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06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篇)

1.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尊重学生, 以游戏引领学生真实欢乐地学习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生如果对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有兴趣, 他们便完全可以实现自己学习环境的欢乐和光明。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 我们总会这样以为: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因为他们一走进微机房就不需要老师进行组织教学了, 都会自己玩游戏, 自己看动画, 或同学之间相互聊着天。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小学生在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是欢乐的。但这样的课堂却不属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可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得承认的:既然小学生能有如此之兴趣, 那我们就得尊重他们的兴趣。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也就得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真实欢乐地进行学习。如果我们能将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寓于游戏之中, 那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技能。

例如, 信息技术的“指法”学习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较为低下。教师在教学时, 就可以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的游戏, 并比赛谁的成绩好, 也可以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比赛。这样, 学生在游戏实践中就会中发现:若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得练习好指法。进而激发他们练习指法的劲头, 使指法的练习也越练越轻松。

二、理想导入, 以兴趣引领学生真实欢乐地学习

实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 而对于信息技术的相关实践方面则兴趣浓厚。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理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乐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课堂导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的资源, 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接受知识或者进行实践。尤其是对一些重难点的讲解, 教师可以用自己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进行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响。类似的课堂导入, 能引领学生真实欢乐地学习, 学生的注意力得以空前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也得以空前的顺畅, 教师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 可以完全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获得更多的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成就学生, 以合作引领学生真实欢乐地学习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之教学原则, 但也对当今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循着这样的教学原则, 我们应该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授人以鱼”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之最为表面和最为简单的问题, 而“授人以渔”却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够解决学习中最为复杂且又最为深刻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 虽然是在电脑键盘上敲敲、在鼠标上按按, 但这务必就能完全掌握信息技术的要领。如果学生掌握不住要领, 那就获取不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也便不能成就学生。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想要成就学生, 就必须要交予学生一把能够打开知识的“锁匙”———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真实欢乐地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 比较容易组织, 也能够获取合作效果。但我们也需要注意, 如果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没有真实意义上的价值, 那学生也不会有任何兴趣, 只会在小组内闲聊, 浪费课堂时间。所以, 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 既要注重传授知识, 又要注重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独特的思维。为了学生的合作能有良好的效果, 我们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积极思维从何而来?从学生大胆的质疑中来, 从学生别出心裁的答案中来。

3.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1.积极整合,转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空间,发散学生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仅仅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品,还包括网络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课程的资源范围。

2.让学生懂得知识充实生活,越学越快乐

有的老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用于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要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应用的前提下,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数学日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日记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学生阅读;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数学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数学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更主动。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可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信息的丰富、形象和生动,将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虽然生活中有这类现象,可学生的印象却是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对“当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到相遇时,两车行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的理解。借助平台中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进行如下演示:两车在同一段线的两端同时相向移动,直至相遇。让学生观察,感受到两车所行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一动态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体,清晰地理解了题意,掌握了思维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

优秀的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教材上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个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对于学生来讲很难想象。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在培训中,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 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 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 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 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1、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2、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 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 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 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 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 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 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 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篇五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6.商业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篇六

期末作业

课程名: 商业信息技术

学号: 092042010

3姓名: 陈秋萍

班级: 09电子商务1班

商业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先进的,科技化的时代,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人们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脑。人们可以利用电脑去发展自己、锻炼自己,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掌握更多电脑知识。

在这个因特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的时代,信息的检索和交互分享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术,如果不懂这些技术,我们这一代就相当于“现代文盲”,不懂操作office等相关办公软件,在以后的求职和工作当中就不可能达到现代企业高要求高效率的职业要求。不懂得信息检索,即使我们脑袋有再多的容量,我们的接触面多广,也不可能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从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中攫取我们所需的宝藏,不懂得如何高效进行信息检索,我们会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

