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2024-09-07

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精选12篇)

1.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一

教学内容:学习4-12自然段,了解”指纹锁“的特点,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设置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不怕丢失的钥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岚岚的钥匙弄丢了。(贴上钥匙的图片,板书:丢了)

二、朗读感悟,交流感受,探寻钥匙的秘密

1、教师过渡:手指怎么能当钥匙呢?这小小的手指真有这样神奇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钥匙的秘密。请同学们默毖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想,将找到的钥匙的秘密用波浪线画出来,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2、师:同学们,钥匙的秘密找到了吗?请把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适当点拨并指导朗读。学习4-6自然段。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吧!手指能当钥匙吗,它能打开什么样的锁呢?”指纹锁“还叫什么呢?

师(出示”电脑鉴别锁“的词语卡片):来,一起读一读吧!师(贴上词语卡片):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原来指纹锁就是用手指头当钥匙的呢!(教师贴上手指的图片)你是从岚岚爸爸的话语里知道的,你读书非常认真。同学们,这把指纹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在书上找到并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句子)

4、师:这把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说一说呢?(指名答)

这把”指纹锁“和咱们平时见的锁有什么不-样呢?(指名说)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啊!瞧,普通的锁在这儿有个什么呀?(教师边描述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而”指纹锁“在那个插钥匙的位置上没有小孔,有一个什么啊?你们瞧!这个玻璃球像什么啊?(指名答)

师:说得真好,这个圆圆的玻璃球,一闪一闪的,像宝石,像珍珠,像露珠。小花猫的眼睛,就是那样亮晶晶的。(出示”亮晶晶的“的词语卡片)

谁能读好这个词语。这个亮晶晶的玻璃球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试读)

5、学习第7-第9自然段。

师:是啊,这个像小花猫眼睛的玻璃球,正看着岚岚呢!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说:“快进来呀!”这下岚岚可着急了,她和爸爸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读。

想想岚岚是怎样想的?想想你们平时着急的样子?(同座分角色练习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读得真棒啊!我听出来啦,岚岚十分着急呢!我们也来当当这对父女,男声读爸爸,女声读岚岚。(学生分角色朗读)

6、学习第10自然段。

师:岚岚这样着急,可爸爸却说:“别急!”让我们听听爸爸的介绍,看看怎样用指纹锁呢?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第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做动作的句子。(并反馈)[

爸爸为什么让岚岚把手贴在玻璃球上?师:爸爸是不是这样用指纹锁的呢?我们看一看吧!

师:原来,岚岚的指纹被记录下来,指纹锁就是这样利用电脑识记住人的指纹打开的呢!同学们,再读读书,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刚才的画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做做爸爸的动作呢!

7、学习第1l、第12自然段。

①师:指纹锁识记住了指纹,就一定能用手指打开吗,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岚岚相信了吗?(引导学生体会岚岚半信半疑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学生读句子,再读词卡“半信半疑”。岚岚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

师:你们瞧!岚岚将右手拇指往玻璃球上一按,锁舌不声不响地缩了进去,一放手,锁舌又重新伸了出来。(指导学生读好“不声不响”)

师:同学们,这锁真的被打开了,多么轻巧,多么神奇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是不声不响的呢!(出示词语“不声不响”的卡片)谁来读一读?

师:来,让我们伸出拇指和岚岚一起去感受指纹锁的神奇吧!(学生伸出右手拇指边说边和课件中的动画一齐演示开锁的过程。)想想,我们的指纹能打开锁吗?那能打开岚岚的锁吗?

③师:瞧!“指纹锁”用手指打开了呢!可真灵啊!(出示词语卡片“真灵”)

师:你还想夸奖指纹锁呢!我们一齐来读吧!(学生齐读词语)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读书,分享岚岚开锁的快乐吧!(学生齐读第1l自然段)

⑤师:想一想,岚岚打开了锁,还会说什么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师小结:岚岚丢了一把普通的钥匙,回不了家,可着急啦!爸爸换上了一把指纹锁,指纹锁利用电脑鉴别人的指纹,岚岚就可以用手指当钥匙打开指纹锁。有了指纹锁,我们就有了一把不怕丢失的钥匙。(教师板书“不怕丢失”,井伸出右手拇指。)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师:我们的手除了能当钥匙,还很神奇呢!让我们进入汉字王国,用我们的手写出美观的汉字吧!写得好啊,汉字王国还会送你们一份礼物呢!出示“晶、眼、拨、哈”四个字。(学生齐读)

2、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赶快和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交流吧!(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指名说。)

3、教师范写“拨”字。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展示、评议。

6、师:我刚才看了,许多小朋友都写得很好,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四、拓展知识,延伸课外

1、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对此还有兴趣,老师推荐大家到“中国锁网”这个网站去查找更多的资料。

2、师:在锁的世界中走了一趟,你们必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想法吧!岚岚想请你们做个小小设计师呢!你们想为自己配一把什么样的钥匙呢?请你们发挥想象,开动脑筋,为自己设计出一把既奇妙又实用的钥匙吧!在下次的奇思妙想展览会中展示吧!

