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2024-10-09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共16篇)

1.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一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摘 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何使初中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须研究的新课题。对此,作者结合这几年教学的实例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与体会。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兴趣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作品

一、设计灵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覆盖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等,知识的覆盖面极大。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更轻松地学好这门课呢?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自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如谈到计算机硬件主板、CPU、内存、电源、显卡、声卡、网卡、硬盘等硬件时,这些名词不但抽象,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仅靠教师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如设计一个主题“假如你要买一台电脑”,老师扮演店主,学生和学生家长扮演顾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把各种硬件产品,有选择地拍了下来,可用多媒体播放。把一些电脑设备、部件一一地排在桌面上,供学生实物参观。亲身体验,让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与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

1.要有适当难度。

2.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

3.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中学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单元的第六节《使用画图》,这是对系统自带的一个小软件的学习和使用。这堂课可以给学生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作品分析:画圆

问题:如何画一个正圆?方法:画圆时按住“shift”键,画的就是正圆。

问题:如何使画圆的线条变粗?方法:画圆之前对图形工具设置框进行设置。

(2)学生作品分析:画圆

问题:怎样画五个一样大的圆?方法:采用复制的方法

(3)学生作品分析:学生给“奥运五环”上色

通过问题形式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具有层次感。这一堂课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操作软件提供了借鉴,我们做一个作品,不仅要有一好的主题,而且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操作。

三、信息技术与生活有机结合

信息来源于生活,信息技术要为生活服务。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以,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尽量要往学生在生活能够看得见,最好是能够体验得到的方向思考。很多老师都上过《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如,学生的生日,学生所喜欢的图片、音乐,所属的星座等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也为某某学生制作了一张带有flash动画的贺卡,希望能给学生带来惊喜。

师:听到这熟悉而美妙的音乐,请说说这音乐是什么呢?

生:《生日歌》。

师: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生日贺卡。

通过这样简单的入场,开始了这堂新课,使得信息课不再生硬。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应该只为学技术而学习,我们完全可以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通过让学生制作相应的作品,更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自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让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这样一节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2.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二

一、使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程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 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但并不等于他们都喜欢信息技术, 原因就在于他们更多地喜欢信息技术的玩、娱乐方面, 如聊天、玩游戏等, 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表面上在听课, 实际上什么也没听进去, 只等教师把课讲完后就利用剩余的时间来玩。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偏重于娱乐上面, 而真正想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并不多。面对学生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让学生正确给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定位,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以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技术, 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讲解与操作并举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遵循理论与实践并举, 讲述与操作交叉进行的办法, 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讲解“块操作”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 使学生对“块操作”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再演示“块操作”的方法, 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试着完成“块复制”“块移动”“块删除”等操作。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学方式, 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 加深了记忆。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他们也形成了知识的相互渗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 由于家庭环境、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操作技能、班级因素的不同, 在学习效率方面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性。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差异性, 怎样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优势, 促进学生的共同与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 应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分层次教学能达到提高全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目的。因为分层次教学法是在明确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遵循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特征, 能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另外, 通过分层次教学, 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 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教师在课上要鼓励学生创新, 发展他们的爱好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够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对信息技术教学绝对是一个激励。教师在布置学生的上机任务时不要指定方法或统一要求, 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后让学生自由创作。这样学生在上机实践时就可以自由运用方法来设计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例如在进行“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教学时, 教师在教完学生一些基本的powerpoint操作技能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一个风景演示文稿, 标题、内容、方法、具体的格式都无指定要求, 学生创作时可以通过学习网站上的例子来完成, 用到的文本、图片素材也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或自己上网搜索下载。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创作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显突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 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 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 恶意侵犯他人隐私, 充当“黑客”等等,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 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 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强化德育, 首先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 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渗透,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三

关键词:激发兴趣 驱动教学 协作教学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发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興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三、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率。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经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4.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四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信息科技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有效教学呢?我在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这门课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多用易被学生理解的、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地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还可以让他们从网上自己搜索一些动画、图标等,插入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演示文稿,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放映给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这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他们会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讲多练,耐心辅导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0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

