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随笔(精选19篇)
1.《那些年,那些事》随笔 篇一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感悟随笔
我一直都告诉自己,即使有一天时间磨灭了我们原本的摸样,记忆中的美好也会依旧存在。
——题记
有些人终究会离我而去,不着一丝痕迹的离去,只剩下残缺的记忆飘荡在空气中。记忆的碎片编织成梦境,融入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常常梦见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让我从未忘记过的美好。
我们都在向前走,没有时间去欣赏身后的风景,就象我们不知道身后孤单的背影。就这样我们不断的向前走,不断的错过,期待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始终没被发现,而那些个陈年往事就这样在脑海开始腐烂,夹杂着沿途的风景,慢慢的变成一片沼泽,而沿途的风景不过是阵风,是场雨,加速了沼泽的形成。
我们都在边跑边仰望,谁都没有留意时间早已把我们的回忆斑驳的锈迹满怀。
我们也曾怀念过,也曾回忆过,而生活太过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着赌博,只不过每个人的筹码不同罢了,而那些陈年往事就像一张废牌,谁会想着拿着一张废牌去赢得一场输不得的`赌博。其实我们都不是赌徒,我们也只不过是被生活逼红了眼,不得不进行不同的赌局罢了。
往昔的回忆使我激动,纵然它已锈迹斑斑。当你再次回忆时,我想你已经记不起我的面孔,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画面有些模糊,但那里有我们共同地美好时光,有我们共同走过的路,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我想无论何时当你想起,你的嘴角也会微微弯起。
远方的你如今还好吗?这句话我真不知道该对谁说。谁能听懂这句话里的故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一起走过,一起回忆……
2.《那些年,那些事》随笔 篇二
第一步:我和23位民办幼师。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我的幼教之路, 第一步所面对的是22名家庭妇女和一个中年男士。他们大都是1956年左右, 在如城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私人兴办了幼儿班。这些幼儿班分散在如城镇东西南北各个角的民房中, 规模都很小, 有两个幼儿班进出要经过一个厕所的小巷, 被称为“厕所幼儿园”。幼儿班里所有的设备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方凳和小凳。23位教师, 12位是45岁左右的中年妇女, 9个20岁以上的已婚妇女, 只有一个18岁的姑娘, 文化程度除个别是初中, 其余均为初小和小学。没有教学用书, 没有教材, 真是一穷二白。面对这样一支队伍, 我该怎么办?我的路该如何走?高深的幼教理论用不上。当时我25岁, 还未结婚。我把年长的视为长辈, 年轻的视为姐妹, 为了一千多个可爱的孩子, 为了不辜负我学了七年的幼儿教育 (三年幼师、四年本科) , 面对现实, 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艰难地向前爬行。
其一:教孩子什么, 教师就先学什么, 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原则。
爱听故事、喜欢儿歌是幼儿的天性, 而“语言”又是各科的基础, 也是启蒙教育的根基。因此, 我从儿歌、故事入手, 把1958年在南师下农村所编的教材全部用上, 并到新华书店翻找经典的儿歌、故事。然后学习刻蜡纸、油印材料。我是四川人, 有不少语音毛病, 例如“n、l”不分, 翘舌音拿不准等。为此, 我开始读字典, 查一个字, 学一个字的发音。为了教好、说好普通话, 我不学如皋话。60年代初, 如皋说普通话的人不多。因此, 我到商店买东西, 经常有营业员以为我装腔作势, 卖弄洋腔洋调, 给我白眼和冷漠。但为了孩子, 为了我的23位老师, 为了我所挚爱的幼儿教育, 我依然坚持学好、说好普通话。
当时, 每周二、四下午放学后是业务学习, 我把印好的教材和一周的教学内容发给大家, 然后一起学拼音、念儿歌、讲故事、学唱歌、跳舞、做律动。再用大白话讲解幼儿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并示范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法, 以及如何训练孩子的眼睛、耳朵, 教他们会看、会听、会说的感官训练法和儿歌、故事表演法等。每次学习, 大家兴趣盎然, 在唱唱跳跳、说说动动中学, 既有实用性, 又有针对性, 更有效益性。大家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此时的我, 生起一种思念感恩之情:是南师舞蹈队、南京大学生合唱团, 四年的班级文娱委员培养了我、锻炼了我, 让我成为“多才多艺的小邦惠”。正是这些才能, 帮助我胜任辅导工作, 否则只会一些幼教理论, 将束手无策。由此, 让我悟出, 作为一个幼教人, 应该是一个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
其二:迈开双脚, 走进孩子天地, 深入教学实践。
我不喜欢坐小学的办公室, 每天上午就是到各园、各班。不会骑自行车, 双脚就是最方便的车。清晨与孩子们在不大的天井里跳绳、跳房子、跳牛皮筋, 用收集的冰棒棍、火柴盒拼图、搭房子。课间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丢手绢”等民间游戏, 在游戏中让教师们慢慢懂得“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这些教师大多做了母亲, 有颗自然的“爱心”, 经常给孩子擦鼻涕、揩屁股、梳头发、剪指甲, 不嫌脏和累。他们一旦明白了游戏的重要, 就会动脑筋想办法:收集各种自然物的种子, 给孩子穿珠;收集各种大小盒子当积木;用蛋壳做不倒翁;他们手巧, 做各种布娃娃, 让孩子们玩“家家”游戏……孩子们自由操作这些简易的玩具, 玩出智慧, 玩出那个年代的童心快乐。
在走进孩子活动天地的同时, 我还走进课堂、走近教师。教师和孩子们都不怕我听课, 还欢迎我到课堂。因为我常常听课再亲自上课, 作现场示范。因为我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调动孩子的兴趣, 激发孩子的思维。孩子们喜欢我上课, 我也乐于亲近孩子。在上课的实践中获得许多亲知、真知, 让辅导由感性到理性, 再让理性指导实践, 使辅导深深扎根在平民的土壤上。
没有教材, 哪儿去找?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就是最具体、最直观、最生动的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各科教学内容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中心, 无意地实施着“单元教学”。在各个季节里, 让教师带领孩子到郊区田野, 漫步在田埂上, 看看说说, 指指画画金黄的菜花、像蝴蝶一样的蚕豆花、风中跳舞的麦穗, 学习拔萝卜、摘花生、拾麦穗, 充分领悟大自然这本充满色、香、味的鲜活生命的无字书。
其三:让他们抬起头, 争取美好的未来。
当时的这些民办幼儿园经费是自收自支。1963年每个幼儿每年1元钱学费, 三角杂费, 幼儿的大小便也卖钱作为收入, 曾有一位老师为了粪便多卖钱, 在粪池中加水。工资低、条件差, 在社会上没地位, 按今天的说法是“弱势群体”, 是“草根”。而我心中却埋藏着一个目标, 燃烧着一团火, 我要带领他们奋斗,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我为他们呼吁, 向领导申请, 给他们一定的补助,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了。从1965年起, 如皋市教育局给他们每人每月补助3元, 每月给他们填报一份花名册。从此, 这些幼儿园纳入了民办公助的范围, 教师补助也逐年增加, 从每月3元涨到5元, 又涨到7元、13元, 最后涨到23元。最后在各级领导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从1986年起, 先后有13位老师转为公办, 其中9位担任了园长, 成为如城幼教的骨干。
我于1994年10月退休, 他们也先后陆续退休, 我们一起牵手走过31年, 结下了浓厚友谊。退休后, 我们成立了“童心乐园”, 每月聚会一次, 这些从苦中走过来的教师们, 如今个个抬起头, 享受着美丽的夕阳。
第二步:招收镇办幼师, 增加青春活力
粉碎“四人帮”后, 幼教事业开始复苏。为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幼教队伍, 在如城镇政府的领导下, 1981年10月我们招收5名镇办幼师 (民办) , 开创了镇办幼师的先例。以后每年招收一批, 到1985年, 共招收19名, 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是高中。这些年轻人分到了各园, 接受老教师“王邦惠模式”的传帮带, 我则狠抓他们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每周除星期六下午放学后不学习外, 其余全部学习, 有时晚上也加班加点。我请如皋中学高级教师教授语文, 如皋师范美术教师传授绘画, 如皋书法界名人教授书法、国画, 职教幼师班教师教授舞蹈。我则传授教育理论、各科教学法、琴法。有人称这是“魔鬼训练”, 背地里叫我“魔鬼”。我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评比、考核、观摩等活动, 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做到“知行合一”。有耕耘就有收获, 1989年, 这些镇教师全部通过“南通市专业合格证书考试”, 领取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1988年, 我们还吸纳了11名幼师职业班毕业生加入我们的队伍, 使我们的队伍逐步年轻化、专业化。我们向全市开放各种教学观摩活动, 如城幼儿园的声誉也步步高升, 步入“辉煌”时期。
第三步:综合团队的光彩、困惑、眼泪
在领导的厚爱、重视下, 如城幼儿园由23个班发展成12个园54个班, 教育局将18个班纳入公办, 其余仍为民办班。从1984年起, 先后招收了海门幼师、南通师范幼师班毕业生18名。这样, 我们的团队有了公办、镇办班, 公办、镇办教师, 性质不同, 待遇不同。我尽力为镇办幼师争取公办教师享受的洗理费、书报费和各种补贴费, 让其工资不太低于公办教师。所以大家团结一心, 为如城幼儿园的声誉拼搏。1984年, 我们在新光幼儿园创办了如皋市第一所家长学校, 1985年为南通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举办现场会, 1986年该园被评为全国首批百所模范家长学校之一, 其主题活动“爱的思索”“童心的理解”等刊登在《早期教育》杂志上。我们还在江苏省南通市幼教研究会指导下, 面向全体教师、全体幼儿开展了一个又一个专题研究, 以提高教师素质、探索幼教改革新路。我也把大家的研究成果, 撰写成论文和经验总结近40余篇, 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同时, 我们不少教师也获得了省、市各种荣誉, 我头上也增加了不少光环, 但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
其一:管理体制不顺, 让我落泪
如城幼儿园慢慢成了一个让人喜爱的“小花圃”, 教育局、镇政府、妇联、中心校督导组都要来争做“园丁”、争领导权, 特别是人权、财权。面对复杂的领导关系, 我不知该怎么办?也不会协调各种关系, 我的屁股坐到了县、镇妇联一边, 例如中心校督导组要把镇办幼师收编到教育局校办工厂, 我站在镇妇联一边, 坚决抵制, 结果镇办幼师深夜要围攻我。面对诸多矛盾, 我无能为力, 只有掉泪。
其二:领导宽容, 感动落泪
