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2024-08-25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精选9篇)

1.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篇一

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等,是活动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却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20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41岁,考了8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徐渭非常抓狂,以至反复自杀有9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长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狂人,却精草书、擅诗文、通戏曲。在中国写意花鸟技法的演绎中,徐渭是集大成者。清初的八大、石涛到乾隆时的“扬州八怪”延绵到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乃至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这些大家巨匠无不受其影响。郑板桥对徐渭服膺之至,不惜“以五十金”换取徐渭涂抹的一枝石榴,并曾刻制了一方“青藤门下牛马走”的印章钤盖画中。齐白石曾自称“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杂花图》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画中华滋丰润的牡丹含羞沾露,占尽风流;硕荷、榴枝、菊豆、梅兰、修竹,用笔姿纵率意,笔触歪斜正侧,跌来倒去,或偃或仰,随意点染,无不自如流畅。笔墨看来似不经意,然画中线条、墨彩、气韵、造境俱佳。作紫藤则逸笔草草,洋洋洒洒。忽而,又如狂风乍起,骤雨俱至,条条笔道,斑斑墨点,笔走神蛇,点线飞舞,纵横密集,线条速疾颠狂,画中尽显着交响乐一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倾刻,笔住墨涸,戛然中止,墨彩纷呈,留下满纸斑斓。于今,时隔4个世纪,画中仍可显见墨迹淫淫的湿润感。无怪谢稚柳先生在观后冠其“天下第一徐青藤”的美誉。

2.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篇二

一、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进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学校主管领导与教务处的领导下, 积极开展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以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依托积极进行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紧抓艺术欣赏和审美欣赏两个关键, 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 强化课程的改革创新。继续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2010年)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在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强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的主阵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载体、校外艺术交流的主渠道和学生艺术团体的主力军作用,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优势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广泛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努力整合各类资源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氛围。

坚持艺术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开放性的互动性艺术理论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始终坚持项目式的艺术实践, 由虚拟性的课堂作业与社会赛事为目标, 促进实战型实习。为此, 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 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积极参与省内外高规格艺术赛事和实践活动。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已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大学生阳光艺术团在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 开展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是在学校人文社科处的直接领导下, 以设计艺术学院为依托申报的“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设计艺术学院“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以宣传、普及、推广设计艺术和其他艺术文化为主线, 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广大群众, 建设和谐社会。

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基地以全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依托, 拥有一个层次分明、效率较高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及运行机制——“公共艺术课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是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艺术社科普及活动, 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凸现我校特色校园文化, 使艺术社科普及活动工作更加多样化, 规范化, 科学化, 更深入全面的开展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工作改革创新工作如下:

1.加强科普创建活动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向教育组织部门汇报创建工作, 争取上级组织的政策, 经费支持和业务指导;进行深入广泛的校内宣传动员, 使全校师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确保工作取得好成绩; 向社会进行宣传, 赢得广大社会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营造良好氛围。

2.加大艺术科普活动投入, 进一步改善活动各方面条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学校增购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 配齐与科普有关的多媒体、音响、音像等设计艺术及其文化资料。

3.丰富活动内容, 突出活动特色, 完善管理机制:在原有活动基础上, 继续突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等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各项活动;同时, 加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设计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活动中的文化考察和学术讲座、艺术科研力度;此外, 适当增设并加强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艺术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备的常效机制, 明确管理机构, 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确立师生结合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4.学校党政领导支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中心常年指导的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十多个大学生艺术社团, 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艺术实践的基地、陶冶情操的家园、展示风采的窗口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心常年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每周邀请至少一位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 多年来从未间断, 已成功举办50余期, 成为长沙理工大学“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以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为依托, 开展各种实践与探索, 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 有效的应用到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中, 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入发掘中国艺术品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对如何提高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指导当前的中国艺术品鉴藏与投资和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实际意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经营管理者, 他们博古通今、融会中西、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能选取艺术品和如何让持有的艺术品升值, 推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同时, 逐步推动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摘要:当代的高校美术鉴赏教学, 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 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中国艺术品鉴藏,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美术鉴赏”教学小议 篇三

学生中经常有发一些网络上的图片给我看,问我怎么样。这些图片多是一些电脑制图,不提图片立意、构图、形象、色彩等细节,画面整体效果就十分不理想,但他们总是因为先受了打动,觉得好看才来问我的。

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也许不大贴切,也非妄断人深浅,但道理大概是这样:正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好的作品,或者说接触和见识真正好的作品还不够多,导致对美术作品鉴赏方面的体验不够丰富,所以接触到在任一角度稍稍满足自身审美偏好的形式或内容就很“受用”,认为特别好。

我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建议从来都是“要看就看最好的”。这是提高眼界和欣赏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我们学绘画时候,要临摹写意花鸟作品,就应该直接临摹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哪怕从小品里选简单的入手,绝对比选择速成类出版物进行临摹的长远效果好。大师们的文化积淀,长期创作,各种情感和经验都透过笔头渗透到了作品的角角落落,从立意到构图、笔墨用线、敷彩设色等都见真功夫,临摹他们的作品,就像找到了这一方面最好的老师。当然在临摹绘画作品中渐渐可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而对于鉴赏方面则不必担心,眼界和欣赏水平当然是越广越高的好。

