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

2024-07-23

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精选10篇)

1.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 篇一

养老金计算方法

从目前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来看,退休金的高低主要与职工的缴费年限、历年缴费工资的高低、退休时上职工在岗平均工资的高低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缴费时间越长、缴费基数越高,最终退休待遇就会越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机制,具体会不会影响您的养老金,您可将您的相关数据套入下面的公式计算您的退休金,感谢您的参与!自2011年1月1日起再设三年的过渡期(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在过渡期内对于按新计发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仍低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按一定比例发给补贴,2011年退休的补贴额为本人新老计发办法对比计算的差额部分的80%,2012年退休的补贴额为差额部分的50%,2013年退休的补贴额为差额部分的20%,过渡期结束后(2014年1月1日起)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

1、按原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 ①基础养老金=2005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②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20 ③过渡性养老金=2005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实行个人帐户前的缴费年限×1.4% ×平均指数。④过渡性调节金=120+工龄补贴 ⑤过渡性补贴=(原办法基础养老金+原办法过渡性养老金)×5%

2、按新办法计算养老金 ①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指数)÷2×缴费年限×1%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③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实行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1.3% ×平均指数

2.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 篇二

刚构与拱组合桥梁体系是一种刚构与拱圈刚性连接, 共同承担荷载的结构体系。这种桥梁利用刚构跨的强大刚度为与其刚性连接的拱圈提供延伸支撑, 相对减小主拱跨度, 以利于实现桥梁跨度的增加。V形刚构拱桥的V形结构构造和受力均较复杂, 是设计的重要部位, 它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着全桥的安全和可靠。本文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小榄水道特大桥为背景,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V构实体有限元模型, 对结构进行详细应力计算分析。小榄水道特大桥设计方案为:100 m+220 m+100 m三跨V形连续刚构组合拱桥 (简称V形刚构拱桥) , 全桥长420 m, 桥面宽11.6 m, 双向列车。V构外侧斜撑水平倾角36.10°, 内侧水平倾角46.40°。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计算模型采用ANSYS命令流的方式建立。由于主梁统一的截面形式, 可用其截面上的控制点来描述, 生成实心的梁段。对于箱梁的空心部分则同样建立实心的实体, 利用ANSYS提供的布尔运算命令, 将实体相减生成箱梁。将这些控制点作为关键点, 模型混凝土主梁采用Solid45单元模拟, 预应力钢筋用Link8杆单元模拟。V构与预应力钢筋采用分别建模的分离式模型模拟, 并通过耦合的方式使之位移协调。模型中, 共计40 144个块体单元, 2 539个线单元, 模型节点总数为25 135。结构模型见图1。

3 边界和荷载施加

首先采用MIDAS/CIVIL计算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主梁两端、梁端的轴力、剪力、弯矩, 然后转化为分布面力和节点荷载, 施加于端面处。具体的方法是:对于弯矩和轴力, 根据σ=ΜzyΙx+ΝA, 将其转化为分布面力;对于剪力, 根据τ=QSbΙx, 求出端部每个单元面形心处的剪应力τi, 由于单元划分很小, 可以认为该单元面上的剪应力为单元面形心处的剪应力τi, 最后由Qi=τiAi, 求出该单元面上承受的剪力, 将其平均分配到组成该面的节点上;边界条件不考虑承台位移对结构的影响, 固结承台底部, 对于V构梁段两端和拱座处施加力边界条件。

4 施工阶段V构详细应力分析

4.1 最大单悬臂状态V构详细应力分析

运用MIDAS/CIVIL 2006建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出最大单悬臂状态下主梁的受力情况, 将结构受力转化加到ANSYS模型主梁两端。通过计算分析, 得到最大单悬臂状态下V构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如图2, 图3所示。

从图2, 图3可知, V构应力值主要是在-10.30 MPa~4.84 MPa范围内, V构左腿与承台相交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主拉应力过渡很快, 局部应力由4.84 MPa沿左腿内侧向上很快过渡到1.13 MPa。右腿外侧与承台相交处有2.71 MPa, 与梁段连接处有1.84 MPa左右的拉应力, V构左右腿其他的应力小于1.13 MPa。

在最大单悬臂状态下, 最大主压应力-10.3 MPa出现在V构右腿与主梁结合处内侧, V构与梁相交处, 因为采用倒圆角的构造, 没有出现应力集中, 主压应力为-10.3 MPa~5.4 MPa范围。

4.2 架设拱圈状态V构详细应力分析

同样运用MIDAS/CIVIL 2006建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出架设拱圈时主梁和拱座的受力情况, 将结构受力转化加到ANSYS模型主梁两端和拱桥处。通过计算分析, 得到架设拱圈时V构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如图4, 图5所示。

从图4, 图5可知, V构左腿与承台相交处, 此处应力集中明显。V构左腿内侧在架设拱圈时V构应力值在-10.30 MPa~5.72 MPa范围内。V构左腿与承台结合处内侧最大主应力5.72 MPa。V构右腿与底部外侧有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右腿与主梁右侧结合处有1.77 MPa左右的拉应力。同时在左腿与主梁结合处外侧有比较明显的拉应力区, 应力在1.47 MPa~2.29 MPa范围内变化

在梁上架设拱圈时, 最大主压应力为-10.59 MPa, 出现在V构右腿与主梁结合处内侧。V构右腿与承台结合处的角点处出现了1.08 MPa的拉应力, 结合处有比较明显的压应力集中。

5 成桥状态V构详细应力分析

运用MIDAS/CIVIL 2006建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出架设拱圈时主梁和拱座的受力情况, 将结构受力转化加到ANSYS模型主梁两端和拱桥处同时在桥面通过施加面力来模拟二期恒载。通过计算分析, 得到架设拱圈时V构的最大、最小主应力。

V构左腿与承台相交处, 应力集中明显。V构左腿内侧在成桥状态时V构应力值在-10.11 MPa~3.93 MPa范围内, V构左腿与承台结合处内侧最大主应力3.93 MPa。V构右腿与底部内、外侧均有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右腿与主梁右侧结合处有3.71 MPa左右的拉应力, 同时在左腿与主梁结合处内侧有比较明显的拉应力区, 应力在0.74 MPa~3.71 MPa范围内变化。

在成桥时, 最大主压应力为-10.11 MPa, 出现在V构右腿与主梁结合处内侧。V构右腿与承台结合处的角点处出现了1.08 MPa的拉应力, 结合处也有比较明显的压应力集中。

6 结语

1) 在最大双悬臂状态, V构的应力值为-10.30 MPa~4.84 MPa范围, V构左腿与承台结合处主拉应力过渡较快, 有较明显的应力集中。2) 在架设拱圈状态, V构右腿与底部外侧有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 同时在左腿与主梁结合处外侧有比较明显的拉应力区, 应力在1.47 MPa~2.29 MPa范围内变化。在架设拱圈状态V构的局部最大拉应力值为5.62 MPa。3) 成桥状态, V构左腿与承台相交处, 应力集中明显。V构右腿与底部内、外侧均有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成桥时V构的应力值范围为-10.11 MPa~3.93 MPa, V构右腿与承台结合处也有比较明显的压应力集中4) 在三种施工工况下, V构左腿与承台结合处内侧最大主应力较大, 有较明显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在施工过程中V构左腿与承台结合处出现了5.62 MPa的拉应力, 在此处可以适当加密钢筋, 结合处采用倒角连接, 以减少应力集中。5) 在三种施工工况下, 最大主压应力出现在V构右腿与梁结合处内侧, 最大值为-10.59 MPa, 同时主压应力集中, 没有明显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6) V构与主梁、承台结合处局部有较大拉应力外, 其他部分在三种施工阶段都只有少许的拉应力, 而其压应力也很小, 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宋富荣, 吴士民.小榄特大桥V构系梁节段支架法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 2009, 35 (9) :292-293.

[2]郑凯锋.小榄水道V形刚构和拱组合特大桥受力[Z].2000.

3.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 篇三

摘要:在旅游业大规模开发的同时,风景名胜区内外的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的不协调问题日益严重。大方向的规划难以满足每个风景区的自身情况,直接使用城市的编制办法来制定风景区控规,这样必定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风景区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对风景区控制性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落实越来越多。对这些风景名胜区进行规划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总体规划无法顾及每个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情况,如果想要指导实际建设,就必须进行详细的规划编制,控制性的规划编制显得十分的重要。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目前风景区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1.1 控规编制严重滞后于景区发展

国内很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其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特点鲜明,景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导致很多景区总规编制(修订)完毕后,来不及等分区层级的控规的编制,已经进行了诸如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景点设计、景中村的改造设计等专项规划设计。

1.2 背离景区发展模式

因为风景区控规编制的滞后,许多城市型风景区在与城市功能区域结合处的用地往往被诸多单位企业用地所提前占据,景区内部甚至还分布着企事业机关附属用地,并编制相关规划,取得土地使用权,造成既成事实,使得景区城市化、景区交通城市功能化,成为解决城市功能不足的一种手段,这样会给控规的编制带来诸多用地权属方面的纠葛,更不利于景区风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利用。

2 风景区控规编制方法探讨

2.1 编制依据

风景名胜区是《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4个建设法定区域——城市、村、镇和风景名胜区之一,因此,作为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应该与城乡规划法的核心精神相一致。

2.2 编制范围

对于风景区而言,由于风景区往往占地面积较大,且多以山岳岩洞、江河湖泊、海滨海岛、生态林地或特殊地貌等非建设用地为主,从风景区控规编制的时效性和经济性角度看,简单地对风景区进行全覆盖式的控规编制工作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但如果不进行区域全覆盖,又容易为今后的景区管理带来隐患。

