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精选12篇)
1.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一
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历史以及现状
陶瓷是我国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出于“化土为玉”的美好愿望,在商代即出现了陶瓷物品。在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物出现后,陶瓷艺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式,同时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这种师徒传承的教育也培育出了无数的陶瓷艺术家,对我国的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进入到了现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也在一种较为发达的状态之下。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目前我国人民对陶瓷工艺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原本的师徒传承的教学方式也显得较为落伍。因此必须要改进原有陶瓷艺术教育的随意性以及落后性的特点,帮助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并保证到陶瓷艺术自身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开设了陶瓷专业,并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陶瓷教育专业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在目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硕士专业研究生均开设了陶瓷艺术的教育,而我国的整个陶瓷艺术教育也呈现出了一种高速发展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进了长时间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实施陶瓷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而以下几种问题就是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并未注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虽然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陶瓷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操作教学方面实际上已经有着较长时间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以及经验。但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的陶瓷艺术教育仍然是技巧性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不断充足自身技巧的理念。而最终的一种目标就是在对陶瓷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确实能够取得相当优秀的效果,在目前也有着较多的陶瓷艺术方面的人才。但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注意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甚至会导致学生成为匠人,即无创造性,仅有充分的技巧,并没有相当的思想。而这种教学方式也仅仅会让学生学习别人的技巧,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实际上并不能够达到相关的要求。
(二)教师数量以及质量水平并不高
在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的大前提之下,目前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师资力量仍然是一个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所需教师也是一个较大的数目,因此在目前会有一些没有艺术设计资质的人群,进入到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中。而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一些高校中,除开固定教师,也有着一些跨系跨科上课的教师。若对教师的需求较为紧急,一些高校甚至会采取外聘的形式缓解师资压力。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目前有着较多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会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因此陶瓷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实际上并不高。
(三)在教学模式上出现的问题
目前陶瓷艺术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也帮助了陶瓷艺术教育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能够帮助陶瓷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从其他相关专业中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力量,这对目前的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较多的问题[8]。首先在陶瓷艺术教育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出现来自其他专业的排斥性。例如绘画教育专业的人才,目前已经在陶瓷艺术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这些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常规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学习的,因此这一类的人才在实施陶瓷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热衷于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并不会注重目前的全新教学方式,导致在教学模式上并不科学,其教学质量也并不佳。
三、解决目前陶瓷艺术教育专业中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陶瓷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会由于传统教育方式下成为“陶瓷匠人”或是“陶瓷艺人”,最为主要的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首先可以将陈旧思想打破、例如可以在实际的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到了传统的陶瓷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操作后,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将这种创新性的思维,转化成为实际的物品。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创造出全新的陶瓷艺术品,这对目前的陶瓷艺术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关注教师质量
教师的质量较低也是导致目前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效果不佳的一种主要原因。针对教师方面的问题,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一种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并创造出一种平等和民主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对目前陶瓷艺术相关的知识以及教育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需要让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将专业型教师转化为全才型教师,将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同时作为艺术相关的教师,也需要将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尝试教学方式的改革,将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到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陶瓷艺术家。
(三)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造成目前在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无法较好对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首先可以强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并要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进行相应的提升,保证学生的陶瓷专业知识过硬。同时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竞争性和合作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团结起来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让学生有着团结协作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以及陶瓷艺术的创新表达能力。
四、结语
