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2024-10-17

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精选19篇)

1.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一

活动目标:

1、理解快板书的内容,能正确使用儿歌中的量词。

2、初步学习快板的使用方法,并能按一定的韵律进行朗诵。

3、感受快板书表演形式的乐趣。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重点:

学习快板书内容并朗诵

难点:

学习快板的使用的方法并按韵律进行朗诵。

活动准备:

课件、快板。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树丛里)

(2)播放蚊子叫声的音频,提问:听听是谁来了?它们说了什么?

2、教师朗诵,帮助幼儿理解快板书内容,引导幼儿尝试学说两只蚊子的对话。

(1)提问:两只蚊子都说了什么?大的说了什么?小的说了什么?

(出示课件,帮助幼儿记忆对话内容,正确使用量词:一颗、一个、一头、一条)

(2)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学说儿歌对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扮演大蚊子、小蚊子进行对话。

(3)出示课件蜻挺,提问:谁来了?蜻蜓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听听儿歌里怎么说的?(教师朗诵儿歌最后一句)

(4)教师示范朗诵快板书,激发幼儿学习快板书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一起探索、尝试快板的使用方法。

(1)出示快板、引导幼儿探索快板的使用方法。小朋友来试一试怎样能打出又稳又好听的节奏。

(2)利用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快板的使用方法。

(儿歌;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握住小底板,上下煽动)

4、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能按一定的韵律朗诵快板。

采用教师带领、集体朗诵、分角色朗诵的形式引导幼儿按一定的韵律朗诵诗歌,感受快板书表演形式的乐趣。

5、活动延伸: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有趣的快板书表演。

【课后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能较好的完成课堂目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集体、分组的练习方法使幼儿能够快速的掌握儿歌内容,并且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在出示小快板进行朗诵和与幼儿一起进行探索快板的使用以及利用儿歌帮助幼儿学习使用快板。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和自己的朗诵中都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边表演边朗诵儿歌。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小朋友提出蜻蜓吃掉蚊子时声音要小一些,我也能较好的抓住并回应幼儿,并借此机会让孩子们注意朗诵时的声调变化。

在活动过程中还是要多注意纠正个别小朋友使用快板的情况。对于幼儿的回答多给与回应。

2.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二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则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所谓的幼儿歌曲弹唱, 就是指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外活动中幼儿教师都能够弹唱幼儿歌曲的一种专业能力。现阶段, 很多幼儿园在招聘的时候, 都将能够自弹自唱幼儿歌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考察项目。所以, 这就要求那些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

二、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年龄较小、思想不够成熟的幼儿, 他们有着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生, 如果让他们对某一歌曲进行反复学唱, 必然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 从而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而且开展学前音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能够对少儿歌曲进行自弹自唱, 从而带动幼儿们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结合语言节奏,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般儿歌都具有节奏鲜明、节奏感强等特点, 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儿歌的这些特点, 运用语言节奏, 编排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 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 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这样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会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会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歌词, 训练歌曲节奏

一首歌曲中的歌词, 实际上也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后, 教师出示歌词, 要求幼儿自己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 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节奏, 成功地将歌词填入, 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劳动, 体验成功的喜悦。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 是歌曲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才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应重视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并注意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提高。

3.结合身体动作, 培养歌曲节奏

当人们沉迷于某种音乐或者节奏的时候, 往往会不自觉地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巨大作用, 用身体来表现出自己对节奏的感受。这种对节奏的肢体反应是教师无法一步一步教导出来的, 完全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可是, 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运用动作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对歌曲节奏的掌握。

三、学前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创新改革的途径

1.积极提高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的认识

部分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 虽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实习, 可是由于环境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尤其是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缺乏认识。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弹自唱幼儿歌曲的重要作用, 导致很多幼儿缺乏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积极提高学生们对幼儿歌曲弹唱的认识, 高职院校要对学习幼儿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 让学生们知道在进行幼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掌握较强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积极发挥这一专业能力, 才能带动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幼儿教师连弹唱幼儿歌曲都不会, 那么则无法从事这一职业。

2.培养学生掌握幼儿歌曲弹唱中“唱”的基本方法

一般幼儿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 好奇心较强。正是由于幼儿的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幼儿歌曲的生动性, 所以大多数儿歌的歌曲内容都是一些比较活泼生动的小动物或者是色彩艳丽的大自然等。要想充分带动幼儿的想象力, 让他们对歌曲中的内容产生兴趣, 这就需要在演唱的时候充分做到形象生动, 这样才能够比较容易的被幼儿们所接受。

因此, 在中职的声乐课中所学的近似于美声的发声方法就不适合幼儿歌曲的演唱了。笔者认为, 选择适合唱幼儿歌曲的方法, 在本声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发声方法, 使声音得到美化就可以了。声音位置尽量往前靠一些, 使共鸣靠在前额, 发出的声音会比较明亮, 而且具有形象性。刚开始, 学生常找不到这种发声感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学生要掌握简易的幼儿歌曲伴奏的理论知识

要想具有较强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 首先就是要能够掌握比较简单的幼儿歌曲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虽然是学习幼儿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学生, 可是在刚开始学习自弹自唱幼儿歌曲这一内容时, 也会觉得比较困难,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有点不知所措。可是, 只要对有关歌曲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 就会慢慢的找到进行幼儿歌曲弹唱的方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将“弹”与“唱”进行很好的结合, 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 就可以达到自由弹唱幼儿歌曲。具体步骤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教会学生大致分清和了解幼儿歌曲的风格、体裁和特点。任何歌曲都有自己的风格、体裁和特点, 幼儿歌曲也不例外。

第二, 幼儿歌曲可以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欢快、跳跃、活泼的舞蹈性幼儿歌曲, 占幼儿歌曲教材中的比重比较大。因为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娃哈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快乐的小司机、剪羊毛、粉刷匠, 等等。这类歌曲的速度稍快, 能够表现轻快、活泼、快乐的情绪。第二种为进行曲风格的幼儿歌曲。其特点表现在节奏上, 因为进行曲源于队列行进和节日游行这样的现实生活。这类幼儿歌曲节奏鲜明, 强弱规律分明, 速度为中速, 可以表达激昂的情绪。如小海军、扬基歌、玩具进行曲, 等等。最后一种为抒情性幼儿歌曲。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好幼儿歌曲教学与发展水平, 改善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不足, 必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进行整改, 还要结合幼儿教育相关的工作环境与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本身的兴趣发展相互结合, 形成未来的发展动力, 保证学前音乐教学中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提高幼儿歌曲弹唱学习状况的有效改善, 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老师的帮助, 幼儿学生可以对歌曲以及乐器弹唱形成自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认识, 对未来生活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帮助。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学培养,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波.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新课程研究, 2010, (02) :30-33

[2]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04) :44-46.

[3]张春娣.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07) :76-79.