保教队伍扩大了, 事业兴旺了, 有了所谓的“权”, 当时的我有些飘飘然, 做了不少蠢事、傻事。记得1986年, 由县妇联集资兴建的安定幼儿园大楼刚建好, 还未进行工程质量验收, 我为了“六一”儿童节举行落成典礼, 私自从工程队取来钥匙开展活动。幸好未有事故发生,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我根本不懂财务, 春节期间把会计室保险柜中的几万元国库卷存放在我家里, 春节后也不立即放回会计室。对于这些荒唐事, 领导没有责怪我、惩罚我, 只是说:“王邦惠是搞业务的, 不懂行政。”以宽厚的胸怀包容我、原谅我, 照样重用我。当我得知后, 忍不住流下感动、后悔的泪水, 在泪水中反思, 放弃我不会不懂的行政, 坚守我的业务辅导, 专心而轻松的走完我的辅导之路。
3.见证那些年那些事 篇三
追寻历史痕迹,敬仰前辈光辉,记者特约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培龙、市院预防处历任处长谢北艰、吴平寒、居广鉴,讲述上海检察预防工作的前世今生。跟上他们的思绪,回眸上海检察预防的沧海桑田。
1978-1992:萌芽与初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摆脱十年浩劫的中国,走上了伟大复兴之旅。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本的坚冰被融化激活。
在当时,腐败还未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但以权力寻租为目的的经济犯罪已经开始显现。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
1978年8月,上海检察机关恢复重建,积极贯彻中央对经济犯罪实施综合治理方针,选择重点单位、典型案件,开展以案论法教育,组织群众旁听案件的公开审理,帮助案发单位堵漏建制。这一做法被认为是上海检察预防工作的萌芽。
李培龙:上海检察机关八十年代有了预防工作的雏形,比较多地运用检察建议的形式。我们那时的检察建议范围很广,除了治安和综合治理方面外,也涉及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
1984年,“官倒”现象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国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逐步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掌握原材料批件审批权的一些政府官员,看到了“计划轨”和“市场轨”商品供求矛盾产生的丰厚利润,纷纷参与套购国家紧缺物资,非法倒卖和经商办企业。
李培龙:当时美元换人民币,按计划的是1∶4,但市场上就是1∶8。很多企业搞外贸需要美元,就得到市场上买。有些人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弄出外汇指标,转手倒卖,牟取利益。过去像汽车、钢材等生产资料,也都存在这种倒卖现象。
“官倒”成为八十年代中后期最为突出和恶劣的腐败现象,这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的落后和制度本身的缺陷不无关系。上海检察机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打防结合,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逐渐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展开,上海加快了全面推进改革的步伐。农村开始深化第二阶段改革,进一步调整城乡经济关系,农业和乡镇企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则重点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多出效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上海经济面临大发展的前夕,腐败案件却呈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1988-1992年,上海检察机关五年内共查处贪污贿赂案件8000余件,比改革开放头十年的总量还要多,房地产、股票等新兴市场使检察机关的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谢北艰:工作阻力主要表现在打击犯罪与发展经济的矛盾上。不打是有法不依,打吧又怕影响经济。对于当时大量出现的经济犯罪,检察机关有些人迷信打击,认为只要严打就行了,用的还是革命时期老一套思维方式。但现实是,从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以来,贪污贿赂犯罪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阻力还来自于社会各界。经济界人士指责检察机关“抓了一个人,毁了一个厂,穷了一个村”。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企业家,由于缺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必要的法律意识,对检察机关的打击也是意见颇大,社会不满的声音甚至传到了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朱镕基那里。人大对检法工作报告的满意度最低一年仅为52%。
艰难局面下,为了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促进上海经济健康发展。1992年7月,经编委批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正式挂牌成立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检察处,成为全国第一家单独建立的预防工作机构(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曾于1989年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反贪局,内设预防处),由谢北艰同志担任处长,各区、县人民检察院也相继设置了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检察科,上海检察预防自此迈出了她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步伐。
1993-2000:认识与探索
1992年,小平南巡,再次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始转向生产要素市场,国企改制,金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使权力介入寻求腐败收益的机会大大增加,腐败频度直线走高。
但在上海,腐败案件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刚成立的预防处从案件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预防工作。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个案预防、行业预防、同步预防为主的预防工作方法,逐渐从被动应付的事后预防向主动积极的事前预防转变。
整个九十年代,上海宛如一个建设工地,到处是轰轰烈烈的建造场景。地铁二号线、内环高架路、外高桥电厂、八万人体育场、上海大剧院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破土动工,正是由于上海检察预防工作的及时介入,刹住了不少建筑企业和建设单位的腐败歪风,挽救了一大批干部,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吴平寒:我记得当时外高桥发电厂,几十个亿的投资。我们和他们领导班子每个月开联席会议,进行法制宣传,签订廉政协议,到工程结束后没有发生一起腐败案件,可见预防的效果真的很好。
随着预防工作规模的逐步扩大,上海部分区、县人民检察院,开始探索在基层建立以检察助理员为骨干的预防工作网络。虹口、嘉定、徐汇、黄浦、闵行等检察院,分别在金融、证券、商业、房地产等领域建立预防网络,并专门成立指导小组。检察机关定期对网络小组成员开展业务培训,通报反腐斗争情况,使网络成员增强廉政意识,交流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工作经验,提供案件线索等。
李培龙:上海检察机关过去有一支检察助理员队伍,一般由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经打”等部门的干部组成。他们通常会协助我们检察院开展法制宣传、提供犯罪线索、协助调查等工作。1993年开始,这支队伍移交预防处管理,可以说进一步壮大了我们预防队伍。
nlc202309021712
预防首先是思想的大比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以理论形式固定下来。预防处成立后,上海市各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文章百余篇,优秀稿件被汇编入当年的预防调研集,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预防处根据几年来总结的工作经验,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编辑出版了《基建人员必读》、《证券人员必读》、《商业人员必读》等六本预防系列丛书,其中《基建人员必读》一书成为上海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预防读物,销量逾万册,社会反响强烈。
然而,正当预防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1995年12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正式成立,预防处被合并入反贪局,预防工作再次面临挑战和转变。
预防处其实从成立伊始,便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工作模式可供参照;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开展预防工作,检察机关内部始终存在诸多分歧。一是重打击,轻预防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预防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二是究竟开展“大预防”还是“小预防”工作,干部之间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李培龙:那时我们检察院,办案是硬道理,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预防工作,觉得工作成绩得不到体现。此外,一些人主张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大预防”,其工作性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检察机关的职责范围。
1996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第一次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工作会议,时任倪鸿福检察长在会上明确了“两手抓”和“小预防”的指导思想,强调打击和预防都是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要立足检察职能,围绕查处贪污贿赂犯罪的范畴开展预防工作。这次会议及时统一了干部们的思想,理清了工作思路,为预防工作重新回到正轨铺平了道路。
2001-2009:成熟与革新
迈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反腐败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腐败案件逐渐消失,新的腐败行为开始出现,窝案、串案,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愈发突出。
2000年8月,根据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形式和任务,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全国的检察预防工作实现了由分散状态向集中管理,由初级形式预防向系统全面预防的转变,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全面的认可。
