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指引(共8篇)(共8篇)
1.教育部指引 篇一
主题宣传教育重点内容指引
1.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作为加强制度自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和鲜活素材,引导全院干部师生充分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真诚抒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2.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挖掘梳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认真讲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壮举,全面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强大正能量。
3.充分体现全院上下抗击疫情的担当作为。把学院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大力选树宣传在疫情防控一线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生动讲述医务人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发扬“逆行者”精神,坚守一线、爱岗敬业、不怕辛苦、无私奉献的英雄故事;专家教授勇挑重担、聚焦科技攻关、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的励志故事;
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全力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的担当故事;心理咨询教师加强心理援助,及时守护师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困惑的暖心故事;专业教师、一线辅导员不忘师者初心、守土有责,停课不停教、同心聚力前行的育人故事;莘莘学子从我做起、加强自律、为社区服务、为群众分忧的青春故事。
4.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着力提升科学素养,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全院干部师生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厚植人文情怀,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协作互助的优良传统,培育文明有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强化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倡导守望相助、分甘共苦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
5.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结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件、重大战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全院干部师生科学把握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投身党的伟大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引导干部师生深刻认识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创业,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2.教育部指引 篇二
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得以实践, 呈现出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笔者从实践角度出发, 从赣南苏区精神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入手, 探讨其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苏区精神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对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医学院学生和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懂得生物医学知识, 不可能真正掌握现代医学科学, 也不可能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苏区精神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
1. 苏区精神是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苏区精神从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是一种在极端困难的境地中处变不惊、不断超越向上的精神。当代医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 除了接受本科教育, 绝大多数还要继续研究生教育, 除了理论学习, 还要进行诸多的实习和临床教学活动, 有的学生的学习生涯长达十年甚至十数年。对于医学生来说, 他们接受医学教育就是一种长期的磨炼, 其中充满了困难与挫折, 是其他专业学生无法理解和感受的。学习苏区精神, 使他们感同身受, 理解如何在逆境中求转折, 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 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 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憧憬美好的未来。学习苏区精神, 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抗挫折教育, 这正是我们目前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要补的一课。
2. 苏区精神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衡量准则。
苏区精神蕴含着对于医学职业道德的衡量标准, 这对于医学生来说, 有着重要的价值。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医学界个别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 正是他们导致医患矛盾凸显, 最终爆发恶性事件。苏区精神要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 以身作则, 这对于医学生来说, 既指明了其自身在医务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又指明了职业道德发展方向, 指向性清晰明了。在学习了苏区精神学习之后, 很多学生能够主动将苏区精神与医者的职业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 用苏区精神比对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 从中获取了新的动力, 坚定了遵守职业道德的信心, 还使得其决心在医学道路上矢志不渝, 这是苏区精神对于医学生的特殊作用。
3. 苏区精神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牢固标杆。
职业道德是职业工作者恪守的道德标准, 而职业精神则更为崇高, 是一种能够为职业献身的精神。苏区精神提倡的是一种牺牲精神, 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 正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作为医务工作者, 很多人在结束生命之前都愿意将自己的遗体贡献给医院进行研究, 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 也有很多医务工作者选择冲在疫情的一线、冲在灾区的一线, 这也是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在苏区精神“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感召下, 很多医学生也受到了召唤, 产生了崇高的职业精神, 坚定了为医学奉献青春与力量的信念。这种职业精神在医学生学习阶段, 表现为对医学学习更加投入, 希望用更高的职业水平回报社会的坚定信念, 这对于医学生自身的成长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苏区精神指引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光荣传统,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以身作则, 模范带头的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巨大牺牲精神。在苏区精神的指引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挖掘红色资源,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讲授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史, 将苏区精神教育有机穿插其中, 推进苏区精神进课堂。还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 在革命古迹等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 通过组织教师到基地开展科研考察, 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大丰富教学内容, 使苏区精神和革命传统形象化、生动化, 使苏区精神入脑入心, 对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引领学生健康成才。为了厘清苏区精神对于当代医学生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 课题组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 组织学生学习苏区精神, 通过对革命故事的重温, 领会苏区精神的实质内容。另一方面, 将苏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活动中, 组织在校学生与临床实习学生及临床医生共同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走访红色景点等, 用时空交错唤起学生对苏区精神在当代投射的感知。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 学生对于苏区精神认识得更加深刻, 同时对自身的处世原则、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是完善人文教育体系, 为学生道德成长奠基。医学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患者至上, 崇医尚德”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应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 将“三观”、“三德”教育进课堂, 入脑入耳。使广大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党的方针政策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造就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心、进取心, 完善道德修养。高校要精心设计载体, 开展以苏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 以“争做文明医学生”、“美化校园”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教育, 形声结合, 耳濡目染, 让莘莘学子亲身体验医技能力与高尚做人的统一。
四是医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医生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充满思维和情感的、完整的、系统的人, 医生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促进健康为天职。因此, 医学科学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以科学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虽然苏区精神形成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而苏区精神呈现出来的效用在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苏区精神用当下的词汇来说, 就是“充满了正能量”, 同时能够解决当下医学生脑海中的一定的困惑,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五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育人渠道。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牢固职业理想, 增强责任意识, 激发其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人文知识, 还要到实践中体验, 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根据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年级特点, 不同年级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 参观一些革命旧址, 开展走访慰问、社会调查、健康咨询、义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同时要积极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教育效果, 通过社会实践, 医学生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黄保华, 赖昌明著.赣南客家与苏维埃革命[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廖信伟, 何少华.苏区精神对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 2010, 07:174-175.
