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8篇)
1.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 篇一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筑材料中占70%的比例,对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住宅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墙材中的实心粘土(页岩)砖既是高耗能,又是毁坏耕地的落后产品。禁止实心粘土(页岩)砖,大力发展节能、节土、利废和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墙材革新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06]27号)精神及有关规定,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我省资源环境状况及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实际,编制贵州省“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墙体材料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有关部门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推进墙体材料革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各级墙材革新工作部门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全省墙体材料革新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步入“快车道”。
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已有20多年历史,但步伐缓慢,与全国大多数省市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GDP增长速度加快,拉动了城市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8月1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意见》,成立了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领导小组,提出了以工程应用带动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思路,并明确省建设厅主管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同年省编办批复省建设厅正式成立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贵州省建筑节能办公室),各市(州、地)也相继成立了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当地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逐渐有序展开。
(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贯彻落实国家墙材革新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自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结合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实际需要,先后制定了《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和建设领域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印发在全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墙体材料质量管理的通知》等10余个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健全了我省墙材革新工作的支撑体系,调控力度也进一步得到增强。各地依据当地情况制定了更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文件,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加强协作,以贯彻执行省政府27号文件为主线,大力开展执法监督,依法行政,有力的推动了我省墙体材料革新的发展。
为使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实现有法可依,2009年省住建厅已完成《贵州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在2010年调研修改的基础上,已列入“2011年省人大立法计划”。《条例》以“因地制宜、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为目的,使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尽快迈上新的台阶。
(三)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
过去近20年,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进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是国家有关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政策措施没得到贯彻执行,失去了专项基金对工程建设有关方的约束作用。2007年我省出台《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和《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极大的提高了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自觉性。2009年对该实施办法进行补充完善,使专项基金返还与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的利废量挂钩,引导墙体材料生产向自保温、利废型发展。
截止2010年6月,按省、市、县(区)三级征收墙革预缴基金超2亿元,通过 规范征收流程,杜绝“免收少收漏收”,不断完善退还机制,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专项基金使用力度,增加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应用项目的投入,充分发挥了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四)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禁实”工作始终是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中心内容,依据省政府27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对实心粘土(页岩)砖生产环节和流通渠道形成全面围堵。具体采取了5项措施:一是严禁新建和扩建实心粘土(页岩)砖企业;二是加大淘汰和关闭落后、质量低劣的实心粘土(页岩)砖生产企业的力度;三是层层制定实心粘土(页岩)砖总量控制计划,并监督落实;四是积极抓好实心粘土(页岩)砖生产企业的技改工作,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转产新型墙体材料;五是在应用领域严格准入关,切断实心粘土(页岩)砖的销售渠道。
根据国家近年发布的第一、二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城市名单,贵阳、遵义、都匀、福泉、兴义、毕节、凯里、六盘水、安顺和铜仁在2008年底要完成“禁实”任务。由于部分城市人口少,建设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具备“禁实”的能力和条件,2009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485号),仅贵阳市被核定已完成“禁实”工作。
2010年下半年,省住建厅根据《关于组织对第三批“禁实”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安排,对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的我省第三批“禁实”城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进行“禁实”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全省实心粘土(页岩)砖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心粘土(页岩)砖产量逐年下降,“禁实”效果十分明显。
全省不仅城市逐渐形成“禁实”局面,并逐步向农村推进。2009年结合我省开展的大规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省住建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中推广使 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以农村危房改造作为突破口,在农村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引导各地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目前全省各地农危房改造新型墙材应用示范点建设已开工建设,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省共有墙材工业企业1936户,其中:规模以上(年产1000万块标砖以上)企业591户,仅占全省企业总数的30.52%。2005年全省墙材总产量171.9亿标块,其中烧结砖(主要产品类型为粉煤灰烧结砖、页岩实心砖和粘土烧结砖)为115.66亿标块,非烧结板材,灰砂砖等1.0亿标块。烧结类新型墙材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迟缓,科研及应用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加气混凝土、GRC板材,灰砂砖、混凝土砌块等一批新型墙体材料陆续退出市场,进而形成烧结砖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产能不足,造成供需紧张,经济发达省份已经淘汰的制砖技术和陈旧装备不断涌入我省各地,小作坊回潮,毁田烧砖死灰复燃,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墙体材料革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省墙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立足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各地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建筑体系的新型墙体材料,一批规模较大,工艺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相继投产,如:贵州源隆、长泰源等16家加气混凝土公司,采用全套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属先进水平;贵州开磷集团自主研发的磷石膏砖蒸压自动化生产线,六盘水恒远粉煤灰砌块及自保温复合砌块全自动生产线,六盘水大河水矿集团隧道窑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和贵阳花溪联办砖厂隧道窑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线等。
截止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新墙材企业近1000家,是2005年的1.7倍,在产品结构方面,形成了“砖、块、板”三大系列近40个大类。2010年墙体材料产量为300亿标块,其中混凝土实心砖和轻集料小型空心砌块均超过50亿标块,烧结普 通砖(粉煤灰掺量在50%以上)、工业废渣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产量均超过20亿标块,磷石膏砖9亿标块,蒸养粉煤灰砖5亿标块,石膏砌块(板)160万平方米。
较之5年前,我省墙材企业在总体生产规模、产量及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上有了较明显发展。
(六)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全面铺开。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得到空前发展,是增速最快的五年。通过新建和技术改造,全省新增年产能60亿标块,产品逐步向节能型和利废型发展。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0亿标块,比2005年增加155亿标块;占全年墙材总量的比例为60%,较2005年的14.5%,提高了近3倍。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利废达到6500万吨,节地15万亩,节能折合标准煤550万吨。
随着“禁实”工作的深入,新型墙体材料也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在全省城镇建设中全面铺开。新型墙体材料工程应用比例从“十五”末的30%提高到“十一五”末的80%。工作重点一是严格把关,在设计源头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二是积极利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经济调控作用,鼓励使用新墙材;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在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新墙材的使用;四是加强试点、示范工程管理,引导新墙材的应用;五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完善新型墙体材料技术体系与施工规范。“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展了磷石膏、赤泥等工业废渣在墙材中应用的课题研究,编制了《轻集料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钢丝网水泥岩棉轻质夹心板构造》、《轻质混凝土实心条板内墙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等技术规范图集。
(七)多角度、多形式创造墙材革新的舆论环境。
各地把宣传国家政策法规作为重点工作,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进行宣传,利用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现场展示各类新型墙体材料,逐步转变 群众观念,提高对墙材革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多次组织工程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加气混凝土砌块、磷石膏砖墙体材料技术培训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我省自2008年起启动“新型墙体材料革新示范企业的申报与评定”工作,通过一批优秀的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墙材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贵州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是:
(一)“禁实”工作纵深推进缓慢。
我省“禁实”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仍在制约工作纵深推进,急待将“禁实”工作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扩展,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新型墙材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偏低。全省近2000家生产企业,其中60%的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仍沿用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此外现有的新型墙体材料中,多为传统类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相对较少。
(三)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
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主要依据是《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意见》(黔府发[2006]27号)和部门文件,均为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强,严重阻碍监督执法。在生产领域,部分地区时常出现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却得不到及时查处,特别是对小作坊式生产和无证生产等行为无法彻底取缔。
(四)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应用技术发展滞后。
由于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新产品不断上市应用,但墙体材料产品应用技术研究远落后于产品发展,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同时施工人员长期接触传统墙材,对新产品、新技术认识有限,也阻碍新型墙体材料的大范围推广。
(五)多部门协作、联动不够。
特别是针对城镇、农村生产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的情况,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治理。
三、“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环境分析
(一)根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新型墙体材料必然取代传统落后的实心粘土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已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以实心粘土砖为代表的传统墙材生产,是以大量毁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生存和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违背。而新型墙体材料是以“保护环境、节能、节地、利废”为发展原则的新兴产业,取代传统墙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的加快,我省城镇、农村每年新建住宅将达到500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公共建筑总量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日益繁荣的建筑市场,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节能建筑的推广为保温隔热、复合型墙材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建筑能耗(包括使用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是节约能源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发展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来替代传统墙材,以满足节能要求。
