味、质地等属性。人类感官的这种通感作用构成了人们认知事物又一生理和心理基础。人们日常感知经验的纳入促成了不同官能之间的功能转换。
2.3 个人型隐喻
个人型隐喻属于隐喻转换的个别情况, 尽管有着很强的形象性, 但并不被整个语言群体所使用, 主要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是作家或诗人为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而采用的一种形象表达手段。这种隐喻是一种创新隐喻, 来源于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下面以斐多菲的《我愿意是树……》为例 (宁翠兰, 2005) :
我愿意是树, 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 如果你是露水;
我愿意是露水, 如果你是阳光……
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类都是从感知的周围世界中来认识抽象的事物, 表达感情。即, 语言的体验性。
3. 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基于体验, 身体隐喻的体验和认知理据清楚地说明了语言的体验性: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和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摘要:本文以Lakoff提出的体验哲学观为理论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身体隐喻, 揭示了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和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验证了语言现象与人的身体经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体验哲学,身体隐喻,认知语言学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7.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宁翠兰.从身体隐喻看语言中的“体验哲学”[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三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英语词汇
一、概念隐喻的起源
概念隐喻的英语表达“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词汇“metaphora”,词的原始意义为转化、变化,在修辞运用方面指隐喻的修辞格。语言学研究者对隐喻的修辞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分别从哲学、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Lakoff&Johnson(1980年)经过研究把概念隐喻归入认知语言学领域,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构成了语言的认知基础。Lakoff认为,“概念隐喻的功能是把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推理影射到另一事物之上的一个推理认知过程”[1]。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把有限的词汇推理影射到无限的世界中,从而借助于有限的词汇认识无限的世界。因此,概念隐喻修辞格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从语言学修辞格的角度,概念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人类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研究者统计发现,人一生的语言表达中可包含470万个新颖的概念隐喻和2140万个定型化的概念隐喻,可见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其他不同类型事物的概念,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2]。如“These soldiers are lions”这句话说士兵就是狮子,把狮子暗含的勇猛的特征直接赋予士兵,这是一种结构隐喻。“My brain doesnt work today,and I will try my best to grind out the solution to the matter.”此句中,“work”和“grind out”本来是描述“machine”特征的词汇,通过结构隐喻修辞格直接用于描述“brain”,用机器具有的概念特征构建大脑这种抽象的事物,通过结构隐喻使得“brain”这个本来抽象的词变得具体、形象。很多抽象概念的词,如“life”,“love”,“time”等也都可通过结构隐喻来构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Life is a long and hard road”,“Love is power”,“Time is a cup of wine”.这三个句子通过结构隐喻,把抽象的生命、爱和时间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运用具体表示方位的词表达的空间概念来生动、具体地描述另一种抽象的概念”。如英语中一些表示方位的词,如“up”(向上),“down”(向下),“in”(在里面),“out”(在外面),“front”(在前面),“back”(在后边)等。这些词可以通过方位隐喻用于描述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的事物,使无法衡量的抽象事物的程度可以直观地被感觉到。如“My happy is up”,“His mood is down”这两句话中“up”和“down”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的概念用于描述“my happy”和“his mood”,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抽象的快乐和情绪的具体程度。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和事件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3]。借助于实体隐喻,把抽象的物体看作实体,通过已有的对实体的储备知识来理解抽象的物体。比如,对抽象的思想进行指称和量化,使其具有物质的特征。实体隐喻中最有代表性的隐喻是容器隐喻,就是将抽象的本体看作一种容器,使其具有界限,可以进行量化。例如:“A good idea comes into my mind.”“His life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honor.”另外,实体隐喻还可将事物看作人,使其具有人性的特征。例如:“His theory tells us that ...”,“Life has cheated me”等。据统计,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运用中占70%的比例,构成了人类语言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同时将概念隐喻运用于词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词汇扩展能力。
三、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修辞格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把抽象、枯燥、难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化、简单化,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新词或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可将概念隐喻引入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利用隐喻掌握英语多义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词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通过隐喻和转喻把词由原来的基本意义延伸到其他意义,产生多种有相关的意义。
人们先认识能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后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展开联想,把已知事物与新事物进行联系,找到二者的相关点,产生两个认知领域之间的映射,之后,新词义相应而生。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联系都是有理据的”[4]。然而很多教师在讲解词汇时经常只给学生讲解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没有向学生解释多义词之间的隐喻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概念隐喻把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bank”的基本意义是银行和河岸,两种意思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在“Money is water”这句话中,河岸具有的储水功能被转移用于描述银行,银行具有储钱功能,二者之间的意义产生了联系。同时,水的流动特点也影射在钱上,水和钱流动都可用“flow”表示,另外还有“流水账”(running account)和“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用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对词义进行简单的隐喻认知分析,这样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另外,使学生意识到多义现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具体的语境中词汇可能出现新的意义。endprint