精讲多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重在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时候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讲一小时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实践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效果,采取少讲、精讲、多练习,通过精心设计、细致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讲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节课一般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实习熟练操作,使所学内容得到巩固、知识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对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在实践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某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差异、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可以有文字,还可以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漂亮的动画及视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三、开展第二课堂,培养思维能力

在给所任的计算机班进行课外辅导时,经常进行编程提高的训练。这时,我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育,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即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编程训练和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5.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之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主体发挥作用,积极思维,可使学生心颜顿开,形成一种欢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欢快的起点,不仅避免教师的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疲惫,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任何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笔者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要做到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观念还欠成熟,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在flash

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几幅动画都结合时代主题,因此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的导入方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其次,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第三、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

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例如某教师在上《视频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播放了科幻片《变形金刚》片段,课堂是安静下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多数学生无心再听老师讲解怎样对视频进行处理,而是在想课前播放的故事片《变形金刚》片段后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少数学生还讨论电影的内容,争论“谁看过谁没看过”这些与教学完全无关的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第四、课堂导入方式要健康活泼,避免低俗,不能一味地追求迎合一些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的《word2000图文混排》时,是在流行歌歌词中插入f4、蔡依林、周杰伦等图片,结果引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尖叫,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这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哪些呈现方式呢?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种:

提问导入法。即以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和声音》一节时,教师课前可以以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己经知道,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表格,但是我们的幻灯片仍然是默然无语的,那么内向,我们能不能在幻灯片中插入精彩的故事片和悠扬动听的经典名曲呢?”进而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展示导入法。先向学生展示用课堂待授知识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引起学生对电脑作品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前面所举例中的flash动画属于展示法的应用,这也是目前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情境创设法。即教师先设计一种虚拟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美国一位历史老师上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节时,没有直接讲课,而是先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考试,然后又要向学生收取高昂的试卷费,学生非常不满,准备罢课,这时教师才:“同学们,不要紧张,刚才只是我和大家开的一个玩笑,当我向同学们收取高昂的试卷费时同学们情绪如此激动,那么,当英国殖民者不断增加美国人民的各种税费时,美国人民会怎样?”同学们立即提出要用武力反抗,这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己经在收试卷费的这个情境创设中完成。前面所讲的收到一个QQ留言也是一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法的应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并注意方法。开头开得好,就会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聚焦”学生注意力,使教师的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地方,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海洋。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初探

兴平十一建学校

6.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六

王 芬

(辽宁省庄河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被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培养。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并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考科目,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并不如预想得那么好。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不仅要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还要注重在学习中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应用到信息技术的领域也越来也多。初中时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基础,也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会缺乏耐心,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并不是很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运用一些“手段”,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将这门课程学好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一、引入生活场景,学习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东西,代入到课堂中,这样就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让学生感觉其实信息技术学习起来并没有那么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游戏,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会让学生开始练习打字,但是,慢慢的学生就会失去耐心,打字速度一直提不上来。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一组,通过“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进行打字练习,这样不仅会锻炼学生的打字速度也会提高学生打字的准确率,同时也会让学生提高练习打字的信心。

在学习制作PPT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制作一个电子贺卡,这个电子贺卡涉及插入图片、艺术字,设计PPT的背景色,也可以在生日贺卡上插入音频文件等等,学生看到教师设计出这么多的卡片,也一定会对如何制作产生兴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学生通过自己想象,制作出独一无二卡片,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二、实施任务教学,全面合作

信息技术作为今后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Word文档时,教师可以将所有的关于Word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学号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电子版的黑板报,内容要有:插入艺术字,字体,排版等,同时也需要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黑板报的主体,以及需要的图片等等,这样就需要学生进行分工,将这个任务完成。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学生评出制作最好的作品。教师通过制定任务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巩固,也会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对信息技术的逐渐重视,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已经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兴趣激发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10)。