次年9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再次予以独立建制成立。新时期的上海检察预防部门,更注重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落实、推动了多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
吴平寒:我记得2000年医药改革的时候,医院存在不少问题,漏洞很多。我们在闵行区政府的支持下,首创了药品采购平台,规定凡要进入闵行区医院的医药供应商必须进入这个平台,公开议价,避免了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
居广鉴:我们结合多年来在工程建筑领域开展预防工作的经验,总结出工程建设领域13个职务犯罪易发环节和具体表现,提出了治理对策,高检院预防厅均以通知的形式予以转发至全国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加以推广;虹口、卢湾等区院开展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形成《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研究》调研课题,向市人大建议,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纳入立法规划。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上海市各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开始全线出击,在工程建设、金融、涉农、航运、科教、文卫等领域广泛开展制度建设,确保上海世博会、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东海大桥等多项巨额投资项目顺利进行,为上海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四个中心”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制度建设离不开理论与智力的支持。2007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市纪委、上海师范大学组建了预防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研究中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结合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向党和政府提供理论与政策咨询成果。
居广鉴:没有理论的支撑,反腐败是低水平的反腐。这些年我们借鉴国内外、近现代研究机构的理论成果,对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智力支持的效果很快得到了体现。上海部分郊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基层政府官员贪污种粮补贴款的案例,原本发放给农民的补贴款被截留、侵吞,农民的利益收到很大损害。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出谋划策,建议检察机关实行“一本折”制度,直接将种粮补贴打入农民存折,取消中间环节,并在网上公示,成功杜绝了此类案件的发生。
这一阶段,除了在制度建设、理论研究、专家团队上下工夫,上海检察预防人继续不断探索新途径,在重大工程建设、保障民生等热点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联手兄弟省市,建立华东六省一市检察机关行贿档案查询平台,扩大查询功能,加大对行贿犯罪的威慑力度;开展技术预防和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防患犯罪于未然,使预防工作的成效提升到崭新高度;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意识,扩大检察机关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2010年至今:突破与创新
站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更高起点上,上海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与三十年前相比,国家之兴盛、人民之安康,已今非昔比,但上海预防人开放包容、实干创新的预防精神始终没变,他们定将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在预防之路上,越走越稳健,越走越自信。
4.我的那些事随笔 篇四
大约从去年10底开始至今日,许多玩空间的友友都不约而同地发出过这样无奈——“怎么我给你,或者别人给我的留言或评论不翼而飞了啊”、“给你留言或者评论怎么受限了呀”、“怎么我写的评论出现了错行、跳字的现象啊”等等之类的叹息。甚至有些时候,连QQ主人都无法对留言或者日志评论进行回复。这都得感谢老腾八辈祖宗,它是怕大家上网累了,整一个强制性让大家静网歇歇的“恶作剧”吧。其目的无非是要让大家降低互动,默哀老腾....
就目前来说,在郁的好友中,玩空间的友友主要有五类——1.以QQ游戏为主,略玩文字、图片的;2.以秀照片、视频或音乐为主,偶玩其他的;3.以写说说为主,兼玩点别的;4.以做音画日志为主,这包括代码音画和PS音画,兼插文字,图文并茂的;5.以文字日志为主,也镶入图片、照片、视频及音画的。在这五大玩空间的分类中,郁除了对弄视频和PS纯粹不懂之外,其它的略懂一点皮毛。其实,不管我们在遇到受限或留言、评论被无辜“吞食”时是怎样地恼火老腾,但是不得不承认,要不是它开发提供这样一个软件,这偌大一个网络世界,会失去很多精彩的。
既然这款软件里有了空间,并且还相应地有了一些方便快捷的功能,咱们才都乐意在这个叫做“空间”的范围里觅得一处世外桃源,惬意生存,享受美好,用咱的家乡话来说,这“好安逸哦”!
郁属于比较喜欢玩空间文字日志那种类型的。在此俺不自我评估自己的文字价值,单来说说这空间日志互动的劳什子事儿。
大凡喜欢写网络日志(包括音画日志和文字日志)的人,绝对都有一个比较虚荣的心结,那就是特别在意自己日志的“受众性”。也就是说,一篇日志发表之后,急切渴求众多的粉丝、拥趸前来欣赏、评论、或分享,受众性越大,人气指数也就越高。我空间就有几位秀音画日志的高人,乖乖不得了,每一篇日志刚更新,瞬间日访问量就过千,每篇日志的转载和分享量,都成千上万,这样的繁华,羡煞了郁。
这空间互访、互动以及日志、图片、照片、说说的评论、转载和分享,在郁看来,除了空间主人设置的权限不允许之外,只要是善意的,一般主人都还是乐意接受和欢迎的。当然,对于那些采取复制方式进行“剽窃”主人日志、图片、照片为据为己有的人,则是令人反感的。
对于日志进行评论、回复和分享的方式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纯文字评论为主,可以稍微附带表情;二是纯粹表情,只字未提;三是粘贴网络图片;四是复制粘贴评论者自己的作品。这四种评论或回复的方式,严格来说,也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主要要看评论者和空间主人的日志内容、形式和个人喜好来决定。郁的爱好是偏向于第一、二种方式,不十分喜欢用网络图片粘贴的办法,因为那样既占用了评论楼层的面积(尤其是大图),又把人家的空间整得花花踏踏的极不和谐(尽管郁也曾用这样的形式评论过好友的日志,但一般粘贴的都是主人日志中的插图)。至于第四种,抱着相互学习的态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宜过多,比如说主人写一首简单的五言诗,如果加上题目,总共都才不足三十字,你却在评论时整两三首以上的作品粘贴,所占用的网页界面比人家主人的还大,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了呢?
每一篇日志的评论数量,如果不出现异常现象(比如老腾“吞食”),应该是上不封顶的吧。但是,往往在好友之间,似乎约定俗成了一个“抢沙发”的风潮,几乎都疯狂地以抢到前三楼为荣。郁分析是,大概在这些楼层里,会吸引后来的评论者以回复的形式跟帖在其之下,有一种楼主之下万人之上的虚华荣耀感。我曾在一个好友的日志里见到过在一楼评论下,跟帖回复竟然有132条之多的“超级大沙发”,居然比水泊梁山好汉还要多,厉害。
那么,既然都热衷于抢前三甲的评论席位,这就会出现一个比较怪异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个人气指数相对较高的空间里,评论者能在楼主发日志之后几秒钟的时间内抢得这样的“宝座”(如果这篇日志是主人专门对沙发者设定了“指定好友可见”,让其先坐上沙发后再公开发表的除外),且不论评论者是不是将主人空间动态设置为“特别关心”的状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先拔头筹,可以肯定的是,这篇日志内容写的是啥,抢宝座者是一定没看的,哪怕是一篇旧日志的翻新,TA能熟知的日志内容,绝对也是旧版的。并且,为了能“站稳”宝座位置,评论者往往在来不及用文字评论的情况下,一定先扔向评论席的就是表情。哈哈,我宝友中的美丽、空谷幽兰一缕香、蓉儿对此深有体会,并且还教会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友友。
郁想说的是,这样“抢座”的评论并非不好,而且在我的宝友中,多数用这样的方法抢座后,大多会主动再在归在自己名下的楼层下,用“回复”的办法在事后打出文字,以示礼貌。这就相当于老师批改作业一样,先用打勾打叉的符号注明习题的对错,然后再在整篇作业批改完之后写上评语,简单明了,又合情得体。所以,郁想,既然空间日志评论处需要设置“表情”这一功能,绝对有它的妙哉之处的。
就那种纯粹用表情替代文字评论日志的,郁的看法有三点。一是主人此篇日志的内容,可能涉及的是技术性、专业性、敏锐性或者特殊指代性(比如郁的“诸子百佳”,因为写的是专门某人,而评论者对写作对象不太熟悉),评论者因为对日志内容不懂、不熟或者不敢参与,反而不好贸然用文字来评论,那么就选择用表情的方式进行评论或回复;二是出于对主人或文字对象的礼节、肯定、尊重,以表情方式代表心声;三是评论者因为忙碌或其它原因(比如上班上学中、驾车稍微休息时,或者用手机的此时手机电量不足等),暂时不能发表文字评论,借用表情来“签到”等等因素。
5.那年那月那些事杂文随笔 篇五
——一位85岁老人的亲笔回忆录
这是一位85岁高龄老人的回忆录,是老人亲笔所写。老人从小没上过几天学,能上学读书学习一直是她心底的梦。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儿孙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老人读书上学的梦想仍在心底发着璀璨的光。这篇回忆录因此而成。正如老人自己所言,“用书写的方式重提过去,既是对自己生活历程的点滴总结,也是为自己当学生、学写字采用的一种形式,(并借以)延缓肢体和思维的衰老。”
老人的回忆文字质朴,没有华丽词句修饰,但读来仍能令人深深进入场景,仿佛跟随老人走了一圈——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今天。
虽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愿天下每位老人都有一颗平和又炙热的心,爱生活爱家庭,幸福享受每一天。
——编者的话
我的一生,也算是我的回忆。
这期间国家颁布《婚姻法》,自己的婚事自己做主,我也该问问我的事了,不上学了,我在村里宣传《婚姻法》,搞文艺,学会了唱河北小调“小二黑结婚”、“妇女开荒”等。
1957年夏天放暑假,天津的二嫂回德州替我在家照顾公公和小妹,我很感激。我去新汶高高兴兴地住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时荣教会我查字典,我看书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偏旁,同音字。八月底我回到德州,二嫂见到我就笑。说二嫂这两个月你辛苦了,你笑什么?二嫂告诉我说,晚饭后她带我去串门。我说我在济南车站坐了一夜,咱明天再去不行吗?二嫂说,现在告诉你,咱黄婶给咱家找个老太太。为什么叫我?二嫂说,你唱主角。老太太知道原来你在家,这是儿媳娶婆婆,人家怕你给她气受。我说很好,晚上咱就去。我和二嫂都哈哈大笑,二嫂说我,这事你听了也高兴!晚上,我和二嫂一趟成功。
到了夏季,保光满六岁,该上学了,老范出差把保光带到时荣工作的`地方去上学,小敏自成春天出麻疹落下了咳嗽,后来转成肺结核,到了秋天,我那可爱的女儿离开我走了!