2.3 编制方法探讨

2.3.1 控制方式分析

城市控规以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数字式控制指标结合文字式的引导性控制要求如建筑形式、体量和公共空间要求等来指引城市建设,综合控制各项建设内容;对于风景区控规,由于风景区往往以非建设用地为主体,除旅游村镇、旅游接待点、重点景区入口处等建筑设施集中,可以通过数字指标来控制其建设规模外;其他地域往往都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文字式的控制方式来进行表述,这中间就存在着文字表述的主观性和理解的多重性,容易造成多种实施结果。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指标的设置、精当的规定性和引导性控制表达,将刚性和弹性充分结合,将直接决定着风景区控规编制的成果。

2.3.2 控制层级

鉴于国内大多数风景区以非建设用地为主的地理环境条件,控规中刚性的控制与弹性的引导性控制必须合理的融合到风景区控规的各个内容体系中去。为使控制性条文叙述的有序不紊,可借鉴总规中从规划总则——专类规划——专项规划这样由总体到局部表述顺序,使控规中通用强制性的控制要求反映在总体控制这一环中,不同保护等级、典型景观或文物保护单位的控制性内容以分区为依托,反映在分级保护中;而诸如风景游赏、游览设施、土地利用等将放在专项规划控制这一环节中。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是重点之一,是在控制单元划定基础上,确定控制单元内地塊的划分、地块的用地属性。可参照城市控规图则编制的形式,对每一个地块中的控制内容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等做出强制性数字指标上限控制,对用地性质与兼容性、林相结构、绿化覆盖率等提出引导性控制要求,从而明确每一个地块的用地面积大小、土地使用性质和建筑管理控制规定,并提出弹性引导控制要求。

2.3.3 总体控制

在总体控规中,(1)要精确规划控制区的范围,并对总规中所涉及到的如景源分析与评价等进行深化、细化,为控规深度的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2)适用于整个控制区中的规划控制目标、原则、分区分级以及范围界定等,在总体控制章节中予以明确。

2.3.4 分级控制

在分区基础上,细化分级控制的内容,强化分级保护要求,分别以强制性、规定性或引导性的方式予以表述,明确各控制要素的控制要求和建设管理规定,下一步专项规划控制都需以此作为依托。

2.3.5 专项规划控制

在上面两个层级的规划控制要求总揽下,将风景区控规中的主要控制内容体系予以深化落实。

(1)保护培育规划控制:根据总规中保护培育规划采用的保护方式,分别进行分级控制、分类保护控制或两者结合。其中包括:确定各类保护区的范围边界,落实各保护区的保护级别、保护内容;深化、细化对各专类保护区的保护措施。比如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控制措施要从植被、地形地貌完整度、大气、水质、噪声等多方面提出强制性要求,以及进一步保护、优化、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引导性要求。史迹保护区需要结合国家文物保护法,对史迹区中的建筑、环境、道路等附属设施根据其保护级别分别作出强制性、规定性或引导性的控制规划。发展控制区则可以借用城市控规,提出“五线”控制的强制性要求,对开发建设强度、公共配套设施、建筑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等方面作出规定性或引导性的控制要求。

(2)风景游赏规划控制:在总规的基础上,明确景区的特色主题、风景游赏单元的空间布局、旅游线路及交通附属设施分布等,应对游赏项目的类型、游赏方式、时间和空间安排、场地等结合景区的特征进行规定性或引导性的控制。对构成风景游赏单元的景物、景点、景群以及景区要从范围、容量、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提出控制引导;在综合分析景区的风景游赏单元分布特点及游客量的分布后,对游程作出合理的引导控制。

(3)典型景观规划控制:典型景观控制是针对典型景观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避免景观建设和旅游开发过度对典型景观产生破坏,对典型景观本体及其环境提出保护控制要求,并对典型景观游赏、周边地形竖向等活动提出建设控制要求。比如植物景观规划控制要从覆盖率、郁闭度、植物群落结构、林相结构、地域树种与植物群落等多方面予以控制;建筑景观规划控制则需要对建筑体量、色彩、风格形式等方向进行控制引导;溶洞、洞穴等特殊地貌景观控制应根据游客量的分布特点以及溶洞本身的保护级别、结构、规模大小分别从游客量、植被、照明工程、防洪与安全等进行控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这类特殊地貌的原始性,而严禁滥施人工,确保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

(4)游览服务设施规划控制:游览设施的分布在风景区规划中是以风景区人口分布为主要依据,但风景区的人口分布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除常住居民外,大部分由外来游人和服务职工组成,需要科学合理预测景区的人口规模和游客分布,结合人口容量,来对游览设施进行规划控制。

在控规层面,首先应从生态容量、游人规模入手,结合景区历年游客量的统计数据、以生态容量为最大限制性数据,根据风景区结构和景点分布特点,结合分区分级控制要求,科学确定景区的合理游人容量和居民容量以及各景区的游客量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各区相应的旅游接待设施进行规模计算和控制,如最大建筑面积、绿地率等。对旅游服务设施包括的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等8类相关设施,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游览设施与旅游基地分级配置表”的规定进行强制性、规定性或引导性的控制,最终在控规图则中进行综合表述。

4.北京市养老金计算方法 篇四

案例:老赵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今年52周岁,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计达到了30年。他最近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无法继续工作,打算向单位申请办理因病提前退休。他听说办理因病提前退休要扣减养老金,是这样吗?

答:的确,办理因病提前退休是要减发基本养老金的。根据(京劳社养发[2001]51号)文件规定,从2001年4月1日起,1998年6月底以前参加工作且缴费年限满10年(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职工,1998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经市、区、县劳动鉴定机构确认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按本人距正常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年限(计算到月,保留一位小数),每提前一年减发基本养老金2%(不含个人帐户养老金)。

5.职工养老保险的计算方法 篇五

一般来讲,国家要求单位缴纳的比较多,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0%,而要求员工个人缴纳的比较少,为个人工资总数的8%。也就是说,单位交大头,个人交小头。这也是国家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基本生活而强制企业承担的责任。

那么,这两部分资金分别去向何处呢?其中,个人交的部分都是进入个人账户的,而单位交的部分要进入社会统筹资金,也就是说,等员工退休了之后,单位缴纳的部分怎么分,还要看当时社会统筹账户的情况。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解读一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到底是如何计算的。

小王今年24岁,每月工资是2500元。假设小王所在城市社会平均工资是2500元,且假定一直到小王退休,该城市社会平均工资不变,那么,小王的基础养老金,也就是单位给交的那部分,社会统筹后的结果是2500×20%=500。另外小王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需要交2500×8%=200,也就是一年要交2400元,到60岁退休,小王一共要交86400元。那么,退休后小王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为86400÷120=720,加上基础养老金500,小王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500+720=1220元。

这就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计算方法。但是,该城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不可能一成不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要求单位缴纳的和个人缴纳的比例也不可能不变,个人工资水平更不可能一直不变。

6.智慧养老计算环境研究状况的回顾 篇六

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随之增长,而老年人在整个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估计,工业化国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20%[1]。而在中国,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2]。空巢老年人口2013年突破1亿人口大关,占老年人口数量的50%。

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伴随人类平均寿命增长,各种老年病及发病数量随之增加;由此产生对于老年人保健的新需求。当前,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跟不上老龄化发展的需要;而居家养老能够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居住环境下生活,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将更有益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所以,居家养老目前仍然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与居家养老有关的健康监测等保健设施的发展,尤其是最急需的独居老年人的健康监测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重视。

当今传感器技术、计算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各种传感器和多种通信网络已经为远程监测老年人居家活动情形提供了物理设施的基础;而日益发展的计算技术将为满足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多样化与多变需求提供智慧或者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与居家养老有关的技术产品已经从最初的一键(人工)报警设备,进而到人体的跟踪与定位装置;现在已经聚焦到对人的健康状况的自动监测系统上来。这种对于健康状况的监测系统又存在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之分。所谓的非侵入式是指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而言,自动化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例如,不会像可穿戴设备那样,对人提出额外的穿戴方面的要求;也不会像视频监视那样,使人产生对于隐私方面的疑虑。目前,非侵入式系统日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居家养老系统的应用涉及老年人、老年人的家人、健康管理机构和服务提供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其中,老年人自身是系统中被监测对象。所以,人的行为将因人而异是系统研究所不能回避的一个主要特点。

1 概念和术语

研究健康状态自动监测系统通常需要通过对被监测对象—居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的测量,经过分析,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进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基本的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具体又分为基本ADL和工具性ADL。基本ADL指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如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一般为比较粗大的、无需利用工具的活动。工具性ADL是指为了在家庭和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的关键的、较高级的技能,如操作卫生和炊事用具,使用家庭电器、骑车或驾车、处理个人事务等,大多为需要借助工具的、较精细的活动。

行为与活动的词义相近。在研究机构养老时,将与ADL有关的行为分类为必需行为、静养行为、休闲行为、社交行为和照料行为[3]。其中,必需行为包括饮食、如厕、美容洗浴、整理家务和睡眠;静养行为包括无为发呆、眺望观察和小憩;休闲行为包括个人兴趣、阅读、视听、散步运动和宗教;社交行为包括交谈、集体娱乐、社会作用、家人探访和设施活动;照料行为包括家务协助、个人照料、护理照料和医疗照料。

传感器事件也简称事件,它指的是一次传感器的被触发事件。

场景在这里指构成行为的一系列动作,或者是一系列的传感器事件,依具体情形而定。场景具有过程的连续性特点。通常情形下,与日常生活中活动有关的场景具有并发性。例如,备餐活动与饮水活动并发进行,或者二者甚至更多的活动交替发生。

