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18篇)
1.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 篇一
中国美院 国画书法学院 2017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山水作
品赏析
中国美院 国画书法学院2017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山水作品赏析来源 / 书画雅苑
摘自 一点资讯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潘莹《声声慢》,纸本水墨,150×140cm,指导教师:徐默教授、盛天晔副教授作品简述:
时常想寻一隅静默,独享安然。走在空旷的路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静止,感受着晨曦的光晕,黄昏的虫鸣,偶尔拂面的风,没有聒噪的言语,没有各种负担压力,有的只是身处自然被安静空灵的美好感染的你,心也变得宁静。喧嚣中,得一片宁静;纷扰中,守一心安宁;落寞中,持一份简单。盈一枚恬淡之心,在玲珑岁月采撷点滴美好。
周才林《村烟在望》,纸本水墨,240cm×120cm,指导教师:朱红教授
作品简述:
村烟一直是我想画的家乡题材之一,她是一种追忆与情怀,更是一种无言的守望。
我画这张作品首先就以此立意,整个画面以竖式构图,采用块面重叠分割的表现形式,期望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很好的切合。在画面的具体表现方法上,其中有很多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碰撞,笔墨语言与意境表现的矛盾,具体物象与画面形式的转换问题等等,从最初的预想效果到最终形成画面效果,做了大量的水墨尝试,在逐步调整与改进中乐此不疲。
刘笑鸿《太行秋濛》,纸本水墨,240×180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以水墨方式表现太行山秋天微雨之景,追慕古人卧游的思想,使画面意境可游可居。
杨顺《山林物语》,纸本水墨,200x200cmx3,指导教师:张捷教授作品简述:
表现当下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冲突与对抗,山石、树林的多变形态与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平直线条、块面形成鲜明的矛盾和对比,并以此来揭示现代文明下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
周玉铉《湖湘文脉》,绢本水墨,190×190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
长沙之西有岳麓,南岳七二峰之一。木茂泉甘,江声帆影,胜境也。宋开宝间,郡守朱公即其地筑室以侍学者。乾道二年,晦庵朱文公闻张南轩得隐山胡氏之学,遂访于长沙,论中庸阐义理,三昼夜而兴未之尽,引四方学者朋至,湖湘文脉渐兴。千年来虽屡遭兵燹,然屡圮屡起,湖湘之文脉壮矣。
吾负笈泉塘十数载,孜孜以求画道之真。因得众名家训导,又从谷旻师以游,遂试李公麟白画之法,名贤胜迹,恭心细写,以图报众师教诲之恩。然小子心笨手拙,难以传名胜之万一。而公展所逼,不得已示于人前,诚惶诚恐,拜请高明教我!周玉铉谨致 叶芳芳《雨前·雨后》(组画),纸本水墨,180×96cm×2,指导教师:陈向迅教授作品简述:
这组作品,一幅是雨前的屋顶,用线轻松,墨色偏灰白;一幅是雨后被雨水浸润过的画面,墨色饱满滋润。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点、线、面的处理方式,表现了老宅瓦砾、墙壁、飞鸟掠过的留痕在不同状态下的呈现方式。从雨前到雨后,一明一暗、一松一紧、一粗一细,皆在统一中变化,融入了辩证法的新水墨形式探索。画中虽然没有生物出现,却有生物留下的痕迹。几块白色的圆点,作为飞鸟的粪便,从雨前的一坨到雨后的散落,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秩序,让画面有了一丝生气。
安兵武《湖山凝素》,纸本水墨,200×70cm,指导教师:陈向迅教授作品简述:
江南的雪,清冷静谧,自雪花从天漂落,便洁净的不染一丝尘埃,待其悠悠覆盖了湖山,掩去一切繁芜,使天地只剩了空灵透彻。本画在水墨氤氲中追求江南湖山雪意的幽静和清远。
徐钰媗《蚁途》,纸本设色,135×35cm×3,指导教师:陈向迅教授作品简述:
透过对蚂蚁的观察,发现蚂蚁在箱子内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吃饭,不同的地方排泄与休息,追逐前面蚂蚁的气味如同人们尽本分的向前,这样来来回回走出的或爬出的一条路,不禁使我思考在尽头等待它们的究竟是什么。
高辉《空寓》,纸本设色,243×124cm,指导教师:刘文洁教授作品简述:作品以虎跑题材为出发点,想表达一种空无的境象。人世间一切皆为虚无,也皆为存在......谷青晨《律学再兴》,纸本水墨,245×120cm,指导教师:刘文洁教授作品简述:
虎跑是杭州著名的文化古迹,风景优美。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著名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此出家,以发扬光大律宗为己任,宏道传灯普度众生。我以此处为创作源泉,来作为我此次的毕业创作。蔡怡芳《园》,纸本水墨,123×166cm,指导教师:罗颖教授作品简述:
小雨润如酥,雨后的园林有着一种朦胧的气息,也带着一种暧昧不明的情绪。雨点里的世界是一种奇幻的空间,希望通过水墨的形式,表达雨后的园林亦真亦幻的迷人世界。
陈宗亮《秋谧》,纸本水墨,37×230cm,指导教师:罗颖教授作品简述:静谧清秋,风月无边!磊石层层,轻草浮动!静悄悄的气息,弥漫整个山间,予人宁静,以至清闲!朱夏洋《武夷岩壑》,纸本水墨,322×240cm,指导教师:林海钟教授作品简述:武夷山色,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峨峨之风,澄流入神。
曾贞贞《云台山图》,纸本水墨,280×130cm,指导教师:林海钟教授作品简述:
云台山图从河南安阳太行山的游览开始。山高至云端,似蛋糕叠上。是否神圣与人间的门槛?台上的丛林是花菜?站在桥上,瀑布飘来,踏云卷入山谷,游走柔石攀行,台外有台,或可坐看云起。林翼如《南雁烟云》,纸本水墨,160×270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
南朝诗人谢灵运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足迹温州山水之间,创作了一批吟咏温州山水诗篇,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温州山水亦因谢守而名扬四海。山水画《南雁烟云》以作者家乡温州南雁荡山为题材而创作。南雁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赋予山水画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创作中,作者多次游走于南雁,静观感悟,师法造化,挖掘山水蕴含的内在精神,力图表现浑厚凝重的山石与缥缈朦胧的云水江南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真挚情。东瓯山水,谢守遗踪,云生南雁,荡我心胸,便是濡笔挥毫时的心有所得。李致臣《晨》,纸本水墨,180×194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描绘西湖边晨练的的场景,以赭,绿为主,在其中追求变化,营造一个温馨亲切而又生机勃勃的童话般的世界。
陆宏斌《古漠黄尘》、《丰碑》、《西风古道》,纸本水墨,200×200cm×3,指导教师:张捷教授作品简述:大西北气象广袤,沟壑起伏,梁塬连绵,飘荡着亘古的历史记忆。水墨意象下的茫茫高原,贫瘠而荒寒中透出一股不容屈服的倔强。徐丽笑《绿风微暖》,纸本水墨,250×50cm,指导教师:刘文洁教授作品简述:庭院深深,绿风微暖,玉钩栏下香阶畔。初春时节,地气升腾,薄雾如烟,生生清影。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2.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 篇二
2004—200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本科)
2009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
2000—200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期间, 多幅速写、色彩作品留校收藏。
2005年以优异成绩专业免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4—2005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2004—2005年绘画作品《男青年像》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学生作品三等奖, 作品留校收藏。
2005年绘画作品入选由北京中国画院举办的“以心接物”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国画作品展。
2006年线描《女青年像》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收藏。
2007年毕业创作《鄂温克冬日》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并获三等奖, 作品留校收藏。
2009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公费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9—2010年, 与中央美院教授毕建勋教授带队中国画学院本科三年级写意人物班途经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进行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 全体学生作品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实践优秀作品展。并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实践教学优秀团队称号。
2010年参加由中国、日本、韩国艺术学术交流委员会举办的“三国G”研究生艺术作品交流展。水墨作品在中国、日本、韩国巡回展出, 并收录于“三国G”精品作品集。
