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考试题型及复习提纲(精选7篇)
1.党课考试题型及复习提纲 篇一
附件二:
党校学习必备知识
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部分
1、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的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4、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发展
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的民主,在 集中的前提下发展民主,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
10、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外事纪律、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6、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是什么?
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9、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什么?我们的强国之路是什么?
保密纪律等
11、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具体内容。
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 按时上好党课
12、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1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6、党的领导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17、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什么?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18、党员的党籍管理(组织关系接转)程序?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0、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
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年、没有决议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3、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转正的条件和程序分别是什么?关于延长预备期的具体规定
是什么?
2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15、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分别是什么?
2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有多长?预备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与正式党员有什么不同?
转正的条件是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程序是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
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可延长预备期,最少半年不超过一年
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成为预备党员开始
党龄按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开始算起
25、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员人数上有什么要求?
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
26、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任期几年?
五年
27、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有哪些?
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28、党的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9、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设立哪些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30、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是几年?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到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
年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31、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和党员的党龄应如何计算?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
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2、党的领导干部的产生方式有哪些?
民主选举产生,领导机关任命
33、党组织本着什么原则对违纪党员进行处分?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
34、党内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35、给予违纪党员纪律处分,由谁决定,报谁批准?
由支部党员大会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
36、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是什么?
党徽和党旗
37、中国共产党党徽的图案由什么构成?
镰刀和锤头组成38、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什么样的?
缀有金黄色党徽的红旗
39、入党条件是什么?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
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40、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部分
1、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应由什么人担任?应采取何种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
和教育?
培养联系人由正式党员担任、采取吸收他们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
配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定期培训等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2、党支部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半年
3、积极分子经过多长时间的考察和什么程序,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
一年以上的培养和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4、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审查包括那些内容?基本方法有哪些?
主要内容: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重大政治斗争的表
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基本方法: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
正式党员
5、什么人可以担任入党介绍人?
6、不能担任入党介绍人的情况有哪些?
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力或尚在缓期登记期间的党员,不能担任入党介绍 人
要保证出席人数。发展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前,支委会要通知支部全体党员。对象及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人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8、讨论多个人入党时,支部大会应该如何讨论和表决?
逐个讨论和表决
9、哪些党组织无权接收、审批预备党员?
临时党支部、临时党委
10、预备党员转正,应该经过什么程序,报谁批准?
党员应提前准备好转正材料(预备期满前一个月,预备党员本人应该主动向所在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材料)。
二、党支部应严格按照程序讨论转正。
三、支部决议填写要规范。
四、上报党委后要进行考察谈话和公示。
五、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审批预备党员转正。
11、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有哪些?
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党小组提出意见;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支部委员 会审查,支部大会表决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
7、支部大会应该如何接收预备党员?
十八大报告部分
1、党的十八大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4、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与路线是什么?
5、十八大上提出我们党的建设主线是什么?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党内民主的形式体现在哪些地方?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是什么?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1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15、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党的哪些方面建设?