通常,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存在节奏(节拍),像吃饭、睡眠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人的行为受到自然(环境)、生理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都具有周期性的性质。例如,昼夜、四季、食欲、消化、睡眠、苏醒、工作等无一不具有各自的周期特点。而对老年人来讲,社会因素的影响减弱,导致其周期性规律益发单纯而明显。存在周期性并不代表所有的活动都有规律可循。有些活动的发生是随机的,例如移动物品、听音乐、发呆等。周期性规律是智慧养老系统研究中需要寻找和加以利用的依据;而随机性是处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无需他人帮助,自行完成日常活动的能力。在依据Bathel指数制定的自理能力评定量表中,视被评定者是否能够独立完成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移动、行走、上下楼梯这几项活动的程度来评定自理能力[4]。

上下文(context)是指影响老年人日常活动行为的各种环境与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季节、气候、周日、居住地(如居住于城市/乡村)、参加社交活动(如上老年大学、参加文艺活动等,这些都将影响老年人是否外出)、健身(中国老年人往往晨练或晚间散步)、喂养宠物(宠物同样会产生活动,这将影响到某些传感器测量效果)等。

2 居家养老系统

2.1 系统组成

存在各种各样的独居老年人居家养老系统,下面给出的居家养老系统并非指某个实际系统,而是经过抽象后的系统,它可以作为实际系统设计时的参考。

狭义的居家养老系统由传感器单元、内部通信网与数据处理单元三个主要部分所组成(广义的系统再加上外部通信网、服务器、手机等)。图1为居家养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居家养老系统包括多个采集被测量对象参数的传感器单元、一个数据处理单元、一个司职传感器与数据处理单元通信的内部通信网,并涉及负责数据处理单元与服务器及外部用户通信的外部通信网。数据处理单元对由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产生所需告警信息,同时还需将有关的处理结果送至服务器。

系统的外部还涉及服务器和手机、PC机等终端。服务器通常置于居民小区中,存储多个居家养老系统数据处理单元所传送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更新有关的模型(如行为模式);并将更新后的模型或者有关模型的参数发往各个居家养老系统。服务器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医疗机构、管理部门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计算以及查询提供所需的数据和计算环境。手机通常为老年人亲属或社区及机构服务人员(以下统称照料者)用来接收告警信息。PC机通常作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或者救援机构(当然也可以直接拨打报警电话请求救援)接收告警信息之用。取决于系统的设计规模,服务器部分也可以是选项。

2.2 工作原理

居家养老自动化的应用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避免偶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二是延长独居老年人健康自理或者独立生活年限。下面以一个正常活动(行为)场景和一个异常活动场景来说明系统的工作原理。此外,初始场景可用作对于系统学习或训练期间的工作情况的说明。

正常场景下,表征老年人行为的各项日常活动像往常一样发生,或者说没有出现跌倒以及其他意外。这时,各传感器监测与各项活动有关的参数,产生传感器事件;并将其经内部网络传送至数据处理单元。传送至数据处理单元的数据按照时间先后形成数据序列。数据处理单元将此序列与积累的表示正常模式的活动历史进行比对;比对结果表明偏差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此后,判定老年人的行为正常,不产生告警。数据处理单元将利用新收到的数据更新本地模型的有关参数,并按照规定时间间隔将处理后的数据(序列)发往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多个养老系统送来的数据更新整体模型。

异常场景下,表征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部分或者某项日常活动呈现不同寻常,或者出现跌倒这样的意外。此时,数据处理单元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与正常模式比对后,出现显著或者较大偏差(例如,超过某个阈值)。此时,判定老年人的行为出现异常,产生告警并将告警信息发出。照料者通过手机或者医疗服务机构通过PC机收到告警信息后,通过本系统询问或者采取相应措施。

输出的告警信息分为两种情形。紧急或者意外情形的告警通常是在危险已经发生时的告警,例如老年人在家中跌倒时的告警。另一种是预警,它通常是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周期性或者规律性发生变异或者偏离时产生的。这种变化有可能是慢性病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引起。

对于告警信息的响应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分别处置。可以将告警信息分为四级[5]。这些分级是:1)轻微异常(Mild Abnormality):这时,老年人的行为与正常情形略有偏差,例如夜晚起床次数增加、未淋浴即入睡等。告警信息可送往照料者。该项告警为可选。2)警告(caution):警告表明发生略比轻微异常级严重的事项,例如冰箱门未关闭、水龙头长时间打开、大门夜间未锁等。警告层的告警建议需要有人介入;例如由照料者上门探望或者与老年人电话联系。3)警报(High Alert):当两种以上从传感器提取的参数都产生警告时,警报形成。这表明居住者处于危险中,需要有人在身边。这样的例子如夜间床上活动异常之后起床动作异常,紧接着行走姿态不正常的组合发生。该级告警一般需要有人上门探望。4)紧急(Emergency):第四级是最严重的情形,例如检测到跌倒、出现燃烧气味或者睡眠时出现呼吸骤停。这时,需要立即联系相应的急救部门上门救援。

初始场景下,系统中还没有足够的数据。由于系统中模型的特点通常因人而异,所以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构造或者更新模型才能导致其可用。这时,系统初始工作过程中传感器所采集到的各项活动有关参数形成的数据序列,被用作系统的学习(训练)数据。系统利用这些数据更新模型。直至到达规定的时间之后,系统方可转入工作状态。

2.3 传感器

居家养老系统可以使用的传感器种类很多。可以将其按照获取测量数据的方式分为主动传感器与被动传感器,也可以有其他分类方法。本文将按照被测对象分为人体测量传感器与环境测量传感器。

人体测量传感器包括视频传感器(摄像机)、红外运动传感器、无线电测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还有若干可穿戴传感器以及医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也可归于此类,或者两类皆可。

视频传感器设置于室内视野开阔处,用来获取连续的图像;也可以用来检测对象的运动状态,例如人的运动状态。红外运动传感器为热释电元件组成的被动式无线红外线探头,它可以探测人体辐射的波长为9~10μm的红外线。将其设置于室内视野开阔处,一般用以测定人是否位于某室[6,7,8]。

无线电测量传感器探测距离较近,一般设置于距人体较近处。它可以用来检测肢体的动作,经过处理后,还可以获得人的呼吸、脉博等参数。压力传感器通常置于物体下面或者表面,当人对物体产生压力时,用来测量有关的受力情况[9,10]。

可穿戴传感器又有许多不同类型,如手套传感器、手表传感器等。它们可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脉搏、肤色、运动的加速度等[11]。这类传感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不限于在家中使用。

医用传感器亦有较多种类。它们用以测量人体的某些参数,如血压、脉搏、体温等。这些传感器属于专用传感器,使用上会有某些特殊要求。由于存在这些限制,医用传感器通常较少在居家养老系统中使用。

环境测量传感器包括电器监测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开关传感器、RFID等。

电器测量传感器连接在家用电器电源接线端,测量电器的打开(on)与关闭(off),如测量电热壶的开闭[12]。流量传感器如水流量传感器被连接在流体管路进入处,用以测量使用时流体的流量[13]。开关传感器放置在门、窗处,检测其开闭情况。例如,放在房门处检测房门的打开与否;放在电冰箱门处检测电冰箱的使用情况。

RFID是射频识别的缩写。RFID传感器分为RFID标签(Tag)与RFID阅读器(Reader)两部分[14]。通常将RFID标签放置于物体处,而RFID阅读器被人所携带(或者穿戴)。当携带RF阅读器的人接近贴有RF标签的物体时,即可获得与该物体有关的信息,以此判定人出现于某处。

2.4 通信传输

居家养老系统的通信传输涉及寓所内部通信和系统与外部的通信,分别称为内部通信网与外部通信网如图1所示。系统对外部通信涉及与服务器和手机、PC机等终端的通信,可利用的通信网络或者方式有互连网、无线保真(Wifi)、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等。一般这些外部网络均为已经布设到居民区的现有网络,与其连接主要涉及接入方式与接口。

内部通信网用于在传感器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传输数据,通常也称为传感器网络。在通信方式上,可以采用有线、无线、红外和光等多种形式。可资利用的标准网络或者接口有蓝牙、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Zig Bee[15]、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Wifi等。

2.5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涉及传感器数据的预处理、实时处理以及事后处理。

预处理包括:为节约带宽而进行的过滤、重采样等对原始数据的筛选,为规范化而进行的编码处理以及加密等。

实时处理的目的是当异常出现时适时产生告警信息;后处理则涉及与统计模型有关的对历史数据的累积计算或者数据挖掘。两者都与所运用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有关,将此放在下一节中讨论。

2.6 服务器

服务器是系统中的选项、当养老系统规模较小、作用单一时也可能并不设置服务器。但是,随着系统的复杂性与规模不断增加,以及随着数据的积累,服务器将成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器的作用是存储大量数据及计算。它一方面便于各种各样的用户查询,另一方面也用于对于整体模型更新时的计算(如机器学习);以及用于各种行为、健康等模式的数据挖掘或者统计。由于服务器可能用于多种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为便于向不同用户提供合适的信息检索服务,文献[16]给出相关的本体论模型结构图和信息访问方法。

3 方法或技术

居家养老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一般可以用图2表示。图中的对象辨识涉及到的对象,可能是人的动作、日常活动、行为状态、活动涉及的物品状态,也可能是某些事件或者场景。特征抽取所需要做的是抽取那些对于上述对象的区分更具有贡献的特征或者属性;而模型则与具体的处理或者辨识方法相关。

动作的识别通常用于图像处理中。其目的除识别日常活动外,多用于对某些异常动作的实时监测与告警,如对跌倒的检测与告警。

活动识别可能是识别部分活动或者个别活动,也可以是识别全部活动。通常的做法是识别部分日常活动,而且是识别对于健康状况能起鉴别作用的部分日常活动。有的文献中称其为基本或者重要日常活动[17]。行为状态或者物品状态的识别则与此类似。

