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精选8篇)
1.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一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5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温家宝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是继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志,是环保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积极成效,但从深层次来看,还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发展蓝图的规划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大胆探索,从综合推进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2-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南阳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六创一迎”目标的实现和“四个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几年,南阳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增长,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在发展中生态破坏的现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也突显。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很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市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河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二是一些企业经营者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以至造成环境信访,引起周围群众的不满。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发展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南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创建工程,对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良好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推动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种环境治理和生态村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
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活动,通过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化,鼓励绿色消费,逐步在社区、学校中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围和社会文化。-5-
2.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二
1 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各国家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比较, 能够明显的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 差距很明显, 所以,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众多影响因素, 包括人们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国家的综合国力情况以及社会上政治文化发展等方面, 使现阶段导致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出现问题, 这是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破坏原因, 常见情况是严重缺乏的森林资源, 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现象, 是导致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的基本因素。
1.1 森林资源的严重缺乏
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 仅仅只达到世界平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 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0%左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严重落后, 在发展中国家也位于末端, 森林覆盖率在世界平均比例约为26%, 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相比, 大约少10%。
1.2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未曾受到过重视, 林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政府和国家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量过小, 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 而且对社会上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量没有形成有效奖励机制和完善的林业生态效益保护体制, 一部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没有头绪。
1.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根据长期以来的发展情况, 对地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总结, 其中包括水土流失, 林业资源的生态建设, 草原植被生态保护建设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防治措施, 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相比, 还需要工作力度不断的加强, 在林业生态资源的建设方面, 树木的品种简单, 树种在种植结构以及搭配方面不合理, 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效果不明显, 不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益。
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建设林业生态环境要根据森林绿化实际面积, 还要根据当地人均经济水平以及生活条件的增长而变化。
3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 做好林业生态环境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建设工程的持续时间长, 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作为恢复时间长的生态系统, 其恢复和发展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 要树立长远的观念远看问题, 在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工作时, 要对林业生态建设提高长期的认识, 确保从全局考虑, 完善局部, 并且要按照规章制度循序渐进。
3.2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做到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在现阶段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作, 对综合进行有效的治理。在具体实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工程中, 首先要从全局出发, 初步做好整体规划, 与全球的生态环境联系密切, 将规划的布局进行系统化完善,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 对沿海等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的城市, 要及时的加大惩治力度, 按照相关规定, 内陆以及东北等地区需要加大林业砍伐管理力度。
3.3 增加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政府的财政投资是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根本措施。对林业生态建筑保护工程的投资, 在各级政府账务明细中纳入到财政预算开支项, 投资比例不断加大, 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优先安排拨款工作。
3.4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工作
通过对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能够得出结论。根据国家生态环境资源管理部门的指示, 要对林业生态地区实施重点保护政策,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现象和资源缺少的情况十分严重, 这样使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视。在新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资源的合理建设, 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益事, 因此, 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是保障全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样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地投入到林业生态建设中。此时, 还要与各部门要积极配合, 使得分配到自身任务时, 要提供高效、优质的工作状态, 使资金与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关联, 按照各单位的好坏情况进行有奖有罚的评定, 对于得到奖励的单位, 要及时的给予肯定, 使单位造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对完成不好的单位要进行处罚, 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中, 加强对造林的广泛宣传, 提高人民对造林重要性的意识, 使林业的生态建设和基本发展不断的完善。
4 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加强林业建设, 是保障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 对此要将林业生态建设做到不断完善, 建立健全基本的建设项目, 使营林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增强林业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创新, 能够将行政管理方面工作更加规范化,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基本制度, 要做到深入贯彻落实照章办事, 将主要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当前, 由于地球的林业资源现有数量有限, 且作为主要资源的其中之一的林业资源, 现阶段的林业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以及对多风沙天气的地区, 植树造林等基本工作, 并且加强环境资源基本管理, 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 将林业资源的可利用、可开发资源得到合作利用和科学保护, 对林业资源的基本管理工作能够使每一位林业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环境的人民群众为林业资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将林业资源保护工作, 作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这样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永宽.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漫谈[J].现代园艺, 2013, (18) :131-131.
