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4篇)
1.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江西省信丰县第二小学罗岚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创造了契机。在国家对教育硬件投入日益加大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强大的工具辅助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已在很多地方成为了现实。信息技术拥有传统教育媒介无法比似的诸多优点,必将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信息技术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促进
一、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化。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和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并主动运用这一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其次,信息技术能有效巩固和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以多媒体等形式呈现的海量知识可以多方位刺激人的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将新的知识接收并消化。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以
及方便的检索能力,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利用网络,教师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实时更新和完善知识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想要展现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如果首先通过计算机和投影向学生展示杨梅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突破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思维
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有限,所以对有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在教授相关的重难点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静止的语文课本变“活”,借助多媒体,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要讲授给学生的知识全面展现出来,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效率,又可以化繁为简,促进思维由模糊快速变得清晰。从而达到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目的。
3.扩大阅读范围,增进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范围不应只限制在课堂和课本内,引导学生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外进行相关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字积累,开阔视野,巩固语文写作的根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搜索查找到海量的文章和信息,为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对课文以外的相关的文章进行赏析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能够拓展知识积累,巩固语文功底。
4.增强探索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具备了大批量搜索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计算机这种学习工具,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使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进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可行性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学校里面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信息技术硬件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于教学成为现实。一是随着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建起了电教室,配置了相关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硬件条件已趋于成熟;二是很多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提供了人员准备;三是校园网络的建设,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捷,解决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中的资源“颈瓶”问题。
(二)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扬长避短,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固然有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常规媒体,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所以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让多种媒体有机配合起来,共同为教学服务;二是要注意兴利除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网络也是如此,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时,应由教师联合家长做必要的引导,以免学生接触不良的信息受到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三是要注意不能弱化教师的作用,教学媒体只是一种工具,能否使教学取得好的成果,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在教学中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感染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教学媒体不能替代的;四是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容、进度和学生消化知识能力间的关系。信息技术能够大容量地展现知识,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量的庞大,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切忌造成贪多而嚼不烂;五是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多媒体形式展现的信息感兴趣并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兼顾到这部分学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策略
(一)利用信息网络的共享性扩充教师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不断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手段,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来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网络的可检索性全面把握教材,充分有效备课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方便的信息获取平台,在教学开始前就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教材。在理解和读懂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掌握教材中包含的知识体系、设计意图等等,了解教材的知识点分布情况,确定号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作出新授课程的课件和学习型网页,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放在其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备课目标应侧重于实效。教师的备课的目标应体现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挥,同时还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和教师特色,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二是备课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做备课设计。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三是备课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而不同。尤其应注意利用网络扩大备课信息来源,多扩充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的信息。
(三)利用信息网络的多媒体和交互性特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环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应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与课外学习环境,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应调整自身角色。将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肯定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外利用信息网络和学生保持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利用信息网络中知识和信息的广泛性鼓励学生括大阅读,提升知识积累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应不断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拓展阅读,一方面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知识积累。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空间、微博等,鼓励学生经常在网络上练笔和发表文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表现欲,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为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我们运用好这一有力工具,努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把小学语文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1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 在的问题
1.1 信息时代扩大学习范围与信 息垄断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 道德观产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给学生的是一个足够其发展和交往的学习空间, 但这些信息来源和程序形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信息在传播的同时, 也产生了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诈。由于当前我国缺乏针对网络环境的相关法律体系。 所以, 其只单纯依赖于网民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来约束上网行为。同时, 其虚拟性的特点, 也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引起了道德责任的缺失和自我意识的泛滥。
1.2 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对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网络虚拟世界人与人的交往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有极大的不同, 大学生很容易与陌生人结识, 与爱好相同的人很容易身临其境地交流起来。相比现实世界, 虚拟环境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身份来欺骗他人, 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 网络通信的匿名性, 使学生缺乏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互动, 在这种人格与交往双重分裂的情景之 下, 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放纵的想法, 不去关心身边的人与事, 在现实世界中产生孤独感, 患上网络疏离症, 最终可能会导致人格和精神上的障碍, 这不利于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同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2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
2.1 提高师资教育团队信息技术 能力
教师团队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泛的学识, 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人格素养, 能够为学生做表率。同时, 作为当代教师, 能够熟练借助信息技术更加全面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成为师资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 提高师资团队至关重要。在当今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中, 借助信息技术, 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让所有学生借助网络都能享受同样的机会接受高品质的教育。借助网络环境,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完成了非现场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 选择任何地方, 借助网络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获得各个学科最权威专业教师的指导, 并且针对自己的疑问向最权威的专家提问咨询。
2.2 借助信息化创新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构建健全教育体系同样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求在校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基础教育课程出发, 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 在原有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及改革, 通过新颖的教育方法与课程,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 以此帮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 不仅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所需内容, 还应意识到学生所处环境与氛围均可对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校 内的管理人员能够开展并维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开展校园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术、科技、体育及艺术等各个方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②结合节日特点以及学校传统开展节庆活动, 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参与到吸引力较强的教育活动中; ③在校园内可进行定期的教育宣讲, 或通过海报、校刊等途径营造浓厚的文化或学术氛围。另外, 还可在校园内组织并举办辩论赛或讨论会等,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条件。
2.4 拓展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络等多媒体已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大学校园 更需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 能够将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育理念相结合。主要方法包括:①建设校园网站, 网站内容具有学术性及趣味性, 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 ②定期开展在线网络沟通, 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疑虑及问题进行解答, 时刻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要求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做到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转型的必然趋势, 这股转变的洪流推动了网络教育运用变成现实。利用网络教育, 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 其必然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冲破高校的围墙墙壁, 超越国界和区域壁垒, 全力打造全球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 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 2011 (17) :987-988.