2.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范围 篇二
题型:
Part one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50题,每题1分
Part twoReading Comprehension
2篇文章,10题,每题1分
Part threeCloze
1篇文章,10题,每题1分
Part fourTranslation
1篇英译汉,10分
5个汉译英句子,每个句子4分
复习范围:
第一部分 词汇与结构
P127,P270 词汇与结构题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P121-124P266-269
第三部分 完型填空
P58P273(只有10个空填词)
第四部分 翻译
英译汉 第一、三单元,每单元前三段。
汉译英句子 第一、三、五单元练习题,汉译英句子前3个Unit one
我平生只有一次跟警方发生纠葛。被捕和出庭的整个过程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但现在倒成了一篇很好的故事。这次经历令人可恼之处在于围绕着我的被捕以及随后庭上审讯而出现的种种武断专横的情况。
事情发生在大约12年前,其时正是2月。几个月前我中学毕业了,但上大学要等到10月。当时我还在家中居住。
一天早晨,我来到里士满。这里是伦敦的一个郊区,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我在寻找一份临时工作,以便积些钱去旅游。由于天气晴朗,当时又无急事,我便慢悠悠看看橱窗,逛逛公园。有时干脆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现在看来,一定是这种明显的毫无目的的游逛,使我倒了霉。Unit three
你为什么要教书呢? 当我告诉一位朋友我不想谋求行政职务时,他便向我提出这一问题。所有美国人受的教育是长大成人后应该追求金钱和权力,而我却偏偏不要明明是朝这个目标“迈进”的工作,他为之大惑不解。
3.党课考试题型及复习提纲 篇三
题型及复习要点
一、选择题(5*3’)
知识要点:
定积分的定义及性质;
简单二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的函数值;
二元函数的极值的定义及其必要条件;
常数项级数的性质;
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通解;
二、填空题(5*3’)
知识要点:
变限函数的导数;
简单二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的求法;
二重积分的性质;
三、计算题(10*6’)
知识要点:
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广义积分的求法(无穷积分);
未定式的极限(变限函数的导数,罗必塔法则);
二元隐函数的导数;
全微分求近似值(可参考书上例题及习题);
二元函数的全微分;
幂级数的收敛域;
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利用二重积分求面积也可);
二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系);
二重积分的计算(交换积分次序);
四、应用题 10’
4.党课考试题型及复习提纲 篇四
听力复习范围:《新英语视听说教程》1-5单元;阅读复习范围:《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Lesson1-6课文A,B词、句、段理解,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vocabulary, cloze, translation。
题型:
一、听力(20题;20分;20分钟)【其中一篇短文3个小题、简答5个小题来自《研究生英语视听说教程》,其余来自课外】
1.短对话(9分)
2.短文2篇(6分)
3.简答1篇(5分)
二、词汇(10题;10分;5分钟)【选自阅读教程课文A及其词汇表,以及课后练习词汇部分】
1.同义词(5分)
2.选择题(5分)
三、完型填空(10题,10分;10分钟)【选自课外相关主题】
四、阅读3篇(15题;30分;25分钟)【课外】
五、翻译(英译汉2小段;汉译英1小段或相应篇幅的单句)(20分;30分钟)【英译汉分别选自阅读教程课文A、课后练习翻译和课文B,汉译英选自阅读教程课后练习翻译部分回译(即翻译练习的汉译翻译回英文】
5.党课考试题型及复习提纲 篇五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辨析、选择)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多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多选):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选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判断)
①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1867,发表《资本论1》,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1875《格达纲领批判》,阐述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选择、判断)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多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三个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辨析)从哲学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确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内容上看,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选择)、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把无产阶级看做是一个受苦受难、值得同情的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寄托在统治阶级的善心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必须要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喝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1、科学的实践观的唯物的历史观(选择、辨析)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总结和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积极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1)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资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唯物观的创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辨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恩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系统化: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不可分割。恩格斯驳斥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辨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辩证法学说主要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形容态是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的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化:人的认识必须遵循一般唯物主义的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选择、辨析)
(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指未来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段。
(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学的拓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选择)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1、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选择)
(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
①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②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③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①(商品概念)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统一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两者的实质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兼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者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③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辨析)
答:简单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而社会分工又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这样一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矛盾。这一原理适用于一切商品生产。
④劳动二重性的意义: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运动,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习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
⑤如何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所以,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货币及其职能: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辨析)
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作用:①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略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②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辨析):
题: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说明价值不全不是价格的基础。
答: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第二,商品的供求不断变化,但从长期看供求是趋于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向一致的;第三,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同时就意味着购买者的价值损失。就是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量的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
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3)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工作日的延长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剩余价值,都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般在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占主导)
(4)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5)资本的基本构成:根据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辨析)
答:正确,其内容包括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③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积累的过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
资本积累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货币资金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
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实践证明,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股份制进行的资本集中,是扩大资本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
(2)资本积累的后果:资产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两方面结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以上两个方面,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必然构成对抗性的矛盾,主要表现: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二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导致经济危机。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①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生产过程以及生产成果的社会化。)②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可生产足够多的商品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③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分析(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趋势,意味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