现在认识到这些技巧的重要性,我很庆幸我选择了这门课程。通过商业信息这门课我学习了高级办公自动化,我知道了一关于电脑办公的基础知识例如Windows基础操作、Word表格与图形应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制作PowerPoint 幻灯片,了解了网页的快速搜索,项目管理,微博的广泛,网络购物等。在学习这门课前,我对PPT的运用并不擅长,只会制作最简单的PPT,学了之后我懂得了如何设置幻灯片切换,自定义动画,动画方案等,我可以将幻灯片制作得更精美,而不是那么粗糙简单。Word的运用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非常普遍,但是同样的,我们最多只知道字体、段落等的设置,其他很多方面的设置却并不熟悉。然而实验课中多次的练习帮助我们能更好的运用,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在我看来,Excel的学习对我来说帮助更大,求和、筛选、排序、汇总等这些在以后的办公室工作中非常重要,这也是最基础的运用。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最重要。如果不能把学会的东西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是空洞没有实效的。只满足于把老师给的例子练会、练熟,这种学习应付考试还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了。要想真正学会它,使之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还应该主动试着自己编制一些综合性的实例,例如用其强大的函数和公式功能解决生活中水、电、工资等重复性的表单计算,个人投资理财管理,数据计算、管理、分析等等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我对这些办公软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让我知道应该如何更好的利用电脑来学习,而不是做一些无意义的事,电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我们只有掌握了使用它的技巧,才能用它来最大程度的帮助我们。

其实在计算机学习的全部就只是听听讲课、看看课件的同时,就犯下了计算机学习之大忌——“多学少练”。学习计算机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看演示记下步骤,却疏于自己动手练习;或是只照猫画虎地重复别人的操作,都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创意、动手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使自己牢固掌握住所学知识。

老师还结合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我们讲了关于现在非常流行的微博,网购各种相关知识等,更好得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内容,同时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更好地提高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兴趣。在电子商务中经常要与计算机打交道,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资料的收集分类等等都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我要利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开发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的整和等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电子商务中经常要与计算机打交道,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资料的收集分类等等都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我们认识到电脑的作用之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认为就只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是完全不够的,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第一点就是会使用电脑,我们身处21世纪就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让自己在竞争极大地社会不至于没有出路。

7.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七

一、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并未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内涵,有时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功能,所以经常又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教学现象。从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现象去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 无关因子干扰过多,影响了学习重点

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可以呈现更多的资源信息。但问题也恰恰如此,一些教师为了凸显多媒体的视频效果,课件做得过于花哨。

这样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无意之中强化了与知识无关的因子,干扰了主要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不能过分看重界面的情景效果,应突出数学的主要内容。

2. 媒体演示分量过重,忽视了传统手段

媒体演示确能达到直观、形象把静止的物像进行动态化的处理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学生的动手感知。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他完全依靠计算机的课件演示,学生从头到尾观察屏幕来回答与长方体有关的特征。我们觉得这样的教学又显示了另一方面的单调,在图形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直接触摸模型是非常必要的。尤其长方体的物件随手可得,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去找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如长方体的纸盒等),课中先让学生观察手上的物件去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它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是怎样的这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又是怎样的。当学生在认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刚才学生发现或者还没发现的特征。

3. 媒体展示时机不当,降低了思维价值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尤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多媒体演示确实能很好地启迪思维并演绎思维过程,但如果运用时机不当就会降低学生的思维价值。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当学生尝试“37+25”的计算后,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制作的动画课件。课件演示了个位上7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得到1根小棒,把12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移到十位上,则十位上就由原来的3个十加上2个十,再加上进过来的1个十得到6个十。显然课件的演示是相当形象的,但也正是课件的演示占据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计算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算或者先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去演示以上的课件,其思维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合信息技术

我们知道教学研究一定包括教学手段的研究,而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那怎样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运用,我觉得应该抓住信息技术的特有功能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1. 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会给课堂带来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而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一般可从生活化情境和本体性情境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但无论是生活化情境,还是本体性情境,总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要看情境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二是要看情境是否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2. 突破难点

在数学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单靠语言传输和传统手段的演示,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思索的问题,那用好信息技术可以解决教学上的许多难点。比如“圆的面积”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它的面积越接近长方形,这样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转化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利用Flash动画软件,制作一个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并逐步展示拼图的过程。

同样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把圆柱沿着底面半径平均切分成8份、16份、32份,再把它们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在观察、想象中会感受到随着切分份数的增加,长方体底面的长越来越接近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

