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

2024-09-20

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精选10篇)

1.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 篇一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1、《诗经》和《楚辞》

《诗经》山水田园诗的萌芽,从《诗经》到《楚辞》,山水田园诗向前跨了一大步。《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简单质朴,点到为止,主要是为了引出主题,而《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致,富有层次感,能呈现出景致的全貌。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草木鸟兽的简单描写,直观的表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也体现了中国古人与大自然之间特有的亲和关系。

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夕张。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在这里,秋风、湖水、树叶、花草、水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楚辞》对景物的描写深入到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内在品质的相似性;感情色彩浓烈,文字自由奔放;诗文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奇异华丽。

2、两汉时期

汉赋则是山水田园诗成熟前的准备和过度。赋是以“体物写志”为特征的,所谓“体物”即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再现。汉赋中对自然山水的大量描写是很普遍的,汉末建安时期的诗人,擅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铺陈描写,渲染悲壮的时代气氛,抒发慷慨的豪情壮志。曹操的《观沧海》,境界壮阔,气韵沉雄、情感激荡。张衡的《归田赋》,自然流畅,格调清新。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

谢灵运写山水诗首先叙述游览的缘由,然后是描写景色,最后抒发感慨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

谢灵运山水诗从叙述山水里游览的缘起,到局部景物的细腻描写,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山水诗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并且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山水之美。陶渊明的诗歌特色可以总结为:淡、真、净。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歌远离世俗、自然清新,读后使人心灵顿时明亮起来,忘记了俗世的纷扰和名利攀比。全是表现了真性情,又淡泊自然,净化尘世污染的心。

4、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思想自由文学发展的比较快,也就是这个时候,山水田园诗打到高峰期。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提现了这个时代热情自由的风貌,诗人们游览大江南北,他们的诗洋溢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名族自豪感。唐代以后,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个社会转折期,山水田园诗失去了昔日的气韵风骨,随着道家的衰落,道法自然这一理论也随之淡漠,山水田园诗也开始衰微。这个时候的诗歌变成了诗人消愁解闷、品裳闲适生活的工具。: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王之焕《登鹳雀楼》;李白《峨嵋山月歌》《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杜甫《望岳》、《江村》、《登高》;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张继《枫桥夜泊》;戴叔沦《苏溪亭》;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孟郊《游石龙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刘禹锡《巫山神女庙》;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巫山高》;杜枚《山行》;李商隐《乐游原》;温庭筠《商山早行》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今陕西境内,绵延八百里,是渭水、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是终南山的主峰;也有人认为即终南山。天都:天帝所居之处。分野:古天问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属于星空的某一分野。《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宋代

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南宋后期。有以“永嘉四灵”“江湖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写过一些写自然小景的山水诗,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闲情逸趣。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6、明清

至明清两代,山水田园诗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虽有“独抒性灵”的公安、竞陵二派,袁枚、郑夑等才气横露的诗人,但杰出的诗人廖若星辰,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

2.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 篇二

一、对“清净”心态的追求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 “空”“寂”“静”“闲”等出现的频率很高, 而且往往是诗中的诗眼。如他的五言绝句《鸟鸣涧》, 第一句“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桂花悄然飘落, 何等的空寂!客观世界的夜静山空, 正寄托着主观世界的清闲无为。第二句“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月出惊鸟, 进一步以山谷的万籁无声, 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全诗在表现夜间春山宁静幽美的同时, 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寂静、空灵, 看破红尘。再如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名作《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但是主旨还是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二、在清净的心态下, 感官是非常敏锐、细腻的

王维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 让它们在一刹那间触动读者的感官。就像《红楼梦》里香菱所说:“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 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我们姑且拿香菱的举例来说:“我看他《塞上》一首, 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 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 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 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 那日下晚便湾住船, 岸上又没有人, 只有几棵树, 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 那个烟竟是碧青, 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 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三、诗中的物象往往是禅悟的载体, 是异化的

禅宗讲开悟, 其理解的世界是开放的浪漫的, 当修行者到达“天眼通”的境界的时候, 是可以观无尽的世界于眼前的。这与艺术创作精神是相通的。可以说, 禅宗思想给予王维更多的艺术的创新空间。这表现在王维诗歌意象中的直觉、幻觉、通感、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异化手段的运用。

如王维另一首五言绝句《书事》:“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作者长时间坐赏苍苔, 竟引起幻觉, 那片片苍苔仿佛袭上衣衫, 把衣衫也染成了一片绿色了, 那种视觉感官印象升华完全是投入欣赏苍苔的产物。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 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再如他的诗《山中》:“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空翠”自然不会“湿衣”, 但它是那样的浓, 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 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 人行空翠之中, 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 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 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 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 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 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又如《投道一师兰若宿》中的“梵流诸壑遍, 花雨一峰偏”是景物的直觉还是禅理的暗示?《汉江临眺》的“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山色是有是无, 是色是空, 让人浮想联翩了。

品赏诗歌要知人论世, 联系王维的时代及其生平, 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王维诗歌中的禅趣。禅宗, 又称宗门,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 盛于初唐, 中晚唐以后, 社会动荡因素增加了, 士大夫们以说禅论道为时尚。王维称自己“以般若力, 生菩提家”, 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 茹素戒杀。王维十五岁 (715年) 京城应试,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 工于书画, 而且还有音乐天赋, 所以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二十一岁时即中进士第, 为大乐丞。也许王维极高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 使得世人觉得积极的政治抱负于他似属多余, 他可以亦官亦隐, 只要写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就可以了, 甚至在“安史之乱”后清理从贼的官儿等大风波中也能因诗避祸。与杜甫相比, 他没有那么多的忧国忧民, 在他的笔下, 连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并无疾苦可言。

3.浅析盛唐山水田园诗 篇三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盛唐;王维;孟浩然;清新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山水田园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一个人独居山间,自在悠闲,令人心驰神往。而山水田园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应该是东晋的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均在大自然中追求惬意悠闲、怡然自足的乐趣。从世俗回归田园,将田园生活描绘成一幅幅优美宁静的山水图画,清新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众多文人的倾力创作,到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除继承陶谢的精神旨趣之外,还从单纯追求形似发展到表现山水的神韵,形成了清新娴雅、空灵淡泊的艺术特色,其中比较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就是孟浩然与王维。