2.注重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可知,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的内涵,学好这门语言。概念隐喻作为各民族共有的语言认知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提供了心理基础。在共同的语言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内涵中的概念隐喻也有重合之处,形成“文化共核”现象。如“pig”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懒惰、愚笨”之义,“crocodile”在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危险”之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理解一些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如“Dont believe his crocodile tear.”“All roads lead to Rome.”“A stone hits two birds.”“as power as horse.”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中文化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深入理解词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因为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不同,不同民族在概念隐喻使用上也会有显著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表现的情感意义存在差异。如绿色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缺乏经验”的意思,如“She is a green hand in business”,意思是她在经商方面是新手,而汉语中,绿色代表希望和新生,但也有贬义,如“戴绿帽子”。又如,英汉民族对狗的感情色彩内涵存在差异,汉语中,包含狗的词汇大多具有贬义,如“棒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文化中狗被看作人类的朋友,认为他们具有忠诚的美德,用狗作隐喻称赞别人。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The man is a top dog.”(这个人是个重要人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英语背景文化,避免引起文化误解,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涵。
3.利用概念隐喻灵活掌握新词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于概念隐喻许多词汇产生了新内涵。如,随着人们对太空的深入研究,“black hole”具有了描述太阳黑子的新内涵。随着电脑的出现,“mouse”(老鼠)具有了“电脑鼠标”的新词义,出现了“hard ware”,“soft ware”等新词。以上词汇都体现了概念隐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思维,在词汇原意的基础上利用概念隐喻灵活理解、掌握词汇的新内涵,扩大词汇量,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词汇学习。
四、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1.讲解词义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必须先培养他们的隐喻意识。因此,词汇教学时,教师可有意地把隐喻概念融入到词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概念隐喻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概念隐喻性是所有语言的共同特点,概念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词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概念隐喻促进了英语词汇的发展。英语词汇的前缀、后缀、转换、派生及合成的构词法,都具有一定的概念隐喻性,促进了新词的产生。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通过剖析多义词的形成过程,揭示词义之间的概念隐喻联系,向学生讲解概念隐喻知识,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
2.词汇教学时,注重文化内涵理解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功能,语言学习者在真正理解该语言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掌握这门语言。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熟知的母语文化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对于文化内涵差异显著的词,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西方文化知识讲解和资料展示,引导学生多阅读、欣赏有关语言文化内涵的书籍和相关语音、视频资料,以文化知识为桥梁,搭建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该语言的通途。通过这种概念隐喻语言文化知识比较,使学生了解概念隐喻中包含的丰富语言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甚至创造新的概念隐喻,培养概念隐喻意识,提高概念隐喻能力。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促进了词汇新内涵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概念隐喻会不断赋予词汇新内涵,新词汇会不断出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词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枯燥记单词的现状,弥补学生词汇表面记忆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概念隐喻理论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
参考文献
[1] Lakoff and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罗娅娜(1976-),女,河南许昌人,河南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
4.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 篇四
本文涉及的隐喻只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指的`语法隐喻.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方式是基于词汇层面上的分析,是将词汇当作一种语法成分,注重它的语法性状和功能.隐喻化成分的含量体现了语篇的隐喻度.本文设成分层面上各种隐喻方式的一次出现为该小句一个单位的隐喻度.问卷调查发现,受试对隐喻式与一致式的语篇识解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测试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语法隐喻方式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并且隐喻度在有限条件下与语篇关联度和所能取得的认知效果成正比关系.
作 者:金娜娜 陈自力 作者单位:金娜娜(厦门大学)
陈自力(暨南大学)
5.英汉常规触觉隐喻的认知比较 篇五
英语、汉语中广泛存在着常规触觉隐喻.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体系具有一致性,触觉领域都向非触觉领域影射.也就是说,人们有时是从触觉领域来理解表达非触觉概念的;而且这种触觉隐喻已经常规化了,其隐喻意义已经完全不被人们所感知;另一方面,英、汉常规触觉隐喻也由于所处文化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作 者:朱志美 ZHU Zhi-mei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15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7)分类号:H05关键词:汉语 英语 触觉 常规隐喻
6.隐喻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六
隐喻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隐喻与外语思维能力、隐喻与文化教学、隐喻与词汇教学等.因此,隐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作 者:杨晓燕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系,河南,焦作,454003刊 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4(1)分类号:H319关键词:隐喻认知 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隐喻能力
7.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七
1多模态隐喻理论