(四)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
我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电基地、锰汞铁合金生产基地、铝工 业和磷化工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基地。这些矿产资源为贵州建设和发展带来显著效益,同时也将大量工业废弃物留在了贵州土地上。据统计,近年我省每年平均新增工业固体废弃物6000万吨,累积总量已达到2亿吨,主要有磷石膏、脱硫石膏、磷渣、粉煤灰、煤矸石、钡渣等十余种,这些固体废弃物大部分可以再利用,保证了新型墙材生产原料供给充足。
四、“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耕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综合利用资源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以建筑应用为龙头,推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扩大市场应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全面提升新型墙材产业层次,健康有序推进新型墙材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使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废弃资源以及优势资源开发生产新型墙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2.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鼓励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企业(产品)认定制度,规范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使用秩序,加强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促进全社会关心和参与。
3.坚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鼓励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应用广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之路。
4.坚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工作相结合,以推广节能建筑、改善建筑功能为途径,注重功能化、系列化、配套化产品的开发,不断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5.坚持分类指导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积极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保证重点,逐步推进,达到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十二五”期间新型墙材产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5%,到2015年,新型墙材年总产量达到360亿块标砖,占全省墙材总量比例为80%以上。
2.新型墙材在全省获得广泛推广应用,由城市到乡镇分别达到以下比例:全省13个城市比例达到100%,其郊区及各县(市)政府所在镇达到80%,其他县属镇达到50%,经济较发达的乡村达到40%以上。
3.墙体材料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节能型多孔烧结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复合自保温型空心砌块等节能型墙材,应用量达到总产量的50%。大多数墙材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墙材行业相关要求,经济效益良好,成为当地经济效益的支撑点。
4.节土节能利废。“十二五”期间,全省实现节地23万亩,节能折合标准煤860万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亿吨。
五、“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禁实”“限粘”力度。
继续落实“禁实”政策,进一步巩固禁实成果,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建筑工程应减少使用实心粘土(软质页岩)砖,提倡使用新型墙材。在全省分期分批禁止生产实心粘土(软质页岩)砖,在新型墙材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及粘土(软质页岩)资源贫乏的地区,要大力减少粘土(软质页岩)类墙材的生产和使用,适时禁止生产。
(二)“调整优化、整治淘汰”提升整体水平。
按照控制总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淘汰落后的原则,联合省有关部门开展对墙材行业的整治。整治重点:依法查处无营业执照、非法占地用地、无证开采的砖瓦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24门(含)以下砖瓦轮窑及立窑、无顶轮窑、马蹄窑等土窑;淘汰3米以下(不含3米)隧道窑;分期分批关停城镇规划区、生 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年生产能力小于3000万块标砖的企业,到2015年,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0%以上。
(三)开发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
发展新型墙材,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省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建筑以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导方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地区条件不同,这两类建筑结构的比例也有差异,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结合城乡建设规划,按照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则研究确定重点产品。
加快发展以工业尾矿、粉煤灰、建筑渣土、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隔热保温的节能型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在新型墙材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产品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鼓励新型墙材生产方式向自动化、机械化、电子化方式发展,生产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加快制订和实施新型墙材生产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规程,为新型墙材的使用提供技术保障。继续扶持一批生产规模大、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先进,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带动行业发展。
(四)重点发展产品与技术
根据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鼓励开发科技含量高、利废效果好、节能效果显著的新型墙材产品及生产应用技术与装备。
1.砖类产品:重点发展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城市废弃土、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废渣的高掺加量、高孔洞率(25%以上)、高保温性能的承重多孔砖。
引导粘土多孔(空心)砖和非粘土(页岩、煤矸石)烧结砖向空心化、模数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2.砌块类产品:重点发展符合建筑体系和建筑功能要求的承重或非承重混凝土多排孔小型空心砌块、非粘土烧结空心砌块,轻质高强、保温性能好、利废节能的 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外墙复合保温砌块。
3.墙板类产品:重点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墙板。
4.配套产品与技术:重点完善各类新型墙材应用配套产品与技术。结合建筑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要求,开发和推广各类墙体复合保温隔热技术,防止“裂、渗、漏”等问题的各种配套产品及技术。
5.生产工艺与装备:一方面扶持本省墙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自动化“切、码、运”系统和标准节能型烧结窑炉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新型墙材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提高设备挤出强度和使用寿命,改善空心制品孔型,提高保温性能。完善墙板的生产技术与应用规范,提高轻质墙板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同时
6.新型建筑体系及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与技术:开展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他新型墙材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形成墙体自保温体系和墙体材料加保温材料的复合型墙体体系;开展水泥空心条板、复合保温板等速成墙板的开发及在钢结构中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异型柱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框架大开间及轻钢框架结构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与应用技术。
(五)区域布局
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建筑结构体系、资源情况与经济水平,确定本地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
1.贵阳市、遵义市和安顺市重点发展符合节能建筑要求的各类砌块,如: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陶粒砌块、蒸压粉煤灰砖、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烧结多孔砖、磷(脱硫)石膏砖(砌块)等。同时大力发展适用于内外墙的、集保温隔热为一体的复合多功能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外墙隔墙板和复合墙板。
2.六盘水市要根据当地粉煤灰、煤矸石和水钢矿渣等工业废料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利废的非粘土类烧结制品,重点发展粉煤灰砖、粉煤灰多孔砖、煤矸石烧结砖、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粉煤灰小型混凝土砌块、蒸压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磷石膏砖(砌块)和轻质墙板等新型墙材。
3.黔南州、黔东南州重点研究发展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脱硫石膏砖(砌块),开发高孔洞率、高强度烧结空心制品、混凝土空心制品和页岩烧结多孔砖。
4.黔西南州要根据当地的页岩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发和发展高质量的利废新型墙材,重点发展煤矸石、硬质页岩烧结多孔砖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利废新型墙体材料。
5.毕节、铜仁地区重点发展煤矸石、页岩烧结多孔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质墙板等新型墙材。
六、“十二五”期间新型墙材发展保障措施
(一)用完善的法规政策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继续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家新型墙材革新政策。进一步完善我省法规体系,制定《贵州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法律责任,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
认真落实《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黔财综[2009]79号),加大对专项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力度,规范专项基金退还程序和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引导社会多元投资,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墙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认定工作,限制低劣产品入市。
(二)多部门、多措施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和使用。
联合发改、经信、国土、财政、环保、安监和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强化 监管,密切协作,齐抓共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墙材企业入市门槛,严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改建设和扩建的墙材企业供地。同时对无照生产、经营、销售、明令淘汰产品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指导,促其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间交流的桥梁。
根据各地不同的建筑体系,以建筑应用为导向,以建筑设计为关键,确定符合建筑功能要求的主导产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密切注意市场动态,缺什么,发展什么,并逐步系列化、配套化,扶植和引导企业转产新型墙材,确保我省禁实工作和墙材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完成,不断推进新型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立“日常监管、专项督查、及时处罚和社会通报”制度。
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墙体材料生产环节和应用阶段的监管。各级墙改机构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实施联合检查,开展对贯彻落实国办发33号文件和“禁实”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如:违法取土,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设备,建设工程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罚和通报。同时建立举报和奖励制度,全社会加强监督。
(四)强化专项基金经济杠杆调控作用。
加大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管理力度,扩大征收面,提高征收率,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备案管理,不得减、免或缓缴。规范专项基金退还程序,研究制定节能建筑的专项基金退还办法。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研究基金的使用方式,发挥其对实心粘土(页岩)砖的限制和对新型墙材的扶持作用。支持新型墙材主导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扶持一批上档次、有规模、工艺先进的新型墙材示范生产线和优质品牌产品;支持自保温节能建筑试点示范,积极推广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墙材建筑体系,拓宽其应用范围;支持新型墙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五)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体系。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编制的新型墙体材料及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规程、规范、通用图集、验收质量标准等进行设计、监理、验收、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工程中新型墙材产品标准、质量及热工性能的检查、检测,强化新型墙材标准实施和应用技术培训,使新型墙体材料能更好的运用到建设工程中,努力改善建筑功能和提高建设质量。
(六)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技术进步。一是扶植支持以主导产品为龙头的生产、设计、施工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工作,推动示范工程、示范市(县)的建设;二是依托贵州大学、省建材科研院、省建材质检站和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的同时,培育本省的产品技术优势。
(七)加强墙材革新工作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抓住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宣传发展新型墙材的重大意义,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推介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功能及经济效益;大力表彰和奖励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建立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对拒不执行有关政策法规、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予以曝光,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政策法规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加强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区域、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省市经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 篇二
产业政策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1.市场环境
我国涂料行业在大的经济背景和政策背景下, 市场形态变化及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市场需求日益品牌化;
(2) 市场需求已从一般的产品本身赋予的价值向两极延伸;
