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14篇)
1.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一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
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及个人卫生制度
1.本店所有员工上岗必须持有健康证。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2.在岗从业人员每年必须定期检查一次,健康合格后方可继续工作。不合格者应立即调离本岗位。
3.员工上岗之前必须经过卫生知识培训。
4.培训过后考试合格者方能上岗录用。
5.无故缺席培训或考试者不予录用。
6.从业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岗前应严格按岗位要求着装。
7.上岗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有色指甲油、佩戴饰物。
8.严禁将私人物品带入工作场所。
9.上述条款不得违反,一经发现,给予严肃考核。
2.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哈尔滨市餐饮业从业人员,将餐馆按经营场所面积(S)和餐位(N)的不同分为特大型餐馆(S>3 000或N>1 000)、大型餐馆(500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1.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是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经过5位专家审核,并反复修改产生。问卷包括三部分:即一般资料问卷、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问卷(10项)和培训需求问卷(10项)。
1.2.2 预调查
为考察问卷的实际应用性,保证问卷能更好的反应实际情况,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调查前,随机抽取200名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预调查。
1.2.3 问卷信度评价
信度是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分别进行了Cronbach'a相关系数和评价者信度分析,结果各条目的Cronbach'a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表明本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好,预调查20份问卷,各问卷信度值在0.80以上,说明评定者信度较好。
1.2.4 问卷效度评价
效度是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7]。分别对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并且还做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很好的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Epidata3.1软件平行录入并逻辑核对,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主要统计学方法是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调查对象文化水平均以初中为主,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餐馆的初中文化水平者分别占各自被调查者的45.00%,71.81%,71.12%,58.27%;各型餐馆从业人员居住地除小型餐馆居住在农村的占的比例小以外,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餐馆从业人员居住在农村的分别占各自被调查者的41.28%,33.13%,45.69%;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从业人员月收入在1 000~1 499元的分别为占各自被调查者的48.75%、73.83%、58.62%、46.04%;抽取的调查者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结果提示本次调查被调查者文化水均较低,居住地以农村为主,同时月收入也均较低,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从业人员对卫生安全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表1)
2.2 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
购买新杀、新鲜的猪、牛肉;定型包装的调料、食品只要是在保质期内的就可以使用;厨房随时打扫卫生,保持清洁;给客人使用的碗筷洗过的就可以了;为了方便使用,厨房中消毒剂、洗涤剂应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凉菜间紫外灯需要一直打开着;工作中不慎手部受到外伤,用纱布包扎治疗后,可以参加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使用最新买进的原料,以前买进的留着备用;蔬菜类食品原料的处理方法是先挑选再切,最后再洗净;绞肉机、和面机因为天天使用,所以不需要天天清洗,定期清洗就可以了。
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15.20%~79.25%),84.80%的人认为为保持厨房的清洁,厨房卫生要随时打扫,76.60%的人认为,为了方便使用,厨房中的消毒剂、洗涤剂应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除个极少几项正确率较高外,其余各项正确率均较低,可见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很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及其匮乏。(表2)
2.3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需求情况
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的从业人员认为至今没有开展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83.75%、84.23%、85.78%、88.49%;各型餐馆从业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95.63%、94.63%、91.38%、96.40%;餐饮业从业人员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在实践中演示,分别为70.00%、52.01%、61.21%、41.73%。(表3)
3 讨论
3.1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了解水平亟需加强
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了解,除“猪、牛肉购买新杀、新鲜的”回答正确率为79.25%较高外,其余各项回答正确率均较低,其中正确率最低只有15.20%。调查结果显示,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无论是小型、中型、大型、还是特大型餐馆,其从业人员均严重缺乏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知识,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应引起有关政府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减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从业人员一定会参加单位组织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各类型餐馆从业人员的71.88%、82.21%、75.43%、76.98%,远远高出不确定、不会参加、听从领导安排几个选项;各型餐馆从业人员分别有90.00%、89.60%、90.52%、76.98人员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此选项远远高于不需要、无所谓选项。以上两方面说明餐饮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获得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迫切需求,所以有必要对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3.3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需求情况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的从业人员回答至今没有开展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90.00%、84.23%、85.78%、88.49%,说明餐饮业尚未重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也可能因该地区缺乏专业从事卫生安全知识教育的工作人员,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训途径和方式两方面,被调查者更喜欢书籍和在实践中演示,提示我们在实际培训中应在下发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手册同时在实际场所给予演示。在实践中演示更加形象,印象更深刻,发放手册起到备忘作用,二者结合起来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培训的人员规模和培训期限方面,被调查者更倾向于人员规模小、时间期限短的培训,在培训效果上,人少、时间期限短的培训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提示我们在实际培训时应注意培训的人员规模和培训时间期限。
参考文献
[1]王鹏.时勘培训需求评价的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86,(4):36-38.
[2]杨杰.组织培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3:10-110.
[3]陈亚成.赵德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监控体系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81-283.
[4]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1.
[5]刘焕文.董锐.浅析《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实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77.
[6]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组织编写.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培训手册[M]北京:民旗出版社.1998.243.
