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古风写景散文(8篇)
1.唯美的古风写景散文 篇一
红颜美,不过朱砂泪
春意渐浓,晚风却沁出一股清冷,我在江南的夜里独自怀想,体会了一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别样清明,也想学古人把酒吟诗,将这梦境中的小桥流水、烟柳画桥尽数写入诗里,最好再附上点风雅,乘着醉意,一笔挥毫,刻一段风花雪月,忆一程青梅往事,一回首便是半个盛唐。
如烟红尘,安然静守。我以一颗唐诗的心,绘着宋词的岁月,着我锦绣般的字句,浅诉我悠悠的心。字里字外皆是思念,梦里梦外尽是眷恋,多少次梦里与君相会,依君怀,任你温柔地轻吻我的长发,羞涩娇颜,红晕轻锁眉间,惹君心,万般怜。君若知我相思意,可否似我心,此生定不负?
莲开红尘,惊艳了时光,寂寞了流年。我为你动凡尘梦,谁为我解寂寞心?也许这一段遇见是缘也是劫,你注定是我一生解不完的结。我一生最美的缘是遇见你,而最美的劫是爱上你。
我本孤独,奈何爱本就是一场寂寞的旅途,带着念起便微疼的思念;我本忧伤,以为可以在你给的幸福里陪着你流浪,原来爱就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想起甜蜜,相思忧伤,自从爱上你的那刻起,我就再不是我自己。因你的爱,我不再孤单,因为爱你,却寂寞了我整个时光。
也许今生我们都是戏子,总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从不敢看太过深情的字句,怕触动了内心深处那根为你而设的弦,不绝而奏出忧怨的音;从不敢听别人如此这般的故事,因为那故事里有你也有我的影子。我所见的每一处山水都有你的身影,我所写的每一段文字都是我的情意,故事太深,只怕缘分太浅。
那日从别人的故事里回过神来,我便止不住地沉沦于忧伤,什么是永远?不过只是经久以后的回忆。在一首低沉的音乐中冥想,我想到了你,想你的好,突然之间不知该怎么去爱你,我该如何妥善安放这份深情才不会失去?都说珍惜拥有,而当我拥有你的全天下那刻起,我就注定了为你一世倾心。
相遇那一世,我为桃花,你为流水,相思相念不相亲,但教落花随流水。为了与你相拥,醉美是那一季的桃花雨,你是雨落成流水,我是桃花入春泥,即使只有半空中的刹那温存,我也愿。那凋零了一地的碎花,承载着你我爱的夙愿入了尘埃。
再续那一世,我为红颜,你为将军,此生但为君前醉,执灯帐间盼君归。你血染江山只为了那锦绣天下,唯征战军前那一眼,再与你不复相见。君可知,我为你倾城了一生守候了一世?若有来世,可否宁舍天下不负她?
期待哪一世,我为琴,你为箫,谱就一曲情动天上人间的梵音,续一场琴瑟和鸣的.传奇;期待哪一世,我为清风,你为白云,缱绻万千看云卷云舒随风起舞,柔情百转在和风细雨里缠绵;就在这一世,我为在水一方的伊人,你为两两相望的公子,来世情来世再续,我只要你今生爱我一生,以不负我倾尽一心,只为一人。
是谁说过情深不寿,我日日思君,夜夜盼君,只怕终究逃不过一个传说,如此情深,若是应了劫,我又该去哪里寻你,此生最懂我的人……
我感谢缘分,造就了这一场相遇。别人只看得见莲开的美艳,而你却看见美艳背后的莲的心事,拨动了我尘封已久的心扉,所以我也感谢你,给了我你的世界,宁舍天下以得美人心。然我不要这世间的繁华,你就是我的天下。此生有你,世间再无他。
世上最深情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如若你在,才是我的天下。我爱你,只是思念总是伴着泪水,我本红尘来,还归红尘去,只是那一世,纵我是浸满泪水苦涩的莲心,也要做你流着泪的温柔女子,那时可否轻吻我的泪,告诉我别哭?