孟浩然是唐朝时期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侧重表现隐居的幽寂、静夜的相思、生活的雅趣,善于把握微妙的情绪。杜甫有诗赞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其在诗坛地位之高,现结合初中课本收录的诗歌做简要分析。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的开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出诗人与故人的深情厚谊,语句平淡终又“味淡而语终不薄”,在平淡之中流露真情,一个普通的村庄、一餐简单的鸡黍饭、一对故人,写得朴素自然而富有诗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周围环境,村庄四周皆是绿树成荫、葱绿山林,景色宜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待客场所具有典型的农家特色,从简陋的屋舍中打开窗户面对打谷场与菜园,与故人随意闲话的内容依然是桑麻。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致,自然亲切、恬淡淳朴。诗的结尾“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明诗人与故人分别在即,提前预约秋天重阳再聚之时,诗人性格直率情感自然流露。

孟浩然一生坎坷,才华不得施展,诗歌中流露出一种含蓄哀婉的情感。比如诗歌《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幕降临之时,羁旅的诗人乘船靠近烟水空蒙的堤岸,本应解除劳顿之时却陡生一份“客愁新”,往日仕途不顺已生愁绪,如今又平添一份新的旅愁,有孤苦无依之感。“野旷天低,江清月近”本是一幅清淡雅致的水墨美景,此时在旅居于外的诗人眼中却是满满的思念与凄凉,处处渗透着诗人的惆怅与孤独。

《早寒江上有怀》写于落第后的归途中: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的开头以兴开篇,借助“木落”“雁南渡”表现树叶凋落北雁南飞,暗示诗人的思归之情,“寒”为全诗定下思乡凄苦的基调。接着在中间运用“遥隔”表现诗人遥望故乡可望不可即,只能垂下“乡泪”,在孤独寂寞中目送孤帆远去。诗结尾“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中的“迷津”“漫漫”表现羁旅中人的飘零与迷茫。孟浩然从旅人思归的心情写出初冬江上迷茫凄寒的景致,自然无迹地暗寓着仕途迷津的失意之情,寓意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孤冷脱俗。

孟浩然的诗风平淡,语言淡雅。注重对生活的领悟,不刻画不雕琢,讲究自然而成,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代表着盛唐南方山水诗的最高成就。王维的年辈稍晚于孟浩然,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艺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清而秀”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比如《山居秋暝》就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富有生趣的名作,最能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显示人员较少空旷安静,尤其是一阵“新雨”过后山林显得格外清新静谧。石上清泉的潺潺水声、明月当空下的松林剪影,精致地描绘出山林幽美清空的境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物由静入动,青翠松竹下的浣衣女子及借着月色下水打鱼的男子,竹林的喧哗、莲花的摇动、渔舟穿行的轻盈构成美好的山居景色,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表现山间的自然和谐之美。诗的结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花春草随意凋零,此处秋景更佳,表现诗人欲将归隐山林的愿望,体现了王维诗风的清新悠远、富有生机。

王维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对山水景致进行精细刻画,使五绝短诗这种诗歌形式焕发新的活力,每一处景物都能表现出最美的意境,引起无限联想。比如《鹿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的静谧与山中的“人语”形成动静对比,夕阳的暖色 与青苔的冷色形成色调互补,从而使深林中的夕阳返照亦可显现出山中的空静意境。再比如他的五绝名篇《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深人静,月光下的春山化为一片虚空。时而从山涧中传来的几声鸟鸣,衬托出春夜的静谧与温馨。以动衬静,表现诗人的禅心禅趣、空静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以意境见长,通过处理虚实、动静、主次的关系,使意象具有高度概括力。

山水田园是盛唐诗中最普遍的题材,数量较多,但风格旨趣以王维与孟浩然最高。风格清新娴雅、空灵淡泊,讲究意境美, 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极高的艺术标准。

4.山水田园诗鉴赏 篇四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

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到了盛唐

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

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构成

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鉴赏山水田园诗可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一,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鉴赏示例一:

村夜

自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鉴赏示例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5.山水田园诗(导学案) 篇五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表达的情感内容】

1、描绘自然风光的宁静悠闲等特点,表现对美景的喜爱以及轻松喜悦的心情;淡远超逸的心境;胸襟开阔,豪放旷达等品质;伤春悲秋的感叹。山水写景诗、伤春悲秋诗 “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向往闲适恬淡(自由随意、悠闲逸致)的田园生活(归隐生活);向往人们之间朴素的情感(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现实中遭遇挫折(贬谪)后,把田园当成是心灵的港湾。

①放下: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寄托着他们决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乐观旷达的情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②放不下:身处田园是为了寻求安慰,却内心不平静,无法排解知音难觅,孤独无聊,抒发怀才不遇、心怀天下的苦闷。“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常见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特别是山水写景诗,表现景色宁静的特点。“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白描,多用于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衬托(情与景的关系)正衬:色彩艳丽充满生机的景色——喜悦乐观的情感,清冷寂静的景色——孤独无聊的情感;反衬:色彩艳丽充满生机的景色——孤独无聊的情感,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题型:意境(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景物特点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写景技巧】

景物的特点:

⒈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2.听觉角度:宁静

⒉从作者描写景物的画面色彩入手分析。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⒊从作者描写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入手分析。

重要诗人:王维、陶渊明、杜甫陆游(内容)

五、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1)答: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答: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答: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2分)(2)第三、四句虚写风吹船停的情景,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7.(1)“不系船”(因为后三句的意思都从三个字生出。第二句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船靠江村,夜深人倦,正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第三、四句交代了“不系船”却能安然睡觉的原因。)(2)①妙在可以让我们见出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②妙在可以让我们品味到钓者悠闲生活的情趣。

③妙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生活随性顺意的态度。

④妙在使诗意在一、二句基础上进一层,笔法更显曲折,诗意更耐人寻味。(答出两点即可)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 “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字含蕴丰富,请作简要赏析。2 结合全诗,请指出“桃花流水然窅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 1 首先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而愉快的气氛。其次,“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色彩,造成悬念,引人深思。

2 表达的感情是欣赏、赞叹。诗人把它当作一种令人神往的美,一种遵循自然法则的“天然”美,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借此表现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社日”是古代农村祭祀土神的日子,每年春秋两次。本诗通过春社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景象?

