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

2024-09-23

研究对象(16篇)

1.研究对象 篇一

“六五”普法的对象研究

从1985年开始的“一五”普法到今年的“五五”普法,历时二十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已取得很明显的社会效果。虽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是依法治国的实现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实现。其中,普通民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信任程度,对于依法治国的实现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仍需大力推进普法制度建设,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抓重点、促全面,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它同样适用于普法教育中。“五五”普法对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作了要求,针对重点对象、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六五”普法仍然要突出重点普法对象,明确重点普法内容,狠抓重点工作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六五”普法取得积极的和突出的成效。以下是笔者对三个普法重点对象的一些研究:

一、将大学生作为普法重点对象的意义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 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二、对青少年开展普法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成长在一个健康、法制的社会环境中,但一些侵权行为却给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有些孩子无法忍受这些带来的痛苦,出走,甚至轻生,有的为转嫁痛苦去伤害别人,所有触目惊心的事实,说明了我国青少年法律观念的淡薄,不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约束自己,因此,对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尽管我们的学校、社会、媒体进行了一些普法的宣传,但是效果却不甚明显,有些学校的法律教育形同虚设,这就为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留下了隐患。有些青少年犯了罪却都不知道,可见,进行法制教育十分必要,进行普法教育就是使未成年人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会有什么法律后果,受什么处罚。通过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实际生活中,屡见“无知而无畏,无畏而犯罪”的实例,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有效地避免违法犯罪。如果我们不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放任违法行为的蔓延,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无安定可言,人们无法安居,如何乐业,无法乐业,又如何创造社会财富呢?无法创造财富,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又怎能实现?我们的民族又如何实现伟大复兴呢?

三、把农民作为普法重点对象的必要性

自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普法宣传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样需要这样的土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普法20多年的发展进程,在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法律的了解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农民百姓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接受法制学习教育的机会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少,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制需求与落后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 “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访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因此,所以在广大农民百姓中,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农民依法做事的观念、法律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 篇二

被研究对象, 即一个陈述句中我们所讨论的, 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物体, 如果是运动的, 它就是动作的发出者, 或者说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者;如果是静止的, 它就是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保持不变者。而被研究对象的确定也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类型一可以从陈述句中明显地看出被研究对象的例子:

例1: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和“月亮在云层里穿行”这两种现象。在这里, 人们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太阳、月亮B地球、云层C太阳、云层D地球、月亮

分析:对于“太阳从东方升起”, 压缩后即“太阳升起”, 显然, “升起”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太阳, 即被研究对象, 它相对于地平线 (地球) 上升, 所以参照物是地球;对于“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压缩后即“月亮在穿行”, 显然“穿行”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月亮, 即被研究对象, 它相对于云层的位置时刻在改变, 所以参照物是云层。

例2:平时我们所说月亮躲进云里, 是以——为参照物, 乌云遮住了月亮, 是以——为参照物。

分析:对于“月亮躲进云里”, “躲”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月亮, 即被研究对象, 它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所以参照物是云;对于“乌云遮住了月亮”, “遮”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乌云, 即被研究对象, 它相对于月亮位置发生变化, 所以参照物是月亮。

类型二被研究对象隐藏较深, 容易和参照物相互混淆的例子:

例3: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实船行。”其中, “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为参照物的, “是船行”是以——为参照物的。

分析:这里“看山恰似走来迎”可压缩为“山走来迎”, 显然, “走来迎”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山, 即被研究对象, 它相对于词人自己的位置越来越近, 所以参照物是词人自己;而“是船行”中, “行”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船, 即被研究对象, 它相对于岸或岸边的青山位置时刻发生变化, 所以参照物是岸或岸边的青山。

3.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研究概述 篇三

1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研究量化分析

从总量上看,文献量只占同期全文中涉及“档案执法”与“档案行政执法”7447篇文献的0.24%。18篇文献分布在1999年至2012年14年间,年均仅1.3篇。18篇文献分布在11种期刊上。平均期刊发文量为1.64篇。其中,档案学期刊9种,占81.82%;发表文献16篇,占88.89%。档案期刊中核心期刊5种,占期刊数的45.45%,发表文献10篇,占55.56%档案学期刊。值得关注的是,《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这两个纯学术研究杂志,没有一篇。

作者情况:独著13篇,合著5篇,其中,2人合著1篇,3人合著与4人合著各2篇。合作率为27.78%,合作率较高。但无一位文章超过两篇的作者。

18篇文献中的12篇署明了单位,在这12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9个,占到了75%,其中,省级3个,市级5个,县级1个。其他单位3个,只占25%。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的关注度高于省级与县级,省级对此关注度次之,县级最低。

2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研究主要观点

在18篇文献中,对档案执法客体(对象)进行界定的有16篇,主要包括: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的界定与特殊性两个方面。

2.1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界定。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将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界定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持这种观点的有6篇文献,占38%。二是界定为:“国家机关、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持这种观点的有3篇文献,占19%。三是界定为:“既有普通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又有党政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持这种观点的有3篇文献,占19%。四是笼统地界定为:“机关单位”。持这种观点的有2篇文献,占12.5%。五是界定为:“档案的违法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有1篇文献,占6.25%。六是界定为:“所辖区域内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并特别强调“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综合档案馆”也是档案执法客体(对象)。持这种观点的有1篇文献,占6.25%。

2.2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的特殊性。16篇文献中,涉及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的特点的有12篇,占75%。一是强调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的“强势”。有6篇文献认为,档案执法客体(对象)是“国家权力部门”、“领导机关”居于“强势”地位;其中,有3篇文献同时认为档案执法主体(档案局)相对于档案执法客体(对象)是“弱势”部门,处“弱势”地位。二是认为档案执法客体(对象)与一般行政法的执法对象不同。持这种观点的文献有9篇,占到了56.25%。

3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从上面的分析看,总体上研究者少且分散,研究还没引起足够关注,活跃度不高,时断时续。研究缺乏系统、持续与深入。对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的界定尚不统一,学界与实践部门均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知。对档案执法客体(对象)的特点也缺乏系统的研究与科学全面的认识。这种状况长此以往继续下去,将对档案执法研究与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4.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四