3.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
4.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四
一、健康检查
根据国家或地区有关卫生法规的规定,从事食品工作或接触食品工作的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通过健康检查,掌握其身体健康状况。在身体检查中,如发现其患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应马上调离从事或接触到食品的工作,防止疾病通过食物传播给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休息,病愈后再恢复原来所从事的工作,以保证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卫生安全。
二、卫生知识培训
5.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篇五
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是学校食品卫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操作者,加强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是不断提高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事件发生和流行的有效途径,对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确保广大师生饮食卫生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 标
通过培训使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卫生、膳食营养的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并自觉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相关的法规和食品卫生操作规范,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学校集体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事件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二、培训对象
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
三、岗位基本要求
1.食堂管理人员
(1)热爱师生,敬业爱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心为教育事业服务。
(2)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好,具有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
(3)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4)参加岗位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
2.食堂从业人员(包括炊事员、采购员、保管员、服务员等)
(1)热爱师生和本职工作,热心为教育事业服务。
(2)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好,具有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
(3)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具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参加岗位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
四、培训时间及内容
10月7日: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
10月10日:食品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1)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饮食卫生制度”、“餐(饮)具洗涤、消毒、保洁卫生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等。
(2)个人卫生要求。
10月14日:食品加工操作卫生要求
(1)食品采购与运输卫生要求;
(2)食品验收入库与储存卫生要求;
(3)食品加工烹饪与分餐卫生要求;
(4)食品加工工具、器具及餐具洗刷与消毒卫生要求。
10月17日:膳食营养知识
(1)人体基本营养素(平衡膳食宝塔);
(2)贮存、加工、制作过程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6.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得好评)
一、单选题
1、国家对公共场所实行(B卫生许可证)制度。P792、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应持有(A健康合格证)方能上岗。P803、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A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P834、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
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检测每年不得少于(A一次)。P845、公共场所经营者需要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B30)日前,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
门提出申请。P866、以涂改、转让、倒卖、伪造的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处以(C 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P877、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B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报告。P858、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A一)次。P1279、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C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应当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P8510、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B 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新
申请卫生许可证。P85
二、填空1、2、200~1500元的行政罚款。P873、淋浴室通往游泳池通道上应设强制过式浸脚消毒池,池长不小于宽度应与走道相同,深度P1194、P145、为满足清洗消毒需要,住宿场所宜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清洗消毒间,且有明显消毒设施。P906、P147、P168、理营业执照。P799、大中型商场须设顾客卫生间,卫生间应有良好通风排气装置,做到清洁无异味。P1610、沐浴场所经营单位应在沐浴场所门口醒目位置设有禁止性病和各种传染性皮肤病等患者就浴的明显标志。
P27
三、问答题
1、公共场所的消毒原则?P48
①、没有传染病流行时的公共场所是相对安全的,平时注意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进行一般消毒即可。②、传染病流行时的公共场所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需对重点部位以及人员活动频繁的地方、区域进行
专业消毒。
③、能正常通风处、室外地面以及车厢等交通工具外部一般不需消毒。
④、消毒的重点部位是电梯间、卫生间及公众经常接触、使用的器具(如柜台、桌椅、沙发、门把手、水龙头、共
用电话、电梯开关及公共厕所、交通工具内部器具等)。
2、公共场所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及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有哪些?P6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是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加强传染病监测。
7.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6—10月在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食品卫生行业(餐饮行业)及公共场所(宾馆、歌舞厅、酒吧、美容美发店、洗浴中心等)流动人口(来京务工外地户籍)从业人员随机抽取1 430名进行了问卷。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利用经统一培训的昌平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员进行自填式调查,调查前征求同意后随机抽取从业人员。现场收回问卷审核。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传播途径、相关行为及态度方面的问题。
1.3 资料处理
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人数据,用SPSS 12.0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共调查1 430人,其中男性592人,占41.40%,女性838人,占58.60%;年龄在15~63岁之间,平均平均年龄26.15岁。21~30岁年龄组820人,占57.34%。文盲4人,占0.28%;小学及以下29人,占2.03%;初中525人,占36.71%;高中或中专590人,占41.26%;大专及以上282人,占19.72%。未婚744人,在婚521人,同居136人,离婚及丧偶29人,分别占52.03%、36.43%、9.51%、2.03%。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从表1可见,被调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其中回答正确率最低的是“蚊虫叮咬能否传染艾滋病” (40.81%),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更缺乏了解,除第6、8题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 值分别为0.62,0.59, P>0.05) ,其余各题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 7.27,14.00,50.80,24.18,28.65,11.37, P<0.01)。
注:*答案为错,其余为对。
2.3 性行为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888人有过性行为,占62.10%。最近1 a内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情况,从没使用的有184人,占20.72%;有时使用的有307人,占34.57%;每次都有的有397人,占44.71%。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有334人,占37.61%。
2.4 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2.4.1 男性的高危行为
调查男性592人,有12人最近1 a内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占2.27%(12/592),其中有5人有时使用安全套,7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有4人最近1 a内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占0.68%(4/592),有1人最近1 a内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占0.17%(1/592),其中有1人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有时使用安全套,有3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另外有3人最近1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
2.4.2 女性的高危行为
调查女性838人,有36人最近1 a与临时性伴(临时性伴是指非商业非固定性伴,即偶尔有性行为的非商业性的异性性伴,如一夜情等)发生过性行为,占4.30%(36/838);其中有9人从未使用安全套,有12人有时使用安全套,有15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
2.5 吸毒行为
调查1 430人,有3人吸过毒,占0.21%,但都没注射过毒品。
3 讨 论
目前,我国己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1]。据报道,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者中流动人口占70.91% [2]。 随着旅游、餐饮和娱乐等行业的繁荣,该行业存在着就业机会多、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不固定、来源复杂的状况。北京市昌平区又是集商业、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区。人员流动频繁, 处于性活跃期的年轻人多, 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艾滋病经性接触传播比例较高[2]。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流动人口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的预防教育势在必行。
3.1 重视个人行为和态度
通过调查表明, 本辖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流动人口从业人员以未婚(52.03%)为主。大部分从业人员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预防艾滋病,这与 大部分人群了解艾滋病的3条传播途径, 但对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存在着认识误区[4],如回答“蚊虫叮咬能否传染艾滋病”正确率(40.81%)最低。 从业人员中安全套使用率低; 了解和掌握高危人群的艾滋病/ 性病知识认知现状, 对开展针对性的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控制艾滋病快速增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5]。
3.2 加强综合宣传教育
流动人群流动性大,应紧紧抓住“流出地”、“流入地”和流动过程的特点,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保持宣传效果的持续性和干预活动的有效性[6]。根据此次调查, 流动人口中高中文化占41.26% ,初中占36.71%。因此,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一定会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吕繁,田芳,王岚,等.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疾病负担[R].中美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集,2002:1-5.
