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规划设计论文(10篇)
1.水利规划设计论文 篇一
水 利 部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总设[2004]122号
签发:段红东
关于报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督查报告的函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
受贵局委托,我院组织专家成立了督查组,于2004年11月21日至2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对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设计督查工作。现将督查报告报送贵局,供参考。附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
设计督查报告
受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的委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专家成立督查组,于2004年11月21日至2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对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设计院)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总体可研)进行了现场设计督查工作。
参加设计督查工作的有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长江设计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督查组听取了长江设计院关于总体可研设计工作的汇报,并分专业以座谈会的形式针对本次督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讨论。现将设计督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督查范围和内容
本次设计督查的范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阶段的勘测设计工作(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设计督查的主要内容为:
1、总体可研报告编制的进展情况。
2、长江设计院勘察设计力量的组织安排。
3、勘察设计工作进度安排。检查设计进度计划、保证进度按计划进行的措施及存在问题。
4、中间成果的设计质量。检查设计大纲和中间成果是否达到有关规程规范所规定的深度要求,是否与已审批的有关成果相符合,以及是否存在设计缺、漏项等问题。
二、勘测设计工作组织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为总体可研的责任单位,长江设计院为总体可研编制的技术总负责单位。在各省、市设计单位承担的各单项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各单项工程设计深度和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后,汇总编制总体可研。为保证总体可研的顺利开展,长江委和长江设计院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大纲(代任务书)》(简称工作大纲),对总体可研的编制原则、工作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内容、工作分工及组织关系、成果体系、进度控制及经费计划提出了原则意见和要求。水规总院于2004年8月4日至5日对该工作大纲进行了审查,并将审查意见上报水利部。长江设计院在对《工作大纲》做了修改、完善后将《工作大纲》印发有关设计单位作为工作依据。为保证总体可研成果设计质量,并促使总体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顺利开展,长江设计院在《工作大纲》的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方案》,对工作内容、技术标准、组织分工作了进一步明确。2004年9月2日,长江委在武汉召开会议对总体可研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9月17日至18日,长江委又主持召开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与水土保持总体方案报告书编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有关工作,明确了任务、进度、职责及技术要求。
由于总体可研报告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长江设计院调动了全院资源,特别在人员组织上进行了落实,在项目管理与专业分工相结合的矩阵式组织构架下,由院长任项目负责人,副院长任项目设总,并配备了多名专业总工,同时,将任务按专业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篇章和专业附件及技术专题的责任单位与责任人,各专业也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校审人员与主要设计人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完成总体可研工作,目前约有五百人参加了总体可研的编制工作,参与报告汇编的人员超过百人,并已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
三、勘测设计计划安排
按照《工作大纲》安排,长江设计院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主要工作控制进度为:
(一)已完成的单项可研工作,根据审查意见于7月至9月进行修改完善,按统一要求报送长江设计院。
(二)未完成的单项可研工作于10月中旬完成,按统一要求报送长江设计院。
(三)各项专题研究于11月底完成。
(四)总体可研报告于12月15日完成初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
四、工作进展情况
长江设计院为保证总体可研按期完成,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许多必要措施,完成了大量工作,总体可研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下:
(一)各分段(项)可研完成情况
1、水源工程
(1)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
长江设计院承担的丹江口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可研和初设工作均已完成,其中可研报告已经水规总院审查和中咨公司评估,初设也已经过水规总院审查,目前正在按可研的批复意见对初设进行修改,水规总院正准备向国家发改委上报概算复核文件。
(2)丹江口水库移民安臵规划
长江设计院在去年完成丹江口水库移民安臵实物指标调查报告和建设征地框架报告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进行了安臵规划设计工作。此外,按照水利部要求,组织人员赴库区对部分实物指标进行了抽样复核,编制完成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水库淹没实物指标抽样复核报告》。目前,长江设计院组织各专业相关人员集中办公,进行报告汇总及统稿工作,已完成丹江口水库移民安臵规划报告初稿并已经院内和长江委评审。
(3)陶岔渠首枢纽
长江设计院承担的陶岔渠首枢纽设计工作,重点对枢纽原址加高和移址重建两方案进行了比选,目前已完成可研阶段工作。
2、输水工程
(1)总干渠北京段
北京市院已完成可研及初设报告编制,并已经水规总院审查和发改委的概算复核,水规总院正在办理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2)天津干线 天津市院完成的可研报告(送审稿)经水规总院初审后,设计方案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3)总干渠石家庄~北拒马河段
河北省一院编制的可研及初设报告已经过水规总院审查,并经发改委审批,水规总院正在办理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4)总干渠漳河北~古运河段
河北省二院和一院共同编制的可研报告已经过水规总院审查,尚未完成审批程序。
(5)穿漳河工程
长江设计院已完成可研设计,成果将汇入总体可研报告。(6)总干渠黄河北~漳河南段
河南省院编制的可研报告已经水规总院审查,审查意见已上报水利部。总干渠穿焦作矿区段专题报告已经水规总院初审,需要补充完善,进一步深入比选确定。
(7)穿黄河工程
长江设计院和黄委设计院穿黄河工程联合项目组共同编制的可研报告已通过水规总院审查和中咨公司评估;初设报告已经水规总院审查,联合项目组按照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补充,修改后的初设报告已于2004年8月上报,目前正在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概算复核。
(8)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段
河南省院承担的可研工作基本完成,报告尚未正式提交长江设计院。
(9)总干渠陶岔~沙河南段
长江设计院承担的可研设计已本完成,工作成果将汇入总体可研报告。
3、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1)兴隆水利枢纽
受湖北省委托,由长江设计院编制的可研报告经过水规总院初审后,按照初审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补充,并于近日通过水规总院复审。
(2)引江济汉工程
湖北省院已完成可研报告并提交长江设计院。(3)航道整治和闸站改造工程
航道整治可研已完成初稿;闸站改造工程可研设计工作尚在进行,需加快进度。
(二)相关专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1、丹江口水库移民安臵规划
长江设计院在完成丹江口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后,又进行了农村移民区内安臵及外迁安臵规划、城(集)镇规划、工业企业迁建规划、专业项目复建规划、库区15片防护区的勘察设计等工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目前已编制完成了《丹江口水库移民安臵规划报告》初稿,并经过院内和长江委评审。
2、工程管理专题
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体制、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及管理设施等内容的方案研究,并多次与项目法人交换意见,预计11月底完成专题报告编制。
3、丹江口水库分期蓄水专题
根据水利部安排,长江设计院正在开展丹江口水库分期蓄水研究论证工作。经过反复讨论,已拟定工作大纲,明确了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目前已有初步成果,正在进行复核、汇总,预计11月底完成报告编制。
4、洪水影响评价
根据水利部要求,本阶段对有关河渠交叉建筑物应开展洪水影响评价工作。为此,长江设计院在总体可研工作大纲中已作出明确安排,要求各单位在提交分段(项)可研资料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长江设计院将对各段(项)洪水影响评价成果进行汇总,作为总体可研报告附件一并上报。目前,分段(项)成果资料正在收集。其中,穿黄河工程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已由联合项目组编制完成,并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穿漳河工程洪水影响评价在部调水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已委托天津院开展,预计在本月完成二维数模的计算分析工作。