陶瓷艺术教育专业是我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类的专业。对于陶瓷艺术专业而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陶瓷艺术的实际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每年会培养出大量的陶瓷艺术的相关专业人员,这对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目前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可以为当代陶瓷艺术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2.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二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体系,已经在建设和运营。20世纪八十年代,老年大学在许多地方兴起。在近几年,街道社区也开办了文化活动中心。2011年,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受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场所。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曾一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艺术培训作为免费开馆项目之一,很好地搭建了一个文化传播的阵地与平台,老年人可以免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零门槛进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并获得了高度肯定。参与艺术培训的群体主要是那些儿女在上大学或已工作、没有经济压力和家庭生活压力的老年人,有一位从小钟爱小提琴却没能得到学习机会的83岁高龄的老婆婆,研习技艺三年可以独立演奏进行曲。青少年喜欢的街舞也成为老年人争相报名学习的项目,最年长的舞者也有72岁。年轻一些的老年人,每周都把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同时学习中国画、琵琶、民族舞等项目。还有的是家庭成员集体参与,男的每天学二胡,女的每天学京剧,夫妻二人一拉一唱,男的每天早晚在家练习拉二胡,刚开始容易跑调,女的每天早晚吊嗓,声音洪亮,随着唱功日渐扎实,妇唱夫奏,慢慢地,京剧味就出来了。他们成了小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次出门时,都会引来老头、老太太羡慕的目光。这一代的老年人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很多人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接受,更别提艺术了,但这丝毫不影响艺术在他们心的地位。
许多老年人通过不同渠道学习艺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结识了朋友,获得了快乐,向健康的老龄化迈进了一步。为了让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老年艺术教育应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的。免费开馆是新生事物,老年艺术教育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教育的理念,还是教育的实践,很多地方不完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需要老年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求和研究。
一、老有所学,学什么,换句话说,老年艺术教育应该教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老年艺术教育非僵化的、公式化的、过时的填鸭式教育,同样要培养老年人形成自己的思考习惯,完善自身,提升人格魅力。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在教学上需要教育者具有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中学老师的教学理念、高校老师的眼界,最好还要有硕士导师的专业水平。艺术教育在艺术教学管理和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有完备的教育规律和成熟的教育体系,老年艺术教育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应以介绍基础理论为主,理论讲解不能像专业基础课那样深透和系统,而是以介绍艺术鉴赏方法、培养老年人艺术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为老年人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日常活动中的艺术欣赏活动开启艺术之门。
二、老有所乐,怎么乐,老年艺术教育开设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程开设的门类要多要广,让学员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充分满足学员多样化的需求;在班级设置上,可分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班级,学员可从入门班开始学习直至研修班,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满足各种层次、不同要求的学习需求;在学制管理上,无上下限,可短至一、两年,也可长达七、八年,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而定。通过基础性的技法学习,由浅入深,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毛笔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养生有着微妙的关系。在练习书法时要意守丹田,以意导气,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美中,肌体和精神得到协调一致,甚至还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对眼前或身边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进入既轻松又安适的状态。没有了妄念和烦恼,得到美的享受,使人身心愉悦,因而有益身心健康,对养生大有好处。倘能持之以恒,定会有益身心!人到了40岁以后,每天损失1万个脑细胞,记忆力开始衰退。保持头脑活力的前提是健脑、多用脑,学乐器的人,通过动脑动手可以减少患痴呆的几率。跳广场舞、老年健身操等,可以锻炼身体,丰富生活。
三、老有所为,“为”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为”是学以致用。中国传统教育在德性培养的基础上谈用,所谓学以致用,是在把握个人天性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个人的学习目标,择术而修,而后使个人之才为社会所用。许多老年人通过老年艺术教育进一步增长知识、提升品德和能力,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广义的“为”是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同样需要传承,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学习的过程是耐力、毅力的体现,人们的行为能够影响身边的人。一位父亲,每天晚上,当儿子做作业时,他都会坐在旁边看报纸,直到儿子完成作业,天天如此。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记者采访儿子,其实儿子早就知道父亲不识字,父亲的精神感染他,使他坚持并取得好成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启发人们发奋图强。这一精神贯彻生命始终,永不停息。
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老年人接受艺术教育,不仅能够为建立健康老龄化社会发挥作用,也能向健康的老龄化迈进一步,这犹如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摘要:中国文化数千年来绵延不绝,举世瞩目。2000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方式,自然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成为常用词,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一环,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3.关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团;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着潜意识的培养和熏陶。科学与艺术共同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維的共同进步,因此,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能否有效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是其教育事业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环节中疏忽素质教育所致,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导向所致,是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致。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开设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做出了法制性规定。[1]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领会和贯彻教育部精神,扎实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完善艺术教育教学体制和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陆续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或是“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等相关艺术教育部门,笔者所在的单位亦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中心的职能分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艺术教育;二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教学与指导;三是引领校园艺术文化。如何将艺术教育中心的职能落实到实处,是我们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竭力思考的实际问题。
