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大学

2024-07-17

行业特色型大学(共7篇)

1.行业特色型大学 篇一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为高校的四大职能。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相似,自身文化的形成有很多相近的特质;又由于与行业或企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受到行业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古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治教化

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

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没有专门学习但都知晓的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分类 H.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我们应当接受大文化的概念

 从分类来说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类,而有形文化又可分为物质的有形文化和非物质的有形文化

 无形文化是通过有形文化来表达的,又是更深的,更基本的 在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应该更关注有形的非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在文化发展中的责任重大,这主要是由大学的特殊功能决定的。因为大学就是个文化传输机构,它具有整理、保存文化的使命,所以有人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机构。但大学并非一个一般的文化机构,而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因为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负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智力咨询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把正确的、先进的文化传输社会新人,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的责任的发挥,也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直接途径。如此,大学就担负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新的文化,引领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大学仅具有教学职能。教学就把既定的知识形态传播给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工作就是文化传承工作。大学教授们会以自己观点来审判知识,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以文化继承为使命,标榜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所以经典传输就是大学理所当然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文化氛围是一种保守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趋势,对社会而言,其影响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入近代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功能,传统的经典传输逐渐退居次位,以新知识探索开始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这一工作就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形成了新的大学文化,这一文化风尚也引领社会对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大学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高度重视,其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尤其得到人们的推崇,这样大学就不再固守象牙塔的传统,开始向社会开放。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是与这一开放姿态相一致的。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和新的社会风尚,此时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知识,知识变成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不仅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求,也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即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也有学者把之成为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

 大学在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创新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 大学在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 大学在无形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重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与思想的引领)

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功能和使命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显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今天,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更大的跨越,但同时也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从历史上看,大学和各时期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发展呈现紧密结合和相互呼应的关系。

可以说,大学对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大学作为一个求真求善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增进了解、实现沟通,促进融合、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主动承担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与职能,致力于保存、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增进异质文化的相互认同,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大学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之后才能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作。如果大学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可能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一种不良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大学并非天然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只有大学能够充分的文化自觉之后才可能发挥它的主动责任。

3、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长于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短于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科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在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与行业或企业文化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受到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对行业或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4、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扬长补短,有所作为

 协同创新,双向拉动,引领科技进步

 在学科建设上,依托优势,有所作为。火炬、探源工程  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植根互动与引领`

2.行业特色型大学 篇二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其传统优势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对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央政府各部门陆续兴办、重组了一批高等院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也包括一批与文化、艺术、体育、财经、政法等社会事业紧密相关的高校。她们与新中国工业、文化、社会体系的建立相伴而生,共同规划,同步建设,共同成长。相应地,也基本形成了和国家工业发展布局相配套的、由各部门分工管理的、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了以中央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分别统筹管理、“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相协调,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务院机构的多次调整,一批部委相继撤并,原部门管理的大学按照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市地方两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划转。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改革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专业过窄、重复设置、重复建设、包的过多、管的过死等问题。1993年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00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整和划转,逐步脱离了原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划归教育部或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已经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第一,有一批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能够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第二,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实践、强调应用、注重服务的传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般都比较强。第三,这类大学大都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宗旨,与相应行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形成牢固的产学研联盟,为社会作出直接的贡献。

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是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办出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行业特色型大学也最有条件走高水平特色发展道路,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面临的新问题

在这一轮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之前,行业性院校反映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科设置比较单一,办学视野相对狭窄,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一般只针对本行业的需求,而很少考虑这样的大学同样应当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办学管理中的行政色彩较重,通常“管得过死”。从宏观上看,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引起学科的大量重复设置以及科技平台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相对低下等等。消除部门办学的弊端,整合全国的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功绩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但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行业特色型大学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已经不存在,原有的资金链条发生断裂,和原行业部门的联系变得松散、微妙和飘忽不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重新确定服务面向,构建新的发展模式,适应社会变化的新需求等等,成为这类大学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2.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某个行业领域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各方面与行业的天然联系。体制调整之后,固有的行业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学科领域开始面临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与竞争,单纯的学科防御性战略显然没有出路,探索和开创新的学科生长点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但是向弱势领域拓展又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校内校外都存在许多争议。如何处理继续强化传统学科优势与拓展新学科领域的关系,成为这些院校发展的难点。

3.长期以来,行业特色型大学以服务部门行业需要为主要目的,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数量少,专业面窄,强调专业对口。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使之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摆在这些大学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4.从主观上讲,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走“多科性特色型”发展模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盲目求大求全既不现实也不客观。然而,由于资源分配中的规模聚集效应、政策导向的单一化、评估排行中的简单相加、社会舆论中的综合崇拜趋向等等,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自主定位和坚持特色之路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实质性冲击。

三、对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首先,我国当前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需求。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建设和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当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服务面向的高等学校各展其能,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无论国务院各部门和高等学校怎样调整,行业的存在是客观的,行业的需求是客观的,建设发展相应学科同样也是客观的。在办好一批综合性大学的同时,办好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丰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笔难得的财富,是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中坚力量,应当以崭新的姿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战略体系中占据一个突出的位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亮丽的风景线。为此,建议国家重新审视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将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战略,设立特殊支持政策,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认真落实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的大学办出特色,营造适合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竞争环境。面对我国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次办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迫切的任务。各类高等学校应当有所分工,按照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定位,提倡各类学校在各自的层次上定位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学科的特点,在争取资源、吸引人才、提升综合排名、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但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很强,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面比较窄的原因处于明显的劣势,一些大学被迫走综合化道路,在学科建设上大量扩展新学科,求大求全;许多在传统学科方面有长期传统和优势的学校,开始进军非主流学科和专业,向综合大学迈进,其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