5、其他专题
长江设计院开展的专题研究工作还有《总干渠水力学及调度专题报告》、《冰期输水研究专题报告》等。目前均已完成工作大纲编制,并开展了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正在根据拟定的工作技术线路开展研究和报告编制工作。
(三)有关部门要求的专题工作情况
1、地质灾害评估及矿产资源压覆调查
根据国土资源部要求,总体可研中应附地质灾害评估及矿产资源压覆调查报告。为此,长江设计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落实。在分段可研中若已进行该项工作,则要求尽快提供相关资料;若未开展工作,则要求尽快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完成。长江设计院将对有关成果进行汇总,作为总体可研报告附件一并上报。
2、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可研阶段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前,各单位已基本完成分段(项)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将根据有关编制规程,对成果进行整编汇总,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查审批。
截止目前,已有5个分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过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已经审查但尚未批复的分项工程有漳河北至古运河段、兴隆水利枢纽工程,还有6个分段或单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在编制中。
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共列七个专题研究报告,其中1个专题研究报告已于11月22日至23日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审查,4个专题研究报告目前已完成初稿,2个专题研究报告计划于11月底完成初稿。
3、文物保护专题
长江设计院于2004年7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工作大纲》,并通过水规总院审查。根据丹江口水库文物保护工作需要,长江委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和工作组,两个工作组已分赴湖北和河南省开展文物的核查及确认工作。目前,长江设计院已完成单价分析报告,库区文物保护专题报告预计于12月完成;总干渠沿线文物调查工作由相关省市负责、长江设计院汇总编制专题报告,目前该项工作尚未完成。
(四)总体可研报告编制
长江设计院在总体可研工作大纲基础上,要求各专业分别编制了专业设计大纲,对设计条件、技术标准、工作路线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总报告及专业附件目录作了分解和细化,主报告各章节层次编目已确定,专业大纲、编写内容也已确定,报告体系构架已完成。此外,各专业对各省、市设计院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认真清理,为总体可研报告编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据长江设计院介绍,总体可研编制工作中的最大问题是收集各分段设计资料困难。各有关设计院出于对经费、设计招标等问题的顾虑,未能按要求提供资料,长江设计院希望尽快予以协调解决,除需各单位尽可能提供完整的分段(项)设计资料外,长江设计院在报告编制过程中,还可能需要有关单位对设计工作进行调整、补充;另外,报告附图需要各单位按照统一编目印制。从资料收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看,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困难可能会更大。
在督查过程中,督查组分专业与长江设计院的主要设计人员就可研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总体可研编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一)水文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阶段采用的径流系列为1956-1998年,部分单项工程设计中将径流系列延长到2000年,经复核径流成果变化不大,本阶段仍可采用原径流系列和成果。初设阶段应提出兴隆枢纽的天然径流成果。
2、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初步设计、兴隆枢纽可行性研究均已进行过审查,有关水文成果已基本确定;汉江中下游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部分闸站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已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议长江设计院及时了解水文分析计算情况,并对各单位的相关水文成果进行协调。
3、设计洪水及设计洪水位
(1)穿黄工程段,当沁河遇20年一遇以上的大洪水时其右岸堤防可能溃决,并将向新、老蟒河分流,新、老蟒河的设计洪水及设计洪水位的分析计算应考虑沁河分流的影响。
(2)对漳河、拒马河等省(市)界河流的设计洪水及设计洪水位成果或各设计单位交界断面的设计洪水及设计洪水位成果,应重点进行检查和协调,其成果应与洪水影响评价中的成果一致。
(3)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在总干渠分段设计的过程中,曾对本省市的暴雨洪水查算图表进行了复核,总体可研报告中应对这部分工作予以反映。
(4)对于较常遇的设计洪水,由24小时暴雨推求设计洪水,其暴雨历时可能偏短,建议采用3日暴雨复核有关成果。
(5)建议根据河流或河沟的实际情况,结合水工建筑物布臵,进一步复核检查工程前后有关断面的设计洪水位成果,对于设计洪水位差异较大的断面,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商有关设计单位进行合理调整。
(6)总干渠沿线穿越的大小河流众多,设计断面附近大多缺少实测水文资料,水文计算时资料条件差、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设计难度。对于设计洪水、设计洪水位、壅水高度等计算成果,应从计算方法、计算条件、采用参数等方面对计算成果作进一步的合理性检查。
4、冲刷深度
(1)建议根据有关河段的实际情况,分析检查含沙量取值、河床质粒径确定方法、计算参数等的合理性,对冲刷深度分析计算成果进一步复核。
(2)对于引江济汉进水口长江河段,水文专业可只分析天然情况的断面冲刷深度。
5、建议在分析黄河以北冰情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总干渠输水情况,研究冰情对工程输水的影响并在总体可研中提出处理措施。
6、受水文资料条件、人类活动和河道断面冲淤变化等影响,分析计算的水文成果有一定的误差,有关专业在使用水文成果时宜留有适当余地。
(二)规划
1、目前汇总单位收集的有关基础资料尚不齐全,承担各分段可研报告的设计院对设计标准理解不同,有些设计原则不统一,导致单项可研中部分设计成果之间不协调。各省设计院未参与总体可研工程规划部分的编制工作,总体可研报告汇总时,存在各段成果难以协调的情况,如:河流交叉建筑物及左岸排水建筑物断面尺寸设计规模把握标准不一;分段可研报告对渠线进行了局部调整,分段桩号与长江设计院原总体设计成果差异较大;长江设计院采用的汉江中下游需水预测成果与湖北省勘测设计院采用的预测成果有较大出入。建议有关部门会同长江设计院进一步协调有关成果。
2、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丹江口水库调度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说明80年代以来汉江连续枯水段及上游引江济渭工程实施后对可调水量的影响。
3、各设计单位对总干渠分段流量设计原则不够一致,部分渠段设计流量已进行了调整。建议进一步复核优化总干渠各分段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并明确流量变化断面位臵确定原则。
4、汇总单位尚未收集到河南省各分水口门供水资料,建议进一步收集各分水口门供水范围、供水量资料,在各分水口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供水过程线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复核各分水口门规模。
5、与总干渠原总体设计相比,各分段可研报告中在总干渠上新增了较多移民安臵生产桥,且生产桥设计方案不明确,对总干渠设计糙率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分析其对设计糙率的影响,进一步复核设计水面线。
6、由于总干渠局部渠线进行了调整,各省设计院在长江设计院原水头分配的基础上对部分渠段的设计水头也进行了适当调整,但仍存在局部水头分配调整不合理的现象。建议汇总时对总干渠全线水头分配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协调总干渠断面尺寸,复核全线设计水面线和加大流量水面线。
7、长江设计院对各分段可研报告中总干渠所有倒虹吸出口设控制闸门有不同意见,认为应进一步研究该闸门设臵的必要性及与总干渠定水位调度运用的关系。建议进一步研究总干渠调度运行方式,复核总干渠控制性工程(节制闸、分水口门、退水闸)总体布臵方案的合理性,并研究提出控制性工程正常运用设计水位及非正常运行工况特征水位,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8、由于洪水影响评价由不同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各设计单位洪水影响评价内容、工程影响评价范围及减免影响的工程措施等方面把握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其工程投资难以按同等深度计入总体可研总投资中。建议进一步加快洪水影响评价工作。
(三)工程地质
1、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勘察报告应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前提下,采用整编的形式提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勘察报告。
2、建议在总体可研中对全线渠道或建筑物地基依据规程规范要求对工程地质条件或结论予以复核。
3、对各比较线路应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就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推荐意见。
4、资料收集
(1)石家庄至漳河段缺少附表集,绝大部分交叉建筑物没有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没有天然建筑材料料场平面图和典型剖面图及综合图表等资料。应加快混凝土骨料碱活性控制试验工作。
(2)有的地段收集的是分段可研审查前的资料,建议使用分段可研审查后的资料。
(3)河北古运河~邢石界段长约60km,没有收集到勘察资料,建议补充。(4)大部分文字报告及图件表格等没有电子文档,建议补充。
(四)工程总布臵及主要建筑物
1、对已经审查批准的有关设计标准和统一规定,可作为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的设计依据。
2、在总体可研中应按可研阶段设计深度要求,对陶岔渠首枢纽、潮河段渠线等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的选线(选址)补充完善;焦作矿区段渠线虽涉及的问题较复杂,但汇总时仍应提出推荐方案,以利控制投资或下阶段继续比选。
3、建议修订完善总干渠总体布臵设计原则。陶岔枢纽建筑物选型、天津干线输水型式,均需通过方案比选后确定。