在拓宽眼界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道路上,“介绍者”——教师、“鉴赏者”——学生须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从鉴赏者角度出发,第一,重在积累,积淀。要先多见识人类审美经验中业已认可的经典美术作品,并清楚其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由。跟从“最好的老师”积累下的审美经验是良好基础。其二,要多了解当代的艺术创作环境,多元的情感与风格,提炼真正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其三,即是最“虚无缥缈”却至关重要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有助于我们分辨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从而选“对”审美对象。

作为“搭建平台”将非美术专业学生们的眼光引向真正艺术殿堂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首先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不论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我们先要了解学生本身学习的专业及知识结构,对美术方面的认知水平,再调整和制定教学方案。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普遍影响当代大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的网络资源。现在的大学生早已适应了所谓“快图文化”,集中注意力比较需要直观刺激。教师上课时课件上再多详细的文字,教师本身再生动的讲解,都不及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更“吸睛”。与其抱怨不如顺应这样的变化,合理地筛选、整合与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这也正好切合我们在美术鉴赏课,甚至整个艺术鉴赏普及中的目的,要学生更多直观地见识到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原作真品是极难接触到的,最方便快捷的资源便是网络。

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展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资料插入到课堂中效果很好,学生对艺术家实际创作中的“匠心独运”以及“精湛技艺”都惊叹不已。这样不仅了解了某项艺术门类,还能够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构思与制作过程和一部分创作背景,使学生鉴赏的角度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懂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应流于表面,更要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并结合欣赏者自身的情感来进行。

我在筛选工艺美术方面的视频资料时发现相对来讲比较有深度而趣味化的资料多来源于国外,特别是日本制作的工作室录影或综艺节目质量相当高。而我国国内针对此类工艺的视频资料更多是类似科教风格的,没有人文内涵,甚至是为乡村致富的“农广天地”类型。社会大众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差别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日本可将工艺美术制作搬上作为大众娱乐功用的综艺节目荧屏,而国内连专业工作室的创作图像资料都很少有拍摄,大众接触不到。我们作为提供认识平台的教师,有责任将质量高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不但筛选海量的网络资源,还要深入到各专业高校、工作室收集大量直观资料,确保非专业的学生、大众,通过我们接触到的美术作品及相关内容是真正高水平的。

另外更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利用的是网络文化衍生出的关于艺术的“新”文化资料。

我举近年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小顾聊绘画”与“民国画事”,两者都分别有新浪微博账号与微信公共账号,前者在网络上获得成功后还出版了图书。我关注它们是看到“小顾聊绘画”为西方一些不同时期的绘画大师虚拟出一个共同的微信群,“民国画事”则为民国时期国内绘画、文艺界的大师和名人虚拟了微信朋友圈,均用诙谐、调侃和一些时下流行的语言,结合图片将所有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前者将诸如梵高、莫奈、德迦、雷诺阿、克里姆特、卡拉瓦乔、毕加索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大师的性格、生活、绘画语言风格生动揭示在我们面前,最终甚至调侃了少年希特勒追求艺术道路未果的往事。后者则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李叔同、溥心畬、潘玉良、刘海粟、吴湖帆、方绍麐、张大千等等民国时期书画界名流的生活轶事、师承关系、绘画风格以幽默风趣的图文形式展现出来。两者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这些从事美术专业相关教学工作的人,从未想过原来美术史还可以这样讲出来。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深度适中,形式更轻松活泼,语言更具时代感,显然比听单纯枯燥的美术史更有兴趣。我在课堂中引入了这些图文,学生会先被形式、语言吸引,经过我讲解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再看,笑声连连。对于这些资料,讲解是必要的,因为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引出相关知识,并且有些内容属作者为连贯上下杜撰,也要说明,以免学生断章取义或误解。

提起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是为了好的教学效果,为他们开阔眼界、积累积淀美术相关素养的前提。我们也不能一味以兴趣为中心将“前菜”当成了“主菜”。对传统的、当代的,各种来源的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将真正的美术作品及文化普及给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4.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 篇四