为此,建议国家组织力量开展研究,转变这种目标单一的总量式和规模式的评价模式,构建多目标的大学评价机制,为各类高等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各类高校发挥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办出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研究建立国家对特色型大学投入的新渠道、新机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等教育拨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使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建议教育部与财政部等共同研究并建立起对特色型大学的专门投入机制,同时探索解决目前行业或部门对大学投入的渠道不畅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大学与相应行业的合作与发展,更多地与大学的学科特色挂钩;更多地关注这类大学中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与投入;鼓励相应的行业部门以不同形式参与这类大学的建设与管理,以及设立专门的奖学金等。

4.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行业特色型大学与其原来对应的行业部门应当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建立起全新的联系合作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建立新型的共建、联合或协作机制,鼓励行业和产业参与、介入和支持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特别要说明的是,建立更高层次上联系与合作的新机制,绝不应该回到部门办学的老路上去,而是为了深化与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为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作为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议国家尽快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高等学校对有关政策、机制等进行专门研究;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积极探索服务相应行业的新途径,为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5.新形势下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有新的更大的作为。首先,面向行业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仍然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主渠道。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更加注重专业性与通用性的结合、理论型与实用型的结合,并据此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引导学生在生产技术领域、在生产一线自觉奉献并实现个人价值。第三,要主动追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动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促进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要主动参与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构筑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行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3.行业特色型大学 篇三

摘要:在信息化变革时代的影响下,行业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结构上飞速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迫切需求。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导向,华北电力大学依托能源电力行业特色,从行业企业急需人才类型、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对八家校理事会成员单位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以及保障条件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1.需求决定论

需求决定论是指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体制、运作过程和质量评估标准。

许多学者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才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满意程度。基于此,作为依托行业进行校企合作育人的主体,首先应了解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各方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将“满意”标准纳入到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评价反馈环节,达到“需求-满足-满意”的动态平衡,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深入分析“市场岗位缺口与人才规模供给、职业素养需求与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之间关系”的动态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案,以实现合作育人各方主体对人才培养的认同和满意。

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导向,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大学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应当是以需求决定论为价值导向、以全方位的产学结合为生态基础、以面向职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教育,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并以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目标,即:学生能较好就业、产业雇佣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国家人力资源战略得以实施。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力突出、知识和技能扎实的人才,以符合社会多种类型层次的人才需求,并满足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升级的需要。面向社会需求的教育除应培养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未来职业竞争力方面的培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应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专业教育。

社会需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除了人才外,还有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具有一些共性。第一,前瞻性。对学生的培养需具有前瞻性,提前预知未来社会的需求,超前为社会储备人才。第二,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匹配。专业教育应在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追求专业教学学术性的同时达到职场运用的适切性。第三,素质和专业的统一。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价值观等都应是面向社会需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不应用于实践是空洞的,而实践没有理论指导必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第五,产学合作。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将产业职场文化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把职场资源有效地利用到教学过程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电力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学校与两大电网、中广核、中核、中能建、中电建、地方能源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每年有80%以上的毕业生去电力企业或相关部门工作。为了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寻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学校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前往中电联、大唐集团、国家电网、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南方电网、华电集团等八家理事会成员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八家理事单位一致认为,长期以来,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最高学府,始终以服务国家电力事业发展需要为己任,为电力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电力企业的广泛赞誉,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企业的中坚力量。但也应该看到,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很多挑战。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能源行业和通信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学校依托能源电力,先后开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专业,努力培养能源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责任人提出:华电未来的人才培养可以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职能社会发展,除了传统发电、输配电学科专业,要注重用力侧、需求侧人才培养;二是要面向产业链,为行业形成人才链三是随着能源电力的大发展,特别是新能源电力企业异军突起,除了国有重点五大发电集团外,其他发电企业已占50%以上份额,人才培养要考虑这部分企业的需求。

1.行业企业急需人才类型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错位,一味追求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而忽略了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受访的多家电力企业,他们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都建议高校应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人才培养,结合当前电力行业发展情况,归纳出当前电力企业急需以下四类人才。

一是应用型人才。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以成熟技术的应用为主,更多的是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特别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国电集团人资部负责人认为,企业看重技术的应用,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进行技术操作并有发展后劲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可以处理技术故障、专利开发,更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需要掌握新机组技术的生产运行人才和检修维护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经过扎实的工程技能训练。在专业技术人员中,运行维护人才是目前企业的短板。

二是复合型人才。电力企业迫切需要以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大工程”思维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力系统向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高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具有电力、动力、机械、控制、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具有电力专业背景的技术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受访的电力企业集团一致认为,具有电力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甚至出现了“断层”。

三是国际化人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稳步实施,电力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不断增加,境外电力工程技术人才、境外项目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急需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是扎根基层的人才。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结构性缺员问题,主要是基层一线人才,特别是边远地区技术人员、农电技术人员紧缺,急需乐于奉献、脚踏实地、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和电力投资集团人资部负责人表示,当前企业的用人机制正在发生转变,企业更加偏向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企业的领导一致认为,基层的锻炼是员工成长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尤其对于集团的高管层来说,必须扎根基层并有西部工作的经验,了解基层实情。

