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精选13篇)
1.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一
实践伟大中国梦
从教书育人做起
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 林 丹
梦想是生命中无形的翅膀,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我通过认真学习省委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梦”这一当前中国人民最伟大梦想的本质内涵、实现步骤、基本特征、实现途径、实现主体的认识,深刻体会到,要开展好这一主题活动,需要我们用“中国梦”来凝结共识、凝聚力量,激发起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动力活力。
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让我这个教师来说自己的梦想,自然离不开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罗国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就像一只蜡烛,不断地燃烧、消耗着自己,照亮别人前进的道路;又像一根粉笔,散播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渐渐的磨损着自己;又像一只梯子,让人踩着自己的肩膀攀上高峰,去采摘胜利的果实。”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身正,为人师表便是我的梦想。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在课堂之外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要更新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提高业务水平;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育注入活水,使教学常教常新。永远用心去培育学生,用爱去熔铸师魂,用心血点燃希望,用行动成就梦想,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国梦就是复兴梦。多少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就执着于此,为民族复兴上下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是总书记论说自己的 “中国梦”时,引用的三句诗,他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作为一名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我就意识到:为师者,励志当先,教师成长需要智慧,需要机遇,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记住:得荣思辱,处安思危。戒骄戒躁,团结同学,多帮助他人,不嘲笑陷入困境的人们。同时,让他们懂得: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自己和班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你们悲伤,老师也悲伤,你们快乐,老师才快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是因为我对丰裕这片神奇的土地爱的深沉。在这里,在学生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知识的延伸,智慧的扩展。在这里,在学生们身上,我看到了我生命的永恒。
中国梦也是改革梦。30多年举世瞩目的成就,来自革故鼎新的智慧与气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习近平主席首站考察广东一路力倡推进改革开放,到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惠民,实干兴邦已经成为政务新时。同时,锐意进取的丰裕人也正以昂扬的姿态、抖擞的精神快步行进在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梦的大路上。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素质教育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志存高远而当脚踏实地。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我将奉献我全部的爱给那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从点滴做起,从山村里的学前教育做起,从义务支教的微小行动做起,立前路之明灯,燃燎原之星火。为造福山乡学子,为振兴山村教育,为中原复兴,为民族崛起,为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放飞我心中的爱!
我们坚信,通过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在主题教育中焕发出的政治热情,引导到干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上来,一定能凝聚起四川各族儿女共克时艰、共创伟业的强大力量,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2.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二
一、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在对婺源、黟县等地的几天考察过程中,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生态环境好。我们一路走来,主干道两旁绿树葱葱、植被茂盛,江河、溪流清澈见底,当地对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所到的几个村,村内环境干净整洁,这与县、乡(镇)对农村清洁工作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他们每年给予行政村1万元的补助,且县委书记亲自抓,下到各乡镇、村去督促检查农村卫生工作。二是古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好。婺源思溪延、洪村、江湾,黟县西递、宏村等村文化底蕴深厚,江湾村的官文化,西递村的徽商文化等等,都历经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沉积,各种徽派建筑保护较好,石雕、木雕、竹雕、砖雕虽年代久远,但都栩栩如生。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古村的徽商文化、官文化、徽派建筑等元素,结合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些村庄如今已成为众多游客流连往返的旅游圣地。三是注重环境整治。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整治,要正确认识到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要拼环境,不拼财力,不引进对环境影响大的工商业,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四是规划管控好。无论是整体规划、区域规范还是控制性详规,到一般农民建房的规划,抓的比较好、比较实。例如在主干道沿线两旁,没有开天窗乱批乱建的,村庄内几乎没有土坯房,新建房屋基本是拆旧建新,且农民建房统一徽派风格。五是长效管理机制好。在确定了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后,一届领导接着一届领导干,没有以领导变换而变化,没有以领导意志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狠抓这项工作不动摇,形成了境域内主干道沿线村庄上百公里徽派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传承了徽派文化。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做好“一区一带”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建设。
“一区”即把“一城连四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带”即把敦永公路沿线打造成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四位一体的百里示范带,重点打造敦永线上吉安段百里示范带。全面推进可视范围内的房屋坡屋顶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沿线各乡镇和县直相关帮扶单位把工作着力点向“一区一带”倾斜,乡镇按照新建住宅统一房型、旧房统一坡屋顶改造、房屋外墙统一粉刷、房屋美化统一色调、破旧危房和猪牛栏舍统一拆除的“五统一”要求,对公路沿线村镇进行改造提升。
二是高标准打造106个基础村点。
2013年,吉安县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培育、争创亮点”的要求,围绕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和大村整体推进的重点,着重建设好今年省批106个新农村建设点。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注入庐陵文化元素。整治建设规划结合当代农民需求和乡村居住功能,与“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大格局相匹配,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点、文化内涵,重点打造1—2个村镇联动示范点,2—3个整村推进、村落连片示范点,8—10个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蜜柚、油茶、横江葡萄、畜禽、蔬菜、花木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专业村,推进庭院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
三是推进重点圩镇建设。
巩固提升敦厚、永和、凤凰、横江、永阳、敖城、桐坪等7个率先启动乡镇的圩镇和镇村联动点建设,全面推进其它12个乡镇的圩镇及镇村联动点建设,县里对12个乡镇分别给予300万元资金支持,并优先安排50亩以上的新增建设用地,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撬动每个乡镇不少于1500万元资金投入到圩镇建设。坚持镇村联动,圩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要与圩镇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高标准打造镇村联动美丽乡村示范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结合扶贫移民、农村危旧房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促进农村人口向圩镇和中心村集中。支持重点乡镇争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佳乡镇”,加大镇村改造力度,督促12个重点示范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四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
3.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篇三
中国的“绿色”辉映在国际舞台上。
联合国第十八届气候变化大会于2012年12月8日在多哈落下帷幕。据有关部门统计,来自19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与会人数达到近1.7万人。
中国是强烈支持此次大会的领头国家之一,大会开幕一周前,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表示中国期望此次大会能有全面平衡的结果。他表示中国希望找到一个不仅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而且有利于世界各国利益的方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2年12月4日肯定了中国的努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没有任何条约要求下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根据所制定政策为国内能源多样化以实现减排和调节进行了许多智能投资,这是值得大加赞赏的。”