1 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其基本职能是完成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一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即将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用知识化的价值来制定单一衡量标准,对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缺乏考虑,没有把握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的总体设计,忽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使其形成了“偏重知识体系”的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增多门类;引导形成多元化的艺术评价标准;创建综合化的课程结构。此外,笔者认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基础课(艺术综合学科基础课)、技能实践课(单一学科技能课,如绘画、摄影、声乐、民间舞等)两个大部分。在基础课教学中,可尝试性的编写涵盖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艺术教材。且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艺术学科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独立对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审美、艺术评价、艺术陶冶。如,当学生接触到熟悉的音乐、舞蹈作品或是美术作品时,使其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耳熟能详,即能够从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做简单的概述;另外,技术实践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进行相对深入的学习,如民族音乐赏析、绘画等,针对个人的需要,引导学生学有专长,从而使其更好的体验艺术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 大学生艺术团的教学与指导
21世纪,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普通高校均设有大学生艺术团。笔者总结工作经验认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应该直属团委或是学生会领导,艺术教育中心负责教学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日常管理。艺术教育中心与校团委协调配合,组织各个团队的培训教学、节目排练、演出比赛等相关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团健康发展。
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需要专职教师来完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艺术团是团委行政管理岗教师管理,且兼职培训。运行起来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团委教师是非艺术专业的教师,凭兴趣特长管理、培训艺术团,结果自然不尽人意;二是由于团委事务性的工作繁杂,管理岗位上的教师需要坐班,利用业余时间培训艺术团的工作精力有限。大学生艺术团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基本上没有艺术基础,在艺术培训和教学中,相比培训专业学生,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如一首相对简单两声部合唱作品,面对非专业的学生,就笔者的培训经验,想要相对的完整完成,扣除准备时间也要花费8个课时(业余时间)。那么,培训难度大一些的三声部、四声部的作品呢?另外,从艺术文化底蕴上讲,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将它们中任何一门学精都需要文化底蕴支撑,教师在授课前除技能练习外,还需要做足文化备课,绝非是非专业人士眼里的简单“教唱”、“教画”、“教跳”。因此,笔者建议高校艺术教育中心应该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承担学生艺术团体的培训任务。如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话剧团和画社等,这些团体都需要一个专业教师来做专门指导,在专业艺术院校里这些团体都是由单独的专职教师负责的,笔者认为对非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该配备专职教师,因为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准备和教学。
3 引领校园艺术文化
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均衡掌握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与品位。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普通高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是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规范艺术教育课程、整合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管理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专业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艺术团时,无论在业务教学还是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能够较好的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贯穿其中。如在文艺团体的培训与演出中,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民族荣誉感、创造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教师鼓励大家在集体配合中完成节目,在演出中指导前台后台相互协调配合,解决突发问题。这些都使学生通过集体的培训和演出,实实在在的锻炼他们的毅力、责任心、信心等,使其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大学生艺术团的同学来各个院系,经常参与各种不同场合的联欢、演出、比赛与交流,熏染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促使他们发散思维,开阔眼界、灵活处事。这样,艺术团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自然的展现出一种阳光、自信、开朗、大方的气质或风格,使其在走向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比一般的同学容易打开局面,帮助他们较好地适应环境,得到较快发展。
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引导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中的第一大群体是学生,第二大群体是教师,由于学生的流动性特点,那么教师就是最稳定的群体。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参与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一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结构问题。由于我国普及素质教育较晚的原因,高校教师大多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期间均未受过完整的德育、美育等方面的熏陶;二是当前高校的教、管、研工作压力较大,考评机制尚待完善,导致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精力限制问题。
笔者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呼吁高校应重视引导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高校可组建教工合唱团、书法协会、舞蹈团等协会或组织,由艺术教育中心为各个教师文艺团体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就合唱团举例,在合唱培训、演出和比赛中,教师之间不但可以增强交流和沟通,还可以直接获得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导向、凝聚、激励等养料就被教师间接吸收,使其在专业教学中潜意识的渗透美育,进而促进校园文化沿着一个健康、和谐、高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4.教育投入的思考 篇四
关于教育投入的思考 2006-03-11 06:15:32
看了以下报道的思考
政协委员沈士团连续9年为实现教育投入目标呼喊
沈士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直到2002年1月退休)他当了9年的政协委员,呼唤了9年4%(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沈士团第一次参加政协会,就当着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面说:“政府说话不算话。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可这个比例却在‘八五’期间严重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眼看着本世纪末就要到了,没达到这个目标是谁的.责任?”
李岚清当场表示: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
沈士团年年在说4%,其他的代表委员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结果,“九五”期间这个比例缓慢爬坡,到2000年年底爬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可没有达到4%。
沈士团急了。“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九五’初期的1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可4%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我还要说。”
今年两会,沈士团的提案还是与4%有关。“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逐步实现”4%的目标。“没有时间表,这个‘逐步’是什么时候啊?要尽快实现啊!”
我的思考: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到“十五”期末,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如今到了2006年,正在讨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逐步实现”4%的目标。也就是说实现目标的日期要推到2011年以后。
关于在2000年实现目标的困难,1997年李岚清表示:“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我们不知他的难处在哪里?
那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也提不出实现目标的日期。温总理你的难处有在哪里?
