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14篇)
1.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一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美丽的校园。
在学校的门口,就能看到我们学校的名字——xx学校。这时,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因为在这里,我不仅交到了许多朋友,还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踏入校门,映入眼帘的当然是我们学校的操场啦!操场是红绿相间的,红色的是长长的跑道,像一条腰带似的环绕着操场。绿的呢,是宽阔的篮球场。红绿互相衬托,好像一朵碧叶红瓣的花朵。
走过了操场,就是我们的旧教学楼。其中,一些是电脑室,一些是图书室,科学实验室……旧教学楼穿的衣服是黄色的,但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它的衣服也变得很旧了。旧教学楼的第二层就是升旗台,升旗台中间竖立着一根笔直的旗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它是那样的火红。每到星期一的时候,这里便会举行升旗仪式。有四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五星红旗,然后对它庄严地行礼,最后把它升上天空,仿佛像一团熊熊火焰在燃烧。新的教学楼就在旧教学楼的侧面。我们就是在那学习知识的。
我们的校园就像一个大家园,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2.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二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 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考试, 高考作文题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思维品质的导向。一个好的问题,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洋高考”当中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看到他们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 我们痛苦地感到差距:“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试想, 若是中国哪个大学的哲学系能招到这样一批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分析有观点的学生, 教授们会有多么兴奋!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 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 是否仅仅为了有用?”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 我们讶然, 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试题。日本东京大学入学考试要学生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的“晏子对齐侯”一节, 从“和”与“同”的辩证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新加坡的试题是“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哲学?”考生如果能够对这样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有独立严肃的思考, 才是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里, 是否感到惭愧?
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我们的孩子还不够努力?难道我们的老师教得还不够多?不是, 这样悬殊的差距背后, 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上说, 他们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何谓批判性思维?许多国人还感到陌生。是的, 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教这个。简单地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然是在一个明确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上体现出来的。
好的命题都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如新加坡某年的高考试题。“科学鼓励质疑, 而宗教排斥质疑, 你怎样看?”这样的题目在审题上几乎没有难度, 人人都看得明白, 根本不可能出现离题偏题的问题。考生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能忽悠, 不能“发散”, 写不出就是写不出, 能说多少就是多少, 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题目的难度是在于问题本身,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值得反复思考辩论的问题。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人的观点, 直抒己见即可。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题, 就是这样朴素, 功夫不在表面。
花里胡哨的题目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而我们的不少作文题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思考, 却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一些题目争奇斗异, 花里胡哨, 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今年高考中受人诟病的是新课标卷和安徽卷的两个作文题。
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讲了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大意是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 油漆工顺手补了船底的洞。后来船主给油漆工送一大笔钱, 感激地说:“当孩子们坐船出海后, 我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 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出题者究竟想说明什么?这个故事逻辑之混乱, 叙述之吊诡, 引来一片声讨。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都莫名其妙。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采取措施, 视亲子的性命如儿戏, 如果不是糊涂透顶的浑人, 就是有什么阴谋。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钱谢油漆工?而油漆工在工作时发现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 应该立即通报主人, 请专业人士来修理, 或者通知将要使用这条船的人, 这才是责任感, 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去“随手补上”?“补船”不是他的专长, 若仅仅凭感觉去“补”, 很可能会造成不规范的操作。
一个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 第一反应必然是质疑故事的漏洞百出, 但“质疑”在应试中是无用的。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对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视而不见, 而是按照出题者的心意, “提炼”出“举手之劳”和“懂得感恩”这两个平庸的立意, 再选择一个好写的角度, 敷衍成文即可。
另一个让人无谮的题目是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收起”, 好像禅宗和尚在打机锋, 一眼看去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笔。
●一个好的题目,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 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它在审题上应该没有难度, 要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 在观点上应该没有倾向性, 考生直抒己见即可。
●作文题目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好的题目能够考出思想, 考出读书的量, 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 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 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我们应试作文的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训练是“审题”,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千方百计去揣摩出题者的“圣意”, 但其实这个“圣意”, 出题者自己也不明白, 至少是不清晰的。题目既不明确, 还思考些什么?对考生来说, “思考”越多, “偏题”可能性越大。
霸道专制的题目让考生只能乖乖附和
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 除了题目本身指向不明确, 在观点上也极其霸道专制。
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许讲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可, 本应该是可以各抒已见的, 然而题目的倾向性非常明确, 考生必须以甘于做一个凡人, 为别人鼓掌等作为立论。万一哪个考生是叔本华、尼采的信徒, 认为“我不愿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偏要做一个被别人鼓掌的人”, 那就是审题错误。要是屈原大夫复生参加高考, 写上一段“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恐怕要被判为不及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 去年江苏省的作文题恰恰是“拒绝平庸”。写这个题目, 若有人反弹琵琶, 说自己愿意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是要不得的。
其实不管是“拒绝平庸”, 还是“安于平凡”, 都不过是出题者的个人意见罢了, 真是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反正永远是出题目的人对, 考生只有乖乖“附和”。这样的题目, 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养, 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大家都是附和, 只不过在比谁附和得最好看、最新巧、最华丽、最肉麻罢了。这是明显要求考生睁眼说瞎话, 闭眼编套话。
“高分作文”可能是精致的“万金油”
题目的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样的考试, 炮制出来的所谓“高分作文”, 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反正题目也不知道要你讲什么, 于是只要表面上“扣题”即可, 然后想办法选一个最安全的角度, 说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来糊弄自己, 糊弄阅卷官。
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 有着深厚的底蕴, 听孔老之教诲, 感孙文先生之遗忘, 理应“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持一等之志, 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而后立言”的人生境界。
这段文字摘自据说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 这篇被阅卷组赞许为“文质兼美”的文章, 是将来考生奉为楷模、揣摩模仿的对象。但是, 读者能否看出, 这段话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样的文字是禁不起细看的, 像这样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来的空话, 既可以套“梯子”, 可以套“感恩”, 也可以套“微光”、“理想”、“责任”甚至“希望”、“收获”云云, 其实无非还是表决心, 喊口号, 只是用一种更精致的“万金油”罢了。
历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斥着大量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即使被称为所谓奇文的, 如当年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如“七富长诗”《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之类, 也不过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 去表达一个迎合上意的东西罢了。
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用一些华美空洞的修辞, 来包装一个平庸空洞、似是而非的思想, 恰似一锅劣质的心灵鸡汤。这不能怪学生, 他们也不愿意这样。虽说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 可我们打造的这副镣铐未免也太沉重了。
3.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三
只要蒋老师一有空,就会看见她与其他老师在一起打气排球的场景。尤其是跑操时,最能看见蒋老师打气排球的英姿。“咻”只见球过来了,只见老师目光炯炯地盯着球,瞬间双手一举“嘭”的一声,球落在了网的另一端,老师赢了!这时只见老师脸上挂着笑脸,十分开心。这在我眼中,老师最像个活泼又充满童真的小孩子!