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我们发现不同的美术门类在艺术形态和作品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谓的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当我们观看一幅美术作品时,从中获得了信息和知识,得到了满足感,产生了审美想象,这就是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鉴,要明白作品的作者、年代和背景、门类、材料、手段(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赏,要把获得的感受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美术鉴赏就是鉴古今、平优略、定高下。鉴是手段,赏是目的。美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美术基本知识和识别美术类别和一般方法,同时鉴赏者创造性的参与才能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得到完善和升华。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一片生机跃然纸上。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那么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延伸意义呢?就是通过了解作品的作者、年代和背景等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还拿《瑞鹤图》来说。《瑞鹤图》作者宋徽宗赵佶,是北宋年间作品。《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诗、书、画具为上乘之作。赵佶绘画,注重写实,讲究画理法度。据载赵佶曾亲自挑选宫廷画师,设题画鹤。众生员少有中的者,皆因生员们虽画鹤姿态万千,竟无几人细查仙鹤踏石之足先左或右,直至徽宗钦点,方才彻悟。他还曾要求画师笔下花卉,能够表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应具有的特定情态。自其登基后,陆续描写过各种奇花珍禽,并按题材编制成册,名为《宣和睿览册》,所载作品山水、人物、花鸟具佳,仅《瑞鹤图》就描绘了二十种鹤的不同姿态,均源于其对周遭事物的密切观察。追溯徽宗及其祖辈,似乎多偏好黄道之事,曾数次以此异景昭示天下以证祥瑞,如《六鹤图》等等。传世宋徽宗赵佶的画有两种,一种是“御笔画”,一种是“御题画”。“御笔画”出于赵佶的亲笔,“御题画”则由他人代笔作画,徽宗书题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数量虽多,其中尚有部分为代笔,而《瑞鹤图》独具清俊潇洒之格调,形神兼备,经学者考证属赵佶之“御笔画”。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帝国,遂尽掠九十二府库160余年所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等,连同徽、钦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席卷北去,《瑞鹤图》遂散落民间,不知去向。600年后,《瑞鹤图》竟奇迹般现世,归藏清内府,倍受诸帝珍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入清内府前,《瑞鹤图》曾经元胡行简、明项元汴、吴彦良等人递藏。1945年8月17日,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此批重要文物随即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至今。“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瑞鹤图》见证了中国宋、元、明、清几代封建王朝的兴盛覆亡,历经了生死攸关世事沉浮的变幻沧桑,得以完整留传至今,实在是历史的珍宝,收藏的传奇。

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美术作品的延伸意义可见有多么大!

美术鉴赏的意义除了上面说的美术作品的意义,还有鉴赏这一过程的意义。鉴赏美的过程,有利于我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我们培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大学选修课美术鉴赏文关于梵高 篇五

学院 年纪 姓名

如果要插入图片,请自己对号插入图片(网上找图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6.高中美术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案 篇六

课时结构: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

2.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术的鉴赏及其意义。板书设计: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含义

二、美术作品的分类 1.艺术门类划分 2.形式语言划分

三、意义 教学内容:

一、含义首先,我们要了解美术鉴赏的含义(板书)。(拿出天安门这张图)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当我们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对,崇高、壮丽、神圣的情感,好,请坐。我们对天安门的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天安门广场的建筑,更来自于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我们对中国历史认知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蕴含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我们再来欣赏这两幅图,这一幅是张萱的《捣练图》,这一幅是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这两幅图都是以妇女为题材,前者画的是宫廷妇女捣练的场面,给人以优雅和平、富富有劳动节奏的美感,后者画的是三个贫穷的妇女在麦地里向前拾穗的情形,看了不禁让人产生同情。为什么两幅都是描绘妇女的劳动场面的绘画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呢?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作品的社会背景,好,请坐,这就需要对作品的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画家本人加以考察,才能理解画家的表现意图并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两幅不同国度、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分别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所谓美术鉴定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美术鉴赏的本质特征是综合的审美活动。

二、分类

我们看这些作品,我们发现在艺术形态和作品形式上它们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属于不同的美术门类,我们首先要将其分门别类,按各自的艺术特点去鉴赏。(板书)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美术根据其(板书)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六大类。在这六类中又可以按照材料、题材、形制、功能等划分出不同的美术种类,如中国画、油画;历史画、风景画;浮雕、圆雕;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比如这两张图这一张是建筑设计,这一张是家居设计,就是按功能分类的。按照美术的(板书)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三、意义 讲到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那么我们就要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板书)。我们知道美术社会存在的产物,因此它负担着社会功能的角色,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有一位名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会失掉一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的鉴赏,同学们下来可以选取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名作,搜集资料并做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作业布置:

选取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名作,搜集资料并做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1、什么是美术鉴赏。

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2、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三、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