由于识别全部活动往往难以实现,所以通常做法是识别部分日常活动。那么,选择哪些日常活动作为识别对象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既涉及有关的专业知识,例如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尤其是与老年人健康有关的知识,也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尚难以将某些日常活动加以区分,例如难以区分阅读与发呆。此外,当环境不同时,会带来额外的困难。例如,当存在宠物或者有来访者时,需要区分谁才是活动的主体。又例如,被监测者的外出也会带来判别上的困难。系统的复杂度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过分复杂的系统(例如众多种类与数量的传感器)不但会使成本增加,也会带来安装与维护上的不便。

如果仅仅识别个别活动,那么首先需要确定该项个别活动对于健康状况判断的贡献。否则,方法本身是否有效存在疑问。

识别日常活动的途径既有直接识别与日常活动有关的人的因素,也有通过识别人的活动所涉及的物品的状况。其中,后一途径常常能够大大简化问题的处理。

本文将目前所研究的居家养老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规则的方法,另一类为统计学方法。

3.1 基于规则的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也可称为模型方法。该方法的一个特点是依赖该领域内某些特定的先验知识。目前研究所考虑的知识主要涉及人的姿态和动作、环境(区域、物品)、用具、生理参数、生活线(用量)等因素,以这些因素为特征对人的活动或者行为进行识别(强调语义特征)。无论是在对特征的处理还是对行为的正常与否的判别中,都需要做出某些人为的假设:例如传感器的测量值与人的活动特征存在某种联系,或者某些活动对于判断人的行为正常与否具有重要或关键价值。

基于规则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专家的经验和某些知识,尤其是明显的常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可以使系统得到简化。规则方法的缺点是规则难以健全。规则的建立往往涉及复杂的专门知识,且复杂的规则即难以获得同时也难以表达。建立的规则往往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或者验证方可得到证实。在这种情形下,对于训练数据加注语义标记将非常困难。另外,如何在规则或模型中体现因人而异的特点,也存在相当的困难。此外,已经存在的基于规则的方法很少涉及对于行为的并发现象和随机现象的处置。以下为基于规则方法的若干典型研究案例。

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在研究中,运用法国医学界提出的AGGIR依赖模型,对四个能力词汇STUC进行评估;它们是:自发性(Spontaneously)、完整性(Completely)、经常性(Usually)和正确性(Correctly)[18]。对每项个人日常活动,如果活动完成的条件是S∩T∩U∩C,则得分A;如果为┐S∩┐T∩┐U∩┐C,则得分C;其他情况下,得分B。A意味具备完全自治或独立能力;C意味完全依赖他人;B则存在部分依赖性。具体用若干动词描述人进行日常活动的情况。使用公式计算活动有关得分Si值后,由专用的表格依据顺序得分Si查出GIR评价分组级别。分组级别越低,则依赖性越强,由此可以判断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分组GIR1意味完全依赖(他人),而分组GIR6意味完全独立(不依赖他人)。

新西兰Massey大学的试验系统所用的方法是监测居住者行为所涉及的器具的使用状况。该系统假定日常活动与其所用的器具密不可分[17,19]。通过测量某些器具被使用的情况,推断出老年人所从事的某些基本活动的状况。系统中定义了与一天某时段内器具未被使用时间的实际值与统计最大值之比有关的欠使用状态函数βi;又定义了与一天某时段内器具被使用的持续时间的实际值与统计最大值之比有关的过度使用状态函数βi。设置与两状态函数各自相应的阈值,超出阈值则意味出现异常。欠使用对应活动量不足的异常,而过度使用对应活动量过度异常。由测量数据实时计算这两个状态函数值,并与事先设定的阈值对比,从而确定人的健康状况。

法国Sophia Antipolis的CSTB(Scientific Center of Technical Building)中的活动监视系统建立了包括活动、观察背景和活动体(即人)在内的三类模型。使用视频传感器和环境传感器(包括测量冰箱、门等开闭状态的开关传感器,以及置于床、沙发等处测量人的坐卧行为的压力传感器等)对居所内老年人的行为进行监视[20]。将事先建立的人的3D模型投影到包括环境3D模型(包括屋内区域、地点和设施等物体)的场景中。将其二维投影轮廓与实际的检测轮廓比较后,提取最相近者作为被观测者姿态。随时间变化的姿态组成视像事件;由环境传感器探测到的在观察背景模型中的设施状态改变(如冰箱打开)等称为环境事件;视像事件和环境事件的组合形成组合事件。活动模型由上述几类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上约束所构成,利用活动模型来对活动进行识别。

与上述视像处理方法类似的研究有浙工大业大学的全方位视觉的独居老年人监护试验系统。该系统采用最小外接矩形的长宽比来识别人的姿态,结合时空、环境因素判断人的行为[21]。

除通过动作和/或工具的使用来测量人的活动或行为外,还有通过使用流量传感器对日常生活所必须消耗的水、电等用量的测量来推断人的日常行为的方法。例如,加拿大的测量家用电器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NILM系统[22]。

日本会津大学从呼吸频率和心率对于呼吸暂停和猝死综合症的重要医疗诊断价值出发,利用置于枕头下方的液体传感器的压力信号,用小波分析算法实时计算人的呼吸频率和心率[23]。该项研究属于专业性研究,涉及有关的医疗专业知识。同样采用医用传感器的还有西班牙的使用HTPC(Home Theatre Personal Computer)连接到电视机的远程帮助系统[24]。

在居家养老系统中,需要面对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复杂数据,而且需要将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加以形式化表达。为应对上述种种困难,法国LRIT实验室运用模糊数学方法以简化问题的处理[25]。其做法是将各种传感器的参数模糊化,也将时间等变量模糊化(例如将一天中时段模糊为上午、下午、晚上、夜间)。然后,利用模糊逻辑对于数据中隐含着的日常活动进行识别。

3.2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不依赖特定知识,亦不事先做出任何语义上的假设,而是直接从测量数据中的传感器事件利用数据挖掘和概率计算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虽然统计学方法也会用到某些概率模型,但不同于基于规则的方法,在这些模型中往往并未预先作出对于模型语义的假设(如活动、行为、动作等,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过传感器直接测量得到)。统计学方法计算或者处理的对象通常仅仅限于传感器事件及其关系。统计学方法中目前主要研究有(事件)序列相似度计算及预测和统计量的计算。其中,相似度计算及预测所考虑的因素不仅涉及序列自身,还涉及其时间特性(如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而统计量计算则考虑事件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等。

统计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恰与基于规则方法相反。统计学方法本质上可以体现在数据处理上因人而异的特点,而且原理上也能够自适应行为的并发(如果在数据处理时忽略完全随机的数据)。统计学方法有可能避免基于规则的方法中人为选择关注部分活动而忽略其他活动可能带来的问题。而且,用统计方法也有可能通过非监督学习来避免标记大量数据带来的困难。实践中,统计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人工对大量训练数据进行复杂的语义标记这一问题。统计学方法的缺点是难以利用有关的知识(如规则),甚至难以利用已有的简单经验和常识。统计学方法往往在计算上还比较复杂,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大计算量。此外,统计学方法的实时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下面介绍统计学方法的几个典型研究案例。

序列预测的一个典型是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TIMC-IMAG实验室有关智慧家居的项目。该项目利用统计学模型预测人在房屋内的移动,其测量数据可以得之于红外传感器[26,27]。所用的方法基于语言模型(如用于语音识别)中常用的卜里耶(Polya)模型或者马尔可夫链,建立起预测人在房屋中不同位置之间移动的模型。用卜里耶模型时,以某时刻摸取某颜色彩球的概率来代表不同位置之间转移的概率;用颜色来表示不同的位置。用马尔可夫链时,将房间或者位置作为马尔可夫链中的节点;节点之间的转移概率代表在房间之间转移的概率。然后,基于位置的历史数据预测下一时刻的位置。实验表明,区分周日(即星期几)是重要的,不同的周日对应不同的结果。多数情形下,用一阶马尔可夫模型即可得到满意结果。

序列相似度计算的一个典型是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场景定义为传感器事件组成的序列[32],在长度为n的滑动窗口中比较不同长度的两个场景或序列的加权相似度。这两个场景分别是当前场景和历史场景,后者长度比前者大许多。相似度比较时用到序列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同时还要考虑存在误码的情况。另外,还需要计及时间相似的影响(开始时间和持续长度)。将历史场景中与当前场景最相似的子场景定义为相似度得分最高的场景。对结果用接收机工作特性曲线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 Curve)进行评估。另外,该校的HIS项目采用直接计算和比较序列的相似度的方法来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发现人的活动规律的目的[1]。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提出一个基于DTFRA(Discovering of Temporal Features and Relation of Activities)框架的序列聚类加挖掘的用于发现和跟踪活动的非监督方法[28]。通过这种挖掘和聚类,既可以处理事件的并发,同时还可以从大量随机数据中发现规律。实验中,使用了红外运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电话传感器。为了解决活动的并发或者交织,引入一个称之为DVSM(Discontinuous Varied-Order Sequential Miner)的挖掘器,从数据中挖掘非连续且顺序可变的频繁活动序列模式。通过定义一个包括编辑距离、次序距离和属性距离之和的扩展距离,利用k-均值算法对挖掘得到的频繁活动序列模式进行聚类,所得的结果作为日常活动的候选者。最后,采用多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投票模型完成对活动的识别。

在该校同样基于DTFRA框架,旨在关注活动或者事件的时间关系的研究中,对于活动或者事件的包括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在内的时间特性,采用了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29]。同时,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活动或者事件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另外,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Smart House项目在聚类时假设数据得之于数个正态随机过程的混合模型。通过对聚类结果的考察,得出有可能是日常活动的重要聚类[30]。

雅典经济与商业大学根据Allen提出的时间关系定义关联规则,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找出隐含在测量数据中的重要活动[31]。挖掘得到的规则的可信度愈高,被识别的活动的重要程度愈高。