《广告中的图像隐喻》 (1996) 拉开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序幕, 为此后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做了铺垫。基于大量二维广告的示例, Forceville在此书中从认知学角度对二维图像隐喻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后, 以Forceville为首的学者们将隐喻的研究对象从图像隐喻拓展到包括电视广告和电影在内的更宽阔的多模态领域, 此间成果集中体现在2009年论文集《多模态隐喻》中。Forceville在该书中将模态定义为“通过具体的感知过程可解释的符号系统” (2009:22) 。“具体的感知过程”将模态与人类五种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联系起来。由于该分类较为粗浅, 不易研究, 后又将模态具化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语、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九个具体模态。
在对“模态”定义的基础上, Forceville又对“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进行区分。他认为单模态隐喻就是“源域和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 (2009:23) 。比如在交际中, 人们常说“浪费时间”, “时间”本是无形无态的抽象概念, 但被用可感知的具化概念 (钱) 范畴中的词“浪费”来形容, 这就是目标域被源域中的词汇概念化表达。相对的, 多模态隐喻则是“源域和目标域各自或主要通过不同模态来呈现的隐喻” (2009:24) 。像平面广告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两种符号共同协作构建意义的这种语篇就属于多模态隐喻范畴。
多模态隐喻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动态性和叙事性
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 (2009:11) 用公式描述语言隐喻就是“A is B”, 这种概括源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概念隐喻理论没有考虑真正语境, 忽视了隐喻的动态构建属性。与抽象的语言符号不同, “非语言模态的表征具有高度的时空连续性, 或通过视觉延伸构建具体的隐喻的图景, 或通过镜头的剪辑次序或声音的起伏模仿事件的发展过程, 因此多模态隐喻承载着一定的叙事性” (2013:74) 。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提出用“A-ING is B-ING”这个公式来表现隐喻性话语的交际特征更为合适。如《smoker》中, 整个吸烟过程及危害的产生, 这所有的场景均处于“现在进行时”。
2) 创造性
与纯语言隐喻相比, 多模态隐喻通过使用可视化的图像和空间变化表达抽象概念, 更能吸引观众并促进他们产生特殊情感效果, 因为多模态隐喻可以表征语言隐喻所不能表达的图景和情感。
2公益广告
近年来, 多模态隐喻研究最多的语类是广告语, 如Forcev⁃ille (1996) , Urios-Aparsi (2009) 等对二维静态广告、三维动态电视广告进行了研究。此类广告多为以促销为目的的商业广告, 希望通过合适的宣传策略达到产品营销最大化。区别于商业广告, 公益广告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以促进公众福利。
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目的, 为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 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在中国, 最早的公益广告可追溯到1986年贵阳电视台录制的《节约用水》。此后, 中央电视台开播《广而告之》栏目, 针对社会不良风尚, 通过短小的动画或视频对公众进行善意的引导和规劝, 从而树立新风, 规范公众的言行举止。一则优秀的公益广告, 通过图像、声音、音乐等模态共同作用, 充分表情达意, 最大化其社会功能, 达到警示和劝谏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及公共环境的日益关注, 国家和社会采取各类活动来宣传吸烟的危害, 劝诫人类远离香烟。禁烟公益广告就是宣传戒烟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选取的语料属于动态电视广告, 涉及图像、声音及音乐等模态。
3《smoker》中多模态隐喻意义的表达
《smoker》用动画形式, 以主角吸烟的发展顺序展开, 通过语言、色彩、意象和声音等模态共同作用, 诠释了“吸烟有害健康”这一主题。根据吸烟事件的进展过程, 短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由于负债压力开始吸烟;第二阶段, 吸烟后对身体内部各项机能的影响;第三阶段, 内部各项机能被摧毁, 身体走向崩溃。最后, 又以一盒烟及死神的出现结尾, 点明主题。
3.1第一阶段——开始吸烟 (00’00”~01’05”)
短片以烟雾缭绕组成字幕“smoker”为开头, 表明该片的主题围绕吸烟者展开, 调动观众的已有知识储备, 或者说创造文本语境。具体说来, 其目的是为了观众在后续的认知过程中触发的联想均在与吸烟有关的范围内。紧接着“叮叮叮”预示电话铃响了, 身着体面的主人公出现, 从服饰及房间布置可推测此人的身份地位较高, 主人公接起电话里面传来“您的银行账户余额为零 (you bank account balance is zero) ”, 镜头切换到整个房间, 显示出混乱邋遢, 整个昏暗的色调营造压抑的氛围。这些都向观众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人们常常因为不堪工作压力而选择吸烟。
堆积的烟蒂及满满一垃圾桶的烟盒表明主人公已经是个重度香烟依赖者, 紧接着突然掉下来一盒烟, 与此同时, 房间上方出现手持尖刀的幽灵, 这一用意无疑是把香烟跟此幽灵联系, 引导观众联想, 产生这样的认知:香烟是死神的杀人工具。
这一阶段的隐喻主要有:
此时为了引发观众的联想, 制作者采用了间接的、转喻的方式激活源域。为了凸显香烟对人体的危害, 广告设计者构建了“香烟是致命的弯刀”这一隐喻。这个过程中, 源域 (弯刀) 和目标域 (香烟) 同时出现, 而音乐的介入凸显出源域, 便于观众确认源域。当手持弯刀的死神出现时, 伴随着的是惊悚恐怖的背景音乐, 这就使观众进一步确认香烟是危险的, 是可以致命的, 激活了源域。
多模态隐喻普遍反映了源域到目标域之间“具体——具体”的映射。但在这个阶段的“香烟是弯刀”, 弯刀表明了香烟的致命危害性却是“具体——抽象的转变”。因此, 在多模态语境下, 隐喻的映射方式也是多样的。
3.2第二阶段——侵害过程 (1’05”~4’27”)
从一分零五秒开始, 镜头随着烟的吸入进入吸烟者的身体内部, 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周围的颜色呈现出肉粉色, 推测其为吸烟者的气管, 为了确认观众这一认知, 接着镜头又从外部展现了人体的心脏及肺部器官。
另外一点更让观众确认此阶段开始进入人体内部的是粉色管道上部出现的一粒垂着的颗状物即为人体的咽喉, 正是该颗粒转喻了整个气管和呼吸道系统。随着烟进入肺部, 大量白身黄头四肢尖锐的生物也进入肺部。通过配色及形状与香烟的相似性, 能够通过吸烟进入人体的这些生物就是香烟中的有害成分——尼古丁, 这里以香烟的整体代替其产生的部分尼古丁运用了转喻的手法, 并引导观众产生联想, 即这些生物会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 对人体有害。
接下来镜头转入一个肉粉色的游乐场世界, 有许多粉色球状可爱生物, 他们分工明确, 维持着整个游乐场世界的井然有序。
这部分的隐喻如表2概括:
在尼古丁登陆人体肺部之前, 人体内部各项机能都在各个细胞的各司其职下有条不紊的运行着。多模态隐喻在认知上的相似性集中体现在视觉上的相似性。人体的正常状态通过游乐场的井然有序而被形象刻画出来, 源域通过游乐场各类设施及粉色生物体现, 而目标域又通过欢笑声这种声音模态而加强, 动画和音效共同展示了人体内部的运行状态。多模态隐喻充分利用音响、图像、空间等模态使意义构建得到强化和补充。
从一分五十五秒起, 尼古丁陆续着陆。刚开始, 一个尼古丁在滑梯上玩耍差点被游乐场的设施摧毁;紧接着又是一阵烟雾熏染, 粉色生物出现不适流泪。这段所涉及隐喻概括如下:
此段过程主要通过有色的图像动画来展现源域的内容, 同时两分十二秒出现的主人公拉扯衣领的动作又加强了目标域。源域和目标域先后出现, 协同作用加强了信息的传递。
接着画面有切入内部世界, 冰淇淋店被白身黄头生物占领。自此制作出来的冰淇淋变成黑色, 并被加入装在印有骷髅头的瓶中的配料, 卖给广大粉色球状生物。吃了这样的冰淇淋, 粉色生物们纷纷产生了幻象, 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处于飘飘欲仙的状态。这部分主要通过粉色生物的状态隐喻尼古丁的危害——让人上瘾和依赖, 并会产生幻觉。
从三分零五秒开始, 白身黄头生物开始全面占领游乐场, 开始狂欢, 并逐步摧毁粉色球状生物, 随着音乐越发激昂, 白身黄头生物的狂欢也随之进入高潮, 打开遥控器触发按钮, 整个游乐场爆炸了。这部分的隐喻主要有:
多模态隐喻通过丰富的场景变化, 构建了时空特点鲜明的隐喻场景。在尼古丁的长期持续作用下, 红细胞携氧能力大大削弱, 最终整个心血管系统崩溃, 导致死亡。四分二十秒的主人公突然吐血晕倒加强了目标域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这段过程中, 背景有五个单词:香烟 (cigarette) 、吸烟 (smoking) 、有害的 (harmful) 、病毒 (virus) 和癌症 (cancer) , 这些语言符号传递着主题信息:吸烟有害健康。除此之外, 这段中的音效从尼古丁统治时的震慑到最后主人公晕倒前的嘶吼都极有力的帮助观众产生认知联想。多种模态的叠加给人以多种感官冲击, 并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传递故事的主题思想。
3.3第三阶段——尾声 (4’27”~4’57”)
最后, 主人公被送进了医院并被救醒。此时, 突然又出现了一盒烟及与之相伴的持刀幽灵。短片以一只逐渐向香烟靠近的手而结束。可见, 香烟是一种诱惑, 选择了它, 就选择了死亡, 正如短片所示, 香烟总是与持刀死神结伴出现。与第一阶段一样, 这部分的隐喻“香烟是致命的弯刀”, 同时表达了整个短片的主题:吸烟有害健康。