[2]张志忠.文史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矛盾[J].文学教育 (上) , 2011 (08) :656-657.
[3]刘怡.浅析大学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 (中) , 2011 (06) :532-533.
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关键词 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028-02
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广泛推行,各幼儿园在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在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幼儿心理教育,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 产生幼儿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知识严重缺失 在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进行转变的时候,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以现代教育模式的标准来衡量,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授,还包括心理和态度上的引导[1]。我国幼儿在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缺失,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原因,还包括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充分做好引导作用,把幼儿引向心理健康和知识双向发展作为目标。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形式和书本上知识点的讲授,而这种没有深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的膨胀,部分人丧失了道德观念,过度崇拜金钱和物质,在这种环境下对幼儿心理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道德的缺失很容易使一个人失去正能量,教师在进行课程授课的同时,要侧重对幼儿道德方面的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
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更加丰富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途径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步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会使课堂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大的信息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而且通过更加有利于幼儿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幼儿教育在本质上发生重大转变和突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泼,有利于幼儿摆脱枯燥的课堂束缚。
现代教育技术使体验更真切 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幼儿接受,使幼儿可以充满激情地学习,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地位。但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材料时要慎重,在将课堂主要知识传授结束之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多元化的优势,注重对幼儿道德方面的培养和引导。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讲授的可操作性更强。除了多媒体本身作为教学载体,使得教学模式发生本质转变以外,教师在教学思想方面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改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个适当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书本中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和拆分,在教学实际中把握幼儿的心理状况,将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过多媒体体现出来,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3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多媒体动画培养幼儿责任心 多媒体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很多优点。动画本身具有体积小、兼容性好、互动性强等优势。教师在制作动画之初就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图文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给幼儿,进而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情况下,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幼儿的心态会得到很大影响。比如在课堂中插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部动画,可以通过动画对幼儿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幼儿在道德方面的素质。
通过多媒体影片资源培养幼儿意志 多媒体影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方面英国曾经在300多个院校进行过调研[2]。通过多媒体影片中的镜头音乐、色调图片等方面来解释影片中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再结合人物最终的命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通过观看电影,他们仿佛经历一次深度的人生体验,这时教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一个人从身体残疾到体育强人,从头脑残疾变成富翁,这个命运的转折过程揭示了很多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命运。将电影教育方式融入幼儿心理教育中,让幼儿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心理得到触动,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磨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萌芽,从而激发幼儿上进心和正能量,让他们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通过正确的认识和方式来解决,从而使心理教育达到目的。
通过UC为幼儿提供有效课外辅导 在现代教育中,利用远程教学可以进行课外教学,这是信息化教学的一大特色。UC聊天工具是互联网中一个相当强大的应用工具,在沟通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图像和声音进行有效融合,在交往过程中跟幼儿实现良好的互动。将UC应用到远程教学中,对各个学科都起到相当大的辅导作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个对知识的消化和沉淀过程,如果存在知识消化不良,就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厌学心理。通过UC平台的远程教育,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大程度减少幼儿的厌学心理,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录制成视频,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多次观看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通过幼儿园网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幼儿除了在幼儿园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教育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网站来拓展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进行广泛的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同家庭、社会和朋友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在网站中开辟心理辅导教育,通过心理测试、咨询服务等方式,通过多个方面进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迷惑和懵懂时,要通过交流的方式给予解决,并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和快捷的心理服务咨询。
4 结语
将心理教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幼儿在科学知识上得到提升,更主要的是能够提升心理素质,对人生和社会形成初步的认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正确的办法来解决,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婕,王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42-44.