红颜美,美在罪,美得罪,罪在此生不悔,美在倾城之泪。红颜再美,不过是朱砂泪。
2.唯美的古风写景散文 篇二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语言活泼而清新,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景象,让人不由心生向往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结构简明。全篇多用比拟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展现了落日的奇特瑰丽之景,姿态万千,色彩斑斓,动静交互,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展开写景散文的教学呢?这里我的教学主要定格在“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读读悟悟,品品背背”。
一、以读为本,返璞归真
写景的文章大多语言精炼、文字优美,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同时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范本。教师应该抓住此契机,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读品品。这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言语知识与言语技能,抛离这个“本”,语文学科的特性就淡化了,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丰富学生的言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故而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对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这类文本语言的精妙,这样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亚落日》这篇美文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实在太多,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文本特色等。如果进行条分缕析的教学,效果常常是蜻蜓点水、面面不到。所以对于这篇文章,我教学的基调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悟悟、品品背背。实践下来,这类文本这种基调的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在品读落日前的壮丽景色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读完后我问学生:“文中哪句话你读得最满意?请起来试试。”待学生读完后,我接着追问最满意在哪里。学生交流讲出了自己对文本内容最真实的感受,这时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升华,这样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积累是有效的。这样的教学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化,将“权力”下放,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自由发表感受,自由掌控学习深度,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而这一瓢就是为了学生,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在课堂上领略到散文语言的魅力。
二、品味言语,见其特色
写景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不同的写景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而这些正是学生要学习要感悟的。基于此,在进行写景散文的教学时,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言语魅力,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课伊始,听写一段与文本内容类似但却没有什么特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动动脑、写写字,同时将听写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读读比比,比比后再读读,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悟,说说哪种表达好,好在哪里。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领略言语的特色。文中有两个词语“赤朱丹彤”“潇潇洒洒”,怎么读,才能把颜色读清楚;怎么读,才能读出潇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用词的精妙。我相信此时能悟出来、表达出来的正是他们自己对语言的一份积累。同时,在落日过程中如“悬”“涨”“跳”等对落日滑落过程的拟人化描写方式正是学生品味语文的关键点,抓住这些有趣的拟人化词语,学生读读品品,读读聊聊,兴趣盎然。
三、感悟意境,再现“画面”
优美的写景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在这类散文中,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美景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得到熏陶。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进一步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由此达到“意”“境”二者的统一。当然也可以用情悟境,即感悟文章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由此而升发出吸引人的艺术境界。
《三亚落日》的重点就是落日过程的感悟,这里我尝试着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品词析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画面中,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所以这更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掌握知识的全过程。为了更能体会那美轮美奂的落日过程,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太阳滑落的过程,再读读自己最欣赏的画面之后,给予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选择欣赏的画面仔细品读,品读的时候关注能表现各个画面特点的词。在此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交流的兴致很高,当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兴奋点时,文章优美的内容都能背出来,这样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本色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去解决学生的疑惑与不解。同时在教学时找准契机指导学生掌握探索式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教学,给学生搭建平台,教会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与疑惑的方式方法,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言语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本来意愿。