[2]向俊杰.论加强林业公共管理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4) :4526-4527.
[3]潘金志, 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 2013, (2) :183-186.
[4]刘厚明, 石昌菊.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现代园艺, 2013, (4) :132-133.
[5]刑莉莎.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8) :18-18.
[6]苏莉.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5) :232-232.
[7]胡笳, 卜复鸣.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构思——太仓市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分析[J].园林, 2010, (03) .
[8]方丹, 胡希军.现代农庄人文景观规划研究[J].北方园艺, 2010, (04) .
[9]曹娓, 刘亚东, 王渊.论生态园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06) .
3.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三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1
农业环境是由农村土地、农村水资源、大气、森林资源、草原、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综合环境体系,是农村居民生活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了恶化,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有序利用,促进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控制各类污染源向农村的扩散,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黑土地保护、新型农村能源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改善农业环境;加强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保护现有的种质与物种资源,恢复被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业环境现状
我国农业环境当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城市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在一些地区已经向农村转移,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破坏了农村水资源、大气环境及土壤性状,更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如工业废气中的二硫化碳、氮氧化物、汞化物等会对农村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能形成酸雨(雪),增大土壤酸度,并对人们的皮肤、呼吸道等造成损害。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普遍存在。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加之不科学的施用方式,造成农药和化肥大量流失,进入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中,造成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村地下水资源和大气环境。比如农药污染,目前使用的部分农药由于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分散而残留于土壤中,进而随灌溉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再被生物吸收,从而形成了土壤——水体——生物的污染链。再如农用塑料薄膜,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回收,大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土壤耕层和理化性状变化,使农作物减产。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畜禽粪污大量增加,加之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推行不力、监管薄弱,对土壤、大气、水体等农业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比如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沙门氏杆菌、蠕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无害化处理,就可能通过灌溉水或肥料进入耕地,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染源。再如畜禽粪污中的硫化氢、氨气等会产生恶臭气味,危害人类健康。
四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固体垃圾和生活废水等,固体垃圾随意丢弃或堆放,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而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如洗涤剂,在进入水体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秸秆焚烧会急剧升高地面温度,杀灭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和养分构成,还会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总的来说,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农业资源衰退,农业灌溉水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把农业环境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从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角度予以倾斜,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完善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体系,解决突出矛盾,切实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农业、水利、环保、林业、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应互相协同,共同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控制工业污染。严格执行城市及工业污染不准向农村转移的规章制度,坚决打击破坏农业生态、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并限期治理与恢复农业环境。加强环评审批环节的监管,对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一律不予立项。
四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环境;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推广先进的施肥(药)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加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确保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得到有效落实;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畜禽养殖规模化和无害化,推广循环农业,从根本上治理畜禽污染问题。
五是推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力度,净化、美化庭院,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莉,沈贵银.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难点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
[2]郑丽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1).