[3]鲍中义, 田宗远, 黎飞, 阳江鸿.长征精神对革命老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0, 05:520-522.
3.用生活教育的理论指引语文教学 篇三
一、身临其境,在生活中观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但由于课文中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差距,所以学生会对课文描述的情景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
例如,在教学《看菊花》一文时,为了让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对缺乏的一年级学生走进课文,我为教学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周末去公园里逛一逛,并仔细观察,而后再上这一课。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深秋时节,你们通过周末在公园的观察,有没有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生1:老师,我发现小草都枯萎了,树上的叶子也快落光了。
生2:老师,我发现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怪不得妈妈一定要让我穿上毛衣和外套。
生3:我发现那边的小树都裹上了“棉衣”,因为天冷了,小树也要保暖。
师:小朋友,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种植物,它在深秋的寒风中一点儿也不怕冷,它是谁呢?
生( 思考片刻,异口同声地):菊花!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想想你们看到的菊花,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4:我很佩服菊花,它不怕冷,在秋风中还开得那么漂亮。
生5:菊花很勇敢,不怕冷,我要向它学习。
生6:是呀,菊花不像有的花,天一冷就枯萎了。我喜欢菊花!
(其余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通过让学生观察,学生能很快领悟到菊花的“坚强品格”。
二、实践感知,在生活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例如,我在教一年级小朋友练习用“春天来了……”说话时,课前,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态园,去寻找、发现、感受、体验春天。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春天的一草一木,制作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再进行想象说话等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放飞心灵,充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找到的春天、把自己制作的春景图清楚地描绘出来。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都得到了提高。
三、入情入境,在生活中感悟
学生有着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初步感知,他们凭借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才易于接收新的知识。有的课文内容距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走入文中,体会其境,感受其情,进而深入地感悟课文主题。
例如,王崧舟老师上《孔子游春》一课。王老师以“孔子的课堂在哪里”为问题,拿当下我们的课堂与孔子的课堂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从“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没有教室”走向“有阳光,有桃花,有柳树,有绿草,有春风,有大地,有森林……”然后词语不断丰厚至短语至句子,最后将整个段落以诗行呈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化体会,朗读,背诵,并运用优美的音乐渲染,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强烈感受到这样的课堂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总之,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连,它源于生活,也应走向生活。“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4.教育部指引 篇四
转出盐田区学校
接收手续按拟申请接收学校要求办理。
转入盐田区外学校
一、办理流程
(一)家长备齐转学资料。
(二)家长到现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若学校同意转出,则开具《转学联系函》(仅供联系用,不表示已转学)。
(三)家长联系拟申请学校,若拟申请学校有学位,在盐田教育科网站
(http://ytjjk.sz.edu.cn/)上点击“家长服务通道”,填写《转学插班申请》。(若拟申请学校学位已满,家长可联系片区其它学校,或联系盐田区教育局教育科25228527,协调到其它学校。)
(四)家长在拟申请学校规定时间内向学校递交转学资料及《转学插班申请》。学校审核网上《转学插班申请》及纸质转学资料。如资料学校初审合格,学校同意受理转入申请,网上校审《转学插班申请》,相关信息网分送相关部门审核。
(五)若网上送审,全部资料合格,学校开具《转学联系函回执》。
(六)家长凭接收《转学联系函回执》到现就读学校领取学生学籍档案,然后将学籍档案交给接收学校存。
二、插班时间
每学期的放假前一个月办理。毕业年级第二学期原则上不允许转学。
三、插班资料
(一)深圳户籍儿童
1.《转学插班申请》(网上填写后打印);
2.全家人户口本,儿童出生证;
3.住房证明材料。即儿童父母在学校招生地段内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书》(含首期房款收据),或《房屋租赁合同》(在盐田区所辖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办理。)
4.原就读学校出具的《转学联系函》、《学生手册》(或《成绩单》)。
以上资料除学校出具的《转学联系函》、《学生手册》(或《成绩单》)外,均需验原件,收复印件。
(二)非深户儿童
1.《转学插班申请》(网上填写后打印);
2.《儿童出生证》,儿童及其父母的原籍《户口本》;
3,儿童及其父母三人在深《居住证》或《暂住证》;
4.住房证明材料。即儿童父母在学校招生地段内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书》(含首期房款收据),或《房屋租赁合同》(在盐田区所辖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办理。)
5.儿童父母一方在深参保的社保卡及社保清单(社保清单打印点: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盐田管理处,地址:沙头角建工大厦13楼);或提交儿童父母在深经营的《营业执照副本》;(办理社保,打印清单约需1到1个半月时间,请家长务必提前办理。)
6.儿童父母《计划生育证明》(在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计生科办理);
7.原就读学校出具的《转学联系函》、《学生手册》(或《成绩单》)。
以上资料除社保清单、《计划生育证明》、《转学联系函》和《学生手册》(或《成绩单》)收原件外,其它验原件收复印件。
温馨提醒:关于资料准备的详细要求请查阅《关于户籍、住
房、社保、计生证、就学联系函等资料提供方法的具体说明》(注意:请加上这份资料的链接)。
四、网上申请入口
http://121.34.248.208:8008/JZ/jsp/login/LoginZX.jsp
五、联系电话
田心小学25358706;田东小学25214014;
外语小学25369258;林园小学25369098;
海涛小学25264177;东和小学25550273;
盐港小学25202872;乐群小学25203884;
中山纪念学校25288838;梅沙小学25060430;
田东中学25558646;盐港中学25207672;
盐田外语中学25259766;
盐田教育局教育科25228527。
5.教育部指引 篇五
2018课题指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适应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引领自治区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促进自治区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课题指南。本规划课题,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含职业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美育、艺术、国防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七个领域设置,申请者可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兴趣和特长,自主确定研究题目,鼓励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一、学前教育研究
1.人口政策调整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2.幼教集团化办园模式研究 3.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4.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机制建设的研究 5.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政策、基本标准和维持体系的研究 6.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学前教育需求的研究 7.示范性幼儿园帮扶弱园行动研究 8.家园共育助教活动的研究 9.家庭教育需求的差异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10.《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成效研究 11.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12.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13.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14.0-3岁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 15.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
16.城乡一体化促进乡镇园保教质量提升的研究 17.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研究 18.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19.幼儿园男教师发展现状研究
20.不同学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状况研究 21.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研究 22.幼儿园名师工作室的特点、功能及活动形式研究 23.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 2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25.规范与引领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财政扶持模式研究 26.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状况研究 27.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研究 28.民办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29.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 30.幼儿园办园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
二、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研究
(一)综合研究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路径研究 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研究 3.中小学学龄人口变化与教师需求趋势预测研究 4.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机制研究