1977年,单位叫我和薄成兰办幼儿园。没有房子,机关食堂餐厅就当作集合点,下雨天带孩子们在餐厅玩,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们排好队唱着歌到野外去玩儿,做游戏、讲故事。快到下班的时间,孩子们排好队,我们送孩子回家,也就是围着家属区转一圈,转到谁家门口,谁就回家,这就是基建队伍的幼儿园。到了冬季还是没房子就解散了。我又回到托儿所。
一晃到了1981年,高桐订婚,到年底结婚。1982年11月28号,儿媳妇兰真生了个男孩,取名杨博。全家都很高兴。后继有人啦。现在高桐兰真都已退休,住在海悦区。
附:
后记
6.旅游那些事 篇六
旅游, 对中国人来说, 在十几年前还是奢侈消费, 还没有成为现代人排忧解压, 休闲娱乐的标签, 拿着相机的背包客还是时髦的代名词。不像现在, 旅游网站遍地开花, 旅行攻略比比皆是, 旅游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旅游市场的完善, 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当旅游景点开始盯着游客的钱包时, 旅游就不是件轻松的事了。
有媒体统计, 按照黄金周或旺季票价计算, 玩遍全国136家5A级景区要花19085元。若再算上“园中园”、索道、观光车、游览船等项目票价, 总开销高达22536元!这还不包括旅游过程中的吃用住行花费。这些风景区的主要游览者是经济条件尚不属太好的国内游客。而国外的不少著名景区, 参观者多是富裕阶层, 收费却远远低于我们的不少5A景区。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步行门票只要75元, 科罗拉多大峡谷63元, 法国卢浮宫85元, 而日本的富士山甚至完全免费。为何同样级别、同等质量及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国内景区门票要贵出这么多呢?所以有人说, 如果徐霞客诞生在今日, 怕是无力负担这么昂贵的游费, 其足迹也到不了这么多的地方。
70年前, 文学巨匠沈从文的《边城》出世, 将他魂梦牵涉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 荡气回肠, 也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作为一座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 凤凰古城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在一起, 它散发出的人文情怀正是吸引八方游客的魅力所在。但最近, 在当地政府主导下, 凤凰开启了“收费模式”, 148元的门票不贵, 但却给诗意理想的凤凰填上了不和谐的铜臭气。当一种想要追寻的情怀不在, 游客自然不再留恋, 最后只能是“收费的凤凰不如鸡”。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海子也诗意盎然地说过“喂马劈柴, 周游世界”。我们都曾浪漫地幻想过游历全球, 见识世界。但在几乎千篇一律的国内景点开发模式下, 我们很难去景点发现期许的惊艳。更何况现在旅游更多的沦为了在那些所谓的热门景点拍几张照, 在旁边的街区收获几件“战利品”……
其实, 当你回忆一段旅程时, 大多情况下除了留在记忆中的些许风景, 剩下的都是旅途中的人和事。在我看来, 最美的风景是人。游历不一样的美景, 感悟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寻找心底的脉脉温情。一个陌生人微笑、身在异地得到的没有利益驱动的帮助……这才是最美的风景, 维也纳、九寨沟、太行山……世界上所有的美丽风景, 都是为了衬托人性之美。
7.《那些年,那些事》随笔 篇七
那些人……
◆马云:走到风口浪尖
支付宝股权转移带来了很大的风波,一方面,有人认为马云违背了契约精神,另一方面,由支付宝事件也引起了一场VIE风波,一度引起互联网界的恐慌。而后,淘宝网大幅提高技术服务费,且该费用将与营业额挂钩,瞬间引发轩然大波。曾经是中小创业者福音的淘宝网,突然提高门槛,那些竞争力不足的商家经不起这样的变动,生存难题骤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让很多人对马云失望,从支付宝转移事件,到淘宝商城事件,一步步把马云拉下神坛。虽然,阿里巴巴[8.21 7.88%]大集团仍然是国内电子商务界目前其他同行不敢高攀的神话,但从这两事件中看出,马云2011年并不好过。
◆乔布斯:震惊世界的“逝世”
2011年10月6日,苹果董事会宣布前行政总裁乔布斯于当地时间10月5日逝世,终年56岁。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他改变了音乐产业,改变了电脑产业,也改变了电影产业,他每一次创新都惊动着整个世界,做为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的CEO逝世,无疑是科技行业一次重大的损失。作为苹果灵魂级的人物,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崇拜者,乔布斯在生前在国内各大网络媒体都有一席之地,逝世的消息传来后各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以头条的形式进行了报导。
◆雅虎CEO巴茨:强悍女强人的懦弱退场
2009年,巴茨从雅虎得到的薪酬高达4720万美元,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2011年9月初,被雅虎解雇。巴茨作风强硬、思维敏捷、言语犀利。在硅谷,她以爱爆粗口而闻名。然而,她又是一位人性化的管理者,以“帮助他人成功”为己任。许多分析师把她看作是拯救雅虎的希望。但其最终没能给雅虎带来更好的变革,在她任职的32个月中,一直没能使雅虎董事会满意。虽然她通过削减成本提高了公司利润率,但却没能使雅虎的收入有所起色。而外界认为支付宝股权转移是根本的导火索,她最终没有做到任期2013年,提前被解雇。
那些声音……
◆职场人纷纷呼吁加薪
2011年,CP居高不下,物价上涨,职场人的荷包不断缩水,职场人纷纷呼唤“要加薪”。年初各地就纷纷传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消息。与此同时,企业也均表示要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等待遇。据《2011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89.0%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对全体员工进行加薪。
那些事……
◆百思买关闭9家内地门店
2月22日,百思买在其官网发布公告,将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9家百思买门店。公告称,百思买公司对中国的战略焦点将重新聚焦在具有营利性的零售平台的发展上。据悉,善后方面,百思买承诺对员工进行“N+1+4”的补偿。“N”是指工作年份乘以年薪;“1”是违约金,即1个月的工资;“4”则是另加4个月工资数目的赔偿金。
◆酷6、高朋网等国内外企业裁员不断
5月18日,酷6网宣布,为了压缩成本提高效率,酷6裁员20%。今年7月,窝窝团被曝裁员100多人;8月18日,高朋网开始对上海分公司的编辑部门裁员,当天就有将近60人被裁撤,目前的裁员总数超过400人……而国际上,继索尼和飞利浦之后,日本松下公司决定缩小彩电部门,裁减相关员工逾千人;诺基亚日前已经完成了与工会关于裁员问题的谈判。截至明年底,诺基亚将在此前裁员1400人的基础上继续裁员300人,使裁员规模达到1700人……2011年,国内外裁员消息不断。
◆《社会保险法》7月1日正式实施
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政策。参保人员反映,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亮点较多,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多方便。如养老、医疗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皆可转移;职工因工负伤的费用报销范围扩大,医疗费用可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职工未就业配偶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单位不缴费将强制划拨或申请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财产;缴费不足15年可延期缴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由于这部法律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因此,被称为“民生大法”。
◆发布《关于规范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
5月底,上海市发出《关于规范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要控制派遣规模,逐步降低比例。当前,规范劳务派遣有三个工作重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即“三性”岗位)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劳务派遣员工参与民主管理问题。为此,上海将柔性过渡,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措施。
那些数字……
◆3500元:个税起征点惊喜上调至3500元
