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2024-10-22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10篇)

1.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一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2.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ICU 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9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 008例, 女900例;年龄5~90岁, 平均年龄 (57.8±15.5) 岁;疾病类型:神经系统700例, 呼吸系统500例, 心血管疾病350例, 严重创伤300例, 其他58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具体方法如下。 (1) 组建MDRO控制小组, 成员包括:ICU主任、护理长、责任护士、专职医务人员、微生物实验室人员、院感科人员及临床药学人员等, 通过探讨病例资料并结合临床制定出MDRO防控单; (2) 设计MDRO防控手册, 内容包括:MDRO报告机制、监测制度、流行病学调查、抗菌药使用、协和管理机制、培训制度、控制与预防方案、会诊制度、部门职责、隔离与控制方案、病例监测制度等; (3) 全面开展ICU室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包括组织医护人员进行MDRO相关知识培训, 定期进行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考核, 医护人员的考核成绩与绩效相结合, 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管医师对所管ICU患者行咽拭子检验, 以区分感染性质;当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出MDRO感染后, 全面上报给院感科;制定菜单式MDRO防控单, 内容包括:防控方法、时间、责任人、评价人、评价日期、隔离标志的使用情况、病原学检验时间与结果、抗菌药物应用、手卫生情况的评价等;责任护士将防控单放于患者护理病历中, 及时对防控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记录, 并做好跟踪管理干预;上级管理人员对下一组人员进行工作督导检查, 详细记录防控方案的完成情况, 以此保证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在临床中的实践效果;小组每3个月召开1次例会, 通报3个月内的MDRO感染情况, 并对特殊案例给予分析, 评价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 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坚持落实持续性质量改进制度。

2 结果

本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3.42% (256/1908) , ICU留置时间为 (6.25±1.55) d。256例MDRO经积极的治疗好转后转科, 未发生ICU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传播情况。

3 讨论

ICU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科室, 主要承担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然而, 由于ICU患者具有体质较弱、免疫力差等特点, 所以是院内感染较为突出的群体[2]。研究发现, 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与不合理应用是MDRO不断递增的主要原因, 而目前国内医院机构普遍缺乏完善的MDRO预防与解决措施[3]。因此, 制定出系统、全面、实用的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十分必要。

传统MDRO管理方案缺乏针对性的措施, 各项操作缺少监督机制, 且无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 医护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临床工作经验, 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较为淡薄, 所以易使ICU多重感染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 忽略了MDRO的管理, 这些因素均会提高MDRO的发生概率。我院ICU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主要采用集约化管理理念, MDRO控制小组对ICU患者给予重点防控, 尽最大能力为其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彻底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 继而控制感染概率。可见,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强化MDRO的防控效果, 缩短ICU留置时间, 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 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和预防感染的意识是预防MDRO的重要手段。

总之,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可以有效降低ICU室MDRO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MDRO) 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案。方法 以我院ICU收治的19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即成立感染控制小组, 制定MDRO防控手册, 全面落实病原菌检验, 完善监督制度及评价制度等。结果 感染率为13.42% (256/1908) , ICU留置时间为 (6.25±1.55) d。256例MDRO经积极的治疗好转后转科, 未发生ICU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传播情况。结论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可以有效降低ICU室MDRO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俞桂珍, 王惠姣, 叶旭琴, 等.ICU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3, 18 (1) :61-64.

[2]张菊珍, 张妙冉.PDCA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 2015, 32 (16) :58-59.

3.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三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01-26

14:05:13

卫办医政发〔20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4.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文档 篇四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旁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旁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5、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医务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应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抹布、拖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处理。

11、患者隔离期间产生的医疗废物、生活废物应套双层医疗废物袋,明确标记后交暂存处。

12、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5.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 篇五

一、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等。

二、处理指引及隔离措施: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及时上报院感办。2.单间病室隔离病人(若无条件应当进行床边隔离),床旁、病历和一览表放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帽子、口罩、薄膜围裙等。4.治疗护理:(1)诊疗用具专用(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1000mg/L有效氯消毒。(2)治疗、护理用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双层黄色垃圾袋→送医疗垃圾站处理(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3)复用医疗器械→用后不作预清洗,装入双层防渗漏黄色垃圾袋贴警示标识→送供应室。

5.衣物、被服:(1)用后装入双层防漏医用垃圾袋 → 贴警示标识→送洗衣房

2、病人用具(枕头、棉被、床垫)→ 抽真空床单位臭氧消毒30-60分钟。

6.物表、地面: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抹洗,有明显污染物先用2000mg/L作用30分钟后擦拭。