4、对黄河以南各河渠交叉建筑物的选址、选型都应进行方案比选;位于不良地质段的渠道及建筑物基础处理方案,应按地质成果论证其合理性;需进行模型试验验证的建筑物,应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5、控制建筑物、穿铁路、公路及渠渠交叉建筑物的位臵、数量、设臵必要性及相应规模、标准和型式等,应按统一要求进行核实。穿铁路建筑物的型式、位臵及设计方案应附有铁路部门的书面意见。
6、对与工程量、投资和工程调度运用关系密切的专题,应加快进度,并能为设计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和措施建议,包括冰期输水、不良地质段基础处理、总干渠调度运用原则、输水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等。
(五)电工
有关供电、监控、通信三个总体可研专题的主要设计内容已基本完成,总体可研设计阶段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总干渠供电系统北京段、天津段的设计方案应经综合比选尽早研究拟定,所在地区电源基础资料及引接方案需尽早落实。应对河北、河南段35KV中心开关站的布设位臵、电源引接点(含引接线路)及供电变电站位臵和数量等应进行复核。
2、总体可研专题设计中应包含京石段应急工程连接段相关设计内容。
3、由于工程管理专题尚未完成,目前供电、监控、通信三个专题与工程管理难免有脱节之处,应根据工程管理机构设臵方案、运行及管理功能要求、各管理机构设臵地点及监控通信实际需求等基础设计条件,复核供电、监控及通信系统网络方案(含拟定通信路径)和设备配臵等相关内容的适应性。
4、为满足全线自动化动态调节控制需求,应考虑全线自动控制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在此基础上运行监控软件的统筹配臵。
(六)金属结构
1、金属结构专业的总体可研设计工作进度与计划安排基本协调一致,同步进行。目前,由于各院设计成果提供的进度不尽一致,对总体可研报告的编制进度有一定影响。但金属结构专业不存在影响总体可研设计进度的控制性工作。
2、从中间成果看,总体可研的设计原则基本合适,总体布臵及闸门和启闭机型式的初步选用原则基本适宜,金属结构的防腐蚀和防冰冻的设计原则较为合理,但各院的成果略有差异。下一步工作中应注意和需要修改调整的工作内容:
(1)部分金属结构的布臵方案应根据水工总体布臵和规划的要求作进一步调整。
(2)进一步复核设计水头、闸门孔口尺寸等基本设计参数。(3)应加强设计工作中各院之间和设计院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以保证设计进度和质量。
(七)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组织设计应注意与其它专业的协调配合,以保证提交资料和设计成果的准确性。
2、对永临结合的可能性如对外交通和施工供电等应统筹考虑。
3、施工占地应按分类统计汇总,特别是弃碴场地的规划布臵。各类施工占地原则上均为临时占地。
4、施工总工期应按2010年通水安排。交叉建筑物先行施工,渠道工程不控制工期,可按土方挖填平衡需求分批分段施工。考虑工程庞大,应留出足够尾工工期和全线通水调试时间。
(八)工程管理
1、目前长江设计院正在对全线的工程管理进行专题研究,鉴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作为跨流域、跨地区的长距离调水工程,工程建管体制较为复杂。建议有关部门对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汉江中下游工程的建管体制、机构设臵、管理范围等提出明确意见,明确管理设计的外部条件,以便设计单位尽快提出工程管理设计。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批复文件应作为可研报告的附件。
2、建议本阶段结合总干渠调度运用专题研究,提出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实时调度运行方案、汉江中下游水资源调度原则。
3、建议根据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合理确定工程管理人员编制、管理占地和管理设施。
(九)工程占地
1、丹江口水库库区移民安臵规划已完成初步设计报告初稿,基本满足初步设计阶段深度要求。
2、总干渠工程占地由于相关设计单位提供资料的欠缺,给总体可研报告中工程占地处理专题的编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应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尽快提供编制总体可研必要的基础资料。
3、在编制总体可研时应对占压煤炭等资源和对企业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商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4、建议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具体情况,按照南建委第二次会议纪要,合理确定总干渠、水库淹没区、移民安臵区的土地补偿、安臵补助费倍数。
5、应对各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对各设计单位确定的占地范围、实物指标、安臵规划和投资估算等进行分析,并作必要的调整,以便使各设计单位在征地范围、实物指标、规划原则、安臵方案、补偿标准等方面协调、统一。
6、应加快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和汉江中下游文物保护规划工作,以满足总体可研编制的时间要求。
(十)水土保持
1、鉴于全线工程管理、左岸排水防护工程尚未确定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总体可研中统一协调工程管理区、左岸排水的水土保持设计、工程量与投资。
2、对已审但未将移民、文物保护水土保持费用纳入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单项工程,应在总体可研中一并考虑。
3、总体可研应考虑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估列投资。
4、鉴于主体工程对弃渣场表土剥离、临时堆放和防护未明确,水土保持方案应将此内容纳入总体方案,并将投资纳入总体方案估算中。
5、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应与主体工程投资估算保持一致。
(十一)环境影响评价
1、目前总体可研报告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的编写目录已完成,其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基本可行。环境影响评价篇章计划与总体可研报告同时完成,同时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的编制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正在按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后的评价大纲及其批复意见编写,并计划在总体可研报告完成一个月左右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及其专题报告。建议复核报告书与总体可研同步完成,以利于总体可研报告的审查和审批。
2、受工程设计进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单项(分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尚未完成,个别工程段环评报告的电子版和图件收集不全影响总体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的编制进度。建议有关部门督促环境影响报告书承担单位,尽快完成分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要求提交有关资料。
3、要保证总体环境影响报告书按期完成,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将有关工程设计成果提交环评单位,建议有关责任单位加强督办。
4、专题研究报告和单项工程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协作合作单位基本上为水利系统以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时间紧,任务重,在经费未落实的情况下,要垫支保证外协工作进度较为困难,建议有关主管单位加强协调工作,尽快落实环评工作经费,以确保工作进度。
5、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中汇总主要环境因子的预测评价与对策措施,加强运行期的环境监测,提出环境保护工程量。已审分段工程只列环保总估算表,细化未审查分段工程环保投资表。
6、建议对全线普遍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各分段工程环评报告书评价深度不够或未评价的,应在总体可研环评报告书中,按统一深度评价;对于各分段环评报告书中不易体现的环境内容应在总体环评报告书中统一考虑。
(十二)投资估算
1、同意工程总体可研投资估算的组成内容和表现形式。组成内容即总投资由水源工程投资、总干渠工程投资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投资三部分组成。表现形式即上述三部分工程投资由相关单项工程投资和分段工程投资组成。
2、在总体可研投资估算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已批准或审定工程的投资按审定数额计列,剩余工程按2002年主材价格进入工程单价并按2004年下半年价格水平补差计算投资。
3、供电、通信、监控、工程管理等专项工程应尽快明确现地部分与总体部分的接口,保证总体部分的投资不重复、不漏项。
(十三)其他建议
1、对照计划进度安排,目前总体进度已明显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关省、市设计单位未能按时全面提供有关成果和资料是进度滞后的主要原因,给总体可研编制带来很大困难。长江设计院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和加快工作进程,但从目前情况看,长江设计院要在今年底提出总体可研报告难度很大。建议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责任单位及技术总负责单位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督促各设计单位按要求尽快提供总体可研编制中所需的有关设计文件和基础资料,特别是电子文件,以提高效率,加快进度,确保按照规程规范要求的深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总体可研报告。为使总体可研报告内容统一、连贯、协调,建议长江设计院尽快商请各设计单位派员参与总体可研相关部分工作的调整、补充和修改。
2、为保证总体可研顺利通过部内审查,有关单位可对未完成审查的单项工程可研成果,以检查、督查或研讨等形式提前介入,以便减少可能发生的修改工作量,缩短编制及审查时间。建议长江设计院对黄河以南渠段的可研设计及时进行预审,使各段设计深度基本协调一致。
3、建议在总体可研中补充瀑河水库的有关规划设计及投资估算内容。
4、建议将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中有关连接段的设计内容汇入总体可研报告中。
5、建议将有关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单项工程的审查意见、评估意见、批复意见和各地区、部门的有关意见汇编成册作为总体可研报告的附件。
6、建议长江设计院抓紧落实总干渠沿线各段的地质灾害评估及矿产资源压覆调查工作。
7、建议进一步加快洪水影响评价及其审查工作,及时提出审查意见;并将各洪水影响评价审查意见中涉及到的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内容及投资估算一并纳入总体可研中。
8、建议尽快协调国家环保总局,确认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复核评价报告书成果体系。