在老朽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难,只不过让我们把夺取奥运金牌的指标降下一点,把登月的日期推后几年。
5.生本教育的思考 篇五
2012年4月27-29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景山学校举行。市教育局组织部分市直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会议上,生本教育的创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以及一批在生本教育一线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校长和教师在研修班上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和示范课。活动结束后,局领导又组织校长和教师赴生本教育实验校广东省花都区育才学校实地考察观摩,并和学校领导和部分参与生本实验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从15个实验校开始,发展到遍及13个省份的200多所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提出了“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
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生本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课的作用是推动阅读,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就是看有没有推动阅读。教学要“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推动阅读,教学要引起阅读的兴趣,通过读一篇课文,引出类似或有关的许多篇课外文章以及大量相关知识。教学讲究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扩大,而不在一篇文章上深挖。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交流时间,引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实践活动即阅读、写作、交流、表达,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而非传授知识者。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简化考试、少做练习、固本强基、先慢后快、展示交流、激扬生命成为生本教育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因为这样,在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过识字关,识字量可以达到2000个以上,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能写高考作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识和综合素质令人叹服。
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讲究先学后教,做到根本、简单、开放。找到了根本就找到了简单,找到了简单就找到了开放。英语教学则要把书本英语通过英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英语。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就是教师在努力把书本语言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转变为具体情境里的学生生活语言的实践活动。
那么,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能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呢?
第一,必须坚持并深化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生本教育的理念与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异曲同工,课堂操作环节同中有异,课堂教学的立意各有千秋。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目前所走的改革之路。高效教育综合改革要不断借鉴、吸收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以我为主,丰富完善。要深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海量阅读的有机联系,海量阅读的实施与考核、海量阅读与语文活动的联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导学案编制和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务求实效。以语文教学为例,要减少对单篇教材的过度理解分析,扩大主题相近教材的引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把语文教学的根扎在深厚的阅读积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按照生本教育思想改革语文教学,力争提前度过识字关、提前进行大阅读训练,利用儿童记忆的黄金期完成阅读量的初始积累,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从现在开始起对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针对性培训,着手制定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下学期启动改革做好师资和预案准备。
第五、着手准备绘本图书、拼音读物的购置,为新入校学生开展大阅读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保障。修订学校高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海量阅读实施细则,细化完善、突出落实措施和阅读效果的考察。
第六、做好中低年级段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争取家长支持。
6.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六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问题。教育部为此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得
如何?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评审通过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6月初,对辽、吉、黑、鲁、豫、皖等省县乡中小学发放了2000份问卷调查,目前已收回1356份,占总数的67.8%。经过认真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
关于艺术教育与应试教育
这是问卷调查的一项内容: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你更重视:A、应试教育B、艺术教育C、重视艺术教育但绝不放弃应试教育。收回的问卷中选择A的占15%,选择B的占10%、,选择C的占75%。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有85%的人对艺术教育的功能有较充分的认识,有的问卷甚至这样写道:“没有歌声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不抓艺术教育的校长绝对是不合格的校长。”另一方面,也有90%的人重视艺术教育但绝不放弃应试教育,这折射出人们的矛盾心理:不抓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素质教育;不抓应试教育,也不符合现状。把艺术课教学看成是一种点缀、一种调味品的观念还大有人在,值得引起注意。
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门曾先后出台了包括加分政策在内的多项政策,力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显著。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
关于艺术教师队伍
所在学校艺术教师配备情况如何呢?从收回的问卷可以看到:0-2人的,占86%,3-5人的,占10%,6-10人的,占1%,未选择的占3%。结果表明,艺术教师队伍缺编严重,边远贫困地区甚至大多是零。
针对如何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我们综合各教育部门的成功经验,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继续抓好城市学校支援农村教育项目,选派艺术教师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支教工作;2.开展艺术教师交叉任教、师徒结对、名师下乡活动;3.开展城乡协作校活动,推动城市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4.加大招收免费师范生力度,给艺术类考生以更多的倾斜政策;5.发展中等师范,招收中等艺术师范生;6.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让离退休的艺术教师重返岗位,发挥其特长,再做贡献;7.从现有教师中挑选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且爱好艺术教学的兼任艺术学科教师,逐步实行艺术教师培训上岗制度,以保证艺术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于教师情况
从收回的问卷情况看,教师的学历情况是:研究生,0%,本科生,5%;大专,7%;中专,8%;非专业,74%;未选,6%。年龄结构情况是:50岁以上的,12%;40岁以上的,35%;30岁以上的,25%;29岁以下的,28%。教师所在的县乡业务部门组织艺术学科备课、研讨和培训情况是:经常组织的,5%;每学期组织的,10%;每年组织一次的,15%;不组织的,60%;未选择的,10%。
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学历水平偏低问题比较严重,年龄偏大,结构不太合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因此,我们认为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1.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艺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定期举办艺术教师进修班、研讨班,不要心血来潮而要形成制度;2.要大力倡导文化、传媒等部门免费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办培训班。这一点华夏未来文化基金会就做得比较突出。自1997年开始,该基金会每年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举办一期免费培训班,截至目前,已有500余名农村艺术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培养的学生已在美术、声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获得全国各项奖励,在农村中小学均已成为合格的艺术课教师。
