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7篇)
1.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2.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二
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模具工业的前进,同时,模具工业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汽车、电子、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业中,60%~80%的零部件都是依靠模具成形。国内模具工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模具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受模具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模具工业仍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机械制图作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重要基础。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生产工作的能力,作为为社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抓好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显得迫在眉睫。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同于本科和中职院校,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制图的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图及三维实体造型,机件的基本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8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照搬课本、一字不落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而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够用、管用、适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图和绘图技能的培训上,而不是原理的学习上。例如,在相贯线画法这种难度大、理解起来困难的章节学习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理解绘图的原理,势必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枯燥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同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受到了制约,在当前“减少教学课时,增加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下,课程后续与模具专业紧密相关的零件图、装配图的重点内容必将无法顾及。因此,对于相贯线这种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难于理解的图形元素,完全可以采用简化画法以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果。而对于三视图的画法,点、线、面的投影这种基础知识,则要加强理论教学,在反复的学与练中,确保学生完全掌握。
(二)密切联系实际,引进案例教学
在机械制图教材的选取方面,各高职院校通常是机械类各专业通用同一本教材,不设专业的区分。教材的内容也是较为传统的,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相差甚远。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殊的绘图和表达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学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后对模具零部件进行识读和绘图的能力严重不足,与生产实际脱轨。例如,在立体的投影与识读学习中,教材中的实例仅仅是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为出发点考虑,难度较大,且没有专业针对性。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以校企合作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为依托,广泛收集企业生产中的典型模具图样,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专门针对模具专业的工程图样案例,引入教学中。一方面,案例来源于实际生产中,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到专业,增加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种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与传统制图基础教学的有机结合,专业针对性强,对模具专业学生识读、绘图技能的培养,深刻入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板书为主,辅助一些静态挂图,将书本知识搬到黑板上,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性,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还受到授课教师徒手绘图能力的限制,特别是新教师,很难在黑板上准确绘制出几何体的形状和结构,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机械制图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基础,教授学生应用投影原理和投影规律来解决工程图样的识读和绘制。多媒体作为具有丰富图片和动画功能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将空间的三维形状和结构变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学生特别是初学时在理解和掌握识读和绘制时更加直观、透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剖视图的投影和绘图时,面对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学生很难掌握识读和绘制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学生全方位认识三维实体剖切的过程以及剖切后的形状和表达方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直观性,给学生掌握剖视图的识绘提供便利。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拓宽了教学空间,缓和了实体模型不足的情况。
(二)结合计算机绘图,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随着与机械制图相关行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绘图方法进行革新的呼声。现代加工业愈加重视设计效率和绘图效率,计算机绘图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将变成当下的现实和趋势。机械制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初学时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足,给学习带来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计算机软件绘图(如,Auto CAD、Pro/E、UG等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三维实体的软件构造,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实体及其动态过程,降低了课程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增加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为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图的技能。在学习理论课程后,应增加制图测绘实践教学环节。制图测绘作为对学生制图综合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尺寸公差的检验能力、徒手绘图能力的锻炼和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一个培养,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课程学习后,可以选择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模或塑料模作为测绘实例,进行为期一周的制图测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从测绘报告和所绘制的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中得到全面反映。经过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测绘作为对整门课程的教学补充,对促进学生识读和绘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来确定,占总成绩40%的比例。期末考试则由卷面成绩决定,占比60%。试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制图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受考核形式的限制,很难实现对制图技能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笔者提出对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探索更加符合时代和行业需求的考核方式。
结合机械制图课程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章节为单元分阶段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普遍掌握不透的知识点,在课程的后续教学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确保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各单元的考核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机件的基本表示法章节,可以采用绘制大作业的考核形式;对于绘图的基础知识可以采用面试的考核方式;对于零件图和装配图章节,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对于笔试的试卷,还应避免使用与其他机械类专业统一的试卷,应结合模具专业制定专门的试卷,试卷中的图样多采用模具生产中的零部件,以加深学生对模具零部件结构的认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对职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现代化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涉及众多因素,非朝夕能完成,机械制图作为模具专业传统的基础课程更是如此。但是教学改革目的明确,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革新,将传统机械制图的教学重点由“理”的学习转变到重视“技”的掌握,以培养符合时代和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对制图综合运用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摘要:机械制图是高职模具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的目标要求,对高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论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涂志标.机械专业实习方式新探索:走模具产业化道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55.