(3) 企业风险防范和决策机制的建立;
(4) 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战略布局加速;
(5) 内需的涂料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6) 原材料的影响成为涂料行业发展高端产品的重要因素。
2.政策环境
涂料行业属于加工服务业, 它与原材料供应商及涂装工艺和涂装过程控制密切相关, 其上下游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2001年开始, 我国进入WTO,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使我国涂料行业面临全新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同时国民经济持续保持7%~9%GDP增长, 为涂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涂料行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速在高速成长的房地产、汽车、船舶、重防腐、家电等行业的推动下, 其增长速度高于平均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涂料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 “十二五”发展目标
涂料行业服务的产业面广, 所谓“关键技术和原材料”涉及的领域较多, 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前提下,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要求, 结合“涂料行业‘十一五’科技创新纲要”和从2009年开始的行业调研的初步结果, 提出“十二五”涂料行业发展建议。
1.产量预测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涂料行业受下游工业和民用两方面的需求影响, 预计将保持年均10%的增速增长, 产量将由2009年的755万吨, 增长至2015年的1200万吨。
2.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鼓励符合标准的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 (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 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外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 ;鼓励单线产能3万吨/年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 (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 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 铅铬黄, 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系颜料, 溶剂型涂料含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 (TGIC) 的粉末涂料生产装置。
科技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战略目标
1.环保、节能目标
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
2.创新、标准目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成果国家级奖3~5项;开发高性能涂料, 开发特种用途无机颜料;开发国家重点工程用涂料, 如大飞机、大船和高铁;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专利100项以上;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推行国家、协会、企业标准的配套体系。
(二) “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
1.应用基础和科学原理研究
涂料成膜动力学过程, 流变行为及结构变化研究;固化反应过程调控的研究;涂料配方试验设计的科学化、规模化及自动化, 利用好计算机的高速、筛选和客观功能;极端腐蚀环境中长效高性能防腐涂料及新防腐原理研究, 如高温、高酸性环境;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颜料化后新固化机理, 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研究;纳米材料改性涂料原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涂料、无机颜料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拟由行业和高校合作办学, 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2.高性能、节能、环保及功能性涂料及无机颜料的研究
水性汽车涂料、水性防腐涂料、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等技术性能和涂装工艺性的匹配的研究, 配套树脂和助剂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的研究;以功能性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高效节能大型硫酸法钛白废酸浓液装置和工艺的研究;硫酸法钛白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氧化铁颜料生物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达到修复如旧的文物保护涂料及其保护原理的研究;大飞机、大船及高铁用涂料的研究。
环保发展规划
(一) 规划总体目标
在2009年基础上, “三废”总体减排10%, 能耗减少20%, 物耗减少5%。
1.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
2.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开展环境友好型涂料如高耐候性粉末涂料、UV固化在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汽车涂料涂装中应用;涂料与无机颜料的循环经济建设等项目。
3.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
4.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以功能性 (反射性隔热、耐候) 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物耗能占总耗能的28%以上, 国家新标准要求建筑物要降低能耗35%以上, 该项技术开发目标既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又要符合环保安全 (阻燃性) , 性价比合理, 应用市场广阔。
(二) 行业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水污染防治的任务
与各级政府配合, 在行业内宣传与贯彻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使规模以上的涂料与颜料企业的废水治理率达70%以上;
依据国家发改委新修订颁布的“涂料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在大中型涂料骨干企业建设中清洁文明生产工艺占60%以上;
整合、完善与推广涂料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
氧化铁、钛白颜料生产过程的废酸、废碱得到治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整合、完善与推广氧化铁颜料工业废水中氨氮处理技术。
2.大气污染防治的任务
在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70%以上的工业粉尘得到治理;
溶剂型涂料全密闭一体化的新工艺在骨干企业中推行40%, 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与污染;
规模以上的氧化铁颜料与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工业粉尘、工业废气得到治理;
开发涂料与颜料制造过程废气治理新技术。
3.固废污染防治的任务
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的80%以上的固废得到治理;
无机颜料制造业产生的废渣基本得到处理, 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
标准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涂料标准化工作将在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准入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领域做好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1.管理办法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对涂料行业危险货物进行分类。
2.环保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制订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 包括涂料VOC排放标准、涂装污染物排放标准 (分为汽车、家具、家电等) 、氨基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助剂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氧化铁行业氨氮污染物排放标准、无机颜料 (如铅铬颜料等)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3.能耗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针对涂料、树脂及以钛白粉为代表的无机颜料生产过程制订一系列能耗标准, 其中在涂料方面涉及溶剂型、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在树脂方面制订树脂能耗标准, 规范以醇酸树脂为代表的高温树脂生产能耗和以丙烯酸树脂为代表的低温树脂生产能耗。在钛白粉生产方面, 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类, 其中硫酸法又包括锐钛型与金红石型两个套系。制订“钛白粉行业能耗标准”和“氧化铁颜料行业能耗标准”。
4.准入标准
制订《涂料行业准入条件》 (分为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与粉末涂料三套体系) ;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在无机颜料生产方面, 将制订《氧化铁行业准入条件》, 而《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十二五”期间即将实施。氧化铁颜料和钛白粉行业将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5.产品标准
针对一系列国家新兴产业, 制订一批有针对性的涂料质量标准, 涉及风力发电、高速铁路等行业。
制订“水性陶瓷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修订立德粉产品质量标准《GB/T1707-1995立德粉》规范涂料行业的发展。
3.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三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4.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 篇四
一、建设地点及范围
红鱼洞水利工程工程选址在渠江水系巴河干流南江河支流上桥亭河段,坝址位于南江县桥亭乡桥亭村红鱼洞处,工程地跨东经106°27ˊ~107°10ˊ,北纬31°50ˊ~32°45ˊ,灌区涉及南江县、巴州区2个县区30个乡镇(南江28个乡镇、巴州2个乡镇)258个村。
二、流域概况
巴河是渠江的主要干流,南江河支流为巴河干流的主要河源,发源于陕西省米仓山南麓的南江县玉泉平溪山涧。流经关坝、上两、南江县城、沙河、下两、巴中城区、三江、曾口,在平昌县城望江沱与通江相汇;通南二江相汇后其下为东河干流继续南流经白衣、石梯、文崇至渠县三汇镇汇入渠江。河长368.4公里,河道平均坡度1.74‰,控制流域面积19927平方公里。流域形状呈扇形。
流域内地势北高南低。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河槽呈“V”型。中、下游地处山、深丘区,河谷开阔,河槽呈“U”型;水系发达,上游支流密布,水系呈树枝状发育。
拟建红鱼洞水库位于南江县城以上南江河河段桥亭乡下游红鱼洞处,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16平方公里,河道长13.7公里。库末至上两乡。红鱼洞水库灌区属深丘山区地形,根据灌区地形地貌和耕地分布特点,灌区主要分布在400~700米范围内。
三、建设缘由和规划依据
1、建设缘由(1)兴建红鱼洞水库是抗御干旱、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 红鱼洞水库灌区位于巴中市南江县和巴州区,是人口、城镇、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属山区地形。虽然灌区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主要由洪水形成),但径流年际和年内变化大,一遇干旱年份,堰塘处于干枯或基本干枯状态,靠当地小型水利设施是根本解决不了干旱问题,只有靠修建有调节能力的水库才能解决枯水年的干旱问题。(2)是解决灌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必要措施
红鱼洞水库灌区旱灾频繁,加之水源污染,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正常生活。根据南江县和巴州区农村供水现状调查统计资料,2007年,南江县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29.1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2%,巴州区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36.97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3.3%。水库建成后,可解决南江县农村28.56万人和巴州区农村5.38万人的饮水问题,是贯彻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指示精神的具体实施工程。使老区人民吃上甘甜爽口、没有污染的纯天然水,告别祖祖辈辈背水桶的历史。
(3)兴建红鱼洞水库是南江县抗御洪涝灾害的需要
南江地处大巴山暴雨区,暴雨覆盖面广、强度大、时段集中,加之防洪设施薄弱,是造成重大洪灾损失的主要原因。自1959年以来,不同程度出现洪灾30余次。主要洪灾发生在6~10月,又以7~9月最多,危害性最大。目前,县城和沿河场镇的防洪能力达不到5年一遇。水库建成后,其防洪能力将达到20年一遇以上。(4)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兴建红鱼洞水库工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民生水利”的体现。工程建成后,耕地保证率从17%提高到85%,水库多年平均向灌区提供净供水量7064万立方米,可为灌区40.96万亩耕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同时解决了灌区40.73万人的饮水问题。
2、规划依据
工程规划依据:《巴中市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2004年),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四川省渠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年)》(发改农经[2009]374号)红鱼洞水库为C类项目,中共四川省委文件川委发[2009]1号文。
四、建设内容及规模、标准
南江县红鱼洞水利工程的开发任务为防洪、灌溉及乡镇工业生活供水。
红鱼洞水利工程为Ⅱ等大(2)型工程,由水库枢纽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挡水建筑物(大坝)按1级建筑物设计,抗震设计烈度按7度设防;溢洪道、泄洪放空洞和取水口等建筑特按2级设计;取水口、生态输水等建筑物按3级设计。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洪水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输水工程的3、4、5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分别为30年、20年、10年一遇。
水库正常蓄水位648m,总库容1.49亿m3,有效库容1.23 亿m3。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轴线长285m,坝顶宽度9.2m,坝顶高程650m,最大坝高106m。输水工程由一条总干渠、两条分干渠、三条支渠组成,渠线总长度171.5km。水库出口为南江右总干渠,设计流量16.16m3/s,沿程分别以沙八分干渠、恩阳分干渠和恩巴支渠进 3 入巴州境内。
该工程建设年限为第一年8月~第5年7月,总工期48个月。
五、工程占地与移民安置
工程建设征地总面积12075.44亩,其中永久占地面积8441.28亩,临时用地面积3634.16亩;库区工程建设征地总面积6257.82亩,灌区工程建设征地总面积5817.62亩。拆迁各类房屋156258平方米;移民生产安置人口为2219人,搬迁人口3232人。
农村移民以外迁农业安置为主,主要采用县内远迁和就近后靠的搬迁途径。
六、工期、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
工程施工总工期4年共48个月。
按照2010年3月份价格水平,红鱼洞水库工程总投资31.75亿元。其中水库枢纽静态总投资11.50亿元,渠系工程静态总投资18.21亿元,田间工程2.04亿元。
本工程是以农村供水、防洪为主要任务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由申请中央补助和地方自筹(田间工程部分)共同解决。
七、建设与管理
2009年5月由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川编发[2009]24号文件同意成立四川省红鱼洞水库工程筹建处,主要负责工程筹建和工程建设阶段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同年,由巴中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四川南江红鱼洞水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本公司作为本工程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前期工作、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
八、前期工作及工程建设
5.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 篇五