统计量计算的一个典型是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Jeung–Pyeong Ubiquitous Healthcare House项目。该项目使用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方法,用数据去拟合一个表征正常行为的超球体[6]。该超球体由三个行为特征构成一个三维空间,这三个特征是活动水平、移动水平和不反应间隔。其中,活动水平XAL(k)(k是时间参数)表征的是人在24小时内各位置空间内的活动量;移动水平XML(k)表征的是某时间段内,人在不同位置之间的移动量;不反应间隔XNBI(k)表征居住者活动之间间隔的时间。这些特征由红外运动传感器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得出。将计算结果映射为该三维特征空间中的一个投影点后,求得包容所有正常行为训练样本集中的数据而不包含任何异常行为数据的最小化边界。该边界形成特征空间中的一个超球体。当超球体不能总是很好地适应所给数据集的边界时,可引入概化的核函数来替代计算距离的内积函数。常用的核函数为径向基函数(RBF,Radial Basis Function)。该系统中选择用高斯核函数。超球体形成后,将其用于检测异常。当传感器测量数据映射到超球体之外时,则表示被监测的人的行为产生异常。

有许多相对简化的研究仅关注上述三个特征中的一个或者部分特征。但是,也有同时关注其他特征的,如滞留水平(与人在某房间或者空间内的持续留存时间有关)等。关注滞留水平和活动水平的例子参见文献[33,34],关注活动水平的例子参见文献[7]。

3.3 仿真

由于从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不理想,且数据丢失/缺失严重。同时,由于存在所谓的模型困境,即系统模型缺少足够的训练时间和缺乏足够的真实场景,尤其是缺少异常场景。所以,欲使系统得到验证,需要构建仿真系统,以提供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数据。

法国AILISA项目构建基于理想传感器的仿真系统。该项目从搜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中,通过聚类产生仿真的随机过程所需要的参数[35]。具体是从数据中计算出HMM(隐马尔可夫模型)转移矩阵和发射(emission)矩阵的参数;再经由此所定义的不同函数以分别产生仿真数据。与之不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还增加了对变化趋势的仿真[36]。

4 面临的挑战

考虑居家养老系统包含可信程度在内的可靠性时,不但需要考虑传感器等设备的可靠性,更需要考虑到测量数据与健康状态的关系实际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尤其在考虑到问题本身因人而异的特点时更是如此。那么,系统中所提出的假设以及所依据的原理是否合乎逻辑并具有普适性;或者所用方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适合什么样的人群;以及将采取何种措施以自适应不同上下文和不同个人等;这些都是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从系统的作用上看,上述问题将影响到什么情形下触发告警,引发告警的事件具有怎样的严重程度;以及需要何人做出何种响应等。毫无疑问,遗漏重要的意外情况将导致系统失效;反过来,过多虚警也会使系统得不到应有的信任而失去作用。以对事件进行预测为例,如果精度为百分之一量级(看起来很高),而时间量纲为秒时,则百分之一的误差意味虚警或者误报多达每天数百次。

系统应该可以得到验证。这一点对于居家养老系统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以数据验证为例,首先应该明确检验所用的度量有哪些(如虚警、漏警率等);然后,如果将人的行为按照模式划分为正常行为模式与异常行为模式,则获取正常模式下真实数据相对容易;但是,异常模式或者异常情形下的数据则很难得到。如果再考虑到问题的因人而异特点,即使仿真也很难做到。那么,这种情形下怎样才能检验出“真正的”异常?

考虑到系统将用在老年人家中,所以安装、使用和维护上必须具备方便性。系统的设备要易于安装,且不应该对人的生活带来任何不便。系统在使用上应该做到即插即用,无需老年人作任何额外操作。同样,在维护上亦无需对居住者提出任何要求。通常,系统软件的维护应该能够进行远程(网络)更新。

由于居家养老系统实际上是智能家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智能家居又是智慧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信息标准、通信标准、兼容性等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其他同样不可忽视的要求还有低成本、保护用户隐私等。

5 结语

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对于独居老年人居家养老系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重点关注所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常用的处理方法被划分为基于规则的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两大类。在分析每类各自特点后,认为基于规则的方法易于设计,适于用在数据的实时处理中,但是,其适用性有待验证。相比起来,统计学方法更具备理论基础,某种程度上能够与实际行为的并发和随机现象相符合。但是,统计学方法计算复杂程度较高,运算量大,且研究(因数据缘故)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如何将其用于实时处理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设想可以将两类方法交替运用来进行应用系统的研究。首先,先建立基于规则的系统或者简化的统计学系统,以便获取与积累历史数据。然后,尝试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与活动有关的规律,以建立或者修正先前的模型,以及直接用来发现异常。待规律得到验证后还可以将其用于基于规则的系统,使其逐步得到完善。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考虑验证所用的数据。真实数据在验证正常行为模式中往往能够起到较大作用。对于异常行为,无论定义还是验证都存在难点,其验证往往更需要仿真的参与。

摘要:居家养老目前仍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在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技术将在智慧家庭中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近年来有关的研究中整理归纳与居家养老有关的概念,介绍有关的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成果;重点分析数据处理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将数据处理方法分为基于规则的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两大类;分别介绍各类中一些典型实例,总结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并指出方法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此外还就研究途径提出新的建议。

7.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 篇七

一、员工退休

退休是指在公司参加缴纳养老保险的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连续缴费满15年的,就可以按月领取退休养老金。也就是说,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要领取养老金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累积缴纳养老保险费满15年。

法定退休年龄:就是指职工退出工作岗位并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按照相关规定,我国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以下称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 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 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

二、退休流程

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携带本人身份证、1寸照片2张交公司人力资源部填写退休人员社区登记表公司人力资源部在当月18日-22日期间携带员工档案和养老保险手册到社保局退休窗口统一办理社保局进行审核计算审批需同时办理医保一次趸交的,医保窗口进行核算缴钱退休员工保持电话畅通,等待下月20日左右社区送退休金银行卡。

注:员工生日在当月18日前的当月办理,18日后的下月办理。

三、退休养老金

月退休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一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低缴费系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含折算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目前60周岁办理退休人员,计发月数为139月,50周岁办理退休的人员,计发月数为195月。四:计算案例

以公司2013年6月份60周岁退休的王某某退休养老金计算为例:

2012全省月平均工资3832元(统计局数字公布),最低缴费系数0.99(一般在0.96~0.99之间),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5.5年,个人账户养老金约28753元(一般为缴费基数工资的8%+个人账户产生的利息),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364元(省平均工资3832×个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0.6171,个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每年的参保基数÷每年社会平均工资)÷N)则:基础养老金=(3832×0.99+2364)÷2×15.5×1%=477.22

个人账户养老金=28750÷139=206.83

王某某的月退休养老金=477.22+206.83=684元

另王某某具有国家副高级建筑施工高级工程师,按2013年7月企业退休人员工资调整政策月退休工资另增加400元(高工证和批文需经人事局盖章后送社保局审批)。

五、影响参保人员养老金待遇高低的主要因素:

1、缴费时间的长短;

2、缴费基数的高低;

3、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

4、员工养老金个人账户金额多少及利息高低;

5、养老保险正常缴费和补交的差别,即养老保险缴费时间的早晚。

六、其他

1、参保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继续向后缴纳,直至缴满15年后,方可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即延迟退休。

8.天津市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篇八

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实施意见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6〕64号),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 本实施意见适用于《天津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规定的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条 1998年1月1日我市实行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按照以下规定的月标准计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一)基础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年限计算,缴费每满一年发给百分之一。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截至退休时本人缴费年限×1%

1、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上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指数

平均工资指数=(a1/A1+a2/A2+……+an/An)÷n

a

1、a2、……、an为本人退休前1年、2年、……、n年的月平均工资(退休前1年至n年的月平均工资,以退休当年至退休前n+1年的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准);

A1、A2、……、An为本人退休前1年、2年、……、n年的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n为企业和职工按规定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2、在计算本人平均工资指数时,每一的工资指数和平均工资指数小数点后均保留两位,第三位四舍五入。

3、截至退休时本人缴费年限以“年”作为计算单位,不满1年的月份除以12,小数点后保留两位,第三位四舍五入。

(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计发月数按照国家规定,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第四条 1997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以后办理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其月标准为:以本人全部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1997年12月31日以前缴费每满一年发给百分之一。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过渡性养老金=全部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截至1997年12月31日前本人缴费年限×1%

全部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上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全部平均工资指数

全部平均工资指数=〔(a1/A1+a2/A2+……+an/An)+b×1.00〕÷N

a

1、a2、……、an为本人退休前1年、2年、……、n年的月平均工资(退休前1年至n年的月平均工资,以退休当年至退休前n+1年的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准);

A1、A2、……、An为本人退休前1年、2年、……、n年的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b为职工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到年);

N为职工视同和按规定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到年)。

2、在计算全部平均工资指数时,职工历年的月平均缴费工资为本人的实际缴费基数。但对于1997年12月31日前本人实际缴费基数超过缴费基数最高标准的,按照最高标准计算。

3、本市历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按照以下标准计算:1992年260元、1993年334元、1994年447元、1995年542元、1996年637元、1997年690元、1998年829元、1999年921元、2000年1040元、2001年1192元、2002年1355元、2003年1554元、2004年1813元、2005年2106元。

4、截至1997年12月31日前本人缴费年限以“年”作为计算单位,不满1年的月份除以12,小数点后保留两位,第三位四舍五入。

第五条 符合第四条规定,并于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之外,再按照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分别发给补贴,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2006年退休的,每月发给补贴104元;2007年退休的,每月发给补贴83元;2008年退休的,每月发给补贴62元;2009年退休的,每月发给补贴41元;2010年退休的,每月发给补贴20元。

第六条 符合第五条规定的人员,其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与补贴之和,低于原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计算标准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高于原办法计算标准的,高出部分根据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发给。2006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10%;2007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30%;2008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50%;2009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70%;2010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90%。补齐和按比例增加的部分,调整过渡性养老金。