4.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蒋卫山(武进遭桥初级中学,江苏武进213171)第20卷常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与此同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很显然,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论思考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了解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可分成以下几个环节:问题~假设~事实(证据)一检验与评价~发表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基本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与学生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情境创设”、“协作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和要素。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性学习。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一)必要条件
1.硬件。学校为探究性学习提供:①演播式多媒体教室(配有高配置电脑、液晶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等);②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房(配有服务器TOP200()交互教学系统);③千兆主干校园网;另外学校还需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一间物理实验室及所需的仪器。
2.软件。构建新一代高中物理教学软件系统—主题知识库(或网站),即围绕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它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高中物理教学素材积件库;②高中物理教学课件库;③高中物理教学资料库;④多媒体软件库(Flash, PowerPoint, FrontPage、几何图板、仿真物理实验室等)。
3.潜件。教师以自学为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构建主义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学生由物理和计算机教师共同进行培训,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学生电脑基本作、输人法、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物理教师负责培训学生几何画板、仿真物理实验室等软件的使用。(二)具体操作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首要环节,对于诱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人主动探究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平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作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空投炸弹的录像片段,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场景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炸弹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炸弹在空中为什么排在一直线上? 2.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事实(证据)在提出问题基础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说和猜想,然后要制定出较详细的探究计划,计划中应明确所要收集的事实(证据)以及收集事实的方法。在收集事实的过程中,除了物理实验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方便、快捷、高质量地完成某些探究任务。
学生可从主题知识库以及互联网中查找、评价、收集有关信息。例如,探究“噪声污染”、“太阳能的利用”等STS类课题时,学生可从网站上搜集物理学史、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最新的物理科学研究进展等资料;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调查来获得所要收集的事实,还可利用仿真物理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研究。3.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检验与评价
学生可运用信息技术相应软件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运用已有科学的知识,采用近似、抽象化、模型化等方法得出符合证据的解释,并且收集更多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探究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4.运用信息技术,发表与交流
在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收集证据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后,学生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表与交流。学生可利用文字处理交流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网上发表,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课内外进行展示,与班级的其他同学共享,教师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还可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网上交流,与其他师生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做更深人、广泛的交流。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及效果
近两年,我们在高
一、高二年级的部分班级先后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全面引人物理探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促进了物理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变为探究。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可通过上网查询、模拟实验、交流研讨等手段解决某些物理问题。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发展了学习的信息素养。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发展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他们学会了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能用计算机制作值日表、课程表等来管理班级,甚至上网浏览、查阅信息、交流、讨论热点问题。
(三)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变为辅助,变成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协助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形式从面对面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变为建构主义理想中的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师生、生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四)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知识资源之一的主题知识网站,它反映了教师头脑里组织知识而形成的某种结构。这种具有结构性的网站、有自身的组织特征,即非线性结构,帮助学生围绕主题建立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框架。优化了学生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最具有发展性的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一)选定适宜的探究性学习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空间,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探究性学习内容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探究工具,其中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二)及时向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指导
5.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化学有效教学
-------张春红
科技日益发展,信息技术也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能否灵活地适时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实施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可有效促进化学教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挂图展示、模型示意、理论推演等。这些手段有效但有时却显得并不高效,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然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及“重复”功能,可提高化学实验的演示效果。如:K与H2O反应速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反复做实验将浪费时间和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H2还原CuO开始和结束的操作顺序及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如有毒、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的实验可借助于动画模拟加深学生的记忆。特别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电子云、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晶体结构等,是学习化学的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及课本相关内容,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电子云这一难点,可通过一个程序控制电子在核外旋转的转速和几率,在核外会出现一个平面的电子云团。运用电脑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全过程,电子运动的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对微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金刚石晶体、石墨晶体中的微粒与微粒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体形结构,很难使学生理解空间结构中微粒与微粒之间构成关系以及微粒与微粒之间的个数比。但
是通过计算机对晶体的旋转动画演示,可以将上述的晶体微粒做成立体空间结构展现给学生,化复杂为简单。化学生产流程(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氯碱工业等)的宏观演示,如可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工厂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设备机构,去掉隔膜,那么Cl2和NaOH反应生成NaClO和NaCl,Cl2和H2相混合,引起爆炸(模拟爆炸,光、声、形、色俱全),使学生对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设备会具有更深刻的理解。
2.必然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教学的方式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化学教师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资源库和网上查找资料,了解自己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化学科学的相关内容,然后加以调用,设计制作出电子教案,从而提高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通过网络的发布共享,还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从学习方式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因特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对于一些新的信息的获取:如“鸟巢”与“水立方”材料的构成特点及设计理念,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再如“神七”成功地发射与返回,宇航员成功“漫步太空”,那么“神七”及宇航服的材料有何组成,有哪些重要的用途呢?宇航员的吃喝拉撒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再有通过一些化学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3.必然促进师生间、生生间信息的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平等交流关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隐蔽性特点,可使学生某些难于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同学交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与研讨课程的整合,让学生研讨的成果或一些心得体会在校园网上发布,既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其更深入一步的探究热情,也有利于通过网络的共享而扩大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积极向上而改变以往沉溺于虚幻世界的不良做法。因此,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中的运用,必然加速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教
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