6.校本教研机制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7.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8.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自律机制研究 9.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研究 10.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11.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导向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研究 12.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14.农牧区学校寄宿生管理研究
15.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研究 16.地方课程(含学科乡土教材)的使用和实验研究 17.对课程标准及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研究 18.高中选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19.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 20.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21.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2.学校班级文化与班集体建设研究
23.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4.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5.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及其推广研究
26.教研共同体(或名师工作室、优秀教研组)建设研究
(二)学科教学研究
1.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4.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5.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6.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法研究 7.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8.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9.英语教师教育和培训方式、内容及其效果研究 10.物理低成本实验的开发研究 11.实验创新研究
12.科学探究的资源开发研究 13.绿色化实验的研究
14.实验新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关于“化学、技术、社会”教学内容的研究 16.生物学实验中开展探究性活动策略研究 17.生物学教学效益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 18.生物学校本教研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9.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20.生活德育实践研究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策略研究
22.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23.家长学校教学内容及方法途径研究 24.思品课教师基本功及能力培养的研究 25.历史教学与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
26.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探究活动有效整合的研究 27.基于学校地域文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28.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 29.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30.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研究 31.体育教学资源的改革实验研究
32.中小学足球教育与足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33.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研究 34.开展综合性音乐活动方法的研究
35.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 3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37.中小学美育教育研究
3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方法研究 39.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0.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建设研究 41.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42.通用技术教室装备研究
43.通用技术课程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 44.基于“创客”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研究 45.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46.信息技术课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47.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48.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49.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50.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51.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2.多媒体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民族教育研究
1.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2.民族教育特殊性、优惠性政策的发展与效力研究 3.推进民族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实证研究 4.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普及政策与现状研究 5.民族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6.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调查研究 7.区域推进民族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研究 8.民族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 9.民族中小学章程建设研究
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 11.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式创新研究 12.区域民族团结教育典型案例研究
13.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 14.民族中小学理科课程现状与教学改革研究 15.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与监测体系研究 16.蒙古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17.整体提升民族学校课程实施水平实践研究 18.“民族汉考”与汉语教学问题研究
19.民族学生理科学习特点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1.蒙古语授课学生分学段课业负担调查研究 22.双语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 23.推进区域蒙汉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24.学前、小学、初中学段双语教育教学衔接研究 25.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 26.新时代背景下蒙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7.地方性民族文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研究 28.民族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途径研究
29.民族中小学校本教研开展现状及改革创新研究 30.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
31.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32.民族学校教师工作负担现状调查与解决途径研究 33.少数民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34.民族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5.我区蒙汉双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
36.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双语教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7.我区民族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对接研究 38.民族职业教育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9.民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研究 40.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41.民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42.民族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43.民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指导研究 44.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研究
45.“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教育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形式创新研究 46.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调查研究
47.“少数民族预科生”“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生”返乡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1.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2.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3.依法治教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4.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及转型发展研究 5.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6.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的调查研究
7.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8.高校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9.面向2030年我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结构调整前瞻性研究 10.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1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研究 12.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3.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综合改革实践研究 14.高校跨学科跨专业通识课程(群)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 15.“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1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17.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 18.地校、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探索研究 19.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研究
20.高职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双证书、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质量等)研究
