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2024-10-03

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共7篇)(共7篇)

1.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一

1、《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学生比较陌生。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教师首先从同学们经历的“非典”入手,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病毒的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前后桌4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课文内容提问。学习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各小组选派发言人,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倾听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叫做病毒?

2、有没有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呢?

3、病毒有多大?

4、病毒有几种类型?

5、病毒由怎样的结构?

6、病毒是谁最先发现的?

7、病毒是怎样侵害人体的?

8、病毒主要分几大类?

9、病毒离开了活细胞还能继续生活吗?

10、病毒是怎样生活的?是独立生活的吗?

11、噬菌体对细菌有什么影响?

12、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13、怎样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4、病毒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15、病毒对饲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带来哪些危害?

16、怎样预防病毒

性疾病?

17、怎样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这些问题来源教材,只要认真阅读,再配合教师展示的课件,都能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题是一切发明与创新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精神的重要表现。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历史的大量实证向我们显示: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均是始于问题的发现。海森堡明确地说到:“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深刻地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分组,组内合作交流,阅读教材,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相邻小组交换问题,组内研讨分析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2、细菌》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具有浓厚的求知欲的。所以,在细菌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指导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微观世界,可以实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结论的得出都源于实验。为了强化

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了探究实验,还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还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动手实验感兴趣,但缺乏良好的实验预习习惯,许多学生有边看课本边做实验的习惯,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3、《真菌》教学反思

1、学生资源是一个有待开发且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学生的自身感受、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拉近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距离。

2、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生常常是熟视无睹,很难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这节课就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常见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再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指导生活实践的好方法。

3、因本节课的“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繁殖的因素"实验用时较长,但课堂上时间紧迫,学生来不及仔细考虑、交流,效果较差,应改为

课下探究较好。

4、《我们的身体》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结合亲身体验说出自己的所知、所见和所想,通过猜想、观察、比较和整理来自自己身体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了解了人体的内部器官。

2、利用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展示人体内部器官,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3、值得改进之处是要尽量减少重复学生的答案和在教学过程中琐碎的提问。因为是对人体的初步认识,要把节省的时间留给他们去自主安排,或许会有更多的收益。

6、《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情境引入、初步感知、经历探究、模拟实验、拓展知识这几个教学换届。

一、情境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要探究的问题当中去,所以在课程的开始我便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旅游”来展开联

想,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一次特殊的旅行。”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然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题:旅游时需要导游,而我们今天的旅行会由谁来当导游最合适呢?食物导游会带我们去哪里呢?旅游路线又是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油然而生了。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他们就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解释,所以这个活动的主要意义是调取学生对于食物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初始想法,在这些初始想法的基础上由后续的活动构建新的认识。

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之后,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呀,怎么办呢?让学生掀开老师早已准备好的各种食物,让每个人都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吃一口,然后感受一下食物在口中和食管中的运动状态并进行假设和猜想,食物旅行还会经过我们体内的哪些地方?为了更贴切的感受食物在食管中的运行,当下咽食物的时候学生可以主动摸一摸自己的脖子,对于食物在体内的其他地方的旅行学生可能感受得不是很明显,在此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研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并绘制出一幅旅行图。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所以在学生猜想之后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各器官具有什么特征,分别起什么作用?

四、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对于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特征和作用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采用课件演示和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即形象又直观,既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又顺理成章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经历一次自己的初始想法与事实相对照,完成对消化过程、消化器官的再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不足:在学生实验之前没有针对实验的目的和作用进行相应的阐述和说明,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准确的地方没有加以强调,有些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今后教学中这些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

7、《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如何驾驭好它,归根结底是看教师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用最恰当的方法投

入学习,学会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我在教学中实施了几点教学转变,主要表现在:

.以“学”定“教”,灵活多变,促进教学。

教学工作不仅在于老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学的魅力关键还在老师身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实际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因素,而只想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表面上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收获却是令人担心的。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及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并交给任务,迫其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同桌交流,自由组合交流,甚至全班同学交流、讨论,使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梳理概括出科学的结论,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同时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获得答案,使教学活动起“死”回“生”。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其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如果再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更有吸引力。而在教学中使学生快乐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尊重学生,给学生自己作主的空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己发现问题,让他们自己决定要研究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学生的内心迫

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就更强烈,学习便变得有乐趣。其次,学生的学习小组是自由组合的,也不反对单个学习,汇报时可以自由发问,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学习中的宽松和愉悦,这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培置了适宜的土壤,在这种感受到心理安全的情况下,学生乐于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易于激发创新意识。如果说老师总是时时处处以自己的眼光从成人的角度干涉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学习活动则枯燥而缺乏动力,学习任务的完成就不能得到保证。

陶行知曾经这样说: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决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和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21世纪的教育,是更关注人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变“学生围着老师转”为“老师围着学生转”,勇于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8、《心脏和血管》课后反思

本课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脏、血管、测量心跳等,使得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组成了人体奇妙高效的运输路线,把养分和氧气送到全身各处,知道影响心率变化的各种因素,了解基本的心血管保健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提问:我们循环系统吸收到的养分与我们的呼吸系统的氧气怎样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从而引出了血液循环系统。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心脏结构图,分别对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组织结构、功能做出基本的阐述。提出思考题:影

响心率变化的因素有那些?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后,由我总结出五点: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病变。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了血管的分类,比较三者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使得学生认识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最后由我总结心脏和血管的统一性作用。以理性认识为主,加深学生对心脏和血管的认识,体现了搜集整理资料,交流阐述资料的活动指向,使学生从中搜集大量资料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的体现。

9、《脑与神经》教学反思

大脑与神经虽然是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可是大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我们平时是根本看不到的,但是通过一些现象的体验与研究,可以让学生从个体生理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脑、脊髓、神经和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与亲身体验中体会到人体内部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都离不开大脑与神经中枢的密切配合。