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1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2捣练图(中国画,宋代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张萱(唐)(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全画共分三个部分: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3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1857年,巴黎卢浮宫藏)米勒(法国)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正式去学画,所以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不过米勒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的。米勒17岁那年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以后他进入瑟堡画家朗格鲁画室学画。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他最初的老师无论是米歇尔•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他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由于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所以尽管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装腔作态的东西但还是接受了。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从德拉罗什的画室出来后,米勒常出入卢浮宫博物馆,向古代大师,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和普桑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和一个朋友租房以卖画为生。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画那些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作品,甚至这种风格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了。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终于清醒了。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米勒羞愧难当,他决定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走自己的路。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所必备的。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意图。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他说:“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他又说:“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我想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评论家大为惊恐,他们把他看作是社会主义者,说他企图骟起爆动,比库尔贝更危险。他们从《播种者》中看到了起义者的步伐,从《拾穗》中看到了“在这三个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因此他们叫嚣“要把这位无政府主义的画家从画坛上清除”。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作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是无与伦比的。他塑造的大量感人的农民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因此不少肯定者亦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其实,米勒是个不问政治的人,他曾说过,“一个搞艺术的人干预政治是不明智的”。所以当库尔贝邀请他做巴黎公社委员时他拒绝了。他的作品只是由于它们的极度真实性而被不自觉地赋予了社会的意义。不过他的真实性与库尔贝也是不同的,他借助的是印象和气氛,他在自然中寻找的是那些特征性的东西,因此他反对用准确无误地描摹自然和具体的细节来说话(这与勒南兄弟亦大有区别),因为这些细节会破坏他常说到的那种“思想”和感觉。他认为那些具有独特造型的动作和特定的环境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他只画一个人,或把人物变成环境一部分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从不像库尔贝那样使人物突现在画的表面上,也不以强烈的肌理来造成直接的真实性,他将这一切都融入画面之中,所以他在保持人物结实的造型的同时,又赋予画面以诗意。在《拾穗》中,农民的贫穷与地主的丰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比不是利用脸部的表情而是略去细节的人物动作与环境,他使人物具有了雕塑的力量,从而歌颂了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而《播种者》则更确却地只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就把米勒的思想表达出来了。难怪有人通过他的画看到了起义者的脚步。米勒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象征派画家雷东也给他的画以高度评价。但是米勒艺术的根本特性还在于它的质朴与真诚,它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质朴与真诚也将是开创20世纪艺术的起点,我们将在十分崇拜米勒艺术的凡高那里看到这一点。4萧景墓石辟邪(石雕,南朝•梁)

在南京和丹阳一带,已发现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的陵墓石雕31处,其中29处的石雕保存较好。这些石雕,包括神道两侧的石柱、石兽和石碑等。石兽相对而立,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长独角的叫“麒麟”,均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只能用于帝王陵墓。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这些象征权势的镇守、护卫陵墓驱邪的石兽,形象在狮虎之间,更似以狮子为基础的夸张变形,肩有羽翼,多作昂扬张口、挺胸迈步状,形体硕大,粗壮厚重。其雄强威武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南朝时期雕刻的代表。

萧景墓石辟邪,是上述石兽之一。其形态为挺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在控制着这一地域。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艺术家为了突出给人这一感觉,在造型上强调前挺的胸脯,夸张胸部的圆弧线,缩短腹部,夸大后腿上部肌肉和臀部的圆弧线,加粗四肢,弱化关节,夸张巨爪和大口巨舌,强调壮实和硕大的体量感,突出凶猛有力,又能使四肢非常协调地支撑身躯。它头部稍小且向后,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昂首动态,体现灵巧性,又能造成金字塔般的稳定感。该辟邪厚重而不笨拙,稳定中又有动感,雄浑威猛,似内蕴无穷的力量。它头颈不分,全身处处运用弧线、圆形,除肢腹之间镂空外,全身无繁琐细节,连尾部也紧贴臀部扎地,羽翼仅用线刻而成,加之变形加粗的四肢和夸大的巨爪与底座紧紧连在一起,都使其不易破损,所以历经千余年至今仍较完好,不能不说与其造型有关。石辟邪的单纯、完整和矫健的外轮廓,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至今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和美的感受。5奔马(中国画,1951年)徐悲鸿 作者简介请参照第14课相关内容。

这幅《奔马》在表现方法上,将西洋画中的解剖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徐悲鸿以中西融合的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以使之具有面对现实的能力的思想。在主题上,他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徐悲鸿给这幅作品起名《山河百战归民主》,表达了他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与情感寄托。

6根扎南国(纸本彩墨,1998年)吴冠中

吴冠中(1919—)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并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吴冠中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受到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深刻影响,一生从事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清新、明快,注重美术的本体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时代气息。在《根扎南国》中,吴冠中以他特有的手法,以点、线、面、色的结合,塑造出南方特有的郁郁葱葱、繁茂似锦的大榕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享受。吴冠中还十分注意理论上的总结和著述,他对美术的形式美的论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有《绘画的形式美》和《风筝不断线》等文集,以及各种个人画集。1991年吴冠中获法国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最高勋章。7太白行吟图(中国画,局部,纸本水墨,81.2厘米×30.4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梁楷(宋)

梁楷(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性情豪放,不拘礼法,自号“梁疯子”。梁楷早期的人物画细密工致,后变为简练粗放、纵笔挥洒,寥寥数笔便能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人称他的这种画风为“简笔画”,这是梁楷对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突出贡献。现存的《太白行吟图》描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性格,全画只用寥寥几笔,即把那种桀骜不驯、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既得力于画家对李白的性格特征的正确把握,也和他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的笔法密切相关。这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具有代表性的“减笔画”之一,可谓之极品。中国奥运中心垒球场设计方案