21.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与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研究
22.职业院校开设面向新农村建设相关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3.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多种学制并重的办学模式研究 24.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分段培养与衔接机制研究 25.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26.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研究 27.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8.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创新发展研究 29.职业院校推进“普职融通”的作用发挥研究 30.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训基地建设研究
31.高职院校专业(类)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研究 32.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33.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及其生涯规划发展研究 34.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35.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机制研究
五、体育、卫生健康、美育、艺术、国防类研究 1.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第三方评价的办法研究 2.中考体育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研究
3.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研究
4.校园足球俱乐部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5.提升校园足球文化研究 6.乡村学校体育教师走教机制研究
7.社会专业力量助教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8.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整体设计与实施研究 9.学校卫生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研究 10.“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11.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实证研究 12.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13.推动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方法与手段研究 14.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研究 15.课外艺术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1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特长教育的策略研究 17.学校艺术活动体系创新研究 18.学生艺术团资源开发研究 19.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学校艺术场地、器乐配置标准研究 21.学校艺术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22.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坊活动模式研究 23.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研究 24.学生军事训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5.军事课教师培训研究
26.教育领域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研究 27.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工作机制研究
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研究
2.中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模式的操作与实践研究 3.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实践研究
4.心理辅导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5.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 6.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行动研究 7.“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研究 8.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
七、特殊教育研究
1.特殊儿童权益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 3.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4.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保育研究 5.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策略 6.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与就业研究 7.特殊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8.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模式改革与研究 9.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创建与实践研究
6.教育部指引 篇六
许永杰
(黑龙江
齐齐哈尔
梅里斯实验小学
161021)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是教育的开端,搞好中、小学全民国防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树立国防观念,促进全民国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及特点
(一)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
《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现状及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基本的国防理论和军事知识,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这一目标表明,中、小学国防教育并不以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和较深层次的国防知识与技能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思想上,侧重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就使中、小学国防教育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特点
1.中、小学国防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基础性 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使其与其他阶段国防教育目标不同,它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地位决定的。中、小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较低。所以中、小学国防教育并不是在培养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认识国防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国家、卫国防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和对国家的感情。只有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勇于献身国防、乐于献身国防。
2.中、小学国防教育在效果上具有辐射性 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公民只有从小接受国防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实施形式多样、创意有趣的国防教育,将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国防观念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影响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
此外,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国防教育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自身成长外,还辐射周围,影响其身边人的国防观念。
3.中、小学国防教育在实施原则上具有渗透性 《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中、小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在课堂中和课本中进行渗透国防教育。
二、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
自党的十三大和全国七届人大会议提出“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以来,全国各小学都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并已经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进行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国防教育正在不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小国国防教育的发展中仍有很不不足的地方。
当前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其一,当前中、小学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往往象开设一门课程一样,进行单一的教育,而没有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各各科目教育中进行综合教育少;
其二,大部分中、小学采用利用一段时间时集中教育的等式进行国防教育,在长期教育的方面做得还不够;
其三,大部分中、小学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知识性,从而忽略了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其四,有些中、小学国防教育的主题不够鲜明,趣味性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上述这些问题不但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小学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时代的需求。所以,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必须要大胆进行创新,形成新思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新措施,努力增强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增强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举措
为了增强中、小学国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首先要在设计与组织活动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工作的原则
1.方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防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国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的放矢地设计与组织国防教育活动。每次活动的目的要明确,不能空而大。组织活动前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去选择内容,考虑形式,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和准备。在些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国防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开放性,以便实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效果和目的。