由于是初次讲授,很明显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不是很到位,除了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太自然以外,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深入、扎实,有些蜻蜓点水的感觉,虽然游戏设置的不少,但并没有提醒学生从中深刻感受信息在脑与身体各器官之间的传递过程。学生还是缺乏对其进行清晰描述的能力。无论是在“打手游戏”、“抓尺子游戏”,还是在“蒙眼睛抓尺子的游戏”中,都应该让学生在亲自做一做、演一演的同时,自己在头脑中梳理概括出这个过程,并在全班交流,以达到共识,进而通过游戏加深巩固。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而且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同时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1、《谁能传播声音》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比较冲锋队准备。因为不光是为了迎接学校的听课,还因为这节课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在导入新课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即猜想假设的环节。当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围绕着“谁能发出声音”提出来的。并没有涉及到“谁能传播声音”这个问题。而且这时时间已经过了十多分钟,我就开始加以引导。“我们在校园里的个地方玩耍,听到上课铃声,铃声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来的呢?”听了我的提示学生明白过来了。接下来提出来假设“空气能传播声音”,“水能传播声音”。“除了空气和水能传播声音还有那些物体能传播声音?”我又提出了

这个问题。还有像木头,墙壁也能传播声音。假设猜想到这种程度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活动了。

这时,时间已经过了十五分钟。

第三个环节就是实验验证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分组实验。由于课前准备的比较充分实验验证进行的相当顺利。试验过后即进行汇报交流。

由于猜想阶段费了一点时间,后边的活动没有能做。

由此,我想到科学实验课,假设猜想的环节必不可少。猜想阶段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实验就没有办法进行。所以实验课猜想假设的环节很重要。

13、《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教后反思

1、成功之处:

(1)使用多媒体,大量设置教学场景,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受,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环保、保健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教学内容及外延丰富翔实,使得学生兴趣盎然。(3)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广泛。

2、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活动多,以至时间掌控上略显前送后紧。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这也是由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的。关于“噪声的控制”部分,虽是重点但非难点,学生易于掌握。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活动要加强引导,使教师“主持”的身份充分得以施展。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教后反思

讲完《噪声的危害与防治》,让学生认识到噪音的产生与危害,于是联系实际我问道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习的校园中有没有噪音,如果有你会为减少噪音做些什么?

可以说这是一个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的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噪音,比如说课间学生的打闹声、课上有的学生不和谐的声音„„只要是好好考虑一下就会发现。

那学生会怎样做呢?

有的学生说上课不说话了,有学生说不打闹了,有的学生说用语文课本上说的防噪音的玻璃,最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说耳朵里塞上棉花就行了!

很难想象我们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答案,虽然说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却不难看出有的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们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集体意识,没有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是要从小养成的!

14、《水变咸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想、看、做、说”四个字为主线,大胆放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让学生有话敢说,有东西可学,自由地去想,研究性地去学。让学生顺着梯子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溶解的秘密。溶解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相信学生会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会有他们独到的发现。

本课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水能溶解物质的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选取的物质是都是学生常见的。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积极性也很高。当学生在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过程后,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便在这样的积累中沉淀起来。学生喜欢做实验,喜欢动手,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动手,那么学生的感官和思维都会活跃起来。

15、《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验前的指导上,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对观察实验的一些经验、技巧,从而让学生在一次观察实验中就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味,就能对实验中的产生现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实验的技能与素养,并不是单个实验就能锻炼?来的,而是在老师科学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在以往一个又一

个零散的实验中,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由于受某个特定实验、某种特定场合或自身心理素质的制约,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往往考虑让学生完成实验目标的更多,而忽视了为更高效地完成实验目标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7、《铁生锈》教学反思

1、铁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的生锈与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就其实质来说,是铁在接触有关气体或液体时发生了化学反应。铁锈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制品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在比较铁与铁锈有何不同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2、课堂中中学生对未知事物有一种好奇心、探索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追溯知识的动态演变,参与“问题解决”,让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铁生锈》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和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的方案: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在前期的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铁生锈”这一事实作出自己小组的假设,即:“铁在什么环境中会生锈?我们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在实验的设计

中我要指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我们设计的是对比实验,所以在设计中应该要注意,尽量控制好实验中的变量因素。这样的实验才是科学的,观察到得现象也才有说服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是先组织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再派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下面的学生对交流的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交流的学生来解答,这样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来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来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修改,不断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在设计实验中所提到的实验用品,为学生提供实验必需的器材。(为了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实验时的铁钉都是由老师统一提供,大小、规格一致,表面情况也基本一致,实验用的试管大小也一致。

20、《斜面》教学反思

《斜面》是在《杠杆》、《滑轮》、《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的又一种简单机械。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以及斜面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者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

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设想着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说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还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实际上学生直接说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时我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进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说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而牵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

在做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时,出现了直接提起小木块用的力与利用斜面拉小木块用的力相同的情况,这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有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结果还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细一琢磨原是摩擦力在作怪。因为木板与小木块的表面光滑度不够,摩擦力较大,影响了实验效果,才出现了上面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后边的实验,我及时调整了方案,把小木块改为滚轴,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相对变小,于是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中,虽然用滚轴代替了小木块,减小了摩擦力,但由于滚轴质量轻,产生的数值差距较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下次再上这课时,把滚轴的质量变大,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斜面》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所以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他们得出多么正确的答案,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才是科学课程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大家的共识,我认为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又有具体做法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学路决定教师的教路,把参与学习的权力、自由和时间还给学生,就一定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叶澜老师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个灵活性、变通性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优势选择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去选择工具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