这是为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个垒球场场馆方案。作为建筑设计,既要从审美的角度实现其造型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其功能上的适应性,同时还要兼及其周围的环境(其中包括色彩、造型和高低等方面)。从造型上看,该设计极为简化,只在一面形成一个敞开的盖顶,这种极少主义式的设计显然是来自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就像里特维特的《红蓝椅》一样;在功能上,该设计以三角形来适应垒球比赛的需要,在其周围建起层级式的观看台,并在周围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环境上,我们虽然无法看到周围的情况,但从其视图上就可以看出其高度、造型和明亮的盖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8红蓝椅(木质上色)里特维特(荷兰)

《红蓝椅》是“风格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设计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采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或几何形态构成,没有任何隐晦或掩饰,色彩元素也仅限于红、黄、蓝三种原色,可以说,它完全是按照“风格派”创始人之一蒙德里安的艺术理论创作出来的,只不过蒙德里安的作品主要是平面的绘画,而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则是立体的。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把真实的椅子,但从功能上说,它却并不具有实用性,因为人坐在上面并不舒服。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由标准化的几何构件组成的,这就为此后现代设计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参照和依据,这一点是开创性的;其次,它的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语言,使之终于摆脱了传统家具设计的阴影,宣布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和独立,由此成为现代形式主义设计的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筛谷的妇女(油画,131厘米×167厘米,1854年,法国南特美术馆藏)库尔贝(法国)

库尔贝(1819—1877)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画家。生于法国东部的小城奥尔南市一个葡萄园主的家里,从小就直接接触到农民的生活,并接受他祖父给他灌输的革命的思想。家庭的宠爱和较好的生活境遇使他自小就养成了自信和敢说敢为、我行我素的性格,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库尔贝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要说老师,对他来说就是先辈大师的作品和自然。他从先辈大师那里吸取创作灵感和技巧,而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思想,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技巧服从思想,思想加强了技巧。这就是库尔贝艺术的主题:使艺术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库尔贝积极参加社会的斗争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库尔贝积极支持这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并担任了公社革命委员会委员、造型艺术委员会主席、公社第六区顾问、公社驻美术学院代表和教育委员会委员,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造旧制度和建立新的美术趣味的工作。这一切行为使资产阶级恼羞成怒。公社失败后,便以“杀人、煽风点火和招兵买马、篡夺公职并合伙毁坏古迹”的莫须有罪名将他逮捕并处以323091法郎68生丁的罚款,将他所有的作品及财产没收。1877年12月31日库尔贝客死瑞士。

1855年,库尔贝为反对官方美术的虚伪并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对面自建了一个小棚子,举办了以“现实主义:库尔贝,他40件作品的展览”为题的个人展览,并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提出“绘画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艺术,它不是别的,就是对现实的即存事物的描绘”的观点。他企图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按照它们原来的样子描摹下来。在这次展览上,库尔贝展出了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其中就包括《筛谷的妇女》,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企图客观地表现视觉真实的愿望。当有人要他画宗教画中的天使时,他一口回绝,说他无法画出一个他从未见过的长翅膀的人。因为库尔贝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像他宣言所说的,“我的心愿全然不是要达到为艺术而艺术那个无益的目标,„„要按照我的所见来表达我们时代的风格、思想、面貌,不仅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人,总之,要创造活生生的艺术这才是我的目标”。正因此,库尔贝在《筛谷的妇女》中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他所常见到的农村妇女劳动的景象,表现了劳动者特有的健康的美。

舞蹈(油画,260厘米×389.9厘米,19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马蒂斯(法国)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勒•卡图镇,年轻时曾从事法律工作。有一次生病住院,闲来无事读了一本绘画方面的书,使他对美术产生了兴趣,遂立志终身从事美术,这年他21岁。1891年马蒂斯考入巴黎朱理安学院,1895年成为当时著名象征主义画家摩罗的学生。

马蒂斯的艺术主要植根于后印象派,不过经过几个复杂的演变之后,马蒂斯彻底脱离了后印象派,但他更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从1904年开始,马蒂斯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强烈的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他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传统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手段被他弃置一边,只是在构图上还显示出有秩序的现实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蒂斯又开始了对日本绘画和非洲艺术、阿拉伯图案的借鉴,这使他的艺术日益个人化。马蒂斯不仅把东方的技法(毛笔画)发展到他的创作中来,还利用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地舞动着。据说,马蒂斯的这个主题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瓶画和民间舞蹈。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教育

亦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通过美的教育而使人性发展和完善的活动。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而逐步培养人的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是非观、爱憎观,从而净化人的心灵;逐步培养和提高人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在没有任何强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最终达到人性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自然和艺术领域,还应包括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培养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西方,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开始注意倡导审美教育;在近代,对审美教育给予极大关注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J.C.F.Schiller,1759—1805),他认为要把人性从自私和腐化中拯救出来,使人的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又称理性冲动)协调一致,使不合理的社会变成合理的社会,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教育并非获得人性解放的最终条件,而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审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审美鉴赏力

是指人的一种历史地形成的鉴别、认识和评价现实现象和艺术品之美丑的能力,亦称审美判断力。它是审美主体(人)通过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而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差异。从社会性的角度说,任何主体的审美鉴赏力都是受到一定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制约,因而具有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主体的生活经验不同、审美修养的不同,审美鉴赏力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它既是依赖于个人审美趣味的单独判断,同时又普遍有效。德国美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把它归于“先天共通感”。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共同的审美鉴赏力是同一社会关系的产物。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但依赖于直接鉴赏经典艺术品,而且还依赖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真伪、美丑观念。

