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圆周运动教案

2024-10-10

高一圆周运动教案(精选10篇)

1.高一圆周运动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二)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

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观察与测量:请研究一下自行车飞轮与中轴轮盘通过链条的连接关系:测量一下各自的半径,并思考验证两轮的角速度关系,边缘点的线速度大小关系;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

2.高一圆周运动教案 篇二

1.理解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应用频闪照片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引入, 引起学生对于物体下落的感知和思考)

1.苹果下落的视频。

2.苹果下落砸中牛顿, 引起他对问题的思考, 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

(二) 小组讨论与探究

1.学生猜想, 并分组讨论:

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吗?

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备选器材:硬币、小纸条及其他自选器材) 。

目的:验证物体下落快慢与猜想的因素 (如重量、空气阻力等) 有无关系。

方案1: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3: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3.小组总结探究成果, 并进行各小组间的汇报与交流。

方案1实验结果:硬币快, 纸片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

方案2实验结果:纸团快, 纸片慢 (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不一样快) 。

方案3实验结果:一样快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

4.思考与讨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物体下落快慢” 的研究。

(1) 亚里士多德提出:

物体越重, 下落越快。

(2) 伽利略提出:

把轻重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下落, 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

(3) 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 则有推论1:重的快, 轻的慢, 相互牵制, 它们只能以某个中间大小的速度下落。推论2:两个连在一起, 比原来重的更重, 下落速度应当比重的物体更大。

这两个推论相互矛盾, 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初步形成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结果: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铁片和羽毛下落速度一样快。

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体下落快慢的决定因素: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是由于空气阻力导致轻的物体下落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结论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结论2:忽略空气阻力,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三)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 概念:

只在重力作用下, 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课堂训练:在此举一个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题目。通过讲与练的结合, 体现新课改理念。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征?

最后师生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加速度恒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方向和特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为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 还可以把g取做10 m/s2。 (3)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略有差别, 纬度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大;海拔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小。

第二,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规律如下:a=gv0=0h=12gt2vt=gtvt2=2gh

四、课堂小结

3.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范文 篇三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

1、上海南浦大桥

2、导弹做曲线运动

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探究活动

4.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四

1、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 。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做 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考系。

(1)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 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应以研究问题的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3) 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通常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做参考系。

3、坐标系:在选定的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就能定量地描述物体地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答案:1、质点;2、参考。

疑难突破

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看作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的近似,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呢?

(1) 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作质点。

(2) 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

典题精讲

例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当研究它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的时候

B、上述木箱,在外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时

C、对于汽车的后轮,在研究车牵引力的来源时

D、人造地球卫星,在研究其绕地球运动时

【思路解析】

木箱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否翻转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木箱是不能看作质点的。当研究木箱的水平方向上的平动的时候,木箱各点的运动情况是一致的,这时可以把木箱看作质点,汽车牵引力的来源与后轮的转动有关,在研究牵引力的来源时,不能把后轮看作质点;卫星绕地球转动时自身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质点。

故正确答案为BD。

答案:BD

例2、甲、乙两人坐在同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乙为参考系,甲是静止的

B、以地为参考系,甲是运动的

C、以车为参考系,路边的树是运动的

D、以车为参考系,树是静止的

【思路解析】

因为甲、乙两人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当甲以乙为参考系时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动,故甲相对乙是静止的,所以A说法正确。汽车本身相对地面运动,故选地面为参考系时甲是运动的,所以B说法也是正确的。当选运动的汽车为参考系时,是假设汽车不动,则汽车周围的树木都向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后退),所以C说法也是正确的,同时断定D说法是错误的。

故正确选项为A、B、C

【答案】A、B、C

例3、如图1.1-2所示,物体沿x轴做直线运动,从A点运动到B点。由图判断A点坐标、B点坐标和走过的路程。

【思路解析】

由图1.1-2知,A点坐标为x=-3m,B点坐标为x=2m,走过的路程s=3m+2m=5m

【答案】 A点坐标为x=-3m,B点坐标为x=2m,s=5m 知识导学

1、质点是高中物理提出地第一个理想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地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在学习中,要逐步领悟质点的概念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地研究过程。