4.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篇四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虽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也将自己 置于危险的境地——为了发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洪水、台风、地震等灾难向我们呼啸而来。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经历了各种无情的灾难,我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加强生态保护。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应从多方面进行:
一、深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安全、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不但符合当今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而且也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当然更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困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积极推广普及节能技术,推行低碳消费等综合措施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让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处理好三废问题,不能 把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尽可能 的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研发先进技术,做到低能低耗,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的做法发展经济,不然会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同时还要遵守职业道德,爱护生态环境,不可以乱砍乱伐,此外,在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前提下,要回报社会,大力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绿化,把各种
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
三、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精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使得农村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创建活动全面展开,整治后的乡镇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民素质整体提高。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生物战略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有效措施。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切实做好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
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强水利建设,推进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五、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要把贯彻十七大和贯彻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 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依法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体系。既要加强和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也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共同维护人类地球家园。
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国应携手奋进、坦诚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5.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五
42011年3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10年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部署2011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规范金融行为,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刚才,对2010年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奖励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从全省乃至全国看,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和调控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除了自然禀赋因素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与改善投资环境、与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同等重要。近年来,我县金融部门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信贷总量持续增长,金融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55亿元,同比增长9.9%;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5.2亿元,同比增长5%。存贷款年增长率和净增长额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金融机构不断壮大,担保方式更加灵活。我县在原七家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又成功组建润生村镇银行,并创新土地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大型农机具抵押等担保方式,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田水利建设、大型农机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目前,润生村镇银行已发放贷款550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和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金融产品不断推新,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金融部门大力推进业务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2010年,全县银行业实现利润2486万元,同比增长43.5%;银行业资产余额36.6亿元,同比增长27.6%。协助全县新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2个,获得财政支持资金1.3亿元;成功召开银企联谊会,达成贷款意向2400万元。四是运行安全稳定,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银行、银监办与各金融机构一道,紧紧抓住金融安全这根弦,深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实现了信贷资金合理投放。总之,县委、县政府对金融工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金融机构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县金融环境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经济活动中的债务拖欠甚至恶意逃债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有不良贷款1.1亿元,同比增长14.2%;涉及贷款业户9605户,同比增长2.7%。二是信用中介市场发育缓慢。目前,我县仅有一家个人组建的担保公司,规模较小,无法担起银企之间桥梁纽带的重大责任,难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三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从我县实际看,一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备,日常审计也不到位,账务信息不真实,很难达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条件,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四是个别金融部门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当前,个别金融部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各项