关于艺术学科教材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艺术学科教材使用的情况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三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分别占90%、92%、90%,而本土教材占8%。应该看到,主流教材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但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倾向,这对于农村艺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均有一定的难度,不太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特点。我们认为,农村学校要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和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如民间的说唱、地方戏曲、乡土音乐、二胡、唢呐、腰鼓、根雕、皮影、剪纸等等,把具有地方特色,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补充到教材中去,融入到音乐、美术课教学中去。这一点,湖北团风县教育局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关于教学设施设备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关于学科专业教室的情况是:有多个的,3%;有一个的,22%;没有的,75%。关于是否有教学器材和备品(乐器和静物)的情况是:有多件的,5%;有少量的,20%;没有的,75%。关于学校是否配备电脑和教学课件资料的情况是:配备的,8%;少量配备的,20%;不配备的,72%。
一系列数字表明,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仍严重不足。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1.4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湖南某乡的一位校长,靠师生捡废品积攒了八年才买回1台雅马哈电子琴。河南省某县中小学、幼儿园总共有300余所,却只有钢琴一台,脚踏风琴50台,二胡10把,锣、鼓、镲95件,图书资料500多册,音像资
料300余张。试问,一个从没触摸过任何乐器的孩子,日后怎能成为一名钢琴家、小提琴家、二胡演奏家?农村学校用于音乐教学的器材奇缺,美术教学使用的画板、画架、石膏模型基本是空白,严重阻碍了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艺术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保障教学设备配套和艺术活动经费,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农村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建议城市学校将多余的电脑、乐器支援农村学校;建立一个网站,成立一个机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积极支持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
7.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七
少儿艺术教育的一再升温, 反映了重视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正愈来愈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感慨少儿艺术热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对少儿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目前的少儿艺术教育存在着很强的功利因素
少儿学习乐器、练习书法, 这是艺术教育的很好形式, 既能感受文化熏陶、培养艺术特长, 也有益于修身养性, 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但是目前, 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 不少家长把学艺术当成“敲门砖”, 把孩子的艺术学习与将来的升学、考试挂钩, 把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技能学习, 一味陷进考级、升学、牟利等功利性的怪圈里, 艺术教育掺杂了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 抹杀了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 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重技艺训练, 轻欣赏能力培养。现在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中, 用于孩子艺术教育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个考出钢琴六级的琴童从初学到考出六级, 平均投资接近3 0000元。花这么大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孩子, 艺术修养是否也达到了与之相应的水平呢?调查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一些考出钢琴六级、八级, 甚至十级的琴童, 其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甚至还不如一些从未接受过乐器训练却喜欢听音乐的同龄孩子。相当数量的琴童学了几年的琴, 却从未听过一场音乐会;一些画童学了几年的画, 却未看过一次画展。少儿学艺重技艺、轻欣赏能力培养的现象正越来越引起艺术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说:“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一味的只重技艺训练而忽视欣赏能力、艺术感受力的培养, 到了一定的时候, 技艺不仅不能继续有所发展, 而且还会僵化。”
二、少儿艺术教育需要重新思考汰旧布新, 与提高少儿的素质教育进行有效链接, 并形成良好循环
当我们横向审视少儿艺术教育, 就会发现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由于导向的作用及少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影响和误导了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 由此下去, 对提高少儿的素质教育之会成为空谈!我们不禁要问:少儿艺术教育是为了选拔少数艺术专业人才, 还是为了培养大多数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当然是后者。少儿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 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 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家长和从事少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 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应更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技巧固然重要, 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更重要, 那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享受。”艺术考级和各类大赛、招生加分确实促进了业余艺术教育的兴旺, 也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 但倘若技术与艺术本末倒置, 让孩子不快乐地学习, 也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
所以少儿艺术教育应真正遵循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 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开设课程, 打破按传统的艺术院校专业设置性的课程分类, 而以少儿的年龄分班, 按照各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特点引导他们接触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改变上课必先练琴、画素描等教学方式, 而是通过大量欣赏、观摩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佳作的辅助教学, 使少儿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欣赏。从而让孩子们不拘一格地学习了艺术, 提高了审美品位, 形成了良好的艺术素质。
三、少儿艺术教育需要学校的充分重视和参与
发达国家普遍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制订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 并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适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方式。我们应改进学校的艺术课教学, 提高艺术教师的水平和地位, 教材应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方法应更丰富些, 而且应重视学生艺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如今校园艺术教育不容乐观, 存在着文化课重要, 艺术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误区。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使艺术教育失去应有的价值, 无法达到少儿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审美能力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而艺术教育就是以形象的施教手段, 如色彩、声音、线条、造型、文学等艺术形式, 达到抽象的施教目的, 激励和引导少儿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同时, 改造客观世界。为塑造少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铺路奠基, 并不只是教会少儿弹一首曲子, 唱一首歌, 画一幅画, 更重要的是发展其形象思维, 从而提高全面思维能力, 真正成为审美的实践者和客观美的创造者。
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 如果将艺术想象运用于科学思维, 就可突破一些条件的约束, 避免一些机械性的弊病, 使科学思维更加活跃, 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学校应积极开发少儿艺术教育, 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培养少儿高素质的健全思维, 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还需要整合社会的艺术教育资源、强化对各类艺术班的管理。有关部门应对少儿艺术教育的从业教师进行资格认证和定期考评, 以保证社会办班的质量;专业团体与学校应加强合作, 以发现、培养有艺术天赋和才能的孩子, 避免高收费成为贫困家庭孩子学艺的拦路虎。少儿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不是艺术精英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 减轻孩子沉重的课业负担, 让孩子有充分时间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同时, 我们的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 举办面向少儿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欣赏、表演和展示, 并在其中体验艺术的魅力, 培养美好的情操。