3. 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说每一节内容和每一个教学环节只要精心设计,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那如何借助多媒体拓展思维,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如何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二是如何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关键要针对内容的特点和思考的需要进行。比如在以上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除了把圆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外,还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求学生把圆割拼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如果仅靠学生凭空想象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就能把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演绎得非常清晰。

在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做法上,特别要注意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再利用计算机呈现想象的图像,从而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高的本质内涵,先针对高的定义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借助计算机从一个三角形先画上一条底边上的高后,就把这个三角形连同这条高一起进行旋转,使学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不管三角形怎样转动,这条底上的垂线仍然是这条底上的高。

4. 联网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只要有信号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这样的技术必将会引进到课堂中来,它是课堂教学形式变革的趋势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经把网线接进了教室,也有许多学校开通了校园无线网络。更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我们看到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即时把网上的视频、图片、数据直接展示到教室的屏幕上。

除了此之外,我们还曾经尝试过让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方法或所要画的图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总控制台反馈更多学生的作品和思考方法,及时地组织学生当堂评价、矫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能够实现快速、随机、面广的检测效果。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课堂评价效率需要一定的设备,目前还只能在计算机教室里实现这样的即时评价要求,但我们相信随着技术与设备的快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一定有更多的教室实现这种即时评价的方式。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在“第十二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所说的:“未来的教室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多维度的交互……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当然互联网还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我们一些教师借助互联网,把课堂上的课件、学习单等学习资源包发至学校网站或班级QQ群,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继续温习。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QQ群聊天室里,组织或参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讨论或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家长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为班级授课制下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学习困难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落实了不同群体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8.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15

小学数学逻辑性强又很枯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集中时间短,很难学好这门课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找解决方法。过去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被动①。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使实际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开始进入到校园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可是,即使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多年,还是有很多教师不能有效运用该教学方式。因为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快速发展中,每天都有新的科技成果出现,而一些教师明显跟不上这个节凑,教学方式滞后给在小学生教育中全面实现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解决掉这个问题。为此,我们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师,是教育别人的教师,所以就不需要学习了,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还有这样的思想是很不应该的。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将最新、最好的知识都教给自己的学生,努力去学习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以便于能够担负起教育小学生的重要责任。

二、将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连接

小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要想做到这一点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数学教学融入到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设置好玩的生活情境,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小学生的视野中,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以动画制作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小学生通过动画形式就可以学会课本上的加减乘除的方法。然后,教师还可以将动画中的情境套用在小学生身上,将动画中小商贩做生意的情境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小学生通过这种游戏很有可能会喜欢上这门课程,在课余学生也可能会进行这样的游戏,还可能在家里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这样的互动学习。其实,这也是一种延伸学习,将使得学生学到更多知识②。

三、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才会认真去学习这门课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③。我们可以对多媒体加以利用,如运用网络上的无限的资源,或者将当时的实时热点作为教学的例子,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課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

数学和其他课程不一样,没有很生动好玩的故事可讲,没有太多的游戏可做,大多时候需要背公式、背乘法口诀。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毫无乐趣可言,用不了多久,学生就会厌倦,对学习数学开始产生抵触情绪。还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原因就是觉得数学太抽象,太复杂,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讲,更是觉得不知从何下手。而教师担负着让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使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要想方设法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而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努力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得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注释:

① 高志刚.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3):151.

② 张晓贵,郭世平,方明华,栾庆芳.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0.

③ 王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4(12):265.

9.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信息即资源,它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是像黑板、粉笔、三角尺和圆规一样使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像图书馆、资料室一样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时还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创新的有力工具。“整合”应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二、通过整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通过整合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但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1)关注课件,过多的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中,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授课式从头到尾都要使用课件,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忽视教学过程。

(2)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的人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这就再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现代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准备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计算机。

10.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1、校级精准测评标准进一步量化并实施。

2、提高区域教研开展的有效性。

3、县校两级管理团队成员专业化。

当县校两级管理成员进行自我研究时,我们共同开始探寻一个问题:我们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巧合,还是这其实是一个更广阔的、已经有所改变的环境的缩影,并且能够对其它单位和个人、每一个组织都能产生影响?我们在团队中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学生,我们把自己的个人经历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视,并认真做自我否定。对于以前被证明有效的流程,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按部就班的实施也不会有问题,问题是这些流程是否是当下的环境是最好的、最优的方案呢?