3、美术分类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以自然和人造材料,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美术。为了更好地理解美术,人们做出了各种努力。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与表演、诗歌、文学、音乐等艺术并列。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于是,人们又根据各个艺术门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而把美术划分在“空间艺术”的范畴之内。

由于美术既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又是流动的文化精神形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现象、美术形态和美术门类,同时,美术的创作和鉴赏又是复杂而开放的,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本质上说,任何关于美术的定义、概念和理论都是不完整的,只是我们理解美术的参照。

四、小结

(一)本课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应把握住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如何进行美术鉴赏上下功夫。

7.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篇七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美术教材;多媒体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高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会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然而,当前的美术欣赏课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表现在:

1.教材内容过于僵化,体系陈旧,对于美术常识和门类都只做了非常简单的介绍,然后简单带过了一些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的作品,知识面显得非常狭窄,而且内容也不够有新意,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非常明显。

2.教学方法呆板,而不够灵活,目前许多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是非常单一和枯燥的。

3.教学的设施依然很落后。科技的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多数高职学校的美术鉴赏课因学校的状况而决定了多媒体技术不能有效的使用。

4.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较差。因为我国目前还是实行的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们很少接受到系统的正规的美术教育,大多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课程多半都是抱着轻视消遣的心情来的,这种轻视的态度对于美术的学习无疑是一种阻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要选好紧跟高职时代的专业性教材,并做到不断更新

对于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教师应有绝对的话语权,选一些能跟上时代的教材对于高职的美术鉴赏课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无论是传统的美术还是现代的美术,无论是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在选择时都要兼顾,能使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二、将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美术鉴赏课在高职学校中占用的课时通常是比较少的,可是需要讲授的内容却是很多的,例如门类就包括了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等等,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横跨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从地域上来说更是涉及到世界各地。所以多媒体的大容量和强大的综合功能性就可以很好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它可以同时以音乐、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将知识进行生动完整的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当然,教师们也要加强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对于幻灯片等一些基本的影音软件也要熟练的使用,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来得轻松有趣,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加深对于美术鉴赏的理解。

三、教学实际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鉴赏氛围

在美术鉴赏课中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耐心阅读教材,大胆讨论发言,发表鉴赏演说等。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鉴赏课上,我们不要以师者自居,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鉴赏课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鉴赏演说,成为一个个的美术鉴赏家

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语言匮乏现象。面对艺术作品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力不从心,要么用“靓啊”,“好啊”“中意啊”等几个词语来涵盖各种复杂的感受。如对《溪山行旅图》的描述多数都说:前面一座山,后面一座山,中间有条瀑布;对此画的感受一个同学只能说一个词或少数几个词语:雄伟、高大、险峻、宁静、神秘等,较少有完整的回答。语言到此为止,只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使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开展艰难。这样美术鉴赏便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固然与语文水平、审美水平以及地方性口语习惯的困扰等因素有关,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理解的表达能力,是能够克服这一困难的。美术教师要善于从分析性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空间、形状、比例、肌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词汇培养,鼓励他们主动地发表个性化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多角度的审美评价。

五、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对鉴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鉴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二)鉴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鉴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三)鉴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鉴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四)鉴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五)鉴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8.影视鉴赏作业 篇八

1、影视简介及感受

(1)龙门飞甲

明宪宗年间,宦官弄权,滥杀贤臣。侠客周淮安(李连杰饰)在营救忠良行动中,终将恶贯满盈的东厂提督曹少钦一剑毙命,引来西厂督主雨化田(陈坤饰)祭出天下格杀令。周淮安等人一路亡命到嘉峪关的龙门,消失于铺天盖地的黑沙暴中。尘销风散后,西厂密探、鞑靼商队等江湖各路人马,再度投宿于龙门客栈这家大漠黑店。

三年前曾毁于大火的龙门客栈里,当年的风骚老板娘金镶玉早已神祕失踪,只剩逃过火劫的伙计们重起炉灶,痴等老板娘回来。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边关客栈,再次因缘际会地风起云涌:神秘剑客胡中玉的容貌,为何与雨化田如此相似?对客栈密道了若指掌的吹笛女子凌雁秋(周迅饰),难道就是金镶玉本人?就在由雨化田亲率的西厂追兵赶来之际,地平线突刮起数条龙卷奇风,周淮安横空飞出,欲与雨化田一决生死。大漠风烟间,一场天地变色的正邪之战,即将展开„„

这部电影我是第二次看,第一次是在淮安的瀚城广场电影院看的,当时是戴3D眼镜看的,是我看的第一步3D电影,效果不要太好,太真实了,感觉就在我的面前打斗,尤其是周淮安与东厂的公公打斗的过程中感觉剑是冲向我来的,那个木桩感觉就要冲出荧屏,我好多次都被吓的闭上眼睛,有时还吓的尖叫。课上播放的,虽然没戴眼镜,可是效果和戴眼镜的效果一样,同样很逼真,我又认真的看了一遍。

(2)战马

影片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1914年,一战爆发,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为前线运送军火物资。阿尔伯特和他心爱的马不得不分离。尽管身处在这凄凉的战壕,乔伊的勇气感动了它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它能够寻找到温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内心却惦记着它的小主人阿尔伯特。

天才导演第一次使用数码剪辑技术制作的大片,剧情场面配乐均近乎完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欢离合与人性固有的善恶美丑...只是叠加在一起,有一点过度煽情...片中有两处颇有感触!