4.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必然促进复习化学课效果。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可以减少实验消耗。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细节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了解,对于实验仪器组装及重要实验装置的回顾或借助于“实况录像”,可以对于相关知识进行网络化串接,使复习能有效的实现;在复习中对于学生在电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只知皮毛且容易混淆这一特点,可利用相关微观动画对于原电池与电解池进行对比,抓住两者的工作原理从微观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可强化学生对于电化学知识的理解;在复习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一类易混问题时多媒体课件可通过系统的,网络化的表格对比,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时机要有选择性,要体现出它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但不同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运用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化学学科教学的应用中,应针对化学学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加以运用,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教学目的,注意师生角色定位。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来设计,避免盲目性和任意性。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纷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外,重点备好信息技术运用的内容。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明确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多的体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由于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计算机多媒体只是这个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媒介,因此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永远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再先进的计算机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的。因此,计算机是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和其他教学媒体的作用,只能对教学起辅助作用。
3.突出实验学科特点,信息技术应用应讲实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盲目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代替化学实验,要知道,无论多么优秀的模拟实验都不能达到学生亲手做实验所产生的效果。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一味的强调高技术、高投入、高难度等,应以学校现有条件为基础,量力而行,逐渐加强,注重实效。
6.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六
《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挖掘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现身心和谐功能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还应该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结合。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而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实践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已成为体育的重要功能,体育的功能就是体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育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既包括对其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还包括对介于“生物”和“社会”之间并兼含两者的“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两方面。
二、体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1、体育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自信心的树立、优良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由不具备某种知识技能到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由不知到知之较多,由身体软弱化为身体强壮,由对体育不感兴趣,到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信心的树立和不断强化的过程,并且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它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及的优势。通过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是特殊的情感体验过程,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挑战,更是在困境面前的执着、坚韧、勇敢顽强的心智的运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培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实现身心的和谐交融。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质得到增强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其自我知觉和自我概念也会相应发生积极的变化。
2、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又有许多参与合作、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尤其是高校教学改革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空间和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所不具备的。通过随机的合作或对抗组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弱组合和强强组合,不仅扩展了交往的范围,使同学们学会了互相协作与相互帮助,更使同学们通过活动的开展体验到了受助与助人的快乐。体育活动过程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睦友好的相处。体育活动中的帮助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也有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这些合作或对抗中,既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打击,这种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过程,体育运动磨砺意志的独到之处是将心理融于生理之中。积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正确理解和认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提高竞争和合作意识,科学和创新精神,使大学生逐渐在活动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张扬的个性、拼搏进取意识和自尊心、自信心的确立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和强烈。这时的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体育课程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和自身的价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使得不同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表演舞台和表现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塑造、成就展示、感情表达、自我推销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表现欲,也使学生在通过这种体育活动的方式更加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4、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勇敢坚强的意志
7.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构建区域学习联盟体,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区域学习联盟体是在不同自然行政划分区的学校之间结成一个联盟, 通过互联互助达到互促互进, 进而提升各自的办学水平。这种形式的校际联系和传统的手拉手学校有着本质区别, 手拉手学校从组织结构上来说是线性的 (如图1) 。而区域学习联盟内的学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相互联系, 取长补短, 共享特色地域资源, 还可以向自己的结对学校示范辐射, 因而从组织结构上来说, 区域学习联盟是以点带面而构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如图2) 。
在这种结构中, 每所学校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 不仅有利于区域间特色地域资源的互补, 也有利于每所学校找准自身发展特色, 因此, 各自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应该是最大化的, 教育资源的利用成本较低, 这对促进区域间校校协作, 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构建应用通道, 体现教育效益
随着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 互联网进校园, 多媒体设备到班级, 我市各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得到全面的配备, 各校独立的网络环境得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限制各校发展的瓶颈。作为联盟体的核心学校, 我们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利用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通过互联网把各校连接起来, 形成了基于资源应用的便捷通道。该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已有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该系统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下, 可支持多点的同步课堂教学。时时的课堂教学资源可实现资源访问教师和授课教师的互动、受益学生和课上学生的互动及视频课堂资源的时时录像和延期点播。②以附小在线为 教研平台, 构建由联盟内相关教师组成的、分学科、分主题的研讨机制, 采取定期研讨、时时按需请求的方式在教师间进行教学研讨互动。③通过信息平台的特色空间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想交流 及学生对有效主题资源的获取。
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学习互联, 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较高的教育效益:①把联盟内优质的教师资源传播出去, 发挥名师优师的作用, 让更多的教师受益;②在联盟内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降低教学资源的单位成本;③让全市多所学校已建立起来的网络环境运转起来, 使互联网的网路上有“车”有“货”;④减小校际间、区域间的差异, 增强社会、家庭对学校的关注。
●深化资源应用, 促进均衡发展
自区域学习联盟组建以来, 我们在本市六区一县分别建立了近20所联盟互助学校, 定期召开联盟学校之间的研讨会, 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区域性学习联盟板块, 制定了《区域学习联盟体实施计划》, 广开了区域校际间联系的渠道, 并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联盟内的学校以极大的支持, 带动了部分学校的快速发展, 为促进教育区域性均衡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中, 我们从小学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入手, 依托学校业已形成的数字化应用平台, 以我校“十五”、“十一五”期间形成的课题成果为基础资源, 在实现班班通功能的联盟校内, 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经课题组的多次论证, 我们根据研究需要, 细化实施内容, 确定主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 展开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实践性研究: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应用案例研究;②数字化视频德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③区域联盟内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④人教版小学3~6年级同步作文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其教学应用案例研究;⑥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复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⑦区域联盟内网络环境下的少先队社团建设与应用研究;⑧区域联盟内课题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每个子课题在联盟内各校之间协同开展研究, 分步骤按照计划实施, 立足于联盟内各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基于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校际间的实践研究, 力图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推进, 建立健全在我市范围内小学各学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形成一批基于小学学校教学与管理实践的研究成果, 推进教育均衡工作在我市的顺利进行。