短片通过图像、话语和音响等多种模态来展现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 生动鲜活的形象 (如粉色生物代表人体内细胞等) 方便观众认知。跟其他公益广告类似, 短片的目的在于规劝, 通过多种模态以警示, 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 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观众的思想和行为。“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短片把这一思想通过动画的方式融入故事情节中, 用“香烟就是致命的弯刀”等隐喻强化故事主题。
4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社会已进入多模态交际的时代, 多种符号相互交织, 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几乎所有隐喻都以文字、视觉和听觉模态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三种模态既有合作, 也有分工。相比其他两种模态, 视觉模态更加直观, 能直观生动地呈现源域和目标域;文字模态以其准确性和释义功能, 一般用于指出源域和目标域间的映射, 将创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观众;听觉模态一般并与视觉模态相结合, 调动观众情绪, 有效地提升公益广告的信息传递。如今, 单独依靠文字模态的表达越来越少, 视觉模态被赋予了超乎文字之上的感性特权。与单一模态的文字语篇相比, 多模态公益广告可以有更多形象生动的隐喻表达, 通过多重的感官方式和概念冲击力有效达到宣传目的, 多模态隐喻研究拓展和延伸了公益广告的研究路径。
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存压力随之加大,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吸烟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同时吸烟群体也越来越年轻化, 许多青少年, 或出于好奇, 或出于随大流, 加入吸烟的大军。因此, 加强警示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公益广告诸如《smoker》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 从“吸烟有害健康”这一主题出发, 综合运用多重感官传达吸烟的危害, 冲击着观众的认知。该短片以视觉形象为主, 辅之以听觉模态, 通过音响、画面与文字的结合来诠释短片的主题, 传递“人类应远离香烟”这一信息。因此, 利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隐喻现象不仅可以解释语言及非语言现象, 还能进一步揭示公益广告语篇中蕴含的警示、号召及宣传信息。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机制, 其实质是概念性的。语言只是隐喻实现的一种形式, 其他形式诸如图像、音乐、声音和手势语中同样蕴含隐喻。在公益广告语篇中, 文字、图片意象及背景音乐等都可以传递隐喻概念。对公益广告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意义, 对现实生活也很有意义。该文以一则原创动画短片《smoker》为语料, 在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该禁烟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互动过程以及不同模态间的互动, 以期阐释其体现的对禁烟的警示作用。
8.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八
【关键词】隐喻认知 克拉申 输入假设
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提出的外语教育概念,主要针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隐喻认知思维视角下的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原理论的基础之上开拓新的思路,对新时期外语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正确认识
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是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有效补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隐喻认知思维视角下的语言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行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输入更多的是与习得有关,外语口语也并不是学习而达到的。隐喻认知思维是人类认知系统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内容,是内显认知的一种,与外显认知系统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认知系统,在进行语言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隐喻认知思维并无直接的目的性,而是通过对认知资源的自动加工,以快速便捷的进行语言信息的理解和掌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喻认知思维会受到学习者情绪变化以及年龄增长的影响,这就是成人与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当中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习得在外语教育当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当中可以得知,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在语言学习当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输入的关键,是需要通过情感的过滤。而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是提升语言学习的关键。同样,积极的情绪对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局限性
克拉申語言输入假设理论虽然对外语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将外语学习简化为儿童母语习得,虽然都是对于某种语言的初步学习,但是外语学习与儿童母语习得有着学习环境上的差异。儿童母语习得是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所创设的学习环境是无法达到完全自然、真实的。成人在经过了母语习得之后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这就与儿童母语习得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人的思想意识已经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语学习,语言输入的效果有限,所谓的“儿童母语习得等同”完全只是构想,在现实情况当中很难实现。其次,克拉申认为,只需要通过足够的语言输入,就能够自动获得语法,自然的进行语言学习,克拉申显然高估了语言输入的作用。在外语学习当中,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自然环境”的要求,难以获得语法,口语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在语言习得当中,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同样重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在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当中,这一点显然被忽略。“理想输入”是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重要内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够的量需要满足的几个要点。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理解输入是将可理解内容输入,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而语言习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现实的外语教育当中,无法准确的判断语言输入是否高于学习者的水平。缺乏可参考的标准,是造成外语教育实践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既有趣又有关联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更加轻松的实现语言习得。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在性格、兴趣和爱好不同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既有趣又有关联能够满足每一个语言学习者的需求。这同样也是外语教育实践当中存在的难题,该方面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予以改善。非语法程序安排是在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条件基础上展开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大多都开设了语法课的专门学习,费语法程序安排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足够的量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并且难以计量,因此,在外语教育实践当中,这些条件都很难实现,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三、隐喻认知思维视角下的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启示