3、师:小设计师们,用你们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设计出一把新颖的钥匙吧!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创造发明!

板书设计:

21不怕丢失的钥匙

普通钥匙--丢了

指纹锁--手指--不怕丢

教学反思:

(设计人:武汉常青第一学校江文波)

古诗诵读

[鄂教:《不怕丢失的钥匙》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2.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二

教材部分:

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3.补充部分的两篇文章,均根据百度百科改写而成。

卵石的形成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分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卵石的种类有许多:彩砂石子、太湖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其颜色丰富:红奶油、青奶油、广红、咖啡、中国啡网、黑底白、螺纹奶油、杭灰、黄洞石、米黄洞石、绿宝、丹东绿、大花绿、米黄玉、黄水晶等。雨山红、汉白玉、墨玉、金香玉等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所以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归纳起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B.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C.故事式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故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因强调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选文缘由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文”。对于本单元的选文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尊重教材。当前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就阅读内容的组合方式而言,存在着“重人文主题的整合,轻语文本体的凸显;重课外文本的引入,轻课内文本的统整”的弊端。以人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偏重于人文视野的拓展,未能深入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以课外文本为组合方式的群文阅读,未能将文本群与教材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课内外脱节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单元。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毋庸置疑,教学中教师会自觉地将以主题编排的单元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血脉相通的整体。从目标的制订、方式的选择、时间的分配、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然后依据单元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取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建教材。源于教材单元,但不拘泥于教材。“源于”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组合,而是在适宜切入点处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对年段目标 、 学年目标 、 本册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有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束缚,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 、 文体特点 、 阅读策略 、 表达方式等,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重新组合新的单元阅读材料 。 因而我们又补充了两篇课外的文章: 《 卵石的形成 》 和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如图1所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有两次重建过程:首先,将教科书中的三篇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视作一个整体,将它们与同单元“语文乐园”中的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联结,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次,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和补充的短文《卵石的形成》进行对比,了解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第三,再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三篇文章和补充的《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联结,感受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备课构想

“群文阅读”从表面看,好像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实则涉及“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两大难题。部分一线教师以为“群文”就是变“单篇”为“多篇”。备课时是整组备,“教”的时候却是分开“教”。因为他们将“群文”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叠加”。其实,把“群文”中的“内容重组”是对教学目标、时间、资源、教与学方式的全面重组。要重新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如何依据文本体式重新选择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核心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有效推进群文阅读至关重要。

一、关于“教什么”(“学什么”)

1.单元整组构想。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要点,了解文章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相关的说明文。

单元教学流程及目标分解:我们设计的单元主题框架,分为基础、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见图2)。

本组“群文阅读”教学共用五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两课时,主要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字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课文质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精读课”,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博览课”,主要推荐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进行拓展阅读。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第五课时“练笔课”,尝试仿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自述式的形式介绍一种物品。

因篇幅限制,以下仅选择“精读课”展开叙述。

2.“精读课”教学构想。

教学内容:

群文组合:《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 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 卵石的形成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运用联结策略弄清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2.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对比的策略,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 产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见图3。

二、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1.提供阅读策略:联结、对比。(见图1)

2.提供自主学习时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什么”(“学什么”)发生改变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怎么教”(“怎么学”) 的改变,“教什么”往往会落空。群文阅读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话,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孩子虽然是天生的学习者,但“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从专业者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思考折页”。“折页”的意思,不是将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一页一页地打开。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

课例呈现

一、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回顾群文主要内容

1.回顾群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主要内容。

师:上节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交流了预习成果,来,咱们一同回顾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什么。

2.学生分别用结构图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结。

师: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一类文章就是我们曾学过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二、阅读群文1,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阅读群文1,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师:既然是说明文就应该关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的“语文乐园”中就有一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的小短文,默读思考,看看对你了解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出示)

2.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阅读短文,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读《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作批注。

(2)独立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3)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4)分享员展示小组思考成果。

3.集体交流分享。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生1:我们小组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因为从我们画的结构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卵石的排列、色彩、大小及形状等外在现象推断出卵石的方向、地点、所走的路程。

生2:《奇妙的田螺》是以时间为序,因为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生3:《假如人类也有尾巴》是按照事物的外形、作用及其生理功能的顺序介绍。从我们整理的结构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从尾巴的外形、作用及其功能来介绍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把握了文章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说明顺序。回顾我们的思考折页,我们发现了:作者依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了适当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将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和三篇文章联结,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三、对比阅读,初步感知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异同

1. 出示“ 思考折页2”,即《卵石的形成》,对比文本《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比较语言风格的异同。

2.集体交流。

师: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哪一篇更有意思,更吸引你?为什么?