中国的“绿色”涂抹在国内城乡。
当今社会,绿色已经成为环保的一个代名词,成为社会各界最热门的话题。公众对于环保知识的缺失和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社会矛盾,也是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认同的焦点问题。提升公众对环境的科学认知不仅是公益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问题。如何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引导公众科学正确的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是中国各级政府必须要积极落实的大事。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中国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诸多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正在各地政府的主持下投入运行,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将这些有益的环保实践展示给全国,与各地进行互相交流,并且让公众了解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投入的努力和成果,也成为政府必须要做的功课。
当今社会,公众健康及环境意识正在不断提升,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生存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和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企业因为不注重绿色生产和管理导致企业品牌影响力快速贬值,甚至倒闭的事也时有发生。企业的品牌与环保已经息息相关,环保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品牌宣传中融入环保宣传的概念,追求品牌的“绿色价值”和“生态价值”。
4.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四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时俱进丰富、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内涵,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论和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做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与2015年相比,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
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升。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污染防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在党章中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集群。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7.7%。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集疏港实现“公转铁”。我国能源、水、矿产资源等利用效率全面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1%,已提前完成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
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累计完成2804个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6.7%。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坚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比2016年减少71%。人民群众普遍感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了,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态保护稳步推进,建设绿色美好家园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推动评估和勘界定标。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先后组织命名三批共17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
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履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改革文件或方案出台实施,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严格环境监督执法,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多发高发态势。
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成功举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推动取得于我有利成果,成立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奋力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长期重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
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到2020年年底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增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针对夏秋季和秋冬季分别以臭氧和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精准科学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全面落实环评审批与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精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融合,加快形成新业态、新动能,拉动绿色新基建。
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统筹考虑“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兼顾2035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科学谋划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推动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支持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运营。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制修订,加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现代感知手段和大数据运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水平。紧盯“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撑。加强国际交流和履约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积极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5.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五
心 得 体 会
集团公司组织全体职工召开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动员活动。动员全体职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共同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为全党全国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要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全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与推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而努力奋斗,共同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十八大为全国人民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均翻一番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十八大还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有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指引,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美丽而又可及的。
6.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六
—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们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为县矿管局的一名基层干部,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现资源、管好资源、用好资源”这一目标,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大力推进我县矿产资源管理新水平。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矿产资源管理开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缓解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指导思想。当前,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利用”,充分展现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结合我县“矿山规模小,低集约化;资源忧患意识淡薄,缺乏矿产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深加工产品少,资源利用率低”的实际,必须高度重视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放在突出位置,才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向节约集约资源方向转变,做到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集力量、指导工作,从而实现“美丽中国”。