写景类散文对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产生心灵的共鸣。当心理相融的时候,学生就能感悟到文本语言最大的魅力。
回眸《三亚落日》的文本,你会发现文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带着真情,带着作者独有的思绪,充满了生动的感悟和活泼的思维。但是少了贴近学生真实的教学,这份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得到的,这篇散文中有大量的比拟句,这就让文中的落日有了人的灵动。当落日在硕大无朋的海面上来回地蹦跳时,我让学生先交流:“如果是你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上,你会怎么样?”学生很兴奋,从他们的眼里我感觉似乎这张大床就在他们的眼前,讨论交流热烈,富有情趣,此时,落日在学生的眼中充满了活力,如万物一般具有勃勃生机;此时,我们本色的语文课堂显得尤为灵动;此时,一切都是美美的。
摘要:要落实写景类散文的本色教学,一要以读为本,读读背背,读读品品。二要品味写景散文的言语魅力,感知文章的言语特色。三要以抓关键词、句,以再现“画面”的方式来感悟写景散文的意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来组织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想、美美地说。
3.谈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各级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这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解题能力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材文本解读时过于功利性,紧扣教学参考书,细致琐碎,不注重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成为知识点的积累者,而非知识的运用者。当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考考查内容的变革上意识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已是教学首要任务。于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词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下册《雪》和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寂寞的月亮》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一、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特点
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描绘优美的景物,刻画感人的景物形象,并以此为抒情的依托物,进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之目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中,无论是描写自然界的景和物,还是描写人文的景和物,它们都是基于刻画这些景与物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而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其中刻画景与物的形象是抒情的手段和途径,而抒情则是作者创作欲达到的目的。
就此而言,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有以下特征:突现景物鲜明的外在特征;蕴含景物人格化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高远的志趣,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鲁迅的《雪》,作者突现江南雪滋润美艳、朔方雪蓬勃纷飞的特点;蕴含江南雪的生机活力、朔方雪的旺盛执著的内在品质;抒发鲁迅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对朔方雪的敬佩之情;表达他以笔代枪、永不妥协,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再如,《寂寞的月亮》,作者突现月亮寂寞的特点;刻画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对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他希望自己也具有这样无私孤傲的高尚品格,能够在寂寞中不屑于自己的寂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能拥有像月亮一样无私大度孤傲的高尚品格。
二、指导学生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根据对散文特点的分析,散文阅读的思路非常清楚,笔者在数十载散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找景物——析特征——悟情感”阅读简单三步法,并行之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找景物
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写作对象,初步体味情感。
例如,《雪》一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在文中要勾画出描写对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第一步的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体会两种雪的不同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1至3节写江南的雪,4至6节写朔方的雪,由此激疑,作者为什么写两种雪呢?所以,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歌咏对象:月亮。
(二)析特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深入体味情感。例如,《雪》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江南雪景“滋润美艳”“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血红、隐青、深黄、冷绿”“忙碌、闹”“洁白、明艳、闪闪、目光灼灼”“拍手、点头、嬉笑”“消释、褪尽”等;朔方雪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品读江南的雪主要是扣住“滋润美艳”,赏析景物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生机活力但同时又有软弱的特点,品读朔方的雪主要扣住“如粉如沙、蓬勃奋飞”,赏析景物外在的干燥纷飞和内在的旺盛执著。通过这一步的阅读,学生对景物的形神全面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味会更加深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月亮是寂寞的”“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学生在勾画的基础上品读出月亮是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特点,赏析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作者对月亮的那份赞美敬佩之情也蕴涵在景物特征的描写之中,学生在这一步的阅读中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通过对景物特征的赏析,也便于理清行文思路,学生将月亮特征圈点勾画之后,不难发现文章1至4节描写月亮寂寞的特点,5至7节描写月亮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特点,也明白月亮的寂寞是衬托月亮的无私大度。