以上所称原办法系指津劳险〔1998〕38号、328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但在计算原办法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时,应当按照2005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即1683元),以及2005年以前(含2005年)本人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七条 2005年12月31日以前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仍按照国家和本市原有关规定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第八条 因病或非因工致残人员、国家政策性破产企业职工、国有困难企业军队转业干部办理提前退休时,不再减发基本养老金。

第九条 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工作人员退休时,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前折算的工龄,不再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依据。

第十条 因各种原因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人员退休时,以本人退休上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基数。

第十一条 2007年1月1日后由外省市调入我市并相应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且于2010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以2005年12月底本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743元,作为其按原办法计算的养老待遇标准。

第十二条 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的人员,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另外,根据本人1997年12月31日前的缴费年限,再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偿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一次性养老补偿金的计算公式为:

一次性养老补偿金=1998年1月1日后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后本人实际缴费年限(月)×1997年12月31日前的缴费年限(月)-1997年12月31日前的个人账户储存额

第十三条 本实施意见中规定的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为准。

9.详细的养老金计算方法 篇九

依据《社会保险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员工工伤发生的费用,一部分为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部分为用人单位支付。到底哪些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哪些由用人单位承担,很多人并不是太清楚,下面我从承担的主体予以分类,将这些费用明细进行归纳,供大家在实务中参考: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费用: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1、医疗费: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超出目录及服务标准的医药费该工伤职工还是用人单位承担,目前实践中各地处理存在不同做法,多数地区的做法是用人单位不承担。

2、康复费: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工伤保险条例未做统一规定。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工伤保险条例未做统一规定。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需注意的是,辅助器具一般应当限于辅助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之必需,并采用国内市场的普及型产品。工伤职工选择其他型号产品,费用高出普及型部分,由个人自付。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社平工资×50%;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社平工资×40%; 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社平工资×30%。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如下:

一级伤残:本人工资×27; 二级伤残:本人工资×25; 三级伤残:本人工资×23; 四级伤残:本人工资×21; 五级伤残:本人工资×18; 六级伤残:本人工资×16; 七级伤残:本人工资×13; 八级伤残:本人工资×11; 九级伤残:本人工资×9;

十级伤残:本人工资×7。

2、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如下:

一级伤残:本人工资×90%; 二级伤残:本人工资×85%; 三级伤残:本人工资×80%; 四级伤残:本人工资×75%;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工伤医疗补助金适用于5-10级伤残,根据伤残等级确定,工伤保险条例未规定统一标准,具体标准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在各省的工伤保险条例或工伤保险办法中查阅。

举例:广东省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五级伤残:本人工资×10; 六级伤残:本人工资×8; 七级伤残:本人工资×6; 八级伤残:本人工资×4; 九级伤残:本人工资×2; 十级伤残:本人工资×1。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故员工因工死亡的,近亲属可获得三项费用,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三项费用标准如下:

1、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公式:当地社平工资×6;

比如,深圳目前社平工资为6054元,则丧葬补助金为6054元×6=36324元。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 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公式:配偶:死者本人工资×40%(按月支付);

其它亲属:死者本人工资×30%(每人每月); 孤寡老人或孤儿: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核定时上述抚恤金之和应≤职工月工资(按月计算)。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公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14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

故2015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28844元×20=576880元。

因《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国统一执行,故2015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统一标准为576880元。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注:实践中主流做法是按照工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确定。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按月享受伤残津贴。5-6级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在难以安排工作的情况下支付,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五级伤残:本人工资×70%; 六级伤残:本人工资×60%。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伤残就业补助金适用于5-10级伤残,根据伤残等级确定,工伤保险条例未规定统一标准,具体标准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在各省的工伤保险条例或工伤保险办法中查阅。

举例:广东省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 五级伤残:本人工资×50; 六级伤残:本人工资×40; 七级伤残:本人工资×25; 八级伤残:本人工资×15; 九级伤残:本人工资×8; 十级伤残:本人工资×4。

(四)停工留薪期护理费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如果单位未安排护理,则由单位支付护理费。一般可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支付。

(五)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费用承担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职工发生工伤的,所有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费用均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

(六)不及时申请工伤认定的费用承担

用人单位未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10.企业股改的详细操作方法 篇十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股份制、公司制改制的类型包括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或者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制改造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改制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改制类型。一般而言,由于股份制改造具有劳力和资本双重结合的属性,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股份合作制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企业改制应当尽量选择公司制改制,即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具体而言,如果股本规模达不到公司法规定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即股本相对小与股本相对大的,一般选择有限公司;对于股本大于2000万的,选择股份有限公司;将来可能达到上市公司条件的,尽量选择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审批手续较为简便,法人治理结构也较为简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选有限公司较为合适。

二、公司制改制后股权的设置和选择

根据股权性质分为:普通股、优先股。普通股股东在公司提列了公积金、公益金以及支付了优先股股利后,才能参与盈余分配,其股利具有不确定性。优先股由于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得股利,因此股利确定,清算时,优先股优于普通股。但是一般不参与管理,而且没有表决权。可见,公司改制时应当因地制宜选择股权类型。根据投资主体性质分为:国有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对于国有股,股利需要上缴。对于国有法人股,由于有国有资本参股,具有稳定性,且审批程序简便,因此,尽可能设置为此种股权。对于外资股:如果需要流通的,可以设置B股、H股,如果不需要流通的,就应当设置为一般股。

三、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之分。对于绝对控股,股权大于50%以上;对于相对控股,股权大于30%以上。包括单独或与他人合作,持有公司股权30%以上;单独或与他人合作,持有公司表决权30%以上;单独或与他人合作,能选出半数以上股东的;事实上控制公司运营的。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前五名法人,前十名自然人可以成为控股股东。

四、关联交易

企业实施公司制改制,必须控制关联交易。关联公司往往是利润转移和流失的渠道,所以企业改制要注意到将来可能的问题,注意与控股股东,控股股东相关的人士,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亲属,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合伙人所形成的关联交易。目前只有上市公司才有关联交易的情形。

一般而言,下列各项关联交易,要绝对注意:提供原材料,包括零部件,供电、供水;提供劳务;资金的占用和往来(提供贷款、担保、股权质押、往来款项);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租赁;重大资产的转让与出售,股权的转让与出售;生活上提供的服务(食堂、班车);对外重大的投资、合作、开发与结算;产品的销售等。

为了防止关联交易的发生,公司在改制时应当制定《关联交易协议》;制订关联交易汇总表,以为期限,将每发生的每笔关联交易的名称、单位、单价、数量、金额、方式、付款方式,列表造册,汇总表提交股东会审议。对于上市公司300万以上的重大关联交易,要有独立董事审核、签字。对于协议和汇总表的内容,要严格履行;发生重大变更要及时提交股东会、董事会重新讨论议定;重大的关联交易要公示公告;资产重组或企业改制时尽可能做到产、供、销整体装进公司,减少关联交易,越低越好。

五、防止同业竞争

改制过程中,为了防止控股股东与改制的公司在同类产品和同等服务上产生竞争,必须明确产品是否构成同业竞争,必须在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上加以区别,逐步缩小市场范围)、销售范围(产品的销售范围加以区别,公司与控股股东尽可能不抢占同一个市场)和时间上加以限制,以防止公司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同类产品竞争或同等服务。

为了防止同业竞争,企业改制时应当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要注意资产的完整性,将产、供、销都装进去。最好控股股东做出承诺,将来不实施同业竞争的行为。或者将产生同业竞争的资产收购,重新装入改制公司,如果资产的质量不好,则转让出去,采取这样的措施的目的就是消灭同业竞争。

六、资产重组

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要合理处置闲置资产和非闲置资产。对于闲置资产,要剔除;对于非闲置资产,要实施资产效益良好运用,使资产真正达到最佳状态。重组方式有:

1.资产整体重组。资产要进行整体重组,不做任何分离,即要减少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一般不大于公司净资产的10%;富余、离退休人员较少;资产的盈利质量比较好;重组后,还要做到外来的股东对整体重组没有异议。以资产实施整体重组的形式对企业实施改制,具有重组方便,改制迅速的优点,但是由于原有利益格局没有变化,这种改制往往难以转换经营机制。

2.实施主辅分离。重组时把优良资产分离出来组成新公司,原企业实行控股,将不良资产留在原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有利于主业资产的相对优化,并强化了吸引外来股东的能力;原企业对外的利益格局也未发生变化。不过这种改制,对外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按照最新司法解释,这不能改变原企业与以优质财产分立成立新公司后,分立公司与原企业对债务连带责任的承担,这是优良资产没有真正独立出来的结果,而且辅业资产仍依靠优良资产养活。

3.分立分离。将资产分离成两块,主、辅,形成两个独立的法人,没有控股关系,没有资产纽带关系。这种模式使得主业资产真正独立,真正激活,而且吸引外来股东投资的能力得到真正强化。但是由于重组打破了原有的对外、对内格局,因此改制难度大。有些辅业资产是主业资产的配套资产,在主业资产不能社会化时,有一定难度。加之分立导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连带责任,往往也不能改变。

企业实施资产重组时,应当拟定重组方案,包括:

(1)原企业改制前的基本经营状况列表(各总资产、负债、资产效益状况、净资产利润率等);

(2)基本原则的思路;

(3)改制的企业资产、经营状况;

(4)发起人的基本情况(发起人的投资额、投入的资产性质等);

(5)实施股本设计,其中注意折股率的选择,对于大型企业、传统型行业企业要选小,对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要选大;

(6)列表股权结构(股东名称、股权数、股权比例、股权性质发起人:对于国有法人股发起人、社会法人股发起人、自然人股发起人、外资股发起人、社团法人股、总股本合计);

(7)股票发行价格的折算(每股的净资产、每股的市盈率倍数);