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工作部署,从加快改革开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入手,着重在政策发展环境营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方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按现行统计口径统计,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2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增加值约为110亿元,占GDP比重的2.4%。“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7%和13.9%,实现了较快发展。全省已构建起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大高技术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企业群体。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2010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6亿元,电信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75亿元。
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全省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快速发展,涌现了中成药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3G通信、数字电视、高强度合金材料、磷系新材料等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的25.2%。同时,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省大力推进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建设完成了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创新亮点、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渗透,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
3、产业布局逐步集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
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基地,以及贵阳市和毕节地区的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和贵阳医药工业园、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贵阳软件园、贵阳农业科技园区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支撑,以贵阳、遵义、安顺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作用日趋增强。目前,全省产值过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几乎集中在产业园区和基地,贵阳、遵义、安顺三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0%。
4、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基础设施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51所高等院校、2
137家各类研究所(中心)和13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力量,全省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了突出进步。截止2010年底,已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2家,覆盖了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轻工等重要领域,促进了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系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推动产业自主创新和优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2010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6.78%、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1.61%、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83%,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45.44%,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9.41、13.73、5.27、16.4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414件、3086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198%、333%。“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省级成果登记677项,评选出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41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截止2010年,全省已完成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天麻、杜仲、吴茱萸等中药材品种的GAP种植技术研究,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十一五”时期全省共获中药新药证书18个,目前在研中药新药120多个,其中32个已获临床批件,26个已申报注册。“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制造工艺技术开发”、“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制品研发”、“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制品研发”、“高炉磷酸新工艺”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获得了多项专利。海绵钛12t联合炉技术、多功能全液压旋冲钻机、XK9920/16M加工钢轨数控龙门铣床、加工钛合金的高性能数控刀具、碘化裂解法制备高纯钛新工艺、航空发动机Inconel718螺栓、核电站核岛主泵特种连接件、高速数据传输连接器、直读式井下分层注水智能调节装置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相继开发应用。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发展高技术产业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从宏观层面上看,科技投入不足。201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5%,只比2005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远低于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1.2%),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二是从政府管理层面上看,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政策体系尚待完善,体制改革仍需深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和发展环境亟待健全。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四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五是产业关联度不够,产业聚集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
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正处在重要调整期,高技术产品市场萎缩,给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技术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遍及全球,全球范围内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业结构高技术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二是各国对高技术产业更加重视,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强势和国际化便利,试图继续主导全球市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重新抬头,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更趋强化,应对难度加大。三是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的引领下,将孕育和诞生一批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球高技术产业仍将快速发展。四是国际市场体系面临着深刻调整,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体系中作用的逐渐加强,我国高技术产业预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五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大,迫切需要以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和生物产品的需求将快速扩大。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做大做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国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速大大超过同期工业年均增速。二是高技术产业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增强,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三是高技术产业正处在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四是技术创新模式在注重单项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集成创新。五是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我省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与全国的差距在继续拉大。“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正面临着“转”和“赶”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是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非常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出现了许多有利因素和机遇,但也存在着巨大挑战。
1、发展的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印发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等文件,即将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已作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纳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二是我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已被写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黔府发〔2011〕29号)等重要文件中。三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生物、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在并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迅猛发展。四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加快。随着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发展要素流动加快。五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能力增强,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将迅速扩大。六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日益强劲。随着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增加,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2、面临的挑战
一是高技术产业的竞争极其激烈,高投入、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我省经济基础薄弱,投入强
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二是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省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差距。三是国内外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竞争加剧,加上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较为缺乏,我省在国内外新的产业分工和竞争中处于劣势,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国内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的低端要素市场及其加工车间。
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高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实施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新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2、发展要求
——政府引导。突出政府总体战略取向,充分考虑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国家和周边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衔接,通过统筹规划和制度创新,把各种资源引导到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企业主体。在坚持政府引导基础上,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高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的高效配置。
——重点推进。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着力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谋求局部领域的优势和强势。
——创新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研发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生物、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增加值力争达到400亿元,占全省GDP的5%左右。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用更加明显,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产品在解决资源和环境等瓶颈问题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8%,重点领域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在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5
信息等领域建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3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力争使生物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00亿元和190亿元,成为支撑我省高技术产业的最重要力量,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巩固其在我省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三)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五大高技术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重点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五大产业。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民用航空和民用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技术和装备,同时积极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
2、提升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在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在2015年建成5~8个有贵州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10个省部(省院)共建重点实验室,4~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0~2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5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建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1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0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500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共性技术。
3、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方面科技成果的广泛深入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广应用重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环保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积极发展军民结合型企业,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