诗歌是形象思维的结晶,即借助具体鲜明的形象(人、物、景、事等)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本诗展示了古代春社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农村生活富足、民风淳厚、欢乐祥和的景象。

(2)赏析本诗艺术上的特点。

本诗写社日,不正面着笔而侧面烘托:粮丰畜旺,民富节兴。尤其是通过“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生活细节,表现村民节日的欢乐,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令人回味不已。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参考答案】

12.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6.浅淡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感特征 篇六

一、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王维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画家,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别具匠心地剪取了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山光水色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中,给自然景色注入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将自然风光写得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语)。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他以诗人皆画家的情思写物态天趣,自然美景与人的结合体现出了他们之间的和谐之美。一组极其平常的自然景物,他只用淡淡的几笔,便能使人玩味无穷。仿佛是神来之笔,毫不费力地创造出一种优美而富有活力的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鹿柴》)中优美的自然景色里坐着一个弹琴的人,使得自然与人得到了和谐的结合。

再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中展现了一幅自然风景,在这幅绝美绝妙的自然风景图中,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大自然的美景与农民的辛勤劳作相结合中得到了体现。诗人通过对眼前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又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此诗和前一首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但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气质、性格、精神融入进去,达到了自然与人和谐一体的境界。

二、心境的安谧、宁静之美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相,职务可谓不小。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透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将自己心境的安谧、宁静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

如《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描写归途中的景色,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悠闲自在。这里诗人以眼前的景物及车马的情态反映出诗人归隐出发时的一种安祥闲适的心情。

王维心境的安谧令人叹服,他诗作中表现出来的心境的宁静也同样让人惊羡。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色、形、声相结合,动静结合,从而达到以动的景物取得静的效果的目的。诗人准确捕捉自然界中的景象,通过自我的触觉描绘出幽深、静谧的画卷,衬托出自己心境的宁静,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首联写了夜沉静得听不到一丝细声,只有桂花轻轻地洒落一地,仿佛整座山一片空无。春夜的幽静,荡漾着无限诗意,令人悠然神往,诗人心境的宁静也因此衬托出来。

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描绘的是空山深林傍晚时的幽静景色:空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却听到有人的声音在响。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大自然声音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鸟语、虫鸣、水响、叶唱,然而这些都不是,却是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这声音衬托出了空山之静,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此时的周围的宁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宁静的心境也达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首小诗共四句,描写了一个人独自坐在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别有一种自得的乐趣。在这深林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照射在身上。虽说用字平淡无奇,却以动景写静景,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诗人是在这么清静幽美的地方弹琴、长啸,此时心境的宁静也呼之即出,令人拍手叫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瞑》)也同样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写宁静,以此衬托心境之宁静、闲适、平和、淡泊。

三、诗、画、音结合之美

王维是个诗人、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作将诗歌、绘画、音乐融为一体。中国古典艺术的诗歌、绘画,讲究的是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王维精通音乐,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他对自然景物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诗作不仅将大自然的景色逼真生动地展现出来,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而且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本诗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才能现其“白”,绿蒲也才能现其“绿”。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会发暗,能见其绿色,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组成了一幅清新的山水画。诗的尾联给白石滩添上了音律节奏,少女的嬉戏声、水的泼溅声、洗衣服的嚓嚓声,这样首联中营造的意象在声的作用下都活动起来了。

再如《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眠。

本诗的首联绘声绘色,诗中有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唤起直观印象。在描绘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使读者眼前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本诗还勾勒了一系列的声响:雨之声、落花之声、莺之啼,真可谓音韵铿锵,使读者犹如听到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王维真不愧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作达到了诗歌、绘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境界。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让后人在品味其诗作时,就已欣赏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倾听到了一首来自天籁的妙曲,回味无穷。

四、禅意、禅境的渗透之美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这说明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着密切的联系。王维的一生是坎坷的,中年丧妻,政治受阻,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因此只有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个可怜而有限的“自由身”,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诗歌创作中来弥补。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造自然、清幽、宁静、肃穆的诗境。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清”、“淡”、“孤”、“深”、“禅”、“空”、“无”等一类的字眼。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无尽遐思。

王维的不少山水田园诗颇有司空图所推崇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因此解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只有捕捉住禅意、禅境,方能进入他的审美世界,他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融入其中。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曰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由远到近,从景入情,于一片清冷幽远荒僻的境界中参悟到生命的真谛。

再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三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的题目“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诗中前两联写得沉思和悲哀,秋风徐徐,夜深人静,年迈的诗人独坐在空堂,潜心默想直到三更,可见诗人的孤寂与悲哀。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

7.王维山水田园诗元代接受研究 篇七

摘要:蒙元属于一段特殊的时期,传统儒家文人们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产生了心灵深处的契合与共鸣,并向他们学习心灵与艺术的追求,他们在时代的巨大困顿下从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寻求新的精神力量。本文以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归为线索,映照蒙元时代的压抑文士,将文学与文士心态相融合。全方位立体的审视着蒙元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总体梳理蒙元文士们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元代;接受

蒙元期间从至元十三年(1276)灭南宋,元王朝统一全国算起,到明军攻占大都,统一全国,元王朝灭亡为止,总共只有 92 年。由于其统治时间并不长,许多人普遍认为元代文学乏善可陈,优秀作品少之又少,甚至大量由宋入元、由元入清的文人在元朝时期创作的杰出作品,都归结于宋、清时期创作。其中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接受与传播情况也未能幸免于难。事实上,唐代诗人王维备受元人尊崇。元代对王维诗歌的接受处在唐宋王维诗歌接受和明清王维诗歌接受两座座高峰之间,有着其固有独特性,并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元人对王维诗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王维诗在元代的传播;元代士人对王维接受的内涵和王维画作对元代的影响。