[2]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等.山东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感染现况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1.
[3]曾序春,洪福吕,罗斌,等.深圳市1984—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1):34-35.
[4]洪福吕,曾序春,罗斌,等.深圳市预防AIDS知识竞赛结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3):198-200.
[5]张君炎.中国性病流行形势和控制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304-305.
8.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八
质量管理制度
1、质量管理部负责提出公司的质量管理制度草案,经部门经理会议讨论并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全体员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2、公司以“诚信、质优、安全”为宗旨,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遵循“质量第一、确保安全”的质量方针。
3、各部门经理是本部门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公司全体员工要根据各岗位职责,确保公司质量方针的全面落实。
4、质量管理部每季度根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对公司质量方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
5、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各岗位必须在一周内查明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完成整改。
经营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1、公司全体员工均应保持经营场所的干净、整洁。
2、经营场所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
3、经营场所内不得随地吐痰、乱丢果皮、杂物等。
4、任何员工不得将易燃、易爆等物品带入经营场所内。
5、个人办公区间物品应摆放整齐,办公台上不得摆放与办公无关的物品。
6、不得在经营场所内用餐,如需用餐需在公司统一规定的区域内。
7、注意个人卫生,不得穿背心,拖鞋进入办公区域。
8、灭蚊灯、老鼠夹、杀虫剂应保持有效状态,发现故障应及时报告卫生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1、仓库划分为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各区应放置明显标志。
2、所有入库产品应分区、分类摆放在规定的区间,出入库帐目应与货位卡相符。
3、应根据保健食品的性能及要求,将保健食品分别离地整齐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或冷藏库,并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
4、应合理使用仓容,堆码整齐、牢固,无倒置现象。库存保健食品应按保质期远近依序存放,先进先出,不同批号保健食品不得混垛。
5、仓库内应保持干燥、整洁、通风,地面清洁,无积水,门窗玻璃洁净完好,墙壁天花板无霉斑、无脱落,防虫、防鼠、防尘、防潮、防霉、防火设施配置齐全、措施得当。
5、仓库应定期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每日进行防蝇、防鼠、防蟑检查和打扫卫生,每月进行一次消毒、杀菌,并作好记录。
6、非仓库员工不得进入仓库。进出仓库要换仓库专用鞋预防灰尘。
7、仓库内不得吸烟、喝酒、进食,不得存放与保健食品存放无关的私人杂物,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
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从事经营活动的每一位员工每年必须在区以上医院体检一次,体检除常规项目外,应加做肠道致病菌、胸透以及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精神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与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工作。
3、员工患上述疾病的,应立即调离原岗位。病愈要求上岗,必须在指定的医院体检,合格后才可重新上岗。
4、公司发现有患传染病的职工后,相关接触人员必须立即进行体检,确认未受传染的,方可继续留岗工作。
5、每位员工均有义务向部门领导报告自己及家人身体情况,特别是本制度中不允许有的疾病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以确保保健食品不受污染.6、在岗员工应着装整洁,佩戴工号牌,勤洗澡、勤理发,注意个人卫生。
7、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人员培训制度
1、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维修、保洁、仓储、服务等人员,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各自的职责接受培训教育。
2、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实施。行政部门按照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全年的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
3、培训方式以企业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和自学方式为主,以外部培训为辅。任何人无正当理由,均不得缺席公司的培训,并应自觉完成学习计划。
4、新录入员工、转岗员工上岗前须进行质量教育与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各类质量台帐、记录的登记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5、参加外部培训及在职接受继续学历教育的人员,应将考核结果或相应的培训教育证书原件交行政部门验证后,留复印件存档。
6、企业内部培训教育的考核,由行政部门与质量管理部共同组织,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选择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等考核方式,并将考核结果存档。
7、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有关岗位人员聘用的主要依据,并作为员工晋级、加薪或奖惩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保健食品采购、贮存、销售、售后服务制度
一、采购制度
1、根据“按需购进,择优选购”的原则,依据市场动态、库存结构及质量部门反馈的信息编制购货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要建立供销平衡,保证供应,避免脱销或品种重复积压以致过期失效造成损失。
2、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保健食品购进程序,确保从合法的企业购进合法和质量可靠的保健食品。
3、要认真审查供货单位的法定资格、经营范围和质量信誉,考察其履行合同的能力,必要时会同质量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现场考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协议书应注明购销双方的质量责任,并明确有效期。
4、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合同档案。签订的购货合同必须注明相应的质量条款。
5、质量管理部门要做好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工作。向供货单位索取加盖企业印章的、有效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产品检验合格证》,以及保健食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和样品实样,执行《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制度》。
6、购进保健食品应有合法票据,按规定做好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记录保存至超过保健食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7、严禁采购以下保健食品:(1)无《卫生许可证》生产单位生产的保健食品。(2)无保健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保健食品。(3)有毒、变质、被污染或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保健食品。(4)超过保质期限的保健食品。(5)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健食品。
二、贮存制度
1、所有入库保健食品都必须进行外观质量检查,核实产品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与批准的内容相符后,方准入库。
2、仓库保管员应根据保健食品的储存要求,合理储存保健食品。需冷藏的保健食品储存于冷库(温度2-10℃),需阴凉、凉暗储存的储存于阴凉库(避光、温度不高于20℃),可常温储存的储存于常温库(温度0-30℃),各库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