政府经济学在国内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春秋出版社(北京)出版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斯蒂格里兹(Joseph E.Stiglitz)的《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s》(《公共部门经济学》1986),当时书名译为“政府经济学”。该书以美国的政府、政治及经济过程为对象,主要分析公共部门的行为,其中以政府支出和税收为主。书中的分析单位以联邦政府为主,也谈到州政府。作者的出发点是混合经济下的政府作用,分析的依据是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共物品理论。

斯蒂格里兹把公共部门经济学当做一种经济学,从“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和如何决策”这些经济学通常要回答的问题来定义研究对象,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侧重于研究在公共部门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关于政府的作用,公共部门内部选择范围的限度,政府对私营部门的诸决策的影响程度等的一门学问”。具体而言,即研究社会资源中应该用多少来生产公共物品;什么时候政府应该对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负有直接的责任,什么时候政府从私人企业中挑选这些公共物品;什么公共物品应该生产,谁从公共物品中受益;“有一个领域是政府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学其他分支所特别关心的,即集体选择的确定过程”。在给出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政府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活动上,包括三个方面:

搞清政府参与哪些活动和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尽可能地理解与预测政府这些活动的全部结果;

评价各种政策。

斯蒂格里兹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既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又有规范经济学的内容,这其实已经不是典型的经济学了。

从公共部门的角度谈政府经济学的还有“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早在1980年,斯蒂格里兹就与安东尼·E.阿特金森合著出版了《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的中译本——《公共经济学》。他们对“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没有作严格的区分,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但在这里斯蒂格里兹和阿特金森特别指出了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认为公共经济学发端于财政学,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是公共部门的主体,所以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公共经济学对财政学有所扩展,“更注重财政收支对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更注重严格的数理经济分析”。“公共经济学还研究公共经济部门本身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即回答为什么需要有公共经济部门,其活动的领域„„还涉及公共部门产品的定价问题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问题”。1 以政治学的眼光,《公共经济学》一书中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没有进行区分,这是该书的一个疏漏。

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彼·M.杰克逊发表了《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表明公共经济学已经从美国走向世界,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同。作者也强1 蔡江南等:见安东尼·E.阿特金森等著:《公共经济学》(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蔡江南等译,“译者的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4。

5.论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 篇五

论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作 者:葛红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A841关键词:隐喻 理解 辨认

6.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与研究论文 篇六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法所调整的在特定领域内的社会关系,即一定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社会矛盾,这是决定民法这部法律部门存在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是其同邻近的法律部门相区别的基本标志。因此,调整对象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必须明确的问题,往往也是议论较多的理论问题。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亦复如此。

一、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学说

自古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法学者们关于民法调整规范的学说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表明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及开放的永恒课题。

最早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学说是盖尤斯将民法概括为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后来萨维尼对盖尤斯的论断进行了继承和补充,他认为“法律调整人本身和法律关系。后者包括人身关系、债的关系、继承关系和家庭关系。”1961年《苏联民事立法纲要》将民法的调整关系强调为财产关系以及与人身有关的非财产关系。此学说也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民法通则》通说认为民法所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二、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按照民法同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规律以及前人的研究结论,因此民法的“商品关系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财产关系历来为民法所调整的对象,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和“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但是,财产关系并非都是民法调整的对象;民法只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的特点一是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一旦进入民事领域,便在平等基础上发生具体财产关系,都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二是等价有偿。不等价交换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相抵触。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无论发生在公民之间、法人之间,还是发生在公民与法人之间,都是由我国民法所调整的。

三、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民法只规定有关商品关系的内容,而将与商品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人身关系排除在民法之外,并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原因是:第一,民法是反映社会关系的法律形式。它不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只反映那些单纯、直接的经济生活条件,而必须同时反映与之特定的商品关系有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起到宏观调整作用。第二,继承权是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延伸和公民取得财产的一种法律形式。但继承权同商品经济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它本身不属于商品范畴,但也需要民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第三,债权是财产的流转和归属状态,也反映了一定的商品关系,它的内涵除了以合同为核心内容之外,还包括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等原因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而这几种情况都不反映商品关系,却都需要民法来加以调整。第四,我国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中带有明显的人权主义色彩,强调尊重人格、诚实信用和相互协调等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身权利也越来越加以重视,这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方向。[2]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在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同时,强调对人身关系尤其是人身权的调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四、结论

一部完备的法律要具备以下四部分即主体、行为、权利、责任,民法也不例外。[3]首先,一切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主体,即财产需要有自己的“监护人”。没有承担义务的主体,则一切权利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民事主体无论是公民个人,或是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以及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的国家,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体。其次,主体要真正取得民事权利,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还要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它可以是亲自进行民事活动,也可以通过合法方式由代理人代为实施,其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具体的权利义务。[4]再次,一切行为追求的目标是权利,这是民法的核心部分。民事主体正是为了取得某种权利,主体才有意识地实施法律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法律后果。最后,民事责任是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

7.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研究 篇七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日趋成熟, 有关的国际标准相继出台。ODMG (OMG所属的对象数据库管理组) 分别于1993, 1997, 2000年提出了对象数据库标准O D M G 1.0, O D M G 2.0, O D M G 3.0, 制定ODMG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让ODBMS的用户编写的可移植的应用, 能运行在多个OODBMS的产品上。本课题的接口实现部分就是参照ODMG标准来实现。

ODMG对象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概念。

(1) 数据建模的基本原语是对象 (Object) 和文字 (Literal) , 每个对象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 文字没有标识符。

(2) 对象和文字都可以划分为类型 (Type) , 同一类型的对象或文字具有相同的行为和状态, 对象可以称为类型的实例。

(3) 通过一组性质 (Property) 来定义对象的状态, 性质可以分为两种:对象的属性 (Attribute) 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Relationship) 。

1 对象与对象标识

1.1 对象结构

对象是由一组数据结构和在这组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的程序代码封装起来的基本单位。对象之间的界面由一组消息定义。一个对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属性集合:所有属性合起来构成了对象数据的数据结构。属性描述对象的状态、组成合特性。对象的某一属性可以是单值的或值的集合, 进一步地, 一个对象的属性也可以是一个对象, 即对象可以嵌套, 从而组成各种复杂对象。

(2) 方法集合:方法描述了对象的行为特征。方法的定义包括两部分, 一是方法的接口, 二是方法的实现。方法的接口用以说明方法的名称、参数和结果返回值的类型, 也称之为调用说明。方法的实现是一段程序代码, 用以实现方法的功能。