4、着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着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支持电信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现代邮政业、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积极促进“三
网融合”,增强电信服务能力,加快培育软件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结构,提升全省高技术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5、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
在初步形成相对产业优势和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围绕信息、生物、民用航空、民用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快建设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以贵阳、遵义、安顺、黔南三市一州为重点,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继续抓好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省级开发区的建设。通过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形成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培育上下游配套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技术产业局部优势,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力争在全省建设完善30个左右规范化并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着力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到2015年,力争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5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同时,按照“专、精、特、新”的方向,积极培养中小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配套协作能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
6、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网络向数字化、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启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城市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信息网络覆盖率。推动电信和邮政体制机制改造,提高农村电信和邮政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力争到2015年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9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
三、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
(一)重点领域
1、生物产业
(1)发展目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有大突破,产业基地建设有新进展,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生产从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出口、效益主导型过渡。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继续围绕研究开发体系、原料种植体系、产品生产体系的建设,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进我省生物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积极推动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和结构调整,整合企业创新资源,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打造一批产值超过50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物企业。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增强园区和基地的竞争力。发挥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聚集作用和集群效应,带动省内其它园区和基地生物产业的发展。整合全省生物产业资源,跨市州地建成5个规模化、市场化大
型原料基地。
2、航空航天产业
(1)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和基础能力建设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大提升,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右,产业竞争力和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军民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军民联动产业的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整合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创新资源,推进军民结合,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应用,努力形成并凸现军民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化特色。培育建设航空航天军转民高技术产业园区,加强园区产业集聚,增强园区竞争力。
3、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建设5~6个特色材料产业园区(基地)和国家军转民高技术产业园区,形成7~12个材料产业集群,构建12个新材料产业链(产品群),培育50家以上以新材料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的高技术企业。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能力,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培育形成创新人才团队和产业聚集园区,为新材料产业的集成创新奠定基础。围绕贵阳、遵义、六盘水特色材料产业带,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促进产业集聚。依托煤、磷、铝、钛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品牌产品,培育优强企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集群。围绕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初步形成“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构建一批“原材料-加工-制造-制品”产业链(产品群)。
4、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新兴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有新突破,物联网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左右。
(2)主要任务:继续推进贵阳高技术产业园区、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和贵阳海信工业园等产业园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等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集聚。整合资源,加强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加快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构建通信产业支撑平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5、新能源产业
(1)发展目标: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适合地区逐步推广,特别是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产业有大的发展,核能应用研究和核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
(2)主要任务:充分利用我省生物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和引导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建设,培育生物质
能源龙头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逐步在黔西南州、黔南州和贵阳市形成三大生物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技术开发和应用,在资源相对集中的贵阳、遵义、黔南建设光伏发电和风电设备生产项目。
(二)重大专项
1、生物产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生物医药支持重点发展中药材及民族药材、中成药及民族药品,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积极开展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制品、天然保健品和医药商业。生物农业支持重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农、林、牧、渔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和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生物制造支持重点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示范,开展利用生物质制造新型材料和化学品等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2、先进制造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卫星应用、智能环保汽车零部件、关键基础件和关键系统集成。航空航天制造重点发展新型涡桨多用途飞机及小型通用飞机、无人机系统、高级教练机、航空发动机、航空锻造、精密铸造、机电一体化成套技术装备和卫星观测、通信、导航、定位系统等卫星应用等。智能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性能液压件等智能装置及其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高速铁路、重载高速列车等的关键零部件。卫星应用重点发展卫星观测、通信、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环保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安全气囊系统、汽车轮毂等汽车零部件。关键基础件重点发展精密铸锻件、高新特结构件、工模(刀)具等。关键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液压泵、马达、汽车系统总成与零部件、高速铁路配套装置、新能源产业配套关键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微特电机等。
3、新材料产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金属及合金材料、聚合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做大做强高纯海绵钛、钛锭、钛合金、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优质特钢、高纯电解锰等材料工业,加快发展铝、钛、锰等行业,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合金制品材料产业集群;以高性能聚合物结构功能材料开发为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加快纳米材料在涂料、橡胶、陶瓷、日化、电子等行业的应用,以聚合物基改性材料、工程塑料开发为重点,逐步发展新型复合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建设以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锰合金、镁合金、新型改性聚合物、纳米材料为重点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锂离子电池、六氟磷酸铁锂、磷酸铁锂等高效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4、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
支持加快产业链建设,重点推进存储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网络产品、信息家电及电子应用产品等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启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试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支持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不断加
强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软件服务业,支持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宽带网、用户接入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平台等城市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发展电子商务和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信息共享平台。
5、新能源产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同时积极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支持优先发展沼气、生物质成型固体燃料、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乌蒙山一带和苗岭一带建设若干风电工程项目,开展风电制动器总成等配套产品推广应用;优先发展光伏发电;启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支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优先发展地热制冷、地热干燥、地热种植、地热养殖等。支持优先发展光伏发电,加大晶体硅电池技术、薄膜电池技术、新型高效电池技术、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支持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开发大规模储能技术。
6、创新能力建设专项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以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持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加快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有效提升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后劲。
7、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支持重点围绕我省能源和优势原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特色食品加工、先进制造等产业经济发展重点,组织开展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流程工业、清洁高效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及安全保障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推广。
8、高技术服务业建设专项
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支持从科技创新、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现代物流、信息交流、社会服务、人才市场、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分析检测服务、创业投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相关行业,推动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四、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环境,深化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本规划,抓紧编制相关配套子规划。
在有关规划的产业布局中更加注重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结合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强化组织协调,优化配置资源,有侧重地推进各地特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依法扩大知识产权的运用。加大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投入,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实施,加强对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具。修订和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标准,推动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和信息服务。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和预警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防止滥用知识产权,依法保护高技术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积极培育和规范高技术产业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服务市场。加快发展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业,建立高技术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完善贵州高技术产业网站,规范发展技术开发机构、新产品展销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搞好技术市场的功能建设。鼓励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评估交易、知识产权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科技、企业管理咨询、成果转化服务、项目建设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