(三)悟感情
这是散文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往往把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达到山水有情,草木知意,散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品味作者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中考课外大阅读中必须做到的,否则阅读题目很难准确把握。笔者将品悟情感分为两步,首先是品悟作者对景物的情感,鲁迅通过描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达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对江南雪的易融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无奈;通过描写朔方雪的干燥纷飞,表达对朔方雪的敬佩赞美之情。《寂寞的月亮》作者描写月亮的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表达对月亮这种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这一步是最容易的一步,学生在赏析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就可以感悟出来。其次是品悟作者自我的情感。《周易》中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讲当作者无法用理性来阐释自身,就会借助物、景来表达、再现自身。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散文常用的方法:物我合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白“我”变为物,物亦变为“我”。如指导学生阅读《雪》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雪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雪是鲁迅的化身,江南的雪是童年时代的鲁迅,朔方的雪是现在的鲁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那雪地里堆雪罗汉的七八个孩子中有鲁迅、有闰土……冬花烂漫的百草园里,鲁迅在折梅花、踏绿草……这样,学生不难品悟出作者借江南的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读朔方的雪,想象北京四合院外大雪纷飞,惟余莽莽,四合院内鲁迅在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战斗檄文…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虽然身处孤独却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鲁迅通过描写两种不同的雪,并进行对比,表达他不屈服黑暗、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正如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初读课文时的疑问“为什么写两种不同的雪?”也就迎刃而解,作者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寂寞的月亮》,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轮月亮不仅是月亮,她是作者的化身。学生再读课文,透过文字背后,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寂寞的作者;他也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也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希望将全部的才华献给社会,他不与世俗同流、心静如水,他希望保持着世人很难再拥有的那份孤傲、清高……“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批判世人身上无私大度孤傲品格的丧失,也呼吁世人能保持这些高尚的品格。
通过《雪》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再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快速读懂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意图。这样在分析考题时入手更容易,回答更全面。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三步法“找景物——析特征——悟感情”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对阅读有成效。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当然散文的阅读不仅仅这么简单,作者精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构思等需要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笔者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写景状物散文的钥匙,让学生更好地在大门内丰富美妙的世界中畅游。
[参 考 文 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3]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名家唯美写景散文 篇四
北京的春天,是极不易把握的。三月时分,树的枝头上有了绿意,进了四月,迎春及桃花就开了,这景况大约也跟南国的城市相去不远,所不同的是,北京的春天却还脱不尽冬衣。北京的春天,无雨,而是大风卷起的漫天黄沙。黄沙弥漫时,只感到昏天暗地,人行走在街道上,满面蒙尘。这境况,怎么会有人去吟咏“清明时节雨纷纷”呢?在这样的日子走出去,人只是感觉好没面子,头发灰黄,颜面粗糙,表情因黄沙迷眼的缘故而变得古怪。岂只是诗兴没了,甚而连游兴也全无。今年的春天,便也一样。一连好几天我都是躲在蜗居里写小说,用写小说来躲避美丽的春天的情形于我的确是少有。我以为,春天总是游玩的好时节,如是春天到了而不去游玩,那确乎是对大好时光的一种浪费,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但这毕竟是无奈,也只好如此写写小说,喝喝小酒了。或者听上一两首好的歌,一两支好的曲子,便也就略有弥补地度过春光了。
对于事物,人的思维就怕有了定势,北京的春天,既已没有雨了,且还有沙,且还被大风袭卷,多多的不妙都集在一块儿,心中便想,春天呵,你快快过去吧。但不曾想,今天终于是躲不过去了,有事儿必得出门,于是痛下决心出门,推上自行车,心里面想,任你黄沙席卷,我也得来一次穿越长安街。出了门,拐过住宅小区的楼群,及至上了大路,猛丁感觉沙尘不再,明亮的阳光照在街两旁的花坛上,那树上的花可说是在怒放,有一种不艳绝而誓不休的劲头,甚至连花坛的泥土上的小草们也举起淡黄色的小花伞,树叶儿更是绿得即要淌汁。无风,只有阳光静静地照临,雪花般鹅绒般的杨絮飘飘浮浮,在极蓝极蓝的天空下,一刹那——我感觉到北京的春天真是美极了。太美妙太明净太艳丽,以至叫人以为是在梦里,以为这不是在现实中。这,果真是北京的 春天么?自行车在路面转动着,和汽车们和行人们交错,人这才感到是实实在在的,是在现实中。于是,这才感到错怪了北京的春天,原来北京的春天并非全然是沙尘弥漫,大风席卷。便也感 到,接连着好几天的躲避完全错误,而那躲避的痛苦也毫无价值。更为可惜的是,这样明媚的春天居然让我错过了,少了多少可能有的好心情呢?
