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

2024-08-04

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精选4篇)

1.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一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电工仪表与测量》项目课程标准

一、标 题:

《电工仪表与测量》项目课程标准

二、适用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制三年。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电工仪表的结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电工仪表进行电工测量的能力,突出实际应用,在问题的阐述上,避免过深的过难的理论推导,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四、参考学时:72学时

五、总学分:4学分

六、课程目标:

(一)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1)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在电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概况。(2)熟悉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3)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保养知识。(4)掌握合理选择电工仪器仪表的方法。

(5)会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电量及电路参数。(6)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二)职业道德与情感教育目标

1.具备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加强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 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七、设计思路:

设计的根据是教育部职成司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教劳动部中级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在2001年出版的《电工仪表与测量》结合我校课程改革方案和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设计目标为突出实用性,贴近生产实际,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顶岗的现实需要,在满足基本理论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模拟生产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模块化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相近或相似有联系的内容化为一个模块,使学生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八、内容纲要:

项目一 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型号和标志。

2、掌握电工指示仪表误差的分类及误差的三种表示方法。

3、了解电工指示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

4、熟悉常用的电工测量方法、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5、了解电工指示仪表的组成。

(二)、工作任务

训练课题1.重点介绍仪表的误差和准确度概念、常用电工测量方法、测量误差及其消除方法、电工指示仪表的组成.,讲授对于常用仪表的分类,应以按工作原理分类方法为主。电工仪表的型号及标志应以直观教学为主,讲清标志的含义,非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仪表。模块一: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础知识

1-1.学习目标:

1.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型号和标志; 2.了解电工指示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1-2.工作任务:

1.熟悉常用的电工测量方法、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项目二 电流与电压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磁电系、电磁系、电动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构成、工作原理及扩大量程的方法。

2、能正确选择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

(二)、工作任务

训练课题 1.本章重点介绍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及使用,建议教学时应讲清磁电系和电磁系测量机构以及电动系仪表的构造及原理,训练课题 2.在其基础上再讲电流表、电压表的原理及使用。模块一: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电磁系仪表、电动系仪表

1-1.学习目标:

1.掌握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构成、工作原理; 2.掌握电磁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构成、工作原理; 3.掌握电磁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构成、工作原理; 1-2.学习任务:

电流表和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

模块二:电流表、电压表的原理及使用。

2-1.学习目标:

电流表、电压表的原理及使用。2-2学习任务: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 2.正确使用以上的仪表和维护的方法。

项目三 电功率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熟悉电动系功率表的构造及原理。

2、了解铁磁电动系测量机构的构造

3、了解低功率因数功率表的原理及使用

4、掌握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测量方法。

(二)工作的任务:

训练的课题1.学生熟悉功率表的构造及原理,及技术特性; 训练的课题2.介绍握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测量方法。模块一:功率表的构造

1-1.学习的目标:

1.电动系功率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功率表的量程及扩大。1-2.工作的任务:

了解单相电度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性。模块二: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测量方法。

2-2学习的目标:

1.了解三相有功功率电度表

2.无功电度表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法技术特性 2-2学习的任务:

1.学生了解低功率因数功率表的使用 2.一表法测量三相对称负载的有功功率

3、三表法测量三相四线制不对称负载的有功功率

4、两表法测量三相三线制负载的有功功率

项目四 数字式仪表和电子仪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用示波器的组成、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维护方法。2.了解数字式电压基本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了解数字式万用表的构造、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4.了解数字式频率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二)工作任务:

训练课题1.数字式万用表的构造、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数字式频率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训练课题2.示波器的组成、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维护方法。模块一:数字仪表

1-1学习目标:

1.了解数字式电压基本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了解数字式万用表的构造、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3、了解数字式频率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1-2工作任务:

1.了解数字式电压基本表的基本结构 2.学生了解CC7106型A/D转换器简介 3.学生了解数码显示器

4、学生了解数字式电压基本表

5、数字式仪表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模块二:示波器

2-1学习目标:

1.通用示波器的组成和示波原理。2-2工作任务:

1.学生了解通用示波器各旋钮的作用 2.示波器的使用与维护

九、技能考核要求:

闭卷笔试。

十、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室,学中做、做中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揉为一体。

加强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保证学生操作训练在生产情景中进行,对学生操作定任务、定时间完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岗位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激发学生进取心,一确保双边教学顺利进行。

十一、教学条件:

1、建议教学中多采用实物、挂图、课堂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本课程适当增加了数字仪表和电子仪器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讲解电子仪器时,只要讲清工作框图即可,重点放在使用上,建议尽量采用实物教学。

十二、学习评价:

由课改以强化动手能力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地评价以技能考核成绩为主,一理论考核成绩为辅。