2.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力行业应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标准,以保证该行业的较好发展。结合电力行业的访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行业人才标准的整体要求为:不仅应加强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求得行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最大公约数。

知识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核心知识传授。专业核心知识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的主要载体。电气专业的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是电网企业人才的立身之本。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精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提出,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必须扎实,如人力资源专业的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等;同时,基本安全生产素质、团队合作等相关课程需进一步强化。

能力方面,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必备的能力。高校部分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岗前培训时间长、成本高。受访的电力企业集团一致认为,毕业生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扎实,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实际动手操作有很大提升空间;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更是提出,学校应教学生必备的实践技能以及较全面的电气工程实训。二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会使毕业生发展有后劲,能在企业的技术故障处理、专利开发、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企业纷纷建议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素质方面,一要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将很大程度决定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品质。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指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价值观,是其竞争力和潜力的重要体现,对未来自身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二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电集团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的品行至关重要。除专业技术外,集团用人的另一个标准是职业精神(操守),比如敬业、态度,对这份工作的坚守、事业心、责任感等等。操守态度的养成,与一所大学校风紧密相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人才开发处负责人提到,学生缺乏适应行业的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没有工程师的特质。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电力行业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培养,增强学生对电力行业的认知,强化安全生产、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三要加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引导。基层是学习锻炼的大课堂,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基层工作经历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企业用人机制将发生变化:新招人员都需在基层历练2—5年,而提升到总部的,必须有西部工作经历。大唐集团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指出,学生应注重人生规划、职业发展引导,避免到岗位后的心理落差。学校应注重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到基层单位、到边远地区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3.培养途径

适度拓宽专业口径。当前高校部分本科专业设置过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适度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建议消除苏联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本科专业不宜分得过细,在毕业设计环节可分方向让学生选题。如果电气工程专业过细,会降低学生的适应度。多数企业负责人建议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目前,高校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进程,学用脱节矛盾突出。大唐集团人资部负责人举例说“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普遍应用,高校的部分课程教学仍停留在十万千瓦级机组”。许多受访企业领导表示,“特高压”“智能电网”发展迅速,高校的课程教学需增加相关技术前沿内容;企业的人才队伍中,火电、水电等传统优势学科相应业务的人才队伍较强,而新能源、风电、电解铝等新兴能源学科相应业务的人才队伍较弱,建议学校要特别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实际相衔接,及时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力度。受访的企业一致认为,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工程基础(金工)训练水平,扩大工程实践内容的覆盖面,扩大参与工程实践学生的覆盖面;开发针对主流机型的模拟实验系统,加强仿真实践教学。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新问题,此过程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建议学校同企业联合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促进学用脱节问题的解决。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对岗位的认知、认同、认可的过程,还应进一步加强“岗位实习”。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生产技术的认识是次要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行业的体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纷纷建议,为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学校可适当延长学生各类实习时间,校企共同完善岗位实习机制,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力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相关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如: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模拟(仿真)系统、联合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建立电力人才需求预测系统等。受访企业表示,校企共同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可使学生通过学习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参与企业生产运行、工程开发与技术创新,提升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国电集团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大学有师资、学科专业、课程优势资源,企业有实践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急需课程,可培养综合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学生。同时,扩大“订单+联合”培养规模。“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达到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将与中电投、中广核等企业开展的“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其他企业,扩大“订单+联合”学生培养规模。

三、突出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以及保障条件等五个要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结合行业企业调研情况,深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努力构建一种实践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中起指导作用,决定着整个培养模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发挥好对行业进步的引领作用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必须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应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树立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更要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引导,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教育是社会需求导向的专业教育,高校要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制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例,高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两件事:一是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避免高校电力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严重错位,急需建立一套电力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以准确把握电力行业人才需求的方向。二是建立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电力行业的大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校电力相关专业的扩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急需建立一套电力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以确立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与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主线,结合学校行业特色,统筹协调国家各相关口径对开设课程的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学时学分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增大选修力度,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共同论证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建设方案。进一步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实现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围绕所服务的产业链和学校发展建设目标,修订专业目录并提高专业设置的集中度,突出能源电力特色。对新专业加强建设,对老专业改造完善。特别是加强弱电相关专业建设,加强信息类与非信息类专业融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力装备等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重要领域,加快新兴战略领域专业建设。服务国家“互联网+”战略,打破传统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导专业建设。有条件地逐步扩大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覆盖面和认证规模。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通过优质专业核心基础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加大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探索、运用力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3.搭建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学生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做中学,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和共享,与行业的相关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省部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推动学校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构建覆盖全行业的虚拟仿真教育培训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技术提升的需要,利用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共同研发涵盖电力建设、电力生产与供应(包括设备检修和故障处理)以及电力经济管理的全行业虚拟仿真系统,实现行业虚拟仿真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大力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用优势学科与所属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在这种体系下,学校通过科研优势对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困难开展科技攻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行业发展、行业特色人才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电力行业拟组建“中国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4.校企共同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过程监控体系

面向国家能源电力需求,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能力为重、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健全以学生为本、以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注重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健全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机制,明确了解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及要求,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等。

5.校企协同加强条件保障

探索构建行业协同、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健全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机制。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学校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担任大学兼职教师;要发挥学科、师资优势,深度参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共同研发培训项目及培训教材;研究构建电力行业共性岗位胜任力模型(如生产厂长、销售厂长等),共同实施对共性岗位人才的教育培训和有效评价。

