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共17篇)(共17篇)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一
摘要: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突出体育教育以人为本和贯穿终身的主旨思想,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涵,通过在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将其贯穿到体育教学评价中,提升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项目;体育精神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故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并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初中体育老师强化学生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和勇于攀登的意志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二
我国领土辽阔, 海陆兼备, 山川秀丽, 资源和物产丰富, 人口和民族众多, 人均资源量少, 地区差异大, 自然灾害频繁多发, 工农业生产成就巨大, 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如何利用教材中的国情材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呢?笔者认为, 采用层层推进的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容易产生显著的效果。
一、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海陆兼备的大国, 自然环境优越。现在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居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水能蕴藏量和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种资源的数量也均居世界前列。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是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的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某些资源已经出现短缺和枯竭。通过这部分的教学, 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祖国的美好的地理环境, 资源和物产之丰富, 中华民族之伟大, 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同时, 也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能盲目地乐观, 必须树立强烈的“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心中要有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讲到祖国地理环境的优越性时, 要注意由此及彼, 突出重点。如描绘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自然景色时, 仅仅说“雪峰连绵, 冰川纵横”, 会给学生造成冰天雪地的荒原景象。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重点突出景色绮丽壮观以外, 还应强调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是巨大的天然“固体冰库”, 夏季雪山北川的融水是祖国的江河之源、灌溉之源, 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贵的自然财富。
二、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国情教育, 除了遵循一般教学原则之外, 还要结合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的特点, 明确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 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认为:地理环境既向人类生存与活动提供必须的场所和物质来源, 又对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建设性的作用, 又存在着破坏性的影响,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发展和变化的, 这些发展和变化是具有规律的, 关键在于人类能否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因此, 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相关的法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文环境的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各族人民数千年来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不断改变着祖国的自然面貌, 有不少古代建筑今天还存在于祖国大地上, 成为我国人文景色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 教材中涉及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丝绸之路、故宫、布达拉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通过这些事例的生动介绍, 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业绩都是各族人民团结合作所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 认识到祖国历史源远流长和人文环境的丰富性。这些生动的介绍和感染, 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流连忘返, 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资源
“地大物博”是事实, 但资源的人均相对量、资源的质量等方面的不利和不足也是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 进一步摸清楚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现状, 并据此制定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 提出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案, 才能避免人为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通过这些方面的地理教学, 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念。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有较好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生产系统, 以及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质量较高的环境系统, 达到生态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康乐的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要坚持以课堂为主, 寓国情教育于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之中。将国情教育因素、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教学手段按章节有序地编成简表, 从而进行有效的目标控制。如在讲述有关我国工业交通的内容时, 可以立足课本, 采用纵向今昔对比、横向与国外相比的方法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 让学生既要看到工业、交通比较落后的一面, 同时更要看到其发展迅速的特点。这样, 把国情教育在备、教、评等各个环节中进行落实,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3.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开展 篇三
一、从兴趣入手,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1.善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提高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兴趣入手。如何才能让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呢?初中生正处于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年龄阶段。只要老师们能对初中生的这种年龄特点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老师们要侧重于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对学生犯的错误不要急于指正,让学生在错误中试着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在兴趣的培养中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老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
2.用不同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不局限于现有成果,往往另辟蹊径才能海阔天空。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如何才能运用固定的数学公式来解决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呢?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只有有了敏锐的观察,才能观察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高斯不就是凭着自己的洞察力才发现了求和公式吗?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观察出来是没有用的,必须把看到的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算是创造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让更多的学生开动脑筋,寻找更多独特的解题方法,来锻炼学生打破常规,解放思路,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解决更灵活的数学问题。
3.用適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同样的叛逆心也强,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采取“怀柔政策”,对学生犯得低级错误要有耐心,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发现,并让他们尽量自己找到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学生的叛逆心理阻挡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从意识入手,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水平