3.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幼儿音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a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22-01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成果已得到公认和遵循。如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长期研究、试验,总结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婴儿降生后对音响就能产生反应;大约在5个月左右就能开始对音乐的音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和记忆力;大约在7个月就可能会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会辨别不同的旋律;16个月可以学唱部分旋律;2岁时就会学唱较完整的旋律。又如松尔曼对儿童出世后的行为和心理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把儿童音乐才能细分为如下几个发育期:1岁时,对声音刺激极为敏感,即使是噪声,也能引起注意;2岁~3岁时,开始模仿旋律唱自己喜欢的歌曲;4岁时,就会哼出自创的旋律;5岁~6岁时,对乐器产生兴趣,对音乐逐渐出现定向注意力。据有关专家调查,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一是学前的2岁~6岁;二是学生期的12岁~15岁。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诱导和激发音乐兴趣,家长应重点抓好3个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音乐才能的发育。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训练:一是听声音。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时发出和谐、悦耳、具有一定规律和音高的音就称为音乐。听声音实际上就是听一种简单的音乐。如有意识地在婴幼儿身边发出声响,吸引儿童扭头寻找声源。啼哭时,敲打拍摇各种发声玩具,儿童在声音刺激感染下,就会停止哭泣,进而手舞足蹈,咧嘴微笑。但训练时,声音不宜过大。二是听节奏。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骼”、“音乐的生命”。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瑞士著名音乐家达尔克罗斯在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时曾指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有专家认为:节奏感越强,对音乐越爱好。因此,要充分利用身边自然环境中一切可用因素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如用击锣的“ @①——@①——”声训练“×——-|×——-|”节奏;击鼓的“咚——咚——”声训练“×-|×-| ”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节奏;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汽车的“嘀嘀——”喇叭声训练 “××|”节奏……由易到难,逐日积累。三是听乐曲。婴幼儿期如果听音乐的机会不被提供,儿童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音乐兴趣。家长切不可以婴幼儿听不懂而放弃。只要坚持反复地选择一些内容健康、 表现力强、节奏明快、简短悦耳、有艺术和欣赏价值,且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童谣、儿歌、现代或古典音乐等陪伴孩子醒觉、进食、活动、睡觉,婴儿就会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像学会运用语言一样地迷上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

其次是表演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扶志。主要从两方面训练:一是玩乐器:利用儿童对各种乐器(最好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等)的好奇心来辅导吸引儿童学习唱歌、练习音准、掌握音高、控制音准,培养毅力和表演兴趣。

4岁~5岁的儿童已有一定的综合和自制力,是开始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要先练准单音,逐步由乐句过渡到乐段,进而全曲。如儿童出现因单调而厌学的情况,家长不要生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磨炼意志的关键时刻。可改变训练形式,如走出家庭,邀约小伙伴一起练等,切不可废弃。由于儿童有效注意力不能持久,每天宜多次练,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 min~40 min为宜。二是玩音乐游戏。2岁~4岁的儿童已进入语言和游戏期,是音乐进入儿童的最佳时期。利用其爱唱、好跳、善模仿的特点,开展一些配有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甚至家长与儿童一起唱唱跳跳、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最后是识谱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寓情。分3步训练:一是认写简谱7个唱名(即1、2、3、4、5、 6、7)。了解它是组成变化莫测、美妙动听乐曲和倾泻心灵情感的基础。二是抄写简单的乐节、乐句、乐段或短曲。这是积累乐汇、丰富想象和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三是鼓励儿童随意哼写旋律,哪怕是写来不成章法也要放手独立练习,培养写作兴趣。这不仅能随岁月增长而积累音乐知识,提高识谱能力,而且还会逐步把情感 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使音乐才能健康发展。

Raise Baby Music Ability

Wang Lingling

Abstract: In raises the baby music ability in the process, the guardian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ree abilities with emphasis the raise, namely sense of hearing ability, performance ability, identification of spectrogram ability.

4.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四

1、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扭动肢体,感受洗澡的快乐。

2、逐步积累幼儿洗澡的经验,培养幼儿讲卫生、勤洗澡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洗澡》PPT、《我爱洗澡》音乐。

2、各色沐浴球人手一个、自制淋喷头一个、浴巾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导入活动。

T:看,谁来了?小熊去干什么呢?你们来猜一猜。小熊手里拿的什么呢?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小熊是去洗澡的。看看还会有谁去洗澡呢?

出示图二,幼儿讨论。

2、交流洗澡的方法,积累洗澡的经验。

(1)T:(出示图三)洗澡时我们先要干什么呢?(把身上先淋湿了。)出示淋喷头,做一做淋湿的动作。教师将淋喷头举到幼儿的头顶,说:洗一洗,转一转,把我们的身体都淋湿。

T:你们的身体都湿了吗?接下来要干什么呢?(幼儿讨论)

(2)T:洗澡时会用到什么东西呢?结合PPT中图四,让幼儿讨论回答。

T:洗澡时,要洗了哪儿呢?结合图五,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并听音乐来进行表演。

(3)出示图六,

T:我们身上的泡泡越搓越多,看小动物们都不见了,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呢?你们能帮我来找一找吗?幼儿找图中的小动物。

(4)出示图七,

T:身上那么多泡泡这可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把泡泡弄掉呢?幼儿讨论。再次拿出淋喷头给宝宝们冲一冲。

(5)出示图八,

T:身上冲干净了,接下来要干什么呢?教师用浴巾给宝宝擦一擦。

(6)出示图九,

T:澡洗好了,我们要干什么呢?幼儿看图讨论。

3、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洗澡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体验洗澡的快乐。

5.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五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课标要求,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孩子想象力。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2、发挥想象大胆用手指头变魔术,感受手指游戏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活动准备

自制教具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吃饭穿衣全靠它,它是我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呀?

幼:手。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左手有几个? 右手有几个?一共有几个?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儿歌。

1、教师伸出一共手指:让小朋友想一想一共手指头可以变什么?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一个手指头呀,就像毛毛虫呀,爬爬爬)

2、师:两个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呢?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两个手指头呀,就像小白兔呀,跳跳跳。)

3、三个手指头又变成什么呢?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4、总结前三句儿歌,带小朋友练习仿编儿歌。

四、完整欣赏学习儿歌《手指儿歌》

师:手指头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儿歌《手指儿歌》……(带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的念儿歌2遍)

五、巩固提升

1、分组表演

2、创编儿歌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整个教学会处于混乱中,于是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吸引幼儿的眼球。接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边听音乐边学习儿歌,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动手动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儿歌。

最后环节,仿编部分,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探索手还可以变出什么,创编儿歌。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望。

6.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在秋天活动的昆虫的各种特征。

2、体会儿歌的韵律,对儿歌产生兴趣并有节奏地朗诵。

3、想像小蚱蜢骄傲时的语气神态,创编动作大胆表演,感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秋天聚会》。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知道秋天都有哪些昆虫呢?幼儿自由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有哪些昆虫(手指着图片,幼儿跟着一起观察昆虫)

幼儿:小蜜蜂、小蜻蜓、螳螂、七星瓢虫、小蚂蚁、小蚱蜢

师:这些小昆虫都有什么特点?

幼儿:小蜜蜂:会飞,辛勤采花粉。小蜻蜓:会飞,捉害虫。螳螂:会飞,会爬。七星瓢虫:会飞,会爬。小蚂蚁:会爬,辛勤地筑巢、储备粮食。小蚱蜢:会跳。

2、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小蚱蜢吗?“

幼儿:”见过、没见过“

师:你知道小蚱蜢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

幼儿:会跳。(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图片上的小蚱蜢在做什么?-跳高“,由此得出小蚱蜢的特殊本领是跳高)

二、初步理解儿歌

1、师:(看挂图)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草么?幼儿:狗尾草

师:有一天,小蚱蜢在草丛里跳高,它一跳跳上狗尾草。

2、师:小朋友,你是怎么跳高的?(请一个幼儿上来示范他怎么跳高)

师:小朋友跳得真棒,小蚱蜢也是这样跳的,它腿一弹,脚一翘,就跳得好高好高,它可骄傲了,它得意的说:”哪个有我跳得高“。

师:得意的动作怎么做?(动作:双手叉腰,眼睛朝上看,用手拍拍胸脯,竖起大拇指)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做得意的动作。

3、师:可是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你们猜猜,小蚱蜢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自由想象)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小蚱蜢发生了什么事情。小蚱蜢啊正得意呢,突然,草一溜,它摔了一跤,从狗尾草上摔了下来。

4、师:小朋友们,平时你摔跤了,撞到头了,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头上会肿起一个大包包)把动作做出来。(摔跤了,用手摸摸自己的头)

师:欸,小蚱蜢也和小朋友一样,草一溜,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三、学习儿歌

1、师:老师把刚刚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儿歌吧。儿歌的名字叫《小蚱蜢学跳高》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溜,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幼儿逐句跟教师学儿歌)

2、教师小结:小蚱蜢光顾着跳高,它一跳就跳上了狗尾草,可得意了,它骄傲的说:”哪个有我跳得高"(这句让幼儿回答),可是,小蚱蜢只顾着骄傲,却没有注意到草尖又软又滑,结果就摔了下来。我们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不爬到危险的地方,不要从高高的地方跳下来,更不能取得一点小成绩就骄傲起来。