7.卫生用具(便盆、尿壶):单独使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8.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多重耐药菌及接触性隔离的概念,控制探视人数,探视时必须更换探视服探视鞋、带好帽子口罩,监督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需认真正确的执行手卫生。

6.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 我院ICU病房确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成年患者120例, 其中, 男71例, 女49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 平均为 (55.4±7.5) 岁, 入院时SAPSⅡ评分为 (42.7±6.6) 分。其中, 30例腹膜炎、37例肺炎、25例软组织感染、19例尿脓毒症、9例其他。统计患者的耐药菌情况, 其中, 46例铜绿假单胞菌, 33例鲍曼不动杆菌, 15例肺炎克雷伯菌, 12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14例其他耐药菌感染。入选标准:经细菌耐药分析确诊为多重耐药;CRP在0.5µg/L以上, IL-6在15ng/L以上, 白细胞计数在104/µL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根据不同细菌感染情况采用相应的细菌推荐抗生素剂量, 并根据医师的经验指导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介入PCT监测,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及体征, 当患者的症状有所好转, PCT值低于1µg/L或连续3d维持为治疗前的35%左右时, 即可停止使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第4d、8d、12d、16d、18d时, 两组的抗生素使用率;记录两组抗生素使用天数;结束治疗后, 检测两组患者的IL-6、白细胞计数以及CRP值。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经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

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 且各时间段抗生素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水平

结束治疗后, 观察组的IL-6水平、CRP及白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 详见表2。

3 讨论

ICU病房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的科室,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类器官移植以及有创检查、治疗等的推广应用,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的广泛应用, ICU感染病原菌种类不断增加, 由多重耐药菌所引发的感染率也在不断上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3]。

抗生素的使用与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而ICU患者的病情危重, 常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者联合用药。因此, 减少ICU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是降低IUC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问题。大量研究证实, 血清降钙素原 (PCT) 监测可用于指导部分疾病的抗生素使用。健康成人的血液中所含PCT浓度较低, 而当发生细菌感染时, 血液中的PCT浓度将明显上升, 且上升的程度与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因此可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4]。

本研究对ICU多重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治疗中介入PCT监测, 并与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且治疗过程中, 同一治疗时间内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 。充分体现了PCT监测对于ICU抗生素应用的指导作用。研究还发现, 结束治疗后, 观察组的炎性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PCT指导抗生素治疗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利于控制体内的抗菌感染, 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PCT监测可有效指导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治疗, 可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减少ICU抗生素的滥用或者不必要的使用, 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避免产生新的耐药菌, 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华, 郑桂仙, 蔡木发, 等.PCT联合CRP在恶性血液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9) :156-157.

[2]顾忠民, 吴荣华.PCT在ICU多重耐药菌MDR的定植与感染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1) :90-91.

[3]明宇.PCT与CR P在检测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与比较[J].吉林医学, 2011, 32 (30) :6329.

7.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七

病区床号

住院号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

岁 入院日期

入院诊断

主管医生

标本种类

痰□

血□ 尿□ 分泌物□ 其他

送检日期

报告日期

该病人携带的多重耐药菌种类:

□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君)□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1、在一览卡上、病人床边和病历上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有□

无□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是□

否□

3、病人隔离: 是□(单间 床旁)

否□

4、病房入口处、病人床边备快速手消毒剂: 有□

无□

5、感染病人的生活垃圾按照感染性垃圾处理,病人床边黄色垃圾袋: 有□

无□

6、病人床边备隔离衣: 有□

无□

暂时不需要□

7、病房高危患者: 有□

无□

8、可复用的医疗器械(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有□

无□

部分有□

9、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清洁消毒: 有□

无□

10、对病人及家属宣教:有□

无□

11、接触该病人或其环境前后进行手卫生:有□

无□

12、转诊患者或外出检查之前通知相关科室:有□

无□

14、控制措施知晓: 医生 护士 工人 病人 陪护 掌握□ 部分掌握□ 不了解□

15、多重耐药菌处置登记: 有□

无□ 督查评价:措施到位□

需要完善□

有待加强□

对存在的问题,请按照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整改落实。

科室负责人签名

督查者

督查日期

8.多重耐药菌协作 篇八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设立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作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医务科统一协调管理。

二、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检验科、院感科、临床、药剂科各自职责明确。发现耐药菌感染,检验科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后再发出;院感科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沟通,指导临床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指导合理用药。

三、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 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臵在 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 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 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 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 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 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四、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 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五、细菌室: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和感染办(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ICU、呼吸科、儿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5、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六、医院感染办公室:

1、接到细菌室的报告后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5、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联席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病人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防控改进建议等;临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6、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大同县医院感染办

9.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九

多重耐药菌感染 (MDI) 是指细菌培养鉴定为阳性结果, 同时药敏试验对3种或3种以上类别抗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容易造成医院感染流行, 同时又会加重病人的身心负担。重症脑损伤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消失等症状, 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肠内营养、抗生素治疗等急救措施, 均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与医生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病人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有直接关系, 但是护理安全控制与管理措施如果不到位, 会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所以, 要减少重症脑损伤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做好护理安全控制与管理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9月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8例, 均为重症脑损伤病人,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1 例, 重型颅脑外伤7例, 年龄最小22 岁, 最大78岁,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胸部X线片示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 属于多重耐药菌感染, 通过给予相应的护理控制措施以及针对性的管理, 14例病人康复出院, 10例病人肺部感染症状好转, 2例转院, 2例肺部感染无法控制, 自动出院。

2 护理控制措施

2.1 感染的监测

根据病人疾病的特点,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基本是由下呼吸道感染所致, 下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神经外科主要的感染部位, 为此感染的监测是控制的重要环节, 而痰液培养与药敏检查, 是最重要的检查。本组病人均出现高热 (体温>38.5 ℃) 、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下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确定出现了定植菌, 即给予消毒隔离。

2.2 改变护理方式, 减少交叉感染, 防止接触性传播

①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进行翻身、吸痰、管饲喂养等接触性操作时, 均戴手套, 实施一人一套一消原则。接触病人时, 认真做好手卫生, 做到依从性洗手或使用手消剂[1]。洗手池放置洗手液, 每部治疗车上放置手消剂, 医生口袋存放小瓶手消剂, 必要时穿隔离衣。②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隔离主要是做好接触性隔离、飞沫性隔离。科室的物表用消佳净擦洗, 感染病人住的房室每天用消佳净抹擦1次 (包括水龙头、门把手、地面) 。③在感染病人床头上挂一醒目的标识卡:多重耐药, 注意手卫生,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及陪护人员的警觉性[2]。④做好病人隔离, 减少环节污染。第一, 首选单间病房;第二, 选择同种同源病人于同一病房, 床旁屏风相隔, 限制陪护人员, 这样降低病房内人员的密度, 减少空气的污染, 对于控制感染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或者定植病人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病人安置在同一房间。⑤病床旁挂一清洁塑料袋, 专装病人使用过的物品, 丢弃时扎紧袋口。

3 管理措施

3.1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建立

成立由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为副组长, 1名医生、1名护士为质量控制成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当各种化验单回报后, 质量控制护士先查看, 如有异常, 立即通知医生, 护士长每周督促医生进行细菌培养的监测与复查, 这对有效控制与减少感染的发生, 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加强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的有创操作管理

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 认真执行气管插管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的操作规程, 尤其对吸痰操作要求严格。监控小组除了监督与巡查医务人员的正规、无菌操作外, 还增设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如减少鼻饲病人误吸的发生, 鼻饲时抬高床15°~30°。由执业护士操作, 每次鼻饲抽吸胃内容物监测胃内残留情况, 给予病人固定的雾化吸入器, 增加口腔护理的频次, 从每日的1次增加至每日4次以上, 加强气道吸引过程中痰液的监测与呼吸道听诊等工作[3]。

3.3 建立监测流程

根据病人住院期间的耐药菌感染情况建立监测流程, 以便早期发现、早期隔离, 同时做好抗生素的应用管理[4]。本组病例中一旦有药敏感染, 立即给予针对性处理, 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3.4 学习规范,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2008年卫生部制订了加强多重耐药管理的方案, 此方案较具体, 要求工作人员认真执行规范, 自觉提高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意识。

4 小结

目前, 科室因为控制感染小组的监控、专科特色措施的增设、观念意识的提高等措施的落实, 对重症脑损伤伴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起到了监督、控制、预防的作用。2011年1月—2011年9月统计, 有28例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占住院人数的 2.2 %,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治愈好转率占 85.7% 。

参考文献

[1]潘锋, 蔡月莲.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J].右江医学, 2010, 38 (2) :239-240.

[2]林秀娟, 林红燕.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 2009, 9 (8) :108-109.

[3]吕爱爱, 许建英.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2011, 4 (3) :43-47.