2011年,让职场人最为惊喜的消息莫过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正,将起征点从原来的2000元提高至35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5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3500)×3%-0=45(元)。
◆1280元: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280元
2011年,中国有30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省份的调整幅度都在10%左右,一些甚至达到25%以上。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120元调整为1280元。其中加班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交通等各种补贴等不作为月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单位应按规定另行支付。上海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9元调整为11元。
◆13%:今年上海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平均13%
2011年上海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平均线为13%,上线为18%,下线为6%。有关专家指出,6%的下线是基于物价增长等因素确定的。
那些词……
◆裸辞
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重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快乐和追求,不甘愿为了薪水、职位去当“拼命三郎”,今年“裸辞”盛行职场。所谓裸辞,就是还没找好新的东家,索性辞职,毅然离开。
◆微博控、微招聘
伴随着微博的风生水起,诸如微博管理员、微博推广员、微博培训师之类的新岗位受宠,微博招聘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招聘形式。很多企业已经设立了官方微博并通过这个企业微博帐号发布招聘信息和网友互动之外。求职找工作的朋友们也纷纷注册了个人微博来实时关注企业招聘动态。
◆职场木乃伊
部分职场人经过几年的打拼之后,变得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犹如“木乃伊”,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
◆拖延症
本来规划好今天下班之前完成一份文档,可迟迟不想动笔。不是没时间,而且不着急,心里总暗示自己再等会儿,等会儿。据调查,有“拖延症”的职场人士不在少数,并且在职场人群中盛行。虽然“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
8.那些年那些事作文 篇八
一些东西,记录着我的一切。似乎,这些东西,组成了我的生活,我的童年……
“百宝盒”:
我有一个很喜欢很喜欢的小盒子,里面全都是一些小时候攒起来的小珠子,还包括我8岁时去上海得到的一颗珍珠。包括那个盒子,也只是很普通的装橡皮的盒子罢了。只是很喜欢那个盒子,就四处攒小珠子,把攒来的我认为很可爱的小装饰品都装在小盒子里。其中还包括我的日记本钥匙。确切的说,我攒来的那些小玩意全都是给日记本钥匙作个陪伴而已。我很喜欢日记本的钥匙。
到现在,那些小东西是怎么攒起来的,我也忘了。其中还有一些很香的彩色小珠子,因为和日记本钥匙放在一起几年了,连钥匙也变的很香。
秋千:
小时候很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里漂亮的女孩都会穿着裙子,坐在秋千上,荡的很高。头发全都飘了起来,很舒服的感觉。秋千,总是很漂亮。绳子上还缠着很漂亮的叶子。在城市的秋千没有那么自然,全是塑料的,上面用螺丝固定一下。这种秋千不好玩,也不好看。我那时才发现,这种秋千不叫秋千,秋千只存在于童话中,为童话中的公主而准备。而我,只是一只丑小鸭,丑小鸭是不配坐公主的秋千的。
小学后建了一个秋千,不是塑料的,而且硬邦邦的铁棍换成了我期望的绳子。虽然说绳子实在不怎么好看,也不像我想象中的缠着绿色的叶子,更不能荡的很高,将头发全部飘起来。秋千建后的第一节体育课,我满怀希望的朝秋千看去,秋千已经烂的不成样了。这样的秋千连坐都不能坐一下,还没有塑料的秋千好。我心中的那份激动,又全被赶跑了。
风筝:
一直不是很喜欢风筝。()总觉得牵着风筝跑一点也不好玩,风筝在天上,看上去只是一个小点。再好看的风筝又有什用呢?再说,我们只能牵着线,风筝在线的束缚下飞又有什么意思?当然,这都是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根本不会放风筝。即使是顺风,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任凭我怎么努力把风筝往天上扔,风筝就是不飞。所以每次都是妈妈把风筝放上天后,让我拿着线跑。有时候,线一到我手里,风筝就下来了。很多人说,我不喜欢放风筝,风筝也不喜欢被我放,这样也无所谓。
接力棒:
我对接力棒没有一点概念,只记得接力棒有两种颜色,剩下的都没什么的了。我也没怎么真正用过接力棒。只是小学时一次体育课,训练接力,我才第一次拿到接力棒。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跑步比赛都与我无缘。自然,接力棒也与我无缘。如果不是那一次训练,我可能永远也只能远远看着接力棒了,而没有一次机会能接近它。
……
9.那些年那些事作文 篇九
——题记
时光瞬息而过,如同那奔流的小河,不经意之间,一眼万年。细想一下,贝贝离开我,竟有两年了。
思念如同是一首悠长的钢琴曲,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流转跳动,指尖轻触琴键,手指在跳动,旋律在飞扬,轻重缓急,高音与低音于指尖转换,在黑白的音阶上飞旋,它已然在这乐章中沉醉。
曾经,就在我哭泣的时候,贝贝那双温柔的手,在不经意间轻轻拍打我的肩膀,为我喊加油;曾经,在我生气的时候,贝贝温柔的声音,如天籁般响起,直到我内心的柔弱烟消云散;曾经,贝贝的种种关怀体贴,让我如沐春风。
贝贝,记得吗?以前,我们在走廊上追打,我们一起玩耍,那时多么快乐啊!你难道不甚想念吗?
贝贝,记得吗?以前,我们在教室里一唱一和的,谁都奈何不了我们,那时多么潇洒啊!你难道不甚想念吗?
贝贝,记得吗?以前,每当你生日时,我们仨都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玩耍,那时多么难忘啊!你难道不甚想念吗?……
贝贝,我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是聊个三天三夜也聊不完的,但是,如今只有长长的思念。
就在那一天,我和佳玲得知你要转学的消息,我所有的快乐,所有的一切仿佛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她要走了,那我呢?我又能怎么办?我好不容易交到了一个这么好的朋友,成为最好的姐妹,她竟然要转学了!
我们决定躲避她,不敢面对她,我们怕落泪,我们怕和她感情越深,我们最后伤心得越深,可是,尽管没有与她一起,我的心,还是时时刻刻想着她。
10.2012年电子书的那些事 篇十
1.平台之争
从2011年底到2012年初,当当网、京东商城先后推出电子书业务平台。
2011年底,当当网推出了“数字生活馆”,首期上线图书5万种。由当当网CEO李国庆曾亲任数字业务部门总经理,后由易文飞担任,首期上线的正版图书约5万册,90%的图书单价在纸质版本的3折左右。加上此前新华文轩的九月网、盛大的云中书城、汉王书城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搭建的数字阅读平台,电子书的内容平台已多达十余家,国内电子书内容平台大战已然打响。
2012年初,京东商城正式上线电子书平台,首批上线图书超过8万种,重点在做好内容平台。9月,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透露,京东电子书近期在品种上面获得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目前品种数已接近20万种,合作出版商超400家。据了解,京东商城电子书平台8万品种来自200家合作供应商,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起点中文网等。预计到2012年年底,上线的正版电子书刊将超过30万种,第一阶段推出的是PC和Android系统客户端,随后陆续推出iOS、WindowsPhone系统客户端软件。
同样是在2012年,被上海方正出手股权至百度的番薯网在业内失声,黯然关闭。这也标志着电子书平台之争的一个惨淡结局年。
评点:电子书平台是一个个地建立起来了,但是,内容提供商出版社买账吗?当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前100名的图书有90多本都登录亚马逊电子书平台的时候,中国的电子书平台还在“忽悠”出版社提供图书电子版,利用版权合作经理处处拉人头,为每年增加××万品种奋斗。虽然首批有几十家积极进入电商平台进行探索,但大多出版社采取观望的态度,一些出版社,用滞销书的电子版或不再销售的旧书电子版投石问路。新的图书,特别是畅销品种,大多不愿意将电子版交与电商销售。许多出版社担心,价格低廉的电子书会冲击纸书销售,就像兰登书屋董事会主席兼CEO杜乐盟(Markus Dohle)所说的那样,电子书对于纸书是替代,而不是增量。在种种疑虑下,内容成为制约电子书发展的瓶颈问题。
2.阅读器之争
前两年热火朝天的汉王电纸书2011年已败走麦城,2012年还有人逆流而上吗?