●扎实信息化试点工作, 共筑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2012年12月, 我校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我们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把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结合起来, 将研究的内容具体化, 学科分类及资源类型明确化, 以“应用先导、无线扩展;数字空间、能力拓展; 联盟互助、均衡发展”为总体目标, 把“三通两平台”的资源建设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 积极融入淮南市政府“智慧城市”的云海战略, 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现有基础, 以教育教学的应用为导向, 扩展无线网络的功能, 为师生在校园内提供无线学习环境;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分类建设, 为师生搭建终身学习的数字空间, 着眼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互联网及区域联盟各校的办学优势, 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 共筑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2013年初,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同时为落实“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 学校结合联盟校资源应用的需要, 积极搭建淮师附小E梦家园, 为全体师生提供个人学习、工作的个性化数字空间, 该空间集数字身份认证、资源应用、研讨交流、学习记录、好友互动、话题管理等于一体。同年8月, 学校对淮师附小E梦家园平台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教师作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人力基础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者, 提升他们对信息化空间和资源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要。8月27~28日, 我们首先在洞山校区开展了全员培训, 为每位教师开通了基于资源应用的个性化空间。教师在熟练掌握平台功能之后, 相继注册开通并形成了网络社团, 围绕一定主题内容开展了信息化的应用工作。9月, 学校投资近20万元, 购置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 扩增了24T的存储空间, 为每位开通空间的师生提供了1G的空间, 满足了淮师附小E梦家园的需要。同时, 学校还选配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优课数字化资源库, 满足了联盟内教师的日常备课及教学研讨需要, 为个性化空间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 推进了学校教学应用的数字化发展, 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应用基础。
8.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52-01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
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
二、多媒体宜用传统方法难以讲清楚的变、透、动等方面
动画模拟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
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在屏幕上先出示一条底边,然后从这条底边的两端延伸出另外两条边,再让这另外的两条边以和底边的相交点为中心,做180度的旋转。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当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
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用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分层练习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设计不
同难度的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可是在做练习、布置作业时,却很难按学生的层次区分。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效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不同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练习时,要注意资源的重组和整合,由易至难地编排练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
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五、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9.加强法制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九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跨世纪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学校能否培养出在政治方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思维创新及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关系到这一历史性实践的成败。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明显,给法制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未成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抓好学校法制教育,是贯彻小平同志“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要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重视法制教育,增强师生法律意识
要想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首先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加强教师对相关法律的学习,使教师能认识到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从初始阶段形成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内在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必须从孩童做起,亚里斯多德认为:“法律所以见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对法律意识启蒙的最佳时期无疑应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这一时期青少年经历着成长、学习和积累过程,即有成长的喜悦,也有理想、自尊受到伤害及心理产生变异的可能。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与社会规范是冲突的,因此,必要的疏导和教育不可或缺。当青少年开始在社会化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达到内心对法律的真正认同,认识到生存过程中公平和秩序的必要性,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生中最稳定最可靠的公共权威,只有守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注重法制教育特点,科学施教。
一所小学的法制教育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教育,它没有正规的课时,但它却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而小学生又处在人生的童年时期,他们单纯活泼,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因此,开展法制教育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科学施教。
1、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小学生刚刚踏上人生的成长之路,心理状态脆弱,易受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易受外界的影响。作为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初始时期,加强平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就应该注意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制观念。如通过组织撰写守法故事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聘请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来校做报告,等等。这些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不自不觉中接受法律潜移默化的熏陶。
3、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普法的最有效方法。比如结合学习宣传税法和交通法规,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小小税务宣传员”和站好“小小民警值勤岗”,不仅向社会宣传了法律法规,而且还使小学生从小接受了法律启蒙和行为教育。4、坚持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些专家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小学生们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家庭的变异,家教的不当,性格的异常等等也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运用多种渠道,了解“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地心理辅导与治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三、把民主法制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一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民主法制读书活动,组织小学生看民主法制教育画册,复述其中的内容,讲其中的故事,写心得体会等。二是营造民主法制教育的氛围。学校通过法律知识长廊、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宣传专栏、黑板报、手抄报等,经常向学生宣传民主法制知识。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接受法制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上街为慈善事业募捐,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四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如举行知识竞赛、辩论会、征文、文艺表演、演讲、手抄报、漫画比赛等,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素质,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五是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民主法制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犯罪警示录》、《恶之渊》等电视片,参观《珍惜生命,拒绝毒品》图片展览,聘请法制辅导员给学生作报告,帮助学生认清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增强抵御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0.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苍南县兴港高中 校长 蔡挥辉
主题词:励志、感恩、文化、心理暗示、习惯教育、目标激励、高峰体验
我校自2005年秋季开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励志教育工作,想以此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经过几年努力,这项工作现已初具规模,形成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学校文化。心理励志教育激励每位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奋发向上,勤奋学习,使学校的学风、校风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我们的办学宗旨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一、励志教育的整体构想
我校身处乡镇,担负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录取分数线不高,学生家庭条件也不很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走进高中前早已形成“失败心理”,有很严重的自卑感,学习信心不足,由此又会引发各种不良的行为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失败心理”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障碍;而缺乏责任感,不知对家庭、对社会,以至对自己所负责任,则是他们没有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便提出,要在学生中全面开展心理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把“励志•感恩”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并纳入校训。
这项工作是从励志讲座开始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只凭几场讲座是不够的。我们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把心理励志教育从心理励志讲座发展成有心理专业教师和全体班主任参与的心理励志校本课程;从每天一次口头上的励志宣誓仪式,转化成时时有人指导督促的习惯培养;从建立教室励志文化、宿舍励志文化到校园无处不励志,现在已经形成全校时时处处都有的立体的励志、感恩的文化氛围。每天在早自修前有一次“励志誓言”活动,读报课有一次习惯教育活动,每两周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次心理训练营活动,每月有一次学生心理委员培训、一次心理励志讲座。每周一次小目标激励,每月一次中目标激励,每学期一次大
目标激励。从校长、德育干事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教师,各从不同角度实施励志教育。
二、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一)每天一次的“励志宣誓”。每天早读课前,正当旭日东升之时,全校学生在播音员带领下庄严宣誓:“身为兴港学生,我一定视学校名誉如生命,尊重教师劳动,勤奋学习,决不荒废时间;谨遵学校管理,规范自身行为,不断超越自我。我保证: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我坚信我一定会努力,我一定能为自己创造奇迹。”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根据自我实践诺言和心理暗示的原理,让“我一定能创造奇迹”的积极心理暗示去驱散失败心理的阴影。我们要求学生在宣誓时信心要坚定,声音要宏亮,态度要严肃,动作要认真。每天这时候,全校从每个教室发出震天动地的豪迈之声,人人自我激励,也给别人以激励。在一天天的心理暗示中,一届又一届走进兴港的学生,精神逐步振作起来,校风、学风也随之好转起来。