3、保健食品应离地、隔墙放置,各堆垛间应留有一定的距离。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保健食品外包装图示标志的要求规范操作,堆放保健食品必须牢固、整齐,不得倒置;对包装易变形或较重的保健食品,应适当控制堆放高度,并根据情况定期检查、翻垛。
4、应保持库区、货架和出库保健食品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扫,做好防火、防潮、防热、防霉、防虫、防鼠和防污染等工作。
5、应定期检查保健食品的储存条件,做好仓库的防晒、温湿度监测和管理。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对库房的温湿度进行检查和记录,如温湿度超出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6、应根据库存保健食品的流转情况,定期检查保健食品的质量情况,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在该保健食品存放处放置“暂停发货”牌,并填写《质量问题报告表》,通知质管部复查并处理。
三、销售制度
1、所有销售人员必须经卫生知识和产品知识培训后方能上岗。
2、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要求正确介绍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使用方法、食用量、储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不得夸大宣传保健作用,严禁宣传疗效或利用封建迷信进行保健食品的宣传。
3、严禁以任何形式销售假劣保健食品。凡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或变质的保健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4、销售过程中怀疑保健食品有质量问题的,应先停止销售,立即报告质管部,由质管部调查处理。
5、卫生管理员负责做好防火、防潮、防热、防霉、防虫、防鼠及防污染等工作,指导营业员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做好营业场所的温湿度检测和记录,如温湿度超出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确保保健食品的质量。
6、在营业场所内外进行的保健食品营销宣传(包括灯箱广告、各种形式的宣传资料),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未取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在营业场所内外发布广告;广告批文超过有效期的,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四、售后服务制度
1、公司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售后服务队伍,负责解答和处理顾客对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使用方法、食用量、储存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质量问题的咨询和投诉。
2、售后服务部应建立售后服务档案,对顾客提出的意见和处理结果予以登记,定期汇总上报公司相关部门。
3、定期开展用户访问,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反馈客户质量查询或投诉信息,并落实相关质量改进措施。
4、对消费者投诉的质量问题,应在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予以处理,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公司分管负责人,必要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5、营业场所内应设立顾客意见本、服务公约、服务电话和行业主管部门投诉电话,便于消费者监督。
6、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积极予以采纳,并予以感谢。
7、制定便民服务措施,提供义务咨询、免费送货上门等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
岗 位 职 责
一、企业负责人岗位职责
1、对公司保健食品的经营负全面责任,保证公司执行国家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2、负责建立、健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经营人员的质量教育,保证公司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施,3、负责签发保健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及其他质量文件,负责处理重大质量事故,定期组织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4、负责对保健食品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批,对公司购进的保健食品质量有裁决权。
5、负责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在公司内部的贯彻实施。
6、负责选拔任用各方面的合格人员,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全员身体检查。
二、食品卫生管理员岗位职责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严格遵守公司的质量和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保健食品的卫生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2、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内外环境整洁,保证各种设施、设备安全有效。
3、每年负责安排公司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监督检查员工保持日常个人卫生。
4、负责监督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检测和记录,保证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保健食品的质量。
5、保证保健食品的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发现可能影响保健食品质量的问题时应立即加以解决,或向总经理报告。
三、购销人员岗位职责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遵守公司各项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特别是采购和销售方面的管理制度。
2、采购人员应根据公司的计划按需进货、择优采购,严禁从证照不全的公司或厂家进货。
3、对购进的保健食品应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条款,认真检查供货单位的《卫生许可证》、《工商执照》和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检验合格证》,对保健食品逐件验收,4、销售人员应确保所售出的保健食品在保质期内,并应定期检查在售保健食品的外观性状和保质期,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同时向质管部报告。
5、销售时应正确介绍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使用方法、食用量、储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不得夸大宣传保健作用,严禁宣传疗效或利用封建迷信进行保健食品的宣传。
6、营业员应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做好营业场所的温湿度检测和记录,如温湿度超出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确保保健食品的质量。
7、营业员应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当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精神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
8、营业员应热心为顾客服务,随时听取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并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
9.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九
一、新招进和临时用工的食品加工人员必须参加卫生防疫部门组织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学校已签约的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参加一次卫生防疫部门组织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继续签约上岗。
三、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员工学习《食品卫生法》、相关卫生知识和操作流程。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笔试、口头抽查等考试,对成绩不合格的,限期再考,考试成绩作为学期考核的内容之一。
五、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从业人员学习餐饮服务知识,饮食卫生知识和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流程等。
六、每一位食品从业人员都必须自觉地参加各种卫生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掌握好食品卫生的有关知识。
10.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十