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在外语教育当中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着值得借鉴的内容。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应用,需要对语言环境、考试压力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外语教育改革。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在外语教育当中的应用,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开拓一条全新的外语教育途径。从隐喻认知思维视角出发,将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优势作用淋漓尽致发挥出来,为外语教育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对新时期的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通过隐喻认知思维视角下的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分析研究,以更好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外语教育当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隐喻认知思维视角,增加对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正确认识,了解该理论的局限性。在外语教育实践当中,取长避短,形成最佳的语言输入途径,以完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育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9.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九
从认知功能的角度看隐喻思维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隐喻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的形式组成,同时又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些特征使得将隐喻引入外语学习过程显得既有可能又有必要.本文尝试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在隐喻基本概念及其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价值的研究得出隐喻思维创造并影响语言的学习,隐喻思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为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
作 者:张茵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年,卷(期):29(2)分类号:H3关键词:隐喻思维 认知功能 外语习得
10.隐喻认知理论浅析 篇十
关键词:隐喻认知 概念域 隐喻认知理论的贯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79-01
1 隐喻认知理论起源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理论:替代理论、创新理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认知说、语义说、语用说。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认知说,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就此分开,传统隐喻理论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主要描写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词义、句义, 是妆饰文字和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而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隐喻的实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都可用隐喻现象来解释。
2 概念隐喻的发展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将始源域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c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隐喻认知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用模型来阐述每一个阶段,可表述为下列三种不同的隐喻:(1)隐喻是数学映射(mathematic almapping);(2)隐喻是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3)隐喻是神经连接着其上的许多分管很多信息的神经元就很可能被连带出来,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连通,从而生成不同的新信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互不相干,并缺乏经验基础,因此,很难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
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互不相干,缺乏体验基础,一般不会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例如,“He is a fox.” “人和狐狸这两个语义域原本并不相干,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将这两者并置,建立了两者的共性,即狡猾,奸诈,从而体现出“始于矛盾,却结于同一”的事实,自然过渡出了隐喻的含义。
L&J对认知理论的新发展的相同认识是隐喻的神经论模型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隐喻理论,他们从神经元激活和连通的角度对隐喻做了更为圆满的解释。
语言学家是以神经元间的连通和神经元所具有的模拟功能为基础假想出隐喻的神经论模型。最初语言学家们认为,每当孩子们同时经历两种经验时,分管两种不同概念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与这两种经验想对应的神经元此时也就自动连接起来。科学家们发现,认知主体是人们处于婴幼儿时期的生活经验构成了神经元之间的连通。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理论提供了生理学和神经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隐喻体验性的有利证据。“概念隐喻”是最基本的、并普遍存在于人类中的认知方式。这就意味着基本隐喻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始源于婴幼儿时期。现实世界一直存在,人类认知现实世界,之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表达是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说,心中有了对世界的认识之后,就会用语言表达出对世界的认识。心智中的概念之后就由语言中具体的隐喻表达出来。
3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
受到隐喻认知理论的影响,不少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要注重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隐喻能力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他不仅能够识别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能力,还包括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让学生多读诗歌,加强文学修养。通过多读中外诗歌及名著,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开阔思路。在平时引导学生多收集和背诵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的名言警句,并思索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深邃思想。
运用隐喻机制解释多义词。掌握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隐喻能够建立事体之间的新联系,能够创造相似性,进行英语教学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他们创作诗歌,多翻译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既能提高语言水平,增强文学修养,又能学到创新思路。发挥形象思维作用,促动隐喻机制形成。隐喻的基本运作原理是由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应进一步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巧妙的将其运用到外语习得和隐喻能力培养中来,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比较英汉隐喻表达方法,仔细对比具体例句,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形成的认知基础。隐喻表达到底建构于何种形象思维。努力发现两种语言中相似的隐喻,不同的隐喻,以及他们之间差异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