我还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上台表演,可是只有三三两两的人上去了,这时我见老师脸上的微笑消失了,摆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想她的内心一定很失落!
当然老师肯定不会放弃我们的,接下来的几天她总是一直坚持不懈的帮我们度过一个个坎,教我们动脑,让我们思维敏捷,我们一天天在进步!
4.初145班八上家长会发言稿 篇四
——初145班八上家长会
一:尊敬的各位家长:
首先感谢您抽空来参加家长会,感谢家长对学校以及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关心、帮助、督促贵子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使他们得到改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努力+您的关爱=孩子的成功
二、班级管理理念:先成人再成才
目前,以行为习惯、做人处世的培养为重要位置,形成竞争意识也是培养的方向。现在的社会,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才能立足于社会,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我们这个班集体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班级布置
继续以“礼让” 为本学期行为习惯的主要方向,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公告栏和荣誉榜已经做更改,继续发扬每天一句名言名句,增加了班级书籍和盆栽植物,并且粉刷了教室,使教室更加舒适美观。这些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劳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悟。
四、班级情况介绍:
学生情况:本班有学生42名,其中男生29人,女生13人。目前有少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较差,但是,从这半学期表现来看,整个班级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能完成课堂笔记,上交作业,遵守课堂纪律,同时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成绩在年级能保持优势,这是我们班目前的优势资源。好的方面:
1、行为习惯:继续取得进步,卫生工作比以前更好,教室不设垃圾桶,集队迅速安静整齐,参加活动积极性高,有拼搏精神,懂得为班级争光、争荣誉,为班级做事等等。总而言之,他们心中已有5班的思想意识。(如写广播稿、校运会,游泳比赛、参加活动等)
2、学习习惯:现在每周检查课堂笔记,只是少数个别不能按时完成笔记,作业按时完成(当然这需要配合一些教育措施),开展了自愿报名背诵数学基础知识和英语语法,以及刚开始背诵的物理知识点,并能坚持背诵,让学生每天都学有所获。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正有所改善。
3、成效方面:(年级)段考成绩共有33位同学有明显进步:吴向东
11、吴鑫
38、叶子宜
9、朱映徽
23、程剑波
38、冯昌愉
21、覃婧
17、彭奕铭
32、杨彩仙
9、林微
13、黄沅
5、翁诺曦
21、零维霜75、黄彦翔
9、农汝安30、姜帅
41、黄宇航、韦承辰
28、苏世泽
29、黄海尉
23、梁之圣
12、黄立鼎
9、杨寿凯
47、玉保辉63、邝佩颜
16、陈家基
33、梁海淇63、黄炳宁
4、黄荣卿
23、张华宁
19、班晓军
6、黄宏宽
42、刘宇15。
班级段考成绩优胜奖:吴向东、叶子宜、庄靖雪、吴鑫、冯昌愉、程剑波、彭亦铭、翁诺曦、覃婧、梁之圣
班级段考单科优胜:语文:庄靖雪、数学:吴向东、英语:翁诺曦、物理:冯昌愉、政治:梁海淇、历史:冯昌愉、体育:梁海淇
全国语文能力竞赛:吴向东、庄靖雪 校运会比赛初二、三组团体总分第二名,校运会比赛获奖名单:零维霜、邝佩颜、廖倩玲、黄彦翔、姜帅、吴鑫、冯昌愉、吴向东、李玟玟、周清艳、黄宇航、黄荣卿、梁海淇、叶子宜、覃靖、苏世泽、黄炳宁、黄立鼎
可以说整个班集体的优势,还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态度,这是班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如果要保持班级目前的整体情况,需要老师、家长、学生共同付出很多的努力和心血。不足之处:
目前,我们班有少数极个别同学还是像往常一样不思进取,缺乏竞争意识,缺乏目标,动作散漫,行为习惯没有明显改善,上课时说话,个别不能按时交作业,学习上表现出懒散情绪,意志力不够坚强,方法不当,盲目随从,易暴怒、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执行能力低,不守时守信等,个别同学带手机、烟入校,望家长做好监督。还有我们班目前的弱势科目英语,也是他们最怕学的科目,他们往往没有信心去学,如若有必要建议家长找家教才行。
五、班级开展的活动
开展活动的目的: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同时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一直和孩子们说:人的能力是在锻炼和失败的过程中提高,必须要敢于做实事。
1、以小组为单位,听写英语单词、生字词、古诗词等,背诵数学基础知识和英语语法,以及现在刚开始背诵的物理知识点,为的是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有目的去学习,安排学习任务
2、每周学生素养评定
3、捐书活动、校运会、名言名句。
4、集体活动:踩气球、摆长龙、螃蟹爬行等。
六、孩子成长的责任问题
1、不要尽认为老师一定能管住他
2、学习成绩的好坏,老师只是客观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
3、学生自己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父母之间的差距
4、做家长的必须负起这些责任:(1)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2)培养良好的性格(3)培养阅读的习惯(4)培养综合素质(5)培养较高的情商(6)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七、孩子成长应注意的问题: 1.语言:爱说谎话,脏话,及喜欢说话时带有江湖气、上课时插嘴讲话。
2.穿着:太过于时髦,暴露,喜欢擅改衣服,穿制服时特别将胸前两个扣子解开。3.外貌:发型怪异,身上有刺青,常有外伤。
4.行为:较为标新立异,行为诡异,不敢让家人知道,常长时间反锁自己房门,且神色紧张。
5.态度:易于动怒,情绪极端变化,常与家人赌气或自暴自弃。6.作息:早出晚归,夜不归宿,晚上外出去向不交代清楚。7.物品:有不良刊物、药物、香烟酒类,甚至不明巨款等等。
8.课业:成绩一落千丈,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读书时间骤减、长假假期作业和平时作业的问题。