2012年国画作品《城市韵律》在爱慕.时尚丽人——首届国画当代人物画作品邀请展中获得优秀作品奖。
多幅作品被学校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2011年夏, 胸中满溢着幸福, 只因为你就在我眼前, 对我的微笑一如当年, 我又可以在草原上坐一会了………草原的美, 我不知道怎样用文字去表达, 每次离别我总是回忆, 总是深情眷恋, 使劲地琢磨到底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一次又一次心喜若狂地奔赴草原的怀抱。
最打动人的东西往往是无声的, 草原是辽阔、平静、无声的。我为之感动无数次流下无声的眼泪。微风、白云、绿地, 就在我的身边, 倾听着我的快乐和感动, 倾听着我的悲伤和忧郁, 我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不是为无处安放的心找一个暂时的穴, 草原上我感受到了本真的自己, 天然的自我,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不加掩饰的人性的真诚与淳朴、宽容、善良。几千年来, 神话还在, 信仰还在。无论何时, 你从哪里来, 草原之门永远为你敞开, 说一声, “赛音拜诺” (你好) , 一碗香浓的奶茶, 如果你没有吃饭, 他们会把你当成自家人一样对待………。吃饭的时候, 没有任何人刻意的去找一个话题来谈论, 没有任何寒暄, 没有任何冷场的感觉, 无论你说话还是不说话, 你就在那里, 不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 有时候喝到高兴, 大家又唱又跳, 我不懂蒙古语, 但能感觉到那是真性情, 一切变的那么自然。以前我在老乡家吃饱离开时总是说好多遍谢谢, 主人对我的回复总是淡淡的微笑。此刻淡淡的微笑变的沉甸甸……
我的家乡呼伦贝尔草原, 大口喝酒, 大块吃肉,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抬头是蓝天白云, 天空湛蓝透彻, 仿佛云朵, 唾手可得。低头是悠悠绿草, 男人骑在骏马上, 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女人迎着朝霞挤着牛奶, 他们的眼神真而单纯,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幸福。一旦你踏上这片辽阔, 神秘的草原, 似乎一切的烦恼都随之消失了, 这片草原的美丽犹如含苞待放刚出浴的少女, 他的博大的胸怀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片草原犹如一位智慧的老人, 为你开启心灵的另一扇窗。草原的辽阔, 让你觉得自己在大自然的面前那么渺小, 生命那么短暂, 似乎可以放下一切的感觉, 会质疑自己在城市里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3.方学晓国画作品欣赏 篇三
方学晓,男,云南省曲靖市人,1949年生于南昌,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结业于文化部重彩画高级研究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江西四方书画院院长,南昌大学兼职教授,江西省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民盟江西书画学会会长,曾任江西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参加了第七、第八、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第一、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迎接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展,与世纪同行工笔重彩艺术精品展,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及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国际书画展,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曾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金叉奖,百年开端全国书画院优秀作品奖,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作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等美术馆、纪念馆收藏。出版有《方学晓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方学晓山水作品精选》、中国邮政明信片、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方学晓专辑》。众多作品被选送到美国、日本、新加坡、丹麦、吉隆坡、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
nlc202309040039
4.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 篇四
这幅画描绘的是近处低矮的小山坡,上面长着几颗古老的小树,它们的枝叶几乎脱落干净了,只剩下树枝光秃秃的身影,树的旁边有一座亭台,是有楼层的,它们坐落在高大的山峰下面,山峰的线条紧密工整,将山峰高高耸立的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江水边有一只小船正在停靠,岸边有两件茅草房,一个人正在远处走来。
这幅画描绘了居住在山上的人家,它们的房子是极简的茅草房,屋前有小板凳与草屋,空旷的小院子里没有一个人,屋子被山边的树木以及几座大山包围住了,只剩下一条小路与山下相连。
5.国画艺术欣赏作业 篇五
在上这门选修课之前,我所认为的国画并没有专家和学者们所认为的那
么优美,国画一般都是以水墨画为主,所以人物画和风景画都没有外国水
彩画那么美丽和逼真。我一直以为画主要还是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为最终
目的而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一直比较欣赏外国的水彩画,因为它的人物画
和风景画很漂亮逼真,简直可以以假乱真。而我之间所知道的中国水墨画
主要是以毛笔和墨水两种简单的工具进行创作的,画出来的人物作品一点
都不逼真,风景作品也没有外国水彩画那种绚丽多彩的颜色。所以一直以
来我都认为中国古代的绘画工具和技巧是不及外国水彩画的。而在上国画艺术欣赏课之后,我明白了其实国画也是有分好多类型的,甚至国画中的颜色分类比外国水彩画的还要精细和繁多,更能表达创作人
对艺术的追求。
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
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
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中国的山水画多为描绘了中国名山大川的特色,宏伟磅礴,使自然风光
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充分表达国画制
作者的胸襟意象,欣赏中国的山水画其实也被画家的宏大胸襟所震撼。先
储于心,再形于手,这就是国画山水所要求的必要条件。中国水墨画就是
这样把画者脑海中的景象加上画者内心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所描绘出来的作
品。
中国的动物画种类繁多,大小不一,虎、猫、犬、狮等称为走兽,各种
颜色和类型的鱼类称为游鱼,蜻蜓、蝉、蝶等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
毛,走兽多为表现其的凶猛的特点,游鱼多为表现其的活灵活现的特点,草虫多为表现其小巧精细的特点,翎毛多为表现其灵巧的特点,每一笔每一画都精细的表现了动物的形体和神态的特点。花鸟画、昆虫画的画法大
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
中国的人物画之前多为描绘贵族和权势的人物,而后的发展也进入了平
常百姓家生活的描绘,中国人物画多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特点,人
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
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
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刻的创作,同时通过对人物的描绘也表现了当时的各种社会形态。
中国国画的艺术表现为一种观念和思想。这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三
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
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就是中国
国画的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中国画在观
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
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
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
6.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 篇六
展览城市:江苏一太仓
展览地点:太仓博物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
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太仓,是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古称“娄东”。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也是昆曲和江南丝竹的发源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禀赋更厚,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娄东画派即发轫于此。清初的画坛以“四王”为领军,他们精研传统而笔摹精湛,开创了艺术流派史上的“娄东画派”,以艺术的感染力、文化震撼力和历史的穿透力,统领清代画坛近三百年而留驻画史。