[2] 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11.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十一
成语, 作为一种衡量对语言的自然敏感和熟悉度的重要标准, 是汉语中最有活力和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反映中国文化意识的言语结晶。汉语何以有如此功能呢?这与成语的特殊文化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成语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格式化表达, 她有两个特点:构造定型性和语义非分析性。所谓构造定型性就是指成语的构造形式不能如词组或句子那样随意改动, 成分相对固定, 结构相对紧密。这种固定是由于音韵的制约、句法关系的制约和文化价值观制约所致。成语其实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为了特别的目的和效果而广泛使用的词汇层面的语用现象。成语字面义与其修辞义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任意性的, 而是存在着认知理据关系的。
二、成语的认知机制
因文化变迁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历史尘埃和认识疏离, 使这类成语字面义与修辞义之间的理据丧失, 其字面义和修辞义之间也就出现了差距与冲突。成语构造的格式化的语用认知功能就是提示其内在的认知符号性和显示其字面义与修辞义之间的差距和冲突, 而语义差距与冲突又会诱导人去重新发现其中的理据, 从而激活和更新那被尘封了的认知语境而感悟出成语的惯用性语用含义。
三、隐喻机制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的艺术, 而且还是十分重要的策略, 这个观点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已经达成了共识。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与思维来进行的, 而语言与思维归根结底具有隐喻本质, 隐喻在人类的认识世界里具有内在的、深层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概念结构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如保罗·利科所说, “活生生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表达”;隐喻作为人类固有的自身表达方式, 是与生命同源同位的有机体。单凭界定、分析的公式演绎远远不足以把握这一自身不断转换生成的隐喻机体,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借助功能性描述才能更好地认识隐喻的本质。
四、成语的隐喻机制解读
隐喻是人经验性感悟世界的重要方式, 一种人与世界互动而生的认知模式, 这种认知模式同时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时所必须依赖的参照模式和认知信念。 (张维鼎, 2004) 汉语成语的表达往往潜藏着相类似隐喻认知模式, 这种潜存于汉语成语字面义与惯用义之间的隐喻认知信念理据如果折射了一种普遍的认知信仰, 就会因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而广为流传, 进而促使了该汉语成语的词汇化。
借助于隐喻机制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对汉语成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 隐喻可被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隐喻 (Orientatioanl metaphor) 和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以下我们就以一些汉语成语为例, 深入剖析成语在汉语中的隐喻认知机制。
(一) 解析汉语成语的结构隐喻
雨后春笋:指春雨过后, 在短时间内生长出了很多竹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地涌现出来。
雪上加霜:指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人接连遭受灾难, 而且损害愈加严重。
在“时间好比海绵”这个隐喻中, “时间”是通过“海绵”这个具体事物来构建的。下边这两个成语同样也运用了结构隐喻:
人山人海:人群聚在一起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比喻某个地方人非常之多。
船到桥头自然直:比喻事情到了最后关头, 自会有解决的方法。经常用于安慰陷入困境中的人。
(二) 解析汉语成语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 既是使用一个概念构建另外一个新的概念, 也是在相同一个概念中的内部, 利用实体化的、空间化的方位词诸如“上下”一类表现方式映射出新概念的内涵。
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虽然概念隐喻有诸多类型, 但是对其起到最大影响的是方位隐喻, 因为方位隐喻帮助理解和表达了很多抽象概念。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研究表明, 方位隐喻是图像隐喻的一种, 它是根据方位图像和内在逻辑把原域中的方位概念映射到目的域中的抽象概念。方位隐喻主要是通过具体方位来体现抽象概念, 这种隐喻并不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而是建立在物质经验基础之上的。接下来引出一些关于方位隐喻的汉语成语。
例如:开心是上, 悲伤是下
(1) “上”
怡然自乐:形容人高兴而满足。
笑逐颜开:形容满脸笑容, 十分欢喜。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无法控制。
(2) “下”
悲痛万分:形容人痛不欲生, 痛苦至极。
黯然失色:形容人心情不好, 脸色难看。
垂头丧气:形容人失望, 表现出精神不振的样子。
解读:在上述的这些汉语成语中, “乐”“笑”“喜”等词, 是表示情绪高涨, 肢体语言也一并呈上, 即表示向上的情绪;“悲”“失”“垂”这一类词表示情绪低下, 身体部位呈下沉趋势。
(三) 解析汉语成语的本体隐喻
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最后一种隐喻是“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人们对现实生活里的物质和实体的认识是一种最基本的认识, 人们可依据以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认识, 如事件、行为、理念等, 它们被认为是独立的、可见的实体, 用来进行深入推理。
本体隐喻由拟人和容器隐喻构成,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汉语成语中的这两种隐喻认知机制是如何起到作用的。
1. 拟人
拟人 (Personification) 就是指把物体 (例如物品、动物、植物或抽象概念) 比作人, 使以上事物具备人类的外貌、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方式。基本的本体隐喻就是把物体当做人一样来描述, 因此人们就便于认识人的动机、品行和行为来了解非人物体的多样化方式。
不少汉语中的成语都是本体隐喻的扩展, 而且都基于人们自身的动机、目的、行为和品行, 因此用通俗易懂的语汇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基于这种方法, 人们便于更加生动、更加自如地表达自身的感情和思维。
2. 容器隐喻
本体隐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容器隐喻。这种隐喻的物质基础显而易见: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 有内部和外部之分, 因此皮肤自然就作为分界面将内部与外部分开。容器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角落, 因此决定了人们每时每刻和它打交道:从包裹里拿出礼物, 把水倒入杯子, 穿上衣服裤子, 等等。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我都可以视为容器。如将这种容器概念投射到到更加抽象的领域, 各式各样容器隐喻变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容器隐喻便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抽象的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特性。
五、结语
总之, 假如人类摒弃了经验基础, 想要深入地认识一个隐喻就是无稽之谈。因此,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的艺术, 又是我们认知活动的目的和方式, 还是我们思维的归宿, 即隐喻是兼顾三者的“家族”。同时, 通过分析汉语中成语的隐喻方式, 隐喻在认知领域的两项意义显而易见, 一是增添新内涵, 表明新观念;二是为我们研究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摘要:成语是语言的精华, 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汉语成语表现力异常丰富。长期以来, 学者们对成语的理解观点各有所不同。本文选用了30个成语作为研究对象, 都是以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为蓝本, 从而系统地分析了汉语成语。
关键词:成语,认知,隐喻机制,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Cooper, David E.Metaphor[M].Oxford:Basil Blackwel, 1986.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李四清.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模式及其隐喻机制研究[J].美中外语, 2005, (4) .