4.五型特色 篇四

一、大庆精神传统在“创建”中的体现。

变电站、开闭所四位值班主任年过50岁,有两名党员,都是来自大庆油田,在各自岗位积极主动开展班组建设,把大庆油田老传统带到工作中,在五型班组建设中,处处身先士卒、典型示范,带领班组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杨天玺是变电站值班主任,管理经验丰富,学习培训积极主动中开展帮带活动,在班组建设中提出多项管理金点子,其中二项管理金点子,被技术部设备部门采纳,并得到奖励;在班组建设中也有自己的经验和管理办法,将变电站管理的井井有序。李金东同志是变电站值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严谨认真,在现场运行及设备管理经验丰富,工作中及时发现设备问题,各项工作走在前头,学习方面他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安全审核工作,审核中得到肯定。薛强同志工作认认真真,思想活跃,对开闭所员工培训常抓不懈,为保证电力系统平稳运行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得到应用。

积极参与 “五型”建设,工作经常开展员工访谈,了解青年员工思想动态,为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安全文化建设中,“JSA倒闸操作在变电站的应用”论文获得油田公司优秀奖。

二、五型班组创建在标准化的管理体现

现场标准化:实现一镜(整衣)、两图(逃生图、定置图)、三区(安全区、警示区、危险区)的现场模式,制度标准化:依照行业管理标准,编制了《牙哈110KV变电站、开闭所管理标准》、《牙哈电力线路管理标准》、《牙哈水电队水源井管理标准》,对变电站、电力线路、水源井的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实现内部规范化管理,增强可操作性,提高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操作标准化:操作前的“一听、二审、三准备”,操作中的“一停、二看、三想”,操作后的“一查、二报、三总结”。目视管理标准化:工护具、办公用品实施定置管理。

三、五型班组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常态化管理。

5.行业特色型大学 篇五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开展行业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和机遇

(一) 优势方面

1、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概念

行业特色型高校 (以下简称为行业高校) 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前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门, 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 并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行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 作出了积极贡献。[2]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一批行业高校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具体体现在:

第一, 有一批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 能够及时跟踪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

第二, 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实践、强调应用、注重服务的传统,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般都比较强。

第三, 此类高校大都秉承“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宗旨, 与相应行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互动性, 为社会作出过直接的贡献。

以河海大学为例, 在2012年的学科综合评估中, 学校“水利工程”学科以95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全国第一。此外, 学校还有拥有“堤坝工程安全与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海岸带滩涂资源开发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三个“水”字头国家创新引智基地, 以及由其牵头的“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和“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两个“水”字头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应该说, 学校不仅行业特色明显, 而且行业实力雄厚。[3]

(二) 机遇方面

1、从国家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明确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 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将逐渐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局面, 继续教育将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鼓励广大科技人员, 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 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2012年《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定期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

2、从行业发展层面

据统计, 目前水利行业从业人员中约84.5%为大专以下学历, 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水利专业学习背景的只占20%左右。同时, 水利部明确“十二五”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培训县市水利局长1万名、基层水利站所长1万名和业务技术骨干5万名;将县级及以下基层水利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由33%提高到45%, 县市水利局领导班子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49%提高到60%, 基层水利站所负责人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由54%提高到65%等。[4]

3、从地方发展层面

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提出, 要在“十二五”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而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需要打造一支现代化水利职工队伍。因此, 必须大规模开展职工培训, 实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方式, 大力推进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教育, 加快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不断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这也为水利行业高校开展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近年来河海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在水利行业系统培训的一些具体实践

河海大学作为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 开展各种高等教育培训具有悠久的历史, 尤其是近年来, 学校每年为水利系统举办多期培训班, 因地制宜,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 深受参加培训学员的欢迎。相关数据详见下表。

学校开展的行业系统教育培训, 其教育内容和方式贴近水利基层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且针对性强。通过多年的实践, 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培训经验。

(一) 注重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河海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培训定位于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学院根据不同培训人员的实际, 以培训需求为导向, 注重及时更新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真正做到培训人员缺什么就补什么, 让参训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更好地服务基层行业人员需求。如在开展“全国水文站长培训班”期间, 学校提前调研基层水利站站长管理工作现状和现代水利发展趋势, 系统制定教学计划, 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同时, 注重及时更新专业技术知识, 围绕现代水利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开展针对性培训, 取得了较好培训效果。[5]

(二) 注重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近年来, 河海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注重探索行业培训新模式, 努力在精细化组织管理方面求突破。一是主动与水利部相关局、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全国水利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江苏省水利厅等单位合作, 邀请水利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课程设置, 切实增强了培训的可操作性;二是采用集中课堂教学、实地考察、集中答疑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培训;三是突破传统教育形式, 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基层一线经验的水利工作者或者行业骨干为培训学员授课, 使得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

(三) 注重建立完善培训机制

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河海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通过建立完善培训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一方面, 建立全过程监督指导机制。学员培训组织者对培训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与指导, 包括培训内容的协调、学员的考勤、教师的授课情况等方面;另一方面, 建立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学员注重及时对培训员工采用问卷调查、考试、访谈等方法进行培训评估, 结合培训前后工作成绩的对比, 再将培训评估的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 做出培训效果评估报告, 通过科学评估, 对提升培训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关于行业高校做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立足行业特色, 打造行业培训品牌