“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作品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其意义是在弘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传承优秀娄东文化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力量,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智慧并促进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参加这次展览初评的三千四百多件作品中,经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专家认真严格的评选,入选出参展作品194件,其中61件作品获优秀奖。本次展览集山水、花鸟、人物画之大成,艺术风格精彩纷呈、主体多样、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从中可以体现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水平。
本次展览在太仓举办,必将有益推动娄东(太仓)美术事业的发展,并对当下中国画的创作做出有益的贡献。
2014年6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太仓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是太仓改革开放以来举行的最大一次全国美术展览活动,此次共征集了3400幅作品,通过初评、复评共产生,入展作品194幅,优秀奖作品61幅。其中太仓籍作者获奖5人,进一步显示出了太仓作为四王绘画的后续力量所展现出的原典活力。
太仓过去的辉煌历史被历代世人所瞩目,今天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绩,依然被当代世人所瞩目。太仓历来就有重文重教的传统,娄江水,出太湖,经苏州,一路百余里,入长江。娄江以水出奇,奇水出奇才似乎成了太仓文化发展的内在约定,人以地而灵动,地因人而显。太仓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人居与山水”的共美场景。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重温经典”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对绘画历史的视觉和图像意义上的一次追昔,再造古人之象,再造古人之经典,而经典的背后恰恰是太仓无数的先贤之于绘画艺术的卓越贡献。在娄东画派发源地的太仓举办一次全国美术展览,意义是重大的,太仓的历史会记住今天。此次展览的作品精彩纷呈,主题丰富,贴近生活,大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前美术的创作动态,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本次举办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活动,是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是为进一步挖掘太仓文化资源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适时作出的重大决策。
重温经典本身就是对传统经典的一次学习和最好的继承。并能够唤起我们对太仓文化资源的再认识,太仓的四王画派、四代一品、朱屺瞻、宋文治等画家都在太仓美术历史上留下了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经典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如何把历史人文当成文化的活源泉,是今天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一个以民为主的时代中,文化活动对于公民意识的提高已经成为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而一次有特色、高水准的艺术活动时常会给当地的文化创新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伴随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强大,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高品质的美术陶冶和享受无疑会给城市的市民生活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文化的高品质需求,也是太仓下一步发展的文化重点。
7.浅析中国画欣赏 篇七
[关键词]中国画 作品欣赏 品画艺术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二、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在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画家千锤百炼,用心血和汉水浇灌的结果。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墨分五色,释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并由五种色阶之间(加水量多少)形成的无数细微的渐变。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卒。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说明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有几种主要方法,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蘸墨法,等等。好的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显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说的好,“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道理。
三、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提法虽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或特或平庸,构图至为关键。
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大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学美感。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融诗、书、印于一炉。宋人邓椿说:“画者、文之要也。”“画到极至”谈何容易,能创作出一两件与众不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并非易事。因循守旧不行,越雷池甚远也不行;不师古人不行,师古不化也不行;不师自然、不师心不行,走捷径、搞旁门左道更不行。
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行逸后,还是逸先神后,都说明中国画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六法”精论,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憾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裴玉林.中国画的墨与水.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8.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画”这个词,正是因为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为了从本质上区别中外(主要是中西)绘画的不同,就有了“中国画”一词,其对应的词是“西洋画”。
但是,随着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画演变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本课虽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画,但是,也决不应该仅仅从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区别上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异同。这其中文人画所代表的绘画追求应该特别关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这句话一定不要忽略。
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外,它们的装裱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欣赏绘画本身外,了解它们各自的装裱形式也很重要。这在教材中特别进行了对比介绍。
如果说欣赏中国画时,文人画的欣赏对认识了解中国画很重要的话,那在欣赏油画时,欣赏印象派之后至今的当代油画各不相同的表现风格同样重要。自从明末清初油画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欣赏当代中国油画可以引入对中国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国艺术的精神。
二、教学思路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以往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美术欣赏课面临的问题。