一、王维诗在元代的传播

王维信奉禅宗,学庄信道,集诗、书、画、音乐于一身,其诗才在开元、天宝间尤为名噪一时,有“天下文宗”的美名,其擅长五言,大多创作山水田园类,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境界,把山水田园诗推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在《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中评价王维道:“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於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峯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后人推崇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均声名远扬。在此,对元代时期王维诗集版本流传,王维诗歌编选情况进行介绍。元代刻本《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6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出版。王维诗分别被编选在方回《瀛奎律髓 》和杨士弘《唐音》中。方回《瀛奎律髓》是一部规模庞大的唐、宋两代的律诗选集。它的视角新颖、内容富赡、体例完善,不输于任一朝代的诗歌选本。其中选王维14首诗分别在《登览类》1首,《朝省类》2首,《风土类》2首,《春日类》1首,《节序类》1首,《闲适类》5首,《释梵类》2首,还有一首《送孟六归襄阳》收人《送别类》中,但在《瀛奎律髓》中署名为张子容,并非王维。杨士弘所编的《唐音》作为元末时期极其重要的一部唐诗选本,杨士弘以重雅丽清正之音推崇王维,“唯王维、孟浩然、岑参三家造极,王之温厚,孟之清新,岑之典丽,所谓圆不加规、方不加矩也。”但是,在序中曾经说道:“李杜为宗也,至如子没,所尊许者杨王卢骆,所推重者则薛少保、贺知章,所赞咏者孟浩然、王维,所友善者高适、岑参,所称道者则季友…”对王维所代表的诗学风范很是推许。其中录入王维诗19首,选目:《蓝田山石门精舍》、《赠房卢氏琯》、《赠祖三咏》、《戏赠张五弟諲》、《休假还旧业便使》、《宿郑州》、《观别者》、《送别》、《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过李辑宅》、《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齐州送祖三》、《赠刘蓝田》、《叹白发》、《李陵咏》、《西施咏》、《羽林骑闺人》。选录诗歌中没有选入《辋川集》,并且没有整体化把握其诗的意境,只是在某一联中寻找妙处,属于点滴体悟而已。

二、元代士人对王维接受的内涵

元初中统、至元之朝,理学兴盛,理学家常常兼善诗文。元代文士一致认为唐诗的“主情”相较宋诗的“尚意”更为超凡,那么多才多艺、诗画相通的王维遂为元人顶礼膜拜。蒙元本就处于长期战乱、黑暗动荡并具有特殊性的年代,民族间的矛盾纷争、统治者的愚蠢贪财、科举废除后的怀才不遇,致使元代文人一部分选择了堕落,另一部分选择了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王维这位山水田园诗尤盛的诗人,便走进了元代文士的眼帘。如赵孟頫在《题王摩诘高本辋川图》中王维的评价真是恰到好处,“摩诘之胸次萧洒,情致高远,固非尘壤中人所得仿佛也。”王维诗中幽静的山水、恬适的心境与元代文人的思想倾向不谋而合,元代士人对王维接受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王维技藝之尊崇

研究王维,其超群出众的画技必然不能忽略。王维踔绝之能、清淡素雅的艺术境界体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各个方面,而绘画之功尤为超逸绝伦。元代文人在诗歌、散曲中都表达了对王维画作的敬仰之情。如顾瑛《雪图绝句》说道:“貌得王维三尺图,姑山无此玉肌肤。琼台玉树参差是,只欠芭蕉三两株。”雪景是王维主要的绘画主题,如果不能理解王维的画中,没有季节的界限,只有心里的世界,没有春夏秋冬,只有心中的静谧寂然,便无法理解王维为何让芭蕉与寒梅同时出现。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山青林碧,风光优美的姑山、琼台玉树的瑶池仙境也不及王维所作之画的景美、情美、意境美,这是对王维画作最大的认同与推重。再如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马祖常在《王维辋川别业诗图》中讲道:

野水已不流,野田已无塍。日夕华子冈,狐狸上丘陵。高人兹为土,画墨飞尘凝。空余古韵语,彷佛金石兴。

此诗说“野水已不流,野田已无塍”在现实生活中水属动态、山属静态,而画者世界却仿佛相反,水静,而山动,这是因为画者那种充满动感的笔墨纹理、笔歌墨舞的态势。王维精妙无比、若隐若现的水墨韵味,仿佛把诗人带到了安逸超然的心灵桃源梦境之中。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的张可久在《春行即事》中写道:

绿笺香露洒蕉花,翠线晴风绽柳芽,游人三月湖山下。大桥边争系马,江南第一所繁华。金碧王维画,管弦苏小家,酒船回落日归鸦。

诗人与友人游历江南之时,见其花枝招展、江山如画的美景,便想到王维的画卷,从侧面烘托了王维画卷之美。贡师泰在《观王维画》中讲道:“摩诘本诗人,精思诣元化。绪余臻画妙,遂方吴子驾。”王维诗画浑融的艺术特色,真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啊。像以上元人赞叹王维画作的诗歌还有很多,在此本文不再多加介绍。

(二)对王维风神之向往

王维一生命运多舛,随着经历了贬谪、俘虏、出任伪职等事与愿违的人生体验,诗人早期积极政治抱负慢慢的消沉下来,被终日吃斋念佛所取代。诗人40多岁的时候,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与元代文人郁郁鳏欢、终不得志的状态绝对契合,所以元代文人心灵深处与王维是相通的。王维常刻画空寂的境界,寄怀山水之间以逃避现实世界的悲痛,蒙元时期的文士当他们生活困顿、历经磨难之时便不自觉地神交王维,汲取清雅冲淡的诗风。吴师道在《跋辋川图临本后》中说道:“予尝论维文词清雅,风度高胜,超然山水间,疑非世之人矣。”吴师道已经把王维抬到世间少有的地位。元代不少的诗中都出现了王维的身影,先看刘敏中的《王维画阮籍扶醉图》:

旷达无贤阮步兵,眼中长有酒如渑。横披忽见沉酣状,更爱高人王右丞。

刘敏中在诗中强烈地表现了对王维的敬爱之情,并且在诗中也表达了诗人认为王维的才情在于阮籍之上。再看元代隐者邓雅在《寄画者彭子惟求作松下煑蒲小景》:

高情似王维,妙画固无匹。绝岛与寒汀,挥秃千兔笔。飘然江海踪,伫立懐高风。为作老松树,下着煑蒲公。

诗人在被友人写诗的时候,形容对方像极了王维的静谧恬淡。诗人在夸奖他人的同时,也侧面地突显了对王维肯定。还有元人在游历王维故居之时题的诗,如张昱的《题王维贤东里草堂》:

周遭都是及肩墙,马过犹知旧草堂。苔径雨晴蝴蝶乱,药栏风暖牡丹香。篇诗未觉为时重,杯酒能留共日长。岂是辋川无作者,却同裴廸赋山庄。

诗人以诗歌的形式,纪念一位旷世奇才,以表达自己对先人的崇拜敬仰之情。

元代的题画诗尤盛,当然也少不了题前辈王维画卷的诗歌了。如贡师泰在《题王维辋川图》说道:

开图纵竒观,江山郁相缪。两垞矗岧岧,重湖渺滺滺。邃宇抗疏岭,危亭俯圆流。春坞辛夷发,夏陌高槐稠。竹馆翠阴晚,萸沜红实秋。逺墅漆未割,近园椒欲收。惊鸟避溪泉,野鹿逐岩幽。日莫川上归,凉飙荡孤舟。霭霭云气合,漠漠烟光浮。顾思天寳初,纲纪坏不修。霓裳按妖拍,鼙鼓起奸谋。岂无匡济术,乃为间旷留。菱歌自来往,葩辞更倡酬。遂令摸写间,意度犹可求。干坤多变态,江海生暮愁。白鸥飞不去,千载空悠悠。

诗人看到王维的辋川图后,便从远到近,动静结合、加之季节、舞蹈、音律等角度,对自己所看到画卷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从诗中,我们也能在眼前浮现出王维辋川图是如何的巧夺天工!同样能感到诗人在观辋川图时内心深处是如何的震惊!王维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使元代文人很是向往。除此之外王维的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加半点粉饰,凸显出的淳朴深厚之美,使元代文人如饮玉露琼浆般酣畅淋漓。

(三)对王维造诣之推许

对于王维超逸的艺术技巧,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这样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高度概括了其艺术意境由有限到无限跨越之美。这种气魄深深的影响了后代的精神面貌,特别是蒙元时期文人,他们在时代赋予的困苦之下常常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元人柯九思十分敬仰王维,在《王维高本辋川图》中便称赞道:“《辋川图》出自摩诘,一一点染,其台榭景物,无不可游,可玩,可忘世,以故赏识者称画中有诗。苟非胸次磊落,指掌神奇。恐未易臻此也。至于诗题俊语,不减陶、谢,又诗中画也。五百余年来,画家如林,鲜有与之并驾者。披阅一过,不胜神往。”王维不仅拥有卓绝的文学造诣,还是一名杰出的画家,并擅长音乐。其深湛的艺术涵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隱居山林的生活经历,促使王维能够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地捕捉到大自然醉人心脾的灵气美,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富有其独特的神韵,常常是略加点染,便深长悠远、耐人寻味。柯九思在《王右丞雪溪图》中亦肯定了王维诗、画的地位,“右《雪溪图》乃唐王右丞维真笔也。维诗为四杰之一。至于画,用笔设色,超凡绝俗,又为古今第一,岂昔人所谓姿禀高迈,意度潇洒,下笔便当过人者耶?往岁曾于袁清容处得见《辋川图》,已属神品。及见此卷,尤觉奇绝。苍崖古雪,俨然天际峨眉,令览者萧然意远。吾谓虎头复起,其不北面也者几希。”王维的画绘影绘形,富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观其画,犹有身临其境之感。元代书画大师赵孟頫对王维渗禅意,流动空灵的艺术造诣尤为推崇在《题王摩诘辋川图》中写道:“清容所得矮本《辋川图》,乃王摩诘生平第一笔,兼之诗句入禅,字法入妙,而宣和之题为三绝,真知言哉!”赵孟頫还在《题王摩诘松岩石室图》中评价道:“王摩诘能诗,更能画;诗入圣,而画入神。自魏晋及唐,几三百年,惟君独振。至是画家蹊径,陶镕洗刷,无复馀蕴矣。”王维不但是公认的诗佛,而且还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精通音律,善长于书法、刻印,是极为少见的复合型人才。他把绘画的精髓融入了诗歌的领域中,以赋予了灵性的言语,栩栩如生的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空灵、或浪漫、或淡远的经典之作。

三、王维诗画对元代的影响

王维山水田园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达到了诗如画卷、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高度。他的诗描物状景时,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描写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特别善长细腻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线条和音律节奏的变化。蒙元文士生活在一个极为压抑、集体失意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及文学作品看不出灼灼的激情与梦想,他们精神苦痛,意志低沉,但他们一直在寻觅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于是在对前贤的对话、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境界的美,仿佛抓到一棵挽救心灵泯灭的精神稻草。蒙元时期的文士走近王维山水田园诗,试着与这两位一直以“诗如人生,人生如诗”为准则的才子谈心,真是快慰人生一大乐事。元代文学家柳贯在《跋唐李徳裕手题王维辋川图》中便记载了一事:

唐诗辞之盛,至杜子美兼合比兴,驰突骚雅,前无与让。然方驾齐轨。独以予李太白,而尤高孟浩然、王摩诘之作。后人谓清诗秀句为知言,是不单论其辞矣。摩诘本太原人,其别墅在京兆府蓝田县南辋川口,即宋之问荘。丘壑邃羙,既擅名关辅,而又得道友裴迪相与吟啸其中。盖去尚书右丞在乾元以后,冲襟旷度,放寄林泉,物岂能婴拂之哉!子美有解闷绝句十二首,其一谓摩诘,其一谓浩然。浩然隐襄阳鹿门山。终身不仕。子美独高是二人,而惜其不得见之,当是大历初元,索居?州时,则凝碧管弦之恨,正有以深亮其心。与上疏请释房琯,先后一机耳。见世之以瓶汲畚积为高深,窃负讥评之柄,以幸售其媢疾之私者,为不足道也。旧传摩诘作《辋川图》,好事者遂多临仿此卷。有李文饶题尾,又有诸镇节度使印,纸墨亦近古。文饶在唐为再世相家,异时牛李之祸,萌于褊而成于忌,以子美?之,抑宏远矣。予尝有观画之法,以为以画求诗,不若以诗求画。家有《辋川集》,每每喜为人诵之。今京师尘土中忽见此图,为之慨想无已,然予亦岂偏爱古人者哉!

这段资料反映了唐朝著名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示王维、孟浩然为友。并且在元代时,有许多人临摹王维的画卷。而柳贯从鉴赏画卷的角度认为王维的诗胜于画,他家中收藏的《辋川集》中,便收录了王维二十首山水田园诗。足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元代是很受欢迎的。元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中记载道:“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对王维诗画的艺术技巧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认同。在那个朝政混乱不堪,空气中充斥着追名逐利的年代,王维以冲淡恬适、禅家妙悟、淳古澹泊的诗歌,滋养着元代文人们受伤的心灵,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文士们提供了精神依托。

注释:

《唐音》,(元)杨士弘,湖北先正遗书第16函第9册总第176—179页。

《全元文》第19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版,第155页。

《草堂雅集》卷五,(元)顾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石田文集》卷一,(元)马祖常,元至元五年扬州路儒学刻本。

《张小山小令》,(元)张可久,明嘉靖四十五年李开先刻本。

《闲居丛稿》顺斋先生闲居丛藁卷之二,(元)蒲道源,元至正刻本。

《全元文》第34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版,第143页。

《中庵集》卷二十三诗,(元)刘敏中,清钞本。

《玉笥集》卷一四言五言古诗,(元)邓雅,清钞本。

《张光弼诗集》卷六,(元)张昱,四部丛刊续编景明钞本。

《玩齋集》卷一,(元)贡师泰,明嘉靖刻本。

《东坡题跋》,(宋)苏轼,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版。

《全元文》第51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版,第383页。

同上。

《全元文》第19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版,第155页.