2.自主性与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可以给他们快乐、知识、经验、智能和健康,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自主、竞争意识,使他们在交往、实践中培养丰富的情感,掌握各种技能,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国防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注意把国防教育寓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增强能力。同时,要在国防教育活动中,要给孩子一个自主的天空,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和开展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应人人有岗位,有职责,人人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特长。3.教育性与.兴趣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国防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遵循少年儿童身心特征和规律以及国防教育的特点,寓教于乐,力求使国防教育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新颖有趣,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防止国防教育工作中的一般化、形式化和成人化倾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参与中、在玩中自己获得感悟。
(二)提升中、小学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特点及发展现状,在当前形势下要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增强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
中、小学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比如,利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本中本来就体现了国防教育的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与此同时,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学生对国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结合课外活动,进行国防主题教育。
各中、小学把国防教育寓于课外活动之中,既是课堂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堂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渠道。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拓展和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利用少年军校,让学生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军事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制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
对于一般的学校,可以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国防技能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学生对国防的兴趣。开展国防科技活动,正是消化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技能培养、提升国防兴趣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物理、化学、生物、气象、航模等科技小组,可根据实际结合兴趣小组的活动,进行“三防”模拟实验,制作航模、军舰等军械模型等等,让学生手脑并用、演练结合,始终保持对国防科技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组织军事游戏活动,如开展红蓝军对抗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占领高地、穿越封锁线、追击敌军”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军事技能。
此外,各中、小学还可以通过组织国防教育主题队会、开展国防科普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展览或是通过举办国防教育板报和小广播等活动使小学和初中的国防教育走出课堂,在空间上拓展国防教育活动,切实提升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3.结合日常管理,强化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效果。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国防教育常规》中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要求。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礼参加重要的国防教育活动应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等等内容。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将国防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中去,又要把日常管理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国防教育高效性、长效性。
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国防教育常规》中的管理规定,或者在一程度上模仿军事管理条例,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条令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或是在一重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如“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在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自主性与活动性、教育性与兴趣性相结合的原则下,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渗透性教育,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切实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不断强化和提升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促进全民国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
7.教育部指引 篇七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下将对《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应用指引》进行详细地解读。
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一、内部环境类指引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指引。
1.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企业要实施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如果企业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就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此外,如果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为防范和化解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组织架构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1)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同时强调,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即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2)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3)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4)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重要事项。
2. 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结果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也有些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还有一些企业发展战略频繁变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发展战略应用指引,就上述重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1)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素质、工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2)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发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3)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4)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5)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6)设立了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发现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要求及时报告;对确需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情形,明确要求企业要遵循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
3.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果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企业发展战略可能难以实现;如果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则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而如果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又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为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人力资源应用指引强调:(1)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要符合发展战略需要,符合生产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尽可能做到“不缺人手,也不养闲人”。(2)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这项要求实际上意在强调,企业要选合适的人,要按公开、严格的程序去选人,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3)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已选聘人员要进行试用和岗前培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4)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如何留住引进来的优秀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这项要求就是对此提出的指引,企业应当予以足够关注。(5)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只有退出机制健全,退出条件和程序清楚,才能够防范和化解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为促进和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制定了社会责任应用指引,针对当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梳理出四个方面的重要风险,即: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些重要风险,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提出了积极应对措施:(1)要求企业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2)要求企业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3)要求企业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4)要求企业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5)针对目前少数企业对公益事业(比如接纳大学生实习等)、慈善事业等漠不关心的情况,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积极创建实习基地,大力支持社会有关方面培养、锻炼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应积极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