深化技术研发、中介服务、投融资、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与其他性质资本特别是非公有制资本的联合或融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军民结合体制改革,打破军民分割和部门分割现状,推进军民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双向转移和融合,促进军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电信和邮政体制改革,研究落实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电信业和邮政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完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引导)资金等方式,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试点,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种子期、起步期高技术企业发展。
引导金融证券机构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中小高技术企业担保体系,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支持成长性好的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效益好的高技术企业发行债券。
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各商业银行优先给予国家和省立项的高技术产业项目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方式,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放宽投资准入限制,政府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担保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技术产业项目。
规范发展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柜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快企业信用和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增强信用担保机构的能力。
(三)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培育建设工程化条件好、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研究开发机构。以提高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能力为核心,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能力。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建立以大企业为龙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化推进机制。促进形成军民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对列入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划、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重点支持领域技术的攻关,有选择地优先给予专项资助,鼓励联合公关。进一步细化、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
强化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建设。批准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有关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基地和园区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典型和重要示范作用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及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改革完善人才任用激励机制
加快培养人才队伍。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重点任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高技术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水平中青年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科研团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高技术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力度,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基础上,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各类人才,创造优越的人才吸纳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技术产业领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人才向高技术企业流动。
6.浅谈“十二五”规划 篇六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浅谈“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现当代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水平总体还不高,所以,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又不能盲目地去发展,我国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全面推进各项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成长。
现代经济比的就是科技和创新,追求的就是高端和低碳,仍坚持传统的经济思想,就会与世界脱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远远地落下。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那种靠高投入、高能耗取得的增长,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我们广大人民意愿,才能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既有以往建设理念的一脉相承,又与以往的转型不同,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体现在此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多领域转变、多层次叠加等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它顺应了国际形势新变化,顺应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题和主线,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主要目标
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法律体制,保障人民生活的稳定。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性气体的排放量。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我国内河的修理整治工作。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2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现象。
2、主要任务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之我见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
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领导干部最大的政绩是造福一方百姓,干任何事情都要想着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从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加快转变。因此,我们要加快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把人民得到的好处落到实处,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使各级政府真正做到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要努力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民生水平随生产发展水平上升,保障社会多数人民的生活有稳步改善。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保障救助;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扶持老区、库区及贫困地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增收致富的本领,从而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我认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十二五”规划给我国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明确了方向,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必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十二五”规划纲要》 4
2、中国新闻报《“十二五”规划深谈》
7.“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篇七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明确“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 特制订《“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规划范围涵盖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信息产业四个领域,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 部分重点行业所需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部分重点行业所需装备的技术水平显著增强。成功研制了国内首条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20万吨/年裂解炉、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组和丙烯压缩机组、百万吨乙烯大型冷箱等石化关键设备投入运行。大型冷连轧成套设备实现了从工程策划到投产调试, 从机组能力到品种、质量的全面集成创新。研制成功世界上槽容量最大的400千安铝电解槽。实现了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设备的设计自主化和大部分设备国产化, 批量生产3兆瓦及以下风力发电机组, 并成功应用示范1 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成投产了首套国产化年产100万吨对苯二甲酸 (PTA) 装置, 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成投产。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投入商用。
(二) 重点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改善。截止到2010年,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达127家,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729家。有色金属行业在铝板带热连轧技术、多金属矿底吹造锍捕集技术、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冷轧堆前处理等工艺技术实现突破并在行业内推广使用。化纤行业在碳纤维T300、芳纶1313、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和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上实现了技术突破。建材行业年产12万吨超大型池窑和全氧燃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行业高效复吹转炉技术、高速连铸技术等工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电子信息行业FT-1000CPU芯片和麒麟操作系统应用于“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 先进芯片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工具平台完成试点应用, 填补国产EDA工具的多项空白。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破,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大力推广应用大型高炉的强化冶炼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性能预测与控制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 实现了钢铁工业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和钢铁产品的成本降低。石化行业开发应用了包括选择性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超低硫柴油加氢技术、吸附脱硫技术等, 可生产硫含量满足国Ⅲ、国Ⅳ排放标准的油品系列清洁燃料。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煤矸石制砖余热发电技术等一批环保技术的自主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信息产业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数字电视领域、电子专用设备仪器领域、信息安全领域、集成电路领域、关键元器件领域、下一代网络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形成,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创新结合不够紧密。二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强度不足和投资分散的问题长期存在, 特别是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
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 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时代, 以智能、绿色和普惠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都在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 试图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美国、英国政府重新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制造业, 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同时, 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对我国产业发展也造成巨大压力。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必须从源头上改变产业技术薄弱的状况。
(二)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产业技术创新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控制总量、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品种质量、两化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 要求我国工业必须转变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发展方式,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路子。企业技术改造、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等工作都离不开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保障。
(三)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知识密集度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加以推进。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突出坚持创新驱动, 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 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产业技术创新工作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任务“十二五”是我国实施中长期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把握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主动权和创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产业共性技术、优化工程实验和工程化条件,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技术创新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 坚持“企业主体、政策引导;重点突破、总体提升”的原则,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主体、政策引导。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加强产学研结合,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发挥相关科技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的引导作用, 强化技术创新支持政策, 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重点突破、总体提升。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强重大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 实现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 全面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部分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初显成效, 技术水平逐步增强,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 一批骨干企业达到10%以上。