制度不够健全。同时,要害岗位、要害人员的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之,尽管我县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走出了扎实的一步,但是同先进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思想上、认识上还是在政策措施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既要看到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形势,又要看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从全县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全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要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各单位、各金融部门都要从我县大局出发,立足本职,紧密合作,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一)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突出投放重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扩大信贷投放。各金融部门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已任,以加快自身发展为动力,在扩大信贷投放上狠下功夫。一要扩大投放总量。当前,克山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就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全县各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自身实际出发,本着服务地方、促进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克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放宽借贷政策,降低信贷门槛,提高授信标准,扩大投放额度,最大限度地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二要突出投放重点。各金融部门要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四抓”战略、打造“八大产业”等中心工作,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等优质项目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企业项目、民生工程、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通过加大资金投放,使新上项目尽早投产,扩产企业提能增效,民生项目早日受益,种养殖业做大做强。三要拓宽投资渠道。在扩大金融信贷投放的同时,我们还要吸收借鉴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吸引民间投资的好的做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研究一些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切实把民间投资尽快调动起来,为加快融资创造新的途径。四要提供优质服务。金融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企业的“鱼”再大,也离不开地方的“水”来养,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就是鱼和水的关系,谁离开谁都难以生存。因此,金融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好务。尤其在为企业服务上,要经常性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了解贷款企业的运行情况,帮助企业建好企业经济档案,为企业的经营出谋划策、规避风险。
(二)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共享机制。良好的信用体系是立县之本。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营造一个让金融机构热心投放、安心投放、放心投放的良好环境。一要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快对工商、国(地)税、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信用信息社会共享,为银行贷款提供全面真实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二要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构建社会信用的惩诫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付出失信的代价。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社区建设,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不断强化诚信的正向激励机制。三要加大公职人员贷款清收力度。加大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的清收力度。对长期拖欠金融机构贷款不还的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下达《停薪、停职催款通知书》,限定期限,予以归还。今后,纪检部门对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公职人员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逃避银行债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视情况终止或取消相应资格,对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个人,要进行网络或媒体曝光,让其寸步难行。
(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创造和谐环境。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和屏障作用,进一步加大金融案件查办力度,打造和谐有序的金融环境。一要加大金融案件执法力度。公安、法院等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本着一切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金融案件查办力度,积极立案、审理和执行涉及金融债权的各类案件,切实提高各类金融案件的结案率、结案案件执行率,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依法保证债权人和有关当事人的利益,使金融单位维权胜诉率、经济案件执行率有一个大幅度提升,企业和个人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明显减少,全县金融法制环境得到全面巩固和加强。二要加强金融市场监察。
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配合金融部门工作,利用工商登记、年检、销售增值税发票、产权登记、变更、过户手续等手段大力支持金融企业维护合法债权,特别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要加大监察力度,坚决杜绝利用各种手段骗取金融资金等非法金融活动的现象发生,切实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三要健全信贷风险分散机制。金融部门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信贷风险机制,在积极探索建立担保贷款新机制的同时,继续推行原有的贷款担保风险保证金制度,继续完善互保、联保等多种担保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比较有效,可以有效规避金融信贷风险,维护金融债权。
(四)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工作效能。改善服务态度,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效能是实现既定目标的首要任务。各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一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要广泛宣传国家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帮助企业完善贷款条件。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特点,量身定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在林权、土地经营权、房屋产权等抵押贷款方面要创新突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绿色金融通道。二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组建金融信贷中介担保机构,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完善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为银企双方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好条件,有效解决银行有钱找不到出口、企业缺钱找不到“庙门”、政府参与找不到结合点的矛盾问题,促进银企双方实现“双赢”。同时,要切实发挥村镇银行服务基层和服务“三农”的作用,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最大限度满足重大项目、重大企业和重大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要健全金融工作机制。