9.交友:有社会朋友,电话、有朋友也不敢介绍给家人、男女生关系的处理。10.习惯:有吸烟喝酒习惯,用钱需求量突增、纪律观念的问题、11、我为谁读书、手机问题、生活费的使用、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态
八、学生为班级付出的努力(这些学生都是值得肯定的): 黄宏宽:科代表,尽职尽责收好每次作业。
农汝安:语文、英语单词检查组组长,参加校运会比赛。
黄沅:责任与荣誉不因个子而丢掉,科代表、劳动工作,参加校运会等,他都在努力着,积极向上且能吃苦耐劳,没有怨言,默默的付出。零维霜:为班级活动而歌唱,她说拼了老命终于取得了进步,积极参加校运会并取得好成绩,体育健将
程剑波:劳动委员,有斗志有勤奋,工作到位 杨寿凯:语文、英语检查组组长,老师的小助手。
林微:画画能手,为班级做了很多事情,每天写好课程表,没有怨言 朱映徽:一班之首,为班级付出了很多心血,且有好学之心。杨彩仙:画画能手,歌唱小组,游泳健将拿了奖牌,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墙报有她的身影,学习正在奋斗中。
玉保辉:思维很好,帮助老师 做了很多事情。
廖倩玲:班干,科代表,做事无怨无悔,歌唱小组,校运会,坚信付出会有收获。
黄彦翔:科代表,曾做检查组组长,校运会比赛投篮获奖者,懂得责任与荣誉。翁诺曦:数学基础知识和英语语法检查组组长,校运会比赛,写广播稿,有担当
沈钰城:检查组组长,校运会报名负责人 姜帅:数英组组长,班干,校运会比赛获得者。吴鑫:班干,校运会比赛,班级三分王,有进取心。梁之圣:小组组长,校运会比赛,需要加强进取心。
吴向东:班干,吃苦耐劳,体育健将,为自己、班级而奋斗,心态很好。韦承辰:小组组长,校运会比赛,有担当,有责任,需要继续努力。李玟玟:小组组长,工作做得很好,按时完成工作。
周清艳:班干,尽心尽责,体育健将,歌唱小组,墙报有她的努力。黄宇航:小组组长,校运会比赛,投篮获奖者,正在努力改变自己。庄靖雪:班干,科代表,校运会比赛,工作从不含糊,有斗志有努力。黄荣卿:班干,校运会比赛获奖者,有正义感,需要继续努力改变自己。梁海淇:班干,敢做事,有担当,责任心强,校运会比赛获奖者,体育健将。彭亦铭:校运会比赛,有担当,有时“心口不一”在他的身上有点意思。黄立鼎:科代表,校运会比赛两项金牌获奖者,有担当,有责任,需继续努力改变。
黄炳宁:校运会比赛,曾做小组组长,有奋斗懂责任。苏世泽:小组组长,科代表,校运会比赛获得者,有进取心,懂改善。梁健:小组组长,老师的小助手,从不抱怨。覃婧:班干,校运会比赛,歌唱组织,有责任懂荣誉。
叶子宜:班干,校运会比赛获得者和广播稿撰写,有责任,有奋斗,坚持努力会更好。
邝佩颜:有一些问题,却是成长很快,且依然为班级付出了努力和贡献,为参加校运会投篮比赛练习到手指受伤,获得第二名。
冯昌愉:班干,有责任心,为班级而努力,也在为自己奋斗。
九、班主任寄语
作为班主任,平时工作是繁琐的,在此有些话我想和家长说说:
1、做一个榜样型的家长。
2、做一个负责型的家长。
3、做一个细心型的家长
4、积极型的家长
5、表扬与批评要同时结合,及时表扬及时批评。
6、坚持教育,了解思想动向,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工作。
5.二年级语文上册我们成功了课件 篇五
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即成了欢乐的海洋,庆祝北京申办奥运成功。
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声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们成功了课件 |
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喜讯传来,北京人民到处欢歌笑语、人潮如涌、热泪横飞.从这欢乐的`场面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人近百年的主办奥运会的梦想成真;所透露出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得到了应有的承认;所表露出来的是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
6.我们为什么教语文 篇六
大量的教育家对其做了深刻的探讨与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语文”(即“两个必须认清”:一是“必须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一是“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1)。
王力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三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上提及:“我们这语文课到底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呢?好像多数人的了解应是语言文学,可照我的理解应是语言文字。(2)”王尚文指出:“语文是什么?实质上这是语文观的问题。”(3)还有人认为,“语文是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在《新课程标准》中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的必要性
(一)思想交流的要求
语言交流是思维的训练场。语文科学习中,注重“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4)学生运用语言,交换思想,但思想是丰富的,语言却是有限的,语文的学习为思想的表达提供了必须的手段。
“情感固然动于内,而正动之际每每要表于外。”表于外的同时即是说话,情感唯有表达出来,才会让人内心平静。然而,“善于说话,决不是世俗所称赞的口齿伶俐,虚文搅扰的意思。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和于伦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为善于说话。”(5)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精于思想、富有感情,同时工于表达,这就使得语文学习称为学习的必修课。
(二)哲学的要求
“语文教育哲学主要应探讨语文本体论、语文教育价值论、语文学习过程论、语文学习过程论、语文教育方法论等基本理论范畴。”(6)在语文教育中,涉及到哲学领域,培养学生理性、辩证的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
童庆炳说:“任何学科和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没有哲学根基的学科和专业肯定是不存在的”(7)。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广博的哲学,比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启发学生结局的不确定性,同时表现出荒诞意识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中也有哲学的背影,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不同构字原理使得文字形体具有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哲学思想。比如“和”字,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现出来,则体现了古人中庸、调和的为人处世之道(8)。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希望在生活中找到可用之处。因为“生活的实质在于它是人创造对象化世界的活动,又是创造主体的活动,它与对象世界既存在一种认识关系,又存在一种实践关系”(9)。所以语文、哲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存在与生活中,它与语文时刻发生“碰撞”。