南水北调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的各相关单位都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加大协调和提前介入的力度,加快工作进程,严把质量关,扎扎实实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编制工作,确保该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工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主题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可行性研究 设计 督查 函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4年11月26日印发
2.水利规划设计论文 篇二
2009年12月11日, 水利部在京组织召开了《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送审稿) 》 (简称《顶层设计》) 评审会, 水利部汪洪总工主持了会议。专家组听取了《顶层设计》编制组的汇报, 进行了认真讨论, 一致同意通过评审。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对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全局性、系统性问题意义重大, 对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保障良性运行等十分必要。《顶层设计》在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三大部分的基础上, 提出了“水利信息化保障、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环境、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资源共享服务和综合业务应用等5大体系”, 设计合理。《顶层设计》中提出的职能与域协同、业务应用与平台、运行支撑环境等方面的设计具有较好的可操作。《顶层设计》的颁布必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自“水利部网站”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1.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规划的研究意义
实现科学、高效、安全、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不但符合当前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各项政策方针,而且其能够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形成合理配套的田间灌排体系,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输水和排水能力,降低输水过程中损失,提高农田防洪排涝能力,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可以降低水资源浪费和水土资源流失危害,又可以有效节约农民进行灌溉农田费用,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通过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可有效降低在雨季内涝或者旱季缺水时造成农民受灾害侵犯程度,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促进作用。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应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可划分以下几种[1]:
首先,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工程,进行相关灌溉规划设计时,应在水利工程数量和布局上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耕地集中连片,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安全、有序、可持续性的发展。
其次,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应坚持继承性原则。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应考虑该地区前期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尽量保证工程结构和布局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功能更加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对存在问题部分通过系统分析,确定合理整改调整方案。
最后,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应坚持动态性原则。农田水利工程是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这就要求进行灌溉规划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动态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总之,应保持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刚柔兼济的原则。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及分析[2]
3.1规模前景预测
(1)应根据当地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发展要求,确立灌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作用,明确分析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关系,从而将灌区配套设施规模、灌区灌溉面积以及相关节水改造工程规模进行分析确定。
(2)结合当前实际耕地面积、规模,农作物耕作制度等条件,确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要求及后期使用潜能。
(3)根据当地水资源实际情况,结合水资源分布、总量以及使用状况等,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和规模,以满足农业生产所需。
3.2建设内容要求
(1)建设相关引水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及灌排渠道工程。重新对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进行更新改造、重建和续建,特别是对灌溉渠道进行节水改造,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2)对水闸、桥、涵等田间灌排工程配套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改造。重新对田间配套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特别是那些配套率和完好率均低于50%以下的建筑物应进行拆除重新建设,使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率提高到90%以上。
(3)对以新建塘坝、小水池窖、提水设施等为代表的水源工程进行建设或改造。对部分处于不达标状态的水源工程进行重新改造,加固除险,甚至拆除重建。
(4)改造或更新灌区泵站,特别是完好率低于50%的泵站内机电设备,应及时进行维护保养,甚至更新设备。
(5)建设相关排涝泵站。
3.3规划技术及实施方法
(1)规划灌溉前,进行相关设计时,应着重考虑该灌区建设成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确保其收益率;明确所需灌溉区域内水源面积占整体的比例,例如供水区供水量、农田需水量等,确保二者能够平衡;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节约水源作为其规划设计时始终贯穿的指导思想。
(2)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及时跟踪施工单位的建设进度,对部分需要整改的部位进行技术修改整合。同时在雨季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雨水储存工作,为后期旱期使用奠定基础。此外做好相关灌区输水管线建设、清淤、节水改造等工作,保持水流的畅通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以便灌区耕地需要用水时能够及时有效的通水。
(3)灌溉技术施工过程中,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应及早将后期问题标注,在进行灌溉过程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的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并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例如若灌区运转设备运行过程中转速降至规定使用速度1/2时,应予以拆除处理,若防涝设备运行不正常,同样予以拆除处理,且及时更换新设备。
4.灌溉规划实施运行的保障措施[3]
(1)在技术保障方面,应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应加强相关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技术方面研究力度,因地适宜,在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前提下,优先考虑应用成本低、可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强的技术。
(2)在资金保障方面,应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原则,以灌区当地政府及群众自筹方式为主,国家和地方资金扶持为辅,并通过引入外部资金等方式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建设实施。
(3)在组建相关实施部门机构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项目规划设计意见给予一定的法律支持,并由发改委、水利局、监察局以及财政局等为主要成员组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各部门协调合作,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建设实施。
5.小结
当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基石。因此,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前人实践经验和国外先进的水利灌溉设计技术,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进行规划设计,从而确保当地水资源保护、灌区农作物用水正常以及以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科]
【参考文献】
[1]热合曼*依米提.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No.06.
[2]顾红.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农业与技术(第34卷),2014,5(5).