对学生成绩评定从学生的出勤,技能、创新意识,职业意识、责任心等多方面综合评定;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与结束考核相结合;

十三、说明:

本课程标准参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大纲编写。

本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以国家规划教学热和我校教学实践整合而成。

2.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二

关键词:岗位职业标准,课程建设,仿真教学,教学效率

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有着知识点广、习题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 一直以来, 都是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汽车专业“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在校内的专业培养计划总课时减少, 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课时也同比例地减少。如何在减少的课时和量大面广的课程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办法, 使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理解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 在课后的实验操作环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终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 这就迫切需要对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及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路

我们通过到汽车修理厂、汽车制造厂的学习调研, 根据《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规定了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 为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

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标准如表1所示, 基本的仪器仪表的使用标准如表2所示。本着高职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 需要把和汽车专业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加强讲授, 对联系不多的知识点大幅删减, 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自己学习。在实践环节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电路图的分析能力, 使其学会使用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基本仪器仪表。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该课程是实用性、动手性极强的课程。在理论授课中, 进行仿真教学是使学生直观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EWB、MATLAB/Simulink等电气工程控制软件, 在多媒体上进行仿真教学, 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结合实际的特点, 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 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LC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 对其动态响应特征可以用MAT-LAB/Simulink软件来仿真, 建立的仿真图形如图2所示。根据仿真模型进行仿真, 得到如图3所示的仿真结果, 即在通电开始时有0.18秒的动态响应时间, 然后电路趋于稳定。

在数字电路的学习中, 可以应用EWB软件, 仿真出数字元件的应用结果。如图4是555定时器元件构成的震荡电路, 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调节电阻和电容的值, 可以改变震荡频率, 使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数字脉冲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如何调节脉冲的宽度。

在实验授课中, 根据实车电路设计出汽车用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箱, 把电工电子技术中验证性的实验直接在模拟实车线路的实验箱中体现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汽车电路图的能力, 把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每一次实训教学环境都要让学生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以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图6所示是捷达FLIII 2010年车型电路图中的喇叭控制电路图。

根据捷达这款车型的电路图, 画出喇叭的全电路模型图, 如图7所示。

Sw/ge是主色为黑色, 辅色为黄色的线束, br/ro是主色为棕色, 辅色为红色的线束。依照图7的电路图, 让同学们进行汽车常用元件的选择与接线, 以按下按钮H时, 喇叭H1响为测试目标, 最后用万用表对电路进行电压、电流的测试, 记录数据, 根据电路的基本定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直流电路中的基本定律, 掌握继电器、保险丝、点动按钮、喇叭等电气基本元件的应用方法, 深刻地了解汽车电路。

三、结论

在这门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中, 要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避免因为学习难度大而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降低, 使学习效果不能到达预期的目标。根据《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 把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们需要根据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完善课程标准, 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高效地为学生服务, 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捷《.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 2004 (1) .

[2]沈爱莲.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汽车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2) .

[3]陈晓平, 李长杰.MATLAB及其在电路与控制理论中的应用[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4]修理手册Jetta FLⅢ2010电路图, 2010.

3.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三

摘要:粮油检验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联系紧密。本文就其课程标准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作进行研究,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研究

关键词: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以就业为目标,忽視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二是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形成。三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科化现象严重,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标准。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显而易见,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确定。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故应该区分胜任岗位、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来分别说明,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高职学生毕业时即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岗位;适应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发展岗位是指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通过自我学习后能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而专业课程对接的职业岗位则应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等科学而细致的工作后才能确定。严格说来,专业课程标准无法真正对接职业岗位,而只能对接职业岗位的核心工作要求。这是因为我们在将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而只能将主要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可以理解为:满足胜任的工作要求、有利于适应的工作要求以及服务于发展的工作要求。

为了更好的提高粮油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优良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对粮油检验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对接,通过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1、校企合作开发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动态,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聘请了在粮油仓储、加工等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共同开发与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知识点,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

2.1 教学资源的选择

选用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组织编写的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质量检验员(第三版)》作为基本教材 ,该教程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操作技能为核心,提高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为支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注重职业培训的适用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在内容的筛选上除阐述传统使用的操作技术外,还大量吸取了近年来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在教学中根据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教学内容的序化

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责的不同,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由粮油样品、粮食油料物理检验、成品粮物理检验、粮食油料化学检验、植物油脂检验、粮油制品理化检验、粮油卫生检验等章节组成)以项目为载体重新进行序化,即由玉米质量检验、小麦米质量检验、稻谷质量检验、大米质量检验、面粉质量检验、大豆质量检验、花生质量检验、植物油质量检验等8个教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例如玉米质量检验项目,包括了样品的制备、色泽气味的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杂质检验、不完善粒检验、水分测定、淀粉含量测定、脂肪酸值测定等教学任务。