12.中外概念隐喻认知翻译分析 篇十二
本文以国内作品《红高粱》和国外《费城》对比,探索概念认知翻译的异同。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这是外国读者难以理解其文本的关键。小说中,作者运用丰富的寓意象征及隐喻性语言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惊天动地的爱情及战争年代高密东北祖先们英勇悲壮的故事。动植物的描写是《红高粱家族》重要的艺术特色,作者通过“人性化”了的动植物,升华了小说主题,提高了小说整体的艺术感染力。美国电影《费城》作为主要的语料来源,作者收集了条含有战争隐喻的英语对话,阐释了战争隐喻如何利用人们普遍熟知的具体的概念理解法律活动,并进一步探讨了战争隐喻思维在法律语言中的翻译策略。
认知语境对小说中的两种主要植物,“红高粱”和“睡莲”概念隐喻的意象图式进行了构建。“高粱”是禾本科植物,谷粒可供实用。高粱延续了高密东北乡世世代代的生命,因此“高粱”的隐喻意象图式之一是:高粱——延续生命——强大的生命力。成熟后的髙粱像火一般通红,当高粱大面积成熟后,遍地的高粱便容易让人联想起血海,因此,这里的隐喻意象图式是:大片成熟高粱——血海——日寇侵华的残忍。而高粱抗旱耐热,在广袤的平原上恣意生长,在蓝天下灿烂无比,让人不禁希望像高粱般自由自在地生活,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勇于同世俗斗争。因此,此处的隐喻意象图式是:广泰的红高粱——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广袤的红高粱——挣脱世俗的束缚。
小说中“几株白睡莲”出现的上下文环境都颇为嘈杂:花脖子开枪、曹梦九命令将炸弹扔进湾子等。正是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那几株白睡莲”却依然“雍容大度,仪态大方”,这种高贵的神态很容易就让读者联想到“我奶奶”在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同样不乱方寸,沉着冷静。此处隐喻意象图式是:白睡莲——高贵纯洁,仪态大方的人——我奶奶。
在《费城》中,这个词(versus)在字幕中出现过两次,并且指的是短期的对抗。通常它被用来表示战争的双方,但在诉讼中,它是用来联系诉讼的两个参与者,他是一个常规的隐喻。比如,两者都是由双方代表的不同利益参与其中。由于在诉讼中我们可以很频繁地看到这个词的使用,现在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一个诉讼术语,而不是战争的比喻。在汉语中,告和被告即使不用来比喻,但是它仍然可以表示诉讼的意义。因为在汉语中,这两个词可以清楚地表示双方之间的关系。冲突(conflict)的含义通常被用来描述一场打架,一场战斗或是一场竞争。
在法律案件中,它常常用来替换诉讼这个用词。在诉讼案件中,冲突这个词语频繁使用,以致人们都忽视了它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冲突的构成是在法律结构之上的系统地描述。在中国的文字中,并没有什么词汇表达战争或者诉讼,然而,中国读者仍然可以理解其含义。究其原因,人们对于深层次的认知结构有许多共享经验,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理解。因此,翻译者通常会省略副标题。赢这个词在电影中出现三回,而且跟作者先前提到的一样,也是常规的隐喻。因为人们会使用隐喻的概念在诉讼中,正如部分结构化的诉讼途径,依据战争来说,他们可以轻松地理解诉讼的结果,就像理解战争的结果一样。为了成功翻译出这类型的隐喻,译者对战争一定会有足够的了解。诉讼就像战争,一定会有一个结果。当译者在翻译win这个单词时,他会翻译为得胜、胜利、赢,所有这些在中文中都是死板的隐喻。英语和中文都会有相似的战争的隐喻,所以作者在目标语中会努力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
译者能否正确把握原作者在文中传递的“红高粱”的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红”的解读。“费城”隐喻广泛存在于法律语篇当中,并提出翻译战争隐喻的四种方法,即保留源语隐喻形象、采用标准目标语形象、保留原文形象并解释和省略法。战争隐喻与翻译紧密相关,所以从认知角度谈法律语言中战争隐喻的翻译极具研究价值。从认知角度分析战争隐喻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进行法律文献的翻译工作。
在英语方面,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以英语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其他语言中得到验证和补充。只有这样,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性才能得到证明,而汉语能够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和独特的例证。
13.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 篇十三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 者:陈瑜 赵华俊 CHEN Yu ZHAO Huajun 作者单位:陈瑜,CHEN Yu(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赵华俊,ZHAO Huajun(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14.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研究 篇十四
2.转引自 卢卫中 2003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学刊》第6期摘要:人类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用他们最熟悉的概念表达抽象的概念。文章先界定人体词的概念,然后阐述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最后解释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的过程及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的投射模式。
关键词:人体词;隐喻化;认知;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1.人体词
“所谓人体词,就是与人的身体器官和肢体有关的词语,它属于词汇中的一部分。”①人们最熟悉的是自己的身体,因此与身体器官和肢体相关的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最常用的词汇。人体词的特点如“词形简单、词形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中性词,组成上有更大的任意性,使用频率高;二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有较大的任意性;而且数量有限,形式固定,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三是易于发展、形成隐喻和转喻意义” ②汉语中的人体词如眼,嘴,口,面,手,头,鼻等表示五官的人体词,还有如胆,心,这样表器官的人体词。英语中也有相对应的人体词如“eye,mouth,face,hand,nose,”这样表五官的人体词汇,还有“liver,heart”这样表器官的人体词汇。
2. 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
2.1隐喻认知的普遍性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还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为了认知抽象的事物,运用自己熟悉的概念,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原始时期,正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根据“思维贫困假说”,这一时期的人类用隐喻表达抽象