11.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化 意识 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1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正确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以往的教学手段相比,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l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验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又如,现在已经是春季,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屏幕显示: 第一小组: 每行l1棵,共种了7行; 第二小组: 每行7棵,共种了11行。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先求出他们各自种的总棵数,再进行比较)

板书: 11 × 7 = 77( 棵) ; 7 × 11 = 77( 棵) 。

师: 请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结果相同,因数相同) 那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 11 × 7 = 7 × 11。

通过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方式,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适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心理。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学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我先利用计算机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让学生目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由于两个角大小差不多,所以目测不出真实结果,究竟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我利用动画平移其中的一个角,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让学生再一次通过目测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配上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感官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在此基础上,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l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等概念。

三、化肤浅为本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传授有关几何初步知识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几何形体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他们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CAI课件展示6个彩色的长方形( 两两相同) ,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变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使学生产生南平面到立体,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四、直观演示结合,突出教材的重点

多媒体技术的形象化和直观化特征,克服了传统教学单一的局限,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把丰富的信息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向学生进行传输和反馈,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也使教学环境得到延伸和扩展。逐步达到自发地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多媒体网络技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可以参与演示、参与交互,由学生把握演示的时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测试能力打破“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尤其利用网络教室或聊天室,在一些开放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探讨,使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作为课改下新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使不同的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资源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学生的学习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也可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时,通过创设“请同学们制作假期旅游方案( 方案中需说明所乘交通工具和所需时间等) ”这样一个非良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自己喜欢的几个旅游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通过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制作出旅游方案。

六、结论

13.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在这些日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学习中,使我感受很深,受益非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下面就本次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讲解示范是体育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体育技术动作,教师不仅需要进行必要的讲解,而且需要进行规范的示范。因为一般来讲,只有讲解,没有示范,学生只能得到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只有教师的示范,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看到一个具体的动作形象。所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在体育教学的教法应用中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不可偏废,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讲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地运用语言法、直观法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语言法与直观法是互相渗透使用的。语言法又主要以讲解实施,讲解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和要求等,以指导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地了解所学技术动作的全过程。

首先,教师在讲解时要根据不同项目内容和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动作的关键所在。其次,讲解要精炼,对于技术动作的重点环节部分,也就是把握了教与学的关键。力求讲得透彻,讲在点子上使学生明确技术的关键,务必使其牢固掌握。

二、示范

示范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作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因此,教师的示范不仅要规范,还要特别注重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如在武术教学中,教授基本动作时,采用横队队形,教师就应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顶点方位示范,如果是复习套路,采用横队集体练习,教师就应站在队伍的的左前方带领学生练习。又如短跑的“起跑”教学,就应让学生站在起跑线的两侧观察教师示范,这能使学生的视线始终随教师的示范动作移动。实践证明,这几种位置的示范方法最能让学生便于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教师应尽量把示范动作的方向、路线与学生跟做的方向、路线相致,可采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等形式。如果教师示范的位置和方向选择不当,会影响部分学生因看不清完整、正确的动作连贯性而产生错觉,形成错误的技术概念,就失去示范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的示范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要领十分重要。

让我对体育的组织教学长了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其次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学生就会兴奋过度,就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反之,课堂一直处于静态之中,课堂气氛就可能受到抑制,就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动静”交替的节奏来调控课堂。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教师来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应当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继续学习,使之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

14.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通过网络学习培训,《初中数学数与代数》课程学习,本人对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部分的要求有整体基本了解,知道了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数与代数内容包含哪些内容,其侧重点在哪里,一定程度上了解每个具体的知识点具有哪些重要的价值。

在视频讲座中三位老师共探讨了六个话题,前三个话题针对内容,分别是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后三个话题针对能力,分别是运算能力、符号意识与代数的思维特点、模型思想。三位老师对各个内容从重点、内容变化、价值及作用三个角度对课程标准修订稿和我们进行了解读 , 对各个能力也从意义及作用、在标准中的含义、与内容的联系、如何培养该能力这几个方面和我们进行交流。讲座设计的课程结构清晰,还辅以大量案例,从理性的角度和直观的方法呈现课程标准修订稿对数与代数部分的要求。

