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设计》小学数学说课稿

2024-12-06

《图案设计》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5篇)

1.《图案设计》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一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及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并提问: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二)探索新知

总结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

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请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后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追问: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

对于第二个问题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时间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反馈后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

并进行追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

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更多模板,请在教师之梦微信公众号后台

回复“教学设计”进行查看)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计算。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其竖式计算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知识迁移,但是对于本节课中小数末尾的0是否可以舍去以及小数的位数不同如何计算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先出示包含课本上情景的课件: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利用教科书中的克隆牛的情景引入课题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利于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紧接导入中我提出的问题,我将收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将其汇总,并且顺势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入手,我将先带领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并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计算,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将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能够立刻想到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我便顺势请几位比较积极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板演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这时有可能有学生出现对于竖式计算最后得到的0.80中最后一个0的问题,我将着重提点: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根据学生之前对于小数的理解能够发现这个0可以去掉,我也会明确这一点。

在我与学生共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把第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我还是同样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便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对于同样是小数的减法学生能够立刻投入到问题解决中,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难点困扰学生,我便对其进行提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这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将小数都右对齐进行计算从而无法得到结果,故而我将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们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重难点内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教材中自主练习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如: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有0可以舍去,小数进行竖式计算时要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在生活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和家长购物之后进行价格的计算,将数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

2.《图案设计》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二

1 课程性质与地位

老年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模块里的核心主干课程, 是联系护理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课程, 并对学生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起关键作用。其内容不仅出现在执业资格考试中, 而且在职称晋升考试中也占有较大比例。

老年护理是研究老年期身心健康和疾病护理特点及预防的一门学科, 它是采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公寓和家庭中适宜开展的护理技术, 使老年人得到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防治与护理, 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护理服务。老年护理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拓展、专业思想建立、专业素质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设计融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和“3H”等当代护理理念,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根据校企合作原则, 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够在医院、社区、家庭、老年公寓及老年呵护中心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 并能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具有与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融洽相处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2.1 知识目标

(1) 熟悉老年护理学发展过程及老年人护理特点。 (2) 掌握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知识。 (3) 掌握老年人心理护理知识。 (4) 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5) 掌握老年人安全用药注意事项。 (6) 熟悉临床关怀相关知识。

2.2 能力目标

(1) 能运用相关量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2) 能分析老年人各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 并能提供正确的健康教育。 (3) 能根据老化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和老年人具体情况的评估, 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用药进行初步指导, 并表现出负责与尊重的态度。 (4) 能识别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并能通过具体病例对老年人实施初步护理。 (5) 能识别老年人常见生理疾病, 并能通过具体病例的情景模拟训练对老年人实施初步护理。 (6) 能评估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状态, 并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临终关怀。

2.3 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 (3)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科学严谨、无私奉献、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评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 (4) 根据老年护理特点, 体现出理解、耐心、关爱与尊重的态度。 (5) 树立防病、保健的卫生观, 培养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态度。

3 课程教学内容

3.1 内容遴选

(1)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特点设计课程模块。根据护理对象特点和项目难易程度, 确立自理老人的护理、介助老人的护理、介护老人的护理3个模块及相对应的22个子项目, 并依据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病案资料确定各项目教学任务, 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2)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临床护理中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3)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实训项目。课程实训安排为单项实训→项目实训→综合实训。以小循环套大循环, 螺旋式上升,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逐步贴近临床工作岗位。

(4) 基于护理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学习情境。从大量临床病案资料中遴选各模块教学任务, 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将护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生学习任务, 将护理工作情境转变为学生学习情境。

(5) 基于护理执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评价标准。基于护理执业资格应知、应是、应会的要求, 结合临床护士能力要求进行评价。理论考试标准贴近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技能考核标准与临床接轨,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 (20%) +单项技能考核成绩 (30%) +综合技能考核成绩 (20%) +理论考试成绩 (30%) 组成。