(3) 消息集合:消息是对象向外提供的界面, 消息由对象接收和响应。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的“消息”与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消息含义不同。它是指对象之间操作请求的传递, 而不考虑操作实现细节。

1.2 对象标识

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不变的标识称为对象标识 (OID) 。对象通常与实际领域的实体对应。现实世界中, 实体的属性值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改变, 但是每个实体的标识始终保持不变。相应的, 对象的部分 (或全部) 属性、对象的方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但对象标识不会改变。

1.3 封装

OO模型的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封装。每一个对象是其状态与行为的封装。

封装的意义在于将对象的实现与对象的应用互相隔离, 从而允许对操作的实现算法和数据结构进行修改, 而不影响接口, 不必修改使用它们的应用, 这有利于提高数据独立性。

2 类和类层次

在OO数据库中相似对象的集合称为类。每个对象称为它所在类的一个实例。一个类中所有对象共享一个定义, 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属性取值不同。可以看到, 类的概念类似关系模式, 类的属性类似关系模式中的属性:对象类似元组的概念, 类的一个实例对象类似关系中的一个元组。可以把类本身也看作一个对象, 称为类对象 (Class Object) 。

3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模式演进

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是类的集合。模式为适应需求的变化而随时间变化称为模式演进。模式演进包括创建新的类、删除旧的类、修改类的属性和操作等。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 模式的修改比较简单, 主要有如下的模式修改操作。

(1) 创建或删除一个关系。

(2) 在关系模式中增加或删除一个属性。

(3) 在关系模式中修改完整性约束条件。

OODB应用环境对OODB模式演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使得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的修改要比关系模式的修改复杂得多,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模式改变频繁。

使用O O D B系统的应用通常需要频繁地改变O O D B数据库模式。例如O O D B经常运用于工程设计环境中, 设计环境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变化.设计自身在不断变化, 以纠正错误或修改设计使之更完美、更适合于实际:而当设计者对问题及其解决有更深刻理解时也会修改模式。

(2) 模式修改复杂。

从上面讲解的OO模型特征可以看到OO模型具有很强的建模能力和丰富的语义, 包括类本身的语义、类属性之间和类之间丰富的语义联系, 这使得模式修改操作的类型复杂多样。此外, OODB中模式演进往往是动态的, 动态模式演进的实现技术更加复杂。

3.1 模式的一致性

模式的演进必须要保持模式的一致性。模式的一致性是指模式自身内部不能出现矛盾和错误, 它由模式一致性约束来刻画。模式一致性约束可分为唯一性约束、存在性约束和子类型约束等, 满足所有这些一致性约束的模式则称为是一致的。

(1) 唯一性约束, 这一类约束条件要求名字的唯一性。

(2) 存在性约束, 存在性约束是指显式引用的某些成分必须存在。

(3) 子类型约束。

3.2 模式演进操作

下面给出一些主要的模式演进操作, OODBMS应该支持这些模式演进。

(1) 类集的改变; (2) 己有类的成分的改变; (3) 子势超类联系的改变。

3.3 模式演进的实现

模式演进主要的困难是模式演进操作可能影响模式一致性。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类集的改变比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的改变要复杂得多。因为类的修改操作可能会影响到其它类的定义。例如, 改变了一个类的属性名, 这需要所有使用该属性的地方都要改名。

因此, 在OODB模式演进的实现中必须具有模式一致性验证功能, 这部分的功能类似编译器的语义分析。进一步, 任何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修改操作不仅要改变有关类的定义, 而且要修改相关类的所有对象, 使之与修改后的类定义一致。所谓转换的方法是指在OODB中, 己有的对象将根据新的模式结构进行转换以适应新的模式。例如, 在某类中增加一属性时, 所有的实例都将增加该属性。这时还要处理新属性的初值, 例如给定一缺省初值, 或提供一算法来自动计算新属性初值, 还可以让用户设定初值。删除某类中一属性时只需要从该类的所有实例中删除相应属性值即可。

参考文献

[1]数据库系统基础Ramez Elmasri[M].人民邮电出版社.

8.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应用研究 篇八

【关键词】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

1.软件工程的定义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面结合起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这就是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运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其中,计算机科学、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造规范、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

2.软件工程方法的流程

2.1软件计划

在设计任务确立前,首先要进行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理解工作范围和所花费的代价,然后做出软件计划。

2.2软件需求分析

对用户要求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用户要求软件系统做什么,并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作为用户和软件人员之间共同的约定。

2.3软件设计

根据需求说明建立软件系统的“结构”,包括数据结构和模块结构。这部分又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2.4软件编码

按软件设计的要求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

2.5软件测试

发现和排除程序中留存的错误,经过测试排错,得到可交付运行的软件。软件测试又分为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两个阶段。

2.6软件维护

经过测试的软件仍然可能有错,另外,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的操作环境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交付运行的软件仍然需要继续排错、修改和扩充,这就是软件的维护。

3.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

3.1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的定义

面向对象技术(OO)是一个非常实用而强有力的开发方法。它是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创造出来的一种软件工具,具有方法的唯一性、高度连续性等特性,并把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对象编程集成到软件生存周期的相应阶段。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自上至下、自始至终地贯彻面向对象思路,可以用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也可以用于其他环境的开发,如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3.2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的特征和要点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法的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因此,面向对象方法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封装性:对象是数据和有关操作的封装体。

(2)继承性和类比性:在对象继承结构上,下层对象继承上层对象的特征属性和操作。不同的对象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时,常常把它们归并成一类。

(3)动态连接性:对象和对象之间所具有的一种统一、方便、动态地连接和传递消息的能力与机制。动态连接性便于在概念上体现并行和分布式结构。

(4)易维护性:任何一个对象都是把如何实现对本对象功能的细节隐藏在该对象的内部,这就增强了对象和整个系统的易维护性。

概括地说,面向对象方法具有下述四个要点:

(1)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的软件构件。面向对象程序是由对象组成的,程序中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对象由比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

(2)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类。每个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操作,类是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而施加于数据上的操作用于实现对象的动态行为。

(3)按照父类(或称基类)与子类(或称派生类)的关系,把若干个相关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也称类等级)。在类等级中,下层派生类自动拥有上层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操作,这种现象称为继承。