3、幼儿自己把儿歌再朗诵一遍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把儿歌念一遍。

四、表演游戏

根据儿歌内容,幼儿模仿小蚱蜢的跳跃动作,表现出小蚱蜢跳上狗尾草后的得意和摔跤后痛苦的表情。

师: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当小蚱蜢,其他小朋友一起念儿歌,看看我们的小蚱蜢怎么表演我们的儿歌。

五、结束环节

[附]儿歌《小蚱蜢学跳高》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

草一溜,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教学反思

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生动地表现小蚱蜢在不同情境下的表情,活动出现了**;幼儿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儿歌。但幼儿在情感上能否接受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大的情绪,这还得在今后活动中多灌输。

7.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七

一、幼儿合作能力现状

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将决定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团体和社会。因此, 在幼儿园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培养合作意识, 形成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 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发现幼儿特别喜欢听音乐, 并愿意跟着音乐律动, 音乐教学将会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他认为, 音乐教学不只是单纯的唱、跳或打击乐器这种单独的音乐教学, 而是一种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游戏、创作及其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 强调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综合发展。尤其是对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有比其他音乐更显著的优势。奥尔夫强调人的“原本性”, 即人是在大自然环境中构成自己的最原始状态, 自然状态的本性。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 极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

1. 朗诵训练:

可以从字词、姓名开始进行节奏朗诵教学, 例:|筮筮| (张玲) 、|筢筮| (蒋圆圆) 、|筢筢| (欧阳华燕) 。在这方面, 我国有大量的成语、格言、歇后语可做素材进行教学。幼儿还可以进行嗓音的声响游戏, 用嗓音模仿声音, 用嗓音讲故事, 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能提高孩子的交流合作能力。

2. 结合动作:

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包括声势, 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再加上身体的造型活动, 配合游戏, 形体表演, 乃至与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结合起来等, 将这些内容交叉、柔和就可形成新的内容与教学。幼儿可以通过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与音乐配合。

3. 器乐教学:

乐器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参与社会生活时的自我把握能力, 发展与他人合作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是音乐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和组成, 也是器乐教学社会功能的体现。在乐器演奏时, 幼儿必须注意指挥, 学会管理自己, 同时要兼顾与别人的合作, 该响的时候要敢于“出来”, 不该突出时要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融合得当, 音乐的传递要不露痕迹。

4. 听力训练: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的听力训练, 以开放式的观念, 在听力训练内容上, 更强调从对音乐诸要素到音乐的结构、风格、主体内容、音乐思想这样一个大结构系统中组织。

5. 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 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亲自参与, 甚至自行设计, 即兴表演。这种表现产生自纯粹的内心需要, 即是一种本能, 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是教学的入门先导, 也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1.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 教学里面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图画等。

如《安提戈涅》就是集歌词、说白、舞蹈和舞台艺术为一体, 其中大部分是节奏性朗诵, 有时加入一些短小的乐队伴奏, 乐队固定低音的冗长伴奏为快速重复音符的朗诵提供了节奏性背景。

2.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渐进性的教学, 音乐教学是通过经验、探索、创造才通往认知的。

幼儿在掌握音乐节奏时, 先从自己的经历开始, 自己的名字, 好朋友的名字, 慢慢地过渡到儿歌、童谣, 再到较复杂的歌曲。

3.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创造性的教学, 创造力是孩子与生俱来最丰富的潜能, 它将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 甚至骤减。

所以要能够把握孩子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来设计教学,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故事的开头是“一天早晨”, 幼儿把这句说成“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个下雨的早晨”都十分具有创造性。

4.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团体性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当中, 老

师是一个活动的引导者, 他设计活动让孩子能够即兴创作, 并且能够通过音乐活化自己, 与他人和谐相处, 进而一起合奏。在演奏乐器时, 幼儿在注意指挥的同时学会管理自己, 要兼顾与别人的合作, 该响的时候要响, 不该突出时要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融合得当。

5.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音乐开放教学, 以开发学生音乐想

象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合作能力为导向, 建立一种以合作性等为特征的培养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 使课堂各方面都具有开放性。例如, 奥尔夫尝试建立较大型的多声部即兴演奏, 在一个几小节的固定音型上, 先是个别人拍掌, 然后逐渐增多, 先由一个固有的独特节奏引导, 然后又退却、自我补充或在恰当的时候休止, 这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在演奏中强化合作能力。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运用奥尔夫音乐原理就是运用它的原本性音乐教育原理, 它是与动作、语言乐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需要人们亲自参与的活动, 因此需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主动性, 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关系,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运用奥尔夫音乐原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过程, 就是培养幼儿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统一的过程。

1. 激发幼儿兴趣,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对音乐和合作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幼儿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 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需要懂任何乐理知识, 而是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比如在《春天》的音乐游戏中, 老师让孩子随意走动, 目的是掌握孩子走的频率。根据孩子走的速度敲击鼓, 请孩子听鼓声走, 在走的过程中孩子在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 歌词“春天”“地上”“树上”“花儿”都是四分音符。老师以提高一倍的速度敲鼓, 孩子自然会跟着这个速度小跑起来, 这是孩子在体验八分音符的时值, “天气多么好”“长出小青草”“小鸟喳喳叫”“花儿开得多么好”是八分音符。奥尔夫就是这样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跳开始, 训练孩子的节奏和合作能力的。通过身边普通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 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 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 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2. 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悦, 培养幼儿的合作情感。

合作情感, 主要是指儿童具有一定的合作认知水平和自觉的合作行为, 能按一定的合作认识评定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在合作中产生高兴、偷快、不安或憎恶的情绪体验。换言之, 合作情感是儿童对合作的爱憎、褒贬的态度, 是合作认识的外部表现形式, 是形成合作行为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自己打击乐器还是在听音乐与小伙伴们游戏, 当孩子在敲、打、唱、听、玩的过程感到开心快乐时, 那么孩子就爱敲、打、唱、听、玩, 渐渐合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而且通过这样的形式, 幼儿敢于表现自己, 增强了自信心,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 正确选择学习内容, 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合作行为在儿童身上具体可表现为:分享、协商、谦让、友爱、关心等。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 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 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奥尔夫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灵活变化的, 是需要沟通的, 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两两合作“拍报纸”的游戏, 两人面对面站着, 一起听节奏或唱歌, 一个幼儿双手拿报纸, 并按节奏变换报纸的方位, 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再如两两玩“我有一头小毛驴”的游戏, 一名幼儿扮演“我”, 另一名幼儿扮演小毛驴。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 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 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 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是合作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奥尔夫很强调打击乐的练习, 幼儿在玩打击乐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 而需要分两组或多人合作, 共同配合完成一首乐曲, 大家配合的过程, 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例如, 《咳哟嗬咳 (回旋曲) 》中, 要求幼儿通过打击三角琴、小钹、高音铁琴、中音铁琴、玻璃杯琴、高音木琴、中音木琴、定音鼓、低音提琴等进行演奏。幼儿经过这样与他人商量、讨论的锻炼, 使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了解与他人合作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8.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八

关键词:节奏感;打击乐器;感受能力

一、培养幼儿最初的节奏感是奠定幼儿音乐感受的基础

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对其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能表示一首歌、一个舞蹈、一个律动的性质,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是幼儿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节奏活动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和突破点。因此,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为重要。而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

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以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同时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帮助幼儿通过感受节奏的变化来感受音乐更是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集中游戏中体验和感受节奏是很重要的。

二、从寻找声音的活动中培养对声音的敏锐性并且让幼儿初步接触节奏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要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和生活的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小班的幼儿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就能很好地挖掘幼儿节奏感培养的一大途径。