2、初中学习的参照物与参考系类似,但参考系是更为科学的定义。

3、结合实际问题如何建立坐标系,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方向、如何选择坐标原点,是坐标系的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疑难导析

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可看作质点,如沿斜面下滑的物块。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故可把地球看成质点。

对于同一个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如研究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在计算运行的时间时可忽略车长,把火车看成质点。但是同样这列火车,要计算它通过某座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时,不能把它看作质点。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实际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1)物体的形状、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物体做平动;(3)物体虽然有转动,但因转动而引起的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能够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典题变式]

1、在下列运动中,研究对象可当作质点的有

A、做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B、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

C、转动中的砂轮

D、沿斜面滑下的木块

答案:BD

【绿色通道】

描述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择一个参考系,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考系一旦选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也确定。

[典题变式]

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答案】A

【绿色通道】

建立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的位置及坐标轴的方向,再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坐标即可。

[典题变式]

3、为了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我们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1-3所示,以O点为坐标原点,沿东西方向为x轴,向东为正;沿南北方向为y轴,向北为正。图中A点的坐标如何表示?其含义是什么?

5.高一圆周运动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抛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

3、理解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

三、德育目标: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推理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抛体运动?怎样的运动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平抛物体的运动

a.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b.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c.分析说明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的求解。

a.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坐标为

xv0t12 ygt2

b.运用该公式我们就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抛物线。

(2)平抛运动速度的求解:

a.水平分速度vxb.竖直分速度vyv0

gt

c.t秒末的合速度vtvxvy22

d.vt的方向tanvyvx

3.例题分析

一架飞机离地面245m,以200m/s的速度水平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指定的目标,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地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

引导学生思考下述问题:

(1)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投下的炸弹,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2)炸弹的这种运动可分解为哪两个什么样的分运动?

(3)要想使炸弹投到指定的目标处,你认为炸弹落地前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与投弹时飞机离目标的水平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6.高一圆周运动教案 篇六

课堂类型:听说课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有关“极限运动”的词汇,能够运用“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完成有关“极限运动”的听力题目,能够以“极限运动”为例子表达个人的“喜好”和“选择”。

教学重点:运用“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进行听力训练,如何以“极限运动”为例子表达个人的“喜好”。

教学难点:学生因对一些极限运动不太了解,在听力的过程中难以预测答案。

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实现师生以及学生间的课堂互动。

教学步骤:

一、话题导入

上课前播放一段节奏很快的极限运动音乐,为课堂提前营造一种极限运动的气氛;

上课后,播放一段三十秒左右的极限摩托视频片段,导入话题“Extreme Sports”;视频片段开头是“Face the Challenge”,告诉学生这堂听说课他们也有很多“Challenge”去面对。

二、语言、知识、技能输入

(一)关键词学习

利用图片猜词,图片的内容紧扣本课的主题以及听力材料中的难点,在猜词过程中

巧妙地呈现听力材料以及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短语,为听力训练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关键词主要关于极限运动的名字、特点等,学生对极限运动不熟悉,图片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形象。

关键词学习过程中,一些词仍需要带读。

(二)听力策略学习

介绍“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为使听力策略的学习不变成单

一的的理论灌输,挖空两个关键词“clue”和“predict/gues让学生填,从而加深印

象。

(三)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共两段材料,课本上对第一段材料只给出了8道选择题,对第二段材料给

出了一个表格和一个“Function File”填空。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听力材

料和题目作出如下设计:

1、第一段材料听两遍,第一遍做三道选择题,这三道选择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听力

预测能力,题目较容易,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次听力训练的信心。第二遍做五道填空信息题,这五道题既可以实践预测听力答案的策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关键信息词的捕捉能力,题目适中。