4.农田水利规划 篇四
水资源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贮存形式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有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
农田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
液态水是土壤水的主要存在形态,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
吸湿水是土壤微粒的表面力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吸附于土粒表面的水分,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薄膜水:当吸湿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微粒只能吸附液态的水分子,在土粒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称为薄膜水,薄膜水达到最大值的含水率称为最大分子持水率。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
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2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旱作物田间允许平均最大含水率不应超过田间持水率,最小含水率不应小于凋萎系数。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土壤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
农田水分的消耗包括植株蒸腾、株间土壤蒸发、深层渗漏。
作物需水量影响因素: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灌水模数。
灌水方法一般可分为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漫灌)、喷灌、微灌。
渗流阶段分两个阶段:1自由渗流:当渠道渗水不受地下水影响时的渗流。2顶托渗流:当渠道渗水受地下水位的顶托影响时的渗流。
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运量与毛运量的比值称为渠系水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系数:农渠以下的水的利用系数叫做田间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 :田间所需的净流量与渠首引入流量的之比。
水力最优断面:在渠道比降、糙率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流量所需的最小断面叫水力最优断面。
实用经济断面:实际过程中存在的一组宽浅式的梯形断面,其水深和底宽有一个较广的选择范围以适应各种具体情况的需要,在此范围内又能基本上满足水力最优断面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断面称为实用经济断面。
灌溉取水方式: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取水。
地下水取水建筑物:垂直取水建筑物、水平取水建筑物、双向取水建筑物。
进水闸有两种方式:侧面引水、正面引水。
完整井:当管井穿透整个含水层时,称为完整井。
非完整井:管井穿透部分含水层时。
洪灾:因降雨过多,大量地面径流得不到及时宣泄,致使农田被淹没造成的灾害。涝灾:由于降雨超深部分在田间形成经流水层和低洼汇集的地面积水引起的。
渍害:由于雨后坡度较小的地区和低洼地,在排除地面积水后,地下水位过高,根系活动层
土壤含水率太大,通气不良,作物根系呼吸困难,甚至在缺氧情况下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土壤盐碱化:但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也高,由于潜水蒸发强度大,地下水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壤盐碱化。
地下水位临界深度:为了保证不致引起耕作层土壤盐碱化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控制地下水位的临界深度主要与当地土壤性质、地下水矿化度及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等因素有关。
排水措施: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生物排水。
大田蓄水能力:旱作物田块土层内部有限度的拦蓄雨水的能力。
排水沟深度确定:设计排水沟时,首先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排水农沟边坡稳定条件、施工难易等初步确定排水沟的深度,然后在确定相应的间距。
简答
1农田水分过多或不足的原因
过多的原因是降雨量过大,农田外地表径流侵入农田,出流不畅;不足的原因是降雨量不足,农田地表径流大量流失,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分大量渗漏,蒸发量过大。2影响入渗的因素: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等
3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以水分自表土的垂直入渗过程为例①取决于供水强度和土壤水的入渗能力②自由入渗过程:入渗初期降水或灌溉强度小于土壤入渗能力③有压非稳定入渗过程地表产生积水,土壤入渗能力呈递减过程④有压稳定入渗过程,土壤入渗能力是饱和入渗。
4、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的解决农田体系统一考虑,这一连续系统称为。
5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土壤因素是内因,决定蒸发量的根本原因,包括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色深和下垫面;气象因素是外因,是决定蒸发变化的条件,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次数和方式。
6各种灌水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畦灌主要适用于窄行距密植作物;沟灌明显的优点是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会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蒸发损失,适用于宽行距的中耕作物;淹灌主要适用于水稻;漫灌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方式,灌水均匀性差,水量浪费较大;喷灌的突出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是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缺点是初期投资大,运行维修费高,受风的影响大;微灌的优点是省水、节能、灌水均匀、增产、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可结合灌水进行施肥打药,缺点是出水孔小易被堵塞,对水质要求高。
7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类型:按各组成部分的可移动程度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半固定式;按压力来源分为机压式、自压式。
8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其优点概括为省水、省能、省地、省工、投资低、运行费用少、适应性强、操作便捷、管理和维修方便。
斗农渠规划布置:
要求:
1、便于配水,提高灌溉效率;
2、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的要求;
3、平整土地,修渠道,建筑物工程量最少;
4、平原区斗渠长3-5km,间距600-1200m。控制面积3000-5000亩。农渠长500-1000m,宽200-400m,控制面积200-600亩。
布置形式:
1、灌排相邻布置。斗、农渠相邻平行布置,适用于地形单一坡向,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
2、灌排相间布置。斗、农渠向两侧排水斗、农沟承接两侧的的排水。适用于地形平坦,或起伏不大的地区,一般灌渠布置在高处,排水沟布置在地处,与灌排相邻布置比,在保证田块一致的情况下,渠道、沟道的长度减少,但流量增加,由于田间斗、农沟、渠断面大多为标准形式,所以工程量减少一半。
续灌: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自始至终连续输水的渠道称为续灌渠道。优点:渠道流量小,渠道断面和建筑物的尺寸小,可减少工程量,节省占地和投资。缺点:灌水时间长,输水水量损失较大。
轮灌:同一级渠道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轮流输水的工作方式叫轮灌。优点:同时工作的渠道少,灌水集中,流量大可缩短输水时间,输水水量损失减少,有利于机动调配水量,提高灌水率。缺点:渠道流量大,渠道土方量和建筑物工程量较大,干旱季节影响用水单位均衡受益。
如何改良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除执行排涝、排渍标准外,还必须要求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达到改良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目的。在我国,防治盐碱化通常以地下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
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1、明沟排水:指在地面上挖沟或者利用天然沟道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面排水系统,把地上、地下和土壤中多余的水排走,既要能加速排出地面水,又要能降低地下水位,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暗管排水: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内铺设透水管道,形成一个封闭暗管排水系统。
3、竖井排水
4、生物排水。
排水系统的规划—排水方式:
1、水平(沟道)和垂直(或竖井)排水;2自流排水和抽水排水;
3、排涝和排渍;
4、地面截流沟和地下截流沟排水。
排水系统规划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尽量增加自流排水面积,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2、系统分级合理,长短合适,排水与行政区划相结合,以利于机耕和统一管理;
3、尽量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特别注意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保障排水流畅;
4、建筑物尽量集中,尽量减少减少交叉。
5、系统线路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做到“一直、二短、三安全”。
6、灌排配套,有排有灌,保证及时灌溉与排水。
排水口位置的选择:排水口的位置主要根据排水区内部地形和容泄区水文条件决定,排水口应在排水区的最低处或其附近,以便涝水易于集中;同时还要使排水口靠近容泄区水位低的位置,争取自排。由于平时和汛期排水区的内、外水位差呈现出各种情况,所以排水口的位置可以选择多处,排水口也可以有多个,以便于排泄和符合经济要求为准。另外,在确定排水口的位置时,还应考虑排水口是否会发生泥沙淤积,阻碍排水;排水口基础是否始于筑闸建站;抽排时排水口附近能否设置调蓄池等。
容泄区整治:主要目的:降低容泄区水位,改善排水区的排水条件。
5.水利规划设计论文 篇五
关键词:生态水利;环境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1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为满足人们需求,确保生态水域健康,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不只是采用传统建设理论,还要恢复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生态,时刻关注对河流生态性的修复。严格遵循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对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进而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
2.1生态水利工程内涵。水利工程在传统中是由水文、水力及结构力学等多个学科组成比较完整的工程力学体系。不仅对人类行为影响水域的程度提高关注程度,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有机结合环境工程及生态理论,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跨学科领域体系。
2.2生态水利工程分类.在实际中根据水利工程用途,可将生态水利工程分为农田及防洪水利工程两类,如小浪底是农田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是防洪水利工程。
2.3生态水利工程特点。生态水利工程所需建设经费较多,相对于普通水利工程,具有较长工期、较大建设规模及难度等特点,具有不确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与环境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对其的影响都很大,其相互作用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在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重视其不足之处并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其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使水域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制约,使水利工程与经济发展建立联系。
6.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六
2012年06月24日 11:31:40新华网
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陶叶)记者日前从水利部获悉,《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发改农经[2012]1618号文联合印发。《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是指导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初步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主要任务为: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二是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三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四是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主要任务为: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水利投融资等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河湖和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加强水利防灾减灾管理,健全水法规和水利规划体系。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加强成果推广与普及,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7.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 篇七
1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容