(4)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对象与传统数据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对它施加操作,相反,它是进行处理的主体,必须向它发消息,请求它执行它的某个操作以处理它的数据,而不是从外界直接对它的数据进行处理。

3.3面向对象建模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人们常常采用建立问题模型的方法。通常,模型由一组图示符号和组织这些符号的规则组成,利用它们来定义和描述问题域中的术语和概念。更进一步讲,模型是一种思考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把知识规范地表示出来。

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通常需要建立三种形式的模型,它们分别是描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象模型,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动态模型和描述系统功能的功能模型、这三种模型都涉及数据,控制和操作等共同的概念,只不过每种模型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这三种模型从三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角度模拟目标系统,它们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系统的实质性内容,综合起来则全面地反映了对目标系统的需求。

3.4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几个阶段

实际上,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时,阶段的划分是十分模糊的,通常在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间多次迭代。

(1)面向對象分析。面向对象分析(通常缩写为OOA),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面向对象分析的关键,是识别出问题域内的对象,并分析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问题域的简洁、精确、可理解的正确模型。在面向对象分析中,主要由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组成。在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起的三种模型中,对象模型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内核的。

(2)面向对象设计。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通常缩写为OOD)是一个逐渐扩充的过程。或者说,面向对象设计就是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求解域模型的过程。面向对象设计可再细分为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系统设计确定实现系统的策略和目标系统的高层结构。对象设计确定解空间中的类、关联、接口形式及实现服务的算法。

(3)面向对象实现。面向对象实现主要包括两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把面向对象设计结果,翻译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面向对象程序(通常此阶段缩写为OOP);第二项工作是测试并调试面向对象的程序。面向对象程序的质量基本上由面向对象设计的质量决定,但是,所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和程序设计风格也将对程序的可靠性、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可概括为如下的过程:分析用户需求,从问题中抽取对象模型;将模型细化,设计类,包括类的属性和类间相互关系,同时考察是否有可以直接引用的已有类或部件,选定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具体编码实现上一阶段的设计,并在开发过程中引入测试,完善整个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钮海燕. 大连:引智趋动软件产业国际化[J]. 中国经济快讯, 2001, (42) .

[2]学术文摘[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04).

[3]郭彦坤. 用软件工程方法规范应用软件的管理[J]. 中国金融电脑, 1998, (02).

[4]梁宁利. 利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对一个电子信息发布管理平台设计[J]. 科技经济市场, 2007, (10) .

[5]傅智杰.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在银行业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 2006,(01).

[6]崔启亮. 软件国际化与本地化管理[J]. 软件世界, 2006, (23).

[7]刘欣苗. 软件工程方法在MIS开发中的运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7) .

[8]吴立明. 面向对象的机械CAD软件工程方法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4) .

9.会计学与财政学研究对象辨析 篇九

会计学与财政学研究对象辨析

对同属于价值运动管理的.会计学与财政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的共同之处,以及二者的明显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了解、把握和运用这些差异,有助于开拓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认识会计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属性.

作 者:张建军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刊 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分类号:F230关键词:会计学 财政学 研究对象 比较 社会属性

10.研究对象 篇十

××党支部确定入党对象的研究意见

××党支部委员会于××××年××月××日讨论了×××同志的入党申请。自××××年××月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后,经过党支部一年多来培养教育和考察,×××同志能用党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党的认识正确,入党动机端正,理想信念坚定,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自负责××工作后,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主要缺点是:理论学习不够,工作热情高但有时不够细致。党支部认为,×××同志已基本符合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同意将×××同志确定为发展对象,并报××党委审核。

11.论词源学及其意义和研究对象 篇十一

【关键词】词源学 意义 研究对象

一直以来,具体词的来源都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在古代欧洲,希腊的哲学家曾经就词源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激励的探讨。其中,一部分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命名都是按照一定的习惯、规定确定的;另外一部分则认为其命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确定的,这就使得对词源学的研究一直由古代延续至今。

一、词源学的意义

1.在汉语中的意义。从汉语本身来看,由于其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象形文字,所以汉语本身并不存在词源这一问题,而是存在着字源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学者们通常不会将词和字很明确的区分开来,所以,其在对字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词源的问题。然而,虽然词源和字源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二者从概念上来看是基本吻合的。但有当前人们对于我国古汉语文化还不是十分的了解,同字源学相关的研究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因此,细致分析词源学中的类似理念和观念,从词源学来看资源学,对于进一步探寻汉字的起源和古代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词源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使用历史比较法来确定不同语言之间包含的亲属等方面的关系时,学者一般都是以基本词汇作为主要依据,从这些基本的词汇语言之中找寻其存在的类似或者是相同类型的发音形式,这就使得语言在音节上的差别也具有了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在汉语中的“红”,也可以被说成是“赤”,而从红字本身的结构构成上来看,其最开始是指粉红色;之后被泛指一些浅红色;到后来,在逐渐的发展和转变过程中才成为了现如今我们所将的红色。从词义上来看,在当今社会我们使用的语言,都是通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才拥有了现在的含义和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我们所谓的意义,在词源学中就被称之为词源意义。

3.为文化发展提供语言证据。虽然词源学中大部分的语言在产生的初期,其本质意义基本相同;但随着演变和发展时间的延长,其中的部分语言也逐渐出现了意义相反的情况。即一些本来较为抽象、用来表达性质等主要意义的形容词,逐渐衍生出了能够表示实际物品意义的具象形名词。例如,由汉语中的“刚”衍生出来的“钢”;由“疏”衍生出来的“梳”等。其中,前者是根据刚本身带有的刚硬、坚硬这一含义演变而来,后者则是因为本身齿相对较为稀疏而产生的。在古汉语中,“比”的含义是密,但为了能够将其很好的同“比较”这一词汇区分开来,便用我们现在使用的“密”来代替。由此可以看出,对词源学的意义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语言的演变等提供强有力的语言证据做证明。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所说的钱币中的“币”,是由纸巾的“巾”演变而来,其主要的指的就是就是古代人们在赠送宾客礼品和祭祀时所使用的束帛。而“布”在古代也被称之为钱币的一种,和德语中的Vieh、英语中的cattle所包含的意义基本相同。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看出,对词源学中词源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不仅可以帮我们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提供切实的证据支撑,还能够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意见参考。