2、第二段材料包括两个人的不同谈话,内容相对,篇幅较长,所以进行如下调整:首先把听力材料和表格按内容一分为二,第一段材料出四道选择题,另一段材料出表格信息题,填三个空;接着整体上听一遍,进行“intensive listening”,作两道细节题,难度较大,不过一些学生可以预测出答案;最后总体上听一遍,完成Function File。

总之本课听力训练包括了六项任务,重点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以及常识预测答案的能力,并在听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极限运动”的知识。

此外,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词和词组突出和反复呈现,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四)对听力训练进行简短评价

主要是强调一下此次听力训练的技巧和重点,以及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

三、语言、知识、技能输出

(一) 汉译英:口头翻译

内容:用听力中Function File里面出现的表达“喜好”的词组结合学习的关键词翻译四个句子。

作用:巩固关键词和实践表达“喜好”,为下一步“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作铺垫。

(二) 小组交流,分享观点

内容:操练表达“喜好”,给学生一个关于极限运动的场景和相关情形下的例子,并给出一些学生表达有帮助的形容词。

作用:进一步熟悉极限运动,输出有关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

四、语言、知识、技能拓展

7.高一运动题目的作文 篇七

高一那年,运动会一直没机会。作为场外观众,我只能为运动员报名1500米比赛,只是因为我心里有一个梦想:我期待有一天能和同学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

运动会当天,几天来活跃热情的红日被我们开幕式响彻云霄的统一口号所震撼,慌忙投入乌云的怀抱;天空飘着细雨,却无法像火一样熄灭我们的激情。华校长鼓舞人心的演讲让我在临近比赛时感受到了安抚人心的力量,感到紧张。

放手吧,也许我迷失在远方,也许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被荆棘刺伤翻车,但我不会退缩。

我迎着细雨踏上起跑线。飞翔,即使是黄昏,也必然充满绚烂的阴霾。我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懦弱,是屈服。

发令枪一响,大脑在那一刻突然一片空白,只留下一个字“跑”。如果一股秋风吹过球场,我们就充满了青春活力。我盯着眼前穿着蓝衬衫的女孩,不停地告诉自己要跟着她,永远不要放弃。

在我的耳朵里,巨大的运动场变得如此寂静,以至于我听不到嘈杂的鸟儿歌唱,不断的加油声,嘟嘟嘟的汽笛声。唯一伴随我耳朵的是呼啸的风。渐渐的,我累了,腿好像被沙袋捆住了,在这一步一步的放慢速度。

裁判手里的铃铛晃了晃,表示我的最后一圈到了。望着遥远的尽头,我气馁了,曾经放弃的念头总在脑海里飘荡。天空中盘旋的鸟儿,似乎在嘲笑我的臣服,发出声响。

突然听到欢呼的声音,不禁想起了出发前同学的安慰。学生们说:你可以对自己有一些信心。

有信心,是的,有信心,坚持到底。不管成功与否,微笑着跑完全程。只要年轻的心还在轰轰烈烈地跳动,就要把信心贯彻到底。

心下松了一口气,为最后的百米冲刺提一口气。

看着终点线,同学们鼓励着,听着热烈的掌声。成败变得不那么重要。

8.高一日记:校运动会 篇八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运动会有很多项目,比如:男子200米跑、女子400米跑、男子垒球,还有我们二年级今天要举行的30人60米迎面接力。

下午比赛一开始就到我们上场了,只见大家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地走上了场地。老师给大家不停地叮咛着把棒交给谁,还有一些注意的地方,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枪声一响,我们班的第一棒飞快地跑出去,当她把棒交给第二棒的时候,我们班是第一名,我们大家都激动极了!每个人都尽力去跑,一直保持着第一名,直到有一个同学把棒子掉了,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我们班得了第二名。但是大家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们都尽力去跑了。

9.高一物理曲线运动知识点 篇九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面对这些特点,初上高中的同学要想学好它,我总结出了4字箴言,从“勤、恒、钻、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钻”,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对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不留有尾巴。

10.高一圆周运动教案 篇十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 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 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上一篇:文化墙的内容下一篇: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