东方的紫禁城和西方的卢浮宫分别是中国画与油画的艺术圣殿,本课先以视频中大家熟悉的东西方艺术形象入手,用两座艺术圣殿“紫禁城”和“卢浮宫”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东西方两支艺术代表队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领略、体会东西方文化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绘画的工具材料、内涵特点、画种分类、欣赏方法及表现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两座艺术圣殿中畅游。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和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五、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准备
1、将若干幅形式各异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布置在黑板上。
2、投影展示(使课堂中教师及学生展示的绘画作品以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呈现出来,贯穿整个教学与展示过程)
3、学生搜集中国画与油画相关的文字资料与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引言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大声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乾隆遇见拿破仑。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两种绘画表现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有所好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二)中国画与油画工具比较
1.图片分类游戏(课前将图片贴到黑板底下或讲台前)从卢浮宫组和紫禁城组各选出两个代表,商量一下,把这些画分别归到国画类和油画类去。2.认识工具材料(课件演示)
紫禁城代表队介绍国画颜料、毛笔、墨汁、宣纸、砚台、调色盘、笔洗清水。
中国画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是用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绘制出来的,是东方绘画的主要画种。
卢浮宫代表队介绍油画布、油画笔、油画颜料、调色板、调和油、画架。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绘制的画,能较充分地表现对象的复杂色调和丰富的层次,这就是用来绘制油画的主要工具。
(三)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评述方法
1.辨别中国画和油画《寿桃》《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 欣赏和评述一幅绘画作品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来操作的,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画面,分析这种画种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对比中国画和油画画面的效果有什么异同点,最后谈谈看法或感受。请紫禁城组的同学来欣赏和评述《寿桃》这幅画,再请卢浮宫组的同学欣赏和评述《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这幅画。
教师小结:《寿桃》这幅画是齐白石老先生的晚年之作,这幅画气韵生动,用笔考究,诗情画意,款识简洁,给人以无限遐想。
《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是法国画家塞尚的经典作品,他注重光、色与质量的表达,造型精确,立体感强,整体色彩和谐统一。
2.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紫禁城组出示了三幅画:
课件出示: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人物、山水、花鸟)《捣练图》 唐 张萱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果熟来禽图页》 宋 林椿
紫禁城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
卢浮宫组也带来了三幅画:
课件出示:油画的表现题材(人物 静物 风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荷兰 维米尔 《向日葵》 荷兰 凡•高 《梦特芳丹的回忆》 法国 柯罗
卢浮宫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油画的表现题材分为人物、静物、风景。学生练习活动:
我们能不能把黑板上这些画进行分类呢?(紫禁城组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类;卢浮宫组按照人物、静物、风景分类)
3.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 紫禁城组出示《出水芙蓉》《荷花水鸟图》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笔、写意)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卢浮宫组出示《阿尔诺芬尼夫妇》《薰衣草之雾》 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写实:欧洲的古典油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有真实的感觉。抽象:现代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
学生活动:教师来指问(黑板上的图片),让两组同学分别来回答。
(四)艺术家的智慧
紫禁城组出示图片:《幽兰竹石图》 清 郑板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的画家都具有较高的文人气与文化气,他们用画配以诗文、图印,形成了中国画的特有表现形式,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这幅《幽兰竹石图》,竹子用笔劲挺,诗文与画面相配合,加以印章的补白,使画面完美无暇。
卢浮宫组出示图片:
欧洲国家一直追求科学,发展工业,这种氛围影响着油画家的求实、求真,不断地探索绘画的新路,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
《丽春花》法国 莫奈 画家们在古典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大家都渐渐
走出画室,到自然中捕捉色彩的变化,表达对事物的印象,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自画像》 荷兰 文森特•凡•高在这之后的凡•高注重色彩自身的力量,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
《红色的和谐》 法国 马蒂斯 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变为装饰性图案,透视法被彻底抽掉了,人物和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都成了图案的一部分。
《亚威农少女》 西班牙 毕加索 毕加索是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形象。
《场景2》 荷兰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则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画家,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学生欣赏评述
利用老师教给的欣赏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学生活动:讨论(紫禁城组出示课件《清明上河图》,卢浮宫组出示《蒙娜丽莎》)
(六)艺术的融合与传播
(出示课件图片《百骏图》和《田横五百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各有千秋,但艺术是无国界的,西方的郎世宁拿起中国的画笔用西方的色彩来描绘中国的国画,中国的徐悲鸿等一大批画家到西方留学取经,使得油画在中国也成了重要的绘画种类。
在老师看来,中国画和油画就像是两棵不同的树上开的不同的花,都很美,却又美得不相同。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化,但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我们的中国画才美,要欣赏多样的美,因为美本来就是不同的。
(七)拓展(中国画与油画的装裱)
同学们应当在节假日的时候去美术馆参观一下,那里的画都是被装裱过的。西方的油画在装裱时会配上与画面相称的外框,而我们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很多样,有立轴、横幅、册页等。
(八)总结
1.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紫禁城和卢浮宫里有那么多的中国画和油画,我想让你谈谈印象比较深的部分,这些让你难忘的部分都将成为你今天的收获。
2.世界上有两座最辉煌的宫殿,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两座宫殿经历了无数神秘的时刻,正是东西方绘画的相同与不同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此刻,在我们的课堂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幅中国画和油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也不分中国还是外国。这些优美的绘画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画与油画还将擦出怎样的火花?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去探寻!
9.中国画的欣赏与发展线索 篇九
⑴中国画的特征。A,横展竖张巧卷轴,这是中国画外在的形式;B,线条万象墨生辉,这是讲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上的特征。C,诗书画印合一体,这是中国画创造的完美情境。