一、德军看见孙女漂亮而起歹意,爷爷却用一句话将德军歪念尽扫如云!(而此时我却是为德军大大褒扬,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兽„„其间缘由看客心中自明)

二、两军阵前为救战马而出战壕,反应出人性比生命更重要(战争归战争,人性本人性,虽然我们敌对,面对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在挣扎着,我不能见死不救,这就是人性)看点很多感慨更多,希望我们社会也多点人性!

2、中外电影的差别

看电影我想是当今众多人选择的娱乐方式之一,那么面对中外铺天盖地的电影,有些人喜欢中国化的电影;有些人则亲莱外国式的电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爱好呢?我想归根结底还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中外电影之间的悬殊吧!

首先中外电影之差别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中国电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主张真善美,弘扬人间正义,主张英雄本色,体现和谐理念。无

论故事情节怎样曲折复杂,最终的结果终究是邪不压正,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邪恶。同时侧重于善与恶之间的鲜明对比,好人好到近乎成圣人,坏人坏到最大恶疾,电影突显善的思想,激发观众向善的一方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结尾多以喜剧结尾,悲剧的电影少之又少,就连元朝关汉卿写的悲剧《窦娥冤》,表面上看窦娥被恶人张驴陷害致死是场悲剧,但实质上最终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洗冤昭雪,坏人最终坏有坏报,还是以喜剧为结尾。中国人向来都主张善始善终,所以中国电影以喜剧结尾也是合乎情理,符合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龙门飞甲最后的结局也是美好的,虽然没得到金子,但至少每个人都很平安,周淮安也去追寻了自己的幸福。。。

外国电影却不偏重这样的嗜好。电影的结尾多是按照故事发展规律来安排。比如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剧中男主角杰克最终冻死在冰海里,这是符合故事发展的情理的。悲剧倒是也有悲剧的好处,相反如果杰克最终和露丝得救,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反而起不到巨大的震撼作用。同时外国电影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多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更多的是突显人性,引发人的思考,对人性更进一步的探索,而中国电影多侧重于对人生的探讨。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中男主角因被人诬陷犯杀妻罪而致狱,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男主角最终会被洗清冤枉,获得自由,法律的地位得以昭显和维护,然而这部电影却让中国人大吃一惊,法律不但没有发挥它应有分作用,反而成为了某些有权势的人贪污受贿的工具,影片更强调的是人的力量,肖申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挖出的地下通道,象征着穿越黑暗迈向光明和自由之路,赞美的是人的执著和毅力以及对自由的崇望往往能使其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获得新生。战马最后的结局也生发我们的思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阿尔伯特与乔伊,最终他们是否能够再次相逢呢?留下了悬念。。。

中外电影在意识形态的不同还表现在动作片上。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武术风”,中国武打片电影自然要吸取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你所看到的国产动作片自然少不了“真功夫”。外国电影(主要指欧美国家)则学不来这样的“武术经”,一方面他们的历史文化短,没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中国大大不同。西方国家更喜欢研发创造一些科研技术。

3、总结

9.音乐鉴赏作业 篇九

音乐,是快乐我们的精灵,而《放牛班的春天》,实际上可以看成一部有关这个精灵的史诗。纸上蝌蚪似的音符,经过马修老师的指点,慢慢地开启了“放牛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在他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有着如诗般的纯洁天真,他包容他们的错失,鼓励他们勇敢地证明自己,把他们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起了一只合唱团。“天使般面孔”的莫杭治(Pierre Morhange)就是此时被发掘出来,逐渐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并以此为奋斗,最终成了世界知名的音乐家。

音乐可以消弭一切,严肃紧张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变暴躁的校长,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童趣大发的玩起纸飞机;音乐也可以让人为之倾注一生,马修老师被辞退后,没有追求名利,一直与音乐为伴,平静的度过了后半生。

贯穿整个影片的,都是孩子们稚嫩清澈的歌声。一曲曲听下来,使人心生愉悦,似身临如画美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小径蜿蜒、枫叶红澄、海波荡漾、翠鸟轻翔,一时间,恍惚中满是轻快温馨。

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是因为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美好。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和尊严,再没有调皮捣蛋,再没有恶作剧。阳光般髅牡囊舴崛岬氐吹幼潘钦诔沙さ男⌒⌒牧椋哺谋淞怂嵌允澜纭⑺撕妥约旱目捶ǎ强几惺艿桨透冻龅奈按罅α浚泊哟擞辛艘桓稣感碌娜松?