生1:《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更吸引我,因为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更亲切,更有趣。而《卵石的形成》语言较生硬。

生2:我也喜欢《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因为它语言更易懂,也更生动。

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生2 :能 。 (读文中描写卵石形成的一段说明)

生3:我也喜欢这篇,因为文中采用了讲话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师:大家刚才读到的《卵石的形成》是篇一般性的说明文,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三篇是文艺性 说明文 ,又叫科学小品文。(板书: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文笔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阅读群文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

1. 默读《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第二次联结三篇主体课文,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

师:打开“思考折页3”,《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篇文章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读读看,对你了解三篇文章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有什么帮助呢?独立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出示)

2.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

生1: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谈话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其语言风格是真实、丰富、亲切。

生2: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自述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自述式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

师:老师觉得你们谈得都有理,因为你们都能从提供的短文中寻找依据,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师:同样是介绍卵石的形成,一般性说明文《卵石的形成》是这样介绍的,咱们再一同读读。

(生读)

师: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具体说说。

生1:《卵石的形成》 运用了许多专 业用语 “ 风化 、坍塌”,专业性很强,我不太懂。而课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卵石的经历。

生2:课文中把卵石比作“像鸡蛋一样滚圆”,说卵石顺水而下的过程好似人“流浪”一样,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卵石的产生、构成,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生3:我觉得 《卵石的形成》虽然不好读懂,专业术语多,但也介绍得很清楚,只是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

师:这也就是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不同。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依据不同的事物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比一般性说明文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语言也更生动有趣。

【教学说明:利用课外文本的联结,帮学生了解这三篇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这里讨论非常激烈,孩子们颇有争议,但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让每个小脑袋都动了起来。】

五、小结本课,布置单元习作

1.回顾“思考折页”,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

2.推荐科普网站,鼓励阅读更多的科普文章。

3.布置观察和习作任务。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迎春花也吹起了小喇叭,河里小蝌蚪在找妈妈,同学们也开始养蚕宝宝了。细心观察的同学请做好养蚕宝宝过程的图文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将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它们的生长过程。

课例评析

本课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

1.“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群文阅读”需要的教学方式是“长文短教”,是“精读博览”,其目的是“轻负高效”。但是,如果“群文阅读”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往往所用教学时间不会减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出现备课是“整组”,教学是“单篇”的现象。

2. 关注学生 阅读策略 的习得

本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阅读策略是“联结”和“比较”。教学中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的联结和比较都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说明文的顺序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些目标的落实符合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 精读博览 ”的课程重 建思路。

3.“思考折页 ”———导学案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师课堂上为什么用的是折页,而不是一张打开的纸?我想,折起来的目的是:每一次打开,都是与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相照应。正如教者所说,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一次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折页中两次出现了表格,学生通过勾画语句,提炼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在小组讨论中,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自己的想法,留下思考的痕迹。

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能整体阅读三篇主体文本;能主动将主体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结;表达时能有理有据;独立学习时能通过圈点勾画,寻找重要信息;小组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集体交流时,能主动站起来表达、回应、补充、反驳;学习结束,能公正友善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三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达成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学逐渐陷入了瓶颈之中,导致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質量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瓶颈入手展开了分析,然后针对突破瓶颈的方法作了阐述,希望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瓶颈 突破

语文是培养学生母语能力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出现了瓶颈,对语文教学形成了制约。所以,必须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打破制约瓶颈,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分析

(一)教学理念陷入瓶颈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陷入到一个困境,难以实现突破,导致教学活动的展开难以达成预期成效。比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促使教学活动要做出改变。但是部分教师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产生了认识偏差,陷入到刻板执行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的窘境,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混乱。具体说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在不同理念下实现的行为融合,并非是按照单一理念进行教育活动。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出现了陷入单一理念的怪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方法存在制约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方法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目前,板书式教学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虽然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分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存在清晰的理解,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没有将这些教学方法切实运用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对新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没有确切理解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重点,导致实际应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进而回归到板书式教学当中。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开展缺少必要的基础,无法落实到位,导致教师还是以板书式教学为主。

(三)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存在,需要贴合学生实际进行设计。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之中,课外拓展及其有限。这一问题就导致学生思维锻炼桎梏在书本上,没有对更多的语文知识产生认知。从语文的本质上来说,其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升华,所以教学内容需要立足课本,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拓展,以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初中语文教学瓶颈的突破