《全元文》第19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版,第106页。

《全元文》第25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版,第175页。

参考文献:

[1]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2]梁归智,周月亮.元代文人心迹追踪[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伟.元代苏轼接受研究[A].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4

[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周良宵,顾菊英.元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李修生.全元文[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

8.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推荐) 篇八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

1、没有盛唐时代,也就没有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边塞诗。

2、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唐诗,就其构成成分看,一般不外情景两端。

3、山水田园诗中诗人与景物构成主客体关系。

4、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

5、孟浩然写诗,往往在平淡中见淳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部分是写他故乡襄阳的自然风光,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水,后者较多。写于襄阳的山水田园诗,隐逸意味较浓,平静悠远之中加上对襄阳留下印迹的先贤的追慕,更觉古澹。吴越山水诗,写旅游中的所见山水,动态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孤寂的客愁。

6、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终南山》、《汉江临泛》为代表,用雄壮有力的诗笔,写出开阔宏远的境界;一类以《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代表,以矮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写山水,格局一般不大,但每篇都能写出一个天地。后一类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占多数,最见艺术个性。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自然浑成方面与孟浩然相近,但“雅淡之中,别饶华气。

7、王、孟的诗,恬淡优美,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超尘脱俗的气味,一方面又体现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韵律,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8、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二类

一类如《构法华寺西亭》、《与崔策登西山》等有意模仿谢灵运的精深典奥。另一类像《江雪》、《渔翁》,篇幅较短,注意在总体气氛的烘托中突出重点,但在语意方面,也往往显得峭拔。

9、柳诗简淡高逸的气象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一脉相承。

10、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声名最盛的山水田园诗人。

11、王、孟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下述三方面和特征:

(1)盛唐的时代色彩。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或隔绝的,而是相联系相亲和的。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常透露盛时代安定康乐的气息。王、孟的山水诗还从诗人的风神中表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特征。王、孟亲和具有理想色彩的山林和农村,从“隐”的角度看,也是隐在一个临界线上。

(2)诗中有画。孟浩然在诗画结合过程中的贡献,不在于有多少诗句可以入画,而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移步换形,变谢灵运之寓目辄书、堆垛密实为清旷疏朗因而稍见布局。王维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在视点的选择上有多种情况。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主从大小远近的关系。王维写光线和色彩常常达到非常微妙的境地。王维还善于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关系以突出效果。

(3)韵味与禅意。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不仅以“如画”见长,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人的情采风神。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还常常与禅趣有关。

第九章

唐代的边塞诗

1、边塞意识,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

2、把边塞诗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加以深入研究,一般只有对唐代文学采取这种做法。

3、边塞诗从内容上看,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包括:反映边塞风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4、初唐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较多继承了北朝民歌,乃至建安诗歌的作风,往往显得健拔雄浑。虞世南的边塞诗,气骨高古,英爽豪壮,初步显示了唐代边塞之作特具的时代气息。

5、盛唐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高潮期。特点:

(1)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

(2)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之中,诗人们精神外向,边塞主题成为一切题材中电富有吸引力的热门。

6、中晚唐边塞诗李益边塞诗达五六十首之多,是唐代边塞诗的生要作者之一。反映西南边疆的诗,在中晚唐数量增加。

7、边塞诗两类作品

一类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不妨称之为战士之歌。

另一类是被辟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可称为军幕文士之歌。

8、可以看作是战士之歌的盛唐边塞诗,除李白、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常建等人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王维的《少年行》、《陇车西行》等篇,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

9、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写的战士之歌,可以说围绕民族关系和战争问题所作的反映是充分深入的。

10、在艺术上,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因出于实际见闻和感受,不再是大量借助间接得来的材料去揣摩悬想,故能进一步改变那种写情写景比较虚泛概括的状态,有着更多的具体性和真切感。

第十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1、唐代以前,中国汉语叙事诗的创作经历了两个较为发达的阶段。其一: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

其二:汉魏时期。《战城南》、《陌上桑》、《羽林郎》、《上山采蘼芜》、《东门行》、《孔雀东南飞》、《悲愤诗》。

2、唐代叙事诗绝大部分是文人的作品。

3、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经兴用得少,主要通过赋的手法,叙述故事,描写人物。

4、民间文学特别是前代乐府诗对唐代叙事诗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5、唐代诗人中傻事诗创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他们的叙事诗可分为乐府和歌行两类。乐府叙事诗继承了汉魏乐府和杜甫“三吏”、“三别”的传统,一般比较短小朴实,所写的事虽然经过了概括加工,但征实性还比较强。

元白的另一类叙事诗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继承了先秦以来傻事诗的艺术结构,而且吸收了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成就,其叙事的委曲动人、语言的顺适惬当、音调的优美和谐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艺术风貌:

(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2)卓越的叙事艺术。(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4)浓郁的抒情气氛。

(5)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状物。

6、近代学者王恺运在讨论七言歌行品类时,根据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某些作品,首先使用了叙情长篇的概念。

(1)王恺运认为李白始为叙情长篇,说明他把这类诗看成歌行发展到一这阶段才成熟起来的类型。(2)王恺运所说的李白叙情长篇,当以《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代表。

(3)考虑五、七古都有可能出现长篇,若这些长诗也是借“叙”方式以表现“情”,应该说同样有理由被列入“叙情长篇”范围之内。

(4)王恺运提出唐诗中叙情长篇的问题是否受到前人的启发,不得而知。(5)王恺运批评韩愈的叙情长篇引入议论,其实议论并不自韩愈始。

7、叙情长篇的出现,是中国五、七言诗歌在抒情和叙事两方面都积累了足够的艺术经验,同时又吸收了辞赋的思想艺术营养逐渐发展起来的。

8、李白的叙情长篇多半是写赠友人的结合叙交游、述友情,描写社会生活、抒写个人怀抱。

9、杜甫叙情长篇中成就最高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情五百字》、《北征》。

10、叙事诗中的情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11、叙事诗与叙情长篇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叙”字,说明这类诗叙述的手法用得多,它们之间不同的特点在于“情”与“事”之别。