创新意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数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猜想,最终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所讲授的知识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我们面临的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地臆想,假设、猜想都要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推理。而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原始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最终目的,让学生能应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或实践创新思维。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如何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又如何将兴趣转化为创新意识,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一题多解或是提问等方法应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动脑筋,积极观察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运用创新思维发现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除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要急于批评或是其他,要营造轻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或是得出正确的结果都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能独立自主完成数学问题。所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回到正确的解题道路上,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正确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要想让学生拥有独立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仅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还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创新思维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培养出来的。但是老师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提一些基础知识性的问题,要将问题问到关键处去,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看看学生能否运用创新思维自己解决他刚刚提出的问题。如果解答不出来,老师也要给与引导,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
三、结语
4.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四
董志明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要从行动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活动,进而,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性;先学后教;自主探究;一题多解;小组学习
自主性课堂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之中,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将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自主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自主性的数学课堂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为什么要渗透自主学习思想
“为什么要渗透自主学习思想”是影响自主性数学课堂的关键,也是保障。所以,在构建自主性数学课堂的同时,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主性课堂构建的重要性,进而才能确保数学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为什么要渗透自主性数学课堂进行概述。
1.课改基本理念的要求
“以生为本”是课程改革以来的基本数学理念,不仅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是保持学生长久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而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自主探究模式对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竞争能力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学生竞争能力得以提高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方法来打破传统课堂的单一、被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竞争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高。
3.学科自身价值的要求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价值也不再是简单地体现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是试卷解答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能够让数学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我们要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构建自主性数学课堂的必要性,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如何有效渗透自主学习思想
自主学习思想作为课改下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将自主学习思想与实际课堂相结合呢?如何有效地构建出具有自主性的数学课堂呢?本文就从“先学后教”“自主探究”“一题多解”“小组学习”四个方面进行概述,以期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数学活动、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先学后教模式的实施
先学后教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先教后学的模式,该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授课的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要先讲,要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在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也确保数学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因此,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例进行概述,以期能够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确保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实现。
先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探索并了解两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我。
当堂练环节:(1)两个半径相等的⊙O1和⊙O2分别与⊙O外切和内切,并且O1O=7cm,O2O=5cm,则⊙O1与⊙O的半径分别是___。
(2)两圆半径分别为2,1,圆心坐标分别为(1,0),(2,1),则到两圆位置关系是___。
(3)半径分别为3cm和4cm的⊙O1和⊙O2相交于M、N两点,如果O1M⊥O2M,则公共弦MN的长是___。
后教:在完成上述的两个环节之后,我们要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习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之后,再提出新的学习目标,进入到下一轮的先学后教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保障课程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性数学课堂的构建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主探究模式的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也就是说,自主探究模式的实施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进而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效,问题的难度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否则,都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反之,恰当的问题设计是探究能力得以提高的前提和保障。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从概念上来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呢?(3)在一个三角形中角平分线和高合一的三角形能否判定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对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一题多解模式的倡导
一题多解很容易理解,但很难做到。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分数,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之前见足题型,使学生轻松地应对数学考试,我们的数学练习都是采取一题一解的方法,甚至还有学生在“背”解题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的。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摒弃上述的习题练习的思想,要积极地倡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在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解题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ABC中,∠A=90°,∠B的平分线交AC于点E,交BC边上的高AH于点D,过D作DF∥BC交AC于点F,求证:AE=CF
证法一:过E作EK⊥BC于点K,于是得EK∥AD
∵EB平分∠ABC,∴∠DEA=∠DEK=∠ADE
∴AD=AE=EK
在Rt△ADF,Rt△EKC中,∵DF∥BC,∴∠AFD=∠ECK
又∵AD=EK
∴Rt△ADF≌Rt△EKC;∴AF=EC,即AE=CF
证法二:∵BF是∠ABC的平分线
在△BCE、△BDA中,又∵∠ABD=∠CBE=1/2∠B,∠BAD=∠BCE
∴△ABD∽△CBE
∴AE=CF
该题并不算是难题,但是在本题的一题多解中既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也用到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这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不仅能够提高解题效率,锻炼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而且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小组学习模式是指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活动。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真学习该模式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分组问题、小组学习内容的选择、分工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进而在构建有效的自主性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相互交流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数学练习题的讲评中我们可以选择小组学习模式,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2x+n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双曲线y=4/x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C(1,m)
(1)求m和n的值。
(2)过x轴上点D(3,0)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L,分别与直线AB和双曲线y=4/x交于点P、Q,求△APQ的面积。