[2]胡建军。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04)。

7.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七

提到在信息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惊讶地说:“难道信息课还要激发兴趣?部分学生不是巴不得泡在机房、网吧里吗?如果教师再激发, 那岂不是纵容吗?”如果这样说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信息课与沉迷网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信息课是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这种工具, 从而掌握一种技能, 一种方法, 而沉迷网吧, 则是将计算机当成玩具的一种纯娱乐方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健是要知道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玩游戏的特点, 并据此把计算机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地学习, 自觉地学习。例如: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 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 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 如果强迫他们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如何使用鼠标”这一教学内容时, 我采用游戏导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Windows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 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热情都很高涨。在这种情况下, 我再结合教学目标, 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 这样, 经过练习, 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 不仅完成了教学的目的, 而且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就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二、合理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我们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 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 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贯穿渗透学习内容, 从而达到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例如, 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 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1) 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 (2) 设置字体、字号, 段落排版; (3) 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 Word2000的图形功能; (5) 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虽然能方便于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 这种教学法有时不能轻易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因此, 在下达任务时,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 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 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 使之系统化。

三、教师大胆放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现实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精细透彻, 生怕学生学不会学不懂,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样做的弊端有:一是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容易形成被动学习;二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 思想容易被框死;三是课堂气氛不活跃,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师要大胆放手,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 经过分析教材会发现:画圆, 画矩形, 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 而矩形, 圆角矩形, 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 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 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事实证明, 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 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目前, 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 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 有不少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 但也有不少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给初中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容易出现有基础的学生因“吃不饱”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没在基础的学生因“吃不了”而失去了信心的现象。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进行分层教学, 比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不同的任务, 然后进行分层指导, 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 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 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 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样, 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 教师也就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韩英.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中小学教育.2010.

8.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篇八

一、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当先生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畏惧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适当留白,学习迁移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工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上不再——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或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描述操作步骤,叙述操作结果。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在教学中,通过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如:在进行wold的教学时,我没有同平时一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过的“画图”窗口,复习过“画图”窗口后,教师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窗口的方法,尝试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标题栏及菜单栏介绍的教学。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率。

三、鼓励创新。学以致用

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运用于身边生活等等。

四、用爱心去滋润,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导

作为教师,最起碼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真诚。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教古教今教学生追求真理,学中学洋学导师乐做真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滋润,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导,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无论在信息技术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都要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总之,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需要我们长期不间断地共同努力,不断创造出艺术与智慧结合的高超的教学方法。

9.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九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的便捷与灵活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莫大的契机。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顺利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就此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多媒体 信息技术 突破 适度 正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运用,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积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优化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英语学科教学质量,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利用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精心指导学生,用心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英语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教学技术就是最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中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它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影响

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而且可以创设语言学习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能快速理解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理解对话及短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语言情境,非常直观形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让一些呆板的枯燥的内容跨越时空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如七年级英语中有关Shopping的内容,我先向学生出示一张PowerPoint图片,展示一鞋店中一位顾客正在买鞋并配音,让学生跟读模仿读音。然后用文字展示对话内容,先让学生做跟读练习,然后分角色扮演做替换练习,展现自我。最后教师设计买水果、服装、学习用品、蔬菜等的场面,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由练习。人物、场景变了又变,对话也翻新的出奇,用学生学过的各种句子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和生活化,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机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在英语学科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其优越性毋庸置疑。如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有关未来机器人的设想,我从网上搜集到各种各的机器人让学生观看,利用电教手段先呈现机器人的图片以及机器人对人们帮助的画面,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听配乐课文录音,并利用图表或提问等形式归纳各自然段内容,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使学生对课文在感性和理性上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并且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2、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语言学习环境,新颖生动,通过直观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中国,英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除了课堂教学时间以外,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语言实践。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非常必要。多媒体技术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感受语言,并反复进行情景语言练习,这能将强制学生有意注意变为无意注意,从而使学习成为轻松的过程。并且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生动化、具体实物化。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变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直观思维,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同时也能解决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能顺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为了突出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我在课件中选用了“超级女生”PK的方式,将两个在身高,体型,性格等方面截然相反的人物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并把关键词做成红色,十分醒目,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在他们总结后,打出条列清楚,重点突出的表格加深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教学才能的不足,真是一举多得。如上学期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中,我就结合关于03杨利伟太空行走、08年奥运会和10年上海世博的相关照片、刘翔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等音乐和新闻短片重现当时情境,帮助同学们回忆当时自己在做什么,并进一步和同学们一起将当时的情形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在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同学们都在自觉地用目标句型“I was „,when„”互相交流,真正地成为了自己课堂学习的主人。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课堂教学减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量,显著地提高实践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的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有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如:在九年级Unit12 这一单元时,我把不同国家人们见面时的礼节做成Flash,予以呈现。憨态可掬的cartoon形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表演欲望。从而为接下来的 Pair work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Flash发出的声音,学生也不自觉地跟着读了起来,从而达到矫正学生读音的目的。所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同时刺激,这种刺激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再如:学习完了一个单元的单词,我们可以将单词利用多媒体分类来展示给学生。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再追加一些单词,也就是将原来学过的同词类的单词加上去。这样也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助于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在教学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经过仔细的钻研和科学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来自己设计教学课件,并在这些课件中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扩展,这样既可以缩短学时,精减教材,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助于解决教学中难易、繁简的矛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重点、难点讲深讲透。