二、严格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为我县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严格规范矿产资源管理,节约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为基础,以矿产资源勘查为保障。首先,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调控。保持矿产资源开发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开采国内、省内急缺和市场需要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和造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矿产,对钨矿实行限产保值。建设以硅石、钨矿和饰面用石材开发为支柱,金矿和长石为重点的矿业开发体系。其次,开发利用布局合理化。根据我县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和区域经济布局,结合省、市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本县经济发展要求,划分3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区,重点建设4个矿产工业基地,6个矿产品加工企业;再次,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采分区。根据矿产资源特点、发展需要和开发现状,将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区划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和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最后,加强矿产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机制、体制,规模结构调整方向;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坚持集约高效,加强矿产品调整方向,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技术结构优化。
三、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非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只顾开发不管环境治理和为了环境而限制开发对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要合理的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环境容量允许条件下,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并在开采前制定出有效的环境防治方案,在采矿过程中和采矿结束后严格实施,积极推广开发利用废弃物最少化合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全过程环境管理,制定恢复计划,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使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都可以沿着一条正常的轨道顺利发展。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七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8.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 篇八
“茶山行”渐成品牌
西乡是茶叶适生区,有2000年的种茶历史,是“中国著名茶乡”。西乡县委、县政府把茶叶确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建成生态茶园22万亩,其中投产园近10万亩,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为提升茶叶产业综合效益,西乡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旅游活县”战略决策,提出按照“生态游,休闲游,农家式”的定位,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目标,依托青山绿水。生态茶园和人文资源,做强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 体的“茶山行”生态茶园观光游品牌。
目前,西乡县罗镇、缺口、柳树,沙河、私渡等乡镇生态观光茶园每年都吸引来大批游客,“茶山行”生态茶园观光游逐渐成为陕南颇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旅游品牌。
樱桃沟远近闻名
西乡樱桃沟景区紧贴县城,面积12平方公里,种植樱桃1.2万亩,年产樱桃720万斤,是继山东海阳之后全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
每到樱桃花盛开、果子成熟时节,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景象异常壮观。依托这一资源,西乡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将樱桃沟打造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完成景区中心区域地形测绘的基础上,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和四川大学专家编制了景区建设详细规划,按照规划对樱桃沟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先后投入250万元建成了一纵四横景区环线道路21.22公里,其中硬化路面9.22公里。投资2000万元的景区入口道路“樱花大道”也正在全面建设当中。
针对樱桃沟景区“摘农家果,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的旅游模式,西乡专门制定了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西乡县樱桃沟风景区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在发展上给予资金支持,在管理上进行综合评定和标准化规范。景区还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两个度假村,接待能力显著提高。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320万元,景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生态游风光无限
西乡县水能资源丰富,利用水能资源发展农业旅游,逐渐成为西乡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石泉水库,建成了欣赏山水风光、休闲垂钓、品尝河鲜的七星湖风景区;依托王子岭电站水面,建成了集水上游乐、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枣园湖风景区;依托驰名省内外的道教活动场所午子观和“陕南小华山”午子山,在堰口镇建成了体会宗教历史文化,观赏珍稀植物、体验山溪漂流的午子山风景区;依托红二十九军诞生地、陈浅伦烈士故居以及“鸡公田起义遗址”,建成了回顾革命历史、重走川陕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线;依托保护、开发“李家村文化”、“何家湾文化”和延绵5公里的天然柳树林,建成了参观历史遗迹、品尝特色小吃、体验乡村生活的柳林生态休闲景区,等等。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并具有市场需求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成功培育,不仅丰富了西乡旅游业的要素,也带动了当地传统农业新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创了一条新路。
9.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九
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习主席讲话心得体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深意
5月15日,公司召开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会后学习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引用的一句古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国家主席第一次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有什么深意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周书》,大意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有学者在解读这句话时还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家(即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周家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其中,他在教训他的“官君子”(各级官长)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时,说道: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忽略。你们要知道,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如今,习近平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想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提醒领导干部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在其位,谋其政”,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勤于政务,一心为民,是共产党员的本质特点。当今的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践行人民勤务员的工作特点,要像和尚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样才能执政为民、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尊重、爱戴和敬仰。
第二,告诫领导干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当下,领导干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在某些领域,领导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相当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把权、钱、色混杂在一起,大搞寻租和交易,有的让自己身败名裂,有的让自己倾家荡产,更有的使自己家破人亡。造成这样的境况,显然是这些领导干部心想偏了、眼睛红了、乱伸手了,对权力没有敬畏感了,对人民的冷暖和疾苦漠然不管了。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不欢迎、不需要,党纪国法更是不容许。
第三,勉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要实现梦想,等不来、急不来、靠不来、赖不来,必须通过志存高远、团结一心、勤勉工作、不懈奋斗才能实现。正因如此,每一名中国人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是提醒,是告诫,是勉励。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应该读懂这句话的深意。“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每个人必须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工作,抓住历史的大好机遇,既让自己的人生出彩,更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的祖国骄傲地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0.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十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原则,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要求。这明确了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思路,对建设法治中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建设法治中国面临的几个挑战
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要搞什么样的法治、如何搞法治这三个重大课题,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但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领域,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