(8)相关问题的说明(资产重组的模式及基本原则、剥离资产处置的办法、债务重组的基本方法、关联交易的处置办法、富余、离退人员的安置、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的处置、土地使用权的处置、其他相关的问题);

(9)组织机构设计(框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能科室、生产主体的最佳结构为子—分公司—孙公司,法人结构:股东人数、董事会人数及相应机构、监事会及职能、经理层及职能、管理科室及职责);

(10)中介机构的聘请(聘请哪些中机构、各中介机构应做的工作);

(11)重组的时间、进度、工作安排。

七、辅业资产改制的基本思路

1.确定主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与主导产品相关的资产范围。确定主业资产,辅业资产亦确定。

2.剥离辅业资产。

第一,把企业集团分成两大类:主业资产法人单位、辅业资产法人单位。

第二,把主业资产法人单位分成:无需现在改制的主业法人单位;需进一步改制的主业法人单位。

第三,把需进一步改制的主业法人单位分成:需改制成规范的主业法人单位;剥离部分的辅业资产法人单位。

第四,把主业法人单位剥离出来的部分辅业资产单位加辅业资产法人单位,确定主业资产单位的范围。

3.把原企业集团的负担进行企业分摊。

第一,债务负担:原则上债务跟着资产走;留下适当比例的部分债务(指辅业资产的债务),可以全部由主业承担。

第二,人员负担:对于辅业资产的全体职工,主业分流下来的富余人员和主、辅业改制前的离、退休人员,采取经济补偿金的办法,留给辅业企业。

4.确定闲置资产(不良资产)。

第一,积压库存的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加工协作件、零部件(积压一年以上的);

第二,久拖未决的在建工程(形不成生产能力的);

第三,两年以上未见效益的长期投资;

第四,三年以上的应收往来帐款;

第五,短期流动资金中的,几年未处理的短期证券的股本价差;

第六,生产能力过剩的厂房、设备;

第七,待摊费用(久拖未摊的)。

5.对辅业资产进行合理合法的处置。

第一,对从事社会管理性的资产要无偿的交给社会管理;

第二,对从事社会公益性的资产采取逐年补贴、逐年减少(2-3年内)的推向社会;

第三,对各类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四,把有自负盈亏能力的辅业企业改为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制企业,没有自负盈亏能力的改为国有控股的公司制企业。

6.在主、辅业资产范围内,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开展有偿服务。

7.对无自负盈亏能力的企业通过让渡产品、让渡部分市场、增加适当的关联协作、无偿的占用企业部分知识产权(或低价的占用),商标、商誉、专利技术、工业产权等,或土地使用权、资金支持和占用、分红的贴补等手段进行经济支持(扶持)。最后,不断强化辅业资产改革,争取2-3年内走向市场。

八、债务重组

1.补充资本金。将占用的国有资产、欠款、欠税、欠电费、财政拨款等变为国有资本金,增大资本,减少负债。

2.企业间的债转股。

3.委托中介机构托管债权(委托资产管理公司)。

4.与银行债权人商定减轻债务(降低原已挂帐贷款的贷款利率、挂帐停息、用低利率的新贷款还高利率的老贷款、商定把部分债务转移控股单位、折扣式的偿还债务,<银行呆、坏帐>)。

5.募新资还旧债(还公司债: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做大,通过改制增加新股东,新投资还公司债;还股东债: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做适当,新股东收购的存量股份,还给因形成公司资产的股东的负债)。

6.股转债。

7.资本运作偿还债务(出售资产、出售股权、土地使用权变现、固定资产变现)。

九、人员重组(安置、经济补偿)

1.需安置的人员范围包括六类:辅业资产企业的全体职工;改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产企业职工;主业分流的富余职工;原企业的离、退人员;需重新安置的工伤及重病员工;需特殊照顾的职工遗属。

2.安置人员处置方式:以改制为时点,改制前的六类人员进辅业资产;改制后人随资产走。改制后有主业、辅业,会产生新的退休人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一定为界限,如某种办法执行截止至2008年;支付各种经济补偿金。

3.支付的类别包括:前三类人员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对离、退人员支付超支的工资补贴、住房补贴、福利超支补贴、超支的劳保补贴、适当的殡葬费。工伤、重病、遗属的特殊补贴,除买断工龄外,支付适当补贴。

4.支付的标准:前三类:按劳动部的标准支付12个月工资;按破产企业的标准,每工龄年1个月平均工资;每工龄年支付1个月,但不超过12个月的工资标准。离、退人员:月平均工资×10年。工伤、重病、遗属酌情照顾。

5.支付的来源: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买补充医疗保险);改制企业的净资产;控股单位的净资产;政府补贴;土地使用权的变现。

6.支付的方式:现金支付;实物资产支付(一般作价入股);负债支付。

7.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方法:身份和工龄置换,保留岗位。适用实物资产支付(作价入股)。身份和工龄置换,离岗走人。适用现金支付和负债支付。

8.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帐务处理:挂资本公积金;挂负债、应付款;转成资本金,入股。

9.对职工经济补偿金的一般处置办法:成立基金,统一管理;由职工个人作价入股;与经营者达成协议,如:企业支付职工未来20年的哪些费用。

十、知识产权的处置

1.范围包括:商标、商誉;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工业产权。

2.处置:

(1)商标商誉的处置:本企业改制,不作价入股(已体现在本企业净资产中了);向其他企业投入,评估作价入股;为辅业企业无偿使用一段时间,2-3年,逐步转为有偿使用(租赁、作价入股),或者待辅业企业创造新的商标商誉时退出。

(2)其他知识产权:成熟型的知识产权一般不作价入股;成长型的知识产权可以适当作价入股;新增的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入股;新购买的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入股。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无形资产(不包括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比例≤20%;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比例≤35%;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反向性。作价入股比例不是越大越好:评估值大、作价入股股份大;公司股本大,公司税后利润小;公司发行新股,价格小。

十一、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1.辅业企业改制土地使用权有优惠政策。

2.土地使用权有偿处置:

(1)评估(土地使用权评估机构)。

(2)处置:

作价入股:国家作价入股,直接持股;国家作价入股,委托控股单位持股;土地使用权进入控股单位的资产帐户,再作价入股;进改制公司的控股单位,交出让金,再作价入股进改制公司。

租赁:国家直接租赁,收租金;国家直接租赁,与企业控股单位分享租金;使用权评估进控股单位资产帐户,再向改制企业租赁;进控投单位帐户,交出让金,再向改制企业收租金。

十二、财务重组(要注意帐务处理)

1.三年以上的应收、应付最好不进。

2.在建工程(久拖未决的)或形不成盈利能力的在建工程最好不进。

3.计提各项损失准备。

4.保证主营收入占一定比重。

5.剔除各种补贴、补助、罚没收入等(计算盈利时剔除)。

6.资产与负债要相匹配。

7.要有独立的财务核算机构,独立的财务决策。

8.要有独立的银行帐户、纳税帐户。

9.长期投资不见效益的,要剔除。

10.核销闲置资产。

十三、发起人资格

1.只能是自然人和法人。

2.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国内。

3.股份在设立公司后三年内不得转让。

4.投资一般不允许用股权投资。但实际中有,最好不超过20%。5.投资一般是无形资产与货币资金,一般不投实物资产。

6.主发起人的股权,一般改制不能≥95%。各地不一,北京90%,上海75%。辅业资产改制,国有股≤75%。

7.发起人投资禁止捆绑式(禁止兄弟俩式的资产捆绑上市),加大了管理难度。

8.发起人协议书应关注的问题:资格;明确投入资产数量;明确投入资产性质;明确发起失败后,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明确改制过程中中介机构的费用各自承担的比例,指的是发起失败后的承担。

十四、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

1.范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对于上市公司,还包括董事会秘书。

2.存在问题:

(1)一股独大。股东会一人控制,中、小股东权利无法实现。

(2)董事长一言堂。内部人控制。

(3)监事会形同虚设。

(4)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薄弱。

(5)关联人士从不回避。

(6)两个关系理不清(党委会和董事会搞不清,董事会和经理层搞不清)。

3.规范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财务负责人。发展趋势增加营销负责人。

(2)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规则。即:议事程序、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工作准则、工作条例。

(3)公司高管人员的选聘程序合法化。对高管人员的任职考察做在选聘之前;公司董事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也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监事会召集人(主席)由监事会推举;总经理由董事会选聘;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要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选聘;董事会秘书由董事会聘任;董事会、股东会人员决议是最终决议(国企,不应再到主管机关审批)。

(4)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合法化。公司法规定的六种人不行;市场禁入者不行(违规人员);公务员不行。

(5)禁止双重任职:

1)改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控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兼改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2)董事长和总经理要分开任职(企业规模达一定程度的时候)。

3)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只能在公司独立任职,不准在外面兼职兼薪。

4)公司的财务核算机构人员要相对独立。

5)建立外部董事、外部监事制度。外部董事要达到1/2(不在公司拿薪的);外部监事力争达到1/2。

(6)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1)任职资格: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任职资格;不是公司前十名自然人股东;不在前五名法人股东单位任职;在公司无亲缘关系;不是公司的供应大户(关联交易的客户);相对的专业人士,即:法律、财务、市场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每年在公司至少工作15天;不在公司中介机构任职;最多任5家独立董事。

2)主要职责:对公司选聘董事、监事有提名建议权;对股东大会的议案有提案权和征集股东权;对公司选、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有表决权;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有提议召开股东大会的权利;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有表决权。重大是指:第一,资产管理:公司发行新股;增资扩股;发行中长期债券;兼并收购;重大资产重组;重大资产租赁、转让等。第二,财务管理:经营方针、策略;中长期发展规划;高管人员薪酬计划(年薪、持股、股票期权、养老保险);财务决算;内部股设计;重大关联交易审核。第三,投资管理:重大投资项目(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对外投资;重大的新品开发。