初中代数的三大部分内容“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是紧密相联系的。“数与式”是“方程与不等式”及“函数”的基础,一次式对应着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一次函数,二次式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分式对应着分式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而“方程”与“函数”又是紧密相连,一元一次方程对应着一次函数,分式方程对应着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对应着二次函数。认识到了这点,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初三中考的复习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三者的联系进行,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个系统性的认识。而要很好地实现这三者的联系教学,我觉得可以以变式练习的形式进行,比如利润问题的解决,当利润已知时,往往是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而当利润未知时,往往要建立二次函数来解决,那么在这种题型中,就可以以改变条件的方式进行变式练习。

15.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 篇十五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去实践、去执行。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不太会用信息技术, 大多数教师只会利用幻灯片实施教学, 很少利用动画技术与交互特性。这些教师往往将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搬到幻灯片上, 这不仅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也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有教师会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课件, 顺着别人的思路教学, 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教学质量。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不准确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 重点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 会让课堂教学画蛇添足, 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 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求, 也忽视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切入过早, 会影响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效果, 切入过晚,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难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得不到重视

从教育部门来讲, 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还有待完善。教育部门提出的小学数学课程信息化要求过于笼统, 不利于学校落实。小学校园本身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意识也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效果。一直以来,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崇尚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 忽视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会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方法

(一) 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无论是教育部门, 还是学校本身, 都应当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出台正式文件, 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细则, 才能让各个学校的管理者与数学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去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是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重要方法。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突破升学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诸多限制, 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个人角色, 通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引导小学生找到高效的学习工具,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 而不是控制者。除此之外, 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探讨, 共同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让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 都需要相关情境的支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情境去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会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具有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 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丰富, 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顺序”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情境创设的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一些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源, 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关于位置与顺序,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这三类位置与顺序关系, 利用课堂真实情境与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多种情境实施教学, 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展示位置与顺序, 更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呈现一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 像喜羊羊、美羊羊等, 让学生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位置与顺序。这样的情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去播放一小段视频, 随机暂停, 让小学生选择画面中的一样东西说出位置或顺序,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自由度与趣味性。

(三)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解决重难点问题

解决重难点问题,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去多种感官刺激,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更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 某些类型的应用题很难题解。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抽象的数学应用问题, 将题目中的文字与真实的图片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小学生少走思维弯路, 促进解题效率的提高。像在讲解相遇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画图功能, 与小学生一起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变成为计算机屏幕中的图, 用不同的形状表示甲、乙双方, 更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让应用题动起来, 解决思维难点。

16.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篇十六

主题词:信息技术发展需要 培养能力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社会里,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爆炸,随处都是信息。谁能及时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谁就是最大的赢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信息论和教育教学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的有兴趣,就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有负担。要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就能满足这一需要。例如:在复习几何图形时,多媒体屏幕首先放出学生学过的形体。学生看到这些,非常兴奋,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并能根据图形总结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组合图形,学生都能顺利进行解答。这样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数学概念和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這对小学生理解掌握都带来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更大难题之一,就是课本知识远离学生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既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认识时间”这课时,因为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单靠教师讲解,或待用传统的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了学生直观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

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关键看教学是否突出了教学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显得更有活力。在复习立体图形时,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立体图形,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然后选派一名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理由,从而理解归类的思维方式,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再比如教学数的认识,在传统教学中,常常借助书中的插图或挂图来给学生讲解。而这些都是静止不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采用多媒体的课堂里,就可以将图治制成多媒体动画课件。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情景九显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对数的认识九显得具体。就更加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当然信息技术不可改变其他工具辅助地位,需充分发挥其优势,服务于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度”,不可乱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任何的改革也不会一帆风顺。让我们在教学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努力开创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

17.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实践 篇十七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电脑展示三个六边形),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电脑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学生读7、14、21、28、35、42、49。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板书: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1)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2)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1)学生小组活动。(2)学生小组汇报:

①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②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1)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2)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如:二七()()七三十五七七()()七四十二