关键词: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全国范围来看, 中小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安全生产条件薄弱, 安全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所以, 提高中小企业安全教育水平,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维护职工的生命与健康, 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问题。
一、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存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企业对安全培训责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无视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对安全培训积极性不高, 存在只重视经济利益, 轻视安全生产的意识, 片面追求利润, 忽略了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 对安全培训方面的投入是“能省则省”。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安全培训增加企业成本, 投入大、产出少, 看不到直接经济利益, 耗费企业的人、财、物。所以, 基于这样的认识, 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大多是走走过场, 应付一下, 甚至许多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的情形下就让其上岗操作, 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特别是农民工, 因为他们一般流动性比较大, 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时间较短, 企业更不愿意花费经费和时间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
2.责任落实不到位
企业是员工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 但是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 从企业领导到部门负责人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三项岗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和员工先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员工的安全培训档案不健全。
3.安全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的经济保障机制。特别是, 许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往往不愿投资于安全生产培训, 员工甚至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 从而导致企业整体安全素质不高, 安全意识匮乏。
4.安全教育培训内容重点不突出, 针对性不强, 培训质量不高
部分企业的培训只重视形式, 走过场, 安全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 培训缺乏针对性, 很多培训不分层次, 不问对象, 培训内容不是员工所需, 对所有员工实行“一锅煮”的教育方式;部分企业的安全培训方式不恰当, 在长期教育培训过程中遵循一个模板, 教学方法死板, 忽视教育的多样性;部分企业缺乏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只看员工是否已经培训, 或者效果评估方式单一, 仅通过考试或者书面方式进行评估。
5.执法偏轻偏软, 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协调机制还未形成
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涉及安全监管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工会等多个机构, 需要各部门联动协调, 相互配合, 当前这种合作与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中小企业数量多、分不广、安全监管部门相对力量不足, 从培训组织、培训经费、培训机构上的监督检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中小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1.要提高认识, 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宣传力度
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不重视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 需要花大力气转变思想观念, 使其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企业获取最大利益的必要条件、是员工自我保护的需要, 从而树立起企业安全培训投入收益观念。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青年文明岗”、“安全优胜班组”等形式, 积极引导企业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 切实重视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2.强化安全意识, 加大执法力度, 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职责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将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执法监督, 开展经常性的针对安全教育培训的专项检查, 并按照国家有关法规, 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教育培训, 特别是在高危企业, 新招募的人员必须逐级实施强制性的岗前安全培训, 经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适时地开展专项治理, 及时发现问题, 落实整改, 加强指导, 督促企业重视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督促企业依法对其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水平, 对那些拒不履行安全教育培训义务的企业依法惩处。
3.保障安全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财企【2012】10号文件) 明确要求员工的培训资金应在安全费用中足额列出, 实施项目引进和技术改造时要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经费;政府也应该增加财政预算, 加大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支出, 用财政保障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 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企业共同分担的员工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教育培训的合力。
4.安全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 突出重点
由于企业从业人员的岗位不同, 所需接受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也必然不同, 这就要求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实用性, 不能面面俱到, 要突出重点, 否则, 不但起不到培训的理想效果, 还有可能使学员产生逆反心理。此外, 由于每位员工的接受能力不同, 所以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适宜的考核, 形成基本的一个培训效果总结。培训形式方面, 既可以采用集中授课方式, 也可以网络多媒体方式进行, 对一线工人宜采用现场参观、利用实物、现身说法、事故分析等直观的方式进行, 以更好地达到培训的目的。对于安全管理人员, 则要定期参加安全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门培训, 并自觉关注与学习最新安全信息, 从而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总之, 要开展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做到防患于未然, 就要针对中小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教育的特点, 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 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保证安全教育的规范化, 普遍化和经常化。任何企业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只有抓好安全教育培训, 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形式的稳定, 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日强.浅析安全教育个私培训工作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科技与企业, 2014, (23) :57-58.
[2]李焕军, 李军云.中小型个私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 2012, (24) :91.