10.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篇十

侯江涛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药物治疗,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中3例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药物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多重耐药菌定义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病原菌,其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起到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等。笔者作为临床药师在医院骨科病房近半年的实践中,参与了几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现对其中比较典型的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1、临床资料

案例1:患者,男,26岁,因“砸伤腰背部及双下肢出血,呼之不应2小时”入院,X线示: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

1、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

2、脊髓横断伤并截瘫;

3、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4、右膝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

5、急性缺氧性脑病。入院后积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成功,术后应用夫西地酸0.5g ivdrip q8h+奥硝唑0.5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高热,最高达39.6℃,血培养示: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阿莫西林+棒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三头孢及氨曲南耐药。临床药师推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ivdrip q8h+丁胺卡那霉素0.4g ivdrip qd抗感染治疗,应用4天后,患者仍持续高热,症状未有减轻,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8h,应用2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应用3天后,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12h,应用10天后,患者体温正常。

案例2:患者,男,61岁,因“车祸致伤左下肢疼痛,出血1小时”入院,X线示: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诊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积极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成功。患者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在39℃左右,术前及术后应用氨曲南1.0 ivdrip bid+异帕米星0.2g ivdrip qd抗感染,后血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耐药,考虑患者综合情况,临床药师建议改用万古霉素1.0g ivdrip q12h+左氧氟沙星0.6g ivdrip qd 抗感染,患者应用4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但伤口处仍有渗液,伤口

[1]分泌物培养示:溶血性葡萄球菌(MRCNS),药敏结果同上次血培养,应用药物15天后,患者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阴性,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积极换药、保证患者伤口处引流通畅,同时换药时伤口处外敷莫匹罗星乳膏,坚持上法换药20天后,患者伤口渗液逐渐减少,一个月后伤口无渗液渗出,后拆线出院。

案例3:患者,女,65岁,因“摔伤左髋部肿痛半天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6年,高血压病史8年,白内障病史6年,入院前自行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X线示:左股骨颈骨折。入院诊断:1.左股骨颈骨折;2.糖尿病;3.高血压;4.白内障。入院后患者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应用头孢孟多1.5g ivdrip bid+克林霉素1.2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大,最高达空腹血糖18.9mmol/l,伤口处出现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38.0℃,分泌物培养:屎肠球菌(HLAR),对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经讨论后停用头孢孟多、克林霉素,改用去甲万古霉素0.8g ivdrip q12h,应用12天后,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坚持换药,同时保持伤口渗液引流通畅,1个月后伤口敷料干燥无渗出,后拆线出院。

2、讨论

从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患者都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伴有发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药敏结果显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提示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在参与上述三个案例的抗菌药物选用及感染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推荐药物为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于轻中度感染可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重者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或联合用药。夫西地酸主要针对阳性球菌的感染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的感染,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差,而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第一例患者的感染治疗方案初始治疗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于轻中感染的患者是适合的,但此患者骨折严重,一般情况差,因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并未能很好的控制感染,最终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对于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按按此方案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逐渐得到控制。

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是目前严重的临床及公共卫生问题,MRSA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机制复杂,多重的耐药机制使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为耐药,临床最具有治疗价值的仅为糖肽类药物及利奈唑胺,有一定疗效的如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利福平、夫西地酸等,其中万古霉素是目前一直认为MRSA感染的标准治疗。案例2的患者在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

[2]

[2][2]伴有发热,骨折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引起发热,血培养示MRSA,考虑为MRSA感染引起,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是合理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患者应用后体温逐渐得到控制。

2.3 肠球菌是一种阳性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是造成严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球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引起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败血症及脑膜炎等。案例3的患者是一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伴有多年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术后血糖没有很好的控制,出现发热及伤口的感染,药敏培养示屎肠球菌(HLAR),表示此屎肠球菌是一种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其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氨基糖苷类渗入细菌中的途径发生障碍,高耐菌株即可生产,导致所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时并不能起到协同杀菌作用,联合用药受到限制,根据药敏结果,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是合理的选择。

2.4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除了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外,及时的换药,保持伤口液化区的引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换药可以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换药的作用主要有:观察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引流通畅、促进组织生长等。其中,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聚乙二醇亲水性软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对与感染有关的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用于MRSA所致脓疱病,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外敷,有助于伤口液化区感染的控制,促进组织生长。

在上述3个案例的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在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三个案例,除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患者伤口的处理,对于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伤口处换药、脓液引流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不低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要培养类似的临床思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实践。同时需要掌握更多药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形成药师“ 熟悉药、略懂医” 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药学服务更加实际、更加专业,更容易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与支持,也就能更快的推进合理用药,发展临床药学工作。

参考文献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 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07-214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15-223.4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防治专家委员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224-231 5 张昊.肠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97

[6][5]

[4]6 张盛敏.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函授药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