节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就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节奏从生活和大自然转化而来。小班幼儿年龄小,但同样存在对美的追求和对音乐的感受、对节奏的体会。生活中的节奏无处不在。如:午睡上下楼梯时也有不同的声响,上楼的“踏踏踏踏”,下楼的“答答答答”;下雨了,雨滴打在铁皮雨遮上有“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起风了大树“哗——哗——”的声音。这些音乐都是小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和视觉形象,因而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这些奇妙的声音蕴含着节奏。如:XO XO、 XX XX 、X—X—

把节奏教学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抓住可教学的机会,看似抽象的节奏也能轻松地在幼儿的手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常引导孩子玩找声音的游戏。本阶段的尝试是与家长配合同期进行的,首先从让幼儿听声音开始,体会各种声音的节奏,有快、急的,有缓、慢的等等,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好途径。

由于在本阶段有了家长的协助,幼儿对于寻找声音和兴趣和模拟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兴趣愈加浓厚,并反应在幼儿的活动中。孩子记录、比较发现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感受:“我上楼下楼都是一样的XO XO呢!”“真棒,小雨打在幼儿园的铁皮雨遮上和家里的窗户上也都是一样的XX XX!”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发现。“可是我家的雨声是X-X-X-X-哦!”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生活中就能轻松地找到!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模仿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幼儿了解的基础上组织音乐游戏是很容易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听着声音试着把声音说一说、拍一拍,用小铃、小鼓摇一摇,孩子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节奏感受。

三、将听觉和运动结合,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

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节奏的培养离不开动作,对幼儿来说除了口说、手拍及一些形象性的语言节奏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不同的节奏。因此,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

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而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需要老师的引导。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幼儿喜欢的小动物,用模仿小动物运动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如:拍拍手就可以有“XXXX XXXX”和“XO XO”……小朋友玩变小象就能握紧双手用“X——X——”的节奏表示大象鼻子甩来甩去。于肢体动作中体会到了节奏。同时在打鼓游戏中幼儿还感受了强弱声音的变化。

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发挥打击乐器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受和表现

通过节奏教学,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孩子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是提升幼儿节奏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节奏乐活动是小班幼儿重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之一。针对这一点我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有节奏地尝试敲击和演奏。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小铃、领鼓,先让幼儿在敲打中感受各种乐器的声音。如:小铃清脆、大鼓浑厚、碰铃是长音、木鱼是短音。了解各种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引导幼儿感受乐器敲击的节奏美。接着我尝试选择节奏感有代表性、比较分明的乐曲来进行打击乐教学。慢慢地在有节奏的乐器敲击中小班幼儿感受了声音的变化,体验了粗浅的节奏变化规律性,从中体验了节奏活动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萌发了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节奏教学,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3]刘沆著.宝宝学节奏[M].西安出版社,2012.

9.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九

本文内容摘自 从侧面的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经过集体讨论和我的“旁敲侧引”,最终他们认为是因为熊宝宝爱吃水果,熊妈妈才用水果盖了一所房子,这样熊宝宝就能天天吃到新鲜的水果了。从讨论中,幼儿体会了伟大的母爱,并且都执意也要为自己的妈妈买水果,看得出幼儿都很爱自己的妈妈。

在讨论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幼儿成为主角,教师则在幼儿回答之后再作适度的补充和纠正。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又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语言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能激发想象的问题。

在幼儿创编活动中,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这种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能不受儿歌结构或情节的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多角度多方面的去探讨问题。例如:诗歌创编活动《落叶》中,在活动之前,我组织幼儿到校园里去散步,让他们观察过“落叶”飘落时的景象。活动中我让幼儿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进行“替换式”创编,我问:“片片树叶飞来还象什么?”“你会把它看作是什么在飞呢?”幼儿发言踊跃,有的说“象小鸟”,有的说“象纸飞机”,有的说“象小船在水里漂”,还有的说“象蜻蜓”。我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出来的编进自己的诗歌中,结果每位幼儿都能创编出一首新的诗歌。

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后愉悦的体验。

3、便于换元思维的问题。

换元思维在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更换个别元素,可取 得新的或最理想的创造。在儿歌创编活动中,可通过换元思考,让幼儿编出新的作品。例如在诗歌创编《落叶》活动中,就是引用“结构式替换”的换元思维方式和问题方式,让幼儿在原有诗歌的基础上替换一小部分来创编出新诗歌。又如在系列活动《串串小店》儿歌创编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纸条串”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来仿编“水果串”的儿歌。活动中所要提出的问题都是较简单的,因为幼儿都已掌握了儿歌创编的结构,他们所要做的是发挥想象进行仿编儿歌。但是教师则要不断用问题提醒幼儿仿编的儿歌要紧扣主题。如教师可以问“你的水果串里有些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等等。在此活动中幼儿尽情地仿编,并且初步尝试仿编了“吆喝儿歌。”

这种问题类型和思维方式较适合于小班幼儿,因为幼儿不用受到儿歌结构的束缚,大大减少了幼儿仿编儿歌的难度,也使仿编出来的儿歌内容较为丰富。

二、环境渲染。

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环境,易被幼儿理解并激起幼儿情感的共鸣。在儿歌创编活动中,可以布置隐含内容的环境或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耳目渲染,享受创编活动的乐趣。例如在创编儿歌《大汽球》活动中,事先在教室中布置了各色各异的汽球,从环境中让

幼儿感受到活动的氛围,并且让幼儿从直观的情景中观察气球的形状、颜色,有利于接下来幼儿对儿歌的创编。又如系列活动《串串小店》,在活动室的天花板上悬挂了彩色纸条,纸条上串有各种小动物和形态各异的事物。并且在活动室内的一角开辟 “串串小店” 区域,上方挂有“串串小店”的招牌。如此生动形象的环境氛围,让每位幼儿在创 编活动中乐此不疲,尽情享受创编活动的乐趣。并且贴近于幼儿生活的“吆喝儿歌”和叫卖活动,更让幼儿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提高幼儿对儿歌创编活动的积极性。

三、经验迁移。

在世界中每种事物都是成网状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基础。在儿歌创编活动中,提供一些图片、事物或是一些哪怕是一小点儿操作材料都能引起幼儿的创作思维。如幼儿在用小竹签串水果时,幼儿在尝到了自制水果串的乐趣之后,又积累了一些制作的经验,并且直观丰富的水果使他们的认识产生了突变,在创编儿歌中迁移了制作的经验,获得了创造成果。又如创编儿歌《吹泡泡》时,幼儿亲自尝试了用肥皂水吹泡泡,当时室内充满了各种五颜六色的泡泡。获得了吹泡泡后的经验,幼儿创编儿歌的兴趣也就更浓了。通过亲自体验迁移吹泡泡的经验幼儿创编的儿歌内容既丰富,且妙趣横生。

儿歌创编给幼儿带来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在创编

活动中幼儿的语言和词汇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在活动中的点点跳动获得了提升,幼儿对创编活动的喜爱也随着成功的体验获得了升华。相信幼儿的创造能力,给幼儿机会让他们在儿歌创编活动中展开翅膀尽情的飞翔,给幼儿信心让他们在儿歌创编活动中尽情地歌唱吧!2005年6月26日

《小班儿歌创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10.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整个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澄清音乐教师对“创新”问题的两点模糊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含义。这种模糊认识的存在,导致部分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在中小学生中有多少人能搞出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呢?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如果过于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很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学校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是无从下手。

澄清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也就解决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问题。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有可能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古代中国尚有四大发明,而当代中国虽然拥有的科技人员的绝对数在世界名列前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明却聊聊无几。中国人突然变笨了吗?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出了问题。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管教者,是“上帝”。而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前不久新闻媒体曾报道:美国有两名女教师赤身裸体给学生上生理课,此事引起舆论哗然。我们姑且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说此举的是非功过,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去观察美国的教师是如何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的。此时的教师既是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观察、了解的对象,这种煞费苦心为学生

[1] [2] [3] [4]

11.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十一

【关键词】儿歌 幼儿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1-01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着重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进行积极关注。而在培养过程中,要想使幼儿容易地接受习惯培养的教育,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而儿歌形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使幼儿具有良好的习惯,以此获得健康地成长。