(一)革新教学理念

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革新,以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将其当作课程教育,更不能将其当作一项工作。而是应该认识到语文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培养作用,以此作为展开语文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延展性。任何一项教育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延展性,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不同教学理念的融合,打破其局限性,拓展其延展性。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若是要彻底贯彻,必将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出现一些新变化,出现新问题。因此,可以将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体,指导教学活动展开。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用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展开语文教学。比如,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在教学鄂教版《最后一片藤叶》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如:“最后一片藤叶对于文中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所刻画的最后一片藤叶在实际生活中代表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通过这种这样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如:“最后一片藤叶对于文中人物而言相当于一个期限,即其死亡到来的期限。当藤叶掉落,则说明其死期已至;若藤叶未掉,则说明其还有生存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最后一片藤叶象征了希望,其是绝境中人们的指路明灯,能够给人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文中通过对藤叶的描画,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希望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希望的存在。”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含义,提升教学效果。

(三)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展,对于提升教学活动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主推作用。通过拓展内容,学生可以对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拓展教学内容一般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比如,在教学《最后一片藤叶》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就可以引入欧亨利的其他优秀短篇小说,进行纵向对比,然后再通过分析文章的异同以及作者的创作经历,对文章实现深度拓展。比如可以引入《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对课文进行横向拓展,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立意和写作方式。然后,从作者的创作经历出发,对这两篇文章内容的差异进行辨别,再以《麦琪的礼物》的写作方式和内涵思想反观《最后一片藤叶》,以此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当前存在的瓶颈使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成为了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当前存在的瓶颈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拓展教学内容等途径,突破教学瓶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04)

4.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四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一位画家为了画出一座“真正森林”而努力,可是画家所画的森林却不断枯死,在小精灵的提醒下,画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画面,也丰富着对“真正的森林”的认识。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画家画森林的过程,逐步地让学生认识并感悟到“真正的 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丰富,富于变化,人物语言生动,是儿童喜爱的阅读材料。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词句训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读中表达情感,抓住关键词句体验人物感情,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3、学习默读课文。

4、了解画家画森林的过程,感悟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森林才会充满生机。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画家画森林的过程,感悟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学习1-4自然段,随文学写五个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2.学习默读课文。

3.了解画家画森林的过程,感悟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一.回顾1-4自然段内容,导入新课。

1.读课题,描述“森”字含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森林。

2.抽读词语。

3.导入新课。

二.学习5-8自然段,体验画家的感情变化,逐步加深对真正森林的认识。

1.轻声自读课文5-8自然段,边读边想: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画家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习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得意”的感情。(板书:真正的森林)

相机读词:显得

3.学习第6自然段,练习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语言。

①听录音,了解对话内容‘

②分读画家和小精灵的话,相机体会人物内心想法。

相机读词:蘑菇

③分角色朗读、表演。

4.教师描述情景,引导学生想象,体会画家“很满意”的情感。

5.学习第8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又发生了什么事,画家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抓住文中句子“画上的树叶,小花还有青草全被虫子吃光了,小精灵的衣服上也爬满了虫子。”引导学生想象,体验。

③看CAI.,教师激情描述,调动学生情感。

相机读词:惊呆了

④体会画家的感情,指导朗读画家的话。

6.小结。

三.学习九、十自然段。

1.过渡,学生交流:你想怎么帮小画家?

2.引发学生讨论:森林里还有什么?

训练学生用“有……有……还有……”说话。

3.学习第9自然段,抓住“必须“一词,结合学生课外知识初步感受森林的动植物是相互依存的。

说话。

4.引读第10自然段,想象讨论:小精灵为什么走了?

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四.总结全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喜欢的段落。

2.看视频,感受真正的森林。

五.识写生字。

1.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2.识记“显”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

5.评价。

板书:

24 画森林

真正的森林 ?

……

5.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流、砍、老”3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植物、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流”字。

2、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体会大树“伤心-高兴-自豪”的情感历程,并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填补童话空白。

[教学准备]

CAI、图片、词卡

[教学过程]

一、 动情描述,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吗?(CAI:大树)

我呀,就是住在河边的那棵大树。(板书:大树)

大树上的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吗?

2、 师:这棵大树每天看着跑来跑去的小鹿,飞来飞去的鸟儿,自由自在的风和河水,十分羡慕它们。大树心里十分难过。在它伤心难过的时候,谁来帮助它了,你们想知道吗?请翻开书P130,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8自然段。

二、 走进童话,尽情体验

(一) 角色体验 自主阅读第5-8段

1、师:你们知道谁来帮助大树了。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贴小鹿、鸟儿、风、河水的图片。)

2、师:小鹿、鸟儿、风和河水你喜欢谁,就找到那个自然段读一读,想想他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3、师:当大树伤心难过的时候,一只小鹿跑过来了。(CAI:小鹿)

大树正伤心呢,谁愿意做这只小鹿来安慰安慰它吧!(CAI:“大树大树,你不要伤心”。) (指名读读这句话,比比谁会安慰大树)

师:小鹿这样安慰大树,心里一定有了帮助大树的好办法,快说来听听。(学生回答,板书“带”)

师:猜猜小鹿会把大树的种子带向那些地方?