各金融机构要认真按照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要求,严格限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贷款,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要建立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制度,进一步强化内部风险管理,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要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在扩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银企共赢、社农双赢,保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各乡镇、各部门和各金融单位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务求取得实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在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始终把握好政府调控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切实把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合理利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沟通、服务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重要日程,充分发挥金融生态环境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人民银行要继续发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传导和“窗口指导”力度,继续搭建好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对接平台,在落实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中推动经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实现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同时,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系统的联系,多学习、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切实转变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在加强协调与信息交流、提供服务,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多下功夫,努力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二要加大宣传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部署、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增强全社会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社区的宣传文化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诚信教育,突出对企业、公民、公务员的诚信教育,弘扬诚信守信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讲信誉、守信用、重合同”的共识,努力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为优化金融生态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各金融部门要广泛开展金融业务、金融法律法规知识、信用意识的普及宣传,强化风险教育,提升金融理念,增强全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三要积极主动服务。金融部门作为金融环境建设的主体,既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为此,要在搞好自身业务经营的同时,积极主动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职责,否则,金融支持经济便无从体现。人民银行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发放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各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和开发信贷产品,对能够直接给予信贷支持的要及时发放,对受贷款权限影响的,要积极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做好调查评估工作,争取上级的理解和资金支持;要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做好农户小额贷款,重点支持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帮助农户把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实现金融业与地方经济同生共荣的双赢目标。
四要严格监督考核。各乡镇、各部门要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来执行,全力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质量。要严格贯彻落实《克山县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对支持地方发展贡献突出的金融单位奖励政策》等文件和政策,切实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力度。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将继续把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考核乡镇、部门和领导干部以及金融单位行风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金融生态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对不负责任的单位或个人严肃批评,尤其对扰乱和破坏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现象,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确保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同志们,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力量,我们既要看到这一任务的紧迫性,也要看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希望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把金融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六
序号----------理论研讨会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姓名:陈玲 职称:讲师
电话:09728263397
邮编:810700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陈玲
近年来,乐都县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狠抓落实,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植被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
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实施,乐都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25度以上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执着得到遏制,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耕还林造成缺粮现象,浅山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各地的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科学种植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群众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之路子。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乐都县退耕还林工程进展良好,但对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主退耕区在南北二山各乡镇,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生活资源贫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退耕农户文化素质低,实用技术的运用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续产业的较快发展;二是基层技术干部缺乏,工作主动性不强,技术推广服务意识差;三是退耕还林的管护难度较大,退耕地鼠兔危害严重,成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主要障碍;四是后续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退耕区内的林木难以在短期内成林,发展后续产业困难;五是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现象初步得到控制,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致使生态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前提。
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要求,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工程化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为切实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力度,各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组织人员摸清各村退耕还林需补植补种面积、苗木需要量、苗木种类、苗木调运组织方式等情况,确保补植补种苗木来源充足和供给方便,为顺利完成补植补种工作打好基础。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继续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等,使退耕农户进一步明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验收不合格面积不发补助粮款的”政策规定,动员退耕农户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种工作。