(二)每月一次的“励志讲座”。主讲人的每次励志讲座都是学生愉快享受的一次精神大餐。高中生是最富有激情,也最需要激情的。几百人在一起听领导和老师富有魅力的生动感人的励志讲座,容易在群体中产生轰动效应,因此常常能起到平时教育教学中不易得到的效果。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需要有高峰体验。励志讲座一般选择在学生学习的重要时刻进行。如:刚进入高中时,或备考前,或考试后等等,这时最容易激发人的心理的高峰体验。讲座者每每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其人其事;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启迪学生感悟人生,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这样的讲座往往能使学生顿时冲破心理障碍,使信心大增,决心一下坚定起来。几年来,校领导和老师给学生作了上百场讲座,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理想、前途等各个方面,现在已挑选其中部分汇编成专辑——《努力就能创造奇迹——蔡挥辉学生心理励志报告集》,作为校本教材。
(三)人人参与,导之以行。心理励志的效能要落实在导之以行上,而且还要持之以恒。我们通过观察、分析、研究,逐步认准一条规律:学生的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习惯。对于学习,聪明不可少,基础也重要,但决定因素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把导之以行主要落实在习惯培养上。班主任每天在晚自习前10分钟内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和心理习惯养成教育,并进行检查督促,进行
每日四问:“你今天计划干什么?你今天认真做了吗?你今天有不规范的行为吗?你今天快乐吗?”等等。现在我们已把大家多年来收集的习惯教育材料编写成册,取名为《优秀是一种习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同时又从励志角度编写了《让生命奔跑起来》一书,印发给班主任,使习惯教育与励志教育相配合,系统有序地在全校各班进行,力求励志与笃行的统一。
(四)时时都有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是高中生积极进取的直接动力,是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具体的目标。我校在推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坚持月考制度,并以此为心理励志教育的激励措施之一。
每月一考,既为了检查教学效果,也为学生提供客观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发挥考试对全体学生的激励作用,我们要求考试难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每次考试中得到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的鼓舞。每次月考之后各班评出“学习之星”2名、“进步之星”2名、“学科之星”2名,由学校张榜公布。获奖学生在本班内获得月考表彰,也可获得学校的月考励志奖学金。
(五)设置励志教育校本课程。我们在经过实践取得一定经验之后,2007年秋季开始,根据“课改”要求,把心理励志教育确定为校本课程。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受他人,适应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怀抱远大志向积极进取;学会学习,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创造;懂得美,懂得爱,懂得人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自觉体验意志力、恒心和自制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课程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和活动,心理励志讲座,心理社团活动,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和读报课组织班集体活动等。从高一到高三共安排40个课时,8学分。
(六)校园无处不励志。我校学校文化建设以“励志•感恩”为核心内容,做到处处有励志。
1、教室文化:各教室门口都挂有“班主任宣言”和全体学生的“宣言”,教室内悬挂《学生誓词》和《四学四问》。各班级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出班级公约,平时管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班干部管理与班主任指导相结合。教室文化以浓厚学风为主要特征,提倡尊敬师长,热爱学习,以取得好成绩为光荣。
2、宿舍文化:宿舍悬挂《宿舍誓言》和《你我共同的约定》,每月开展文明寝室评选,提倡室内整洁,言行文明,生活愉快而有节。宿舍也是以学生自主管
理为主,宿管老师指导为辅。
3、校园环境文化:在这几年校园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们让花草树木石桌石椅也“说话”,到处有励言警语,温馨优美又富有哲理,让年青的学子们在欣赏之余接受熏陶教育。
三、励志教育取得初步成果
(一)激励了一批有理想、求上进的学习尖子。
在励志教育的氛围中,我们首先鼓励部分学生去参加县市的学科竞赛,因为这样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奇迹”的心理,从而树立自信心。近4年来有200多人次在县市比赛中获奖。如,2005年获温州市理科综合竞赛一等奖,文科综合竞赛二等奖;2007年上半年参加温州市高一数理化竞赛成绩辉煌,三科超过我县多所省三级重点高中。去年下半年参加市县高中数理化竞赛中,我校有52人次获奖,一等奖12人次。2008年4月,我校高二学生参加省化学竞赛共1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学校因此获温州市优胜集体奖。同时,高考方面成绩也连续三年取得较好成绩,上线率不断提高。近三年共有理科8人考上重点大学,美术类第一批录取学生每年至少有4人,三年来共有700多名学生考取大学。
(二)鼓励了一批特长生。
在励志教育中我们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有上进之心却找不到上进之路的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为此,几年前我校就创办了美术专业班,使大批学生从这条通道走上成才之路。近几年,我校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大赛五银三铜;温州市中学生现场绘画大赛15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居全县第一;2007年省专业联考,我校美术班平均分81.2分,创苍南县普高美术专业省联考之最。本届高三4个美术班参加省联考,专业上线率达92%,又是名列全县前茅。
(三)转化了一批后进的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位后进生是我们教育的责任,也是励志教育的重要目的。这几年每学期都有大批后进的学生得到转化。以高二(13)班为例,第一学期期中考中全班数学及格率80%左右,平均分70多分,期末及格率提高到100%,平均分达82分。高二(8)班,原英语成绩平均分47.8分,期末提高了10多分,及格率也明显提高。
(四)形成了全校浓厚的学风和勤奋的校风。
11.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18-02
初中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然而他们的天性就是喜欢探究世界,特别是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和知识的发现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性学习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并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突破重点,降低难点,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自律性也比较差。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只是一味讲解,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乏味的感觉,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之本来学生就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缺乏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师,更别说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探究,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问题。根据心理学知识,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在课件设计上突显清新活泼,充分展现数学中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又能通过声音、图像、动画为所学知识难点设置铺垫材料,使之简单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或设置铺垫材料,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深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动画:已知两边能不能确定三角形?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体会到已知两边不能确定三角形,为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以及三角形全等作铺垫。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巧设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核心就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问题探讨和解决中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让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探究中建构数学知识,获得知识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要选准知识的切入点,并且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那些不愿动脑或只知道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的学困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答案,并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并完成作业的习惯。
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运用的认识,用多媒体设计两个正方形,运用多媒体设计问题如下:谁能用最少的次数对上面两个正方形进行剪拼,把它拼成与前面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一个新正方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思考,认为可以剪成与前面两个正方形面积相等的新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a2+b2;由于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是a2+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边长为 a2+b2的正方形就行了。通过这个设计,学生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还培养了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创新能力和问题的探究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进程自由化、过程探索化,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铺垫材料,学生可以根据铺垫材料自主去构建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现在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课堂的探索情境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学习铺垫材料,身临其境,并根据情境去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并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引发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欲望,自主构建数学知识。学生在构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使数学课堂学习“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在“勾股定理”这节课中,笔者用多媒体设计了三个正方形A、B、C和一个表格,并设计问题如下:让学生自主计算出A、B、C的面积填入下列表格,通过计算,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4 利用多媒体技术,巧设练习题,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练习巩固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储量大、信息转换快等特点,可以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多题型设置,也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变式设置。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练习中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在思考中受挫时,教师应多鼓励来推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促进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总之,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拓展教学空间和学生的视野,让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变得轻松和谐,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题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2(增刊).
[2]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1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二