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电子书阅读器的销售确实堪忧。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电子阅读器市场销量同比下降7.5%,仅为28.16万台。排名前10位的企业加在一起,日均销售量也只有2500多台,还不如一个三流国内手机厂商的销量。
从目前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内的企业状况,也可见一斑。方正文房阅读器Winfound和方正番薯阅读器Yambook先后停产,爱国者公司解散了电子书事业部,有消息传出盛大现阶段已将热情从电子书领域转移至手机,当当网高管甚至暗示盛大已经停止生产电子书,似有放弃该业务之意,然而盛大官方予以明确否认,称Bamboo今年7月销量环比增长15%。但盛大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其主要精力是手机。该领域排名老大的汉王科技,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其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同比下滑35.7%,仅为1.01亿元,净利润亏损1955.29万元。
尽管如此,一些电子书销售平台,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比如,很想当“中国亚马逊”的当当网。亚马逊,一直是国内电商网站的梦想。而Kindlle“硬件+内容平台”的分销模式,则是国内电商平台的梦想。在美国亚马逊推出Kindlle五年之后,当当对硬件阅读器终于出手了。
今年7月26日,当当网正式推出了自有品牌的阅读器,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的“都看”阅读器。“都看” 定价599元,首批1万台促销价499元。该电子书中已经自带500本图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50本完整图书。李国庆在内部要求,到2012年年底阅读器的书目要涵盖70%的新书和畅销书。
据透露,当当最初并没有自主做电子阅读器的计划。李国庆说,“硬件厂商没有内容,不知道市场有多深,他们不敢贸然尝试,而当当的客户确实有需求,所以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做”。而这款“都看”的成本,李国庆坦言已经达到480元左右。
这样一个硬件成本以499元销售显然是不赚钱的,当当最终还是希望通过下载电子书分成盈利。据李国庆预计,平均一年100万人购买电子书,才能带动电子书的规模下载。目前当当网电子书销售平台已经超过10万种图书。“我们的硬件不挣钱,盈利主要是靠用户购买电子书。”可当当的深度阅读用户有多少?李国庆给出的答案是1000万。但用户对“都看”的反应并不理想,认为反应慢、体验差。不过,李国庆给“都看”总体打分是85分,并认为电子书展现的格式上还应该更讲究。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似乎也证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可能更符合阅读消费需求。艾瑞咨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售量同比增长103%,达2895万台,是同期电子书阅读器销售量的103倍;iPad等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也近300万台,而电子书阅读器一季度只卖出不到30万台。
这可能是其他电子书平台不考虑做专用阅读器的原因。石涛说,与美国亚马逊公司通过专用的Kindle阅读器来固定用户下载和阅读渠道的模式不同,京东商城将专注于提供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下载专用客户端来阅读。刘强东也表示,京东商城要重点做好内容平台,以后会进军数字音乐、数字影视以及数字教育等市场。
评点:电子阅读器不被接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市场前景到底会如何?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的“内容平台+Kindle硬件阅读器”的模式,注定了在国内无法复制。在内容层面,尽管当当网拥有无比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但那仅限于纸书。在电子书市场层面,国内出版商面对读者不愿付费、盗版盛行的市场,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现在就敢把赌注压在图书电子版销售获利上。
同样,传闻多次要引进Kindle到大陆的亚马逊中国,仍然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他们在等什么?看来,对市场看不好,无法照搬美国的经验,是他们的纠结所在。除了以上的担忧,根据中国内地的政策,亚马逊中国也不能像美国母公司一样推出KDP和CREATE SPACE做自助出版,继而直接签约作者,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对于专业用户而言,如社科读书人和文学读书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师等,他们是需要深阅读的读者,从事教学科研的人,这些小众可以购买专用阅读器,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开发相应的内容资源,做好细分市场,才有可能。
3.“都看”与“多看”
2012年7月,当当发布“都看”阅读器时,出了个小插曲,稿件在报道时误将“都看”写成了“多看”,连新浪科技的报道也同出一辙。这引起了多看科技公司的不满。“多看”是一家基于Kinlde、iOS等的开发电子书公司,不过它不做终端,只是开发电子书,而且是跨平台的,适于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当当网发布电子阅读器“都看”,不但新闻稿出错,而且当当阅读器上的“doucon”和多看公司主页上的“duokan”,就连字体都非常相似,“多看”确实又躺着中枪了。
评点:显然,当当是无意的,它犯不着。这可能是新闻稿人员犯的低级错误。最后,连胡晓东都表示,做人要厚道,谁都会犯错的。
4.平台与硬件的开放之争
2012年,当当、京东等电子书内容分销平台建立,但是,平台之间无法互通。
硬件与平台绑定,留住了用户却也限制了用户。目前国内各家网站推出的电子书阅读器都是绑定自家内容,如汉王电子书绑定汉王书城,“都看”绑定当当书城,盛大阅读器“锦书”绑定云中书城,中国移动的电子书格式是OCF,方正的是CEB,同方的CAJ,互相之间并不开放。除非下载盗版文档,否则用户很难用自家的阅读器阅读另一家的内容。
评点:不统一不兼容,各家阅读器都给用户留下了遗憾,选择是个问题。一些用户可能会放弃阅读器,只使用手机,但中移动、联通、电信的平台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电子书硬件与平台各自为战的特点,虽然保护了平台商和硬件厂商自家的利益,却阻碍了用户增长和整个行业发展。因此,国家层面应尽量推出统一的格式,结束“百器大战”,以促进电子书市场的做大做强。
5.价格之争
9月7日,京东商城推出 “京东畅读卡”——开创电子书“打包”阅读服务模式。用户只需3~9分钱便可以买到一本正版电子书。“京东畅读卡”分为年卡、半年卡、季卡三种,分别为90元、50元、30元。在拥有“京东畅读卡”后,用户可以从京东商城在售的近20万种中文电子书中选取1000册通过手机、电脑在线阅读。而且三种卡仅在阅读时间上有所区别:90元阅读期限为360天;50元阅读期限为180天;30元阅读期限为90天,对于阅读速度快的读者而言似乎更占优势。
通过简单的计算便不难看出,如果用户选择了30元期限为90天的畅读卡阅读1000本书,也就意味着花3分钱就可以阅读一本电子书。而且京东商城在确保正版、安全、环保的前提下,还给了用户海量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此前,电子书销售平台新华文轩九月网也搞过1分钱1本电子书的活动,只是限时限品种。看书送礼话费之类的活动,更是常搞。但京东的做法,显然不同。
评点:京东此举遭到不少出版人的强烈抵制,指责其将价格战延续到电子书领域。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疑惑,平台从出版社“大拨轰”拿走图书内容,低定价伤害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给读者造成了图书内容廉价的心理预期和期待降价的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到纸书销售。电商平台用此吸引到了足够的人气流量,流量中的一部分成为电商用户,购买了3C百货服装等产品,为电商实现了销售收入,但却损害了出版社的利益,图书成为电商促销的牺牲品。
6.利益分配之争
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分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出版方和内容提供方将获得不低于60%的分成。今后,内容提供方在和渠道商进行谈判时,可以得到政策支持,获得分成倾斜。
京东与出版商约定,是三七或四六分成,出版商有望分到六至七成收益;当当副总裁、数字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易文飞透露,当当电子书通过付费阅读、付费下载方式获得收入,并与出版社四六分成,出版社拿六,当当拿四 。对于电商进军电子书平台,出版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大部分人士认为,当当网和京东商城陆续上线数字内容平台,充分说明了数字出版具备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对于版权方来说,更多优质平台的出现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认为,以往出版社之所以不愿意轻易授权图书的电子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拿不到钱,并害怕电子书冲击了纸质书的销售。此次,京东商城在结算方面推出透明的结算平台。“每个供应内容的供应商,通过密码登录后台结算平台,可实时查询销售数据,杜绝了在线阅读、终端阅读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石涛认为,“在电子书的定价和收益分配方面,将由内容提供方制定价格,双方按4∶6或3∶7比例分账,内容提供方会拿大头”。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当当网和京东商城尊重内容,对内容商而言是很好的选择,“4∶6分成我们会接受,3∶7分成我们更欢迎。因此会全方位地与电商合作”。
评点:其实,分成比例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市场蛋糕能做多大。如果太小,1︰9分成也赚不到多少钱,如果市场做大了,9︰1分成也应赚到不少钱。某中央级出版社与某电商平台合作,年收入仅有4位数。内容网络传播转让了,收益是如此低廉,与出版社几亿码洋相比,有何意义?
11.说说血糖监测那些事 篇十一
话题一、血糖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血糖监测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
1、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因为血红蛋白的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能够反映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仅如此,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预测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一项重要指标。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需要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2、自我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血糖的即时变化,而自我血糖监测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反映抽血时的即刻血糖水平,并且,通过多时点血糖监测还可以得到患者全天候的血糖变化信息,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只测空腹或者餐前的血糖可能不能全面的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
话题二、血糖监测的时点及意义
自我血糖监测不可能像动态血糖仪那样做到全天候实时血糖监测,从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临床上往往选取某些能够反映血糖变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进行血糖监测,这些血糖监测时间点有: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也可间接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还可以帮助决定治疗和/或睡前加餐的调整。
餐前血糖: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检测餐前血糖便于发现低血糖,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临床上,对于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通过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了解饮食及用药是否合适,指导调整饮食及用药,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此外,餐后2小时血糖还能够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人体在进餐后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睡前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反映机体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凌晨3点血糖:凌晨2~3点血糖是一天当中人体血糖的最低点,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由于降糖药物用量不足引起的,还是由于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所致。两种现象的临床处理截然相反。
随机血糖:是指任意时刻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多少,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在选择什么时候测定血糖方面,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多次监测血糖比在每天同一时间点监测血糖效果好,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一天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后者无法获知其它时间血糖的控制情况。
话题三、如何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
血糖监测是确保血糖控制安全达标的必要手段。而血糖监测的频率很有讲究,过多、过少皆不科学。一般来讲,对血糖控制要求越高(如妊娠期间)、血糖越不稳定,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
如何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这要视病人的具体病情而定。
对于血糖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每隔1~2周选择一天,测一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对于血糖不稳定、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每隔2~3天就要监测一次全天血糖谱(4~8个时点),以便于准确地了解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具体包括下列病人:
1、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一天注射≥4次或用胰岛素泵的患者),特别是在调整胰岛素剂量、更换胰岛素剂型或注射次数等情况下,应每天测定5~8次血糖,5次是指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8次是指三餐前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
2、血糖控制不达标或病情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者。
3、计划怀孕或妊娠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
4、经常有无症状性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糖尿病人或合并严重神经病变的患者。
5、处于应激状态(如感冒发烧、严重感染、急性心脑卒中、严重创伤及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
6、新近诊断糖尿病的患者。
7、日常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如旅行、运动、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的患者。
8、正值调整治疗方案期间的糖尿病患者。
总之,血糖监测的频率十分灵活,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灵活安排。当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症状者,可以随时测定,不必过于拘泥和死板。
话题四、血糖控制的目标值
众多循证医学试验证实,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人的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但也要看到,严格控制血糖势必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而后者可以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增加死亡率,因此,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应当兼顾风险与效益,个体化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尽量使患者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血糖水平。
12.《那些年,那些事》随笔 篇十二
麻药过后伤口的痛,用了止痛棒依然持续几天痛不欲生。
然而再痛,安安静静躺着养伤都不能,好好睡一觉都是奢望,从此你得没日没夜喂奶,抱孩子,换尿片,给孩子洗澡、洗衣服......