高校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是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层问题, 各个层面之间的差异化使得高校发展各具特色。对于行业高校而言, 继续教育发展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 面对新环境、新形势, 必须顺应时代需求, 积极转型, 按照“强固优势学科, 注重特色项目, 扶持新兴项目, 发展交叉领域”的原则, 优先发展优势学科、优势专业, 着力发展特色项目创新课程, 稳步开拓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特色化发展之路, 使得行业特色更加明显, 品牌效应更加突出。以河海为例, 就是要树立“人有我优”意识, 围绕水利优势学科, 大力实施精品战略, 开发具有水利特色的继续教育精品培训课程, 不断扩大行业培训知名度, 全力打造行业培训品牌。

(二) 整合行业资源, 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最大效益来源于继续教育资源的合力, 虽然零散的继续教育资源能够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功效, 但是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的相对不足与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不断显现, 分散闲置的继续教育资源难以形成合力。为此, 整合继续教育各项资源必须以开放性为原则, 不断开发、组织和共享行业硬件资源、师资资源和资金资源, 改变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走“混合”“磨合”“融合”的发展道路, 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 从而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 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以河海为例, 就是要积极依托校内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等“水”字头学院雄厚师资力量、学科资源, 并有效针对市场需求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包, 满足行业培训市场需要。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水利协会、水利部批准的定点行业培训等单位合作, 完善行业教育培训联盟工作机制, 努力实现资源聚集效应。继续完善“云服务”模式下的远程培训系统, 在努力降低行业培训运行成本, 提升学校社会声誉、以及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更好地服务行业教育。

(三) 实施市场化战略, 拓宽行业培训空间

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化战略是按照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化办学的要求和市场化管理理念, 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化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 推动项目策划与培训合作市场化拓展, 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同时, 要积极构建继续教育经济增长与规模适度增长的业务市场化拓展体系, 努力寻找继续教育培训多项业务结合点, 形成新增长点;要实施多业务衔接、多领域嫁接, 不断加快培训项目的研发与市场推广, 努力开拓行业培训新领域, 拓展行业培训新空间。此外, 实施市场化战略要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胸怀, 坚持“送出去、请进来”, 以谋求实现继续教育培训借力转型、借智发展目标。[6]

四、结束语

高校是继续教育资源的汇集地, 高校举办继续教育, 既是教育法赋予高校的职责, 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举办继续教育, 可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沟通。可以肯定是, 未来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质量和特色的竞争, 积极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以特色谋求更大的发展, 将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立足和制胜的明智之举。

摘要:本文以河海大学为例, 通过分析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开展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优势和机遇, 以及河海大学近年来在行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的具体实践, 从而探讨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进一步做强行业培训工作。

关键词:行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赵乐华.面向行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 2013, (01) .

[2]王亚杰.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3) .

[3]河海大学新闻网, http://news.hhu.edu.cn.

[4]吴爱华.水利行业职工数字化继续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J].继续教育, 2012, (06) .

[5]王世军.河海大学开展全国水文站站长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2, (09) .

6.提升行业自律走出特色路子 篇六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四川艺术品拍卖行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四川拍卖行业仍存在行规行矩亟待完善、企业专业化经营特色不强、行业从业人员思想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而作为市场行为,四川拍卖活动不但要从市场和政府部门、执法机关争取拍卖委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市场运作,将接受委托的标的处置掉,只有标的成交,拍卖企业才有收入。四川拍卖行业要赶上拍卖市场发展的春天,就必须迎难而上,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建全法律体系,加强政府扶持

目前在各个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明确提示:主办单位特别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及品质,竟买前请仔细审看拍卖品原件,一旦在确认书上签字即表明本人接受拍品的一切现状(包括瑕疵、真伪)。而这样看似并不对竞拍者和竞拍艺术品负责的声明,居然也是国内艺术品拍卖的惯例,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四川拍卖行业协会相关人员表示,在几年前颁布的《拍卖法》上确实对竞拍艺术品的真伪及品质好坏并无十分明确界定。这样的《拍卖法》已不能适应目前拍卖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

四川艺术品拍卖市场要取得规范、长足的发展。在现行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情况,适时作出调整,让政策法规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此外,政府应根据目前本土拍卖行发展现状,加大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本土拍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创新举措,与时俱进

业内对艺术品虽有“越古老越值钱”一说,但不可否认,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提供了更大的便捷。四川拍卖市场如能把这一新科技有效地利用到艺术品拍卖的实际中去,或许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新的变化。

2011年运行的四川省拍卖行业网络同步拍卖信息系统公共平台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据悉,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家拍卖企业进入该平台系统,今后还将逐步扩展到全行业。“即使是在美国,同样可以参与在成都的拍卖。”按照四川省拍卖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的描述,网络拍卖将与现场拍卖同步进行,拍卖师可根据网络报价和现场举牌时刻更新拍品价格。

因此,转变思路、创新举措、与时俱进,利用新科技已经成为全面提升行业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规范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拓宽藏品征集渠道,提高拍品特色

据了解,目前四川已有本土拍卖企业234家,专业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不到10家,而颇具实力和特色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专业经营特色不强,也成为制约本土拍卖行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四川拍卖行企业要取得又好又快发展,还得在自我经营上下狠功夫。拓宽藏品的征集渠道,吸引更多艺术家和藏家提供竟拍艺术品,丰富艺术品拍卖品类;提升艺术品品质,走精品、特色路线,吸引顶级藏家的充分关注;扩展视野,勇于向一线拍卖行学习取经;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思想素质等,都是四川拍卖行不断发展必须去经历的路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部分拍卖企业出现的“超范围经营”、“知假卖假”等问题。四川各个拍卖行还应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操守,坚决杜绝“知假拍假”的现象。