1、法治推进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主导者的政府既要掌控法治的发展和运转,又要通过法律控制自我权力的行使,往往陷入难以取舍的处境,法治也随之遭遇尴尬。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决定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自然演进型的法治化道路;而我国人治传统的漫长、行政权力的强势以及社会自治力量的不足,也决定了我国不应当完全依靠政府推进来实现法治。
坚持以政府推进为主导,以公民参与为基础,实行政府推进与公民参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动力的作用,在依赖公权力的同时又制约公权力,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同时建设法治社会,应当是我国法治道路的正确选择。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政府在推进法治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政府推进法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个体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在法治发展中的建设性力量。
2、法治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法治的权威性要回答的就是法律是否至上的问题。在一个法治的国家中,宪法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宪法法律的权威性急需强化。有些法律制定出来而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的执行情况难以使人乐观。有法而不行,其危害性比没有法律更甚。
在法治的实践中,由于司法机构是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裁决纠纷,宪法法律的权威性往往通过司法权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法治权威性的一个较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司法判决能否得到切实尊重和执行。如果司法不具有权威性,司法不仅不能履行其在法治社会所应具有的职能,而且也不可能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3、法治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协调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相适应,法治发展也体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我国法治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区域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法治发展差别较大;二是城乡不均衡,农村的法治发展落后于城市;三是领域不均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所涉及到的法律,其发展状沉也是不够均衡。
法治发展状况的不均衡往往会与法治的统一性之间形成矛盾。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上的差别,导致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司法等其他环节,难以完全按照一致的法律标准和规范行事。在利益衡量、社会公正与法治统一性的要求上,无法兼顾。法治发展的不均衡性,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如果不加以协调,也会更进一步拉大这种不平衡。
二、建设法治中国应把握的几个关键
1、以科学的立法作为基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质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所在。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科学的立法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方面,立法和改革决策必须相衔接,在立法过程中,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通过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以保障法律法规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以严格实施作为前提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深化治法中国也必须以严格的实施作为前提。在法治法规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面坚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通过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把政府权力运行中的权限、程序、责任以法定化的方式固定下来,以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行政决策过程的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以及合法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以公正司法作为保障
法治的生命在于公正,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公正的司法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等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净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使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和就地解决纠纷和方便当事人诉讼。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实现执行工作的专业化,提升执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司法的渠道,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4、以优秀队伍作为导引
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优秀的队伍作为导引。一方面,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健全法律职业准入和认证制度。落实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并健全完善执法司法机关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制度。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和准入、退出管理,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另一方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实施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力度。加强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法学专业设置。通过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培养造就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5、以全民守法作为目标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深化法治中国要以全民的守法作为目标。一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活动,如组织多种形式的法治论坛、法治文化成果展、“法治人物”评选、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制文艺会演、法制电影巡映、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使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推进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培育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坚持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日趋深入。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关键抉择中,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既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法治思想,又借鉴世界法治建设经验,既符合本国实际,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沿着我们自己走出来的法治道路奋勇前行,必将抵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高境界。
1、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原则,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要求。这明确了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思路,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国的母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是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保证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转变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党要坚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应该把自己的活动重心放在指导立法上,努力使自己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意志。党要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才依照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党要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分工负责、协调一致行使职权。
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条件之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落实。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依法执政是前提,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是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依法执政,要求党在宪法法律框架内活动,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党保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实现。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又要以法治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习专门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社会氛围。