11.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十一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必须了解营养与学生健康及食品卫生知识,学校必须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营养与学生健康及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确保学生所食食品营养、卫生、安全。为此,特制订我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制度。
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应坚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相关“营养与学生健康及食品卫生知识”,增强营养意识、卫生意识和安全法律意识。
二、学校每学期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营养与学生健康及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二次,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培训内容落实。
三、“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必须积极认真参加培训,认真作好学习记录。
四、每次培训之后,组织“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一次“营养与学生健康及食品卫生知识”考试,凡不及格者,必须补考直至及格。
五、学校应收集好培训资料,作好培训记录,将考试试卷收集好,整理存档备案。
12.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十二
单位名称:姓名:
一、填空题(共20题,每题3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前后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实施。
2、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3、国家建立
4、国家建立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5、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
6、学校、建筑工地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由部门负责。
7、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8、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9、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0、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
11、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12、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
13、国家建立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经营,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14、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15、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16、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开展工作。
17、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
18、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
1、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
A.保证食品安全,B.保障食品生产,C.保护食品经营,D.严惩违法行为。
2.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3.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由()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记录制度,进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6.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7.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除应当标明《食品安全法》第42条第一款内容外,还应当标明()。
A.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B.功能主治 C.用法用量 D.适用范围
8.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义务,在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
A.承担连带责任B.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C.应当作出自查报告 D.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9.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
A.出口国食品安全标准 B.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C.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D.第三国食品安全标准
10.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最高可受到货值金额()处罚。
A.2倍罚款 B.3倍罚款 C.5倍罚款 D.10倍罚款
11.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2.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
A.给予警告 B.责令改正 C.处以罚款 D.吊销许可证
三、判断题
1.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4.《食品安全法》施行后,食品生产经营者之前已经取得相应许可证的,该许可证一律无效。
()
5.名人明星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6、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7、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证。()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9、在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生产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
13.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培训材料 篇十三
公共场所是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从事社会活动的各种场所。公共场所的种类很多,环境也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公共场所的环境及卫生状况具有以下特点:①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②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污染;③建筑和布局不合理;④公共场所经营者自身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及其卫生质量,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反映。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促进公共场所经营者不断改善和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对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同时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为了帮助公共场所经营者及广大从业人员系统地学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了解行业卫生规范,掌握行业卫生标准,熟知公共场所基础卫生知识,我们编写了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培训试题共200题,并组织大家作一些讲解,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强自律意识,做到守法经营,按照公共场所行业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达到各项卫生标准,不断提高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水平,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公共场所经营者要切实加强自身卫生管理,履行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一要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方可营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对公共场所以及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管理。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营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每两年复核一次。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①卫生许可证申请表;②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③公共场所地址方位示意图、平面图和卫生设施平面布局图;④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⑤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还应当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应当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经营者需要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二要设立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②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③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④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⑥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⑦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⑧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方案;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记录的其他情况。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有专人管理、分类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建立卫生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岗。《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公共场所室内装饰装修期间不得营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进行卫生检测,检测每年不得少于一次;检测结果不符合卫生标准、规范要求的应当及时整改。公共场所经营者者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可以委托检测。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