5.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渗透于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实中,有些企业之所以经营不成功,往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比如,企业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企业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等等。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企业文化应用指引明确提出以下管控措施:(1)要求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以此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这项应对措施同时也表明,打造企业主业品牌应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2)要求企业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这是基于当前企业并购实务中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特别提供的指引,应引起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3)要求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这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注重“上下结合”,更应注重企业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4)要求企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同时,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控制活动类指引
企业在改进和完善内部环境控制的同时,还应对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相应的控制。为此,我们制定了控制活动类应用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9个指引。
1. 资金活动
资金活动是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的总称。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循环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资金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无一不是重要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危害重大。概括讲,企业资金活动面临的重要风险包括: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企业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针对上述风险,资金活动应用指引分别对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提出下列管控措施:(1)要求企业根据筹资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全面预算,拟订筹资方案,并对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重大筹资方案还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反映风险评估情况。(2)要求企业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后,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筹集资金。同时,严格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防止资金挪用;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3)要求企业加强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管理,对偿还本息和支付股利等作出适当安排,防止发生违约风险,导致诉讼损失。(4)要求企业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订投资方案,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选择投资项目应当突出主业,谨慎从事衍生金融产品等高风险投资。(5)对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要求其严格控制并购风险,重点关注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承诺事项、可持续发展能力、员工状况及其与本企业治理层及管理层的关联关系,合理确定支付对价,确保实现并购目标。这项要求对于后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境外并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6)要求企业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审批后,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7)要求企业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8)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实现资金营运的良性循环,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2. 采购业务
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在办理采购业务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致使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造成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为此,我们制定了采购业务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加强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1)要求企业的采购业务尽量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堵塞管理漏洞。(2)要求企业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3)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建立科学的采购物资定价机制,并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4)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确定检验方式,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进行验收;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5)要求企业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利,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6)要求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退货事宜,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3. 资产管理
加强各项资产管理,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有利于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在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存货积压或短缺,造成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致使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导致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资产管理应用指引针对性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加:(1)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要求企业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3)要求企业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维护、清查、处置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4)要求企业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转。(5)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及时办理投保手续。(6)要求企业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7)要求企业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 销售业务
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收取款项等相关活动。企业应当加强销售、发货、收款等环节的管理,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规范销售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确保实现销售目标。企业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市场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管理不当等,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经营难以为继;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账款回收不力等,造成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销售业务应用指引就此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1)要求企业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2)要求企业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销售定价、结算方式等相关内容,并签署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3)要求企业销售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相关销售通知,发货和仓储部门严格按照销售通知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4)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加强客户服务和跟踪,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5)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明确销售、财会等部门的职责,并严格考核,实行奖惩。(6)要求企业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