其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扩充了教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途径。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果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将会被时代所淘汰。英语是一门活的学科,其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例如新单词的诞生,又如其他语言对英语产生的渗透和影响,这些都是我们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的知识。互联网和计算机,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语言变化同步。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服务要正确适度。

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确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要合理利用。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文字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而且十分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文字载体这一工具本身。英语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英语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所以教师要做到:

1、制作课件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从英语学科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在全面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要切记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关键还是教学设计本身,不要“喧宾夺主”。设计课件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育思想融入到课件中。反之,滥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过多依赖大量繁杂、色彩艳丽的图片等会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用电脑的机器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上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适度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

2、教师地位不可取代,不能让课件统治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为人师表,这是通过教师的一定行为和对学生的引导,约束来完成的,计算机不能取代。教师恰当的手势、表情、生动的语言都会增大师生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统治课堂,削弱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师生感情无法交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更要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用其优点推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让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费时、费力、见效慢”的现状,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农村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的结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尝试,对改善我们农村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质量将是一种有益的帮助,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教学,这对于每一位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应用,在实践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资料

(1)《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10.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十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略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变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工作片断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影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首先向学生播放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深受感动,接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四、运用信息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快捷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甚至是繁杂,就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辨析、总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强化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内容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为了巩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级开展了“共和国敬爱的总理”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朱基总理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温家宝总理日夜指挥抗震救灾等感人场景,使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

11.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28-01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学这门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在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运用“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其实,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而“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四、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12.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十二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是激发学生探究真知的精神食粮。”初中生充满激情和活力, 对什么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如果我们能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就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教学“走进网络世界”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让他们浏览网页, 从而使学生了解网络知识, 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会乐于接受知识, 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会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学习起来越来越有自信, 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彼此之间会有个性差异。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采取分层次教学, 不能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传统教学模式, 否则就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局面的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秀学生, 这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B层为中等学生, 他们掌握的电脑知识和技能较为一般;C层为后进生, 这类学生基本不会使用电脑, 甚至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对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能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中心, 在情境问题的驱动下产生探究欲望, 进而自主探究、相互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使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 使学生清楚在上机操作和学习的时候应该怎么学、学什么。如学生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份精美的课程表;在教学“网页制作”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学校或者班级网页等。这样, 学生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驱动下, 由浅入深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促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

四、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部分教师还是不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学生知识为主, 生怕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时间去探究和思考, 只是简单模仿、按部就班地操作。这使学生不但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反而产生依赖的心理, 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感到不知所措。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其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如在学习Word表格修饰时, 教师可以先不讲解边框颜色、边框粗细等的有关知识, 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可以使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和扎实。

五、实施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门学问, 它引领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给学生以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因此, 教学评价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并且应该是多元化的, 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同时, 教学评价还要注重真实性、鼓励性、友善性,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使学生积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 从而培养积极进取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学评价要体现客观性和公平性, 既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改正和完善,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实证明, 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课堂主人翁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注重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便捷,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在侵蚀着青少年身心健康。比如, 一些不良网站、暴力游戏、计算机犯罪等, 这些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妨碍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除了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外, 教师还要起到模范作用,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当然, 以上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去研究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 它的运用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大龙.浅谈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 2012 (9) .

[2]刘峰.如何探究高教学效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4) .