罢罢罢,这也总算让我纠正了对北京的春天的坏印象,想通了不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也有“欲断魂”,也能体验到大自然所恩赐的美好时光。心情舒畅了起来,自行车是骑得极好,有如穿梭于花丛中蝶一般的飞翔。亦不由得从心中叹出如画的京城呵,该怎样作一首诗来赞美你呢?一场大风,几场黄沙,险些毁了我真正认识北京的春天的本来面目,这确乎是一件不太妙的事。既而又想到,我这是蛰居于北京了,如是在漫漫人生中,偶尔路过一次北京,而且正是黄沙弥漫的日子,且再也没有机会到北京来,那可是不妙了,那便是想想北京都会有阵阵黄沙弥漫的,这又是多少不公平的事儿呀。
想想,又念及一个问题,如是人生中偶尔的路过一次北京,也在春天,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恰是这样一个艳阳天,是这样一幅完全的美景,而并未见到有黄沙弥漫的景况,是不是要把北京的春天赞扬得绝美呢?这又是一种可能,好在这样的印象对于人生的度过无关宏旨,不过都是一种自然景观罢了,也是如何不得它的,而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印象如此造成那就可怕了。在人生中,我们要与多少的人匆匆一识或结交或分手,便是如此的片面性认识,思想里以为看清了,实地里稍纵即逝,而人或大呼上当,或至死未悟,这样的情形并不是没有叮。由此而想到这个片面性的问题,它非旦是我们逃避得了的,如不是有漫长的观察,穷极一生,似乎是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但穷尽了一生,却又可以看清么?即这春天,南国北国,东边西边,都相似而不相似,还要用什么样的心情看哟。比如没有清明雨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在南国成长的人来说,终会在心中感觉缺少一点什么。而即便这些也不论,仅就北京的春天而言,北京的春天就完全地相同么?这个世界,太多只是相似而非相同的事物,把相似指定为相同,确是我们习惯的思维了。
5.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五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6.把握写景状物散文情感脉搏八法 篇六
一、知人论世
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写景状物散文也不例外,它们也往往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和作家主观的印记。所以,我们在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时,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性格、气质以及文学主张等有所了解。这一方面可以消除时代隔阂: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这三篇文章,都创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知识分子也深受其苦,他们中很多人或是陷入了迷茫彷徨,或是疲于奔命,或是奋起反抗。朱自清就因此钻进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里;郁达夫则是千里辗转、颠沛流离;陆蠡则以笔作“投枪”泄愤。尤其是郁达夫,正是那样的时代使他饱尝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之苦,饱受人生之烦愁与哀痛,才会在清、静的故都之秋中读出了悲凉。而且这种“悲凉”已不单单是赏景时的心态,更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当然,在品味这一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从文本自身出发去体味感情,不宜作过多政治化倾向的解读。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文如其人”主张的运用:如朱自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他在《荷塘月色》中所表现的情感特点就是淡淡的忧愁伴随着淡淡的喜悦的:因处忧愁而向往喜悦,但喜悦又受忧愁的牵掣。这既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也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体现。所以他的忧愁和喜悦都是“淡淡的”。至于郁达夫,他在三十年代提倡静的文学,所以他在这一时期写的以《故都的秋》为代表的作品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他所选取的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清”、“静”、“悲凉”的景物,既是这些景物本身固有的特点,也和他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以及他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密不可分。郁达夫有着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委婉深沉。由此看来,对于作者的情感尤其是那些“负面”情感的理解,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
二、分析写景
有人说,高明的散文家都是丹青高手。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对写景状物散文尤其适用。在优秀的写景状物散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总能实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作者笔下之景,既是客观之物,又是主观之品,“我”的份量是很重的。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说明作者是想摆脱忧郁而欣然前往荷塘的,为全文定下了忧愁与喜悦交错相伴的抒情基调。所以尽管朱自清笔下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他又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景是为情而设的。故都之秋,也一方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另一方面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文中飘零的槐叶和哀鸣的秋虫都是郁达夫孤独、落寞心境的反映。而《囚绿记》中那位被幽囚的“绿友”之“固执”反抗,正是作者隐藏心底的呐喊。作者从一株青藤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慨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收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展开想象
阅读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对于写景状物散文,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善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联想与想象,力求身临其境,并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如《荷塘月色》中,作者一个人走在小煤屑路上,感觉那一片天地好像是他的,并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种独处的喜悦之情只有通过角色换位的想象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得到;而从只属于蝉与蛙的热闹中,通过想象,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失落之情。而对于《故都的秋》中“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和“潭柘寺的钟声”这一组蕴含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的景物,因为作者并没有作具体描写,我们只能借助想象去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向往之情了。
四、理顺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多是以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为描绘对象的。景物描写或集中,或分散,而作者的情感也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理顺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作者既有一条以游踪为明线的写作思路,也有一条以情感为暗线的写作思路,同时全文又是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来展开的。正是因为“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也正是因为“不宁静”,才要去寻找宁静,并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最终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又从宁静走出来。再如《囚绿记》,作者寻绿、继而观绿、继而囚绿、继而释绿、最后怀绿,这都和他对绿的喜爱之情是分不开的。总之,只有理顺作品的行文思路,我们才能以此为纲,梳理文章繁多的材料,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
五、品味语言
语言既是文章内容的载体,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我们阅读散文,要善于通过品味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就成了作者传情达意的使者:“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不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么?另外,大量叠词的使用也透露出作者对眼前“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喜悦之情。在《故都的秋》中,“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六、厘清手法