国际知名拍卖行

“世界拍卖行巨头”

“全球顶级艺术品的追随者”

苏富比

从1744年至今,苏富比在国际古董和艺术品市场上渐渐确立了龙头大哥的地位。

1884年,苏富比拍卖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本活版印刷的圣经,底价1200英镑,以3900英镑成交,创下了当时单本书籍成交的最高纪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苏富比逐渐垄断了重要艺术品的国际市场。六十年代初,苏富比进军美国,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国际性拍卖行。七十年代,苏富比又陆续将拍卖业务推广到香港、蒙特卡罗、日内瓦等国际都市,并在世界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广为搜罗各国艺术品,逐步形成了国际艺术品拍卖的格局和规范……

苏富比目前可触及到全球艺术市场的每个角落:办事处遍布达40个国家,总共90个地方:每年全球范围共10个拍卖场举行约250场拍卖会;涵盖的收藏品超过70种。

佳士得

佳士得拍卖行,1766年由詹姆士·佳士得在伦敦创立,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品拍卖行之一。1766~E12月5日,詹姆斯-佳士得在伦敦进行了他的首次拍卖。作风稳健、能言善道和极富幽默感的詹姆斯·佳士得将拍卖演变为一项精致的艺术,并于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进行了多场非常重要的拍卖。

佳士得的拍品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珍罕艺术品、名表、珠宝首饰、汽车和名酒等精品。现在,佳士得所设立的办事处分布于全球共90个主要城市,并在全球16个地点定期举行拍卖会。2005年,佳士得全球拍卖总成交额高达32亿美元,为佳士得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进一步印证了其在业内的领导地位。

国内知名拍卖行

“国内拍卖行业的引领者”

“艺术品成交纪录的创造者”

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主要以拍卖中国古代、近现代书画,中国古董,中国现当代油画,雕塑等为主,其在书画方面居行业领先地位。近几年创下多项成交纪录。2009年全年成交额首次突破十亿,2010年全年总成交额达26.4亿元,2011年更是取得40亿元总成交额。

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匡时拍卖凭着强大的专业队伍和良好的信誉已经稳居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第一集团,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知名品牌。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成立于1993年5月,是以经营中国文物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拍卖公司,总部设于北京。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以及四期“嘉德四季”拍卖会,并连续被评为中国拍卖企业AAA级最高资质。2008年中国嘉德获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独家授权举办奥运专场拍卖会。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以拍卖中国古董、中国现当代油画及艺术品、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等为主要拍卖项目。

依托雄厚的专家队伍和遍及海内外的客户资源,北京保利多次举办大型拍卖会,将徐悲鸿、吴昌硕、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诸多中国画坛领军人物的宏幅巨制面向世人,并屡次创造成交纪录。

北京瀚海

北京翰海拍卖成立于1994年1月,以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经营活动为主。今翰海已举行大中型艺术品拍卖会百余场,拍品数量总计超过13万件,拍卖项目涵盖中国书画、古籍碑帖、油画雕塑、陶瓷玉雕、竹木牙角、金铜佛像、木器家具、当代工艺品等。

杭州西泠印社

创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印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这个学术团体,遐迩闻名,为中外时人所称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四川拍卖行

“本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拍卖机构”

“致力于本土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的先行者”

四川嘉诚

四川嘉诚拍卖是目前省内拍卖行业软硬件设施最先进的大型拍卖机构之一。经营范围涵盖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物品,金融机构抵贷物品,破产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中国文物艺术品等的拍卖。

成都金沙

成都市金沙拍卖于〇〇七年四月成立,主营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碑帖法书、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等各类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每年将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以及“金沙四季”拍卖会。

四川梦虎

梦虎拍卖公司成立于2007年,以艺术品专场拍卖见长。2008年梦虎首次拍卖便以1619万元成交价,成交率100%。近年来,梦虎拍卖在四川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市场效应逐年提高。

成都诗婢家

成都诗婢家拍卖经营范围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股权以及艺术品、瓷器、珠宝、玉器、古画等的拍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成都诗婢家赢得了良好社会信誉。

四川嘉宝拍卖

作为四川本土拍卖行的后起之秀,四川嘉宝拍卖有限公司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提升本土拍卖行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主营业务为非文物类中国书画、油画、瓷器·杂项、珠宝·玉器等艺术品的征集、展览、拍卖和交易。

成都八益

成都八益拍卖主要从事艺术品拍卖,尤以各代中国书画、油画及瓷、杂类项目为主,同时也对房产、地产、股权、债权、无形资产和财产权利等进行拍卖。

四川翰雅

7.行业特色型大学 篇七

无锡市卫生局团委 蒋慧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2008年8月接手团工作的,在团的条线上还是一名新兵。在座的有的或许已经在团的工作中颇有“建树”,有的或许领导的团的工作“亮点”多多,所以今天我是抱着“取经”的态度来这里述职的,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下面我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述职:

一、整合资源,重点突出,敢打“创新”这张牌

接手共青团工作后,我首先对全局团员青年和团工作现状作了一个初步调研,在与基层团书记谈话中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管办分离以后,市卫生局团工作的范围和对象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团员总数减少,共298名,特别是在职的团员青年人数少,面临着大量流动团员青年的进入且身份多样化、比较分散,教育管理的任务比较重,目前有165名,比例达到55%;而且,我们基层10个单位,8个有团组织,其中2个基团委、1个团总支、5个团支部,团组织规模小,活动开展的层面、层次、范围和经费都受到限制。其次,我们基层的团干部没有一个是专职的,全部是兼职,而且有的身兼数职,包括我本人在内。