.束定芳 2000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外语学刊》第2期概念,“当时的语言中也很少有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他对世界的描述不可避免的要借用描写人本身或人类活动的有关词语,因此,原始人一种典型的思维特征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③即人类用自己的身体活动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定义抽象的事物。“头”“腰”和“脚”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是三个不同的位置,人类便用山头,山腰,山脚来表示山的不同位置。英语中也有“the head of mountain,the waist of mountain,the foot of mountain”的表达,因此“在语
.陈家旭 2007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第73页
5.陈家旭 2007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第92页言中,人一方面把自已变成世界,以人的躯体器官感觉情欲为万物命名。同样也可以说天地万物变成了人的躯体器官感觉与情欲的隐喻符号” ④因为隐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隐喻在人类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2隐喻概念的系统性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其主要特点是概括性和生成性。概括性即概念隐喻包含了多个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处于一个系统中。“爱是旅行”( LOVE IS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中,JOURY的属性有:同伴,共同的目的地,交通工具。LOVE的属性有:恋人,共同的人生目标,恋爱关系。携手共进表示两个人相爱有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像旅行的目标一样。如果两个人分手,我们可以用分道扬镳。分道扬镳指两个人没有了共同的目的地。
2.3隐喻概念系统的共性
每个民族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人类的大脑结构是一样的,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会有一些共识文化,这些共识文化中的语言自然也就有相同之处。ARGUMENT IS WAR是一个概念隐喻,在汉语中同样也有“辩论是战争”的隐喻。
3.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过程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反映了人类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也反映了人类以自身为标尺认识世界的思维特点。人类最先认识的是自己的身体,因此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汉语中有箭头,山头,瓶颈,洞口,手心,掌心,泉眼,针眼,桌面,鞋面等等的词汇。英语中有“eye of needle,the neck of bottle,the leg of desk,the mouth of cup”等等。“人类隐喻化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把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头、眼、耳、鼻、口、肩、臂、手、腰、腿和脚等)的认知形成的概念域作为始源域(source domain),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此来认知其他世界的过程。”⑤
6.卢卫中 2003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学刊》第6期4.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的投射模式
4.1英汉人体概念域到非人体概念域的投射
4.1.1人体域映射于具体的非人体域
人们最熟悉的是自己的身体,因此,人们也常常将身体域作为始源域,将抽象的非人体域作为目标域。人类看到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后,在意象图示的作用下,产生了从人体域向非人体域的投射。非人体域分为具体的人体域和抽象的人体域,因为人类最先认识到简单的事物。从位置上看,“头”是人体器官中居顶端的,因此,人们根据位置的相似性,将“头”表示顶端的这一特征映射到具体的非人体域,如:山头,箭头,船头,车头,火柴头,床头等,英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如:“head of an arrow,head of an mountain,head of bed,head of page,”。用人体概念域的名称指称具体事物的相似部位的情况如:树冠,树身,树皮,果皮,果肉,页眉,页脚,书皮,书背等。英语中有“mouth of river,mouth of volcano,lip of plate,foot of staires,foot of page.”
4.1.2人体域映射到抽象的非人体域
人体域主要投射于称呼、语言、等抽象概念域。人体域向抽象域映射属于转喻。“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salient)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替代,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⑥称呼语包括一般称呼语如“首脑”“首领”“元首”“首犯”“祸首”“头头”“耳目”“国脚”“心腹”,绰号有“大头”“铁嘴”“软骨头”“长舌妇”“黄脸婆”“独眼龙”等。英语中由人体词转义得到的一般称呼语有“head of state∕government∕department∕a delegation∕a committee,head boy,head girl,big head,stiff neck,big mouth”等。人体词和称呼语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首脑”和“耳目”中,“首脑”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首脑”这两个身体器官指代非常重要的人。用“耳目”这两个身体器官具有的功能指代具有这部分特征的一类人。人体词也被投射到与语言相关的概念域中,如“口吃”“口舌”“海口”,英语中有“mother tongue,English tongue”,
4.2英汉人体概念域系统内部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
英汉人体概念域系统内部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主要是两个词都是人体词,其中一个人体词是始源域,另一个词是目标域,如“腿肚子”,在“腿肚子”中“腿”是目标域,“肚子”是始源域,“肚子”在身体中所处的位置是中央位置,因此取“肚子”这一位置特点投射于“腿”。还有类似的词语如“心头”“脚心”“手心”“掌心”“眉心”“心口”“手背”等。英语中的类似投射如:“ridge of nose,hair in armpits,eyetooth.”
参考文献
[1]卢卫中,2003,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学刊》第6期
[2]转引自,卢卫中,2003,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学刊》第6期
[3]束定芳,2000,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外语学刊》第2期
[4]陈家旭,2007.《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第73页
[5]陈家旭,2007.《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第92页
【认知语言学三种隐喻】推荐阅读:
认知语言学11-25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现象的解释12-03
如何促进认知语言训练08-09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12-20
3-6岁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培养11-13
从神经认知看隐喻的理解和生成12-02
自我认知型11-27
品牌认知报告01-06
认知活动教案02-02
药品营销专业认知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