国家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根据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结果确定公共场所的卫生信誉度等级和日常监督频次。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应当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盐城市已于2009年在住宿业、沐浴业、游泳场所、美容美发业四个行业全面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三要高度重视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处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是指公共场所内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者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危害公众健康事故。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于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美容美发业等公共场所,当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时,责任报告人要在发生事故24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保护好现场。各类场所负责人和卫生管理员为责任报告人。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①擅自营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②擅自营业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③以涂改、转让、倒卖、伪造的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对涂改、转让、倒卖有效卫生许可证的,由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注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公共场所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造成公共场所卫生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①未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的;②未按照规定对顾客用品用具进行清洗、消毒、保洁,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公共场所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拒绝监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①未按照规定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立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或者未建立卫生管理档案的;②未按照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或者安排未经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的从业人员上岗的;③未按照规定设置与其经营规模、项目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和公共卫生间,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上述设施设备,或者挪作他用的;④未按照规定配备预防控制鼠、蚊、蝇、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以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预防控制鼠、蚊、蝇、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以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的;⑤未按照规定索取公共卫生用品检验合格证明和其他相关资料的;⑥未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办理预防性卫生审查手续的;⑦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未经卫生检测或者评价不合格而投入使用的;⑧未按照规定公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卫生检测结果和卫生信誉度等级的;⑨未按照规定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复核手续的。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安排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的从业人员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对发生的危害健康事故未立即采取处置措施,导致危害扩大,或者隐瞒、缓报、谎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是一种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立法意义。公共场所经营单位都要从设计、建设、经常性卫生管理等方面严格执行卫生标准,确保人群在公共场所活动时的卫生安全。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的指标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及微生物指标。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的物理指标有4类,即新风量、噪声、微小气候和照度。通常情况下,室内外空气交换(即通风量)是保证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由于公共场所室内装修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通风显得更加重要。新风特指室外空气,新风量表示室内空气“新鲜”程度、室内通风效果的指标。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如开窗、开门)和机械通风。带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属于机械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每两年对其进行一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继续运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噪声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脏系统、心理和听力等会造成影响,甚至损伤。规定噪声限值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宾馆饭店、图书馆、展览馆、商店、医院候诊室及影剧院、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公共场所室内微小气候主要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它们除了直接作用于人体外,还作用于人体周围的环境,影响人们的卫生生活条件,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温度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影响,过冷和过热可导致人体免疫能力降低,相对湿度的过高或过低同样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室内适宜温度夏季为24~28℃,冬季为18~22℃。风速对人体的热平衡起重要作用,夏季空气流动可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更加感到寒冷,因此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三个因素是综合作用于人体。公共场所适宜的采光和照明,可以减少视力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的化学指标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甲醛、氨、游离性余氯等。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略轻于空气。它是含碳燃料、卷烟燃烧不完全的产物。一般来说,公共场所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群吸烟和使用燃气灶和小型煤油加热器,一氧化碳的卫生学意义在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肺泡后迅速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阻止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它不仅减少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而且还抑制和减慢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释放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置首先是将中毒者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中毒者呼吸道通畅,并立即送往医院。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人体呼出气和香烟烟气。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体臭等污染物浓度成正比。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粒径用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表示,能进入呼吸道的质量中值直径为10mm的颗粒物。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物中的主体。因其多形、多孔和可吸附性,可成为各种污染物载体,故颗粒物是一种成份复杂、可以较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一种以气溶胶状态存在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和空气细菌总数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是综合评价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与人群呼吸道疾病直接相关。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室内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燃料和烟叶的不完全燃烧,二是来自建筑材料、装饰物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产品。它对人体的影响表现为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活环境中的氨主要来自生物性废弃物,公共场所中氨主要来自烫发场所。氨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眼睛和皮肤的烧灼感,经呼吸道吸入时可以使接触者出现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及肺水肿。游离性余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般时间后有适量的氯留存于水中,水中所剩余的氯量。游离性余氯的作用是保证持续杀菌,也可防止水受到再污染,但如果余氯量超标,可能生成氯仿等有致突变、致畸及致癌作用的有机氯代物。游泳池水是连续污染、连续消毒的过程,为保持消毒的及时性、有效性、科学性,国家规定游泳池水游离性余氯为0.3~0.5mg/L。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主要是空气细菌总数。公共场所细菌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活动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特别是湿度大、灰尘多、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的情况下,细菌生存时间和致病性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因此,应对室内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做出数量上的限制,以细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的评价指标。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主要是预防与公共场所卫生有关的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预防公共场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易在公共场所传播的疾病有: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皮肤性传染病、性病等。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等,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消毒工作、保持从业人员良好个人卫生、消灭苍蝇、蟑螂等媒介昆虫、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控制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通风换气,改善采光,温度要适宜;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室内空气要进行消毒,游人特别是儿童要尽量少去或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采用湿扫或吸尘器清扫,以减少空气中可吸入尘的浓度;严禁随地吐痰,垃圾要日产日清;供旅客用的被褥等卧具要及时更换、洗涤、消毒。皮肤性疾病主要包括癣病、疥疮等,预防措施主要是宾馆的用品、用具要坚持一客一换,各种用品用具及时消毒,理发场所为皮肤病患者准备专用理发工具,用后及时消毒,修脚工具也要严格消毒,禁止出租游泳衣裤,旅客丢弃的衣物要妥善处理。性病是指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病,公共场所常见性病有淋病、梅毒、滴虫性阴道炎和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传播、使用不洁公共用品用具、输血等,预防措施要有针对性,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性生活卫生,搞好卫生宣传教育。