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难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为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定位为科学探究者,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体验的机会,自主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活动更具自主性、个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行使探究的权利,在教师予以一定指导下自主探究,才有可能让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飞越高。因此,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

21、《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22、《滑轮》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

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23、《齿轮》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共设置了四个探究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生活经验为凭借引入探究。

在学生的生活中,齿轮并不是一种陌生东西,特别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玩过四驱车的不在少数,玩具里的齿轮他们大都见过,对齿轮的作用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此,课前我设计了让学生说生活中见过的齿轮,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谈齿轮的作用。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探究活动提供依据。而对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研究过,因此用“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引入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2.以学习兴趣为原动力深入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想方设法,让兴趣成为探究活动的持久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体验、发现。“做齿轮”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活动的本身并不是训练学生做好齿轮的技能,而是让学生要做齿轮的过程中,发现齿轮构造上的特点和能够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条件。在“做齿轮”活动后,抛出了“把你们的小齿轮组装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问题吗?”这样把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使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小齿轮能正常工作吗?于是兴趣盎然的投入到了下面的探究活动中。

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了齿轮的作用后,又让学生用获得的科学知识猜测钟表中的齿轮组合,当学生无法在课堂中科学、合理的模拟钟表内部的齿轮组合时,而又急于揭开这个谜底时,及时将探究活动引入了课下,让学生兴趣成课外探究活动的动力。

我体会到课堂上,教师如果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持久动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之时,期望学生有较多的发现,因而,课堂中我留给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在课堂探究实验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如在用自己制作的小齿轮组合转动时,让学生充分实验发现小齿轮不能正常转动的原因。学生不仅发现了齿轮的形状不圆会影响它的正常转动,还发现齿的大小不均匀会阻碍它的正常转动,同时不但发现了齿轮组合在一起时,不能互相咬合就不能转动,而且还发现了轴没有固定在中心点上转动起来就会偏离方向,除此之外,齿轮厚度和坚硬程度对齿轮的转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孩子们提供了依据,为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给予孩子们以新的启示,体会到一个能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达到的标准,这样的发现,是学生自己的探究,自己的体会,是有效的。

4.以信息交流为主要形式揭示探究成果。

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长时间的观察,每个同学都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何将这些各自发现的信息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在学生的每一次的实验结束后,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节课的交流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情感体验方面的交流,如谈做齿轮的感受,二是发现问题后的沟通,如“转动自制小齿轮发现诸多问题”的陈述,三是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如进行“齿轮作用的研究”这一活动后各小组的发现。四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想法和猜测的呈现,如“分析一个普通钟表中齿轮的个数及组合情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进行情感的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体验共享过程,使探究学习活动不断往深处发展。

此外,《齿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种“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我觉得这样的记录表还不够细致,为了研究的需要,我对记录表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两个栏目:组装方法和其他小组的发现,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和所有发现,并能显示出观察发现的要点,同时通过记录其他小组的发现,培养学生善于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正是记录的这些大量的数据、信息点,为孩子们分析实验现象提供了事实依据,从而很容易使学生发现齿轮的作用。

5.以生发问题为起点延续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中,我围绕“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引入本课学习,在学生通过研究一步步发现问题后,又“钟表内的齿轮什么样”?这个问题正好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活动主题,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发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的探究学习从“课堂小天地”走进“天地大课堂”。

《霉变》教学反思

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二

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近十年, 外科学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逐渐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外科教研室按照教师的年资分别从临床实习、小讲课过渡到理论授课, 严抓集体备课、试讲、教学评估等环节的管理,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实践, 形成了一支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而且懂得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3,4]。

在外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中, 年轻教师的力量不可忽视。作为一个学术团队, 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既有赖于年轻人对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也有赖于其自身学术修养的提升。年轻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弱点, 但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潜力。为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长期以来, 医院制订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坚持自身培养与外来引进相结合的战略;拨出专项基金用于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工作;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请外籍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培训;请教育学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授课。通过上述工作, 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整体上有了极大提高。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对临床医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针对培养目标, 以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为主, 课程内容由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组成。针对目前医疗环境下实习生动手机会少的情况, 强化外科基本操作教学, 让实习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反复训练, 树立无菌观念并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能够更好地配合带教教师完成外科手术一助的工作。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具备严谨、科学的医疗思维, 成为高素质人才[5]。

建设外科学精品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我们重新修订外科学教学大纲, 明确理论讲授阶段、床旁教学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3个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使学生熟悉外科学教学计划, 建立新型的外科临床教学模式。我们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案, 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插入病例帮助医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并要求教师及时修改和补充,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集体备课, 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 以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中理解重点、难点内容, 加强记忆。

加强实践教学, 增大床旁教学课时比例, 逐步增加实践课的学时,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实习教学中也可以发现理论课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改革实习生出科理论与实践考核方式, 采用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对实习生进行考核, 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结论”的局面, 体现实践的重要性, 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医疗思维。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理论教学中强调以病例为中心的参与式研究性学习, 以典型病例为先导, 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将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用于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6,7]。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对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加工, 对动态的知识进行分层分析, 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化难为易,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使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 使复杂的知识条理化, 并在观察、分析、比较的教学活动中, 与设疑引导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降低教学的难度, 增加知识量,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同时, 注重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努力把业务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时俱进, 倡导综合能力协调发展,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采用加涅模式及临床技能情境教学法。依据加涅的认知学习模式, 把手术学教学过程分解为局部性练习、连贯性练习、协调性练习、巩固性练习4个阶段, 将手术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将基本操作技术 (包括切开、止血、缝合、结扎等技术) 融入基本技能操作竞赛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学习指导, 促进学习迁移,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技能操作的练习效率和操作质量。对创伤救护临床技能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 即通过场景布置、语言渲染、急救道具的运用等, 创设一种接近真实场景的训练环境, 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模拟教学过程中, 演练创伤救护的技术。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第二课堂、超前训练、分级辅导、以竞赛促训练等, 达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目的,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临床实习教学方面, 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床旁病例讨论。学生学完外科学总论和部分各论章节后, 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病房, 直接面对病人, 通过病例讨论, 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指定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病例, 在每个知识点上给学生一些建议,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管理的改进