⑵ 山水画。中国画主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自然山水演变为审美对象,是因为中国的士大夫一直以山水象征或比喻人的精神。它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是隋代画家,他的《游春图》是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
● 董源与范宽。董源与范宽是五代和北宋的画家。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其主要特征山水的真实感。
● 马远的《踏歌图》。马远是南宋画家。山水画到南宋出现了变化,体现在构图布景方式。马远取山水景色的一角,从某个角度截取景色收入画中。
●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倪瓒是元代画家。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因为当时异族统治,文人遁世隐逸,山水画成为他们表现清高绝俗的心态。
● 明清山水画更成熟。比较重要的如石涛;现代山水画主要是体现在创新上,如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等。
⑶ 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画的另一支脉。它分为: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
下面重点讲写意花鸟画。
● 写意花鸟画起于唐代,经宋代文同、苏轼等画家发展而成为花鸟画的主流。明清之后更为成熟。主要有明代的朱耷(大音),画鸟;清代郑板桥画竹;清未明初有吴昌硕和齐白石。
⑷人物画。古代人物画是在战国就确立,至唐宋已成熟,到明清倒相对衰弱。人物画可分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实人物三类。它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物画自西晋画家卫协开始变得精细。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人物画的形神兼备。他的《洛神赋图》体现了形神兼备的特征。
10.尚奎元中国画作品 篇十
1973年出生,山东省青岛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秘书组成员,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度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6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班主任。2008年任北京大学蒋采苹中国重彩画工作室班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书法展并获奖:《踢毽毽》在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中荣获金奖;《雏燕1》在2007年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最高奖);《雏燕2》在2007年第五届“黎昌杯”全国青年中国画展获银奖;《雏燕3》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美术》2008第九期;《心系》入展“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美术》200 8第七期,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和风》参加2008年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荷塘鹭影》在“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获奖;《女儿》在全国小幅工笔重彩画展中入选;《春消息》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展;《瑶池素葩》入选学院工笔——首届全国青年工笔新锐展;《荷》参加山东省花鸟画晋京展;《素艳凝香》入选2007年“龙行天下情牵中华”华人书画精品展;《秋色赋》、《庄严的时刻》入选全国八届、九届美展山东分区展。
作品刊载《美术》、《美术中国》、《中国书画报》、《亚洲人物》、《北京晨报》、《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美术论坛》、《2008中国画精品集》、《山东省国画百家》、《中国重彩画集》、《中国工笔》等艺术报刊。
11.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 篇十一
皴法在历代山水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自晋代开始山水画有了雏形以后, 唐之前的山水画都是采取空勾无皴, 基本用简括的线条, 勾勒山体, 填上青绿。唐代末期, 山水画的皴法渐渐出现雏形。五代以来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 皴法的种类也日益繁多起来。山川本身并不具有皴法, 各种各样的皴法, 是画家根据山石不同的形体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山水画步入近代、当代以后, 随着笔墨技法和笔墨材料的发展, 不断的推陈出新。新型的绘画材料又出现了新的笔墨技法, 继而产生更多种适用于山水画的皴法。
根据不同的种类、形式规则、笔墨特征和构成要素, 传统皴法可分为三大类:点皴: (雨点皴、米点皴) ;线皴: (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 ;面皴: (斧劈皴、刮铁皴、马牙皴) 。这三种类型运用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 表现不同的组合方式, 来刻画各种自然景物。另外不同的用笔规则和组合原则, 形成了不同的皴法, 傅抱石把它们归纳为六种皴法体系:雨点皴 (横点皴、米点皴、芝麻皴) 卷云皴 (云头皴) 荷叶皴 (乱柴皴、解索皴) 披麻皴 (短披麻皴、长披麻皴) 折带皴 (泥里拔钉皴) 斧劈皴 (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长斧劈皴) 。
中国幅员辽阔, 广阔的地貌使山水风光既有北方的雄浑壮阔, 又有南方的柔美秀丽。各种不同地域山石也呈现出多种纹理不同, 形态不同的地质特征。不同的地质形象决定了不同皴法的出现, 一种皴法的产生基础是由不同的地质特征决定的。
总体风格有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安徽江浙江南地区、东北林源以及冰雪地区、太行山脉地区。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山崖的质感, 表现圆浑的山头, 连绵起伏、裸露的黄土地质特征。常用雨点皴、米点皴、横点皴, 代表人物有范宽、米芾、米友仁等。《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画的他所生活的黄土高原地质特征的景观。在山顶上用丛树点缀的平台来表现黄土高原面, 山顶平台向下是由一些近于直立的线条组成的地形线, 就地质构造而言, 出现断层和崩塌现象。流水的侵蚀使其形成冲沟和小溪。溪水从黄土崖顶跌落从而形成瀑布。黄土高原下短暂的暴雨从而形成冲刷作用, 留下了一系列凹凸不平、参差不齐, 近于垂直的雨痕。这种雨痕形成的痕迹就是范宽创造的“短条子皴”、“雨点皴”的原型。他在处理土石丘壑时, 强调体质感, 综合运用雨点皴、豆辫皴、钉头皴、马蹄皴、刮铁皴、芝麻皴等。此画是范宽经过“外师造化”, 对黄土高原观察、体验、反复揣摩之后, 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艺术转换而创造出来的。虽然作品与黄土高原表象差别很大, 但却蕴藏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特征和结构, 这也就是绘画与实用地图最为本质的区别。《溪山行旅图》具有显著的重量感, 气势逼人, 线如铁条, 树如铁浇, 山如铁铸, 运用雨点皴还夹杂一些短条子皴, 犹如冰雹夹雨, 体现山峦雄杰, 浑厚的质感。
安徽江浙地区山脉多为平原山丘, 山石特点以树和较小的山坡为主, 情态舒缓, 烟雨淋漓。《富春山居图》表现的就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 全图以长短披麻皴表现南方山丘, 用墨淡雅,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 极富于变化, 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以表现太行山为主的岩石层构造多运用的皴法有钉头皴、斧劈皴、卷云皴等。代表人物有李唐、马远、夏圭等。
李唐山水最突出成就为独创了局部特写和大斧劈皴。他的山水画多画北方气势雄浑的山河, 以雄健的斧劈皴描绘青绿山水。如他早期的《万壑松风图》此画的山石皴法, 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 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线条浑厚富有弹性, 皴法稠密, 短条子、刮刀、钉头、雨点几种皴法并用。如主峰, 上端用长钉皴, 干笔、湿笔混用, 皴法灵活多变, 轮廓线条多以中锋线条行笔, 两端极力强调, 形成钉头般效果。中部偶尔参以解锁皴;在山腰一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人们也往往将《万壑松风图》上的皴法称之为“大斧劈皴”。这种皴法是李唐的新创。他把北宋画家范宽的繁密的点皴, 化简为短笔侧锋, 一笔画过, 以面替代了点皴, 而且线、面结合, 表现出岩石的坚硬, 凝重的质感。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最大的特点, 他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至今为止, 还受人们学习探讨。
通过分析不同的山水画皴法特征即可以将山水画的表现风格予以分类, 使后人在学习和临摹山水画画时更为明确, 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