5. 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创造新工艺,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战略实现。但是,研究与开发活动通常隐含着重大风险。比如,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就此,研究与开发应用指引提出了如下管控措施:(1)企业应当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3)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4)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5)企业应当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保密协议,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研发骨干人员的管理,应当引起研发型企业的高度重视。(6)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与保护,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6.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是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工程项目通常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周期较长,并涉及大额资金及物资的流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很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如果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则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如果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又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倘若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最后,如果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还会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为此,工程项目应用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1)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内部相关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批准;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2)企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规范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工作,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3)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4)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和工程监理制度,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达到设计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项目变更的,应当严格审批;重大项目变更还应当按照项目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5)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企业还应当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7. 担保业务
担保是企业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向被担保人提供一定方式的担保并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对外担保涉及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企业)。如果企业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如果对被担保人在担保期内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又可能会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在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则会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为此,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担保业务活动,如确需对外提供担保的,应当在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中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确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担保业务应用指引就此提出具体要求:(1)企业应当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出具书面报告。企业自身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调查和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担保申请人,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2)企业应当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予以回避。(3)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定担保合同有效履行。(4)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建立担保事项台账,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规范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理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8. 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目前,业务外包活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手机、金融等各行各业,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业务重组、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活力。但是,企业在将业务外包的同时,也承担着一些重大风险,主要包括: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为此,业务外包应用指引明确指出,存在业务外包活动的企业应当着手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具体来讲:(1)要求企业合理确定外包业务范围,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权衡利弊,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2)要求企业拟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重大外包业务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审批。(3)要求企业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签订外包合同,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外包业务成本,切实做到相关业务外包后的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低于原经营方式。外包业务涉及保密的,还要求企业在外包业务合同或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4)要求企业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注重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并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外包业务合同无法履行的,企业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更换承包方;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进行索赔,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9.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信息对外报告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有企业,则可能成为政府进行经济决策时关注的重要信息来源。总结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近年来财务舞弊和财务管理失误等方面的案例,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概括出以下相关重要风险: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和声誉受损;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为有效防范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1)要求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时,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还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2)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财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集团还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要求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4)要求企业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明确,这些要求也是依据内控五要素中“信息与沟通”的相关规定提出的要求。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
三、控制手段类指引
控制手段类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此类指引有4项,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指引。
1. 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将企业的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企业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特别关注和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发展;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为此,全面预算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2)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建议,形成全面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审核。企业全面预算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报经审议批准后,应当以文件形式下达。(3)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全面预算一经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必须以此为依据,认真组织各项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严格预算执行和控制。企业预算工作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还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妥善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4)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必要时,企业可实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
2. 合同管理
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包括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同已成为企业最常见的契约形式,甚至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合同经济。然而,合同管理往往又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为疏忽和薄弱的环节之一。如果企业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会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果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如果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则会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为此,我们制定了合同管理应用指引,有针对性地提出:(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2)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定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并严格进行审核。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应当履行相应程序。(3)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属于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下级单位不得签署。(4)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漏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5)企业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存在合同纠正情形的,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协商无法解决的,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6)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分析评估中发现的不足或问题应及时加以改进。