二、当前儿歌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对儿歌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来看,作为有效的儿童文学资源,儿歌在幼儿教学中受到了一定的忽视。很多幼儿老师在课堂中或游戏过程中,尽管也能够积极运用儿歌,但是目的主要是吸引幼儿兴趣,以及营造教学气氛。而大部分老师对儿歌的潜在价值都不能合理发掘,更别说借助儿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很多幼儿教育中都不能科学借助儿歌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就不能自觉运用儿歌资源,起不到合理促进幼儿成长的作用[1]。

2.运用儿歌教学的方式存在问题

一些幼儿教师在运用儿歌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借助一边教育幼儿知识,一边唱儿歌的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枯燥,不能有效促进幼儿兴趣的激发,缺乏新颖性,而且不能积极体现儿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与价值。

3.儿歌资源相对缺乏

在调查幼儿教育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对培养幼儿习惯方面的儿歌了解甚少,能够记忆下来的仅仅有两三首。另外,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很多老师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对儿歌方面的掌握与了解,因此不能积极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使得很多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起不到促进幼儿成长的作用。

三、借助儿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发展的合理措施

1.加强对儿歌资源的挖掘,筛选适合幼儿习惯培养的儿歌内容

作为幼儿园来说,应该积极提高对幼儿儿歌的重视。对于幼儿来说,儿歌能够伴随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儿歌的价值在幼儿的发展中是极其重要的。而针对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目标,应该积极挖掘这一方面的儿歌内容。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可以积极选购一定儿歌类的书籍与连环画,在阅读角中增加儿歌类书目;其二,可以积极发挥教职工与家长的作用,积极拓宽儿歌搜集的渠道,使更多的儿歌素材能够进入到幼儿教学中;其三,作为幼儿教师来说,可以与各个老师之间交流自己小时候的童谣,搜集关于良好习惯培养方面的儿歌内容,并且还要能够进行合理地加工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最后,还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关注生活中以及书籍中关于儿歌的内容[2]。

2.注重儿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对于幼儿教学来说,应该积极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儿歌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分析与考虑。并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适用于幼儿教学的。因此,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在教学儿歌,促进幼儿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放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可以借助诵读、吟唱的方式,熟悉儿歌的内容。要想培养幼儿的爱锻炼的习惯,可以借助《做早操》这首儿歌的方式,教师可以一边在做运动的过程中,一边向幼儿传授这首歌,从而能够激发幼儿的锻炼积极性,有助于幼儿锻炼习惯的养成。另外,对于中班、大班的幼儿来说,在一般的吟唱、诵读基础上,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改编与创作儿歌,以此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提高。例如,老师为了培养幼儿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可以借助幼儿熟悉的歌曲的旋律,再鼓励幼儿进行填写歌词,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完成创作,以此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3.加强教师对儿歌内容的研究与学习,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在借助儿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过程中,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可以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积极学习,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科学研究与实践[3]。例如,可以深入幼儿群体中,积极了解与分析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针对幼儿身上的不良习惯进行调查,以此能够研究针对性地解决措施,并且借助儿歌的形式,更好地促进这一问题而对解决。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积极从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入手,针对幼儿的成长特点与习惯,采取合理的教学举措。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借助儿歌这一艺术形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来说,应该加强关于幼儿儿歌的教研工作,合理挖掘幼儿儿歌资源与内容,积极取得家长与社会的支持与帮,从而能够在儿歌的学习过程中,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获得积极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西玲.儿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状况及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89-90.

[2]潘玉青.幼儿园儿歌教学研究[D].温州大学,2014.

1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篇十二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活动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宽容,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像《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画了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了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小兔举行运动会等,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因为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无大碍。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13.3-6岁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培养 篇十三

问问题随心所欲:在3岁时孩子的词汇应该超过300个,能够以5~6个单词的句子交谈,并可以模仿成人发出的大部分声音。有时孩子会不停地唠叨,这对于孩子学习新词并利用这些词汇思考是必要的。孩子可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也许可能看到孩子如何使用语言来帮助自己来理解并参与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如他随心所欲地问“这是什么?”

模仿大人:宝宝开始注意到大人跟不同的人谈话,说不同的事情时会用不同的语调,脸上也会有不同的表情。宝宝开始模仿大人的这一点,3岁多的宝宝会模仿大人说话时候的手势、声音、表情。

说准确的长句子:宝宝的大部分语言你基本上都能够听得懂。宝宝的词汇量急剧增加,语法也进步了不少,他的表达越来越准确,他甚至能说一些包含3个,甚至更多词的长句子了。

前运算阶段:宝宝可能经常会和“空气”有声有色的对话,不用担心,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多会有一个假想的朋友。按照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幼儿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开始利用表象进行思维。

思维上常犯的错误:这个时期的宝宝常会犯一些错误,例如:儿童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同样的帽子,他会认为"这帽子是我的"。他们在房间看到一轮明月,而一会儿之后在马路上看到被云雾遮掩的月亮,便会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强烈的好奇心:3岁孩子的大部分清醒时间都在询问他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喜欢说“为什么我必须做„„?”他非常关心你的答案,因此回答要简单切题。你不必充分解释,他不能理解这种推理,相反告诉他做某些事情——“因为这些事对你有好处”或“你不会受伤”对他来说比详细的解释更有意义。3岁7个月--4岁

听宝宝讲故事:宝宝语言的发展能力及语言的理解能力都非常迅速,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反映自己的需要和意见。一般宝宝听过2-3遍的小故事,他就会兴致勃勃地自己讲了,有时还能把自己想象的情节加在其中。发音清晰:孩子的语言非常清晰,甚至陌生人也可以听懂孩子所说的大部分内容。尽管如此,他的一半发音仍然可能是错误的,例如用简单的字母代替任何发音困难的字母发音。

小小歌唱家:现在他可以哼唱简单的曲调,对于熟悉的歌曲,宝宝还能为它配上“新词”。

注意力范围加大:注意的范围越来越大,能逐步注意到周围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物。而且能把许多无意识的注意,逐渐向有意识的注意转化和发展。道德感:现在,宝宝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有了初步的评价。在父母、老师的强化和指导下,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和不愉快的体验。

记忆力范围越来越广,抽象记忆开始发展: 就像注意力一样,宝宝的有意记忆正在逐步发展,能记住周围更多的事物。宝宝的抽象记忆也开始发展,对较为抽象的事物逐渐能够记住了,如妈妈的电话、家庭住址、幼儿园的名字等。4岁1个月--4岁6个月

思维比语言发展快:4岁宝宝现在一般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有些孩子还不能说很完整的长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宝宝控制发音的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时候大脑转得比嘴巴快,说话速度跟不上他的思维。

儿语表达不是错:如果你的宝宝还在继续用儿语表达自己,你千万不要也这样对孩子说话,或者模仿他的说话方式,也不要批评他。孩子可能已经为此觉得不自信了,你就不要变本加厉,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了。你只要注意自己的说法方式,他最终也会没问题的。

对语言熟练运用:对语言的熟练运用是与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互相关联的,从宝宝语言的表述中,也能显示出宝宝的个性。一般淘气外向的宝宝会经常模仿大人的语气讲话,也乐于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简单的角色。对数字的概念:宝宝在数他的毛绒玩具时,会边数边说:“1,2,3„„”他现在多半已明白他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他拥有的玩具的实际个数。但他可能还不会明白,即使你把这些玩具重新排列一下,总的数目还是不变的。如果你这几个玩具之间的距离拉大些,再问问宝宝有几个,他可能会说有4个,而不是3个,因为现在它们占了更多的地方。

无意义记忆和有意义记忆:这时期宝宝记忆与婴幼儿时期一样,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宝宝只有对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才能比较容易记住。直到宝宝5岁以后,有意记忆的能力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认识更多的色彩:宝宝认识和辨别色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认识5-10种颜色(红、黄、绿、蓝、白、棕、紫、橙、灰)。如果让宝宝画一张画,宝宝会用彩笔画上绿绿的草、各种颜色的花儿;蓝天、白云和红太阳。4岁7个月--5岁