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 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 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多表现为画家重意而略象, 重神而略形。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 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表现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即将所要表现的地域山水通过不同笔墨形式表现出来, 又融入了画家的自我意识。因此, 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 画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 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 极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 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摘要:山水画中, 中国画的笔墨就靠皴法来体现, 是作画者运用毛笔描绘山川表达自身情感的媒介。通过不同的皴法表现来表达不同的作品风格, 使画家将自己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12.国画菊花画作:石鲁画菊花的作品 篇十二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幅墨水菊花的模样,菊花是用一个陶瓷花瓶装起来的,花瓶还有一个木制的底座,几株菊花的姿态各异,安静地站立在花瓶中,菊花植株是带着叶子的,它们位于花朵的下方,菊花茂盛的花朵盛开着,伫立在花瓶上方,有的枝干已经伸出枝头来,花朵向下垂放着,伸长了手臂去向阳光招手。
石鲁 菊花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幅秋天菊花的模样,作者用黑色的墨水来描写菊花的枝干,用青墨来描绘菊花的小叶子,使它们与菊花的枝干区分开来,接着用金黄色的水彩来描绘菊花的花朵,金黄色映衬出秋天的季节气息,有两颗不同的菊花树,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边生长出来的植株比左边的植株要小一些。
石鲁 菊花
这幅画描绘的是花瓶中摆放的菊花的模样,一个印花的陶瓷花瓶中,插着三株菊花的模样,两株菊花的花朵安静地摆放在花瓶的瓶口,另一株菊花则生长出头,向上方生长出来,菊花露出一截枝干,枝干上面生长着菊花的小叶子与菊花的花朵,有两朵小菊花向下生长着,一朵小花面朝阳光,正在奋力得向上生长。
13.吴历山水画作品赏析美文 篇十三
清朝初期,画界出了个颇具盛名的“六大家”。此“六大家”,有人解释为“四王吴恽”。所谓“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乃吴历;“恽”,是恽寿平。在此,我们与读者一起来赏读“清初六大家”之一吴历的画作。
吴历,原名启历,字渔山,因其所居之地,传为孔子弟子言子游故宅,有一井,水黑如墨,故自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乃身跨明清两朝的高龄画家。自幼勤奋读书,少年时父死,全靠寡母维持生活,苦难更激励其学习的意志,诗、文、书、画、琴各样都精心去学,以致形成了广博的文化素养。他的书法,直追王羲之、苏东坡一体;他的诗,由明末著名诗人钱谦益传授;他的绘画,先从王鉴为学,后又在王时敏门下作徒。十三岁上,明朝灭亡。作为“国破山河在”之明朝遗民,唱出“到处荒凉新第宅,几人惆怅旧衣冠”的悲恸诗句,过着“隐居只在一舟间,与世无求独往还”的隐居读书生涯。三十一岁上,寡母与妻子又相继病逝,促使他思想上更加消沉,兴起脱尘出世的念头。一般隐士的“脱尘出世”,不是皈依佛门,就是入道为徒,而吴历加入的则是天主教。因言子游故宅地的一部分,曾辟为天主教堂,与吴历所居为邻。平时耳濡目染,尤其与传教士们经常接触,特别与比利时籍传教士鲁日满交往密切。其四十五岁上,专门以抒情笔调绘制了一幅江南湖滨小景——《湖天春色图》,赠送给鲁日满。五十岁左右,吴历正式加入天主教,随之去澳门修道,并学拉丁文。五十七岁时,吴历成为天主教的传教士,在上海等地传教三十年,过着清苦的生活,八十七岁病逝于上海。这一时期,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动,故留下的画作甚少。有《墨井画跋》《墨井诗抄》传世。
吴历在绘画上,宗法宋、元、明各大家,但他能摹古却不泥古,融诸家之长,独创新意;又能遵从自己“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师法大自然的观念,富有真实感;加之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西洋画法,以致他迥异于他的老师王鉴、王时敏,迥异于整个“四王”的摹古之路,成就为颇具特色的清初画坛大家。
我们先赏吴历的《松亭垂钓图》(图1),纸本,纵148.7厘米,横30.2厘米。整个画面平远铺设,用笔沉着谨严,近、中、远的青松渐远渐小,给人以深邃深润之觉,山石富有立体感。山间溪水,奔流而下,溪水之上,筑有一连接溪水两岸的阔大平板式建筑,既是供人歇息的山中之亭,又充当桥梁之用,因在松荫之下,故名“松亭”。这种又亭又桥的建筑,至今有些江南地区依然存在,俗称“廊桥”;幽静的松亭一角,一束发系髻的男子,在持竿垂钓,垂钓者目不斜视地凝注着钓竿的动静;山林间的小径,弯弯绕绕、曲曲折折,如蛇行般地通往主峰的峰巅,呈现出一种无限之极境。是幅清雅、明快、幽静的江南山水景色,令人深思,给人遐想,让人陶醉。
画面右上角,有画家行书题写跋语与落署。语曰“读书有得,与后见山见水。触物生趣胸中,写写自能笔合古人。请以质之,青屿先生”。落款“甲寅六月十日 吴历”。钤“吴历”方印,后又有许之渐款署“乙卯小春,弟许之渐奉寄良老门年兄清鉴”。于“乙卯”和“许之渐”字上、字下,均钤一印。“甲寅”,当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可知此画乃吴历四十四岁力作。题语中的“青屿先生”与“许之渐”,同为一人。许之渐,字仪吉,号青屿,清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因弹劾不避权贵,遭严重打击,被削籍归里。其为清武进(今江苏常熟市辖域)人,清时的常熟县与武进县毗邻,与吴历为同乡,又同是身跨明、清两朝的.文化人,故“被削籍归里”后,二人常有交往。“乙卯”,则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小春”,又称小阳春,即农历十月,意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老门年兄”,“良老”为主考那年的同榜进士。由此可知,吴历与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农历六月十日将画交许之渐“质之”,次年的农历“小春”,许之渐又将画寄给与他同年登第进士以“清鉴”。此为吴历绘画处于成熟阶段的中年之作,故此画呈现出景色郁茂、布局深远、勾皴精密、清润绮丽的风格。
再读吴历的《静深秋晓图》(图2)。纸本设色,纵95.3厘米,横24厘米。以近、中、远三段铺设,有条不紊,布局合理,展现出金秋时节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近景,苍秀的松柏,长满青草的山石,弯曲的古松,枝叶均“弯”在溪水之上;溪水是弯弯曲曲地自上而来;右岸深入溪水的巨石坪上,有一老者席地而坐,在观赏着深山之中的秋景,幽然安泰,注目凝视,表现出老者对山间秋景的眷恋之情。中景,在弯曲的溪流两岸,极为稀疏地散落着四木撑起的草亭、低矮的茅屋、显得庄严雄伟的佛寺以及高崇的宝塔。溪水之上,有木、石构结架起的硕大桥梁,连结着两岸。巨崖下的沙滩上,有人在持竿垂钓,茅屋内有人透过窗口往外观览景色。呈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和谐相宜的境界。远景,群峰耸立,主峰则是奇石垒叠,以浑厚、雄健无穷的生动形象,奠定其成为众山的中心地位。整个画面展现出无比深远、雅静与寥廓的自然形象,给人真山真水的立体感悟。
画的右上角,有画家的行书题跋“王叔明静深秋晓,往予京郊所见,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忆其着色之法,携来练川,民誉见而嘘好之,今值其花甲,是图有松柏之茂,恰当以寿”。下署“壬午年秋 墨井道人”。钤“墨井”朱印。画的右下角,钤有“虚斋至精之品”鉴藏印。“至精之品”四字,代表着吴历之画作的珍贵艺术价值。
从题跋语中可知,此画乃因“王叔明”的“静深秋晓”图引发而来。“王叔明”,乃元代绘画“四大家”中的王蒙,“叔明”,是王氏的字。王蒙是位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明代大家董其昌曾评其画为“天下第一”,吴历见其画能“寤寐不忘”,说明吴历对王蒙的崇慕。是画作于“乙亥春”的“上洋”,“乙亥”,即康熙三十四年(16),时年吴历六十六岁。“上洋”,乃上海的别称;后将画“携来练川”。“练川”,乃寓为上海嘉定。因“民誉”见此画而“嘘好之”,又因时年为“民誉”之“花甲”(六十岁)年,再加上画中有“松柏之茂”,即将此画当作贺岁之礼品,赠送给了“民誉”这个人。题跋的落款是“壬午年秋”,“壬午”,则是康熙四十一年(17),是年吴历七十一岁。可知,此画由吴历六十六岁作于上海,于七十一岁时,又将画作为贺岁之礼,在嘉定赠于人。
纵观之,吴历此画中,既含有王蒙层面分明、气势充沛、焦墨破笔点擦的用笔,又有王蒙山水画的苍浑秀逸的格调,着色上也仿王蒙,但画中又有吴历的创新之韵。吴历五十岁至七十岁这个年龄段,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动,作画甚少,更说明此画藏世之珍稀。
再览吴历的《泉声松色图》(图3),纸本,纵64.6厘米,横38厘米。同样是分远、中、近铺设,层次分明。山峦层层叠嶂;溪水,曲行贯穿;树木,更加苍劲。整个画面,以凝练的笔法,展现出山水间、自然界的浑重拙朴、深醇沉郁的气韵。皴法繁密,明暗分明。较之前面两幅,笔力显得更加雄浑,墨色更加酣畅,色彩对比更加强烈。整个画面,上上下下,有众多房屋,而不见人影;有桥梁,却无人来渡;除水声外,不见人声,不闻鸟鸣,一切处在自然界的凝静之中;远山近壑之上,铺设着一层雪的白色,虽有苍劲的“松色”似有增色,但同时告知我们,此时节尚处在寒冷之中。
画面的右上角,有画家的行书五言诗,题为《泉声松色》。诗曰:碧嶂峙西东,泉飞认白虹。游人不可及,松翠暗蒙笼。痴翁笔下意,见不凡游戏。中直极造化,生动雪窗拟。
下署“此念汉昭道词宗笃好辄以赠之”。落款为“康熙甲申年正月 墨井道人并题”。钤“墨井”二字印。从画家的题诗与署款之中,可探测出:此画是吴历于初春的农历“正月”,在“雪窗”之下,“拟”绘“痴翁笔下意”,画出此“碧嶂”、“泉飞”、“松翠”等“生动”景象,并此“中直极造化”之作,赠给宗教界天主教的“笃好辄”。“康熙甲申年”,即康熙四十三年(17),可知此画乃吴历七十三岁的作品,可谓是其晚年传世的代表作之一。此画乃仿拟“元季四大家之冠”的黄公望笔意所成。因黄公望号大痴道人,故后人尊称“痴翁”。细细观览,可揣摩出此画中深蕴着黄公望“精湛凝练,疏秀清润中含苍茫浑厚的韵味”的笔法,以及主张师法自然,“借山川之形,通过笔墨以抒情”的境界,但“拟”中并不泥古,含有自己的创意。此画的画面,层层加皴,焦墨点擦,造化出阴阳分明、苍浑滋润的意韵,表现出吴历七十岁以后浑厚凝重的艺术特色,也汲取的西洋某些画法。