一、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 信息技术也日渐成熟, 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近年来, 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在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课堂上老师时常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 老师照本宣科, 以本为本, 不仅造成课堂氛围沉闷, 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了, 而信息技术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常规。通过搭建教育互联网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丰富了学生的事业, 同时也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 通过多媒体辅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建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1.教师的转变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沿用的“老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 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信息技术要求下, 老师积极地转变自己的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另外, 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 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 自主学习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 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 了解更为便捷的网络搜索方法, 从而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课件。教师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造条件。
2.抽象知识简单化、具体化
数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对许多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不够, 在课堂上如果单纯地依靠课堂讲解是无法将数学知识表述清楚, 让学生掌握得更加轻松的。而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教学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简单地展现出来, 从而方便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 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将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建造, 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简单化,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展现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便于学生记忆, 同时, 利用对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还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 多媒体技术职称的PPT动画符合了小学生的特点, 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3.突破教学难点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知识的复杂性使当代学生学起来比较棘手, 而数学教学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方法, 学生学起来毫无兴趣可言。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将其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知识涉及面非常广,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 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 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 且容量大, 内容充实, 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 进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系统, 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三
“教育要跟上科学技术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这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机遇”。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我校是一所镇属中学,现有23个教学班。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我校追求一流的硬件设备,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房一个,建有多媒体电子音像库、课件资源库,建成了智能广播系统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各一个,并已经达到每位教师人人有电脑的目标。
我校十分重视并着力抓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亲自带头,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学校内部资源加强全员培训。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现在,一种学技术、用技术的学习风气已在校园中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每位师生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些为校本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主力军。学校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实践,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需要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实践优化教学过
程、提高教学效益的素质。它的基本内涵是教师为实现教育最优化,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信息技术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和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操作,开发技能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通过其教学实践与自身认识而形成的有稳定性、高层次的核心教学品质。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合理充分利用,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电教专职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提高教学第一线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使之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资源。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队伍的建设促学校教育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使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不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应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保证。随着课题的逐步开展,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业务素质显得迫切和更加重要。根据我校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逐步完善及教师结构的特点,我们所确立的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是:
总体目标: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适应远程环境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转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以及管理的观念,促进全校教改科研以及管理水平上台阶,促进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培师、科研培生”特色的形成,促进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具体目标:
①确定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内容。(教育理论、新课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②确定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形式。(自学、集中培训、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参观学习等)。
③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将力争达到以下的效果:
①使参研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②每位参研教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③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④在课改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14.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十四
【摘要】信息技术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手段来促进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实施模式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应用原则;实施模式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先锋。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日趋丰富,手段也日益完善,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技术可以使教育更有成效、更富有个性,更为迅捷的学习,同时使教育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使受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惠及到接受教育的每一个人。“我们在为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雀跃得时候,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正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惊喜地关注着信息技术的一举一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促进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1 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许多特殊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有了计算机,学校就能够进行信息化教学,就达到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加是软硬件的协同作用,缺少软件的支持,硬件只能是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为教学提供保障的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过程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矛盾。特殊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方面的状况(1)特殊学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教师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利用者和执行者,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将影响着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特殊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计算机教育水平,对信息化的内涵理解很肤浅,这与特殊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有关,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发展比较薄弱的部分,特殊教育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困难,这种现状严重地影响着特殊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目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形成正确的理念。
(2)特殊学校教师接受培训情况
教师参与信息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一项内容,但培训的内容是以普通教育为样本;培训后,教师难以把所学的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再加上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办法使用。因此,特殊学校的教师必须把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化准备的最重要位置,教师在校内培训过程中,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训练,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3)特殊学校学生在信息化方面的状况