小鹿把大树的种子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下可帮了大树的大忙了,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第5自然段吧

4、过了不久,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过来,它也来帮助大树了。你们都来做做小鸟,帮帮大树,请齐读第6自然段。

谁来说说,鸟儿是怎样帮助大树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叼”)

老师与学生合作读第6自然段

教师引读:鸟儿对大树说什么?学生接读

鸟儿是怎么做的? 学生接读

5、师:小鹿和小鸟是大树的好朋友,在大树伤心的时候,它们都来帮助它,除了它们听听,这时候谁来了?

(风声)学生回答,指名读词“飒飒飒” 再听听,还有谁来了?(河水声)学生回答,指名读词“哗哗哗” 风和河水也赶来帮助大树了。女同学做风,男同学做河水,自己试着读读。(CAI:“不要伤心,不要伤心”。)

男女生比赛读第7、8段,想想风和河水怎么帮助大树的?

师:是啊,风吹过来带走了大树的种子(板书“吹”),河水流过来也带走了大树的种子(板书“留”)他们真有办法,把我的种子带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我们一起读读第7、8自然段。

(二)活动体验,学习课文9-12自然段

1、师: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大树变得很老很老。一天,有一个人砍下这棵大树,把它做成一条船,然后他们一起去旅行。大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它自由了!看,大树沿着河尽情漂游!

你们也一定替我高兴,大家读读这句话。(CAI:“现在,大树,不,用大树做成的船,沿着河尽情地漂游。”)(指名读,一起读)

2、师:大树顺流而下,不停地看着。大树看到了什么景色?

(CAI:哎呀!我看到了_____,看到了_____,还看到了_____)

你们猜猜,我还会看到什么没见过的景色呢?(指名说)

原来世界不仅仅是一片小小的树林,它真大呀!(CAI:“啊,世界是多么大呀!”)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11段

3、师读句子(CAI:河两岸,是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大树看到了,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前,被风,被河水,被小动物们带到远方去的它的孩子们。)

师:不对呀,我的孩子可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呀,怎么会是这些大树呢?你能告诉我吗?(板书:的孩子)

师:大树的孩子都是被谁带来的?(读12段)

4、许多年过去了,再次看到大树妈妈,你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妈妈说,谁来说说?

看到多年未见的孩子,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话语,大树妈妈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总结全文

伤心的大树在大家真诚的帮助下,从此不再伤心。当它做成一条船后,看到美丽的世界,大树感到快乐极了!当看到孩子们在大地的角落茁壮成长,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绿色的生机,大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自豪。

三、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流、砍、老”三个字,学生认读。

2、怎样才能记住这3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呢?大家说一说

3、教师范写“流”并讲解书写要点 “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强调书写姿势,写完后互相评一评)

四、课外延伸,拓展知识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植物妈妈正用各种办法把它们的孩子送到四面八方去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CAI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

2、小结:同学们,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奥秘,并从中享受到无尽的乐趣。

6.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六

1、学会“彩、抱、相、新、衣、喜、满、得”等8个生字,会认“淘、橙、嘻、橘、趣、喇、叭”7个字,理解“相亲相爱”“笑嘻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色彩的神奇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正确规范的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的神奇变化和世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生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通顺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出“紧紧地、笑嘻嘻、相亲相爱”等词语的情感,读顺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美术,颜色会变魔术,你们知道吗?

2、(课件:红、黄、蓝三个色彩宝宝从众多的色彩宝宝中跳出来)

你们想去了解吗?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正音,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认读。

2、检查字音。

3、再读课文,看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交流反馈。

三、精读理解,读中感受

1、三个小淘气天天一起做着有趣的游戏,,把你最感兴趣的小淘气的游戏多读几遍,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学习。

学习要求:

(1)回答是谁做了什么游戏?