3. 内部信息传递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十分重视信息与沟通这一控制要素,多次强调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梳理出相关重要风险:如果企业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会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如果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则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如果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则会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这些重要风险,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传递方式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1)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2)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3)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的渠道,通过落实奖惩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4)企业应当重视内部报告的使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4. 信息系统
8.教育部指引 篇八
关键词: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75-02
一、人文精神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学校中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培养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旨在教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各种思潮混聚于中国的背景下,仍能思想信念坚定,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做一个愿意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人。况且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光体现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是激励的,中国强调由“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人才强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来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对人民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增强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不管是以前的抗日战争还是现如今的洪水、非典、地震,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众志成城的精神支柱。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是全国人民整体素质的体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是懂很多知识,就叫拥有人文素养,真正受过人文精神教育的人是那些具有理性成熟思维,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健康积极的心态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来,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使得一些学生在精神思想、价值观取向上存在偏差。在当代大学生中,就有学生追求名牌,追求一些高消费的享受,在有些学生身上丝毫看不到我国传统的艰苦奋斗的美好品德。
(二)受实用主义影响
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大学生只是读教科书,课外书看的很少,很少有学校进行人文精神思想的教育,而且学校中出现了教育功利性,一切为了分数,“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植人心,考级、考证,考什么就学什么,什么专业以后发展前景光明就考取哪个,学生也只注重成绩的提高,现如今的学生参加的课外才艺班,也是为以后加分做准备。什么才艺以后能有好的发展就学习什么,什么专业能有好的前途就都争相报考,跟考试无关、没有前途知识就可以不用学习。学校也不把人文精神教育,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当成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心理承受力低,精神脆弱,心理问题严重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考入大学后,开始独立生活,自私自利的本性就暴露出来,面对社会种种压力,抗压能力弱,受挫折能力低,但却自尊心极强,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知难而退。
(四)对当今的现实情况缺乏辨别能力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的紧密联系,使各国之间的文化思想交加深了,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外国的生活环境,接触到国外的文化思想。但是由于当代的大学生经历少,知识欠缺,缺乏成熟的辨别能力,再加上自身成长条件的限制,对国外的生活和环境产生幻想和期待,盲目的羡慕外国的生活,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还有前段时间的电影《2012》,电影情节是关于世界末日的。但却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针对网上的一些留言和不真实的报道,一些大学生的做法是大量转载,自己吓自己,而没有科学的看待自然灾害,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所以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形成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之中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世界,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引社会精神建设的方向标,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增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精神思想境界,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首先,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科学体系和实践指导作用,并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主流,这都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并且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成果的理论体系,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被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引进校园中,引进课堂上,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校园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处于社会转型期及各种思想泛滥的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消除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对大学生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冲击和影响,要自觉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其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的理想,反应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文明和谐、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步调一致的向前奋进。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状况中,民族遭到侵略,资源遭到掠夺,人民生活痛不欲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全中华人民的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其实质就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实现是需要经过努力奋斗的,理想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充满荆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是为了引导他们胸怀祖国,为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不要只是看到了发达国家的一角,就认为资本主义一切都是美好,而对社会主义有了怀疑。
再次,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时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要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尽心尽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的今天,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最后,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在如今风云变幻的社会中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涉及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学校的人文精神教育要以此为标杆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有为之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能贡献一份力量的人。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潮的入侵,以荣辱观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有利于教育大学生自尊自爱,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思想道德觉悟,不随波逐流,放纵自己的青春。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作者简介:杨潇(1987— ),女,辽宁大连人,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戴红红,张梦新.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5).
【教育部指引】推荐阅读:
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11-22
教育名家论教育09-12
安全教育周教育稿08-11
教育部官员07-28
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0-27
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06-22
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06-27
教育人生,我的教育理想08-24
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08-28
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