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和劳累,导致记忆力下降,健忘,抑郁,于是你得到的评价是:生个孩子傻三年。
然后身材变形,身体变差,他渐渐忘记初见时你的模样,当初的誓言变成谎言,不愿多看你一眼。
即便丈夫再爱你,男人对生孩子是没有经验的,顶多想到让他最信赖的人——他妈妈来帮忙照顾。
只是他想不到,他妈对他再好,却和你没有任何血缘,没有任何感情,怎会心甘情愿任劳任怨照顾你?
回想月子里,孩子他爸看见我抱着衣服要去洗,马上拦住拿过去,叫他妈去洗。
他出门上班,也叮嘱他妈妈好好照顾我和孩子。但他刚出门,她妈就把衣服丢在卫生间,出门打牌去了。
他不知道这时候没人能替代他,也不知道你此时最需要什么。
他不知道在床头握着你的手,说一句:“你受苦了......”,你便会觉得这些罪都没白受,内心的温暖或许让疼痛不会那么刻骨铭心。
你以为这些他应该都知道的,可惜,他真的不知道。
13.那些年那些事抒情散文 篇十三
青春已经逝去,我们都已经长大,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追忆曾经年少时的那些事,那些梦……
初中的年代,是我们八零后朝气奋发,向往梦想的年代。每一个少年都怀揣着一颗热血的保国心。当兵的口号,成为了我们的口号。军旅电视剧承载着每个少年的梦想,一首‘大海啊,大海’,激励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态。我们为了当兵,可以坚持不懈的跑步,锻炼自己的体格;为了友情,我们可以两肋插刀,牺牲自我,成全朋友……
初中的年代,我们怀揣着一颗朦胧的.心,发展着自己那一份不为人所知朦胧的爱。如今,我们业已长大,再回首,对待那份初恋,是那么的幼稚,却又那么的向往!向往她的纯洁,她的美丽,美好……为了爱情,我们可以,舍弃自己的午餐,只为能为心爱的她买一份可以送出手的礼物;同样为了爱情,我们可以舍得放下一切,只为捍卫我以为的爱情,同样,那份自认的舍得,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憋足,但依然是回味悠长。
14.致作者——投稿的那些事 篇十四
近年来,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获得了长足发展, 刊物质量领先于国内同类期刊;期刊国际化、网络化水平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品牌效应显著, 已成为全国覆盖面、影响面最广的农业科技期刊。这得益于广大读者的关心与爱护, 更得益于广大作者对本刊的信任与支持, 在此, 我们向广大读者和作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也得益于本刊拥有一支20人左右的高水平审稿队伍以及一支30人左右的高水平编辑队伍的强力支撑。随着本刊知名度的大幅提高, 近来, 我们发现有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本刊授权在网络上或其他途径冒充本刊名义征集稿件, 并肆意征收和抬高编审费, 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朋友们的切身利益, 也严重损害了本刊的良好声誉。对此, 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忘避兔造衩獲失, 锖广犬作省务必K靖_利官网两址:http://www.xdnykj.com;投媒邮摘�xdnykj@188.com或xdnykj@163.com;咨伯余姑:0551-651 6071 6、621 60267c相关鎢窜赉务必it it邮扃直接汇教釗《现代农夂新技》淼惠社成銬账到_利指定的账戶上。特剎捉乐:凡足由4利直接成虫妫杀用遂知年fii过蟀判邮摘或QQJ均忘唷鼓, 其他单位r也规代农i科鈦成现代农夹科j耆) 、组铋r也XX獺剌象编都筹;成·人成虫的杀用逸知牟妁忘毛鈦。作名報稿成汇虫鴿帑蒉嗡, 也可4直接致舍4系惠社咨询, 我们将竭城忘恷脓务!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本刊办得更好!
15.《那些年,那些事》随笔 篇十五
王乐义,山东寿光人。1965年入党。1978年被推选为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书记36年来,他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他拖着病残之躯,无私传授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使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三元朱村的大棚,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王乐义和几个老伙计说,当年大棚的推广却没这么轻松。
1978年9月,王乐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刚做完直肠癌手术的他,带领着干部群众种果树、拔“穷根”,村民们收入从几十块钱增加到一千多元。温饱解决了,如何能更富裕?王乐义想到了搞蔬菜大棚。
“一冬烧上三四吨煤它还值不上黄瓜来,你说冬天不烧煤,光指着太阳晒能晒出黄瓜来?大会一散,乡里乡亲没有报名的。”
村民们被吓回去了,王乐义就动员17个身富力强的党员带头干。时任寿光孙家集镇镇长马金涛回忆:“这十七个棚总投资十七八万,接近二十万,万一失败了不但群众致不了富,还会出来十八个困难户。”
王乐义说:“谁知道谁编顺口溜你说是,说乐义傻乐义疯,怎么穷怎么折腾。好话没一句。我怎么指责,唯有的办法就是我们把大棚搞成功。就是说这个党员干部要有这个能力。”
大棚收获了,村里一下子冒出来17个万元户,村民们心动了。第二年,三元朱村建起了180多个大棚,户均增收1万多元,引起了轰动。有人找到王乐义,希望能把技术向外推广。
从1990年开始,王乐义在全国免费推广大棚技术。甘泉县胡皮头村支书贺树发告诉记者:“住这,开门给你看看,就住那个炕上,这还支个床。他做饭就在那做。生活条件可辛苦了。”
连续工作,王乐义累倒了。时任孙家集镇党委书记任子廷回忆:“当时我劝他了,不能光传播经验,把身体累垮了。他就是和我说任书记咱顾不上这些。看看这个地方这么穷,我们那里那么好,恨不能把所有的经验都介绍给他。”
大棚技术带动农民们迅速走上了致富路。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三元朱村,“乐义蔬菜”成为中国蔬菜产业唯一的驰名商标,有机蔬菜远销国内外,科技创新引领着全国蔬菜种植新潮;从幼儿园、敬老院到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三元朱村的发展也惠及着每个百姓。
“衣食住,从新农村建设到新楼去别墅区;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轿车。”寿光市三元朱村村民王岩涛说。
16.改革开放40年——那些年那些事 篇十六
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春风化雨,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40年跨越腾飞,中华儿女谱写了新的篇章,四十年风云激荡,旧貌换了新颜!曾记得1978年,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描写了一幅壮美蓝图。从此中国久封的大门向世界开放,改革大潮在神州大地上涌动翻腾,沉睡的东方巨龙冲上云霄,其势不可阻挡。
我是出生在80后,并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前的生活。从小与可亲可敬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经常听到他们讲那些年的经历!从此,我便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这些俗语反映出改革开放前的衣饰真实写照。在我的记忆里,衣服都是晚上洗,第二天穿,老虎下山一张皮。一件衣服由新到旧,补丁上摞补丁。当时,逢集聚会,看到是灰、蓝、黑的人群,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个样,粗棉袄,中式裤,好点的中山装、绿军装样式十分单调,并多显出几分清贫。随着改革开放,布票的消失,人们穿着逐渐讲品牌,讲款式,讲流行,一个个风情万种,时尚雅致,衣饰再不是遮羞避寒。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西服已风靡城乡,穿西服,打领带,着皮鞋是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韩服的引进,国际品牌进入我国,牛仔裤、袜裤、长裤、短裤……使人眼花缭乱,到后来,时装制成旧样,有烂孔、漏洞、磨花的乞丐服还成了新颖时尚。穿衣理念,个性化和追逐流行风。就连头上戴的帽子花样翻新,赏心悦目:贝蕾帽、钟形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虎头帽等,品种众多,各领风骚。各类皮鞋、旅游鞋、休闲鞋健康鞋,波鞋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人们开始追求新、美消费模式。现在家家衣满为患,购衣成了享受购物快感和时尚。“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好多人在淘宝网上成了购衣狂。唐装汉服引世界潮流,旗袍、长裙皆也相得益彰。
食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需求,也是生活的最高追求和喜爱。求学阶段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处处凭票。曾经历腊月盼小年,小年盼大年,大年盼破五,破五盼十五,生日不曾过,中秋象征过。因为这些日子才能吃到白面,吃到猪肉。多年大年初一早上能吃上一顿饺子,一到中午就是玉米面条加少许饺子,大人为了使春节有高兴的气氛,还说成“金拌银,越吃越有”,平常就是吃咸菜,啃窝窝。“恓惶恓惶真恓惶,清水米汤泡窝窝”……。当时人民无吃好的奢望,唯有吃饱的渴求,吃饭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耐饱经得饿。