生态建设是最根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危及全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大计。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防并重,治用结合,讲究效益。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积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着力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舍饲圈养。
启示二:加强政策宣传,严格管护职责,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工程管护,加大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力度,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退耕乡镇成立退耕还林工程管护小组,组建管护队,全县建立基层护林小组22个,聘请管护人员154人,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使各项政策规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发放《退耕还林宣传手册》8000册和配套光盘23张,印发《林业法规选编》500册,分发到乡村社户,内容包括《森林法》等22部林业政策法规,并印发1500份《退耕还林条例》、《禁牧令》张贴于人口密集地方。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鼓励、支持个人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承包荒山、荒坡造林,坚持“谁承包、谁造林、谁受益、谁拥有”。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能源建设、调庄移民、扶贫开发等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将退耕还林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之中。
启示三:明确林地权属,增强农户稳定,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根本。从2003年9月开始,开始对退耕还林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一次性将退耕林地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到个人,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到2007年12月底,共向全县19个乡镇3万多退耕农户发放退耕地林权证32394本,登记发证面积250926.8亩,占应发面积252225亩的99.5%,还有0.5%的农户因公路占地、异地调庄外出等原因暂未发放;共向全县243个村委会发放周边荒山造林地林权证223本,登记发放面积270663.3亩,占应发面积351494.5亩的77%。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益增加,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效方法。
突出抓好以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为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乡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住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经济,用政策支持手段引导产业带动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系直接的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参与和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形成“公司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组织程度,确保退耕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典型一,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县育苗基地的发展,涌现出了以高庙镇新胜等村为代表的多处育苗基地,苗圃面积由1999年前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3780亩,每年有1000多农户从事育苗生产,年出圃商品苗木达2亿多株,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典型二,地处乐都县引胜乡大山深处的杨家山村,是乐都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杨家山村原有耕地2640亩,是该乡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地处浅山,连年干旱,十种九不收,全村102户人家一半以上靠国家救济,农民通过发展牛羊等养殖业来增加家庭收入,但散养乱牧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山秃坡荒,植被减少,群众生产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先后完成退耕地造林2220亩,完成 周边荒山造林3805亩,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令》的有效实施,杨家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退耕还林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了劳作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带来了劳动力投入的改变,农民在保证了“吃饭”这个大问题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创收中去。杨家山村现有人口462人,劳动力占272人,其中210 3 人已走出去从事运输、餐饮、建筑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加家庭收入,全村劳务输出年收入在55万元以上。全村剩余的近400亩耕地主要种植洋芋等经济作物,除部分外售外,大部分用来发展养猪、养羊等养殖业,年收入达45万元。
典型三,在乐都南大山腹地深处,有个叫中咀台的山岭,过去这时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而如今这里种植的3000亩云杉翠绿茂盛,生机盎然,8年时间,这些云杉最高的已长到2.5米,平均也有1.5米左右。像这样集中连片,上千亩种植云杉、沙棘、柠条区域在乐都南北二山随处可见。
典型四,雨润镇红坡村、迭尔沟村属于沟岔村,前些年这些地方种植的农作物到了浇水季节,只能等老天下
启示五: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整体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关键。
切实落实退耕还林编制规划,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态建设“三大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应加强沼气、太阳能等能源建设,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的能源需求;退耕区以全面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处偏远的农民通过封山育林育草、禁牧、扶贫、生态移民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启示六:依法治林,加强管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
7.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七
吉林省西部现有草原2 158万亩, 草地资源比较丰富, 植物种类宽泛, 具有发展草地牧业的天然优势, 是维系生态的主要植被, 也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由于草原使用的责、权、利不固定, 管理相对滞后, 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之牲畜头数增加, 超载过牧, 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 “三化”面积日益扩大, 草原面积锐减, 生产力明显下降。特别目前严重的草原“三化”成为我省西部地区环境恶化, 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也直接威胁到我省生态安全, 因此加快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1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原因
我省西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灾害和人为过度利用有关。
1.1 地理位置
我省西部草原地处松嫩平原科尔沁草原腹地, 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 周围百余条携带可溶性盐的无尾河流向草原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和泡泽, 近几年的长期干旱和蒸发, 大量盐碱成分累积在土壤中, 加重了草原的盐碱化程度, p H值可达8~9, 严重盐碱化草原占现有草地40%, 盐碱地治理难度大, 是全省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 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1.2 气候和自然灾害