(2)朗读是否有感情。

3、集体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提示:朗读第1小节时,重点读好“紧紧地”:做一做,“紧紧的”是怎样在一起;说一说从“紧紧地”在一起,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读一读,“紧紧地”在一起,该怎么读?从“笑嘻嘻”一词,你看仪感觉到什么?(开心、高兴、愉快等情感)

指导朗读第2小节,抓住“相亲相爱”感受黄、蓝两色宝宝在一起的亲热。说一说谁和谁在一起可以说是相亲相爱?为什么?黄色的小淘气和蓝色的小淘气在一起该怎么读?穿上新装后的大树、小草心情会是怎样的?读“他们为大树穿新衣,他们为小草穿新衣,绿色的新衣真美丽。”读出大树和小草的心情。

指导朗读第3小节,抓住“欢欢喜喜”感受红、蓝小淘气的活泼、欢乐和可爱,以及它们变成紫色牵牛花的喜悦。用AABB式的词,换词说“欢欢喜喜”的意思,读出此节的情感。

最后一节:三个小淘气,一起游戏,世界变成了多彩的天地,读出奇妙、快乐、和谐的气氛。

四、拓展想象、鼓励表达

1、自由的朗读和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2、色彩王国里还有许多色彩小宝宝,它们也玩着不同的游戏。你能仿照课文说说吗?

五、温习课文,书写生字。

1 自由朗读课文,温习生字。

2 抽读卡片,加深记忆:“彩、抱、相、新、衣、喜、满、得”。

3 自主识记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4 指导书写:满。

(注意在的结构,右边的草字头写得扁、窄、小。)

5 学生书写生字。

6 评价书写,请写得好的学生板书。

六、作业设计: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

淘橙橘趣喇新相彩

2 加偏旁组词。

采()包()斤()木()

()()()()

3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紧紧地()欢欢喜喜地()相亲相爱地()

()()()

4 仿写。

( )的小淘气,

( )的小淘气,

( )地在一起,

变成了( )的小淘气,

( )的小淘气,

在( )。

7.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七

任课教师闫新玉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知识要从各方面全面地了解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能力、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动手动脑等能力的培养。因为动脑筋、有爱心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三、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将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情感与态度:

了解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及当地富饶的物产,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家乡的变化,形成建设家乡的意识。行为与习惯:

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及分工合作。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名胜古迹、丰富物产的相关资料,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做记录,形成一定的技能。尝试制作简单的家乡小吃,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家乡的调查、家乡物产的再创造等活动,培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锻炼与人交往、交流及合作的能力。初步掌握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与表达的方法。第二单元爱护我们的家园

情感与态度:

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和生态意识。

行为与习惯:

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珍惜、节约自然资源的好习惯。

知识与习惯:

初步了解地球上的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初步感知周围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身感受、调查、观察等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学会初步的统计方法。

第三单元:我进步,我快乐

情感与态度

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成长、变化,并为之感到高兴。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愿意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体验到诚实带给别人和自己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勇于给自己不断提出新目标,并能天天坚持,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计划,虚心好学。逐步养成诚实、不说谎话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分辨是非,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到进步从点点滴滴开始,学习自我认识、自我总结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在玩游戏、情景表演、行为训练、故事讲演、情感体验、讨论交流、对比思考等活动中去感受和发现,初步掌握取得进步与全面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好方法。

第四单元炎热的夏天

情感与态度

养成亲近自然、热爱夏天的情感,能充分体验夏天的乐趣,乐于对大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探究,体验成长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养成较好的假期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暑期生活,注意游泳安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天季节变化的特点及其动植物、人的活动的关系,具有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能力。了解夏季防止雷击、消暑降温、游泳安全的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讨、交流等探究活动,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相关科学常识,乐于实践,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1、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2、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第二单元: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2、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3、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4、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

5、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6、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第三单元: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第四单元: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知道基本的紧急救助和自救办法。

3、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四、教学措施: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为充分体现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课程要求收集一些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教学活动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3、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

五、教学进度

1好山好水好地方3

2富饶的地方3

3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3

4我喜欢美好的环境3

5节约水和电3

6爱惜每一张纸3

7我比以前做得好3

8向别人学习3 9五一休息

10和诚实交朋友3

11每天进一步一点点3 12夏天到了3

13清凉一夏3

14开开心心过暑假3 15复习2

16考查2;

8.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2.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3.在读中认识“忘念”等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1.挂图。

2.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课题)谁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挖井”是件容易的事么?

2.齐读两遍课题,并认识“井、挖、忘”三个生字。再说说课文中的“挖井人”是指谁?“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指谁?

3.出示毛主席的画像。提问:这位爷爷谁认识?请大家把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拿出来展示交流。

4.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可以先让学生说)并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席、导、革命、解”

二、朗读课文

1.自渎课文,借助拼音轻声读,标出自然段。要求:反复读,读准、读通、读流利。

2.反馈情况:能读准,读通、读流利的同学举手。小组自评。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评价

4.学生模仿老师读课文

5.分别指名3个同学,每个人读一自然段,要求读准音,相机指导全班朗读。

6.四人小组分自然段轮读,评价后组长奖励。

7.老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感悟乡亲们对主席的崇敬之情。出示挂图,指名解说图意。

8.看图找出相应的自然段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选读课文中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自然段。

四、积累词语

1.出示课件显示“我会读”里的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意

3.小组开火车比赛认读

五、实践活动

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课进行故事交流。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9.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九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领会童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读懂读通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其中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8 最后的玉米

二、质疑

1.这玉米长的怎么样?