14.山水画家王锡棠作品赏析 篇十四
王锡棠老师坚持到祖国名山大川写生。“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写生如写心, 他领略和感悟大自然, 与大自然契合、交融, 达到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意境。通过写生, 迹化为笔墨形象, 使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王锡棠老师坚持山水画的笔墨精神。通过笔墨形态, 从绘画层面形与技的表达, 上升到心与性的表现。他的笔法集中锋、侧锋、散锋为一体, 多种皴法并用。用笔轻重缓急, 粗细刚柔, 忽顺、忽逆, 忽竖、忽横, 点线面结合;皴擦中、散得开、收得拢、灵活多变。用笔、用墨、用水恰到好处, 相互交融, 或先沾水、或先沾墨、或蜻蜓点水、或大笔渲染, 因心造境, 将山壑、云雾、泉瀑、涧溪合理的贯穿于画面, 动静结合、刚柔结合、虚实结合, 营造出气韵生动的意境。
王锡棠老师坚持以敬畏的态度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技法。通过深入生活, 广泛写生, 收集素材, 迸发出对大自然的激情, 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手法, 不断创作出融合当今时代新的山水画作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庆祝和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王锡棠老师赴江西、安徽、河北等老革命根据地采风, 精心创作, 现遴选部分作品供读者赏析。
王锡棠老师1943年生人, 斋名雪野。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陶行知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近年来, 王锡棠老师在上海举办过“春、夏、秋、冬六十年书画展”, “现代彩墨山水画展”, “王锡棠彩墨山水师生画展”等画展。在中国艺术家协会网站, 美术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多次报道和刊登作品;其中《明月照江村》、《飞瀑漱苍山》、《秋山宜落石》等作品在海内外与全国书画大展中多次获奖, 被授于“国际金奖艺术家”及“德艺双馨画家”称号。2015年出版了“王锡棠山水画作品集”。
图为山水画家王锡棠
1.大别山写生创作——金寨老区民俗村
2.太行山写生稿——山水画
3.太行山写生创作——高家台
4.龙虎山写生创作——龙虎山栈道, 道教源仙踪
5.龙虎山写生创作——丹山碧水, 道教福地
6.大别山写生创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
8.湖北黄州东坡赤壁写生并创作
9.太行山写生创作——太行民俗村
10.太行山写生创作——太行天路
15.中国画欣赏之我见 篇十五
关键词:国画;欣赏;创造;精神;情感;意境;情趣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4-2
国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帛画,到了汉代由于受到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出现大量非常精美的壁画,比如敦煌石窟艺术。到了隋唐时期,写意山水画发展起来了,山水花鸟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宋元时期,“界画”产生,风俗画兴盛起来,同时水墨山水画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画派,如“华山派”、“吴门派”,大大了推动中国画的发展。近现代时期,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如吴昌顺、齐白石、丰子恺等人,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纵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融合了国外艺术精华,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艺术创作好比是精神生产,艺术欣赏就好比精神的消费。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算是完美的艺术。作者和欣赏者以作品为媒介,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传达信息、拓展创新、纠正反馈,同时也在互相促进中提高发展。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就好比艺术家在创作时一样,既要有抽象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艺术作品只是引发欣赏者艺术想象的载体。正因为如此,艺术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欣赏者的欣赏点、钟情点、艺术素养、个人阅历、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不同,而造成欣赏的差异性。同样,从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中我们还不断会有比前人更多新的发现,也说明欣赏是人们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
二、中国画艺术中的精神、情感、意境、情趣
(一)中国画的内涵精神
中国画不讲究客观的逼真描绘,这并不是缺点,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关于欣赏和评价绘画的优劣问题,宋代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就是说论画不能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论画的宗旨应该是追求神似。神似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审美观的精华。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线造型,大胆概括提炼;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舍弃背景、留有空白、单线勾勒、水墨写意等等,都使得艺术更加纯美精粹。
(二)中国画传达的情感
艺术作品在状物与传情这两方面,中国画更注重传情。艺术家的情感是很丰富的,他们是怀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面对世间万物的,所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含情脉脉,乘兴挥毫。炽烈的情思,通过自如的笔墨,落在纸绢上,物化为艺术作品。所以,凡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如此。画家情之所钟,动人的艺术品质自然流出,情景交融,意趣横生。比如徐悲鸿的《奔马》,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齐白石的《虾》,则充满着无限的生机。而潘天寿的《山花》,像山姑般纯朴而俊美。丰富的社会生活。奇幻的大千世界,用艺术家的眼睛,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行诸笔墨,以其丰富的艺术美,美化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
(三)中国画包含的意境
作画的关键是构思立意。中国绘画的艺术特色就是讲究意境。所谓意境,是通过严密、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在画中形成一种境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画论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一幅好画,不是对事物外在形象作逼真的描绘,而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赏者领略会心。意境是传达的是更多更深的东西,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余味无穷。比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叫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热闹的蛙鸣。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可以引发出无尽的意趣。
(四)中国画包含的情趣
中国画是以线条描绘形象的,笔墨技巧并不是仅仅准确描绘对象,而是要能够表达一定的情趣,还要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绘画艺术由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形成了具有独立美感的形式美。比如衣纹的描法:游丝描,行笔细劲;铁线描,凝重沉着;柳叶描(莼菜描)则雄浑圆厚。还有战笔、曲笔、泼墨法等等,都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是由描绘对象,艺术家的个性、爱好以及需要表现的效果等因素构成的。
中国画还讲究自然之趣,即要出之天然,不可造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向怀素求教书法问题,“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两个人都能神会出于自然的真趣。真正的美人,不必过于华丽的巧饰,即能见其天生丽质,而过度的装扮,反而变为妖冶,不美了。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画可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参考文献:
[1]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孙菊生.传统绘画的美学欣赏[J].北京文史,2006,(01).