4、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求。如果司法人员法治素养不高、依法办案能力不强,甚至办一些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存在严重司法不公现象,那么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最后希望就会被打破,社会将失去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因此,习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也才能以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托起“中国梦”。
5、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11.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會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要性, 并且要争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建成美丽中国。
二、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 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严峻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各种资源需求与供应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虽然矿产、林业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 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 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
二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现状日趋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 近几年, 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 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湖泊 (水库) 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 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 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 (PM 2.5) 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每一年因为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疾病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这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生态环境恶化, 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例如部分地区对国土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无序开发使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 全国水土流失356.92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此外, 河湖干涸、地面沉降、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都亟需引起重视。
由此可见, 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维持下去, 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三、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宣传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 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意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和思路并付之于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 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 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市场会机制, 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 提倡科技创新, 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 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力。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创新, 在紧跟国际新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 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力争抢占国际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加强开发的同时, 也要加大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 不断将新科技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去。
4.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生态既要保护又要修复, 要加大对已遭到破坏生态的修复和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投入和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促进形成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强监测预防。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实行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强化监督手段, 为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提高防御能力。二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 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四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生态产品要直接惠及百姓, 要大力加强林地、水源、湿地、草原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 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13.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篇十三
得3
物腐虫必生贪欲毁前程
上一周我行组织学习了“警示教育案例”,由于平时疏于学习,对法律知之甚少,思想中罪与非罪,违规与违法的界限十分模糊,法律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你无知犯罪而免于处罚,那一篇篇惊人的挪用、盗用和贪污巨款等案例,轻信和无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为所有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员工敲响了警钟。
建设银行目前制度是完善的、有效的,操作性也很强,但是,有效的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说到底,案件防范最主要的是控制员工的道德风险,员工如果无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就会使制度的严肃性丧失殆尽,作案就会变得畅通无阻,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多一点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就不可能让犯罪分子得手。在日常经营中,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殊的业务发展,而疏于管理,其结果必然导致业务管理混乱和风险监控不力,最终使潜伏着的风险隐患暴露,引发出大案要案。
作为建设银行的一名员工,我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决抵制拜金享乐思潮,靠科学辩是非,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金钱的诱惑,不把工作外的情绪带入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服务意识,以科学的态度精益求精,以辛勤的劳动收获成功,坚决抵制那种愚昧无知,消极思想,争作知识性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去做去想。
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用心服务,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外在形象,向广大客户展示建行良好的企业形象,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需客户所需,用自己的细微周到服务打动客户,遵守行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控方面,要保管号自己的柜员卡和密码,不能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对自己的印章、重空要严格保管,要章在人在,离柜收起,晚间款包入库,双人上锁。要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在业务操作流程中,要控制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不能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发生错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不良的思想,不做金钱的俘虏。
法国哲人克雷罗夫说过:“钱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当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占有它的时候,结果你什么都失去了”。这些案例验证了这句名言,身份的变化,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利用职务之便利谋取私利,最后铤而走险,把自己送上了法庭。不把心思放在建行,却把青春“献”牢房。制度是银行的生命线,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银行里就有这只硕鼠,在盲目信任代替按章操作,岗位制约失去了作用,经营管理缺乏监督的漏洞下,怎能放过大吃一口的机会?事实再次说明,信任和说教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是苍白无力的,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对权利的检查监督,才是让“硕鼠”们“无食我黍”的根本解决之道。
【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09-11
九年级建设美丽中国07-25
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10-27
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环保12-17
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12-15
美丽中国学习心得07-06
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07-26
推进生态文明_建设美丽中国12-09
建设美丽新农村心得07-10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