[2]刘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3]彭敏.谈谈《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48.
3.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机械类实训课程改革;实践操作能力;实训教学;课改新发展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中机械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工具钳工技能、数控技术、车工技术、液压技术等,这些实训课程是职业院校实习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实训教学成了各职业院校研究的新课题,在当前一体化课改的大形势下,机械类专业也紧随大方向,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技工院校的大背景,谈谈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新的发展。
1.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要实用
实训课程的开设要以我国当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为载体,理论上通过分析设备的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原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实践的操作训练,来达成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那么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不需要的不要开设。另外,应该理论联系实践,将生产中的实际工作引入实训课堂,既完成了生产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技能素养。
2.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新的发展方向
机械类一体化教学在我校已经试点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新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应适应新形式下的需要。
2.1实训教学要有完善的制度。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要以“就业为导向”。同专业的实训教师可以集体备课,这样可以分析讨论、切磋技艺、集思广益;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不断讨论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案例或者制作成果推广应用。
2.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实训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逐步告别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时代,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视频等,对于操作规范的可以录制成视频制成光盘。在一体化课改大潮中,机械专业也应跟改革步伐,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2.3教学内容要来源于实际工作。新的实训课要以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可以带学生参观实际生产现场,深入了解本专业需要做什么?教师可以在企业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做好任务描述,让学生按照任务来开展实践操作,了解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在学校学的技能到了工作岗位上直接能运用。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学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据是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则是学习内容就是典型工作任务,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和企业生产实际一致,要依据具体的实训项目,达到学习和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
3.1实训基地要实现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要既像工厂车间,可以工作和生产,又像教室可以教学和学习讨论。
3.2实训基地空间要大,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划分区域,如学习区、讨论区、操作区等。学校可以建立单独的一体化大楼,专供开展教学。
3.3实训基地可以校企合作式。实训基地可以在企业,以生产为主,实训为辅,这种适合校办工厂,这样在教学上更方便开展。
4.结语
职业院校的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发展,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规范管理,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紧随一体化课改的步伐,为培养新型的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要牢牢把握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住职教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推动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机电一体化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职业教育.2005
[3]黄复华.技工学校机械教学教法新探 中国校外教育.技校教育.2010
[4]王玉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曾健平,尹新,胡锦,晏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年01期
[6]王平祥,徐跃进,周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2期
4.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四
基本内容和要求
(2003年修订)
兰州大学德育教研部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法律基础”课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本门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教育。
本门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等理论;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
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学习本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理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本门课程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1. 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历史发展
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法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法经历了与道德、宗教、习俗、禁忌等社会规范的分离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法的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存在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2.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的强制力和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促进、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作用。
3.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法的创制的指导思想。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和借鉴外国法创制的经验。
法的形成包括法的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
4.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的概念。法的实施的方式: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
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我国法的遵守。违法的构成和分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概念和分类。
5.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普遍的法律感、法律知识、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我国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其主要途径。
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也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统一不可分的和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建设,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加强法制首先是全党必须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完善司法体制和诉讼程序。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尊重辩证法,避免形而上学,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制、法治和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德治和以德治国的涵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教育干部问题。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
三、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 宪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的基本特征是: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正程序的特殊和严格。
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 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我国宪法全面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科学规范国家权力,充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取得赔偿权、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以及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保障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我国国家机构在组织和活动中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责任制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职权。
宪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3. 宪法与民主政治建设
宪法与民主制度。我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最基本的形式。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宪法与权力制约和监督。宪法规定了我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它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权力机关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宪法与人权保障。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是人民权利享有和实现的最可靠的法律保障。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宪法与共产党的领导。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模范地遵守宪法,严格按照宪法办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根本保证。