四、马恩对空想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18世纪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的揭露了,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为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基础: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4、《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关系: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辨证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是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6、巴黎公社革命历史公绩: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7、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多选)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答:①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书中具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和特点,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功绩与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中间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又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想脱离,从而达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境界。它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是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②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确立了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原则和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③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比较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指明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途径和原则,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恩格斯晚年论及未来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论述可用)
答: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包括:①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②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③ 未来社会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因此,合理的想法只能是: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巡以进行的总趋向④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新认识,包括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通过经济的道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思想,拒绝实行暴力剥夺,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及建党学说(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敢于接受批评监督,臵身于群众之中,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等)、未来社会等重要思想观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具指导意义。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1、(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P33-P36)
列宁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是指那些掌握了一个或几个部门大部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联合企业,其根本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②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通过竞争也加快了资本的集中。结果少数大银行在金融业占据了垄断地位。银行巨头和工业巨头的联合形成了新型的资本即金融资本,帝国主义时代就是金融资本统治的时代。金融寡头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真正统治者。
③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资本获取了高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同时也加剧了资本的竞争,从而限制了在国内的投资。资本输出(两种形式:借贷资本的输出和生产资本的输出)的后果,加强了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
④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金融资本的扩张,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的迅速增长,必然引起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市场的尖锐斗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保证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往往达成暂时妥协,结成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同盟。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国际垄断资本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是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密切联系的。(瓜分抢占殖民地是为了占领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资本和商品输出场所,转嫁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矛头)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①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②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剧社会生活的各种腐朽现象。③政治上趋向反动。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镇压,在国外,垄断资产阶级瓜分世界领土,争夺世界霸权,必然大搞军国主义,成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主要发动者。④工人贵族的形成和机会主义思想的滋生。
(2)腐朽的趋势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第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帝国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竞争。第三,垄断资本的形成,对促进科技进步、扩大资本规模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积极的历史作用不能消除它固有的寄生和腐朽的趋势。
(3)帝国主义垂死性的主要表现:①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和连续不断的帝国主义战争的趋势。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会使其世界体系出现矛盾的焦点和薄弱环节,这就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国获得胜利③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的民族战争不可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整,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缓和了资本主义矛盾,表现出了相当生命力,但是,从根本上没有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种变化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没有改变他的剥削本质,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寄生性,腐朽性,掠夺性和侵略性。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阶段性质变。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直接继续和更高的发展阶段,是资本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实质是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机构,利用国家权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并且巩固和扩大金融寡头的统治。产生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垄断资本的本性上看,它必然竭力和国家机构相结合,控制国家政权,以便于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谋取高额垄断利润,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的干预,实现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①国家垄断资本②国有和私有联合的垄断资本③国家实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社会调节。
4、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理论依据: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正由于这一规律,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形成,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
5、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1)列宁关于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辨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应。‛同旧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通过感觉所感知)
(2)列宁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选择)①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②世界上绝对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③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而划清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阐述(论述可用):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承认知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实践是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确定不移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是具有近似的性质,因此,实践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一面。
(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辨析):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由此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P43)(5)列宁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选择):直线型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6)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多选):①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②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③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④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七、列宁晚年对新型民主建设的思考(多选)①注重党内生活的民主化②强化人民监督权③改造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④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主素质。
八、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选择)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①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②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③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党的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的决议;党内所有负责人员和机构都由选举产生,党的负责人可以随时撤换;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机关,有最后决议权;党内实行讨论自由和行动一致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等。)④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九、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为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违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新经济政策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自己暂时无法恢复生产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形式包括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代购制,这里关键是‚国家‛变了,它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这种国家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就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5)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革命与改革的界定——革命是自上而下的,疾风暴雨式的,最彻底、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改革则是由上而下的,审慎地、逐渐地改造旧事物,力求可能少地加以破坏。)