12、叙事诗包含“有头、有尾、有身”的情节,是完整动人的故事,而叙情长篇所写的一般只是日常生活事件。叙事诗具有情节的“整一性”。

13、叙事诗立足于故事,叙情长篇立足于抒情。

14、叙事诗相对地接近小说,叙情长篇近似于散文。

15、叙情长篇与叙事诗之间的差异,说明它始终未能走出抒情诗的领域,但它向叙述方向所跨出的一步,则又使它一与一般抒情诗表现出多方面的不同。

16、叙情长篇与一般抒情诗都旨在抒情。

17、叙情长篇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叙述。

18、叙情长篇分类:

(1)李白、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以及杜甫的《昔游》、《遣怀》较多地叙写身世感受。(2)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则较多地叙写时世感受。

19、叙情长篇是诗歌叙事和抒情两大因素在协调统一过程中产生的。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1、胡震享在《唐音癸签·体凡》的解说,对于我们了解唐诗繁复多样的体式是很有帮助的。

2、明代高木秉《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替《唐诗别裁》将唐诗划分为七大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3、五言古诗从汉代开始,就成为诗歌的主要样式,直到唐代,仍未见衰。

4、五古在音节乃至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猛过急的动荡起落。较之《诗经》四言句,近体诗的律句和七言歌行的长句,它更接近于自然语气。

5、汉魏五古本身有两种:一种是以汉乐府为代表的偏于叙事的体系;一种是从苏李赠答,古诗十九首到陶渊明的偏于抒情的体系。

6、唐代五古中成就多方面的是李白、杜甫、韩愈三家。

7、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长干行》等乐府诗,经心用意,近于五古正宗。杜甫的五古,牢笼众有,品类更多。尤其是他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及“三吏”、“三别”等篇,把五古叙事和抒情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广阔苍茫,可以说是唐调五古的丰碑。韩愈的五古往往因逞才使气稍欠古朴淳厚之美,但他笔力强、用意正,作品可算唐代五古巨擘,他又非常富有戛戛独创的勇气。

8、七古的产生和发展,迟于五言。

9、初唐七夏至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等人为代表。

10、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

11、律诗是顺着六朝文学发展趋势必然要演化出的一种诗体。

12、律诗字数有定格、对仗有定格、声律有定格,具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等特点。

13、五律和七律,风貌上又有差别,五言限于字数和音节,比较端庄、浑厚。

14、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

15、绝句和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

16、唐代所演唱的声诗,主要是绝句特别是七绝。

17、绝句源于乐府,而绝句得名则由于联句。

18、唐诗七绝数量既多,质量尤高,李白、王昌龄最受推崇。

19、岑参、高适以气骨胜,王维以气韵胜。王翰、王之涣“葡萄美酒”、“黄河远上”等篇,达到了唐代七绝的最高水平。

9.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篇九

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和谐与空灵意境,使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成就了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美学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人人都能看到世间万事万物。能把它呈现出来的才是大师。”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中。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故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界的山水田园。王维诗中镜花水月般空灵意境的创造,除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独特的才艺气质密不可分。王维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以诗人的气质入诗,以画家的气质入诗。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的山水诗意境优美而意味隽永。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诗的意境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气的存在。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在画面上,色彩淡薄,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致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在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

至于王维的田园诗,则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其着色不浓,却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选,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画打上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塑像,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锥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卜的叶子也开始稀疏;紧接着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

二、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诗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首代表作是《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他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笼罩着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成为于维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世人所重。诗中有描写诗人自在自得的一面,如弹琴及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篦的美景,甚至连明月也来作伴,这些意象都是诗人舒畅的心绪有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着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这首小诗仅20字,诗人运用了回应、比衬和映对的结构手段,使全诗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读来使人产生回荡呼照之美:“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意境悠远。

在山水诗的描写中他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廊,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颔联写近景,步入终甫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颈联义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尾联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山居秋暝》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宅;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呈现出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10.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诗画赏析 篇十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绘画美

中图分类号:G6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94-02

诗与画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和差异,然而王维的诗歌中给我们搭建了诗与画的幽静通道,在他的诗歌中诗画关系是那样的密切。最早认识到王维诗歌中的诗与画的是苏东坡,他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诗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而开始了讨论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论题,王维山水诗之被称“诗中有画”,主要是王维注重诗歌的构图美、形象美﹑线条美﹑色彩美、意镜美。

一、构图美

王维由于身兼诗人和画家二职,深谙绘画的构图,据载,他“书画特臻其妙,笔纵措思,参与造化。而创意经图既有所缺,如山水平远,雪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三远构图的理论并不是王维总结出来的,而是到了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才对其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於是他很自然的把绘画中的构图运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那么王诗又是怎样体现平远构图的呢?請看《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这是由近及远望到的最远一层的山,连接不断似乎没有尽头,轮廓清晰而面目朦胧。“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拉进一层,白云为合,青霭微茫,入眼似无。“分野中峰变”,虚实互写。写实是说终南山之大,山中央山野处分野就改变了。虚写是说用眼观察明晦似乎就在那里分界。“阴晴众壑殊”更是描绘千山万壑随着四季气候和时间早晚的变化而瞬息万变。这是一幅极明显的平远构图,层次清楚,气象万千,既有明有晦,又飘飘渺渺。充分显示了平远构图的表现特点。

二、形象美

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 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基于气韵说的画论认为,一幅画若没有《画之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使它在其它五法方面无可非议,也仍然不过是出自“众工”之手的死画,而不是活画、真画。正如元杨维桢认为,画贵于传神,而不在于传形。而气韵生动则正是传神(《图画宝鉴序》),它不单是视觉官能的怡情对象或装饰性的东西,它还是陶冶人们精神,给人们带来充实性,丰富性或圆熟性,从而给人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的一种精神性力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如《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在意象的频闪(同时兼有隐性声象的叠加,如车马之辘辘、流水之浅浅、暮禽之鸣叫等)映现之间,我们恍然觉得这山水禽鸟,这秋山残照都刹那间活了起来,它们简直就附着了人的性情意绪与精神气质,而不仅仅是逼真酷似。尤其是“荒”、“落”、“暮”、“秋”、“古”等极具韵味的形容词的修饰,还有“临”、“满”两个动词的妙用,使以上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内蕴更具张力,这其中有凄清寥落,有安详从容,更有恬静澹泊。