师:三七二十一生:3×7=21

7×3=21(3)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句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文字,请学生寻找这段文字中的乘法口诀。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电脑突出显示“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4)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1、巩固记忆 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自己操作并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

2、口诀整合练习

显示一个灵活的算式翻板,既可以巩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复习前面学过的1-6乘法口诀,将前后口诀联系起来。

3、挑战自我

(两人合作,在计算机上操作)电脑随机出10道题,含有7及1-6表内的乘法,要求学生输入算式正确结果,电脑最终出示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也可以选择再挑战一次。环节四:总结欣赏,交流掌握(1)欣赏

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朗诵的唐诗《咏柳》,请你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并说出想的过程,说出相关口诀。师:像这样每句七个字的诗,又称七言诗。

(2)交流掌握7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3)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信息技术对整合点的支撑

18.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国培心得体会 篇十八

一是此次培训中课程的设置丰富,培训的主题鲜明,学习内容帖近实际工作。此次国培课程设置从学生、教师、评价的视角解读了新课改的诸要素,整个课程的安排紧紧围绕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要求,主题鲜明,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文化性,对初入课改的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培训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角度,多从理论的角度讲解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理念和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使本人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提高,受到了有益的启发。

二是此次培训拓宽了眼界视野,拓展了思想思维。本次培训授课教师各有侧重、各有精辟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深有启发,明白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点,充实了做好工作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信心,这是一次思想观念更新,工作方法改进和提高的培训。

三是积极应用培训结果,促进工作的开展。此次国培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参加新课改老师的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业务技能的提高,

四是对本次培训和今后培训的建议。建议今后的培训,多研究教师培训细节,整合优秀的教师培训者资源,打造一支教师培训者队伍,追求培训实效。

19.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小学数学 篇十九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突破,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形成分数这个概念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个分数概念对以后的知识运用和掌握又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和已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感知、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东西。这不但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这里只有一块月饼了,你和你同桌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一人一半,不多不少。

师:是的,一人一半,不多不少,就是平均分开,才算公平。可是,不是1个月饼,不是2个月饼,平均分的一半月饼怎样用数字表示呢?

(老师黑板演示,并且用语言进行描述,一个月饼2个人平均分,每人所得的月饼那就是。)

师:同学们,如果月饼多分给同桌一点点,就一点点,还能不能用平均表示呢?

生:不能。

新课程改革,数学学科最大的进步就是教学生活化,老师要努力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始终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把学生引入生活的情境之中,达成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凭借老师灌输和学生记忆,必须通过学生们开动脑筋,动手来进行实践,实践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情境能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已有数学结论的局面,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调动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这种情境式也正好契合了“孩子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育原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动手参与的课堂空间,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平移、旋转的知识,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动手在硬纸片上画出若干个方格,再准备适当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做一个圆形表的模型,通过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观察表针的旋转特点。教师引导:把甲乙两个正方形,相距2格分别放在固定的格子里,让后把甲向左移动5格,乙向右移动5个格。同学互相交流。同时,学生们动手画一画图形的移动,教师指导,先确定图形几个关键的点,再画出对应的点,再连接平移后的点。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们动手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

课本上获得的认识总归是表面化、不深刻的,小学生要想理解抽象知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生活实践中的体验。老师就应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把学生们带入实践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已被广泛地认可和使用,它有着传统“凭借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模式不可具有的优势。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面对思维处于形象阶段的小学生,老师根据他们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们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为了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除了同学们动手实践操作外,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地演示,把学生们引入空间移动的情境之中。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ppt演示同时进行,通过操作鼠标,让各种图形在格子中上下、左右平移,演示旋转现象,从而在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知识要点。同时老师搜集大量视频和图片利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进一步巩固平移、旋转方面的知识。

多媒体图、文、影像,解决了数学概念枯燥乏味的难题,创设合适的情境,把抽象变成直观,把静态变成动态,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在多媒体应用中,教师切记流于形式,满课堂的花架子,知识要落到实处。所以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恰当应用。

2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刍议 篇二十

一、多媒体呈现形式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构建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二、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之前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教学探究学习之始,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告诉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现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新课改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这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识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年、月、日”中,我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随机观察年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有只有28或29天。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可以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

上一篇:电力局作风建设心得体会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