2、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论述可用)
①十月革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这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势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②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社这种组织是在农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是吸引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③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大工业是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
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与加强政权建设相联系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他清醒的看到,由于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列宁强调执政党要重视党员质量,使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增强党的团结,尤其是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党内分裂。)⑤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
这些构想反映出列宁从俄罗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点。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②革命领导权不同(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③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P65):1940年1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基本形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治: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他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党在过渡时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辨析):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过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选择):①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②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③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苏联集体农庄经验),忽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导致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为,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所谓‚相适应‛,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累和推动作用。所谓‚相矛盾‛,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有积累和消费、生产和需要等矛盾存在,还需要不断解决;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的探索(论述可用):1953年12月,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修正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1963年9月,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政治建设,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识分子政策,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
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外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这是革命对象)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这个时间的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的。
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同时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二重性,决定了同资产阶级联合又斗争的政治路线。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根本目的: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使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基本精神:(1)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2)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3)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1、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着,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②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把全心权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③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2、党的思想建设: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而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
整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造:①整风形式: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②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突出的问题(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上的一种表现,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3、党的作风建设
党风即党的作风(辨析),是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反映党的精神风貌。党风是由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决定的,是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表现。
党的三大作风(选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优良风格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始终把坚持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毛泽东还强调艰苦奋斗,认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五、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辨析)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要性表现在①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②提供精神动力。③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⑤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多选):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他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但人的思想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与人的利益有关)。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目的在于统一思想,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顺利完成)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多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④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遵循的原则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④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⑤民主原则。
六、政策和策略
1、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
辨析题: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就是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否则,就不是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否有利与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一切政策策略好坏和作用大小的根本标准)
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1)区别不同阶级和阶层,对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实行不同的政策策略。(2)区别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级实行不同的政策策略。(3)区别不同地区和条件,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和策略。
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辨析):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敌人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二是在对敌战争中,要对敌人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三是在对敌斗争中,还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战略上,消灭敌人,敢于和敌人进行斗争,策略上,要善于斗争,又善于妥协。(在一定条件下,无产阶级不但可以向同盟者作出某种让步和妥协,甚至也可以向敌人作某种妥协。这是积极的妥协,是为达到某种革命目的而实行的有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四是‚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策略思想。主要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当前最主要问题。五是把一起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策略原则)。
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包括(辨析):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
毛泽东在70年代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即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基础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实事求是(P98-P106)(论述可用)‚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①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统一)③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首先,毛泽东论述了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再次,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矛盾的运动过程详尽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各种情况,说明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方法)。④坚持实事求是,需要科学的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胸中有数‛‚波浪式前进‛还提出了‚留有余地‚‛集体领导‚‛力戒骄傲‚‛多谋善断‚‛当机立断‚等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认识的路线:毛泽东对认识的根本规律作了科学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东堤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3、独立自主:含义:(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民国革命时期,独立自主,即时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上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独立自主不仅是处理政党与政党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同时也指出要同世界交往,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当然,这种学习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而且是有分析的,以我为主,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不从之,要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自力更生: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内因与外因的唯物辩证理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哲学基础之一。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导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选择、判断)