(三)职业的要求
“在今天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专业性沟通和复杂性思考是无法替代和外包的两大技能”(10),因此,以表达与交流、阅读与写作、思考与创新等语文素养为主的职业能力在众多的社会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哪个职业都涉及到了语文基本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
“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11)在职业教育中有职业语文课程,职业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承担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全面素质、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服务于职业的发展,那么职业的发展终极目标指向人的生存。“但在同一个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12)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前进的生活”,致力于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生存资料。
三、语文中的“我们”
“我觉得我们的教室中间,有些太忘了自己以及所任的职务了。他们只知道充任教师就是走进课堂教些天地日月一二三四之类,走出课堂则是在预备室里坐坐。”(13)这里的“我们”是指教师。
四、总结
从本文讨论“为什么教语文”、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所指,这三个角度总结出我们为什么教语文。
参考文献
[1]方有林.语言学视角科学化追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2.
[2] 王力.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1,279.
[3]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63.
[4] 高中语文教育新课程标准
[5] 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94.
[6] 李海林.语文教育哲学二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4,(2):29.
[7] 蔡正栋.语文阅读的哲学思考语文教学之友[J].2006.1013-15.
[8] 潘庆玉.哲学控场与出场: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选择与当下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50):5.
[9] 李海林.语文教育哲学二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4,(2):29.
7.一年级语文我们多快乐教案优秀 篇七
1、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能用“快乐”或“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教学难点:
能打开思路,正确地用上“快乐”或“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彩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彩图,激情导入
师:在美术课上,同学们用手中的小彩笔画出了美丽的秋天,快看看,老师用手中的小彩笔画出了什么?(出示三幅彩图:同学们有的跳皮筋,有的踢足球,有的荡秋千)
师:同学们玩得怎么样呀?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二)、利用文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读后表达: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2、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乐、有、皮、足、千、快、操、场、跳、筋、踢、球、荡、秋
3、认读词语(有利于读文,有利于扩大词汇量)
跳皮筋、踢足球、荡秋千、操场、快乐、有的、热闹
4、标出句数,回读全文,逐句展示读
(自由读、同桌互读、个人展示读,目的是读正确,读流利)
(三)、感悟语言,以读表达
1、感悟“热闹”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干什么吗?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师:谁能读读?
师:你们能说说他们在怎么玩儿吗?
师:你感觉他在说什么呢?
师:都谁踢过球呀?(许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呀!那咱们一块儿给八号加油,好吗?
师:球进了(师挪动彩图上的“足球”),1比0,你们想他们会怎么样?
师:谁想说说这三个女孩儿怎么玩儿呢?(师指同学跳皮筋图)
师:心里怎么样啊?
师:(指着荡秋千图)谁荡过秋千?好玩儿吗?
师:它怎么好玩儿呀?
师:想想我们的课间活动,你能说说操场上还可能有玩儿什么的吗?
师:在同一块场地上,有那么多同学,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样的场面就可以说“热闹”。(齐读第一句)
师:怎么热闹?接着读。
师: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下课了,热闹是什么样子的呀?有什么声音?你觉得这两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生:练读,个人展示读,集体读)
2、了解“有的”
师:你知道书中描写课间热闹的样子的句子是用什么连起来的吗?
师生分读(师读第一句话,生读第二句话)
师:我们看看“还有的”后面还有玩儿什么的吗?(生:没有。)这说明我们要说的活动说完了。
3、抒发“快乐”
师:下课了,同学们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他们怎么样啊?
师:哪儿高兴啊?
师:我们替同学们说出来好不好?
4、读出感情
师:谁愿意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课文?