为了应对非典,卫生部于2003年8月第一次颁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卫生规范》,经过几年的实践,2006年2月卫生部又颁布了修改后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空调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是这个规范中的主要卫生指标。空调系统内的军团菌是引起人群呼吸系统传染病(军团病)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公共场所空调系统污染对人群健康构成的最大威胁。军团菌的种类有30余种,其中以嗜肺军团菌致病性最强。军团病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以肺炎为主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军团菌也称为“退伍军人杆菌”,产生于自然环境中,在温水里及潮热的地方蔓延。人工供水系统为军团菌的大量繁殖提供生存环境,如淋浴器、矿泉池、喷泉以及空调设备的冷却水塔。军团菌可以繁殖的水温条件是20~50℃,水温70℃以上军团菌难以生存。军团菌隐藏在空调制冷装置中,随冷风吹出浮游在空气中,人体吸入后产生疾病。因此,《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公共场所由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公用物品反复使用,极易受到污染,导致疾病传播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做好公用物品消毒,是改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健康的的重要环节。公共场所不论档次高低,均应将消毒列为卫生工作之首。公共场所单位应建有专用消毒间,配备去污、清洗、消毒的专用水池,应有足够的消毒柜、保洁柜和清洁剂、消毒剂及配制器具的盛放柜。消毒工作应有专人负责,消毒后的公共物品应分类存放于保洁柜内。应制定严密的消毒程序,做到“去污清洗过程要彻底,浸泡消毒时间要足够,清水冲洗工作要认真,清洁剂和消毒剂的配制要科学,保洁措施要严密”。
消毒即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消毒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物理法多利用加热、过滤或各种辐射线的处理,一般来说,作用较快速,并且不会留下残余的有害物质。化学法的使用往往涉及到药物的毒性与腐蚀性,而且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也较复杂,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生物法由于作用缓慢,效果有限,在公用物品消毒中基本不用。物理消毒法又可分为机械、热力、紫外线、过滤和辐射等方法。公用物品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有:①机械除菌,如冲洗、清扫、刷除、擦抹,如在消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效果更好;②热力消毒,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种。湿热可凝固病原体的蛋白质使微生物灭活,干热则可使病原体缺水份,酶的活力丧失,使微生物内源性分解代谢停止,导致微生物死亡。干热和湿热消毒虽然都是利用热的作用杀菌,但由于本身的性质与传导介质的不同,消毒对象、效果也不相同。煮沸消毒使水的对流作用传导热力,使蛋白质迅速凝固变性,杀灭微生物,是简单易行最常用的一种消毒方法,适用于各种公用器皿的消毒。被消毒物品应先清洗,后煮沸,煮沸消毒物品应全部浸入水中,不透水物品应垂直放置,以利沸水对流,物品不宜放置过多,一般不超过容器的四分之三,对导热不良的物品,在煮沸时应搅拌翻动。流通蒸汽消毒,主要利用水蒸汽的热力进行消毒,优点是热量大,穿透力强,能深入衣物内部,物品受热快,消毒效果比干热空气好,消毒时间应从冒出蒸汽时开始计算,消毒物品宜用有孔容器盛装,以利蒸汽流通。高压蒸汽消毒,除具有流通蒸汽消毒的特点外,由于有较高的压力,穿透力比流通蒸汽强,温度也高,可提高到100℃以上,是热力消毒中最好的一种方法。煮沸、蒸汽消毒的温度应达100℃持续作用20分钟以上。凡金属品、玻璃器皿、陶瓷器、棉织品和餐具等耐湿热物品,均可用湿热消毒法消毒。塑料制品、化学纤维织物等怕热物品则不能用湿热消毒法消毒。干热空气消毒即干烤,是在无水无湿状态下,高温使病原体失水,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消失以致引起病原体死亡,达到消毒目的。穿透性较湿热消毒差,穿透速度慢,多用于在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不碳化物品的消毒,如玻璃、金属、陶瓷制品等但不适用于对纤维织物、塑料制品的消毒,红外线消毒是干热消毒的一种,一般需保持120℃作用30分钟。熨烫也是干热消毒,热熨斗的温度可达200℃,5~11秒钟可达到消毒效果。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当微生物被紫外线照射以后,引起细胞内的化学变化使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杀菌谱广,对悬浮于空气、液体中或沉着于物体表面的微生物都可采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但紫外线穿透性差,照射不到的部位没有杀菌作用,只适用于消毒表面平坦的物体,不能用于床上用品、毛巾等消毒。消毒污染物表面时,灯管距污染物表面不宜超过一米,照射30分钟以上。紫外线灯用于空气消毒,一般按消毒场所地面积10~15平方米安装30W无臭氧紫外线灯一盏,悬挂高度距地面2米左右,紫外线灯水平悬挂,分布均匀,上方要装金属反光罩,开关置于间外,每次连续开启60分钟以上。温度在10~55℃时,对紫外线灯杀菌无显著影响,但在4℃以下则完全丧失杀菌作用,紫外线灯连续照射4000个小时左右,灯管即失去杀菌作用。化学消毒法是指利用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所用药物称为化学消毒剂,常用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此类消毒剂的优点是可杀灭所有类型的微生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缺点是易受有机物及酸碱度的影响,能漂白、腐蚀物品,有的种类不够稳定,有效氯易丧失。使用含氯消毒剂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应到证照齐全的生产厂家或经营单位购买,采购时应建立验收制度并做好记录,消毒剂置于有盖容器中密封保存,保存地点应当通风、干燥、阴冷、避光,配好的消毒液定时更换,每4小时更换一次,公共用品用具消毒时间应作用15分钟以上,消毒物品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无论是物理消毒还是化学消毒,温度越高,杀灭效果越好。一般强度越高微生物越易死亡,时间越长微生物遭到杀灭的机率也越大。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素质是保证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标志着从业人员的行为美,也是职业道德和服务素质的具体表现。
1、讲究个人卫生,坚持做到“四勤”①勤洗手。工作之前,上厕所之后,接触不洁物品后都应洗手,洗手时最好能用流水加肥皂多冲洗几次;②勤理发。头发和头皮常常粘附不少皮脂、皮屑和微生物,蓬头垢面接待顾客是不礼貌不卫生的行为,从业人员必须保持头发的清洁,定期理发;③勤洗澡。洗澡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减轻皮肤角化干燥,避免皮肤搔痒脱屑,清除汗污异味,消除疲劳。夏季最好每天冲洗一次,冬季至少一周洗澡一次,公共场所尤应提倡淋浴;④勤换衣服和工作服。从业人员的工作服应清洁整齐,勤洗勤换,肮脏、污秽的工作服会污染公共场所的环境和服务用具。因此,工作服应定期换洗,必要时应消毒。从业人员的衣服要经常清洗,特别是内衣的衣口、袖口应不见油渍。公共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因此,从业人员的着装一定要美观、大方、整齐。
2、克服不卫生的坏毛病、坏习惯,如用手抠耳朵、挖鼻孔、揉眼睛、搔头皮等。
3、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
4、不用手沾唾沫点钞票、证券。
5、经常修剪指甲。
6、工作时间不吸烟、不喝酒、不吃零食,不在岗位上用餐。一些特殊行业(如理发业)的从业人员,给顾客刮脸时必须戴口罩,等等。
14.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 篇十四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4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本法自2009年 月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2、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年。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年。
3、安排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将处以 元以上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4、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 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5、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取得 后方可参加工作。
6、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1、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A、道德谴责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2、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A、生产许可 B、食品流通许可 C、餐饮服务许可。
3、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A、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B、先承担刑事责任 C、先缴纳罚款、罚金
4、《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年。A、1年 B、2年 C、3年 D、5年
5、临时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个月。A、3 B、6 C、8 D、10
6、申请人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时所提供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A、3 B、5 C、7 D、10
7、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A、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B、营养师 C、烹饪师 D、选料师
8、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和()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
A、食品及食品原料 B、食品添加剂 C、食品相关产品 D、以上都是
9、下列哪些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A.新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及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B.体检满一年后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C.办好健康证后休假一月再上岗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D.以上都是
10、鲜黄花菜(也叫金针菜)含有(),当进食大量未经煮泡去水或急炒加热不彻底的鲜黄花菜后会出现急性胃肠炎。A、秋水仙碱 B、黄曲霉素 C、龙葵素 D、亚硝胺
11、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在某些洋快餐中有一种致癌物质存在于炸薯条、薄脆饼、烤猪肉、水果甜品上的棕色脆皮等煎炸食品中,它是()A、苏丹红 B、二氧化硫 C、苯并芘 D、丙烯酰胺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27分)
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3、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4、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5、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可以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6、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7、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8、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9、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一、填空 1、6 1 2、2 2 3、2000 20000 4、5
5、健康检查
健康证明
6、免检
二、选择
1—5:CCACB
6—11:BADDAC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知识培训制度】推荐阅读:
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卫生知识培训制度12-15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管理要求10-06
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培训制度10-20
4、食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卫生管理制度06-23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学习培训制度11-17
餐饮从业人员培训10-16
道路从业人员培训内容06-12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06-16
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