2.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在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取得显著提升。
3.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行业重点实验室, 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 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上述目标, 大力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建设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
围绕重点工业领域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需要, 整合优势资源, 在现有基础上支持形成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支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在优势力量集中的领域, 新建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
2.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传统产业发展, 依托大型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 在较为突出的优势领域集中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资源, 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 建立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灵活、能为产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依托骨干企业,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 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 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装置, 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 作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二) 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1.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推动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 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技术平台, 统一产业技术标准, 协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共享技术成果, 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实现区域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中介机构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等服务功能, 支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提升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有关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 大力开发关键和共性技术
1.继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力度
继续加快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重大新药创制, 大飞机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为主体参与重大专项, 实现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
2.加强产业重大技术开发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急需, 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新材料制备、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重点方向, 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 创新研究机制, 组织实施产业重大技术开发, 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四)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积极推动重大专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发挥产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支撑重点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 加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降低重点产业领域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制造领域, 推广各类先进环保技术, 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少污染排放的工业锅炉、内燃机、电机、风机、水泵、电炉等量大面广的装备和产品;加强轻工业和电子制造业的原材料减量化、产品可回用化、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推广。
3.积极开发先进适用技术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品种质量、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为重点, 积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产品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 支持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模式创新, 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 提高产业间的应用协同和产业集聚水平。
(五) 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 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开发, 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掌握相关知识产权, 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体系, 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二是着力推进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部省联动机制, 促进产学研合作全面开展。三是制定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依托骨干企业,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 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发展。
五、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
“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信息产业等重点领域, 突破技术瓶颈制约, 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 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 原材料工业
1.钢铁工业
重点开发:品种结构调整与升级用先进钢铁材料制备技术, 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用关键钢铁材料, 新一代高效、低耗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技术与装备及信息化智能控制技术,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废弃物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及物质循环关键技术, 钢铁材料低成本、高性能化关键工艺技术, 冶金矿产资源领域安全高效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2.有色金属工业
重点开发:矿产资源勘查与安全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铝、镁冶炼重大节能技术, 铜、铅、锌短流程连续化节能环保冶金技术, 先进铝、镁合金材料制备技术,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 钨、钼、钛、锆、硅、锗、镓、稀土等稀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高效清洁冶炼分离提纯稀土技术, 大型矿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与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 有色重金属污染防控及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技术, 选冶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仿真优化控制技术等。
3.石化和化工工业
石化重点开发:渣油沸腾床加氢、悬浮床加氢、灵活焦化、重油催化裂化等技术, 符合国Ⅴ标准的清洁燃料技术, 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乙烯装置的裂解、分离、深冷、精馏等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芳烃生产成套技术, 合成基础油及民用航空润滑油制备技术, GF-4、GF-5等系列高档润滑油产品制备技术,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高性能化技术, 特种合成纤维生产技术, 新型分子筛材料、催化剂载体和制备新技术等。
化工重点开发:氯碱、纯碱及黄磷等基础化工节能技术, 高效、低毒及环境友好农药制备技术, 环保型高档染料、有机颜料制备技术、先进煤气化技术, 高性能绿色、环保及功能涂料制备技术, 大型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ADI) 生产成套技术, 聚苯醚 (MPPO) 应用及改性技术, 高性能聚酰胺 (PA) 、聚碳酸酯 (PC) 等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及改性技术, 有机硅深加工技术, 有机氟特种单体及高功能含氟聚合物产业化技术, 再生纤维造纸专用化学品制备技术, 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与成套装备, 大型粉煤气化技术, 煤制烯烃技术, 煤制乙二醇技术, 褐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技术,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生物质液体燃料 (纤维乙醇) 生产技术, 窑法磷酸生产技术等。
4.建材工业
重点开发:水泥低碳化生产等建筑材料绿色制造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材料制品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技术, 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开发及高效深加工技术, 建材产品的低品位原燃料生产技术, 建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和城市废弃物技术等。
5.新材料产业
重点开发: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其他功能合金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 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制备技术。
(二) 装备制造业
1.机械工业
重点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水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煤炭、石油、矿山等资源开采与集输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石化、冶金、有色等材料生产高性能成套装备及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大型工程与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现代农业装备与食品深加工设备关键技术, 节能、环保、绿色回收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重要基础件和配套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精密、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制造技术, 为高端装备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技术。
2.航空航天工业
重点开发:新支线飞机、大型飞机、先进直升机设计、制造、试验、适航验证技术, 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检测技术, 航空电子、机电系统设备及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 飞机客户服务与支援、维修改装技术, 低轨移动通信卫星星座技术,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 对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技术,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等。
3.轨道交通装备
重点开发:交流传动技术、网络信息控制技术、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动力学技术, 直流断路器、大负荷开关、铜合金接触导线, 高可靠性基于数字化轨道电路和无线通讯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ATP) , 列车运行控制及调度系统 (ATC) , 自动驾驶系统 (ATO) 等。
4.船舶工业
重点开发:主流船舶优化与换代技术, LNG船、豪华游船等高新技术船型设计建造技术, 船舶节能减排技术,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建造关键技术, 海洋资源探测与监测系统设备技术, 船用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 自主品牌船用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 船舶标准化技术等。
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点开发: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设计制造技术, 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 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和新结构、新工艺等应用技术, 驱动电机系统与核心材料技术, 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核心技术等。
(三) 消费品工业
1.轻工业
重点开发:家用电器变频技术、空调器制冷剂 (HFCF) 物质替代技术、太阳能制冷在冰箱和空调中的应用技术, 绿色设计及废弃家电回收利用技术, 造纸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纤维高效利用技术、绿色皮革化工和特殊功能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及高性能纸基新材料, 食品营养等基础理论研究、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非热加工技术, 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 造纸、塑料、皮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生产技术, 废塑料改性及综合利用技术, 氢镍电池、新型结构 (卷绕式、管式等) 密封铅酸蓄电池等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 新型大容量密封铅酸蓄电池设计制造技术, 大幅宽、高车速造纸成套技术与设备, 大型废纸制浆生产成套技术, 高速、宽幅流浆箱、靴式压缩设备等造纸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新型绿色分离设备、蒸发浓缩设备、高速和无菌灌装设备等食品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节能型塑料成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缝制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等。
2.纺织工业
重点开发: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业化技术, 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应用产业化技术, 聚酯多元化产品及技术, 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和纤维素纤维环保型加工技术, 新型纺纱技术, 纺纱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毛、麻、丝专用纺织加工技术, 新型针织编织技术, 新型机织加工技术, 纺织品的智能加工技术, 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 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 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 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 纺织品功能整理技术, 环保纺织浆料及特种助剂, 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面料染整技术, 节能、环保技术,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 现代服装制造技术, 差别化、高新纤维制造技术与装备, 新型纺纱设备、新型织造设备、新型非织造布设备、新型印染和后整理设备、关键配套件等的设计制造技术。