(生:自由练习,个人展示朗读,评读)
(四)、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出示词语,自由选择:“快乐”、“有的……有的”
2、学生独立思考
3、生表达,师相机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造句并相机号召全班同学助其修改句子:怎样说更好?(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规范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五)、回归课文,再次抒情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感受到在学校生活是快乐的。让我们大声地再来齐读一遍课文,抒发一下快乐的心情,好吗?
8.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朗读教学
一
我们上学时的那个年代, 没有网络, 课外书少, 每天早晨到校, 一群孩子挤在一起, 背着书包, 站在教室的墙角下, 就开始了大声的集体朗读。只要有一个学生开个头, 其他学生就会齐声背诵某一篇课文, 声音一个比一个高, 神情一个比一个专注, 忘记了寒冷, 忘记了玩耍。小学课文很短, 常常是把学过的所有课文朗诵一两遍, 直到老师开了教室门才进教室。如果还没到上课时间, 在教室里上自习也会齐读课文、领读课文。我的语文功底还可以, 恐怕就得益于那些儿童时代的朗读。回到家里, 学老师的样子大声朗读, 不管是散文还是记叙文, 我都模仿, 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读诗, 模仿老师的语气, 自我感觉很不错, 简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学究的派头。
现在, 很多学生不会朗读、不愿朗读。教室里消失了朗朗的读书声, 还是教室吗? 没有了学生读书声的语文课堂, 还是语文课堂吗?
从小学开始, 语文课就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学校课程表上也安排了大量的学习语文的时间, 也有一支学历合格、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队伍, 他们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缺少朗读环节, 语文课堂少了读书声, 学生对朗读兴趣不浓厚。
二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开始反思小学语文课堂, 看到了许多现象, 发现了许多问题, 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在日常教学中, 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 小学语文课堂少了教 师和学生的泛 读、领读。 小学阶段, 学生心理上最崇拜、感情上最亲近的人是老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不仅课表上安排了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 而且一般小学语文任课老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 如果老师对每篇课文仔细研究, 掌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弄清停顿, 读准每个字词, 富有感情地泛读、领读, 在教师抑扬顿挫的一次次示范下、一遍遍领读下, 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浓厚, 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二) 学校家长忽视了朗读。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 但因为各级各类考试不会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 老师和家长大都不关注, 慢慢习惯成了自然, 老师加大训练字词句篇, 让学生应付考试, 提高成绩, 家长关注考试成绩, 忽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 没有给予充足的朗读的时间。我们布置给学生的课外作业, 基本没有朗读。静下心想想, 学生在家中, 在田野, 在山上, 在树林, 在河边, 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心仪的文章, 该是多么好的一幕靓丽风景。可惜, 已经很少出现这样的一幕,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语文自习, 都是布置大量作业, 教师进行耐心而又细致的辅导, 每一道题、每一个答案, 力求准确和完美, 原来老师在辅导学生做各类练习册, 学生只是听话的抄写员, 认真地把老师告诉的标准答案抄写一遍, 忽略了朗读。
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目标里强调要增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校园的橱窗、教室的墙壁也张贴倡导素质教育, 大建高效课堂的宣传语, 可惜的是教室里没有读书声, 语文自习课占用辅导作业, 学生没有体验到朗读中的精神享受, 丧失了朗读兴趣。
三
我号召, 我呼吁, 让朗朗书声重返校园, 重返课堂。在日常的教学中, 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 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好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也是硬功夫, 会上升为一种艺术。如果不会流利准确充满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 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 也体验不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尤其每首古诗, 只有摇头晃脑大声吟诵, 才能感受到诗意, 享受出诗歌的节奏美, 如果低头看, 那么就如白开水煮面条, 寡然无味。
(二) 选好朗读材料。从小学到初中, 我们课本所选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 当然是朗读的好材料。推荐学生朗读唐诗宋词, 告诉学生“读会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节奏感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是极能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宋词本身就是触景生情、放声歌唱的一种歌曲;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内容健康、感情丰富的优秀散文。
(三)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 老师要在课堂上对有些课文、有些片段进行示范, 让学生因为爱老师, 也喜欢上朗读。也可以找一些课文或者好文章的录音带, 下载视频课件, 配乐朗读, 有些视频资料有很漂亮的背景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朗读这种艺术的美妙之处, 在欣赏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活动, 让学生在同学伙伴中增强影响力, 给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颁奖鼓励, 让他们积极表现特长, 带动更多的学生喜欢朗读。
9.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九
1、结合自己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等,充分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
1、重点是通过回顾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2、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认识到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在体会快乐的同时,领悟和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本课以媒体演示、合作交流等活动为依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按“看——说——议”的环节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1、以诗歌导入新课。
2、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感受到学校环、境优美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增添乐趣和生机。选择其他学校以前的旧貌形成对比,、给学生心灵产生震撼。要珍惜这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
3、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
10.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十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认识7个字,学写6个字。并能积累语言,选择喜欢的词说话。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使学生了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祖国真大。 教学难点: 借助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是本课的难点。
教 法:诵读法
学 法:比较法 欣赏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扣题探读,找准入口
1、出示中国各地美景图。
2、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2课《我们的祖国真大》。板书课题,重点讲解“真”,表达骄傲的心情。齐读。
二、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1.自读诗歌。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2.小组一人一句合作读。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
3.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用生字卡片反复读,要用字组词,选词说话。重点教学:鲜、飘、候 滑雪、游泳
三、研读理解,深情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读。
2.学生自由读。读后讨论:你认为祖国有多大?你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1)我们习惯把祖国分成南方和北方,同学们也分成两部分,坐在南边的读“南方”这一部分,坐在北边的读“北方”这一部分,我们比比哪组读得好。练习读。 分南北两个组比赛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2)黑龙江属于哪方呢?“北方”先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看书中图),领另一组读。 到底南方好还是北方好呢?说各自好的地方
4.齐读第三句话,骄傲的心情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我和爸爸去南方(海口),坐了三天火车才到。”“我和妈妈去——,坐了好久飞机才到。以此说明中国之大。(多媒体课件)
四.精读内化,品味赏析
1.对比:我们的祖国和别的国家比大小。介绍拿来的照片。
2.带着自豪之情朗读诗歌。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搜集祖国各地的图片进行展示。
2.小练笔:仿写句子。
六.达标测评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七.作业
1.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2.预习快乐读书屋一《家》。
八.板书设计: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 飘雪花
南方 开鲜花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11.语文课, 被我们玩儿“大”了 篇十一
“嗯, 是昨天接到的任务。”
“学生的展示内容是老师安排好的吗?”