在讲评该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由解答正确的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总结出该题的考查点,即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相交问题以及与x轴垂直的直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相同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帮助未能解答正确的学生,以实现“兵帮兵”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对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下,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自身的能力,进而在构建出高效的自主性数学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剑锋。“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11)。
5.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五
内容摘要: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绘画过程是一个尝试性地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拘泥于跟着学的过程。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儿童的智能得到发展。关键词:游戏化
色彩教学
活动兴趣
我们的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形象思维极其丰富的阶段,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想法,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由各种色彩组成,而这些更多的是在他们的美术活动中一一展现,特别是他们的感受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迸发内心世界的美。
一、游戏化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能帮助幼儿形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对色彩的感觉。刚入学的儿童还基本处于涂鸦阶段后期,他们的绘画很幼稚,甚至一些成人看不懂,并认为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如果教师生硬地让他们学习“兔子”怎样画;“小鸟”怎样画,就会使孩子的作品失去其稚拙的情趣和独特的魅力,儿童也不易有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针对这一特点,我从一个“玩”字入手,创设适合个阶段儿童特点的生活化的游戏环境,采用色彩亮丽的油画棒、水粉、水彩等来开展美术游戏活动,尝试让儿童的在玩玩画画中体验作画的乐趣,感受色彩的美,引导儿童更随意、轻松地参与活动,表现自我,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且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愉悦感,从而提升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能摆脱“形”的束缚,享受色彩变化带来的乐趣
儿童在刚入门的时候还不应当用“形”过早的束缚住他们的手、眼、脑,更不应简单地教孩子们小鸟就应这样画,大树应该那样画,先从色彩入手,让儿童大胆地拿起画笔,蘸上颜料在纸上自由涂染,尝试不同颜料和水分在纸上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可画一些主题简单的水粉画,如“瓢虫的花衣裳”、“天上的星星”、“鱼”、“花地毯”、“围巾”、“苹果”等。先画大块背景,然后等颜色快干时再点上主体简单的画,这样他们就能感受到由于色彩的变化而带来的乐趣。开始可先用红、黄、蓝、绿几种颜色,让儿童在纸上自由涂染,逐步过渡到看到纸上大块的色彩,再决定创作一幅什么样的主题画。如在大块的蓝色画面上画十字形黄色、绿色的星星,则“天上的星星”的主题画就算完成了,这样可启发幼儿边做边思考。
3、色彩教学能反映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儿童美术作品在形成上包括线、形、色等要素,内容上包括物体形象,事件情节,他们代表着儿童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而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则比较直接,通过色块的大小,用色的冷暖等途径,往往可以直接了解儿童的喜好,个性的偏向。如在一年级有一位女孩家庭非常贫困,父母离异,得不到双亲的关爱,性格孤僻。很少与人来往,在一次想象作画中,题目是“我最喜欢做的事”,这位女孩画的是在灰色的天空下,一个小姑娘坐在上坡上,孤零零的一个人,就连身边的花草也用了暗色,并且很稀少,以此来表达她内心的孤独,失落。由此可见,美术活动也是儿童描绘自己内心欢乐忧伤的最直接工具,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让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写下光辉的一笔。同时美术活动也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它也是孩子一百种语言表达的其中的一种方式,而我们要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鼓励儿童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丰富儿童的知识,开阔儿童的眼界,让儿童的想象和创作有更大的空间,为他们搭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创作环境,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
4、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能促进儿童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儿童的智能得到发展。
绘画过程是一个尝试性地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拘泥于跟着教师学的过程。从色彩入手进行教学的好处就在于它注重让学生大胆作画,鼓励学生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作画过程中用发现法去学习,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这一时期还可结合手工操作活动,做一些染纸、手掌印画、树叶、玩具印画等色彩游戏。例如染纸时由于红黄蓝三原色在宣纸上能够相互渗透,可呈现色彩缤纷的效果,教师就可结合这个机会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色彩的名称。
二、游戏化色彩教学的目标及实施途径
(一)在开展色彩游戏教学活动时目标应包括:
1、动。
2、学会用各种颜色进行作画,除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外,还能根积极诱导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儿童乐意参加色彩游戏活据颜色情景的需要调用其它颜色。
3、4、能逐步学会使用水粉笔,蜡笔及棉签等工具材料。
能大胆使用各种颜色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并能简单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实施途径
色彩游戏教学的开展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并遵循一定的教学的顺序,先通过认图扩展儿童的色域范围,再鼓励他们大胆用色,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自己配色,最后通过前面几个环节来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
1、主要途径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通过组织专门的色彩游戏活动,让儿童接触常见的颜色:①蜡笔涂色:花地毯、万花筒、分蛋糕。②想象画:遨游太空、梦幻中的城堡。③拼贴画:三峡风光、乡村三月④命题画:赛龙舟、今天我值日。
2、组织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种可行的活动方式(1)用喷画的方式组织活动 将颜料装在喷壶里,让儿童在纸上任意喷画。喷出的画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这些大块的色彩给孩子们的视觉从强大的冲击力,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
(2)用印画的方式丰富活动
印画的材料有很多种,可将儿童常玩的汽车轮子涂上颜料,让儿童开出一道车辙;或用弹珠滚画,手线拖画或用各种形状的树叶在叶面上刷上颜色印画;还可以把一些泡沫塑料,萝卜等物体切割成动物、房子等形状,让儿童上颜料印画等等。印画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他们在玩中认识了图形、线条,使玩色活动得以有意义的拓展。(3)开展主题绘画
这块内容强调让儿童掌握一些上色的本领,如设计的“美丽的蝴蝶”,我们请儿童用彩色纸绘蝴蝶粘贴美丽的翅膀,在草地上飞跑,他们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感到很快乐。(4)创造条件开展自由绘画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自由画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游戏,面对彩纸颜料,白纸和一些废旧物品,他们的想象力就会犹如泉水般涌现。画的棒棒糖不是圆形,问他为什么,他说“被”我咬了一口;有个孩子画的春雨像喷泉,她说这是因为雨是从天上的云那里喷洒下来的。可见孩子们已能够不拘于教师所教的内容,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3、主要教学方法(1)游戏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法是最值得提倡的方法,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色彩单调,作品中只有几种颜色,要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做色彩游戏,组织儿童说色等活动来完成。例如在绘画过程中,让儿童用手指,手掌等蘸色印画,印各种东西,使儿童感受并学会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产生用这种方法来表达的欲望,请儿童制作饮料,他们调配出各种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颜色,那种快乐是无穷的、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也由此认识了各种颜色,对色彩更增添了一分兴趣。(2)难点分解法
罗素曾说:“真正有用的训练,是理解若干一般原则,对于这些原则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应用有彻底的基础训练”一般的色彩教学常常让孩子们先勾出物体轮廓,在上色,然后再细部刻画作品,一次一次地反复综合练习,这样是很难一下子都把握的,从头到尾的综合训练,会使学生进步甚微。学习作画就像学习游泳,可分别进行水中呼吸,手的动作,脚的动作的单一训练,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对色彩可进行逐一训练,让学生逐个认识色,玩色,运用色,对色彩进行审美。例如我们让学生学习三原色的渐变作画,要求学生无须构建形体,直接让学生画围巾,画直线条,不约束形体。而画彩色的气球,则既要构形又要学习色彩的渐变,难点过多学生就不容易掌握。(3)借签法 脱离儿童的感受力,在专门的教学活动(含欣赏活动)和学生日常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环境,观察大自然,重视学生的体会和他们所经历过的东西,例如在观看动画片时,请学生注意其中漂亮的颜色有哪些,是怎么样的,你看了以后感觉怎样等等。(4)讨论法
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探索、推理、判断、讨论中,教师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提出问题、展开思路,帮助学生思考,比如教师提出:你喜欢哪些颜色?为什么?苹果有哪些颜色?应该怎样画?你认为哪些学生的画画得好看,为什么?可以自由发言,可以争论,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点评、指导。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色,提高对色彩使用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表达。(5)综合法
在经过几种单一法基础训练后,可让学生作综合活动,把在各种单一训练中的体会运用于综合作业之中,这时的综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也更有成就感。例如在“我眼睛里的太阳”这一活动中,经过调色练习、涂色练习、色相的讨论等几块练习后再作画,孩子们的作品就极具特色,从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分到合,这是任何知识的认知规律,它也适用于色彩教学。
五、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实践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我对本班30名学生进行测评,愿意参与美术活动的学生达100%。很多学生回答:“我最喜欢上美术课”,“我喜欢画画”这充分说明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感受是快乐的,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进行活动时学生有自信,没有顾忌,他们就会很乐意参与美术活动。