宝宝掌握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各种玩耍、运动、游戏、讲故事、背诗、叙述意见、事情等,并且还逐步掌握了一些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较强的词,如玩具、衣服、水果、勇敢等。

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宝宝的口语中,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对于各种关系的词,如副词、连接词、前置词等也开始逐步掌握和运用。

需要帮助宝宝学会听:现在,即使相对安静的孩子跟大点的孩子相比,也算是话多的。宝宝喜欢唱歌、讲故事、玩文字游戏。他也爱问问题,但和别人对话的技巧还要提高。让他说是不成问题的,需要你帮助他学会的是听。宝宝因为不确定怎么能让你一直关注他,所以,只要有需要,就会打断你的话,而且不管你有没有听和回答,他都会说个不停。机械识记:宝宝常常只能机械地记住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比如宝宝背唐诗,宝宝只是将字和词一字字、一句句地机械地背下来,但并不理解诗的意思。

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4岁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会把家中的日常用品想象成故事中、动画片中的道具,还会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人物。他喜欢玩角色游戏,老师、医生、公共汽车的售票员都是他非常喜欢扮演的角色。

生动而形象的思维: 宝宝头脑里所想的事情都是生动而形象的,他往往能很具体、很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比如,在参观完熊猫馆后,宝宝会说“坐在那吃竹子的大熊猫很可爱”。5岁1个月--5岁6个月

说话绘声绘色:宝宝能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语言要求。乐于谈论每一件事,他还能很好地用一些形容词、动词,因而宝宝的表达是绘声绘色、也很有感染力。自由地表达自己:5岁半的宝宝一般已掌握了2200-2500个词汇,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语言要求,乐于谈论每一件事。语言的发展与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互相关联,同时也显示了宝宝的复杂个性。模仿大人:宝宝这时会经常模仿大人的语气讲话。也乐于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简单的角色。

看钟表:5岁多的宝宝能初步理解真实与虚构,能知道一年中12个月的名称和一周中每一天的名称;开始能看钟表,时间概念已比较明确,可以开始培养宝宝按时作息,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找不同:现在,宝宝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性的观察。能够按照活动的安排或父母提出的要求来进行。比如,让宝宝看两幅貌似一样的画,比较两幅画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候,宝宝就能细心地观察图画的各个部分,一一找出两幅画中不相同的地方。

对因果关系好奇:5岁的孩子非常想知道因果关系,了解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方式。如果他踩在硬硬的泥潭里会发生什么?如果鸟窝里的蛋掉出来会怎么样?只要他能想出来的,他都想知道结果会怎样。5岁7个月--6岁

理解能力加强:6岁的宝宝在成人正确的引导下,能够发清全部语音,听懂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逐渐掌握了概念:能够掌握表示类概念的词汇以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语言的连续性有所加强。

自己编故事:此时的宝宝已经能比较完整地复述一个熟悉的故事,会自己编出一些原来没有的情节,想象力更加丰富,记忆的正确性也有了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导。

记忆能力增强:宝宝不仅能记住近期的一些事情,而且还能记住很长时间以前宝宝感到有趣的、印象很深的事情。这说明,宝宝记忆的持久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现在宝宝的记忆的准确性还较差,对简单熟悉的事情较容易记得精确些,而对复杂的事情的复述较容易有遗漏和歪曲。

理解因果关系:当孩子学会预判未来的事情时,他就能把因果关系和行为联系起来了。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后果。如果他打别的小朋友,他知道人家可能会哭,老师多半也要批评他。如果他在家里玩球,他也知道自己可能会砸坏什么东西。

14.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 篇十四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动中,如何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章婧尧、刘超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共产儿童团》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解放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周林仪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

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语言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设境激情音乐教学中图片的展示、情景的布置、游戏的开展,都是一种情景的创设,这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都要作详尽、细致的分析,领会每个活动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例如:在韵律活动“采茶”中,幼儿对采茶的动作很感兴趣,采来采去,乐此不疲,把舞蹈变成了游戏,在游戏中演绎舞蹈动作。为了使幼儿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意境,我用语言设计情景,进行间接指导:“这片茶园真大,满园都是嫩茶叶,呀,这采完了,怎么办呢?有的被树枝挡住了又怎么采呢?”“茶叶采了一篓又一篓,小朋友,你们心里怎么样呢?”“高兴的表情怎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幼儿的“采茶”舞蹈跳得姿态各异,情真意切。通过舞蹈很好地表现了小姑娘清晨去茶园采茶,最后带着劳动的喜悦回家的场面。

活动室茶园环境的创设、幼儿去茶园采茶的照片、茶篓等一些小道具的使用,为孩子们的韵律活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感表达空间,教师的语言指导又使孩子们被激发起的情感在一个个动作中充分表现出来。使一个简单的韵律活动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不仅使幼儿通过游戏获得教益,更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使教学活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4|_(3-4)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1、动作迅速发展。

2、幼儿对教师有强烈的依恋感情,并向望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3、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4、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

5、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6、开始关注同伴,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

(5-6)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1、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

2、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3、强烈的活泼好动。

4、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朋友。

5、游戏能力发展很快,游戏情节丰富。

6、认识能力提高。

7、词汇增加。

(6-7)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

2、语言能力增强。

3、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加强。

4、责任感增强。

5、好学乐问。

6、个性初具雏形。

7、社会性有很大发展。

5、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实施对音乐的需求

专家们根据世界不同地区的儿童接受音乐教育和未实施音乐教育的情况,通过广泛的调查、对比、实践,得出惊人的结论:婴幼期就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其语言、数学、抽象思维等能力远远超过未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儿童。

1、音乐活动能激发宝宝大脑潜能,使宝宝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分为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为逻辑半球,有“语言脑”之称,右半球为情感半球,有“音乐脑”之称。

2、音乐能调动右脑积极活动,对新联宝宝思维的“多项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3、音乐能促进右脑的听觉、视觉 技能的发展,增强宝宝的形象思维能力。

4、音乐是培养和发展右脑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特效方法。不同年龄段对音乐的需求

1、宝宝两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

2、三四岁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

3、五六岁后开始选择喜欢的音乐并用自发的动作表达旋律较为复杂的音乐;

15.音乐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民主就是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真正承认学龄前生是学习的小主人; 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与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绝不是“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个性独立自主的人。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在音乐教学中,我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用歌声和舞蹈与学生交流。音乐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民主的环境。有这样一名学生在我教唱《噢,苏珊珊》这首歌曲后,提出不用钢琴伴奏,改用手风琴伴奏在加上碰铃或双响筒伴奏会更好听。他没有考虑教师的教学有什么不妥,他只是凭借着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提出了这一创新。试想在一个没有民主的环境里,一群“唯师是从”的学生怎么可能萌发这种创新意识? 所以说,长期处于这种民主的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不受压抑地萌发。

二、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

实践证明,在极度自如的心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活的状态是最富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愉悦的环境使人产生好心境, 从而带来灵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情绪和心智达到最佳状态,此时一个小小的蝉示,都能使美感涌现。音乐本身就给人快乐和享受,如果教师能在实施教学中,能更好地利用音乐的“愉悦性”这一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么他们的创新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 如我教唱《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以后,我按教学要求用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大家边唱边奏,气氛很好。我觉得此时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好时候,于是我说: “大家可不可以想新办法,让我们的唱游更有趣”。这是有几名同学说自编节奏伴奏,另几名学生则提出其他乐器伴奏,还有几个女生说他们自己新编律动。于是大家围绕节奏的创新、律动创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创意大胆而新颖气氛更加活跃。由此可见,只有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灵感才容易被激发。

三、激励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兴趣

这一点我提倡“鼓励———鼓励———在鼓励”的赏识教育观。在创新过程中,多给予激励,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创新有兴趣、有激情。有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成熟,甚至出现偏颇,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而应及时予以指导,并给予充分激发,相信学生在音乐学生上能做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那些原来地创新无兴趣或有畏惧的学生,对会在“激励”的推动,产生创新的兴趣。