在教学管理方面, 我们采取了4种方法:一是执行公开课制度, 主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 相关教师听课, 并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促进;二是开展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三是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 由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教学效果;四是鼓励带教教师参加学术活动, 使他们开阔眼界。通过以上4种方法, 使教师宝贵的授课经验得以广泛传播, 取得了良好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整体上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8]。

外科教研室为保证教学正常有序, 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教学督导分两个层次, 一是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教学督察, 随机听课, 及时反馈、纠正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外科教研室内部执行双向听课制度, 教研室主任、老教授定期听课, 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青年教师按要求听老教师的课, 向他们“取经”,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 教学文件的管理。专人负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教学过程要求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各教学环节密切配合、科学合理。 (3) 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更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教学大纲需要修订时, 积极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报教务处备案。 (4) 教学日历是执行教学大纲的基本保证, 是各门课程组织教学的具体计划。授课教师在开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填写教学日历, 经教研室主任审查同意后方可执行, 授课教师不能随意改动教学日历。 (5) 教研活动常规化。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 教师就教学进度、多媒体制作、试题库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6) 及时统计、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 在密切师生关系的同时, 促进教学改革。 (7) 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每月由教研室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专家进行检查并组织学生评议。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 教研室年终将予以表彰奖励;对于成绩不合格者, 在职称晋升、优秀评选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5 加强网络教学及教材建设

国外临床医学网络教学实践证明, 为了使多媒体教学网络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要注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解决教学网络中信息更新的问题, 随时提供最新的学术动态, 更新学习内容。二是针对网络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三是重视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培训, 同时应用网络技术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目前, 我科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信息资源、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问题都有较深刻的认识, 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9,10]。通过对外科教师进行网络系统使用、多媒体教材制作以及相应教学设计的培训,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 积累了大量多媒体教学信息, 基本上满足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要。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不仅有书本教材、音像教材, 还有多媒体教材。对于多媒体教材, 首先要求它满足教学的需要, 即选题恰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易于接受、深入浅出、注意启发、培养能力、问题典型等。其次, 满足科学性要求, 即内容正确、层次清楚、符合逻辑、场景设置合理、素材选取恰当、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等。三是满足技术性要求, 即图像、声音、文字设计合理, 色彩鲜艳, 画面清晰, 文字醒目, 声音清楚, 声像同步等。四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 即交互设计、页面跳转以及人机应答合理方便。组织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层次的医学人才, 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建设外科学精品课程, 拓展和丰富教学信息资源, 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

关键词:精品课程,外科学,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郭琳, 付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创建外科学网络教学平台[J].浙江医学教育, 2012, 11 (6) :5-8.

[2]吴明灿, 李五洲, 罗国才, 等.加强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6) :1310-1312.

[3]侯春丽, 侯学红, 杨少军, 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强化实验外科手术学课程教学[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 (1) :113-114.

[4]徐世明, 王宏娟, 古同男, 等.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9) :3021-3022.

[5]黄如花, 胡逸芳.提升我国精品课程网站质量的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3, 33 (15) :63-66.

[6]薛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建设精品课程[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3) :597-599.

[7]李晓坤.高等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5) :59.

[8]罗开元, 李波, 杨嵘, 等.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28 (3) :200-203.

[9]林丽.新时期精品课程背景下临床技能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3) :467-468.

3.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三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实施,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普文化节·小牛顿科学考察队”与2014年8月4日正式开营。科考队将利用寒暑假、周末等假期,由四川省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带队,组织队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考察活动。科考活动旨在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初级方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究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次科考活动以户外科学考察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学校科学课程校本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深入推进《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实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由四川省科协、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团省委、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普文化节小牛顿科学考察队”与2014年8月4日正式开营。本次“小牛顿科学考察队”前往云南普者黑进行科学考察,来自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学校、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龙舟路小学的三十多位师生组成科考分队,在四川省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和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像生物科学家一样深入普者黑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探索溶洞奥秘 了解科学知识

普者黑有山必有水,有山不无洞。景区内共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大溶洞83个。这些溶洞洞水相连。游荡其间,只见山中有水,水中有峰,山中藏洞洞中藏水。其中,仙人洞、神怡洞、黑箐龙等洞中还保留古人遗迹,被古人遗弃的各类动物骨骼化石还清晰可见,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小牛顿科考队员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穿梭在琳琅满目瑰丽多姿的石钟乳中间,科考小队员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收集科考材料:有的学生举着瓶子接石钟乳滴下来的水;有的学生搜集各种溶洞里的小石头;有的学生拿着相机拍摄各种色彩斑澜的石钟乳……在溶洞实地考察过程中,小科考队员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钟乳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水滴不断滴下来?钟乳石形成需要多少时间?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带队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每个小科考队员都认真做笔记,形成自己的科考记录。

回到大本营,每个小队把当天的科考记录和素材加工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PPT,在“小牛顿科考队晚间新闻”中,汇报各自的成果和科考趣闻,会场不时传来掌声和欢呼声……