在认色能力测试中发现学生已能分辨色相及色彩的明度,我们为学生提供14种颜色(深蓝、天蓝、大红、粉红、肤色、橘黄、橙色、柠檬黄、草绿、翠绿、紫色、棕色、灰色、黑色)先请学生找相同的颜色配对,成绩为100%的学生成功,再请学生指认颜色的名称,成绩也为100%的学生成功,然后请学生进行命名,能准确说出14种颜色的学生有21%,能说出13种颜色的学生有38%,能说出12种颜色的学生有24%。由此可知,本班学生能基本分辨常见的几种颜色。可见,我们的色彩教学活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实践证明,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扩大学生色域,使学生学会用色的有效教学方式。
通过测评,我们也发现,学生自觉支配色彩的能力差,有的学生我行我素,往往一副画只有2-3种色彩,单调且灰暗,如画苹果,有35%的学生会想到用红色,黄色,绿色,有65%的学生只会想到红色,有25%的学生会想到用蓝色,橘黄色等不是物体的固有色的颜色,从数据中可看出学生已意识到一个物体并非只有一种颜色,但是使用非红色的频率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限制。
另外,测评中发现学生能感受到近似色的不同,但对于具有明暗、颜色的纯度学生易凭直觉而出错,由于学生不理解这些词汇,难以表达,但是也说明学生已具有分辨的能力,今后在美术欣赏及操作活动时应让学生熟悉这些简单的术语,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理解力。
六、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游戏化色彩教学实践证明,它能引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美术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它既重视儿童在艺术中的体会感受,同时又促进儿童的美术相关能力的发展。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美术正是这样的一门艺术。参考资料:1、2、3、4、下册
5、册 杨永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上陈爱娣等,《生活化的儿童美术》 洛克,《教育漫画》
6.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六
浅谈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开展普通话教学
农村学员,他们讲本地方言滔滔不绝,叽叽喳喳,一说普通话就目瞪口呆,吞吞吐吐,虽然他们勤劳朴实、诚实吃苦的品质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由于普通话说不好,只能从事工作强度大、工资低的工作,不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现状.普通话教育成为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农业英文刊名:MODERN AGRICULTUR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普通话 口语交际 农业职业教育
7.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七
一、营造审美氛围——发现美
1. 环境布置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为了营造浓郁的审美教育环境,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教室的墙壁, 或制作一些工艺品来装饰教室, 从而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美术的气氛所感染,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同时, 对于那些书画作品被选中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例:教学《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一课时, 笔者事先布置同学们从家里各自带一件工艺美术作品, 加上教者自身的作品, 一张张配以文字说明的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张贴于墙壁之上, 美术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展览会。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仿佛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 结合教材内容, 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 互相讨论, 互相提出疑问, 教师相机作临场指导,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 媒体创境
教学实践表明,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教材的审美点有效运用现代电教媒体, 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的特定情境, 能够充分展示凝固在教材之中的静态美、动态美, 活跃学生的思维, 增强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例:教学《灯与光》一课时, 笔者通过播放一段自行拍摄的夜景录像作为教学导入, 以此可开阔学生的视野,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向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具有现象美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 丰富学习情感, 提升审美意识。
二、有效美术欣赏——感知美
1. 激发欣赏兴趣
作品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 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然而, 由于种种缘由,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却一直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 许多教师一遇到欣赏课时往往会简单草率而过, 或轻描淡写介绍一下, 或让学生自己看课本, 缺少了对一些古今中外美术名作的欣赏讨论, 学生学得也兴趣索然。作为中学美术教师, 应充分利用好欣赏课, 使课堂成为探究、感受、表达自然美、生活美, 欣赏美术作品的“大沙龙”。教学中, 教师应少讲结论性的话题, 留下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把专题欣赏与随堂欣赏及现场欣赏有机结合起来,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艺术现象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关注欣赏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笔者认为具体可从如下角度欣赏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 (1) 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欣赏, 即欣赏时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因素, 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或围绕作品的主题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2)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欣赏, 即欣赏时可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的角度出发, 看它的演变、兴衰及在某一画派中的地位, 在美术史上的贡献。如: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 可告诉学生《日出印象》因印象派而得名, 其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贡献。此外, 我们还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来欣赏。
三、鼓励想象创作——创造美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例:教学《家居装饰》一课时, 在学生学习了版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手工制作“版画”。创作中, 同学们自由选择各自喜欢的厚纸板、石膏板、肥皂、橡皮等制作材料, 充分展现了一幅幅趣味盎然、充满艺术灵性的作品。如古朴的印章肖像、可爱的动物、美丽的风景等等。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让学生在审美创造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总之,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是与新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关于美育的论述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 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拨动学生美感的心灵, 启迪智慧, 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1995.11
8.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受到体育中考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身体素质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如何针对学生的性别、身心特点和初中体育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就不能完美的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初一课本中就明确提到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锻炼身体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培养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和生动活泼、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良好的社会公德;陶治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这也就是我们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如何在初中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教学中面对学生,初中体育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决定着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其它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会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的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在教师的带动和关爱下,师生情感更融洽,从而让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分享体育课上的乐趣,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结合教材特点,有的放矢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就有不同的侧重面。对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如体育基础知识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并通过新旧中国体育状况的对比,激励学生“为国争光”、“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使之懂得健康的体魄是强国强民、事业成功的必需条件,从而在体育课或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又如球类项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某些思想性不够突出的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韵律操等项目,可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可以进行“武德”教育、审美教育。总之,只要教师熟悉业务、钻研教材,就一定能把握好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树立榜样教育 ,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左右,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多变,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利用恰当的方式,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如做队列练习时,比较枯燥乏味,可结合军训,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学生会兴趣盎然,互不示弱,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