面对“缺钱、缺人、缺资源”“婆家多”这一“三缺一多”局面,我坚持“整合、集中、品牌”的做事原则,改变原来各自为政,小打小闹的工作思路,迅速整合各自资源优势,使得各家团组织“有事做,想做事,找事做”,团员青年对于团的工作也高度认可,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高。

(1)党政支持,创新品牌内涵,团建项目“小舞台大展示”。

在和基层团组织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形成一个共识:任何一项团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党政支持的团活动是没有必要开展的。青年文明号是团工作的品牌项目,是得到党政领导大力支持的,我们也把青年文明号作为一个主要抓手开展工作。管办分离前,卫生系统的青年文明号创建的重点在医院,公共卫生战线上的创建确实落后了,一方面是局团委在这方面有所偏颇,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们公共卫生条线的同志们没有充分争取声音和舞台。在我接手时,公共卫生条线有多个市级青年文明号,没有省级荣誉。省级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主要由市卫生局团委把关,以前省厅有定额,正好我到任后,省厅进行了改革,先申报再考核淘汰,不定额。在明确市疾控中心检验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组和江阴市中医院心肾内科病区要申报争创时,两家单位的青年文明号号长是有压力的,因为这个争创在市卫生系统公卫条线没有过,在江阴市卫生局也没有过,一下子都争创,会让我们上吗?在实地考察了两个青年文明号工作后,我坚定了信心,一定要创。我们突出行业特点,深化品牌内涵,事实证明,公卫战线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一点不输于医院,而且有它鲜明的特色和成绩,得到了省厅检查组领导的高度肯定。

今年3月24日,全省卫生系统2006—2007省级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表彰大会在扬州召开。会上,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江阴市中医院心肾内科病区被命名为“省级青年文明号”,无锡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任从容同志被命名为“省级青年岗位能手”。而且任从容同志作为唯一一名个人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题为《奉献在岗位上 成长在事业中》的汇报发言。

(2)化零为整,创新工作方法,项目承办“小整合大成效”。

今年局团委以“奉献卫生,激扬青春”为主题,按照“主题鲜明,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下发了《关于主题团日活动项目承办制的实施意见》(锡卫团„2009‟1号)、《关于下达2009年全局主题团日活动承办项目的通知》(锡卫团„2009‟5号),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结合不同层次青年的需要,以主题团日活动为有效抓手,提高团组织服务能力。经过上报汇总研究,确定了全年十大承办项目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局团委全程把关,负责协调、解难。

5月份,由市疾控中心团委承办了“点一盏心灯”青年联谊活动,吸引了来自卫生、公安、教育以及电信等各行业系统的近70名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轻人参与,现场活动之外还创建了“点一盏心灯青年联谊QQ群”,为青年朋友们拓展社交空间、进一步加强交流提供了平台。这次青年联谊活动不仅为卫生青年办好事,更扩大了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团市委领导亲临会场,对此“相亲形式”颇为肯定,并要求将之发扬光大,为团员青年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为迎接建国60周年、建党88周年,省干疗养院团总支承办了“迎七一”卫生青年党团知识竞赛,6月6日初赛,6月27日进行了现场决赛,悬念迭起,精彩纷呈。通过知识竞赛来重温党的历史、团的知识,更好地引导卫生青年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党团知识竞赛初、决赛的考题、现场主持、过程节奏都由局团委负责,也锻炼了我自身的能力。

(3)突出重点,创新工作内容,常规工作“小改变大改观”。

我们要求团的活动,即使是常规项目也要有“创新点”,要给团员青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瞬间”。如无锡市疾控中心团委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骨干命题讲谈会。讲谈会采用现场抽签、即兴演讲的形式,演讲主题涉及人际关系、日常工作、社会热点问题等多个方面,与会青年踊跃发言。会上还分发了调查问卷。讲谈会形式新颖,集中、面对面地开展思想交流与沟通,使领导能及时掌握青年的思想脉搏,青年也能进一步明确单位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二、尊重个性,提升能力,巧打“培养”这张牌

我们根据青年人“朝气、潮流、时尚、个性”的鲜明特色,明确了“以青年的视角办活动”的工作理念,始终将工作的重点伸向与改革、发展、稳定息息相关的大事,伸向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心与心的交流。坚持“青年特色”的定位使团组织上下热情高涨,团结一致,给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1)加强培训,统一思想,全面提升团员青年理论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顺利推动全局工作,团干部的观念和意识必须调整和提高。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和青年文明号创建15周年之际,我们利用整2天的时间,举办了全市卫生系统团干部暨青年文明号号长培训班,来自全市各区(县)卫生系统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局直属、省属单位的团组织负责人及青年文明号号长共43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上进行了2006—2007市级青年文明号授牌仪式,各级团组织负责人和青年文明号号分别接受了团的十六精神解析、如何争创青年文明号等团工作及团活动的实务讲座,以及当代青年素质提升、性格分析及团队建设等精彩的专题辅导。培训班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组、江阴市中医院心肾内科还就省级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作了经验交流。这次培训班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认可,对进一步提升团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业务工作能力,探索新形势下卫生系统共青团工作的规律、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11月,局团委又召开了基层团书记会议暨专题学习会。会上首先利用1个半小时专题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体对全文通读了一遍,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同时还认真传达了前不久团市委基层组织建设和“青春燎原计划”推进会上蒋蕴洁书记的讲话精神。会上,局团委强调和部署了年底前全局团工作的重点工作。