生态水利工程以水利工程为侧重, 同时包括水利工程和生态学两方面内容[2]。其学科基础为工程力学和水文学, 同时兼顾生态学。该学科利用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 使工程水利建设既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又能够保证水域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是:对于准备新建的水利工程, 在进行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十分注意结合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持;对于已经修建完成的水利工程, 要对受到危害或者严重破坏的河流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2 我国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2.1 生态防洪工程建设
生态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有河道堤防建设和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一体性建设。生态防洪工程在河道堤防建设中要求不仅要满足传统河道堤防的排涝、防洪、航运、灌溉等的需要, 同时要注意水与周边环境、水生物的关系。而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除了要考虑防洪, 同时在设计中还要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美化、绿化、亮化的目的。
2.2 生态开源工程建设
我国生态开源工程主要有水库汛限水位的提高即洪水资源化工程、涵养水源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建设。我国目前现有水库8.5万座。其中有的水库在建设时所用的依据为“75·8”暴雨, 100年一遇设计, 1000年或2000年一遇校核[3]。在我国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后, 这些水库的汛限水位都相应提高。可以利用洪水资源达到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恢复库区水的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涵养水源。依靠自然的力量对已经退化的生态进行自我修复。这也是符合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和我国基本国情的一项工程。
2.3 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主要有跨流域调水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即全流域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 黄河自2000年起已有10余年实现了大旱不断流。博斯腾湖下游经塔里木河连续3年4次的调水, 干枯20多年的大西海子水库又重新过流。黑河自2000年分水成功至2008年累计跨省际分水88亿立方米。因黑河的水源补给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地区被誉为活化石的胡杨林面积由原来的39万亩增加到44万亩。胡杨林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因此提高了30%, 已达到70%以上。
生态补水工程主要是实施水源调度向湖库补水, 从而满足鱼类、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和鸟类生态链最低用水需求, 进而缓解因干旱引起的河库干枯情况及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等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河库造成水资源污染而引起的生态问题。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所本循的基本原则
3.1 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可持续发展, 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4]。工程在设计时必须遵循水文学及工程力学的规律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安全。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要遵循风险小而收益大的经济性原则。因而在设计时要注重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 并能合理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力争在最小的投入上取得最大的收益。
3.2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表现之一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而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这种功能发生在生态系统的种群之间, 经受住自然考验的物种被留存下来, 并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适应的条件。这样生态环境就可以支持一个种群能够具有足够的数量并进行繁殖。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要依靠这种生态功能, 利用这种自然界已经选择合适物种并形成的合理结构来完成。
3.3 设计要遵循景观尺度和整体性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要在大景观尺度、长期和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而在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上不仅效率低并且不易成功。因而河流的生态修复要在大的景观尺度上开展。除此之外, 生态水利工程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 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方法。而不能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仅仅修复单一动物或河岸植被的局域性方法。此外, 还要注重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及随机性的特点, 以及生态环境边境的动态扩展问题。
3.4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循序反馈调整式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对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模仿, 尽最大限度地形成一个人工参与下的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的修复工程, 并不是将之恢复到没有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 可以理解为这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是力争使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以达到的最优值。从而避免河流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进一步的恶化。考虑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就不能如传统水利工程那样进行确定的设计, 应按照“设计-执行 (包括管理) -监测-评估-调整”的流程反复循环进行设计。能够充分调动科学家、管理者、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 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要基于生态水文与工程水文
当前的工程设计中应用生态水文的设计并不多。这与从事二者工作的人员分属于不同领域有关, 且生态水文的工作者并不从事实际的水利工程, 因而在设计上往往会脱离实际情况。而生态水利工程服务对象非常广泛, 如林业、草原、农业、消防等。在设计时必须清楚生态目标对水源的要求和规律, 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更科学更实用。
4.2 识别生态水利工程可能会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要准确地识别出工程所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 并在工程规划阶段就予以考虑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在设计中对流域生态敏感点加以考虑。
4.3 注重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 达到水量与水质能够同步科学配置, 尤其是要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的有机结合。水利工程的水量一般较大且随季节变化的非常明显, 因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实施时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克服这种困难, 施工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5 结束语
我国当前正是水利水电的高潮建设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将水利工程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不仅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是一门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在生态日渐恶化的今天, 发展生态水利工程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处在起步较慢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要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水利现状进行反思, 并进一步地探索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生态水利工程。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生态水文
参考文献
[1]蒋振华.我国现阶段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发展[J].中国科学工程, 2009.
[2]李思静.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J].中国科学工程, 2011.
[3]周向伟.浅议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J].浙江大学学报, 2010.
8.漫谈生态水利规划 篇八
何冰(以下简称何):我个人觉得这些现象是气候变化引起的,而造成的结果则应该归结到涉水设施不完善和城市化脆弱性上面。北京前一段时间也出现了“陶然逐波,机场观澜”的现象。
从第一个角度来看,简单地说一次降雨在地面上能产生多少雨水量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同的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不一样的。能否形成地表径流,形成多少,一要看它降在什么地面上,二要看降雨强度及其量的多少。一般降雨强度及其量比较小的话就会直接下渗,并不形成地表径流,在流域自然坡面上,有50%左右的降水会渗掉,只有一部分会形成地面径流;城市化后由于地面硬化及城市管网化,减少了下渗量,入渗的比较慢,形成的径流相对就比较大,且汇集速度快。另外,城市化后,河道功能发生了改变,减少了调蓄作用,径流在某些特定的低洼地区大量汇积,从而造成局部区域水量剧烈增加。一般来说,城市一年降雨量约60%左右都能够形成地表径流,一天的降雨量达到约六个东湖的水量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热岛效应”、季风气候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东湖作为城中湖的水量本身也不是特别大,而且武汉地区亚粘土较广,渗透系数小,暴雨强度比以前大了很多,水也就容易在地表积蓄,从而,出现武汉一天就下了约六个东湖水量的情况。
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涉水设施不完善,对于水文特征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造成了类似城市水害的频繁发生。
记: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段子,说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有人建议把梁山泊的水排干变成良田,王安石觉得有道理,但是又顾虑失去蓄水之地,旁边就有个官员说在梁山泊旁边再挖一个湖。这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现在就在做着类似的事情。现在建的各种水库大坝,无非就是挖一个更深的湖,把一些浅湖的水汇集,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时候上游的三峡水库加大了下泄流量,达到121.2亿立方米,但对武汉及周围地区来讲,两周还不如一天的降雨有效果。从水利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何:从大流域上不好说,毕竟我自己的关注点是在一个城域的范围内。现在一个地方的水资源大概有降雨、过境水、地下水、外调水等,但最主要还是靠当地降雨所产生的地表水。从降雨来说,过去有一个说法叫“一片天对一片地”,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量大概就那么多。现在的城市化或者说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太多本该属于水的土地给占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有那么大的量就需要有那么大的地来盛着。过去有个提法叫“退耕还林”,现在叫“退耕还湖”,还湖干什么?就是调配水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不可能每天都下雨,它就是有时候不下,有时候下暴雨,这就必须有相应的“调节”措施,而自然的调节措施就是河湖。现在我们把太多的河道、湖泊给开发了,自然就没有这个调节功能了。
现在习惯说“九龙治水”,实际上是把水利的某个单一功能给放大了,做成了主要目标。我认为水利是一个“道”(编者注:是指哲学意义上的“道”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不是说某一个最好,而是综合最好。我们现在总结的水利有六个主要功能,即:水安全,主要是指防洪排涝,解决水多的问题;水资源,解决水少的问题;水环境,解决水质的问题;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构建水生态;然后是水景观以及水经济。在过去防洪排涝,城市内的多归市政部门,城市外的归水利部门;水生态的水质部分归环保部门,动植物归林业部门;城市内的水系规划也多属于城建和园林。城建是下不到水里的,他不了解水下的环境,自然做不了水生态;而水利又只管城市外防洪排涝,不管岸上的事,不进城,所以造成了“九龙治水”这样的一个弊端。俗话说“有一利就有一弊”,从哲学角度来说,换个角度未必还是最好的,一个东西越亮,它的背面可能越暗,当我们强调某一方面功能时,是否也去考虑考虑可能受影响的另一方面。所以,我觉得,第一,我们缺少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涉水事务的综合考虑;第二,缺少的是流域内以城乡行政区划为界定范围的中观层次规划;第三,缺少一套对公共资源的“哈定悲剧” 的应对平衡。(编者注:“哈定悲剧”即公共资源悲剧,最初由哈定提出。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入大于其供养成本,明显这是有利可图的。虽然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也叫作公共资源悲剧。)城市化意味着现在的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承载传统的水土资源利用模式,考虑到类似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是能够持续?我们看到的河湖水体污染,其实都是表象,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以一种什么思维方式来协调水土资源”。比如,北京花了数百亿建设北京奥运水系,按理来说应该已经治理的差不多了,为什么一下雨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当然有气候变化等不可控制因素,但是不是存在涉水体系和规划理念不尽合理等更深层的问题?