特殊儿童是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使其身心的发展异于正常发展规律,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借助于教育上的特殊帮助,才能充分发展其潜在能力的儿童。特殊儿童也称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特殊儿童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在特殊教育中使用的是相对狭义的概念,主要是三类特殊儿童,即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也就是常说的盲、聋、弱智。特殊儿童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特殊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总体上看,特殊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方面起步比普通教育稍晚,进展迟缓,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也阻碍了他们与普通儿童共同通向未来的进程。为了吸引特殊儿童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要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
二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具有以下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特殊教育中,每个学生的需要都不相同,因此因人而异式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多媒体计算机强调人机交互,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将自己的体会、疑难、建议及时反馈给多媒体系统,并通过多媒体系统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满足每个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真正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是其它任何教学
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且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简单的单一刺激,而是集图形、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综合刺激。由于特殊儿童的大脑或其它器官受损,使其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具有特殊性,因此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补偿其缺陷是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对于知识的获取有着非
常重要的意义。从记忆的角度看,同时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会明显提高记忆效果,学习者可以自行调控信息呈现速度,重复使用,小步骤、多循环,以增强学习者对知识的保持。多媒体网络可以使盲童、聋童、肢残儿童等存在行为困难的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从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得到有关老师的指导。与全球互联网结合,多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谓“不受时空限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来源不受限制,多媒体的信息来源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如火山爆发、海啸、医学手术等,都可详细真切地呈现在学习者眼前;二是指信息的获得不受时空限制,多媒体信息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实现远距离输送,达到资源共享。
三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原则 1 正确运用缺陷补偿理论
“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3]。比如: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就需要加强他们的视觉观察力和头脑分析能力;视力残疾的儿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要加强他们在听觉和触觉上的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我们可以在听力残疾儿童的教学中较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用不能用语言(手语)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繁琐教学语言的重复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补偿性原则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显得更加必要和合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的教学只能产生表象认识,知识的掌握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注意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已有的材料重新组织,编制成教学软件和相应的素材库,它们是记录、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性是为科学性和技术性服务的。三者有机地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的魅力。例如: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年轻的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的优势,会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和帮助有特殊需求者回归主流社会。正确把握信息技术的使用尺度原则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效率。但凡事要讲个“度”,过犹不及。多媒体技术虽然拥有很多优势,但不可能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那种期望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教师作用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就不会突出,学生也容易产生厌烦或逆反心理,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实施模式 1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实施模式[4]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根据学生的最大需要,提供给他们能够接受的最适合的服务方式及最有效的处理策略。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入手注重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系统掌握,灵活运用。对于就读于普通中小学中的特殊学生我们更要制定个别
辅导计划,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来实施。多种教学策略的针对性的运用将满足特殊学生的身心智力发展。
信息技术解决特殊学习者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课堂中解决学习者问题所发挥的优势。对于这些特殊的学习者,教师可采用直接服务方式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认知能力不高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取程序教学法,对问题采用小步伐、由易到难地分析解决,每前进一步都给学生积极的反馈,从而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生活技能培训中信息技术实施模式我们进行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教师要尽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定期给老师发E-mail,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查找所需的信息,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适时地激发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求,加深学生对信
息技术的驾驭能力。还可以使用视音频资料帮助学习者纠正口形、发音;鼓励学习者利用语言进行交往,引导学习者正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展示给其他学习者。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适时地激发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这样既能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又能加深对学习者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职业技能培训中信息技术实施模式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社会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因此,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一些技能培训课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习者完全理解掌握技能培训的每个要点。
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建立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1)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换
观念变革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教育观念对人们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变革是先导,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质量与效益提高是目标。
在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涉及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建设,二是特殊教育观念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出现而产生。
(2)加大特殊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特殊学校的教育经费是由国家统一由财政划拨的,但是所有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提出经费困难。尤其是“买
得起马,配不起鞍”是许多校长的共同问题,有的学校还在配备信息化设备后,要负债前进。政府要在政策上对特殊教育有一定的倾斜,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增加对特殊学校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特殊教育工作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3)设立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也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建立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咨询和指导,协助学校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评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适合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组合成适用的课件进行教学,对特殊儿童的个别训练和缺陷补偿提供帮助。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建立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1)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
开展或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首先要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装备,需要加强教育的物质技术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针对特殊需要的儿童,除了要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信息化设备以外,还要有适应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的设备,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2)建立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5] 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有强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支持。对于教师来讲,高质量的备课,合理有效地利用积件、课件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师的再学习等等都离不开强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支持;对于学生来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不仅需要教育信息资源库,而且其质量的高低也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建设内容,根据中国特殊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
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国情,特殊教育的发展区域性明显。信息化教育的开展可以改变这种不均衡,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方式让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必须有系统的、丰富的、科学的教学信息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需求。
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12-10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05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09-1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2-18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08-0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09-07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10-15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2-29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