我省西部草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少雨多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严寒少雪, 年平均降雨量偏少, 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6倍。加上大兴安岭的“焚风效应”等强烈的蒸发、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异常, 气温转暖加剧等原因, 江河断流、湿地干涸、草原枯萎、草原“三化”面积加剧。
1.3 鼠害严重
“三化”草地稀疏、低矮群落结构与开阔性环境特征, 为群居鼠创造了良好的生存与繁衍条件, 因而种群数量恶性膨胀, 从而加剧了鼠害的发展, 鼠害不仅消耗了牧草饲料, 且通过其生存活动, 破坏了牧草根系和草原土壤结构, 并加剧草原的“三化”。
1.4 人为过度利用
由于人口的增加加重了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一是超载过牧, 长期以来我省西部草原处于过度放牧状况, 1986年每个羊单位占有草场4.8亩, 此后十几年间, 牲畜头数大量增长, 2004年平均每个羊单位仅占有草场1.2亩, 超过草场承载能力1 512万个羊单位。可利用草原面积由80年代减少了22%, 而牲畜由560万个羊单位, 增加到目前的1 750万个单位, 超出理论载畜量1 190万个羊单位, 牲畜数量的增加, 更加重了草地的负荷, 加之牲畜的践踏作用, 地表裸露, 草原“三化”面积逐年增加;二是草原面积减少, 产草量下降。草原面积由1986年的2 698.9万亩减少到1996年的2 158万亩, 11年间草原总面积减少540.9万亩, 平均每年减少49万亩。同时产草量也逐年下降, 由80年代平均每亩产干草100公斤下降为每亩产干草40公斤。优良牧草的比例减少, 有毒有害植物的比例增加, 退化草原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也大大降低, 呈现小型化与矮化的特征。
另外, 私开乱垦、非法取土、毁草栽树、挖塘养鱼也是人为过度利用之一。而且, 吉林西部属于温性草甸草原, 该地区处在我国温带半湿润地区地带性的天然草地类型, 年降水量350~550 mm, 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 面临被开垦压力较大。
2 草原生态存在的问题
2.1 草原“三化”突出, 生态环境恶化
植物低矮稀疏, 土壤表层紧实、有机质及植物营养元素降低, 对植物生长不利, “三化”草地的发展, 加剧了风蚀与土壤侵蚀过程, 从而可能为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沙源。据研究, 草地植物群落的总盖度低于50%最易引起风蚀。不仅如此, “三化”草地较低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将加剧灾害的发生。
2.2 私开乱垦严重
由于人口压力和粮食价格高等因素影响, 农民非法开垦草原的现象较为普遍, 更有个别单位和个人, 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整理、植树造林为由, 非法大面积开垦草原。草原一经开垦, 有机质分解很快, 且春季风大, 农田无植被覆盖, 风蚀严重, 表层细微土粒极易被吹散, 从而造成草原沙化、退化和盐碱化。
2.3 草原承包责任制不完善
我省部分地区草原承包责任制, 还停留在口号和合同的签订上, 不像承包农田那样对草原承包经营, 就是承包出去的草原不是亟待建设的草地而是将优良的割草场和国家投资建设的围栏草场承租给个人和公司, 这些个人和公司对草地建设投入不多或根本没有投资, 是靠卖草获利, 导致我省草缺, 加重了草地的压力, 加快了草原的“三化”的速度。
2.4 草原保护经费不足, 草原监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各级草原建设保护项目, 在经费安排上, 只有工程建设费用, 没有草原监理体系建设费用, 草原监理机构建设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 缺少必要交通、野外作业和通讯设备, 很难适应新时期草原保护的需要, 也严重影响着草原监理职能的发挥。
2.5 草原配套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
随着草原违法案件和纠纷的增多, 草原配套法规还很不适应草原监理工作需要, 在草原执法实践中, 特别就追究刑事责任时, 仍然遇到许多缺乏相应执法依据的突出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执法工作的开展。
3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及思路
3.1 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为加快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草业经济的发展, 有必要将重要放牧场、采草地、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和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划为基本草原, 象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草原, 严格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绝对禁止开垦, 不得以建设项目的名义非法占用, 不准违背自然规律在基本草原上植树造林、挖塘养鱼和采挖野生植物。通过采取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的办法,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绿地,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3.2 加强草原生态的建设
建立具有本地特色、成规模的优质草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现有草原生产能力。在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的同时, 搞好秸秆两贮两化, 增加饲草饲料贮量。采取免耕播种、条播、断蘖浅耕等必要的技术措施, 改良现有草场。积极争取资金, 加快草原围栏建设步伐, 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 推行科学禁牧制度奠定基础。
3.3 采取科学的禁牧措施, 实现草畜平衡
草地出现“三化”, 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之一, 实行科学的草畜平衡制度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防止草地“三化”的核心。因此, 必须要坚持以草定畜, 把超载的家畜逐步退出草原, 要把精力用在饲养优良品种上。一是全年禁牧, 对碱斑面积超过30%、沙化的放牧场, 草原围栏和人工草地, 一律划为禁牧区, 实行全年禁牧。二是季节休牧, 对碱斑面积少于30%的草原, 划为季节性休牧区, 在早春牧草返青期 (4~6月份) 和雨天及雨后48小时休牧, 并严格控制放牧强度, 做到计划放牧科学舍饲, 实现草畜分离, 达到全面禁牧。三是由于禁牧后, 农牧民饲养成本相对提高, 各地在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 财政对禁牧农户的青贮、青饲料种子和青贮机械给予一定补贴。满足禁牧后牲畜舍饲的需求。
3.4 建立健全草原有偿承包经营体系
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 是开展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基础, 也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在充分尊重广大农牧民意愿的同时, 引入竞争机制, 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承包中应量化草原恢复标准, 承包者既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可恢复草原植被, 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草原监理机构加强对承包当事人的监管力度, 促其完成草原建设的各项义务。
3.5 草原监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经费缺乏使得草原多年的建设成果得不到保护, 草原执法工作无法开展, 执法队伍素质难以提高。建议上级有关部门, 在交通、野外作业和通讯设备尽快装备草原执法队伍, 现代化的装备和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草原监察机构快速处理案件的基础。同时各级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建设和保护。
3.6 坚决禁止和严厉打击非法开垦和占用草原的违法行为
8.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 篇八
[关键词]森林病虫 危害防治 生态环境 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26-02
一、引言
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我国有重大意义。森林又是整个过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是林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所以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森林的病虫害的防止工作,这也是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但就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列举出一些应对措施。
二、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组成。因此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对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起着促进作用。其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内容如下:
1 调节径流