3.医药制造业
重点开发: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药物, 罕见病用药, 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 市场用量大的新专利到期药物, 特色化学原料药, 中成药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 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 高性能医学影像、体外诊断设备及其核心技术部件。
(四) 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开发:计算机产品工业设计、主板制造、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技术, 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地面数字电视关键技术,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蓝光高清光盘技术,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数字内容保护技术, 家庭网关技术, 家用电子设备互联技术, 统一的多业务认证平台技术;高端通用芯片技术, 12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技术和8英寸/6英寸特色工艺技术, BGA、CSP、MCM、WLP、3D、TSV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 微机电系统 (MEMS) 技术, 先进EDA工具, 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基于SMT技术的新型片式元件, 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TFT-LCD、PDP、OLED、电子纸、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关键设备、半导体级单晶设备、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和后封装设备、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等重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锂离子等绿色电池技术, 高效、高亮度LED器件技术、电子级多晶硅、8-12英寸硅外延片等先进电子材料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新型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 全波光纤技术,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线技术, Ka、V频段卫星通信技术, SOC片上集成系统, 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新型传感器技术, 电磁辐射、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开发: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实时数据库技术, 中间件技术, 嵌入式软件技术, 信息安全软件技术, 智能人机交互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地理信息处理技术, 分布式计算技术, 并行计算技术, 虚拟化技术, 网络化大型软件开发和验证技术, 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技术, IPTV中间件 (Middleware) 技术, 新型密码技术, 认证与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不良信息识别、防范与过滤隔离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 工业现场控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 软件即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处理技术, 游戏动漫软件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绿色IT支持软件技术,
3.通信业
重点开发:IMT-Advanced技术, 基于TD-SCDMA/TD-LTE的无线城市技术, 系统架构演进 (SAE) 技术, 光传送网 (OTN) 技术, 分组传送网 (PTN) 技术, 星载处理交换技术;IPV4与IPV6过渡与融合技术, 互联网业务聚合 (Mashup) 技术, 三维互联网 (3D Internet) 技术, 服务质量 (QoS) 业务控制技术, FMC固网移动互通技术, 物联网安全与可靠性技术, 互联网管控溯源机制和关键技术, 统一身份管理 (IDM) 技术。
六、保障措施
(一)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与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对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产业亟需的重大技术研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 以及鼓励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引导地方财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 加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力度。
(三)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继续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的作用, 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对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重大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给予资金奖励。
(四)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倡导科技研究与标准研制同步进行。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转化, 开展国际标准对标活动, 显著提高标准水平。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计划。
(五) 扩大国际科技合作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更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有关科技发展计划的交流合作, 参与和组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六)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创新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特别要培养重大技术研发和系统设计的领军带头人才。注重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员工岗位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 加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8.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 篇八
这一天,李克强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出席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并致辞,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但天道酬勤,辛勤的劳动必将迎来丰硕的果实。
中国古诗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说的是春天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正是展望和规划未来的好时机。
今年2月,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会晤的一项重要成果,双方领导人宣布建立城镇化伙伴关系,重点推动在城镇可持续发展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欢迎并支持举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便是落实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的重要举措。
皇家剧场是布鲁塞尔最大的剧场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的聚会场所及著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3日上午,近600名中欧双方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相约在此,欢聚一堂,以“交流借鉴、互利共赢”为主题,围绕可持续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流动性两个专题进行全方位交流。
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是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当天下午,300余名中欧高层人士在此举行能源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和欧盟27个成员国的能源部门负责人,就能源合作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作了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新进程》的讲话。“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欧双方开启了城镇化战略合作的新进程。”他的开场白直奔主题。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经受了严峻考验,世界也进行着一场“思想风暴”。世人深入思考未来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共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不仅成为中国的必需,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必需。
危机孕育机遇。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革,中欧有识之士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同步启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长计议,描绘了各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出双方在发展思路和战略导向上难得的契合,将为双方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还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欧盟“2020战略”则提出,要努力促进欧盟建设一个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主张与中国等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高层次战略对话。
人气在凝聚,共识在升华。
李克强的两个讲话不断闪现出中国“十二五”规划深度对接欧盟“2020战略”的智慧火花——中欧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一方面,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城镇化中厉行节能环保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欧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能源科技上有突出优势,需要开拓应用领域。双方具有的这些特性,恰好形成中欧战略性互补。
李克强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说,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时,就会产生显著而奇妙的效应。李克强表述生动,听众聚精会神。
面向未来,李克强主张中欧突出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为中欧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他提出三项具体建议:共促绿色发展、深化项目合作、加强管理交流。
作为此次俄欧之行的最后一场正式活动,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了有关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欧能源安全、中欧促进电力市场相关合作等共同宣言和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双方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欧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继城镇化战略伙伴关系后,中欧互为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合作更趋务实,路越走越宽,在中欧双方人士中引起强烈共鸣。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认为,中欧应抓住双方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致力于实现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的深度对接,扩大双方利益汇合点,努力寻求在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欧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他介绍说,目前有400多家欧洲企业在武汉投资,投资总规模超过20亿欧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节能减排有关。中欧之间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保方面合作潜力很大,中国地方政府与欧盟的合作项目将会得到积极推动。
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对记者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欧中的共同利益所在,即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包括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等。目前,欧中在加强城镇化合作上已取得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互动。他说,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并出席城镇化论坛,表明欧中关系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欧中伙伴关系将更紧密、务实。
欧洲一环保组织首席执行官尼克·玛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中可以通过加强双边的能源合作来分享“低碳经济”蛋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对欧中双方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出席高层能源会议,显示出欧中需要更加频繁的高层对话,通过相互了解,展开务实合作,共同开发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市场。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中欧问题专家安娜·斯塔尔对记者说,李克强此次与欧方重点就新能源、城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是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
欧洲一些媒体认为,李克强此访期间,中欧双方签署有关清洁能源、电力市场、城镇化等协议,表明中欧关系不断拓宽,双方合作得以深化。中欧双方将在建设能源节约型绿色城市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同时注意到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力促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相信这对中国和欧盟双方都有利。
……
飞机在跑道上开始滑行,我还在争分夺秒地和国内编辑部电话沟通稿情,必须赶在飞机起飞之前将所有稿件发回国内。成功了!飞机腾空而起,离开了布鲁塞尔上空,带着我们成功的喜悦,返回中国。
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成员国12个。经过6次扩大后,至2007年1月,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5.025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高决策机构为欧盟首脑会议,即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欧盟首脑会议主要负责制订“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其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目前,欧盟首脑会议每半年举行2次。2012年1月1日,丹麦正式接替波兰,成为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至2012年6月。
【贵州省十二五水库规划】推荐阅读: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08-13
贵州省大中型水库库区水域安全生产管理办法11-22
贵州省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指南(2012~2013年度)11-26
贵州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心得体会专题12-01
贵州省计生条例01-15
贵州省地方立法条例07-26
贵州省核准工作意见08-16
贵州省工伤补偿条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