记:撇开其他体系原因不谈,对于奥运水系治水理念中的“雨污分流”,您是怎么看的?
何:我认为雨污分流是必须的。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奥运水系在采用“雨污分流”的同时,借助奥运湖充分利用雨洪实现了水资源的良性循环,解决了自身的水资源需求。雨洪利用是一个集收集、储存、过滤、再利用的循环过程,而雨洪利用的前提就是雨污分流。由于生活污水相对比较均衡,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污水,所以污水处理厂可以做生活污水处理;雨水不是均衡的,要么没有,要么很多,是不可控的,它需要有一个调蓄工程,先调蓄起来再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我们现在城市里面的排水系统只有传统市政的排污系统,缺少雨洪调蓄和雨洪利用的体系,奥运水系中的治水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记:但是现实中我们并没有用奥运水系中的治水理念来治水,我们该如何看待现实中的做法,如何去改变它?
何:人类对自然界的期许到底是什么?把自然界变得完全风调雨顺那是不可能的,自然界有它自身的规律。可我觉得我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了,我们实际上是在改造后的自然,问题是改造后的自然它是不是可持续?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关键是我们的这套体系在制定的时候它是不是相互适宜的、综合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不是综合治理,就像我们大家都喜欢水,于是挖了个湖,挖了个湖以后没水,就上别的有水的地方调过来,这是一个很简洁的方案,但却不是最优的、可持续的方案。如果我们没有可调的水怎么办?或者说我这样做对别人是不是有害?漓江就是特别明显的例子,“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桂林建了一个“两江四湖”,但是没好水,于是从漓江的上游建了一个渠道把水引过来,大概十几到二十几天换一次水。旅游是有污染的,中国传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现在是有了污染就把它排到别人家,“己所不欲”却给了别人。我们现在是“我”想好,“我”这儿没水就把别家的水引过来,引过来后别人那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有多大变化不知道。水调过来后“我”就把自己这儿该处理的污水通过水循环排到下面,这样实际上是把“我”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下游。真正解决问题,我觉得需要调整的是治水模式。
做城市规划的习惯于“把吃水布置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把排水布置在城市的下游”,如果把城市放在流域上一起来看,就会发现这就好像猴爬树一样,向下看都是笑脸,向上看都是猴屁股。怎么讲?你向上看都是人家的排污口,因为你的上游是别人的下游,但同时你又把你的污水排给了别人。我觉得要破解这种问题,流域共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城市要把自己“家”里的事搞清楚,这就是水权的问题。
记:为什么不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大流域规划?
何:据我了解有这样的大流域规划。但问题是宏观规划需要中观、微观规划支撑和实现,在城市层面这样的综合涉水规划还比较少,做水资源规划的只考虑把水资源规划做好,做防洪排涝的人只考虑把防洪排涝做好,但是好加好未必就是更好,因为水功能本身可能就有矛盾。现在缺的是在城市层面把涉水功能放在一个平台上,让其各项功能形成综合最好、综合最优。
记:那单从防洪来看,您觉得现在的城市防洪应考虑到哪些问题?
何:城市防洪,我觉得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职责,每一个部门都承担一部分。有人就说北方前两年降雨少,缺水,这两年雨又下的特别多,河湖蓄水量还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排的太厉害,排的时候没有综合考虑。我觉得,一方面是“资源利用问题”,当洪水来的时候考虑的多是它是“灾”,没想到它也是“钱”,也是“资源”,所以我们的河道修的很宽,行洪能力很强,当洪水来的时候,我们把可以作为资源的洪水排到了下游,当我们想去利用的时候发现水没了。另一方面是“流域共建问题”,洪水排到下游实际上是一种灾害转移,因为整个流域体系防洪标准是一致的,这个地方由于城市化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后,自身防洪安全没问题了,但下游地区可能就有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既有流域的问题,也有城市的问题。从流域系统而言,像“三峡”这类工程我觉得多了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调蓄库,才可能对水资源进行调配。问题是我们现在调水的工程只讲调水,防洪的工程只讲防洪,水环境的工程只讲水环境,缺少一个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系统的调配。
我们试图在做一个有思想的城市河湖水系规划。河湖是载体,通过城市的河湖水系来解决几件事:水安全,防洪排涝的问题;水资源,解决区域水资源的调配和高效利用问题;水质的问题,怎么样实现水质好;水生态,怎么构建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水景观,怎么打造滨水宜居环境;在整个体系的最上层还有一个水经济问题,要建得起养得活,谁来出资,谁来维护,这就涉及到水土资源整合的问题。实际上滨水资源的稀缺性所带来的高价值,水利部门没有享受到,现在滨水土地给你去建设,建设之后土地升值,可以将一部分收益返回给水利部门。所以我们做的就是用土地升值来建设,水资源的循环来养护。现在城市治水既有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水是近于“道”的,治不好水是我们治水的观念可能存在问题。哲学是解决90%的问题,技术是解决10%的问题,治水是个哲学问题,我们缺的是治水的智慧,不是技术。
记: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我们现在还面临这样的状况,几乎所有城市的地下水都存在超采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既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认识方面的问题。
管理的问题是管理不严,抽取地下水最经济、又没人管,所以大家都抽。
认识的问题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地下水超采的危害,认为地下水取之不尽,又没有危害。地下水并非取之不尽,抽完了就没有了,所以现在井打的越来越深;同时,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紧密的联系,随着地表水污染,同时也加剧了地下水的污染。还有,随着地下水的下降,地下漏斗越来越大,地质构造中水的张力没有了,土壤中的空隙越来越小,一方面地表沉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回灌、补充地下水越来越难。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环境问题许多是不可修复的。
记:地下水它的压力是地底下形成的,这个压力一破坏我们就恢复不了了,那么,地表水是靠什么力渗到地下去的?在下渗的过程中会不会受到地下水压力的抵抗?