2.3教学情境的设定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通过学习环境与时间场所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实上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以玉米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为例,在上课前一周将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任务书的内容,在具体讲授本次课时,随机选取2~3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1~2名同学进行提问,记入实验成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不会像以前一样鸭子听雷似的,在完成任务书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具体实验操作时,以一个长方体的木箱代替汽车车厢,装满玉米,学生使用套管式扦样器模拟仓房散装粮进行扦样,然后用分样器法进行分样得到试验样品,然后进行样品的称取、筛选、杂质的挑选、不完善粒的挑选、杂质的称重、不完善粒的称重等操作过程,检验数据直接填写到检验报告单,不允许先写到草纸上再抄写到检验报告单上;数据书写错误时按规定方法进行修改,更改率的多少记入实验成绩,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精神;有效数字的保留、数据处理等按国标要求进行。双实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按规定报告检验结果;双实验误差大于允许差,重新测定,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处理,报告检验结果,不允许编造数据,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

2.4教学安排灵活化

依据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完成专业的岗位需求调研报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创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该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企业提供师生顶岗实习的平台和必要条件,帮助学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生的课程结构。学生在校期間,除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需分时段接受专业教学部的安排,在对口企业完成规定时间、规定任务的顶岗实践。在该模式下,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双管齐下的理实结合教育,同时提升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零距离接受企业管理、接触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职业特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2.5课程评价过程化

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是诊断预期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及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的成功不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社会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才是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标准。我们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评价上,采用“校企共评”模式。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成绩由企业按照企业岗位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从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考核。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得;既关注形成性评价,又进行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考核方式过程化的模式,既能准确地评判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教学效果

3.1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逐年提高

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粮油储藏与检验、粮食加工专业2013级、2014级的教学中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验操作考核通过率均为100%,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率分别为90.3%和92.6,比没有采用新的课程标准的前两界学生的通过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一次就业率明显上升

由于在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在加上认识实习的教学,学生在跟岗实习时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现场,同学们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虚心学习、不怕困难,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谦虚好学、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指导老师和主管领导的一致好评,实习结束只要学生同意就可签订劳动合同。

4结束语

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效对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培训

4.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四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初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的前提是求业者能够掌握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有业者乐业”的条件是让就业者娴熟地掌握从业的职业技能, 因为只有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才能够愉快的工作。因此,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对接是探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条新路。

我们在研究法律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过程中摸索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靠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开发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二是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进行政策扶持, 如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到西部就业, 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靠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服务, 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理解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呢?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要毕业了, 讲讲就业形势, 开几堂职业指导课, 教教学生求职技巧。只有做到全程、全方位, 人性化, 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 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把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考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制度化, 专业化, 社会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学校需要的就业服务制度;二要建立专业化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这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此外, 要做好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 我们还要在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比如, 我们的教育发展, 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以职业为导向,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的办学要围绕这个目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 全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能够立即顶岗,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纺织工程系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提出必须坚持“素质为本、技能争先、无缝对接”的办学特色, 具体体现在“八化”上。

一、“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专业培养市场化

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申报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 在开设每一个专业时, 都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通过走访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 掌握人才需求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成立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 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深入地介入专业设置和专业论证工作, 合理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 职业教育应该主动融入市场, 敞开校门办学、面向市场育人, 并将市场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 才能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二、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教学计划模块化

随着职业岗位知识内涵的不断增加、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对高职毕业生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为此, 我们必须制定并实施既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又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的模块化的教学计划, 由道德素质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 专业技能模块是在劳动力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推行的, 为学生奠定尽可能宽的专业技术基础, 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此平台之上, 各专业设计3-5个方向性的限选课组, 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 形成新的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 必须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 推行目标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好课程的信心, 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加深专业认知程度, 实训环节流程化

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按照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保全实习、岗前实习等几个环节, 循序渐进,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序而踏实的进行, 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毕业课题企业化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师提供的毕业课题均应来源于企业, 而且实现从选题、论证、指导、试验、数据处理到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 甚至有些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里面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还可以更好的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搭建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难题的同时, 也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灵活多变的特性。

六、岗前实训模拟化

我院法律系有投资十多万元的模拟法庭和八所校外 (新建监狱、泰康监狱、鸿运律师事务所、恒晨律师事务所等) 实训基地, 共同为我系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企业生产实际的锻炼条件。通过这种模拟化的岗前培训,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保证了高满意就业率的实现。

上一篇:童话龟兔赛跑作文下一篇:意大利语词类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