“不是, 展示的内容是小组课题研究的成果。大家看到的只是全部成果中的一小部分, 接下来我们还有几节课的课题成果展示和讨论。”
“小组?老师安排的小组?”
“不是, 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建的小组。这个小组有流动性,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准入制和请出制。制度由小组成立之初的几位成员共同商议确定, 然后再根据不同时期进组同学的意见不断完善。”
“课题?老师安排的?”
“不是安排的, 但我参与了课题立项之前的小组讨论。”
“课题研究的材料是不是老师印发的?”
“是学生自己在网络和各类书籍上找的, 然后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向进行整合。”
“学生哪里有这个时间?”
“课堂上研究立项, 课下图书馆找材料, 周六周日和假期回家上网。”
“那成果是怎么形成的, 没有讨论和研究时间怎么行?”
“网上开一个Q群讨论组很方便。如果不行就跟老师申请课加时, 在课堂上继续讨论。”
“那你的课堂就任由学生这样做? 这样做课程岂不是很乱?”
“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确实打破了常规行政课程的局限。我们的课程不是完全依照常规的行政课程推进的。简单地说, 我们的课程是依据学生学习小组对于教材的学习愿景由师生共同创建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我与学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
“那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文本分析, 还叫语文吗?”
“我觉得文本分析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将文本以研究课题的形式任学生自选, 这样就把学习文本、分析文本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大家以文本为核心可以拓展极其开阔的发散性思维。在小组研究和班级展示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展示出来的研究性成果大大超越了文本知识的局限。老师教学生的终极目的不就是为了不教吗?”
“不教而教, 如何实践?”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 只要我们将学习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阅读, 自由地思考, 自由地找寻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从中引导、点拨。慢慢,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意识就可以实现不教而教。”
“晕, 太多的疑问了……”
一次公开课后, 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向我提出了诸多疑问。看得出, 他们的疑惑源自学生们令人瞠目的才华, 源自我们师生共同创建课程的大胆尝试, 源自我们打破常规的“颠倒课堂”, 源自学习权的回归。
其实, 这些问题不难理解。但却为何又让老师们如此疑惑不解呢?可能是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 我们体会到了知识集中讲授的益处。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的自我成长诉求也在随之提升。渐渐的我们发现,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文本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求。我们的“满堂灌”让学生失去了自己阅读和自我分析的权利。当我 们发现网络上不断呈现出来的完整的知识链条, 当我们发现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时, 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课堂是否需要“颠倒”过来?
传统的课堂为什么约束人?原因在于传统的行政课程, 它严谨、连贯, 呈现出知识的明晰性和体系性。不过就语文学科而言, 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往往体现在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上。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后,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共享与膨胀的时代。若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然要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而我们的教材却还停留在多年以前。毫不客气地说,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着多年以前的文字, 而我们却处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样的矛盾造成了今天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缺失。他们无法在语文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无法填饱自己处于“饥饿”状态下的知识诉求。那么, 我们是不是不要教材?答案是否定的。就阅读文本而言, 存在即合理。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先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 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将教材视为阅读思维延展的起点, 遵从自己在教材阅读中收获的感悟去延伸、拓展。将自己的思维释放到浩瀚的网络中去“拾贝”。以阅读体验牵引阅读欲望, 从而实现以自己阅读愿景为目的的“海量阅读”。基于这些考虑, 课堂的“颠倒”势在必行。
既然要“颠倒”, 必然是从课程构建的高位“颠倒”, 只有这样的“顶层颠倒”, 才有呈现出体系性的课堂延展。我们的课程安排由师生一起研究决定, 我们的小组研究性课题先由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从中指导。材料来源于网络, 讨论过程在课下, 在网络Q群讨论组中。研究性成果的展示以及各组之间的碰撞呈现在课堂, 其文字材料留存于班级博客中的语文学科研究性成果栏内, 供全体同学在课后延伸讨论。这样的课程、这样的课堂,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 是问题产生和成果碰撞的地方。与传统的课堂相比, 教师的课堂角色实现了“颠倒”。我们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 而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更是共同学习者。因为我们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比学生更高明, 我们无法确定小组研究成果中的内容是如何的精彩。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 我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这样的“颠倒”, 打破了班级授课制赋予教师的角色使命。我们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核心, 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给予双方成长的具备战略合作伙伴性质的学习共同体。我们的教学过程既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过程, 更是师生给予获取知识的交往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之上绽放出自己的精彩时, 我们为之鼓舞。当我们与学生共同面对一个课题时, 我们也要俯下身来, 与学生一起找寻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颠倒”, 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更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了老师。随着师生合作颠倒课程的延展, 我发现自己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这是学生带给我的福祉。在班级博客上, 一段段课堂视频, 一份份充满生命激情的研究性成果将永远以数据的形式留存于网络。让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回望:曾经, 我们是这样激情洋溢地学语文, 我们是那么主动地去阅读, 我们是那样“奔放”地与老师一起研究语文课程, 自己上语文课。也许, 这些记忆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里, 并衍生出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有人说:“张老师, 你带着一群孩子把语文课玩儿大了。”呵呵, 也许吧!即便真的“玩儿”大了又怎样呢?我的学生和我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成长何须等待? 我们有那么好的网络资源, 我们身处这么好的时代, 我们的课堂为什么还在等待?我们需要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让科技、人性、知识、成长集中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前人之远见, 后人之实践。未来的路很长, 我与我的学生一起闯。