8.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艺术教育;思考;审美;现状
一、中职学校校艺术审美教育开展的现状
与传统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类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相对欠缺。而这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直接就紧张的进入了各自“职业劳动者”的生涯规划之中,而且学校也大多在人文艺术素质方面的教育可有可无。短期内,这些对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毫无影响。但长远来看,却使这些学生在个人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当然,中职学校的人文艺术教育的现状有难言之隐:
(一)大部分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是自主招生,而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处在艺术育的断层,缺少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升入中职学校后对人文类艺术课程难以产生兴趣和投入感。
(二)中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传统升学观念的大环境影响下。中职学校在学生生源素质上和中学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再就业的高起点方面方面,难以和中职学校及综合类大学相抗衡。只能多方注重以职业规划和学生的实操就业方向,无力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就可想而知了。
近些年,国家高度愈加重视职业类教育,出台很多好政策,同时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
二、开展艺术审美教育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意义
开展人文艺术教育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有重要功能:
(一)可以帮助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教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道德情操。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和道德说教,艺术审美教育更加平易近人,容易接受,更加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能达到管是为不管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可以帮助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没有审美价值,教育过程就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全面的综合素质,只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而美育恰恰能在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上发挥其作用。在中职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不单单可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更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是富于智力、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艺术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最终为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做出有力推动。艺术审美教育对于餐饮、制造、导游等一些特殊专业的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更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三)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为了从中得到乐趣,而他得到的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了,它就不值得研究了。”所以,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想象力还能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人的创造潜能。
(四)艺术教育有助于中职学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消除学园纠纷隐患。
艺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 始终是人类完善自身, 追求和谐进步的重要活动。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把艺术教育作为中职学校人才思想培养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当代中职学校人才思想教育体系的有利补充。中职学校学生大多调皮,精力旺盛,缺乏传统学习的耐心和韧性。加上年龄正处于活脱好动的阶段。中职学校的校园纠纷是一大隐患和难题。虽然有严格的管理和老师的疏导,仍是许多中职教师多头疼的事情。
在精神学领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美育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放松,消除有害健康的干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增强体质。美育恰恰可以起到缓解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保持学生情绪稳定,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善用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学习一些艺术审美技能,就有助于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助于分散中职学校学生多余精力,消除许多学园纠纷隐患。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中职学校艺术审美教育课程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教育活动。除个别专业外,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和理论的掌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进而帮助伦理道德素养的提高,帮助实现其自身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
在知识和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相比之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其固有的优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现代社会竞争当中,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将来为社会输送的不能再是只重专业技能的技术性劳动者,而是要培养越来越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性人文者。在时代的大潮下,以往单一的纯职业教育将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要,素质教育将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辅助,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重要的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华.谈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4)
[2]曾俊香.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与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2011(02)
[3]邱耀、刘厚周.建设优美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教育学术月刊,2004(11)
[4]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篇九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职教中心物理组臧舞云
内容摘要:物理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观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型的学习能力!同时应该注意,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著多问题: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智商和情商、减负、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就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从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所谓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
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培养创造品质。
2、培养创造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能力,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 “自我开发”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
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重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
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手足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