4. 树立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要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健全宪法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四、行政法是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1. 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行政法是国家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2. 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属性、权利义务和结构。国家公务员的概念、义务和权利、录用和管理。3. 行政行为和行政法制监督
行政行为的概念、内容、属性和分类。
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4. 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
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行政责任的追究原则。
行政赔偿的概念和赔偿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及其赔偿程序。
5. 行政法律选介
国家安全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
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1.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民、法人的保法民事权益原则;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2. 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
公民(自然人)的概念,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概念、必备的条件和种类,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有效条件和形式。民事行为的无效及其法律后果。代理的概念、特点和种类。代理的法律后果。代理关系的终止。3. 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财产所有权(物权)的概念和种类。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财产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
人身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债的概念和债的发生根据。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合同的订立、形式和一般条款。合同的履行、转让和终止。
继承和继承法的概念。遗产及其范围。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继承权的丧失。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4. 婚姻法律制度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实行计划生育原则,以及禁止家庭暴力原则。
结婚的条件和程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离婚问题的原则。离婚登记和离婚诉讼。离婚的特殊规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处理。
救助措施及法律责任。
六、经济法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法律依据 1. 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保障和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国家调控原则;鼓励自由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原则;提高效率与维护公平相统一原则。
2. 企业法和公司法 企业法的概念和分类。
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3.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和争议解决途径的规定。4. 税法与税收征收管理
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法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5. 环境法
自然资源及其特性。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环境及其特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6.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处理。
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七、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1. 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刑法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刑法的任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 犯罪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紧急避险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单位犯罪及其特征和刑罚 3. 刑罚和刑罚的具体适用
刑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国刑罚的种类。
量刑、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及诉讼时效。4.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受贿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八、诉讼法是实现实体法的程序法律保障 1. 诉讼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诉讼法是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程序制度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的诉讼法包括: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共有的原则主要包括: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当事人诉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社会支持起诉原则;根据自愿和合法进行调解原则。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审理刑事案件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刑事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原则;刑事审判陪审制度。
2. 诉讼证据和举证责任
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
举证责任的概念。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3.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及其种类。民事诉讼参加人及其分类。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4. 行政诉讼法 受案范围和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
起诉和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5.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及其种类。
刑事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
6. 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九、国际法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1. 国际法
国际法是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为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它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国家的基本义务。
联合国及其常设机构。
国际人权法及国际人权保护。2. 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称。国际私法的特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概念。限制处国法适用的制度。
涉外婚姻中结婚和离婚的法律适用。涉外夫妻关系的法律适用。涉外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无人继承财产的处理。3.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其基本宗旨是规范和制约成员体的对外经济行为,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不能直接干预成员体内部的非经济事务。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主要有:马拉喀什协议;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诸边贸易协议。
5.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五
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确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既是我们强调的重中之重,又是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为此,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强化德育工作。
一是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切实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抓好德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倡导社会实践,增强德育实效。
二是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为重点,精心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评选、表彰一批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结合各地实际,制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构建小学、初中与高中有机衔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四是深化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意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和工作机制。
五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对各地活动场所使用、管理情况开展检查,确保充分发挥作用。
六是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总结推广几年来各地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切实深化课程改革。
一是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完善课程体系,确保技术、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进一步推动“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的开展。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力度,实行分类规划、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改的核心环节,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入探索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加强对中考改革的指导,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逐步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定校配额比例。完善普通高中学生模块修习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制度。