每一年我国部分地区都会发生洪水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造成上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由于土地失去植物,从而丧失了对雨水阻挡的能力,导致洪水迅猛而下;由于土地失去植被造严重的成水土流失,泥土在河床、库区、湖底或泄洪区沉积一定量之后使得库容量减少,增加了洪水发生的肯能行。然而森林生态系统能有效的预防洪水发生,其有着复杂的主体结构,可以对降水层层阻拦,还可以吸收地表径流并且转化为地下径流。据调查显示在森林降水后,树木能将约64%的水分留给树冠使用或者蒸发,其余部分转化为地下水。所以,森林在雨季能有效的减少洪灾危害,旱季又能有效的缩短枯水期。
2 有效的减少泥土流失
由于世界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土地的流失是每一个国家最为头疼的问题。据资料记载,林地每年都有枯枝落叶产生,当其落到地面上达到1厘米的厚度时,能使泥土流失量减少到94%。由此可见植被的重要性,有效地保护植被可以使我们的后代受益无穷。
3 阻挡风沙以及吸收噪音
部分地区每年都会遇到沙尘暴的情况,导致这种原因的出现就是森林植被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风吹起地上的沙石后,植被无法对其有效的阻挡,这也就导致的了沙尘暴的发生。同时在我国的各大城市,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车辆,产生噪音很大,植被能够有效地对其吸收阻挡。植被还有另一大功能,那就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有效的净化空气。
三、病虫对森林的危害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危害发生的面积一年比一年严重,而且扩展的速度还十分的快。据调查显示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从这一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林业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森林安全一般有三大敌害,森林病虫害就是其中一部分。一般森林病虫害对植被产生危害的地方为根、干、枝、叶等组织,导致林分蓄积量或圣湖量遭受损失,从而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作用都不到体现。
四、森林病虫危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森林病虫危害防治工作虽然已经陆续的开展了,但是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几点:
1 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上的问题
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扩大,预防治理却由于近年来在温室效应下产生的暧冬以及旱灾等原因遇到困难,从而导致了害虫在冬季死亡率较低,这也导致了病虫害进一步扩大。我国在目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都不是特别的大,技术相对也比较落后,为预防治理到来了极大的困难。
2 对森林病虫害防止工作不重视
最近几年我国森林病虫害没有及时的遏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经济投入严重不足,政府机关不完善。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森林病虫防止水平出现增长缓慢或原地踏步的现象。据调查显示我国森林病虫防止工作从2006年到2009年之间共增长了5%,每年平均增长率仅有2.44%。这以数据直接反映出了我国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力度还是极度欠缺的,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重视,相关部门协调起来,共同有效遏制森林的病虫害。
3 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
我国的土地十分的广阔,各个地区的气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导致了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发现的病虫害种类近8000多种,这对防止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其中经常造成森林危害的有200多种,危害严重的十大病虫为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森林害鼠、大袋蛾、松材线虫、松突园蚧、松叶蜂、湿地松粉蚧等,为我国的林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2005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由于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00多亿元。
4 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管理体制为纵向管理,这也决定了我国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林业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丧失。—般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个地区出现了森林病虫害的现象,而周围地区并不是在具体了解情况下主动提出帮忙除害,而是在上级主管部门下通知后才高度重视。这也导致了有些地方在造林规划时就出现了问题,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上各版块病虫害的防止。
五、应对措施
通过文章以上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病虫害带来的极大危害,而且更加细致的看清我国在森林病虫害防止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本文将根据以上的内容提出自己对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止工作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保障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具体如下几点: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想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所以我们要认清三点好处,分别是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从现实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高度认识、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提高国际高度来认识。这几点认识必须要在林业各个部门之中有效的贯彻下去,使每一个人都充分了解到其重要性,这也将会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这一条要求就是各个地区必须重视病虫害调查检测工作,要求对管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要在第一时间准确的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动态。在实施中可以将一个地块分给几个人,用组的形式进行定时调查,分配的人员也要有责任感,不会出现偷懒的现象。
3 提高科学手段
此方法可以根据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直接杀死病虫或者预防病虫害繁育的原理。防止病虫害的方法主要是应对与突发或者大面积严重发出病虫害的方法,以推广使用3WF-3S喷雾喷粉机来实现。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例如管氏肿腿蜂防治双腿彬天牛与青杨天牛,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
4 加强林木检疫
这种做法最主要目的是防治危险性病虫传人。可以在源头上加强管理,具体措施是重点加强产地检疫,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上的检疫站工作做得不是十分的到位,因此对于产地检疫必须要加强,同时也要严格禁止从病虫害灾情严重的灾区运送木材,有效的隔绝病虫害的进入。
5 加大投入资金
这一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改善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森林病虫害不能及时遏制的现象。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坚持一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经营者负全责的责任制。这样能够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为防止病虫害实施做出铺垫。
六、结束语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推荐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01-16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01-07
加强学风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10-04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10-24
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07-08
在全市推进生态市建设暨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08-08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01-05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10-22
论我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