以上从两个方面谈了物理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今后还需要努力地探讨,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10.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讲解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面临最大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就创新教育,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渴望与同行商榷。[关键词] 创新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通过几年来的广泛宣传和实施,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理解得比较清楚了,但对于创新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还比较陌生。我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就创新的含义、目的、以以及实施创新教育具备的条件,谈谈个人的理解和认识。错误之处,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也叫创造教育,他是教师根据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也不同于应试教育,它是在面向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主体性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过程。他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创新的目的 创新教育的目的包括对学生个人和对国家民族利益两个方面。1.对学生来讲,通过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智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常新精神,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具有创造新理论、新事物、新方法、新经验的能力,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讲,实施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提高民族创造力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现代化宏伟目标,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11.教育的点滴思考 篇十一
教育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业。做好教育,可以造福苍生,可以惠泽我们的子孙后代。然而,教育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精细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有一颗真诚而平静的心,持之以恒对教育精雕细刻。做教育最忌的是急功近利、浮躁猛进。做教育需要有长远眼光,但下手时又得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在学校,事事处处皆关教育,换而言之,教育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园环境的布局,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又不能循规蹈矩。教育重要的是要适应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应我们机械的教育。当然,教育是有其基本尺度的,只要学生没有超越教育的最低限度,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教育的千变万化当中张扬其个性,自由活泼而又健康地成长。
2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把着眼点放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今,素质教育也叫了甚至“实施”很多年了,但是实际上,在学校里我们大部分的时光还是在给学生灌输这样或那样的知识,即所谓“以教学为中心”。固然,作为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学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我们个人都要通过掌握知识来认识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也通过掌握知识来获取生存的本领和技能。可问题是,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说句实在话还是用来考试的时候要多,对于实际的运用真的微乎其微。
我们感觉到,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是越来越“纯净”了,“纯净”得只为升学所用,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实际也日渐相去甚远。充其量,我们也只是为教学知识而教学知识,而已。当然,我们还不忘提及我们的口号,那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于是,我们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也会积极开展一些德育文体活动。比如,开展感恩孝爱教育,举办各种文体比赛等等。然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多却是学校一厢情愿的行为,多数是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安排加以实施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真正根据学生的意愿出发,或者说在完全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学生喜怒哀乐的心理状况下进行。换而言之,很有一点只是学校或老师在“单打独行”的味道。
其实,当前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错的,应该大力为之。但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入点,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要真正围绕学生而努力。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当今学生的心理、思想和生活情况,并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去积极推进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3
在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这点上,我始终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要切合学校尤其是师生的实际,即是人们常说的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这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无非都是通过张贴几幅宣传画或者一些喷写的标语来显示。而且,无论宣传画抑或标语,又无一例外都是那么几点内容:要么是教人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要么是教人为人处事要注意细节,要么是教人应懂得孝爱感恩,等等。这些内容很明显的一个缺憾是空洞无物,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也教化不了多少当今思想早熟且善于多变的学生。
一个可笑的现象是,在某学校“节约用水”或者“珍惜粮食”的标语面前,常听到学生走后水龙头仍然哗啦哗啦的水流声,或者看见餐桌上一堆堆为学生任意倒弃的剩饭剩菜。这就说明,一切没有深入学生魂灵深处的教育,包括那些假大空的校园文化,都是苍白无力的。这也不得不再次让人深思,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究竟怎样了?究竟又要怎样建设才能是学校真正的校园文化?
4
再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次说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如学校的所有教育一样,必须深入学生的魂灵,结合师生的实际,方能真正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摒除假大空不切实际的错误做法,而应该从本校校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尤其要切入到学生的心灵。只有感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只有触动学生思想的校园文化,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为此,学校和教师就要花一番功夫,静下心思,好好研究一下处于当今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要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懂得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和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学生,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心理需求。只有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提工作,我们才能因地制宜去构思谋划我们的教育,包括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养成行为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在方法方式上,我们不仅要在校园内悬挂宣传画、宣传标语,更主要的是,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当中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一改原来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学校和教师“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墙报栏的作用,由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板书出版,并实行定期评比奖励制度。又比如,我们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真正让学生在各种主题活动当中锻炼才干、激扬个性、健康成长。
这样的校园文化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也因为有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进行了心灵和思想的碰撞或者实践,才具有了它应有的教育意义。而每所学校的学生不同,校情也不同,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彰显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因而是鲜活的、生动的。
5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但可惜的是,这一道理却并未真正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的重视。一方面,家长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成年累月忙于奔波,有时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一天里连与孩子沟通说话的时间也没有;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在潜意识里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何况自己出了钱让孩子进学校读书,学校就要负主要责任教好自己的孩子。然而这一观点是相当错误的,事实上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百害而无一利。须知,一个孩子的成长固然要有学校来进行教育,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如果一个孩子缺乏了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那么,他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也会因之丧失。只有学校、家庭两方面相互结合,同心协力,对孩子的教育方能起到实效。