[3]吴彦达.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

1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十三

【摘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创造英语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题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拓展课内外知识,充分发挥人机互动的作用,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学生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创造高效课堂体现了信息时代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达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完美结合。【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高校课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时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高效课堂,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动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于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我们通过多媒体,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这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如在《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这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于媒体的帮助,将本课重点句型通过课件转化成一幅幅活泼有趣的画面,再配以富有冲击力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轰隆隆的雷声,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全方位刺激的过程中,在猜谜游戏中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随后,教师又在媒体的帮助下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此项内容的掌握运用程度,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催化剂。多媒体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了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推动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到英语教学活动上来。

学习字母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字母屋里去寻找和学习26个字母,如椅子像h、水壶把手像p、杯子把手像c、雨伞柄像f,同时还把部分字母藏在房间的某个角落,有的露出个小脑袋,有的露出个小尾巴。这样,同学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借助身旁熟悉的东西很快认读并记住了26个字母。借助多媒体使26个字母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走出了看字母表认读字母的传统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

每一节课重难点的展示,重点句型的呈现,以及一些规律的归纳和总结,都要耗费很多时间,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海量的信息,增加课堂容量,而且精准到位,中学英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以前我们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中还要将内容用粉笔写出来,这样一来,中间浪费大量时间,也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一节课内容往往还没有讲完就下课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这样既切实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对别人和自己的发现、体会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观点和思想,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使认识深化,促使他们在宽松、开放的合作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反思,学会评价。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通过评价,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各种技能。因此,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措施和方法。五,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

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在这些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这一方面则提供了很多方便,学生在进入网络课堂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菜单随意地进行适时的练习,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听说练习。从这一点上讲,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力,而且,传统的听力教学,受教师本身的语音语调限制,势必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多媒体软件所播放的语音纯正,地道,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中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使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提条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我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声音、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建虚拟现实情境,能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能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课堂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七,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加快认识该事物;而毫无兴趣时,认识的速度就会减慢,或者不会接纳和理睬。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对事物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富于想像,敢于挑战传统习惯,不怕冒险,具有创造动机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的,是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的。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的利用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使学生地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创建高效课堂,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

2、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3

3、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徐景元

建昌县玲珑塔寄宿制初级中学 电话

*** 邮箱

14.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十四

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谌德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学科教师,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本文就从我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出发,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中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打破了教师一味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老套路,许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系列学科教学课件,在课堂里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地理是这门学科,它反映的是千姿百态的地理风貌,变幻莫测的自然奥秘,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教师用动画显示

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特征、人文特点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现代教学媒体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按照现代教学理念,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因而,新教材中大量活动内容成了一大亮点,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初步形成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地震火山带”时,同学们会联想到“5·12”汶川8.0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学们纷纷上网查寻资料,了解到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等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上网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到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学习到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点看法。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提供了更多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这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就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

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成败,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是否能取得教学实效。实效性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辅助性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切忌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样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和画蛇添足之嫌。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围绕“实效”,慎用媒体,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以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扩大课堂容量,杜绝用多媒体代替讲义和小黑板。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在此。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围绕提高教学水平作文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控制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三、不能忽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因多媒体的存在而放弃课堂。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就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的指导者,也就是由讲解员变成了导航员,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搜集学习信息,从而将演讲式的教学过程转向讨论式、推导式的教学过程。这方面我采取在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提出方法;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等,使措施得以落实。第四、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要注意其合理性。多媒体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关键还在于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课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宜,课件出现的时机是否适时、恰当。如果设计过于繁杂,画面过于华丽,出现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开发和运用教学软件时,一方面应注意简洁明快,注重实效性、辅助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软件出现的最好时机,要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依据,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产生,把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牢固的效果。这种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周刊》 2011年第10期

[2]《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15.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篇十五

现在大部分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又显得枯燥无味, 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反观游戏, 学生都是那么迷恋, 尤其是网络游戏, 它对于学生甚至是成人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 人们能废寝忘食地沉迷于游戏世界之中, 不管多复杂的游戏规则都能兢兢业业地去学习, 而在课堂学习中这种努力探究、刻苦钻研的精神却很少存在,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让我不禁去思考能不能借鉴游戏的模式去完善我们的课堂, 把游戏带入课堂, 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游戏时代的学生习惯于在游戏中自我探索、总结经验;习惯犯了错可以重来;习惯与团队合作;不喜欢被人指示如何做。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增强现代信息意识, 掌握收集、处理、应用、传递及评价现代信息的方法, 技术性很强且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休憩相关的学科, 在其教学中融入同样与多媒体技术密不可分的游戏, 这本身就是对寓教于乐, 把游戏娱乐功能与信息技术教育相融合的最好诠释。