时代背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实践基础: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②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新时期特点——改革开放、成就——快速发展、标志——与时俱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15大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两大历史关头‛考验:第一个重大历史开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是20实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的政治**。时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提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大确立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7大,作为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写进党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多选)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全党各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多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特理论体系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关键在于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对待,要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去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2、新时期党的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邓小平有一个重要思想:民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以下四个重大现实问题(多选):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③,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④,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自觉实现‚三个解放‛:第一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第三,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和目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论(选择):①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观点,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要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这个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②江泽民同志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论断,③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的基本内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提出):①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确立生产力标准,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发展质量高于资本主义。只有加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人民相信社会主义确实优于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只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等。(多选)
(2)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辨析):共享有特殊含义,一方面,共享不是指均享。按劳分配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共享着眼于共同、公正。基本需求尽可能平等共享,享受需求靠个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制定:领导和团结全国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第一,一个中心。第二两个基本点,第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第五,依靠群众。第六,党的领导。(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13大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1981-199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部,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部,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十五大又将第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分成三个具体的阶段和步骤: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十年,建党一百周年,是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改革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2)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
2、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1)正确认识处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辨析:一般地说,改革对发展的作用是正面的,是促进性的,但是改革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时机不当等,造成改革失败,必然会影响发展)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2)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统一:把握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改革是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第三,实现稳定与改革的统一。(稳定是改革提供保障、改革对稳定起促进作用)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主要原因:(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滞局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完成的工作,即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基本框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多选):①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②自然垄断行业③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④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单位统一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
答:(1)社会经济复杂多样,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千差万别,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包揽一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需求多样性的客观需要。(2)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及其巨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解决就业的客观需要。(3)非公有制机关经济产权清晰,它生在市场,长在市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强,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客观需要。(4)资源全球性流动加速,外资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继续进入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5)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发展的虚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关系的企业并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才能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6、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措施有:(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政府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7、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一是:加快从突出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适度增长转变。二是,加快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三是加快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四是加快从资源支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五加快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向产业结构优化型经济转变。(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3)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国家。(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8)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内容)
1、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集中体现②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民主制度,是有效实现形式。
3、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即要坚持又要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政治制度。第三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探索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4、为什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
5、依法治国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①有法可依——根本前提②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关键③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基础工程
6、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阔创新的关系。
7、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8、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远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具体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
9、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及遵循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已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
2、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发展先进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③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一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第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①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方针③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方向和方针的具体表现。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实现传统型与现代型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第一,解放思想,推进文化观念创新。第二,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文化机制,机制创新。第三,围绕核心,推动文化内容创新。第四,推进文化形成和文化业态创新。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议
1、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1)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其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因此,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2)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和谐社会建设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第一,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第二,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4)和谐社会建设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