画龙点睛:
12.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十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可通过具体的数字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能简单的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歌颂祖国的,学习作者从多角度、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理解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积累语汇。
【教具准备】课件:地图、图片、歌曲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初步理解诗歌语言。通过默读课文,简单的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歌颂祖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习归纳,初步体会作者从多角度、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意思,默读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学习简单归纳,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教学难点】能简单的归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歌颂祖国的,感悟归纳的方法。初步体会作者从多角度、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上网或其他途径了解文中相关的事物;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同伴交流。
二、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内容。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诵祖国的诗歌。
板书课题:1 我们爱你,中国
3、教师范读,学生谈谈诗歌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或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生字,读准音,识记形。
②读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生活实际理解,交流。
③指名分节朗读,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从哪几方面歌颂伟大祖国的?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4、初步理解,归纳交流。
幅员辽阔(地域)
山河壮丽(山川)
物产丰富(名产)
文化灿烂(多民族)
民族伟大(历史发展)
奋发开拓(民族精神)
5、诗歌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段(1):祖国幅员辽阔。
第二段(2-6):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7):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6、朗读全诗,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四、学习第一段
1、读诗。
2、理解诗歌中的部分词语: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3、思考:
(1)这一段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借助地图)
(2)“啊,我们爱你,中国”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写字:
巩固生字的读音,自己找出形近字比较组词。
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2、朗读诗歌。
3、抄写课后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理解诗歌语言。学习作者从多角度、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以吟诵、感悟、抓词语展开想像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感情,激发爱国之情,同时积累词汇,学习归纳方法。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背诵方法:“一个基础(熟读)”、“一条线索(抓住顺序)”、“一把(关键)词语”背诵课文1-4小节。
【教学重点】以吟诵、感悟、抓词语展开想像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感情,激发爱国之情,同时积累词汇,学习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多角度、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它就像一只雄鸡,永远充满昂扬的斗志,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怀抱,(板书:中国)
默读诗歌,发现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
结构相同,反复出现5次“我们爱你”——表达了强烈的爱。(板书:我们爱你)
二、新授
1.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有可能提到帕米尔高原,结合地图指出在西部的位置。
(2)结合地图方位和诗句,说说读懂了什么?——祖国面积辽阔。
品味词语:想像北方“银装素裹” 南方“盎然春色”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说。
(3)想象读,读出祖国地域之辽阔,读出赞美和自豪。——借助课件演示背诵
(4)结合内容,为本段补充一句:我们爱你,爱你的(地域辽阔)
师:诗歌还分别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祖国呢?
请你默读诗歌,为每节诗,补充一句:我们爱你,爱你的
2.第二小节
(1)引领学生概括出“名山大川”
(2)把你了解的诗中提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
(3)借助图片,说出对这些美景的感受,引出“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缥缈”“波澜壮阔”的理解和想象。
(4)读出特点,读出感受。训练想像读,将文字转化成画面。
师:祖国的美景数不清,你还知道有哪些名山大川呢?——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3.第三小节
(1)概括出“名特产品”
(2)引领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这些产品的情况
——英文“中国”的来历,与瓷器的关系。
——古代闻名的丝绸之路。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特产品。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名特产品?
(3)欣赏图片,读出特点,读出赞美、自豪。
4.第四小节
(1)你能发现诗中有哪些民族吗?