3.2 表现形式

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 在课程讲义基础上, 我们与医院护理专家共同编写了一系列配套教材、实训指导、习题集等资料。另外, 建立课程教学资料室, 其中课程相关教材30余种, 护理专业期刊10余种, 还有相关职业教育资料。

4 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设计

教学中坚持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原则[2], 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通过课前预习→实训中心练习→模拟病房课余开放和在线测试平台考试→教学医院课间实习等形式组织课程教学。

4.2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综合使用不同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导入教学法、床旁教学法等。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1) 课前分析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已掌握知识情况, 设计典型病例。 (2) 根据病例确立任务, 师生共同分析任务, 引出课程目标。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后总结、评价。 (4) 强化学习。教师创设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考试等方法进行评估[3], 综合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2) 情境教学法。从大量临床案例中遴选教学任务,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营造仿真或真实职业岗位化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护理工作氛围。组织教学时, 教师于课前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角色任务, 师生共同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情境和角色模拟完成教学任务。

(3) 角色扮演法。老年护理课程实践性较强, 不管是在校内实训中心、模拟病房, 还是校外实习医院, 每项技能训练采用的基本流程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及教师指导→学生回示→师生点评→教师矫正→学生练习→课余练习→考核。教学中, 采用演示法, 可不断纠正学生技能训练中的原则错误, 从而提高能力水平。

(4) 现场演示床旁教学法。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医院、老年公寓、老年呵护中心、敬老院进行课间见习, 在学校和医院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完成部分老年护理工作。

4.3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强了教学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3]。

(2) 网络教学。建立老年护理课程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可将教案、课件、录像、案例、习题等教学资源上传, 以供学生在线学习和测试等。另外, 学生还可通过教学论坛与教师开展专业知识交流及讨论。

4.4 网络教学环境

我院已经有1 000兆光纤100兆到桌面的校园网, 已实现了校园内网络覆盖无盲点的目标。

5 教学团队

我院该课程教学团队12名教师中, 有专任教师9名, 临床兼职教师3名。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1名, 具有高校教师和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正高职称2人, 副高职称4人, 中级职称5人, 初级职称1人。近3年来, 课程团队教师主持了9项课题, 其中教研教改课题5项, 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2篇;主编教材8本;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10项。

6 实践条件

本课程教学条件优良, 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拥有约1 000 m2的实训中心和模拟病房, 有120个床位及各种实验用模型、物品供学生课堂练习。

校外拥有二甲以上实习医院58所, 其中三甲医院40所。附属医院和岳阳市一、二、三医院及湘岳医院为学生进行课间实习和临床见习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实践环境。

7 课程改革与创新

(1) 课程设计模块化。基于护理工作实际,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以自理老人的护理、介助老人的护理和介护老人的护理3个模块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2) 课程教学情境化。大量运用情境教学、床旁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 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实施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教学。

(3) 课程评价职业化。课程评价基于护理执业资格应知、应是、应会的要求, 结合临床护士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 2002 (8) :31~32.

[2]张丽, 方洁.《妇产科护理学》说课稿[J].医学信息, 2010, 24 (6) :315.

3.《图案设计》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 1 页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

第 2 页 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4.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年级的()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

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

理念,我为本课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

——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

问题的积极心态。在本堂课中我打算这样来导入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

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课堂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首先

以完成 重点,难点

(三)应用提高

找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

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达

到教学效果。

(四)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

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

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

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如: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巩固提升了知识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5.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篇五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说课稿

王坛镇中学 孙 丹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回顾与思考 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

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

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

1、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

3、探索定理

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A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

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2填空:

(1)∵AB=AC,AD⊥BC,∴。

(2)∵AB=AC,BD=CD,∴。A

B D C(3)∵AB=AC,∠1=∠2,∴。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 屋椽AB=AC, 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A

E D B C 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 ② 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 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 c:由a、b联想到什么 d:由a、b、c联想到什么 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应用与提高例2:已知:如图,△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求证:BD=CD,AD⊥BC

思考:(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

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 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若点O在BC上呢? 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我的收获与感受有,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六、说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上一篇:情态动词用法顺口溜下一篇:索尼sony公司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