二、词源学的研究对象

1.借词来源和词义演变。本文所研究的词源学,主要是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的。其中广义词源学主要包括了词义时期的演变,以及借词主要的发展来源。但从严格词源意义的角度上讲,前者主要属于历史语义学所研究的范围,后者主要属于语言接触学的主要研究范围。与此同时,在追溯某个词语时,如果不能够将这个词语最初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那么与该词语相关的词源问题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回答,所以,就需要滴词源词典中包含的借词的来源进行细致的研究。通过对相关人员编撰出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可以发现,语义史词典同词源词典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探究借词来源时,相关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比亲属语言材料的方式,对语音外貌和词义构拟进行有效的判定和分析,从而更好的找出两个词典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被研究对象本身包含的词源意义能够被真正的解析出来。

2.词的词根与构词词缀起源。在1976年出版的《语言学术语词典手册》这本书中的五百四十页上,将词源学这一概念定义为是:词源学是一门将词、词根、构词词缀的起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历史语言学科。由此而可以看出,词和词根、构词词缀起源等变成为了词源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但从实际上来看,由于构词词缀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同历史语义学中包含的比较语法比较相似,所以构词词缀和词尾起源与发展历史应该被摒弃在词源学研究对象之外。由此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词源学这一研究理论概念之中,其主要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了词和词根的起源这两部分内容。

总而言之,对词源学本身包含的意义,以及该学术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索,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拓展词源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使其对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积极意义,还能够为人们研究语言的起源以及语言词汇的含义等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极大的推动力。此外,在进行词源学研究分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想就要将具体词起源同句子中包含的语言单位起源有效区分开来,确保二者的概念、意义和具体研究对象不会被混淆。

参考文献:

[1]王亚楠,付亮.中西方词源学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192-193.

12.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篇十二

一、犯罪学的研究任务

犯罪学的研究有很多方法, 但是显然方法是在研究对象确定之后才进行选取的,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 人们往往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 选定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术流派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甚至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成了区分不同学术流派的标志。在对犯罪学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之前, 根据研究方法来确定犯罪对象显然是不科学的, 这会人为地制造很多混乱。科学的方法是首先对犯罪学的研究任务进行分析总结, 在确定犯罪学的研究任务之后, 再具体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研究任务有以下几点:

第一, 对犯罪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犯罪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般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既定规则的严重破坏, 而且在不同的文明和社会中, 人们对于犯罪的看法并不一致, 这反映在刑法上就是不同的行为在有的国家可能被刑法确认为犯罪行为, 而在有的国家却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犯罪学既然是以“犯罪”作为名称的一个学科, 那么首先应该对犯罪这一客观事物进行研究, 给出有关犯罪的科学、合理的解答。犯罪一般呈现出一些特定的规律, 如犯罪人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 犯罪行为的地区分布、犯罪的起因等等, 学者们可以根据掌握的素材, 作出概括性的总结, 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

第二, 为预测、防止犯罪作出努力。犯罪学研究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学问, 而是必须要应用于实践, 服务于社会。犯罪学在研究犯罪行为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对如何预测犯罪、如何防止犯罪, 作出一定的努力。例如, 犯罪学研究者可以根据所发生的大量案件, 总结出家庭暴力犯罪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 以此来防止家庭暴力犯罪, 维护社会的安定。又如, 犯罪学研究者可以根据职务犯罪的相关特点, 协同检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 制定职务犯罪预防的有关工作章程, 实现最大范围内对职务犯罪的控制。

二、根据犯罪学的研究任务确定研究对象

犯罪学研究的任务虽然是在研究犯罪规律的基础上, 为预防、控制犯罪服务的, 但是在这一理论前提下,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一个, 那就是犯罪规律:

第一, 犯罪规律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首先, 犯罪规律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不同的犯罪类型具有不同的犯罪规律, 例如毒品犯罪、抢劫犯罪、绑架犯罪均有其不同的规律, 不同的犯罪在行为模式、危害性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 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此外, 犯罪学所称“犯罪”与刑法学所研究的“犯罪”在内涵和外延上均存在不同, 一般来说, 犯罪学所称的“犯罪”的外延较为宽广, 因此这增加了犯罪规律的复杂性。所以, 犯罪学研究首先需要对犯罪规律进行研究。

第二, 犯罪现象不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而是犯罪学的研究素材。对于很多学者提出的犯罪现象应该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本文持否定态度, 认为犯罪现象并非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 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研究的素材, 而非规律。从犯罪现象中得出的一些概括性的结论, 就是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没有研究的必要, 因为犯罪现象可以通过对素材的搜集而得以掌握。因此, 犯罪现象并非犯罪学研究的对象, 仅仅是犯罪学研究的素材而已。

第三, 犯罪预防不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而只是犯罪学的研究目的。同样地, 虽然犯罪学的研究任务是在揭示犯罪规律的基础上, 为犯罪预防服务的, 但是犯罪预防本身不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而仅仅是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前文所引的储槐植的文章认为, 刑事政策也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 理由是刑事政策是学者在研究犯罪学的基础上, 协助有关国家职务部门制定的, 是犯罪学研究成果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反映, 其本身并非犯罪学研究的对象, 而只能说是犯罪学的研究目的。同时, 刑事政策在犯罪学研究中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变量, 但是其本身并非犯罪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犯罪预防在犯罪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犯罪学研究的目的, 但是犯罪预防对策是在学者对犯罪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而非犯罪学研究的对象。

三、结论

“一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 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所以需要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化。犯罪学研究的对象是犯罪规律, 并不包括犯罪现象、犯罪预防、刑事政策等内容。对于犯罪规律的研究来说, 至今没有学者否认犯罪规律应该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犯罪对象之外, 很多学者还附加了很多研究内容, 而事实上, 这些附加的内容都不应该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待。

摘要: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犯罪规律, 而犯罪现象、犯罪预防、刑事政策等等均不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而是作为犯罪学研究的其他部分而得以存在。如犯罪现象只是犯罪学研究的素材, 犯罪预防只是犯罪学研究的目的, 等等。为了将犯罪学研究科学化, 系统化, 必须进一步明确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犯罪学,研究对象,犯罪规律

参考文献

[1]王燕飞.犯罪学研究对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J].刑事法评论, 2008 (1) .