[3]张志生.当代书画大家作品欣赏[J].百年潮,2007,(10).
[4]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16.画鸟国画:赵少昂画鸟国画作品 篇十六
这幅画描绘的是在秋天的季节里,树上都是泛黄的叶子,它的叶子有些已经凋落了,枝头显得光秃秃的,露出许多枝干来,一只鸟儿正在枝干的顶部向下看,注视着远方,它的爪子紧紧地抓住树干,尾巴高高翘起,整个身子向下探望,整个树枝的枝干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但是摆在画面中间,是呈现三角形的姿态,在画面留白中,有作者的署名与题词。
赵少昂画鸟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只干枯的枝干上,老旧的树枝上生长着许多金黄色的叶子,这是秋天的景色,一只小鸟站在枝干的上面,张开嘴巴看着前方,仿佛在呼喊着谁,它张开着双翅,尾巴翘起来了,一双爪子紧紧地抓住树枝,它的羽毛由黑色,黄色,绿色组成,腹部的羽毛由黄色与白色组成。
赵少昂画鸟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只喜鹊站在树干上面的场景,这枝树枝上面有许多树叶,作者用黑色的墨水来描写的,整幅画一黑色为主色调,只有喜鹊身上有着蓝色的毛发,它张开着嘴巴像是在叫喊,俯身向下看着前方,长长的尾巴是峭立起来的,前方茂盛的枝叶阻挡着它的视线,它只能倾斜着身子向前看,画作的右边有作者对画作留下的祝福。
17.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 篇十七
关键词:小学美术,中国水墨画,欣赏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在视觉艺术领域最集中的表现, 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让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 产生审美的悟性和创造力, 进而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是情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画作的内容入手, 讲故事, 提兴趣
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 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内容的欣赏, 通俗地说是“讲故事”, 严格地讲是文学性欣赏, 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 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 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 (听故事) , 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 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面前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如《柳牛图》是齐白石老先生创作的充满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眷恋的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 我将白石老人的生活经历编成小故事, “从普通木匠到艺术大师”“为万虫写照, 为百鸟传神”……讲给学生听, 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道理, 齐白石笔下那些游动的虾、横行的蟹、弹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鸡和我们教材中那蹒跚的水牛等, 都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启发学生向齐白石学习, 一生不断追求艺术探索之路;学习他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永葆青春的艺术视角;学习他不断创新、意境高远、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的艺术风格及成就。《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 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 激昂地高声鸣叫, 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觉醒, 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 对正义的伸张, 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 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 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 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 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 支援祖国人民抗日, 救济祖国受苦受难的人民, 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 倍感亲切, 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 以中国画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 浓郁醇厚且明艳诱人。
二、从画作的材料着眼, 做游戏, 学知识
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仅仅因为其历史的深厚久远, 更因为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尤其是中国画水墨渲染的视觉效果, 几乎是语言无法传达的。如果能在讲到这些知识点时穿插几个小游戏, 生动而又直观地将知识点通过游戏浸润学生于无意识之中, 能起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独特的水墨渗化效果, 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分别发给他们若干张绘画用纸, 其中有生宣纸、熟宣纸、铅画纸等, 事先并不告诉学生各种纸张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用干湿不同的墨色在纸上任意挥写。这时不同的绘画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直接体验的基础上, 我将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来, 和学生共同讨论, 总结出带有典型性的知识要点。并对“作品”的创作者给予奖励———一张生宣纸。
三、从画作的笔墨欣赏落脚, 办展览, 摸门道
笔墨形式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 是中国特有的视觉艺术形式。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墨的, 欣赏中国画也必须懂得笔墨和看懂笔墨。一般说来, 用笔就是指线条, 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 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 因此, 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中国画线条的丰富变化, 缘于特殊工具的特殊表现方式。比如, 中国画从执笔到运笔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式规范, 形成了以自然有力、变化灵动、苍老滋润、松灵凝炼、刚柔相济、巧拙互参的审美取向。用墨就是用色, 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深浅等。墨虽然是黑的, 但调以不同的水分, 就会产生不同浓淡变化, 中国画有“墨分五色”的说法是指“焦、重、浓、淡、清”五种深浅不同的墨色, 故说“墨即是色”, 用墨要有浓淡干湿, 变化丰富, 使画面气韵生动, 产生中国画特有的奇妙韵味。中国画因讲究笔墨, 所以欣赏中国画, 就要看它的笔墨表现。具备一定的笔墨欣赏能力, 就成为提高中国画欣赏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笔墨是融会在中国画之中的, 多比较、多观察是提高笔墨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以为根据条件举办中国画展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笔墨特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展示, 通过美展相互切磋、交流, 对提高学生中国画欣赏能力、增强自信心及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很有帮助。
18.梅鹤圃山水画作品 篇十八
找回初心
梅鹤圃
10年前本科毕业,我觉得中国画有太多陈旧的东西,渴望代入更多的“现代”或者“后现代”,学院的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但并没有让我对传统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颇有几分无知者无畏的感觉,但正是这段无知,让我知耻后勇,能在杭州传统的氛围里沉静下来。我当时大概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任何一个革新的企图,都应该要有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都不会是长久之物。
3年前负笈北上,我能感受到京城的年青画家们散发出来的对于传统的背离和对现代的渴望。行之既久,也了解他们的图式和心境,但我依然安静地画自己的“传统”,并不想投入到“时尚”的潮流之中。这时候,我更像是当年被自己所不屑一顾的人。但我晓得的是:任何一种新的流行的美,都有过时的时候,只有经典永恒——它像一件精工细作的旗袍,任何时候拿出来穿,似乎都在最时尚的潮流之中,百看不厌。
【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推荐阅读:
最美的山水画作文06-11
水墨山水画教学体会10-15
张瑞山水画教学设计08-13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答案08-25
观山水有感08-29
山水的宋词10-30
山水句容10-30
山水诗-《山中》11-03
山水玉雕泥塑教案07-20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08-01