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这类散文时,要通过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手法,将嗅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以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沟通起来,作者沉浸在美景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故都的秋》通过排比和对比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囚绿记》则运用了拟人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反抗之情。这几篇文章尽管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含蓄,有的直接,但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七、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前提是要弄清文本的字面意思,再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对于写景状物散文更是如此,这类文章往往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时,既可以全篇诵读,也可以择段诵读,最好能把自己的情感调整到最饱满的状态,同时专注于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和感情变化等要素,把这些文章当作“情文”来读,诵读时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诵读者自己在抒发情感一样,以求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促情”的效果。
八、亲身体验
写景状物散文情感的载体是语言,而情感的外壳应是景物。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在时间、地域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实地考察、感受的方式去体验,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要是能在秋天到北京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地理风物,肯定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故都的秋》的理解。一句话,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才能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灵。
当然,由于每篇写景状物散文都有其独特之处,对其情感的把握也要因文而异,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7.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写景手法 篇七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景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常常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地描绘奇特瑰丽的画面,有时还为后面的議论埋下伏笔。所以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作者1054年由舒州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顺道游览褒禅山,于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思想感情,不过是借游山而抒发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文章所表现的大气磅礴、锐意进取和深思慎取的品格,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
二、抓住时代特征,读出作品的共性规律。虽然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但因朝代不同,文章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的游记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心绪或情趣,而宋代的游记则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精神和理趣。由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文章多以理见长,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文学,宋代的游记常常是在详细记述游程、描绘景物之后,发一通议论以阐发一个深邃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样,文章大部分记述游程、调查的情况,最后归结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三、要善于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找到共同点。古代文人在写山水游记散文时,往往会抓住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选择材料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好之感,如袁宏道《虎丘记》就围绕“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来写景。明代徐霞客《游黄山后记》在写景时始终抓住一个“奇”字,奇路、奇峰、奇景、奇松,人行云霧,天也奇,地也奇,一幅千岩万壑、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通过作者的议论,可看出他好学不倦,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景物描绘得清楚明白,作者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透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较好地理解文意。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这是用比喻绘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是用比喻拟声,在“莫夜”之时,见此情状,闻其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呼应,才有“笑李渤之陋”结语,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真知的求实思想。
8.唯美的古风写景散文 篇八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写景散文
语文教学中, 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 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散文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文本体裁, 写景散文的文本特点比较突出,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 依据情境教学的理论, 更好地探索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主题与背景
写景散文教学的困惑是如何让学生总结一套阅读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在“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网络平台学习”等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时, 笔者正在为学生的散文学习的效率进行思考。常言说,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针对课堂的多变化, 总是采取了随机的教育方法, 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那么在网络平台的背景下, 有没有可能总结出一套更适于学生使用的阅读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如何在情境教学理论指导下,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探究写景散文的教学方法是本文探索的主题。
二、情境描述及问题讨论
(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问:“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散文中的名篇, 语言优美, 请同学们去找找文中优美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了一会, 一名男同学回答了, 某某句写得很美。赶紧再追问一句:“美在哪里?”这名男生稍微思考了一下说:“语言很优美, 景物很优美......”然后就再也说不下去了。课堂上剩下就是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启发与引导;但是学生始终无法真正走进文章, 去发现文字的魅力, 体悟情感的深邃, 他们的品悟停留在教师的表层启发。第一次教授郁达夫的这篇誉满中外《故都的秋》时, 我的内心是彷徨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 无论从语言到情感到文章结构都是很精美的, 这篇散文的“美”打动了无数的学习者, 影响了一代代的读者;但是在课堂上, 学生显然对这篇散文的美, 缺乏认识。虽有部分同学能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细腻, 但是对散文的情感美缺少深入的体会, 从而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
(二) 写景散文学习的三大难题。
1. 景物美在哪儿?