13.研究对象 篇十三

本文针对当前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开发不能满足自主学习者需要的现状,提出基于学习对象理论开发自主学习教学资源的.思路,并对开发过程进行了介绍.

作 者:李丽芳 董德森 作者单位:李丽芳(延边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

董德森(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14.研究对象 篇十四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研究物质生产一般的自然规律,而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既不是指生产力,也不是指生产关系或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解释有如下表述:“„„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使用“生产关系”这一词语,在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同时使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不是指生产关系,但也不是指“生产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国理论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在各种版本和各种体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是这样定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生产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有些论者也明确提出,“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但这也不过是一个联系问题,并不说明社会生产力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本身也属于西方经济学。但根据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解,西方经济学仅指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外的西方经济学说。在这里,我们只谈谈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

1、早期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上有这样几个阶段:古代思想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增长财富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财富增长;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领域中研究财富及其增加的;19世纪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一般。

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以消费者、生产者和生产部门为对象,研究如何获得最大满足或利益。这样,微观经济行为或人类行为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行为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他通篇研究总量,他以 GNP、总就业、总供给、总需求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家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行为。这种研究对象的转变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只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的局限,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结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他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斯蒂格利茨试图打破萨缪尔森所创立的同一教科书中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的做法,从而在其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这都表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论是财富及财富增长还是微观经济行为、宏观经济行为及二者的结合 ,实际上都可归到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中。具体说来:对财富增长的研究,不论是得自对外贸易,还是得自农业生产,都属于生产方式,因为贸易属交换行为包括在交换关系中,农业生产是当时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属于生产力的一种利用形式。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产值最大化,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实际上就是生产力利用方式的不同机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比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更具有解释力。

四、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应持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是阶级属性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它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它们的研究对象也截然不同的结论,事实上,不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马克思的一贯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只是表现在他们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所使用的方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但如果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持怀疑态度,必然会批判多于借鉴,否定多于肯定。实际上,以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这种态度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也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当然,西方经济学抛开生产关系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抽象地研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存与和谐,显然是片面的和有其阶级用心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问题,而且研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不同社会结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对西方经济学都应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我们在批评西方经济学的片面性时,不能带有自己的片面性,实事求是地承认西

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正确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赵淑英, 纪红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新探[J].鸡西大学学报,2002,(02)

[2] 卢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再认识[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2)

[3] 李增刚.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J].山东经济,1999,(05)

[4] 邹晓青.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兼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5] 薛治龙.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1)

[6] 方杏村, 华红莲.试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7] 冀纯堂, 郭冠清.重新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当代经济研究,2004,(07)

[8] 吕晓萍.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9] 陈祖华, 李宗卉.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03)

[10] 童水栋.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11] 张魁峰.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兼谈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0,(01)

[12] 朱正国.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J].济宁师专学报,2000,(01)

[13] 毓溦.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再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01)

[14] 谭运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3)

[15] 付廷臣.试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南都学坛,2003,(04)

15.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研究 篇十五

随着应用的日趋复杂和智能化,传统数据库的缺点一点点暴露出来,人们迫切希望产生一种新的数据库解决方案来适应这些复杂需求。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呼之欲出。而这个解决方案极有可能就是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技术机理并不高深,但它的设计思想却极有价值。在传统的面向对象应用开发中,由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开发风格完全不同于面向对象风格,使得许多程序员难以从复杂的SQL编程中解脱出来(尽管已经有一些成熟的ORM技术框架,如Hibernate,但程序员仍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库代码工作),从而也无法从实质上提高工作效率。

1 面向对象数据库概述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ODBS)首先是一个数据库系统,即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系统的处理能力,其次它也是一个面向对象系统,包含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可以用下面公式来定义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能力+面向对象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中提供面向对象的技术是为了满足特定应用的需要。随着许多基本设计应用(如MACD和ECAD)中的数据库向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过渡,面向对象思想也逐渐延伸到其它涉及复杂数据的应用中,其中包括辅助软件工程(CASE)、计算机辅助印刷(CAP)和材料需求计划(MRP)。这些应用如同设计应用一样在程序设计方面和数据类型方面都是数据密集型的,它们需要识别于类型关系的存储技术,并能对相近数据备份进行调整。

还有许多应用要求多媒体数据库,它们要求以集成方式和文本或图形信息一起处理关系数据,这些应用包括高级办公室系统的其它文档管理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从面向程序设计语言的扩充着手使之成为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面向对象数据库。例如:ONTOS、O-RION等,它们均是C++的扩充,熟悉C++的人均能很方便地掌握并使用这类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研究的另一个进展是在现有关系数据库中加入许多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功能。在商业应用中对关系模型的面向对象扩展着重于性能优化,处理各种环境的对象的物理表示的优化和增加SQL模型以赋予面向对象特征。如UNISQL、O2等,它们均具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功能,采用类似于SQL的语言,用户很容易掌握。

2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特点

面向对象数据库将面向对象的能力赋予了数据库设计人员和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从而扩展了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并能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应用系统的质量。面向对象数据库具备如下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一是永久性,数据库中的数据永久保存的;二是存储管理,包括索引管理、数据聚集、数据缓冲、存取路径选择、查询优化等;三是能并发控制,提供高于当前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样级别的、对多个用户并发操作的支持;四是故障恢复能力,提供不低于当前已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样级别的、将数据库从故障后的错误状态中核复到某个正确状态的功能;五是交互式查询功能,且是非过程化的、高效的、独立于应用的。

其次,它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系统。只有支持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支持复杂对象,具有运用各种构造机制从简单对象组成复杂对象的能力。复杂对象构造能力加强了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且方法自然、易理解、具有对象标识,对象标识独立于其值而存在的特性可以极大地加快查询速度;具有封装性,对象既封装了数据,又封装操作,实现了信息隐藏,使用户不必知道操作的实现细节,只而利用设计者提供的消息即可访问对象。

它还具备应用领域所需要的一些特性,如版本管理、长事务和嵌套事务、模式演化等等。

3 面向对象技术在数据库中的实现

由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CAD/CASE等新型数据库应用的需要,数据库领域开始借助面向对象技术来满足这些需要。面向对象技术借助对象、封装和继承机制可以实现对复杂对象和复杂数据模型的支持,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数据库是解决当今许多新型数据库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的好办法,虽然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的结合沿着三个方向发展,当前多数数据库生产商都在研发如何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关系数据库中。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关系数据库中可以有两种方式。