清代王士祯《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气韵来拟形模,遗貌而取神;常常在山光水色、松风月影中注入个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堪谓“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值得人“细细熟玩”,具有意味深长的形象美。

三、色彩美

色彩是绘画的中最为重要的元素,诗歌虽然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使诗歌呈现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色彩美,令人如见其形,如睹其色,构成了一个个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从而生动如画地抒发了诗人的各自的情怀。王维是个画家,对大自然光的明暗和色的浓淡有敏锐的感受。根据色彩学原理。色彩的感染力在许多时候是利用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互相烘托来增强的。色别的对比是色彩对比 之一,包括邻近色、三原色和互补色对比,而消色 ( 黑、白、灰 ) 和光泽色 ( 金、银色 ) 与其他色彩配 合得当都能产生和谐的效果。绿色 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王维诗常用“青绿”色,保证诗歌的视觉、情感完全平静而不向任何方向移动,给人的视觉心理感受是恬静、平和, 没有热情、紧张、悲哀、恐怖的感受力,绿色本即山水田园的象征色,王维描绘景物以此为基色。例如: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青溪》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 )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 《萍池》 )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 《田园乐》之四 )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 《别辋川别业》 )

王维不但善于应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而且善于捕捉独特的色彩效应及瞬间的色彩感觉,把它恰如其分地用文字符号转化为诗的意象和情境。如《山中》:

荆溪自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农。

诗中,诗人突出 “自石”、“红叶”、“空翠”,描绘出以松柏的无边浓绿为主体,以消清浅水、嶙嶙门 和片片红叶为点缀的山中景色。诗的后两旬“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灵敏地抓住了客观景物富有个性的色彩“空翠”,以“空翠湿人衣”的色彩感受,描绘出翠绿欲滴的独特美感。

整首诗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四、线条美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媒介,中西绘画都是如此。尤其在中国的绘画中,它还具备有“沟通意、笔;融合情、景,统一主、客观的重大功能。(伍蠹甫《中国画论研究-论过画线条和“一笔画”、“一画”》)通观王维的写景诗句,随处可见诗人运用词语或物象暗示出横竖两种线条,或交错、或呼应、或疏密、或直曲地组合在一起,来表现天地万物古今、贯山川之形神,表达自己 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情志,被词语或物象所暗示出的横竖两种线条,在王维写景的诗句中,它是最基本的线条,诗人常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冲融的画面的基本框架。有时它体现在一个完整的诗句中。如《山居秋暝》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向上生长的株株青松如同根根竖线,清泉的婉曲,绵延则如同一道横线。竖横两线的运用,构成诗歌的基本框架,拓开了诗歌画面的高度与广度,增强了所描述事物的立体感。而如霰月光入诗的画境,即增添画意的高古之感,同时又使得所描绘景物笼于明净圣洁之中,如梦如幻。品味着它,使人仿佛置身一首詩组合于耳听曲乐的境界之中。

有时,横竖两种线条体现在一首完整的诗中。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以“桂花”暗点桂树线条竖伸向上,桂花众多,飘逸落下体现在在画面上时断时续的点(顿)线条,配以博大、幽深、平远的春山背景。它同画面中景横展竖伸的春涧交错呼应,烘托着画面上方皎洁高古的一轮圆月。整幅画面,线条交织繁复、疏密呼应,却也只是横竖两种基本线条的变化体现。

有时王维并不直接用词语来暗示、点明,而是选取一种具有曲线特点的物象来暗示。这类物象比较集中的体现在远山、涧、河、江、清流、道路上。如:《华岳》: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

连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

那高耸入天,延展百里、远近高低各不同,且有浮云缭绕的华岳山色,在天、山相交处,正显示出一种起伏的波浪状的曲线美:那“时鸣春涧中“的”春涧“随山势而发,也显示出一种蜿蜒的曲线。

五、意境美

“诗的意境”又称“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王国维以“意境”来衡量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的高下,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迄今为止,这仍然是评价文学尤其是抒情作品的一条重要标准。 根据这条的标准我们再来读读王维的诗: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几首诗描写的地点和时间并不相同:有古木参天的野径,有乱石丛中的小溪,有寂寥无人的深涧,有万籁俱寂的空山;有雨夜,有白昼,有日照,有月出。但它们都与尘世迥然不同,既没有人事的纷扰,也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山水、木石、花草、虫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境界里,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平,月出竟会惊动山鸟,花儿都是自开自落,甚至能在雨声中分辨出山果落地、草虫低吟,连通常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阳光也因山幽林密而呈现出冷色。这样的境界不是作者刻意为之,而是他思想感情的形象化的体现。 又如:《竹林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写了什么呢?除了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弄琴,似乎什么也没有描写。但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弄琴的诗人,“透过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环境烘染,使我们感受到琴声与啸声之外的宁静,宁静到寂寞,甚至孤独,然而又洋溢着是人的惬意。这幅画,最突出的是深密的竹林与如水的月光。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完全融会到这种宁静中的气氛去了。他或许更主要的是在享受这如水的花境,而琴与啸翻到成了一种陪衬。这种宁静,惬意的意境我们是从画面上感受到的,而这种感受又远远超出画面之外绘画上的意镜美在这里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更其难得的是王维不只力求每一首诗写得有意境,而且以他的许多诗创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就这一点而言,很少有人能同他相比,唯有陶渊明与其相仿佛。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此外,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样摹仿;但是如果写出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摹仿,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歌德谈话录》)王维的诗把客观的观察和思考到融入全部主观身心的生命感悟,使山水景物的形象与自身的形象融为一体,是王维山水诗独特的艺术成就。现代的人们在积极进取的时代和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下 感到疲惫的时候,不妨读读王维的诗,体会那富有诗意带着原始山林野味的意境来松弛一下绷得太紧的神经。王维诗中那清幽静清爽的自然,逍遥自在的飘逸,也正是许多人的美学追求和理想所在。真正的艺术具有超时性,所以千年之后,我们仍能感受到王维挥洒自如的生花妙笔,带来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美的意境和魅力。

上一篇:可口可乐广告发展史下一篇:初一国旗下讲话——端正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