让观众醉心的,除了老师和学生这样人皆有之的情结,相当多的人更爱片中的音乐,有网友写到:几首插曲好美,犹如天籁涤荡心灵;少年梦一样纯净的嗓音在柔和的和音衬托下突兀而起,整个宇宙在瞬间都沉静了,福音降临,问题少年们心中原本涌动着比常人更多的激情与期望。

音乐是本片的主题。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早在2002年9月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与Coulais制作本片的音乐部份,克里斯托弗希望尽量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最终他们二人为电影合力创作了多首歌曲。

此后的市场反应证明了他们的成功。此片于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一个月时间已经有近600多万人进入影院,创造了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并最终成为2004年法国电影票房冠军,角逐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意味着什么呢?一部没有美女、暴力、动作、凶杀和任何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用唤起心灵的共鸣来获得成功的。

这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片”,音乐是本片的主题,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在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策划本片的音乐部份,这部片子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

电影由于声话并茂,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具有现场感的真是艺术,而现场中各种声音的真实,来源于它们的生活化、性格化。每个孩子都有着如诗般的纯洁天真,他们勇敢地证明自己。这才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欲望有着动力有着缺点有着成长。马修老师把他们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起了一只合唱团。贯穿整个影片的,都是孩子们稚嫩清澈的歌声,似身临如画美景。影片中孩子们由最初的自己孤独的自唱到合唱团一起唱,由孤独寂寞的不敢高声到勇敢的表现着自己,由声音的跑调到合唱出连公爵夫人都赞叹的美妙歌声。他们的歌声表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在组成合唱团之前,音乐压抑、舒缓,可是当合唱团成立以后,音乐开始欢快,开始充满了情感。“放牛班”才真正有了春天,“池塘畔

底”才有了些许生机。

影片开始时两位友人回顾过去时,音乐很轻很惬意,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过去,而随着回到过去,音乐随之加强。当莫翰奇离开合唱团时,音乐变得缓慢,甚至有些压抑,伴随着雨声,表现莫翰奇内心的惆怅。当他回到合唱团,尤其是马修老师在指点他,在训练发生时,没有一句台词,却伴随着音乐画面在不停的切换,人物也由懒散、害怕转变成乐观积极。尤其是在公爵夫人来参观时,重新让莫翰奇回到队伍中,回复他的独唱部分,我们也从歌声中、从眼神中读到了渴望。正如马修老师说:我突然领悟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对他的肯定。正是声音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为画面增加了活力。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和尊严,再没有调皮捣蛋,再没有恶作剧。阳光般明媚的音符,轻柔地荡涤着他们正在成长的小小心灵,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他们开始感受到爱和付出的伟大力量,也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也使得严肃紧张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变暴躁的校长,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童趣大发的玩起纸飞机。故事是由一本50多年前的日记与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回忆开始.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了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他要面对的是满课堂的问题学生,几位与他一样善良但无计可施的老师,还有一位唯利是图残暴的校长.在看似麻烦的局面下,马修一音乐的手法,在校成立了和唱团,最终唤醒了孩子们善良天真的本性,阳光第一次光顾这所外号叫“水池底部”的学校,虽然最后马修被迫离开了学校,但留下了那本不为人知的日记,两位老者便是当年唱着圣歌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故事片,但通篇欣赏下了,它更像是一部音乐片,一部未经污染充满爱与温暖的童话.<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光这个名字就起的明媚而灿烂,没当念起,总能个人的嘴角带来一抹欣慰的微笑.据说导演拍摄的灵感来源于他10岁那年打开他心灵之们的一部音乐剧.如今电影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也许正是导演十几年来想说的.不错,整部电影最为完美之处便是通篇穿插着宛如天籁的童声合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唯美的歌声,这部电影将失去多少光环.童声合唱纯净犹如来自天堂的歌声,仿佛那是天使的咏叹调,仿佛是一首悠扬的诗歌.所有合唱都配有绝美的歌词“在回旋的风中转向,展开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寻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驿动的梦,我的心燃起,骤然飞舞飘离大地”那返朴归真真挚的感情,组成世俗中神圣的歌唱,道出了希望与光明,那天真的欢快有如一泓清澈的泉水,从口中缓缓道出.圣洁的音乐,让我们渐渐懂得了宽容,乐观,仁爱.电影因音乐而精彩,在电影上映后,电影中的歌者---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举行了世界巡演,使人们重新发现那些经典的音乐形式,原来音乐亦是一中抚平心灵伤口的良药.那纯洁的歌声,更是使世界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除此之外,影片中不断出现的马修老师的内心独白,让人们不断的认为这个故事仿佛真的发生过,在50多年前的乡村,真的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几位老师,一所古老的学校,以及一位为音乐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善良的马修.音乐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在合唱团的歌声中,一切开是慢慢转变.春天光顾的校园里,孩子们依然顽皮淘气,却增添了乐观与友爱,清澈如水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信任.校长依然

上一篇: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