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作为体育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身体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教学,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一步。它要求体育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考虑到教材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达到通过体育教学使全体学生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等方面都得提高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到个性的差异,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一定空间,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展与展示。多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感兴趣的球类、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进行集体教学,采取分组比赛方式进行身体素质项目的教学练习,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把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工作之余安排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
9.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篇九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 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 中,使德智相长,是新世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观念成长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主题与道德主题积极理解,受到身临其境的陶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保持情感、情绪的兴奋,主动获得课文中知识、情感、品德的精华,成就健康豁达的人格。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这种能力唤醒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坚定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牎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10.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
摘 要 在中学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学习中,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深化教学理念,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化学习、合作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47-01
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因素是现在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这个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一些教学上的新的压力,但是与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以后必然也会对其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普遍处于青少年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说在初中阶段对一个人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对这个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学校中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课堂中,使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数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数学课堂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走向社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但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不高,与人们的期望目标相差甚远。究其根本,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不无关系。有些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自身岗位职责的本质认识不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不完善,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缺少综合素养与能力考查。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趣味性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代认知学认为,情趣属于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源,只有内在积极有益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索并迎合学生的心态,不要让沉闷的逻辑思维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了无生趣,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课程活动,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用欢声笑语把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进一步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是对孩子智力和情商的一种培养,使得自主探索变成自身的一种需要,不断促进孩子的进取精神,让成功信念根植于他们的心田,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从而为德育元素的渗透与融入大开方便之门。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事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而幽默有趣、生动活泼的教?W氛围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做人,想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授课能力。德育的培养既包含了说理和实践训练,又包含情感陶冶、思想提升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自身形象、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发挥出较高的人格魅力,才能从一言一行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上课之前还应准备充分,与文学教师多交流,提高说话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掘数学中的德育素材
结合数学课程安排进行德育渗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想要渗透德育,首先就要充分了解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应认真钻研数学教材和数学历史。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虽然数学教材不像语文那样生动活泼,只有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枯燥乏味,但是数学教材具有科学运用的概念、变化无穷的关系,新教材中也穿插了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从教材和数学史中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深入了解、分析教材,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加强德育的渗透。
(四)能力性渗透
现在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退缩,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恒心,我们要知道在任何事情上轻言放弃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现在有的初中生因为自身的毅力不够强,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一点小小的难题就放弃了,而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难懂的概念,难记的数学公式并不进行深度的挖掘,而只是进行片面的记忆,在解题过程中也只进行机械化的套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将德育教育贯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对学生的数学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注意,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
(五)集体性渗透
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也缺少一些集体观念,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集体观念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到集体的概念,并且将其在心中牢记,而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遵守一个班级规则,使整个班级都维持着和谐的状态,如果学生不遵守班级规则,那么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出现问题,人们就难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需要教师数学课堂中渗透集体的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责无旁贷,更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展;感恩教育;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知恩图报已离我们太遥远。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很多人都已觉自然,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来都没曾想过去回报。今天,我们的学生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都在警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加强感恩教育,对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进行灵魂的洗礼。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以教材为本,开展感恩教育