四是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各地要加大对农村课改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具有地方和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五是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积极研究制订深化课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课程改革的良好局面。各地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纳入行政部门和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建立专项督导制度和督查机制。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加强规范管理。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继续加大不规范办学行为整治力度,坚决遏制“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和教师予以严厉惩处。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得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与奖惩教师。建立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导制度,形成与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予以查处。
二、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事业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
当前要切实建立以县域教育资源科学配置为重点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具体要做好7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地方学校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征足、用好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落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措施,确保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落到实处,确保地方教育附加足额用于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校安工程、初中工程、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资金,依据“区域统筹、县域推进、改造薄弱、均衡发展“的原则,切实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我省拟在年底前出台《关于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来指导和规范县域内义教学校教师交流,各地在探索和推进此项工作时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着力构建由政府组织和主导、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通过政策杠杆实行县(区)域内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二要加强教师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破除教师合理流动的障碍。落实县域内统一管理教师的人事、工资和调配,打破学校间的用人界限,促进区域内共享教育资源。要以县(区)为单位,建立教师资源库,实行“无校籍管理”,淡化教师“单位人”的概念,强化教师“系统人”的观念,促进校际间均衡。三要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合理统筹,逐步实现同一县(区)域内义教学校教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要设立农村教师补贴,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薄弱学校教师待遇,增强吸引力。四要加大对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政策倾斜。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努力使农村县域内城镇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地区同类学校之间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保持相对均衡,确保农村地区学校不低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开展免费培训;完善职称评聘标准,落实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适当增加编制。
三是制订完善县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按照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的工作要求,各地要科学把握当地人口运行趋势、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状况,结合各项工程实施,制订以县域为单位实现初步或基本均衡发展的规划。市(地)要制订所本区域义务教育县域推进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与省教育厅签订备忘录;各县区也要制订县域整体推进规划,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力争以县、区为单位完成初步均衡发展任务取得新突破。
四是全面启动试点项目。“省内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启动会已经召开,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加强指导,分县区落实改革试点任务,确保2013年前底18个试点县(市、区、企)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
五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中考配额制实施。配额制度对于推动义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各地都要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优质高中招生配额比例到2012年达到50%、到2015年达到70%的目标要求,分步推进,确保达到规定的配额比例。按照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方向性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进行不搞中考的探索和尝试。
六是保障好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要强化责任意识,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结合目前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从政治的高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务必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流浪群体、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七是强化督导评估。省委已经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纳入了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作为考核地市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市级也要建立对县级的考核制度,切实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力度。2011年上半年省政府将制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6月份将召开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一是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政策制度体系。我们根据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提出的10项措施,结合我省学前教育实际,拟制定5大类,即事业规划发展保障类、改革试点类、规范管理类、队伍建设类、质量提高类,共30个文件,2011年全部完成,并付诸实施。
二是推进学前教育试点项目。按国家要求,我省正在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3月底前,编制完成并以省政府文件形式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这个行动计划,2011年要全面启动我省“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黑龙江省农村学前教育办园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落实国家“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黑龙江试点项目”。省政府已经召开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启动各建设项目进行动员部署,省定项目要签定责任状。各地要积极配合,力争尽快搞好对接,抓紧启动建设。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保教质量。一要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准入关,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逐步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公办园要切实解决好教师的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民办园重点要按照规定重点保证幼儿教师质量,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二要加强幼儿园基础条件建设,确保配备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数量充足的玩教具、儿童读物和室内外设备设施,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三要加强指导,研究探索不同年龄班活动区的设置与教育材料配备、一日生活和教育活动的规范等等,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四要探索建立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引导各类幼儿园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一是合理布局和定位。要根据本地人口运行状况实际,对普通高中布局进行科学规划,确保普通高中的有效覆盖,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基。具体规划时,不能简单的撤并学校,要按照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最大化地保留现有资源并加以优化。同时要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内涵发展方向定位,注重凝练学校文化,形成一批各具鲜明办学特色的普通高中,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二是加快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重大发展项目”,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直属学校的达标建设,同时要对所属县(市、区、管局)达标学校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三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我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现已制订完成试点工作方案,工作很快就要启动。要以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深入探索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规律,发挥试点单位的引导、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普通高中学校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学校发展与人才成长的立体化、多样化、特色化格局。