考察荷塘湿地 学习科学方法

普者黑面积1107.4公顷,湿地率达65.9%。近几年来,丘北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普者黑生态恢复工程,通过实施湖周的区域开展湿地保育与恢复的工作,投入人力物力,种植了大量的湿地植物。同时,加大湿地动植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使普者黑湿地保护对象和候鸟栖息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优化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缓解人为干扰对湿地水体质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维护天然湿地分布面积、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为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全面了解普者黑湿地生态环境,了解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小牛顿科考队员和老师一起乘船实地考察普者黑万亩荷园湿地。普者黑彝语为“盛满鱼虾的池塘”,湖水清澈,游鱼可数。小科考队员以分队为单位,拿着各自的科考器材,有的在搜集湿地土壤、有的在采集水草、有的在采集不同地方的湖水、有的在搜集水里的生物、有的在给植物和小动物拍照……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认真学习科考资料搜集方法,掌握了各种科学考察技能,“忙”得不亦乐乎。

在整个下午的考察中,每个队员都采集到了自己所感兴趣的科学素材,回到大本营后,老师带领学生用显微镜做实验,分析普者黑水资源和各类植物细胞,讲解生物、非生物之间,食物链之间的各种关系,并把一些素材做成标本,顺利完成了普者黑湿地考察任务。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测候鸟基地 培养科学精神

随着丘北普者黑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改善,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清澈透明,空气清新怡人,湿地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并建成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喀斯特地湿地候鸟栖息地——“普者黑天鹅湖”。

天鹅湖位于普者黑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内,占地3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2.6平方公里,是集喀斯特孤峰群、湖泊群、溶洞群、湿地生态群为主的生态型景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湿地候鸟栖息地。

在老师和当地专家的带领下,小科考队进入了“普者黑天鹅湖”候鸟栖息地,实地观测候鸟,了解候鸟种类和生存状态。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老师和专家带领学生现场做起了实验,用不同的食物给天鹅、大雁喂食,搜集候鸟饮食方式和各种数据。在烈日下,小科考队员不怕辛苦,认真听课,仔细做科考记录笔记,拍摄各种候鸟照片,认真完成了当天的科考任务,发挥了一个小科学家应有的科考精神。在专家的介绍下,科考队员对“普者黑天鹅湖”候鸟栖息地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普者黑天鹅湖”候鸟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湿地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及鸟类共200余种。有东方白鹳、天鹅、黑翅鸢、领角鸮、大雁、苍鹭、大白鹭、斑嘴鸭等鸟类146种,其中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湿地植物有465种,目前,已有各种候鸟几万只,近千只钳嘴鹳。

在此次考察中,小科考队员深刻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这么多候鸟幸福地生活在普者黑,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此次小牛顿科考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习到了各种科考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科学素养,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满载而归。同时,也为学校科学课校本课程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

4.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四

精品教案

指导思想:

在学生平时生活的基础上,让其感受蒸发这种现象,并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认识蒸发现象,通过探究实验研究蒸发现象,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使之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知道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以及加快蒸发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那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右手的手指伸入水中,拿出来把多余的水轻轻甩掉。(学生操作)

下面,看老师这儿,(师拿湿布在黑板上轻擦一下)这样过一会儿你们手指上的水和黑板上的水会怎么样?

生1:会变干。

生2:会消失。

师:真的会这样吗?现在来看,黑板上的水,你手指上的水怎么样了?

生1:变干了。生2:消失了。

师:,那我们来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生1:洗过的衣服晒一晒会变干。生2:拖完地后,过会地会变干。生3:湿头发过会也会变干。……

师:很好,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那这些水是真的消失了吗?(没有)那它变成了什么?又跑到哪里去了?

生1:我认为是慢慢的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中去了。生2:跑天上去了。……

师:对,水是慢慢的变成了水蒸气。(板书:水→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刚才我们看到的想到的这些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做蒸发,那你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说一说什么叫蒸发吗?(让生来总结)

师:你们说的非常好,水慢慢的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出示课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蒸发以及与蒸发有关的知识。(板书:蒸发)

师:关于蒸发,你想研究那些问题? 生1:在什么情况下水会蒸发? 生2:水在蒸发时周围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3:怎样让水蒸发的快或慢?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几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试着说一说。(充分的让学生表达,如果学生说的非常有道理,就可以直接呈现出答案。如果不能说出,老师再举几个实

例。)如:我们知道湿衣服在太阳下晒一晒会变干,那阴天会变干吗?(生:会。)那冬天会变干吗?(生:会。)

师小结:是的,无论气温高还是低,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水都可以蒸发,也就是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出示课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实验探究: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师:刚才蘸过水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让生充分的说一说)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手上有水。师:对,手上有水,这些水要蒸发。生1:可能是蒸发时温度会下降。生2:是不是蒸发时带走了热量。生3:水蒸发时可能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师:是不是这样呢?(出示课件)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老师给准备了实验器材:温度计、水、棉花、橡皮筋、烧杯)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并设计出来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生1:我们小组打算让温度计“洗洗澡”用棉花包住温度计,蘸上一些水,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如果下降就说明了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生2:我们小组打算用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沾上水,观察温度,看看温度的变化。

师:说的非常好,那我们来看看实验提示。(课件出示)还有问

题吗?(生:没有了。)那下面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实验。

(生汇报,并得出结论: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师:我们用实验证明了水蒸发式会吸收周围的热。(出示课件)看看这个小男孩,(出示课件),你想说什么?(让生充分的说一说)你洗完澡后有这种感觉吗?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该怎么办?(把身上的水擦干)大家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这一道理。

生1:夏天很热,在教室的地面上撒一些水,会感到比较凉快。生2:小宝宝发烧时,在额头上盖一块湿毛巾。

2、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蒸发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加快蒸发,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出示课件)

生1:湿衣服放在火上烤一烤,衣服上的水蒸发的比较快。生2:洗完手后,把手放在空调的出风口处,手干的就快。…… 师:也就是加热,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

师:在小组内快速的商量一下,愿意做哪个实验? 师:好的,小组长过来领实验器材。(师发放实验器材)师: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小组内讨论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加热实验,打算在两个蒸发皿内滴相同量的水,对一个进行加热,另一个放在一边,观察哪个蒸发得快。

生2:我们小组打算做加快空气流动这个实验,将两块纱布沾上同样多的水,一块用吹风机吹,一块放在一边,看哪一块干得快。

师:说的非常好,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实验提示。(课件出示)还有问题吗?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师: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

(生汇报,并得出结论:加热和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蒸发。)师:是的,加热和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蒸发,那还有别的方法吗?动动脑筋,想一想?(尽量让学生去说,如果说不出,师演示:一块湿布展开和折叠)怎样干得快?