1.父母的养育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游子吟》赞美了母爱的伟大,留下了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父亲在家中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仍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那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师长的教诲之恩
学生对老师要感恩,感谢老师给予做人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藤野先生》中老师对于一个弱国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了在困境中奋斗的鲁迅多少鼓舞,而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海伦的生命,使一个盲聋哑的女孩成为杰出的人物,成为许多人的楷模。
3.朋友的帮助之恩
在社会上处处都有感人的事,只有学会分享,学会谦让,学会心存感激,将来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4.自然的赐予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还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二、注重情感体验,开展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开展感恩教育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阿长与<山海经>》,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在写作中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三、实践报恩行动,开展感恩教育
1.感恩就是承担责任
感念父母之恩,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等等。而学生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本领,将来好赡养父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感恩就是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就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珍珠鸟》用信赖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和谐相处。《老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安秀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吉林教育.2009年26期
1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合作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1.偏重于形式。从教学实践中会发现, 在很多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进行合作。有不少学生在看热闹, 既不动手, 也不动脑, 只是看某些优秀的学生做实验;有的学生嘴巴还不停地在讲题外话。这种看似合作学习的课堂, 实质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已。比如, 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时候, 不少学生没有真正的去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总是在嬉闹, 小组汇报的时候, 也被改成老师问, 学生答。
2.分工不明确。造成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 就是学生的分工不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 老师希望自己的教学任务尽快的完成, 不希望因为合作学习而耽误了教学的进度, 总是担心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较有限, 影响了教学进度的完成。因此, 在合作学习分工的时候, 常常叫学习小组的组长分配任务。老师给学习小组长下达的任务就是你们组如果不能完成任务, 我就找你这个小组长。而学习小组长, 毕竟还是学生, 不知道怎么将任务细化, 分配到各个成员, 最终使部分学生瞎忙, 部分学生却很闲。因此, 欲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地进行, 老师要真正的深入到学生中去, 参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 在分工方面, 老师要亲手抓, 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的任务。
3.不能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见解。在合作学习之中, 组织学生讨论是很重要的环节, 他们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灵活的思维能力。但, 在实际的教学中, 常常被老师的提问所代替, 使学生失去了争辩、提问、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也有不少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 常常以集体讨论为主, 不少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 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在集体讨论的时候, 不少学习好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而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 常常是坐在那里听, 即使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时候, 常常也是这几个优秀的学生。事实上, 这样的合作学习, 看似热闹, 有效果, 其实没有真正达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老师不能再主宰课堂教学了, 但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 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 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更加有序, 否则, 常常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合作学习重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那么, 哪些学生在一起合作才能更加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并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老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并科学、合理的组合。既不能将所有好的同学组合成一组, 也不能将所有学习较差的学生组合成一组, 需要相互搭配好。一般来说, 老师根据合作探究的任务难易程度, 确定几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任务简单的可以直接由同桌的两个学生为一组, 任务难的可以由4人或者6人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比如, 在合作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时, 可以由4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一个人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一个人探究蒸发快慢与液面大小的关系, 一个人探究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还有一个做记录。对现象进行分析, 探究结束的时候, 大家再一起讨论决定液体蒸发快慢的所有因素。
2.科学、合理的分工
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其实在科学界早有结论, 老师也知道整个探究过程的步骤, 之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并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科学素养。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老师要合理地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 尤其在物理教学的起始阶段, 学习组长是很难分工好的, 即使分工了, 也不怎么合理, 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探究环节比较难, 哪个比较容易。老师最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亲自进行分工, 动手能力强的, 应该做实验;表达能力强的, 应该做总结与回报工作;思维能力强的, 做数据分析工作。当然, 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不是固定不变的, 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该相互轮换所做的工作。
3.做好科学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应该重视过程, 不能只看结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有没有真正的投入, 他们自己以及同组的同学比老师了解的更全面。因此, 在评价的时候, 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本人以及同学的意见。也许老师看似某个学生没有认真, 没有探究出结果, 但, 这个学生可能确实已经很尽力了, 只要能继续努力, 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 老师一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不要动不动就批评他们, 更不能讽刺、挖苦没有取得成功的学生, 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事实上, 学生认真不认真做探究工作, 只看表面现象是不可取的。每个学生的内心知道自己有没有尽力, 有没有认真的探究, 因此, 老师一定要虚心地听取学生自身的评价。
总之,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学习形成,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要做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又要缜密地考虑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问题, 努力使合作学习开展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教学研究, 2004年
1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三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
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14.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四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本文通过从身边小事做起、利用生态体验、尊重生命、结合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一、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是教师都关心的事。我在讲授的班级中把这件事作为环保的内容要求。首先在课堂中讨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做它的意义。再和班主任协商,叫学生写出看法。在此基础上,指派学生每天在教室监督执行。一学期下来,顺理成章,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较理想结果。
再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温室里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提方案,最后采用了温室中安装可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取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形成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捍卫环境保护。