(2)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组织青年团员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是体现青年人精神风貌和凝聚青年人的必要手段。今年,局团委负责举办了“激情十月,活力卫生”全局职工篮球比赛,整2天的比赛参赛队伍和运动员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精神,大家虽然少了2天休息还付出了超常的体力,但感到精神愉悦和振奋,有的参赛队赛后还与裁判员组成的队伍打了一场友谊赛,在技战术水平上颇有收获。

(3)岗位成才,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团员青年业务能力水平。

卫生行业是集“高知识人群、高技术水平、高效率工作”于一体的“三高”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创新能力要求强,青年团员成才成功愿望强烈。针对这一情况,市卫生局团委适时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知识讲座、能力培训等,以此促进提高团员青年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举办“青年科研创新思维与高水平论文写作”的讲座,许多听讲的青年表示:这是一次很好的技能讲座,知识技术含量高,收获很多,需要回去慢慢消化,希望团组织以后多举办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还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联合举办了全市“创业杯”社区全科医生急救技能竞赛,此举提高社区全科医生急救技能,是我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利民惠民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常打“卫生”这张牌

医疗卫生行业是公益性行业,“白衣天使”无论在“非典”肆虐时刻,还是在抗震救灾前沿,抑或在防控“甲流”一线,我们都是冲在最前沿的。所以,团活动中我们常打“卫生”牌,体现公益性、服务性,增强团员青年职业荣誉感。

(1)关爱儿童,关爱生命。

今年6月,组织无锡市疾控中心的青年志愿者们上门为市福利中心的孤残儿童进行了卡介苗注射后的效果监测,并对尚未接种的孩子给予补种,接受本次监测的儿童共有40余人。自2007年与市社会福利中心签订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协议以来,无锡市疾控中心的青年志愿者们根据对方需要,开展了数10次志愿者服务,受到院方的欢迎。2008年开始,青年志愿者们又增加了新的服务内容,每季度定期为新收养的孤残儿童免费注射卡介苗,一年多以来,累计服务孤残儿童254人次,充分体现了无锡疾控人“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的疾控精神,体现了疾控青年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疾控中心的组织文化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今年7月,市急救中心一楼培训中心聚集了30多名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正在参加由市卫生局团委主办的“江苏省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揭牌暨2009年市卫生局青少年自护训练营开营”仪式。训练营活动中,市急救中心急救科医师为30多名小朋友边讲解中暑、溺水、火灾、被异物呛住等意外发生时,应该注意什么、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知识,边现场模仿演示应急动作,还向小朋友们提问,请小朋友们上场亲自演练操作。小朋友们听得非常认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演练,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充满童趣。团市委副书记边静玉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2)服务百姓,共建和谐。

5月26日,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团支部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委联合组织青年团员来到清明桥街道南扬社区居委,开展“卫生青年服务社区”活动。

今年6月1日即将实施《食品安全法》,为配合教育宣传工作,同时也为了夏季防病治病、增强居民日常保健意识,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部的健康教育专家为社区居民作了“食品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来自不同专科的青年团员们还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提供保健咨询,发放了“日常保健学、饮食营养学”等健康宣传资料,并向南扬社居委阅览室赠送了健康知识书籍。

本次社区服务活动共发放健康宣传材料200余份,进行健康咨询40余人次,健康查体60人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欢迎,居民们纷纷表示,两个单位的青年人不仅服务态度好,而且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希望能多搞一些类似的活动。

(3)义务献血,共担责任。

今年6月14日是第6个世界献血者日,为了真诚感谢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由无锡市公民献血办公室、无锡市中心血站团支部主办,无锡市急救中心团支部协办的“热血奉献健康回报——2009年无偿献血咨询活动”在南禅寺商贸城隆重举行,共有4家单位团组织共计10余名卫生青年团员参与了本次无偿献血宣传咨询活动。

现场活动中,青年团员们向1998年以来累计献血满10次,且献血量在2000毫升以上的献血先进个人赠送健康体检卡,以感谢和关怀多次献血者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向广大市民普及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解答献血政策法规;动员广大市民加入应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现场填写申请表;为市民进行免费量血压、测血型,进行健康咨询等等。据统计,当天共发放献血宣传资料1000余份,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咨询800余人次,自愿报名加入无锡市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的有103余人,其中有108名市民登车参加献血,共计献血34800毫升。通过本次活动,更好地向社会展示无锡卫生青年充满爱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回顾2009年的团工作,林林总总,比较多,也比较累,但感觉很充实,也很有收获,感触良多:

一是党政给了很大的支持。从局党政领导到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都给了我们团工作很多关心和支持,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关键条件。

二是上级团组织给了很多的关怀。我们有困难、有需求,只要请示团市委,不管是领导还是部门,都能热情予以解答和帮助,并能深入基层,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三是基层给了很多的配合。局团委的工作最根本的是依靠基层团组织的力量,今年基层的团书记们也都全心全力地配合局团委做了许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力量和团队精神,我也很欣慰,这支队伍是敬业的、有战斗力的。

上一篇:五四青年节座谈讲话稿下一篇:我国利润分配会计的几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