写景散文, 胜在文字对景物的描写, 不管是质朴的文字还是华美的词句, 都异曲同工传达出景物的神韵, 都传递自然之美。文字的意蕴常常需要深入品评, 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面对作者笔下的名胜美景;学生总是很难走进作者的文中, 而学生以自己的经验或者文学鉴赏的基础无法真正感受散文的景物之美, 更难以言传这种美的体会。
2. 情感美在哪儿?
散文“形散神不散”, 好的散文传达的是情感的共鸣, 是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写景散文时看到的是作者笔下景物, 但是“一草一木皆关乎情”, 应该更深入去理解作者取舍材料的缘由、所描写景物传达的内心情感。学生往往看不懂作者遣词造句后面的情感的变化, 理解不了作品的深刻主题。因此, 阅读写景散文时, 学生常常体会不到情感的美好, 对写景散文传达的情韵理解不深, 导致学生对写景散文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中“不走心”。
3. 写法美在哪儿?
我们的课文其实只是起到一个范例的作用,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 最终是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写作手法知识, 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现在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其中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决定着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往往是一堂语文课的重点、难点, 也是技能目标的核心。在写景散文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 掌握一定的写景抒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及写作水平。课堂学习中, 学生不是发现不了写作技巧的巧妙之处;就是局限于课堂时间、环境等因素, 无法真正掌握这种写作技能。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浮于表面, 无法落到实处。
(三) 总结一套探究美的学习方法, 让学习“有法可依”。
1. 情境设置,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
写景散文, 以景物为重点, 以情感为纽带, 学生要感受到景物之美, 才能更好体悟作品情感。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文本的内容, 为学生设计情境:走进景物、走近作者, 真正感受到景物的魅力;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入地解读作品,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解读文本, 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2. 借助网络平台, 自主学习、及时反馈, 帮助学生掌控美。
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 尤其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基础、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借助多媒体、借助网络学习平台, 可针对学生的差异, 教师进行更好的指导, 解决传统课堂上检测不及时、反馈不到位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 将语文课堂的技能学习落实到位, 让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到一定的写作技巧、真正将课堂练习落实到位。
带着对问题的重新思考, 开始了再次教授《故都的秋》。课堂上通过背景音乐烘托, 把同学们带进了秋的氛围, 通过视频, 让学生快速走进了旧时代的北京;情境的烘托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走进了课文的学习。在解读文章中心时, 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 很好地了解到作者的心境, 顺利解读了作品的中心。课堂中学习“以动衬静”写作手法时, 设置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情景, 布置学生进行写作练笔, 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 及时而有效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堂课下来, 就是一场“美的”文化之旅、学习之路。最后根据本堂课教学过程, 总结出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第一步———形象感知阶段。要求:注重一个“感”字, 运用联想想象感知景物特征。第二步———情感体悟阶段。要求:注重一个“悟”字, 抓住景物特征, 解读作者表现情感的写作技巧。第三步———理性分析阶段。要求:注重一个“析”字, 知人论世, 深入透彻解读作品思想情感。第四步———情境写作。要求:研读课文中重要写作技巧, 仿照这种写法, 描写一段情景。
三、反思与研究
研究表明情境化教学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情境教学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并且在课堂上创设优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有趣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促进课堂教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近年来, 网络平台在教学中广泛运用,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运用情境设置的教育理念, 借助网络平台的学习设施, 探索适于学生使用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情境教学模式以情境创设为核心,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情境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特点, 针对文本内容, 设计更加有效的情境, 是值得长期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新敏.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快乐阅读, 2011, 18
[2]韩九荣.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 (江苏教师) , 2013, 9
【唯美的古风写景散文】推荐阅读:
清新的古风唯美句子06-19
帝王的唯美古风句子07-03
唯美的古风意境签名12-04
感悟人生的唯美古风句子12-09
具有唯美意境的古风句子12-13
唯美古风小故事07-02
唯美古风四字词语07-12
唯美古风签名句子08-19
古风唯美语录摘抄09-12
古风唯美句子集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