二、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为此,生物教师要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坚持寓教于乐,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活动项目,积极开展生动鲜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尤其是要吸引中小学生参与植树造林、野外考察、观鸟比赛等活动,或开展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校外生态实践活动。
三、尊重生命,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我们通过观察蝴蝶的活动、聆听鸟的声音、观看“海洋世界”的多姿多彩等来感受和欣赏生命之真与美,由此相连的是我们要形成一种信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科学不能随随便便地牺牲一些生命为换取,如果是那样的话,会导致科学的异化、人的异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刘海洋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新教材围绕“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涉及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典型课很多,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要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但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尽力挖掘教材内容。
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讲到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些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时,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吗?”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经过辩论达成共识:克隆技术虽然能有效地增加物种的数量,但从遗传的角度说,克隆过程只有遗传,没有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因此克隆技术绝不是一个真正能解决濒临灭绝动物的有效方法。最后,学生意识到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应该把地球看做所有生命的家园。
再如在“社会行为”一节讲到蜜蜂的群体生活时,一个学生讲了他经历过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气特别晴朗,他在体育场玩。完累了,就坐在草坪上休息,忽然看见一只蜜蜂也停在那儿。他怕它蜇他,就去赶它,谁知它动也不动,怎么回事呢?“这只蜜蜂为什么不回家呢?”他想,“是不是累了或饿了呢?”刚好他的口袋里有一块糖,就把糖纸剥开,把糖放在蜜蜂的旁边。他看见它在糖上“舔了舔”,飞走了。
学生讲完后,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学生,蜜蜂是一种勤劳的小动物,有时采蜜后会因缺少能量而回不到蜂巢,我们人类应该帮助它们。并推荐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沈石溪的小说,如《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保护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尊重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实验的对象都是动植物。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关于动物实验的问题应遵循生命平等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的同时,尽可能不伤害动物的生命。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时,要求学生先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然后进行这个实验。这样可以缩短小鱼离开水的时间。实验时有的学生为了减少鱼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在用湿润的脱脂棉把鱼鳃包起来后,又用保鲜膜把整个鱼体包起来,从而减少小鱼的死亡几率。对完成该实验所用的时间我们做了统计:平均在5.5分钟内完成,最快4分钟,最慢8分钟。做完该实验后,小鱼无一死亡。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佳时机
丰富的课外活动除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式。通过活动要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哺育着万物生灵。但随着人类不正当的开采,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绿色减少了、空气浑浊了、河流干涸了、鸟儿也少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绿色家园,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就在生活的每一天。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节后,布置制作生物学墙报或简报,收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如长江上游的树木大面积被砍伐,水土大量流失,诱发了1998年的洪水泛滥,中下游人民的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淮河的泛滥,也与人类大肆挥霍资源有关;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2000年北京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污染是没有国界的,DDT的滥用,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等等。这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资产,任何人对环境的破坏都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15.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五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建立探索式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间的关系, 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 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 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索交流进行学习, 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 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发展。
二、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 精心组建互动小组, 实现优势互补。
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搭配小组人员, 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师应给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的权利, 以利于学生保持新鲜感, 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 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 经过一段时间后, 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 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灵活, 实现全方位的互动。
学习完一个单元后, 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根据本单元内容自编、自演短剧。教师还可以把小组交流的内容作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 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这样, 学生就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现对课堂活动的有效控制。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 在合作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同时, 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 应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 有意识地促进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学生的信息加工和整合过程既要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相连, 也要拓展延伸。
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
励机制, 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及时、多样地对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予以认可或奖励。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16.有效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开展
一、巧用成语、诗词、典故等实施教学
成语、诗词以及典故等都是古人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总结的宝贵财富,而且其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成语、诗词以及典故,既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能使抽象的历史事件形象化,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苛政猛于虎也”等俗语,通过这些俗语学生对封建社会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对学生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时,老师可以借用唐朝张碣的名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使学生明白此事件给人们文化带来的损害;在对学生讲解古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时可以通过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诗句向学生描述战争的惨状。
二、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有效教学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积极的学习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昂、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尊重历史,但也要允许学生质疑,对老师所讲的教材内容提出疑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进行《中古欧洲社会》这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丕平献士”的故事作为引言,来开始教学。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有了初步了解,就会明白在当时罗马教皇拥有最高的权利。有的学生身处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便对封建时期,皇帝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权利产生了疑问?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对中西历史背景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对中西历史了解得更为透彻。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使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7(11).