师:增大蒸发面积也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增大蒸发面积)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增大蒸发面积来加快蒸发的现象?

生1:农民伯伯晒麦子,摊开晒。生2:晒被子,展开晒。生3:湿头发,披散着干得快。

师小结:加热、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蒸发面积都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加快蒸发)

【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慢慢的感受了水蒸发的过程,对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有了非常具体的认识,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蒸发的因素,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动眼、动手、动脑,并体会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总结知识,课后延伸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说说你们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什么叫蒸发。

生2:我知道了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生3:加热、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蒸发面积可以加快蒸发。师:非常好,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蒸发以及与蒸发有关的知识,(出示课件)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这两个活动。

【总结归纳本课学习内容,利用知识在课后进行调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学反思:】

儿童天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科学课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蒸发在我们身边常常发生,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因为这些过程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而且进行的较为缓慢,水蒸发后的气体又看不见,怎样让学生能注意到蒸发的存在,让学生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刚开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为本节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让本节课比较顺利的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及动脑,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由学生自己想,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探索活动中的伙伴和朋友。

在本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总怕学生处意外,希望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总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有点忽视学生的发展。还有时语言有些重复啰嗦等等。

5.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五

教学任务分析:

《植物的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通过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研究各种花的构造,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花,制作花的标本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课作为单元中前四课中重要的一节,对使学生对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花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整体上的而非具体的,是表面的而非本质的,是较笼统的而非清晰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巧妙设疑,激发好奇;动手解剖,观察结构;师生合作,认识结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观察是有意义的活动;观察是有目的的活动;观察不仅是看,更需要动手、动脑。

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花的基本形态结构。

2、初步学会花的解剖。

3、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通过对花结构的探索活动,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教学难点:解剖的过程。

教学用具:迎春花、油菜花等花,镊子、白纸、实验记录单、课件

一、导入:

师: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花儿也开放了,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那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呢?(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花,今天老师也带了一些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鲜花,那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花的构造。(板书:植物的花)

一、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花的构造:

师:课前同学们采摘的花,老师进行了整理,在每个小组那儿有一些油菜花,现在每人轻轻地拿起一朵来,从整体上仔细的观察一下,这朵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生观察)来,谁来说一说。

(生说出观察到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课件出示)对,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萼片,所有的萼片就是一朵花的花萼,在花开放之前它起着保护花朵的作用;还有花瓣,所有的花瓣就是一朵花的花冠;花蕊,它由雄蕊和雌蕊构成,外边这些由花药、花丝构成的是雄蕊,中间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了雌蕊。这就是这朵花的构造。现在我们再说一说这朵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两人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是从整体上观察了这朵花,那要想进一步认识花的每一部分,我们就要做一个实验,叫解剖实验,那在解剖花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生说一说)那老师再给你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好的,还有问题吗?那下面开始吧!(生实验:解剖花)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做实验时,都非常的认真,并且特别的仔细,来赶紧汇报一下咱们的实验结果吧!

生1:我发现了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构成的。……

师:咱们刚才通过实验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构成的,那是不是所有的花都是由这几部分构成的呢?(生猜测)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要想知道花的构造到底一样不一样,我们怎么办?(生:多解剖几种花看一看)

师:对,真聪明,那下面我们就开始吧!(发放实验用品)实验时,要把解剖的各部分放在解剖盘里,并且要做好实验记录。(生做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想说什么呢?(生汇报实验)

师:是的,科学家就是根据我们的发现,把花分成了两类:像油菜花这样,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我们叫做完全花,而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我们称为不完全花。(出示课件)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根据花的构造来分,它们都是什么花呢? 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的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下面听一首歌来轻松一下吧!(一分钟后)这是赞美茉莉花的歌曲,那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鲜花呢?(生用自己的方式赞美花,并且要及时评价。)

三、拓展延伸:

6.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六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为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师:按下去了吗? 生:没按下去。师:你再来按一下? 师:还是没有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师操作)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生:我看到瓶子把鸡蛋给吞下去了。

师:对呀,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生:我想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

生:我也想知道为什么瓶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

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谁来猜?

生:我猜可能和空气有关。(哪里面的空气?)生:外界的空气有关。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认为可能是受了一个吸力。

师:那你认为这个看不见的、神秘的吸力可能来自于哪里呢? 生:来自于空气。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是吗?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观点?

生:我也认为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了。师;你也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没有

师:同学们同意以上两位同学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生:我发现有玻璃片、纸片,注射器。生:还有饮料瓶、吸盘。师:谁再来补充?

生:还有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师:小管子也看到了,观察的很仔细。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我想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师:那如果纸片和水没有掉下来,会说明什么? 生;说明是大气给了这一力量,把水托住了。

生:我想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师:那这节课好好玩一玩,体验体验好吗? 生:好。

生:我想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师:这种玩法很有创意,不错!