——推进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一要修订《民族教育条例》,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二要争取教育部项目,结合省定项目,推进民族学校特别是边境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示范性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启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三要推进双语教育,开展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四要抓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落实新疆班扩招任务,做好民族团结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五要做好“双语”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做好跨省区协作培养少数民族学校所需师资工作。
6.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六
一、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要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提高专业素质与水平
(一) 外部环境迫切需求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知识老化, 青年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 未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课程学习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 仅仅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直接充任一线专业基础课教师, 因此,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基础课具有相当专业的深度, 不仅包括完善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也包括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各个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 还包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方面面。它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涉及了人类对高深的专门化知识内容的不断探索, 具有专门性、高深性和动态性特征。
作为高校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师, 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树立超前意识和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现代的教育理念, 牢固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 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等活动,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并将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完善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 内部自身需要
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科技创新大赛、实习、实践等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使得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持续和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 包括学术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的自身需求。
(三) 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部分先进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机构掌握的先进技术已经走在一些高校的前列, 不妨将有事业心、有潜力、有发展的专业基础课教师送到大型的先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培训机构进修提高, 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技能方法, 提高专业水平, 充实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开设新专业的选修课、培训课和实践课,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质量, 使之更接近社会需求, 同时利于就业。
二、工科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方法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教师本身, 通过不断完善和探索提高,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授课, 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尽善尽美的发挥出来,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让学生感知、理解、提升、运用, 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生,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应该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创造欲望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的听课到主动思考、参与, 这就要求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发展有足够的了解,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 讲清重点、难点, 不断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对许多尚无定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提出新解, 创造新方法,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目前在工科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 大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课件, 应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许多优点, 它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 可以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较为轻松、生动、活泼;以动静结合的方式, 色彩鲜艳地表现出内容和过程的先后顺序, 立体地展现彼此之间的关系, 可以大面积、连贯地展示出一个复杂的过程, 将一个完整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内容通过多层面的展现而表达得更清楚明白, 节省了许多绘制复杂零件结构图的时间。但是, 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 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把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压缩在课件中, 一览无余, 毫无悬念,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以作报告的方式授课,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学习不得要领。
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把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课堂板书讲授的内容科学地结合起来, 不可忽视教师板书讲解的作用, 有时教师熟练的板书运用、优美的字体、良好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来说均是一种享受, 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适度地把握好多媒体运用量和课堂讲课节奏, 利于学生思考、利于学生理解、利于指导课后复习。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三、加强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
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具有特殊作用。
在工科高校, 相当一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师仍然在观念上存在着轻视实践教学, 不愿意做实验教师,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 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 创新素质不高, 动手能力不强, 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削弱。
在加强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方面, 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1.提高教师实验技术水平。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利用本科生毕业设计, 自制专业基础课实验仪器设备, 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机床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实验装置”、“机床静刚度测试实验装置”来提高专业基础课年轻教师实验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既锻炼了师生又填补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的空白。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向学生讲授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法, 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 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某些科研成果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参考书等, 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和步骤, 经指导教师审查后进行实验。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 而且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开拓思路, 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 形成科学的思维, 拥有科学的精神, 提高其综合素质。3.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在科研工作中, 尽量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作, 使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得到锻炼。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例如, 与吉林省长春市大、中型企业单位进行合作, 组织学生到这些企业去参观、实习, 了解企业中的真实生产状况, 掌握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聘请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横向科学研究项目, 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学习中的有的放矢, 做到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4.实验教学与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根据企业目前机械现代加工中数字化制造的实际需求, 利用课后培训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数字化制造技术培训讲座;建立培训基地, 为学生进行有国家授权资格证的数字化培训, 使600多名学生获得培训合格证。