3)国内独立董事现状:500-600名,上市公司要求至少要有会计人士,按国内要求至少要有3000名。非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正在试点。

4)国内、国外的独立董事作用比较: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框架限制了作用;忽视了专业人员的作用,大多只注重了名人效应;独立董事的报酬,不是薪水,叫“职务补贴”。独立董事是否可以持公司股份?国外有,国内限制,不超过1%。薪水有高有低,没有标准。

(7)理顺两个关系:

1)理顺董事会与党委会的关系。党委书记、董事长一人兼;机构能合并尽量合并,精简高效。

2)理顺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尽可能总经理由董事长选聘;总经理尽可能从市场选聘;分开任职要有一定的条件,企业有了一定的资产、规模。

(8)加大经营者的激励:推开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试点;经营者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险。

(9)强化经营者约束:

1)依法办事,建章建制。

2)建立高管人员诚信勤勉义务制度。公司董事对公司负责,以公司利益率最大化做为自己的出发点;不准贪污、行、受贿;不准侵占;不准在股东会未知情情况下,与公司签订任何关联交易;公平对待公司每一个股东;不能任意泄露公司任何商业机密;不准自己的亲属、子女干与公司竞争的事情;代理律师、合伙人也不准干与公司竞争的事情。

3)建立关联人士的回避制度。经营者年薪、薪酬计划由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订。

(10)建立董事会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

1)追究哪些人:投赞成票的;投弃权票的;投反对票会议记录无记载的。

2)如何追究:建立决策责任赔偿制度;建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11)在董事会下面建立专业型专家咨询机构、资产管理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委员会。

十五、经营者持股

1.基本目的:

(1)出资人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先到位。

(2)绑在一个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消除58岁现象。让经营者通过持股,加大了收入,免除了退休以后的窘迫现象和养老后顾之忧。人不在,股份在,利益常在。

2.基本原则:

(1)形成跳楼机制。要让经营者通过出资持股有风险压力。

(2)考核兑现。给经营者确定考核目标,达到目标才能兑现。

(3)开始走小步。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法规。

(4)防止社会不平衡,员工不平衡。

3.入股方式:

(1)存量持股。持有的是原有企业股份,没有新的增加。如用控股地位或融资持股,叫做经营者收购。经营者收购是经营者持股的一种方式,要慎重。

(2)增量持股。改制后,经营者持有的是新增的股份。

(3)存量与增量相结合。

4.持股的股权形式:

(1)岗位股。原有股东拿出一部分股权,设置董事长、总经理岗股,与岗位挂钩,在岗则有,不在岗后没有,每年分红时兑现。

(2)经营者的“才能”作价入股。做为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入股。

(3)二级市场锁定股份。股东与经营者达成协议,从本企业二级市场购一定股份给经营者。目的是让经营者跟着跑,规定在几年后才能上市。

(4)自然人入股。

(5)技术股。经营者本身也是企业发明创造的持有者时。

(6)虚拟股份。

(7)期股期权。原有的股东让渡一部分股份未来的所有权,奖励经营者,但需经营者购买。

(8)股票增值权。1)净资产增值权。如:公司选聘经营者时帐面净资产1.2元/股,要求经营者三年后增至1.5元/股,增长后的净资产数按一定比例奖励给经营者。2)市值增值权。如:当年发行时1.47元/股,三年后如果市值增至1.8元/股,拿增值部分乘以一定比例奖励经营者。

(9)股票期权。公司与经营者达成协议,用现在的股票值购买几年以后的股票。如:97年400万,到99年价值2亿。

(10)经营者散购。通过融资收购公司股份,达到控股的地位。

5.经营者持股的资金来源法律规定:个人工资、个人借款、个人的知识产权。法律无规定,实际可操作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公积金节余;股东的奖励:分红奖励、股份奖励、净资产增值奖励;经济补偿金;企业代为融资。

6.企业代为融资的方式和渠道:

(1)渠道:1)大股东单位。2)企业自身(记帐方式:经营者个人欠企业的款)。3)战略投资者。4)金融部门(包括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各种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各种投资公司)5)向外商融资。

(2)方式:1)企业代为融资,企业出面担保。2)个人融资,股权质押。3)个人融资,大股东单位担保。4)以工会的名义融资。5)成立新公司融资。

7.经营者持股人的范围:

(1)一企一策,因企而定。

(2)企业大范围小,企业小范围可以适当放宽。

(3)主要瞄准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者。

(4)一般企业选择的范围:1)董事长、总经理;2)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管人员;3)所有的高管人员;4)所有的高管人员及部门经理;5)经营骨干(业务骨干)、技术骨干。8.经营者持股企业必备的条件:公司制企业;盈利企业;有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订持股方案及考核;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制订相应高管人员的职务消费标准;股东会审议通过。

9.持股比例:一企一策,因企而宜,因地而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许可的范围衔接。大型企业经营者不能持大股。经营层之间不能平均持股,要拉开差距。一般企业经营者持股比例的经验数据:1)公司股本500万以下的,经营者持大股;2)公司股本500万~3000万左右的,经营层持股20~30%;3)公司股本3000万~1个亿左右的,经营层持股10~20%;4)公司股本1个亿~5个亿的,经营层持股5~10%;5)董事长、总经理在经营层持股40~50%。

10.出资的比例:经营者持股,不出资不行;经营者全出资也不行,风险太大;出资、融资、奖励按照一定的比例比较合适,北京市出台的政策是三三制。

11.经营目标的设置:

(1)年净资产收益率。大企业3~5%,中、小企业5~7%。

(2)年销售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

(3)折旧定额或定率。

(4)考虑职工的年工资增长水平,至少大于等于通货膨胀率。

(5)下岗分流人员要限制。

12.考核:

(1)建立高管人员薪酬委员会;

(2)建立相应的经营者持股的经营目标的考核和兑现考核制度;

(3)坚持每年一考评,一个任期总考核;

(4)制订公司经营者持股的管理制度;

(5)考核结果向股东会、董事会呈报(考核结果)。

13.兑现:

(1)达到经营目标:1)奖励、出资、融资的股份全部兑现;2)奖励、出资、融资的分红要兑现;3)经营者任职到期离开岗位,所持股份变现。上市公司,最好是上市流通变现;公司回购变现;转让给其他股东变现。非上市公司采用上述后两种方式。4)任职期满愿意继续持有公司股份,尊重其意见,继续持股分红。

(2)达不到经营目标:1)客观原因造成的。(天灾人祸、身体健康原因、正常的组织调动、经批准的辞职)。考核:出资的股份要兑现;融资、奖励已经到期的股份要兑现;上述三种的分红要兑现;未到期的、其他股份取消;是否变现由董事会根据情况酌定。2)主观原因造成的。(违规、违法直至犯罪;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强行违反规定、决策造成公司重大损失;未经批准的私自辞职)。考核:出资的股份不能剥夺,可以持有;其他股份及其今后的分红取消;适当的追回融资和奖励股份的分红;给予适当的经济制裁;股份不变现。盈利好了可按当时的市值变现。

14.操作流程:

(1)向管理当局提出设想;

(2)聘请适当的专业咨询公司对设想进行可行性分析;

(3)提出经营者持股的初步草案;

(4)将初步草案提交公司管理当局讨论修改,订立初步方案;

(5)将初步方案与有关方面进行谈判(股东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政府有关部门);

(6)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改制工作(评估师、律师);

(7)在评估确认资产的基础上,拟定经营者持股的正式方案;

(8)将正式方案送交有关部门审批;

(9)制订公司的管理制度、经营者持股管理办法、章程等,缴纳出资、验资;

(10)召开公司创立大会,通过上述各种方案、制度、章程,选法定代表人。

(11)工商登记。

15.利弊分析好处:早持股、早受益。弊端:经营者霸住岗位;有风险,弄不好就是侵犯国有资产。

十六、员工持股

1.员工持股的主要形式:内部职工持股;公司职工股;自然人股;职工持股会;专设职工持股的有限公司,但不能超过50人;协同经营者持股(戏称“二奶股”,隐姓持股,有风险无法律地位);股份合作制。

2.购股价格:每股净资产;社会公众股为新股发行价;益价发行;每股净资产加一定手续费。

3.操作流程:

(1)公示职工持股人员名单;

(2)其他与经营者持股一样,没有考核。

4.职工持股会:

(1)性质:暂定为社团法人。

(2)登记方式:1)以社团法人登记;2)以工会名义登记;3)不登记,挂靠在工会下面。

(3)管理组织:1)职工持股会代表大会权限:决定持股会增资扩股;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理事会;委托代表参与公司股东大会,行使公司的股东权利;相应履行股东出资义务。2)理事会。职代会闭会期间的日常管理机构;受职代会委托,参加每的股东大会;负责持股会的分红,增资扩股具体事项;负责职工之间持股的股权转让。

(4)人员范围:1)公司的董事、监事、在职职工;2)派往分、子公司的职工、离退休人员、控股股东单位的职工(变成董事、监事)。

(5)增资扩股的形式:1)随公司增资扩股而增;2)受让其他股东股份。

(6)管理:1)章程;2)管理办法;3)日常管理机构-理事会。

(7)经费来源:1)工会经费;2)公司成本开支;3)在持股会分红中先摊销后再分红。

(8)持股会之间的股份转让:1)基本原则:不转让,不交易,不流通,不上市。2)公司没有回购义务。3)转让按一定程序。每年按季度或集中办理;价格一般是上未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扣除当的分红。

5.利弊分析。

(1)好处:早改制、早持股、早上市、早发财;有利于搞经营者持股;中小企业对职工有好处。第一,每个员工都是骨干,调动了积极性;第二,盈利速度快,分红利益大。

上一篇:暴恐案件反思材料下一篇: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材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