一个“吃”字两重天,改革开放后,吃在舌尖上的体现是在会吃上,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大棚的、改良的、国内的、进口的,不一而是,食品消费讲营养,讲风味。商店饭店各种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水果、蔬菜、海鲜等已经不再有季节性。糕点、牛奶奶制品的消费占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在外就餐的花费比例越来越高,真是“食不厌精”。食,已经不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地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改革开放使中国人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的现状一去不复返了,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美好岁月。
住
儿时,一间间的泥坯房,一孔孔破窑洞,冬冷夏热怕下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片的泥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事一排排整齐宽敞明亮的平房、小二楼,儿时的歌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梦想。现在,随意到一家农户,从院中到房中,无不体现着时代气息,玻璃板封顶,地面瓷砖铺设,墙壁空调挂,网线进万家,鱼在箱中游,花在屋中开。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将会有更高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大多挣下钱的年轻人已向城市迈进。北京、太原、临汾、洪洞,高层住宅区,花园小区,甚至单门独院的小别墅不乏他们的身影。前几年,我也随着孩子进城住进了高层,当晚上无事事,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时,体会了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真是住有新房,心有绿洲。
行
出行,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当时公路路窄,路面砂砾松动,农村的道路更是原生态的泥土路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进入21世纪,全国对乡村公路进行了硬化,逐步实行了村村通柏油路,村内大街小巷硬化的水泥路。从自行车王国到摩托世界进入汽车社会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家中有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路上有公交车、出租车,上天有飞机,入地坐地铁,下海游轮渡、求快高铁行。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交通工具,已成了家常便饭。出行便捷、通衢达天已变成现实。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遨游地球新村,尽享改革红利。
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的产生,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足不出户易购物,闭门可销土特产,远在千里天天见,衣食住行大变样,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走进新时代。
17.那些年那些事 篇十七
但,这五年以来发生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却是时间所带不走的。
一年级,我们刚刚踏入新学校,进入新班级,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激动,看到新同学和新老师的那一刻,心中总会有那么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二年级,我们戴上了鲜红的红领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对着那飘荡在空中的五星红旗许下承诺,向着主席台唱着高昂的国歌,无处不显示着我们的欢喜。
三年级,是我们小学生涯中的一大转折---换了个班主任,这还是我们这个年级第一个被换掉班主任的班级。我们很不舍,但也很期待新班主任的到来。
四年级,我们班第一次参加足球联赛,足球队员个个充满活力,时刻准备着为进球而努力。刚开赛不久,我们就旗开得胜,拿下了第一场比赛,但遗憾的是,我们最终没有进入前三。
五年级,我们迎来了小学生涯的最后一次集体表演。但是与此同时,学校又要举办足球节,我们“被迫”成为了比赛队员,还要在学校开幕式上表演节目。
时光,就像一辆列车,每一个年级都是一个站点,但总是会到达终点站的,而这些美好的记忆将伴随我的一生。
18.致作者——投稿的那些事 篇十八
随着本刊知名度的大幅提高, 近来, 我们发现有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本刊授权在网络上或其他途径冒充本刊名义征集稿件, 并肆意征收和抬高编审费, 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朋友们的切身利益, 也严重损害了本刊的良好声誉。对此, 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忘避色逢成极失, 锖广大邝身务必仏蜻_利官网网扯:h ttp://www.xdnykj.com;教稿邮痛:x d n y k j@1 8 8.com或x d n y k j@1 6 3.com;咨领电枯:0 5 5 1-651 6 0 7 1 6、62彳6〇2 6 7。相矣鎢苹蒉务必邊过邮扃直接汇款釗《规代农此科枝》鼻卷社或銬账釗_利拍定的账户上。
犄刮提承:凡足由_利直接咸虫的录用通知韦f遺过#剎邮菇或QQ) 均态唷致, 其他单依f見代农i新技或现代农此科」•考) 、祖扠 (也X X期利彖鐫都鲁;或个人疾出的录用知牟均忘无故。作省极稿或f C虫鎢肀蒉嗡, 也可4直接致舍碎專4社咨鉤, 我们犄竭钱忘您腋务!
19.那些人,那些事 篇十九
记得毕业那年,堂哥骑着他的破摩托车载着我,驶入了前往村小的山路。
那条山路很陡,满地都是碎石头。行车颠簸了约半个小时,一个四周环山的小村庄便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走进学校,我发现教学楼四周都是清一色的泥瓦房,后面还有一排破旧的教室,据说已经改造为教师宿舍。我仔细数了一下,总共有10间教师宿舍,心里不禁窃喜:还是有很多人陪我一起住宿舍的嘛!
入夜,除了傍晚时分碰到教导处的蓝老师外,我再也没有见过其他同事,问了蓝老师才知道,除了他一家和我住在学校,其他老师都回家了。学校地处偏僻,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蓄水池。雨水充沛的季节,用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碰上旱季,老师们就要挑着水桶到半里地外的水库去提水。
刚毕业的我在教学上没有什么经验,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又时刻提醒着我:教学千万不能马虎应付。那时,校长和有经验的老师都会给我传授教学经验与管理学生的方法,我在他们的关照下,逐渐适应了村小的教学。
开学后不久,校长找到我,对我说:“蓝老师,你刚来学校还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你们班的卢梅花同学开学后没来学校,你和我一起去一趟她家吧。”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爽快地答应了。吃完午饭,我和校长便出发了。去往卢梅花家的山路坑坑洼洼,并且都是上坡路,很不好走。大约走了半个小时,一座座低矮的泥房映入眼帘,校长指着村头那座破旧的房子说:“那就是卢梅花的家。”就这样,我们又走了10分钟,总算到了。
卢梅花的奶奶正在家门前晒玉米。她家的晒坪不太好,沙石混着牲畜的粪便,惹得苍蝇到处乱飞。卢奶奶不认得我们,挺着佝偻的腰身,歪着脑袋问:“你们找谁?”校长给卢奶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卢奶奶抽动着嘴角说:“我那孙女梅花每天都哭着说要上学,求我送她去学校读书,可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孙子,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送她去读书呢?家里穷,梅花的哥哥去年就退学了。”原来,卢梅花8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母亲改嫁,她和哥哥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卢梅花的家是三间泥瓦房,右边是牲畜房,中间是厨房,左边是客厅和睡房。屋里除了一个老式的衣柜和几张四角矮凳,没有多余的家具,临窗的床上摆放着几本旧书,墙上贴着许多荣誉证书,都是卢梅花的。我正看得出神,门外传来一阵吆喝声,只见一个小姑娘正扬着牛鞭把牛往牛房里赶。
“校长,您怎么来了?”小姑娘高兴地问道。
“我来接你去学校呀!梅花,这么久不见你,同学们都想你了。”校长摸摸卢梅花的头说。
“奶奶,我想去学校。”卢梅花泪眼婆娑地望着奶奶,双手摆弄着手里的牛鞭。
“奶奶,梅花的学费我先垫着,明天就让她去学校,再拖下去,就赶不上学习进度了。”校长对卢奶奶说。
卢梅花听说可以去学校了,瞬间就像刚飞出笼的囚鸟一般,开心地跳了起来。
村小的老师工资原本就不高,对于校长的做法,我既惊讶又佩服,因为他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后来,卢梅花是在校长的资助下读完小学的。
起初,由于村小的条件恶劣,我是不愿意在村小任教的。后来,每天与淳朴的孩子们相处,与无私的校长和同事共事,我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再后来,我离开了这所学校,但还经常想起这里的人和事。
【《那些年,那些事》随笔】推荐阅读:
中秋那些事08-23
女人那些事10-31
车间员工关注那些事07-04
寒假那些事作文初中07-25
军训那些事初中作文08-17
初三那些事作文600字10-09
那些年,那些歌经典散文08-12
运动会的那些事作文06-23
教师成长那些事读后感07-23
《说说秦俑那些事》读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