17.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篇十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技能。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紧贴时代脉搏,更新观念,自觉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应该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那么,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例,说明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激情,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 “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这样由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实用,自然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增添了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安排,问题进行巧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单纯的讲解,把解题过程程序化,这样学生只能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而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思维的潜能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往往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为此,在教学中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变“讲解”为“合作”,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例如,我在新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并叫学生动手操作,不断的变换图形位置,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旋转180°后,与原来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数学活动时,一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
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例如在苏科版《展开与折叠》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不要去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应该给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理解方法,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要营造适用他们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他们创造潜能的机会。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会到人格尊重和平等,他们的学习体验才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这种宽松氛围下所有学生的参与都是积极的,思维都是活跃的。这样不同的人才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创新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质量作后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质量。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使之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对学生创新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创新教育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与体现素质教育。
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思考
“课题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用“课题学习”的模式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题学习”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够重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设置了“课题学习”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的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从“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教,到“略有所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这块新内容的教学,也正是我们要探索的。下
面笔者结合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谈谈“课题学习”教学。
一、选择、设计好“课题学习”
1、选择“课题学习”。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共有6个“课题学习”,按排如下:
课题内容教学功能学习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册关于“初中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让学生经历数学据收集,表示和处理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能力。经历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调查、探究
七年级下册美妙的镶嵌让学生经历查阅资料,制作设计图形,体现图形的多样性、丰富性、发展空间的观念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探究
八年级上册怎样选择较优方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的变化趋势,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建模、探究
八年级下册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探究学科间的数学知识,体验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动手实验、探究
九年级上册精彩的分形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形过程,体验图形分形带来的数学美感,探索、交流、分形,发展空间观念。观察、探究、查阅资料
九年级下册会徽中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建模、探究
课题学习在沟通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因此,本人认为教材中给出的六个“课题学习”是重要内容,但不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全部。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增添一些课题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第四章代数式学习中,增加“向家人了解或查阅你家支付电费的收据,账单等,这些费用是怎样计算?怎样使你家的电费更节省?” 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题材。不同的学期都可以增加,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每学期的课题学习数量不要太多:1—3个课题学习就够了,因为课题学习需要时间,我们又不能影响教学内容。
2、设计“课题学习”方案:
研究方案是“课题学习”实施研究的指南,是取得成果的保证。同时,也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在选好“课题学习”的内容后,①分组:这是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学习小组,一般由2—4人组成,并确定组长。②各组分组讨论:本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步骤、人员分工,计划活动时间等,由组长负责并制出初步方案。③分工合作、解决问题。④撰写研究报告。⑤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例如:七年级上册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优秀的电视节目吸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为了使电视节目能满足初中生的需要,有必要对初中生看电视的情况,包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看电视的时间,经常看的电视频道等作调查。本人就利用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要做好这个“课题学习”的工作;(时间一个星期)①全班自由组合分组:10组,并确定组长。②调查对象分工负责,全校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各小组分工4个班级。③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④各组收集、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和统计图。(有的组利用计算机来制作)。⑤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介绍本组调查情况。(附调查问卷)
调 查问 卷
问卷编号年月日
调查目的了解初中生爱看的电视节目
调查对象性别学校年级
调查内容爱看的电视节目所在频道每周观看次数每次观看时间
二、让学生探究、体验“课题学习”
1、教师要指导和把握学生的“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由于旧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来计划安排这种形式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和把握学生的课题学习。
教师既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去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课题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只有交给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钥匙,才能保证课题学习的顺畅进行,当教师真正把钥匙交到了学生手里,课题学习也就真正开始了。
在指导中,要让学生理解课题学习是一种学习,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课题,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调查,查阅资料,探究、建模、实验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和如何查阅资料等做必要指导。
例如:增加的课题学习:“向家人了解或查阅你家支付电费的收据、帐单等,这些电费是怎样计算的?怎样使你家更省电费?” 当学生把电费缴费单展示出来时,有些知识需要教师指导:如费单上的上期示度、本期示度、阶梯电费、调价、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等。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探索,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教师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课题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会停止探究,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督促和检查。
2、学生要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课题学习”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和创新。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查寻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面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效果必然降低,也必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课题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题学习”就教学内容本身,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美丽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三、要学生总结、归纳“课题学习”
虽然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课题学习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到底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更为恰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可以用情景表演、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以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激情。
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课题学习成果,不会写课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报告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报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课题报告时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如制作成品,收集的资较,总结性成果,个人的体会和小组的体会等)
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时要求学生考虑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课题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收集的部分资料,课题成果展示(要求是多方位的),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何改进的,学习后的感受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课题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课题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四、交流、评价“课题学习”
1、交流。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辨的能力。学生的课题学习完成后,要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宣读报告,展示成果,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作出一些表扬,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对下次课题的研究就充满了期盼和信心。
2、参评。心理学研究表理,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出潜力的80%—90%,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建议,调查报告等打印装订,参加各类比赛或投稿,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例如:上面提到的电费问题,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先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学生们的热情很好。并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一篇怎样使你家的电费更节省,或用电有关文章。
在“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是“课题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课题学习,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课堂检测06-25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11-24
发现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1-0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10-26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7-11
数学教学法论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01-08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08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09-15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