一、游戏导入, 刺激想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 而计算机的知识繁多, 不易于理解掌握, 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反而会觉得枯燥无味, 相反如果能用有趣的游戏导入, 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 在教授Power Point超级链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超级链接做一个“走迷宫”的小游戏:学生利用鼠标走出迷宫并且不能触碰障碍物, 如果碰到了障碍物就会触发链接, 页面就会自动链接到失败页面, 学生重新游戏。学生在完成这个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也去制作这样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游戏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第一, 制作这个游戏需要几个页面?第二, 每张幻灯片上需要安排什么内容?第三, 在这个游戏中迷宫由什么组成的?设置的动作是什么样的?触发的方式是什么?第四, 每张幻灯片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四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超级链接的载体组成、链接方式、链接目标等。

二、游戏练习, 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的硬件设备等原因并不能使每个学生完全地投入到一些课程的实施中。例如, 在计算机硬件组成这个章节时, 我们一般是用一台计算机作为演示, 展示它的各个部分, 再依次传递下去认识各个部分的名称, 虽说学生也能了解到各个硬件的名称但是由于可以拆开的计算机数量有限, 所以学生对于各个硬件部分并不能真正认识, 此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Flash小游戏——电脑组装:第一关要求把分开放置的计算机硬件图片与名称连接起来, 如果错误就重新游戏, 成功就进入下一关电脑组装, 把主机的各个部分成功放置到正确的位置则为过关。学生通过Flash游戏虚拟地进行电脑组装, 虽说不能真切地触碰到电脑零部件但是相比以前教师展示、学生观察的教学模式而言, 学生知识是否掌握则能通过这样的游戏得到检测。

三、游戏竞赛, 小组合作, 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学习方式, 构建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具体目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同样需要用合适的方式促进小组合作。例如, 当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后,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竞赛, 把全班分成几组, 利用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 设计几个关卡, 每下一个关卡在难度上都是递增的, 每个关卡包含10个计算机基础知识, 都是以不同的动画方式出现。小组间相互考计算机知识, 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其他小组设置障碍的技术从而改进自己小组的内容, 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复习了计算机的一些知识, 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激发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更促进了竞争意识。

四、游戏应用, 自主创新,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任务之一。日常的很多游戏都是用艺术的手段创造出一个个虚拟的奇幻世界, 游戏者在游戏中依据规则运用他们生活中的经验、知识以及想象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中学生也能发散自己的思维, 自主创新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例如, 在学习Flash动画的时候, 学生已经能掌握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以及遮罩层动画之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完成流星雨、放大镜、变脸、隐身等小游戏, 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和深化,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16.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六

关键詞:初中  信息技术  教育理念  分层教学    多元化评价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79

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应运而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来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1.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明确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且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学习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整合,以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步入初中之后,信息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极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学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不良局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具体操作如下:我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为学习基础比较好、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熟练的优等生,第二层次的学生为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第三层次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的后进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会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三、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和讨论中碰撞出绚烂的光彩。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倾向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在课外的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继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 教师要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减轻教师的辅导负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微机室里完成的。在具体的上机操作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刚刚开始进行操作学习的阶段,教师在微机室里忙来忙去,还是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以至于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教师的帮助,不能及时解决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而逐渐失去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想出了一个小组互助学习,用学生来辅导学生的办法。这个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解决了教师忙不过来的难题,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办法是这样的:在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观察哪些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然后我会大力地表扬这些学生,并且宣布让这些学生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这些学生分别负责辅导一组学生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开展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更是干劲十足。在学生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重点地辅导某些学生或者班内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一举多得。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师生的交流更容易,因此学生辅导学生的效果甚至比教师的讲解更好。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我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避免传统教育的缺陷,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桂开.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4).

[2]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3(2).

[3]滕飞.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8).

上一篇:综合部主管岗位职责下一篇:新闻和报纸摘要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