生:我打算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师:老师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生:我想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师:你想通过喝饮料的方式来研究空气,很好!生:我想用胶囊吸手背。

师:对,就是要充分利用实验材料。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新颖、独特的玩法,老师觉得呀,同学们个个都是最棒的。在玩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不要被玻璃割伤手。生: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生: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生: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

师:老师再来补充两点:第一点是在做杯子吸纸片的实验时,注意杯子不要离开水槽,防止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第二点是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师:好,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尽情地玩一玩,注意:小组长要做好分好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

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开始玩吧。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坐好,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真精神)。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的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师:(拍生的肩膀)老师说明一下:这个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注意认真倾听,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照一下,你们小组还有哪些玩法和这个小组的玩法不一样,同时第×小组的同学请做好准备,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再来向同学们演示一下,都听明白了吗?开始汇报。生:我们小组有三种玩法和发现。

① 第一种玩法是:吸盘吸玻璃,发现吸盘紧紧地吸在玻璃上,用很大的力才能分开。

师:吸盘吸玻璃,这种玩法很有意思,谁玩的,再来玩一玩,好吗? 生:(一边说一边做)生拿吸盘和玻璃上来说:我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师:说说你为什么要使劲在玻璃上一按?(有什么目的)

生:是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出来。(师:里面没有空气了)(原来是凹面的现在是平面的)

师:为什么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生:因为外面的大气给了吸盘一个推力,把吸盘紧紧的推在玻璃上。

师:你是怎么认为是大气给了它一个力量呢?

生:因为没有外力给它。或师提醒:是你推它了吗?(没有)老师推它了。

师:(没有),那是不是同学们偷偷的推它了?(没有),你我他都没有给它外力,那是谁给了它一个力量? 生:空气。

师:对,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一种力量。师:好,同学们觉得这个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价值。

师:老师把你这个有价值的发现记录在黑板上。板书:吸盘吸玻璃,吸盘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推力。(板书)师:继续汇报。

生:第二种玩法是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师:有这么神奇吗?老师有点不相信,谁来证 明给 老师看看? 生:(注意边做边说)首先在杯子里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过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啊)师做个请的姿势。师:别急,告诉同学们你为什么在杯子里装满水? 生:因为装满水,杯子里就没有空气了。师:继续做。(生做)

师:噢,还真没有掉下来,说说看,纸片和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生:因为杯子里装满水,里面没有空气了,而外边的空气给了纸片和

水一个推力。

师:噢,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给了纸片和水一个支撑力。师:来,把实验成果给我(师接过来),现在,杯口朝下,纸片和水没有掉下来,那如果倾斜,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看,有没有掉下来?)生:没有。

师:再倾斜,掉下来了吗? 生:没有,转一圈有没有掉下来?

师:这说明空气给了纸片和水这个力量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生举手)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师:对,来自四面八方的。

注:如果生实验不成功,则鼓励:没关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

师:好,同学们觉得老师和这位同学合作这个发现是不是很伟大呀? 生:伟大。

师:那好,老师记录下来。杯子吸纸片,纸片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推力,或者支撑力。(板书)师:第三种玩法是?

生:第三种玩法是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师:非常有创意的一种玩法,是谁玩的?把你的实验成果带上来。吸一下,吸到水了吗?(要求生也要说一下做法: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盖上瓶盖,插上吸管吸水,发现吸不到水。)生:没有。

师:能说一下为什么吗?

生:因为瓶子里没有空气,瓶口是用瓶塞塞住的,外面的空气进不来,里面没有大气的力量,所以我们吸不到水。

师:大气的力量不能作用在水上,我们就喝不到水,看来要想喝到水,必须借助于大气的力量。有做能喝到水的实验的吗? 生:有(举手)

师:把成果带到上边来。(平时没少喝过饮料吧?)说说你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瓶口没有瓶塞,我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师:所以你就喝到水了。

师:这两个实验,一个不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里没有空气,一个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这两个对比实验证明,要想喝到水,必须借助于大气的力量。同时也说明,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两位同学请回。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和这个小组不一样的玩法?(生举手)师:到上边来演示一下。

生:我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师:不对呀,这儿不是有个小孔吗,为什么没有细细的小水流,这是怎么回事?

生:是因为注射器里没有空气,里面的水受到空气的一个顶力。师:同学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注射器吸水,水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顶力。(板书)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用胶囊吸脸。

师:说说你是怎样让胶囊吸到你的脸上的?

生: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有意义。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同时添上„„,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生: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对,正如同学们所说,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

生: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对,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板书:四面八方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同学们想不想来了解一下? 生:想。

师: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来了解一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 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以为有为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师:通过这则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地球周围有大气层(真会学习)还知道什么?

生: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压力。还有吗? 师:大气压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重量。

生:我们知道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力越小,(你很善于总结)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生:知道了。师:谁来解释一下?

生: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师:谁来说一说? 生:——

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生:压水井抽水。

师:压水井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压上来的。生:水泵抽水。

师:原理与压水井抽水一样。生:吸管挂钩。师:是家庭里常用设备。

生:钢笔吸墨水。

师:钢笔吸墨水是利用了大气压力,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生:把钢笔管一捏,空气出来了,墨水就被大气压力推进到钢笔管内了。

师:解释的不错,能够学以致用。师: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再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了这么多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真了不起。这节课,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最后,老师再来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想不想看老师表演? 生:想看。

7.外科学教学大纲精品 篇七

1 理清课程建设思路

1.1 准确课程定位

中医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后, 于第4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它既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 又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与临床各科有密切的联系, 且涉及面广, 整体性强。

1.2 明确课程目标

学习中医内科学是为了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达到独立诊断和防治中医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能继续学习, 不断提高中医内科理论知识和防治疾病能力的目的。