四、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

教学中我关于营造竞争的环境,让学生形成和谐的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学生你追我赶互相学习,这样良好的竞争,使学生积极的运河探索,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水平,教学中,我经常开展“谁当小小的歌唱家”或谁是“小小的舞蹈家”这样的竞争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次活动,学生总是积极参与,人人都在认真构思让创新水平在一次次的竞争活动中得到提高。

16.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十六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素养;幼儿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27-01

一、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不受理智支配

3~5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善,所以在行为方面,受到情绪因素影响大,喜怒哀乐都直接表现出来; 5~6岁的时候,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相比较来说会发育成熟些,但是仍然自控能力不足,情绪变化大的特点依旧具有。

2、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智力能力培养

儿童在成长和心理发展中,生理心理都在成熟,其中智力性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能力以及记忆力。因此我们着重研究的就是音乐素养对孩子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提高幼儿音乐素养的方法

1、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帮助幼儿通向音乐之路的第一步,兴趣可以驱动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兴趣培养,可以帮助幼儿打下音乐学习的基础,促进幼儿音乐审美观的形成。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主动力。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是幼儿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喜欢音乐、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基础。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能够诱发幼儿感官,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快乐,并能够去积极学习。加入只是简单的让幼儿去生硬学习这种未接触过的事物,一定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只有形成对音乐的兴趣以后,幼儿才会去理解并最终学会简单的欣赏音乐。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2)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3)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4)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5)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2、优化幼儿园教育

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教育,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启发幼儿音乐兴趣,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并能够认真的记录音乐教学活动的进程,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幼儿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熟悉幼儿音乐教育的原理,努力帮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逐步提高幼儿音乐素质,重视并优化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因为这时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

此外,教师要打破常规,由于面对的是幼儿,因此在教学时候,应该注意方式的多样化,将知识融入到各种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用于打破常规,使音乐课生动、活泼,力求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音乐课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幼儿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

3、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嗓音

学习音乐,基础很重要,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唱歌方式。例如呼吸方式,唱歌的站姿等。其次,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嗓子受伤、发炎时,应轻声唱或不唱。教师要避免下列有害嗓子的情况:

(1)用很大、很尖的声音歌唱;

(2)喊叫、用很大的声音说话;

(3)在寒冷、潮湿的环境歌唱或大声说话;

(4)模仿成年人(尤其是演员)唱歌;

(5)学习儿童自己不理解、力不胜任的歌;

(6)在精神兴奋时吃冷饮、喝凉水。

4、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情境是教育的情感化前提,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帮助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首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全程都需要重视的,教师可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灵活利用各种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5、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学

幼儿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权利配合。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可以促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天然的向往。此外,与幼儿陪伴时间最长的,除了教师以外就应该是家长了,平时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做游戏中清场歌曲,同样的儿歌我们可以反复唱,目的同样也是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向往。

综上,在幼儿音乐素养的教育中,仅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必须要全力配合,才能达成教育目标。幼儿学习音乐,关键在于兴趣,因为他们没有自控能力,只是追随自己的情绪。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针对幼儿进行的音乐艺术教育,并不是意味着强迫孩子去学习音乐方面的演唱或者演奏技能,对幼儿来说,更重要的是音乐素养方面的培育,我们的重点在于基础培养,兴趣激发,而不是技能的掌握。强迫性学习,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认识这点。

参考文献:

[1] 李林曦.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 孙晨燕.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的构成研究及其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

17.浅谈幼儿的儿歌教学 篇十七

高国练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它是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一种类别。它以其短小精悍、内容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诵而深得人们的喜爱。田间地头、树下乘凉、安睡之前„„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会听到悦耳动听的歌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学龄前儿童想象和思维十分活跃,对儿歌也最感兴趣。儿歌可以帮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回答他们的问题,表达他们的想象和思考......他们不仅传唱儿歌,在娱乐游戏时也互相编唱儿歌。唱诵儿歌已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教育活动。

一、儿歌的特点及其意义。

儿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浅显、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

1、儿歌的语言十分浅显,通俗易懂。如《起床》:清早起,笑嘻嘻,宝宝自己来穿衣。鞋带衣扣我会系,整整齐齐真神气。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很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2、儿歌作品的语言特别强调形象性,着力于对人和事物的具体描绘,突出它的形态感、色彩感和动作感。所描绘的人、物,使幼儿念起来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大西瓜》:大西瓜,圆溜溜,红瓤黑子在里头;水又多,味又,夏天吃它凉悠悠。

3、儿歌与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幼儿产生愉悦感。有些儿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意义,但其和谐的韵律、铿铿的音响都从听觉上给幼儿以愉悦。因而儿歌的语言不仅要求浅显、口语化,而且须有严格的韵律、明朗的节奏,常形成有规律的反复。如《小兔乖乖》:小兔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4、幼儿期的儿童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但大多数幼儿还是保留了直觉行动性思维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儿歌动作性的要求。在儿歌作品中,富于动感的语言能有效地唤起幼儿的注意,增强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如:在模仿小白兔的动作进行接力跳游戏时,可一边游戏一边唱儿歌: 小白兔,跳跳跳,两膝夹个小沙包。跳到草地吃青草,吃饱肚子往家跳。看谁最先跳回家,大家夸他“妙妙妙”。在游戏教学中通过通俗易懂的儿歌,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境,产生乐教乐学的气氛。

二、如何进行儿歌教学。

1、在贯彻“常规”时,我常常借助于儿歌这一深受幼儿喜爱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当我看到班上有的小朋友偏食挑食时,就教他们儿歌《不挑食》:小圆桌,圆又圆,饭和菜,摆上面;小朋友们不挑食,什么东西都要吃。当我看到班上有的小朋友不能主动洗手时,就教他们儿歌《大苹果》: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在这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孩子们分清了好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为了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我以儿歌来吸引孩子。在幼儿园课程当中,计算课不象语言故事那样引人入胜,也不象歌曲、游戏那样令人兴趣浓厚,简单的图片、抽象的数字、干巴巴的试题,幼儿的积极性实在是高,这时儿歌又派上了用场。如让幼儿复习数的加减运算时,我用幼儿最喜欢的小动物编了许多计算儿歌,如: 6只小鸟天上飞,4只树上歇一歇。请你列式算一算,多少小鸟还在飞? 10只蝌蚪乐悠悠,去找妈妈游啊游。4只找到好妈妈,几只蝌蚪在发愁?在学习相邻数的时候,我还采用了问答式儿歌。如:小朋友我问你,3的朋友是几和几?这类问答式儿歌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此外,还可以延伸连续问答,直至问不出答不出才终止。它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便于幼儿自编自答。

3、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儿歌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幼儿不易理解、难于记忆的内容,教过几遍后再提问,仍有部分幼儿答不上来。鉴于此,我尝试将一些比较难记忆的内容编成易记易诵的儿歌,效果很好。如:在上绘画课《各种各样的花》时,我先让孩子边观察边说说这些花的形状像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编出了儿歌:牵牛花,像喇叭;白菜花,十字叉;豌豆花,像蝴蝶;桃花就像五角星。在儿歌的帮助下,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各种花的形状,再绘画出来就不成问题了。

4、在活动中贯穿儿歌教学。如:在学习《吹泡泡》时,我带幼儿走出教室和小朋友一起玩吹泡泡游戏,一边组织幼儿吹泡泡,一边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数一数,多不多?用泡泡照照脸看见什么?风一吹,泡泡都怎么样了?在幼儿愉快的活动中,让幼儿边玩边感受边理解,将感性知识与儿歌融为一体,使幼儿很快地学会了儿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映着脸儿笑。一二三四五六七,五彩泡泡满天飘”。

总之,在工作中我发现,儿歌已成为我的小助手,我的好帮手。以儿歌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善悟“儿歌”,善授“儿歌”,善编“儿歌”。让儿歌涉足于更广阔的天地,发挥出它的无限潜力!