2.为什么会到最后?

三、读通课文

1.生字:嘟囔(du nang)

2.练读。

3.指名读长句。

四、思考问题

1.这玉米长的什么样?

2.指名答。

3.它为什么会是最后的玉米?联系后文:留它作种子。

4.玉米知道吗?之前怎么想,又怎么说?勾画有关词句。

5.非常自信——嘟囔——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

6.练读“不灰心”之前的句子,为什么不灰心?

7.练读灰心、抱怨的句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8.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思考。

9.练读,提示语表达人物的心情变化。

五、读写迁移

10.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十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读文的过程中,感受小贝当充当小大人的那份童真,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1--5自然段,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一、复习导入。

1、小贝当想考考大家,他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谁会读?

(大摇大摆、扶了扶眼镜、翻得哗哗响、理个小分头)

(递上报纸、等了好半天、鼻梁上、长出胡子来)

2、复习本课生字(看拼音写汉字)。

3、看图,小贝当在理发店想干什么?小贝当到底刮脸了没有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6--10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读课文6--10自然段,用“--”画出小贝当要刮脸的句子。

2、生交流反馈。

3、出示句子

A(理好头发,小贝当又让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指指边上那位脸腮光净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1)齐读句子。(板书:“我要像他一样。”)

(2)问:“他”指谁?

“我要像他一样”是什么样?(体会脸腮光净的样子,理解“脸腮光净”)

B(小贝当大声喊道:“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哪!”)

(1)指名读句子,再全班一起喊一喊。(板书:“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哪!”)

(2)问:小贝当为什么要大声喊?

(出示课文插图)

(3)问:理发师是怎样对待他的?

(4)问:小贝当一个人躺在椅子上,等了好半天,此时的小贝当心里会怎么想?

(重点指导读句子,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小贝当大声喊的语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5)问:理发师是怎样回答的?(板书理发师的话)

听了理发师的回答,你觉得怎么样?想象一下理发师说这话时的神态和动作。

(6)分角色读小贝当和理发师的对话。

三、回归整体,感知有趣。

1、师:多么有趣的两个人呀!上节课我们还学了这样有趣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分角色读句子。

3、师: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

4、师:你又觉得理发师是个怎样的人?

5、分角色读全文,感知小贝当和理发师的有趣。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小贝当想长大,他的一举一动,他的每一句话都想向大家证明他是个大人了。你们有过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举动吗?

2、教师总结。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5 刮 脸

小贝当 理发师

“我要剃头!”

“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请先生看报。” “我要像他一样。”

“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

要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哪!” “等到你长出胡子来!”

11.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十一

《苏珊的帽子》围绕“尊重与平等”这个主题讲述的是一个叫苏珊的女孩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巧妙地以研究帽子为名,安排全班同学戴帽子上学,以避免苏珊尴尬,使苏珊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愉快生活的故事,赞扬了老师关心、尊重学生的好品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质疑;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品读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关心书中人物命运,和书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悲伤,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班学生思想活跃,理解力较强,要理解课文并不难,虽然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在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并外化为感情朗读方面还需下一定的功夫。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自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的真正原因;

2、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苏珊老师、同学对苏珊的关爱,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自如”的意思,弄懂苏珊能自如到学校上课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重点词句)、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苏珊生病前的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是--苏珊(生齐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接龙复述课文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

(一)了解1、2自然段

引入:苏珊原本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有着一头美丽的金发,可是一场灾难突然从天而降,使得年幼的苏珊不得不面对一件件非常残酷的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1、自由轻声读1、2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交流:(生汇报,师补充、小结)

(1)“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肿瘤,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学治疗。”

--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得了恶性肿瘤(癌症),这是残酷的。

(2)“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

--一头美丽的金发快掉光了,这也是残酷的。

(3)“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上课对爱美的苏珊来说更是残酷的。

师相机出示苏珊生病前后的图片对比,让学生说说不同之处并适时指导朗读,体会苏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

(二)感悟4-6自然段

1、启发想像,过渡:可恶的病魔并没有使热爱生活、聪明好学的苏珊屈服,面对残酷的现实,瘦小的苏珊选择了坚强面对,她即将再次回到学校上课。如果你是苏珊的同学,看着她顶着一颗光秃秃的头来上课,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师预设学生的说法、做法,如问苏珊头发怎么没有了,为什么变瘦了,用好奇的眼光看她甚至嘲笑她难看等,让学生体会苏珊处境的难堪。)

2、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苏珊离开学校三个月后第一次回到学校上课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后来苏珊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苏珊后来为什么能自如地与伙伴们见面?