2、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依赖,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主要包括教育、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五方面内容。(P183)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辨析、选择)
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1、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人民军队性质)
2、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3、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到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人民军队性质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多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去创造和探索。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中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始终是不断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鉴定力量,始终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可靠力量。
江泽民提出: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
(1)劳动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劳动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辨析)
(2)知识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尊重知识,大力开展知识创新,可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4)创造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5)坚持‚四个尊重‛在本质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3、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如何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涉及民族政策,要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必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此外,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宗教问题有长期性。古今中外的实践一再证明,对宗教不能采取粗暴手段,决不能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取消,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共同目标上来,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宗教信仰的不同,制造民族纠纷和事端,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进行。
(2)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劳动者爱国者的联盟,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联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十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形式: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① 一个国家——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②两制并存——基本途径③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战略思考④高度自治。
2、坚持按一国两制方式解决两岸和平统一问题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3)不承诺放弃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如何理解:首先,当时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打过之间形成战略平衡,谁都无法取得完全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绝对优势。其次,美苏两国争霸全球的战略受到世界各方面的牵制。因而使两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共同斗争,汇成了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时代洪流。第四,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提升。
辨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当今世界,来自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仍然存在,国际形势仍不太平,尽管如此,和平的力量还在增长,国际形势总体仍是趋于缓和)
2、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安全观(多选):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提出建立以经济为核心的安全观。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基本内容是①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基础②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经济保障③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正确途径。
4、‚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基本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①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③在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意义:第一,它为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种新的奋斗目标,一种新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目的是使世界逐步走向和谐。第二,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第三,它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两大历史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多选)?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①党的性质决定的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③现实的需要
(2)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的性质和纲领:党的性质纲领①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阶级性和先进性)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如,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新民主主义。现在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3)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选择)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①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②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我党的性质决定
2、以改革创新的谨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
(1)重要性和紧迫性①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②国情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③党情发展变化的根本要求
(2)总体要求:十七大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五个重点: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3)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体包括: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②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③上述二者统一于党的执政实践中
6.病理生理学考试题型和复习要点 篇六
这次病理生理采用的是机考 选择题60道 每道题1分 名词解释8个 每道题2分
简答题3道 每道题8分 老师考试的时候会出4道简答题,同学们只要选择3道来做,不要4道题都做完,因为都做完的话老师只看前3道的。
今天老师讲的复习提示
1绪论和第一章只是考选择题不考问答题 2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絮乱 没有问答题
名词解释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水中毒 水肿 高钾血症 低血钾症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记住那些什么什么的正常值
重点记忆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第四章缺氧
不考问答题
名词解释 重点记忆缺乏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5第五章 发热 过热的概念
(注意一下 热限)
6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没问答题 重点掌握第三节
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信号转导(课本上没有的 老师另外讲的)没有问答题 8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DIC
老师讲了一个小问题,DIC 可以导致休克,休克可以导致DIC 为什么?其机制是什么?如果同时出现DIC 和休克会怎样? 9第十章 休克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不出主观题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重点复习第二节 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肺源性心脏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和机制 名词解释 I、II 型呼吸衰竭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的诱因和发病机制
13第十八章 急性肾衰竭的三个时期
少尿期
第三节尿毒症不是重点 名词解释 急性肾衰竭 和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不考)14 第十章 休克临床表现
选择题老师说是从题库出的 Ps 以上只是就我所听到的写下了的,有的可能记不全 希望发现有新的知识点的同学或者是我记错的,告诉我 我会从新整理再上传到群里的。或者是直接上传。
7.法理考试复习提纲 篇七
1、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概念指明了法学的研究对象,即法或社会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2、西方法学的历史 古典自然法学派
代表人物:格老秀斯
洛克
孟德斯鸠
卢梭
霍布斯 形成时期:17世纪早期
主要观点:
三个自然;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分权和制衡理论;社会公意说
历史法学派
代表人物:胡果
萨维尼
梅因
形成时期:19世纪初 主要观点
法是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的体现
反对成文法
分析法学派
代表人物:奥斯丁
主要观点
法是主权者的命令; 恶法亦法 法学体系:法学的各门分支学科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区分:
首先,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
畴;而法律体系则是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属于社会规范体系范畴; 其次,法学体系的内容和范围比法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要大的多; 再次,法律体系具有属国性,而法学体系具有跨国性。5法的本质(两层次):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6法的特征(四个):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②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④法是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7法的作用:
按照对法的作用的期待与法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区别和差别分为:
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
按照法的作用是否对人与社会有益,法的作用可以分为: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按照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分为:
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8法的渊源:指法的来源或法之牺身之所,也有著述称法的渊源主要指法之产生
的原因或途径,故法的渊源亦可简称法源。法的渊源是指对法产生
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 9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正式法的渊源:立法;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法律解释;国家和有关
组织的政策;国际法。
非正式法的渊源:习惯;法律规范和正义观念;社团规章和乡间民约;