(2)补充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大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5.第五小节
(1)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
(2)谈谈身边的变化,看看国家的成就(图片),想像未来的发展。
(3)读
6.第六小节
(1)说说硕果,从斗争史中感受民族精神。
(2)读
7.第七小节
怎样读出颂扬之情。本节四行我们要读出节奏变化。
三、巩固
1.出示图片,选择词语与之对应
银装素裹 盎然春色 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云雾飘缈 波澜壮阔 光洁绚丽 壮丽巍峨
2.我们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北京郊区,这里的特色众多,把你知道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了解同学想表达的内容,据此分组。
开展小组活动:
要求:要抓住重点介绍,不要面面俱到。
注意要说明白,言之有序。
听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评选“怀柔特色小导游”。
小组交流,评选“北京特色小导游团”。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中国
山河无比壮丽
物产闻名世界
我们爱你,中国 民族风物迷人 我们爱你,中国
13.五年级语文教案《我们的错误》 篇十三
《我们的错误》是坦桑尼亚小说家、语言学家沙班?罗伯特的一首诗歌,入选教材时有改动。诗歌的作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警醒错误的存在,歌咏、赞叹“我们的错误”。根据《课程规范》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2、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教学重点是:抓住能唤起学生心灵震动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资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执教《我们的错误》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歌的外表,而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领会作者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充沛利用教材,又要大胆拓展教材,构建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模式,不时提升每一个小朋友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错误总象抛甩不掉的尾巴随同人的终生,总是和人们如影随形。无论你是凡人还是伟人,也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错误就象一位不速之客,时不时的不期而至,和人们相遇相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外国诗歌,名字叫《我们的错误》。请大家翻开教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熟悉作者。同学们注意到本首诗歌的作者了吗?有没有相关的资料和大家交流?课件出示作者和其作品风格的简介。
3.导入新课:作者完全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人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错误》一课,来进一步端正面对错误的态度。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功。导入新课局部的铺垫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接触的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也很陌生。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渲染烘托,就为学习诗歌奠定了比较好的心理基础,也巧妙地渗透了诗歌所包括的精神实质。]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扫清读书障碍。熟读诗歌,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如:根除、畏缩不前、必修、研读。
2.自主、独立学习。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志出来。
3.合作研讨。小组交流初步的阅读的感受。交流的主要话题:
用自身的.话的说出诗歌表述的主要观点;诗歌的层次结构;诗歌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形象的比喻,有什么好处;与生活现象结合,对诗歌进行质疑问难。
4.检查、反馈自主学习的情况,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面的环节设计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首先体现在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沛的机会来读书和质疑问难。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都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才干检验出来的,这样,教师才不至于闭门造车,课堂才不至于僵化。]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研读、拓展、深化和迁移。当学生提出自身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时候,教师随即用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内容出示在屏幕上,方便大家交流。
1.“学习击鼓也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
句子中的“漏拍”、“舞蹈”用来比喻什么?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待错误的什么观点?联系周围的事情,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讨论,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所见所闻,使学生认清:错误常见,不可防止,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用不着大惊小怪,这是一个人生长的规律,应该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
2.“失败也可能是胜利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考虑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和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胜利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3.“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教育要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干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时胜利,但是,客观实际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胜利之路。
4.“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幼稚。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教育要点: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果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干坚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干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胜利的保证。
[设计意图:读书要“进得去,出得来”。引领学生在诗句中徘徊,与诗人共鸣,通过自身个性化的体验,发生个性化的解读。结合学生周围的实际的人和事情,不时端正学生面对错误的心态,胜利完成课堂学习向生活实践的迁移,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四、回归整体,拓展课堂
14.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 篇十四
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的, 它既可以是课堂语文学习的延伸, 又可以是课外训练的开端。基于此, 我与学生一起研究了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内容、形式, 制订出了一套多层次、多环节、多内容、有深度、比较广泛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方案。这样就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活动, 从喜爱语文开始, 踏上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之路。
周一、周二,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优秀习作盘点。学生首先将自己上周的优秀习作———可以是单元作文, 可以是随文练笔, 还可以是生活日记———进行盘点, 反思整理, 比较选择, 然后修改再创作, 内化积累,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选文内容要求首先是鲜活的;其次是真切的;再则是有体验的、是自己经历过的;最后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是正在发生的、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东西。
学生在学会反思积累的同时, 逐步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增强习作的信心, 而且选材广、视角宽, 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 听者还要给予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 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或者找到与自己的共鸣点。另外, 其他的同学也在听评价的同学的发言, 可以听到从不同角度作出的对同学文章以及同学阅读情况的分析的内容, 能听到弦外之音, 能听出其中的问题, 能产生共鸣。
周三, 以同伴的方式对语文教材进行积累盘点。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厚积薄发。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 “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中推荐了很多名言警句、古诗词语, 教师绝不能忽视教材, 忽视教材的编排意图。所以, 我们在周三的课前三分钟进行教材里的优秀段落篇章、“日积月累”的背诵积累, 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感受领悟的基础上, 背诵积累, 借鉴迁移。
周四, 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即时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的表达, 是一项长期的训练。我们的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训练, 力求体现“快”“准”“好”这三点。口头作文的内容多样, 一是根据学校活动出题, 如“今天我参加了合唱比赛”“读书汇报会”;二是根据生活节日出题, 如“老师, 节日快乐”“国庆阅兵”;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出题, 如“废墟下的阿曼达”“我眼中的毛泽东”;还可以根据天气、季节出题, 如“雪”“好冷啊”。在教师出示题目的三分钟后进行口头习作。要求:一要“快”, 是说口头作文的表达要适应快速作文的表达要求, 张口就来, 而且言之成理、头头是道。二要“准”, 是说审题要准确, 材料要准确, 特别是语言要准确, 不能跑题。三要“好”, 是说口头作文的表达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融理、情、趣于一体。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考虑表达中心, 选择材料, 安排顺序, 又要推敲词语, 思维活动是十分复杂、十分紧张的。但是长期的口头作文训练, 不仅有助于学生写好书面作文, 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五, 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中华古诗文诵读。诵读大量振奋精神、滋养生命的诗文,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 宛如一只只短笛, 吹奏出诱人的曲调, 使人遐想, 让人感叹, 催人奋进。结合我校承担的“中华经典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实验, 保证周一至周五晨读为中华古诗文诵读时间, 在每周五的语文课前三分钟将一周背诵的中华古诗文进行温习、整理。仅中华古诗文这一项, 目前我班的学生已经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必背的篇目全部背诵完毕, 中学生必背的篇目已经积累到初二年级下册课外部分。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 诵读古诗文, 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极为有意义的事。我们的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播撒传统文化种子的任务,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诵读对学生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诵读好的学生, 表现出的是性格开朗、自信乐观, 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更和谐。
【我们班八年级语文作文】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的手》教案设计06-13
我们和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1-02
三年级的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11-18
我们的语文老师600字作文07-20
我们的花园六年级作文07-02
我们包饺子二年级作文09-12
我们的社区四年级作文10-28
二年级作文我们的班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