1.3 提出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 掌握中医常见病概念, 深入理解其病因与病机、治疗原则, 掌握辨证论治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 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归纳总结各章节间的联系, 对比较相近、相似的概念和问题, 需掌握其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及自学、表达、应用知识、创新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2 注重创新与建立特色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一是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持中医传统特色, 体现现代研究成果, 结合现代科技诊疗手段, 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二是突出高职高专特色,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医内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理论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加强实习带教、指导, 是本课程后期教学的主要特点。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训、临床实践教学2部分,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注重课程设计,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以保证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四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网络辅助教学。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注重结合临床讲述及演示疾病的特征和特例、现代诊治的进展和规律以及现代医学相关的临床知识, 以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手段上, 在注意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 利用录像、CAI课件以及网络课程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论教学与实训并举

3.1 理论教学

教师让学生有步骤、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中医内科学各系统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要点、分型治疗、转归和预后、预防与调摄, 为临证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的难点是各病证的辨证要点、分型治疗和临床加减用药。解决办法:一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采用重点讲透、难点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育, 紧扣病例分析, 帮助学生对重点内容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学每一病症的概念, 通过病例分析、实训 (见习) 及参与处理患者, 有助于学生对临床知识进一步地理解和记忆。对于抽象的问题借助多媒体、图表、对比和举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实施整合教学。为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教学中穿插临床病例, 甚至将典型患者请进教室, 让患者讲述疾病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和讨论, 培养学生应用中医内科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以问题为中心, 并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 使学生开阔视野。

总之, 在理论学习阶段, 要让学生经常复习与中医内科学联系紧密的前期课程, 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内科疾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原则, 同时深入探讨其病因、发病机理等, 以便更好地把内科学临床知识运用于医疗实践。

3.2 实践教学

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 重视实训和毕业实习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临诊技巧, 熟练应用辨证方法, 准确提出治疗原则, 合理选方用药,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1) 重视实训, 即实习前的集中培训, 主要是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病案书写等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实训以小班为单位, 每班40人左右, 每2人1组, 模拟医患双方, 并互换角色进行练习。 (2) 以病案为基础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能围绕临床需要,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地学习;要求学生对病证提出诊断、分析病因与病机, 并阐明治疗原则和写出处方。这种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以自学为主, 带着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自己看书和查阅资料, 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通过课堂讨论,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采取示教、放映录像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实训过程中, 学生跟师抄方是实训的主要形式, 在门诊抄方过程中, 针对某一典型病案, 带教教师认真分析患者的病因与病机, 病程中病情的转归、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护理调节以及预后分析, 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临床诊治患者的程序, 目睹带教教师治病救人的全过程, 从而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内涵的理解, 为其毕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毕业实习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阶段。此阶段学习目标:一是通过临床实习, 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临床实习, 奠定良好的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 即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病案书写的基本功。这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想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掌握诊疗各环节的方法, 明确其意义, 循序渐进以求之。毕业实习的教学查房指导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我校与实习医院一起制定了教学查房规范和考核体系, 各教学医院成立了临床教务科和教研室, 每周都有教学查房和讲座, 每月进行教学查房质量评比, 这大大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了其带教热情, 并使实习生临床技能得到提高。

4 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一是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 编写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教育教学的教材。2005年由姚军汉主编、侯志英及其他8所医学专科院校教师参编的,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已投入使用。本教材于2007年获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三等奖。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校图书馆购买了不同版本的《中医内科学》教参、历代医家医案, 其中最主要的有张伯臾、田德禄等主编的教材和邓铁涛、焦树德等主编的临床经验辑要等作为扩充性资料使用。三是编写《中医内科学实训大纲》《中医内科学实训指导》等供学生参考, 使学生明确实训目标。通过实训使学生四诊应用熟练, 中医病历的书写和立法处方规范、完整, 能独立解决临床常见问题, 逐步形成中医临床思维。四是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实训室宽敞明亮, 设备完善, 为实训室的开放创造了条件。学校附属医院和学校所在地张掖市各医院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糖尿病、肾病、风湿病等科病房, 涵盖了中医内科所有领域, 拥有800余张病床, 日平均门诊量1千余人, 为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五是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立校园网, 以便师生随时上网查阅有关中医内科学教学、学习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网站将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方案、网络教学课件、部分授课录像、习题、推荐的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录等免费开放;通过建立中医内科学教学网页, 可开展双向性互动教学。建立网上教室进行中医内科学网上教学, 并以E-mail形式建立网络答疑和复习、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网上交流便于师生沟通、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实现网络双向性互动互学, 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交互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突出“三点一线”式教学法, “三点”即重点 (辨证论治) 、难点 (病因病机) 、疑点 (提出教师本人观点, 对相关内容提出质疑) ;“一线”即将临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坚持四加强。一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言传身教, 注重教书育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加强教学研究。坚持集体备课, 相互讨论和学习,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定期召开专门的教学会议, 讨论教学法。对学生反映良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教师相互听课、讨论,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坚持青年教师试讲制,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程比赛, 进行公开教学, 由全体教师提出改进意见, 以帮助其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交叉听课、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教与学动态观测表”等形式动态监测教师教学效果。在考核方面, 加大实训考核比重, 使其占总成绩的30%, 理论考试占50%, 病案分析占5%, 平时作业成绩占15%。实训考核根据病案讨论、临床见习、实训要求, 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的方法, 根据每次实训的成绩积分, 得出实训成绩。

从近3年教研室收集的学生评价资料分析出, 授课教师平均得分在90分以上, 均为优秀。学校督导组收集的以校内专家和学生评教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 任课教师均为优秀。

2007年中医内科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并进行重点建设;2008年该课程被省教育厅确认为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

摘要:通过对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笔者认为应理清课程建设思路、注重创新与建立特色、进行有效的见习实训指导、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上一篇:十个方法帮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下一篇:上特长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