合作学习要求:(1)读一读,想一想;(2)勾一勾,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

(1)“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A、她担心,她犹豫,仅仅是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吗?(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苏珊的担心、犹豫是因为她怕与众不同引起大家的注意、议论。)

B、引导学生通过自读、男女生合作读、想像角色读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

(2)“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小伙伴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A、比较句子(演示文稿)

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

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

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导朗读,体会苏珊心情变化大,速度快。

B、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如”的意思。作换词练习,如“自然”、“轻松”等,想像情景,指导朗读。

(3)“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A、看课文插图,观察苏珊和同学们戴的帽子,苏珊和同学们的表情,体会苏珊心情的轻松、愉快,与同学相处的和谐,指导朗读。

B、思考:为什么全班同学都戴上了帽子?

(三)理解3自然段

1、自读3自然段,用勾出老师说的话,知道是老师让同学们戴的帽子。

2、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热情而郑重)指导读出语气。

3、老师为什么让全班同学都戴帽子?

指导再读,体会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全班同学戴帽子的原因,体会老师、同学对苏珊的尊重与关爱。

(因为苏珊身体里长了肿瘤,接受了化学治疗,所以苏珊的头发差不多都掉光了。

因为苏珊的头发差不多都掉光了,所以苏珊戴了帽子。

因为苏珊戴了帽子,所以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都戴上帽子。)

三、总结升华

1、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苏珊或者苏珊的老师、同学说什么?

2、用自己的话对同桌小伙伴讲讲这个小故事,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说。

3、总结: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苏珊老师、苏珊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得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着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四、课外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写出自己的感受。

(任选其一,做一做)

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担心 自如

(尊重)

----------------------------

犹豫 笑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悲伤,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我抓住“苏珊为什么能自如地与小伙伴见面?”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体会,去探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苏珊老师对学生慈母般的关爱。为有效落实“双基”,在解决“老师为什么让全班同学都戴帽子?”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有效训练了学习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12.鄂教:《友谊桥》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十二

1、使学生学会8个字,会认7个字,认识多音字“发、答、应”。

2、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指导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能让学生懂得“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线索去阅读课文。

2、围绕“为什么‘快乐的泉水’没有给顾自家带来快乐?”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有重点的阅读,使学生懂得“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认读生字;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使学生明白“顾自家”为了得到快乐想找“快乐的泉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线索去阅读课文。

2、指导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学习课文3-8自然段,使其明白“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的道理并进行一定的拓展思维训练。

3、学写“独”、“孙”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故事情境导入。

1、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快乐的泉水》。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3、师:为了方便大家接着学习课文,谁能帮我们把故事的开头讲一讲呢?(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

4、师:故事还没讲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阅读。同学们还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指名说)

5、师: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吧!

二、指导阅读课文3-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3-5自然段,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师:是啊,“顾自家”在一位白发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快乐泉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共见了几次面呢?

4、(屏幕出示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情境)指名分角色朗读,思考:此时,“顾自家”的心情怎样?分析理解“暗自高兴”、“只好”。

5、(屏幕出示他们第二次见面时的对话情境)指名读。分析老人两次说的话的意思差不多,理解“再三叮嘱”。

师:什么样的话需要再三叮嘱呢?(重要的)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老人说的话很重要?(“必须”、“一定”、“千万”)

6、指名学生再读老人的话。

过渡:“顾自家”拿到了“泉水”后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三、指导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

2、请多名学生回答,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3、师:为什么“快乐的泉水”没有给“顾自家”带来快乐呢?

4、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师:那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过渡:原来,帮助别人也能获得快乐呀!那我们也来想想如何帮助顾自家获得快乐吧!

四、思维拓展。

1、小组交流讨论,选代表回答。

2、师:看来,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可以继续给它编下去,让它拥有一个新的结局。

3、续编《快乐的泉水》

师:这样一来,“顾自家”应该改改名字了,现在他没有再只顾自己家了,还得到了快乐。大家想想,他应该改叫什么才合适呢?

4、板书总结。

五、指导学习两个生字。

师:这课有两个生字不太好写,谁来帮助一下大家呢?

1、出示字卡“独”、“孙”。

2、交流反馈。

3、教师范写,学生按笔划书空,再描红。

附:板书

12 快乐的泉水

顾自家 → 不快乐

顾大家 → 很快乐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下一篇:中国联通通信工程施工安全及保密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