3.1 把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作为关系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种新的数据模型

关系表中的属性值包含对象指针,对象数据的操作在关系数据库之外进行。把面向对象数据模型(ODM)和关系数据模型(RDM)结合起来,对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扩充,但对象查询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3.2 把面向对象接口添加在关系数据库中

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增加一个对象到关系转换器,将上层的面向对象模式转化为关系存储模式,存放到关系数据库中。这样,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中关系存储模型位于底层,数据库用户可以利用标准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进行查询处理,用户输入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被转换成关系数据库语言,从而对底层的关系存储模式进行查询等处理,同时将操作结果按照对象方式返回给用户。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实现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之间的模型转换时需要一定的开销,执行效率比直接面向对象数据库要低一些,但这种扩充方式实现比较简单。

面向对象技术通过映射接口和关系数据库相结合,面向对象数据库强调的是对象的属性、方法和对象间的关系,设计这种类型的数据库需要理解对象到关系数据库表的映射方法。这种映射方法通过将对象类生成为SQL语言中的数据定义语言(DDL)来将对象转换成一个好的概念层的数据模型(DDL)。

4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4.1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取代关系数据库系统,而是可望成为继关系数据库技术之后的新一代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有三种发展途径。

1)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既支持SQL语句,也支持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传统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完美结合。全球的数据库生产商争相研发这种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生产商竞争的一个焦点是如何在现有的数据库中加入面向对象技术。

2)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一种面向对象语言为基础,增加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支持持久对象和实现数据共享。利用类来描述复杂对象,利用封装方法来模拟对象行为,利用继承性来实现对象的结构和方法的重用。但是这种纯粹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不能支持SQL语言,不能和现有的数据库结合起来,在扩展性和通用性方面受到限制。

3)对象关系映射数据库系统

对象关系映射数据库系统是在对象层和关系层之间建立一个映射层,使得数据源中的关系数据能够进入对象领域,并且作为对象供上层使用。

4.2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前景展望

面向对象技术是近20年来计算机技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一大热点。面向对象方法与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当今数据库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系统中,使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支持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数据库模式。对提高数据库系统模拟和操纵客观世界的能力,扩大数据库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的集成开发环境中,使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能够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并提高相应的开发手段,对提高应用软件的开发质量和软件的生产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从根本上讲,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对复杂对象既要有极强的表达和建模能力,又要有很强的存储和管理能力,这正是传统数据库技术面向复杂工程数据所难以胜任的关键技术。

摘要:面向对象数据库作为第三代数据库具有前两代数据库无法比拟的优点,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程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并不高深,但它的设计思想却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关系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邓娟,周冰.面向对象与数据库技术结合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09,(3):5.

[2]Bruce Eckel.Java编程思想[M].4版.陈昊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功明,关永.面向对象数据库发展和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3):1-4.

[4]Alex Kriegel,Boris M.Trukhnov.SQL宝典[M].高伟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张珊靓,支丽平.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初探[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5):316.

16.研究对象 篇十六

关键词:中断;Linux;面向对象思想

中图分类号:TP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356-02

Research of Interrupt Design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Thinking In Linux Kernel

FANG Hong,LV Tai-zh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Su Marine Institute,Nanjing 2111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blem of interrupt design and the basic solution under Linux.By applying object-oriented thinking and design model,Top Half and Bottom Half of interrup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on structure and action, Finall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highly performable and flexible framework of interrupt handling was realized in Linux kernel.

Key words:interrupt;Linux;object-oriented thinking

1 引言

中断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机制,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但其与硬件密切相关,作为支持多种硬件平台的Linux操作系统,在中断机制设计方面必须权衡性能和可移植、可扩展性等方面的矛盾。运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构建高质量的软件体系结构,用高效的c语言来编程实现,将二者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Linux内核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在Linux内核中,出于性能的考虑,将中断的处理分成上半部分[1](Top Half)和下半部分(Bottom Half),因此內核的中断处理机制也被分成两部分,本文基于Linux内核2.6.20,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及相关设计模式,对这两部分进行了深入分析。

2 Top Half分析

Top Half已被设计成一个独立的中断处理层。设备驱动通过使用该层提供的接口,使中断处理部分完全独立于硬件,从而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移植性;中断硬件驱动则可以实现和使用该层定义的中断硬件接口和中断处理回调接口,对中断处理层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利用该层提供的标准中断处理流程,简化设计和实现。

2.1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中断相关内核源代码[2],抽象出Top Half的类图(图1)。类的提取主要来源于相关头文件中的struct结构,也有一些是直接从代码中抽象而来,并没有相应的struct。为了取得一定的对应关系,类的命名尽量采用了与之对应的struct结构的命名。对于包含函数指针的struct,可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将其视为定义了抽象方法的抽象类,第二种将其视为包含了预定义接口的类。本文采用第二种观点,因为它更能体现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编程中使用接口,而不是接口实现;优先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manager主要定义实现上层接口,设备驱动可以进行请求、禁能、释放中断等操作,无需知道中断硬件的细节,从而使设备驱动中断处理相关的代码无需改变就可以方便地移植到不同平台。manager内含一个包含irq_des的线性数组,以此实现全局管理。irq_des与中断号一一对应,是将底层硬件隔离及实现中断处理流程的关键。它包含的irq_chip通过定义一组接口方法,将不同的中断硬件行为统一进行了封装。一方面底层中断硬件驱动只要根据自身功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这组方法,就可以向上提供满足需要的中断处理功能,方便了底层的设计;另一方面负责中断处理流程的handle_irq,通过使用chip的方法与硬件交互,从而将中断流程处理与硬件细节处理分离。由于不同类型的中断,其中断处理流程不尽相同,不同于以前的在一个函数中处理各种类型中断的方法,內核目前将其细分成6种类型(edge level simple percpu bad fasteoi),并分别提供了标准的实现,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类型,优化代码,提高处理性能。虽然有多种类型的处理方法可供使用,但内核仍抽象出单一的中断处理接口handle_irq供底层调用,在这里,使用了策略(Strategy Pattern)设计模式[3],6种类型的中断处理方法(具体策略)是handle_irq(策略接口)的不同实现,而irq_des则提供了策略赖以存在的上下文(Context)。策略模式使中断处理更具灵活性、可扩展性。例如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中断处理类型以及根据需要重新实现特定类型的中断处理方法,却对使用者没有影响。chip和handle_irq相结合一方面屏蔽了底层中断硬件的变化对上层的影响,另一方面给中断硬件驱动的设计实现带来了便利;而性能却因为优化了不同中断类型的处理代码而得到提高。