为此,为人父母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时时主动与孩子沟通,积极过问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在思想、学习与生活过程当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为孩子的发展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真诚包容孩子的言行,与孩子平起平坐,以心交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有句话说得好:“孩子的未来便是自己的未来,孩子的成功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所以,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担负起自身的神圣职责,努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将来。
责任编辑赵霭雯
12.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教师,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正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十八大”的召开、“中国梦”的提出推动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同时也对我国的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然而多年来我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建树及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文化发展而言, 艺术师范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其培养的艺术教师在责任和使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其中, 对艺术师范教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如何快速提升自身教育素质, 培养更多合格的艺术教师来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 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寻求艺术师范培养艺术教师的有效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一、艺术师范教育对于艺术教师培养的作用
所谓艺术师范教育就是以培养各级艺术师资为目的的艺术教育, 它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艺术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许多的误区当中, 艺术师范教育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艺术专业知识与心理学知识的简单叠加, 只把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培养的目的, 而忽视了探研师范生怎样教授他人的艺术学习方法来与之相匹配。为此, 艺术师范教育对于艺术师范生的价值作用而言不仅体现在能夯实其艺术专业知识、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要在最广泛的心理学范畴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和艺术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把艺术思维、心理意愿以及艺术感受、情感传授给学生来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师范学生艺术专业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探研他人学习艺术的方法及感受, 以便将来成为合格的艺术教师。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 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而艺术教师是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可见, 艺术师范教育对艺术教师和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教师培养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中小学生知识启蒙的黄金阶段, 艺术师范教育培养出的优秀教师有利于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水平提高。其次, 艺术教师担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任, 对我国文化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文化传播正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雄厚以及文化传承的声声不息, 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在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大放异彩。
三、关于艺术教师培养路径的思考
不论艺术师范教育对艺术教育发展有怎样突出的价值, 还是艺术教师对基础教育有如何重要的意义, 归根结底, 重新审视和探索艺术教师的培养路径才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现对艺术师范培养艺术师资的有效路径提出以下思考:
(一) 合理课程设置, 同步提高专业知识与文化修养
艺术教师是既能从事艺术教育活动的艺术人才, 又是懂得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教育人才。然而在许多艺术高校的专业中例如音乐教育与非音乐师范专业、美术师范教育与非美术师范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开设上都相差无几, 没有明显区别, 并且对于通识类教育课程的设置比例失调。所谓艺术通识课既非艺术公共课, 也非艺术技能课, 而是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态度教育的课程。独特的艺术师范类的课程结构, 总的来看须宽泛, 不必从专业上过于尖深。首先, 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要全面, 要以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为主。专业技能课以满足艺术教师从事教育的本领为主, 并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自由限定选修课, 选修幅度可以跨过门类艺术。其次, 应开设艺术师范专业的课程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及各门类艺术的教法。同时, 在课程的课时上应根据他们在师范专业的作用来取不同的比例。艺术师范不同的课程结构和课时比例形成合理的艺术师范课程体系。新时代的艺术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具有通识意识的艺术教师, 因此, 艺术教师除了在专业知识的造诣外, 还应具备其他领域的文化修养、跨学科的知识沟通, 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提高专业知识与文化修养并行发展。
(二) 改革原有的教学考核模式
艺术师范教育不仅课程结构上的划分不明晰, 而且在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上也显得界限模糊。现阶段往往用非师范的艺术专业的教育方式运用于艺术师范教育, 这就让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都趋同于非师范的艺术专业教育, 并且师范生考核的标准也以非师范的专业成绩为标准。为此, 应该改革原有的教学考核模式, 遵循艺术师范教育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 将教学实践和施教基本素质纳入考核评价范围, 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施教基本素质并入综合考核, 把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引入到艺术教师培养的轨道上。
(三) 加强对艺术师范生的实践培养
艺术师范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艺术师资人才, 然而合格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有夯实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积累, 因而加强学生的实教实践活动不可或缺。学生的实践练习既要有课堂内的教学, 还要有课外活动实践, 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提升师范生施教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要储备艺术实践活动的经验, 激发和开拓学生在艺术实践上的创造力, 为今后对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基础教育的推动上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现今, 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作为艺术教育核心结构的艺术师范教育是培养优秀艺术教师的主要渠道, 而奠定教育体系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更是艺术教师施展才华的主阵地, 只有掌握艺术师范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特殊规律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艺术教师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道路, 为深入更高层次的教育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等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探讨[J].艺术教育, 2014.11.
【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新时期高中班级管理艺术及思考论文10-24
艺术特色人才培养下的学前教育论文11-05
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11-09
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11-11
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10-13
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08-02
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论文07-03
艺术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