四、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形势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 直接影响到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是关系到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为此,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科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 必须在树立无私奉献的师德的同时, 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更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教师要投身教学改革, 为国家建设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 提出了工科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别从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师素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中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以及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还介绍了加强教师实验技术,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自我训练为主,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罗胜, 炳玮.教学反思与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J].高教论坛, 2005, (6) .
[2]刘青.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6) .
7.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七
大胆整合教材内容
《基础会计》这门课是从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开始的。如果按部就班进行教学, 教师教得费力, 学生学得吃力, 事倍功半。为了引导学生轻松入门, 树立学习信心, 确保教学质量,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会计》知识体系, 要求教师在遵守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遵循认知规律, 笔者对高教版《基础会计》教材的顺序做了部分改动: (1) 将第一章中的第四节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与第五节 (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调整为第一节, 首先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然后再讲授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 (2) 第二章中的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 合并到第八章中的“会计核算程序”一节, 学生在学完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后, 自然就明白了七种会计核算方法。 (3) 第三章中的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推迟到第五章中的“会计账簿登记”一节时再讲授。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去阐述新的知识, 避免用后续理论说明先行内容的情况, 使初学者容易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易于理解和学习。
尝试“先实训, 后理论”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基础会计》教学, 重点往往放在理论方面, 实践较少, 而在实践教学中又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 笔者尝试了先实训、后理论的新的教学模式。
上好第一课, 激发求知欲刚入学的新生对专业课有一定的好奇心, 将这份好奇心转化成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 它能引导学生跨上专业学习的第一个台阶。在实际教学的第一节课上, 我们就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本现金日记账, 要求他们记下每天每笔的收支情况。一开始, 学生并不太懂得这种记账的原理, 但通过接下来练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会计的生活化和生活的会计化, 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运用实训, 先做后讲教材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介绍主要是知识性的阐述, 较少涉及具体实务的操作, 即使有也是概括性的文字表述, 较为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况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书本的纯理论知识有抵触情绪。如果教师用专业描述去解释相关知识, 不仅枯燥, 而且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点, 我的做法是:先给出各种真实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 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知, 然后带领学生根据具体的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再针对操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学习理论知识。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会计》中的原理知识, 而且熟悉了其实际应用, 事半功倍。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从教学方法来看,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讨论探究。在教学中, 应根据知识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 突破难点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会计理论知识, 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 便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 “会计等式”中“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这样设计: (1) 给出案例:李先生想开一间饼干厂, 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首先要有资金。假设经过预算建厂需要100万元资金, 怎样才能得到这100万元资金呢?李先生决定自己投入80万元, 剩下的20万元向银行借贷。通过学生分析, 讨论, 总结可知资金来源的两条途径:一是投资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权益;二是向债权人借贷形成债权人权益 (即负债) 。 (3) 启发思考:饼干厂筹足资金后如何运用? (4) 学生讨论:饼干厂要用筹集的资金建造厂房, 购买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原材料等。 (5) 教师概括与总结:饼干厂用这些资金建造厂房, 购买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原材料等是一个资金运用的过程, 最终形成企业的资产。从而得出结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以上讨论, “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这一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 同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巧用生活实例, 具体通俗课堂上除了讲授理论知识, 还应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做出会计分录。譬如, 在讲职工预借差旅费, 报销差旅费时, 就可以拿学生身边的实例来讲解。班级要用班费购买劳动工具, 班主任交给卫生委员100元班费外出购买。你作为班级的班费管理员该如何做记录呢?首先, 存放在班主任手里的班费减少了, 应该贷记“库存现金”, 而卫生委员此时并没有买回劳动工具, 所以形成班级要向卫生委员收回款项的权利, 需借记“其他应收款”。这就相当于职工出差前向单位预借差旅费的业务。当卫生委员买回劳动工具, 向班主任报账时, 就有两种情况需要特别分析:一是有余额, 假设买回劳动工具花了90元, 应该将剩余的10元钱归还班主任, 这样班主任手中的班费又增加了10元, 同时管理班级费用发生了90元, 所以应同时借记“管理费用”90元, “库存现金”10元。贷记“其他应收款”100元;二是超预算, 假设买回劳动工具花了110元, 管理班级的费用发生了110元, 班主任当然会还给卫生委员多花掉的10元, 即班费减少了10元, 所以应借记“管理费用”110元, 同时贷记“库存现金”10元, “其他应收款”100元。这就相当于是职工出差回来后向单位报销差旅费的业务。这样,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例子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会计的专业账务处理, 使学生感到它不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是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接受知识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善用讲授技巧, 化难为易在讲授理论知识时, 可以运用一定的技巧, 帮助学生理解, 轻松记忆知识要点。比如在讲授账户结构时, 把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账户的借贷方结合起来进行巧妙记忆对初学者非常适用, 即等式左边的账户余额和增加额在账户左边 (借方) , 等式右边的账户余额和增加额在账户的右边 (贷方) , 账户减少额在相反方向;成本类账户可以归入资产类, 利润类账户可以归入所有者权益类。在这里应特别注意强调费用类和收入类账户没有余额。这是学会记账的最简便方法, 掌握这种技巧后, 需要通过大量练习进行强化。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如图1所示。
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利用多媒体, 优化效果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 易被感知, 吸引学生,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教材中难以用语言表达或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知识点, 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画龙点睛。例如, 会计工作中应用的多种凭证账表, 几乎是学生从未见过的, 而在教学中要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套齐全的上述凭证, 一般难以做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粉笔、黑板, 按书本来讲解, 学生根本不了解凭证账表到底是什么。而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创设与企业相似的学习情境, 就可以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基础资料及各种会计核算程序进行演示, 以实际业务模拟整个过程,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孙玉甫, 李伟.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经济师, 2008, (2) .
[2]曹爱琴.创新中专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模式的路径[J].时代经贸, 2008, (7) .
[3]陈伟梅.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
[4]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4) .
【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如何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要求12-11
新形势下的教学教研12-07
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论文07-11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07-31
新形势下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的探讨论文11-09
新形势下中国军队改革01-11
新形势下技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10-28
新形势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12-24
论文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工会工作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