图1 Top Half类图

为了有效利用紧缺的中断资源,内核支持中断共享,这主要通过irqaction来实现。irqaction的设计使用了职责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3],该模式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通过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来实现,它降低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由于中断共享时,有多个中断处理函数,但只有具体的中断处理程序知道是否要处理中断,且要求支持中断处理函数的动态增减,所以非常适合运用职责链模式。action包含一个handler,它定义了处理中断请求的接口,具体的中断处理则由使用中断的设备驱动程序以中断处理函数的方式来实现。在handle_irq的具体实现中,均会调用handle_IRQ_event方法,该方法遍历irqaction链,并依次调用handler接口方法,最终实现中断的处理。职责链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处理效率偏低,因为处理一个请求可能要遍历到最后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共享同一中断的设备不能太多,同时要求中断处理程序尽快判断出中断是否需要处理,若不需要应及时返回。

2.2行为分析

中断的实际处理过程是一个软硬件相结合的、异步和并发的复杂过程,虽然内核中断处理层屏蔽了中断处理的细节,但使用中断的设备驱动编写者仍需要理解中断处理的主要过程,特别是中断处理函数被调用的上下文环境,作为一个较高层次的抽象,下面描述了一个中断被处理的基本过程。首先设备驱动使用request_irq申请登记中断处理函数,相应设备触发了一个中断,经过底层软硬件的一系列处理,最终会调用irq_desc的handle_irq方法,该方法又会调用handle_IRQ_event,它遍历irqaction链,调用中断处理函数,中断处理函数在进行必要的处理后,一般会在标识出要延迟处理的工作后返回,最后在判断出没有硬软中断嵌套及有软中断需要处理的情况下,调do_softirq进行下半部分的处理。

3 Bottom Half分析

在内核中,Bottom Half的实现机制主要有软中断(softirq)和任务片(tasklet)[4],tasklet是基于softirq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同一软中断处理函数可以同时运行在多个CPU上,而同一任务片同时只能运行在一个CPU上,不同的任务片可以同时运行在不同的CPU上。因此需要软中断实现者自己处理因多CPU 存取共享数据产生的同步问题,在获得高性能的同时,增大了编程难度。而任务片则在性能和编程难度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被大多数设备驱动所采用。

3.1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与tasklet和softirq相关的源代码,可以抽象出两者的类图(图2),smanager负责提供初始化、请求、触发、处理软中断的方法,其中do_softirq负责实际处理软中断,该方法在软中断层有标准实现,但在某些平台上(如i386平台)则由体系相关部分实现以支持软中断栈,但系统运行时只能使用一种实现,为此内核使用条件编译,在编译时确定使用哪一种实现,这实现了一种编译时的“多态”。smanager内含一个包含32个softirq_action的线性数组,以此实现对软中断的全局管理,数组下标隐含了软中断的优先级,下标越小,优先级越高。softirq_action实际上是软中断相量,设计的相当简单,它包含一个action接口由具体的软中断来实现。内核已实现并装入了几种软中断,这些软中断一经装入就不会被卸下,所以内核目前没有提供释放软中断的方法。一般推荐由内核开发者来实现软中断,而不是设备驱动的编写者。

tmanager通过tasklet_action实现action接口方法成为一种软中断,tmanager负责对外提供创建、调度、禁能tasklet的方法,它内含几个与CPU个数相等的数组,每个数组包含一个tasklet相量链(与CPU一一對应),在这里,再次采用了职责链设计模式,因为与中断共享类似,多个tasklet实际上共用了一个软中断触发标志位,且要求支持tasklet的动态增减,但tasklet的动态性更强,仅执行一次就被从链表中删除。在内核中实现了两类不同优先级的tasklet,其结构和行为基本一致,本文以普通优先级的tasklet为主进行论述。

3.2行为分析

软中断的运行可分为触发和执行两步。触发机制类似于内核中的信号机制,raise_softirq方法设置触发标志位(每个CPU均有一个整型标志字,每位依次与软中断号相对应,置1表示该软中断需要处理);软中断的实际执行由do_softirq方法完成,该方法可以在多CPU上同时执行,首先判断当前CPU是否已运行软中断,若是则退出,以避免重入可能导致的死锁;然后依次遍历软中断数组,对于标志位置1的软中断则调用其action方法,进行实际的软中断处理。

图2 softirq和tasklet类图

tasklet的运行也分为提交和执行两步,提交由tasklet_schedule完成,它会把tasklet插入到与当前CPU所对应的tasklet链中,在插入前会判断tasklet是否已被调度到其它CPU上(通过成员state判断),若是则返回,以此保证某个tasklet在多个tasklet链表中的唯一性,然后调raise_softirq触发软中断;执行由tasklet_action(被do_softirq调用)完成,它遍历与当前CPU对应的tasklet链表,调用func接口方法实现处理,并将处理过的tasklet从队列中删除。在tasklet处于运行状态时,该tasklet可以再次被调度到tasklet链表中,但不能被运行,直到前一tasklet运行完毕。提交和执行机制共同保证了同一tasklet在多CPU上的串行执行以及不同tasklet在多CPU上的并行执行。

4 结论

通过充分运用面向对象的基本设计原则(封装变化;编程中使用接口,而不是接口实现;优先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以及设计模式,Top Half 和Bottom Half被设计实现成了一个中断处理的框架结构,融高效与灵活为一体,本身也可以被抽象提炼出一种设计模式。其设计思想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莉君.Linux操作系统内核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02-125.

[2]Linux2.6.20内核源码[EB/OL].http://www.kernel.org.

[3]Erich Gamma.等.著.李英军.等.译.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9:147-218.

[4]毛德操,胡希明.Linux 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22-333.

上一篇:药店的门店管理下一篇:第五社区学生代表大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