外国法;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司法判例。10法的形式: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即法由何种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何种表现形式或效力等级。
11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
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
12法的形式与法的渊源的界分
相同
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都属于一国法律制度的前提性和基础性要素,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关联,以至为许多人视为同一事物。然而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确是两种现象或范畴
区别
法的渊源是包括多种涵义的概念,其中法的形式渊源和效力渊源的涵义才与法的形式的涵义有重合
13法的清理: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 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它们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
14法的汇编:是在法的清理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不产生新法,不是正式的立法活动)
15法的编纂:指立法主体在法德清理和汇编的基础上,将现存同类法或同一部
门法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定他们的废存,对它 们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集中、统一和系统的法。(是重要的 立法活动,产生新法)
16法的一般分类(六种标准):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
实体法和程序法(法规定内容)
根本法和普通法(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 一般法和特别法(法的适用范围) 国内法和国际法(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
公法和私法(法所保护的利益是国家公益还是私人利益)
17法的效力:法对其所指向的人们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是法不可缺少的要素。18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又
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如果有效,就是法溯及既往;如果无
效,则是法不溯及既往
19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20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
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定、规定。
21法律原则:指那些可以作为规范思想基础或政治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
理和准则
22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不同;适用时稳定性不同;变化的速率不同;发生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不同 23法律规则的分类
从法律规则的内容上分(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权义复合规则) 从法律规则的形式特征上分(规范性规则;标准性规则) 从法律规则的功能上分(调整性规则构;成性规则) 从法律规则的强制性程度上分(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 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分(确定性规则;准用性规则;非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24法律原则的分类
按产生的基础不同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按覆盖面不同分为: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 按法律原则的内容不同: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25法律体系的概念: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
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6法律体系的特征: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成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27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
组成的法律不同:法系是由若干个国家的法律构成;法律体系则仅是由一
国的法律所组成
组成的法律现实性不同:构成一定法系的法律是跨时代的,不仅包含一定
国家的现行法律,而且包含这些国家历史上的法 律;构成一个法律体系的则只是一国的现行法律
根据和基础不同:法系是根据法的外部联系对法所作的分类,如历史传统
和民族特点、宗教色彩;法律体系则是根据法律所调整 的对象和方法所作的分类
29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
系,即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0法律关系的特征:
法律关系式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式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31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个人和组织。32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
务的能力。
33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34法律责任: 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
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了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35法律责任的特征:
法律责任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运用法律标准对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
法律责任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所引起的合乎逻辑的不利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也是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条件而强制性地分配给某些社会成员的一种负担。36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 具有内在联系性,前后因果逻辑联系
法律责任派生于法律上规定的义务,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违反法律义务而产生的第二性义务
主体可能不一致,法律义务主体的范围大于法律责任主体的范围 37法律责任的构成: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损害结果;主观过错。38法律责任的归责: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
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39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三种):惩罚;补偿;强制。
40归责原则:责任法定;因果联系;责任与处罚相当;责任自负。41法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根源是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和私有制 阶级根源是阶级和阶级斗争
42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43法产生的标志:国家(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
社会成员之间权利和义务出现分离。
44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是指以古
罗马法为基础,以1804年公布实施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 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 下而仿照它们而制定的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45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国法系等,是以中世
纪以来至今的英国普通法为基础的,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下 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46两大法系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二者在法的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法德历史类型
上都属于资本主义法律,其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一致的,都大体上以自由主义作为意识形态。
47两大法系的不同之处:法律渊源不尽相同;判例地位不同;
制定法编纂观念不同;司法诉讼制度不同;法律分类和术语不同;
48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
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和新法 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49法律移植:现成的可用来表征同时代(共时性)的国家间相互引进和吸收法
律这种实践的术语。
50法律继承与法律移植的异同:
51立法特征:主要指立法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之所在,是立法所具有的并同其
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各种共同标识的总和。
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52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中,所应
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
53立法的原则:平等原则、民主原则、权利原则。
54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55执法(狭义):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公职人员在行使
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56执法的特征: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执法活动具有单
方面性;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57执法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
58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 的专门活动。
59司法的特点:专属性;程序性;专业性;权威性。
60司法的基本原则:司法法治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
司法责任原则;司法公正原则。
61法治:应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
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62法治与人治的区分:
领导人或统治者地位不同。在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而人治中领导人或统治者至高无上,拥有否定的特权;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作用是巨大的,而在人治中,法律的地位是低下的,是被轻视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在法治中就每个具体的权利而言任何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而人治中权力往往是不受法律的约束的;
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不同。法治把民主、自由、平
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而人治甚至反民主、反自由、反平等; 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法治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而人治总是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63法治与法制的区分
是否强调法律之上不同。法治强调法的统治,必然具有法律至上的含义,而法制不包含法律至上的含义;
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法治严格来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存在,法制是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并伴随人类走过整个法律社会。 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法治要求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下活动,而法制则不具有这样的要求
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法治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而法制的价值取向是中性的;
与民主的关系不同。民主既是法治的价值观念,也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目标追求,但是法制则不要求必须有民主的政治基础,也不必然以民主作为之间的政治目标。
64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
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65法与道德的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
66法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形式不同;违反的后果不同;调整的对象不同;
【党课考试题型及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完整党课考试复习提纲10-31
党课考试问题及答案09-19
党课复习提纲20110-02
2023党课考试试卷及答案5则范文07-13
党课结业考试习题08-31
党课考试论述题10-31
党课考试 第八课11-14
党课结业考试简答题10-20
党课考试试题参考10-29
党课复习卷及答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