何:简单讲地表水是靠重力下渗的,在下渗过程中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记: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有什么关系?
何:在一个大的区域内,深层水与浅层水肯定是有紧密的关系。就比如一些古老的河床,它其实可能就有地下河,在某些地方被挡住了,它就会涌上来,涌出地面形成地表河流,而另一些地方出现断层,它就会向更深处流动。比如过去用的DDT农药,几十年已经不用了,但是从抽取的深层地下水中还是能检测到,说明它就是渗下去的。
记:有资料说郑州也缺水,一个紧挨在黄河边上的城市还会缺水吗?
何:郑州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它是这样算的,看的是人均水资源量。郑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35.6mm,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m3,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一。而黄河水是一个公共资源,黄河流域的水权问题基本上已经明确了,已经分配到沿黄各个城市,每个城市有多少水是有指标的,郑州是不能随便抽取的。
记:您提到您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基于城乡水务一体化思想的生态水系规划与实践。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何:我们试图在城乡或者区域这样一个中观尺度范围内,不仅从水利,更多的是从城市建设、环境、生态的角度来系统考虑涉水问题,把涉水问题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我们叫“城乡水务一体化”,城乡涉水问题协调好了,相关涉水功能问题也就解决好了。
实际上这里我们说的水务叫“城乡涉水事务”,不同于习惯上的市政给排水。为什么要说城市与乡村呢?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把许多事情转嫁到了乡村,把农村的水资源调到了城市,把城市的污水排到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强者,农村是弱者,因此在规划中就应该兼顾两者的权益,我们叫做“城乡统筹和流域共建”。
记:从生态的角度看水及涉水事务,以这个理念来建设一个系统,从科学上看这个体系的可行性有多大?
何:从生态的角度看水及涉水事务,是在涉水问题规划中充分考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因素,是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它既符合哲学的辩证思想,又符合系统论的科学原理,我们认为在城乡这样的中观区域,建设“城乡水务一体化”这样一种符合生态理念的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
记:如果将城市周边的水系建成自然化的小流域内的蒸发和降雨的循环,将城市下水设施建设成类似于法国那样的水平,包括一个整套的雨水收集利用体系,一个郑州市大概需要多少投资?
何:我不好把法国的涉水设施水平与国内比较,因为标准、措施和系统等无法比较,但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郑州,郑州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投资大概一百多个亿。我说的是基于规划的投资,既不是一次性投资,也不是近几年的投资,而是一个远景规划估算总投资。实施过程中,既可以采取水土经济方式市场解决,也可以采用政策补贴方式杠杆撬动,当然也可以利用自然的修复能力——比如树木绿化种植小苗——慢慢形成。
记:那如果将整个黄河流域恢复到理想的生态环境下,您估计一下需要多少的投资?
9.水利规划设计论文 篇九
水资源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保证工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农田水利工程一直是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并且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了许多大型水渠、水坝等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加富有现代化气息。例如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是典型的经济型工程,缺乏环境方面的措施和建设,但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拟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将经济型的农田水利工程转变为绿色环保型水利工程,将经济与环保集于一身,既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又符合现代的环保意识,这是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0.水利水能规划——名词解释 篇十
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2、水能资源:河川水流、沿海潮汐等所蕴藏的天然水能,称为水能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廉价能源。
3、水利:水利是人类在充分掌握水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及经济、行政、法制等
手段,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水进行调节控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总称。
4、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可能也有必要使同一河流或同一地区的水资源,同时满足几个水利部门的需要,并将除水害
和兴水利结合起来统筹解决,这种开发水资源的方式称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5、水流出力:是单位时间内的水能。
6、安全泄量:在河水不发生漫溢或堤防不能发生溃决的前提下,河床所能安全通过的最大流量。
7、作物的灌溉制度:指某种作物在全生育期内规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水灌溉定额。
8、灌水定额:是指某一次灌水时,每亩田的灌水量,也可以表示为水田某一次灌水的深度。
9、灌溉定额:是指全生育期历次灌水定额之和。
10、径流调节:是利用湖泊、水库等蓄洪,以补充枯水期河水之不足,因而可提高湖泊、水库下游河流的枯水期水位,改善通航条件。
11、死水位 死库容: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水库消落的最低水位。死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称为死库容。
12、正常蓄水位 兴利库容: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设计兴利要求而在开始供水时蓄到的高水位,称为正常蓄水位,又称正高水位或设计兴利水位。正常蓄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库容称为兴利库容或调节库容,用以调节径流、提高枯水时的供水量。
13、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
14、防洪高水位 防洪库容:当遇下游防护对象的设计标准洪水时,水库为控制下泄流量而拦蓄洪水,这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称为防洪高水位。防洪高水位与防洪限制水位之间的库容称为防洪库容。
15、设计洪水位: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称设计洪水位。
16、校核洪水位:水库遇大坝校核洪水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称校核洪水位。
17、调节周期:是指水库的兴利库容从库空→蓄满→放空的完整的蓄放过程。
18、工作保证率:水利水电部门的正常工作的保证程度,称为工作保证率。
19、设计保证率:要为拟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选定一个合理的工作保证率,该选定的工作保证率势必称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时的重要依据,称为设计保证率。
20、等流量调节:为简化计算,可用供水期各月用水量的均值代替各月实际用水量,即假定整个供水期为均匀供水,这种径流调节计算为等流量调节。
21、水电站的出力:是指发电机组出线端输出的功率。
22、水电站发电量:水电站出力与相应时间的乘积。
23、水电站保证出力:指水电站在长期工作中,符合水电站设计保证率要求的枯水期(供水期)内的平均出力。
24、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指水电站在多年工作时期内,平均每年所能生产的电能量。
25、日电能累积曲线:日负荷图的出力值(kW)与其相应的电量(kW.h)之间的关系曲线。
26、日负荷图 年负荷图:负荷在一昼夜内的变化过程线,称为日负荷图。负荷在一年内的变化过程线,称为年负荷图。
27、设计水平年:与远景电力系统负荷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年份,称为设计负荷水平年。
28、水电站最大工作容量:为满足系统最大负荷要求而设置的容量,称为最大工作容量。
29、系统电力平衡:电站(包括水电站和火电站)的出力(工作容量)须随时满足系统的负荷要求。
30、重复容量:并非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所必需的容量,称为重复容量。
31、水文补偿:利用水文条件的差别来进行的补偿。
32、库容补偿:利用库容的差异所进行的径流补偿。
33、不完全年调节:仅能存储丰水期部分多余水量的径流调节。
34、完全年调节:能将年内全部来水量按用水要求重新分配而不发生弃水的径流调节。
35、年工作保证率:指多年期间正常工作年数占运行总年数的百分比。
36、历时工作保证率:指多年期间正常工作历时(日、旬或月)占总历时的百分比。
37、调节系数α:设计枯水年供水期调节流量(多年调节时为设计枯水系列调节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
38、水库面积特性:水库水位与水面面积的关系曲线。
39、水库容积特性:水库水位与容积的关系曲线。
【水利规划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规划11-01
阜南县农田水利规划11-25
水利局十一五规划09-14
白沙乡水利工程三年规划08-28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10-09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途径论文06-30
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10-24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主持人...11-09
水利工程概算论文08-23
水利工程安全监理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