(1)学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

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2)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宝宝不在留一个。

(3)做早操

早上空气真叫好,我们都来做早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4)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找不着,找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谁来有数去,一二三四五。(5)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6)小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岸上爬,吃害虫,保庄稼,人人都要保护它。(7)花儿好看我不摘 公园里,花儿开,红的红,白的白,花儿好看我不摘,人人都说我真乖(8)新四季歌

春天春天是温暖的 夏天夏天是炎热的 秋天秋天刮大风呀 冬天冬天是寒冷的(9)碰一碰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鼻子碰鼻子!

(10)汉堡包

圆圆的,圆圆的,是汉堡,吃汉堡。“暗”(谐音);尖尖的,尖尖的,是薯条,炸薯条,炸炸炸。一杯一杯是可乐,喝可乐,咕噜咕噜咕噜。欢迎来到麦当劳。

(11)大头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12)《小猪睡觉》

小猪吃的饱饱,闭上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

三字儿歌

01、起床歌

小宝宝,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人抱。02、穿衣歌

03、小汽车

04、光脚丫

05、拍拍手

06、扔皮球

07、学画画

08、大鞋子

09、搭积木

10、上楼梯

11、洗澡歌

12、讲故事

13、小星星

18.用儿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篇十八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是忙于生计常年外出打工,常常让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往往只注重足物质与生活必需的保障,缺乏必要的行为、习惯教育,放任孩子自由散漫,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一是打人、骂人、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二是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习惯差。三是不守纪律不懂礼仪。四是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我们针对幼儿喜欢简单重复的特点,尽量从生活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改编、创编了一些简单、重复而有趣味的儿歌,并在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使语言同时成为幼儿的学习工具,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卫生、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一、品德培养:为了激发幼儿的爱心,利用《好娃娃》这首儿歌让幼儿学会关心长辈。“爷爷奶奶年纪大,头发白花花,嘴里缺了牙,我给爷爷搬凳坐,我给奶奶倒杯茶,爷爷奶奶齐声把我夸!”孩子们根据儿歌的内容创编动作,很快就记住了儿歌内容。在家时,还边念儿歌边给爷爷奶奶端茶倒水,为幼儿灌输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年龄小,决定了他们习得经验的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如: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 应幼儿园的生活,喜欢在幼儿园睡觉,利用儿歌《摇呀摇》帮助幼儿学习如何睡觉指明了方向。“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小花被,盖盖好,两只小手放放好;闭眼睛,轻轻拍,娃娃不少也不闹。”儿歌以拟人化的口吻帮助娃娃睡觉,同时也明确了幼儿自己睡觉时该做什么。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卫生习惯培养。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利用儿歌——《洗手歌》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便后卷袖子,洗小手,自来水,细细流。左手搓,右手搓,细菌无处躲。手心搓,手背搓,看看谁的小手最干净。”为幼儿每次洗手的时候,哼着《洗手歌》,按照儿歌的内容步骤洗手,久而久之,就帮助幼儿养成了勤洗手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学习习惯培养。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能爱护图书玩具,会整理用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注意对幼儿学习习惯的指导,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如:《学好样》这首儿歌就引导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 幼儿在重复念儿歌的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走、如何坐、如何唱,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要达到的标准:

1、行为习惯。来园时,会主动与老师及园内工作人员问好,离园时会和老师、同伴说再见;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能听从老师的指令进行游戏;用餐结束后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帮忙收拾桌面;做错事情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2、生活习惯。能自己饮水,按时睡觉,较快进入睡眠状态,醒来时不哭闹,自己起床解小便,午睡期间较为安静。

3、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主动去洗手,知道洗手时要卷起衣袖,能把手上的肥皂洗干净,用毛巾擦干小手;用餐结束后会主动用毛巾擦洗自己的脸和手;流鼻涕时知道要用纸巾擦干净,喜欢洗澡、洗头。

19.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 篇十九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学现状

现今仍存在对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误解。有些音乐教师仍然把音乐技能的学习当作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 希望通过培养音乐特长生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忽视了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及创新教育。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地、深入地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文化情趣, 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另外,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音乐教师们已习惯于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降低了主动思考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机械的、简单的教学模式, 采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引导他们大胆地创造与实践。而且,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容易对音乐知识讲得过深、过专, 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受到影响。

还要注意的是, 现行的音乐教材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目前, 我国的中学音乐教材是全国统一化的, 而且教材的编排比较单一、封闭, 既限制了学生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机会, 又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教材的选择使用应与时俱进, 教师也应把最丰富的教材内容展现在学生们的视野中, 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进而使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要求

(一) 良好的音乐环境。

良好的音乐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而产生无穷的创造力。而音乐课程中的创造, 就是使学生借助想象力来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潜力。因此, 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 进行情境教学, 使学生置身音乐营造的意境中, 融情入境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实际的教学场景里,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 将音乐教室进行一番精心布置, 使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情境并为之吸引。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音乐的主题进行自主配画, 激发想象力。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在愉悦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适当的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由于音乐的创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顿悟、灵感的激发, 因此音乐创作一直是在中学音乐的教学实践范围之外的, 音乐创作至此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 从个体成长发展角度看, 音乐创作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 大量实践表明, 学生也是具有一定音乐创作能力的。因此, 中学音乐教师可以尝试着将音乐创作纳入到音乐课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鼓励他们冲破常规的思想意识, 比如, 在学习《卡门序曲》时, 教师在放音乐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 然后选出最匹配《序曲》故事, 进而导入教材进行音乐播放。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 提高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 教师理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互动, 因此, 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不仅要看学生自身的因素, 而且要看教师是否具有激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艺术的感知规律, 注意因材施教,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勇于创新, 提高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只有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 才不至于由于种种顾虑而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依照现行的教学模式, 诸多音乐教师都是将课堂的教学时间划分为严格的小单位并布置不同的任务:导入新课、教授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歌唱、综合练习、表演歌曲等。但是, 音乐课堂原本应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 音乐的学习不存在统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 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 比如, 用语言、动作、表演、舞蹈、游戏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等。用这种极其自然、巧妙的方式将学生引进音乐的世界, 使他们对音乐着迷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诠释和再现音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精心设计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由于良好的音乐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毕竟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和布置音乐教室, 比如, 适当地改变座位传统的排列形式, 变成具有艺术性的椭圆、方形、弧形等富有美感的样式;也可以借用相关的画作、图片来进行装饰, 便于学生直观地进入情境。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 教师就可以借用一张澳门的风景照和闻一多先生的画像来吸引学生结合画面欣赏体会歌曲, 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在想象中开拓思维。

(二)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呼吁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的师生关系, 只有处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上, 师生才能在音乐教学中携手共进。因此,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案, 消除彼此间的心理隔阂, 使学生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当学生处于这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时, 自身会形成兴奋感, 进而主动学习并且乐于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地按照学生的音乐爱好来进行良好沟通, 大胆尝试时下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辅助教学内容的讲解。比如, 在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 教师可以选择周杰伦的《东风破》和SHE的《十面埋伏》来进行比较欣赏,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

在现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乐曲中乐器的音色及蕴涵的情绪。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意境, 使学生能结合屏幕上的画面和景致感受乐曲的流动, 产生共鸣并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为例, 这只曲目如果只有教师一人范唱就唱不出效果, 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播放演唱影像就能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 就能使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强烈地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

(四) 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实践课是特殊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 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活动的主动权, 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 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比如, 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歌舞剧、音乐剧方面的演出, 或者为歌曲改编歌词、旋律, 再或者用不同的乐器来演绎乐曲等。这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欣赏、感受、联想、表现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当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需要广大音乐教师们在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胆地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 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广大音乐教师们需在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胆地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 转变教育理念,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惠霞.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革新, 2006, (05) .

[2]钟丽艳.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与认识[J].教师, 2009, (12) .

上一篇:基层组织建设发言提纲下一篇: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